📖 ZKIZ Archives


不拼藏品,因為拼不過專訪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200

《對話達·芬奇》展覽序廳中的達·芬奇生平年表,被用心的觀眾挑出多處英文文法和拼寫錯誤,成為清華藝術博物館遭遇的第一個公關危機。(清華藝術博物館供圖/圖)

2016年9月11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距離1999年擬議建館和2001年向國際國內招標,已過去十幾年的時間。

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是1992年建成的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7.5倍,是2015年建成的武漢大學萬林博物館的近4倍。按照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和文化部聯合制定的《博物館建築設計規範》,建築面積在1萬平米以上的屬大型博物館,適用中央各部委直屬博物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博物館。

2002年,瑞士馬里奧-博塔建築事務所從參與邀標的6家國際國內知名設計機構中勝出,成為清華藝術博物館的設計者。一批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老教師、校友,連同多位院士,曾聯名給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寫信,反對國際招標。當年盛行的說法是“中國成了國際建築師的實驗場”。

主管校長召集建築學院老師座談,很多簽了名的老師沒到場。“民族情結也好,批判西洋風也好,再怎麽說,大家要平等競爭。不能說清華的建築就一定由清華自己做。到21世紀了,大家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回憶當時情況,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經過專家評委背靠背打分,博塔的方案勝出。

貫穿整座博物館的明梯,從一樓大廳中央直通二、三、四樓各展區,讓人一進博物館大門就獲得拾級而上的莊嚴感。每一樓層的臺階寬度和走向略有不同,形成一組線條硬朗的折線。相比深色的墻體,從屋頂投射下來的自然光讓樓梯區明亮、醒目。

展廳“藏”在暗處。從一樓到四樓,11個展覽同時進行。“清華藏珍”是家底展。展出的450余組件藏品涵蓋書畫、織繡、瓷器、家具、青銅器五個門類,是“清藝博”近萬組件館藏中的精品。這批藏品主要是原中央工藝美院的舊藏,隨著1999年工美並入清華,成為清華藝術博物館的立館基礎。“青銅廳”展出的62組件器物,全是國家博物館藏品,其中的7組件是清華文物館的舊藏,1959年調撥給中國歷史博物館。

書畫藏品上自元代,下迄當代,經過20世紀80年代全國文物小組普查鑒定的藏品有三百余件。陶瓷藏品上自新石器時代,這次開館僅展出清代景德鎮窯口的瓷器,取名“晚霞余暉”,代表中國數千年陶瓷藝術長河接近尾聲的新高潮。家具藏品精品是四十多件黃花梨、紫檀材質的明式家具,其中七件被王世襄編著的《明式家具珍賞》收錄。

清華大學東西主幹道上,簇新的藝術博物館與此前建成的清華大劇院、音樂廳呼應,是清華的新地標。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以理工科見長的清華大學,在1980年代重新確立了辦成一流綜合性大學的目標,這座藝術博物館,體現了清華對人文與藝術真金白銀的投入。

開館第11天,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

老領導秘書轉來微信關註

南方周末:開館第一周,《對話達·芬奇》被觀眾挑了很多錯,博物館是如何處理的?

杜鵬飛:承認不足,努力提升。16日晚上,我們看到微信公號“築匠之旅”的糾錯帖,當時閱讀量只有數千,立刻請同事仔細校對展覽說明,第二天上午安排制作新的文字內容,當日閉館後即著手進行整改。17日,我大概接到三百多個校友、領導、老領導的微信,表達關註。我們當天回了一個帖:《開館第一周,致謝每一位參觀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觀眾》。回帖的時候,質疑帖閱讀量已經到了4萬了,18日早晨,到了10萬+。我特意給作者留言表達感謝,邀請她成為我們的榮譽會員,持續監督和幫助我們提升工作水平,並留了我的手機號。

南方周末:《對話達·芬奇》已經策劃了兩年,不是一個倉促的項目,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杜鵬飛:這個展覽動念早在2009年。在此之前,這批手稿是嚴格限制出境的,那年,貝盧斯科尼訪問以色列時帶去7頁手稿,限制出境的政策有所松動。2012年和2014年,大約20份手稿在日本和新加坡分別展出過。清華這次是《大西洋手稿》第三次海外展。我們這次要展出60件手稿,但是要分兩批,一批30件,因為對方有嚴格規定,每件手稿公開展出三個月後要長期休眠。有些觀眾抱怨我們博物館空調“高冷”,這也是借展合同中明確約定的:必須保證展廳溫度在15到20度之間。

2014年,對方寄來手稿圖冊、說明,我們開始著手遴選。此時博物館土建還沒完工,展覽涉及的手續也相當繁瑣。2015年,60件手稿選定了,策展人開始思考如何呈現。最初曾想做個同時期東西方科學與藝術巨匠的對話,然而我們很難從明代選出一位兼具科學與藝術才能的中國人物。

如果看過我們的書畫廳,你可能會感覺到,中國古代書畫和達·芬奇手稿放在一起,有明顯違和感。文藝複興是歐洲經歷了中世紀近千年黑暗後,人性和科學藝術大爆發的時代,而明代是中華文明與文化慢慢走向衰落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文人書畫、家具,反映的都是一種小情趣,在科技上也少有值得稱頌的成果。經過反複論證,最後決定將第四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與達·芬奇展並置,體現藝術與科學、現代與古典的對話。

開館日期定了,但博物館土建進度有不確定性,意大利指定了一家美國的風險評估公司——它要先看到這家公司做的風險評估報告,這是手稿出境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國內博物館首次開展第三方國際風險評估。另外,對方要拿到30%的預付款。此外,還要得到意大利文化部等批準。兩邊都有漫長的手續。程序走完,展品運到北京已經是9月6日,我們只有一天時間來布展。

當然,我說的這些和展覽說明文字出錯沒有關系。只是在開館的籌備中,百密一疏,有些遺憾。有錯就改,這沒什麽好說的。

你不知道的大學博物館

南方周末:與“中國速度”相比,清華博物館的建成用了很長的時間,有過什麽周折?

杜鵬飛:學校想建博物館,往遠里說,是1920年代開始的夢想,往近處說也是近二十年的心願。

1926年,清華大學國學院與歷史系創辦了考古學陳列室,用於存放考古文物;1948年,學校成立了文物陳列室並籌建藝術系;1950年,成立了清華大學文物館。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社會學、政治學系的老師調整到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調走一批大家,像潘光旦、費孝通、吳澤霖……這些學科購買的教學科研用文物——特別是與西南少數民族有關的八千余件文物,一並帶走。

1959年,國慶十周年,天安門旁邊的歷史博物館籌辦中國通史陳列,在全國征調文物。歷博從清華挑了57組件文物,其中包括10件青銅器和6盒甲骨,此外還有石刻、玉器、木雕、染織品,不乏國家一級文物。

有歷史淵源,學校在制定發展規劃時,就提到了博物館。

1999年,工藝美術學院和清華合並。美院教學科研需要有文物的陳列空間,教師、學生的作品也需要有展覽空間。

南方周末:教育部對大學建博物館有什麽規定?

杜鵬飛:教育部沒有任何專門條款和任何一個部門涉及大學博物館,當然也就沒有任何限制。跟大學里面建一個圖書館、建一座實驗室,道理是一樣的。

如果只是做一個校內二級單位,學校就可以決定。但要做向社會開放的博物館,要服從屬地和行業管理,所以我們是在北京市文物局做的備案。現在國內完成備案的大學博物館可能有一百五十多座,還有很多沒有備案。

南方周末:有那麽多?

杜鵬飛:大學有博物館不是新事物。關鍵是,大學的博物館應該是關起門,還是向社會敞開?以往大學博物館不為人知,因為很多是學校內部、學科內部的事情。

很多大學博物館是有傳統的,是建校初或1949年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南京大學的博物館,是張之洞的幕僚、晚清郵傳部顧問、加拿大人福開森創辦的。他是金陵大學(南京大學前身之一)的校董。1934年,福開森把很多個人收藏,其中有好多名貴文物,捐贈給金陵大學,現在就保存在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博物館只占了一個樓層,做內部教學、參觀用,不對外開放。

川大的博物館歷史也很悠久,大概是1919年建的,而且在高校博物館中最早向社會開放,里面有好東西,特色藏品是西南的畫像磚、畫像石。但是它的陳列方式,基本還是1980年代的陳列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有兩大特色,一個是家書的收藏和研究——這個起步較晚,但是很成規模,現在大概有5萬多件家書;再是考古系收藏,他們主要做北方地區的考古。人大博物館有專門的樓,但是公眾一般也不會太註意,因為它每周只開放三個下午。

現在的吉林大學、原來的長春地質學院,有中國最好的地質博物館,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孩子玩壞了好幾套榫卯

南方周末:您曾對外宣稱:清華藝術博物館不拼藏品,這話怎麽講?

杜鵬飛:在中國高校博物館里,我們的藏品可以講還是很有實力的。但我講不拼藏品,主要是跟國際一流大學的博物館比。我去過像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賓大,東京和京都幾所大學博物館,它們都歷史久遠,有國際一流學科的支撐。像賓大對人類學的研究歷史很悠久,哈佛也是如此,他們是從19世紀就向世界各地派探險隊,進行考古挖掘。

世界各大博物館,包括大學博物館的藏品格局是歷史形成的,作為新館,我們無法撼動。但可以想辦法把藏品利用好,把博物館的空間利用好,開展多種交流,為觀眾奉獻有學術含量的優秀展覽。

南方周末:具體怎麽做?

杜鵬飛:以明式家具展為例,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的家具展廳是目前為止國內最好的家具展廳之一。這批展品都是經典的明式海(南)黃(花梨)家具,成系列,年份好,材質好,做工好。我們每款家具的展簽都很具體:材質、工藝、用途、匠心所在……為什麽?國內很多博物館說明牌過於簡單,比如家具尺寸,雖是必要信息,但也是看了展品一目了然的信息。你寫了,他讀了,也不會留下太深印象。

我們在家具廳設置了榫卯動手區。你問孩子最喜歡哪個廳,好多孩子說,最喜歡那個可以玩榫卯玩具的。開館以來已經被玩壞了幾組,周一閉館時又換上新的。原來經驗不足,用的是比較珍貴的紅酸枝木料,以後可以用普通的木材多備一些,因為總歸是要玩壞的。

《尺素清華——清華學人手札展》,它所有的說明文字加起來超過14萬字。草書、甲骨文、古體詩歌、對聯全部釋讀出來,每一封手札的內容、時代背景、涉及事件、人物都有介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953

臨摹張大千畫圖書館長盜真品變賣

1 : GS(14)@2015-07-23 02:01:04

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原館長蕭元涉監守自盜,以臨摹方式,自行複製包括張大千、齊白石等名家書畫,然後將143幅真品盜走,部份交予拍賣行拍賣,總值超過1億元人民幣。蕭元昨在廣州受審,當庭認罪,法院擇日宣判。案情指出,現年57歲的蕭元,2002年10月調任廣州美術學院圖書館館長,執掌圖書館藏畫庫的鎖匙,他將收藏的真品拿回家,花幾日時間臨摹,之後把由他親筆臨摹的贗品放回圖書館,然後把真迹交予拍賣行。當局調查發現中國嘉德與浙江一通拍賣行受蕭元委託,自2004年起拍賣其中的125幅畫作拍賣,成交價合共3,470萬元,目前還有18幅畫未賣出,警方已將這批作品扣押,經專家鑑定這些書畫估價約7,681萬元。當局未有公開個別畫作的名稱,僅透露當中涉及張大千、齊白石的畫作。案件昨在廣州市中級法院審理,檢方直指蕭元身為國家工作人員知法犯法,竊取公共財物,應以貪污罪追究刑事責任,蕭元則當庭認罪,法院未有當庭宣判。中新網/《廣州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722/1922768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799

60後六四館長︰尊重歷史先有希望

1 : GS(14)@2016-06-01 11:16:56

染了一頭藍髮的六四紀念館創館館長林漢堅,身兼M+規劃委員的他謂︰「我對支聯會都冇好感,但去維園唔係支持支聯會,係支持學生。」活躍於珠三角及亞洲藝術圈的他,掛上館長名號,也須付上代價,但他說仍然值得。「為歷史補上應有的一筆,好應該。」位於尖沙嘴的六四紀念館,與法團糾纏多年,正在網上發起「眾籌」擴館,林漢堅說,六四歷史不能遺忘,開設紀念館,是要讓下一代了解運動始末。「要尊重歷史,呢個民族先有希望。」89年時25歲,正在理大教書。絕食書、百萬人大遊行,還有屠城夜一雙雙殺紅了的眼睛,歷歷在目。如在香港,他說一定會去燭光集會。「呢個係香港嘅自由,點解唔好好珍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601/196359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5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