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小老弟Line搶地盤 臉書重炮反擊

2013-03-15  TCW 
 

 

當Line夾帶著你通訊錄中的親朋好友快速崛起時,它數度挑明要擊倒的社交巨擘︱︱臉書(Facebook),卻祭出了一場更大膽的實驗:一支超級應用程式(App):Facebook Home。

四月四日,當全世界都以為臉書要推出自家手機時,創辦人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卻端出了另一道武器,「我們呈現給你的是Facebook Home。」

不推硬體,佐伯格的野心卻比人們預測的更大。「一款手機賣了幾百萬支,也只是我們用戶數的一%、二%。」看準Android的開放性,急著搶占行動裝置的臉書走了另一條更快的路:臉書要將每支下載Home的Android手機,都變成臉書手機。

「這看似一場實驗,但它將攻下你的手機首頁!」顧問機構Ovum首席分析師道森(Jan Dawson)形容。

把手機首頁變臉書介面……即使在休眠狀態,隨時都能按讚

裝上了Home,手機中所有的App都成了次要,無論傳簡訊、收發E-mail、甚至玩遊戲,一旦臉書好友發訊過來,都直接顯示在畫面上,不用轉換App,直接就能回覆。換句話說,過去收到通知,你還能選擇是否點開,現在臉書訊息大過一切,沒有App能擋住它的現身。

甚至,手機首頁也被攻占。本來顯示著日期、天氣的手機桌面,被臉書介面取代,就連手機在休眠狀態,螢幕仍會自動更新朋友的照片、狀態,只要點兩下,隨時都能按讚。

「我們相信手機是最好的社交工具,是為人而存在。」佐伯格說。於是臉書從此不再是手機上的一支App,而是手機存在的目的。

「這是臉書行動策略的基石,」《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當大眾認定了行動發展決定了臉書成長與否,此舉幾乎扮演著成敗關鍵。Google本來靠著地圖、YouTube在App應用的領先地位,都可能因為Home,讓使用者改變使用介面的先後次序,而被逆轉 。

這關鍵一步,是臉書從上市後就背負的壓力,也是臉書的痛。

把桌機用戶變行動會員……廣告營收翻倍,仍差Google一大截

臉書雖已有六億五千萬行動會員,去年第四季行動廣告營收也近乎翻倍成長、超過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十億元),但根據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預測,二○一三年臉書會拿下十億美元的行動廣告收入,比起同樣靠著廣告營收的Google,卻只占其四分之一左右。

手機介面小,除廣告版面有限,臉書最擅長的「朋友推薦」廣告也難以顯現,讓臉書在行動市場一直吃不開。當其含金量遲遲拉不上來的同時,全球行動用戶卻快速增加,二○一二年行動裝置出貨量已是桌機兩倍,二○一三年可能是臉書的最後機會。

面對這場硬戰,Google的Android平台已搶下全球六八%用戶,蘋果也靠著封閉、完整的軟硬整合大發行動財。相比之下,臉書的下一步卻不明朗,至今股價仍無法突破去年五月上市時的紀錄。

這場仗,臉書不能輸,一旦消費者手機被其他App綁住,如Line,大家會習慣把社交朋友圈讓它管理。社群的影響力一旦崩解,就會呈現負向循環,因為當你的朋友都離開,你自然也沒有繼續使用的必要。

把解方擺在行動裝置上……三大隱憂將左右使用者下載動力

如今,臉書的解方看來浮現。好玩的是,臉書的這一道秘方,卻是由仿造對手而生。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形容,Home的操作介面概念有如蘋果,平台式概念又來自於Android,不同的是,臉書號召的力量,來自於十億名用戶間的互動,社交力量有多大,直接決定臉書這一場仗的表現。

「是聰明的一步,它可能是這個棘手問題最快解方!」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認為,臉書現已占有行動裝置使用者四分之一的時間。只要更多人願意在手機上下載Home這個程式,使用者使用臉書的次數將從每日十五次提升至上百次,「廣告收入的激升可能由此而來!」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師高文說。

臉書現在雖有解方,但三大隱憂仍未除。

第一,廣告干擾。廣告訊息被視為干擾的反彈越來越大,Home的未來也將踏上廣告之途,如何不讓手機操作介面都成了廣告版面,甚至如何不讓不斷跳出的臉書訊息,被視為使用者的干擾,都將是衝突點。

第二,隱私問題。不論是被賣給廣告商的個人資料,或者是其他隱私暴露,已是臉書會員數成長的障礙。如今Home的出現等於是更強化了臉書對手機個資的掌控,影響力遠超過任何一支App。

最後,臉書認為人與人間的社交需求,將抵過以上兩點擔憂,最終扮演讓使用者下載Home的動力。

只是,目前使用者對「情感因素」的需求,看來已被Line、WhatsApp等軟體滿足。《華爾街日報》指出,此類通訊軟體侵蝕了臉書最大資產:人脈網絡。特別是Line、Kakao等日韓廠商,更挾著此股力量,發展成自我平台,如今,Line在日本用戶數已超過臉書,而WhatsApp也傳出可能將被Google以十億美元收購,臉書的根本正在動搖。

面對「七分熟力量」當道,「未來分享的對象的確將越來越小眾,」佐伯格也坦言,「現在正是重新定義的時刻,」Home的推出不只是要在Google和蘋果間殺出一條血路,而是這位二十九歲的執行長,帶領十億用戶在新時代中卡位的一步。至於成功與否,還有待你我為其定論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45

H7N9疫情還沒來 口水戰先開打 詹啟賢重炮轟擊基亞生技背後的祕密

2013-04-22  TWM
 
 

 

H7N9疫情拉警報,但台灣防疫系統從上到下,卻為了誰該出席會議、誰不該而吵翻天,一場充斥著利益算計的搶單攻防戰,活生生在全民面前上演。

撰文‧賴筱凡

未知,是人類最大的恐懼。這是十年前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啟示錄;十年後,未知再度籠罩,新形態病毒H7N9來勢洶洶,但台灣人還沒感受到恐懼,可能就已經被一場疫苗投產口水戰,搞得暈頭轉向。

攤開報紙,斗大標題寫的不是「基亞是不合法規業者」,就是「疫苗風波未熄」,外界霧裡看花,搞不懂兩家廠商怎會搶投產疫苗搶得這麼難看。然而,熟知詳情的人不諱言:「問題就出在一紙國家衛生研究院(以下簡稱國衛院)和基亞簽訂的三五○○萬元技轉合約。」話說從頭,得自四月十二日由衛生署召開的「疫苗備製討論會議」說起,原本計畫邀請國光生技與基亞生技,誰知開會日還沒到,國光生技前一天下午就率先發難,拒絕出席。

「會開車但沒駕照能上路嗎?」儘管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解釋,只是希望先蒐集資料,「防疫作戰還沒開始打,總得知道我們能有多少武器啊。」因此,投產意願、產能、技術都是詢問重點,「我們也向國外四家疫苗廠詢問,國內兩家也問。」四月十二日,衛生署的「疫苗備製討論會議」沒開成,倒是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先高分貝開記者會,直指基亞是不合格的廠商,理由很簡單,「基亞沒有疫苗證照,也沒有CGMP認證過的疫苗廠。」你可能會疑惑,基亞沒有證照的話,稱得上是疫苗廠嗎?關鍵就在於,二○一○年國衛院與基亞簽訂了一紙三五○○萬元的技術授權合約,將國衛院研發的H1N1新型流感與H5N1禽流感等疫苗生產技術,授權給基亞。而這部分的技術,「目前我們一期臨床已經做完,準備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基亞發言人歐朝銓說的,正是基亞得以擠進這次疫苗大戰的重要關鍵。

這紙合約內容載明,除了技轉總授權金為三五○○萬元,成功取得上市藥證後,國衛院還可在銷售階段收取六%權利金。由於基亞並無疫苗廠,國衛院為此還將其中一條產線租借給基亞,甚至簽訂生產合約,替基亞生產三期臨床試驗所需要的疫苗。

最近,基亞與國衛院兩年一簽的生產合約正好要在四月三十日到期,搭上H7N9的防疫列車,「我們與國衛院討論,要將H7N9疫苗的生產列入新的合約中。」就是基亞的這項舉動,直接踩中詹啟賢的大地雷。

這麼說好了,基亞就像一個正在學開車的人,而國衛院就是教導基亞開車技術的駕訓班,以目前基亞臨床試驗僅進行至一期,駕照考試才考了三分之一。「一個還沒拿到駕照的人,你就要他開車上路,還要挑戰開大貨車,這樣能上路嗎?」業內人士直言,安全疑慮才是最大問題。

H7N9是全新形態的病毒,連擁有H1N1疫苗生產經驗的國光生技,都得靠著模擬生產(mock-up)的方式,進一步製造出H7N9的疫苗。基亞H1N1與H5N1的疫苗藥證都還沒入袋,就要小孩開大車地挑戰H7N9疫苗,自然淪為詹啟賢口中「不合格的廠商」。

疫情成商機,疫苗廠見縫插針但事情也非一面倒地發展,會讓基亞與國衛院有機會見縫插針,問題出在於,「現在疫情還不明,就算衛生署要採購,第一批需要施打疫苗的高危險群,如雞農、第一線防疫人員等,差不多是二十萬人。」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長蘇益仁估計,現在還不到大量採購疫苗的階段。

知情人士透露,依照國光生技的生產規模,要將線上排定時程的流感疫苗製程停掉,改投入生產H7N9疫苗,「訂單量沒有超過五百萬劑,對國光來講,根本沒有經濟效益。」「其實,衛生署大可將這二十萬劑的需求,直接委託國衛院生產,就沒有兩家公司爭論不休的問題。」蘇益仁話說得直白。然而,一旦衛生署要再擴大採購,建立在國衛院H7N9疫苗生產經驗上,依照基亞與國衛院簽訂的授權合約,基亞是有優先技轉權的,屆時,基亞就算手邊H1N1與H5N1等疫苗臨床試驗還沒做完,也有機會爭取衛生署的招標訂單。如此一來,基亞也沒有了臨床試驗還沒做完的障礙,直接走捷徑、拿到H7N9的疫苗投產門票。這對投入多年耕耘疫苗研發的國光生技來說,當然不是一件好事。

對此,「這是一種商業謀略,但我們投入H7N9,絕對不是基於商業考量。」歐朝銓也不諱言,確實存在這條捷徑,同樣的問題,蘇益仁也證實。

疫苗大餅有多大,光看○九年H1N1疫情吃緊,國光生技緊急投入H1N1疫苗生產,當年度就翻身轉虧為盈,大賺五.八八億元,逾八成獲利都是H1N1疫苗的貢獻,自然讓投入疫苗研發多年的基亞眼紅。

蘇益仁就評估,若以一劑二○○元計算,一次採購五○○萬劑的成本就高達十億元,「是否要現在就採購這麼多H7N9的疫苗,衛生署要好好評估。」H7N9防疫大戰還沒開打,口水就先漫天飛,看在經歷過H1N1疫情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眼裡,除了搖頭還是搖頭。「台灣有沒有能力可以同時負擔兩家疫苗廠,這是很難、也很需要擔當的決定,但我可以說,如果台灣遇到任何事,都先利益算計,台灣政府沒有能力、沒有這個guts(擔當)來做決定。」因為台灣疫苗市場小,政府要扶植疫苗廠,除了能配合政策,自身還要有走出海外市場的能力。看著兩家疫苗廠未戰先鬧內訌,楊志良感嘆:「疫苗投產不是用錢來算、用成本來算,是要用人命來計算。」否則,等到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就不是向國外藥廠買疫苗就能解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3

「股壇長毛」重炮撐港樂

2014-06-26  NM
 
 

 

香港管絃樂團有個大師會,共有二十一個成員,內裡再分珍珠、綠寶石、鑽石及白金四個層次。會員嘅唯一責任睇嚟就係出錢等港樂有錢請啲世界級大師嚟獻技,當中白金級會員出錢最多,如此類推。

二十一個會員當中,絕大部分係法興銀行、新鴻基地產等跨國及本地大企業。個人名譽入會者有Ana & Peter Siembab呢兩位綠寶石級會員。恕我哋眼界有限,未曾識荊,失覺曬。

另一個非企業會員,則不得不令人寫個服字;佢並非別人,正是股壇長毛David Webb也。佢唔係一般會員,而係頂級亦即係出錢最多之白金會員,同法興、新地、九倉同級數。根據港樂網頁,白金會籍的年費係十二萬五千元。

David Webb同小宗講話自己鍾意古典音樂,想支持嚇本地團體,仲話識得玩單簧管,但唔係太叻,十六、七歲時,更曾加入爵士樂隊。據知David Webb成檔嘢,除咗佢自己,淨係請咗一個人幫佢做filing。服未?

職場秘笈彼此也在捱

港大建築系畢業,由一個小小的項目經理,扶搖直上,升任至富豪國際(78)、百利保(617)及世紀城市(355)的董事。他每期分享不同的職場經驗及秘笈;要上位,無往不利。

在私人公司打工難捱,但其實打政府工一樣惡啃。由於社會進步及環保要求日日增加,現時買地起樓,政府要發展商做曬環境、污水、噪音、交通等等評估,真的做到頭昏腦脹!批則條例雖白紙黑字寫好,但政府部門對條例各有不同演繹,批嘅過程反反覆覆。屋宇署批咩,規劃署又唔批,規劃署批咩,地政處又未必批,好運嘅話年多搞掂,唔好運的則兩三年才搞掂。我去過不同政府部門,一心上去,嘈嚇、呻嚇、催嚇。走進負責人員房門,他們的枱頭、地下通通是一疊疊處理中的文件,堆到半腰高,大家唯有對望苦笑,想他們加快處理速度,恐怕也有心無力。政府現時在短時間推出多塊地皮,目的是增加樓宇未來的供應,但整個流程,由則樓到相關政府部門都嚴重缺乏人手,根本處理不到如此多工作量,發展商及政府都非常努力工作,但又同時非常努力地埋怨對方做得不夠,真的是彼此也在捱!

鴻福堂年收96宗投訴

呢排新股混戰,大部分細細隻兼冇人識,間接益咗兩隻「本地薑」,恆發洋參(911)及鴻福堂(1446),叫座力都被睇高一線。前者錄得五十倍超額認購,後者接力,於本週一至四招股。花旗參你未必幫襯過,但話曬鴻福堂有成九十七間分店,佢嘅涼茶同燒賣就不少香港人都飲過食過。不過,分店多,投訴亦多。招股書提到,鴻福堂每年平均收到九十六宗投訴,平均四日一單。其中七十八宗係客戶投訴產品質素,例子都幾驚嚇,包括產品發霉或發現毛髮等異物。 另外十八宗是消委會轉介個案,投訴內容包括職員服務態度欠佳、樽蓋設計及會員卡被盜用等。投訴多不特止,由一一至一三年,鴻福堂仲收到食環署共十三封警告信。話曬都係食落肚嘅嘢,咁多投訴及警告信確實幾嚇人,仲隨時影響品牌形象。嚟緊三年,鴻福堂仲想喺香港開多五十四間分店,想做多啲生意係好事,但小宗身為客仔,當然係望啲投訴數目,唔好跟住急升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