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潘石屹称不救开发商房价还会涨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0924/06425336795.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

潘石屹:政府资助使开发商躲过生死劫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422/13216135219.shtml


  获救房企进入观察期:不涨价不囤地

  《东地产》翟海亮 万云选

  破产、并购、“百日剧变”、“行业大洗牌”,对于地产行业的这些曾经的预测,在2009年楼市春夏之交纷纷落空。

  唐路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不是忙着去看土地,就是忙着跟人谈收购土地的事情。唐路属于那种不大不小的开发商,捱过了“寒冬”,现在有钱,没地。楼市行情近期这么火爆,让唐路拿地的念头蠢蠢欲动。

  看上去一切都在好转,媒体上很难再找到房企裁员、资金链断裂之类的消息,取而代之的是“授信”、“展期”等字眼。一年前抛出“百日剧变”论的潘石屹,也在近日表示:“由于政府的资助,开发商已经躲过了生死劫。”

  不过,唐路认为潘石屹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现在的情况是比去年年底好,但经济大环境还没有企稳,巨大的存量房压力以及金融政策可能出现转向等形势都表明,躲过了这次生死劫,今年年底恐怕又是鬼门关。”

  楼市上下一片红

  进入3月,陈伟林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他是温州一个私人建筑老板,现在上海郊区和周边地区“揽工程”。去年是他最担忧的一年,尽管自己接下的工程没有拖欠款项,但眼看着身边的同行为收回工程款焦头烂额,老陈还是感觉忧心忡忡。

  “当时最坏的预计是,这次低潮期要持续3到5年。去年南汇一个小区的三个项目部中,我们做工的大概是60多个人,当时打算裁掉10个左右的小工。”老陈听说,同样在上海郊区的项目,有个建筑老板一个项目赔了4000万。

  去年形势不好,老陈服务的开发商没有对外销售,全部投入到工程建设上,这个曾经让老陈“觉得心没底”的“现房开盘”举动,到了今年,却成了他信心的支撑。

  从3月份以来,老陈明显感觉到来看房的人多了。“这些天,有时候一上午可以看到10多批看房的人进进出出,开发商付款也比以前更加积极了。”

  老陈所感受到的市场回暖是“看房的人多了,开发商的工程款付得更爽快了。”

  开发商付钱爽快的时间正是楼市的“小阳春”时节。这时候,去年危若累卵的楼市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个脸。

  今年1-3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3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2%。尤其是全国一线城市,截至2009年3月28日,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已 超过3.4万套,一季度同比增幅超过100%,交易量和增幅双双创历史新高。同期,期房签约量超过2.5万套,同比增加近八成。上海3月成交量约140万 平方米,接近2007年11月楼市顶点时的成交量。

  销售好起来了,银行的贷款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10070亿元,同比增长9.2%。 其中,国内贷款2545亿元,增长8.0%;利用外资150亿元,增长41.9%;企业自筹资金3791亿元,增长13.1%;其他资金3585亿元,增 长5.0%。与此同时,绿城、瑞安、万科等多家房地产商纷纷获得银行的巨额授信。

  开发商不缺钱了,个别地方又出现了捂盘惜售、涨价跳价现象。对此,唐路很不屑那些见风涨价的同行,说他们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难甩库存包袱

  唐路考察了多个项目地块,最终都放弃掉了。“前天还有个开发商跟我谈土地项目转让的事情,他是2007年拿的地,现在没钱开发想转手。”唐路对《东地产》说,“最后没有谈成功,价格高了点。”

  和唐路一样,众多刚刚“脱困”的开发商在面对土地市场时,仍旧保持着足够甚至是过分的谨慎。在市场前景尚不很明朗的情况下,手中握有足够的现金是最重要的,“囤地”显然还不到时候。“可以再等等看,感觉地价还会降。”

  开发商更深一层的担心,是库存积压带来的资金压力。虽然一季度房地产成交非常火爆,但不少开发商,尤其是在2007年前后高价拿地的开发商,消化存货的压力很大。而且,目前积压在房地产开发商手中的库存,大部分都是高价库存。

  “考虑到从拿地到项目上市通常需要一年半的开发周期,目前在市场上热销的项目大都是07年拿的地,土地成本过高,价格又涨不上去,有不少楼盘都 是零利润甚至是亏本在卖。”唐路对《东地产》说,“价格涨不上去是因为巨大的库存量在制约,如果涨价了,购房者不买账,积压在手里损失更大。”

  适当的土地库存是开发商必须持有的一种资源储备,业内一般认为,土地库存供3年开发是合理的,但很多开发商囤积的土地足够开发10年的。

  戴德梁行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土地开发量仅为19.4亿平方米,有约12亿平方米的土地滞压在开发商手中。

  国泰君安日前给上海政协递交的《上海房地产趋势分析》显示,上海2009年可售楼盘为165个,共计2237万平方米。到2009年底,上海有 4288万平方米库存商品房待消化,按照2008年月均130万平方米的消化速度,上海消化完全部库存需要33个月。而且,新的上市量还在大规模增加。

  下半年无款可贷?

  “2008年底,中国大多数开发商难以渡过年关,因为欠银行的钱太多,市场销售几乎停顿,沉淀的土地、房屋和待建工程也太多。许多房地产企业的 资金链马上就要绷断,这时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基金随时监控着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在市场上面不断地做空和打压这些企业,他们在随时聆听中国房地产企业 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的爆炸声。”这是潘石屹描述的去年年底房企的艰难时光。

  “就在这紧要关头,中国银行(3.53,0.00,0.00%)大 量发放贷款,据我所知,截至到2008年年底到期的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银行基本都给延期了。”同时,各个城市的地方政府为了化解这一危机,针对房地产企业 所欠政府的土地出让金都出台了红头文件,允许其延期交纳。潘石屹话锋一转,给下了结论:“目前算是度过了这一生死劫。”

  从去年的“百日剧变”到今年的“躲过生死劫”,潘石屹观点非常“与时俱进”。但潘石屹也承认:“虽然银行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发放大量贷款,但这对 房地产企业来说只是治标不治本。房地产企业要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要有销售收入,贷款只能延缓资金链条断裂的时间,根本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改变旧的结构和旧 的模式。”

  业内人士楚芸认为,目前只是政策、银行和购房者帮了开发商的忙,暂时脱离了生死危险,但中国有句老话叫解铃还需系铃人。最终解开生死劫的必须是 开发企业自身,居安思危,不能等到生死抉择的时候才来想办法,不能以当前市场成交的数字来估算存货消化周期,也不能将刺激经济采取的积极财政与宽松货币政 策当做永久的跳台。

  潘石屹所说的房企“躲过生死劫”是在政策扶持、银行注血的前提之下。但是唐路认为今年1季度4.58亿元的天量信贷更值得开发商警惕,因为“下 半年,很有可能出现指标用尽,无款可贷的局面,开发商的资金链依然会紧张。悲观的看法是,今年年底如果信贷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经济大环境不能回暖的话, 等待开发商的会是又一场生死考验。”

  一个小开发商的心情日记

  2008年3月31日

  山雨欲来风满楼。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花开了,我没心情去看。房子卖不动,我不想降价。大家都不降,凭啥让我一个人降啊。拖着吧,看谁能耗得 过谁。专家说,房价还要涨十年呢,你们现在不买就等着看涨价吧。不过也挺担心的,王石说“拐点了”,潘石屹说要“百日剧变”,吓唬谁啊,反正我不会剧变。

  2008年8月31日

  山穷水尽疑无路。下雨了,大雨。奥运会我是一场不落都看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中国队真棒!奥运会都结束了,那些购房者该从电视机前走开了吧, 怎么都不往我们售楼处走呢?我们房子都打折了啊,一次付清可以享受9.5折优惠,可以省不少钱呢。银行又来催债了,不给,要钱没有要房子多的是。

  2008年11月31日

  柳暗花明又一村。雨停了,不知道彩虹会不会出现。解放军来了,央行、财政部、地方政府,海陆空都来救市了。政府给减税了,我也响应政府号召降 价。这次可是来真的啊,8.5折,薄利多销嘛。国外好像越来越惨了,雷曼兄弟都撑不住了,我得多回笼点资金啊。好像售楼处越来越热闹了,看来降价是对的。

  2009年3月31日

  忽如一夜春风来。春天来了,花开得真大。一年了,挺过来了,潘石屹说“躲过生死劫”了。房子又变成大白菜,大家都排队抢了。涨价?有那心也没那 个胆,还是赶紧出清存货吧!趁现在贷款容易,刚从银行贷了一笔。这几天看了好几块低价地,准备拿一块了。多拿几块囤着?当我傻啊!年底要是贷不到款了,那 可真叫“画地为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0

华润融资42亿买地 开发商“地荒”重现?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520/20090520022503809.html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华润置地(01109,HK)昨日公告称,拟通过配售3亿股股份,融资42.4亿港元,用于添置土地储备和日后企业的运营资金。

        业内分析,由于楼市回暖,开发商尤其是全国性地产巨头  “地荒”重现,频频高额溢价竞购土地,因此需要大量购地资金。业内质疑,公开市场能否为地产巨头们提供足够的“弹药”买地。

土地储备恐不足

        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华润置地拥有2232万平方米土地储备,按照去年70万平方米的销售速度,足够可以开发32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目前的土地储备并不足。以国内销售规模最大的房企万科为例,土地储备仅有1793万平方米,按照万科2008年557万平方米的销售量,现有的土地储备仅够开发3年。

        其 他房地产企业这种  “地荒”现象似乎并不严重。按照去年的销售速度,保利和中海的土地储备可以卖上8~9年,金地的足够卖上10年;雅居乐、招商和华润 的至少可以卖上20~30年。对此,分析师许萌介绍,与万科不同,其他房地产企业在年报中公布的土地储备总量,并不全部属于公司权益。另外,它们的年度销 售、开发面积要比万科小得多。假如上述公司要趁楼市回暖扩大销售规模,现有的土地储备显然不够。即使目前土地储备相对丰厚,也可能在公司全国布局的进程 中,出现区域性“地荒”。

土地回暖高价夺地战屡屡发生

        “地荒”之下,开发商屡屡上演高价争地。金地4月份曾与10余家开发商共同争夺上海青浦区徐泾镇一地块,最终溢价82%拍得。

        北京的开发商们也为夺地大打出手。业内人士称,富力、绿地等20家房地产公司相中的北京广渠门外10号地,在短短11天接到了多家地产公司的集体竞价,价格一路由2.9亿元的底价,飙升至6.18亿元。

        恒大、富力的房地产公司也纷纷表态,有意在适当的时机,购入一线城市的优质地块。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完成土地购置面积7266万平方米,其中4月土地购置面积就达2524万平方米,比一季度月均值大增近六成。

融资之惑:钱从哪来?

        一方面是土地“饥荒”,另一方面是开发商高价争夺优质土地,钱从哪里来呢?

        2007年楼市红火之时,开发商采取的方法是,通过股市配售股份融资然后购买土地;或者依托银行信贷。不少开发商甚至不惜以项目作抵押,借取高息贷款开发项目。在2008年,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上述融资方式很快使开发商陷入危机。

        中房指数研究院杭州分院的研究副总监曹旭东表示,随着“圈钱者”数量的增多,开发商要成功从股市和债市获得融资都不容易。

链接

两岸房企积极谋划相互参股

        “ 只等台湾的两岸经贸政策放开,我们就会展开行动。”台湾远雄建设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宣布,远雄目前已经分别与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 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和碧桂园谈论过意向性合作问题,待有关政策放开后,便会和上述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洽谈。不仅可以考虑和上述公司共同成立新公司 共同开发台湾市场,大陆开发商甚至可以按照台湾可能出台的法规,以不高于30%的投资比例,参股远雄企业集团。同时,远雄企业也计划参股内地的房地产集团 或项目公司,甚至于在A股上市。

        事实上,台湾房企早就有意进入大陆市场。此前,信义、太平洋等台湾房地产服务商就曾率先 进入大陆市场,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远雄建设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藤雄更是以个人资金在上海成立了远中企业集团,从事大 陆的房地产开发业务。每经记者  杨羚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1

亚视豪门恩怨 内地开发商、李泽楷均有意介入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23/20100126/000000146913.shtml



查懋声 插图/苏益


CBN记者 郭兴艳 舒时 

近两三个月来,香港亚洲电视(下称“亚视”)两大股东之间龃龉不断,近日终于爆发公开的口水仗。

20日,香港查氏家族掌门人查懋声召开记者会,亲自向媒体披露了与台湾旺旺集团(00151.HK)主席蔡衍明之间的股权争议。次日,蔡衍明也向香港媒体公开一份声明,力驳查家的言论。

十多年来,亚视股权纷争不断,老板换了一拨又一拨,在无线电视(TVB)的竞争下无法抬头。如今,香港特区政府正在考虑扩大免费电视牌照申请,对亚视是个巨大的利空消息。内外交困的亚视将何去何从?

两家族入股亚视始末

现年66岁的查懋声是香港名流查济民的长子,其本人为全国政协委员,也是香港国际主题乐园有限公司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同时还是香港兴业国际集团(00480.HK)主席。

1月20日,近年来备受胰腺癌困扰的查懋声不顾体弱,罕有地召开了记者会。

在长达2个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查懋声详述入主亚视原因、蔡衍明加入前后以及未来计划。会后,查懋声更向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传媒提供长达12页的声明,将他所讲内容形成文字,可见查懋声对此次记者会非常谨慎认真。

据查懋声披露,2007年受荷兰银行邀约,他和弟弟查懋德通过一家全资控股公司Panfair 控股公司,投资约2.5亿港元持有亚视约10.8%股 权;然后再通过另一家全资控股公司Alnery No.112 Limited,与荷兰银行及另一投资者合作,由荷兰银行投资约11.25亿港元,共同持 有亚视约47.6%股权。

但在金融危机后的2008年11月,荷兰银行被苏格兰皇家银行并购,决定出售全部亚视投资。查懋声称:“2008年8月,蔡衍明通过胡兢英的先生徐敏辉接触我,表示有意投资亚视。”

2009年2月,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下称“香港广管局”)批准亚视股权及拥有权结构的变动。是次变动,由Antenna投资公司(下称 “Antenna”)全数收购亚视现有股东Alnery所持有亚视47.58%的控制权股份,成为亚视的新股东。其中,蔡衍明全资拥有的神旺媒体控股有限 公司占Antenna 股权的49%,查氏兄弟则拥有Antenna 51%的股权。

“蔡先生同荷兰银行一样,不能控股,亚视一定要香港人控股。我们两兄弟当时向蔡衍明表示:5年内,只要蔡先生遵守广播条例取得香港广管局的批准,具有表决控制权资格后,我们会以既定价格,将已定数量的亚视股份及Antenna表决控制权转让给蔡衍明。” 查懋声说。

根据《香港广播条例》的规定,公共电视的表决控制权,必须由“符合资格”人士持有。其中一个资格要求是该人士必须是常居于香港,且不少于7年连续居港并已获得永久居民身份。蔡衍明父子均非香港永久居民。

蔡衍明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随后事情的发展令查懋声不快。他在记者会上指出,蔡衍明在投入1.5亿港元后,表示不愿独自向亚视注资。“2009年9月,亚视董事会第4次请求注资,蔡先生拒绝,又提出新的股东贷款方案,主要是提供贷款,年息为30%,并且以广告收入来抵息。”

查懋声表示,亚视大部分董事对上述方案表示不能接受,而在亚视继续入不敷支的情况下,董事会决定按照蔡氏入股时的0.28港元换股价,向所有股东配股。

“我们不是去刻意摊薄任何人的股份。”查懋声说,“蔡先生一日未向香港广管局提出申请和取得批准,我们也无法把前述亚视及Antenna的股权转让给他。”

对于查懋声的这番言论,蔡衍明次日即通过声明反驳。

蔡衍明称,当初的合约规定,蔡有权要求查懋声把股权转让给由他所提议的合资格人士,而并非一定是他或蔡绍中。

对于蔡衍明所指上述约定,本报向Panfair 控股公司公关进行查询,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而查懋声欲将亚视出手的想法更是刺激了蔡衍明。查懋声坦承,已经有投资者正在与他接触入股亚视事宜。

蔡衍明针锋相对地指出,查懋声在亚视的投资,“应该已经获利出场”。香港媒体猜测,蔡衍明的声明,矛头直指查懋声与神秘内地地产开发商王征,已就出售亚 视股份达成交易。据本报了解,生于1963年7月的王征是深圳上市公司荣丰控股(000668.SZ)董事长。据报道,王征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来港工作 赚得“第一桶金”,并已成为香港居民及持有香港身份证,符合香港广管局对公共电视控股人的资格要求。

本报昨天向荣丰控股查询王征购买亚视股份事宜,其发言人表示:“这是董事长个人的事情,我们上市公司并不清楚。”

查懋声方面则承认,的确在与王征接触,“现在仍在谈之中”。

内忧未平外患又起

事实上,对于亚视来说,目前正面临的不仅是大股东之间的股权内斗忧患,还存在严峻的外部竞争压力。在香港特区政府打算扩大免费电视牌照申请的决策之下, 目前已经有多家媒体打算加入竞争,瓜分这块市场。最新的消息是,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00008.HK)将会紧随城市电讯(01137.HK)及香港有 线宽频(01097.HK)的步伐,向监管层申请免费电视牌照。

昨日,电讯盈科的发言人对本报记者确认了上述消息。电盈的发言人透露,有关申请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一旦有进展将会进行公告。

目前尚不知道,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之下,如果以查氏为代表的大股东不准备出让控制权,是否还能吸引到类似蔡衍明这样的财务投资者。香港前工商及科技局 长王永平就亚视股权纠纷撰文称,表面看来,香港应该可以容纳两家赚钱的免费电视台。但在资讯多元化及网络化的大趋势下,使积弱多年的亚视恢复生机,比开办 一家新电视台困难得多。

对于多家竞争对手向香港广管局申请免费公共电视牌照,查懋声直言对亚视不利。“对观众来说,多竞争多选择是好事,可是对亚视来说十分不好。”他说,“竞争也要看是恶性还是良性,香港传媒的路应怎样走要重新思考。”

遗憾的是,亚视在解决自身的大股东内斗之前,可能还没有精力考虑香港传媒的整体发展道路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84

二线城市能成为开发商的“救命稻草”吗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9528.html




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说两年前对转战二、三线城市仍心存疑虑,那么这一刻开发商已经达成共识。一线城市成交量受制于政策调控而出现急剧萎缩,开发商不得不把下半年的业绩增长希望转寄于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二线城市。

但这未必十分靠谱。

调控至今已满三个月,目前尚无结束的迹象,而随着调控效果的不断扩散,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开始暗藏诸多变数。尤其是房价居高不下抑制刚性需求,二线城市的销售也开始面临后继乏力的局面。

西安楼市价格仍坚挺

7月22日,西安市曲江新区的几个正在销售的楼盘依然气氛冷清,一度热卖的曲江6号售楼部偶尔有人进去短暂逗留,这个均价13000元/平方米的楼盘自开售以来一直价格坚挺,让多数西安人只能望而却步。

在陕西省房地产研究会会长王圣学看来,作为一个典型的二线城市,西安的房价合理水平应该在5500元/平方米左右。而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西安商品住房成交均价为571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3.8%。

即便很多人认为西安房地产以自住需求为主,但王圣学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仍将之形容为“过热”,并认为这里同样存在一定的楼市泡沫,尽管它没有北京、上海、深圳及广州等一线城市那么严重。

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为西安带来大发展的新契机。未来,以西安(咸阳)大都市为经济区核心,与宝 鸡、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的发达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的轮廓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被公认的支撑西安房价不断 上涨的最大利好。

上半年的市场从4月调控新政后出现拐点,一线城市成交量受到严重影响,上海、北京等城市成交量甚至萎缩了70%~80%;而前期价格上涨比较平缓的 二、三线城市的成交情况则相对平稳。根据世联地产西安分公司向本报提供的报告,西安楼市在4月新政出台后显现为量价齐跌,但房价下降幅度有限,均价和成交 量下跌幅度都在10%以内。

金地集团总裁助理、西安公司董事长胡弘向本报表示,调控政策对市场预期带来的变化远远大于对西安房价的影响,目前市场仍处于观望状态。但他表示,西 安分公司的投资占集团的7%,而销售额和利润额所占比例都超过了10%,2010年西安分公司将与2009年销售额基本持平,“调控不会对分公司的业绩增 长产生太大影响。”

不过,金地集团上半年仅仅实现累计签约金额53.7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7.3%,只完成了全年210亿元销售目标的四分之一。金地集团也多次强调,无盘可售是导致业绩还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而从今年全年金地供货的区域结构上来看,除了西安比例略小外,金地各区域公司供应量占比相对来讲都较为均衡,下半年供应量平均占到了全年供应量的 70%左右。除了北京、上海和深圳外,金地下半年推出的六个热点楼盘中有三个位于二线城市的武汉、西安和沈阳,这也在根本上决定着金地集团的全年销售目标 能否实现。

二线城市销售比例大升

相对金地集团而言,绿地集团在陕西的投资更加“声势浩大”。绿地集团先后与西安市未央区、西安浐灞生态区签订了两个项目意向书,分别涉及位处未央区团结水库的1149亩土地和浐灞的4000亩土地。

2010年上半年,西安市住宅销售面积536.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2%;成交均价为571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3.8%。世联地产的 报告认为,如果下半年市场的刚性需求能够得到释放,那么2010年全年西安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则有望与2009年全年成交1210.93万平方米相持平甚至 超越,成为自1992年西安房地产业从市场初步启动到相对高速发展以来,商品房销量单年最高水平。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合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发布的《2010年中国房地产企业上半年销售排行榜》显示,2010年上半年企业二、三线城市的销售业 绩贡献比重明显提升,这直接成就了万科、恒大、绿地等以二、三线城市为主要布局的企业在销售业绩上的突出表现,体现了企业率先布局高增长二、三线城市的战 略的成功运用。

新政相继出台,一线城市处于风口浪尖,二线城市逐渐取代一线城市,成为投资者及刚性需求热捧的市场。上述排行榜的进榜企业十大热销项目中,二线城市金额和面积贡献率分别达到67%和88%,而一线城市金额和面积贡献率仅为14%和7%。

仅仅在西安,目前已经进入的外埠开发商有万科、中海地产、珠江地产、恒大集团、融侨集团、和记黄埔、恒基兆业、中新集团、奥林匹克花园、恒鑫集团等知名企业。

从销售金额来看,2010年上半年排名前20名的企业在一线城市的比重则下降10%至29%;二线城市的比重略有增长,达到了52%。可见,二线城市已经成为了销售金额前20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的最主力区域。

而在销售面积上,2010年上半年销售面积排名前20名的企业在二线城市实现的销售面积占比最多,为全部项目销售面积的62%,与去年持平;一线城 市销售面积下降幅度不及金额下降明显,下降5%至16%。从销售表现来看,二、三线的城市占比提高主要是由于新政对于一线城市打击使得一线城市销售急剧下 降造成的。

但SOHO中国(00410.HK)主席潘石屹对二、三线城市却表示担忧。他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下半年政策倾向难以预测,但预期成交量仍将 下降,一线城市楼价跌幅不会太大,主要是开发商资金充裕,以及土地量供应不多;相反,二、三线城市及较偏远地区则受政府加大保障住房建设影响,中低档次住 宅价格将面临较大压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34

二线城市能成为开发商的“救命稻草”吗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9528.html


“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说两年前对转战二、三线城市仍心存疑虑,那么这一刻开发商已经达成共识。一线城市成交量受制于政策调控而出现急剧萎缩,开发商不得不把下半年的业绩增长希望转寄于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二线城市。

但这未必十分靠谱。

调控至今已满三个月,目前尚无结束的迹象,而随着调控效果的不断扩散,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开始暗藏诸多变数。尤其是房价居高不下抑制刚性需求,二线城市的销售也开始面临后继乏力的局面。

西安楼市价格仍坚挺

7月22日,西安市曲江新区的几个正在销售的楼盘依然气氛冷清,一度热卖的曲江6号售楼部偶尔有人进去短暂逗留,这个均价13000元/平方米的楼盘自开售以来一直价格坚挺,让多数西安人只能望而却步。

在陕西省房地产研究会会长王圣学看来,作为一个典型的二线城市,西安的房价合理水平应该在5500元/平方米左右。而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西安商品住房成交均价为571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3.8%。

即便很多人认为西安房地产以自住需求为主,但王圣学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仍将之形容为“过热”,并认为这里同样存在一定的楼市泡沫,尽管它没有北京、上海、深圳及广州等一线城市那么严重。

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为西安带来大发展的新契机。未来,以西安(咸阳)大都市为经济区核心,与宝 鸡、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的发达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的轮廓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被公认的支撑西安房价不断 上涨的最大利好。

上半年的市场从4月调控新政后出现拐点,一线城市成交量受到严重影响,上海、北京等城市成交量甚至萎缩了70%~80%;而前期价格上涨比较平缓的 二、三线城市的成交情况则相对平稳。根据世联地产西安分公司向本报提供的报告,西安楼市在4月新政出台后显现为量价齐跌,但房价下降幅度有限,均价和成交 量下跌幅度都在10%以内。

金地集团总裁助理、西安公司董事长胡弘向本报表示,调控政策对市场预期带来的变化远远大于对西安房价的影响,目前市场仍处于观望状态。但他表示,西 安分公司的投资占集团的7%,而销售额和利润额所占比例都超过了10%,2010年西安分公司将与2009年销售额基本持平,“调控不会对分公司的业绩增 长产生太大影响。”

不过,金地集团上半年仅仅实现累计签约金额53.7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7.3%,只完成了全年210亿元销售目标的四分之一。金地集团也多次强调,无盘可售是导致业绩还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而从今年全年金地供货的区域结构上来看,除了西安比例略小外,金地各区域公司供应量占比相对来讲都较为均衡,下半年供应量平均占到了全年供应量的 70%左右。除了北京、上海和深圳外,金地下半年推出的六个热点楼盘中有三个位于二线城市的武汉、西安和沈阳,这也在根本上决定着金地集团的全年销售目标 能否实现。

二线城市销售比例大升

相对金地集团而言,绿地集团在陕西的投资更加“声势浩大”。绿地集团先后与西安市未央区、西安浐灞生态区签订了两个项目意向书,分别涉及位处未央区团结水库的1149亩土地和浐灞的4000亩土地。

2010年上半年,西安市住宅销售面积536.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2%;成交均价为571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3.8%。世联地产的 报告认为,如果下半年市场的刚性需求能够得到释放,那么2010年全年西安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则有望与2009年全年成交1210.93万平方米相持平甚至 超越,成为自1992年西安房地产业从市场初步启动到相对高速发展以来,商品房销量单年最高水平。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合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发布的《2010年中国房地产企业上半年销售排行榜》显示,2010年上半年企业二、三线城市的销售业 绩贡献比重明显提升,这直接成就了万科、恒大、绿地等以二、三线城市为主要布局的企业在销售业绩上的突出表现,体现了企业率先布局高增长二、三线城市的战 略的成功运用。

新政相继出台,一线城市处于风口浪尖,二线城市逐渐取代一线城市,成为投资者及刚性需求热捧的市场。上述排行榜的进榜企业十大热销项目中,二线城市金额和面积贡献率分别达到67%和88%,而一线城市金额和面积贡献率仅为14%和7%。

仅仅在西安,目前已经进入的外埠开发商有万科、中海地产、珠江地产、恒大集团、融侨集团、和记黄埔、恒基兆业、中新集团、奥林匹克花园、恒鑫集团等知名企业。

从销售金额来看,2010年上半年排名前20名的企业在一线城市的比重则下降10%至29%;二线城市的比重略有增长,达到了52%。可见,二线城市已经成为了销售金额前20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的最主力区域。

而在销售面积上,2010年上半年销售面积排名前20名的企业在二线城市实现的销售面积占比最多,为全部项目销售面积的62%,与去年持平;一线城 市销售面积下降幅度不及金额下降明显,下降5%至16%。从销售表现来看,二、三线的城市占比提高主要是由于新政对于一线城市打击使得一线城市销售急剧下 降造成的。

但SOHO中国(00410.HK)主席潘石屹对二、三线城市却表示担忧。他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下半年政策倾向难以预测,但预期成交量仍将 下降,一线城市楼价跌幅不会太大,主要是开发商资金充裕,以及土地量供应不多;相反,二、三线城市及较偏远地区则受政府加大保障住房建设影响,中低档次住 宅价格将面临较大压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35

开发商找钱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2800.html

一切犹如重演2008年的市场发展轨迹,一干中小房企再度踏上“寻钱”之路,只是这次与以往比起来,形势更为严峻。

王先生在浙江当地拥有一家中等规模的房地产企业,在省内几个地级城市断断续续运作过一些项目之后,突然发现,今年公司快借不到钱了。

“我们这种规模的房地产公司,根本不可能从银行贷到钱了。”王先生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大倒苦水,“银行表面上没有停止发放新的开发贷款,但根据‘择优’放款的条件,中小房企很难轮上。”

在银行全面收紧开发商贷款,银行和信托之间的合作也被叫停之后,像王先生这样的中小开发商越来越感觉运营资金有枯竭之势。值此“危难”时刻,资金池充足的浙江民资向他们招手。

“不是说真的没有钱肯进来,而是我不敢拿。”王先生的语气显得颇为无可奈何。他所说的资金来源就是指民间借贷,但伸手去拿的代价是承受比银行高五六倍的利息。

不过解铃还需系铃人,楼市低迷的根本症结在于房价过高,远超消费者心理预期。开发商若能顺应形势主动降价,随着成交量恢复,现金流也可盘活。万科率先松动价格后,业绩和股价均一路飘红。

烫手的民间借贷

据王先生介绍,如果按照资金投资方向的不同,民间资本大致可分为民间担保、民间借贷以及民间投资。对他来说,接触较多的资金,多属于民间借贷和民间投资两大类。“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地下钱庄的借款年息一般在 25%~30%;民间私募的借款年息大概在24%~28%。”

这是一组让人惊叹的数字,按照银行公布的标准,1~3年期的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40%,在此基础之上实行上浮或下浮的灵活操作。“如果是房地 产企业申请开发贷款的话,就是需要按照上浮10%的要求来操作,要不然根本不可能通过审核。”一位股份制银行企业贷款部负责人称。

另一位银行业人士也表示,如果在贷款额度有限的情况下,除了以“重量级”的担保机构出面之外,还要按照“利息价高者得的原则进行操作”。而该人士口中所称的重量级担保机构,实际上只限于央企级别。

即使如此,与那些民间资本所开的条件相比,仍然差距甚远。按照王先生的说法,这些利率标准还只是属于1~2年的中长期贷款,如果是短期的“过桥贷款”,则按照每天1%~2%的利率实行计算,折算下来年利率竟然可高达365%~730%。

“如果房地产市场在下半年有回暖的可能性,那么也就硬着头皮借了。毕竟有时候只是调个‘头寸’的问题。”王先生说道。然而,市场现状表明,前景可能并不那么乐观。

不仅如此,在北京,开发商资金链赖以维系的重要环节——预售房款或将纳入监管。开发商资金链将面临空前的考验。

据《法制晚报》报道,正在研究的《北京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房地产企业不能直接收存预售资金,由购房人到监管银行付款或通过专用 POS机刷卡直接存入监管账户,已收定金、按揭贷款需及时转入监管账户。开发商如需用款需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加以确认,分四个资金使用节点,每次使用不 得高于总额的25%,且每个资金使用节点只能提出一次用款申请。

自筹资金比例大增

成交走势的趋弱,最为直接的后果,便是开发商现金流的运作不畅。一边是资金回笼日益困难,一边却是企业开支的逐渐提升。对于中小规模的房地产企业来说,这一次面临的考验,可谓绝无仅有。

在今年1~7月,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38876亿元,同比增长39.4%。其中,企业自筹资金14394亿元,增长 50.8%。与其他资金来源相比,增幅最为突出。北京中原地产三级市场研究中心认为,开发商自筹资金的上升,显示出金融政策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收紧已经影响 到了房企。而这一作用效果,将在下半年“传导”至新盘销售市场中。

一家美资私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自今年5月份以来,前来洽谈要求借钱的房地产企业突然开始增加。“大概每个月都会接触三到四家公司,而且全是中小规 模类型。”不过,这个在业内以低调著称的外资基金,却并不愿意接洽这类业务。“大部分公司都没有很明确的还款来源,根本不会予以考虑。”

王先生同样有过类似的遭遇。据介绍,他曾在朋友的引见下拜访过一家带有外资背景的人民币基金,对方开出了比较苛刻的条件。不过尚且存有侥幸心态的王 先生,并不情愿将手中项目轻易“相让”。“我只愿意接受项目股权质押或其他项目质押的方式,土地产证质押的话,风险太大了。”不过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则 是后者操作更具安全性。自然,双方最终并未形成一致意见。

围追堵截开发商融资

在银行信贷收紧后,信托融资成为很多开发商的救命稻草。

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发布的行业数据表明,2010年第二季度,27775.4亿元的资金信托运作中,占比11.35%的资金被投向房地产,数额高达3153.63亿元。不过,这个对房企来说“剑走偏锋”的融资渠道,同样开始收紧。

近期在各家信托公司中相传最广的,当数某个业务增长过快的信托公司被银监会约谈的消息。“以往银行贷款一受到限制,就是信托业务发展的机会,今年的监管力度明显比从前更大。”一位信托行业人士称。

最新的调控政策业已出台,在银监会正式下发的《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按照要求将表外资产在今明两年转入表 内,且要求“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比例不得高于30%”。这对于一些依靠银行资金为来源的信托公司来说,无疑是戴上了一道“枷锁”。

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即使未受到直面冲击,但挑选门槛已经明显提升。

据一位信托行业人士介绍,虽然各家信托公司要求不同,但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融资所需利率普遍已在13%~15%。更有甚者,“如果公司资质、项目条件都不算很好的话,收取的利率可能更高。”据悉,这一上限标准目前在20%左右。

对于王先生来说,这一门槛是难以企及的。有信托业人士介绍,在具体审核方面,除了需要核实公司还款能力之外,还需要衡量项目本身的还款能力。“如果这一项目的销售前景并不看好,那我们就会对还款能力表示怀疑。各方条件都无法满足的话,基本上就是融资无望的。”

“对于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越来越大,余款付不出去就拿不到土地证,即使付清了也不一定有钱开工。如果再借不到钱的话,最终就可能鸡飞蛋打了。”王先生一声叹息道。

然而一边是资金链紧张,另一边却是房价坚挺导致成交低迷。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36大主要城市房价达到8680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61%。市场均势的打破或许仍需要外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3

中铁上海一项目或无“证”打广告 开发商难掩焦虑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05/2040529.shtml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上海10月份出台二次楼市调控相关政策后,却再次出现连夜排队买房的现象,楼市似乎红火依旧,然而开发商的焦虑心态却无法掩饰。
昨日 (11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中铁置业集团位于上海的项目——中铁中环时代广场在报纸上刊登了楼盘广告。记者查询了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 屋管理局官方网站,没有看到该楼盘取得了预售许可证。一位广告业人士透露,如果工商部门严格查处,很可能将处以数十万元的罚款。
上海市工商管理局广告处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证实,楼盘禁止在未获得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刊登广告,一旦违规刊登广告被发现,将予以处罚。目前,上海市对没有预售许可证就刊登广告的情况查处尤为严格。他表示,将就此事进行调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询问了项目的营销策划部门。该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该楼盘有没有预售许可证,记者无权知道,而是否违规也与记者无关。
中房信分析师薛建雄表示,未取得预售许可证就刊登广告的做法,以前也出现过。这一方面说明有关部门对房地产预售广告的监查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说明开发商并不看好年底楼市的走势,因此急欲刊登广告蓄客,争取一旦获得预售许可证就能迅速卖房。
广告楼盘查无此“证”?
11月3日,上海某媒体在A32、A33版刊登报道称,上海多个高端住宅延期上市,原因是预售证 “卡了壳”。在报道列举的47个楼盘中,中铁置业集团开发的中铁中环时代广场赫然在列,而在“推迟时间”一栏中更写明取得预售证将 “推迟到11月月底”。
然而第二天该报的C8版上,却出现了中铁中环时代广场的整版广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个楼盘广告中没有刊登楼盘的预售许可证号。根据2006年上海市工商局的规定,楼盘在获得预售许可证前禁止通过新闻媒体刊登广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查询了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网站,以及由该局主办的网上房地产,了解上述楼盘是否已获预售许可。根据规定,所有已获得预 售许可证的项目都会在上述两个网站公布楼盘的销售信息。但是,记者以“中铁中环时代广场”和开发商的名称——上海中铁市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关键词进行 搜索,均未找到该楼盘相关信息。
中房信集团分析师薛建雄协助记者查询了与中铁有关的所有楼盘预售信息,仍未能找到其获得预售许可证的任何信息。薛建雄表示,如果在上述网站均看不到楼盘的预售信息,则意味着该项目很有可能未获得预售许可证。
公司:是否违规与记者无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致电该项目售楼处,询问是否已获得预售许可证。接听电话的销售人员却说,是否在未取得预售许可证情况下刊登广告与记者没有关系,并不需要向记者出示预售许可证明。
记者随后又致电该项目的营销管理部门,该部门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也给出类似回答称,是否违规和记者无关。
上海市工商管理局广告处的相关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没有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刊登楼盘广告是违规的,上海市工商管理局将派专人调查中铁中环时代广场的广告,若属实将予以处罚。
分析师:违规打广告因急于蓄客
“其实有不少楼盘都在取得预售许可证之前就刊登广告,因为如果仅仅依靠开盘前10天积累客源,时间根本不够。”薛建雄透露,类似中铁中环时代广场这样未获得预售许可证就打广告的楼盘并不是个案。
他表示,一般楼盘蓄客周期长达3个月,而按照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的规定,楼盘在获得预售许可证10天以内就要开盘销售,仅仅靠10天的时间来招揽客户,对于开发商来说,肯定是不够的。
很多开发商利用监管的“空子”,心怀侥幸地刊登广告。除了中铁中环时代广场,其他楼盘也有类似情况。只是多数较为隐蔽,而像中环时代广场这样高调的,还属少数。
据薛建雄分析,开发商明知违规,依然急于卖房,最主要的原因是开发商不看好后市。他认为,从目前来看,到今年年底时,楼市整体趋势不佳将成定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21

高息融资 开发商找钱“各显神通”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596885.html

者按:

开发商的融资环境正日渐恶化,从证监会暂停房地产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再融资的审批,到暂停房地产上市公司重组审批;从国家收紧第二套房贷、暂停第三 套房贷到银监会对60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的摸底调研,以及从深圳到浙江,再到北京等地的预售资金监管规定,开发商的融资渠道正在被一点一点地收紧。

与此同时,房地产信托、民间借贷等尚未明显受限的融资渠道开始大行其道,成为不少开发商筹集资金的首选,就连金地集团、恒大地产这类大型的房地产公 司也都开始转向信托融资。问题是,当业界都已认定这一轮楼市调控将是“持久战”的判断下,即使今年销售额录得大幅增长的开发商,也必须考虑大量项目的资金 周转问题。对大多数开发商来说,未来,又将是一个“现金为王”的时代!

信托公司发行房地产信托的态度比以前谨慎。“这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影响,使得我们更需要关注风险。目前政策波动性更大,房地产政策变化的频率比以前高,对投资期限和债权人的影响更大,现在可能半年或一年就要对市场进行更新判断。”

开发商对未来的银行融资环境似乎并不那么乐观,因此,开拓新的融资途径,已经成为他们不得不立即着手去做的事情。

有迹象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担保公司的短期拆借以及房地产信托发行都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融资成本也开始逐渐增加。

金地、恒大再发信托

近期,不少私人银行和理财公司手里,都有一些房地产信托产品在出售,而发行信托也成为有一定实力的开发商们偏爱的融资方式。此前,绿城、星河湾等开发商,也都进行了房地产信托的尝试。

日前,平安信托和金地集团(600383.SH)合作开发的信托产品“同鑫1号”开始通过中信银行私人银行发售。这是金地与平安信托在上海赵巷项目上合作以来,推出的又一个信托产品。

据悉,该信托的募集规模大约为6亿元,融资将投向金地位于深圳观澜的豪宅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8亿元。

有参加中信私人银行推介会的人士透露,此番募集的信托基金采用股权融资形式,即投资者没有固定回报,仅享受项目收益的分成,但根据目前观澜附近的同类型产品的房价测算,项目预计年化收益率高达22%。

对于22%的收益预计回报率,金地集团相关负责人称,这只信托产品是股权融资,没有保底收益,可能高盈利,也可能高风险,因此也无法与债券融资的成本去对比。

另一地产巨头恒大地产(03333.HK)近期也与交通银行合作,推出了一期信托产品。资料显示,该产品总发行规模为4亿元~5.5亿元,按照期限 分为3档,即1年期信托单位不超过2亿元,1年半期信托单位不超过2.5亿,2年期信托单位不超过1亿元。预计收益率在7.5%以上。

恒大地产的这一信托产品募集资金,将投向济南恒大绿洲。该项目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以北,四号路以东。总用地面积1018亩,总建设规模约220 万平方米,可售面积约197万平方米。根据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记载,预计项目总投资82亿元,销售收入113亿元,净利润24亿元。

据悉,金地“同鑫1号”的募集时间为11月,而恒大地产上述信托产品的募集时间更长,为11~12月。

房地产信托翻倍增长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选择发行信托产品来募集资金,使得今年国内房地产信托数量大幅增长。

用益信托工作室分析师李旸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今年房地产信托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根据我们的统计,今年1~9月,房地产集合信托的发行规模 达1240亿元,而集合信托的总发行规模共计2488亿元,也就是说一半的集合信托产品为房地产信托计划。而2009年房地产集合信托的总发行规模也才 480亿元,这种发展速度可以说出乎意料。”

李旸表示,这些房地产信托计划的平均融资规模达3亿元。就收益率来说,今年全年的年化平均收益率达8.77%。而10月底以来一些信托公司发行的房地产信托计划,收益率可达9%~12%。

不过,近期一些信托开始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来发行,将信托资金以股权投资方式,通过股权受让或向房地产企业增资,持有该项目或房地产企业股权。金地集团的“同鑫1号”正是这一创新的信托产品之一。

另一信托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房地产信托发行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年化收益率也在走高。据其介绍,目前一些房地产信托计划,年化收益率高的可以达11%~12%。对大型开发商来说,其融资成本在9%~10%之间,而小开发商的融资成本在15%左右。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变化是,信托公司发行房地产信托的态度比以前谨慎。“这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影响,使得我们更需要关注风险。目前政策波动性更大,房地产政策变化的频率比以前高,对投资期限和债权人的影响更大,现在可能半年或一年就要对市场进行更新判断。”

该人士表示,对政策的判断直接影响其对信托计划发行的选择。“一是在抵押率上,现在行业里一些信托公司从以前的60%~70%降低到50%。此外, 我们公司现在很少做短期的房地产信托项目,尽量拉长投资周期,以减少政策波动性带来的影响。我们现在发行的信托计划一般以两三年的中期投资项目为主。”

高息融资增加

虽然房地产信托的数量逐渐增多,也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倾向于发行信托融资,但并不是所有开发商都具备这一融资条件,因此,这些开发商将转向其他成本更高的融资途径。

日前,广州某注册资本金超过3亿元的担保公司内部人士对本报表示,自9月份开始,广州市场上一些中小型地产企业的融资行动越来越多,其中一些地产企业就找上担保公司做资金拆借。

“小企业的资金状况明显较上半年紧张,它们的融资需求从几千万到一两亿元不等。融资目的有些是为了项目开发建设,有些是为了储备资金,趁土地价格低迷时拿到地块或好项目。”

正是由于几千万或者一两亿的融资规模很难引起信托的兴趣,加上小企业的项目缺乏大公司的品牌号召力,发行难度较大,因此,小企业只能通过向担保公司短期拆借等方式高息融资。

“目前,我们公司放出去做短期拆借的自有资金,一半被房地产企业借出去了。在广州,大约有五家中小型地产企业向我们拆借资金,一般拆借额为1亿元,借款期为3个月。有些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有些用于支付工程款。现在月息为6分。”该人士表示。

按照月息6分计算,这种3个月短期融资的成本高达18%。远远高于银行贷款,也高于企业债券和房地产信托。

业内人士称,担保公司给开发商的短期拆借在各地利息不同,但总体上都不算低,一般只用于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山东某地级市一家担保公司的董事长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当地月息七八分的也有不少,高息很疯狂。”

上述担保公司人士补充称,该公司拆借给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也是通过入股形式,持股后合作开发,进而锁定收益,更容易控制风险。

银监会要求严控房企贷款风险
银行对房企实行“名单式管理”:不在名单上不放贷

接近监管层人士透露,监管机构已于近期完成对60家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的调研,由于大型房企集团关联结构复杂,信息严重不透明,房企负债率整体上升,资金链趋紧等原因,监管部门要求各家银行严控大型房企集团贷款风险。

这一监管层的最新动态被业界解读为房地产开发贷款又将受到限制的信号。

银监会调研60家大型房企

银监会的调研报告显示,60家房企中,有18家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70%。同时60家房企共有4266个成员企业,其中有64个成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90%。

房企集团多头授信风险成为风险排查中较为突出的问题,集团内互保现象有所上升,互保贷款金额高达1417亿元。

从贷款期限结构看,60家大型房企集团在一年内到期的大额贷款占比为28.3%,2012年底前到期的大额贷款占比为63.6%。

针对银监会近期密集调研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一事,某城商行一支行行长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银监会对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贷款的要求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意见,并不意味着短期内会出台具体政策去收紧信贷。

“监管层今年已经对银行信贷额度进行了控制,大部分银行都是按照年初制定的信贷额度在进行投放,总行并未明确要求房地产贷款的占比要控制到多少。” 该人士表示,目前距离年关已近,在剩余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本来银行信贷就已不多,因此对房地产贷款的影响不会很大。如果明年监管层针对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 出台严厉措施,届时的影响效果才会显现。

持这种看法的银行界人士较多。某股份制银行分行行长也对本报表示,这并不意味着银监会要求收紧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而是银监会在给银行提示风险。银行可根据这些信号,检视自己在房地产上的贷款结构,据此做出相应调整。

据了解,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业实行集团并表授信管理,集团及各成员企业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在建工程的五成;对集团内部关联交易进行跟踪监测,严防信贷资 金转移或挪用;核实项目资本金的真实来源,防止企业通过关联交易抽逃资本或以债务性资金充当资本金;严格控制贷款关联担保,禁止互保。

同时,对于存在高价购地、跨业经营、过度扩张、负债率偏高等问题的高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应密切关注其经营状况,一旦资金回笼出现紧张,应及时采取保全措施。

提示银行风险

某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内部人士对本报表示,今年银行总体信贷规模收紧,不仅仅影响到房地产板块。基于房地产调控的密度,今年银行对房地产板块更加 关注,更加敏感。“因此对银行来说,今年对房地产企业贷款的选择空间会更大一些,以前是很多房地产企业来贷款,基于同业竞争,大部分都能获批。”

上述分行行长则表示,近几年,房地产新增贷款余额占比一直在上升,银监会的精神是让银行在房地产贷款上更加理性和谨慎。

该人士还表示,从更大方面来讲,银监会从今年年初就提出银行要实行差别化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小户型自住房的信贷支持。自 4月份房地产新政出台以来,每次政策出台都会重申这一意见,意味着房地产调控的思路越来越明确。“这也表示,房地产调控并非就是要收缩房地产贷款,而是要 优化贷款方向,使其更符合城市化进程。在个贷上,也是这样,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是鼓励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抑制投资。”

集团授信控制升级

针对大型房企集团的金融风险积聚问题,银监会将其年初以来便着力推行的“名单制”管理方式再度加码,将资质较优的大型房地产集团也纳入监管范围。

“银监会早已经要求对房地产贷款实行名单式管理,目前我们银行要求,只有在名单上的企业才能贷款;如果不在名单上,但项目资质又特别好的房地产贷 款,要拿到总行去审查。”一位股份制银行分行行长对本报表示,实施名单式管理的原因就在于,很多大型房地产企业涉及到大额授信,都是通过集团整体授信来做 的,由总行对大型房地产企业总部对口进行,但是这种授信不封闭,因此造成很多大型房企囤地、项目之间资金挪用和混用等情况,因此设定名单以删除部分风险较 大的房企。

今年1月,银监会明确提出,对经银行调查发现和(或)经国土资源部门、建设主管部门查实存在囤地捂房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对其发放新 增贷款。4月,“国十条”出炉后,监管层明确要求,商业银行须重视开发企业资质、业绩和信用度,在全行实行开发商企业名单式管理。

最近,监管层再度对存在土地闲置的开发商贷款提出警示,要求商业银行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闲置土地核查处置工作,妥善利用闲置土地信息,对闲置土地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漠然处之、不作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主要负责人需向监管部门写出书面说明。

另一位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监管层从前年开始就已要求银行对大型房地产企业进行集团授信,并非此次调研后第一次要求。“这个集团授信是虚 的,总体授信后再看各个具体项目,对其在总体授信额度下具体授信。比如对某房企集团总体授信100亿元,该集团一年有10个项目上马,则要看具体每个项目 的资质,比如银行会预测其未来销售前景如何,以此来对每个项目分给不同的贷款额度。”该人士表示,但这一两年来,银行对房地产企业集团授信的要求更加严 格。

资金依然是房企面临的大问题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提高了0.8个百分点,通胀进一步加剧。而10日晚央行决定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则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已经确立转向,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按照目前的态势,年 底前央行可能继续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不排除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可能。

在宏观经济政策趋紧的大背景下,房地产调控也在继续深化中,并直指开发企业融资领域。预售款在企业资金来源比例中虽然有所下降,但绝对量却不小,由 于预售款的主要来源也是银行贷款,为了防范风险,北京出台了严格监管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款的政策,全国多地也跟进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

预售款监管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开发企业失去了全部预收款的使用权,而只是用于保证工程建设的部分资金需要按照相应工程节点支取。然而,这种监管客观上给企业的资金运营带来了压力。对于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预售款监管影响不是很大,但中小企业则将承担较大的资金压力。

除了预售款的监管政策,房地产开发信贷再一次收紧。据报道,银监会近期完成了对60家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的摸底调查,发现有18家平均资产负债率超 过70%;银监会提示银行严控大型房企集团贷款的风险,要求银行对大型房地产集团实行并表授信管理,房地产集团及各成员企业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在建工程的 50%。

这个新规定实际上堵住了部分企业通过设立分子公司进行融资的渠道。在整体上,银行通过并表措施控制企业的信贷风险。银监会的这一举措表明,政府对未来市场发展方向比较谨慎,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提到最高金融监管部门的日程工作中。

从整体资金流动性看,虽然美国通过了6000亿美元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中国央行也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制造“蓄水池”来规避和对冲境外热钱 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加上近期央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接下来我国经济体系中新增贷款总量将被严格控制。现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多是历史旧账,是存量问 题。

虽然经济体系中流动性汹涌而来,但这似乎与房地产企业不太相关,调控政策已经将房地产业与流动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隔离。由于实行了严格的限购、限 贷、预售款监管等政策,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将会相当紧张。为了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资金紧张的企业必须进行降价促销,加大推案量。反过来,一些资金无虞的企业 则倾向于惜售,因为开发门槛在不断提高,市场供应量就会减少,惜售未免不是实现价值的更好方式。(作者系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高级分析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6

富力合景逆市北上 粤派开发商百亿围猎京沪地块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10/2046174.shtml


每经记者 朱玲 发自广州
受政策严控的京沪一线城市,土地市场依旧交投活跃。近期,诸如富力地产(02777,HK)、合景泰富(01813,HK)以及合生创展(00754,HK)这样的传统粤派地产商频繁“围猎”京沪高房价区域地块,引人关注。
粗略计算,进入11月的第一周,据已公布的消息显示,仅这三家公司投入京沪区域的土地价款已达约108亿元。而富力地产以及合景泰富等则纷纷再次盯上上海一线城市区域。
新政之下,一线城市受政策调控影响巨大,在不少开发商转战二三线城市时,富力、合景、合生这样老资格的粤派开发商逆市而动,积极布局一线,原因何在?
地价款超百亿
近日,富力地产与合景泰富地产联合发布公告称,通过股权收购的形式,两家公司以约23.61亿元的成本价获得位于上海新江湾城的四幅地块。业内评价称,富力抓住此机会再次杀回上海。
据悉,该地块处于上海豪宅区域的新江湾城,目前楼盘均价高达5万元/平方米,去年12月,该区域拍出高达32484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格,一度成为当时上海单价“地王”。诸如九龙、华润置地等大牌房企纷纷在此跑马圈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11月以来,除了富力地产,合景、合生对一线地块也是虎视眈眈。3日,合生公布以68.75亿元的价格拿下北京通州马驹桥镇商业地块,紧接着又公布以15.59亿元拿下上海金山地块,一周时间,合生投入京沪地块已高达84亿元。
至此,这三家公司只用了一周时间,便在京沪投入107.95亿元地价款。上海房地产行业人士分析,新江湾城区域缺乏普通基础配套,而富力、合景拿下的商业综合项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区域配套设施的“短板”。
辉立证券分析师陈耕认为,像富力、合生这样的粤派地产商在北方本来就有业务,目前只是加速布局。而合景目前正处于拓展阶段,加之今年销售业绩不错,加强上海的布局也势在必然。
后市资金受考验
“尽管受到严控,但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首先它的经济地位就奠定了其市场需求依旧旺盛,特别是商业项目。”仲量联行投资部刘裕通表示,除了富力、合景等,雅居乐等房企亦对上海地块紧盯不放。
记者注意到,合景泰富今年9月首次进入上海市场,新江湾城地块已是其年内拿下的第4幅上海地块,地价斥资共计30亿元。
而合生创展今年已陆续在上海斩获3块地皮,总价超过40亿元。据了解,9月初,合生创展分别以12.46亿元和14.51亿元取得广富林2-5号地块和三林集镇住宅地块。
合景泰富副总裁罗国庆认为,此时拿地并不是因为低价,只是目前恰好是“好的时机”。作为上市企业,一方面要创造价值,从而对投资者负责,其次是出于对企业风险防控而拿地。
辉立证券地产分析师陈耕表示,当前情势下,地产商对市场的预期是不同的。但目前资金链逐渐收紧,肯定会对拿地企业后期的财务状况造成考验。
仲量联行刘裕通表示,这几家开发商主要是通过二级市场收购地块,境外资本投资达到一定年限,赚钱后变相退出。一般来说,通过股权收购相比市场拍地的土地价更便宜,未来的风险相对较低。
相关新闻
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保利前10个月掷423亿拿地
每经记者 叶书利 发自北京
继万科、龙湖、恒大之后,又一家提前“达标”的房地产企业上榜,这次是央企大佬保利地产。
保利地产刚公布的10月销售数据简报显示,前10个月公司实现签约金额达503.2亿元,从而提前两个月完成今年500亿元的年度销售目标。
在拿地方面,保利地产风采依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将保利地产1~10月在拿地方面的开支汇总后发现,10个月里,保利地产已斥资近423亿元拿地。
保利地产发布的10月销售简报显示,10月份,公司实现签约面积77.78万平方米,实现签约金额89.24亿元。自此,该公司1~10月已实现签约总 面积560.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79%;实现签约总金额503.20亿元,同比增长36.51%,超过500亿元的年度销售目标。
保利地产北京公司总经理刘翔透露,保利地产北京公司今年的销售额已接近65亿元,而今年的年度销售目标是50亿元。
按照保利地产年初曾透露过的“三年再造”的宏伟战略,2010~2012年三年内,保利地产总资产将翻1倍。业内人士据此推算,保利地产如欲实现该战略,公司多个财务指标必须在这三年内保持平均20%~30%的年增长率。
为了支持高速增长,保利地产必须一手抓销售,一手抓拿地。
保利地产发布的“关于本公司获得房地产项目的公告”中显示,继9月份豪掷近87.5亿元拿下9宗地后,10月份保利地产再次以77.2069亿元揽入9 宗地。保利地产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共花费346亿元拿地。至此,前10个月,保利地产共斥资近423亿元用以储地。
分析这一幅幅地块,记者发现,保利地产的土地池正悄然转向二三线城市。
9月份,保利地产所拿的9块地中,除了广州外,其余地块分布于福州、常州、成都、东莞、南昌等二三线城市。10月所拿的9宗地则全部分布于南京、中山、杭州、成都、南通、营口、厦门等城市。
中邮证券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四月新政以来,保利地产仍然坚持其一贯逆周期炒地的做法,其土地储备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倾斜。时下该公司的土地储备已遍 及全国23个城市,除了广州仍占据重要地位外,二三线城市如武汉、成都、重庆、佛山、沈阳等开始凸显分量,其中武汉的土地储备量更是挤掉了广州,排名榜 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