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2011年的總結與展望——雷公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031.html

 

每年都得有個總結,寫給自己,寫給自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這是一篇萬言書,記錄的不僅是過去的一年,而是從事投資六年以來的許諸多體會和感悟,也是對我對投資理念和系統做一次比較完整的闡述。溫故知新,展望2012年,希望還能獲得更多的進步與收益。

 

2011年是我從事股票投資的第六個年頭,十足是個「新兵蛋子」。或許是無知者無畏的精神,敢拚敢闖倒也磕磕絆絆走過了這些坎坷。這六年的經歷實際上是一部「成長史」,這個過程經歷了05年至08年的一次完整的牛熊週期,也經歷了09年政府救市到如今短牛長熊的2011年。這六年,客觀地說,從起初的蹣跚學步到逐漸形成自己對金融市場的看法,從一知半解地K線圖表分析到逐步建立自己的企業價值評價系統,著實費了一番苦心,看到了進步,也著實從投資中找到了樂趣,找到了一種生存方式,找到了未來的方向。

 

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寫道:投資操作是建立在透徹分析的基礎之上的,目的是要保住本金的安全並獲得適當回報。這句話經過08年至今的磨練,已經成為我的投資信條,這些年的實踐也加深了對這句話的理解:立足在由宏觀至微觀(從上至下)的分析方法基礎上,全面瞭解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客觀地對企業經營發展的可能性進行研究。在綜合評估各類風險前提下,即便不能獲得「適當回報」也不能損失本金。也許正是秉承這一原則,在疾風暴雨的2011年,我成為了市場裡比較幸運的那一類,考慮通脹因素後全年綜合利潤率略大於零,保住了本金。而這一年,上證指數漲幅-21.68%,深證指數-28.41%中小板指數-37.09%,創業板指數-35.88%

這一年多以來,我借助新浪博客和微博記錄下每一次思考,這些文字記錄了當時對未來的判斷,也為現在溫故知新、查偏糾正提供了依據,現在回顧起來頗有意思。

 

20111月至3月連續寫了幾篇博文,如:《結構性通脹任重道遠》、《醫藥行業深度研究筆記》、《專業化醫療服務機構研究》、《醫療器材公司研究》, 當時的觀點認為這一年的通脹因素壓力較大,可能導致的銀根緊縮會降低經濟基本面預期。根據當時形勢得出的策略是:拒絕地產股、減持金融股、增持優質醫藥股 和高成長的醫療服務企業,適當配置週期性行業。事實證明,這個策略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然而在江鈴汽車的投資決策上有所失誤,對其逐季下降的盈利水平過於 樂觀,本可以獲利平倉,結果卻是小虧出局。但就2011年的總體策略而言,還是有效地抵禦了大盤的系統性風險,獲得了最為保守的投資業績。

3月撰寫了名為《啟動轉型,佈局五年》的博文,文中觀點認為十二五的重點在於人口轉移和經濟結構轉型,並由此得出五年的投資路徑,綜合來看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將會集中在:服務業(先生活服務、後生產服務)、醫療行業、戰略型有色(稀土)企業、新材料、新能源儲能設備製造業(或相關產業鏈)。

正是由於江鈴汽車的投資失誤,促使我仔細研究和開發財務評價系統。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用文字記錄思考的過程。345月連續發文:《財務評價與估值參考》、《利率估值法的運用》、《企業分析基礎》,並發展出《滬深市場交易情緒指數》、《貨幣供應量與滬深300》、《消費驅動與PMI》等分析指標。有了這些方法和理論的引導,最終在56月 間完成了《雷公價值投資模型》的第一個版本,經過半年多的不斷完善,目前該模型已逐步升級至第六個版本,為快速篩優質企業、鎖定投資標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 作用。目前該模型正在嘗試加入宏觀分析因素、技術選時等模型,希望能在一至兩年內開發出一套具有實踐價值的具有「價值投資+隨機交易」功能的模型軟件。當然,此番重大的升級遠非我一己之力能為之,需要集合團隊的智慧。

20116,參加國泰君安策略會,在會上一片底部爭論之時,綜合外界評價因素,我憑著一種直覺嘗撰寫了一篇《「底部」止贏》的策略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堅持上半年減持金融增持醫藥的策略,在操作上大幅減倉,保有現金。此後直至年底,總持倉維持在50~60%之間,事實證明這一策略是明智的,為迎接將來真正的「抄底策略」保存實力。

910月 間,在對白酒行業進行一番研究之後作出買入山西汾酒的決定。然而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了買賣時機把握不佳的失誤,未能對大盤的系統性風險作出判斷,致使目前該 股尚處於浮虧狀態。但基於消費類特別是快速消費必定會成為「擴大內需」的直接受益者的判斷,當前的策略依然維持山西汾酒持倉不變,只不過目前被動地採用短 線滾動操作拉低成本。

2011年底,持倉股票為(按持倉權重排列):張裕B、山西汾酒、銅陵有色、恩華藥業、通策醫療、魯泰B、大冷B,總體持倉為54%。由於當前政策趨勢已發生變化,目前正在積極調整倉位,將防守型持倉逐步轉換為進攻型持倉,逐步換入週期類股票。具體的策略分析參考博文《由守轉攻》。

 

綜上所述,六年的投資實踐證明,投資並不等於無限期持有優質股票(即便具有估值優勢),也不應貪戀短期的投機交易。投資的綜合實力來自於對投資分析和投機技巧之間聯合,做到選股有模型、選時有系統,方能立於優勢地位——2011年投資思考中最大的收穫莫過於此。

面對2012年,面對十二五和中國領導人的換屆,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擺在面前。我越來越感覺到單兵作戰的侷限性,因此展望未來的3~5年,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團隊化投資管理系統,降低人為的交易情緒化和隨意性、提高投資決策數據化信息化,此事迫在眉睫。以下幾個問題是我平時的一些思考,作簡要闡述。

 

 

投資還是投機

關於投資和投機有太多的爭論,存在即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論是投資還是投機,能夠在市場上存活下來的是少數,能成為市場中的佼佼者必然都有一套自己的觀點和 理念,以及一套實用的戰術或方法。如何將投資的理念與投機的方法結合起來,這是我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直至近一年多以來,這個整合方案才逐漸浮 現出來。

我在微博中曾經有感:投資的本質在於發現那些優秀的思想和事業,投資給他們,幫助他們將這些優秀的東西留存下來並發揚光大,投資人在這些事業的發展中獲得適當回報。因此我認為,投資者最重要的課題是去發現這些優秀的思想和事業——投資即是發現;而投機操作的關鍵在於研究價格變化的臨界點——投機即是應變,必須建立在價格敏感觸發機制之上。投資與投機在理論框架上是迥異的,因此投資與投機在研究方法和採取的技術手段也是完全不同的。

既然投資在於發現,就必須要有一套基於基本面的數量化企業價值評價系統;投機在於應變,也必須要有一套能夠應對價格變化的市場趨勢分析系統。這兩套系統有效互補,既能解決投資標的問題也能夠有效應對系統風險。這件事正在籌備之中,難度在於整合,需要借助團隊之力。

要建立這樣一套系統,總結起來,我把它稱為:四輪驅動力分析系統。該系統由三個數量化模型組合而成:宏觀策略分析模型 + 企業財務分析模型 + 市場趨勢分析模型,作為2012年的投資展望,我希望能夠借助團隊的力量,完善該系統,為將來的數量化投資打好基礎。

 

四輪驅動力分析系統

9月份,我在《趨勢價值觀》一文提出「四輪驅動」的概念,這是本文重點要陳述的核心問題。四輪驅動的方法主要用於判斷市場拐點和市場持續的可能性。「四輪驅動」是指四種影響金融市場的力量(因素):

1.       國家財政貨幣政策因素

2.       資金面與流動性因素

3.       市場交易技術面因素

4.       企業與行業基本面因素。

政策因素與資金因素屬於市場的外部要素,技術面因素與企業基本面因素為市場的內部要素。形成股市趨勢的主要因素是內部因素,而外部因素會影響內部因素的變化,從而使市場的價格趨勢發生變化——這就是「四輪驅動」觀念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前提,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策略觀點:四大要素中有若三項條件發生反轉,則當前市場運行的趨勢將有可能發生反轉,反之則繼續當前的運行趨勢

另外,股市的價格(指數)由眾多企業股票價格構成,股票的價格是基於企業價值的判斷,價值的決定因素是企業基本面。不過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主流投行(券 商或外資機構)的言論(輿論)和預期或多或少會影響市場,從而導致市場交易情緒發生極端變化甚至是過度投機,這就會使得價格偏離價值,形成價格圍繞價值波 動的趨勢。因此,在研究「四輪驅動」的同時必須加入機構輿論(或稱之為「主流偏見」)作為補充因素納入其中。

市場輿論的來源主要是機構研究(調研)報告,有針對宏觀的報告、針對行業的以及具體企業的報告,這些報告通常會對某一領域作出具體的預測,將這些機構預測 數據或方向判斷彙總後的均值即可以看做是「主流偏見」。那麼,在四輪驅動基礎之上再加上一個主流偏見作為輔助要素,就能夠更加明確市場方向。

 

 

宏觀方向(風險)評價

上一節提到的四輪驅動和主流偏見實際上構成了宏觀評價的4+1模式,這一模式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市場方向和風險。那麼,對每一個(或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如何解讀,就成為宏觀風險評價的主要問題。

例如: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這一事件。按四輪驅動分析系統來看,舉例如下:

1.       下調存准率往往出現在市場下行趨勢中,這樣的政策調整說明宏觀預期開始轉向,但未必是最佳的介入時機。此時可參照主流偏見對這一政策的解讀,瞭解市場主流輿論對這一政策的看法;

2.       對於這一政策帶來的可能性要有評估:必須要跟蹤央行的資金淨投放(回籠)的數據、M1M2數據、銀行間拆借利率的變化以及銀行存貸款數據等,以便證實政策轉向後的實質性資金面變化;

3.       政策變化有沒有引起市場情緒變化?變化的方向是否和政策變動方向一致?此時最有價值指標就是市場技術面反轉的形態;

4.       這一政策對具體的行業或企業有多大的影響?影響也許來得並不那麼快,至少要到下一季企業財報才能知曉,因此,企業季報年報數據的跟蹤至關重要;

正對上述四個條件,有三個成立則可以判斷趨勢有可能反轉。此時再結合各大機構對這一政策的解讀以及他們的行業調研報告即可,省去不少時間;

 

以上4+1模式的重點是要有數據跟蹤,實際上,建立一個「政策監測系統」監控一切重要的宏觀數據,不僅可以瞭解政策的實際實施效果,甚至可以預判政策到來,做到未雨綢繆。基於個人的知識結構和投資經驗,我用萬得數據編制了幾個經濟數據指標作為實戰參考:

 

1.         「三駕馬車」的作用

中國的GDP是由出口、投資和消費(俗稱「三駕馬車」)拉動的,目前來看,出口受外需不振的影響明顯下滑,政府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主導GDP的主要力量。但是要實現經濟轉型,中國必須提振消費。因此,本指標考察的內容就是用「三駕馬車」的月度同比數據彙編得來。重點是用數據監測經濟轉型的「實施進度」。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由上圖可見,當前(201112月)數據來看,GDP連續八個季度增速下降的主因還是受到出口貿易下滑的影響。目前為止還沒有消費拉動經濟的跡象,可以判斷,啟動消費的任務還比較重,消費相關的政策和產業規劃極有可能在政府換屆後大規模出台,否則中國經濟堪憂。

2.         對外貿易與外匯佔款: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由於中國目前依然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短期之內還不可能被他國取代。中國的貨幣政策有相當程度上是用來對沖巨額外匯收入的。因此,考察逐月的貿易順差和外匯佔款情況有助於預先判斷國家的貨幣政策以及可能產生的輸入型通脹。

 

3.         工業增加值: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 讀:工業增加值指標用來考察中國經濟形態的構成變化,通俗點說,國退民進是大趨勢,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力量。同時,工業增加值本身也具有衡 量經濟基本面素質的功能。此指標正是監測這類「大問題」的。嚴格來說,並不一定適用於投資操作,但作為「看大局」的重要指標不可或缺。

4.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 讀:消費是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本指標從統計局發佈的多種數據中,抽調出與人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衣、食、住、行四各方面來監測社會消費結構。同時,也可 以作為投資時的行業標的選擇。上圖可見,除汽車消費減速外,當前的消費結構中增長最強勁的行業是建築裝潢相關,其次是食品飲料以及服裝紡織等。可見,由於 汽車被「限」之後拖了消費的後腿,但比較而言,中國的消費還是不足以支撐轉型之大局,政府必然要給人民漲工資、要減稅……這些政策都是可以預見的。

5.         消費與PMI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此指標從工資和人均消費支出兩個角度看消費與工業生產的關係,指標加入了通脹因素。我國的經濟轉型實際上就是要讓消費與工業生產正相關,並且這二者的關聯度會越來越緊密,利用內需去消化多年來因外需而積累起來的巨大產能,關乎國家戰略。
從圖表上看有一個很明顯的先後順序——消費支出先於股票指數反映預期(其拐點通常先於指數2~3個季度),隨後股票指數出現拐點、一個月之內PMI也會出現拐點。也就是說,消費數據是指數的先行指標,而PMI用來證實經濟基本面,從而修正指數走勢。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指標。
目前大盤反彈在即,正是基於消費數據(考慮CPI因素後)連續三個季度走好,此時大盤會試探性反彈,隨後PMI拐點到來,大盤則會迎來主升行情,行情會一直延續直至消費數據出現下行拐點……

6.         匯豐PMI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個人認為,匯豐編制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比國家統計局的要客觀,匯豐PMI中細分出產出指數、新訂單指數和就業指數。細分數據有助於看清楚工業景氣度的回升(或下降)的原因,比如,新訂單指數有助於考察製造業景氣的來源是否與新增需求有關。對於投資而言,此指標適合需求刺激型(週期性)行業的投資決策。結合上述《消費與PMI》指標聯合判斷,效果更佳。

以上六項指標主要針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以及經濟轉型中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量化監控。上述指標解決了依據進出口、消費和製造業等宏觀數據衡量國民經濟 素質的問題,也解決了「四輪驅動」中的第一要素:政策。那麼,接下去如何考察政策可能帶來的市場資金變化,下面的幾個指標很重要。

7.        

金融機構存貸款差值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 讀:市場資金面情況與金融機構存貸款之間有密切聯繫,存款餘額顯示出社會流動性財富的價值,貸款亦能夠揭示企業生產與居民消費的願望。本指標從存貸款差額 的同比增長情況來監控社會財富的流動性。存貸差顯示出經濟活動中生產和投資餘額的變動情況,對判斷市場資金面有極大的幫助。該指標也屬於指數的先行指標。

8.         貨幣供應量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M1是流通中的現金+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M2是指M1+各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居民在銀行的儲蓄存款+證券客戶保證金。 MIM2實際上在不同程度上顯示出貨幣的流動性。如果M1增速大於M2,意味著企業的活期存款增速大於定期存款增速,企業和居民交易活躍,微觀主體盈利能力較強,經濟景氣度上升。由此發展出來的M1-M2同比增長率用來說明貨幣活期化的情況。活期化的貨幣流動性最強,投機性也最強。當M1-M2出現加速上揚,則說明貨幣轉向活期,具有投資衝動,反之亦然。
此指標更深入的思考結果是這樣:M1-M2為正,且較長時間接近5%,則此時市場估值必然很高,可以考慮減持規避風險;M1-M2為負,且長時間低於-5%,此時市場必然估值較低,買入為明確之舉。以上結論結合金融機構存貸差,能夠判斷政策轉向之後的實際貨幣流動情況,有助於把握投資的進出時機。

9.         市值存款比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 讀:市值存款比是將萬得數據提供的證券市場流通市值除以金融機構存款餘額,即每一元存款所能擔負起的股票流通市值。該指標與股市具有明顯的同步性,可作為 貨幣供應量的輔助指標,結合起來對資金面的判斷頗有裨益。指標監測須結合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的增長率來判斷。舉例來說,當前IPO不斷,作為指標分子的流通市值不斷擴容,但市值存款比值卻並沒有因此而走高。這樣來看,流通市值的擴大幅度遠不及存款增加的速度快,那麼被市場詬病的IPO融資規模看上去並不是指數不振的主要原因。

 

結合上述諸多指標,個人之見認為,市場不振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在失去外需刺激後,目前為止並未找到合適的增長點(至少目前在數據上沒有體現出來),那麼原本可以成為經濟支柱的房地產和汽車被政策打壓後,市場情緒受到極大的打擊。再加之央行連續收縮流動性,致使M1M2嚴重收縮,限制了貨幣的投資慾望。因此,管理層在外匯佔款連續下降之時,嚴控信貸、下調存准率,讓M1-M2回暖,減稅讓利,這些都是順應大局的做法。問題是如何刺激消費?消費能支撐國民經濟大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嗎?這些都需要數據來證明。難怪說:金融就是數據!

10.         A股市場交易情緒指數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解讀:本指標監控的是中登公司每週公佈的市場交易賬戶情況,指標計算方法是:本週活躍賬戶數除以本週所有非休眠賬戶,即參與交易的賬戶佔總賬戶的比率的增長率。該指標計算市場交易活躍度,反映市場交易的情緒和參與情況。對研判股市的人氣值有參考意義。

以上十項指標是近年來,從實踐中獲得的一些經驗總結,對於「四輪驅動」分析系統來說至關重要。他們解決了政策導向和資金監控的問題,是金融市場外部因素的 重要組成部分,鑑於此,即可預估可能的政策問題,可預判資金的實際流動性問題,為市場方向性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組合。

 

 

企業財務(價值)評價

上述十個指標解決了宏觀政策的方向和市場的資金面問題,接下來的主要任務是選擇投資標的的問題。與純粹的市場技術分析只重「股勢」的分析方法不同,價值投 資的理念是建立在企業財務量化分析基礎之上,重點是解決企業「質」的問題。企業財務質量是「四輪驅動」分析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持有優質的企業(股 票)才安全、才安心。

近一年多來,《雷公價值投資模型》歷經了六個版本的更新,如今已具雛形。該財務模型依據大智慧專業版軟件提供的「股票池」設計工具構建而成。(如下圖)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雷公價值投資模型》考察的是逐季的財務數據,其核心思想是「增長」,只有真正的增長才能成為行業競爭的王者、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才能為股東帶來高回報。此模型的分析指標有百餘個之多,限於篇幅無法一一贅述。簡而言之,模型對滬深AB股上市公司按照如下方式進行篩選:

1.         如上圖,從左至右分為四個大模塊。
第一個模塊將運營利潤作為主要考核對象,將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十個指標進行打分,大於7分的企業進入初選池。

2.         第二個模塊根據企業的特點分為六個板塊,從上至下分別是:三年收益遞增板塊、小市值高收益的四高小盤股板塊、收入與運營利潤及利潤率同比增長板塊、價值低估板塊、連續三年現金盈餘逐年遞增板塊、預期增長率高於100%板塊。

3.         第三個模塊是在第二模塊基礎之上再次篩選出本季度運營利潤及運營利潤率雙增長的企業。

4.         第四個模塊再在上面的基礎上篩選出現金盈餘為正的企業。

模型可以幫助篩選出當前(惡劣)經濟環境裡還能夠保持增長的企業,這些企業往往都是各行各業裡最優質的企業。然後再根據企業更長時間段的歷史業績表現最終選擇投資標的。當然,這樣選出來的企業未必就值得買入。因為再好的企業也需要足夠的安全邊際來支持買入決策。

 

 

估值與安全邊際

《雷公價值投資模型》中有兩種估值方法。

一種稱為利率估值法,該估值法在博文《利率估值法的運用》中有比較詳細的闡述。其理念是將企業的每股收益看作是企業為股東創造的價值,因此,股票的內在價值=預期每股收益/銀行利率。該指標計算以什麼價格買入股票可以獲得等同於銀行(一年期或長期)固定利率的收益率,從而衡量持股的安全邊際。

以建研集團(002398)為例,該公司去年每股收益0.369元,2011年三季報每股收益0.570元,結合運營利潤增長率計算2011年度公司每股收約為0.813元。以預期的0.813元除以一年期定存利率0.35%,得出公司的內在價值為23.224元。當前15元左右的價格被市場的極端情緒給低估了。當然有很多公司(尤其是週期性公司)的價格可能永遠都無法低於內在價值,那麼就要用到另一種估值方法:平均市盈率估值法。該方法是以近三年的平均市盈率乘以年度預期每股收益得到。

繼續上面建研集團的例子。經計算得到公司三年的平均市盈率為32.846倍,乘以預期0.813元的每股收益,其平均估值為26.699元。

綜合上述兩種估值計算值,建研集團的估值應介於23~26元之間,15元的股價有較大的安全邊際。

 

 

主流偏見

飛利浦.A.費雪在《怎樣選擇成長股》一書中寫到:「檢 驗一隻股票的價格到底是「便宜」還是「昂貴」的唯一真正的標準,無論我們多麼習慣於以前的價格,都不是當前的價格相對於以前的價格是高還是低,而是公司基 本面顯著高於或低於目前金融界對該股票的評價」,「永遠不要忘記市盈率的實際變化並不是實際上發生的事情的結果,而是金融界認為將要發生事情導致的」……這段話讓人深省。這是我在《有效估值》一文中記錄下的一句話。

主流偏見代表了同樣參與市場中、卻對市場有著極大影響力的機構觀點,即:費雪所述的「金融界」的觀點。這些機構有著專業的調研和分析團隊,他們深入企業和 行業,掌握了普通投資者所不具備的第一手資料。因此,他們的觀點成為了市場輿論的焦點,他們的觀點也左右了大多數投資者的觀點。於是,我們把所有具有針對 性的機構觀點綜合起來,打個分或做個均值,這就是主流偏見的方向,這對我們判斷市場或股價走勢有極其重要的參考意義。

還是繼續上面的例子,經過計算,建研集團的年度每股收益為0.813元,查閱萬得數據個股機構預測頁面可知2011年每股收益機構預測均值為0.80元(如下圖)。那麼,只要年報運營利潤不出現大幅滑坡,建研集團2011年的收益超越機構預期的可能性非常大。屆時在股價上必有一番表現。當然,在機構輿論的影響下,公司股價可能會被極端情緒影響超越價值,因此在23~26元之上則可以被認為是高估了,此時的安全邊際為零或為負,可以做賣出或減倉操作。

2011年的总结与展望

(上圖:萬得數據建研集團機構預測頁面)

補充一點,機構的研究報告還有許多是針對宏觀或行業運行情況的,研究這些報告得出方向性的主流意見,也可以幫助我們節省下許多調研和分析時間。不過每天都 會有上百篇機構報告面世,實時蒐集和整理這些數據資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就需要專門的人員或者專門開發一種軟件來處理此事。

 

 

「四輪驅動分析系統」寫到這已經基本解決了政策、資金和企業基本面的三大問題,當然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更新。整個分析系統需要的三個數量化模型解決了兩個 (宏觀策略分析模型和企業財務分析模型)。遺憾的是,最後一個也是最為關鍵的市場趨勢分析模型目前還無從著手。對於計算機(程序化)交易來說,我的知識結 構和交易經驗都不足以支持,接觸過一些程序化交易人員,均無大收穫。目前在交易實踐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問題。

大多數時候,人們還是以盯盤交易為主。盯盤交易能夠發現即時的交易機會把握市場情緒變化。然而,其最大的弊端恰恰是人容易受到市場情緒變化而出現決策失 誤,歸根結底,人是情緒化的動物,在對突發事件的應變上只能依靠經驗。從去年幾筆失誤的交易看,基本上都屬於這種情況。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利用計算機 程序化交易,自動執行交易指令。鑑於目前精力和資源有限,隨機交易系統的開發只能緩慢進行,預計將用1~2年時間建立初步模型。 

 

 

2012年的展望

   

2012年這個中國龍年,必定不會是個「太平年」。

外部環境:歐洲債務危機繼續蔓延,歐盟最終的解決方案很有可能是建立「歐洲合眾國」實現財政統一。至少像08年 那樣簡單地用貨幣方式救市的可能性不大。也許正因為如此,美元近段時間漲幅較大。從美國的國家利益來看,美元強勢對美國經濟是有利的,但是美元升值卻不利 於解決當前美國社會中的諸多問題。顯然這要看歐美政治家博弈的智慧了,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關鍵的問題是看歐美會不會繼續寬鬆,寬鬆怎麼辦,不寬鬆怎麼 辦。

個人認為歐美最好不要濫發貨幣,讓美元升值,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或許對中國是有利的。並且,中國有下調存准率的巨大空間,不需要發貨幣就有較大的寬鬆餘地。但歐美發貨幣中國就很難獨善其身,其後果無非是延遲危機爆發的時間,對各國來說都不利於內部治理。

 

內部環境:中國過去因為出口而積累的巨大製造業產能必須要消化掉,否則即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甚至是關係國家安全的政治問題。因此,經濟結構轉型是國家戰略,從「三駕馬車」對GDP的拉動貢獻來看,要將出口型經濟轉為內需型經濟的任務還比較艱巨,消費的力量還很微弱。另外,十二五確立GDP增速為7%2011年為9.2%),這是一個比較保守估計,目前距離目標至少有20%的下降空間,這實際上是預估了出口減速、消費不振可能帶來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股市不振反映了這些預期,難怪中金公司發文說上證要跌到1600點。

既然消費是重頭戲,中國的轉型一定是降低出口依賴度,提高消費的GDP佔比,增強服務業。這實際上指明投資路徑:增加消費類(尤其是快速消費品)和服務業(尤其是生活服務業)的投資佔比。此二類企業為轉型過程中的主要力量,應該獲得高溢價,而資源與製造業反之。

 

匯金增持四大行和下調存准率兩個信號,很明確政策是要轉向。可是目前只能說是打開了轉向燈,開始轉動方向盤,可腳底下卻沒給油。一方面,傳統春節臨近,市場資金面趨緊;另一方面,要有多次調準才可能出現實質性的資金面好轉。目前來看,雖然12月份的M1M2均開始有所好轉,但M1-M2還沒有轉向。那麼,操作的原則就是一個等字。

當前的市場是一個擠壓泡沫的階段,這是中國股市的進步。郭樹清上台之後何止三把火,把中國二十年股市的糟粕好好洗一洗是大好事。

也許中國的股市將迎來價值投資的黃金時期。

(全文完)

 

雷公

2011年1月18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02

新浪微博的破局之路 雷公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9987866486/27898321
當新浪發佈上年第四季度財務報表並宣告微博首度實現盈利的前後,關於新浪微博上市的消息又被外媒報導出來,為這個資本狂歡的多事之春添上了又一場份量不輕的戲碼。

必須強調的是,財務報表的公開,並不意味著只有到了這一天,新浪才知曉微博已能取得盈利,相反,隨著財務數字的每日更新,加上對於趨勢的估測和判斷,新浪在去年第四季度尚未結束時,應當就能預讀微博的盈利結果。但是新浪微博必須等待財務報表披露出來,才敢於公然觸及上市話題,其原因並不複雜:華爾街無法接受一家生長於高增速行業卻無法為投資者帶來經濟回報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無論它背負著多大的「想像空間」。

之所以要強調「中國互聯網企業」,並非偏狹的華爾街「中美有別」,而是中國有著遠超美國的人口紅利,加之互聯網又是一個邊際成本遞減的行業,若是移植美國市場上的成熟產品及其配套的商業模式,盈利是一個基本的及格線。

對比$新浪(SINA)$ 微博和$Twitter(TWTR)$ ,前者很久以來的盈利困局,在於中國網絡廣告的單價偏低,以及以廣告模式為主要盈利渠道的新浪微博難以受到廣告主的行動重視;而後者在上市之初雖然同樣處於虧損狀態,然而卻是緣於多宗基於技術創新的大額收購和國際化競爭(在上市招股書中,Twitter美國本土之外的客戶佔比達77%,但是國際客戶的廣告收入佔比只有25%),屬於「用投入換未來」的虧損階段,資本容易「理解」。

在本月早些時候,Twitter公佈了去年第四季度的財務報表,如果刨開高達5.21億美元的股權獎勵支出,Twitter在此季度產生了1000萬美元的淨利潤,收割期效應逐漸凸顯。作為中國的「Twitter」,新浪微博同樣迎來盈利,卻有著差異巨大的原因。

從「內憂外患」到「內外兼修」。

要說新浪微博從「內憂外患」的境地中脫困,必須回到2013年的第二季度,正是在這個夏天,中國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宣佈投資新浪微博,用充沛的現金解決了新浪微博的財務壓力,同時,騰訊微博的名字在騰訊2013年第二季度的財報中徹底消失,騰訊傾集團之資源押注微信,不再期待騰訊微博對於新浪微博的狙擊工作。

阿里巴巴——中國財力最為雄厚的互聯網巨頭主動與新浪微博結盟形成利益共同體,騰訊——中國綜合實力最為強大的社交網絡霸主從新浪微博最後一個競爭對手的角色上退出,近乎默契的為新浪微博空出了一條「內外兼修」的生路,實在令人唏噓,「時也勢也,命也運也,此之謂也」。

阿里巴巴對於新浪微博的最大意義,在於廣告訂單的貢獻。自從阿里巴巴將電商資源接入新浪微博之後,新浪微博待價而沽的廣告欄位幾乎都被淘寶和天貓的商品展示佔據,隨之而來的現金流,如為新浪微博注入強心劑,從財報數字可以看到,2013年第二季度(即剛剛被阿里巴巴注資時),新浪微博的廣告收入是新浪門戶廣告收入的1/3,到了2013年第四季度(也就是半年之後),新浪微博的廣告收入就已超過新浪門戶廣告收入的一半以上,增長速度驟然加快。

另外,新浪微博在非廣告收入業務上的內功修煉,則顯得略有起色。一方面,基於傳統商業模式的增值服務(微博會員、頁游聯運)有著既定規模的收入攀升。這次財報中數據業務的收入也被首次提及,與增值服務收入超過1500萬美元。曹國偉也坦陳,數據業務剛剛開展,目前還在探索,但畢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未來,一旦數據業務將用戶的興趣信息、社交信息以及淘寶的購物信息、支付寶的支付信息打通,將會是一座金礦。

至於微信,如今已經成為$騰訊控股(00700)$ 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雖然常被用來與新浪微博相互比較,但是二者之間的重合度其實有限。為新浪微博掃除騰訊微博這一雖然勉強卻難以輕易打敗的競爭障礙,與微信顛覆手機QQ的道理相仿,是微信在騰訊內部開展「自我革命」的無心之舉,新浪也受益於此,成為四大門戶歷時四年之久的微博大戰裡最後的勝者。

而新浪微博與騰訊微信之間的微妙關係,恰和Twitter與Facebook如出一轍:一為社交媒體形態,著力於公眾信息的整合與分發,一為社交網絡形態,專注於用戶關係的維繫和管理。前者既為媒體,就無法脫離「媒體依靠廣告為生」的邏輯,社交平台的作用,是為了不斷細分網頁層級和受眾類型,將廣告投放中不夠精準的部分壓縮到極致;後者既為網絡,則注定是「先搭生態、後挖價值」,廣告只是旱澇保收的路徑而非目的,從Facebook以罕見高價收購賺錢能力並無亮點的Whatspp一案便可看出,社交網絡的高估值在於它接管用戶生活的可能性。

換而言之,新浪微博與騰訊微信、$Twitter(TWTR)$$Facebook(FB)$ 或許終有一戰,但是戰爭絕非會在當下打響,同為「社交」一脈的新生產品,它們共同的敵人(門戶、搜索……)還未落幕,固壁清野的意義遠勝手足相殘。

新浪微博估值不易,80億?

曾在Facebook上市之初出現一系列技術故障的納斯達克,最後將Twitter推向了紐交所的懷抱,同樣經歷了在上市前夕臨時上調發行價的行為,紐交所對於Twitter這支新股的操作結果也要優於Facbeook在納斯達克一度陷入長期低迷的遭遇,故而小道消息傳言新浪微博將上市地點選在紐交所(新浪是在納斯達克),並不意外。

比較難以測算的,是新浪微博的估值。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通過用戶數量來對比美國同類或相近產品,進而以後者的用戶單價來反過來推算中國互聯網產品的估值,很難稱得上科學。以此標準,新浪微博的估值約為Twitter的一半,即150億美元,若再參考Twitter的發行價,新浪微博可能會以80億美元左右的總體估值登陸證券市場。

若以市盈率和市銷率來測算呢?Twitter的市盈率和市銷率分別是60倍和45倍,顯然,這並不是一個穩定的參照對象,雖然泡沫始終存在,但是Twitter的科技股成分卻能夠抵消市盈率和市銷率偏高給投資者帶來的信心阻礙,新浪微博在路演時如果將Twitter概念包裝完好,投資預期是有機會繼承的。以此標準,新浪微博的估值在90億美元左右,如果還是參考Twitter的發行價,新浪微博在上市之初的估值可能會在45億美元左右,後面這個數字與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之後按照新浪市值的漲幅計算,是大體一致的。

無論如何測算,新浪微博的增長表現,始終都沒能體現到新浪公司的美股走勢上,自從2011年——這也是新浪微博被認為風頭最勁的一年——新浪股價突破一百美元之後,新浪微博對於新浪的股價影響就極為有限了,直到阿里巴巴的投資,新浪的股價方才再度拉到70美元以上。

也就是說,新浪微博具備相當另類的特殊性,看好其估值的理由很多,比如阿里巴巴的增持就會為新浪微博帶來趁熱打鐵的助力作用,但看空其估值的觀點也不少,最直接的,就是新浪微博雖然在中國足以媲美Twitter的媒體價值,卻在大數據、社交廣告形式等工作上不如Twitter活躍,而華爾街對於科技股「創新能力」的鼓吹,正是推動後者高估值的原始動力。新浪微博必須做出更多有時效性的努力,贏得投資者的認可。

未來前景。

新浪微博的未來,決定於「攘外」、「安內」兩大課題的解決上。

所謂「攘外」,指的是新浪微博和Twitter目前都面臨用戶增長在本土範圍接近飽和的課題,為了支撐股價和估值,新的增長一定會落到全球。而開拓海外市場所需要的,一定是標準化的產品,而非深入市場的運營。Twitter上的英文信息,據說早在2010年就只佔到了一半左右,在日本、巴西、印度等人口大國,Twitter都是市場領先者的角色。就在去年,Twitter將超過三名從Google挖來的高管分別遣往海外,各自負責相應地緣區域的推廣和銷售工作,這是Google的做事風格:將高管派到海外工作,如果業績突出,則將升職、賦予更大的職權。

與Twitter大開大合的國際化風格不同,新浪微博對疆域的拓展一直慎之又慎,其中固然有著成本的因素,但是最關鍵的,還是新浪微博「不夠標準」,這是一個完全基於中國用戶需求被創造並不斷優化至今的產品,連「熱門話題」都需要專門的團隊保持運營,若是貿然推至國際市場,與社交標準的開創者(Twitter、Facebook等)相比,光是一個微博下的評論功能,可能都需要新浪微博支付極大的說服教育成本。

樂觀估計,新浪微博會在上市後啟動國際化戰略,可能性最大的,是針對國際市場推出標準版的新浪微博,以更為簡約、獨立的規則運作。

而在「安內」這一課題上,新浪微博的局勢相對明朗,即如何與微信搶奪用戶時間。前文說過,從業務角度出發,新浪微博和騰訊微信的競爭重疊面積並不大,但是按照移動互聯網迄今的趨勢,將維持很長時間的「App化」趨勢,而App是不太方便用戶多線程使用的,用戶在微信中社交,顯然無法同時訪問微博,反之亦然。這是關於如何爭取用戶停留時長的一場零和遊戲,新浪微博必須找到微信無法覆蓋的區域,尤其是當微信正在通過公眾帳號體系威脅微博媒體地位的當下以及未來。

只是,對新浪微博而言,「攘外」和「安內」並無先後次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時間是最浪費不起的財富,一旦錯過發展機會,可能就要極高的代價來贖回,好好尋思如何使用上市即將融到的那些錢吧。

作者:闌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39

暴雪將至 雷公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9987866486/28284487
如果說哪個玩遊戲的不知道$動視暴雪(ATVI)$ ,那一定是個偽遊戲迷。暴雪公司就是遊戲界的唯一的標竿和傳奇,是一家堪稱偉大的公司。如果全球要建一個遊戲公司名人堂,只允許一個入選,那只能是暴雪。如果允許10個入選,也只有暴雪:因為其他的我們所謂的遊戲公司離暴雪太遠,根本沒有資格與暴雪在同一個房間供人膜拜瞻仰。

之所以今天把它拿出來,是基於以下幾個看點:
1、公司盈利模式在改變,一家開始放低貴族身段,把賺錢當一個事情來考慮;
2、公司推遊戲從來都是擠牙膏似的,10年推一個都是常事,但2014年是公司歷史上史無前例推出多款遊戲的年份;
3、從不推手游的公司今年推出手游爐石傳說,可以想見會瞬間秒殺所有競爭對手;

暴雪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遊戲公司。暴雪專門只從事端游的設計和開發(不做遊戲的營銷與運營),處於遊戲產業鏈的最上游,有著輕資產,高毛利的特點。公司內部結構簡單,本身不多的員工分成數個小組,負責旗下三大系列的遊戲。很多人覺得遊戲公司沒有護城河,一個新遊戲是否能熱賣運氣是主要成分,就像電影票房一樣難以預測。然而暴雪只要發佈新遊戲可不僅僅是熱賣而已,而是每款遊戲都在締造傳奇。我們先來看看暴雪的歷史。

暴雪創立於1991年,一直走著精品遊戲的路線。當多如過江之鯽的遊戲公司恨不能每月推出一部新遊戲,一窩蜂爭搶市場份額的同時,暴雪則憑藉對玩家的深入瞭解,對品質的不斷追求,每一部作品都精益求精,真正做到了藝不驚人誓不休。幾十年的時間裡推出的遊戲屈指可數,卻未嘗一敗。星際爭霸和魔獸爭霸重新定義了RTS,暗黑系列重新定義了ARPG,經久不衰的魔獸世界更是MMORPG的代名詞。97年的《暗黑破壞神2》,98年的《星際爭霸》,04年的《魔獸世界》均是當年全球最暢銷的遊戲,其中魔獸世界更是創下24小時拷貝280萬份的吉尼斯紀錄,以及巔峰時期單月付費玩家達到了1300萬人的驚人紀錄。暴雪主打3款系列的遊戲,每一款遊戲都是業內享有極高聲譽與骨灰級玩家支持的10年大作。相比一款正常遊戲3年壽命週期,暴雪的星際爭霸1代簡直創造了穿越的神話,1998年面世,到2012年在韓國職業聯賽中依然大紅大紫,嚴重影響到星際2的推廣,暴雪不得不親手終結了自己的神話。

另外暴雪還是第一個打造遊戲平台的公司,某種程度來說,也是網遊的發源地。早在1997年,暴雪就專設了在線服務器「戰網(battle net)」,玩家可以通過互聯網登錄暴雪的戰網,然後在戰網上找到真人對戰。2000年,「戰網」的註冊用戶已達750萬,日均12萬人在線。如今的戰網整合了暴雪全部遊戲以及玩家的資料。可以說是全球最大的遊戲社交平台之一---集商城,社交,遊戲為一體的大平台。暴雪的遊戲全是典型的重度遊戲,這個平台的粘性和轉化率不是一般平台可以與之抗衡的。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現在的戰網主要還是集中在電腦端的,隨著《爐石傳說》正式上線運營,以及馬上到來的《爐石》移動版,可以預見的就是移動版的戰網的無限延伸。

暴雪成功的必然性可以歸結為兩點:對精品的追求(態度),以及對文化的追求(理想)。暴雪對精品遊戲的追求執著到了可怕的程度。只要遊戲不能令人滿意,就絕對不發佈,無論還要再投入多少資源去進行修改,甚至把遊戲推倒重做也在所不辭。正因為如此,暴雪發佈遊戲常常會跳票(遊戲的發布時間被推遲),有些一跳就是幾年,儘管如此,暴雪的忠實擁躉們從來不吝嗇時間去等待。正是暴雪這種一絲不苟的敬業態度,他所推出的遊戲質量幾乎是沒有瑕疵的。另外,暴雪最成功的不是他的遊戲,而是他把遊戲做成了品牌文化。只要在他的品牌文化的體系下面,推出的任何遊戲都不會失敗。因為受暴雪文化影響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很多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甚至包括身邊的朋友圈,都留有了暴雪遊戲的印記。魔獸世界巔峰時期單月付費玩家達到了1300萬人,亞洲玩家和歐美玩家幾乎各佔一半。作為一款文化產品,「魔獸」成功地跨越了東西文明間的高牆,創造了讓全世界年輕人都能樂在其中的網絡娛樂社區。很多玩家在現實生活都成了朋友,而且至今保持密切的聯繫,頻繁程度甚至超過了以前讀書時代的同窗室友。好基友就是對這種關係的最好表述。

除了遊戲本身以外,暴雪還會通過電子競技事業及暴雪嘉年華活動推廣自己的遊戲文化。暴雪的《星際爭霸》和《魔獸爭霸》都是電子競技的主要賽事。在03年11月,中國體育總局承認電子競技為我國正式開展的第99個運動項目。2013年3月,體育總局決定組建電子競技國家隊。

暴雪這家偉大的遊戲公司介紹已告一個段落,下面特別提請各位關注14年的暴雪。

首先,暴雪有眾多新遊戲會在14年推出,這是史無前例的。根據暴雪以往的戰績來看,新出的遊戲熱賣是可預見了。這大概率可以顯著提升動視暴雪14年的營收。具體的遊戲時間表如下:
2014年3月,《爐石傳說》正式運營,隨後是IPAD上線,下半年會有iphone版,安卓版會比iphone版再略慢一些。
2014年3月25號,《暗黑破壞神3》資料片《奪魂之鐮》上線。
2014年9月,魔獸世界第五部資料片《德拉諾之王》上線。它的每一部資料片上市3個月內都能把玩家數量拉回到巔峰時候的1300萬左右。初戀回來了,你還不去看看她?今年這個時候推出,其目的在於為爐石傳說造勢,畢竟魔獸世界已不是主要賺錢的產品。
最後暴雪2014年內還要再推即時對戰遊戲《風暴英雄》,直取當今最紅的《英雄聯盟》的軟肋----嚴重匱乏的角色背景與遊戲歷史感。當然,收費是必須的,完全跟企鵝的CF、LOL一個套路,主要通過坐騎與皮膚收費。熱情被引爆的玩家紛紛表示「不要跟我談錢」。

其次,暴雪營收模式已發生改變。暴雪一直以來都是遊戲性第一,如何賺錢其次的態度。但是時代變遷,它調整戰略,適應時代,開始在遊戲中內置商城,鼓勵玩家花錢買皮膚、坐騎與寵物。(向企鵝學習)魔獸世界10年來都是靠30元一張的點卡賺錢,現在一匹馬158,一隻寵物99。當曾經冰清玉潔的女神開始風騷性感,想不紅都難。收費模式的改變將進一步提升動視暴雪的毛利率。要知道國內很多無節操遊戲公司的毛利率都是在75%以上的。務實的暴雪放下身段號召數十年培養的粉絲們花錢的時候,這些70後、80後如今早已成家立業,對待那些曾經帶來過內心的感動的遊戲,如同初戀般甜蜜,都會化為動視暴雪2014年財報的颱風。

另外順帶一提,2015年《魔獸世界》改編的電影就要上映了,這只是暴雪遊戲品牌變現的一小部分。就像迪斯尼的動畫怎麼拍都有人看,剛上映完的冰雪奇緣票房就突破了10億美元。哈利波特的電影一拍就是8部。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就是,14年的暴雪正式進軍手游領域。暴雪本身是深度遊戲的代名詞,出品的遊戲沒有失敗的先例;每一款遊戲都叫好叫座,信徒遍佈全世界,又天生有優質的遊戲平台,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擁有這樣基因的公司是真正有潛力的手游公司。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暴雪的第一部手游《爐石傳說》。

《爐石傳說》在手游中屬於絕對的重度遊戲,但同時又照顧了輕度遊戲的玩家,界面友好,上手容易,一局遊戲的時間5-15分鐘,最大化了碎片時間的效率。PC端已正式運營,ipad版馬上就會發佈,手機版的則在下半年就會推出。爐石屬於收集類卡片對戰類型,遊戲本身免費但設有內購。目前國產第一創收手游應該是《我叫MT》,估計13年的流水超過1億美金。這款手游僅僅只是源自魔獸世界改編的國產動漫《我叫MT》,一款魔獸世界附屬產品的附屬產品,就已經紅遍大江南北,根正苗紅的《爐石傳說》,作擁1300萬魔獸玩家,以及千千萬萬信奉「暴雪出品,必屬精品」的暴雪「腦殘粉」,趁著手游這個行業崛起的颱風,必將大概率秒殺一切市面上的手游。格隆相信暴雪可以再次重新定義卡牌遊戲,重新顛覆手游市場。

最後來看估值。

2013年動視暴雪稅前淨利10.1億,目前市值145,13年靜態pe18倍。如果暴雪只是被作為一個傳統遊戲公司來看,18倍的pe似乎不算便宜(對比同樣美國的$藝電(EA)$ 公司,市值91億,靜態pe43倍,動態pe22倍)。然而作為一個擁有大遊戲平台,長達20多年遊戲文化,最好遊戲開發口碑,最多遊戲狂熱追隨者,最優秀手游基因,最富有創造力,並將在2014首次進軍手游的遊戲公司,18倍的pe則實在不算貴,而且,這個完全沒有充分考慮暴雪2014年新推遊戲的驚喜:不需要其他,僅僅依靠爐石這一款手游,動視暴雪未來業績的爆發就很可能是超出想像。要知道海外最著名的手游公司supercell在2012年11月,就超越了EA成為了App Store收入最多的遊戲發行商,而且是僅靠兩款遊戲:Hay Day和Clash Of Clans。該公司2012年的收入為1.01億美元,扣除利息、稅項及攤銷之前的利潤為5100萬美元。2013年收入就飆升至8.92億美元,稅前利潤達到4.64億美元,稅前淨利潤達到了50%。從09年開始到13年,動視暴雪的營收都在45億美元上下,而毛利率則從09年的46.1%提升到了如今的66.65%。淨利潤率更是從最早的2.6%提升至如今的22%。

拍腦袋來估算,暴雪今年新發這麼多遊戲,營收達到50億美元還是很保守的,另外還不算《Skylanders》進入中國的可能。14年爐石的佔比可能還不大,但是保守估計公司整體淨利潤率從22%提升到25%並不是什麼難事。那麼拍腦袋算下來,14年暴雪稅前淨利潤可以達到12.5億,較13年就有25%的增長,動態pe就只有14倍,這對一個平台型的、開發遊戲從無任何一款失手的全球最優質遊戲公司而言,就真的顯得便宜了。

(轉自:港股那些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546

雷公聊蘋果:顛覆還能怎麼玩? 雷公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9987866486/28507849
喬布斯時代的$蘋果(AAPL)$ ,它顛覆了個人電腦、顛覆了版權音樂、顛覆了移動電話、開啟了移動互聯網盛世……蘋果的每一次顛覆行動,幾乎都是重構行業規則。因此,很大程度上說,蘋果是個人消費領域的顛覆者和締造者,而且它必須繼續它的顛覆行動。這是蘋果的投資者願意看到的,並且我認為蘋果能夠做到。

目前雪球上網友的主流意見大多還侷限於手機、iOS、Carplay這類「舊事物」,我找了一圈似乎沒有發現更多關於蘋果的有想像力的文章。從我過去發表的許多質疑蘋果的文章來看,似乎我是個蘋果空頭,其實我是個鐵桿果粉,甚至是腦殘粉,甚至我為了打探敵情還特地捨棄iphone用上了Mi3!

我拍腦瓜地認為蘋果一定在醞釀一件大事,這家企業的基因決定了它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公司。不論喬布斯在與不在,蘋果就是一個「Trouble Maker」。好,下面說說我的階段性觀點。

從收集的公開信息上看,我認為蘋果目前有幾樣東西是存在顛覆可能性:
其一,是Siri(聲控)相關的延展;
其二,是指紋相關延展。
這二者有一個共通性,即「生物特徵控制技術」!

據我不是很靠譜的研究,我認為未來10年生物技術將成為科技革命的先鋒。生物技術將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首當其衝的商業化途徑應該是消費電子和數字醫療兩個領域。從蘋果的基因(發展史)來看,這家公司具有強大的整合創新能力,它喜歡(或擅長)把一件看似遙不可及的技術很快的商業化,能夠把看似「彫蟲小技」的東西發揮到極致。iPhone5s上出現的指紋技術看似可有可無,真正使用它的人可能都未必能夠想像出來Touch ID還能怎麼玩……但它已經給投資者一個明確的信號——生物技術開始進入消費電子領域,這次的主角依然是蘋果

以下是在雪球中搜索到的一些關於蘋果生物技術的鏈接,挑選一些羅列出來:
《蘋果發佈iOS 7.1更新 支持CarPlay》http://xueqiu.com/S/SIRI/28140144
《蘋果Siri可蒐集用戶所在地點進行智能化服務》http://xueqiu.com/S/SIRI/28309910
《蘋果新專利劍指下一代Siri 將會配置傳感器》http://xueqiu.com/S/SIRI/28297424
《蘋果新專利支持房間定位功能 Siri或成全能管家》http://xueqiu.com/S/SIRI/28322908

《指紋識別、藍寶石被蘋果買斷》http://xueqiu.com/S/AAPL/28266768
《蘋果新專利:利用生物特徵傳輸文件》http://xueqiu.com/1139467579/28075990
《蘋果官方告訴你,Touch ID是怎麼保護數據的?》http://xueqiu.com/S/AAPL/27887652
《蘋果16個月收購了23家創業公司!》http://xueqiu.com/7718291643/27992590

不必點看內容,光看這些新聞的標題,就能得出一個相對清晰的邏輯:蘋果正打算用生物特徵控制技術統治世界!信不信由你,反正我寧可信其有,我相信蘋果有能力做到。因為,「蘋果出品,必屬精品」!

生物特徵控制技術具有很多優勢,能夠把人的生理獨特性發揮出來,產品的差異性因此由用戶決定。也許未來的手機顏色可以隨著使用者的心情來決定,也許手機可以根據你的聲音、體溫甚至是眼神來與你互動,也許那玩意就不應該叫「手機」……一旦把生物控制技術的應用場景打開,這個想像空間非常非常大。好吧,具體的想像空間交給業內專家,我不懂技術,但不影響我的邏輯判斷。

如果這個假設是成立的,行業趨勢上也合乎邏輯,那麼,只要蘋果把產品做出來,以蘋果的美學水準,這種很「高大上」的設計一定會讓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為之尖叫,正如$特斯拉電動車(TSLA)$ 熱賣一個道理——從歷史上看,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任何時期,時尚潮流總是由上至下傳導,幾乎難有逆勢的情況。蘋果和特斯拉從高端做起是完全順勢的,而走屌絲路線的小米、比亞迪試圖逆流而上幾乎不可能,當然啦,雷軍的口號就是「得屌絲者得天下」,這與產品定位有關,不細說。

總之,蘋果的定位已在iPhone5c的定價策略上表明了姿態——小眾+高端。從那時起,我再也沒有幻想過蘋果會出廉價產品,公司擁有全世界最靚麗的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目標只有一個:顛覆還能怎麼玩?

扯遠了,回到正題。如果「生物特徵技術在未來10年會得到普及」這一假設成立,那麼毫無疑問蘋果已經率先進入了這個領域。這個領域的想像空間非常非常大,那麼,作為投資者如何享受這一盛宴,這才是我最關心的問題。按照前面敘述的邏輯路徑,順藤摸瓜,與蘋果相關的一系列技術公司應該具有聯動性:
$GT Advanced(GTAT)$ :藍寶石供應商;
$Nuance(NUAN)$ :Siri語音技術提供商;
$Synaptics(SYNA)$ :指紋識別技術供應商;
$InvenSense(INVN)$ :體感動態控制技術供應商;
感謝雪球這麼好的平台,有不少大神已經做過了大量研究,我就省去了許多體力活。具體的文章讀者自己搜索。

下一個問題:風啥時候來?

嘿嘿,風來之前圖形會告訴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19

致新投資者書 雷公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9987866486/28454609
最近有不少非金融圈的朋友打算投資股市,雖然說,我主觀上很希望大家能盡快實現「自由」,但是自由的代價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擔得起的。作為老股民,我覺得我有責任在新人入場之前做一些簡單的「規則說明」,請各位明鑑:

投資不比其他任何職業來得輕鬆,某種程度上說,有過之無不及,甚至非常孤獨和乏味。除非你真的熱愛探索「真理」、熱愛新鮮事物、熱愛冒險、熱愛「打破砂鍋問到底」,並且把投資作為人生的一大事業去做,否則,我嚴重不建議大家進入這個行業。

自視聰明、金錢欲比較強、賭性比較強的人不適合這個行業;把投資當做是一門副業(順便賺點小錢)的人不適合這個行業;愛打聽小道消息、對事物缺乏獨立思考的人不適合這個行業;邏輯推理能力薄弱、容易感情用事的人不適合這個行業。

俗話說:「股市是有錢人獲得經驗,有經驗的人獲得財富的地方」,一定數量的時間和金錢付出是基本代價,但並不等於付出就一定有回報。投資更像是一場永遠打不完的戰爭,除了要付出相當大的物質代價以外,精神上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有人說「投資是反人性的」,是的,貪婪、恐懼、隨性、自負都意味著災難。

投資與其他行業最大的不同在於: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這裡沒有包治百病的良藥,更沒有可以「一招鮮吃遍天」的方法,惟有在克服自身性格弱點基礎上,不斷地付出,不斷地總結,不斷地試錯糾錯方能在市場上存活。怕犯錯、頑固不化者終究會被市場消滅。

投資行業沒有絕對的大師、權威和經典,屌絲逆襲是家常便飯,因此金融市場是「泛民主化」的。只要你敢於否定一切(包括你自己),敢於付諸行動去探索證明,我相信投資這件事業充滿樂趣。

我的觀點是:投資是一場探求「真理」的戰爭,金錢不是戰爭的目標。祝大家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30

投資能為你帶來什麼? 雷公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9987866486/28455384
投資能為你帶來什麼?這取決於你帶著怎樣的心態來到這個市場。

有人說,主業不耽誤,拿一份薪水,把投資當做副業。想著小投一點,虧也虧不到哪兒去,幸許還能賺點小錢,也說不定人品爆發還賺了大錢。我相信有這種想法的業餘投資者佔比較大,人性使然嘛,不足為奇。倒不是說當做副業一定不行,但不一定行,沒有大量的付出那肯定不行。除非,你絕頂聰明,有意思的是,市場專門消滅這種「聰明絕頂」的人,血淋淋的金融史為證!

但是也須要避免另一種極端——全心投入卻鑽了牛角尖。這種人似乎也不在少數——自詡為「價值投資者」,或「投機者」、「趨勢者」……不論你來到這個市場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投資者也好、投機者也罷,不斷地試錯糾錯是基本素質。但卻有不少人固守著一種所謂的「理念」,為自己的失敗找各種藉口,這卻是萬萬要不得的,這幾乎是自我毀滅的最佳路徑。如果一種方法(或理念)總是不能獲利,就趕緊換一種,別死磕!這個時代的精髓是「迭代」,呵呵。切記:只有你去動態地適應市場,沒有可能讓市場適應你的投資理念。市場足夠大,足以消滅任何一種「不恰當」的投資行為。

投資是一場探求「真理」的戰爭,金錢不是戰爭的目標。

有很多朋友不理解,來市場不為了賺錢為什麼?說實話,我個人的願望能滿足社會平均生活水準即可,物質上要求不高。投資是我的愛好,我喜歡「戰爭」,彷彿我是一名將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百萬雄師攻城掠寨、殲敵十萬繳械無數……我陶醉其中,享受著投資的樂趣。另外,我特別喜歡證明我是對的。多年前,我辭去國內名校副高教職投身股市,就為了證明「我是對的」。在體制內混過的人應該理解我這句話的含義。金錢,只是戰利品,不是戰爭本身的意義。市場,就是我的戰場!

至於這場戰爭怎麼打?關於策略、戰術、兵力佈局等等,有空我再細說,估計會顛覆很多人的價值觀……

有人說,投資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以我個人的經驗,想要靠投資實現財務自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 要全心投入,必須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
2. 要全力投入,必須投入大量資金。

第1點很好理解,假設每年收入10萬元能實現財務自由,並且這是你的全部收入,那麼,既然投資承載了全部家庭收入,至少應該投入80%以上的時間在投資研究上(甚至我認為還不夠)。問題是,很多朋友期望通過投資實現大多數家庭收入,卻只願意或只能夠付出極少數的時間和精力,這顯然是低估了投資的技術含量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第2點有悖於很多投資經典理論。我的觀點是:必須拿出至少80%的家庭可支配資產去投資,才有可能通過投資實現財富增長和財務自由。當然,這裡講的投資包括股票、房產、債券、理財等多方面。舉例來說,某朋友家庭儲蓄200萬(現金),但僅拿出10萬做投資,即使年收益高達50%又如何?第二年收益只有區區5萬元,這點錢還不夠生活花銷,那就不得不去上班打工了。況且沒有人能有水平做到長期收益率50%!

假設拿出150萬(留足至少3年的生活費其餘的全部投入),這樣,只須投資收益率達到10%,第二年即實現15萬收益,這種收益狀況已經可以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過上非常小資的生活了(前提是沒有家庭負債)。況且,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普遍6%左右,要實現10%的收益率可以說是比較輕鬆的。以我的建議,定期結算(半年或一年),150萬本金不動,盈利取出,恭喜你,你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可以去享受陽光沙灘了,告別上班一族!除非你喜歡上班。

在上海這座城市裡,有一點投資觀念的朋友,大多數還是能拿出200萬的,只不過大多數人把它沉澱在了流動性比較差、且不產生現金流的房產裡,不幸的成為了房奴,不得不朝九晚五上班還貸……辛苦的工作究竟為了什麼?我曾經勸一位「嚮往自由」的朋友把他的房子買了(遠不止200萬)去投資,跟他算了一筆賬,他非常激動。但是,遺憾的是,到現在他還在無奈地搖搖頭、嘴裡喊著「要自由」……當然,他這種情況很普遍,可以理解。

那些有勇氣拿出80%的資金去做投資的朋友,我相信,一定會投入100%的精力去研究,這差不多是他的全部身家了,他一定會認真對待。

投資能改變人生,投資能實現自由,並不是什麼難事,關鍵在於你的勇氣和你的心態。
祝福你,雪球裡勇敢的朋友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35

給保利文化估值 雷公資本

http://xueqiu.com/9987866486/29411619
【雷公評】
保利文化(拍賣)處在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藝術品拍賣行業與金融投資行業頗有些相似——藝術品的價值很難估量,且投機性很強,差別是藝術品的流動性較弱、但保值性較高。從金融資產的流動性上看,股票無疑是流動性最高的,其次是藝術品,再次是房地產。流動性越高的標的,價格波動越劇烈。藝術品介於股票和房地產之間,波動性不大,保值性較高,歷來被看做是用來「資產轉移」最便捷的工具,也是「利益輸送」的最佳載體。習李上台後大行反腐之道,對藝術品交易的影響一定有,暫時還無法量化評估。

保利所處的地位與券商比較像,主要收入來源是拍賣佣金+自營。因此,保利的收入在增量上看,主要是整體金融市場的活躍度;從存量上看,是市場的換手情況。


-------------------------------以下正文----------------------------------

保利文化$保利文化(03636)$ 主營業務有三塊:
1. 藝術品經營與拍賣(收入佔比49%);
2. 演出與劇院管理(37%);
3. 影院投資管理(14%);
由於藝術品部分毛利率較高,達73%,EBITDA中有86%來自藝術部分,另外8%來自影院,6%來自劇院;而藝術部分的毛利又有85%來自拍賣,12%來自自營,暫且用拍賣部分的估值去給保利估值。

先看絕對估值。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大陸加香港)的成交額從03-13年10年的複合增長率為43%,從07年起大陸拍賣市場開始興起,07-13年復合增速為16%,排除一些特殊年份的特殊情況,考慮到未來中國社會財富的繼續增長的確定趨勢,民間財富投資渠道的有限,作為少量官方鼓勵而且有明確保值升值前景的藝術品市場,我們以過去7年年均16%的行業增速作為未來3年中國拍賣市場的增速應該是很靠譜和穩妥的。在這個行業增速背景下,對保利這個行業龍頭未來三年的增速給予24%的預期。幾個主要原因包括:

1. 從保利過往業績看,作為行業龍頭過往業績增速大幅高於行業水平。

2. 存量市場有很大上升空間。保利的拍賣業務主要分大陸和香港兩個市場,保利於2012年秋進入香港市場,在大陸市場則處於龍頭位置。07年大陸拍賣市場興起,而香港拍賣市場則開始於03年,03年的成交額僅為24億人民幣。07年中國大陸首年進入拍賣市場,成交額為197億元。此年,香港市場佔中國市場(香港加大陸)的23%,此後大陸市場平穩增長,從07年197億成交額至12年289億,年增速8%,12年香港市場佔中國市場50%。

2012年保利大陸成交額61億元,香港成交額4億元(秋拍),佔中國市場份額11%,處在第一的位置,前五的企業佔34%市場份額。2013年保利大陸成交額66億元,香港成交額為13億元,佔中國市場12%的份額,佔比繼續提高;從國際經驗看,由於其專業性、客戶資源壟斷性等特徵,拍賣市場最終都會走向寡頭壟斷。國際市場蘇富比和佳士得佔73%的市場份額(2012年),形成寡頭格局。中國市場目前前五家也只佔市場34%份額,未來趨勢必然進一步集中化,存量上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3. 增量市場——香港市場潛力很大

保利進入香港市場第二年便躍至前三的位置,2013年保利香港全年成交額增至13億元,增速超200%(和另兩大國際巨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蘇富比成交額64億,佳士得70億)。每年拍賣會結束後佣金確認入賬需要6個月的延遲時間,也就是說13年秋拍部分成交額會在14年計入保利的收入,保利香港13年秋拍和14年春拍總成交額為17億元,這部分帶來的收入將計入2014年,而上一年同期成交額為9億元,接近翻了一翻。大陸地區收入會保持一個穩定的增速,預期增速8%,香港這部分收入的大幅增長會給整體收入帶來較大的增長。同時市場預期自營藝術品收入增速為46%,(自營佔藝術品收入的13%,拍賣佔85%)。因此,預計藝術品部分綜合收入增長25%。

如果簡單分三塊業務來分別看收入的增長,由於11年拍賣行業受刺激性政策影響有大幅提升,排除這個波動,看10-13年,10-13年保利拍賣收入增長13%,預計14年藝術品收入增速25%,主要是由於香港拍賣額的帶動以及藝術品自營部分的增長;劇院業務收入增長22%,較之前略有放緩;電影院業務增長32%,主要由於ipo募集的資金有25%投入到電影院建設,14年預計新增17家電影院至36家;綜合三部分收入增長,得到總體收入增長23%。預計毛利率水平、費用佔收比與13年持平,最到14年淨利增長31%。以目前64億港元市值測算算,2014年預計利潤為3.53億元人民幣,動態PE14.5倍,這個明顯不屬於貴的範疇。

可比對象比較的相對估值。

藝術品拍賣市場做得最大的國內有兩家:保利和嘉德,國外有蘇富比($蘇富比(BID)$ )和佳士得,這四家在香港拍賣會的成交額位列前4。四家只有保利和蘇富比上市了。因此選擇蘇富比作為保利的可比公司。綜合比較看,保利應該是優於蘇富比。主要邏輯為:

1. 利潤增速

同樣看10-13年期間,由於蘇富比業績波動較大,取近3年複合增長率來比較。10-13年蘇富比收入複合增長3.3%,淨利倒退6.8%;而保利整體收入複合增長18%,其中藝術品部分收入複合增長13%,淨利增速達7%,都明顯好於蘇富比

2. 波動性

取蘇富比過往00-13年共13年業績來看,00-03年是虧損的,04-07年增速較快,複合增長率35%,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淨利下跌87%,09年出現虧損,10到13年蘇富比淨利除了在11年達到峰值1.7億美金,3年整體年均下滑6.8%。而保利相對波動性遠沒那麼大,保利的淨利近三年是呈增長趨勢,除了11年達到峰值。分析蘇富比的財務狀況,其費用佔收比很高,2013年費用佔收比為74%,營銷費用和行政費用佔收比達到58%。而保利費用佔收比維持在20%左右,費用過高使蘇富比業績受市場行情影響嚴重,波動性遠大於保利

3. 財務情況

保利13年存貨為8億人民幣,由於存貨多為公司03年前購入的藝術品目前基本都只算是成本了。淨現金流為8.2億人民幣,IPO募集了20億人民幣左右,預計2014年淨現金超25億。13年總資產31億元,包括現金及等價物10億左右,存貨10億左右,固定資產(電影院螢幕)4億;總負債16億元,主要為銀行貸款,資產負債率51%。2014年總資產預計達到58億人民幣,財務狀況穩定,且為輕資產公司,財務結構優於蘇富比

4. 市場的潛力與地位

保利主戰場在中國,中國出台政策刺激文化產業發展,目標從10-15年將文化產業附加值翻一翻, 08年的7600億增長到12年的18000億,年增長24%。中國政府對外資拍賣行在中國大陸進行拍賣有限制,不允許拍賣中國歷史文物及字畫等傳統藝術品——何謂歷史文化,解釋彈性很大,通俗解釋是1911年之前的都算歷史文化,1911年以後有歷史意義與價值的也算——這基本算是對外資拍賣公司下了逐客令。

估值上看,蘇富比市值為36.5億美金,保利市值為10.5億美金(36.3%為港股流通股)。蘇富比歷史PE在12-28倍區間,14年動態PE為18倍,保利為14.5倍,從以上相關的比較方面看,除了蘇富比是全球龍頭外,保利估值並無明顯理由要低於蘇富比

兩個值得注意的可能催化劑:

1. 今年6月1日舉行北京春拍。春拍都是每年的重頭戲,往屆大陸拍賣會保利成交額都是位於第一,預計這次也不會差。

2. 保利已經在香港春拍上把洋酒、珠寶等佣金率從15%提高到了19%,這個提升比率未來有可能擴展到其他品類以及馬上要舉行的北京春拍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22

風語者說: 雷公資本

http://xueqiu.com/9987866486/29600864
投資股市最悲催的事情莫過於:抓到了牛股卻沒敢重倉,重倉持有的卻常年不漲,堅定看好的卻深度套牢……這些事深深地困擾著投資者,我相信每個投資人都有過相似的經歷,我也不能例外。

雷公非專業出身,文科背景,05年懵懂入市,5年前開始全職投資。近十年間我大賺過也大虧過,憑著一股韌勁和勤奮,近5年來一直維持著10%~15%這樣平均偏低的收益率水平。直到2013年度有了一個顯著的變化:A股賬戶依然維持著不高的12%收益率,美股賬戶總資產卻實現翻番!有點沾沾自喜?是有點,但我還需要搞清楚這其中的運氣成份有多高?非常客觀地說,我覺得是運氣是主要因素——我趕上了美國科技股的大牛市。這期間雪球上也出現了不少大神,無一例外,他們都是撞上了牛市行情。用一個當下比較流行的表述:風來了!

在雪球上的朋友,應該說絕大多數是「非專業選手」,投資不是主業。大家做投資無非是希望在工薪之外能夠獲得一些額外的資產性收入,這無可厚非。遺憾地是 ,能如願者寥寥,更不要談什麼「財務自由」了。

怎麼辦?

在《聽風與識鳥》http://xueqiu.com/9987866486/27349784 這篇文章中,雷公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投資隨大流的(平庸)企業很難獲得超額收益,只有那些超越平均水平的企業才是良好的投資標的。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問題,在一個超速增長的行業中尋找理想的標的,遠比在一個低增長(平庸)的行業中尋找要容易得多。當然,這不是說高增長就一定好,也不是說低增長中就沒有好企業。任何一個行業的中總會有一些好企業,但好企業的稀缺性導致它們大多數情況下不便宜,或者性價比不高。於是,把握有限的歷史機會顯得尤為重要。正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是的,許多業餘投資者整天殺進殺出,整真正的大機會卻抓不住。費盡心機卻不見收益,實在是吃力不討好。

有一定經歷的投資者會發現,股市常有板塊現象,當「風」來之時,板塊中絕大多數股票都會被吹起來,這就是風的作用。只要風不停,你甚至可以閉著眼睛在風中任選幾隻買入,且不管他是鳥還是豬,勝率都不會低。2013年的創業板牛市就是一陣風,由此導致絕大多數創業板股票飛上了天,其中鳥是少數,豬是多數。

「聽風」是一種大局觀,是一種「嗅覺」和「方向感」。「識鳥」是一種更高級的能力,需要花更多時間深入研究,大多數業餘投資者都不具備這種專業知識深度,搞不好容易走偏。因此,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說,首先要解決風在哪的問題,其次才是企業基本面研究。可惜的是,很多業餘選手受某些專業選手誤導,掉進了重「鳥」而輕「風」的誤區,結果是鳥沒找著,風卻錯過了。或者自認為找到鳥了,等風,風卻不來。可惜了

有些人說:創業板估值過高,有泡沫。也有人說:上證指數才2000點,藍籌嚴重低估……不管怎樣,的確是有很多人錯過了這陣「風」。但同時也有人雖然碰巧買了創業板股票,卻沒敢重倉持有,股票也許翻了幾倍,但看得見的絕對收益卻少的可憐。雷公想說的是:作為業餘投資的球友,請正視你的能力圈。如果沒有能力或沒有精力做深入研究,我建議你將精力放在「聽風」上,「識鳥」的任務就交給專業選手吧。雪球上有不少高手,他們無私地貢獻了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在他們的辛勞成果之上,為廣大球友的成功投資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這裡,我希望大家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善用之、善待之。

雷公不才,曾經也是堅信創業板估值過高,過於謹慎,出手較晚,但最終還算是與這陣風打了個照面。受主流思潮的影響,雷公當時對創業板是有偏見的,這些股票我研究得很少,很多公司沒研究過也來不及研究。但是隨著市場情緒的激化,我意識到應該參與一下,隨後買入了一些 $創業板(SZ159915)$指數基金和$基金金鑫(SH500011)$,最終的收益都還過得去。當然我沒有投入太多的資金去做,其一是因為這兩隻指數基金價格便宜且交易量不大,交易清淡的時候買賣幾十萬股就能導致好幾個價位的變動。其二是去年的主要精力在美股,抓住了諸如 $特斯拉電動車(TSLA)$$Facebook(FB)$ 等大牛股,美股賬戶總資金翻一番多。由此可見,「聽風」對於成功投資的重要性。風來的時候要抓龍頭,沒能力抓龍頭就買指數基金,如 $太陽能ETF-Guggenheim(TAN)$ $高科技指數ETF-SPDR(XLK)$ 等等。

這次經驗之後,我就特別重視「風」。我意識到不論是正向的風還是反向的風,風一旦吹起來就不那麼容易停下來。只要風還在吹,總有上車的機會,總能獲得不錯的收益,這與水平高低無關。雷公過去做期貨中得出的經驗:投資最重要的就是選擇一個好市場(創業板或納斯達克),和幾個好標的。哪裡有風非常重要,沒有風,再聰明的腦袋,也很難獲得一個高回報。如果你想獲得高回報,要麼是到處找風,要麼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通過高槓桿把低回報的東西做出高收益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風呢?以下雷公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

首先,「聽風」不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能力,只需要關心這方面的新聞、與行業人士多交流。比較簡便的方法是關注雪球上幾個有料的大v,根據他們的帖子順藤摸瓜就能找到。比如我通過關注@HAIJINYAN 獲得了不少有關於血糖儀、便攜式診斷設備相關的信息。他幫我找到了$德康醫療(DXCM)$ 這個好標的;關注@葛劍秋的空間 瞭解到很多$上海醫藥(SH601607)$ 的故事;關注@富蘭克凌 獲得很多$優酷土豆(YOKU)$ 的觀點;與@瘋狂_de_石頭 關於$伊利股份(SH600887)$ 的辯駁中,讓我深入瞭解到國內乳業的一些信息(雖然他老跟我唱對台戲,但他的觀點還是很有價值),等等等等吧……我就不一一at了。總之,正面的信息要關注,反面的信息也得關注,很多時候恰恰是一些反面意見能夠為我帶來極大的收益。重要的是,掌握這些信息之後,不可盲目跟風,要有自己的邏輯和立場,具體操作的時候需要靈活運用圖形分析找到好的機會。

另外一個簡單的方法:安裝一個RSS閱讀器(我用的是Leaf和Reeder),到百度新聞RSS平台http://www.baidu.com/search/rss.html 訂閱一些你關心的關鍵詞(比如可穿戴、洋牛奶之類),它每天會自動為你推送信息。當然如何巧妙的設置關鍵詞、過濾掉一些垃圾信息,這還是有一些技巧的,具體的大家百度吧。

接下來每天要做的事,打開雪球看看你關注的大v們發表的內容,看看RSS閱讀器都有哪些新聞,快速瀏覽這些文章尋找觀點,然後閉上眼睛想一想:這些信息表達了怎樣的一種觀點?這些觀點具有一致性嗎?邏輯通順嗎?有風嗎?是正向的風還是反向的風?……只要跟蹤某些標的的時間夠長,每天重複這個動作,你就會有感覺。

前一段時間我訂閱了「牛奶」這個關鍵詞,結果一大堆有關於進口奶和國內乳品行業的問題。閉上眼睛想一想,結論是:中國的乳企要出問題,於是……大家懂的。哈哈,抨擊我的人可多了,我很感謝他們的質疑,黑嘴們的反向觀點真的很有價值。

此外,我這篇文章《無才便是得》http://xueqiu.com/9987866486/29481714文中提到:風指的是一種進步的潮流。既然是潮流,就不會馬上停止。細研之下你會發現,可穿戴、便攜式醫療診斷、行業大數據以及電動車等等這些潮流目前還只是一個初級階段,深入的角逐干剛開始,真正的大潮還遠未到來,何談停止?

做好準備了嗎?抓住機會,乘風而上吧!

註:再未深入分析之前,任何股票都切勿腦殘追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28

投資觀念要從娃娃抓起 雷公資本

http://xueqiu.com/9987866486/30274024
我很贊成@格心致知 引導孩子從小去瞭解一些生意知識和投資理念,從小培養投資理財的觀念,將來這孩子與同齡人真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天賦很多時候是靠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形成的。巴菲特的兒子也許不一定做投資,但與生俱來的那種洞悉事物的能力以及知識面、修養和素質那絕對是超群的。同樣面對一個企業,我們可能要研究幾個月,這孩子有可能是十幾分鐘就能知道大概值不值得投!當然,人生的選擇是多樣的,巴菲特的兒子去搞藝術是他自己的選擇,並不等於他沒有投資方面的天賦。國外的教育是非常尊重個人選擇權的,並且可以選擇的餘地很大,這與我們國內很大的不同。有人抱怨中國的教育體制,其實也不盡然。

講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多年前我認識一個杭州蕭山的汽修老闆,沒什麼文化的一個農民。他的修車店卻與別人的不一樣:一進接待廳,迎面一副約6米長1米高的小楷長卷,他女兒12歲的時候寫的,尼瑪,震撼啊!美院的教授都汗顏啊!怎麼培養出來的?大概是這樣:從孩子會說話開始,老闆帶著她每週逛美術學院、逛浙江博物館,十幾年來全國各大館估計走了個遍。從孩子初中開始,每逢上海有什麼重要的展覽或演出,老闆必帶女兒來看。老闆就這麼個觀念:只要有拓展見識(知識)的機會我一定會帶女兒去,至於她以後做什麼我不管,反正做老爸的就是要讓她知道這個世界很大,可以選擇的機會很多。就算他以後選擇接我的班、修我的車也行……更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娃娃對汽車修理也是非常在行,換個機油什麼的完全自己搞定。果然如我所料,高中沒畢業救被斯坦福要去了,高考都沒參加,直接全額獎學金去了米國。另一邊廂,她的同齡孩子們還在苦逼的高考……

差距在哪裡?有人說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沒錯,但是在進入教育體系之前,我覺得父母的意識很重要。孩子從會說話開始到高中,這十五年左右時間極其重要。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體上是從一種無意識的吸收狀態逐漸進入到有意識的選擇狀態(美加的教育體系裡到高中階段就開始要求孩子自主選課)。這個階段的關鍵是,你究竟給他吸收什麼?這是家長的責任。孩子的基礎性格、基本素質都在這個階段初步形成。我周邊有些朋友主動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去影響孩子,帶孩子接觸大自然(遠離書本);有些朋友花重金送孩子去私立學校;還有一些索性就想辦法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自生自滅」;再有條件的就乾脆移民……

雷公在教育界混了十幾年,深知素質之源是知識的寬度(而非深度)。人的知識面越寬,TA性格里的包容度就越大,包容度越大,吸收能力就越強,綜合起來會養成一種相對平和優雅的性格,而性格決定了人生命運。只有基礎教育時期的寬度足夠,大學的深層次教育才有實際的意義,才能出人才。我國教育體制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基礎教育寬度不夠,高等教育深度不夠;基礎教育的目標是上大學,大學教育的目標是解決飯碗問題,這種教育體制本質上是扼殺創造性的,甚至是摧殘人性的。當然了,再說下去就要涉及「教育服從政治」這個話題了,比較敏感就不繼續下去了。(話外音:這個時候中國教育的優越性就體現出來了——有話你不敢說,敢說就河蟹你,再不行就讓你消失。悲催啊!)

回到文章開頭,我非常支持身邊的朋友們培養孩子樹立投資觀念。雖然有些朋友認為讓孩子過早地接觸錢不好,但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度的問題,不是一個是與非的問題。有投資觀念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貧窮,可以活的更有尊嚴;有投資能力的孩子,不會為了柴米油鹽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把時間用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業上;對投資有天賦、有興趣的孩子,可以通過投資幫助他人實現財務自由、推進人類社會的進步……

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投資成為一種興趣(而不是為了錢)或是一項事業(而不是一個副業),尤其是,當投資成為一種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之時,投資者將獲得巨大的心靈上的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632

指數化投機 雷公資本:

來源: http://xueqiu.com/9987866486/32025532

對於絕大多數非專業個人投資者(簡稱:散戶)而言,最簡單最有效的獲利方法就是“指數跟隨策略”——我給它取個“響亮”的名字:指數化投機

所謂“指數化投機”,簡而言之,就是完全依據幾個重要市場指數基金的強弱對比,來進行資金配置的方法。即:以$中證流通(SH000902)$ 指數為市場參照物,在$300ETF(SH510300)$ $中小板(SZ159902)$ $創業板(SZ159915)$ 三個主要的指數基金(ETF)之間進行權重配置的交易方法。

“指數化投機”的核心是“市場均衡”,即:大多數時候,各大指數應該處於一個均衡狀態(同漲同跌)。當某一個指數大幅偏離市場參照物時,將有回歸均衡的需求。此時應當減配漲幅大幅超越市場參照物的標的,增配跌幅大幅偏離市場參照物的標的。這里所指的市場參照物就是中證流通指數,主要的交易標的為:滬深300ETF、中小板ETF、創業板ETF。這里有一個前提是:指數不容易被操縱。

之所以把中證流通指數作為市場參照物,是因為中證流通指數是唯一一個涵蓋滬深兩地市場所有上市公司流通股份交易價格的指數。雷公認為,中證流通指數是唯一一個值得信賴的全市場價格指數,把它作為市場總體價格的標準(或參照物)——用以替代以上證指數為參考核心的傳統市場評價體系——這樣的參照物更具有實戰意義。

以下圖為例:圖中標註有5個關鍵位置

位置1:創業板ETF向上穿越中證流通指數,逐步走強成為市場領先指標;
位置2:創業板ETF大幅偏離中證流通指數,偏離度過大有回歸均衡的需求;
位置3:滬深300ETF向上穿越中證流通指數,逐步走強成為市場領先指標;
位置4:滬深300ETF向下穿越中證流通指數,領先地位被中小板ETF取代;
位置5:滬深300ETF大幅偏離中證流通指數,有回歸均衡的需求;

策略說明:此策略的關鍵是“動態增優除劣”,保持對市場的敏感性。
假設在位置1之前,滬深300ETF、中小板ETF、創業板ETF的資金配置為3:3:3,預留1份現金以防不測。那麽:
在位置1~位置2之間,上述配置應以2:3:4為宜;
在位置2~位置3之間,上述配置應以3:3:3為宜;
在位置3~位置4之間,上述配置應以4:3:2為宜;
在位置4~位置5之間,上述配置應以2:4:3為宜;
在位置5以後,上述配置應逐步實現3:3:3,亦可視偏離程度加大滬深300ETF的配比。

上面簡要舉例說明了“指數化投機”的方法和基本策略,具體的細化戰術可根據整體市場的風險偏好以及個人的操作風格進行調整。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把這個策略寫成量化交易模型,在更精確的範圍內獲取合理收益,這並不難做到。

關於市場風險偏好,我曾在7月之後連續撰文:
《幾個主要大盤指數的圖形分析》http://xueqiu.com/9987866486/30390196
《不貪不懼》http://xueqiu.com/9987866486/30560910
《當前的形式和我們的任務》http://xueqiu.com/9987866486/30754273
這些文章其實只有一個核心提示:市場風險偏好正在發生變化!


當市場風險偏好增強時,我們要敢於增配強勢品種,甚至要合理利用杠桿和對沖策略(本文所涉及的幾個ETF標的均為融資融券標的)。對於那些沒有時間精力去細研個股的投資者,我建議就不要盲目跟風了,用本文敘述的方法完全可以獲得不菲的組合收益,重點是,與細研企業相比,指數化投機要簡單得多,你會有更多的時間去生活。

【篇後語】
為什麽會寫這麽一篇文章?
絕大多數業余投資者屬於是非專業和不專業人士。雷公雖是職業投資者,但也不具備高深的專業知識背景。那麽這類投資者能不能獲得超越平均水平的收益呢?答案是肯定的。

雷公奉行的投資理念是“跟隨市場”,因為我不認為我有能力挖掘到牛股,大多數時候,我賺到的都是趨勢的錢——認清趨勢是我的主要工作——做投資的目的不是找牛股,而是賺你看得懂的錢,賺容易賺到的錢,而不是費盡心機地去搏一個小概率事件。

註:本文不是標準教程,也非金科玉律,重在活學活用。歡迎探討!另外,有些朋友希望知道趨勢如何判斷,建議讀一下《圖形分析的四項基本原則》http://xueqiu.com/9987866486/28718320,這篇文章很簡短,但在判斷大趨勢上有奇效,多體會多悟總會有收獲。

一點小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廣大投資者有幫助。


by:@雷公資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2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