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保險策劃(5):買保險要未雨綢繆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6238

所謂「未雨綢繆」,傳統智慧告訴我們,要在未出現狀況之前,就做好預防,否則到出事時就會措手不及。

保險正是為了人生各種不確定的風險做準備:

健康的時候,要為生病做準備;
年青的時候,要為晚年做準備;
在生的時候,要為後事做準備。

就以醫療保險為例,有些人以為年輕力壯少病痛,公司又有基本的門診保障,自己就不去買醫療保險。

誰不知年紀越大,保費就越貴,而且曾經患過的嚴重疾病,新開的保單是不保的,或者將保費相應提高。

所以,在健康時,最好在年輕時,就去購買醫療保險,那樣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夠獲得保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81

個人稅優健康險要來了,每年2400元免稅你買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4817.html

個人稅優健康險要來了,每年2400元免稅你買嗎?

一財網 楊芮 2015-08-20 22:25:00

2400元/年的扣除限額、“帶病投保”的巨大逆襲、保值增值的產品形式、不低於80%的醫療保險簡單賠付率……多個關鍵詞指向商業健康險的“春天”要來了,問題是,你會買嗎?

商業健康險稅優政策細則正式落地,2400元/年的扣除限額、“帶病投保”的巨大逆襲、保值增值的產品形式、不低於80%的醫療保險簡單賠付率……多個關鍵詞指向商業健康險的“春天”要來了,問題是,你會買嗎?
盡管正式落地後的實際操作仍待細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稅前列支購買個人稅收優惠健康險產品將成為可能。
在保監會發布的《個人稅收優惠型健康保險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一紙文件的背後,其實有很多學問喔。這既包括2400/年是怎麽確定的?帶病也能投保了?想買的話怎麽買?在哪兒可以買……有興趣的話請跟小編一起走進個人稅優健康險的種種。

每年2400元免稅少不少?
一直備受關註的商業健康險稅收優惠政策於今年5月6日正式落地。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借鑒國際經驗,開展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鼓勵購買適合大眾的綜合性商業健康保險。對個人購買這類保險的支出,允許在當年按年均24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
大家關心的是,2400元/年到底是什麽意思?少不少啊?對此,某健康險公司人士曾在和小編的交流中表示:“雖然只是一場小雨,但是春雨貴如油。”換個角度再想想,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已經“割肉”啦,每人每年2400元,如果每個納稅人都參與,規模效應還是很大的。
一年2400元的額度,分布到每個月的列支額度是200元。200元的稅前列支額度可以簡單理解為,每月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200元,按照個人起征點3500元加上200元計算,如果個人購買商業健康險保費超過2400元,每個月個稅起征點為3700元。要註意的是,你要先成為納稅人才有資格參與喔。
稅收優惠其實並不稀罕,作為撬動商業保險市場保費收入增量的重要催化劑,稅收優惠政策近年來在很多國家被廣泛使用。但中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稅法中,沒有明確個人繳納的商業健康保險費用可以從應稅所得中扣除,因此,個人稅優健康保險產品跨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長江證券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分析認為,健康險稅優對於消費者的意義在於保費折扣,市場空間初期在300億至500億元,成熟市場在千億元左右。當前的稅優支出上限基本可以覆蓋醫療報銷、意外和重疾險種支出。
根據其數據測算,以某兩款健康險產品為例,30歲50萬元保額20年繳費20年保障的重疾保險基本上繳費都低於2400元。而對於消費者采用稅優實際上可以獲得保費折扣,折扣率與適用稅率高度相關,當前適用稅率越高,購買健康險折扣越大。
接著你會問,個人可以買嗎?哪些城市可以買?目前《暫行辦法》並未明確具體購買形式,不過簡單來看,個人應該是可以購買的,個人購買產品時,保險公司從行業統一平臺——商業健康保險信息平臺上對投保人身份和納稅情況進行驗證,符合條件就可承保。不過,從實際操作上看,單位統一購買操作性更強,以上海市目前方案為例,“企事業單位統一組織並為員工購買符合規定的健康險支出,應分別計入員工個人工資薪金,視同個人購買,按上述限額予以扣除。”
哪些城市可以購買呢?實際上,各地的優惠方案都在落地進程中,但是在大城市可以購買的時間或許可以早一點。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四個直轄市以及各省市自治區的省會城市將可能是首發的一批。
實際上,個人稅優健康險產品是針對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以上的部分,理解起來大意是:不是針對最底層的,也不是針對高端人群的,略有點“中端人群”的概念,但是對比《征求意見稿》,保監會把“中端”字眼去掉了,還是希望表達覆蓋全部納稅人的概念。

萬能險的產品形式是個什麽鬼?
2400元的稅前列支疑問消除之後,來看看一直躲在背後的產品形式。《暫行辦法》明確,個人稅收健康保險產品采取萬能險方式,包含醫療保險和個人賬戶積累兩項責任。
是不是很繞?一個保障型為主的健康型產品為什麽是萬能險的形式?之所以設計成萬能險,並采用“醫療保險+個人賬戶”的形式,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袁序成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國家出臺個人稅優健康險的初衷,是為進一步解決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以上的醫療費用不足的問題。選擇萬能險的形式,是出於市場化的考慮,是考慮到購買產品的積極性。”
簡單的說,這個設計一個是考慮到要吸引消費者購買,一個是考慮到保險公司可以更靈活的設計產品。
如何吸引消費者呢?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個身體健康、年紀較輕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個產品沒什麽用,但如果這個產品分成當期醫療保險與個人賬戶,而個人賬戶部分又具備投資功能,還可以保證保值增值,你是不是興趣大了些?“這樣會讓更多的納稅人群參與進來,進而解決自身醫療費用不足的問題。”
對保險公司而言又如何呢?相較標準化產品的設置,萬能險的設置也可以允許不同公司有差異的提供更多、更好、價格更優的產品和服務。不過,試點過程中,如果產品設計原則和消費者有差距,保監會也會及時根據消費者需求來實時調整完善產品設計。

帶病也能投保了?
帶病能投保?這是天方夜譚嗎?小編回答你,不是,在《暫行辦法》中,這是白紙黑字的規則。《暫行辦法》原文規定,保險公司應按照長期健康保險要求經營個人稅優健康保險,不得因被保險人既往病史拒保,並保證續保。
目前,商業醫療、健康類保險產品通常會對帶病投保人拒保,或者投保人患病後第二年不能續保,或者對既有疾病部分做出除外責任、加費等處理。而為了鼓勵保障型業務的發展,《征求意見稿》突破了《民商法》的締約自由原則,更像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保險。
帶什麽病都可以投保嗎?有這等好事?這基於幾個考慮,一是基於公平性,因為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是針對所有納稅人的,也就是說只要是納稅人,都可以購買個人稅優健康保險產品,保險公司不能拒保;二則是基於保險行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國家給予保險業稅收優惠政策,實際上是將一定的財政收入讓渡給保險業,保險業應主動承擔起減輕醫療負擔、服務醫改的社會責任,做到應保盡保。
另外,一項備受爭議的規則是醫療保險簡單賠付率不得低於80%。醫療保險簡單賠付率低於80%的,差額部分返還到所有被保險人的個人賬戶中。針對控制賠付率一說,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回應《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時稱:“這和產品是具有準公益性質有關,並且和產品堅持整體微利經營的原則相關。”

【商業健康險大事記】
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的文件,明確提出要完善健康保險稅收支持政策。
• 2013年9月,國務院下發的《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要“借鑒國外經驗並結合我國國情,健全完善健康保險有關稅收政策”。
• 2014年8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幹意見》提出要“完善健康保險有關稅收政策”。
• 2014年10月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幹意見》也提出要完善財稅支持政策。
• 2015年5月6日,商業健康險稅收優惠政策正式落地。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借鑒國際經驗,開展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鼓勵購買適合大眾的綜合性商業健康保險。對個人購買這類保險的支出,允許在當年按年均24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
• 2015年5月12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保監會等三部門此前聯合發布的《關於開展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為確保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平穩實施,擬在各地選擇一個中心城市開展試點工作。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四個直轄市全市試點,各省、自治區分別選擇一個人口規模較大且具有較高綜合管理能力的試點城市。
• 2015年8月18日,《個人稅收優惠型健康保險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出臺。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11

“三馬”創辦的眾安保險要賣科技了

“能夠最快適應技術革命的行業之一是保險行業。”在今年的中國保險業年會上馬雲對未來的保險業做出幾點預測,保險產品、服務形態、組織形式都會發生巨大變化,而轉變源自大數據、風控等技術的革新。

“三馬”聚首所創辦的眾安保險從成立之初就受到前所未有的關註,作為國內首家獲得互聯網保險專業牌照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沒有線下銷售團隊,核心系統搭建全部在公有雲,顯然三馬並不想僅僅停留於網上“賣保險”。

賣什麽?

“賣科技”,這是眾安保險的下一步。在眾安保險成立三周年之際,公司將保險業務的技術支撐拆分出來,成立全資子公司眾安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眾安科技),主要負責前沿技術的研發,這些技術在支撐眾安內部應用之外,還將開放給外部合作方,並進行創業孵化和投資。

工商註冊信息顯示,眾安科技於2016年5月獲保監會批準,其經營範圍包括:信息技術服務,以承接服務外包方式從事管理或技術咨詢服務,市場信息咨詢等。

“為支撐小額、高頻的海量業務,眾安逐漸形成自己的‘科技大腦’,我們是希望眾安科技能夠成為整個保險生態信息化升級的助推器。”眾安保險CEO陳勁說道。

從技術角度而言,陳勁所指的這個“科技大腦”主要有四個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雲技術和數據驅動,尤其會深耕保險、支付、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生命健康和社區金融六個領域。

以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為例,眾安保險此前推出了一款“陪你碎”碎屏險,這是一個專門保障手機碎屏風險的保險產品,在市面上,更換手機碎屏從幾百到幾千不等,且質量參差不齊。雖然碎屏險是硬需,但如何在線上識別上傳圖片中的手機是待保手機卻是個難題。

眾安保險采用基於深度學習的圖像識別技術,來自動識別可疑屏幕。記者實際操作了該款保險產品,在點擊購買該產品之後,投保手機會生成一個二維碼,用戶需要使用另一個手機掃描該二維碼,掃描完後手機會自動調整攝像頭對投保手機的二維碼頁面牌照並上傳,幾秒鐘識別通過後,投保手機會自動跳轉至投保頁面,支付完成投保。

背後的技術支撐則是前期產品團隊會將多個維度的圖片拍攝下來讓服務器去學習判斷,在掃描二維碼的過程中,手機也會自動調取後臺服務數據,進行交互,如果是截屏或盜用其他圖片,交互不同步投保就不成功,從驗機、投保到核保人力成本大幅降低。

“相互邦”則結合了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該產品以跑團為單位,跑友加入時需要繳納一筆契約金,約定周期結束後,按照契約,不跑的扣錢,跑了的分錢。

這背後需要通過區塊鏈技術將交易記錄、資金流向保存,保證信息的展示可靠和不可篡改,而用戶每天上傳的跑步記錄截圖,則需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將圖片信息轉為精準的跑步數據信息。

據眾安保險CTO兼眾安科技董事長姜興介紹,類似的項目在眾安保險已經有300多個。由於自身不掌握流量和場景,渠道缺乏使得眾安保險的盈利空間一直遭受質疑。

為何要獨立?

那麽眾安科技又為什麽要拆分開來,單獨成為一個品牌?生命健康、保險、財富管理、社區金融,每一個領域都醞釀著上千億的市場潛力,未來這些細分領域又是否會拆分出來成為眾安保險版圖擴張中的一員。

在規劃中,“創業孵化器”是眾安科技的目標之一。杭州沃樸物聯是一家做動態碼智能防偽的公司,通過智能防偽標簽來幫助識別產品的真偽。在推廣產品的過程中沃樸物聯常常面臨的問題是數據、圖像都放在雲端,公正性和安全性遭受質疑。眾安科技通過區塊鏈技術輸出,目前已經將該公司變為生態中的一家孵化公司。

眾安科技的成立是否會創造純技術輸出之外新的盈利模式,姜興的回答有些微妙,“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現在沒有必要定得那麽死,都有可能,但是不一樣的可能性會非常大。”不難看出,在打造純技術研發和輸出平臺之外,眾安科技也有基於商業化的考慮。

保險業務基礎之上,以技術為創新核心驅動力,並進行技術輸出和創新孵化無疑能為眾安保險在資本市場帶來更多的估值想象空間。此前多家媒體曾曝光眾安保險員工持股計劃,隨後有《路透》旗下FIR援引消息人士指出,眾安保險擬明年在港上市,集資約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目前已選定瑞信、摩通及瑞銀為保薦人。

姜興表示,整個互聯網保險市場的競爭環境不容小覷。包括BAT在內也在積極布局自己的保險業務,並陸陸續續開放自己的金融數據和技術幫助金融機構向新金融轉型。在行業洗牌之後,互聯網金融已進入下半場,技術主導時代即將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33

科技金融第一股!眾安保險要IPO,互聯網保險賽道該怎麽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0/164229.shtml

科技金融第一股!眾安保險要IPO,互聯網保險賽道該怎麽投?
並購優塾並購優塾

科技金融第一股!眾安保險要IPO,互聯網保險賽道該怎麽投?

在這事背後,其實醞釀著一個大時代的啟幕。

來源 | 並購優塾(ID:moneyC2C)

作者 | 並購優塾

前不久,眾安保險申報港股IPO,意欲打造科技金融第一股。相信你已經知道了這事。

可是,在這事背後,其實醞釀著一個大時代的啟幕:

他背靠阿里、騰訊、平安巨頭,用“第三方數據生態系統集成”的模式,顛覆傳統保險業,將保險引入用戶的每一個生活場景:你周末購物,你騎共享單車,你戀愛,你手機摔碎,你做美容……保險,無處不在。

未來,這個行當,其實是科技公司,用科技因子,重塑傳統保險業的價值鏈。

他,利用互聯網,將碎片化的生活場景整合,進行產品設計;然後,再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對產品進行定價、銷售,和後期的自動理賠。

在這個新的保險價值鏈下(上遊數據、中遊保險公司、下遊用戶消費場景),你將避免接到保險推銷員的奪命連環call,也極少面對同質化的保險產品。

大數據,滅的就是這個。

這商業模式,幫助他在2016年,實現了保費收入34.08億,同比增長49%。但是,凈利潤率不足1%,這又是為什麽呢?

在保險這個不斷演化、巨頭催化競爭激烈的行業,互聯網保險這個領域,行業潛力有多大?眾安保險的故事,對其他金融公司,有哪些啟發?

我們通過今天這篇報告,來嘗試分析。

“你吃喝拉撒睡,甚至談戀愛,都離不開它”

1

眾安保險,究竟是怎麽幹的?

眾安保險,名聲赫赫,首先是因為他有著令人艷羨的全明星股東陣容:

阿里、騰訊、平安給他撐腰,Morgan Stanley、中金證券、鼎輝為他護航,生下來就自帶“互聯網+金融”的精英氣質。

基於阿里、騰訊的互聯網基因,眾安創造性地將“保險”與“應用場景”結合起來,使得保險變得極具“生活代入感”。

比如,針對網上購物,他推出退貨險;針對銀行卡盜刷,推出銀行卡盜刷險;針對航班延誤,推出航延險;針對購車,推出保骉車險……

甚至,還有小米手機意外保、無人機第三者責任險、騎行共享單車意外險……

我去,還挺時髦哇!

新潮之下,眾安深層次的商業邏輯是,覆蓋用戶日常生活場景,挖掘潛在的未解決的需求痛點,整合碎片化需求,讓用戶感覺到保險產品也有“靈性”和“溫度”。

於是,經過三年多的成長,眾安已經將保險深入到了電子商務、消費金融、健康、汽車、航旅等五大領域,與阿里、平安、滴滴、攜程、小米等180多家合作夥伴達成密切合作關系。

推出了46個意外險、23個保證保險、65個健康險、38個責任險、9個信用保險、1個車險等。

眾安的商業模式也進一步完善,從一開始單一依賴阿里等生態圈合作夥伴,到直接搭建平臺對接客戶,銷售渠道日益完善。

51.webp

當然,眾安保險能實現這麽好的發展,離不開其強大的大數據分析能力。

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對用戶畫像的精準識別,分析他們的偏好、日常習慣、消費能力,然後構建理想場景,推送最“貼心”的產品,引導購買。

綜上來看,互聯網與大數據分析的運用,使得眾安顛覆了大眾對於傳統保險的認知,變得更加多元、高效和低價。

52.webp

2

財務特殊點:營收30億,凈利潤不足1%

截至2016年底,眾安銷售了72億份保單,服務了4.92億客戶,相當於平均一個客戶買了15份保險。

這保單數量,這客戶數量,位居保險行業第一。毫無疑問,眾安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保險公司。

眾安保險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客戶提供保險服務,獲取保費收入,即合同承保的金額。

2014-2016年,眾安實現總保費7.94億、22.83億、34.08億,同比增長188%和49%。

53.webp

在保費構成中,排名前三的是意外險、保證保險、健康險,共占據了保費收入的50%。

54.webp

在扣除成本費用後,眾安2014-2016年的凈利潤為3698萬、4425萬、937萬。

55.webp

其中,2016年凈利較2015年下滑78.8%。那麽,這些錢都去哪里了?

我們仔細對比成本費用科目的支出情況,可以看到:手續費及傭金開支同比增長了185.4%,其他經營及行政開支(主要是咨詢費和服務費)同比增長了70.6%。

兩者都類似銷售費用,前者是向保險代理人,以及銷售渠道支付分銷保險產品的費用,後者是在生態系統合作夥伴的平臺,銷售保險產品而支付的費用。

可見,眾安保險在銷售渠道上,是下了狠功夫的。

另外,據眾安披露,他們非常重視研發。

一來,在研發投資下註重金。

2014年-2016年,研發投資金額分別為2240萬、6390萬、及2.14億,分別占同期總保費的2.8%、2.8%及6.3%。

二來,成立眾安科技,專註研發互聯網技術。

總的來說,銷售渠道的拓展,以及研發投資的開支,消耗了眾安不少錢,使得眾安的凈利率從2014年的4.6%,下降到2016年的0.3%。

但對於以“保險科技”“金融科技”為口號的眾安來說,這錢花的值。

未來,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張,運營效率的提升,研發投入帶來的良好競爭力和產品體驗,會讓眾安走的更遠,走的更穩。

3

保險科技必殺技:“生態系統集成”

眾安保險,並非簡單意義上的傳統保險業,而是保險科技行業。

這個新興行業,正處於不斷演變、不斷競爭的狀態,根據發展成熟度劃分,可分為網上銷售、產品升級和產品創新三個階段。

2016年,中國保險科技市場規模約為3630億元,預期2021年將達到1.413萬億元,複合增長率為31.2%。

56.webp

以往,傳統的保險公司要經歷產品設計、定價、銷售以及理賠四個環節,需要大量的保險精算師、銷售團隊來設計產品、銷售產品、開拓市場。並且,產品往往相對同質化。

但是,保險科技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手段,顛覆了傳統,讓保險產品更為自動化、智能化。

比如,通過互聯網獲取客戶,減少銷售團隊;或通過技術升級,實現自動理賠,提高效率。

大家不妨回憶一下眾安保險的商業模式,其場景結合能力、大數據定價能力、互聯網獲客能力、快速反應能力,是不是基於傳統的保險業的四個環節,做的升級?

現階段,眾安還做了“生態系統集成”升級。具體表現為:

眾安通過設立一套連接第三方生態系統(如阿里、平安)的通用分析及處理引擎,從第三方生態系統收集客戶數據,再通過模型生成定制的、基於場景的保險產品,進行銷售。

其實,上面這一句話,概括了它商業模式的核心。

不過,這也並不是保險科技業最終的行業形態。隨著保險生態圈與其他生態圈相交疊,他將透過其他生態圈,獲得接觸到大量客戶資料的通道。

到了那時候,眾安的角色不再僅僅局限於保險,而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很可能會轉型為數字服務供應商,挖掘出新的利益增長點。

目前,保險科技行業內,眾安保險面臨的競爭對手,主要有四家互聯網保險公司,分別是:泰康在線、易安財險、安心財險

2016年按總保費計量,眾安在保險科技市場的份額為0.9%,領先於其他家。這意味著,這個細分賽道的行業集中度,還非常之低。

57.webp

4

互聯網保險細分賽道盤點:車險獨占鰲頭

與保險科技業相關聯的生態圈系統中,不同的生態圈內部的保險科技發展現狀、市場規模、市場潛力也不太一樣。

我們以眾安的五大生態圈為例,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生活消費——

主要指電子商務市場,保險類型有退貨險,保證金保險、賬戶安全險等。

2016年,該市場的規模為53億,2021年將達560億,年複合增長率為60.8%。

主要競爭對手有:中國人民保險、國泰保險、華泰保險

消費金融——

包括信用卡貸款等生活消費貸款(不含房貸和車貸),保險類型有信用保證保險。

2016年市場規模為60億,2021年將達500億,年複合增長率為52.8%。

主要競爭對手有:中國平安保險、泰康在線、陽光保險。

健康——

健康保險市場,國家是主要參與者,不過隨著醫療改革,國家更加鼓勵健康險保險公司參與進來,保險類型有健康險。

2016年市場規模為300億,2021年將達1980億,年複合增長率為45.9%。

主要競爭對手有:泰康在線、中國人民保險

車險——

車險,是財險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由傳統的財險公司主導,市場集中度高,五大參與者占據了市場總保費的80%。

目前,車險還是受到嚴格管制,但未來也會逐漸對互聯網保險開放。預計互聯網車險市場占整體車險市場的比重,將由2016年的18%增至2021年的35%。

2016年,互聯網車險市場規模將達1240億,預計2021年達4120億,年複合增長率為27.1%。

航旅——

航旅市場的保險類型,常有航延險、天氣保險等。

目前,航旅保險市場全面對互聯網保險開放,2016年,該市場規模為60億,預計2021年達473億,年複合增長率為51.1%。

主要競爭對手有:華泰保險、太平洋保險、中國人民保險、平安保險

綜上看來:

車險的市場規模最大(是航旅險的2倍,健康險的4倍,其他險種的10倍),但有一定的進入限制,盡管市場空間極大,但多是傳統保險,互聯網保險進入的還很少,如果要殺入,政策壁壘是個坑;

生活消費類的市場增速最快,高達60.8%,但是,目前體量只有50多億;

國家鼓勵健康保險的互聯網化, 未來市場空間將達1980億(目前只有300億),這意味著,政策壁壘不會很高,同時未來發展空間極大,是新公司比較容易介入的細分賽道。

另外,特別提醒的是,科技在消費金融的生態圈中,應用最為廣泛。

例如,人臉識別微表情分析的科技技術,已經投入到信貸審核流程中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也被應用到欺詐行為的識別中。

5

保險業的生殺指標:償付能力充足率

在保險行業,償付能力的強弱,即保險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是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的重要因素。

一般來說,衡量償付能力的指標為償付能力充足率。(償付能力充足率=實際資本/最低資本)

2016年,眾安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從1620.4%下降到722.5%

這個數據,究竟是高了還是低了?

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大幅波動,主要是受2016年,眾安保險的SARMRA評估得分不及格所致。

據保監會《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要求與評估》(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 11 號)的要求,眾安在SARMRA評估中只得了73.51分。

58.webp

而據業內人士的說法,SARMRA的及格線是80分,這樣才能確保風險管理能力對最低資本的影響為0。[1]

於是,2016年,眾安增加了最低資本,從3.44億增至9.28億。

PS:

綜上,在這個領域,幾個點值得大家關註:

1、保險,從高高在上的金融機構,深入到個人消費的每一個場景。淘寶險、戀愛險、共享單車意外險……你能想到的,都能做保險。未來,大家拼什麽?其實從眾安的“生態系統集成”中,可看出,數據是PK的源頭。考驗這個領域企業的,將是數據挖掘能力。

2、互聯網保險,未來的PK的其實不是保險,而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人臉識別,這些高科技領域。

3、細分賽道方面,車險、健康險,兩大險種獨占鰲頭,牛逼的公司,更多會在這兩大領域產生。

科技金融互聯網保險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895

新華社:金融業“全覆蓋”統計時代即將來臨 對風險要做到“心中有數”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全面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工作的意見》。業界認為,這意味著金融業“全覆蓋”統計時代即將來臨,進一步推動監管信息共享,解決金融業數據標準不統一、信息歸集和使用難等問題。

近年來,金融混業經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之間的業務交叉、資金往來日趨複雜,要做到對風險“心中有數”,迫切需要統一的統計標準和風險監測“全景圖”。

人民銀行負責人表示,科學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首先要心中有數,只有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才能手中有方、沈著應對,做到早處置。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必然要求質量更高的預警監測數據。

該負責人表示,金融業綜合統計必須實現“全覆蓋”。一是對象全,覆蓋所有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活動;二是業務全,覆蓋金融交易的全部鏈條,對每一筆金融交易,向上關聯到最終資金提供方,向下關聯到最終資金使用方,同時密切關註金融新業態、新產品,並適時納入統計監測範圍;三是內容全,做到總量與結構分明、數量與價格兼備、存量與流量並重,從多個維度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

值得註意的是,意見中的近期目標明確,以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統計為突破口,推進交叉性金融產品統計,實施跨市場產品全流程、全鏈條統計監測。

近年來,居民理財需求越來越旺盛,各類資管產品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但由於銀行、證券、保險資管產品的監管規則和行業規範不同,出現了資金嵌套、風險醞釀,變相擡高資金成本的現象。

去年底,資產管理產品新規征求意見稿出臺,曾引起市場的強烈關註。新規就是要給所有的資產管理類機構和產品一把統一的尺子。

盡管資管新規在征求意見結束後還未正式出臺,但此次意見的發布意味著央行牽頭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綜合統計制度基本框架已搭建。作為金融監管協調的重要組成部分,醞釀多時的金融綜合統計制度旨在建立“統一標準、同步采集、集中校驗、匯總共享”的工作機制。

業內專家分析,金融業綜合統計將使資管產品亂象背後的“灰色地帶”暴露出來。隨著層層嵌套的資金、複雜的通道業務、繞道監管的套利等問題的充分暴露,金融亂象將得到有效遏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32

專訪盛松成:防風險要與支持實體動態平衡,引導影子銀行良性發展

2017年中國宏觀杠桿率增速明顯放緩、企業杠桿率首降、影子銀行資產端增速幾乎停滯。在去杠桿已取得顯著成效、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的背景下,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愈發重要。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參事、調統司原司長盛松成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他稱:“過去資金空轉、利率高企,把風險都留給了企業,這是不健康的;但是,受信用事件多發影響,盡管人民銀行通過定向降準等方式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和市場化債轉股,目前銀行的風險偏好已經大大降低。這恐怕也是近期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寬松難以緩解實體經濟資金緊張的一個原因。”早在6月前,盛松成就提出貨幣政策不應繼續邊際趨緊。

對於“影子銀行”,盛松成認為其是一個中性詞匯,且不應將其“趕盡殺絕”,但要引導其良性發展,因為銀行貸款並不能滿足企業所有的融資需求。他對記者表示,未來應該積極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進一步有效防控金融風險,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更好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結構性去杠桿取得明顯成效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求,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堅定做好去杠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近期,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重點研究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問題。在流動性總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條件下,面對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必須更加重視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盛松成認為,之所以從“去杠桿”向“穩杠桿”過渡,首先,我國宏觀杠桿率上升速度明顯放緩,2017年全年上升2.7個百分點至 250.3%;企業和政府部門杠桿率有所下降。2017年企業部門杠桿率為159%,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是2011年以來首次下降,2012年至2016年年均則增長8.3個百分點;政府部門杠桿率為36.2%,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2012年至2016年年均則增長1.1個百分點。此外,盡管居民部門杠桿率在2017年有所提高,從2016年的51.1%提高4個百分點至55.1%,但增幅已經開始放緩,比2012年至2016年年均增幅略低0.1個百分點。

其次,金融去杠桿成效顯著、影子銀行風險得到初步治理。根據穆迪發布的《中國影子銀行季度監測報告》,2017年我國影子銀行資產增長近乎停滯,年底時的總規模為人民幣65.6萬億元,而2016年底為人民幣64.5萬億元。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全年名義GDP增速自2012年以來首次超過影子銀行資產增速,影子銀行資產在GDP中的比例從2016年86.7%的峰值降至79.3%。

他也對記者表示:“未來我國宏觀杠桿率有望進一步趨穩。未來隨著地方政府舉債的更加規範、透明,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將得到有效抑制,這將進一步降低政府部門和企業的杠桿率。而繼續嚴格調控房地產市場也有助於我國住戶部門杠桿率趨於穩定。”

理性看待實體去杠桿

愈發引起各界關註的是,金融去杠桿導致融資環境趨緊,原來還只是在金融市場上,但現在開始傳導到實體經濟,標誌就是社融增量大降。

例如早前央行公布的5月金融數據顯示,社會融資規模存量182.14萬億元,增速降至10.3%。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影子銀行)增量大降是關鍵因素。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信用事件頻發、金融機構風險承擔的意願大幅下降。

盛松成對記者表示,“在實體去杠桿過程中,信用事件的發生幾乎是必然的,應理性看待,冷靜應對。”在他看來,信用事件頻發,既有企業的內部因素,也會受到融資環境變化的影響,甚至還有突發事件帶來的不可控因素。由於企業自身經營不善導致的違約,是市場出清的正常過程。

但同時他也強調,應盡可能避免由於融資環境趨緊和銀行風險偏好下降觸發違約的風險。既要從嚴對待房地產加杠桿、區別對待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又要對企業正常的融資需求給予更多支持。

“盡管我國信貸供應向銀行表內的回流幫助彌補了影子信貸供應的減少,但銀行信貸承接影子信貸收縮的規模是有限的。因為銀行面臨自身資本和流動性的限制,同時銀行貸款審批流程更為嚴格。很多信用狀況較弱、對影子信貸依賴性較高的邊際借款人在趨緊的信貸環境下,面臨較大的再融資風險。”他稱。

引導影子銀行良性發展

盛松成也始終認為,不應該將影子銀行“趕盡殺絕”,而應積極引導其向好的方向發展。

他分析稱,從防範風險的角度看,銀行貸款並不適合用於滿足企業所有的融資需求。而近期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96.3%。這意味著在所有融資渠道中,實體經濟僅能依靠人民幣貸款融資,其他融資工具、融資渠道幾乎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即便在本世紀初,上述占比也還不到92%。

盡管人民銀行通過定向降準等方式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和市場化債轉股,“然而受信用事件多發影響,目前銀行的風險偏好已經大大降低。這恐怕也是近期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寬松難以緩解實體經濟資金緊張的一個原因。”他告訴記者。

因而,盛松成認為,當務之急在於要正確理解表外融資與表內融資的關系,在符合監管要求和風險防控的前提下適當保留表外融資,增加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當前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大幅萎縮,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實際上就是銀行為企業融資提供的擔保,往往反映了企業的正常融資需求,尤其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在他看來,影子銀行實際上是中性的。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實存在、現實反映,實際上不僅在中國有,在其他國家也都有。就我國而言,影子銀行既是市場主動突破金融壓抑的嘗試,在滿足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豐富金融產品供給、推動利率市場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又反映出我國金融發展面臨的諸多困惑,因為伴隨著影子銀行業務發展產生的監管套利、業務運作不夠規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問題,道德風險和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也加劇了。

“我們既要看到它的實際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風險所在,要積極引導影子銀行向好的方向發展。”他稱。

防風險應與服務實體動態平衡

下一步,盛松成認為重點在於——金融防風險應與服務實體經濟有機統一、動態平衡。

“去杠桿既需要控制債務增量,也需要企業、財政和居民收入的增長,而後者要求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如果金融不能服務好實體經濟,最終自身的風險也無法避免。美國當年次貸危機的教訓仍歷歷在目。”

他稱,我國最近一輪房價上漲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房價增速與經濟增長出現背離——GDP增速從2014年12月的7.2%下降至2016年3月的6.7%,而同期房價同比增速反而從5.6%上升至18.3%。高房價使居民的購房負擔加重,對居民消費產生擠出效應;房地產業的高回報率使資金向房地產業集中,實體企業融資困難,對實體企業產生擠出效應。

不過,目前我國宏觀政策正朝著金融防風險與服務實體經濟相統一的方向發展。

首先,日前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盛松成認為,中央對房地產調控的堅決態度,有助於資金配置脫虛向實。

其次,國務院金融穩定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對進一步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重點是處理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為實體經濟創造新的動力和方向,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內生動力。

再者,近期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明確要增加小微企業貸款戶數,擴大小微企業貸款投放,適度降低小微企業貸款成本,建成為小微企業貸款的商業可持續長效機制。為此,央行安排增加支小、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限額各500億元,合計1500億元,同時將商業銀行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納入中期借貸便利的合格抵押品範圍,支持盤活信貸資金1000億元以上,將小微企業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基礎資產由單戶授信100萬元以下放寬至500萬元以下。

此外,盛松成也對記者表示,近日人民銀行與銀保監會、證監會共同研究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公募產品在滿足期限匹配、限額管理、信息披露的監管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投資非標資產,且過渡期內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投資新資產,優先滿足國家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建設續建項目以及中小為企業融資需求。此外,《通知》在支持非標回表方面也做出了相應安排,一是MPA考核時將合理調整有關參數,二是支持商業銀行通過發行二級資本債補充資本解決占用資本問題。

“下一步,金融機構應認真落實相應的政策措施,監管部門應密切關註、跟進評估政策實施效果,努力實現金融防風險與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機統一和動態平衡。”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蘇蔓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