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十一歲那年怪手拆了他的家 流離二十年 一碗花生湯重溫街坊情

2013-01-21  TWM
 
 

 

海安路重生,六十年老字號花生湯回來了,中藥房老厝也變身成咖啡廳,從流離失所到注入新生命,這條街的恩怨已盡付風中。

接下來的故事,要以新世紀的曲式,繼續傳唱。

撰文‧賴筱凡

「老闆,一碗花生湯加湯圓。」只見老闆熟練地將花生湯舀進碗裡,快速又準確。這個動作,他已經做了超過二十年,守著這家從祖父母流傳下來的六十年老店,他是莊世滄。

小小一塊不到四坪大的店面,周六下午人潮洶湧,讓店員舀湯的手沒停過。一杯四十元的花生湯,裝載著一甲子的老味道,背後卻有個顛沛流離的故事。「我媽媽一講到海安路,到現在還是怨嘆啦!」在揉麵團的空檔,莊世滄坐了下來,雙手還沾滿白白的麵粉。

這裡,曾是莊世滄一家三代的居所,他們的花生湯店從這裡興起,也在這沒落。莊世滄十一歲那一年,怪手拆了他的家,媽媽忙著找店面、打包,「我們那時都小,哪裡懂那麼多(指海安路地下街興建案),只知道有新家了。」童稚無知的莊世滄,直到連續搬了五次家,才懂得為什麼每次媽媽講到海安路,就是一陣咒罵。

他們,顛沛流離借了四十萬,才重新回到這裡時而望向遠方,時而緊盯眼前,「我媽媽哦,講到海安路地下街,她一定會用台語罵施治明(台南市前市長),『施治明、施治明,你要死為何要拖著我們台南人一起死?』……海安路拆遷,最累的是我媽媽,要找店面、要做生意。」儘管事過境遷,莊世滄的話裡依然充斥著怨懟。

在祖父母那一代,莊世滄一家落腳在海安路上,雖然已經不明白當初為何會選上海安路,海安路上的生活回憶,卻深刻地烙在莊世滄腦海裡,「我們家的店面沒有很大,可是生意很好,大家都知道海安路上有一攤花生湯很好喝。」繁華似錦,彷彿昨日,猛然回首,卻驚覺已經二十年。

「我們搬過康樂街、國華街…」莊世滄用手比畫著,「搬了五次,生意都不好,因為老客人都不知道我們到哪去了。」莊世滄一家怎麼也沒想到,祖父母家傳的生意,卻敗在一樁荒謬的開發案,「我們每搬一次,就是一筆錢,租金、裝潢、設備,這些都要錢。」台南市政府把他們的店面收走了,剩下的是一塊不過兩坪的斷垣殘壁,他們只能四處找店面,以求家傳生意能延續。在海安路,店面是自己的,在外頭卻得付租金,生意不好,收支難打平,只能一直搬。

直到二○○二年,海安路傳出了可能開通的消息,莊世滄一家向阿嬤的友人借了四十萬元,決定重回海安路上開店。「那時,聽說海安路快開通了,反正生意也不好,想說乾脆搬回去,還能省一筆租金。」莊世滄說,儘管原本的店面已被徵地拆除,只剩下兩坪畸零地的產權,但前方兩坪公有地,他們擁有優先承租權,租金也相對便宜,才讓老店重生。

說也奇怪,再度來到海安路後,莊世滄兩兄弟接手經營,花生湯的生意就此起飛,加上藝術造街帶來大批遊客,許多人走累了,都會在這個街角歇息,喝上一杯古早味的花生湯。

他們,延續家的記憶年輕人創業,老中藥房的新生命花生湯店面的隔壁,綠意爬滿整個小花園,仔細定睛一看才發現,原來是一家咖啡廳,還取了個很有意境的名字,叫作「隨光呼吸」。

多數人不曉得,這個用老屋改建而成的咖啡廳,前身其實是家中藥房,「這是我家中藥房的店面,這是診療室、調劑房、廚房。」二十年了,老家的結構在陳鋕銘腦海裡,清晰如昨。

不僅是陳鋕銘在海安路長大、娶妻、生子,他父親也在這寫下了自己的人生故事,「我爸爸年輕時是中藥房的學徒,娶了我媽媽後,才在海安路開這家中藥房。」後來陳爸爸又順利考到了中醫師執照。「這裡,算是我們家的福地吧。」陳鋕銘對這個家的情感之濃烈,溢於言表。

老家被拆,陳鋕銘縱使心中有些難過,但為了地方繁榮,他們家沒有抗爭、沒有不理性的激情,而是靜默地遷離了這塊承載他們一家回憶的地方。

○二年海安路鐵皮拆卸後,陳鋕銘是最早動手整頓這片廢墟的人,他親手種下那一株株綠意,「還拿到市政府補助的兩萬元。」他不好意思地搔了搔頭,對他來說,家的記憶一直都在,那應該是美好的,不該是殘破的。

因此,當杜昭賢開始推動藝術造街運動時,陳鋕銘二話不說,力挺到底。五年前,海安路藝術造街已經進行到第二期,也算小有名氣,陳鋕銘卻不輕易將房子租給他人。直到他因友人介紹,認識了一群想創業的年輕人。

「他(指陳鋕銘)很有想法,不希望這塊地方太商業化,希望多點藝術氛圍。」隨光呼吸創辦人之一的陳昭彣說,他們想創業,找了很多地方,感覺都沒有海安路上好,最後打動陳鋕銘將老屋出租的關鍵,還是在於經營理念,「我們也不想做商業氣息太重的店,要有藝術氛圍,又能保留老屋風味。」從中藥房到了咖啡廳,陳鋕銘的老家有了新生命,每逢周末,隨光呼吸裡幾近客滿,不論是想坐在沙發上享受片刻清閒,抑或是坐在窗邊,感受從窗外灑落的陽光,在在都讓隨光呼吸成了海安路上熱門店家。這是陳鋕銘替老家寫下的一頁新故事。

從拆除到重返繁榮,走了二十年,在這裡生活的人,已世代交替了。年輕人的心中沒有仇恨,他們有些人選擇重新回到這裡,再次扎根;有些人則將故事掀開新頁後,讓其他人去寫故事。

或許,再過二十年,已經沒有人記得清楚海安路原來的樣貌,只會想起藍曬圖、藝術造街的美麗,但在老居民心中,那條只有十米寬的海安路,一直都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57

那年三月,那年西藏(之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24

格隆序:
每年三月都是藏地最美的季節之一:冰雪開始消融,到處泉水叮咚;經過一個漫長冬天洗刷過濾後的天空藍得幾乎不真實;山間各種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花朵都開始爭奇鬥艷——最打動人的當然是藏區漫山遍野的野桃花——其實無所謂家桃花野桃花,藏地所有桃花都是隨意生長隨意開放的——一株株,一樹樹,在山頭,在河谷,在村落,田間地頭肆無忌憚地怒放。

恰好格隆匯會員,廣州富力集團副總經理蘇錕兄發來他去年23月甘南藏區的記行照片,張張精彩之極(蘇兄在全球多地舉行過自己的攝影展,他是少數能夠拍出格隆這種完美主義者心目藏區的人),而格隆好友貢去乎嘉措活佛也再次發來赴藏地賞桃花的邀請——格隆這次真的要告別大家,告別市場一陣去踐約了。

格隆想說的是:無論誰負了你,藏地的春天不會負你!藏地的桃花不會負你!是時候放下“淡出鳥來”的股票,去藏地踐約一個三月之旅了!



那年三月,那年西藏(之一)
蘇琨

我的攝影生活在記憶中是從大學開始的,學習設計專業,繪畫和攝影都是必不可少的。


1992年,我背著一部老式膠片相機開始了第一次背包旅行,從此相機總是我每次旅行的忠實夥伴。我也開始踏上了影像的未知之途,從膠片到數碼,開始營造起自己的影像空間。一幀幀照片,記錄了我曾經的感嘆,沖動,凝視,若有所思......也紀錄了我自己每一次喜悅和哀愁。

對於攝者,好奇心非常重要!走過很多路,見過很多不同的人,經歷過風雨,有故事... 那麽,我就希望將這種資本和素質通過相機轉換到照片當中。現在相機技術也在不斷發展,拍攝照片越來越容易,我希望能夠通過照片講述故事,這就像在寫一部小說。從技術的角度來講,可能拍的照片並不完美,但從講述的故事來說也許會非常吸引人,希望自己擁有的和別人擁有的不同的資本。

"對焦,要對在自己的心情上。"的確,每一次的創作,既是對眼前靈感的裁取,也是對自我世界的反觀和重現。因此我覺得一個人的作品要表達什麽,或是要替誰表達,似乎是在按下快門前很久就已經醞釀好了。

這次應格隆之邀,所選照片都是2014年二月、三月拍攝,拍攝點為青海同仁郭麻日寺,甘南郎木寺和拉蔔楞寺。本期為郭麻日寺正進行瞻佛等佛事活動。

1、攜家帶口參加法會


2、舞蹈一樣韻律的施粥隊



3、安靜的藏區村莊早晨



4、佛事活動中的少女逗樂



5、舍飯扁擔隊伍中幸福的母子



6、虔誠的叩拜



7、袈裟里的童年



8、佛光下的幸福


9、煨桑與展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028

那年三月,那年西藏(之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84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2 20:25 編輯

那年三月,那年西藏(之二)
格隆匯 蘇錕


格隆序:


每年三月都是藏地最美的季節之一:冰雪開始消融,到處泉水叮咚;經過一個漫長冬天洗刷過濾後的天空藍得幾乎不真實;山間各種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花朵都開始爭奇鬥艷——最打動人的當然是藏區漫山遍野的野桃花——其實無所謂家桃花野桃花,藏地所有桃花都是隨意生長隨意開放的——一株株,一樹樹,在山頭,在河谷,在村落,田間地頭肆無忌憚地怒放。


恰好格隆匯會員,廣州富力集團副總經理蘇錕兄發來他去年2、3月甘南藏區的記行照片,張張精彩之極(蘇兄在全球多地舉行過自己的攝影展,他是少數能夠拍出格隆這種完美主義者心目藏區的人)。


格隆想說的是:無論誰負了你,藏地的春天不會負你!藏地的桃花不會負你!是時候放下“淡出鳥來”的股票,去藏踐約一個三月之旅了!







那年三月,那年西藏(之二)
格隆匯 蘇錕




我的攝影生活在記憶中是從大學開始的,學習設計專業,繪畫和攝影都是必不可少的。


1992年,我背著一部老式膠片相機開始了第一次背包旅行,從此相機總是我每次旅行的忠實夥伴。我也開始踏上了影像的未知之途,從膠片到數碼,開始營造起自己的影像空間。一幀幀照片,記錄了我曾經的感嘆,沖動,凝視,若有所思......也紀錄了我自己每一次喜悅和哀愁。


對於攝者,好奇心非常重要!走過很多路,見過很多不同的人,經歷過風雨,有故事... 那麽,我就希望將這種資本和素質通過相機轉換到照片當中。現在相機技術也在不斷發展,拍攝照片越來越容易,我希望能夠通過照片講述故事,這就像在寫一部小說。從技術的角度來講,可能拍的照片並不完美,但從講述的故事來說也許會非常吸引人,希望自己擁有的和別人擁有的不同的資本。


"對焦,要對在自己的心情上。"的確,每一次的創作,既是對眼前靈感的裁取,也是對自我世界的反觀和重現。因此我覺得一個人的作品要表達什麽,或是要替誰表達,似乎是在按下快門前很久就已經醞釀好了。


這次應格隆之邀,所選照片都是2014年二月、三月拍攝,拍攝點為青海同仁郭麻日寺,甘南郎木寺和拉蔔楞寺。本期為郎木寺瞻佛大法會和拉蔔楞寺的圖片。




1、 鏖戰


瞻佛,藏語稱為“貴格先”,字面意思為“展示絲綢佛像”,我們平時俗稱“曬佛”。瞻佛的目的,是將佛的偉大形象展示於人間,讓僧俗信眾通過心靈去感受,由此而頂禮膜拜,贊嘆供養,祈願佛法長住。


2、拜 這種五體投地的露天大拜,只有在西藏才能見到。風雪再冷,也阻擋不了虔誠的藏族同胞對於信仰的執著,敬佩他們!

3、雪地中走過的盛裝父女

4、老婆婆

5、撒龍達 “龍達”是藏語。“龍”是指天地間大氣中的元氣和無形的神靈;“達”是指信教徒在元氣的充沛下和神靈的保佑下,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現今信教者放“龍達”,主要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吉祥如意。

6、雪地靜侍

7、雪地瞻佛

8、雪里的僧侶

9、雪中的藏民們

10、格爾底寺早晨

11、取水


12、拉蔔楞寺佛殿之前


13、拉蔔楞寺舍聖水


14、拉蔔楞寺的老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605

A股Yesterday Once More? 再回首那年12道金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45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2 09:57 編輯

A股Yesterday Once More? 再回首那年12道金牌


導讀

歷史雖然不會簡單重演,但是常常很相似而值得借鑒,牛市進入“亢奮”狀態,證監會“喊話”越來越頻繁,監管層2季度可能對“瘋牛”下狠手的擔憂猶如懸在投資者心頭上的劍。再回首1996年瘋牛行情中監管層12道金牌調控市場導致短期行情暴跌20%的歷史,也許可以在當前的行情中,保持一份清醒。

★ 歷史雖然不會簡單重演,但是常常很相似而值得借鑒

2015 年的年度策略《大決戰》中我們曾經提到:改革大潮湧動,中國經濟釋放“制度彈性”,直接融資大發展, A 股牛市有望步入長期牛市, 類似 1996-2001年經濟低迷期以“改革”、“創新”的名義全面提升估值的財富再配置型行情。

★ 牛市進入“亢奮”狀態 ,溫和的調控難以輕易制伏“瘋牛”


值得當前階段借鑒的1996 年的那一段“瘋牛”,即大盤指數從 1996 年初的 512 點上漲,雖然 10 月開始遭遇調控但不改瘋牛,直漲到 12 月初的 1258點,最終在“12 道金牌”調控政策的疊加效應下,行情短期暴跌20%以上。

近期樂觀情緒繼續強化,“ 杠桿上的牛市 ” 已經亢奮 ,行情向著我們預測的最高潮的第二種情形演繹。面對瘋牛行情和糟糕的經濟,政策調控如期滯後出手,顯然較難輕易壓制行情。 但隨著調控逐漸加力, 二季度行情出現“小尖頂”的概率大增:

    (1)證監會要求券商“兩融”不得以任何形式開展場外股票配資、傘形信托等;

    (2)證監會放行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和港股;

    (3)允許個人投資者可接獲得 QDII 額度;

    (4)證監會加快新股發行節奏;

    (5)加大並購重組融資力度;

    (6)證監會明確提示炒股風險;

    (7)券商兩融風控趨嚴;

    (8)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各種來自所謂“權威渠道”的關於調控手段的“小道消息”。

★ 善意提醒:牛市有調整才能更長遠,當心監管層2季度對瘋牛下狠手

杠桿上的牛市 ,最要提防的“大殺器”是針對股票配資業務的“去杠桿”。如果未來數周行情全面泡沫化,監管層有可能痛下狠手,導致“像樣調整”。調整並不改變牛市,適時的調整能讓牛市走的更健康、更長遠。

★ 以史為鑒:重溫1996年牛市 、“12道金牌” 引發的暴跌及之後繼續上漲

行情回顧:

    (1)1996.1~1996.5:藍籌股價值回歸。

    (2)1996.6~1996.9:滬、深地方政府主動幹預股市。

    (3)1996.9-1996.12:增量資金炒作的路徑從此前的藍籌股轉移到低價股。

1996.12 :“十二道金牌”引發暴跌。1996年10月起,證監會開始溫和調控、試圖讓狂熱的股市降溫。但震蕩之後,11 月底瘋牛繼續,半個月內從 920 點漲至 1258 點。最終管理層痛下狠手,12 月中旬證監會政策加碼、人民日報社論提升風險、漲跌停板制度推出等等聯手打壓,大盤 1 周左右跌去 30%。

急跌後,績優股開始新一輪行情,推動大盤漲到1997 年 5 月初 1510 點。

歷史也許會相似演繹?“12道金牌”和“小尖頂”


歷史雖然不會簡單重演,但是常常很相似而值得借鑒。2015 年的年度策略《大決戰》中我們曾經提到:2015 年,改革大潮湧動,A股市場對中國經濟此次釋放“制度彈性”的反應,類似 1996-2001 年經濟低迷期的財富再配置型牛市。兩輪行情均有如下幾個顯著特征:

    (1)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政府積極推進改革、創新;

    (2)存量社會財富向股市配置;

    (3)政府“做大資本市場蛋糕”的意願類似。

當前牛市進入“亢奮”狀態 ,溫和的調控難以輕易制伏“瘋牛”

1996 年到 2001 年的牛市節奏是三大階段“牛市—盤整市—牛市”。其中,值得我們當前市場是借鑒經驗和教訓的是 1996 年的那一段“瘋牛”,即大盤指數從 1996年初的 512 點上漲,雖然 10 月開始遭遇調控但不改瘋牛,直漲到12月初的1258點,最終在“12 道金牌”調控政策的疊加效應下,行情短期暴跌 20%以上。之後,繼續上漲到1997年5月初的1510點。

我們 4 月初的策略報告即認為此輪牛市開始處於第一階段的“最高潮”,我們給出最高潮的演繹將呈現“大尖頂”和“小尖頂”兩種情形,兩種情景假設分別在於前者是“政策對於瘋牛風險不知不覺並且不斷火上澆油”;而第二種情景的假設是“政策調控後知後覺但是循序漸進不斷加大力度”。近期,如期發生的是,A 股市場的樂觀情緒繼續強化,杠桿上的牛市已經亢奮,融資融券余額突破 1.75 萬億,股票賬戶數達到 2.01 億戶,交易賬戶占比創歷史新高。

面對瘋牛行情和糟糕的經濟, 政策調控略顯滯後且是溫和出手,顯然較難輕易壓制行情。
但是,隨著調控逐漸加力 ,二季度行情出現“小尖頂”的概率大增, 行情向著我們預測的最高潮的第二種情形演繹。因此,最新策略《沸騰歲月 TheGo-GoYears》發出這樣的提醒,目前的“瘋牛”階段,可能重演當年的政策調控“12道金牌”才能讓牛市慢下來的那一幕,提防 5 月中下旬的風險時點。

當前“牛”已瘋,依靠“風險提示”的輿論調節或者分流增量資金或者溫和加大股票融資節奏等等,短期可能難以阻擋市場上漲的步伐,但要提防政策的累積效應或者“大殺器”。“瘋牛”階段市場的亢奮情緒有很強的慣性,新入市的投資者更相信“牛市中的每一次調整都是買入的機會”。因此,面對蜂擁而至的增量資金,監管層後知直覺、循序漸進的手段很難輕易讓“瘋牛”休息。中登最新公布的統計情況顯示,上一季度新增股票賬戶增加 4.3 倍,達到 795 萬戶,其中,80 後成為主力軍,占比近 62%;55 歲以上人群占約 5%;90%以上賬戶持股市值低於 50 萬元人民幣,散戶投資者的交易金額占 80%以上,換手率超過 100%。

提防“瘋牛”倒逼 監管層痛下狠手


如果未來數周行情全面泡沫化,監管層 有可能痛下狠手 , 從而 出現“ 像樣調整” 。截止上周末,政策信號已出現並逐漸加力,包括

    (1)證監會要求券商“兩融”不得以任何形式開展場外股票配資、傘形信托等;

    (2)放行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和港股,引導 A 股資金向港股、新三板市場分流;

    (3)QDII2 啟動,允許個人投資者可接獲得 QDII 額度,自行決定投資海外;

    (4)新股發行節奏加快,新股從每月一批改為每月兩批;

    (5)加大並購重組融資力度,將募集配套資金比例從 25%擴大至不超過擬購買資產交易價格的100%。 而從本周所公開渠道獲得的信號繼續增加;


    (6)證監會提示炒股風險。
中國證監會在網站發布關於新投資者激增、全民炒股風險的問答:提醒廣大投資者特別是新入市的中小投資者,要做足功課、理性投資,尊重市場、敬畏市場,牢記股市有風險,量力而行,不要被市場上“賣房炒股、借錢炒股”言論所誤導,不要盲目跟風炒作。

   (7)券商風控趨嚴,27 日中信證券調低 1032 只個股擔保折算率,其中,包括漲幅過大的“中字頭”央企行情的龍頭股中國北車、中國南車和中國鐵建等 658 只個股的擔保折算率調整為 0。後續其他券商也可能跟進。

    (8)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各種來自所謂“權威渠道”的關於調控手段的“小道消息”。

面對杠桿上的牛市,投資者最需要提防的“大殺器”是針對股票配資業務的“去杠桿”。如果未來數周在“保增長”、推進債務置換的背景,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難免連最後的“窪地”即金融地產等為代表的高分紅大盤股也實現補漲,那麽,行情將呈現全面泡沫化,從而,隨時有可能出現監管層出現針對券商“兩融”及銀行、信托等對股市配資業務的聯合行動,比如,一行三會聯合行動壓縮融資杠桿,那麽,上證綜指很可能出現“小尖頂”式的“像樣調整”,至少 10%以上的大波動。

需要提醒的是,調整並不改變牛市,適時的調整能讓牛市走的更健康、更長遠。但是,不要低估大波動的殺傷性,所以,跟蹤資金和籌碼邊際上的平衡關系尤為重要。

歷史給我們智慧。 我們認為,很有必要在當前階段一起重新回顧了 1996 年風雲激蕩的牛市以及其後證監會的“12 道金牌” ,重溫市場從低谷到高潮、隨後在政策變臉下從高潮再次落入低谷的那段歷史。

1996年市場回顧


1996 年中國股市再迎牛市,全年上證綜指從 550 點一路上行到 1258 點。年末大盤在管理層的輪番打壓下暴跌,回落到 917 點,全年上漲 65%。

宏觀經濟和流動性

1996 年,我國經歷了三年的調整期成功實現經濟“軟著陸”,GDP 同比增速放緩至10%,通脹率大幅下降。經濟整體仍處於衰退周期,全年工業增加值增速下降,上市公司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央行繼續施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但由於需求不足,市場流動性環境呈現衰退性寬松,固定資產投資減速,貨幣剩余增加。


管理層態度

國家有利用資本市場支援國企的客觀需要,但年末為了防範風險開始“擠泡沫”。1996 年國企凈銷售利潤率降至歷史最低點,全年 6000 余家國企破產,超過了之前 9 年的總和。國家采用“指標配額制”全面扶持國企上市,利用股市代替財政向國企輸血。為了幫助國企脫困,國家有做大資本市場的迫切需要。這是當年股市走牛的重要驅動因素。

重大政策/事件:

1996 年行情節奏



1996.1-1996.5藍籌股價值回歸


1996 年 1 月到 5 月是一波價值回歸的行情,炒作主要邏輯是藍籌股的估值修複。上一節已經提到,在 1993-1995年的熊市中,許多股票的價格已跌破其內在價值,市場上“遍地是黃金”。1996 年,投資者開始蜂擁而至入場淘金。這一階段市場被理性主導,低估值、安全邊際高的藍籌股漲幅較大。代表性龍頭是四川長虹、深發展、深科技等有業績支撐的個股。

1996.6-1996.9 滬深博弈

1996 年牛市啟動初期, 滬深兩地在藍籌股的帶動下漲幅相對均衡。 而 5~9 月之間,深交所率先出臺多項政策扶植股市,在此期間深市的表現明顯強於滬市。4 月 29日到 9 月 19 日間,滬市只有 35.7%的股票上漲,平均漲幅為 1.68%。而深市平均漲幅高達 54%。

為了扭轉這種態勢,1996 年 9 月,上海市推出對滬市百家上市公司的 5 項優惠政策:所有上市公司 所得稅由 33%降至 15%;部分績優公司將在資本擴充上得到重點支持;企業原向上海房地產局租用的土地、樓房,其產權劃至國有控股集團;減輕上市公司的部分包袱;為上市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貸款。與此同時,上海市政府開始主動幹預二級市場,要求申銀萬國、 海通證券等重點券商買入指標股,推高上證指數。

滬深兩地地方政府為了爭取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主動幹預股市的行為,使得市場風險偏好擡高,投資者信心膨脹,牛市逐漸由理性進入高潮。

1996.9-1996.12 “消滅”低價股

1996 年 9 月後,在滬深兩地政府的“煽風點火”下,市場情緒高漲,大批增量資金入場,兩市成交額中樞提升。資金炒作的路徑也從前期的績優股轉換到低價股。9月 19 日收盤價在 5 元以下的標的之後三個月內平均漲幅超過 100%, 而收盤價 15元以上的標的平均漲幅僅為 36%。 12 月 11 日, 兩市 5 元以下的個股已經被徹底“消滅”,深市8 元以下的個股僅有中潤資源和力合股份兩只,9 月~12 月間,個股股價與漲跌幅顯著負相關。

低價股的炒作如火如荼, 一方面是後入場的散戶對低價個股有著出於本能的偏好,另一方面是由於低價股前期漲幅較小,這波炒作可以看作前期漲幅較小的個股的集體補漲。

1996 年 9 月, 藍籌股的股價經過前期的炒作已經處於高位,四川長虹、 平安銀行、深科技的股價都接近 20 元,這些股票在 1996 年 9~12 月的漲幅不大。而 1996 年9 月十只收盤價最低的個股在 9~12 月間平均漲幅高達 130%,多數到年末時股價翻倍。

1996.12“十二道金牌”

1996 年 12 月, A 股市場已進入“高燒不退”的狀態, 在 12 月 11 日上證綜指達到了1258 的高點。從 10 月起,證監會連發 12 道利空意圖給股市降溫,造成股市波動加劇。10 月 30 日、11 月 1 日、11 月 20 日,市場分別因為證監會加強對期貨的管理、發布《關於嚴禁操縱證券市場行為的通知》以及查處海通證券、深發展非法為客戶提供融資案件而出現大跌,在此期間, 股市也經歷了一個月左右的震蕩。但是,11 月底開始,股市再次加速上漲,在半個月內從 920 點上漲至 1258 點。

在前期的風險教育均告無效後,管理層終於 “下狠手” 、 使出“ 殺手鐧” 。12 月 12日,政策調控的風聲四起,大盤當日下跌5.44%。12 月 13 日,證監會規定到 1997年 2 月 15 日還未獲資格證書的券商將不得從事股票承銷業務,大盤再次下挫5.70%。12月16日 ,人民日報社論《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中稱:“ 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則是 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 股票交易過度投機明顯。” 同日,10%漲跌停板制度正式 實施,此後兩個交易日,滬深兩地接近全盤跌停。大盤從 12月12日開始的四個交易日內下跌超過30%,隨後開始在900點左右逐漸縮量企穩,年終收於 917 點。

“十二道金牌”之後 ,績優股開始了新一輪行情


急跌之後,績優股、藍籌股很快開始了新一輪行情。在 12 月中旬全盤跌停的風險教育後,之前炒作投機下“雞犬升天”的績差股開始被拋售,投資者情緒開始回歸理性,估值合理的藍籌股在 12 月的暴跌中表現出明顯的抗跌性。四川長虹、深發展 (現平安銀行) 、 東大阿派 (現東軟集團) 等有業績支撐的個股都很快止跌反彈,帶動大盤再次回到上升軌道中,這波上漲一直持續到 1997 年 5 月,上證綜指從96 年底的 855 點上漲到 1510 點,漲幅高達 76%。


我們梳理了 1996 年 12 月 11 日到 1997 年 5 月 12 日 A 股漲幅最大的十只個股。12 月 11 日時,這些個股的市盈率多數處於合理的區間(A 股整體市盈率高達 60倍) 。 這段時間內個股的漲跌幅與其市盈率顯著負相關,估值畸高的個股多數下跌。


(張憶東、吳峰、李彥霖、翁湉、周琳、張啟堯/興業證券)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56

那年,被中韓重擊一拳後

2015-09-28 TCW

汗水與淚水一樣多,品牌的滋味是否會多些成熟?志氣和才氣一樣旺,品牌的發展是否才會成功?自問這些問題時,我不敢下答案,愛哭、愛發脾氣的創業家,總是不符合一般人對成功的想像,可是我明白,在擦掉淚水之後,自己的微笑特別自信。

那年到日本,參加一年一度東京文具禮品大展,卯盡全力,也算漂亮登場,卻在會展上被中、韓重重打了一拳,自尊跟自卑一時失衡,我跑到廁所狠狠大哭,隨即擤 了鼻涕、擦乾眼淚,然後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做得比他們好。」淚乾,沒有退;苦澀的微笑在東京飄蕩五天後,認清了沒有錢的幸福只是安慰、沒有市場的品牌不 過等於標籤。

在巨大無邊的展場上,韓國是一區一區包下來,勇敢以鮮明國旗、斗大韓文、專業的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管理,將紅、藍兩色設計得淋漓盡致,五十幾個攤位閃耀成館內明珠,從織品、文具到陶瓷五金,甚至塑料玻璃,井然有序的如精品般陳列展 現,好個「韓禮」。

中國也不讓,一街一特色、百家共榮的富貴勝景,排山倒海般將朱紅金黃的攤位設計成一致風格,滿載千百種人造花、創意筆、珠寶盒、絨毛玩具:,教國際採購者 眼睛發亮,東京、北京一時仿彿!連香港、澳門這兩個沒有製造業的城市,都整合科技創新與港武風格的文化意象,將杯盤碗筷、書本卡片,剪裁成一套套亞洲骨、 國際身的自信西裝。

別人是「國家」帶隊壯麗出場,我則與另外「八家」廠商,和三十年前的中小企業一樣,還是自己提皮箱寄貨運、睡膠囊旅館,到會場釘板貼壁,還因參展家數不足 以成區,被打散在其他國家的夾縫裡,台灣真的是「抬」到哪裡都得轉「彎」。展間偶遇家鄉參展的人,沒有他鄉遇故知欣喜,反而咀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在東京,除了志氣,台灣產官學資源統統失靈,既無外貿協會也不見駐日代表,別說廣告,連傳單都不見一張。那年我們獲頒政府主辦的最佳伴手禮設計獎,獎盃到 手,我看也不看就丟給管理處「收起來」,從此也沒再主動報名參加任何比賽。我要做的口叩牌不是商品印上logo這件事,再大的獎座都不如街頭莊嚴的招牌。 一個是甜頭,一個是拳頭,要什 自己必須清楚。

品牌對我而言就是企業能量,是熱力學定律所說的,不能憑空生成,也不會無故摧毀。創品牌一路走來汗水與淚水等量,不怕,那是灌溉心靈的源泉,也是疏通能量甘露,當我心中不再寄望政府,力量因此純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19

Google 離開那年,馬化騰差點抓到了周鴻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2/162523.shtml

Google 離開那年,馬化騰差點抓到了周鴻祎
老道消息 老道消息

Google 離開那年,馬化騰差點抓到了周鴻祎

Keso是中國早期Blogger的領軍人物,一直和中國互聯網大佬保持直接互動。

本文由老道消息(微信ID:laodaoxx)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老編輯

0 1 「  離開Google的日子  」

老編輯:Google退出中國那天對你而言是什麽感受?

Keso:這件事情並不意外,1月份谷歌中國的法律顧問就已經寫了一封信,說如果問題解決不了就會退出中國市場。那個信件一經發出來,大家就炸鍋了。我們任何一個中國人都能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讓雙方的關系不可逆轉,只是後來大家還是希望有一個好的結果。

老編輯:你是不是覺得 Google 當時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做一件自殺的事情。布林和佩奇真是沒趕上好時候,那時候美國前財長保爾森還沒寫《和中國打交道》,紮克伯格推薦過這本書,小紮看了這本書就知道來天安門跑步,自己還學漢語,把中國領導人怎麽治國理政的書擺在桌子上拍。

Keso: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他們都無法理解,不理解我們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我們政府像個家長一樣。

老編輯:可能連Google中國的員工都不被理解,王俊煜說他覺得08年金融危機之後Google就開始收縮在華業務,他們很多在中國本土化的嘗試都被砍掉了。總部更多地是希望他們做對全球業務都有價值的工作,但是他們更願意在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建功立業。

Keso:谷歌要整合全球信息,讓人人都可訪問信息並從中受益,但是不會把中國當作一個特殊的市場。

那時候谷歌在全世界都不做廣告,有一年中國市場部門提交了一個在電視上做廣告的計劃,總部就會覺得不可思議,給否掉了。 

中國的員工既要為谷歌全球業務做貢獻,又要開拓本地市場,谷歌總部可能覺得你沒必要做這麽多本地化,你要願意做就做吧,但是全球的業務更重要,不能受到影響。

老編輯:你去非法獻花了沒有?

Keso:我知道他們去獻花,我也樂見他們去這麽做,表達他們態度。只是我覺得這什麽也改變不了。這樣一家公司,全世界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在中國無法運營下去,我感到很震驚,也很悲傷,像失去初戀了一樣。後來時間久了,才習慣了。

我寫了三篇文章,關於Google的,都被刪除了。

現在這個事情沒那麽敏感了,但是當時真的非常敏感,我們都不能提的。

老編輯:現在 Google 有些產品已經回來了,比如 Google 的翻譯 App 。你覺得下一個會是什麽?

Keso:Google 學術搜索吧,屏蔽這個對我們自己的互聯網沒有任何好處,只能傷了自己。很多人,科學家,學生已經呼籲很久了。還有 Google Play,現在我們已經不可能離開 Android 在做一個新的移動互聯網,就跟當年不可能離開微軟去談計算機。

老編輯:你剛才說 Google 退出中國像失戀一樣,慢慢才恢複過來。我們這些年輕人正好相反,我們那個時候剛進入互聯網行業不久,當時不覺得什麽,後來慢慢感覺到很多事情變了,和有 Google 的時候不一樣了。所以覺得那個時候是中國互聯網黃金時代。

Keso:我不同意黃金時代這個說法。中國互聯網從一開始就全盤接受了美國的遊戲規則,包括產品層面、公司運作層面,資本層面。有了互聯網之後,中國變得好太多了。

之前我們已經習慣了每一代人和上一代人的生活完全一樣。但是互聯網顯著增加了我們的代際差異,把我們從一個崇老敬老的社會變成了一個以年輕人為中心的社會。

但是只要互聯網還能改變我們的社會,讓社會變得更好,有更多的創業公司冒出來,那每個時代都是黃金時代。不是說有一個時代是被互聯網改變的,我們說那個時代是黃金時代不是說歷史上有那麽一個互聯網的黃金時代,僅供瞻仰。

老編輯:按照俞軍的說法,至少有 Google 的日子是百度的黃金時代,你同意嗎?

Keso:這個我完全同意俞軍的觀點。百度在搜索體驗上有重大提升就是因為面臨競爭。Google退出之後,沒有競爭了,也沒有什麽特別好的產品推出。鳳巢系統可能是百度後來推出的最重要的產品,特別顯著提升了百度的營收,但是對用戶體驗沒有幫助。

老編輯:那你是否認可百度的孫雲豐說的,Google很市儈,其實是打不過跑了。

Keso:因為他自己這麽想才會揣測Google也這麽想。百度只是一個只在中國經營的搜索引擎,Google業務很多,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司。除了搜索還有Chrome和Android,後來Google技術部門在中國做開發者活動,希望改善Web開發和Android的開發環境,但是參加人數會受到限制,事前也不能做宣傳。

這對Google 影響太大了,做這個決定是很艱難的,根本不是他說的那樣。

0 2 「  馬化騰差點抓到了周鴻祎  」

老編輯:說到艱難的決定,還有一個艱難的決定特別出名,就是3Q大戰,馬化騰宣布QQ和360互不兼容。這兩件事發生在同一年。

Keso:3Q大戰之後,馬化騰來北京參加一個媒體的年會,還請我吃了個飯,當時他說,很多時間之內,幾千萬用戶安裝了360的QQ保鏢,除了即時通信之外,很多模塊都被360安全衛視替換掉。如果當初不做這個決定,可能很快的,整個QQ的關系鏈都要被360拿走。

真的是艱難的決定,他說你不當家你不知道當家的難處。

或許在騰訊公司看來周鴻祎就是犯了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所以當時他們已經向深圳公安局報案了,深圳公安局派人到北京來要實施抓捕。但是要當地警方協查,就沒有抓成……

老編輯:哈哈,難道是因為祁(齊)廳長,有人說只要齊向東(註:360總裁,曾經是新華社最年輕的廳級幹部,也是第一個辭職到互聯網公司任職的廳級幹部)和周鴻祎他們兩口子沒有鬧翻,在北京你抓不到周鴻祎的。

Keso:360和北京公安局的關系怎麽樣,這個我不清楚啊。

老編輯:我也只知道人家是警民共建先進單位。

不過關於馬化騰在北京抓不了周鴻祎,我聽說過兩個版本的段子,一個說周鴻祎投了快播,還是和騰訊五虎之一的曾李青一起投的,所以定期要去深圳和王欣聊一聊。有一次馬化騰準備趁周鴻祎來深圳的時候實施抓捕,結果被周鴻祎知道了,很長一段時間就不去深圳了,跟諜戰劇似的。

還有一個版本更離譜,說是周鴻祎看好深圳一個項目,這個項目CEO是個臥底,想和騰訊一起誘騙周鴻祎到深圳考察產品。周鴻祎都買了機票了,最後沒去。

Keso:這個事情我沒有什麽確切證據。

老編輯:那有機會你問問馬化騰是怎麽回事,從那個時候開始,創業者就有了被南山區法院起訴的恐懼。

Keso:上一次他來北京,他單獨請我吃飯,那時候他們正在起訴珊瑚蟲QQ。珊瑚蟲的作者陳壽福後來還被抓起來了。我就跟馬化騰說,深圳真是盛產小心眼兒的大公司。當時華為也在起訴前員工,富士康正在起訴記者先是華為起訴前員工,接著是富士康起訴記者。

馬化騰聽了嘿嘿笑了,說還真是的。

那段時間他一直在關註Facebook,覺得和QQ的產品模式可以結合,然後聊了視頻業務,他還猶豫騰訊視頻是不是應該切入,因為當時覺得太燒錢了。

我們還談到騰訊做了大量產品,既無意義,又在市場上樹立太多敵人。那為什麽還要做這麽多產品。馬化騰的意思說騰訊已經這麽大了,上萬工程師、產品經理,這麽多年輕人,閑著也是閑著。何不練練手,做得成當然好,做不成也沒什麽損失。在微信出來之前,馬化騰一直都是個挺沒有安全感的人。

老編輯:那是《狗日的騰訊》的時候。

Keso:馬化騰在3Q大戰之前就意識到要開放了,也很清楚Facebook 那樣開放架構更好,讓開發者都在自己的平臺上。只是之前內部既得利益糾纏太多,開放易想難做。3Q大戰是一個契機,讓所有人意識到必須要開放,再不開放就會出大問題了。

老編輯:所以是有外部壓力才能內部改革,所以後來周鴻祎去見張小龍,張小龍說周鴻祎根本不知道在騰訊做微信有多艱難,自己差點被內部幹掉。

後來馬化騰支持微信,讓QQ的老大劉成敏退休,才把這個矛盾化解掉。

Keso:2010年底的時候,張小龍因為看到了 Kik 所以要做一個純移動端的IM在短短15天里用戶數從0到了100萬,意識到一個純移動端的IM是個很大的機會,把QQ 那些 PC時代的東西丟掉。當時騰訊內有好幾個組都在做同樣的產品,微信不是唯一的一個,也不是第一個。

老編輯:你跟微信的關系很好,跟我們分享一下參與微信產品內測的事情。你好像第一時間都能參與內部測試。

Keso:其實不是的,很多功能都是別人內測挺長時間了我也沒收到邀請。不過和騰訊一些產品部門的聯系挺多,現在我正參與一個 iOS 版微信公眾平臺的測試。這個產品或許優先級不夠高吧,是一個人兼職在做,已經測試挺長時間了,有的時候我還要提醒他們,趕緊更新了,要不然測試版過期了。

老編輯:所以微信現在也是戰線很長,不能面面俱到。你覺得張小龍這兩年一直被大家有點神化了,是不是後面微信可能沒有那麽多奇跡發生了,比如小程序,他個人傾註很多情懷在里面,但是好像推得沒有公眾平臺和紅包那樣好。

Keso:你不能要求微信的新產品一直保持那樣的增長,微信小程序是需要場景的,不像之前的那些純互聯網產品。就是喬布斯,也不是每一款產品都能那麽火。

我們有時候可能過分高估了,微信對現實世界的影響力。互聯網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是有限的,Apple Pay 就是一個典型例子,Apple好像一呼百應,但Apple Pay推進的效果非常有限。

微信已經做了很多超常規的、反常規的東西,不斷擴展微信的邊界,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驚喜。人們總是喜歡神化這樣的人物,並在一件事沒達到自己預期的時候,立刻視之為神話破產。

老編輯:所以你平時跟張小龍聊得多嗎?

Keso:沒有。微信出來之後,和馬化騰也沒有見過面,都是在微信上交流的。

老編輯:所以你們第一次見面是什麽時候?

Keso:2003年的時候,騰訊已經是一家挺大的公司,SP業務掙了很多錢。來北京,在蘇州橋旁邊的一家火鍋店請我們吃飯,幾個CFido的老用戶。火鍋店很破,冬天很冷,現在這家店應該已經不在了。

之前他在CFido上他是一個比較靦腆的人,他在深圳辦了一個 Ponysoft 的站點。後來做OICQ的時候,我在中國下載,他來找我要一些推薦位。我就給他了。當時像張誌東這些人,都要到各個BBS上推廣 OICQ。

老編輯:幫了這麽大忙,就請吃個火鍋。

Keso:沒多少下載量。那時候我們都還看不上OICQ,我最早申請了一個QQ號,都不用的,後來就丟掉了。

老編輯:所以馬化騰要假裝成女孩子去留住用戶。

0 3 「  覺得馬雲可能是個精神病 」

老編輯:大家對你有個印象,就是跟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大佬都保持友誼。雷軍上次因為小米的質量問題跟你通了40分鐘電話。

Keso:友誼也談不上,其實他們早期都很屌絲的,沒有人覺得自己在做的事情能變成今天這麽大生意。早期丁磊、馬化騰、雷軍都是CFido上認識的,都是網友。現在看來,別人覺得你和他們勾肩搭背稱兄道弟不可思議,但是當時是很自然的事情。

老編輯:和雷軍認識是哪一年?

Keso:和雷軍就早了1996年的時候就認識了。我早期做雜誌的時候就跟他約過稿件,就是那篇很著名的《我的程序人生》,他也發在CFido論壇上。後來我記得有一次我們一起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還買了一塊搓衣板。雷軍這個人很細心,說我們用禮品紙包裝起來,給他一個驚喜。

後來去參加婚禮的時候當場拆的,人家看包裝以為是鍵盤,結果是搓衣板。

老編輯:現在都一樣了,搓衣板是用來跪的,鍵盤也是用來跪的。

Keso:雷軍和很多媒體人都保持很好的關系,我們的關系也沒有這麽特殊。

老編輯:比如梁寧,都說曾經是雷軍的藍顏知己。她最近好像在寫周鴻祎、傅盛、雷軍的劇本。上一篇文章好像還在找愛奇藝自制劇部門的負責人。

Keso:寫劇本這個我就不太清楚了,我們也有一段時間沒見了。

老編輯:當時在 Donews 的專欄上,最經常看的就是你們三個人的文章,你、梁寧姐姐和劉韌。我記得05年百度上市的時候,股價一飛沖天,劉韌寫過這麽一段話,大意是說沒想到李彥宏獲得這麽大成功,或許另外一個他不看好的人也會成功,說的是周鴻祎嗎?

Keso:不是周鴻祎,他那個時候和周鴻祎的關系正好著呢,說的也許是馬雲。

老編輯:馬雲,我聽說是劉韌有一次簽名售書,有讀者提醒他應該關註一下杭州的馬雲。所以他後來去杭州的時候才約了馬雲,馬雲那天外婆去世,特意在家料理完之後晚上請劉韌喝茶,有這回事兒嗎?

Keso:有這回事兒。他後來跟我聊過,馬雲這個人跟他說得東西太天馬行空,他沒敢寫。

老編輯:說的什麽?

Keso:說1995年初,馬雲作為翻譯跟一個高速公路項目去美國談判,在美國被黑社會綁架,講得非常驚心動魄、他虎口脫險。

老編輯:從來沒聽他公開說過,只知道馬雲說去美國要兩百萬美元,見了幾十家VC,沒人給他。

Keso:所以他說被綁架,我們沒人敢信,劉韌懷疑這個人精神可能有點問題。所以到淘寶做得很大了,劉韌才開始寫馬雲。

阿里巴巴外貿B2B的東西我們都不太懂,也沒有人仔細研究過,就覺得跟北京的互聯網公司不太一樣。

老編輯:你看,你們都不待見馬雲,所以讓李翔最後占了便宜。2012年淘寶十月圍城,B2B欺詐案,支付寶股權轉移,沒有媒體人替馬雲說話,連胡大姐也不幫他,只有李翔站出來說話,成了馬雲的知己。現在李翔出來做付費閱讀,也是馬雲給他背書,讓他啖得頭湯。付費閱讀這事兒你怎麽看。

Keso:付費閱讀我覺得更多的是階段性的熱鬧,很多內容不是真的值得付費了,而是因為有微信紅包之後,大家有付費習慣了,把付費當成一種互動,一種遊戲了。

老編輯:所以你沒趕上好時候,要是你在 Donews 上寫專欄的時候有微信紅包,寫這麽多年也應該財務自由了吧。

Keso:哈哈,可能打賞給我的我又打賞給別人了。

老編輯:當時李彥宏在 Donews 上也有專欄,你們交流多嗎?

Keso:劉韌可能比較多,我沒那麽多。有時候我寫的文章會被轉發到總裁辦,之前百度的公關總監楊子之前是我手下的記者,後來朱光去了百度也安排過幾次交流。但是李彥宏給我的感覺就是對外部的聲音不感冒,覺得外面的人都不懂百度。

老編輯:這點也是很像今天的張一鳴啊,很多同時接觸過張一鳴和李彥宏的人都跟我說兩個人性格非常相似,雖然張一鳴很看不起百度。

Keso:張一鳴我沒接觸過。李彥宏對外面的聲音一開始他根本不願意聽,後來批評多了,就一只耳朵聽一聽,最近兩年百度遇到麻煩了,把兩個耳朵都拿出來聽外部的意見。去年百度專門搞了一個會,讓我們去和李彥宏提建議。

這次感覺他態度好多了,看起來願意跟我們交流了。

老編輯:好像百度的元老們也有一個會。被請過去跟李彥宏提意見。開了幾個會,李彥宏就下了罪己詔,把陸奇請來了。

不過你跟張一鳴沒接觸過我沒想到,我記得陳華和吳世春跟我說,當年他們做酷訊,為了讓你寫一寫他們的產品,跑上門來跟你聊。他們都是在華清嘉園創業的。

有可能是張一鳴早年太不聲不響了,我聽潘亂說過,當年他主持一個活動聊聚合閱讀,邀請了鮮果、Zaker還有今日頭條好幾家公司去分享。張一鳴是一群創始人中最不起眼,最不會說話的,但是五年過去了其他幾家公司的估值加一起不如他一個零頭。

Keso:創業本來就是這麽回事,一開始就很高調的人反而堅持不到最後。成功的都是低頭做事的人。

0 4 「  我不焦慮,年輕人也別焦慮  」

老編輯:聊來聊去,你還是跟騰訊關系最好。你是騰訊的股東嗎?

Keso:是買了一點騰訊的股票。

老編輯:什麽時候買的,買了多少?

Keso:2012年,微信已經出來了,騰訊做了很多的投資,但是股價卻跌到了170港幣一股(拆股之前),我就買了一手,只有100股,現在也就10萬港幣。

老編輯:是不是後悔買少了?

Keso:後悔也沒用啊,我沒錢。

老編輯:話說買騰訊股票真的是過去十年唯一能夠跑贏房價的理財手段,我聽說李興平當年把hao123賣給百度,股票加現金,股票一股沒賣,現金全買騰訊股票,現在是人生贏家呢。你現在回憶起來,你有哪些理財的機會抓住了,哪些沒有抓住?

Keso:其實都沒怎麽抓住,因為沒錢啊。03年第一次拿到了10萬塊錢買了個車,04年我買了北京第一套房。

老編輯:怪不得你不焦慮呢,你04年就買了房子。

Keso:04年我已經40多歲了,那時候買房子也不是考慮投資,就是自己住的。

老編輯:現在年輕人30歲不買房子,35歲沒實現財務自由就焦慮了

Keso:只要你想焦慮,總能找到理由焦慮。我們那時候也可以焦慮啊,國企改革,打破鐵飯碗了很多人焦慮。開始搞商品房改革,報紙從90年就開始登,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年輕人買不起房諸如此類。

但是年輕人最大的資本是,你做任何事情都不用計較成本的,不用放棄什麽,沒有什麽可失去的。

老編輯:年輕人覺得你Keso趕上好時候了,你80年代接受的大學教育,去八一電影制片廠拍片,思想解放的這一輪你趕上了,這個時代很多知識分子懷念。90年代市場化改革,互聯網開始擡頭,你做個人網站,寫作,那是一個互聯網監管比較寬松的時代,很多記者、開發者都懷念。2000年之後出現了一波互聯網的大公司,你認識了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大佬,很多創業者都懷念那個時候,覺得北京房價又便宜,掙錢發財的機會到處都是,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真的是把好時候都占全了。

Keso:我沒覺得自己把好時候都占了,因為我覺得有了互聯網,所有的時候都是好時候。但是我覺得自己確實很幸運,能夠見證中國互聯網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你看我爸到了晚年才趕上一點互聯網。

老編輯:只是你在名、利上沒有收到很高回報吧,曾經帶過的記者里面,楊子現在是攜程公關副總裁,馮大剛是36氪總裁,這麽多年,過去了,你還是個獨立互聯網分析師。

Keso:我也曾經被很多人鼓動出來要創業,要做投資。但是真的去做這些事情,發現自己不是那樣的人,操不了那樣的心。還是寫字比較適合我。我很難受外界的影響,比如誰投資發了財,誰創業上市了。

06年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忙著炒股,前幾年大家都在忙著創業,今天大家都在忙著買房。但是我一直沒受什麽影響,該幹什麽幹什麽。

老編輯:但是你的老朋友劉韌就受到影響了。百度上市之後他覺得一定要加入一家上市公司。

Keso:劉韌有他的計算成本收益的方式,他會計算自己寫字這個事情能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回報,如果這個回報他覺得不滿意,他就不寫了。

老編輯:他和周鴻祎之間的恩怨,你怎麽看。

Keso:事情發生的時候(劉韌被奇虎360舉報敲詐,鋃鐺入獄)他和周鴻祎已經挺久不聯系了。裂痕是因為他跟周鴻祎說過 Donews 不需要投資,所以他把公司賣給千橡的時候,周鴻祎就問他為什麽不來找他。

後來陳一舟在千橡做了幾個流氓軟件,被360殺得太厲害了,陳一舟又讓劉韌去找周鴻祎說清,周鴻祎沒說別的,就說這個是公司底線,六親不認,誰做流氓軟件就殺誰。兩個人就不來往了。

這個馬李靈珊寫過一篇報道,寫得算是比較清楚。我記得劉韌有一次坐我的車,說朋友分兩種,一種是真朋友,一種是合作夥伴。我問過他周鴻祎算哪一種,他說當然算朋友。

老編輯:所以他其實是誤判了,其實只是合作夥伴。

Keso:在周鴻祎創業早期跟CNNIC發生沖突的時候,劉韌旗幟鮮明地站在周鴻祎一邊,寫過不少支持他的文章,但是後來Donews又發了批評周鴻祎的文章。馬李靈珊文章里說過的送音響的事情,他倆曾經關系好到常常一起去新街口淘碟,一起去良子泡腳。但是一旦牽扯到公司利益,這個就很難辦了。

老編輯:周鴻祎給送音響這事兒,我還聽過一個番外篇,周鴻祎給不少人都送過音響,其中一套送給了聯創策源的創始人馮波,周鴻祎親自上門安裝的,裝得滿頭大汗,結果還被女主人訓斥了,“看你把屋里的地板踩的,把鞋套給我穿上”。

這個女主人說出來名字你們都不一定知道,但是女主人的外公你們沒有人不知道的。

Keso:這個就不知道真假了,但是周鴻祎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老編輯:馬上360又要回歸A股了,周鴻祎最近不是又出來了,開始提國家安全和AI的事情了。老周回來了,江湖上應該又有故事了。你也應該有新的寫作素材了。最近準備在你的付費專欄里面寫什麽東西?

Keso:我是個沒什麽計劃的人,連下周的選題都沒有規劃過,更不要提中長期的選題規劃了。所以要說新的寫作素材,那真沒有,但總覺得有很多話還沒找到機會說呢。

老編輯:感覺現在老一輩的互聯網創業者都老當益壯的,新一代的小鮮肉們反而被他們蓋過去了。你的老朋友們都回來了,周鴻祎的360也回來了,丁磊的網易現在已經是第四極了,最近又開始PR了。未來如果他們什麽事情發生,非常希望能聽到你第一手的回憶。

Keso:跟丁磊也不能算老朋友,我第一次見他已經是2005年 Donews 五周年,我問他之前為什麽沒有把網易賣掉,他說是因為人家不要啊。

你不提我都快把這事兒忘了,現在很多事情,我是需要一個由頭,才能把話匣子打開。微軟生日那天,NetStats發布了一張圖,在所有操作系統中,Android占比首次超過Windows,我有關微軟的很多話就湧上來了。

老編輯:哈哈,我感覺我今天也是打開你話匣子的人。看今天你本來沒準備,結果聊了這麽多周鴻祎的事。如果後面有合適的話題,我們可以到你的開氪專欄里友情客串一下。

Keso:好啊,歡迎歡迎。

老編輯:那今天的訪談我們就到此為止了。

再說一遍,Keso,也歡迎你回來,你看互聯網,我們看你。

Keso:謝謝。

Google 馬化騰 周鴻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73

32歲那年,她認識了65歲的李嘉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12/163111.shtml

32歲那年,她認識了65歲的李嘉誠
華商韜略 華商韜略

32歲那年,她認識了65歲的李嘉誠

因為巨大的財富和“李嘉誠摯友”的頭銜,在香港,周凱旋像娛樂明星一樣備受關註

來源 | 華商韜路(ID:hstl8888)

文  | 周冬梅

u=4267721719,1998923106&fm=23&gp=0

32歲那年,周凱旋認識了比她大33歲的李嘉誠。

當時,她正在北京長安街尋找機會,而李嘉誠已經是香港地產界頭號人物。5分鐘的“談判”後,本無交集的兩個人展開合作,攜手締造了彼時北京市最大的地產項目。

項目過後,李周二人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友誼,李嘉誠給予周凱旋無與倫比的信任,後者成為他“最不可替代的朋友”。

“港女”養成記

如同自己的名字一般,在以“李嘉誠紅顏知已”的身份被廣為人知之前,周凱旋在大眾眼中是一個面目模糊的“中性人”。與一眾被冠以夫姓的女性富豪相比,在香港媒體眼中,她是讓人敬畏的“小姐”或“老板”;而在大陸媒體眼中,她是背景神秘、身家尚好的女性商界名流。

與李嘉誠的關系曝光後,她逐漸變成人們眼中的“霸道女總裁”、新銳項目大手筆投資人、慈善基金創辦者,如今更是各大女性富豪榜單上的常客,甚至位列少數權勢女性前排。

timg (1)

周凱旋生於1961年,是土生土長的“港女”,據說父親是普通商人,家境一般。但是她中學就讀於香港最頂尖學校之一的拔萃女書院,學校名流後代雲集,很多學生都有名車接送,而她總是自己步行回家。據同學說,周凱旋很少提及自己的家庭,只知她和外婆一起住。

中學時,周凱旋生活簡樸,成績也不拔尖,她曾說“我小時候讀書理科成績不太好”。但她在拔萃女校卻很有名氣,不僅精通曲棍球、遊泳、話劇等,還當選為學生會會長,成為不少師妹的偶像。

拔萃女校註重對學生能力的全方位培養,課業並不輕松,一個細節可見一斑:當時學校每天給學生一篇3頁紙的英文文章,讓她們在15分鐘內壓縮為60字。這讓周凱旋養成了做事細心負責的習慣和良好的邏輯判斷能力。

中學畢業後的暑假,周凱旋在香港電臺做實習DJ,昵稱“周海豚”,導師評價她“聰明,英文好”。實習結束後,她邀請電臺同事在香港一家入會費高達25萬元的私人俱樂部“九龍塘會”吃飯當作謝師宴,飯後自己簽字買單,小小年紀便十分豪氣。

父母都不是那里的會員,周凱旋到底如何入會無人知曉。但是,能在18歲的年紀便懂得建立人際關系網,可見她社交天賦之高。

中學畢業後,周凱旋前往澳洲留學,就讀於新南威爾士大學。期間,周凱旋養成非常獨立的個性,凡事不依賴於人,甚至會刻意保持距離。

極具社交天賦的她卻一直認為“與自己相處”最自然,“保持親密關系其實是很大的負擔,找到最合適的距離才是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相處方式”。

簽下10萬平米“寶地”

1986年,周凱旋第一次學做生意,她替自己的英國老板去西安洽談兵馬俑展覽,僅花兩周就達成30件展品的交易。計劃之外,她還征得公司許可,在天津定制一批兵馬俑紀念品,自己押送到倫敦,以幾十倍的價格售出,“賺到第一筆大錢”。

上世紀80代末,周凱旋通過自薦的方式結識了徐克導演的夫人施南生,幫後者將電影賣到了歐洲,施南生欣賞周凱旋的精明過人,兩人很快成為好友。

在施南生扶持下,周凱旋進入香港上層社交圈,除了結識香港及東南亞各路商家外,她還結識了時任東方海外董事長董建華的表妹張培薇,二人成了閨蜜兼知己,並一起組建兩家公司“維港”和“維法”,專做大陸生意。

當年香港房地產興旺,水泥需求量大,廣西的散裝水泥廠商希望進入香港。周凱旋在仔細研究市場需求之後,根據兩地水泥差價和購船成本,制定一個高出預期100多萬美元的定價,最終交易成功。

這單生意讓周凱旋獲得董建華的認可。1989年,董建華對周凱旋說:你們的生意還是太小,不如選擇一些好項目,我們一塊做,共同發展。

1992年,香港地產商將投資重點轉向大陸,北京地產業急劇升溫,王府井成為最搶手地界。投資熱潮下,資金實力一般的東方海外也想分一杯羹。連“容積率”是什麽都不懂的周凱旋,被派來北京尋找項目。

timg

為了盡快完成任務,周凱旋一邊閱讀各種地產資料,一邊用最原始的方式尋找機會:圍著長安街、王府井和金魚胡同來回轉悠。

王府井北端的東安廣場被認為最具投資價值,資金實力雄厚的新鴻基搶先將該項目納入囊中,並先後投入34億港元,建起一座總面積21.58萬平方米的“龐然大物”。

敏感度極高的周凱旋意識到,如果按照既有規則,他們即便能夠找到一個絕佳項目,也會因資金限制玩不起。而彼時,和王府井只差2分鐘路程的長安街兩側地段,尚無人問津。

於是周凱旋對張培薇說:“我們在北京找一塊有投資價值的地皮,如果董先生不做我們就自己做,投資一人一半,做什麽自己定。”

“超越界限思考是我做生意的常用方法。”周凱旋後來說,“別人有框框,你不一定要參加他的遊戲,你一定要有玩自己遊戲的信心”。

1992年8月,兩位年輕女性在長安街上邊走邊搜尋目標,最後將目光鎖定在兒童影院那幢6層小樓上。兩人商定將小樓重新裝修一下開一家店。

周凱旋對接待她們的女經理開門見山,說想買這幢樓。女經理打電話通知領導,對方告知:整個東長安街及王府井地區都屬於統一規劃,要開發兒童影院必須將其周邊一萬平米面積整片開發。周凱旋毫不猶豫,立刻答應下來。

但是回頭冷靜思考後她發現,僅開發一萬平米,不良的交通環境會影響項目前景。一番仔細研究後,周凱旋索性把王府井至東單“金街”、“銀街”之間的10萬多平米地段全部簽下。這樣既解決了交通難題,更在占地面積上大大超越全部對手,氣魄驚人。

項目以董氏集團東方海外公司名義來做,命名為“東方廣場”。被問及當初的投資決定時,周凱旋說:“財富機會只降臨在有膽識又很謹慎的人身上。大家都認為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我的角色要我盡量實現它。”

周凱旋還用周密的計劃說服東城區政府合作開發:“我反複說明一點,我不是炒地的香港地產商,而是真正想幹一點事情。他們也很高興,一旦幹成對東城區今後發展大有好處。”

該項目在香港引起轟動,董建華親自出面,邀請多家地產商合作,也找到香港地產界頭號人物李嘉誠。

花5年時間幹一件大事

1993年8月,正在洛杉磯參加國際會議的李嘉誠接到董建華的電話。董告訴他,表妹張培薇與朋友周凱旋看中北京王府井一塊地皮,正在尋找合作開發商。

9月12日,李嘉誠如約來到北京王府井飯店會見維港公司經理。令他沒想到的是,和他談10億美元級大項目的經理,竟是一位年僅32歲的小女子。

為了這次談判,周凱旋準備了厚厚的資料,打算用各種理由說服李嘉誠出資。她對李嘉誠說:“這個項目是我在王府井大街散步時想到的。當時,我正走到兒童影院門前,感覺這家影院處於這樣一個商業街,在地產利用率上講很不劃算。”

“我出了王府井向東走,走到東單時突然產生一個想法:如果建一個商業廣場,把王府井和東單這兩個最著名的商業街連通起來,豈不妙哉?”

李嘉誠坐直身體,仔細打量周凱旋:“12萬平米的動遷誰來負責?”周凱旋說:“我來負責搞定。”李嘉誠又說:“平整土地和一系列建設手續也並不容易。”周凱旋笑著說:“李先生放心,我交給您的會是手續齊備的‘熟地’,您需要做的只是開工建設。”

見周如此爽快,李嘉誠也單刀直入:“你要求的傭金呢?”周凱旋說:“總投資額的2.5%可以嗎?”李嘉誠知道這個項目的利潤可能是100%甚至更多,他旋即與周凱旋握手:“就這樣定了!”

二人談話不過5分鐘,就敲定了當時北京市建國以來最大的一個房地產開發項目。最終,東方廣場總投資額達20億美元,周凱旋獲得2.5%的顧問費,約4億港元。她提現一半,另一半則長線投資東方廣場。

當時,需要動遷的國家級、市級和區級單位160多個,居民1800余戶,任務非常艱巨。周凱旋只能在香港和北京之間做起了“飛人”,每周一清晨六點趕到香港機場,乘坐港龍航班飛往北京,周五晚上乘其它航班返回。

為能最快解決拆遷問題,周凱旋先對居民發布公告,按照搬遷時間將補償金分為三等,在居民全部搬走後,她再集中精力說服各級單位,居民搬走後他們再無拖延的借口。如此,規模浩大的拆遷工作僅六個月即告完成。

timg (2)

之後幾年,位於敏感地段的東方廣場在建設過程中屢遭挑戰,期間歷經陳希同、王寶森貪汙受賄案,高層突破北京建築高度限制,麥當勞王府井店搬遷,開發中撞見古跡等一系列風浪和國內國際輿論壓力,卻被周凱旋一一擺平。

她用5年時間、集中所有精力完成了這件得意之作,拿到傭金那天,周凱旋把香港最繁華的中環地區每家店鋪都逛了一遍,結果是“每件昂貴的商品我都買得起,但我沒買”。她的感受是“心里覺得很富有”。

項目結束,董建華打算提升周凱旋做公司董事,她卻主動放棄:“外表很光榮其實是你自己心里的包袱。對我來講,最重要的是從這個項目中得到應得的報酬。”深感疲憊的周凱旋意識到地產項目並非自己興趣所在,轉而尋找下一個全新領域。

說服李嘉誠涉足互聯網

因為東方廣場項目,周凱旋逐漸靠近長江實業集團。她的商業策劃能力讓李嘉誠刮目相看,在她的影響下,李嘉誠開始涉足互聯網。

1995年,周凱旋學會了使用電子郵件,但那時她並不認為互聯網是商業機會,而是看好IT業另一領域“信息系統”(Information System)軟件。

1996年7月,周凱旋投資創辦Alexus。一年後,基於“進、出口商需要一個電子系統來簡化報關手續”的思路,她在Alexus旗下創辦深圳口岸電子報關公司易網通(EC Link)。

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1999年,周凱旋告訴李嘉誠自己準備進軍網絡。李嘉誠以房地產起家,一直秉持 “不熟不做”的商家古訓。在他看來,網絡作為信息產業頗為虛幻,不能輕易介入。

周凱旋決定換個形式動員李嘉誠。她找到雅虎神話的締造者楊致遠,請他幫忙說服李嘉誠。

不久,李嘉誠應邀去新加坡參加紀念酒會。到達新加坡當晚,楊致遠到李嘉誠房間拜會,兩人談得十分投機。第二天,楊致遠陪李嘉誠參觀新加坡網站,並出席紀念酒會,讓李嘉誠對網絡事業有了直觀認識。

酒會結束時,楊致遠對李嘉誠說:“先生此行並非我的主意,而是另有他人。”李嘉誠正感奇怪,周凱旋從楊致遠身後走出來。

結合當時網絡狂潮席卷全球、香港創業板建立的情勢,李嘉誠決定抓住大規模整合資源的機會,將易網通註入電子商務,合並和記黃埔及長江實業下的新城電臺,據此成立最初的TOM公司。

作為第二大股東的周凱旋則具體負責TOM的全部事項,當時的報道稱“事無巨細,所有決定權都在周凱旋”。

timg (3)

2000年3月1日,成立僅4個月、尚無紮實業績的TOM高調登陸香港創業板,獲數十萬人排隊認購,收回50余萬份表格,超額認購近625倍。其股價快速攀升至15.35港元,公司市值超過300億港元,成為資本運作的經典之作。

僅以30萬港元入股、擁有公司32.29%股份的周凱旋,身價飛升至最高127億港元,成為香港引人矚目的女富豪。

但初期狂熱的追捧後,TOM股價直線下滑,一度引發投資者的廣泛置疑,被認為純屬投機行為。TOM的當務之急是找一個能讓業績報表好看,讓投資者重建信心的CEO來執掌大局。對此,周凱旋迅速采取行動,果斷進行人員洗牌。

2000年7月,前高盛高科技部投資經理王兟入職TOM公司CEO,大規模進行非互聯網業務收購,收購對象包括上海美亞在線、鯊威體壇、http://163.net、《亞洲周刊》等三十多家大中華區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權。藉此,TOM一舉成為國內媒體巨頭,集團收入亦在兩年間增長17倍。

同時,TOM還堅持發展網絡業務,通過與十余家手機廠商進行業務捆綁及大規模推出新的短信產品,2003年上半年時,TOM成為國內短信業務的前三名。

2002年年中,周凱旋在臺灣偶遇一個負責IVR(無線音信互動服務)業務的朋友,對方稱馬上就能拿到一張在中國內地經營IVR的牌照。

周凱旋分析IVR能將網絡產品與電話結合,對於很多不會使用網絡的人來說很有市場,但對方無意出讓股權,於是周凱旋自立門戶,建立IVR公司雷霆無極。

隨著互聯網業態在海外股市複興,TOM在美國納斯達克二次上市進入籌備階段。雷霆無極與TOM業務存在競爭關系,周凱旋對此相當頭疼。

競爭問題最終通過收購解決。2003年12月底,TOM以1.5億美元收購周凱旋僅用50萬人民幣創辦、100%擁有的雷霆無極,周凱旋身家再漲。後來,TOM私有化後,周凱旋套現退出。

投資科技圈新銳企業

TOM公司之後,李嘉誠信任周凱旋在科技投資方面的眼光和能力,把科技圈投資交由維港運作。此後,維港共計投資了全球超過80家科技企業,包括Facebook與Skype。

其時50歲的周凱旋在全球科技中心不斷嶄露頭角。她經常在助理和保鏢的簇擁下,去尋找那些被她稱為“顛覆性”的科技新銳。她曾支持過的項目包括:人造植物雞蛋、搭載GPS的自行車鎖、能分析成分的智能杯子等。

2007年12月,周凱旋成功勸說李嘉誠投資6000萬美元給當時幾乎沒有盈利的Facebook,到2012年Facebook上市,李嘉誠的投資翻了5倍。

以色列地圖導航初創公司Waze是維港投資的另一個成功項目,Waze最終被Google以11億美元收購。

timg (4)

憑借李嘉誠提供的穩定現金流,維港在業界獨具光環。大部分投資基金忙著募資的時候,周凱旋把時間都用在項目和投資對象上。據與她合作過的知情人士透露,周是一個出色的投資提議專家,她提供的投資常在100萬到2000萬美元之間。

有時在與投資對象喝過一杯咖啡後,周凱旋就能做出決定,並不需要李嘉誠簽字。美國Misfit公司稱,周凱旋在與之視頻通話24小時之後,就做出了投資決定。

因為背靠李嘉誠,投資對象們感覺,維港投資有著慈善家的天性,它不會給投資對象施加盡快盈利的壓力,也不會對投資那些前景光明但未經證實的新技術有絲毫猶豫。

一些初創公司表示,當周凱旋找上門後,他們就完全不再考慮其他投資人。

一位接受維港投資的創業者稱,他告訴周凱旋,自己想和某位互聯網公司高管見面,正在矽谷出差的周凱旋旋即派私人飛機將他和那位高管接到拉斯維加斯共進晚餐,“這些難得的機會是其他想要尋求突破的普通初創公司可望而不可及的”。

對於項目的判斷,周凱旋完全由自己把握——“我對自己的資產很珍惜”。決定投資後,她事無巨細提供幫助,因為“看到一個人成功我就很高興。”

李嘉誠“最不可替代的朋友”

與周凱旋接觸過的人在幾秒種內就能感受到她的魅力:看著你的眼睛聽你說話,時刻註意你的感受,即使在多人面前談話,她也會適時望你一眼,讓你感覺不被忽視。

在周凱旋嘴里,最常聽到的話是“我很好的朋友”,這些朋友既包括董建華、李嘉誠,也包括她經常乘坐航班的乘務人員、為她制作過首飾的師傅。然而,擁有如此多“很好的朋友”的她卻認為自己是個“邊緣人”,最樂於與自己相處。

從普通公司職員到香港頂級女富豪,周凱旋依靠自己的頭腦起步,依靠能力獲得賞識。立足這些資源,她鋪就一個廣闊平臺。外界議論其依靠“關系”,然而,這樣的關系並非誰都能營造,或者即便有了這樣的關系,也鮮有人能達到她的水平。

別人眼里,她是李嘉誠的“紅顏知己”,背靠大樹好乘涼。她自己眼里,和記黃埔是國際大公司,而TOM是“富人家的親戚”,窮家的小孩要有誌氣。談到與李嘉誠和董建華的關系時,她說:“我不是他們的附屬物,而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

“不把關系當包袱”是周凱旋的哲學。做東方海外項目時,她和張培薇一起搬進山頂花園做鄰居。和李嘉誠的新聞曝光前,已有不少人在平日晚上發現“超人”的足跡。之後周凱旋又搬到距離李嘉誠大宅5分鐘車程的地方居住。兩人經常一起共進早餐。

在如何與李嘉誠相處上,周凱旋自己的話可做概括:“聰明如狐貍,單純如兔子”。比李嘉誠年輕30多歲的周凱旋,經常刻意把衣飾、發型和妝容弄得老成。

她會在眾人面前蹲身幫李嘉誠系鞋帶,也會電話提醒他註意要約見的人感冒了,小心傳染。她不介意李嘉誠對外幾乎從不說起她的功勞,甚至提議將李嘉誠捐款修建的教學樓從“莊月明樓”改叫“李莊月明樓”,表達對已故李夫人的尊重。

“在男女之情上,最靠得住的感覺是:你是不是我最不可替代的朋友?這是原則。這樣的關系讓你什麽都不怕,才能令對方長久眷戀。”這看似簡單,但其實很難做到。

這樣的周凱旋收獲了李嘉誠的絕對信任。她是李嘉誠基金會董事,能當此職的多為李家人。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李嘉誠出席眾多隆重活動時,均有周凱旋的身影。1990年夫人莊月明去世後,周凱旋是李嘉誠最親近、也是唯一經常攜手亮相的異性友人。

timg (5)

李嘉誠並不排斥在公眾面前展現兩人的親密關系。與周凱旋同遊羅馬和西安時,李嘉誠都親自為周凱旋拍照留念,引得不少遊客駐足觀看。期間,周凱旋無名指上的戒指還亮瞎了好事者的眼。

因為巨大的財富和“李嘉誠摯友”的頭銜,在香港,周凱旋像娛樂明星一樣備受關註:她的一舉一動都是香港媒體議論的話題。

關註源於她令人側目的身價:在香港女富豪排行榜上,周多年來始終占據第二的位置。在財富大多來自遺產繼承或離婚贍養,十有八九會冠以夫姓的女性商界名流中,從未公開婚姻狀況、以三字姓名示人的周凱旋顯得特別醒目。

周凱旋不喜歡這種關註,尤其是時尚與娛樂圈的關註,因為“他們現在越來越只關心我穿什麽牌子的衣服了”。一直以來,她只戴同一款貝殼狀耳飾,那是她喜歡了很久,用上班第一個月的薪水買下來的。

這種看淡名與利的灑脫,需要與自己內心平靜相處的能力。每個場合都用職業套裝淡化自己的女性身份,從不強調女性的差異或是特權,周凱旋以自己的言談舉止告誡眾人:性別不是成功的羈絆,也不應該是成功的關鍵。

李嘉誠 周凱旋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836

紮心了,《那年花開》爛尾!孫儷演的周瑩竟這樣成為“女馬雲”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10/1152995.html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對了,那個劇大結局了。”電梯里,一個妹子對同伴說。“是啊,沈星移死得也太扯了吧!”同伴答。

 

不消問,她們討論的是《那年花開月正圓》(以下簡稱“《那年花開》”),74集的大劇終於落下帷幕。老實說,在摳圖、面癱演技、狗血玄幻滿天飛的影視劇中,《那年花開》可以說是國產劇的精良之作了。

1、服裝、道具、化妝堪稱完美。

由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獲得者葉錦添執掌本劇的藝術設計,服裝造型精致養眼也經得起推敲,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全手工質感十足。更難能可貴的是尊重歷史,嚴謹、考究,從人物身份到性格變化,穿什麽衣服、帶什麽佩飾經得起推敲。

2、一眾演員從主角到配角表演均可圈可點。

周瑩入獄的那一段,孫儷的一張晶瑩剔透的小方臉哭的肝腸寸斷,連遠在臺北追劇的小S都忍不住發微博贊嘆。配角,吳蔚文老頭子心知吳家東院大禍將至時,為保護其他人不受牽連隱忍著用極端手法分家、攆人,讓人蕩氣回腸。

3、劇情,還是可以看下去的。

節奏處理比較合理,正如劇評人所說:“作為一個新鮮的文化產品,它是可被觀看、討論、作為業余時間消遣的。”收視率和點擊量方面可謂現象級。



▲《那年花開》收視率表現(圖/藍水數據)

但是……(是的,最讓人不爽的“但是”來了)這部劇的口碑仍逃脫不了高開低走的命運。大結局中心向革命的沈星移最終不因事業而死,卻因被突然闖出來的豬隊友背鍋而死,讓觀眾們大呼“劇情崩壞了”。電梯里兩個路人的討論說出了大家的心聲,“也太扯了吧!”


▲註意,這個時候大家都以為沈星移死了,墓碑都立了,但是……其實他還沒死,後來又回來了,驚不驚喜,厲不厲害!

豆瓣方面,該劇評分一度高達8.5分,但播放過半卻一路下滑至7.5分。沒錯,7.5也是尚可的成績,但《那年花開》這樣一部劇原本可以走得更深、更遠、更好,讓人頗為遺憾。


▲截止今天,該劇豆瓣評分為 7.5分(圖/豆瓣 )

究其高開低走的原因,人物設定、邏輯、常識、時間線,這幾個方面越往後走越漏洞百出、站不住腳。

“感覺單薄、貧乏,不想二刷。”一位觀眾總結道。

首先讓觀眾們吐槽的是人物設定,清末涇陽女富商的傳奇故事。

不是很早就說好了,這部劇不是走“所有男人愛女主、所有男人原為女主粉身碎骨”的瑪麗蘇,也不是披著“大女主外衣”的瑪麗蘇嗎?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那種“大女主一邊勵誌一邊被很多男性寵愛而橫掃千軍”的別扭感揮之不去。

趙白石飾演者任重轉發的一組海報,竟然是“瑩瑩的動物系男友”。“熊貓系男友吳聘:瀕臨滅絕的完美男友,可暖可man,情話滿分;狼系男友趙白石:文武雙全公務員,外表冷酷內心似火;犬系男友沈星移:傲嬌富二代,霸道小忠犬,打不怕罵不走;熊系男友王世均:經濟適用男,耿直boy,不帥但是很溫柔;虎系男友圖爾丹:壕氣沖天大財閥,穿衣顯瘦脫衣有肉,承包你所有。你要嫁哪個??”


▲豆瓣網友評論截圖

不論是官方發布的海報還是網友們YY的,不得而知,但說的好貼切,可不就是這些不同類型的帶各種優秀資源的,且長期為維持著單身並適婚狀態的男子一直圍繞在周瑩身邊嗎?

面對眾多觀眾們提出“瑪麗蘇”的問題,編劇回應稱,首先能幹的女人原本就招人愛啊,這說法沒毛病。另外,周瑩事業上的成功全是靠自己而不是靠這五個男人,相反,五個男人給她的愛是重負甚至是災難。


▲編劇微博截圖

“能幹的女人當然招人愛,但不代表要在一部劇里全部表現出來,這首先不是高明的寫法。”網友沈箹表示,“第二,頻頻以仇恨、死亡推動劇情發展和結束沖突不是高明的寫法。第三,商戰寫得潦草馬虎,人物動機與行為不合邏輯。唯一合理的線條沈星移完全可以不死。你可看看豆瓣上有網友改變的結局,要合理得多。”

至於重負和災難。那些年吳聘將她帶入東院,一步步教她為人處世、做生意長見識,走上了從街頭小混混到陜西女首富的晉升道路,竟然吳聘的愛對她是重負和災難了?而這個黑鍋王世均也不該背,他默默守護女主,唯一一次越矩是中了圈套喝了藥所致,這是被做局陷害啊,和愛不愛帶來的災難有什麽關系?

而其他幾個男主男配,雖然也有為女主帶來坎坷,但從沈塘到迪化、機器織布局被砸……人家一個個在周瑩性命或吳家生意瀕臨大難時出手相救,最後被總結成這些愛是災難,是女主角必須渡過的劫難,有點說不過去吧。網友的回複也是搞笑,“哇,女首富需要渡的劫都是情劫,棒棒噠!”

除了感情戲,《那年花開》的邏輯線、常識部分也有頗多不妥之處。

先來捋邏輯線,“周瑩式推理破案”是推動劇情發展的一條關鍵邏輯。

第一次,周瑩推理是三嬸用下毒的茶杯害死吳聘,三叔自覺愧對吳聘,不僅親手殺死了三嬸,更自行了斷。兒子吳遇親眼目睹這一幕,流亡迪化,南院徹底淪落。

第二次,周瑩推理胡誌存在軍需案里作假,害死了吳蔚文,控訴胡誌存用松香代替假血竭賣給吳家。胡誌存並沒有在藥材上做假,但因自己被脅迫做假供而心存愧疚上吊自殺。

第三次,周瑩推理的是胡詠梅在糕點里下毒害死了吳聘,得知自己親手殺死了最愛的人,胡詠梅悲憤自殺。(胡詠梅下線前還順帶讓周瑩的爹也領便當了,周老四也是冤)

第四次,周瑩接到趙白石來信,認定是沈四海害死了吳蔚文,盡管沈星移三番五次救她於危難中,她見信那一刻也毫不猶豫的在背後搶走了星移的大客戶,並下定決心擊垮沈家。


第五次,周瑩終於推理對了!原來害死吳蔚文、吳聘的真兇是杜明禮及其後臺貝勒爺!那之前因為女主只說中開頭沒說中結尾的錯誤推理而下線的那麽多人算誰的……故意殺人未遂罪和故意殺人罪可是不一樣的啊。

再來說常識這一塊,印象最深的是吳家運茶葉的船被沈四海雇人給弄壞了,茶葉進了水,不能賣了。大客戶一度全轉投沈家,而且沈家掌櫃還給客人臉色看,搞什麽坐地起價之類的,平白無故得罪好多人,世世代代的生意世家會犯這種低級錯誤?更奇特的是周瑩聽說浸後的磚茶還更好喝,直接給它們改個名字就拿去賣了,也不給顧客說明來源。說好的“誠信”呢?



 

周瑩第一次開辦的機器織布局,要買就買最好的機器,必須湊夠20萬兩白銀買新的,不買趙白石最初提議的半價舊機器。而後來機器被砸要重辦織布局時只能湊出10萬兩白銀了,趙白石遺憾道:“可惜不夠買機器,重辦不了了。”周瑩複制趙白石的觀點說,廣州不是有套舊機器只賣10萬兩白銀嗎買半價舊機器啊!趙白石說:“對啊,這麽好的主意,我怎麽沒想到。”開什麽玩笑,這不是你提出來的嗎……

再說第一次開業就被原來的土布下崗工人打砸。當時吳家四老爺就勸過周瑩,把人家飯碗搞掉了,恐怕要出事的。果然被逼上絕路的工人們在他人唆使下鬧事了,周瑩又大義凜然的去官府,不追問那些織工的罪,並對他們說:“其實我早就為你們想好出路了,土布作坊回不去了,但新的機器織布工廠也需要織工,你們來吧。”早幹嘛去了……在解雇人家的時候就把工人下崗再就業問題解決好,那不就什麽事都沒有了嗎。

所以,其實重點不是能幹的女人招不招人愛,而是這種這部劇感情線太多,兩三條就很經典,五條未免太多。很多人都死的站不住腳,難免讓人覺得這是在為虐而虐。相反,商戰的過程和細節卻都不夠紮實、靠譜和豐富,正如上文所述的幾個案例,周瑩操刀的幾次重要商戰都感覺像過家家似的。

“有點恨鐵不成鋼吧。還是希望國內電視劇能多出現《大宅門》的電視,心目中真正的大女主應該是“二奶奶”那樣的。”有觀眾表示。


▲《大宅門》劇照(圖/豆瓣)

也有人認為,電視劇而已嘛,何必那麽認真,而且事實證明這種“非典型的大女主瑪麗蘇”路線永遠有市場需求。那這樣一味的迎合市場好嗎?

一味討好觀眾需求的影視作品不一定是好的。優秀的藝術創作永遠需要走在觀眾前面一點點。暴力、感情、離奇等因素不應該作為賣點或噱頭存在。不要說教,也不要討好。

這篇文章也不是為了懟誰。有一位觀眾說得好:“不要回避觀眾們的批評聲,很多留言不乏亮點,仔細研讀更能了解現在觀眾的審美狀態。《還珠格格》放在今日未必大紅大紫,《風雲》當時的高收視現在只淪為表情包。觀眾在開化,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事需要更強大的邏輯及對人性的拷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87

那年元宵節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zx4.html

    明天是元宵節。每逢這個節日之際,我總會想起十八年前(2000年)元宵節經歷。

    那天上午,我坐小車出差,車開到寧波奉化雅戈爾大道路段,不知怎麽的,司機朋友鬼使神差,把車沖上了馬路中間的分道綠化帶,車子猛烈顛簸,然後拐下來,橫著往前滑行了一段路,最後撞到一輛靠站的中巴客車尾部,造成三個乘客輕傷。這個過程是事後交警告訴我的。

    當時,我坐在前座位上打瞌睡,只聽司機朋友大叫一聲:“不好!”隨後我就不省人事了。等我蘇醒過來,只見好幾個人在眼前晃動,他們正在搶救我們,但我聽不見他們說話聲,像看無聲電影,那會兒我耳朵暫時失聰了。我側過頭看司機朋友,他坐在駕駛座上,耷拉著腦袋,毫無動靜,像睡著一樣。我才意識到發生車禍了!

    一輛出租車已經停在旁邊。出租車司機師傅把我拉出來,扶我坐到出租車前座;另外幾個路人把奄奄一息、徹底昏迷的司機朋友擡上出租車後座,讓他躺著。隨後,出租車急送我們到奉化人民醫院搶救。

    這起嚴重車禍遭致我斷了八根肋骨,頭部幾處創傷,一共縫了二、三十針。司機朋友頭部嚴重受傷,差點送命!幸虧這天(周六)腦科主任值班,他是醫院最優秀的腦外科醫生,在寧波地區也很有名;更巧的是,醫院幾天前剛從德國進口了一套非常先進的腦科手術刀。這位醫生醫術高超,果斷地打開司機朋友的頭顱……由於搶救及時,挽救了他生命!不過,他左眼視神經徹底撞壞,造成左眼失明,但萬分幸運的是保住了性命!如果當時沒有這位醫生,沒有這套手術刀,後果不堪設想!

    我在醫院躺了幾個星期,後來在家養傷了個把月。期間,許多親朋好友同事領導前來看望我,說我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此後,每年元宵節期間,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深深感激那些搶救我們的路人、出租車司機師傅、醫務人員!深深感激他們救命之恩!在此,深深祝福他們元宵佳節快樂幸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348

【那年中秋】舊時月餅一筒賣 鐵罐圖案好意頭

1 : GS(14)@2016-09-17 17:43:49

四十年代月餅是直立式放的,故有「一筒月餅」之稱。



四四方方的月餅罐大家都一定見過,老人家最喜歡用它來收藏私己錢。不過,原來這些月餅罐出現之前,月餅是一筒筒的!民俗用品收藏家楊廣顥收藏月餅罐十多年,全因熱愛中國文化風俗。遠至四、五十年代,近至新式卡通月餅罐他都視如珍寶。由於月餅鐵罐易生鏽,每年中秋他都會儲下月餅罐,又專程收集舊式月餅罐,再把它們逐一用膠包裝,熱愛程度可見一斑。提到四十年代時,沒有所謂月餅罐,月餅只由玉扣紙包裝。「裏面用蠟紙包着月餅,再用繩紮住一筒,所以叫一筒月餅,裏面會有一張紙,或在包裝外標示有什麼餡料。」早期月餅盒會貼上紙的包裝封面,撕下紙張就能保存。由於月餅早期已經有多款口味,所以罐內會有紙標明餡料,省卻印在盒上的麻煩。最早期的包裝紙上,可看到只有五個數字的電話號碼。那是香港開埠最早期的電話號碼。五十年代左右,為了保存月餅以及作送禮,才改用鐵罐,予人堂皇華麗、貴重的感覺。


月餅罐認圖識餅

中國人送禮很講究,所以月餅罐的設計都十分有心思。四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的封面,大多是賞月風景圖。「細心看見到裏面的人在玩燈籠或賞月,上面有很高的旗桿,掛了很多燈籠」。香港早期的賞月風俗,或內地西湖的風景,都成為月餅罐封面代表。直至六、七十年代,月餅罐很流行用仕女或花卉圖案,例如嫦娥飛天,或者天女散花。我們常說「閉月羞花沉魚落雁」,貂蟬就是因為美貌,月亮看着都要躲開,為之閉月,所以《貂蟬拜月》的傳統故事,都會常用於圖案裡。不要以為這些圖案老套,其實大有用處。楊廣顥解釋:「老人家不識字,便靠圖認月餅。若果改了就覺得不是某一個牌子的月餅,所以至今尚會保留傳統的封面圖案。」


罐面圖案講意頭

送禮講意頭,月餅罐的意頭常見於花卉的設計。「荷花的『荷』與『和』字同音,中國人常說的和和合合,中秋節是一個團圓和合的節日,所以荷花是常用的。」由於月餅較多是蓮蓉餡,所以蓮子、象徵富貴的牡丹都會常用。那為何要用蝴蝶呢?「耄耋(讀音:冒秩)代表七十、八十歲,蝶是耋字諧音,蝴蝶就有長壽之意。」而月餅罐常見的祥雲、靈芝,都有長壽的意思,但已經很少見,取而代之是現代化的設計,例如卡通人物等等。除了圖案,字型都有不少變化。「最早的中文由右至左,可見中秋月餅四字是由右至左排,後來因用了英文的寫法,才演變成由左至右。」近年的字型亦講求隨性,如使用粗黑體、圓體或手寫字,相對沒有舊時的拘束。記者:鍾藹寧攝影:陳健邦


六十年代前的月餅罐封面多是舊時賞月風景圖,十分精緻。

早期月餅罐上只有五個字的電話號碼。

舊時貼在月餅罐上的紙封面。


以前月餅字由右至左排列。

竹織及膠織籃裡的豬籠餅,是家長買月餅時額外買來哄小朋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16/197721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4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