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期貨傳奇人物逍遙劉強跳樓身亡 抑郁癥還是股災破產?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24/933208.html

有多家媒體報道稱,據已證實消息,中國期貨界傳奇人物、瑞林嘉馳對沖基金操盤手、《期貨大作手風雲錄》作者劉強(網名:逍遙劉強)跳樓身亡。

今日,有多家媒體報道稱,據已證實消息,中國期貨界傳奇人物、瑞林嘉馳對沖基金操盤手、《期貨大作手風雲錄》作者劉強(網名:逍遙劉強)跳樓身亡。

對於劉強的死因,有消息稱,劉強是因高位做多期指與配資買股,最終導致破產,於華貿中心酒店頂樓平臺跳樓自殺。

不過,每經網了解到,在某私募微信群內,有劉強生前好友稱,劉強死因並非虧損而跳樓,而是因為長期的抑郁癥。

對於該事件,每經網將繼續關註。

劉強最後一條微博發布於7月17日(下圖)。

【文章回顧】:

劉強:牛市賺錢不算真本事成功投資秘訣是“長壽”

聽聞一位我很欣賞的基金業大佬的基金遭遇了大規模贖回,原因竟然是因為他的基金在過去一年的業績只有40%,投資者對他大規模持有藍籌股,而沒有去配置創業板表示不滿,所以導致了大規模的贖回。聽到這個消息,我不知道是該感到悲哀呢?還是該感到遺憾呢?

眾所周知,中國股市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散戶市場。很多人寧可自己在股市里賠錢,也不願意交給專業的機構去管理財富。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人來股市不是來想賺錢的,而是來想過癮的!如果是想過癮,當然不能買基金,只有自己在市場里追漲殺跌才叫痛快!

壓抑了多年的股市終於來到了牛市,那些在熊市中賠的遍體鱗傷的“股神”們終於有機會跳上前臺,好了傷疤忘了疼,信誓旦旦的說道:你們基金經理也不過如此,一年才40%的收益,你看看我,滿倉追漲一只創業板股票,今年的業績已經翻了好幾倍了。這樣看來,我們散戶比你們基金經理強!你們還憑什麽來幫我們理財?每當這個時候,我從來不申辯,只是表示呵呵。

在股市和期貨市場里混了快20年了,身邊曾經的股神比比皆是。什麽一月翻倍的,什麽一年百倍的,我都見過很多,但仍然活到現在的,屈指可數。市場從來不缺少明星,市場永遠缺少壽星。為什麽?因為在牛市賺錢不算真本事,能在熊市里賺錢或者是少賠錢的才是真正的高手。如果你對基金經理年收益40%還不滿意,那我建議你看看巴菲特,他的年化收益率不到20%,卻成為了世界首富,為什麽?因為他在股市活了50年,而不是5年!讓時間飛一會,時間會告訴你什麽是真正優秀的基金!

在5月初的巴菲特股東大會上,我拜訪了很多華爾街的一線基金經理,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投資比的不是進攻,而是防守。在美國,如果你的基金可以做到連續年化收益率10%以上,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大資金來找你。反觀中國,這個收益率恐怕連基金都很難募集出來吧?為什麽?恐怕是因為我們的投資者和基金經理都過於急功近利了吧?大家都想快,都想用1年時間掙到自己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這可能嗎?當然可能,你可以去買彩票。呵呵。

慢就是快。欲速則不達。這些道理恐怕只有經歷過幾次牛熊轉換的投資者才能懂。

當然,我並不是反對持有創業板,相反的,我持有的基金組合中漲的最好的也是幾只創業板的股票。但它肯定不是全通教育,也不會是暴風科技。原因很簡單,我的能力有限,我看不懂這些沒有業績支撐的高價股。不管是創業板,還是主板,甚至是新三板,在我看來什麽板都無所謂,只要這家公司是好公司,只要這家公司在未來能賺到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只有這家公司的領導人值得我信任,我就會買入他,一直持有到他的業績拐點。

很幸運的是,我在籌備我的私募基金時,我就對我的投資人說,不要有太高的預期,我的能力只能努力做到長期年化收益率30%,牛市時高些,熊市時低些。我甚至還自嘲的對自己說,我的榜樣就是巴菲特,他才年化收益率20%,我只要努力做到像他一樣能在資本市場里活上50年,我就對得起信任我的投資人了。

最後,送給各位朋友一則小故事:蘋果創始人之一韋恩,在35年前以2300美元賣掉他10%股權,離開蘋果。如今韋恩賣掉的股權價值350億美元,有人說這是“最昂貴的錯誤”。韋恩卻不後悔,他說他得到了無價的快樂和健康。如今,喬布斯留下巨大的財富病逝了,而韋恩還在快樂的活著。

沒錯,努力讓自己快樂的活著,長壽比什麽都重要!

祝各位投資人長壽!

劉強:2015巴菲特股東大會之旅收獲分享:巴菲特,索羅斯和利弗莫爾究竟誰最牛?

如夢境一般的50周年巴菲特股東大會終於落下帷幕。當我親臨現場,和四萬多人同時坐在體育館里,看著主席臺上一位86歲的巴菲特和一位91歲的芒格坐在上面侃侃而談的時候,我的心確實有些激動了。別的不說,我只問自己一個問題,等我到了91歲的時候,我還能坐在臺上六個小時談如何投資嗎?這個恐怕真的很難!

很多人都喜歡把巴菲特,索羅斯和利弗莫爾拿來對比,既然這個話題如此之熱,那我也就來閑聊兩句。

首先,如果把投資圈比喻成一個江湖的話,那這三位絕對都算得上是絕頂的武林高手。就像你很難去評價到底是少林厲害,還是武當更強,亦或是峨眉第一那樣,其實這三位掌門人只是分別代表了投資圈中的三個門派:基本面派的巴菲特,禿鷲派的索羅斯以及鱷魚派的利弗莫爾。

巴菲特是基本面研究的登峰造極者。與其說他是在買股票,其實不如說他是在買企業。就像他說的那樣,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十年,那麽你根本就不應該持有他一分鐘!這話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極難。但巴菲特居然做到了。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何況巴菲特?對企業的充分了解,對企業領袖人品的充分信任,對牛市熊市更叠的充分淡定,對自己判斷的充分自信,才能成就了巴菲特50年的巨大成功!在股東大會上,巴菲特一再強調,他想告訴年輕人,投資是一件簡單的事,不要將其複雜化。但是,這種簡單中蘊含的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又有幾人能懂呢?

與大智若愚的巴菲特相比,像禿鷲一樣獵食的索羅斯更像是一名偉大的投資哲學家。他在哲學方面的成就絕對不遜色於他在投資界賺到的金錢。“ 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相和謊言的連續劇,經濟史的演繹從不基於真實的劇本,但它鋪平了累積巨額財富的道路。做法就是認清其假相,投入其中,在假相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這種頗具佛性的言論讓索羅斯註定成為了備受爭議的投資家。當然,由於禿鷲的獵食方式過於殘忍,索羅斯在大眾中的名聲顯然不如巴菲特更加正面,但這其實恰恰更加說明了索羅斯在投資造詣上要更勝巴菲特一籌!原因很簡單,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黑白顛倒的,如果連顛倒夢想的大眾都能認可的投資方法,大概率上不會是什麽絕世武功!

索羅斯雖有一身絕世武功,但遺憾的是罕有人能懂。他的反射理論被投資界公認為絕世武功秘籍,但其中的原因我想大多是看不懂的才是最好的。 尼采的一句話特別適合索羅斯: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與巴菲特和索羅斯相比,我個人其實更崇拜利弗莫爾。倒不是因為利弗莫爾賺的錢比較多,而是源於那本經典書籍——《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佛法中談到的最高智慧是布施,而布施中的最高級別是法布施,也就是把自己的智慧無私的分享給眾生。利弗莫爾這本書的法布施幫助了無數在投資中迷失方向的投資者找到出路,這才是利弗莫爾的偉大之處。

當然,遺憾的是,利弗莫爾最終自殺身亡的結局總讓人扼腕嘆息。當一個人的信仰不足以支撐他的巨大欲望之時,走火入魔就是他的不歸之路。過於自信的性格,放蕩不羈的私生活,以及對風險控制的一再放縱,再加上美國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讓利弗莫爾最終走向了滅亡之路。時也運也命也!

說了這麽多,我們到底該向他們三位投資前輩學習什麽?簡單一句話:在實戰中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戰術。

學高人者生,模仿高人者死。為什麽?因為法無定法,萬事無常。巴菲特對投資的專一性,索羅斯對機會的把握性,利弗莫爾對趨勢的很隨性,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我們畢竟不是他們,時代也在變化,我們想通過簡單的模仿他們在投資中取得好的結果那是不太可能的!莫向外求。其實佛法中已經講的很清楚, 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其實投資的秘籍不在於巴菲特,也不在於索羅斯,更不在於利弗莫爾,而在我們自己的心中。為什麽體會不到?因為我們的妄想執著蒙蔽了我們的佛性。試著讓自己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自己的呼吸,靜極生慧,就是這個道理。

有時想想也覺得蠻有意思,遠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國A股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一輪大牛市!想想兩年以前,同樣的股票,價格打折不到三分之一,卻無人問津。想想兩年以後,同樣的股票,價格乘以三倍,卻是炙手可熱。股票變了嗎?顯然沒有。變的是什麽?人心!

最後,用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一個大牌對沖基金合夥人,給手下傳閱的一封信,摘錄一段:“他們的判斷仍是基於事實和數據這兩個基本維度,而他們參與的這場投資遊戲,卻是在情緒的第三維和夢想的第四維上展開的”。

  • 每經網綜合
  • 李怡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82

虛擬現實:換種方法治療憂郁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625.html

今年,一家英國的精神病學雜誌登載了關於憂郁癥患者依靠虛擬現實治療的案例,通過加深對自己的愛和減少自我批評來減緩憂郁癥狀。

“愛自己可以緩和精神上的痛苦,不然痛苦會放大到難以忍受。”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健康心理學教授ChrisBrewin博士在進行該項研究後表示。這樣的理論支持在於,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對別人都有足夠的同情心,但是對自己就不這樣。

此前,這個療法在普通健康的誌願者身上進行過虛擬現實試驗。作為預備研究,15名成人憂郁癥患者進行了3次。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戴上虛擬現實的頭機,然後去體驗等身大的分身視角。通過做自身的虛擬人物,患者可以像看鏡子一樣註視自己的動作。

參加者會體驗8分鐘的虛擬現實情境,接到的指令是去安慰一位正在哭泣的小孩子,如果患者對那個小孩用溫柔的語氣講話,小孩子會平靜下來,停止哭泣。再下一步就是患者自己變成那個小孩子,然後看著分身的成人聽取安慰。

參加者每周接受三次虛擬現實療法。療法結束一個月之後,患者會參加關於自己的情緒和精神狀態的調查。其中9個人報告說憂郁癥狀緩和了,4個人認為癥狀明顯轉好。有1個患者說接受療法之後,在日常生活中再也沒有以前那麽容易自我批評了。

Brewin博士說:“安慰小孩,然後自己去聽自己說的那些話,患者們間接地把愛傾註於自己。實驗的目的就是讓患者對自己也有同情心,然後緩和自我批評,現在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過度的自我批評是引起憂郁癥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一點,虛擬現實療法可能會帶來成效。

因為樣本較少,也沒有對照實驗,研究結果還在初期階段。即使如此,這個結果還是對今後的研究提供了根據和方向。

現在已經出現了虛擬現實與腦電波相結合的產品,比如經過簡短的掃描體驗者就能看到以3D圖像效果全景呈現的實時大腦圖像,系統將根據提案者的大腦活動給出提案者的情感分析數值,這些情感數值會被標註在大腦圖像上對應的映射區域,同時也有一些適用性遊戲。比如在收集硬幣的虛擬現實遊戲中,體驗者將會看到基於其大腦活動而產生的障礙物,整個遊戲過程都產生自體驗者的真實腦電波,這也為適用性遊戲開拓了新的發展領域。

2016年4月底,該技術被首次運用於中國各大城市萬達影城的可口可樂創新中心。盡管現在服務內容僅限於根據你的當下心情推薦一款可樂,但未來無疑還有更多的開拓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527

吃三文魚,治抑郁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201

調查發現,采用地中海飲食的人患抑郁癥的可能性確實顯著低於不采用地中海飲食的人;那些嚴格遵照地中海飲食的人,患抑郁癥的風險足足降低了30%。(CFP/圖)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健康的膳食結構,如地中海飲食對於保持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頗有幫助。改變食譜或許會成為一種治療精神疾病的常用手段。

卡羅琳最近感覺很好。她堅持鍛煉,積極社交,還用盡可能多的時間陪伴4個孫子孫女。不過,她以前並不是這樣。7年前,這個居住在美國匹茲堡的退休放射科影像管理員開始對什麽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變得與世隔絕。現年75歲的卡羅琳回憶起當時的處境說:“那時我剛失去了母親,兩個兒子也剛搬走。”那時的她飽受體重超標、糖尿病以及慢性肺病的困擾。她陷入悲傷,吃下大量垃圾食品,狀態非常像抑郁癥。

就這麽過了幾年,有一天卡羅琳聽一個朋友說,匹茲堡大學有一項預防抑郁癥的研究招募受試者。她立刻報了名。參與研究的一共有247人,他們全都和卡羅琳一樣,是有輕微抑郁癥狀的老年人──如果不治療,這樣的人群有20%-25%的可能會發展成為重度抑郁癥。這些受試者中,半數接受了5個小時的解題療法(problemsolving therapy),那是專為幫助患者應對生活壓力而設計的一種認知行為療法;而包括卡羅琳在內的其余受試者接受了膳食指導。在社工的幫助下,卡羅琳發現自己喜歡上了三文魚、金槍魚以及其他很多“有益大腦健康”的食物,這些食物很快就取代了她過去常吃的薯條、蛋糕和糖果。

試驗在2014年結束,得到的結果令人意外,至少讓研究人員很意外。因為他們原先並不期待膳食指導組有什麽實質變化,換句話說,卡羅琳所在的組其實是對照組。然而,精神病學家查爾斯·雷諾茲(Charles Reynolds)和同事卻發現,兩組受試者的抑郁癥風險都有了顯著降低,並且降低程度不相上下。他們仔細查看了數據,發現所有受試者在參與試驗的15個月後,貝克抑郁量表(一種常用的抑郁癥狀評測方法)的測試分數平均降低了40%-50%。此外,只有8%的人發展成為重度抑郁,這與接受的是哪種療法無關。

誠然,兩組受試者的狀態改善都無法排除安慰劑效應所起的作用。與健康專家的面談、積極主動的改善意願都有助於參與者變得更樂觀。不過,在卡羅琳看來,自己之所以能逆轉惡化的精神狀態,主要靠改變飲食習慣。

將兩者聯系起來的並不只有卡羅琳一個人。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當中也有越來越多人認可膳食和大腦健康之間具有重要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目前得到的只是初步證據,要找出因果關系也很困難:或許,吃得健康的人也有其他保持大腦健康的習慣,例如定期鍛煉,睡眠規律等;又或許抑郁的人傾向於用垃圾食品“治療”自己。不過,相關研究數據正在持續增加。與精神健康相關的食物的名單每年都在加長:魚和其他提供ω-3脂肪酸的食物可能有助於抵抗精神病和抑郁癥;酸奶、腌菜、德國泡菜等發酵食品似乎可以減輕焦慮;綠茶以及富有抗氧化物質的水果可能有助於延緩癡呆癥,等等。

很可能並沒有某種單一的成分,沒有“來自遙遠叢林的快樂種子”,能讓人保持良好的情緒或讓人上了年紀後依然思維敏捷,但有一些膳食模式經過數百萬年人類演化的校準,的的確確表現出了改善人的認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在新興的營養精神病學領域,研究者對“哪種類型的飲食結構最好”漸漸建立起了共識。而最振奮人心的可能是,膳食幹預在精神疾病方面也有望成為藥物治療和其他療法的重要補充,像在許多其他醫學領域發揮的作用一樣。

好的飲食壞的飲食

說到促進大腦健康,目前得到最有力證據支持的是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的傳統飲食習慣,也就是所謂的地中海飲食,主要由水果、蔬菜、堅果、全麥、魚、適量瘦肉、橄欖油組成,可能還包括一點紅酒。2011年,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拉斯帕爾馬斯大學的公共衛生專家阿爾穆德納·桑切斯-比列加斯(Almudena Sánchez-Villegas)與同事開展了一項評估地中海飲食與抑郁癥關系的研究,追蹤調查了超過1.2萬名健康西班牙人,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6年。調查發現,采用地中海飲食的人患抑郁癥的可能性確實顯著低於不采用地中海飲食的人;那些嚴格遵照地中海飲食的人,患抑郁癥的風險足足降低了30%。

桑切斯-比列加斯通過此後的另一項大型試驗進一步確認了這種關聯。這個多中心的研究項目被命名為地中海飲食預防研究,在全西班牙評估了近7500名男性和女性,最初是為了研究額外補充堅果的地中海飲食是否可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並得到了肯定的結果。而在2013年,桑切斯-比列加斯與其他幾位研究者再度分析了該項目參與者在抑郁癥方面的數據。他們發現,相比一般低脂飲食的人,堅持多加堅果的地中海飲食的人患抑郁癥的風險較低,這種差別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明顯——患抑郁癥的風險可降低40%。對於這些無法充分代謝葡萄糖的人,地中海飲食可能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糖的攝取,因而讓糖尿病患者受益最為明顯。

確實,地中海飲食的一大特征就是低糖,而且大多數西方食譜上常見的加工食品和肥肉也很少。任職於澳大利亞迪肯大學以及墨爾本大學的費利切·N·傑卡(Felice N. Jacka)是營養精神病學的領軍人物,也是最早證明了典型的西方飲食習慣與抑郁癥、焦慮癥有關聯的研究者。在最近的研究中,她把不良飲食習慣與大腦萎縮聯系了起來。2015年9月,她與同事發現,老年人連續4年采用西方飲食,不僅患情緒障礙的風險增大,而且從核磁共振掃描的結果來看,左側海馬體的體積也顯著縮小。海馬體是兩條形似海馬的腦組織,在記憶形成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傑卡之所以關註海馬體,是因為有動物實驗表明飲食因素與海馬體變化有關。

科學家提出了各種可能的機制來解釋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腦損傷。傑卡的發現以及另一些平行研究揭示,高糖飲食會促成失控的炎癥並引發一連串代謝變化,最終損害大腦功能。一般來說,炎癥是人體免疫系統用來對抗感染並促進愈合的一門武器,可一旦進攻過度或方向錯誤,炎癥也會損害健康的人體組織。已有大量研究顯示,很多大腦疾病與炎癥有關,包括抑郁癥和躁郁癥,可能還有自閉癥、精神分裂癥和阿爾茨海默病。

2010年到2012年的兩個薈萃分析回顧了總共53項研究的數據,結果發現在抑郁癥患者的血液中,有些炎癥相關的標誌物明顯高於常人。還有多項研究表明,精神障礙(包括抑郁癥和精神分裂)患者的小膠質細胞的活躍程度會升高或發生改變,而這種免疫細胞在大腦炎癥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雖然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是炎癥導致某些精神疾病還是某些精神疾病引起炎癥,但從現有證據來看,很多精神障礙(尤其是抑郁癥)的已知風險因素,比如藥物濫用、壓力、悲痛經歷以及某些遺傳傾向,大部分會促發炎癥。

傑卡的研究一再指出,像地中海、日本和斯堪的納維亞的傳統飲食習慣都不易導致炎癥,對神經和心理健康是最好的。“毫無疑問,壓力和不悅的情緒會讓我們把手伸向餅幹,要不然那些也不會叫休閑食物嘛!”她說,“然而數據卻一致說明,讓大腦健康的飲食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豆類、堅果、魚類、瘦肉以及像橄欖油那樣的健康油脂。”

塑造大腦的脂肪酸

研究者還不斷發現,幾種傳統飲食之所以有效,還不僅是用好的食物取代了壞的食物。去年夏天,法國波爾多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阿芒迪娜·佩爾蒂埃(Amandine Pelletier)、克里斯蒂娜·巴魯(Christine Barul)、卡特琳·費亞爾(Catherine Féart)等人發現,地中海飲食可能對大腦神經連接有實際幫助。他們采用了一種高靈敏度的神經成像分析技術,叫“基於體素的形態學分析”,可以分辨出大腦結構在一段時間內的細微變化。去年9月,美國拉什大學的營養流行病學家瑪莎·C·莫里斯(Martha C. Morris)與合作者報告,地中海飲食與富含營養且低鹽的高血壓防治飲食(DASH diet)結合,得到的所謂“健腦飲食”(MIND diet)有助於減緩認知衰退,甚至有可能預防阿爾茨海默病。他們測試了960名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其中遵循健腦飲食約5年的人在測試中的得分,與比他們小7.5歲的人相當。

我們或許可以通過人類的演化背景來解釋這種神經保護作用。在19.5萬年前到12.5萬年前,人類一度瀕臨滅絕。進入冰期的地球在長達7萬年的時間里被冰雪覆蓋,荒蕪貧瘠。人類祖先的種群數量陡然下降,人數可能僅余數百——大部分專家認為,今天地球上活著的所有人都是這一小群人的後代。這一小群早期現代人當時是如何挨過冰期而幸存下來的,具體情況我們現在還不清楚。然而,隨著陸地資源耗竭,在非洲大陸周圍密集分布著貝類的海岸尋覓海洋生物很有可能成為了當時人類能夠存活的關鍵。南非納爾遜·曼德拉都市大學的研究生簡·德萬克(Jan De Vynck)證明,在貝類密集分布區,一個采集者能夠在一小時內獲得高達4500卡路里的熱量。

考古學記錄印證了這種可能性,而且還暗示人類祖先正是以貝類與冷水魚為主食。這兩類食物均富含ω-3脂肪酸。這些脂肪或許還推動了人類大腦的演化,使這個60%的成分為脂肪的器官變得格外複雜。尤其有一種叫作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ω-3脂肪酸,被一些人認為是與大腦健康關系最密切的一種營養成分。

很多研究證實,DHA對人腦的發育、結構和功能十分重要。它是神經元細胞膜的成分之一,可以促進神經元之間的通信,還被認為可以提升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一種促進腦細胞生長和存活的蛋白質)的表達水平。正因為DHA等ω-3脂肪酸在塑造和維持大腦這個最複雜的人體器官方面不可或缺,人們自然會想到,如果在膳食中添加更多的ω-3脂肪酸,比如多吃海產品,也許就可以像營養學數據暗示的那樣保護大腦不出問題。同樣值得一提的是,DHA似乎還可以減輕損害大腦的慢性炎癥。

作用重大的腸道微生物

2014年有一項引人註目(或許還有點惡心)的實驗,23歲的大學生湯姆·斯佩克特(Tom Spector)在堅持只吃麥當勞快餐後,腸道細菌種類被清除了約三分之一。斯佩克特之所以甘於充當小白鼠是出於兩個原因:為了完成課題拿到他的遺傳學學位;為了給他父親、倫敦國王學院的遺傳流行病學教授蒂姆·斯佩克特(Tim Spector)提供數據,用以研究加工食品對腸道菌群的影響。斯佩克特父子的這項研究並不針對特定的健康問題,他們只是測了湯姆腸道菌群多樣性的下降程度,不過湯姆也提到他在連續吃了幾天漢堡、薯條和可樂後感覺到精神渙散和情緒低落。由於微生物種類數量減少得過於驚人,斯佩克特教授把實驗結果送去了三家實驗室予以確認。

像湯姆那樣由個人飲食習慣導致的微生物群變化可以迅速誘發腸道內的炎癥。除上面所述不良後果外,腸道炎癥還會引起5-羥色胺供應不足,而5-羥色胺是一種與抑郁等心理疾病密切相關的神經遞質。人體中約90%的5-羥色胺在腸道產生,來自某些微生物與腸道細胞的相互作用,有些微生物甚至自身就能產生一部分5-羥色胺。但是,炎癥的副產物會把5-羥色胺的代謝前體色氨酸轉化為另一種化合物,產生有神經毒性的代謝產物,可能引起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和阿爾茨海默病。

不過,還有一個好消息。改變膳食不只會使人體微生物的多樣性減少,同樣也能使之增加。從而減輕胃腸炎癥。2015年,匹茲堡大學一個研究組開展的實驗得出了有趣的結論。他們的實驗是讓20名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非洲裔美國人與20名土生土長的南非黑人相互交換膳食內容。非洲人開始吃漢堡、薯條、薯餅等,取代他們平時吃的低動物脂肪、高纖維的膳食;美國人則舍棄了平常吃的那些高脂肪食品和精加工碳水化合物,改吃豆子、蔬菜和魚。經過短短的兩周,那些美國人的結腸炎癥明顯好轉,糞便樣品顯示,其中產生丁酸鹽的細菌種類達到原來的2.5倍,而丁酸鹽被認為可以幫助降低患癌風險。但另一方面,那些南非人的腸道微生物變化卻顯示患癌風險提高了。

“改變膳食是改善人體微生物組並控制炎癥的最簡單的方法。”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艾米莉·迪恩斯(Emily Deans)說。她從自身臨床經驗出發,提出在精神疾病的控制上,飲食的作用之大完全不亞於藥物和精神療法。“我和幾乎所有的病人都探討過營養的作用,”她補充說,“我相信飲食確實有助於控制抑郁癥之類的病情,至少在一部分人當中是有效的。”迪恩斯還提到,進餐的時間安排也會影響情緒,有研究顯示,規律的進餐時間有助於提高心理健康。

有益思考的食物

7年過去了,現在的卡羅琳吃得比過去好:以海產品為主,並減少了糖的攝入。她的體重減輕了,糖尿病也得到了控制。“作為全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了解自己吃下去的東西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她喜滋滋地說。這種意識在病人和從業醫師當中都在逐漸加強。2015年3月,由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組成的一個大型團隊以營養精神病學研究國際協會的名義在《柳葉刀·精神病學》(Lancet Psychiatry)上發表了一份報告。該組織在2013年成立,傑卡是發起人之一。報告指出,很多精神藥物治療效果一般,因此協會呼籲在精神醫療中加入以營養學為基礎的方案。“日益增多、富有說服力的證據表明,精神疾病流行範圍廣和發病率高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營養,”報告中寫道,“並且膳食在精神病學上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在心臟病學、內分泌學和胃腸病學上的重要性。”

多虧我們的演化過程(也多虧地球上有充足的魚類),精心對待膳食或將發揮關鍵作用,逆轉全球精神疾病不斷高發的勢頭,減少罹患各式各樣癡呆癥的人口比例,避免精神病癥狀和情緒障礙日益加重。毋庸置疑,“吃對東西”能幫助我們熬過艱難時期,如同16萬年那一小群人類蜷縮在非洲海岸的洞穴里時經歷的那樣。

力主通過改善膳食來增進大腦健康的倡導者之一傑卡欣然看到,介入式研究終於開展起來:醫生為病人開出的“處方”是特定的膳食,還會追蹤病人的情況。這類研究將會為膳食與精神健康、認知功能之間的關系提供更加明確的證據。傑卡自己的研究組目前在開展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目的是檢測膳食調整對成年抑郁癥患者的療效。“我們現在的這個試驗是第一個嘗試直接回答‘改善飲食會不會讓我的抑郁癥好轉’的研究,”她補充道,“初步結果非常令人振奮。”她的團隊期待在今年晚些時候就能拿出答案。

與此同時,因為數十年來精神病藥物的進展讓人失望,很多醫生和患者開始把希望寄托在膳食幹預上。有太多的病人遭受著精神疾病或癡呆癥的折磨卻在現有的藥物中找不到合適有效的。舉例來說,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氟西汀是治療抑郁癥最常用的一種藥,但它似乎只對一些嚴重的病例起效,而對於輕度或中度的病癥來說,所起的作用常常和安慰劑差不多。隨著科學家對精神疾病和認知障礙的病理學有更深了解,更有效的治療靶點一定會出現。但以營養學為基礎的治療方案既沒有副作用、成本又低,將來也會對癡呆癥和精神病的治療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環球科學》授權南方周末發表,有刪節,朱機翻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22

中國抑郁癥患者占全國人口4.2% 中醫心理學提出獨到見解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社會節奏加快,人的心理壓力也相應增加,心理疾病在全球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超過3億人受抑郁癥困擾,約占全球人口的4.3%。中國抑郁癥病例占全國人口的4.2%。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字顯示,全球近一半抑郁癥患者居住在東南亞地區和西太平洋地區(包括印度和中國),這也反映出這兩個地區人口相對較多。2005年至2015年間,抑郁癥總人數增加了18.4%。同時,抑郁癥導致的自殺行為是15歲至29歲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負擔。此外,抑郁癥和焦慮癥將每年導致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抑郁癥,既沒有傳染性,也不是器質性疾病,抑郁是有生理易感性基礎,與外界環境發生互相作用,反饋到自身從而表現出一系列的稱之為“抑郁癥狀”的動態過程。

“大量臨床實踐證實,誘發抑郁癥的刺激強度並非都處於高水平,這些刺激可能大部分人都可以應對而不出現癥狀,但抑郁癥患者卻無法成功應對,這提示我們抑郁癥患者本身存在的‘易感性’可能是其發病的根本原因,這與‘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道理一致。”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原副院長汪衛東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醫的原理在於循證醫學,在汪衛東看來,只有找到了病因,才能從根上來治療。

在全球範圍內,抑郁癥被列為非致命健康損失的最大“貢獻者”之一,占所有“總傷殘損失健康生命年”的7.5%。其中,中國抑郁障礙患病率為4.2%,自殺風險正是抑郁病的根結所在。目前,現代醫學對抑郁癥的治療主要包括三類方法: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電抽搐治療,一線治療仍然是藥物治療。

“抑郁癥是一種高患病率、高複發率、高致殘率及高自殺率的嚴重精神疾患,但是藥物治療存在著副作用、患者服藥依從性差、起效時間慢、治療周期長、作用範圍有限、複發率高等問題。”汪衛東表示。

他還表示,“臨床實踐發現,人格易感性在抑郁癥發病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治療方法無法糾正易感性是抑郁癥治療療效較低且難以持久的重要原因。”

西方心理學對於抑郁癥人格易感性的研究發現,有許多的研究表明神經質、內傾性、意誌薄弱、無責任感與抑郁癥有密切的聯系。而在汪衛東的中醫心理學的研究過程發現,抑郁癥患者存在與“膽氣虛”密切相關的癥狀,膽氣虛弱體質的個體多憂愁寡斷,思慮善憂,稍微遇事即憂愁不解,善驚易怯。

“目前對於抑郁癥的心理治療中證據強度最高的是認知行為療法,能夠有效地改善抑郁癥的臨床癥狀,療效與藥物治療相當,治療抑郁癥的有效率為41.6%。但是這個治療方式需要專業培訓的醫生、漫長的療程、經濟上的負擔以及0~50%的抑郁癥複發率,使得部分患者放棄這種治療而轉向其他的治療方法。”汪衛東表示。

在中醫思維指導下的中醫心理學,對於中國人的抑郁癥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有獨到見解,在心理治療方面,更加註重心身同治,達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在汪衛東20多年的研究中發現了中醫心理學對抑郁癥的治療方法,通過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以下簡稱TIP療法),把中醫傳統氣功療法與西方的催眠療法和認知療法進行某種結合,通過言語的和行為的誘導,使被治療者進入某種從清醒到睡眠這個過程的中間狀態,治療者根據治療需要,將言語和行為信息組成的某種“理念、觀念”導入給被治療者,影響被治療者的記憶和內隱認知,並達到某種心理治療與心理康複作用的治療方法。

“TIP的創立經由20余年的實踐而來,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技術體系,屬於中醫現代心理療法,有效率為69%。”汪衛東表示。

目前TIP技術已經獲得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審批。中醫心理TIP技術用於失眠癥、抑郁癥等疾患的治療,已經取得數據顯示,其對失眠癥、抑郁癥癥狀改善明顯,TIP技術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規範的治療抑郁癥臨床操作規範體系,廣泛應用於臨床輕中度和部分中度抑郁癥的臨床治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