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稻米晚上都關燈睡覺,這一碗飯會是什麽味道?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193

晚上一到,關燈睡覺!

這里不是街道

這里是池上稻田

吃米長大的民族才懂的香味

“人老了,什麽都嘗過的時候,還是那碗白飯最好吃!”蔡瀾說,一個吃米長大的民族,沒有一種食物能比一碗炊得熱騰騰、香噴噴的白米飯更能慰藉我們的胃口。▼

如果在那碗飯上加一勺脂玉般的豬油,讓飯的熱氣慢慢地將凝固了的豬油熔化,發出的那陣米飯和油脂混合的香味,嘗過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一輩子成為白米飯的囚徒了。可惜,這種滋味,因為大家怕豬油不健康就不去吃了,真是一大憾事。

一碗熱飯,一勺豬油和醬油,拌勻就是美味的豬油飯。

日本人也吃米飯,不同的是,他們菜肴是用來下酒的,吃完了菜才去吃飯,叫做“食事”。“吃飯時,配些泡菜,來一碗味增湯,慢慢地欣賞米的香味,這才是對白米飯的尊重。”

米飯料理中炒飯是最基本的一道,哈林哥都知道:嘿蛋炒飯,最簡單最困難。做炒飯的話,蔡瀾喜歡用的是泰國香米,而且一定要是隔夜飯。

日本的中華料理炒飯,喜歡加荷蘭豆,蔡瀾卻認為蔬菜類最好是加芥藍切片

“什麽叫做好吃和不好吃呢?看一眼就知道。先把蛋煎熟了,再混入飯中的,已經不及格,因為把這兩種東西一分開,就不夠香了。”

蔡瀾說炒飯的最高境界,在於炒得蛋包住米粒,呈金黃,才能叫得上是炒飯。要達到這個效果,先得下油,等熱得冒煙,倒入隔夜飯,炒到米粒在鍋中跳躍,才打蛋進去。

“蛋要整個下,不能事先發好,打下去蛋再用鍋鏟翻,就能達到蛋包飯的效果,給蛋白包住的呈銀色,蛋黃呈金色,兩者混雜,煞是好看。”蔡瀾提醒千萬記住用豬油炒,其他什麽玉米油、花生油、橄欖油,都不能燒出一碟好炒飯。爆完豬油後的豬油渣,是炒飯的最佳配料。

彎著腰的才是優質池上稻谷

蔣勛,這位年近70歲的作家,已經在臺東池上鄉駐村一年多,池上以出產優質稻米,以及池上便當聞名。蔣勛去巴黎,也會帶上池上的米兩包、玉蟾園的豆腐乳兩瓶、南門市場的酒糟和酸白菜。

“孔子一直講他的哲學核心是仁,就是瓜子仁,是硬殼里發生生命的部分,我感覺到,我到池上好開心,開始知道佛教說的因跟果,就是種子和果實,必須知道有個循環。”

從2014年秋天起,蔣勛在池上駐村生活500多天

蔣勛說,池上的農民,是他這一年多來真正的老師,怎麽在土地里學習,是在臺北的知識分子沒辦法教他的事。農民告訴他:“豐收時,最飽滿的稻穗都是彎著腰的、更接近土地,如果還傲慢地直立起來,就不是好的稻谷。”

在蔣勛的池上農民“老師”中,有一位叫梁振賢,他讓蔣勛感受到 “土地倫理”,就是要分享:梁振賢平時非常善良,但是到要搶收的季節,他真是六親不認,因為如果一陣雨下來,稻穗全都泡爛了,今年就完了。所以他們搶收的時候,就看到幾家人幫著一家人一起做。

雲門舞集現代舞“稻禾”在池上秋收的田間上演,村民都來做觀眾

談到池上米的品種和優點,身材魁梧的農夫梁振賢滔滔不絕:“池上米好,主要是因為本身自然條件好。平均海拔260米,日夜溫差大;地處卑南溪上遊位置,水源幹凈;產業單一,99%的農戶種植水稻,沒有工業。”

池上鄉位於花蓮和臺東交界,隨手拍一張也是屏保級的美圖

蔣勛感嘆池上的空氣好、水好、土好。梁振賢阿嬤去世的時候108歲,掛著紅燈籠像辦喜事一樣,最棒的是她生前從來不用吃藥打針,就是穿著拖鞋滿街走。“我就在想,我應該找回什麽?或許醫藥也應該適可而止了。”

神話故事里的稻米都是性感女神

在亞洲人眼中,稻米的神靈幾乎都是女性。她有白色的皮膚,稻米碎屑在她周圍立體環繞,女神出場空氣中飄揚著米香。稻株本身的生長反映著女人作為少女、婦女和老婦的三個時期。

在神話中,飽滿的谷粒聯想出懷孕的女神形象

印度的土著伊班族給稻米不同生長期取的名字超過23個,包括“像麻雀的尾巴”、“像懷孕的女人”、“遙遠的召喚”以及“成熟的嘴唇”……

釋迦牟尼的父親叫“凈飯王”,在古亞洲很多人名、地名都跟稻米有關

中國神話故事中白衣女神是觀音菩薩,她看挨餓的人民好可憐,就從自己乳房擠出乳汁,乳汁流入原本空無一物的稻穗中,成為谷粒。接著她更用力擠壓,讓血與乳的混合汁液流出來,流入某些稻株中,這就帶來了紅米、白米兩種稻谷的品種。

類似的神話故事一直在亞洲流傳,最早的水稻發源於中國還是印度卻有些爭議。

國際稻米協會的常博士認為首批稻農很可能出現在印度東北部和泰國北部,他主要是從地理學和遺傳學上來推斷的。

亞州南部的印度、泰國,以及中國南方的水稻種植歷史悠久

從證據來說,倫敦大學的考古學家伊恩·格洛佛博士發現可辨識的最古老的稻米遺存是在泰國北部和越南北部,有超過3000年歷史。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考古發現,是野生種植稻的遺存,大約有4000多年的歷史。

這個角度看中國的水稻發現,相對早一些。在中國上海南部的河姆渡地區發現的稻米遺存,用C-14測定顯示,距今至少有6000年歷史。這些遺存通常是稻殼、燒焦的谷粒、黏土層里的谷物痕跡,但足夠用來辨別出不同種類的稻米了。

一書·《大米的正確吃法》

在西方,小麥制作的面包是主流,而不是稻米。《聖經》中連新約里都沒出現過稻米這個詞,稻米也從來沒有成為伊斯蘭教的主食,阿拉伯人吃小麥和高粱屬的植物,西歐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把大米當成一種香料。

1585年的英格蘭,人們認為把米和白面包屑放進牛奶里,再撒上茴香籽和一點糖,會對哺乳期的婦女分泌乳汁有幫助。當時還有位叫吉瓦斯馬卡姆的發表過流行食譜:如果您把米放進牛奶里,另外加上糖和肉桂,可以增加性欲。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英國大量進口稻米,大米才開始被當做普通的飲食材料,不過常常是用來制作牛奶布丁。

一食·安神健脾糙米飯

“思傷脾”在中醫里的意思是讀書多、不運動、容易胃口欠佳、消化不良或便秘。糙米補中益氣,赤小豆健脾濕,百合安神。把這幾樣材料,加上粗鹽、芝麻油、海帶等放入電飯鍋,也可以嘗試放一些小米、眉豆、胡蘿蔔,令你讀書的日子增添一些色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62

【靠臉吃飯】日本奇怪研究:照鏡食飯會食多啲

1 : GS(14)@2017-07-01 10:30:14

日本人喜歡自己一個人吃飯,已經是人人皆知的事,日本的「一蘭拉麵」之所以能夠走出國際,除因拉麵美味外,確實不得不提他們的「味集中」座位,絕對適合自己一個人吃拉麵。根據最新一期學術期刊《Physiology& Behavior》一份有關照鏡吃飯的日本研究指,原來在鏡子或者自己的照片前吃飯,可以令食物變得更好味,還可增加食量。



雖然研究結果非常古怪,但這是由曾經產生過6名諾貝爾獎得主的日本名古屋大學完成的。兩位日本學者進行了三次實驗,在第一個實驗,有16個平均約68歲的日本公公婆婆參與,他們分別對着一張牆的照片,或者對着鏡吃飯,而結果發現,對着鏡吃飯的人表示食物更好味,而且食量亦較大。為了解當中原理,學者在第二個實驗中,以公公婆婆自己的照片代替鏡子,最後得出同樣的結果。在第三個實驗,學者在當地大學找來16個平均約22歲的年輕人進行同一個實驗,最後亦得出同樣的結果,故研究人員相信,這個效應並不受年齡影響,所有人在鏡或者自己的照片前吃飯,食量都會增加。學者解釋,這與社會促進效應(social facilitation effect)有關,即人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場,人會有更好的表現,因為照鏡食飯彷如有其他人在場一樣,故能解釋為何照鏡吃飯食量會增加。資料來源:
Ryuzaburo Nakata, Nobuyuki Kawai. The“social” facilitation of eating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others: Self-reflection on eating makes food taste better and people eat more. Physiology& Behavior,2017;179:23 DOI:10.1016/j.physbeh.2017.05.022記者:盧逸文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8/200706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3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