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更多遺址在雕零中 隋唐長安城怎麽保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641

過去六十年,隋唐長安城發掘、保護了一些遺址,最為人熟知的是大明宮遺址。甚至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隋唐長安城考古似乎就只等於大明宮考古。圖為新修複的大明宮遺址公園。 (CFP/圖)

安化門20世紀末情況還不錯。幾年後,企業蓋起來了,配套的商業機構蓋起來了……遺址所在的地方,成了某個學校操場的講臺。大名鼎鼎的玄武門,如今也被壓在一座學校的教學樓下。

按照規定,建設工程在開工前,要先經過考古勘探。而很多施工單位,會擅自繞過這一步。最後挖出文物來,執法部門也只能依法罰款了事。

一位考古學者說:“還可以從中搶救的就這些:傳統的綠地和廣場、城中村改造、地鐵站修建。開發商能留一點時間給我們發掘就行,成本並不大。”但現實是,如果沒有政府幹涉,開發商當然更願意趕工。

一個被重型機械鑿開的大坑,正靜靜躺在西安市南二環與桃園南路的交界處。這是“大唐西市三期佳郡”住宅地產項目的施工工地。

2015年3月,有大學生路過,看到有人正在坑邊撿拾陶器、瓷片、“開元通寶”。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前副院長張建林和同事田有前聞訊趕到,發現除了大量文物,坑里還暴露著五個唐代的水井遺跡。緊急上報文物部門後,這塊工地目前已停工。

如果把唐代地圖覆蓋上去,這塊地方正處在唐代西市九宮格式布局的西南格。現在,西市西南隅,成了隋唐長安城諸多被破壞遺址中的一處。

西安人常引這座城市曾有過的“漢唐盛世”為豪。但當被問起“唐城墻在哪兒”,多半人會條件反射地把手指向那段周長13.74公里、“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明城墻。

少有人知道,埋藏在他們腳下0.7m-1m,承載著他們心中榮耀的隋唐長安城,在過去十幾年疾風驟雨的城市建設中,已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壞,僅存的一些遺址,也岌岌可危。

隋唐長安城的確切稱呼,其實是“隋大興唐長安城”。由隋文帝楊堅下令興建,占地83.1平方公里,是今日西安明城墻內範圍的七倍。與其同一時期興建的,還有隋唐洛陽城。

2014年11月,《隋唐洛陽城——1959-2001考古發掘報告》出版,很多西安的考古工作人員為此唏噓不已:到2001年,隋唐洛陽城已有212處發掘點,而隋唐長安城,直至現在挖掘點還不到30處。

作為省會城市,西安比洛陽在保護發掘上有著更多不便。而最不便的是,不同於洛陽市毗鄰隋唐洛陽城而建,西安市方方正正地落在隋唐長安城的原址上。

“現在只能寄望於未來城中村拆遷,或者地鐵站修建時,能讓我們這些考古的去做一做發掘。”張建林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把這稱作“隋唐長安城最後的機會”。

“模範人物”的大坑

“西市三期的大坑里,遺址肯定破壞完了,但是井比較深,還能留點兒做搶救。”張建林向南方周末記者不無惋惜地說道。

西市歷來被認為是隋唐長安城中,宮殿遺址之外最重要的遺址。這里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一千多年前,胡商們在這里著胡服、吃胡食,買賣珠寶、銀器,很多人死後就葬在長安城。唐長安城之所以被稱為“國際都市”,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有這塊“國際交流中心”。

在2006年“大唐西市”一期工程時,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隊曾對涉及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和部分保護。發掘部位在唐代西市九宮格的正北格,發掘面積約為唐代西市的1/8。挖掘的最大成果,是西市的十字街、石板橋和涵洞等。

像這樣能在城市繁華地帶進行的考古發掘很少。環繞著現今的“大唐西市”商業區,許多重要的政府部門高高聳立,比如西安市規劃局、陜西省國土資源廳。這些在21世紀後興建於唐代西市遺址上的建築,從沒聽說過有任何配合基建的考古發掘工作介入。

在參與了“大唐西市”一期工程考古發掘的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歲利看來,西市能挖那1/8,已是僥幸。原因之一是,開發商呂建中是個收藏愛好者。

呂建中本來想做的是高層住宅,十字街挖掘出後,項目泡湯了。陜西省文物局和呂建中溝通後,項目改為在十字街原址上建博物館,周圍再進行文化地產開發。

也只能允許他們開發,把挖出來的遺址全部保護起來不太可能。何歲利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一方面,遺址其他部分的保護情況不是很好,信息不是很完整;另一方面,全面保護的話,就沒有今天的‘大唐西市’了。”

“今天的大唐西市”,是呂建中後來建的包括古玩城、風情街在內的文化地產項目。這些項目依托的正是他投資3.2億修建的大唐西市博物館。

“西安房價不高,當初呂建中如果建住宅的話,根本比不上現在的收益。”陜西省文物部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更重要的是,除了商業上的收益,呂建中也獲得了政治上的好處。

“大唐西市博物館”後來一直被作為利用民間資本保護文物遺址的典型,而呂建中則是保護文物的“模範人物”。他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中華文化人物”“2011年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傑出人物”,連任三屆西安市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但如今,破壞了西市東南隅遺址、處於停工狀態的“大唐西市三期佳郡”,也是這位布滿光環的“優秀民營企業家”名下的工程。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陜西省文物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的規定,建設工程在開工前,都要先經過考古勘探。

勘探是考古發掘中基礎性的一步,目的是初步了解地下情況,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地面情況複雜、勘探技術限制,誤勘、漏勘時有發生。而很多施工單位,為了不耽誤工期,總會擅自繞過這一步,最後挖出文物來,執法部門也只能依法罰款了事。

至於西市三期工程,究竟是沒有進行勘探工作,還是勘探了卻沒有任何發現,西安市文物稽查隊至今還在調查中。

那叫什麽考古?

過去六十年里,新中國對隋唐長安城的保護和發掘也有重視。

最早的工作始自1957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為此專門成立了一支考古隊派到西安,就叫“唐城考古隊”。考古隊當時對整個隋唐長安城的遺址進行了全面勘探和一些早期發掘。

2000年後,陜西省和西安市的文物保護部門,在一些重要的遺址上進行了修繕和展示。比如含光門遺址、西城墻南段、興慶宮部分遺址等。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被當作遺址保護典範、在古遺址保護經驗上被廣為傳頌的大明宮遺址。

“同樣是唐長安城的三大宮殿之一,興慶宮,我們至今連一份完整的遺址平面圖都畫不出來。隋唐長安城110坊,我們連一處完整的遺址都沒揭露過。”張建林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甚至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隋唐長安城考古就只等於大明宮考古。”

這麽多年,關於隋唐長安城的考古報告也只有兩份:《醴泉坊遺址》、《醴泉坊三彩窯址》,就這也都是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出版的。

張建林參與了在醴泉坊的那次發掘。1999年,一個收藏家在西安市西郊的一個建設工地發現了一批唐三彩殘片和窯具。陜西省考古研究所介入發掘時,工地里的兩座樓已經開建,考古隊只能在兩樓之間進行發掘。

“那叫什麽考古?我們在人家挖的基槽里,清理了半個殘窯,撿了點碎片。”張建林說道。

另一次“虎口奪食”式的發掘在2009年。當時,西北大學附近的邊家村、黃雁村進行城中村改造。施工過程中,有人發現了唐代遺跡。張建林上報文物部門,最終爭取到200平米的發掘面積。在這次發掘中,他們發現了通義坊的東西街、南側排水溝遺跡,以及部分骨器、錢幣、經幢。

“通義坊是皇城南的第二排坊,是個小坊。如果建設能往後推半年,那我們就能做一個比較完整的發掘。”張建林很遺憾。

這也是法律允許的遺憾——法律規定,在建設中發現文物的,要由文物部門根據保護文物的要求,與建設單位共同商定處理辦法。盡管大多數時候,解決方案都是文物部門說了算,但也有一些時候,文物部門拗不過強勢的商業力量。

張建林發掘的那一小塊通義坊唐代遺址,最後解決方式是:施工單位在其它地方重新劃定一塊地方做發掘。但土層挖開,下面卻全是現代的地下水管道,考古工作只能放棄。

中國第一座城門遺址博物館——西安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這種對遺址進行的博物館式保存,為人稱道。 (CFP/圖)

兩年挖了十幾年的

被當作範本的大明宮遺址保護,也並非毫無爭議。

大明宮遺址建成前,陜西省文物局沒少到西安道北做群眾工作——道北,亦即西安火車站和鐵道以北。1938年花園口決堤事件後,大量河南省難民沿火車道走到西安,定居道北。道北人一直居住在用簡易磚瓦搭建的房子里,沒有排水設施,廁所也總是臭氣熏天。

1980年代初,國家文物法推行,道北地區作為唐大明宮遺址所在地,被要求不能進行各種大型建設。眼見其他地方不斷起高樓、建工廠,道北人心急火燎,卻動彈不得。很多次,執法人員到遺址區進行興建違章建築執法,都被村民堵在村子里。

2005年,有記者曾去道北采訪,看到一座無比巨大的垃圾山,就矗立在大明宮麟德殿遺址旁。“因為遺址上不能蓋房子,只好用來倒垃圾。”當地居民當時這樣告訴記者。後來大明宮遺址公園修建時,僅僅移去這座垃圾山,就花了500萬元。

大明宮遺址公園的修建,確實讓這些瀕危的遺址得到了保護,很大程度也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被拆遷的棚戶區居民都住上了附近新蓋的安置樓,並獲得了補償款。在如今的大明宮博物館里,還有一座當年的棚戶房被保留展示,用以表明大明宮拆遷改造工程的利民功績。

從拆遷到建設,大明宮遺址公園耗資120億元。作為大明宮項目的實際操盤手,曲江集團用自己慣常的“文化地產”模式解決了這筆資金。時任曲江集團董事長段先念,曾前後遊說各路地產商人為大明宮投資,幫助大明宮拆遷、建設安置房,政府再回報以周邊地皮,最終,靠大明宮旅遊拉動周邊消費與房價的雙重上漲,投資者們由此收回成本。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何歲利從1990年代末開始,就參與了大明宮考古,他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遺址公園的建設這件事,是要“留待後代檢驗的”。

“2008年大明宮建設開始前,我們對大明宮的發掘也有半個多世紀了,都是循序漸進的,總共發掘面積也就那麽一點點。考古也需要沈澱、研究,需要花時間。但2008年開始建設,2010年就要開園,兩年時間,要發掘的面積是過去同樣時間里發掘面積的好幾倍。”何歲利無奈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文物部門對於考古挖掘的需要並非沒有考慮,他們要求施工方將所有建設都避開遺址,並本著節約資源的原則,盡量減少建築。比如大明宮遺址公園的地下文物博物館,就是直接依托於一個多前村民們私自挖鑿的垃圾坑而建。

“整個大明宮遺址的保護模式,對遺址利用而言自然是好的,對城市發展也是好的。對文物保護的宣傳也很好。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仍然對遺址造成了某些破壞。”何歲利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道。

至少對於文物部門工作人員而言,他們再也不必擔心,隔三差五要去面對村民們增加收入的訴求,也不用擔心一覺醒來,遺址周邊又被亂搭亂建。最重要的是:大明宮遺址至少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了。

他們連探測到的位置都是錯的

更多遺址在雕零中。和西市遙遙相望的東市,這些年也起了不少建築,卻沒聽說有遺址發現。

距離西市遺址往東不遠處,就是今天的西北大學所在處,也就是張建林所發掘的“通義坊”區域。82歲的西北大學歷史教授李健超住在這里。“前些年,從我們這里,還能看見小雁塔。”坐在自家陽臺上,李健超向東南處指去。如今眼前卻只有林立的高樓——高層建築意味著更深的地基,也意味著,如果地下有遺址未經挖掘,必遭滅絕性破壞。

李健超研究隋唐長安城幾十年,“閉著眼睛都對隋唐長安城的大街小巷一清二楚”。可近十幾年,他只能睜著眼睛看著這座“資本主義社會之前,人類歷史上最大都城”不斷被破壞。

早年他寫過《隋唐長安城清明渠》,探討清明渠作為隋唐兩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對長安城供水的作用。“清明渠當年是從安化門一路下來流到現在的西北大學。”李健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今,西北大學整修暖氣管道,已經把清明渠全部挖掉,只剩下兩米多殘址。

李健超提到的安化門,20世紀末保存情況還很好,穩坐在西安南郊一處城中村的空曠地帶。那時何歲利常去調查,“遺址的門墩都在”,幾年後,城中村的企業蓋起來了,配套的商業機構蓋起來了,安化門消失了。何歲利再去拜訪,只能判斷以往遺址所在的地方,成了某個學校操場的講臺。

大名鼎鼎的玄武門曾是隋唐長安城宮城的北門,如今它被壓在一座教學樓下。不遠處,一所駕校里,有一處北城墻保存了下來。文物部門把它用土石圈護起來,立了塊遺址保護碑。何歲利最近去考察時,碑已倒地。

“唐長安城最重要的兩個門,是通化門和開遠門。”李健超介紹。

西市是絲綢之路貿易的起點,西門則是胡商離開長安城西去的起點。開遠門遺址所在地,是現在西郊的大土門村,門址已被現代建築覆蓋。“其實花不了幾十萬,買一百平方米地,就能把西城門保住。”就在不久前,李健超還向文物部門建議。

至於東門,1950年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探測報告稱,已遭損壞。但李健超研究發現:“他們連探測到的位置都是錯的,錯了一百多米。”

宮城城門中,承天門保存較好,遺址現在坐落在蓮湖公園內。隋唐皇帝祭天前,要先在承天門上舉行盛大的儀式,再移步如今西安南郊的唐天壇。

唐代的天壇叫做圜丘。1999年,何歲利所在的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城考古隊曾在此處做過考古發掘。結果讓所有人興奮:北京天壇只有三層,分東南西北四面臺階;而唐代圜丘有四層,一圈分布著十二面臺階。

“按照《大唐郊祀錄》的記錄,它都是有講究的。”何歲利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四層,哪一級官員在哪一層級祭祀,都有嚴格的限制。十二面臺階是按十二星宿排布的,皇帝要從正南面的臺階登到最上面一層祭祀,因此正南的臺階要比其他十一面都寬。”

1999年做完圜丘發掘,文保部門用圍墻將圜丘圍了起來,對遺址本體進行了夯護,在遺址旁邊修建了木棧道,人可以從棧道走上去觀看。

但沒有多少人關心這個地方,圜丘也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圜丘現在欠缺維護。“可能再過一兩年草又長上了,又荒了。”何歲利擔憂地說。

對於保護難度,何歲利也能理解:“文物部門作出保護規劃,還要上報上級部門審批,有時候涉及規劃部門,各部門又要協調。現在亟待解決的遺址這麽多,都得一個一個來。”

假遺址起來了,真遺址怎麽辦?

也有一些遺址保護案例被人稱道。比如唐皇城含光門遺址的博物館式保存,以及高新區西城墻南段遺址綠化帶。

2005年左右,高新區要進一步在西安市西南郊做開發,考慮到規劃開發的地區,恰好埋著唐長安城外郭城西城墻南段,也就是延平門一段,陜西省文物局拉高新區管委會坐下來談。

談的結果是,高新區管委會把已發掘的一段唐城墻,建設成遺址公園;把延平門遺址建設成延平門廣場,再把尚未發掘的唐城墻一帶做成了綠化帶。“綠化帶可以預留,也不會對遺址形成大規模的破壞。可以把遺址留下來,可以給後人去挖。”何歲利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後來曲江集團在南郊建設時,也發現了一段城墻,於是仿效西城墻綠化帶,做了一個南城墻遺址公園。在這個條狀公園里,開了幾個地面上的小視窗,低頭便可見墻址。

也有考古工作者對曲江集團不認同。“借一丁兒遺址保護作秀,再建破壞更大範圍的遺址。”有考古學者痛心疾首,向南方周末記者抱怨。這個文化產業集團,以“遺址公園”的名義,在唐曲江池原址上修建了新的曲江池,並在周邊建以大量仿古建築,但所謂的“曲江遺址”,只進行了部分鉆探,並未進行任何考古發掘。

真正的古遺址卻留存不多。

“還可以從中搶救的就這麽幾類:傳統的綠地和廣場,城中村改造,地鐵站修建。”張建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施工時,開發商能留一點兒時間給我們發掘就行,成本並不大。”

但如果沒有政府幹涉,開發商當然更願意趕工而不是拖延工期。

張建林關心的里坊發掘,就更困難——不同於西安明清城墻內的全面保護,隋唐長安城一直是被點狀保護的:大明宮、興慶宮、青龍寺等遺址區域,屬於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但大片的里坊區域,並沒有這樣的優待,按規定,建設單位只需在開工前進行考古勘探即可。而勘探這件事,又時常被躲避。文物部門也力有不逮:以往,文物安全執法主要靠當地政府和公安機關,後來成立了專門的文物稽查隊,人手依然捉襟見肘。

張建林希望政府能出面建立一個隋唐長安城考古地理信息系統,這個系統需要打通文物局、城建局、規劃局、國土資源局,及時在系統上共享最新的城市建設動態,考古部門也把一些已知的文物發掘點、文物密集區域在今天城市中的位置標示上去。

政府部門是否能接受他的建議還未可知。已知的是,他“完整挖掘一處里坊”的願望,在拔地而起的高樓中越來越不可能;而他心心念念的興慶宮遺址完整平面圖,在現時複雜的地表情況下,恐怕也難以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22

大漢帝國的“龐貝遺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769

2015年下半年,墓葬中挖出一座車馬坑,表明墓主人曾用真車活馬陪葬。史載漢成帝曾下詔禁止王侯以下的官員用活馬陪葬,墓主要麽是身份在王侯之上,要麽生活年代在成帝之前;考古表明,此人是在位僅27天的漢代廢帝劉賀。(CFP/圖)

西漢的窗戶是不糊任何東西的,只是用絲織品做成的帷幔擋一下。風大帷幔擋不住,所以貴族、高官家中一定有屏風,用來擋風。劉賀墓葬屏風上的孔子像,是迄今考古發掘到的最早一幅聖人像。

大塘坪鄉的雞還不習慣外人破壞它們的寧靜生活,即便汽車開到跟前,母雞和雞仔仍悠然佇立街頭,不知躲閃。從2011年開始,隨著一座神秘的漢墓漸為世人所知,開到大塘坪的小汽車多了起來。綠色的護欄將當地村民的祖墳山墎墩山分為兩部分。護欄內是近兩千年前的漢墓,護欄外是當代的墳包和田野。幾個身材矮小的村民在大樹下勞作,老婦毛巾包頭。

經過五年的考古挖掘,2016年3月,漢墓主人劉賀的身份大白於天下:他做過13年的昌邑王,從昌邑王的位子上意外成為西漢第九位皇帝;在位27天被廢,此後10年處於準軟禁的狀態,連舊封邑昌邑都被取消,改名為山陽郡。新皇帝為示寬大,封他為海昏侯,條件是永不參加皇室祭祀,並且遠離自己的“根據地”,從帝國東邊的山陽郡遷至帝國中部的海昏縣。

因為在34歲上以海昏侯的身份謝世,漢武帝的嫡親孫子劉賀就被後世的考古學者稱為海昏侯。確切地說,劉賀是第一代海昏侯。在他死後,海昏侯這個名號又傳了三代,延續了近一百年。

海昏侯劉賀的墓葬中發現了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單件價值抵十件青銅器的精美漆器、記載著古典文獻的竹簡木櫝、能奏出七個音的編鐘(中國古樂一般只有宮商角徵羽五個音)、200萬枚五銖錢、約150公斤黃金制品。五銖錢的數量相當於漢代中期全國一年鑄幣量的百分之一。黃金制品有馬蹄金、麟趾金、金餅、金磚等多種形制。

馬蹄金是漢武帝征服大宛國後,為彰顯收獲汗血寶馬的武功,特意鑄造,用於宮廷封賞。2012年的拍賣市場上,一塊馬蹄金曾以919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同樣的馬蹄金,海昏侯墓出土了48塊。墓主人在世時,絲綢之路開通不久,大量高等級的和田玉於漢武帝及昭、宣帝時期進入中國上流社會,劉賀墓葬中隨葬的玉器玉質都非常之好……

考古進程中持續的電視直播,將漢代貴族驚人的財富展現在世人面前。墓葬周圍幾十里的劉姓鄉民紛紛手捧族譜到考古隊“認祖”,但族譜上寫著劉賀當過豫章王,這與史書的記載沖突。2016年“兩會”期間,江西省政府從海昏侯墓出土的一萬多件文物里精選出443件赴京展覽,當地民眾極力阻攔,直到“省里發了脾氣”。人們擔心:東西到了北京就回不來了,即使回來也是贗品,即便不是贗品,想看的都跑到北京看了,誰還會來江西?

為了把文物留下來,墓葬所在的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投資3000萬元,在距離考古現場1公里的地方,建起一座國家考古實驗室。“我們是2015年3月下達任務,8月實驗室就建好了,中間還經歷了17輪大雨。”國家文物局派駐海昏侯墓考古現場的專家組組長信立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有字跡的文物優先對待

見到生人就狂吠不已的藏獒守衛著國家考古實驗室。留在這座白色臨時建築中的文物主要是難以搬動的漆木器。墓葬中出土的黃金類文物已移至江西銀行,青銅器移至江西省博物館。約5000枚竹簡在實驗室完成了出土後的第一道保護工序:剝離。按照出土時的排列順序,它們幾枚一組,浸泡於密閉容器的劇毒藥液中。如果不事先告知,大多數人會以為那是燒成了炭絲的木條。

出土時,它們跟泥巴一樣。考古隊一度因竹簡的提取發生分歧:有人主張直接提取,但江西考古研究所考古隊隊長楊軍堅持等吳順清看過之後再行動,“不能看到東西就拿,那跟盜墓一樣。”

江西從來沒有出土過竹簡,省考古所對竹簡的提取技術並不熟悉。吳順清是國家文物局派駐海昏侯墓考古現場的專家組成員之一,他所在的湖北省荊州市文保中心曾先後主持長沙馬王堆漢墓、北京老山漢墓以及湖北、雲南、江西、安徽等16省市出土的飽水木漆器的脫水修複。

吳順清確認,劉賀主槨室西側回廊中出土的“泥巴”就是竹簡,但這批簡和其他文物的疊壓關系非常複雜。為了提取竹簡,要切割掉幾只保存完好的精美漆盤。分歧再次發生,最終的解決之道是遵循考古原則:有字跡的文物含有更豐富的歷史信息,理應得到優先待遇。

2016年5月28日,在海昏侯墓的國家考古實驗室,研究人員告訴參觀者:目前,他和工作夥伴已剝離出五千余枚竹簡,約占總量的90%。

剝離之後,這批竹簡還將經歷紅外掃描、試讀、清洗、再掃描、再試讀、脫水、固定等複雜的處理。距離考古學者及古文字專家最終破解竹簡上的全部內容,目前的工作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納米級的一步”。

與竹簡保存在同一間實驗室的是漆器、木俑以及大型樂器上的木質殘片。實驗室的溫度常年控制在16℃,濕度80%到90%,工作人員必須穿長衣長褲,否則容易得風濕病。

編鐘的木質支架上曾嵌有銅鏡,供樂手在演奏之前正衣冠。未經修複的漆器殘片像黑色的樹皮,外行無法想象其精美的原貌,它們卻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中工藝水平最高的器物。“從夏商到先秦,最高等級的隨喪品是青銅器,上面的花紋非常神秘而凝練,給人一種嚴肅而恐怖的感覺,那是不折不扣的禮器。到了漢代,人們更註重實用、註重自己的生活,這是人性的第一次解放。這種時代潮流在工藝上的代表就是漆器。”信立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另一間實驗室,劉賀的棺木靜靜地躺在房間正中。外棺長3.7米,寬1.4米,內棺長2.7米,寬0.8米。內外棺之間曾密密匝匝地擺放33塊馬蹄金、15件麟趾金、20塊金板、96塊金餅。因為地震的擠壓,棺槨出土時只有30厘米高,原本中空的地方被擠壓、填平,變成一張狹長的眠床。床上依稀可見琉璃席的痕跡。

實驗室的王迪博士介紹,琉璃片以雲母包邊,用金線連綴成席。琉璃席上,每排5枚,等距擺放20排、共計100枚金餅。現在,琉璃席、金餅、玉璧的殘片已深嵌進棺木的紋理中,而棺木似乎不久就會變成土的一部分。原本安眠於琉璃席上的劉賀,唯一保存下來的是牙齒。這副牙齒已經送到北京,考古隊長楊軍說,經過檢測,牙齒將揭示出劉賀的飲食偏好、疾病史和遺傳基因。考古工作者在棺木中相當於屍體腹部的位置,發現了若幹枚瓜子,他們據此推測他死於夏天。

《漢書》記載,這位皇帝在在位27天中,不斷向四面八方派出使者,攜帶符節詔令,驅使各官署為其辦理各種事務1127件,並在居喪期間,歌唱吹彈,擊鼓奏樂,玩豬鬥虎,跑馬演戲,與先帝宮女淫亂。

但考古工作者在棺木內屍身左手的位置發現了一把玉具劍、右手邊發現了一把竹刀。漢代以竹簡和竹刀為書寫工具,貼身隨葬品應為墓主生前常用。與竹刀一樣,體現這位廢帝文化素養的是在棺柩北側發現的一架漆屏風。屏風上有孔子像以及記述孔門事跡的文字。

“西漢的窗戶不糊任何東西,只用絲織品做成的帷幔擋一下。風大的時候,帷幔擋不住,貴族及高級官吏的居室中一定要有一架屏風,用來擋風。”信立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以孔子像裝飾的屏風此前從未發現。劉賀墓葬屏風上的孔子像,是迄今考古發掘到的最早一幅聖人像。

主槨室西側回廊的“文書檔案庫”中還發現了大批竹簡、木櫝。古文字專家試讀竹簡200枚,發現其中包括《論語》《易經》《禮記》《孝經》《方術》等全套古代文化典籍,還有農書一類的實用書籍和當時流行的漢賦。木櫝中一部分是隨葬品的名簽,另一部分是劉賀及妻子寫給皇帝、皇後的奏章——後者是確定墓主身份的證據鏈中關鍵的一環。

楊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海昏侯墓出土的《論語》與傳世的《論語》有明顯不同之處,“它很可能是已經失傳1800年的‘齊論’論語。”如果這一結論成立,中國古代學術史將被改寫。但這一說法被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和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否定:目前的證據尚無法支撐這個大膽的推論。

2016 年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曾一票難求。(CFP/圖)

向龐貝古城看齊

2011年3月24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消息:南昌市北郊新建縣大塘坪鄉觀西村的墎墩山上發現一座高等級的古墓被盜。3天後,秦漢考古專家信立祥、國家文物局考古處處長張磊等專家趕到現場。

楊軍坐著農民的糞筐,由考古隊同事“續”著鉆進15米深的盜洞。洞底,楊軍發現很深的積水,洞穴內部有遭地震擠壓的痕跡。積水讓大家長籲一口氣:一般的盜墓賊只有小功率的水泵,如此深的積水他們力不能及,墓中文物可能未遭洗劫。

“幹文保就是跟細菌賽跑,”徐長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南方墓葬的修建過程比較嚴謹:膏泥、木炭、沙子一層層地夯起來,形成一個密閉空間。膏泥的密封效果很好,能夠阻止外面的空氣帶細菌進去,所以有防腐作用;而積水有隔氧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求:海昏侯墓的考古挖掘要向意大利的龐貝古城看齊。

這是一個極富號召性的類比。兩處遺址形成的年代大致平行,一在東方,一在西方。但龐貝古城是石頭組成的硬遺址,這使它可以做到在長達260余年里邊挖掘邊展示,不斷刷新世人對古代世界的認識。但海昏侯墓是黏土組成的軟遺址。南方的酸性土壤,遇水成泥,生苔蘚、黴菌,甚至塌方,在幹燥的環境中,會顆粒化,同樣也會塌方。因此必須盡可能縮短挖掘時間,同時考慮回填方案。

地下水的水位變得非常重要。墓園內的三口水井和墓室之間形成了U形管的結構,控制三口水井的水位即可調節墓室的水位。考古隊員在墓壁東側發現了滲沙,這是極危險的征兆,可能引起墓壁的坍塌。因此需要在墓葬東側再打一口新井,讓滲沙通過兩口井之間的毛細作用,從墓穴流到新井中。打井要避免墓壁位移,必須慎而又慎。挖掘深入,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墓穴又可能因幹燥而塌陷,因此要在墓穴上覆蓋塑料薄膜以保證土壤濕度,薄膜下經常噴水。

按照設想,海昏侯墓將在考古結束後實施回填,即把墓坑整體擡高,按照考古定位,在地面上制作墓園的模型,把一批複制的文物陳列在模型中。此間最大的難題是槨板和棺木的複位。劉賀的槨板由松木、杉木和少量的楠木組成,棺材是樟木的。不同木料與新鮮空氣接觸後縮水不均,產生程度不同的變形、開裂。複位時如何處理尚無良策。

“金字塔有多少人,這里就有多少人”

劉賀留給後人的不只是一座墓葬。與墓葬毗鄰的是其都邑紫金城的遺址。遺址面積3.6平方公里,比紫禁城還要大。但對專業人士來說,這種比較沒有太大的意義,兩者的年代相差久遠。

海昏侯遺址處於機場航線上,考古工作者無法取得更新的航拍圖,只能用小無人機飛到一兩百米的高度,拍一些局部鳥瞰圖。深圳考古所專門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的專家向江西考古所提供了一張1960年代美國衛星拍攝的影像,可清晰看到紫金城的內外城、城墻、宮殿、門闕、碼頭遺址。

劉賀從山陽郡遷到海昏縣,4年後去世,他如何在4年里建起一座如此宏大的宮殿?徐長青猜測,劉賀在世時可能根本沒有用過紫金城。但在考古學上回答這個問題,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考證:紫金城最早是不是劉賀所建?劉賀是不是曾對一座已有的城池進行修建?劉賀用沒用過紫金城?劉賀之後的三代海昏侯有沒有對紫金城進行過改擴建?

為此,考古工作者需要解剖多段城墻,這需要時間。“領導催我們趕緊把城池挖出來,在遺址的基礎上把宮殿複原起來,在里面增加一些服務設施……想法很多,但考古可能會因此被綁上戰車。純粹為遺產保護進行考古,可能就忽視了考古本身的意義和它的固有規律。”徐長青說。

但信立祥認為,紫金城遺址考古的前景大體樂觀:“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確定要在此地建設一座考古遺址公園。這寫進了江西省的十三五規劃,並且國家文物局和省委達成協議:未來誰能建起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就放誰那。省文物局猶豫不決,南昌市已經捷足先登。”6月7日,江西省屬南昌市管的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掛牌成立。

今天外來汽車尚不多見的大塘坪鄉,未來將建起面積廣大的遺址公園。“規劃範圍會比遺址的保護範圍大很多。因為要考慮到歷史風貌的恢複。遺址公園內水道的恢複、山形地貌的恢複……這些都需要時間。”信立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到時,埃及金字塔有多少人,我們這里就有多少人;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有多少人,我們就有多少人。”2016年5月28日,江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黎隆武在南昌大學宣傳他的新書《千古悲催帝王侯》時說。

2016年“兩會”期間,江西省政府從海昏侯墓出土的一萬多件文物里精選出443件赴京展覽,當地民眾極力阻攔,人們擔心:東西到了北京就回不來了……(CFP/圖)

考古前沿並不是“鬼吹燈”

目前,專家組組長信立祥和他的副組長、陜西省考古院原副院長張仲立常駐海昏侯墓考古現場。他們的使命是讓考古挖掘的進度服從文物保護的要求,“我們堅決執行國家文物局的指示,不接受任何行政命令。”

專家組是一支“夢之隊”:楊小林,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青銅器保護與修複專家;王亞蓉,絲織品文物修複專家;李存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實驗室考古專家;吳順清,湖北荊州文保中心研究員、國內漆木器文保頂級專家;胡東坡,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青銅器保護與修複專家;焦南峰,陜西省考古院研究員、大型遺址勘探專家;杜金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科技考古專家。

“在中國的社會科學中,考古學的科技含量是引領世界潮流的。我們使用的紅外掃描、三維測繪、高光譜、多光譜檢測……都是當今最領先的。考古理念也與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以前註重對單體遺址的考古,現在是區域考古——不是哪有文物就去挖哪,而是首先把遺址的整體結構搞清楚。再者,考古和文保高度合作。”江西省考古所所長徐長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江西所在海昏侯墓考古進程中與公眾高頻的互動給業界同行留下深刻印象,“他們這次極大地普及了公眾的考古知識。”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李寶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這是中國考古界第一次把自己推到了公眾的鼻子尖底下。”徐長青說,國家文物局和江西考古所有意讓海昏侯墓的挖掘在全世界的關註下進行,結合考古進展,不斷拋出新的信息。“每天幾十上百個記者,各大新聞機構的鏡頭盯著你。”徐長青受命研究海昏侯墓的整體挖掘情況,在與外界互動中擔任新聞發言人的角色。隨著宣傳不斷升溫,新聞發言人變成了接線員,“每天有上百個電話打進來”,後來又變成講解員,帶各界人士到考古現場參觀。

黎隆武認為,海昏侯墓考古做到了“有組織的、有序的信息發布”:“它能歷經兩千年保存下來,本身就是一個《鬼吹燈》式的傳奇。公眾想知道,這個富可敵國的墓主人到底是誰?官方及時披露考古進展,回應了公眾好奇。伴隨著考古的進展,新聞報道層層引導:這個人有可能是海昏侯劉賀、極有可能是劉賀、他果然就是劉賀,像破案一樣。同時又介紹了考古和文物知識。”

2015年11月4日,海昏侯墓考古的宣傳出現第一次小高潮。劉賀的主槨室在那一天開啟,電視臺現場直播。國家文物局對此持謹慎態度:直播是把雙刃劍。以往,我們中國考古學界好幾次現場直播,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你們要小心,出了岔子,拿不了年度“考古十大新發現”,不要怪總局沒有提醒你們。

對考古工作者來說,直播當中最難拿捏的是如何在滿足大眾好奇的同時,嚴守學科規範,維護考古學的尊嚴。“記者當然希望在這15分鐘內盡可能多地向觀眾展示各種寶貝,但是考古學做不到。所以我要告訴你:這件,我可以提取給你看,其他的只能露出一點點,你只能遺憾。”徐長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最終,直播時重點展示的是一只博山爐。有漢一代,王侯貴族都喜歡用博山爐焚香,這只爐保存狀況相對完好,能滿足一般人的視覺期待:鎏金、雙層、紋飾複雜精美。更重要的是,它在出土時與其他文物的疊壓關系不複雜,單獨提取,不會影響其他文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19

說史170814遺址117號坑的骨骸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8/14/%e8%aa%aa%e5%8f%b2170814%e9%81%ba%e5%9d%80117%e8%99%9f%e5%9d%91%e7%9a%84%e9%aa%a8%e9%aa%b8/

說史170814
遺址117號坑的骨骸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39

〈戰爭始於何時? 〉
舊石器時代人類尚未發明弓箭. 一萬年前開始的 新石器時代是個 “技術爆炸” 的世代, 同期出現了一場「武器革命」,發明了四種威力強大的新型武器: 投石索、匕首、狼牙棒和 弓箭. 前三者是對舊有之物的改造, 投石索來自流星錘;匕首來自矛尖;狼牙棒來自棍棒. 只有弓箭是鑿空而出的全新事物,堪稱世上第一臺 “機器”. 弓箭甫一發明,便即高速傳播.***
人有能力遠距離殺死獵物,也就有能力遠距離殺死同類, 行為學家相信這可以繞過 “抑止面對面殺死同類”的群居動物先天心理機制,有利於產生「戰士」. *** 戰士和 “獵人”技能相近,可卻是不同的心理物種. 有了戰士, by defition即是有了「戰爭」.

一般相信,人類在純粹 採獵時代沒有戰爭. 內部衝突性質的零星“謀殺行為” 不是戰爭, 戰爭必須是對立方之間的 “集體暴力行為”.*** 弱勢的 “採獵遊團”遭到強者壓迫, 遠避即可,無須進行戰爭.
但是到了 半定居時期,某些資源豐富的地帶人口密度過高, 衝突嚴重,催生了戰爭. 為了守護或搶奪採獵地盤而進行的部族間戰爭, 也混雜了 非經濟性的,以 “突襲” 或“群戰” 形式呈現的 心理宣洩型集體暴力行為, 如獵頭,殺俘獻祭等風俗. (根據 動物行為學家的田野考察,近似的集體活動可見諸猿類.) 戰鬥責任由全體成年男性承擔, “成年禮”定義為 授權攜帶武器,成為「戰士」. 部族可能有戰鬥組織,但沒有專業戰鬥階層. 戰爭是種習俗 (可以是儀式化的,也可以很殘酷.),是種生活態度,與生態環境相適應.****

按照這種戰爭的 “弱定義”, 迄今為止,最古遠而又証據確鑿的 “戰爭”記錄在 上埃及 傑貝薩哈巴遺址117號坑,這在考古界無人不知.
〈117號坑的骨骸〉
這墓穴出土59具骨骸,許多顯示生前曾受傷害. 尚不止此,坑內另外掘出110件物品, 從形狀和所處位置推測幾乎全都是 投射物的尖刺或矛尖, 許多更是直接嵌入骨骸之中. 骨骸幾乎男女各半, 傷處沒有癒合跡痕,說明受傷後即刻死去. 尚不止此,某些骨骸顯示有「過份殺戮」跡象*** (定義為對同一人進行不尋常的多次傷害.), 一個年輕女性骨架內竟然發現21個箭頭矛尖! 直觀上這是個血腥屠殺的現塲.

考古人類學家對此遺址大派sense, 由於死亡枕藉,下手的人也應數不在少, 這足以定義為一場「戰爭」. 但現場情況看來不像是戰鬥,更像是謀殺. 更合理的解讀,這是一場 “突襲”或 “伏擊”, 攻擊方或是為了地盤; 或是進行殺人習俗. 獵人較擅長使用武器, 屠殺有可能是狩獵者向農牧人發動刦掠的結果,*** 就像後世遊牧民對農耕民所幹的一樣. 也有學者提出骨骸有可能在不同時間掉入坑內, 那麼這是個亂葬崗.

117號坑的殺人手法不夠專業,似乎不是組織嚴密的戰鬥階層所為. 如果要求確切而又 “高門檻”的戰爭証據, 最古遠的大規模遺址要推
〈耶利哥古城〉.
在位於海平面六百英尺以下的約旦河谷 耶利哥, 考古學家發現了元前七千年的古城遺跡. (遠遠比聖經記載的耶利哥城古老.) 城鎮面積八英畝,居民二至三千人, 在綠洲沃土上面耕作. 居民種植的小麥和大麥都是從遠處引進的,製作工具的石材 黑曜石也一樣, 証明他們是遠方來的移民.***

對軍事史家來說,關鍵意義是其建築結構:城牆. 這城牆周長700碼,高13英尺, 底部厚達10英尺. 尚不止此,牆根有寬30英尺,深10英尺的護城河; 牆頂闢出作戰平臺;矗立高出城牆15英尺的瞭望塔. 最後,此牆是石牆.
如是者,這城具備了火藥時代以前「城堡」的所有特徵,尤其是 幕牆和碉樓.*** 它足以抵禦 “大型攻城工具持續圍城戰略”之外的任何攻擊, 而那些工具還要等上千年才發明出來.

從這 防禦力度森嚴周密的城牆,足以逆推出 牆外攻擊力度的苛刻猛烈. 如果沒有高度組織的,大規模的,相對頻密的襲擊力量, 又何需這等高規格的防守設施?再從內部視角看這度城牆,單是建造便需數以千計工時, 此後還要持續的運作和維修成本, 可合理推測牆內社會已然嚴密組織,高度分工.***
那麼無論從內外來看, 專業軍事階層經已誕生,這符合了戰爭的 “強定義”.***

〈戰爭的意義〉
既然戰爭行為是如此古遠,所以從歷史學角度來看, 克勞塞維茨 論定「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原則上是錯誤的. 起源於國際政治衝突的戰爭是國家形成之後的事情; 在前國家時期,戰爭源於爭奪資源和人口, 或者只是一種古老習俗.

人類學家甚至反過來認定戰爭是國家形成的主要動因. 頻繁的部落戰爭壓力使原始社會趨向組織化,**** 無論是為了進攻(117號坑),防禦(耶利哥古城),又或為了征服後統治. 至於公共工程(灌溉系統)和社會服務(內部治安)是國家的衍生物,而非其構成因素.***

因此戰爭是文化的結構部分, 其氣息內置於文化之中,極難過濾,遑論根除. 從古貫今廣泛審察人類戰爭行為之後, 史家John Keegan認為「文化是決定戰爭的首要因素. 」,信而有徵.
如此這般,那怕現今世界已然徹底「經濟全球化」,貿易互依,生產鏈糾結, “理性上” 戰爭必然是 “雙輸”, 但是人類依然本著 民族主義,領土主張,宗教信念,競逐霸權等等 “非經濟/非理性” 的理據實際或威脅發動戰爭. 這說明了文化因素才是戰爭的深層底蘊,而當今的“文明世界” 其實遠未如想像中那麼文明.

《戰爭史A History of Warfare》(1993) John Keeg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457

挖掘工業遺址資源 “文旅成華”讓老廠房長出新經濟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19/1185074.html

每經記者 吳林靜

全國15個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改革試點城市,成都是其中之一,總規修編的要義是推動“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精準落地。

成都成華區位於“中優”區域,正處於“城市拆舊後的更新期、產業解構後的重構期”的關鍵階段,從一個傳統老工業基地變身大熊貓基地、工業文明遺址、339電視塔……諸多新“名片”加身。隨著成都開啟“三步走”競逐世界城市的新征程,成華區如何謀劃下一步發展的思路和定位?

日前,成華區委書記劉光強對記者表示:“成華區正充分挖潛、前瞻規劃,努力擦亮‘文旅成華’金字名片,讓一排排老廠房長出新經濟,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大熊貓文化和工業文明“兩張牌”

成都東郊區域是曾經的工業老基地,1953年開始,經過“一五”時期、“三線”建設和改革開放後共40年的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東郊工業區2千人以上工業企業達160多家、從業人員15萬人,工業產值占據了全市“半壁江山”。

對於成華區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劉光強表示,經過多輪“騰籠換鳥”,成華區正處於由“生產”為主的傳統老工業區向“宜居”為本的現代化城區轉型跨越的關鍵階段。不過,劉光強也坦言,目前還面臨著城市品質不高、功能配套不強、產業結構不優、經濟總量不大等問題。

為解決這個片區城市功能滯後等“成長中的煩惱”,成華區曾啟動實施了建區以來最大規模舊城改造,累計騰出2.8萬畝發展空間。

劉光強認為,成華擁有獨具魅力的“文化價值”,比如,大熊貓是響當當的國家名片,成華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熊貓都市家園,70%以上來蓉的外賓和中外遊客都要去大熊貓基地,與“最萌”的大熊貓親近;比如,最豐厚的工業文明底蘊,工業遺跡14處、占全市50%,東郊記憶每年入園遊人達500萬人次。

由此,大熊貓文化和工業文明是成華區手中的兩張牌。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汪小琦認為,在本輪規劃中,成華區精準地把握了這兩大獨有的優質資源,將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打造“文旅成華”。

讓老廠房“長出”新經濟

劉光強介紹,在這一輪城市規劃修編過程中,成華區統籌考慮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突出“文旅成華”發展定位。

尤其在生產空間方面,“新經濟”和“功能區”將為成華帶來新的經濟動能。過去一年,成都成華區新簽約引進了包括錘子科技、完美世界、鵬瑞利鵬益總部項目在內的28個重大項目,一個以數字經濟為先導、智能經濟為骨骼、創意經濟為靈魂、流量經濟為血脈的新經濟產業體系正在成型,成華區加速成為成都高質量發展的“先頭部隊”。

完美世界落戶成華區,在這里,完美世界規劃了一個國家級文創產業示範園區,還要進一步構建西部都市文化新地標。此外,八里莊片區老舊廠房、倉庫等工業遺址資源,早已整體規劃建設為機車1951創智天地、錦電1954創意大院、禾創1956影視聚落等新的文創聚落,據介紹,成華目前已吸引20多個文創項目,還在加快建設一批影視、動漫、戲劇、音樂等產業基地。隨著他們的入駐,這里將迅速崛起一座獨具特色的文創產業園區。

成華區還在建設智能制造標準廠房、工程應用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等“智慧生產空間”,引入了航天科工智慧海派、北方光電總部、新銳3D研發中心等企業和項目。這片“老工業區”早已是新經濟的發展前沿陣地,智能制造、科技研發、數字經濟等相關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推動新經濟加快聚集壯大。

在總結成華在生產空間上的統籌布局時,劉光強對記者表示,將老舊廠房打造成創意工坊,“希望讓一排排老廠房“長出”新經濟,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39

「地震遺址遊」發死人財

1 : GS(14)@2013-05-12 14:49:0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512/18257102

                汶川旅遊景區整合了映秀鎮和水磨鎮,以及三江景區的旅遊資源,打造映秀會展遊、水磨休閒遊、三江度假遊、漩口產業展示遊等旅遊項目。政府預計到2020年將投資共18億元(人民幣˙下同),旅遊總收益達110億元。北川羌城旅遊區由老縣城地震遺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羌族民俗博物館等景點組成,總面積6.01平方公里,預計到2020年投資21.5億元,收益達620億元。

政府收地掀農民維權

                北川文化旅遊局將項目喻為「好消息」,但有當地人質疑地震遺址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動力。漁子溪村村支書蔣永福說:「地震過去五年了,映秀旅遊的最熱潮已經過去,百姓的收入在下降。也許過些年,就更少人來了。」也有不少網民評論:「所謂的地震體驗,不正是對亡靈的褻瀆嗎?」「把災難之地當作娛樂場所,不僅是對失去生命的人不尊重,也嚴重傷害受難人家屬的心。」「旅遊業只是政府想表現政績的工具。」
曾前往地震災區的六四天網創辦人黃琦對《蘋果》記者表示,政府五年來在重建過程中沒有受到公開透明的監督,變相又造成災後豆腐渣工程。而官方以低價取得農民土地,開發商業,也同樣掀起新一波農民維權事件,「事實上災區重建、人權問題上沒完全解決」。

遺址遭破壞勢將消失

                有報道指,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建築物的鋁窗、鋼筋和水管遭多番盜竊。四川省社科院的報告顯示,遺址面臨建築物自然風化、銹蝕和倒塌的危險,餘震、洪水等次生災害不斷破壞遺址,若不及時保護,再過10年至20年遺址將消失。
《蘋果》記者/上海《東方早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879

四川交通癱瘓 北川地震遺址淹沒

1 : GS(14)@2013-07-11 01:30:5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710/18328751

                              一場暴雨令天府之國淪為澤國。四川昨大範圍強降雨,引發河水暴漲和山洪暴發,岷江、沱江和涪江水位全部超出警戒線,全省至少有三座大橋在雨中垮塌,其中江油市一座大橋垮塌,目擊者稱,造成10餘車輛,包括兩輛巴士被湍急的河水沖走,失蹤者生死未卜。汶川地震重災區也遭洪水蹂躪,北川縣舊縣城的地震遺址慘遭滅頂之災。暴雨還造成全省航空、鐵路交通大癱瘓。

                昨日上午11時許,江油市綿江公路青蓮大橋突然垮塌,多輛汽車和行人掉入河中。目擊者和武警均稱,垮橋後墜入河中的車輛有10輛左右,包括兩輛巴士。當地出動55名消防官兵、6艘衝鋒舟在河段下游分五個點10多公里沿線展開搜救。市衞生局官員證實,有三名墜江者被救。但官方昨晚稱,初步核實只有5車墜河,6人失蹤。由於河水湍急,救援有難度,當局估計墜橋者生還希望渺茫。

失蹤者生死未卜

                                    該橋建於1967年,汶川地震後經過維修加固,今次卻因洪水來勢兇猛,水流太大而垮塌,全橋長200餘米,寬6米,有三個拱,其中兩拱中午被洪水沖垮,至下午3時最後一段也被洪水沖垮。市委宣傳部稍後發佈消息稱,當局正在對沿江下游全力搜救。而臨近的德陽和綿竹市昨也還有兩座大橋被洪水沖垮,傷亡情況不詳。
在汶川地震重災區北川縣,連日來遭受50年來最強暴雨襲擊,其中老縣城降雨量高達285毫米,當年被刻意保留的「512」地震遺址,包括北川大酒店舊址、地震遇難者公墓等重要紀念場地全部被洪水淹沒。新城區的淹沒水位超過2008年地震後洩洪水位,達到646毫米,城區積水深度達到7米,供電、供水、道路等全部中斷。當局緊急調集武警、公安投入搶險,疏散居住在地震安置點的民眾,動用消防摩托艇救出被困人員,並封閉老縣城,禁止人和車輛進入。初步災情統計,全縣有2人失蹤,15個鄉鎮4.2萬人受災。鄰近的映秀、什邡等地也分別傳出山泥傾瀉、車輛民眾被困等災情。
截至昨日中午11時,四川有50次列車因受暴雨影響而停運。成都青白江昨晨水位暴漲水勢湍急,一艘鐵駁船被洪水裹挾撞上寶成鐵路青白江大橋,導致這條重要鐵路大橋受損,險象環生。成都鐵路局接報後,封鎖線路,扣停線上列車。經檢測,受損處暫時不危及行車安全,中午時限速45公里重新通行,致使寶成鐵路列車全線晚點、繞行。當局表示,鐵路人員將定時巡查看守大橋,用儀器監測險情,待洪水消退後再行組織搶險。成都機場也受雷暴極端天氣影響,昨午前有21個進港航班不能準時到達,備降周邊機場,兩個航班取消,20個出港航班延誤。
人民網/中新社/新浪微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95

歷史性赴廣島悼二戰遇難者克里訪原爆遺址沒道歉

1 : GS(14)@2016-04-12 18:16:02

美國國務卿克里於日本廣島出席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期間,歷史性到訪當地和平紀念公園,指二戰歷史可向世界展示和平的重要性,卻未有就美國向廣島投擲原子彈致歉。



克里是二戰後到訪日本原爆紀念館的最高層在任美國官員,昨日他與另外六國外長及歐盟的外交事務專員,首先參觀和平紀念資料館,了解原爆如何對當地造成災難性影響。克里在資料館的留言冊上寫道,「世人應看見和感受到這個紀念館的威力,這是個鮮明、殘酷且具有說服力的警惕」,提醒世界各國有實現無核的義務之餘,更要避免戰爭,「戰爭永遠非首選,必然是最後手段」。



稱此行「與過去無關」

他們隨後在當地800名學童揮動7國旗幟歡迎下,步行至原爆死歿者慰靈碑並獻上花圈,更獲贈以象徵和平的紙鶴串成的頸圈,又即興參觀原爆圓頂館。圓頂館是爆炸中心附近唯一殘存的建築物,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克里到訪公園前曾與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會面,指此行要「面對過去、紀念遇難者,卻與過去無關」,反而提醒各國要為維持現在和未來和平加強合作,似乎無意為投擲原子彈導致廣島14萬人死亡而道歉。此外,據美國高級官員消息指,總統奧巴馬正計劃在下月底到三重縣伊勢市出席G7峯會期間,順道到訪廣島,或成為首位到訪日本原爆城市的美國總統。克里對此不置可否,「不知道他會否在任內到訪,這要視乎他可不可以在繁忙的日程中抽空」。美國在1945年8月6日向廣島投下首枚原子彈,三日後又在長崎投彈,迫使日本在同月15日投降,二戰亦隨之而終。美國人普遍認為投擲原子彈是結束二戰的正義手段,因此從未為事件道歉。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12/195674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069

紅山文化遺址媲美埃及金字塔

1 : GS(14)@2016-04-15 16:29:55

【話你知】「紅山文化」是指距今超過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東南部至遼寧西部一帶的農耕文化。而位於遼寧朝陽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遺址,則屬紅山文化晚期的重要遺址群,自1981年起在該處發現距今約5,500年的大型祭壇、積石塚(圖)、女神廟和「金字塔」式建築,證明該處當時已有原始社會雛形。此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推前了一千多年,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並可與埃及金字塔、印度摩亨佐達羅古文明等世界級發現相比看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15/195718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333

夜潛四川沉船遺址 70賊盜張獻忠寶藏被捕

1 : GS(14)@2016-10-15 12:11:38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民間盛傳四川眉山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逃亡時的千船金銀沉於江底。真相無人知曉,但近日警方偵破一宗盜掘倒賣江中文物案,證實傳說不但屬實,且惹來盜賊偷掘。



■早年有不少人往岷江河道尋寶。

涉案金額逾3億

當地警方稱,近日破獲特大盜掘古文化遺址案,抓獲疑犯70人,追回1,000多件文物,其中一級文物8件,包括金獅、金印、金封冊等,價值估計過億元;另外二級文物38件、三級文物54件,所有涉案文物交易金額高達3億元人民幣。警方指,文物大盜帶同專業設備,夜間潛入「江口沉銀遺址」河道區域盜挖,隨後將文物賣給文物販子獲取暴利。警方估計這幫文物大盜已經作案長達4年,直到去年4月警方開始着手偵查,打擊犯罪集團,將70名疑犯捕獲。「江口沉銀遺址」於2010年被當局公佈為眉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面積100萬平方米,清代以來文獻多記載張獻忠曾沉銀於此,但史學界對「江口沉銀」一說,一直存有爭議。《重慶晨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5/198012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102

設古蹟公園 原址保育宋朝遺址

1 : GS(14)@2016-10-18 08:11:33

【本報訊】規劃署除大幅增加啟德發展區可建單位數目,亦因應早前在港鐵沙中線一帶發現的宋朝遺址,包括古宋及其他遺蹟等,故建議將鄰近九龍城及新蒲崗的發展區第二區,原本政府、機關或社區用地等改劃為休憩用地,並在該處發展面積約1公頃的古蹟公園,將近年發掘的宋朝遺址作原址保育。


鄰近建築物高度將提升


規劃署發言人指,因應古蹟公園,部份道路將要改道,一幅政府、機關或社區用地亦要移位,日後公園將會配合隔鄰的宋皇臺公園一併發展,讓市民可欣賞到考古遺址,了解更多宋朝歷史。但古蹟公園旁的住宅及商業用地亦會增加發展密度,地積比由4.5至5倍增至6.5倍,建築物高度亦會提升。至於屬歷史價值較高的宋代方井,因位處日後沙中綫土瓜灣站位置,該井則會在車站建成後,重置在原來位置。發展區亦會預留位置作啟德全科醫院擴建、在茶果嶺海濱一帶設職訓局新校舍。■記者鍾雅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18/198045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4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