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調查報告》半數受訪者沒準備退休金 預約晚美人生 六成民眾憂老後沒人照顧

2014-06-30  TWM
 
 

 

時間不停流逝,再四年不到,台灣就要邁入高齡社會,全台灣的人民究竟準備好了嗎?

《今週刊》全台獨家大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普遍低估長壽與失能風險,你會活得比你想得久、失能年限也比預期的長。

撰文‧蔡曜蓮

台灣在一九九三年時,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達七%,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老年人口將在二○一八年突破一四%,正式進入聯合國定義的高齡社會,所花時間比日本還少一年,總共二十五年。

距離一八年已經剩不到四年時間,台灣準備好迎接這波銀髮海嘯嗎?為瞭解民眾是否確切知道老後生活危機,《今週刊》進行「國人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

九成女性 低估自身壽命此項調查鎖定應該開始準備退休生活的四十歲以上民眾,呈現他們對老後生活的預期以及照護的需求。

人類壽命越來越長,但顯然民眾普遍低估自己壽命。根據內政部資料,一三年國民平均壽命男性為七十六.六九歲,女性為八十三.二五歲,現年四十歲民眾的平均餘命是四十一.三六年。根據《今週刊》調查,男性預期自己壽命為七十六.九一歲, 女性預期自己壽命只有七十五.三一歲,四成七男性少估了自己可活壽命,女性則近九成。

很多人說長壽是福,但若退休金準備不夠,長壽就隱藏巨大財務風險。根據這份調查,仍有逾一半左右的人尚未開始準備退休金。「女性嚴重低估壽命,她們連現況需要的退休金都存不夠,遑論未來活更久,金錢花費高過預期。」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郭迺鋒認為,退休女性將面臨多重風險。

對於老年生活最擔心的事情,有六成民眾最擔憂需要被人照顧。但問及:「你預期自己老後會有幾年喪失自理能力?」也有高達六成民眾拒絕回答或無法回答;此外,填答者對於失能的年限大多估計在三年左右。

然而,根據國民健康署於一二年所做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指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的失能比率為一七.四%,且年紀越大,失能比率越高;八十五歲以上長者失能比率將近五成。女性失能者平均失能期限長達七年,高出男性平均的五年。由調查數據可知,多數民眾遠遠低估失能的嚴重性,若與性別交叉分析,女性並未意識到自己失能的程度高於男性。

當失能發生時,則各有四成民眾認為會住在「安養機構」與「自己家」;有趣的是,若將「喪失自理能力時,認為自己會住在哪裡」與年齡做交叉分析,可以發現越年輕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住在安養機構的比率越高,四十到四十九歲有五三%民眾認為能住在安養機構;反之,年齡越長越傾向住自宅,六十歲以上的受訪者過半數認為即使失能也會住在自宅。郭迺鋒解讀,「這不見得反映未來民眾對於安養機構的需求會增加,而是四十多歲的民眾多數未去過安養機構,不明白安養機構比不上家庭來得溫暖。」需要照護時最擔心的問題,三成民眾擔心「付不起照護費用」,其次依序為「子女無暇照護」與「照護機構不專業」,可見在未考慮失能的情況下,經濟並不是人們退休時最擔憂的問題,但是一旦失能,經濟就成為首要考量。

沒有能力負擔照護費用,是未來最頭痛的問題,因此超過六成的民眾願意支付額外保費,贊成政府推動《長照保險法》。當被問及政府、企業或個人該由何者負擔長照保險的保費,幾乎各半民眾分別支持該由政府與個人負擔,只有三%民眾認為,可由企業支付。此數據與年齡交叉分析得不出顯著差異。

盼多投資源 設置安養機構台灣邁入高齡社會的過程,不可能是一片坦途,政府在因應人口結構移位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民眾認為政府該做的準備,在限制複選三項的情況下,「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與「實施讓老人接受看護的長期照護險」為最多人選擇的項目。

不管民眾未來在安養機構或自宅養老,不可避免的都將面臨「誰來照顧我?」的問題,現在國內的照護者,有二十萬名外勞與二萬名本國勞工,面對兩者的懸殊差距,超過五成民眾認為,應提高國內看護比率。

《今週刊》長期關注高齡化議題,曾於一○年針對五十到六十四歲人士進行「台灣銀髮照護大調查」。對照前後數據,在政府該為高齡社會做哪些準備上,「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與「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呈現明顯消長,雖然民眾認為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普設安養機構,但台灣目前安養機構的入住率只有七成,仍有三成空床,代表台灣其實不缺安養機構;因而,郭迺鋒認為,「民眾真正想要的,不是更多的安養機構,而是擁有品質保障的老後照顧。」至於《長照服務法》正在立院協商,而《保險法》草案也正在研擬,尚未送出行政院,預計三年後上路。當過半民意都表示支持《保險法》,究竟政府要如何利用這筆保險基金,讓現實環境不致與人民理想間的老後生活產生懸殊差距,提高老後照護的專業品質,並致力提升國內看護的比率,值得執政者深思長照服務法規。

國人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

單位:%

認知不足,原來我們活得比自己想得久近9成女性低估自身壽命。

Q1.男女預期自己能活多久?(2013年國民平均壽命,男性為76.69歲,女性為83.25歲)單位:%

男 女

70歲以下6.46.8 70~74歲11.315.3 75~79歲12.211.6 80~84歲21.915.8 85~89歲6.13.8

90歲以上42.2

不知道╱拒答38.144.5 接續上題,有4成7的男性低估自身餘命,女性則將近9成。(不計拒答╱不知道者)單位:%

男47女88

5成民眾沒有準備退休金。

Q2.目前準備多少比率的退休金?單位:%

1~10%7

11~30%8

31~50%9

51~70%3

71~90%2

90%以上8

不知道╱拒答13

沒有50

民眾最擔心晚年需要被人照顧。

Q3.退休後最擔心的老年生活問題?

需要被人照顧62

錢不夠用20

一個人獨居2

子女無力奉養6

被社會孤立1

入住安養中心3

財產分配問題1

配偶先過世2

其他3

民眾顯然過於低估失能的嚴重性。

Q4.民眾認為自己未來有幾年時間是喪失自理能力?(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女性失能者平均7年、男性5年)單位:年

40~44歲3.98

45~49歲3.73

50~54歲3.74

55~59歲2.28

60~64歲2.85

65~69歲3.74

70歲以上2.5

觀念變了,青壯年族群不排斥將來住進安養機構若失能,多數民眾希望住在安養機構與自宅。

Q5.喪失自理能力時,認為自己會住在哪裡?單位:%

安養機構40

住自己家40

與親戚子女同住10

與朋友同住1

老人社區或公寓2

不知道╱拒答7

將上題與受訪者年齡做交叉分析,可看出40~49歲民眾傾向住在安養機構;反之,年齡越高的受訪者越傾向住自宅。

安養機構

40~49歲53

50~59歲43

60歲以上34

住自己家

40~49歲36

50~59歲43

60歲以上50

與親戚子女同住

40~49歲9

50~59歲11

60歲以上12

老人社區或公寓

40~49歲2

50~59歲3

60歲以上4

最怕付不起照護費用。

Q6.最擔心的照護問題?單位:%

付不起照護費用30

子女無暇照護18

找不到適當的看護人選9 必須離開自宅住到照護機構5

照護機構不專業16

不知道╱無意見22

長照保險,已獲民眾支持逾6成民眾支持額外開徵保費。

Q7.政府推動老人長期照護服務政策,需要額外開徵保費,請問你支不支持?單位:%

支持64

不支持24

沒意見12

主張政府與個人負擔長照保費,各佔一半。

Q8.政府推動老人長期照護服務政策,你希望保費由誰來負擔?單位:%

政府49

個人48

企業3

5成民眾希望提高國內看護的比率。

Q9.目前台灣長照環境中,根據家庭照顧者總會調查,國內僅有2萬名專業照顧者(佔4%),其餘20萬名皆為外籍勞工(佔28%)。你認為這樣的狀況:單位:%不合理,希望提高國內看護的比率54 不合理,希望提高外勞看護的比率3 合理,應維持現況23

不知道╱拒答20

照護機構與長照保險的

需求增加。

Q10.政府最該為迎接高齡化社會做哪些準備?

2010年50~64歲民眾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29 提高國民年金、勞保等年金發放金額20 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17 制定可以維護老人權益的法規10 實施讓老人接受看護的長期照護險7 以房養老的逆向抵押貸款2

延後退休年齡2

要求無障礙空間設施2

擴大引進外籍看護工1

其他10

2014年50~64歲民眾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17 提高國民年金、勞保等年金發放金額10 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26 制定可以維護老人權益的法規9 實施讓老人接受看護的長期照護險10 以房養老的逆向抵押貸款3

延後退休年齡2

要求無障礙空間設施5

擴大引進外籍看護工3

其他15

調查說明:

《今週刊》委託世新民調中心,於6月3日至6月10日針對40歲以上民眾做「國人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總計回收977份有效樣本。在95%信心水準下,估計誤差為±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09

愛的預約書——信託全解析——



2015-09-07  TWN


當你辛苦養育小孩,卻無法陪他們長大;

當意外隨時有可能降臨;

當你一個人逐漸老去……,你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人。

如果能夠事先成立信託,為財產做好規畫,不僅能指定受益對象,還能專款專用,把愛一直延續下去。

撰文.鄧麗萍 研究員.吳沛璇面對生命的盡頭、意外的降臨、一個人的老後……,你是否已經為自己、為至親的家人做好準備?

萬一遭逢意外,雖然你已買好保險、指定受益人,但如果沒有交代如何使用保險理賠金,可能會因所託非人,而無法善用準備好的錢。同樣地,變老不可怕,最怕是老無所依,若在失智失能之前,安排老後的生活,才能真正安心老去。

畢竟,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可能會面對風險,所以,以下的故事,你都能夠對號入座。

癌末媽媽遺憾無法陪孩子長大……你以為留下財產,孩子的學費就有著落?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但母親的遺愛卻是長存。

「雖然媽媽不在了,但她的愛,會一直陪著你長大。」賴怡璇對著姊姊留下的女兒這麼說。眼前年僅十歲、過早經歷親人生死的小女生,已然聽懂。

即使過了兩年,賴怡璇提起未滿四十歲就因乳癌早逝的姊姊,還有陪伴她走過的那段癌末時光,一切仍記憶猶新。

「病情在一個月內急速惡化,我們措手不及。做完檢查後,醫師宣告姊姊只剩兩星期時間。」賴怡璇說,即使有家族病史,但癌末的噩耗來得很突然,姊姊很快就陷入語無倫次、時而清醒時而迷糊的狀況。

賴怡璇趁姊姊清醒時,趕緊詢問她的心願,當時,姊姊最掛心的就是唯一的女兒。由於姊姊從事保險業務,很早就替自己和家人做好規畫。但,即使留下一筆保險理賠金給孩子,孩子卻還年幼,也無法自行打理。

「雖然錢不多,但姊姊請我幫她看好這些錢。」賴怡璇說,姊姊希望把留下來的錢,為女兒成立信託。

對信託完全沒概念的她,必須先搞清楚姊姊的保險理賠金額、信託應該如何辦理等,一時手忙腳亂。當時,娘家和夫家親戚對姊姊處理財產的方式也意見分歧。

「姊姊時間不多了。」面對陷入半昏迷的姊姊,賴怡璇從聯絡和敲定銀行、討論信託契約內容,到簽訂契約,僅花了一星期時間,在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的緊急處理下,完成了姊姊的最後心願。

賴怡璇還記得很清楚,那天是平安夜。一家人聚集在台大醫院病床前,姊姊在丈夫攙扶下強打精神,在信託契約上,捺下指印。兩天後,便離開了人世。

這枚指印,一了她的心願,即使提早離開,也不那麼遺憾。雖然金額僅有四百多萬元,卻是一個母親的心意。

這些錢交付信託後,將可支付當時年僅八歲的女兒念到大學的學費,並採取實支實付的方式,為女兒的才藝課、安親班、補習班等費用做好準備;十八歲以後,每月給女兒一筆零用錢。

賴怡璇說,原本擔心把姊姊的保險理賠金、勞保給付等遺產交付信託,會造成家庭衝突,幸好姊夫謝振華也能體諒和支持。謝振華受訪時說,「太太留下的錢交付信託 ,我也覺得很安心,至少女兒的教育費都已經準備好,減輕了很多負擔。」「雖然無法陪伴女兒長大,但姊姊希望能透過信託,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盡一分心力。」細說從頭,賴怡璇紅了眼眶。

為人父母最難捨的,就是孩子,萬一因急病或意外而突然離開人世,即使留下遺囑,或交代其他親人,也可能無法長久且妥善照顧年幼的孩子。透過成立信託,交由公正第三方的金融機構看管財產,反而能夠專款專用在孩子身上。

人生無常,誰也不知道能與家人在一起多久,倘若能為所愛的人做點什麼,就算先離開,也就沒那麼遺憾和牽掛了。

少婦因意外昏迷,保險金被丈夫揮霍大半……你以為領了理賠金,親人會用在刀口上?

第二個故事是,你永遠無法預測未來,但你至少可以為自己、家人做好準備。

當意外降臨時,往往讓人手足無措,即使買好保險、獲得龐大的理賠金,更重要的是,要事先規畫如何使用,才能真正用在刀口上,並減輕家人的負擔。

四年前,住在中部地區、六十二年次的年輕婦人張小薇(化名),有一天騎摩托車回家,突然失去意識倒在路邊。送醫後,雖然救回一命,但昏迷指數三,後來成了植物人。

張小薇為自己買了相當多的保險,保險理賠金達一千二百萬元,原本足以支付自己的醫療費用,沒想到,卻被丈夫挪來償還債務、房貸等用途,很快就花到剩下七百萬元。相反地,當小薇需要更好的治療時,丈夫卻不願意多花錢。

娘家擔憂小薇的保險理賠金早晚會被花光,但丈夫卻難以溝通,因此打起官司,想要爭取小薇的監護權。訴訟了整整兩年,最終裁定小薇的妹妹新增為監護人,並把保險理賠金設立信託,以實支實付的方式,支付她的長期看護、復健、按摩等療養費。

當官司結束時,保險理賠金只剩下四百多萬元。「錢容易讓人變質。」小薇的妹妹感嘆說,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很難保證會一直善待自己,「還是成立信託、放在銀行最安全。」自幼喪母的張小姐,姊姊小薇就是她的依靠。如今,她和幾位妹妹決心要好好照顧姊姊,把姊姊從醫院接回家,而不是送到護理之家。每天,張小姐交代看護替姊姊按摩,並勤做復健,避免長期臥床導致肌肉萎縮。「我們要把姊姊顧好,哪天她可能會醒來。」保險理賠金雖然可以指定受益人,但卻無法指定用途。以張小薇的例子而言,與其拜託親人照顧,不如事先規畫將理賠金成立信託,設定好理賠金的使用條件,才能真正免除後顧之憂。

獨居的90歲奶奶,被有心人接走……你以為到了晚年,子女會終生照顧你嗎?

場景換到:你活到老,卻可能老無所依。

一個人的老後,萬一失能或失智,縱有千萬家財,也等同於零。

現年九十歲的老奶奶趙桂榮,膝下無子女,具榮民資格的先生四年前過世,留下她獨居在新北市新店區。趙奶奶曾是教師,早年和丈夫存了錢就買房地產,在台北擁有三、四棟房子和店面。

「老人如果有錢,就有很多人想要扶養。」談起當初義務擔任趙奶奶信託監察人的緣由,國泰建設總經理室副理劉邦和這麼說。

去年,趙奶奶被一名非親非故的有心人士接走,長達七個多月。相識多年的好友兼鄰居的歐奶奶與她失聯後,非常焦急,只好通報新北市社會局。

但趙奶奶名下資產不少,不符合社會局協助的條件。所幸,她是榮民眷屬,社會局轉介到榮民服務處,她才被「救」了出來,安置在新店的老人照護中心。

安置之後,問題來了。過去,趙奶奶的醫療和照護費用,都是交由好友歐奶奶拿著她的存摺到郵局取款,「但這並非長久之計,必須找到合法且安全的方法。」無計可施之下,榮民服務處負責此案的公務員,拜託在建設公司服務的國小同學劉邦和,請他幫忙處理趙奶奶的資產變現,以保障權益。

劉邦和上網查詢後,發現信託是可行的方式,不僅可以專款專用在醫療照護上,也能避免財產讓有心人士挪用,於是建議趙奶奶用信託方式辦理,先把其中一戶房產處分,以便籌措信託的資金。

趙奶奶到法院公證房子的買賣交易,把賣掉房子的一千兩百萬元,成立自益型的老人安養信託。透過信託,以實支實付醫療、養護機構與看護等費用,照顧自己的下半輩子。

遺憾的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原本身體硬朗的趙奶奶半年前摔倒,加上不慎喝到酒精導致失明,如今臥病在床、意識不清,無法繼續處理名下的其他財產。

其實,結不結婚,都是一個人走到生命的最後。提早規畫,才能順應自己的需求,來安排自己老後的生活。為自己做好準備,也是為親人最好的打算。

到底,誰需要信託?答案是,不管你是單身、單親,或者有家庭和小孩的人,其實都需要信託。

過去大家對信託的觀念,多半停留在「有錢人的避稅工具」,事實上,信託不是富豪專有,一般人也能善用信託。

它不是有錢人專利

單身、單親、有子女家庭、弱勢都可成立想要成立信託,除了委託人和受益人之外,還需要設定信託監察人。日後任何契約內容的變更,都必須經過監察人同意。

舉例來說,委託人若是老人家,把財產進行信託,有一天他可能失智或失能,而兒子、媳婦可能會解除他的信託契約,若有設定監察人,任何變更須取得監察人同意,就能保障契約不會被貿然中止。

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協理張齊家指出,通常監察人可由信賴的親友擔任,或是社福團體和政府機關。目前心路基金會、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各縣市社會處等,都具有擔任信託監察人的經驗。

至於信託財產,包括現金、股票、不動產、保險理賠金等,目前以現金和保險理賠金為大宗。

像張小薇那樣的保險金信託,在國內仍未盛行。張齊家指出,目前還沒生效的保險金信託契約大約有五百件,「相較於國人擁有的保單數量,信託的比率仍偏低。」以國人平均買二.三張保單來看,國內保單張數逾五千萬張,保單信託比率僅十萬分之一。

它已推行二十年

門檻依各銀行規定 利息足以支付管理費據信託公會統計,截至今年第二季,整體保險金信託規模為三億九千七百萬元,其中國泰世華銀行規模為一億四千九百萬元,占比三七.五%,第二為中國信託約六千萬元,以及華南銀行約五千九百萬元。

雖然信託具有管理財產的好處,但大部分人擔心的是門檻的問題。目前各銀行對於成立信託的門檻,並沒有一致的規定,有些銀行要求至少一千萬元才能設立信託,也有銀行以三十萬元為最低門檻。即使二○○○年訂定了《信託業務法》,但對多數銀行來說,這不是賺錢的業務,因此並未積極推廣。

此外,信託的費用也造成很多有意願的人卻步。其實,銀行收取的管理費,遠低於定存利息。舉例來說,銀行收取一年的管理費為千分之二至千分之六,定存利息為一.三七%,而銀行會支付利息給信託財產,換言之,孳息的部分就足以支付管理費。

雖然《信託法》推了近二十年,但國人對於信託仍相當陌生,事實上,善用信託來解決老人安養、子女教養、身障者照護,不僅讓你留下的財產能得到妥善的運用,也讓自己對家人的愛一直延續下去。

5種信託,讓你的錢用對地方信託根據目的和需求,可分為以下類型:

1.老人安養信託:

單身的獨居老人可能會失能或失智,可先把名下財產成立信託,就能安心養老。有家庭和子女的老人,若不想把錢託給某一人管理,子女可以集資出錢,成立信託來照顧年邁父母,避免手足紛爭。

2.子女教養信託:

父母是家庭的支柱,如果孩子年紀還小,透過成立信託,可確保留下財產能妥善運用。此外,離婚家庭也可以把留給孩子的錢成立信託,與前妻或前夫的贍養費隔離,杜絕家庭糾紛。

3.身心障礙者財產信託:心路基金會組織發展部專員鍾榕榕指出,身心障礙者年紀越大,越需要照護,如果父母有餘力,應該提早做好信託的準備。

4.公益信託:

為了慈善、文化、藝術等公益目的而設立的信託。

5.捐助款信託:

收到的社會善款也可以拿來作信託,好處是可以進行後續追蹤,避免被濫用。嘉義市政府社工處社會工作科科長李憶君指出,「有時候你捐的錢,不見得愛心就會落在這個人身上。」透過信託,能設定真正的受益人,用對地方。

整理:鄧麗萍

為什麼只有保險還不夠?

風險1:保險金可能被監護人挪用。

風險2:受益人可能在短期內散盡家財。

風險3:受益人年幼或失能,無法妥善管理保險金。

整理:吳沛璇

一分鐘看懂信託架構

由你(委託人)與銀行簽訂信託契約,財產權移轉給銀行,銀行將依照契約內容幫你管理財產,專款專用在指定的受益人身上。

委託人:自己或家人

簽訂信託契約

受託人:銀行

信託監察人:信賴的親友、社福團體或政府機構可交付什麼財產?現金、不動產、股票、保險金等如何給付?每月固定金額,或實支實付方式,作為生活、醫療、教育、養護等費用期間多久?至受益人身故,或信託財產用罄為止

受益人:自己或家人

整理: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13

跟富足來個預約


2016-02-08  TWM

過年,寺廟總是擠滿善男信女,人聲鼎沸。香煙裊裊下,一張張虔誠的臉龐,大都祈求來年能平安健康、富足過日子。假如,真的有掌管富足的神明,祂一定很忙碌吧,尤其是在過年。

事實上,與其大排長龍,摩肩擦踵等待富足之神的青睞,不如付諸行動,預約自己的富足人生。

通往富足,有沒有捷徑我不知道,但是,肯定有很多路徑。在職場上奮鬥、升遷加薪是一條路,也是絕大多數人走的路徑;在投資理財上磨練技巧、累積賺錢智慧,也是一條路,而且愈來愈多人嚮往之。

追求職涯成功與財富累積,肯定能「富」,卻未必能「足」。在「富」之餘,能懂得知足、分享,甚至採取行動去圓夢,追求心靈的平靜與滿足,才是「足」的智慧所在。

人生是場旅程,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美好與挑戰。有些人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們獨具遠見,在當下抓緊對未來影響最深遠的事情放膽做,為富足一生奠定下堅實的基礎。在那個時點,也許他們看起來很傻、很辛苦,但卻能夠活得扎實。

本期封面故事〈打造一生富足的21個方法〉,我們遍尋十七位不同領域的成功人士,分享他們如何達到富足境界的祕訣。

從他們的經驗來看,能不能與富足來個預約,關鍵就在於,你能不能有洞見,更早一點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更早一點為打造自己的舞台預作準備、更早一點武裝自己的專業與心理素質,迎向未來的挑戰。職場上是如此,財富上未嘗不是如此,在投資知識上更早熟、更早存第一桶金、更早磨練經驗,不就是投資成功的不二法門;夢想也是這樣,早一點發現自己的志趣所在,你的第二人生才能過得更精采。

早一點做準備,就是富足一生最重要的起步。新年伊始,與您一起共勉!

撰文 / 謝春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72

母親學會了手機預約, 但沒掛上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358

移動手機和智能硬件打破了醫療就診的時空界限,但如果醫療資源的基礎沒有提高,互聯網醫療只能“然並卵”。 (東方IC/圖)

三線城市快退休的母親,也知道用掛號軟件了,不過,用了一個多月,她也沒掛上主任的號。家里的親友看病,依然還是到上海。

“單位體檢結果出來了,我有一個項目不太好。”接到母親這個電話時,我正走在上海人民廣場地鐵站的換乘大廳。車站的地上鋪著水磨石地磚,正值下班高峰期,鞋子打在上面,排山倒海的嗒嗒聲敲得我心頭發緊。

兩年前,一向健康的母親生了場大病,住了近半年醫院,瘦了20斤。我獨自在上海工作,家鄉卻在150多公里外的江蘇常州。我不放心母親的身體,但除了每隔兩三周趕回家看望她,幾乎幫不上什麽忙。

晚上,母親將體檢報告傳給了我,“雙側甲狀腺結節,提示結節性甲狀腺腫可能。”

我頓時長舒了口氣。因為做醫療健康報道的緣故,我知道,這種疾病並不可怕。對於大部分患者,早期診斷、保持6-12個月的隨訪間隔,是最合適的處理手段。我建議母親先去做個細針穿刺,明確結節的良惡性。

她決定聽我的,“那我先用手機預約掛個號。”

母親的回答,讓我有些意外。連三線城市快退休的中年大媽都知道用掛號軟件,看來,移動醫療挺深入人心的嘛!

2015年,移動醫療著實火了一把,從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演化成了虛虛實實的產品。創業的、投資的、看熱鬧的,蜂擁進入這片“藍海”,甚至連前編輯都離了職,投奔某移動醫療創業公司的懷抱。春雨醫生和丁香園相繼開設了線下診所,首家“互聯網醫院”正式掛牌運營。從網絡問診到手機慢病管理,再到圍繞掛號、就診、支付、取藥應運而生的三千多個醫療App,移動醫療似乎已經全方位抵達了我們的生活。

作為善於接受新事物的“潮媽”,加之本身就在醫院工作的緣故,母親對於移動醫療的關註自然比普通人多。不過,對於小城里的其他人,移動醫療似乎也不再只是網絡上虛幻的名詞。

“我們醫院開通了帶有門診醫保移動支付功能的App,動動指頭,就能完成繳費。”去年5月回家,在常州某三甲醫院供職的高中同學告訴我。

11月,父親也發現了“新大陸”——通過常州市衛計委打造的一款名為“常州移動醫療”的App,查到了自2012年以來在第一人民醫院的全部體檢信息。“聽說市屬其他醫院的體檢數據也將被接入,就像隨身帶了個‘健康檔案’。”父親感嘆。

方便、高效,大夥兒對移動醫療贊不絕口。母親更是如此,直到這次網上預約掛號。

同事曾做過甲狀腺細針穿刺,在他們的推薦下,母親將目標鎖定為市區某三甲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沒想到,點開“超聲專家門診”,“約滿”二字赫然入目。再仔細一看,哪怕是一個月後的專家門診號,也早就一個不剩了。

主任的專家門診每周一次,提前一個月網上放號。一周之後,一向早睡的母親熬到了午夜12點,次日門診號一出,立刻搶號。“還是手慢了一步,又被秒殺了。”電話那頭,母親無奈。

之後的一個多月,每周二淩晨,母親都會拿出“雙十一秒殺”“春運搶火車票”的勁頭,不眠不休。不過,主任的號始終沒能搶到。擔心耽誤病情,母親最終放棄了網上掛號的念頭,托同事走了“後門”,終於成功加號。

“看個小小的甲狀腺尚且如此困難,北上廣那些知名三甲醫院的專家號,還不得搶瘋了?”母親反思,技術環節的改進,免去了實地排隊之苦,改善了患者看病過程中的身體和心理感受,“但小城市里的好醫生實在太少了,移動醫療光改進技術,能緩解‘看病難’嗎?”

在家鄉,醫生看個頭疼腦熱的普通毛病早已不成問題。不過,一旦遇上棘手的疾病,患者家屬的第一反應基本都是,“去上海”,甚至連醫生也如此建議。

表姐的一位朋友,流產過兩次。好不容易又懷上了,每隔半個月便請假往上海的醫院跑。“常州的醫院,沒那技術,”朋友嘆氣,“上海的醫生說了,要是早點去他那兒看,吃個藥興許就能保胎。”

每次看病,朋友得提前在上海住一晚。第二天早晨7點不到趕到醫院,卻只能搶到那個並不特別熱門的醫生上午倒數5個以內的號。這意味著,她需要等一個上午,如果有檢查項目,通常還要等到下午的檢測報告出來,幾乎需要跟著下班的人流踏上回程的地鐵和火車。

一次,在早晨8點就診開始前,朋友問了等在最熱門醫生診室門口的一個姑娘的母親:“這醫生的號,我覬覦半年了,從來沒掛到過,你們是怎樣掛到的?”對方打量了一下朋友,綻開一個親切的笑容,語重心長地告訴她:“姑娘,我們4點半就來排隊了。”

一旦不幸罹患癌癥這樣的重病,去上海最好的醫院,看最好的醫生,更是成了常態,當然,也是生的希望。

年初,鋼琴老師被診斷出結腸癌肝轉移。老師的家人找到我,詢問是否認識上海大醫院的腫瘤大夫。“上海有全國最好的醫生和技術,雖然做了最壞的心理準備,但還是想看看有沒有可能……”老師的女兒的話哽咽。我坐她身旁,也無法說什麽安慰的話,只能把手放在她的胳膊上輕輕撫摸。

夏天,我去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探望老師。醫院旁,隨處可見租房廣告和手拿名片的中介。與醫院一墻之隔的東安路某小區內,是傳說中的“癌癥旅館”,這里聚集著從全國各地湧來求醫的癌癥患者。一幢居民樓的3層被改造成9個格子間,每間每天在80-100元不等,最小的房間,原本是一個不足6平米的陽臺。

醫院門診大廳外,有一群搬著小板凳枯坐的人,神情疲憊。與老師鄰床的上海阿姨告訴我,那是通宵排隊掛專家號的外地病人家屬,“兩周前,我兒子也是其中一員”。

回家的地鐵上,我掏出手機,望著屏幕上一眾移動醫療軟件,心里突然一片空蕩。

理想美好,現實骨感。早就“約好”的健康大數據,至今還沒拿出成熟的模板;誓要顛覆傳統醫院盈利模式、分流醫院處方的“網售處方藥”,至今基礎政策尚未出臺。即便是最早興起的在線掛號,進軍市場的對弈者越來越多,但號源還是只有那麽多,看病還是那麽難。優質醫生資源稀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分級診療制度缺失,這些核心問題沒法解決,移動醫療,真能“玩得轉”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59

WOW!日本 看牙懶得排隊預約?蘋果咬四口 牙齒健檢一天搞定

2016-04-11  TCW

除非牙疼到受不了,否則懶得看牙醫?只要咬一下爽脆的蘋果,根據齒痕照,線上牙醫免費幫你判定,需不需要躺上治療椅。

松本蘋果協會推出名為Dentapple、一顆兩百日圓(約合新台幣五十七元)的富士蘋果,上面貼有QR code,用手機掃描後就能下載App。按指示在蘋果上咬四口,上App回答五道問題,包括牙齦疼痛程度、是否流血,再把咬過的蘋果照片上傳,一天內由專業牙醫為你端出初步諮詢,報告蛀牙、牙周病、顳顎關節症候群等罹患機率。

用蘋果檢查牙齒,其實是一群不甘心的果農與廣告公司博報堂,牙科聯盟合作的抄方。據統計,青森是日本蘋果最大產地,松本蘋果協會位於第一大產地長野,產量占全日五分之一。為了刺激銷量,該協會讓專業牙醫設計整套評估方案。Dentapple可線上訂購,目前在東京八個據點販售。

撰文者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35

兒童節上線“寶貝計劃” 滴滴切入定時預約出行服務市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845.html

六一兒童節,之前一直被外界關註的滴滴“寶貝計劃”正式上線。首批將在北京地區開放測試,面向孩子年齡4-16歲的家庭。用戶可以直接在滴滴出行APP中進行預約,前五十名預約成功並且完成首次服務的用戶還將獲得360兒童智能手表一個。

在此之前,滴滴出行官方微博曾透露,將推出接送孩子上下學的預約出行服務,而此次推出“寶貝計劃”也意味著滴滴正式切入定時預約出行服務市場。

根據滴滴出行公布的活動規則,此次推出的“寶貝計劃”有包周和包月兩種服務可選,服務時間均為周一到周五,提前一周預約。 此外,用戶還可以選擇每天的服務次數,例如有的家長接送都需要的,就可以選擇每天一接一送兩次服務,有的家長自己開車送孩子上學,只需要有人幫忙接,就可以選擇一天只有一次接孩子放學的服務。

不過,把孩子交給陌生的司機,是否會有安全方面的擔憂?對此,滴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寶貝計劃”在車輛和司機方面都制定了極高的門檻。

首先,參與“寶貝計劃”的車輛全部為帕薩特、凱美瑞一類價格在20萬左右的B級車,按照國際標準,每輛車上都專門配備了國際著名品牌britax的兒童安全座椅。另外,公司也會為司機和乘客購買價值120萬人民幣的保險。

在司機篩選方面,此次參與寶貝計劃的司機全部為與滴滴平臺長期深度合作的認證司機,要求駕齡在五年以上,服務星級大於或等於4.9(5.0滿分),最近一個月內投訴率低於0.2%,無任何不良記錄,形象好,服務意識強,女性和本地戶口優先。

而為了保證車內的衛生情況,“寶貝計劃”專車將強制一周洗三次車。車內將配備兒童紙巾、礦泉水、急救箱等物品。未來,司機還將定期接受由滴滴組織的培訓,如搏擊術、教育學、兒童心理、急救等知識,保證學生用戶的乘車體驗,以及預防路上突發的各種情況。

此外,滴滴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項目目前還處於前期探索階段,出於安全等原因的考慮,暫時只接受有家長陪同乘坐的訂單需求。

據記者了解,這是目前國內首個針對孩子的接送服務,在美國洛杉磯的HopSkipDrive公司,也為7至17歲年齡段的孩子提供專職司機,來負責接送孩子,這家公司剛剛獲得了39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資金。

滴滴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寶貝計劃”還處於初期測試階段,在產品和服務成熟後將面向全國進行推廣。此外,未來滴滴還將針對固定場景的出行需求推出更多訂制化的預約出行服務,類似為固定上下班時間的白領、定期去醫院檢查的孕婦提供接送服務等,如果能夠滿足這些需求,將創造出一個不亞於即時出行的新的增量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79

數佬轉攻IT零蛋港女市場寫美容app預約做facial

2016-06-02  NM

從事IT行業的男士早已成為「宅」、「毒」的代名詞,早前港女心目中港男職業排行榜中,banker高踞第四,IT「榮獲」尾二!本在銀行界出身的許家駿(Lawrence),為理想竟「降呢」做IT,他在一次幫客處理客戶管理系統期間,他發現香港美容行業預約系統相當落後,決定着手專攻該市場。最後他由「IT男」化身「暖男」,研發美容院app狂冧一班IT零蛋港女老闆使用!

畢業後Lawrence即加入渣打(2888)衍生工具部,負責計算窩輪及牛熊證發行價格,與前新聞主播「小飛俠」林燕玲做同事。做了幾年見部門前景一般,轉到工程公司做項目主任,上年見寫app風氣日盛,Lawrence決定自立門戶幫客寫app。

為了節省開支,Lawrence除了邀請渣打舊同事鄒卓君(Burton)過檔入股,更要求正攻讀博士的弟弟許家來(Roy)退學幫手!

三位IT男要面對一班不諳手機操作,又不肯認低威的「中女」、「剩女」顧客。但app推出一個月即有十間用戶肯付款,受到港女垂青,到底他們如何「氹掂」一眾美容院老闆娘?

我點sell:美容院時間表俾你慢慢揀

平時沉默寡言,喜歡對着一堆程式的Lawrence,一談起app就十分雀躍,「依家女士book美容院做facial,好多時都係打電話,最多都只係上網,市面上仲未有隻app可以做到預約,我覺得係一個商機!」Lawrence在一次跟客戶溝通後,發現不少小型美容院「預約系統」只有電話,但又不願花太多錢開設一個專屬app,所以着手研究市場,最終研發出「MARK Beauty」,「WhatsApp好間接,又要度時間,我哋就諗,如果可以將成間美容院嘅時間表開放,等客人可以直接揀,如果改嘅話美容院又唔使再mark時間,咁就會方便好多。Lawrence又指,以往美容院想聯絡舊客戶,多用電話方式,但常被客人拒接,「除咗預約時間之外,呢個app仲可以等商戶在手機派優惠券,好多人都好憎cold call,呢個形式宣傳客人接受程度就高得多,愈多客人加入,就可以令個app下載量上升。」

毒男力sell中女嗒糖

少接觸中年女性的Lawrence,卻深知她們很容易「受氹」,「其實好多女士都好鍾意用智能手機,但啲後生都唔肯教佢哋!以前做銀行一就一、二就二,依家就要賣晒口乖,佢啱就要讚吓。」他指「中女」沒有想像中那麼難相處,「每個月幾百蚊,派一次傳單都唔止啦,佢哋都好清楚,所以sell嗰時無想像中咁難。」Lawrence在銀行工作期間都需要見外國客「秒秒鐘幾廿萬上落」,現時「降呢」力sell主婦客,收入又比以前少,但他坦言值得,「依家工時長,搵得又少咗,但係你見做出嚟嘅嘢係有人用,幫到佢哋,個成功感比以前大好多!」他更指因工作關係,令自己接觸年輕女性的機會大增,「都試過俾阿姐問有無女朋友,使唔使介紹番個。」

專家盤問:點說服我老婆?

今次本刊找來Catalyst Builder聯合創辦人鄭思行(Alex)品評MARK Beauty,自言少做facial的Alex,已向他的老婆做足功課,對一眾女士預約美容院心態相當了解。

鄭:鄭思行M:MARK Beauty

鄭:現時全港有多少美容院是有用預約系統?M:我們就統計過,全港大約有八千間美容院、二千多個品牌,如果將只有一間店面的美容院都計算在內,整個使用率就只有六成,因為好多個體戶,她們是沒有時間去管理開票、預約,客人都是光顧完就走。她們甚至沒有記錄客人的生日日期,上一次去過的時間。

鄭:剛聽到六成有用預約系統的美容院中,有近一半都集中在單一公司,你又有什麼優勢?M:首先價錢方面,我訪問過很多個體戶,她們租一個系統一個月用了一千,派傳單又用了一千,設一個CRM(客戶關係管理)又用了一千,我們一個app幾百元就可以有這些功能。相對是比較便宜。很多美容院都會向我們反映舊有系統已有客人的部分資料,很難「過戶」到新的系統,我們會說服她們用手機app更能吸引年輕顧客,以及免費幫手轉移舊有資料。

鄭:有沒有美容院向你們反映,因為有別的行家都用這個app,害怕在收費、服務方面會直接比較?M:我們在這方面都慎重考慮過,所以我們設置了顧客第一次加入預約服務,都需要先掃描才知道有關收費,不能跟同行直接比較。但有部分美容院向我們反映過,有一些客人喜歡每一間都試一兩次,她們無論用任何手段都很難讓她們再光顧,所以她們不太介意有同行價錢讓客人知道。

鄭:你們三位老闆都是男士,害不害怕缺乏女性意見?M:我們都承認是一個缺口,所以我們都要聽更加多客人的意見,以及我們發現不同年齡的女士對科技的看法都很不同,好像年輕一些,她們傾向用電話按,一個電話都不想聽,但年紀大一些就會想跟人多溝通。而女性比男性其中一個不同之處,就是她們會更想將一些預約記下,所以這個過程都要多了解。

終極判決:要似平安鐘

我覺得business model是可以,預計到初初美容院都會有興趣試用,但很快就會質疑為何每一個月都要付款,之後生意是不是有確實增長。而UI及UX(使用者介面及體驗)都有待改善,你要設計到連一個老婆婆都明白怎樣用,好像一個平安鐘那樣。我剛安裝時都詢問我願不願意與個人行事曆整合,我都會質疑資料用來做什麼。我覺得現時你們可先鞏固現有的客戶,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才打算再擴充。整個概念都不錯,十分我會給七分。

撰文:梁延宇攝影:關永浩、鄭樹清攝錄:廖健昌、鄭樹清[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20

預約我的美好告別 獨家民調》83.5%民眾支持病人自主選擇「善終」

2016-06-06  TWM

人生,終有一死,但我們一輩子在逃避這個結局。 在科技發達下,越來越多人在醫療現場被延命加工,一息尚存,卻毫無尊嚴。 年初,亞洲第一部善終法案《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通過,開啟「自己善終,自己來」的新紀元。 死亡,不再是禁忌與懼怕,而是生命的凝視與整理。 清楚交代,告別摯愛。人生最後一哩,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

「七十六歲的老人獨自在森林散步,被響尾蛇毒蛇咬了。

臥倒的身旁,留著一塊磚與一條蛇。

女婿發現後,機警地將老人與蛇送往醫院。

『是劇毒的響尾蛇,得注射血清。』醫師告訴家屬,若沒有注射,老人可能四小時就會走了。

家人召開家庭會議後,『決定不注射了。』因為老人是罹患阿茲海默症患者,生前曾表達,他痛恨這個病,希望未來能有自然死亡的機會。

家人認為,這條蛇,是上帝派來給老人家的禮物……」陽明大學醫管所副教授楊秀儀,在台北市仁愛醫院演講時,分享了這個美國例子。

「如果你是這位醫師?會不會幫病患注射?」在場醫師舉起手。

「如果你是這位病患?會不會希望醫師幫你注射?」現場一片靜默。

「壽終正寢,是每個人的期待,如果不出意外,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活到『壽』的階段,問題是我們的『終』呢?」楊秀儀說,醫療科技介入老人的臨終,使得台灣面臨三種困境:「生命雖然延長了,健康卻惡化了;病痛延長了,死亡緩慢了;壽命延長了,癡呆嚴重了。」那條響尾蛇,猶如上帝派來的使者,提醒著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病人、家屬、醫師三方都得共同面對的生命課題。那就是,活著的時候,考慮怎麼面對死亡,邁向善終。

在醫療發達的前提下,越來越多人擔心,自己將陷入一個「不得好死」的年代。本身是醫師的前立委沈富雄,日前在臉書上發表「準遺言」,第一條就是:「不插管、不氣切、不電擊、不可成為植物人」。前衛生署長葉金川給兒子的遺囑更簡明:「如果我沒醒來,不要串通醫生來凌遲我。」同樣是拒絕無效醫療的執行。

為什麼這些最清楚醫療行為的專家,卻擔心自己在醫療現場被「凌遲」,無法善終?

還要一直救下去嗎?

見死不救迷思 醫糾死結難解「根據《醫療法》第六十條與《醫師法》第二十一條規定,『醫師對病人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前立委楊玉欣說,醫師在醫療現場若不作為,事後遭家屬控告,恐會觸犯《刑法》的殺人罪。導致許多醫師明知病患狀況已經不可逆,卻一直救、一直救,「壓斷肋骨、電擊插管……。」不敢放棄治療。

「我們必須透過立法,先幫醫師解開這個法律死結,破除見死不救的迷思。」楊玉欣說,去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即將在三年後(二○一九年一月六日)實施,首度將「拒絕醫療權」還給病人本身,這也將是改變台灣生死觀念的關鍵法案。

未來民眾可以「預立醫療決定」,發生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等五種狀況的患者,經醫療評估確認病情無法恢復,醫師可依病人預立意願,終止、撤除、不進行維持生命的治療或灌食。

《病人自主權利法》誕生!

亞洲第一部 保障每個人的「善終權」衛福部表示,這是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專法,也是台灣自一九九六年實施《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二十年後,再度強化民眾的安寧觀念。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說:「《病人自主權利法》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進階版,也就是說,只要你曾預立醫囑,當遇到突發狀況或疾病導致昏迷,無法表達清楚意願時,所有維生器材等重裝備,都不准掛上你的身體,進行加工延命。」「有一位九十歲的阿公,雖已經表態不插管急救,但因呼吸衰竭被送到新店某醫院時,醫師評估後仍決定插管,家屬後來將阿公遠送來宜蘭,要我拔管。」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醫師陳秀丹說,在醫師的倫理教育中,存活率仍是重要指標,在醫療現場,「拚拚看」、「救救看」就成為醫師與家屬普遍的對話,醫療介入造成死亡延後,「痛苦地活著」才是病人最大的悲哀。

「在集體社會氣氛中,我們同意讓一個人死去,好像是殺了他!」本身罹患罕見疾病的楊玉欣說,自己也是預見死亡的人,她認為《病人自主權利法》中,倡議「拒絕醫療」的精神,絕不等於「自殺」。「拒絕醫療」只是讓生命歷程回歸自然,排除過度維生治療的介入,保障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人格尊嚴。

這項攸關你我「善終權」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於一六年一月初公布,《今周刊》與台灣指標民調公司,在四月中旬進行「病人自主權利法大調查」的民調中,卻僅有四五%民眾知道法案,仍有五五%民眾不知道,顯示宣導與教育資訊嚴重不足。

雖然「知名度不高」,但經提醒後,有高達八三.五%的民眾認同,此法案是保障民眾的醫療自主權,維護善終權益和生命尊嚴。

「台灣民眾對善終權高達八成的自主意識,跟我的認知是一模一樣。」沈富雄說,他自己對人生最後一程的主張,已經很多年了,包括交代助理與友人成立四人「善後小組」,他不斷囑咐:「我走後,你們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但四月中旬,他突然覺得:「這些人可能聽聽就算了,萬一我兩腳一伸……,善後小組會當真嗎?」沈富雄花了幾分鐘,在臉書寫下包括「斷氣後,即移冷藏庫,不淨身、不換衣、不化妝,擦臉梳頭兩下即可」、「不發訃聞、沒有告別式;大哭而來,靜靜地走」等八項準遺言,引來十幾萬人按讚,近二千人分享。

「也有許多人問我,你寫遺書,是不是身體不行了?」「還是精神受到什麼刺激?」沈富雄說:「就是要身體好,精神爽的時候來立遺囑,才能清楚表達,」他認為,預立醫囑是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如果整個社會對死亡少點禁忌,多點討論,台灣必能成為一個體質健康的國家。」

白紙黑字寫清楚

預立醫療決定 交代人生最後一哩雖然《病人自主權利法》三年後才能實施,目前台北市聯合醫院已經開始實驗「預立醫療決定」的諮商會議,共有十餘位民眾,透過醫療人員的諮商照護會議,將自己「想要與不想要的各項醫療服務與臨終安排」一一列出,在醫師、社工師、護理師的見證下,白紙黑字完成了「預立醫療決定」。導演柯一正在四月下旬,參與這項「預立醫囑」計畫,他的感覺是:「清楚交代人生最後一哩路的心情,只有舒坦兩字。」「父親糖尿病多年,七十三歲中風,失明、插上鼻胃管……,有一天深夜,他憤怒地拔掉鼻胃管,大家趕緊找救護車送醫,在急診處,我用力按住父親的手,讓醫師把鼻胃管接回去……。」雖然父親過世多年,前台大農經系教授陸雲講到這段折騰,仍眼眶泛紅。「父親是注重榮耀的軍人,當下看到他憤怒的眼神,我就後悔了……。」「我們家住九樓,父母感情極好,有一天父親痛苦極至地對母親說:『要不,我們牽手一起跳下去……。』」陸雲退休後,擔任消基會董事長,致力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他認為台灣社會最大的盲點,就是「臨終教育」不足,許多人的病榻時間超過十年,家屬要病人「積極治療」卻忽略了治療過程中,病人有多痛苦,送到醫院去「加工治療」,很多根本是「無效醫療」。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張尚文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臨終病人過世前一個月,在加護病房有五二.九%屬於無效治療,而無效治療的費用占加護病房總費用八○%。

中產階級的兩難

給父母住頂級安養院 還是給小孩念音樂學院?

「台灣的加護病房密度全球第一。」陳秀丹說,曾收過一位四十幾歲患腦瘤的女老師,開刀前寫信給先生:「若我沒醒來,請不要救我,我不想變植物人。」結果手術失敗,先生卻不願意醫師拔管,選擇將太太送進去呼吸照料中心。「因為太太的保險金,可以支付每個月二萬五千元的看護費」、「薪水持續支付小孩念私校。」家人繼續盤算,「再撐幾年,就屆滿領退休金。」陳秀丹說,「你想死,家屬不肯,醫師不准,說穿了,自己活得辛苦,難道只為了讓別人活得爽嗎?」「如果整個社會不能誠實面對死亡問題,不但是病人、家屬、家庭受苦,整個社會也會跟著被拖累。」健保署資料顯示,接受安寧照護與不接受安寧照護的病人,每人醫療費用相差十三.一萬元,一年國家可省下健保費用逾六十一億元。

在《今周刊》民調中,也有七五.七%的民眾,認為《病人自主權利法》過關後,可以讓醫療資源更有效地利用。

「死亡的議題,在高齡社會中,有公領域也有私領域,你不得不面對,沒有人可以逃脫。」楊秀儀說,有一回和哈佛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聊天時,對方提及自己的父母九十四歲,他和擔任鋼琴家的妹妹,供養父母住高級的老人中心,這對兄妹都是中產階級,但他們也得面對是否要繼續出錢讓父母住在老人中心?還是讓自己的孩子念茱莉亞音樂學院?因為兩者都很貴,所以兄妹兩人都不敢退休,因為所有的健康照護也會跟著結束。

「這件事震撼到我,中產階級得面對兩代扶養的愧疚,因為你越有錢,你父母活得越老。」楊秀儀說,台灣社會需要凝聚新的死亡觀,生命的初期,死亡和生命可能是對立的;到了生命晚期,好死就意味著好生,和平死亡就是好死。楊秀儀說,高齡社會的國民,一定要集體思考死亡問題,把問題交給子女或醫師等個體做決定,太難也太殘酷,所以法律一定要走在前面,幫忙做出決定。

醫病關係重組的時代

醫師主動告知病情 病人不會錯估形勢「老實說,立法過程中,反彈聲浪最大的是來自醫界。」楊玉欣說,傳統醫師的養成教育就是「一路救到底」,要把醫療權交還給病人自行決定,對醫師是很大的衝擊。「除了如柯文哲、黃勝堅等第一線加護病房、安寧醫師支持外,許多科別的醫師對這個法案心生質疑。」這也是該法案通過後,有長達三年的磨合、摸索期。

「這是一個醫病關係重組的時代。」黃勝堅說,台灣過去四十多年,一直都是「父權式的醫療」,一切的醫療行為,醫師說了算,相較美國在一九九○年通過《病人自決法》,確認了預立醫囑的法律地位,這次台版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是融入歐美個人主義的生命觀,病人的醫療主張與臨終交代,濃縮在白紙黑字的「預立醫囑」中,他人無法更改。

但台灣民情終究是重家庭的共融觀念,一下子走入要個人自主的時代,病人也許會徬徨地問:「我什麼都不知道,要怎麼自決?要怎麼問醫師?才能獲得應有的訊息?」「如果是判定生命週期僅剩半年的末期病人,醫師要做的,不再是積極的醫療,而是如何讓病人舒適有尊嚴的治療。」在台大醫院金山分院期間,執行社區安寧照顧的黃勝堅說:「這時候,醫師的溝通訓練,就非常重要。」「醫師,請不要把癌症的壞消息告訴我媽媽,我怕老人家會受不了……。」馬偕醫院安寧中心醫師黃銘源說,台灣連續劇常常出現這種對白,在醫療現場也常發生。

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醫師對末期病人的病情告知,是病人「或」家屬即可。在黃銘源的臨床經驗中,有七成左右的家屬得知後,會希望醫師不要讓病患知情。「但隱瞞只會造成更大的遺憾。」黃銘源說,家屬承載壓力過大,病患也會錯估形勢,來不及執行臨終遺願。

但在《病人自主權利法》實施後,規定醫師「應」主動告知病人病情。台北馬偕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方俊凱承認:「這對醫師的溝通能力,是一大挑戰,台灣的醫師對病患的癌症病情告知時間,通常只有一到三分鐘,和歐美國家的一個小時,相差太遠。」「短短的六十秒到一八○秒鐘,怎麼跟病患講得清楚,尤其是這輩子面臨的最糟狀況即將發生……。」方俊凱說,重視安寧照護的日本,也是到○七年才開始發展出一套妥當的病情告知系統,台灣是在一一年才引進,目前仍在邊修邊學的階段。

方俊凱指出,因為宣布的是壞消息,所以在病情告知前,醫師得先具備四大要素。

一、「支持性的環境」。若是門診期間,就選在單獨診間;若已住院,在隱私的考量下,不宜在病房內做病情告知(除非是單人房),否則應改到諮商室單獨告知。

二、「告知技巧、字眼明確、態度委婉」。方俊凱說,用詞一定要誠實,明確地說是「惡性腫瘤」,不可模糊地以「腫瘤」帶過,因為病人與家屬會疑惑或猜忌是良性還是惡性。

若病人當下沉默時,醫師也必須給予五到十秒時間,待病人整理情緒後,再繼續說明。

三、「足夠的附加資訊」。這個病會對你的人生、家裡與工作的影響?要用什麼樣的治療方式?有沒有副作用等等。

四、「情緒支持」。方俊凱說,這一點是最重要的,要讓病人知道,「醫師保證會好好陪在身邊治療你,而不是保證醫治好你。」黃勝堅說,未來三年的宣導期,就是很重要的關鍵,整個社會,從病人、家屬、到醫師,都得學習這堂死亡課題。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醫改會)也推出「怎麼問對問題,可以確保自己的善終權」的冊子,教導民眾與醫師對話。

安寧照護的挑戰

民眾的安寧觀念先進 政府配套卻牛步雖然台灣的安寧觀念起步較歐美晚,但民眾對安寧的需求與響應是越來越前進。《經濟學人》一五年調查,台灣的安寧療護品質整體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包括《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實施後,簽署「臨終不急救意願書」(DNR)的人數,每年也都以倍數增加。

然而,「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善終權,民眾的心理已經做好準備,但公部門卻顯得落後許多。」醫改會研究員辜智芬說,很多縣市的安寧病床不足,是否能照顧到,越來越多民眾選擇安寧照護,這是法律啟動後,政府必須一起跟上的配套措施。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書中,罹患漸凍症的老教授莫瑞史瓦滋被學生問起:「你怎麼可能隨時做好死亡的準備?」莫瑞說:「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但沒人當真……,所以,每天渾渾噩噩過日子。」「但是,有個比較好的辦法。當你知道自己會死,並隨時做好準備,就可以真正地比較投入生活。」英國文豪莎士比亞曾說:「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經死了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一切怪事中,人類的貪生怕死是最奇怪的事情。」在萬物循環中,花開花謝,枯萎凋零,被視為自然,唯在人類社會中,死亡被視為恐懼與禁忌,不願被提及。如今,台灣在高齡化的社會中,大家得學習,凝視生命的終點往前看……,猶如莫瑞最後的授課內容:「唯有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撰文 / 陳玉華 研究員•楊明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26

是上海人沒見過世面?這家免稅店居然要預約才能進……

張政榮這幾天簡直忙瘋了!從一大早上班到深夜,幾乎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說話太多嗓音也已嘶啞。

雖然很累,但作為上海悅達889廣場的總經理,張政榮心里特別滿足。

8月8日,上海唯一的市內免稅商店在他的廣場新張迎客,吸引了大批消費者排隊購物,為疲憊度夏的零售業內打了一劑強心針。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還未靠近店門口就已聽見人聲鼎沸,商場外人頭攢動。門口大排長龍,而店內已經限流,店員異常忙碌。數天來,這家免稅店甚至不得不采取預排隊措施,以應對蜂擁而至的人流——這與上海諸多大型百貨商場客源稀少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

雖說中國人在海外購物好似洪流巨浪,但在國內消費卻波瀾不興、增長乏力。以北京為例,今年上半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僅為3.8%,為全國各省(區、市)中最低。基數較高是一方面,另一大原因是一線城市正率先經歷消費升級,而國內的高端零售業發展滯後,存在諸多不足。

據商務部數據,2015年我國出境人數達1.2億,境外消費,包括旅費、住宿費、購物費達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有7000億至8000億元用於購物。僅僅在日本一地,據日本觀光廳統計,2015年中國遊客總消費額達1.41萬億日元(約合792億元人民幣)。

中國客人的“買買買”實力之強已全球聞名,於是市內免稅店的商機來了。以免稅店為代表的高端零售業,發力市內免稅店,對於吸引“高端購買力”回流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

免稅店模式大不同,限額成掣肘

記者在開業當天下午抵達該店時,門口的“長龍”已經在店前廣場繞了好幾圈,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排隊者當天已不能進店——為了保證良好的購物體驗,超過規定進店人數後,客人需排隊拿預約券,預約第二天或更晚入店。因領券人數眾多,門口攔起了鐵馬,頗有當年世博會場館前的“蜿蜒之勢”。

“我們目前每天限流3000人。由於人實在是太多,第二天的預約券已發完了,現在最早的入店預約時間是後天的。”現場工作人員一邊維持秩序,一邊告訴記者。

其實,這家免稅店歷史悠久。1983年,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是中國首家免稅商品專營企業,中服上海免稅店迄今已有30多年歷史。此前關閉了上海江寧路的舊址,新遷至現在的商圈,擴容後營業面積達3300多平方米,幾乎是舊店的5~6倍。

新店地理位置優越,選在了較為成熟的商圈,不僅裝修時尚,品牌和貨源也翻倍。

根據規定,持護照入境年滿16周歲的中國籍旅客,自入境之日起180天內,可憑本人護照在中服上海免稅店內一次性購買海關規定的限值限量範圍內的免稅商品。消費者需要先去服務點或者收銀臺驗證護照,符合要求者可以辦理一張購物識別卡。然後開始選購貨物,在收銀臺付錢後,前往櫃臺取貨。

記者進入店內看到,門店分為兩層。一樓主營化妝品、香水等,品牌包括海藍之謎、雅詩蘭黛、歐舒丹、資生堂、嬌韻詩等。二樓則是家電、食品、包包和服飾。店內商品達100余種,共萬余件。目前為試營業階段,商品上櫃率達80%。另有部分熱銷品,比如雅詩蘭黛紅石榴洗面奶缺貨。

至於消費者最關心的價格,中服免稅店將免三稅:即免關稅、免增值稅、免消費稅。一般比百貨專櫃的價格便宜20%~30%,最低可能近50%,記者現場比較了幾款產品,發現價格基本和機場的日上免稅店持平。

“免稅店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上述中服免稅店,針對出國人員回國後,在一定期間境內免稅購物,有限額;第二種是離境免稅店,比如機場免稅店,基本沒有限額;第三類是離島免稅店,比如海南的免稅店,也是有限額的。相對而言,第一種的額度最低,為5000元,這就意味著一些一線奢侈品,尤其是單價比較高的包包和寶石、手表等不太可能銷售。”長期從事免稅店業務的方偉明(化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記者了解到,由於存在5000元的限額,因此中服這類市內免稅店的商品結構與機場免稅店不同,一般會大量引入單價相對低的香水和化妝品,而高價名包名表等極少甚至沒有;因其限額,銷售額也有限。反觀機場免稅店比如日上,則品種齊全,銷售額會更高;離島免稅店介於市內免稅店和機場免稅店之間,限制比機場店多,但比市內免稅店開放度大。

財富品質研究院今年初的報告顯示,以免稅店為代表的國內高端零售業,對於吸引“高端購買力”回流尚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相比機場店和離島店,市內免稅店的貨品齊全度和銷售額都比較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內免稅店的發展。其實按照現在人們的消費水平,5000元已經低了。”方偉明坦言。

以上海市內免稅店而言,當年如果可以走進江寧路免稅店“血拼”,那是非常有面子的事。可惜在經歷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輝煌期後,由於缺乏宣傳和包裝,以及面積過小、貨品品種不多,該店長期門可羅雀;另一個原因便是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多上海人更願意走出國門,在旅遊中購物。

公開資料顯示,除了上海,北京、杭州等也有市內免稅店,不過面臨的瓶頸是一樣的。

商場引流真這麽簡單?

盡管限流、限額,但對於張政榮而言,其已經非常滿意這幾天免稅店的表現了。

“粗略估計,開業第一天的銷售額可能超過100萬元,畢竟進行了限流,而且有不少客人是中老年人,所以這個數字不錯了!”張政榮表示。

有業內消息指,即便是古馳(GUCCI)這樣的一線大牌,單店一天的銷售額若突破100萬元也算比較好的成績。

在其看來,免稅店帶來了多樣化的國際知名品牌。“如今,傳統零售業受電商沖擊,免稅政策帶來的價格優勢是區別於其他購物渠道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持續為商場帶來區域外的目標消費客群。接下來,商場管理方將趁勢而為,加強零售類品牌的招商力度,同步提升現有餐飲的品質和特色。希望未來可以吸引更多區域外的消費者,成為上海市乃至長三角地區全新的購物熱點。” 張政榮說。

電商沖擊和成本高企之下,實體零售商正在“過冬”,對面臨轉型的購物中心而言,無論是引入餐飲還是電影院等體驗式業態,都是為了增加客流。

而中國遊客這幾年在海外的“買買買”熱情高漲,若可引入免稅店業態,自然被零售商視為吸引客流的“法寶”。

不過,引流真的這麽容易嗎?

“這可不一定,因為很多中國客人還是習慣在海外旅遊的過程中購物。盡管這幾天中服免稅店熱火朝天,但這幾天是剛開業的‘新鮮期’,能否保證一直這樣呢?雖然該店在貨品和面積上翻倍,環境也優於舊店,但與機場免稅店相比,市內免稅店有限額、貨品種類相對少,且只能一次性購買,這都是劣勢。時間久了,能否保證有這麽多客流是個未知數。”RET睿意德商業服務部董事杜斌分析。

在采訪中,記者還發現,旅客如果持有電子護照,回國入境走自助通道過關的(即護照無入境記錄章),則中服免稅店難以驗證。據店員介紹說,這類旅客應提供護照和入境時打印的、有邊檢蓋章的回國記錄證明。這也給一些回國時自助通關的消費者帶來困擾。

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市內免稅店有限量規定,比如入境一定時間內只能購物一次、額度不可超過5000元等,這些限制性規定也給市內免稅店的經營帶來影響,而現有商場依靠免稅店引流短期內效應明顯,長期還很難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876

蘋果手機更換電池預約爆滿 黃牛找到新“商機”坐地起價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蘋果手機的意外關機事件幾經周折,蘋果公司終於發布了“iPhone 6s 意外關機問題計劃”,稱符合條件的用戶可以免費更換電池。實際情況如何呢?更換計劃出臺後,不少消費者反映排隊難、預約難,有個別門店甚至“一號難求”。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網上的黃牛稱可以代辦電池更換,“預約號要多少有多少”,黃牛坐地起價、生意火爆,前段時間北京地區的預約號最低60元,現在情況雖然有所好轉,但也得50元才能預約。

今年10月份以來,北京的關女士發現自己的iPhone 6s頻頻出現自動關機現象,她知道蘋果可以為部分iPhone 6s用戶免費更換電池後,特地請了一天假一大早來到西單蘋果手機直營店排隊。“我一過來,公司人說已經沒有了,他們10點一開門,所有號都已經約完了。”

西單蘋果手機直營店的工作人員也說,現在排隊預約的大都是來修電池的,早上一開門預約號基本就搶完了。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預約量太大,工程師天天晚上加班,不僅是西單直營店預約難,到其他店也難,自己的手機換線去其他店也預約不上。

在蘋果手機直營店沒有預約上,多位工作人員讓關女士去蘋果的授權服務商——百邦蘋果客服中心試試。

關女士按照工作人員說的來到百邦蘋果客服中心,映入眼簾的是四五十人排起的“長龍”,她也加入到排隊隊伍中。“每個人最少三四分鐘,最多要十分鐘左右,實在是太長了,我就不想排了。”

百邦蘋果客服中心的工作人員坦言很難預約,前段時間一天累計能有大幾百人排隊,現在排隊的人能少點,但每天還是有一百多人排隊,排隊拿號到晚上七點。

直營店、授權服務商排隊爆滿,無奈之下關女士聯系了客服預約,也沒有預約成功。

預約難、維修難成了大部分蘋果6S手機用戶的心聲。“黃牛”從中發現了商機,在網上兜售預約號。沈女士急於解決手機問題,選擇了從“黃牛”那兒買預約號。

沈女士說:“淘寶上搜了就有,地點不一樣收費也不一樣。南京這邊是60元,我是周六上午下單,約的周一中午的,很快。”

記者在某網站搜索“天才吧、預約”等關鍵詞,發現上百家店都稱可以購買蘋果手機近期的預約號,北京、上海等地價格最低60元,有的甚至要80元。

網名為“手機維修預約服務店”的店鋪老板稱,北京只有王府井、西單兩個店可以預約,其他店沒號了,號難搶,價格可能還要漲。

據了解,蘋果為打擊“黃牛”,修改了官網上的預約制度,身份證經常預約的用戶就會被屏蔽掉。這邊蘋果剛修改制度,那邊“黃牛”就找到了破解辦法。網名為“預約助手”的店鋪老板稱,可以用那些沒有預約過的名字去預約,而且三天一次,可以一直循環預約。“比如說你的名字沒去預約過,給我預約,今天可以約一次,三天後還可以再約,可以這樣一直循環、三天一次。”

隨後,記者以也想做“黃牛”為由,向“預約助手”店鋪老板咨詢價格問題,老板說量大可以給35塊錢一個號,賣給用戶就60到80元不等。

另外,在微博上有用戶反映,iPhone 6s在更換電池之後,依舊出現了自動關機的情況。有記者詢問蘋果方面是否存在這類問題,但蘋果方面並沒有對此做出回應,自動關機問題背後是否只是電池的原因目前尚不得而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0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