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分業經營——最重要的防火牆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25/100393879.html
胡祖六

  最近全球金融市場一個廣受關注的事件是JP摩根從事信用衍生產品交易導致了二十億美元以上的損失。摩根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少數一兩家表現良好平穩度過的金融機構之一,其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吉米·戴蒙一向以善長風險管理而聲名卓著。摩根的這項巨大虧損因而備受矚目。雖然這筆失敗交易不會傷筋動骨,更不會危及摩根的生存,但毫無疑問為美國大選之年圍繞金融監管改革的激烈辯戰提供了爆炸力極強的新彈藥。可以預見,摩根事件將導致金融監管在整體上更加趨於嚴格,特別是醞釀良久的「沃爾克規則」在貫徹實施上將會更加嚴厲、廣泛與細密。

  「沃爾克規則」以其倡議者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先生命名,作為多德-弗蘭克金融改革法案的一項重要內容,目標旨在限制銀行控股公司的自營交易業務,並為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設立上限。我認為實行沃爾克法則有必要,時間也許會證明它的價值,但是從金融系統穩定性的大目標考量,該法則有明顯侷限性。2008年以美國房地產次按債券為導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當前不斷加劇的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其實與金融機構的自營交易、對沖基金、PE基金等業務關係不大,沃爾克規則並沒有直接為防止信用過度膨脹資產價格泡沫提供良方,也沒有解決金融機構「太大不能倒」的核心問題。因此,政府與監管當局如果以為「沃爾克規則」實施後金融體系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將是一個危險的幻覺。

  反思全球金融危機,金融機構「太大不能倒」與「關聯性太強不能倒」是一個最尖銳最突出的難題。這個困局在表面上是過去二十年間市場競爭導致金融服務業大規模整合的結果,但實際上是由不適當的法律與監管政策所造成的。其中最突出後果也最嚴重的法規監管錯誤就是美國國會在1990年代末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這個著名的法案曾把大蕭條時期美國金融頭號巨頭JP摩根一分為二,並通過對於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的強制分離,客觀上抑制了美國金融業「太大不能倒」與「關聯性太強不能倒」的問題。

  在其後長達七十餘年的時期,美國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與前蘇聯的長期意識形態與軍事對峙、中東石油危機、佈雷頓森林制度崩潰、經濟滯脹、拉美債務危機、日本的崛起競爭、亞洲金融危機、「911」恐怖主義襲擊等一系列重大的宏觀衝擊(macro shocks),也發生了較大金融機構如伊利諾大陸銀行(Continental Illinois Bank)、爵克瑟爾·蘭伯特投資銀行(Drexel Lambert)的倒閉事件。但是,美國金融體系在整體上卻保持了長期的穩定,並展現了無與倫比的創新能力、效率與全球競爭力。

  不幸地是,這個重要而行之有效的法案在1990年代末被廢除,引發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業整合高潮。商業銀行紛紛進軍投資銀行領域,投資銀行也開始從事信貸業務,金融混業經營格局基本形成,出現了花旗集團這樣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於一身的金融巨無霸,從此金融機構「太大不能倒」與「關聯性太強不能倒」的矛盾日益加劇,在2008年雷曼事件後暴露無遺。

  為什麼上世紀八十年代赫赫有名的垃圾債大王,華爾街最有影響的大公司之一爵克瑟爾·蘭波特的倒閉,儘管導致了美國高收益率債券市場的崩潰,及為數可觀的儲貸機構的紛紛倒閉,但對於美國整體資本市場與銀行體系卻影響甚微?為什麼1995年英國老牌銀行霸菱因為債券期貨巨虧而破產,全球金融市場同樣波瀾不驚?而到了2008年地位甚至不如爵克瑟爾·蘭波特的雷曼公司的倒閉卻引起了如此可怕的多米諾骨牌反應,讓AIG、美林、瑞銀、ING、蘇格蘭皇家銀行、花旗、美洲銀行等全球知名的大型金融機構一個個相繼陷入生死存亡險境,觸發了驚心動魄的全球金融危機?

  深究原因,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金融體系在後「格拉斯·斯蒂格爾」時代變得太大、太複雜、太相互關聯,結果系統抗震能力顯著地削弱了。

  全球金融危機告訴我們,分業經營是一道最重要的防火牆。機構、業務與資產的適當分離對於金融體系風險隔離,對於保護客戶(特別是零售客戶)利益,對於有效風險管理,對於解決金融機構「太大不能倒」的問題,都有重要的意義。

  本質上,金融機構「太大不能倒"就是風險不能在系統內有效隔離,單一機構的財務問題可能波及其它一大批金融機構,從而威脅整個系統的穩健性。金融體系風險隔離的首道防火牆就是應當實現機構隔離,即按金融業務性質分別頒發牌照,嚴格限定各自經營範圍。

  分業經營實現機構隔離可以抑制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規模過度膨脹,尤其是管理半徑過大的橫向擴張,導致業務的廣泛交叉與相互滲透。

  分業經營可以顯著減少金融機構業務與資產的複雜性,提高專業化水平與經營效率,有利於各類風險的及時辨別與有效的控制,有利於資本與流動性的管理。

  分業經營有利於抑制道德風險,減少「監管套利」現象。吸收零售存款的銀行機構一般得到政府公開與隱含擔保,融資成本低,但在混業經營模式下,往往存在從事風險更大資本市場業務的衝動,從而產生道德風險。

  分業經營有利於外部監管。混業經營高度複雜的金融機構不僅對金融機構自身內部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戰,更是超出了外部政府與監管機構的專業能力、人才與資源,導致監管失效。這個情形在中國如此,在美國和歐洲也是如此,鮮有例外。所以,簡單的業務模式應該成為一個合理的審慎監管政策目標。

  最後,也可能是對於系統金融穩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分業經營可以抑制金融風險的傳遞與擴大,防止風險跨機構跨資產跨地域國別的快速傳播與蔓延。美國加州與佛羅里達州的次按房債違約率攀升之所以不僅嚴重打擊了從事次貸業務的美國商業銀行,而且波及了全球的投資銀行、保險公司與投資機構,不僅影響了次按房貸證券單一資產類別,而且衝擊了商業票據、公司債、信用違約掉期等信用衍生品,乃至股票,外匯與商品期貨市場,就是因為在後「格拉斯·斯蒂格爾"時代,金融體系缺乏有效的風險隔離機制。

  當然,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本身並不能避免信用泡沫與房地產泡沫而引發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但是,如果該法案繼續存在的話,它所形成的制度隔離一定可以大大減少這場危機的波及面,並顯著減緩危機的嚴重後果。雖然有理由期待「沃爾克法則」在今後可以產生有益的影響,但與「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相比,在風險隔離上可能遠不及後者所發揮的作用。

  中國的證券行業經歷了幾波低谷,如2001-2004年以及2008-2010年,眾多證券公司資不抵債,甚至倒閉,但沒有衝擊到銀行體系,危及系統的穩定性。同樣,在重組改革之前脆弱的國有銀行也沒有對於證券或者保險行業形成過大衝擊。事實表明,分業經營這道防火牆在中國起到了良好的風險隔離作用。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有必要保持金融分業經營的基本格局。■

  (本文的刪減版發表於《新世紀》5月28日金融專欄)

  作者為資深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12

封面故事——金磚防火牆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d0b.html

在這張圖裡面,不論是印度、南非、巴西,還是俄羅斯,在國際金融領域裡面,都是沒有啥發言權的。

而且還在G4——美國、歐元區、日本和英國這4大發達經濟體,在大規模地寬鬆造成的資本氾濫性的洪水大起大落中,連自身的保護能力,都不足夠。

所以現在大家搞一個一千億美元的防火牆基金,最起碼的底線,是可以解決金磚國家內部的融資問題,防止這些國家,不會受到西方對沖基金的攻擊。

在1千億美元中間,當然是中國老大出410億美元,南非老小出50億美元,其他三家各出180億美元。

如果以為這個資金庫,只不過是為了自保,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在這個資金庫建立的時候,首先是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金磚國家聯合體之間,首先是有大家央行之間的貨幣互換。

也就是說,大家內部的交易,要麼採取互相之間用本幣交易,要麼採取用人民幣做本幣交易。

而至於大家要到經濟體聯盟的外部去交易的話,也許還是必須用美元。

那麼這個基金庫,就會解決大家在緊急情況之下的美元需求。

其實說白了,這個就是金磚國家自己說話算話的國際貨幣基金會IMF。

不過以前中國、日本和韓國,已經有這樣的東亞外匯儲備,作為穩定東南亞經濟的東亞貨幣基金會。

也許有一天,這個金磚國家基金會,就會轉守為攻,開始介入其他地區性的金融事務,比如說東亞國家的、非洲國家的、拉美國家的,以及獨聯體國家的。

這些都是一直被國際貨幣基金會歧視的國家和地區。

或者就像我在《大國遊戲》中提到了,另開一桌哈。

既然有了金磚同學的國際貨幣基金會,那麼就理所當然地,需要搞一個金磚同學的世界銀行。

陳元老哥有新工作哈。

然後,就是首腦會議,央行行長會議,財政部長會議,工商聯合會,等等,就是另一套國際新次序。

本來最理想的法子,就是國際金融體系改革,讓金磚同學們在現有體系中,具有更多的發言權。

不過人家歐美的老貴族們,不樂意讓泥腿子們分享權利。

或者開出一個高價,讓你去買本來屬於你的權利。

那還不如自己開一桌,等這裡搞大了,大家可以考慮兼併的問題。到時候,還不知道是誰去吃掉誰呢。

好像就是國際太空站和中國太空站的玩法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47

上市公司變銀行 上班族賺高利兩岸金融防火牆 正面臨瓦解危機!(110-114)

2014-07-14  TWM
 
 

 

中國高利席捲台灣錢,讓台灣對中國曝險再創歷史新高,將兩岸金融風險高度連結。台灣應全面檢視對中國放款,揪出大玩兩岸套利的大咖,才是釜底抽薪的最佳方案。

撰文‧呂國禎

嘉義市、中壢、廈門現場發現台灣人正在瘋兩岸高利差,台灣錢前仆後繼前往中國,更嚴重的問題是,大企業借台灣錢到中國玩套利、變﹁銀行﹂。台灣資金流向中國出現大漏洞,讓台灣對中國曝險金額不斷創新高,已經到了必須全面檢討,揪出真正害群之馬的時候了。

第一個問題是,兩岸金融防火牆被挖洞,錢不斷地流向中國。

時間回到去年底,台灣的銀行對中國曝險額已近新台幣一.四兆元,兆豐銀、上海商銀、永豐銀、中信銀、國泰世華銀、玉山銀等銀行的曝險金額都被點名,放款到中國必須要小心上限的問題。也就是說,這些銀行借出去的錢(含放款、拆借、直接投資)都逼近淨值一倍的限制,一旦超過,就不能再借錢到中國去。

今年第一季,情況更加惡化,根據央行統計,今年第一季當人民幣定存超過兩千六百多億元之時,台灣的銀行吸收人民幣存款無處去化,大多數轉存中國銀行台北分行,這些存款終點仍回到中國,因此這些人民幣定存也被視為兩岸曝險金額。因為這些人民幣定存目前沒有回流機制,也無法做國際離岸市場,最終就是流回中國,因此央行定義叫最終風險(都會有被中國倒債,錢要不回來的風險)。

用簡單的話來說,情況正在惡化,台灣從上市公司、大型台商都將錢借到中國去,後果是台灣金融體系與中國愈來愈緊密,中國金融業一旦出現任何風險,影響台灣的機會也愈大。

上市公司玩套利

變身為台灣版「影子銀行」造成台灣的銀行放款到中國不斷激增的原因,真正該檢討的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今年四月,外資盛博香港Sanford C. Berustein(Hong Kong) Limited發出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的報告,指出台灣上市公司廣達的財務操作,幾乎已經是「銀行」的規模。

三年來,廣達在利息和匯兌的收益竟然分別佔了獲利三成多、二成多與四成多。除此之外,英業達、鴻海和廣達一樣,利息和匯兌收益不輸給銀行一整年的獲利,也同樣成為外資的焦點。

學者與專家指出,這些大型上市公司都在大玩兩岸套利,變身成為台灣版的「影子銀行」(見小辭典),在台灣借錢的利息有的才一%多,取得大量資金之後,搬到中國去定存人民幣、買理財商品甚至放款,報酬率五%起跳。這些錢本來借給上市公司的目的是投資實體經濟,例如蓋廠房、買設備與採購原物料,但這些公司卻看上了兩岸高利差,把錢用在理財操作。

交大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葉銀華說,要求台灣的銀行放款到中國不得超過淨值的一倍,是因為自開放中國投資以來,台灣經濟已經演變成過度依賴中國,讓兩岸經濟風險綁在一起。所以有一句話是這樣說:中國經濟如果失速,台灣經濟就要摔車;中國經濟如果打個噴嚏,台灣恐怕就要重感冒。

因此,政府不希望再讓兩岸金融也綁在一起,葉銀華說,這就像一道防火牆,隔離台灣與中國的金融體系,避免中國金融直接影響台灣金融體系。

然而,當我們試著直接在台灣將人民幣匯往中國去理財或定存,赫然發現錢進中國非常容易,也就是說,拿台灣房子貸款新台幣,這些新台幣換成人民幣匯到中國,只有一天人民幣八萬元的上限。

葉銀華說,這代表金融監理制度有破洞,雖然個人將資金匯往中國對於兩岸曝險影響不大,但這代表防火牆正在鬆動。

第二個問題是,中國金融風險很大嗎?

就在台灣錢不斷被吸往中國的同時,中國公司債規模已經悄悄成為世界第一,信評機構更質疑中國企業的還債能力,直接點名房地產與鋼鐵業有違約的風險。

中國公司債攀升

企業償債能力值得關注

六月十六日,信評公司標準普爾發表報告,指出中國的公司債規模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公司債發行規模最大的國家,這比它們先前預期的早了一年,截至去年止,中國公司債規模為十四.二兆美元,美國則為十三.一兆美元。

預期到了二○一八年,中國公司債規模將達二十.四兆美元,佔全球的三分之一,而美國預計將為十四兆美元。中國不僅公司債高居世界第一,債務還在快速累積當中。

可怕的是,中國債務風險也在增加當中,標準普爾也發現,北京政府已經開始讓一些小的私人企業違約,降低為問題公司紓困的意願。這項作法的目的是提早讓不良企業倒閉,避免雪球愈滾愈大,將發生更嚴重的系統風險。標準普爾還認為,接下來不動產、鋼鐵業的償債能力值得關注,甚至點名中國鋼鐵業會有更多的債務違約。

所以台灣人如果投資中國銀行的理財商品必須小心,如果最終連結的商品是房地產與鋼鐵業相關,恐怕會有違約與倒債的風險。雖然迄今仍未出現任何一檔產品讓投資人本金拿不回來,但廈門銀行行長洪主民提醒,一旦違約或發生問題,台灣人想跨海求償,難度比一般中國公民還要高而且麻煩。然而,誰也無法保證中國不會發生本土金融風暴。

第三個問題是,中國錢荒吸引台灣錢去套利,反而造成資金排擠的效應。

學者與台商專家呼籲,要同時解決不斷飆高的對中國曝險金額與台商資金短缺問題,方法不是放寬淨值一倍的規定,而是揪出台灣哪些上市公司在台灣借錢搬到中國開「影子銀行」,就能優化對中國放款,釋出額度給真正需要資金的台灣人。

資金排擠效應

中小型台商借錢難度增加

葉銀華說,台灣民眾到中國去定存人民幣,總金額還不至於大到影響對中國曝險上限,只要加強金融監理即可;真正的問題是,大型企業在台灣借錢,跑到中國去做財務操作,大玩兩岸套利遊戲,變身成為影子銀行,這個問題才大。今年六月更產生資金排擠作用,原來當台灣人瘋狂定存人民幣,讓台灣對中國曝險金額飆高,造成多數銀行因為放款到中國逼近淨值一倍的上限,因此不願意借錢給中小型台商。

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說,六月一日中國放寬內保外貸政策之後,就有江蘇崑山的台商拿廠房抵押想回台灣借錢,這筆資金並未直接匯回中國,而是向台中的工具機業者採購六百台的工具機。

當一切手續都辦妥後,台灣的放款銀行最後卻踩了煞車,不願意放款給台商。原來台灣統計對中國曝險金額上限,從過去的直接放款到中國,現在變成借錢買機器設備,也要問這批設備是不是移到中國生產,如果這批機器最終是到中國,這筆貸款就被列為對中國的最終風險,不得超過一倍淨值的放款額度中。

劉芳榮說,這造成了二害一利的局面,第一害是台商無法取得相對低廉的台灣資金發展,只能回到中國去借,從台灣不到三%,變成借當地少則八%到一○%的貸款。第二害是台灣工具機王國因此少了六百台的訂單,最後是中國銀行與中國工具機業者賺到,這個台商最後轉回中國去貸款並且在當地採購工具機,獲利者反而變成了中國。

然而,葉銀華與劉芳榮都認為,真正的問題是目前台灣的銀行放款到中國,有多少錢是被上市公司、大型台商借到中國去做財務操作,特別是做電子代工的上市公司。

葉銀華說,上市公司兩岸套利問題已到了必須檢討的地步。劉芳榮也認為,全面檢視,讓台灣國銀對中國曝險金額降低,才能讓需要資金的台商可以取得資金,兩岸金融防火牆才不會鬆動。

所以,正當中國高利差席捲台灣錢時,是到了該檢討誰正在大玩兩岸套利的手法,因為一旦中國發生本土金融風暴,屆時不管你有沒有存人民幣,都會因為這群大玩套利的人而被捲入其中。

2008年以來,

對中國曝險金額大攀升

台灣本國銀行對中國曝險金額(直接風險餘額)2008Q438.4

200940.8

201074.1

2011166.9

2012235.5

2013458.8

2014Q1488.49(812.7)**備註:2013年台灣開放人民幣定存,國銀吸收大量人民幣存款,轉存中國銀行台北分行,因中行台北位於台灣,不屬於跨國債權,金額並未列計在直接風險裡,但最終風險歸屬中國,使2014年Q1國銀對中國跨國債權最終風險金額飆高到812.7億美元。

小辭典影子銀行

指一些非銀行機構提供和傳統銀行類似的金融服務,從事吸收資金、放款與民間借貸的行為,甚至包裝各種債務、有價證券、不動產變成各種理財產品販售,具備了銀行的各種功能,卻遊走在金融監理的邊緣,不易受到監管與控制,成為金融體系中潛藏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31

中國防火牆之父遭擲鞋

1 : GS(14)@2011-05-21 12:15:4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520&sec_id=15335&art_id=15270489

呢條粉腸搞到我無得入中國內地,真是賤人
2 : idsdown(1658)@2011-05-21 12:54:17

唔係無得出黎咩

internet審查個個國家都有, 只不過大陸過份濫用左呢個工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417

大廈翻新外牆被指沒防火牆倫敦沖天火恐百死

1 : GS(14)@2017-06-18 21:44:59

■大火燒了超過一日後終於熄滅,大廈部份結構或有問題。路透社



英國倫敦住宅大廈的沖天火燒了約30小時後,昨天終宣告熄滅,死亡人數上升至17人,另有37人仍然住院留醫,當中17人情況危殆,由於失蹤者眾,當地傳媒指死亡人數或達100。這場火燒得兇猛,可能與去年翻新外牆時,只添上隔熱和防水物料、卻沒防火層有關。



路透社翻查位於北肯辛頓基層社區的公屋格倫費爾大廈去年翻新工程的計劃文件,發現並無提到有使用防火物料;而大廈所屬的地方當局和承辦工程的建築商Rydon集團,都拒絕確認大廈是否確無防火層。但Rydon最初的聲明強調工程遵從「防火規定」,後來已只說遵守「建築規條」。


多層物料增火警風險

至於法例有否就建築物鋪設防火層作出規定,卻暫難確認。負責規管建築工程的社區及地方政府部,並未回應路透社查詢;而路透社向不只一名法律專家查詢,他們都拒絕評論究竟法例有沒有就防火層作出規定。有樓宇安全專家稱,一般建議多層住宅大廈翻新外牆時加鋪防火層;部份建築師和建築安全專家指,樓宇翻新外牆多會用上多層物料,加上通風層,令火警風險增加。但這次大火的起因暫時仍未能確定。警方指無迹象顯示是恐襲。大火熄滅但大樓已成廢墟,倫敦消防局長科頓指消防員已到過各層,初步目搜沒發現生還者,要等結構工程師等專家評估及設法確保安全後,才能派人徹底搜查,亦會派出搜索犬,但「可能需要多個星期」始能完成搜索。目前仍有多人失蹤,官員不排除死亡人數增加。首相文翠珊昨天親到現場視察,聽取消防人員匯報,並下令進行全面公開調查。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發聲明慰問災民和傷者及死者家屬,同時讚揚消防員英勇救火救人。一場大火令幾百人無家可歸,據指有44戶人須接受臨時安置。該幢大廈的保險商挪威Protector Forsikring估計,賠償額將超過2,500萬英鎊(近2.5億港元)。路透社/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6/200578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8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