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過時? 不朽的才是經典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4783


看到巴黎的經歷: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92

 

得知不少不學無術之輩錯誤批評 Benjamin Graham "Security Analysis" 這部經典。說其過時以及不合時宜。

 

經典之所為經典,乃因其不朽。

 

Security Analysis 教分析員以認真、謹慎、客觀、批判以及科學的態度去分析證券。

 

Security Analysis 在第一章已指出何謂分析以及分析的重要性:

 

Analysis Connotes the careful study of available facts with the attempt to draw conclusions therefrom based on established principles and sound logic. It is part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But in applying analysis to the field of securities we encounter the serious obstacle that investment is by nature not an exact science. The same is true, however, of law and medicine, for here also both individual skill (art) and chan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success or failure. Nevertheless, in these professions analysis is not only useful but indispensable, so that the same should probably be true in the field of investment and possibly in that of speculation.

 

證券分析字字珠機,半世紀前的文字,到今 天仍被投資界極廣泛的引用,不是不朽那會是什麼?此書雖然沉悶,但愈讀是愈有意思,Benjamin Graham 的智慧的確能令人產生一種「唔精讀他的著作就會走寶」的現象。這書除了有很多永恒的投資真理外,也十分具實用性,並不是一個純粹數學性的教材,其中對於證 券內在價值估算的理念,已有「模糊地正確」以證明我們的投資是否合理的觀念,而不是追求機械式的精確數字估算:

 

The essential point is that security analysis does not seek to determine exactly what i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a given security. It needs only to establish either the value is adequate -- e.g., to protect a bond or to justify a stock purchase -- or else that the value is considerably higher or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e market price.

 

凡此種種投資的基礎理論,雖然因為時空所 限,Graham 的著作無法得到近代的資料而作出與時並進的新理論或結論。但它就好像物理學的牛頓定律,即使後來不斷有新發現,出了愛因斯坦都好,也不減牛頓力學的重要 性。讀基礎物理,我們仍然要繼續學牛頓定律。正如經濟領域出了個 Adam Smith 的國富論,即使後來有凱因斯等重要的經濟學家,這也不代表國富論的過時。基礎不紮實,日後練功十分容易走火入魔。

 

"Security Analysis" 就好像練功夫練紮馬,十分枯燥沉悶,但是對日後練成真功夫有重要的正面作用。不少人想偷雞唔練基本功,那也罷就,但不能找出什麼「過時」的藉口來合理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0

永不過時的建築學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9/100366149_all.html

遠上寒山的登臨者

 

  2000年夏天,上海南京東路靠近外灘的頂層畫廊,聚集了一撥慶祝博士論文答辯完成的同濟大學學生。他們在青銅色的光影裡盡興碰杯,從靠窗的座位上抬眼所及,是黃浦江畔打破傳統大上海天際線的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以及滿天霓虹閃爍的廣告牌。

  王澍,一位敦實的圓臉青年,也是這個城市著名時尚地標的空間設計師,告訴大家他的去向:回杭州,去中國美術學院當老師。按慣例只引進海歸學者任教的同濟大學建築系曾破格邀請他留校任教,他拒絕了。

  11年後,被哈佛大學研究生院聘為「丹下健三」榮譽講席教授的王澍,在一場講座中回顧自己當年的心路:「對於我,上海不是中國,而杭州還可以代 表中國。我回杭州,就是回中國。」讓他失落和痛心的是,作為美麗城市樣本的杭州,如今建築密度已向香港看齊;更大的背景是——「中國想要成為美國」,國土 上近80%的傳統建築已經消失。他不知道那些白雲石徑的群山哪裡去了,中國哪裡去了。王澍面對哈佛學子們表態:要做出自己作為一個建築師的回應,不是用外 來的概念,而是用植根於本土的東西,找回那個曾經覆蓋了整個國家的景觀建築體系。

  就在這場講座後不久,2012年2月28日,49歲的王澍憑藉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寧波博物館、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等作品,獲得了有「建築界 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成為繼1983年的貝聿銘之後第二位華裔得主。這也是該獎項33年來第一次頒發給一個中國公民。

  發起該獎項的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稱:「評委會決定將獎項授予一名中國建築師,標誌著中國在發展建築理想方面將發揮的作用得到了世界 的認可。未來幾十年裡,中國城市化的成功不僅對於中國,對於全世界都很重要⋯⋯」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勛爵援引評委會的評論說,在中國近年的城市化進程引發關 於「建築應該根植於傳統還是應該展望未來」的爭論背景下,王澍的作品與任何偉大的建築一樣,超越了這場爭論,是一種深深植根於自身環境而又具有普遍性的、 永不過時的建築。

  在尋找自己心中「中國」的路上,王澍贏得了世界的敬意。如果說,以杭州為代表的鄉土中國裡蘊涵了保羅·裡柯所說的兩種可能——「我們處在一條隧 道中,一頭是古老文明教條主義的黃昏,另一頭是參與普世文明對話的拂曉」,王澍大概走通了這條隧道,只是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幾乎踽踽獨行。

  年少時的王澍,曾是東南大學校園裡有名的「憤青」。畢業十年後的校慶典禮上,系裡一位青年教師碰見他,還忍不住提起舊話:「每次你從走廊走過 來,我們都感覺你不是一個人走過來,而是一把刀走過來,那把刀是帶著寒風的,大家會不自覺地避開。」上到大二,他便公開向老師們宣佈沒有人可以教他了;大 三的時候,他翻爛了康德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能背出《世說新語》;24歲那年,他寫出長文《當代中國建築學的危機》,從梁思成一路批到自己的導師;他 給自己的碩士論文取了個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同樣的名字——《死屋手記》,更在答辯會上宣稱「中國就一個半建築師,我算一個,我的導師齊康算半個」。論文 答辯全票通過,王澍卻最終沒能拿到學位證書。

  上世紀90年代是整個中國大興土木的黃金時代,王澍與同為設計師的妻子陸文宇則在杭州過起了隱居生活:在美院教教書,玩玩攝影,拍拍DV,在 50平方米的家裡建園林,到城市的小弄堂裡閒來蕩去⋯⋯清貧的日子裡,登山是經常的娛樂。兩個人常在山頂上居高臨下,指著山腳下某片讓他們滿意的地界說, 以後要在那裡蓋自己的房子。

  「他骨子裡一直都有一種孤傲。」王澍的同窗好友、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童明說,「他在乎自己真正在做的事,而不是那些名義。」在他 的一些同行紛紛沿著「名校出身-出國鍍金-回國實踐-作品展示-媒體宣傳」的途徑獲取成功時,王澍走的是一條與體制和市場都保持距離的路。朋友們記得,大 熱天一起打著赤膊、搖著八角蒲扇在狹小的房間裡畫建築草圖,別人跑出來喘口氣,他仍在埋頭作畫。

文人建築師的哲匠夢

  王澍說,他首先是一個文人,然後才是建築師。他和妻子自1997年成立「業餘建築工作室」,更多關注的是「一種在中國被貶抑了一個世紀之久的哲 學」。他尊前輩建築師童寯、馮紀忠為精神導師,這種精神譜系也決定了他在建築界的朋友圈。差不多每年都有一到兩次,他會喚上同樣衷情於中國傳統園林的友 人,帶上自己在美院的學生,去蘇州園林賞春秋遊。某種意義上,中國園林就像博爾赫斯筆下交叉小徑的花園,開啟著一種充滿哲學意味的迷思。

  在童明看來,上世紀20年代,梁思成、陳植、童寯、楊廷寶等中國建築師從西方留學歸來;梁思成認為中國正處於一片混亂中,沒有體系化的建築學, 迫在眉睫的是用西方建築學的體系來整理、研究中國木構建築在整個人類建築文明中的成就,其《營造法式》研究等工作在當時確實具有建設性,但於另一個角度, 這只是用西方的觀點來理解中國的文化事物,而中國的建築有其自身的文化邏輯。60年後,「學生時代的王澍就指出,單一用西方體系來理解中國建築文化是有問 題的,中國建築師更重要的使命和責任是從中國建築自身的脈絡出發」。童明認為,這是王澍當年批判梁思成的真正出發點。

  蘇州有一處名叫「藝圃」的小園林,王澍特別愛去。他注意到那裡房子和水境間沒有任何過渡,人在其間喝茶、閒逛,並沒有感覺到房屋的存在。體量龐 大的建築在園林裡彷彿自動隱身,遊客完全融入景緻。這一點是如何做到的?後來他發現,隔著湖,房子的對面有一個明朝留下來的「如魚亭」;位於此岸的房子除 了側牆和頂,所有的門窗都可以拆卸下來,因此它的面實際上全是虛的,夏天賞荷,無門無窗的樓閣,像巨大的亭子一樣可以呼吸的開放式空間;這個時候,決定房 子空間尺度的就不再是它本身,而是人們坐在房子裡看到的對面那榭亭台。

  這種龐大建築體量感的消失,王澍在六合塔避雨時也曾感受到。當意識到小的東西可以決定大的東西、局部可以決定整體,而不是人們一般所理解的整體 決定局部,王澍油然的喜悅無異於破題。這正是他後來設計向青山回望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園和依山臨水的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的靈感溯源。後者的矩形主體建築 既飄於水上,也沿夏季風的南北方向穿越。循著那條穿越路線,由山走到水,四個散落的小房子和主體建築相比尺度懸殊;但由於觀看的方向和角度不同,建築的尺 度可以相互轉化的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精髓,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從王澍的角度看,那些類似「藝圃」水中「如魚亭」的小房子,如圖書館的「詩歌與哲學」閱覽室,正是一個中國文人看待所處世界的「觀點」,一個人 與自然生態相互平衡的位置——王澍稱之為「設計的起點」。他曾引五代時期劉道士的《湖山清曉圖》對哈佛學生說:「一個處在山麓水邊的院落,適合最貼近純粹 自然的隱居,它代表了所有修習過文人詩學的人最具精神性的生活。」

  對此,他的朋友童明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建築承載著文化使命,但這種使命感現在越來越淡漠了,建築更多地被作為可供居住的機器或承擔 起發展經濟的功能。將建築創作置於文化屬性中,落實到居住研究,探索其與文人的面貌、氣質、嚮往的相聯,這種非功利性的產物,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家 園。」

  但王澍的建築風格並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文人造園」。如果說中國園林過於陰柔,常常不自覺地墮入精緻繁瑣的泥沼,王澍的長處則在於依靠直覺的判 斷,用類似大體量的長方體這種非常直截了當的建築語言,來實現一種趣味的平衡。在他的設計中,建築以鮮明的介入姿態與自然對話,而不是消失在環境中。如同 那座「用歷史的碎磚殘瓦重塑一個當代中國的精神堡壘」的寧波博物館,他的作品往往能在實現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的同時,保留一種陽剛的氣魄和紀念碑色彩。

  由此,他成功地將文人雅士的閒情野趣,放大和轉換成為當代中國大型公共建築的一種語言。這背後,既有他所熱愛的中國書法、家具小品、文人山水畫 的神韻,也隱現著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等現代主義大師的身影,以及來自羅蘭·巴特、德里達、彼得·艾森曼等解構主義思想家的精神資源。

  王澍曾說,「我們的學生最後要培養成哲匠」,這多少也代表了他對自己的理想。

開闢美術院校的建築教育

  「春暖花開柳絮飛舞的日子,王老師帶我們全班同學一起上蘇州。晚上,他讓我們在旅館裡臨字帖;白天,我們常圍坐在滄浪亭的石欄杆或草地上,聽王 老師和他的朋友們閒聊建築⋯⋯」王澍在中國美院的第一屆建築班學生、現在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景觀專業任教的劉彥鵬回憶當年「遊園課」的場景,讓人不由想起古 人王羲之與友人雅集於蘭亭的「曲水流觴」。

  這個打破傳統教室概念的場景,也是王澍希望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園裡實現的。「現在校園還在成長中,還沒有完全展開,再過兩三年,植被和人的生活更 融入環境以後,學校會更像個家⋯⋯」劉彥鵬認為,象山校園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參與了一個校園社會、一種新型人際關係的構建。這種滲透人文情懷的設 計,也恰是王澍在中國的美術院校體系內率先建立起不同於純理工科院校建築藝術專業的初衷。

  2003年,在中國美院院長許江的支持下,建築專業從環境藝術系分離出來單獨成系,王澍被任命為系主任。他在課程設置中特別強調木工、編織等傳統手工藝,也常帶學生走出校園,參加上海雙年展等交流活動,以拓展視野。

  在中國美院濱江校區的體育場旁,有一塊特別預留給建築系學生開展實踐項目的土地。王澍在第一次專業課上,就讓學生為自己造一座體積為3立方米的 房子。開課三天,課堂已如廢品站,不斷有學生帶輪胎、廢蓄電池殼、竹筷子、PVC管、紗錠紙芯、金屬罐頭盒進來,但只有使用可樂瓶的那組學生在造1︰1的 牆身大樣時通過了驗收。為了收集可樂瓶,學生們甚至跑到蕭山,那裡聚集了杭州市最大的幾個垃圾收購站。人們也可以猜測,王澍正是讓學生們在收集巨量舊磚殘 瓦作為建材的過程中,意識到中國傳統建築幾近崩盤的現實。

  王澍多年來已獲得過一些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獎項,如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特別榮譽獎、德國謝林建築實踐大獎、法國建築學院金獎等,但在國內都沒有太 大反響。拿到普利茲克建築獎,贏得公眾傳媒的關注,或許是沾了國人「諾貝爾情結」的光。而對有志於參與中國社會現實的建築師來說,王澍堅守的勝利會是一個 希望、一種鼓勵。從這個意義上講,他也是普利茲克歷史上第一位以「將發揮的作用」而獲獎的人。

 

  王澍

  建築師,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1963年生於新疆,1985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建築 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碩士畢業於東南大學;1988年-1995年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任教。2000年獲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學位,是 中國實驗建築的代表人物。曾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特別榮譽獎、德國謝林建築實踐大獎、法國建築學院金獎等。2012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是獲得該獎項的第 一位中國公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50

好創意永不過時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74
  如今在數字技術浪潮的衝擊下,傳統的廣告創意公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眾多新技術平台不斷湧現、信息不斷碎片化的時代,「廣告創意」本身還能發揮多大的效應?面對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廣告公司的價值如何體現?BBH CEO Gwyn Jones先生近日在上海同《第一財經週刊》記者王清分享了他的看法。

 

C=CBNweekly
J=Gwyn Jones

 

  BBH 1982年成立於英國倫敦,是世界最著名的創意廣告公司之一,公司客戶包括帝亞吉歐、聯合利華、谷歌和奧迪,曾被Campaign雜誌六度評選為「年度代理商」(Agency of the Year)。


  Gwyn Jones先生畢業於牛津大學哲學、政治與經濟專業,1987年進入BBH工作,歷任BBH倫敦運營總監、BBH紐約公司CEO,2012年升任BBH全球CEO。


  C: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如今廣告公司只能為某一個大客戶做其中一小部分的工作,比如谷歌,有四五家廣告公司都聲稱谷歌是它的客戶。而過去,廣告公司都以能壟斷某個大客戶為榮。這是為什麼?


  J: 為谷歌服務的廣告公司大概有上百家!這其實是個特例,谷歌一直在同時做很多新東西,每一個都有各自的傳播推廣計劃。谷歌下面也有很多細分品牌,沒有一家廣告公司可以同時滿足它的所有需求。且谷歌的產品很少做傳統廣告片,大部分都是線上傳播渠道,因此他們找了很多數字營銷公司,而不是大的傳統廣告公司。


  不過你是對的,如今廣告公司們已經不能像20多年前那樣壟斷一個大客戶了。首先這是因為媒介形態變得更加多元化了,其次廣告行業本身也在變得更加細分,因此不只是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傳統零售商為了能通過新興的平台接觸到消費者,不得不請各個領域有所專長的多傢伙伴合作。


  C: 但如此一來,廣告公司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很複雜,既有競爭,同時也要合作,溝通成本會不會很高?


  J: 我個人覺得這種模式有它的侷限性,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從廣告公司的角度來說,長此以往就沒多少人能賺到錢了。對於公司來說,實際操作中你很難去真正掌控和管理那麼多合作夥伴;對於消費者來說,又不利於形成統一的品牌形象。這個時候品牌就會想要簡化它的傳播策略。因此我對於「每出現一個新領域就找一個專家合作」的模式表示懷疑。一個技術剛出來的時候你可能會去找「專家」,但品牌最終肯定的是傾向於有能力提供組合式整體服務的合作夥伴。這也是為什麼如今很多廣告集團都在收購的原因,因為它們知道,最終它們需要提供給客戶整體的解決方案。我給廣告公司的建議是,如今沒有人能一家獨大,你必須做好同你的競爭對手合作的準備,即使有時候可能讓你不舒服。同時從長遠來看,你要有整合的計劃,讓自己變得更強。


  C: 其實現在類似Google、Facebook這樣的技術公司也開始直接向你們的大客戶兜售廣告了,作為廣告公司該如何應對?


  J: 首先這些公司在廣告傳播的業務方面還很年輕,商業模式並不成熟,其次它們自己也意識到在如何構建品牌價值而不僅僅是發佈一則廣告方面本身的能力還存在欠缺。但是對於廣告公司來說,同這些技術公司合作是非常受益的過程。它們會迅速提升你對於技術到底有多少可能性的理解和認知。


  C: 在新一輪的收購中,許多像BBH這樣的獨立廣告公司都歸入了大集團旗下。這些原本獨立的小公司在大集團裡該如何自適?


  J: 其實無論一家公司的股權架構怎麼變化,關鍵在於要在運營中保持獨立的頭腦和創業家的精神。你歸誰所有並不一定要同你如何做生意聯繫起來。任何一家廣告公司都要專注於做好的產品、好的創意,而獨立頭腦和創業精神是產生好創意的源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16

永不過時的50句名言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zhanlve/233516.html

1.找出自身問題,但將精力和能力放在解決之道上。——Tony Robbins

「Identify your problems but give your power and energy to solutions.」 Tony Robbins

2. 不快活的日子是一種極大的浪費,有了如此認知,你會活得更長久。——Ruth E. Renkl

「You live longer once you realize that any time spent being unhappy is wasted.」 Ruth E. Renkl

3. 真正的智者知道自己一無所知。——Socrates

「The only true wisdom is knowing that you know nothing.」 Socrates

4. 弄懂了盡善盡美之道,你才能做的盡善盡美。——John Wooden

「Things work out best for those who make the best of how things work out.」 John Wooden

5. 不要讓沮喪失落上身,最終你定會成功。——Abraham Lincoln

「Let no feeling of discouragement prey upon you, and in the end you are sure to succeed.」 Abraham Lincoln

6. 如果你不敢冒險,你就注定平凡。——Jim Rohn

「 If you are not willing to risk the usual you will have to settle for the ordinary.」 Jim Rohn

7. 你的堅定信念是因為願意接受風險,而不是因為其安全性和確定性。——佚名

「Trust because you are willing to accept the risk, not because it's safe or certain.」 Anonymous

8. 大繪藍圖前,確保你已有足夠多的觀察。——佚名

「When your life flashes before your eyes, make sure you've got plenty to watch.」 Anonymous

9.去它的,讓我們開始吧。——Richard Branson

「Screw it, Let's do it!」 Richard Branson

10.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民謠

「Be content to act, and leave the talking to others.」 Baltasa

11. 創新能力區分出領導者和追隨者。——Steve Jobs

「Innovation distinguishes between a leader and a follower.」 Steve Jobs

12. 在自我超越時,你越放鬆,你獲得的能量越大。——Norman Vincent Peale

「The more you loose yourself in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the more energy you will have.」 Norman Vincent Peale

13. 如果你的船進不來,就游出去。——Jonathan Winters

「If your ship doesn't come in, swim out to meet it!」 Jonathan Winters

14.人們常說動力難以持久,洗澡這件事也是。所以我們建議每天洗澡。

「People often say that motivation doesn't last. Well, neither does bathing – that's why we recommend it daily.」 Zig Ziglar

15. 勇氣也懼怕死亡,無論如何,多增添自己的勇氣。——John Wayne

「Courage is being scared to death, but saddling up anyway.」 John Wayne

16.我們大部分人不能生活在自己的理想生活中,因為我們生活在自己的恐懼中。——Les Brown

「Too many of us are not living our dreams because we are living our fears.」 Les Brown

17. 在我做創業者和政治家的生涯中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自由「。——Silvio Berlusconi

「The link between my experience as an entrepreneur and that of a politician is all in one word: freedom.」 Silvio Berlusconi

18. 創業者建立了一個企業,而技術人員只是做一份工作。——Michael Gerber

「The entrepreneur builds an enterprise; the technician builds a job.」 Michael Gerber

19.真正的創業者是那些他們腳下沒有安全網接著的人。——Henry Kravis

「A real entrepreneur is somebody who has no safety net underneath them.」 Henry Kravis

20. 大多數新工作崗位不是由大企業提供的,而是很小的企業。我們盡一切可能實現我們的創業夢想。——Ross Perot

「Most new jobs won't come from our biggest employers. They will come from our smallest. We've got to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make entrepreneurial dreams a reality.」 Ross Perot

21. 我的兒子現在是一個「創業者「。當你沒了工作後人們就這麼稱呼你。——Ted Turner

「My son is now an 『entrepreneur'. That's what you're called when you don't have a job.」 Ted Turner

22. 展望下一個世紀,領導者將是那些給他人以力量的人。——Bill Gates

「As we look ahead into the next century, leaders will be those who empower others.」 Bill Gates

23. 只要有想法,就把它想的宏大些。——Donald Trump

「As long as you're going to be thinking anyway, think big.」 Donald Trump

24. 如果你想出類拔萃,今天就可以開始行動。從此時此刻起,停止做那些不會讓你更優秀的事。——Thomas J Watson

「If you want to achieve excellence, you can get there today. As of this second, quit doing less-than-excellent work.」 Thomas J Watson

25. 很多人會錯失機遇,因為機遇會穿上長罩衫,看起來像工作。——Thomas Edison

「Opportunity is missed by most people because it is dressed in overalls and looks like work.」 Thomas Edison

26. 在努力工作之前,成功唯一會出現的地方是在字典裡。——Vidal Sassoon

「The only place where success comes before work is in the dictionary.」 Vidal Sassoon

27. 資本不缺,缺的是遠見。——Sam Walton

「Capital isn't scarce; vision is.」 Sam Walton

28. 失敗打敗了輸家,激勵了贏家。——Robert T. Kiyosaki

「Failure defeats losers, failure inspires winners.」 Robert T. Kiyosaki

29. 有人夢想偉大的成就,但有人一直清清楚楚地在做。——佚名

「Some people dream of great accomplishments, while others stay awake and do them.」 Anonymous

30. 關上門,我會告訴你我成功的秘訣。那就是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Warren Buffet

「I will tell you how to become rich. Close the doors. Be fearful whenothers are greedy. 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Warren Buffet

31. 現代的創業者就像舊時沖在戰場前線的英雄一樣。——Paula Nelson

「Going into business for yourself, becoming an entrepreneur, is the modern-day equivalent of pioneering on the old frontier.」 Paula Nelson

32. 窮人有大電視,富人有大書房。——Jim Rohn

「Poor people have big TV. Rich people have big library.」 Jim Rohn

33. 目標就是有截止日期的夢想。——Napoleon Hill

「A goal is a dream with a deadline.」 Napoleon Hill

34. 每天起床後我會查看一遍福布斯的美國最富的人榜單,如果我沒上榜,那我就去工作。——Vinnie Rege

「Every day I get up and look through the Forbes list of the richest people in America. If I'm not there, I go to work.」 Vinnie Rege

35.報最大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從最終結果中積累經驗。——Zig Ziglar

「Expect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 Capitalize on what comes.」 Zig Ziglar

36. 人們不是懶,而是他們有更重要的目標——那些不會鼓舞他們的目標。——Tony Robbins

「People are not lazy. They simply have important goals – that is, goals that do not inspire them.」 Tony Robbins

37.沒有人說企業家精神就像生存能力一樣,但其實它就是那樣。——Anita Roddick

「Nobody talks of entrepreneurship as survival, but that's exactly what it is.」 Anita Roddick

38.提供讓這世界更美好的產品或服務,做有意義的事是最好的創業緣由。——Guy Kawasaki

「The best reason to start an organization is to make meaning; to create a product or service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Guy Kawasaki

39. 商場上建立的交情要比朋友一起做的生意靠譜。——John D. Rockefeller

「A friendship founded on business is a good deal better than a business founded on friendship.」 John D. Rockefeller

40.我有幸找到了比我更聰明的人,他們幫助我把我的想法實現。——Russell Simmons

「I've been blessed to find people who are smarter than I am, and they help me to execute the vision I have.」 Russell Simmons

41. 如果你認真地生活,如果你有非常感興趣的事,你就會知道睡覺絕不是最重要的事。——Martha Stewart

「I find that when you have a real interest in life and a curious life, that sleep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Martha Stewart

42. 邏輯可使你從A到達B,但想像使你可到達任何地方。——Albert Einstein

「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 Albert Einstein

43. 成功就像你自己,你做什麼,你如何做。——Maya Angelou

「Success is liking yourself, liking what you do, and liking how you do it.」 Maya Angelou

44. 成功就是走過一個接一個的失敗仍滿懷激情。——Winston Churchill

「Success is walking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 no loss of enthusiasm.」 Winston Churchill

45. 領導者的作用是培養更多的領導者,而不是培養更多的追隨者。——Ralph Nader

「The function of leadership is to produce more leaders, not more followers.」 Ralph Nader

46. 沒有持續的進步和增長,發展、成就、成功這些詞就沒有什麼意義。——Benjamin Franklin

「Without continual growth and progress, such words as improvement, achievement, and success have no meaning.」 Benjamin Franklin

47. 工資高但責任心不強,這從不會有什麼好結果。——Napoleon Hill

「Big pay and little responsibility are circumstances seldom found together.」 Napoleon Hill

48. 要讓你的產品更方便購買,不然顧客就會從你的競爭對手那裡購買。——Mark Cuban

Make your product easier to buy than your competition, or you will find your customers buying from them, not you.」 Mark Cuban

49. 成功之路和失敗之路幾乎一樣。——Colin R. Davis

「The road to success and the road to failure are almost exactly the same.」 Colin R. Davis

50. 如果沒有競爭優勢就不要參與競爭。——Jack Welch

「If you don't ha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don't compete.」 Jack Welch (VIA UNDER30CE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74

「所售產品或服務永不過時。」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4417496
「所售產品或服務永不過時。」

非常簡短的一句話,其實蘊含深意。在人類社會中,哪些東西會永不過時呢?那就是只要人類存在,人類就需要的東西,最基本的是生老病死性健壽娛,次一層次的就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人類進行的生產物質或獲得資金的活動或服務。具體一點講就是飲食、醫藥,當然隨著人類的進步,現代人有一些古人所沒有的必需品,比如金融、家庭和個人用品之類,也成了生活的基本需要。正因為這些東西是與人類存在相始終的,那麼,其中的優秀公司必定能持續穩定地提供收益,在複利的魔術變換中積累成一個巨大的盈利數字。

在50年的試驗、犯錯和改進中,戴維斯家族最終選擇了保險和銀行業作為自己主要的投資行業,尤其是保險行業給了戴維斯第一代1700多倍的收益。戴維斯以15萬美元原始資金,通過50年的積累,在12只股票上積累了2.61億美元的財富。這12家公司中,有11家是保險公司,剩餘的一家房利美,也跟保險相似。

在人們大肆買進債券的年代,「戴維斯並不關心債券市場的動盪,他為保險股票忙得不亦樂乎,尤其是那些小的、勢頭強勁的品種。1954年,他結束了7年的自營職業,進入了富人行列。市場的每一個領域都有錢可賺,讓人垂誕,但戴維斯偏偏瞄準了最香甜卻無人注意的那部分。毫不誇張地說,人壽保險公司收益的增長速度就如同日後的電腦行業、數字處理行業、醫藥業,以及知名零售商麥當勞和沃爾瑪那樣。」

戴維斯認為,「保險公司同生產商相比,擁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保險商的產品總是推陳出新,將客戶的錢投資以獲取利潤,無需昂貴的工廠和實驗室,也不製造污染,還能抵禦經濟衰退。經濟低潮來臨時,消費者推遲大宗購買(房屋、汽車、家用電器等等),但他們不能推遲交納住房、汽車以及人壽保險費用。」

相對於保險業,戴維斯對鋁、橡膠、汽車或混疑土公司絲毫不感興趣。因為「諸如此類的生產商都需要造價很高的廠房,修理和不斷革新會讓他們的現金所剩無幾。他們會在經濟蕭條期賠錢,因此股票收益也不牢靠。他們總要引進新工序或新發明,這會使他們面臨破產危機。縱觀生產製造業的歷史,沒有幾個公司能夠長壽,只有那些不斷革新改造的公司才能不被淘汰。」

保險業就不一樣了,它具有永不過時的特點。「一些保險公司已經度過了他們200歲生日,而銷售的產品基本上沒變,還是開國者活著時候的那些。他們把客戶的錢用於投資,從中漁利;而生產商永遠得不到這樣的機會。」

但是保險業本身卻並不是一個包賺不賠的行業,由於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保險業是一個低利潤行業,同時,由於保險產品本身沒有差異性,競爭激烈,購買者對品牌的價值不像其他行業那麼重視,因為他們購買保險的時候主要是從當地代理商那裡購買,他們推薦什麼就買什麼,對任何一個保險商同樣的懷疑和憎惡。這也就是多爾西在《巴菲特的護城河》一書中,認為保險業沒有護城河的緣故吧。但是,仔細思考巴菲特投資保險業的經驗,我發現,也許保險業的護城河不在保險業自身而是在保險業之外,即誰更有投資優勢,誰能讓浮存金獲得穩定而持續的收益?這是題外話,以後再談。

那麼戴維斯為何能從這樣一個低利潤、競爭激烈的行業獲得巨額收益呢?書中總結了幾條原因:

1、保險商掩蓋了真正的盈利能力,…….. 利潤不高很可能是,至少部分是,保險精算的假象。

2、戴維斯以低價格為入手點,在他最初的投資組合中,有很多都是小本經營的保險商;當這些小公司被大公司併購,戴維斯就可以坐享其成。

3、他抓住了二戰過後房屋、汽車和人壽保險的高峰期。

4、他並沒有選擇那些始終未能發揮潛力的公司,比如安泰公司,股東的忠誠在那裡往往得不到回報。他尋找那些富有冒險精神而又低成本運營的複利機器,例如日本的保險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和AIG,它們都能幾十年如一日地使股東獲得滿足感和信任感。

5、一家經營得當的科技公司常會被聰明的對手或尖端發明所擊倒;但一家同樣經營得當的保險公司卻能夠在競爭中以計取勝,且永遠不用擔心產品過時。

戴維斯王朝的第二代斯爾必則選擇了銀行業作為自己的主戰場。他認為,銀行和保險業都傾向於一種場外運轉方式,冠冕堂皇的總部不過是一座巨型墳墓。銀行業永不過時,因為金錢永不過時。

「銀行不製造任何產品,因此不需要昂貴的工廠、精密的機械、倉庫、研究室或高薪博士。銀行不會造成污染,所以不用花錢購買控制污染的設備。它不出售小器具或成衣,因而毋須聘用銷售人員。它不用裝運貨物,因此沒有運輸費用。銀行惟一的產品就是貨幣,從儲戶手中借款再貸給借款人。貨幣表現為多種形式(硬幣、紙幣和證券),但永遠不會過時,銀行之間相互競爭,但銀行業本身永遠時興。」

「因為銀行不會過時,所以也不能引領潮流,那麼投資者就不會情願花大力氣購買銀行股票。這樣一來,你可以總是以較低價格買到銀行股票,不用花許多錢,就能為銀行的發展投資。」

戴維斯家族集中投資於「金錢永不過時」的主題,不管是保險和投資,其實內核都是用錢生錢,只要謹慎配置資金,不讓自己利慾熏心,長期下來一定是碩果纍纍。從股東權益報酬率的組成來看,保險和銀行都有很高的槓桿率,這個槓桿率表示的是用別人的錢來賺錢。

不管是保險業還是銀行業,其特點是永不過時,但要獲得豐厚的收益,一定是在它們被大眾投資者忽視的時候,戴維斯投資保險股的時候,很少人關注這個行業,他能以很低的價格買入,等到1965年時,大家都意識到了保險的魅力,這時候,保險的業績增長了四番,而投資者要多花上3倍的價格才能買到這些股票,利潤增長和市盈率上漲造就了戴維時雙殺的暴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352

蘋果概念過時 「耐吉幫」來了!

2013-10-28  TCW
 
 

 

耐吉(Nike)這家成立於一九七二年、以希臘勝利女神之名命名的公司,今年九月被選為道瓊工業指數成分股名單之一,使得許多被動式指數基金積極建立部位,也讓這個全球最熱門的運動品牌股價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以來漲幅達四九%。

耐吉在台灣的合作代工廠,也因此跟著受惠,包括豐泰、寶成、儒鴻、東隆興等「耐吉幫F4」,在台灣蘋果概念股因為遭砍單傳聞,股價一路重挫之際,這些耐吉概念股乘勢而起,今年來股價漲幅最少都超過五成,後續更持續看漲。

除了籌碼面因素,耐吉基本面也交出亮眼成績。耐吉今年六到八月財報顯示,毛利率將近四五%,稅後淨利更高達七.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二十九億元),年成長率達三成三。

開發市場需求增溫美、西歐營收年成長近一成

耐吉業績成長主要在於開發市場需求增溫。尤其在新興市場如中國經濟放緩,拖累國際大廠獲利之際,耐吉在成熟市場如美國、西歐等地營收都年成長將近一○%,彌補中國衰退的缺口。

耐吉營收將近一半來自美國,預估今年九月到明年八月底,在美國市場出貨量年成長可達兩成,除出貨量增加,其產品的平均單價也同時成長,公司對成本的控制亦在合理範圍:耐吉在投資人會議上所揭露的數據顯示,未來幾年年度資本支出大約占總營收四%,但預期的資本回報率目標是大約二五%,以股神巴菲特的選股理論來看,耐吉花得少又賺得多,品牌效益又構成護城河,自然會被資金追捧。

貝魯斯資本顧問公司(Belus Capital Advisors)執行長布萊安.索利(Brian Sozzi)形容,「耐吉很成功的在每個地方漲價,這證明一件事,假如你有像大家都搶著要的麥可.喬丹紀念鞋,消費者就會願意出高價買,其他公司可沒有這種特權。」

耐吉獲利貢獻來源之一,是十年前斥資三億美元買下的品牌匡威(Converse,編按:原名康默思),在最新一季公布的財報中,稅前息前獲利高達一億六千萬美元,年成長率高達三六%,同期營收成長幅度為一六%,是耐吉獲利率最高部門。

匡威研發支出低金雞母以設計取勝

匡威獲利成長率如此驚人,在於低研發支出,且由於匡威賣給耐吉前,在消費者心目中,早被認定是復古與潮牌的結合版,與一般品牌靠簽約著名運動員代言不同,因此也省下龐大代言費。

耐吉接掌匡威營運後,並未不斷加上更多超炫機能,而是以設計感取勝,特地找來曾獲得過美國時裝設計大獎的著名設計師約翰.瓦爾維多(John Varvatos)主導規畫,並開放給消費者可以設計專屬自己的球鞋,目前匡威總零售店數已經達到七十二家,年增率高達一六%。

耐吉成長的另一貢獻,來自女性運動商品銷售成績亮眼。

女性運動用品業績翻倍銷售額將上看四十億美元

今年耐吉女性運動用商品銷售翻倍,銷售額將上看四十億美元,比起三年前足足成長三倍。內部預估,到二○一七年女性運動用商品業績將上看七十億美元,占總營收兩成。

耐吉打進女性運動消費者市場的方式,主要是拜女性慢跑風氣大盛之賜,其除了規畫專屬女性的慢跑俱樂部外,還每週定期舉辦限女性參加的夜跑,讓女性參與者穿上耐吉一系列新開發的新潮超抗汗運動衣和運動鞋,藉由在街頭跑步塑造話題,形成廣告口碑效應,緊抓住都會女性想被注意,卻又不想被歸類強壯運動員刻板印象的心理。

不過,同時要搶這塊大餅的還有兩個強大競爭者,一個是美國第三大運動品牌Under Armour,另一個則是以瑜伽運動專用品著名的lululemon athletica。

尤其是創立只有十七年歷史的Under Armour,今年來股價漲幅逾七成,比耐吉同期漲幅多出將近三十個百分點。該公司創辦人凱文.普朗克(Kevin Plank)出身美式橄欖球員,以研發功能內著衣起家,被譽為是機能性排汗衣的始祖,Under Armour在廣告上更打著「下一個世代的運動品牌」,企圖與耐吉所代表的傳統運動品牌認同感做出區隔。

此外,耐吉基本面雖然前景看好,然而公司執行長馬克.帕克(Mark Parker),今年來三次逢高出脫持股,根據美國證監會申報資料,最近一次是十月十一日出脫了十二萬股,占總持股一六%,平均成交價在七十三美元附近,總交易金額達八百七十七萬美元;另外兩位副總裁與一位董事,近期合計套現賣出六萬一千股。

耐吉高層出脫如此大量持股,是否看壞公司後勢?外資花旗和巴克萊認為,這僅是因先前配發的股票選擇權到期兌換,他們認為耐吉基本面仍無問題。這個全球最大體育用品公司,或許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是投資人的熱門選擇。

【延伸閱讀】股價創新高,今年以來漲49%!—耐吉2013年股價變化

註:股價統計2012/12/31至2013/10/21止資料來源:雅虎財經 整理:蕭勝鴻

【延伸閱讀】中、東歐需求強營收大進補!—耐吉未來訂單成長率(%)

註:未來訂單指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出貨的訂單;成長率為與去年同期出貨金額相較。資料來源:耐吉 整理: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45

領導力過時的5大警訊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093323.html
場上的許多領導者都失去了他們的競爭優勢。他們缺乏成為高效和可持續勝任工作的領導者所需要具備的特質。他們看起來選擇固步自封,對嘗試提高他們的技能和能力變得厭倦。

卓越的領導者知道,職場是適者生存的遊戲。僅僅因為你現在處於領導地位,並不意味著你永遠都會是一位出色的領導者。這就是為什麼許多領導者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變成了追隨者的原因。

出色的領導能力是艱苦卓絕的工作,需要付出耐心,要求你有良好的視野、做出明智的決策、充滿熱情地追求卓越從而為他人服務。

如果你要用一個詞來定義你的領導風格,你會說什麼?控制、透明還是合作?你是否體現了具有參與性、啟發性和前瞻性思維的領導風格?你是否做出了必要的調整,改進你的領導風格,讓你能夠一直發揮足夠重要的作用,以主動適應新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

最出色的領導者知道他們必須不斷改造自我。大多數領導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依然滿足於現狀,嘗試使用同樣的風格和方法——無論是對待個別員工還是他們供職的公司。這就是他們發現很難在工作和職業生涯中創造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原因。他們沒有找到方法讓自己變得積極主動,而是發現自己隨波逐流,害怕把事情搞砸。

在我30歲出頭的時候,我不得不做出選擇。究竟是選擇別人希望我採用的領導方式,還是選擇對我來說最自然的領導方式。究竟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還是讓我最真實的領導風格接受考驗。我選擇了更富有激情、創業精神和合作的領導方式,這帶來了效果,提高了我的影響力。我採取了更自下而上的領導方法,專注於各種各樣的創新,以打造重視整體健康的工作環境——而不是只重視少數表現出色的人。

最初看來,我似乎讓我的領導角色承擔了風險,因為這與職場文化不一致:不過隨著我團隊的業績有所改善,我的領導風格帶來了新的態度和精神,其他人開始紛紛效仿——一種新的文化風格開始生根。

領導力關乎承擔風險,並且知道什麼時候承擔風險。如果你對於不舒服的感覺——能夠足夠勇敢地看到並且抓住其他人沒有看到和抓住的機遇,做其他人不會做的事情——感到不適,那麼你就不可能成為出色的領導者。這些是可持續領導力的基本元素。所以看看你的周圍,向自己提出下面這個問題:你的領導風格是否過時了?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下面五個跡象可以告訴你,現在到了考慮改變你的領導風格和方法的時候了。

1. 你做出了糟糕的決策

如果員工開始質疑你作為領導的判斷能力,就到了後退一步評估你的領導風格和方法的時候了。當領導開始不斷做出糟糕的決策,這個跡象表明他們正變得和經營業務的新方法脫節。他們需要重新確定如何以最好的方式理清他們職場文化中的頭緒——這是成長和競爭提出的要求。

當領導者開始失去開闊的觀察力時,他們會變得缺乏包容,做出可能並不符合該組織最佳利益的短期決策。這將導致企業執行不力,缺乏戰略重點,做出錯誤的聘用決定,無法有效利用人才和資源。

當領導者開始和業務脫節時,他們會變得失去自信,質疑自己,從不確定和懷疑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2. 你變得固步自封

當你失去了競爭的動力和意願時,你的領導風格和方法開始從負面暴露你的低效無能。我見過很多領導者在其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失去了他們的「制勝法寶」——他們變得固步自封,對細節的關注開始減弱。他們開始失去冷靜的態度、高管風範和為未知事物承擔風險的熱情。

當領導者變得固步自封后,他們似乎不再關心他人。他們變得隨波逐流,而不是完成最成功的領導者做的15件事——每天自發地完成。比如說,當你不再做真實的自己,並發現自己成為職場官僚主義的受害者,你就知道到了重新審視你的領導風格的時候了。

3. 你自私自利

員工不會被自私自利的領導者所吸引。自私的領導者很難讓別人追隨他們。當領導者的自私表現得很明顯時,他們就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進步,忽視去支持和推動別人——他們的員工也會紛紛離開。這個時候,領導者需要對他們的領導風格和他們想要在職業生涯中最終實現的目標進行自我評估。

我曾經為完全冷漠自私、只關心切身利益的領導者工作過。他擅長自我推銷,也能找到方法來暴露別人的不足之處。他會在走廊裡閒逛,談論這個公司的缺陷和別人應該傾聽他的想法的理由。他沒有合作精神,除非他想從別人那裡索取東西。他給員工士氣帶來了負面影響,最終遭到解僱。這個人與其說是領導者,還不如說是吸血鬼。

4. 你受人喜愛的因素在減少

受人喜愛也是領導者獲得成功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如果員工不再喜愛他們的領導者,那麼改變領導風格是合乎常理的事情。許多領導者不知道如何經營他們自己的領導身份。他們獲得了這個職位帶來的權力和影響力,也擔負著責任。他們變得傲慢自大,而不是對獲得的機會心懷感恩,並且未能利用他們的權力做更為有益的事情。

卓越的領導者都平易近人,你會感到他們的熱情和真誠發自內心。受人喜愛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當你開始感覺到你的同事為你的出現而惱火,而不是心懷喜悅——就到了你要改變領導風格和方法的時候。

5. 你不再改造自我

如果你害怕改變——那麼你就會發現很難改造自我。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改造自我,那麼你就會發現作為領導者成功非常短暫。改造自我是領導者另一個重要的成功因素。可持續勝任工作的領導者的成功取決於積極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因此要求你不斷改變自己的領導風格、方法和整體態度。

如果領導人不能改造自我,那麼他們將很難幫助改造他們的公司、員工和企業戰略。當你不再改造自我的時候,你就會變得對你所服務的人不負責任,對你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也不負責任。那些沒有堅持改造自我的領導者會陷入因循守舊的慣例——或者他們發現自己太多次改變了職業生涯的路徑,卻沒有想好一個具體的目的地。這對創造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構成挑戰,他們最終會很難具備任何領導能力。

現在再次捫心自問:你的領導風格是否過時了?如果事實如此,那麼你會考慮改變你的領導風格和方法嗎?作為新市場和職場上的領導者,如果我們想一直發揮重要作用,我們不能只專注於我們自身和自己的進步,重新認識那些最開始讓我們的領導能力生根發芽的思想和理想:良好的決策,不畏懼承擔風險;做個無私、平易近人和受人喜愛的領導者;對於追求卓越和改造自我充滿熱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05

打打殺殺過時了--美國毒販也玩互聯網思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437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販毒往往離不開暴力和恐嚇,最近網絡毒販數量的增長卻表明,毒販也開始玩互聯網思維了。像傳統企業零售商一樣,網絡毒品交易中買家評論、促銷折扣等營銷手段一應俱全,毒販甚至會贊助其他機構,或打出“公平交易”和“有機”的旗號,以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據BBC新聞,在FBI查封全球最大的在線非法毒品市場Silk Road十個月後,毒品生意再次在“暗網”上興隆起來。據互聯網安全機構 Digital Citizens Alliance,在2013年10月,四個主要網絡毒品市場共有18,174名毒販。而BBC新聞對暗網的一項調查則顯示,目前共有23個網絡毒品市場,總計43,175名毒販。“暗網”是指必須使用專門軟件才能接觸到的互聯網部分,毒品交易商通過加密信息來和客戶交流。

對如今的技術流毒販而言,互聯網為他們接觸不斷擴大的客戶群提供了便捷途徑。此外,由於避免了面對面的現實接頭,網絡的匿名性意味著被警方臥底逮捕的風險下降,也減少了毒販遭受競爭對手暴力威脅的可能。

這些進展引起了執法部門的疑惑。當直接幹掉競爭對手已經行不通時,毒販要如何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呢?

按照麥考瑞大學犯罪學高級講師James Martin的說法,“暗網”現在正與那些知名網絡零售商采取同樣的商業策略:

用戶反饋在調節網絡毒品市場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就如eBay和亞馬遜這類正規交易網站一樣,所有通過加密市場購買毒品的顧客都被鼓勵留言,以反饋所收到毒品的質量及特定毒販提供的服務水準。

保持名聲無汙點非常重要,這使得網絡毒販通常十分在意同顧客建立良好關系。(收到最多顧客正面反饋的)一流毒販會定期與客戶交流,而其措辭在傳統公司零售中更加常見。

網絡毒販通常會應用一系列公司零售的技巧,包括聲明宗旨、“對消費者承諾”以及介紹國際運輸時間和購買流程的“條款條件”。與傳統毒品交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果顧客收到的毒品不合規格或被海關截獲,許多網絡毒販甚至提供全額或部分退款。

他們還必須通過有創意的市場策略來吸引新客戶。

常用的方法有批發折扣、會員獎勵,以及在新年前夜或“國際大麻日”等節假日舉行定期促銷。其他噱頭還包括特價“買一送一”、贈送彩票和免費毒品小樣。

更新奇的是模仿公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市場策略。這類策略可能會采用為網絡毒品買家偏好的組織提供金錢贊助的方式。比如,一家澳大利亞毒品交易商最近打出了這樣的廣告:“我為維基解密和Bluelight贊助,我驕傲。”

有些網絡毒販會使用更極端的社會責任類市場策略,在推銷毒品時打出“處方”、“公平交易”、“有機”或“無沖突”供貨源的旗號:

“我們是持自由論的可卡因交易商。我們從不買卡特爾的可卡因!我們從不買警方的可卡因!我們幫助秘魯、玻利維亞的農民,和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的化學系學生。我們只做公平交易!”

這些說法自然無從核實。鑒於傳統經濟中核查類似計劃時存在的種種問題,這些描述似乎不可能完全準確。然而,“網絡毒販在應用這些策略”這一事實表明,網絡毒品交易流程正在日漸優化。

盡管Martin並不樂見網絡販毒市場的增長,但他指出,這一現象確實為社會帶來了一些更廣泛的福利,因其終結了“與傳統毒品交易相關的暴力與剝削”循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652

造物者第一:價值觀導致傳統大佬與黃金大媽的過時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5/147943.html

 

      去年年初,兩批愛我的朋友,給了我截然相反的建議。

  一批人強烈建議我買黃金;

  一批人強烈建議我買比特幣。

  一個是物理世界的交易等價物;一個是網絡世界的交易等價物。

  我認真地想了好幾天,結論是不買黃金。

  我們為什麽需要黃金?因為古老的黃金崇拜。

  一個遠古的獵人,販賣獵獲的野牛,想換得過冬的糧食。但是今天沒有人賣糧食。所以,古人把野牛賦予他的交易能力用黃金封存起來,到某天,遇到了賣糧食的人,給他黃金,換得糧食。而他也許會用黃金交換衣服。

  於是,黃金成了萬能的神物,大媽的圖騰。而忘記了,黃金只是一種描述方法。古人用它描述自己的交易能力。

  今天,和人和機構做生意,不是因為你有黃金,而是因為你有信用。

  今天,個人與機構的資料高度被數字化,你是否有交易能力,一大堆數字可以證明,不單純黃金一種描述方式。

  所以,黃金會回歸稀有金屬的本身。而美國老早就拋棄了金本位。

  最近聽幾個所謂傳統產業大佬,談他們準備向互聯網轉型的計劃,他們高傲地說:“我們有資源……”

  然後balabala,說一大堆所謂的資源壁壘,資源價值,資源優勢……

  因此,他們打算引入互聯網人才,給這些人才企業股份1%-5%的天大恩惠。讓這些受寵若驚的人才,帶領自己那積累了多年資源的企業,完成互聯網化轉型,迎頭痛擊那些先行半步的小米、阿芙等公司……

  對著這些崇拜著自己的資源的大佬,我無言以對,如同面對崇拜著黃金的大媽。

  在古老的農業社會時代,最核心的資源是可耕種土地。那個時候,石油是沒有意義的東西。所以,那個時代最重要的賞賜是“裂土封侯”,最重要的分封是土地,打仗打的也是國境線,爭奪水與草。那個時代,評估一個人是否強大的核心指標,就是他有多大的土地,所以皇帝最牛,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然後到了工業社會,一個企業家,沒有很大的土地,但是他有個可以煉鋼、紡織、造汽車的工廠;一個礦產主,他的地面不長莊稼,但是有煤、有石油……他們土地不大,但是他們比那些土地面積大的人更有錢,因此更有力量。

  然後到了信息社會,微軟、蘋果、Google、facebook……沒有流水線,沒有礦產。就一幫小孩,在最簡陋的小房子里,不依賴土地資源與社會權力,僅僅使用自己的大腦,在互聯網的世界里,創造當今最值錢的企業。

  清楚了吧。

  在工業社會時代,農業社會的價值觀過時了。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工業社會的價值觀又過時了。

  在這個時代,知識產權有價值、有創造能力的大腦有價值。

  造物者第一。

  造物者的價值,大於已經存在的廠房、礦產和balabala..資源。

  在農業社會的時代,你建議哪個大佬用100兩金子買一塊油田?天,他不會幹的。因為他不懂得該如何使用,所以無法評估價值。

  曾經我幫一個拍著桌子表達一定要轉型互聯網的大佬,找一個騰訊的產品總監幫他做產品規劃。大佬談半天,對人非常滿意,一咬牙:“30萬年薪怎麽樣?股份嘛,等我們把事情都搞清楚了再說,你放心,一定會考慮的。”

  大佬覺得自己應該用一塊玉米地的價格買一塊油田。同樣的土地面積,憑什麽價格差好多?

  大佬不知道,擁有創造力,能把東西從零做出來,並讓它運轉的人,很少很少。擅長競爭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玉米地和油田不一樣,油田和油田也不一樣。

  傳統大佬們看不出這之間的差別,或者用各種理由拒絕承認人的價值大於資源——那就象黃金大媽一樣。好吧,我閉嘴,放棄說服。您抱著自己一直以來堅信的價值觀,走向邊緣好了。

  工業革命來了,農業社會還是存在;互聯網革命來了,工業社會還是存在。它們只是在經濟主體中,被邊緣化了。

  每個世界,都有它系統的價值觀和倫理。從跨越到學習、適應,到完全認同,到成為個中高手運用自如…..是個痛苦的過程。

  而一堆大佬規劃的互聯網轉型,只是花錢雇幾個人,買入一些傳說中的互聯網資產。

  而互聯網世界的資產,會憑空產生,也會憑空消失。如夢如幻。

  如果你不掌握它的內在產生邏輯,並能夠源源不斷地用創造力更新它的堅固。那麽,你今天持有的互聯網資產,只是個肥皂泡而已。

  互聯網哪家強?屯積造物能力。屯積知識產權,屯積造物者。

  識別,誰是有能力的造物者。並給他足夠的股份與企業戰略的主導權。讓他就在這里,創造、創造、創造。

  互聯網時代的價值觀:

  造物者第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54

法規過時、荒謬 再「便宜」也沒人想來 8大「路障」卡死自己 錢和人統統進不來

2015-07-27  TWM


台灣要吸引外商投資,為何卻用重稅懲罰外國人?

同樣是外國人,為什麼有人能來台灣工作,有人卻不行?

法規說改就改,增加的成本和風險,讓財星五百大企業想退出台灣。

撰文•林宏達

台灣什麼都低,薪資低、水電費低,為什麼還是無法吸引外資大量投資台灣?

想像一下,如果你遠渡重洋到海外工作,你會選擇生活環境好,但賺不到錢的市場,還是發展潛力最高,商機無限的金銀島?大多數外商,都選擇後者。

台灣要成為外商眼中的「金銀島」,關鍵在制度,本刊採訪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范書華、台北市美國商會執行長吳王小珍、金管會首任主委龔照勝,整理出台灣制度和國際不接軌的八大荒謬現象,拿掉這些「路障」,才能讓外商重新大舉投資台灣。

法規面》

荒謬1規定不合理

連賈伯斯都不能來台工作

如果台灣企業找到像賈伯斯這樣的天才,能不能請他到台灣,當台灣公司的員工?

答案是不行,根據︽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外國人必須有大學學歷和二年工作經驗或專業證照,才能來台工作,賈伯斯大學沒畢業,來申請恐怕會被打回票。台灣今年雖然開放創業家簽證,將資格放寬到高中畢業,但只有來台創業的人才能申請。外商抱怨,在台灣找不到人才,又無法找外國人來工作,工作限制過嚴,影響在台投資意願。

像外商投資台灣觀光旅館,卻發現,想引進其他國家的名廚來台工作,即使只是三個月短期工作,都會觸法,因為拿不出學歷證件,無法來台。另外,觀光旅館業需要大量的外語接待人才,有些要精通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在台灣算是冷門語言的人才,卻連到台灣短暫工作都不行。外商想在台灣發展觀光旅館業,但受限人才問題,難以快速擴展。

台北市美國商會執行長吳王小珍觀察,台灣雖然今年開放了創業家簽證,但「我們真正要求的,它到現在還未開放」,她表示,台灣政府另外開了許多的「門」,讓部分的人不受規定限制,像如果從台灣的大學畢業的外籍學生,可以不受兩年工作經驗限制;僑務人員子女,也可以不受限制,或經由個案申請。但美國商會要的是「整體的開放,只要看到這個條文,所有人都知道能不能來台灣工作。」吳王小珍說。

荒謬2 修法程序粗糙

可口可樂差點退出台灣

二○一三年,台灣發生毒澱粉事件、大統食用油添加銅葉綠素事件,去年初,衛福部公布︽食管法︾施行細則,要求食品必須公布所有添加物,這一步,卻引起可口可樂公司反彈,一度揚言退出台灣。

這是因為,可口可樂的祕方是商業機密,如果公開,會重創可口可樂的價值。最後的解決方法是,可口可樂願意標示香料成分,但是真正的祕方仍然不願公開。

美國商會觀察,台灣政府在法制推行上,仍有改進空間。吳王小珍舉例,台灣政府決定修改法規之後,只給廠商三十天時間準備,符合新法規的規範,「他決定了以後,他說三十天,那我們說請給我們六個月,他說喔,我六個月以前就開始跟你討論,他把討論的那個時間也算在裡面!」美國︽行政程序法︾規定,要修改法規,推出新的規定前,美國政府會先做經濟評估,公布時間就長達六十天,相關人也有權充分表達意見;而台灣卻常發生在決定修改法規之前,沒辦法充分溝通的狀況。台北市美國商會表示,大型跨國公司為了符合法規,光調整供應鏈就要一到二年的時間,台灣頻繁修改法規,卻沒把對廠商造成的經濟影響考慮進去。

吳王小珍認為,台灣在制定法規過程裡,對相關人的保護不足。以食安為例,保護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但是對廠商的權益保障卻不周全。她表示,有兩家名列財星五百大的食品業外商總經理跟她說,總公司告訴他,如果台灣的投資環境不改善,「他絕對不會在台灣再繼續增加任何新的產品了。」如果再不改善,「就要慢慢退出這個市場。」荒謬3 觀念停在舊時代

線上新金融服務卡關

外商也抱怨,台灣的法規也讓外商無法在台灣推出新商品。像《消費者保護法》、《人身保險業辦理傳統型個人人壽保險契約審閱期間自律規範》第二條規定,人壽保險產品審閱期不能低於三天,審閱期間,客戶也不能得到保障。

但台北市美國商會反映,現在人壽保險在國外早已經進入電子商務時代,客戶上網買了產品,就要馬上得到保障,現在的契約中也已經規定,消費者收到保單後十天內可以撤銷契約,但台灣對消費者保護的概念,還停留在沒有網路的舊時代,這將妨礙台灣推行新型金融服務,主管機關應該研擬保護使用者的新機制。

稅制面︾

荒謬4 重稅懲罰外國人在台灣工作,不如去香港台灣要大力吸引企業來台設立企業總部,奇怪的是,卻用重稅懲罰來台工作的外國高階人才。

去年初,財政部宣布「財政健全方案」,所得超過一千萬元的人,稅率上調為四五%,這個作法等於是懲罰來台工作的高階外國人才。

這是因為,香港對高所得者的所得稅率,只有一七%,同樣賺兩千萬元,在香港只要繳三四○萬元的稅,在台灣卻要繳七六九萬元,如果台灣市場沒有遠大於香港的誘因,來台灣工作等於跟錢過不去。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范書華觀察,實務上,關鍵問題會是,公司要不要付多出來的綜所稅稅負,台灣國稅局對外籍人員薪資認定,變得比過去更加嚴格。

她分析,外國工作者如果待在台灣的時間,一年超過一八三天,就會被認定是居住在台灣,他在海外所賺的錢,也要按照一年當中留在台灣的天數比例,按照台灣稅率繳稅,若超過三百天,一年中的所有海外收入都要課稅。

爭議在於如何認定天數,她分析,以前只要外籍工作者能舉證,在台灣停留的這幾天不是在工作賺錢,就不須列入計算繳稅所得的天數,但近幾年台灣稅務機關認定變嚴,只看護照上的入出境日期,就算外籍人員只是來台進修,只要在台居留,一入境就得「按天計稅」,這些規定,都會影響來台意願。

荒謬5 購併爭議頻繁看似可抵稅,實際吃不到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范書華觀察,台灣的稅制,會降低外商來台投資購併企業的意願。

因為,台灣在稅制上允許將看不見的無形資產、商譽當成費用抵稅,在實務操作上,稅務機關對這種商譽費用審查卻非常嚴格,形成外商購併公司之後,按照規定看似可抵稅,最後卻成「看得到吃不到」的情況,「牽涉的金額可高到九位數(億)。」范書華說。

過去幾年,商譽攤銷相關的訴訟層出不窮,國稅局大筆一揮,上億元的無形資產就不能抵稅,即使打官司,外商十件也有九件敗訴,法令和實務有重大落差,也是外商來台投資意願低落的重要原因。法規認定可以抵稅,在實務上卻做不到,行政救濟程序相對冗長,又沒有專門的稅務法庭處理稅務爭訟,讓外商十分困擾。相較之下,在美國稅法允許商譽是可以攤銷的,規定明確,只要符合稅法要求的要件,並備妥相關文件,實務上爭議並不多。

制度面︾

荒謬6 與國際脫軌

把投資資金拒於門外

外資是台股主要投資者,但台北市美國商會指出,金管會的規定,卻讓外資想買台灣股票,也買不下去。

美國商會指出,二○一一年金管會推出規定,「每日盤中借券賣出委託,不得超過該有價證券最近三十個營業日平均成交量之二○%」,結果造成部分股票無法放空。

這會影響到外資的避險操作,譬如,外資買進三百億元台股部位,但發現為了避險,必須放空台灣五十成分股時,如果不能借券賣出,只能部分避險,外資就只能把台股的持有部位降為二百億元。

美國商會表示,由於外資操作模式都非常類似,光是這項規定,就對台股成交量有巨大影響。此外,外資對投資台灣興櫃股票有興趣,卻因為台灣制度和國際不接軌,無法投資。台北市美國商會白皮書指出,像現在交付款項與交割證券,有一天的時間差,有隔夜交割的風險,制度讓外資投資人不放心,等於是把投資資金拒於門外。

荒謬7 審查時間冗長美國醫材已下架,台灣才上市美國商會也表示,台灣行政審查程序冗長,新產品申請核准時間,竟長到美國同類產品都停產下架,台灣才核准的例子。

以醫材產品為例,在二代健保上路後,審查時間變得更長。

台灣雖然公布審查項目內容,但每個項目需要多少時間審查,審查專家為何駁回申請案,卻都是不公開的資訊,一項醫材產品從申請許可證到健保審核完畢,需要一到二年的時間;但醫材產品生命週期較短,有些二到三年就會換下一代產品,就算新產品一上市就申請,也會出現台灣上架,美國產品卻將要下架的怪現象。

荒謬8 法人代表制矛盾

台灣公司治理的大漏洞

有些台灣習以為常的制度,其實是台灣和國際接軌的大障礙,法人代表董事制就是其中之一。

首任金管會主委、東方樞紐資本管理合夥人龔照勝觀察,法人代表董事制是當年國民黨接收台灣國營事業時,便宜行事發展出的制度。他認為,這是台灣在公司治理和國際接軌上,需要改善的重大問題。

他表示,在先進國家,董事會都是以個人身分選出,董事必須為董事會的決策負責,就算是公司大股東,也只能用投票選出董事,而非「指派」董事。在台灣,法人代表雖然也有董事席位,卻是隨時可被替換,「你說,法人代表到底是向誰負責。」住友商事案,就和法人代表董事制有關。幾年前,台電強力要求民營電廠降價,導致日商住友商事賣光民營電廠股份。

曾代表民營電廠打官司、眾達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觀察,政府開放民營電廠商機,卻限制電只能賣給台電,台電又是民營電廠大股東,在民營電廠董事會擁有法人代表董事,台電和民營電廠爆發糾紛時,這些民營電廠董事會裡的台電法人代表董事,究竟是代表民營電廠的利益,還是台電的利益?問題不解決,恐將影響外資來台意願。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修改《公司法》相關規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