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曹仁超《论势》连载--前言:我的趋势创富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ir7.html

“一世好运!”曾有好友以四字赠予本人。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虽然自小家贫,但我一生的确颇”好运”。而且我坚信,只要肯努力,好运自然来。

工字不出头

开始打工时,前辈已跟我老曹说”工字不出头”,于是我1969年开始学习投资。事实证明这个说法完全没错。到了今日,我老曹的财富85%来自投资回报,只有15%来自40年薪金减去每年开支而存下来的资金。

当年为了筹集资金投资,加上要花钱”拍拖”,我不但投稿到报社赚取稿费,还在每天3点半香港股市收市后,到股票公司隔壁的洋行打英文信,再到旺角教书,晚 上替人补习英文。因为投稿到《明报晚报》(已停刊)获得刊登,认识了当时任职编辑的林山木兄,不但令我半生与报业结下不解之缘,同时更有机会投资《信报》 再赚一笔。

1969年我用5 000港元积蓄购买股票,1971年已赚得20万港元,到了1973年更变成50万港元。并非我老曹智慧特别高而是时势造英雄。1970年恒生指数由不足100点上升至1973年的1 700点,上升17倍多。

那些年间,股市风高浪急,我在1971年就因有勇无谋而得到第一个教训。当时我大概读过几本有关投资的书籍,自以为很懂投资技巧,便借贷炒股,结果 1971年恒生指数在3个月内由406点跌至278点,跌幅达31.5%。本来只是小数目,但因为自己借贷,加上不懂得止损之道,1971年初赚得的20 万港元,最后只余7 000港元。

之后我痛下苦功,一口气啃下很多本有关投资的书籍,拿着剩下的7 000港元,誓要从头再起。到1973年1月,我老曹感到股市已升至疯狂的地步,极不合理,于是便卖掉手上所有股票,套现逾50多万港元。我当时也曾向自己任职的股票公司老板发出忠告,提醒他小心。但1973年1月至3月,股市再由1 200点升到1 700点,老板认为本人危言耸听,在意见分歧之下,竟嘱咐别人接替我的工作。

事业上既然被投闲置散,我又不准备入市炒股,见有大量空闲时间,想想倒不如结婚好了。我花掉10万港元举行婚礼,再用15万港元置业,又与太太到菲律宾度蜜月。

那次蜜月旅行,是我老曹第一次坐飞机,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很好笑。我带着一部名牌相机、一部8厘米摄影机(重量不轻)、3套新西装、20卷彩色胶卷(当年香 港仍没有彩色冲印服务,回港后要寄回日本冲晒),到马尼拉入住半岛酒店,穿西装游百胜滩,出尽洋相还热得长痱子;再加上背着10多斤重的摄影器材跑来跑 去,样子实在古怪。今天已不敢再拿出当年照片给人家看。

其实我老曹根本不喜欢摄影,当年为什么这样做?目的只为告诉全世界:我赚了几十万港元,可以”豪”得起!同样的,今天我老曹遇见一下子赚了几百万港元的年轻人,自以为了不起就胡言乱语,便想起当年自己的怪异行径而失笑。

那一年,林山木兄离开《明报》,邀请我老曹为他创办的《信报》效力。当时我心想:如果继续为《明报》撰稿写文,数十年后我能做到什么位置?如果转投《信 报》当开荒牛,数十年后又会怎样?当年《明报》职工已有数百人,数十年后不论公司规模如何,在公司内我可能仍然排名数百;而当年《信报》只有10人左右, 数十年后若公司能大规模扩展,在数百人当中,我至少也能排名第十。于是我就决定加入《信报》,后来更投资10万港元入股–这跟我一直鼓吹选股要发掘优质的 二线股,实为同一道理。

三十岁前发达 家门不幸

避过1973年股灾,我老曹自以为是投资天才,在股市中可以跑赢其它所有投资者。到1974年7月,恒生指数已由1 774点跌至478点,跌幅达73%,应该入市了吧!当时我选中和记企业(已除牌,即今和记黄埔〔00013.HK〕的前身),从每股8港元开始一直买至每股1港元。结果1974年12月恒指跌至150点时,自己的50万港元投资,市值变成只有10万港元。

今天回想起来,那是自己另一次”好运”。我现在很感谢和记企业,让我在30岁前上了关于投资的宝贵一课。不但知道股市专门收拾自以为是的人,更醒悟到自己 的投资知识非常不够,从此学会一句”止损不止赚”,一生受用。那次总结到的经验是:30岁前发达,家门不幸!一生如果总要经历一次挫败,我认为愈年轻愈 好。因为年轻时输掉大部分财产,日后仍有很多时间将它赚回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1974年投资失利,同时我又遭任职的投资公司遣散,困窘之下,差点儿便想自杀。痛定思痛,我决定全身心投入《信报》。1975年我发 誓,在自己有生之年,不容许同类事件(因股灾而令投资大幅亏损)再次出现。”止损不止赚”,至今逾30年,我总算平平安安。每次股灾来临时,我老曹都因行 使止损的策略,而巧妙地避过一劫。

40年来我老曹读过有关投资的书不少,才知道自己的投资技巧原来很幼稚,深深明白”学然后知不足”的真谛。1981年至1982年的熊市,我老曹投资一样略有损失,但因为及时止损,故已无须惊惶。

到1982年股市低点,我老曹因此有资金大举入市。我学会保存30%现金、只动用手上资金70%的做法,当年投资了约60万港元,直到1997年,这15年所赚的回报,只能说一句:跑赢恒生指数(恒指从1983年至1997年上升23倍)。

1990年我第一次进军海外,动用28万加元在加拿大购入一个住宅物业;至2004年以接近平手的价钱售出,没有赚钱。

1994年我又转到伦敦置业,连续3年共购入10个物业。逐步将股市赚回来的资金中的50%转移到海外,以防万一,成为本人另一次”好运”。这使我不但巧 妙避过1997年8月亚洲金融风暴下的香港股市、楼价大幅下跌,更捕捉到英国物业过去10年超过1倍的升幅,英镑对港元的汇率更由10.8升至16。这也 令我的个人财富又再翻了一番。

我的趁势创富路再次证明”三分努力,七分天意”。2005年至2008年,我分阶段卖出英国物业。2008年9月3日我终于卖出了最后一间,平均卖出价均高于买入价1倍。由于当年首期只须支付楼价的20%,600万港元的投资收回近3 000万港元。换句话说,10年回报超过4倍。可惜其后英镑在3个月内下跌三分之一,3 000万港元变成2 000万港元,实际获利2.5倍。

要与群众”对着干”

趁势其中一个要诀,是要留意大环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影响香港最大的一个因素,是香港政府制定了每年限卖土地50公顷的规定。当年我老曹在专栏中大 力鼓励读者投资地产股或房地产市场,自己也积极买入地产股并持有两个住宅单位。1997年7月”卖地限制”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每年供应85 000个住宅”的房屋政策(以往每年供应平均不多于30 000个)。供应突然增加,此时不卖更待何时?

不过,趁势并不只是跟着群众的趋势而行,有很多时侯也要与群众对着干,因为群众在市场拐点出现时,判断往往是错的!例如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人心惶惶,但纯粹就投资角度来说,却是入市时机!

任何事物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在本人眼中投资只有时机(timing),没有错对!最近十多年,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1967年至1997年香港经济已经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下一步会怎样发展?

我老曹做过研究,任何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由最低点至最高点的上升周期,通常是24至27年。东京、伦敦、纽约都是这样。我老曹算过,从1967年开始,香 港楼市上升近30年,1997年香港楼市正处在最后红火的时候,加上那时卖地限制快要取消,于是我决定将手上物业和地产股一起卖出。楼市果然在1997年 底开始大跌。(其实香港楼市整个上升周期达30年,已经比世界其他大城市长。)

近年我投资的另一得意杰作,是在2000年起大量买入黄金接近1 000两,到2006年年中开始卖出。至2008年卖光所有黄金后,我获利超过一倍。其实,成败得失主要由三大因素决定:对时机的把握,严选投资的对象和地方。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老曹转向投资国企股,2007年卖出,回报率也不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7

曹仁超《论势》连载--第一章:势之为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ird.html

致富之道,一字记之曰:”势”。

论势古已有之,并非什么新发明或现代化事物,中国的太极阴阳、西方的经济时钟和周期理论,都离不开盛极而衰、衰极而盛的道理。

所谓”五百年河东,五百年河西”,西方经济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到20世纪初由美国接力,进入21世纪后已开始走向下坡;蛰伏五百年的东方则伺机崛起。

强弱势 回报差别大

毋庸置疑,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不过,就算认定中国崛起,投资者还须了解经济发展的周期。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经济走向工业经济的转型。同样的事情,在英国用了120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用了45年。

下一步,中国经济要从劳动力密集型经济过渡至资本密集型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变,当低成本的优势慢慢消失,廉价出口产品的时代已成过去时,便要向资本出口和技术密集型出口进发,再转而以内需推动经济向上。一旦经济转型成功,中国将进入另一次长达60年的繁荣期。

除了经济发展周期,投资市场包括股市、债市、汇市、金市、楼市、油市,以及商品市场,都有各自的盛衰循环。譬如说,1929年至1933年全球经历大萧 条,投资黄金乃上上之选;1971年美元放弃金本位,引发20世纪70年代高通胀期,金价也随即由每盎司42美元上升至1980年1月每盎司850美 元;2001年至2008年美元汇价回落,投资黄金回报也相当不俗。然而,在其余日子购买黄金,回报并不吸引人。

一个股市循环周期大约维时9年到11年。这次繁荣期由2002年10月起步(香港因受”非典”影响,到2003年4月才起步),由低点升至高点,最顶峰的 位置可在4.5年至6年之间任何一点出现。如高潮在4.5年内出现,代表未来下跌时间也需4.5年左右;如上升时间共6年,未来下跌时间则只有3年。此乃 最简单的”势”,用太极图说明,就是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循环不息。

再来说说行业趋势。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股票的牛市由科技股带动,2003年美股牛市则由商品价格上升引发;反之,2008年金融业饱受苦难,随着失业率上升、百姓开支紧缩,美国经济已正式进入下跌周期。

选择强势行业还是弱势行业,回报差别可以很大。例如,于2007年1月买入受惠于国内工程不绝的建筑股,至2007年10月的股市高峰,22只在上海上市的建筑股,总市值由562亿元人民币升至1 551亿元人民币,涨幅达176%。同期参与中国股市,如不幸买入饱受冷落的传播及文化产业股份,则回报不大。8只在上海上市的传播及文化产业股,总市值仅由436亿元人民币升至568亿元人民币,涨幅便只有30%了。

别迷信巴菲特

2007年10月之前,受巴菲特的影响,全人类都认为价值投资法乃致富之道,而忘记中国人常说的”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价值投资法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o格拉厄姆(Benjamin Graham ) 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价值投资法之时,有一名学生名叫巴菲特即今日世界首富之一。巴菲特的成功,是价值投资法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

巴菲特在1974年至1984年间,大量收集美国廉价股票,然后搭乘美国最后一班”繁荣号顺风车”,随着美国的超级大牛市于1982年起步、科技及经济起飞,其投资表现自然出色。但2007年10月美股大牛市结束后,整个趋势逆转,2008年巴菲特不是一样损失很大吗?

他持有的富国银行(Wells Fargo)股票,股价由2008年9月底的37.53美元,跌至2009年2月中旬的15.87美元,失去57亿美元市值;其持有的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股票由35.43美元跌至16美元;可口可乐(Coca-Cola)股票由52.88美元回落到42.2美元,这还未计算卡夫食品(Kraft Foods)、美国星座能源集团(Constellation Energy Group)、通用电气(GE)等弱势股带给巴菲特的投资损失。

巴菲特旗下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下简称巴郡),2008年全年盈利倒退62.2%,不足50亿美元,为44年来最差业绩。而在2009年1月,巴郡的投资组合在1个月内再减少14%,而同期的标准普尔五百指数仅跌8%。这一切使得巴郡股价跌至2009年3月每股86 250美元(2007年年底市值为144 000美元)。

当美国楼市泡沫爆破,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市值在14个月内蒸发数千亿美元,然后金融海啸席卷而来。连美国政府也未能力挽狂澜。任凭巴菲特如何运用价值投资法严格挑选股票,但过分侧重投 资于金融股的巴郡也无法逃脱亏损的命运。正如油价涨至每桶147美元高位后,尽管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多次宣布减产,油价依然一泻千里,至2008 年12月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更跌穿每桶35美元后才开始回升。

市场力量便是如此﹕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即使巴菲特亦然。投资者与其自恃才智过人,不如追随趋势,看看哪个国家经济在冒升、资金在流向哪个市场、哪个行业在兴起。只要掌握到任何一个市场大趋势,都可带来惊人的回报。

2009年是否是投资中国A股的最佳年份,本人不知道,但广东人说”淡市不出三年”。A股从2007年10月开始回落,下一个牛市应在2010年10月前 出现,确实是哪一天倒不清楚。或迟或早,中国A股将进入长达30年的牛市,情况有如1975年至2007年香港恒生指数升幅达200倍。即在2009年或 2010年每1万元人民币的投资,会在30年后变成200万元!这也是本人选择在2009年回内地出版《论势》这本书的理由。希望30年后中国人会记得今 年本人所言!

价值难定 趋势易明

你也许会问,投资为什么首重趋势而不是价值?那我老曹先问你,什么是价值?

中移动(00941.HK)的股票现在值多少钱?2009年2月17日,H股收市价为70.6港元(约折合62.3元人民币)。如果有一天中央政府忽然说﹕”3G别搞了。”它还值多少钱?

我再问你,平安保险(601318.SH)值多少钱?2007年3月上市时,其招股价为33.8元人民币。2007年11月,平保公布收购金融服务公司富 通集团(Fortis)4.18%股权,当时股价站稳在百元以上。再看看现在平安价值多少?对不起,股价不仅被打回原形,脸上还多了一众股民的唾沫星子。

价值每天都在变:昨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后天却又变了样。

再举一个例子,我爷爷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把香港的钱都带到上海买房子,这所房子值多少钱?到1950年,我的爷爷想不要这所房子也来不及了。现 在呢?这所房子已被政府拆迁,同类型的房子你今天在上海花1000万元人民币都买不回来!什么是价值?环境不同,价值便改变。

我们《信报》的办公室位于香港北角,1997年时楼价高达每平方米10万港元;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楼价一下子就跌至每平方米3万港元的谷底。现在楼价每平方米约7万港元。哪个价格才是对?价值无绝对,每天都在变。

真正的价值投资,投资者是做不到的,因为价值难以判断。何谓昂贵,何谓便宜? 此一时、彼一时也。当一个人多日没饭吃时,他可能愿意倾家荡产,以求换得活命的机会。在不同时期,投资者对”价值”的看法每每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8

中秋国庆特辑---曹仁超《论势》连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iqx.html

序一

像多数人一样,我和仁超先生相识,始于读他的《信报》专栏文章。当时,我在香港工作,不懂广东话,学习方法便是每天读先生官白专栏,凡有方言僻字一概标 出,有如学习外文。后来,因为香港人普通话日益精进,我的广东话进步极有限,虽然渐次有了机会与仁超先生常谋面,却始终不能痛畅交流,引为憾事,但先生的 文章我总是可以读了,而且,读后总是获益匪浅。

仁超先生写专栏不同于一般新闻人,持的是”投资人身份”。不过,这个投资人又大异于一般投资人,因为他重在以散户身份着文、投资。自1973年至今,近四十载而不断,着文心诚意实,有谋有思,始终以普通人的心思作文章,赢得读者的信任与认可。

据信,仁超先生每日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沉浸在浩如烟海的财经信息、数据报表之中。投资与投机之辨,数十年来业界聚讼纷纭,其实,证以仁超先生之文、之行,便可了然。其对经济基本面所下愿力,岂是一般摇笔鼓舌之股评家、骤多骤空之投机客所能望其项背?

读仁超先生之文,不难品出”此中有真意”,既可感受到他的细致、敏锐,更可感受到一种眼界的阔大。他密切关注资料,巨细无遗,却并未”见木不见林”;他也谈技术、谈投资理论,却并不胶柱鼓瑟;他常将问题上升到人性高度,却未流于玄谈。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境界。

当前,金融危机还在恶化,真应了巴菲特名言:”退潮之后,才能看清谁在裸泳。”市场是公正而严酷的,甘苦心得与欺世大言高下立判。

本书作为《论势》、《论战》、《论性》三部曲之一,可视为作者多年观察与思考之沉淀、结晶。对于多年喜读仁超先生专栏文章的读者来说,更可系统了解作者的见解,潜心阅读,可取得认知上的升华。亲切有味、幽默浅白,也许在仁超先生为文章余事,但是,对财经媒体同仁来说,却足资借鉴,在专业与通俗上求得平衡。

此书为适应内地读者阅读需要,内容上有所调整。同理,内地读者也应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书中的经验之谈,毕竟香港与内地市场的成熟程度、法治环境、投资文化 是极不相同的。在萧条经济下,内地股市却常冒”虚火”,令人诧异。马上,创业板又要推出。读者诸君须时时牢记仁超先生警示:切莫”想也不想就信我”。

胡舒立
《财经》 杂志总编辑

序二

(1)

一位1990年代中后期就投资港股的朋友告诉我,他之所以订阅香港《信报》就是买两个人的专栏–林行止和”老曹”(曹仁超)的。我也是在1990年代中期 开始订阅《信报》,喜欢林行止是不用说的(我2000年从台湾远流出版社买回了他的全集),当年却没法细读老曹的文章,因为他用广东话书写,比如”木宰 羊”啦,”唔识”啦,”以便地”啦,让人头疼。除了广东话的文字难懂之外,我当年的投资理念与老曹的路数不一样。1991年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后,又去《上 海证券报》做记者编辑,深受总经理尉文渊的影响,对股民的追涨杀跌和股评文章不以为然,认为应该倡导长期和理性投资,研究公司基本面。1990年代中期, 我按着这个路子从教科书和文章中找到了巴菲特等人的价值投资法,广为宣传,自己也按此投资。而老曹似乎更偏爱市场的波动,是趋势投资。

不过,当时我有一点极佩服老曹,那就是他每天在《信报》长篇大论,至少有5 000字,一周六天,几十年下来,真是”疯狂”。我自认为挺能写的,精力旺盛,可一直琢磨不透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猜也许有助手每天为他收集资料,但哪 怕是”剪刀加糨糊”,你也得组织这么多文字啊。我曾尝试模仿,不行。所以我觉得林行止和老曹都是神人,他们的敬业精神是晚辈我所钦佩的。

2007年,老曹的文章已渗入到内地一般投资人中,如在我们杂志的博客圈中,每天都有人把他的专栏贴上来。2007年9月,香港天窗出版社终于用普通话整 理出了老曹的文章,集结成《论势》(香港繁体版)。我马上让香港的朋友买了快递到上海,并在当夜读毕。看完后,我的第一感受是老曹有街头智慧,应该重新认 识他。

也就在这时,世界金融危机悄然爆发。一般来说,我对25%左右的大调整并没什么恐惧感,像港股和A股份别在2004年和2005年就拿在手上,中间几乎没 做过什么仓位与品种的变化。但我在2008年1月中旬的某一天,终于承认市场出现的不仅仅是心理层面上的恐慌,而是系统性危机的爆发,便在半小时内不管价 位将港股和A股全部出清。我告诉朋友,这是大级别的金融危机,并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明确表示应该”七成而退”,也就是说,哪怕是从最高市值计算损失了 30%,也要离场,因为有一天我们会觉得这个价位也是高不可及的。

可惜朋友和读者认同我观点的甚少,他们还沉醉在大牛市的美梦中。而道琼斯指数还装模作样地在12 000点上徘徊,恒生指数在暴跌到20 000点后展开强有力的大反弹,世界舆论则全力唱多,”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V形反转就在眼前”,”该是别人恐惧我们贪婪的时候了”,”抄底吧”,” 股价已跌无可跌”,等等。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论调至今还在唱,只要地球不毁灭,股市还存在,他们一定有说对的一天,可是我们的钱呢?我们还有勇气投资 吗?

这时我发现在中文世界里,只有老曹等极少数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已发生的事实有着明确的判断,而且每天把它写出来。在混乱不堪战火横飞的世道里,需要久经沙场又直言不讳的老兵,如曹仁超。

我建议一位热心的读者每天把老曹的文章贴在我们杂志论坛上,供大家重点阅读。渐渐地,我们都读上了瘾,哪天没有老曹就觉得难受。谁忘了贴,一定会有人补 上,最后还把它”译成”了普通话。有趣的是,我迷上了曹氏广东话文字,反倒不习惯普通话了。我已知道”木宰羊”就是”天晓得”,仍不知道”唔识”是什么意 思,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2)

不管是投资书籍还是投资人,判断优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根据我多年读书阅人的经验,不管他们把自己的投资理念技术与业绩吹得如何好,有一个判断方法比较 准,那就是看看他首先谈不谈风险。如果谈,体会又有多深。何以如此?投资与食、性等类似,没有切身的体会,谈不出道道来。所谓风险教育,首先是风险教育了 自己,换句话说,你遭受过重大的失败。而要谈自己失败的经历,没有过来人的自信,如何谈起。如果按此标准考察中国内地喜欢发言的”财经演员”或代客理财 者,大部分人都很可疑。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很快变成了适合上层社会随随便便的”禅宗”与对中下层有号召力、只唱”南无阿弥陀佛”的净土宗。证券投资到了 中国,基金顾问谈”长期持有”、”看好未来”一定赚钱,股评家教导散户们按图形技术炒作,准保发财。而在老曹的专栏或书籍中,风险教育是第一位的,并且他 把自己曾失败的故事已内化为”口头禅”。我怀疑,几十年来,老曹已说过上百遍了。

老曹1969年用5 000港元买股票,赶上了恒生指数从100点上升至1 700点的好时光,而且在1973年1月的1 200点就及时收手,套现50万港元。于是,老曹觉得自己是投资天才,打败市场不在话下。到了1974年7月,恒生指数已由1 774点跌到478点,跌幅达73%。老曹又拿50万港元抄底,选中”和记”一只股票,从每股8港元开始一直买到1港元,结果半年后的1974年12月恒 指跌到150点时,老曹的50万港元投资只剩下10万港元。这边投资失败,那边老曹又遭任职的投资公司遣散,他悲观得差点要自杀。后来,他用了5年多时间 调整心态,到1980年代初才敢真正入市。老曹发誓不能让因股灾而投资大幅亏损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止蚀唔止赚”(也就是设立停损点而不设止盈点), 至今逾30年,总算平平安安。这个故事,老曹讲了上百遍甚至几百遍。但这个故事常讲常新,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无比珍贵。

从2007年年底开始,老曹在专栏里说这个故事的频率加快,隔三岔五,你只要听进去一回,就会受益匪浅。这一年来,我周边”未听老曹言,吃亏在眼前”的故 事实在太多。我有位朋友将企业盈余的100万存入花旗银行。2008年年初世界金融形势早已风声鹤唳,花旗的理财人员竟然向他推荐农产品和能源QDII, 他小赚了一点,颇为高兴。花旗又向他推荐东欧基金QDII,没想到在三个月内,加上人民币对欧元的损失,暴跌了60%左右,花旗仍建议他坚守。但他实在忍 不住,于是来找我。我说:”美国和英法等西欧国家的金融市场肯定会有问题,东欧我没研究,而且照理说,已跌了六成,不应该清仓。不过,你已被晦暗不明的未 来控制住了,这是最可怕之处,为了能保证夜夜安眠,我建议你一分钱证券都不要留。”他第二天就照办了。我向他建议后,也有些后怕,觉得损失六成后还要斩 仓,是否激进了点?这个疑问在半年后的2009年3月有了答案,内地有报导称花旗银行等两家银行的东欧QDII在近6个月来净值已下跌近7成(68%)。 如果我朋友真的坚持下去,100万就只剩下10万多点了。这时,媒体呼吁大家清理欧洲账户,但已没什么用了。

一年多来,老曹一直建议大家不要买金融股,香港人照样为汇丰着迷,从100港元一路买下来,这明显违背常识。花旗、美国银行乃至富国银行都出了毛病,当年 和它们并驾齐驱的汇丰岂能无事?俗语云,一只橱子里不可能只有一只蟑螂。当2009年3月初汇丰暴跌至30多港元时,一位著名女股评人竟在香港电视镜头前 流下了眼泪。但是,股市不相信眼泪,它相信的是老曹式的智慧。

面对同样的失败,老曹有自己独特的乐观和演绎。他认为当年自己的惨败很幸运,在他刚踏入股市时就发生了,而不是在今天如日中天之际,届时东山再起就难了。 具体而言,与任何博弈一样,一进入股市就赚钱,一般都不是好事。这半年来,一些内地企业主,见股市暴跌了这么多,自己的实业生意难做,匆忙入市,赚了些 钱,颇为得意。我们几位朋友凑在一起,同声说”关键是他们赢钱了”,然后会心地一笑,这是过来人语,而非幸灾乐祸。

(3)

老曹的《论势》及紧接其后的《论战》和《论性》,我看其核心还是个”势”字。关于”势”,老曹的分析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人可以拒绝相信所谓的”图表走势”,但我们应该仔细琢磨他的”有智慧不如趁势”中的”势”。

老曹说,自己的财富85%来自投资回报,只有15%是38年薪金减去每年开支存下来的资金。之所以专心投资,是因为他只在当年最大的工业(纺织业)做了半 年,便去了证券行,最后又加盟《信报》。这是入对了行。何以香港股票市场如此发达呢?是因为老曹1960年年末投身社会做事,正好赶上香港30年的”都市 化快车”。虽然列车已于1997年7月到站,却又借上了中国内地那班列车的”势”!假设老曹没有离开纺织业,或者在证券业,却身处南美,老曹的身家就完全 是两回事。

老曹在《论势》中感叹:”当年自己连股票是什么都不知道,却转职证券公司工作,然后看着恒生指数由1969年入行时70点升至2007年23 000点以上,升幅超过三百倍,真是’瞎子都能赚钱’。所以我经常说’有智慧不如趁势’,做人做事’三分努力,七分天意’。如果你连三分努力都不肯付出, 便不要怨天;反之,如果你付出七分努力仍没有成就,此乃天意,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许多时候人生总是充满无奈。”真是勤奋用功,小富可期;大富由天, 教不来。

但看似简单的道理,绝大多数人并不承认或不清楚,他们往往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无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1990年代初加入了内地股市后, 财富未必积累多多,但由于身处投资媒体业,见多识广,看见太多太多的人认不清形势,被暴涨的行情和事功冲昏了头脑,最终失败。而且,他们一般很难东山再 起。经常有媒体报道某某证券”教父”、”大亨”、”庄家”重出江湖,最终却不了了之。为什么?爬得高摔得重。当前的”势”把他们捧得太高太高,一旦衰落, 不论是心理还是能力,都无法东山再起。唯其如此,不管是老股民新股民,老富新贵,都应该细心体会你的财富或成功多少归功于”势”。

(4)

《论战》一书,讲战术,讲战略,更讲心态。老曹说,他在70年代是个小兵,就像专门负责刺探敌营军情的探子,刺探到什么敌情,就向将军报告。将军听完消息 后,总会下令”再探”。探子自以为对战情知道得很多,却不明白自己只是以管窥豹,未见全局,结果发生了上述投机”和记”惨败的故事。到了80年代,老曹已 变成了急先锋(头目),可以带领一队兵马东征西讨、攻城掠地,并开始明白一般小兵的视野有什么局限。不过,他那时仍未知晓如何分析全盘战局,以为每一场仗 都要打赢,好胜心太强。1997年左右,老曹觉得自己已够资格晋升将军了。作为将军,不但要有能力带领整队大军前进退守,不盲目冒进之余,追求稳中求胜。 可是,位居将军者只知如何打赢每一场仗(battle),而不知如何在整场战争(war)中取胜,视野仍有局限。而老曹在专栏中经常提到的就是”Win in the battle, lose in the war”。老曹从2003年起开始迈进元帅心态:第一,如果可以不打仗,最好不打仗;第二,如果需要打仗,不打无把握的仗。

从士兵到头目而将军而元帅,投资四阶段论,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学问三境界,随着每个人的年龄、阅历和财富等发生变化。比如,一个刚入市几年的朋友,如果他还年轻,让他当”元帅”,如果可以不打仗,最好不打仗,那就”杀”了他也没用的。上证指数从6 000点一路跌下来,不少朋友英勇杀入,跌到1 600多点,终于来了个大反弹,不少因恐慌而没有参与的朋友又开始反思为何”踏空”?我与他们开玩笑:”除非你不买股票,否则踏空是注定的。”

关于年龄与投资之关系,老曹也有见解。他建议投资越早越好,30岁前应先学会理财,或称作投资技巧,投资策略上可进取一点,反正可动用的资金不多,投资犯 错也不怕,千金散尽还复来,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老曹甚至主张大学生涉足近似赌博的权证市场,”他们有的是时间、青春与胆识。例如由1万元开始,全赚又 如何?输光又如何?甚至赚到10万元又如何?输掉10万元又如何?他们随时可东山再起。最重要的是年轻人可以从失败中得到教训,学会如何应用投资策略,懂 得风险管理。”至于中年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临近退休的投资者更是输不起,不宜再搏,要保守为上。

老曹的投资四阶段论或四境界,绝非虚应故事,尤其是第四境界,确实超越了所谓的趋势投资和价值投资等流派区分的”将军”之论,有元帅之风。应当承认,投资 和生意场上,能达到”元帅”心态的,大有人在。可是,像老曹那般不仅是”富爸爸”,而且是”笑爸爸”,就不容易。成功之人,往往竞争而来,他们先是比权 势,比谁有钱,到最后,又看谁会享受会花钱,比啊比,竞争啊竞争,就是不有趣。

老曹的”街头”智慧也绝不仅限于投资,而是经常如盐化水,散见于专栏或书籍中,每每揣摩,意味无穷。2009年老曹退休后,将每天写的专栏变成了周记,自 己到处走走,很逍遥。在他”创富三部曲”的《论性》中,谈投资的内容较少,说的主要是人生,自己颇为满意的人生。早年我读金庸的《笑傲江湖》,被开头描述 的两位武侠没法”金盆洗手”而惨遭杀害所震撼。今天看来,金盆洗手确实很难,却未必那么激烈,只要你在退出”江湖”后能满意而归就行。

2 500年前,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盛产黄金,末代皇帝克罗伊斯35岁即位,大肆扩张领土,不可一世。正巧希腊七贤之一雅典的梭伦完成法典后,周游列国,至 吕底亚。克罗伊斯迫不及待地带梭伦去参观装满黄金的宝库,然后问梭伦在周游各地的途中是否曾经见过”最富有的人”?梭伦提到了雅典的一位战争英雄、两位得 奖的运动健将以及他们奉献多多的母亲。克罗伊斯愣了一下,然后恼羞成怒:”你怎么把我们的财富看得那么不重要,甚至连跟一个普通人都不能相提并论啊?”梭 伦说:”是,你问我有关人的事情,可是我很了解神好忌妒、爱捉弄人……所以,克罗伊斯殿下,我只能说,人会怎样纯粹是机遇的产物。”克罗伊斯不以为然,吕 底亚在十多年后与波斯帝国决战,被后者所灭。波斯的居鲁士大帝将克罗伊斯绑在木桩上用火烧,准备献给众神,忽然听到克罗伊斯连叫”梭伦”三声。居鲁士好生 奇怪,向克罗伊斯问个究竟。居鲁士听毕梭伦的故事,将克罗伊斯放了。

这个故事在西方最早的史书《希罗多德历史》中就流传开来,后人考证克罗伊斯与梭伦的年谱对不上号,应该不是真有其事。但不断有文人雅士提及它,原因是它有 人性的”真”。古往今来,帝王将相,仁人志士,乃至宗教信徒,不都追求个晚年”满意”吗?可又有多少人能善始善终,满意而归呢?按照《福布斯》排行榜的标 准,老曹绝非大富大贵,但他大智大慧,知足常乐,愈老愈满意。在这点上,我最欣赏老曹。

张志雄
资深评论人 专栏作家

序三

几十年来我父辈和我的经历,使我更坚定了”天赋人权”这个信条。人人生而平等,但是要做到”人人生而平等”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因为权利没有恩赐,更 没有给予。人权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真理,而是人类的实验,因为这是大部分人类的愿望和向往。实验也证明凡是有更多的人能享受到人权的地方,社会就更和谐、 更稳定。权利是来自对人的尊重,是人的尊严。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妇女在一些重要方面的地位有所提高,也获得和享受了一些权利,一些基本人权,但是进展并不平衡,男女的权利在很多方面仍然很不 平等,男人和女人还没有真正享受到一些基本的权利。我们每一个人,女人和男人,都像一口油井,都像一座金矿,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潜力。一旦获得机 遇,她们的潜力就会得到发挥,智慧就能得到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使得妇女”本能地”认为”自己不具备男人的思想和能力”,所 有这些使她们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使得妇女与女童得不到发展。这对国家和人类都是巨大的损失。

人类的历史和实验证明:”教育是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在中国一些贫困的地域和省份,还有大量的农村妇女和女童没有机会接受教 育,尤其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社会性别平等的教育。她们生活的地域,自然条件险恶,基础设施缺失。她们急需的是知道自己首先是人,和男人一样有能力、 有智慧、有贡献,只是她们所做的一切被政府、被男人,甚至被自己忽略了。她们应该找回失去的作为人的尊严,得到作为”大写的女人的教育”。实验证明,一旦 她们受到了这样的教育,她们立刻变了样,她们自信,觉得别人能干的,自己也能干。我们的学员个个都是这样的。她们不但自己受益,而且她们的家庭也受了益。

要改变中国,就要改变中国的农村。目前,大量男人已经离开了土地。要改变农村,首先要改变妇女。教育一个妇女,等于教育一家人,甚至几代人。而教育一个男 人,只是教育了一个人。妇女是农村的主力军。她们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创办”昌平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就是要为农村妇女及女童提供机遇,使她们 成为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心,懂得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世界公民。

曹仁超先生是实业家,是一位有社会责任心的公民。虽然我们还没有见过面,只通过一次电话,但是我们的农校自2002年已经得到了他的许许多多的资助和帮助 了。我很钦佩曹先生。他是一位商人,是一位负责任的资本家。他对投资市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极强的。曹先生每次都能从投资中自觉地吸取实战经验和教 训,从枪林弹雨中训练出胆识。他在战斗中成长。他是凭自己的实力、学识和能力,通过合法的管道赚到了钱财。他认为一位好的资本家应该懂得双赢和多赢。如果 一个国家的妇女及女童摆脱了贫困,她们的生活好了,购买力提高了,资本家自己也会赚到更多的钱。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面前,曹先生一直坚守他做人的原则,真是难能可贵。我希望大家都来读曹先生的书,这是他几十年来经商、做人的经验及教训的总结。

中国著名文学家冰心次女
北京市人大代表,农家女机构创办人之一
吴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9

曹仁超《论势》连载--第三章:纵观中国大时事 金钱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n81.html'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带来的高速增长,成果已在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上向全球展示。欢腾过后,中国将要面对经济转型问题,着手改革股市、改善教育和社会福利,让中产阶层冒起,则国富且民富的日子在望。

A股稳定 还需时日

过去是历史,将来是未知;人只能改变未来,却无法改写历史。思想如流水,混浊之时往往看不清,只有平静下来才清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股市的历史,以使我们对中国股市的未来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1986年10月14日,邓小平赠送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给前来访华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首次向世界发出明确的信号:中国要发展股份制度。1990年1 2月1日,深沪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1992年,中国证监会宣布成立,由刘鸿儒出任第一届主席;1993年,证券法和公司法出台,中国证券交易自此有了雏形。

中国证券市场在一片争论中,由最初”暗箱操作”,然后”坚决地试”,到现在实行监管,已走过19年寒暑。未来将如何?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往前看,是好是坏都已无法回头,只有继续走着瞧。

2008年内地A股在风风雨雨中度过。很多人将股市下跌的责任推到”大小非”解禁身上,事实果真如此?所谓”大小非”,其实是2005年股改后的产物,股 改把原先不能自由买卖的非流通股转为可在交易所买卖的流通股。”大非”是持股高于5%的非流通股;”小非”是持股低于5%的非流通股。

“大小非”于2008年至2010年陆续解禁,而2009和2010年更是解禁高峰期,令流通股供应量倍升,造成股市动荡。譬如说,中化国际(600500.SH)于2008年8月12日公布7.4亿股限售股全流通,消息一出,该股一度跌至停板。

为了减慢”大小非”流通股流入市场速度,政府也限制”大小非”流通股每月抛售不得超过1%。另外,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也自愿承诺将可以解禁的股份继续锁定两年,但凡此种其实只是将压力再延长两年。以浙富股份(002266.SZ)为例,现在该股的流通股只有2 864万股;2009年8月浙富将有4 604万股上市,到2011年有6 135万股。

“大小非”只是导火线

投资者须明白,A股跌市实际非关”大小非”。过去因大小非流通股不可在市场流通而造成股价偏高,尤其2007年10月的高价反映的并非公司实际价值,而是 反映股市供求失衡、流通量不足的情况。”大小非”解禁虽改变供求关系,引发抛售,但真正理由却是因为企业纯利增长率放缓。

其实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GDP维持30年左右高增长后,都必然会出现GDP由高增长转向低增长;由资本积累转向扩大消费,令股市由高市盈(因资本大量积累结果)走向低市盈(进入扩大消费期)。再加上外围的金融海啸冲击,以及企业发展前景尚未明朗,股价自然大幅回落。

中国股市由”大小非”流通走向全流通市场,是变身为成熟市场前期的阵痛。巨量的”大小非”流通股有如堰塞湖一样,随时有可能冲垮所有金融资本防堤的风险。 透过有秩序的疏导,日后便不再是威胁。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只要能解决”大小非”的问题,中国股市便可考虑向海外市场开放而不会产生堰塞湖现象,最终 令A股与国际股市接轨,结束过去的高市盈率时代。

再进一步讨论,中国股市发展不够灵活完善,体系非常单一,例如不容许”抛空”、缺乏风险管理,对冲工具、股指期货等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很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例如狂升或暴跌)。

而且内地投资者表现不够成熟,2007年初遇跌市时还携手高歌﹕”死了都不卖,不给我翻倍不痛快,我们散户只有这样才不被打败”,甚至大手接货。今天付出沉重代价后,他们应当明白到股市有牛熊之分。一旦熊市形成,应以保存购买力为主。

股民成熟须付代价

面对金融海啸,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面对股市急挫,却任由A股跌至合理水平,实在是明智之举。由于中国股市杠杆投资操作不算多,私 人投资者也很少借钱,甚至大企业也未必需要在股市筹集资金。因此,除了少数投机买股的人士损失惨重之外,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实际不大。

不轻易救市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上市公司肆无忌惮的圈钱行为,也可藉以向不负责任的上市公司说”不”,间接增加中国证监会的稽查力量,让防止内幕交易成为主 流,以及解决”大小非”减持压力。反正限售股与流通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的问题,早晚都要解决,痛痛快快让市场跌一次,或许正好能解决问题。同时,中 国股市既然要走向市场化,投资者也要面对现实。经历熊市洗礼,可迫使他们变得成熟。

2009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应不比2008年同期,例如电力、钢铁、航空、化工、地产、纺织等股份盈利可能下降。我老曹相信,A股指数还需要一段日子才能稳定下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8

曹仁超《论势》连载--第四章:行业随势起伏 金钱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n83.html

股市七上八落,投资者心情也随之起起伏伏。如果某只股份的跌幅一直高于大市,而阁下一直持有,证明你非精明的投资者。例如2000年起科网股全面崩溃,但阁下仍对之不离不弃,便应该好好自我检讨。又如2008年起,阁下一直持有汇丰银行(00005.HK),情况也一样。

如今股市进入精耕细研期,买入强势股、卖出弱势股乃普通常识。由于各行业都有自身的兴衰起伏,故分析个别股份发展才是正道。

不要老说”没有机会”,机会要自己去找,不会从天而降。

火热概念 赚钱亮点

中国曾经是一个全球最繁荣、最富强的国家,于西方工业革命开始后才慢慢落后。

我们常言中国地大物博,其实中国除了人多、煤炭多之外,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及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极度依赖进口,令国际间大部分基本原材料价 格获得支持。获得支持并不是说这些原材料的价格不会下跌,而是当其价格跌至”不合理”(低于开采成本)的水平时,中国的需求可带动其价格回升。

譬如说,中国为减轻手上美元的购买力损失,正大量购买”硬”资产,包括矿藏及石油资源,令近几个月铜价、油价大幅回升。资源股成为今年股市少数亮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1929年至1932年玉米价格回落80%后,到1937年玉米价格比1929年的最高点还要高出20%;1932年至1937年,玉米价 格的累计升幅达5倍。上述情况会否发生在今后资源股身上?

国际油价从历史高位147美元一直暴跌至每桶35美元左右,但2008年底至2009年3月已迅速反弹(短期美元汇价下跌令原材料价上升),如能企稳50 美元一桶之上,2009年底上有望回升至60美元。从油价回升角度来看,中石油(601857.SH)等石油股份是否有吸纳价值?

石油处于低价,正是中国增强能源来源的上好时机。中国政府宣布为海外石油投资企业提供19 500亿美元低息贷款,估计2011年以前,不少国外的石油公司将成为中国石油巨头的收购对象。勘探方面,估计未来3年中国可觅得新原油储备7亿吨、天然 气10.2万立方米。另新建年产量4.4亿吨的炼油设施(现每年产量3.95亿吨),在青岛、宁波、唐山、珠海等地加建天然气入口港,并加速炼油方面的投 资。上述方案为投资界提供不少赚钱机会。换言之,这次西方的次贷”危”机,对中国却是”机”会。

新兴能源 大有可为

虽然油价现处低价,但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格局不变,使新兴能源业仍大有可为。

再深入一点看,全球并非缺乏能源,而是缺乏清洁的能源。如长期依赖以煤发电,将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如煤变油的技术能够有所突破并正式投产,中国煤存量可应付100年的能源需要,世界便不会有能源危机这回事。

进入21世纪,人类已知道矿物能源不但污染地球,而且并非取之不尽。未来人类的重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再生能源等,具有远见的中国政府也因而大力支持新兴能源产业。

以生物再生能源为例,中国政府为避免刺激粮食价格上升而影响民生,故向来反对使用玉米、小麦等生产乙醇,而鼓励使用非粮食原料如木薯、甜高粱、禾秆等来生产能源,并提供优惠政策及财政补贴。

政府也大力支持发展风力发电,中国自1996年起在蒙古草原上建成百多台风力发电机,每年可产1.3亿度电,足够供应30万人一年的用电量。不过,中国风 力发电的成本价为每度0.42元人民币,没有什么利润空间,但如日后成本下降、电价上升,或获国家在税收、信贷、投资、补贴及奖励等方面的扶持,便能继续 发展下去。

投资新兴能源业,政策风险很高,是龙是蛇还看政府态度及支持力度。这是一场赌博。

原材料 否极泰来

除了石油,2009年否极泰来的行业还真不少。例如2008年铜价跌势甚猛,由2008年5月每磅4.27美元回落至11月的1.571美元,12月更跌 至1.3美元,跌幅相当大。情况近似1993、1997及2001年铜价的低位,只相当于当时生产成本的75%。不过,当市场走势与你相违时,不要感到惊 讶(Never be surprised when the market moves against you! )。

2009年2月中国进口铜比2008年同期上升41.5%,共入口32.93万吨未经精炼的铜制成品或半制成品(2009年1月进口量为23.27万吨、 2008年12月为1.15万吨)。由此观之,中国正趁低价大量进口铜。2009年3月23日,我老曹在报章专栏诚意向读者推介江西铜业H股 (00358.HK),该股即在一星期内由6.7港元最高升至9.4港元。

中国趁低吸纳原材料,从另一方面看,即代表制造业未来可免受原材料涨价的威胁。等一下,不是说中国工业正面临倒闭潮吗?是的,但倒闭的是身处恶性竞争、低 档次、高污染的劣质企业。在公平竞争环境下,优胜劣汰无法避免,但当劣质企业倒闭后,生产资源将集中在生存下来、抓技改、重研发、做品牌的优质企业,让它 们壮大起来,享有更大的议价能力,故反是利好因素!我老曹在2008年11月起已开始推介优质工业股。

另一些身处谷底的行业,也开始出现转机,如中国的汽车业。2009年1月是美国汽车工业的灾难月,整月的汽车销售量只有65.69万辆,比2008年1月少37%,是1980年以来最差的一个月。其中克赖斯勒(Chrysler)销售情况最惨,跌幅达54.8%。

同时间,中国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仅次于日本)。2009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提出中国汽车产业在 2009年至2011年八大发展目标,并加以量化﹕一、2009年汽车业销量力争1 000万辆,保持年增长率10%;二、取消限购汽车不合理规定;三、结构得到优化,1.5升以下排量家用车占市场40%以上份额;四、通过兼并重组,形成 2至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至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五、自主品牌汽车占市场份额40%以上等。

成败全看中国汽车业未来能否抓住”此消彼长”的机会,为中国制造的汽车打开出口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9

曹仁超《论势》连载--第五章:留意形式 定买卖策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s9z.html

作为精明的投资者,我们首要项目是捕捉大趋势,即所谓”有智慧不如趁势”。至于中期趋势,可利走势工具协助走位,须明白形势不利自己时要忍、形势有利自己 时要狠、看事物要准。而炒短线者,则必须先学会评估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摆动指数,才能掌握股市一涨一落的韵律。

投资最好分三路进军,利用循环周期、趋势及摆动指数,制定长、中、短期策略。”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做到进退有据,才可决胜千里。

滚雪球不合时宜

《易经》有云”亢龙有悔”,充分反映中国人的智慧。现实世界中任何事物不会永远向上,而是盛衰循环。

回想2001年1月时,摩根士丹利两位著名分析员认为,美国在线(AOL)收购时代华纳后,股价估计可升50%至75美元。事实却是到了2007年8月,时代华纳的股价只剩下18美元。

美国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或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的训练,只教学生以过去推算未来,却没有告诉他们未来不一定是现在的延续。我老曹不是苛责分 析员,因为根据当年175项数据显示,这次合并应该是会成功的,但问题是利用100项假设去寻求一个长远方向,命中率可能比导弹击中目标的机会更小。

买入后持有与分散投资,是大部分所谓投资专家授之予投资者的方法。这些方法自2007年11月起皆遭遇滑铁卢。我老曹主张”势”,无论买股、买债、买贵金 属或房地产,一切都要依市场形势来做决定。2001年买黄金,2008年3月离场;2003年第二季度开始进军港股,2007年10月大撤退;1995年 至1997年投资伦敦物业,2006年至2008年大撤退,一切均以趋势为依据。

投资有如上战场打仗,必须攻守有据。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连手,以寡敌众,打败我老曹的老祖宗曹操,便是周瑜和孔明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形势,打败拥有数十万军队的曹操。因此说,战争成败不在人多而在策略运用,投资成败不在钱多而在乎攻守有据。

在牛市中不少人都自以为是投资天才,但刹那光辉不代表永恒,一旦转为熊市,便满街都是眼镜碎。而在盘整市中,大部分投资者往往在接近高点时才大量入市,接近低点时却出货,做错大部分买卖决定。

真正能长期跑赢大市者寥寥可数,就连投资天才巴菲特,成功将1963年的1万美元变成今日数千万美元,都是全靠长期持有优质股并乘上1982至2007年美股超级大牛市快车。过去股市是价值投资法的天堂(value way to riches),但2008年起的巴郡也遭遇损失。这究竟代表今天的优质股份愈来愈少,还是现在并非适合的投资时刻?抑或是买入持有已非最佳投资策略?

练就火中取栗的本领

作为精明的投资者,我们首先要捕捉大趋势,即所谓”有智慧不如趁势”。例如香港地产商之所以成为巨富,正因赶上1967年至1997年香港楼市反复向上的大趋势。如此的大趋势,一生难得见一次。

至于中期趋势,近年的例子有2002年至2008年的美元贬值潮、2001年9月开始的金价上升周期等。这些中期趋势,通常可维持三、五、七年,投资者捉 到”鹿”也要懂得将之脱角,明白形势不利自己时要忍、形势有利自己时要狠、看事物要准。当形势由利好转利淡时即要止蚀,也可利用技术分析去捕捉中期的升跌 小浪。

炒短线者,则必须先学会评估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摆动指数并掌握股市一涨一落的韵律。这是极专业的事,并非我老曹专长,请另找高明。”炒”字以”火”及”少”组合而成,成功炒家必须炼成”火”中取栗的本领,不然,只有愈炒愈”少”。

投资最好三路进军,即利用循环周期、趋势及摆动指数,制定长、中、短期策略。所谓”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做到进退有据,才可决胜千里。

宁买当头起 莫买当头跌

除了”止损不止赚”,我老曹另一投资座右铭就是”加涨不加跌”,即每次投资均分注买入,亏本便卖掉,当投资开始有利润时,不但不卖反而再买。

我们只可在肯定已看清趋势时才加码。在亏损的形势中,投资者只能选择忍受或离场,千万不可增加注码。须知道投资市场不是表现勇气之地,你凭什么坚持死硬立场,甚至加仓赌反弹?

请记住牛的脖子上挂着响铃,故牛市出现之时,不少人听到铃声;反之熊市却突然出现,例如1997年8月、2000年3月、2007年10月,当人人都以为只是一次小调整时,大熊便现身。

无人可以预知市场的高低位,故切勿奢望自己可最低价买、最高价卖,反而应该”宁买当头起,莫买当头跌”。当股价从低位反弹上升10%到15%之后,在群众 哭泣之时,投资者可利用基本因素分析事物,再以技术分析决定买入强势股的时机;如股价从高位回落10%到15%之后,尤其当人人都要疯狂跟进之时,即可出 货获利。我们其实毋须估顶、抄底,等到趋势形成后再加入也不算迟。

面对金融海啸,不要犯傻空沮丧!投资者可以减仓,但不可以被人赶离场而变成一无所有!这一刻,90%的投资者都有损伤,有人仅轻微擦伤,有人则伤重卧床, 此乃无法避免之事,但千万不可离场!一旦离场,一辈子就过去了。还是想想如何把财富赚回来吧!人生在世,最后一场战争才决定胜负,未打完最后一场仗,谁知 输赢?

纸上谈兵易,行军遣将难。投资策略中最重要的”止损不止赚”、”加涨不加跌”两大要诀,如运用得宜,已可成为小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67

閒聊太古地產(連載1)______坐地收錢

http://xueqiu.com/6103044983/23646182
2012年1月18日,太古集團分拆的的太古地產(01972)正式在聯交所掛牌買賣。太古地產作為一家老牌的商業地產公司開始了獨自的資本市場之旅。

商業地產,百度百科對商業地產的解釋是:商業地產廣義上通常指用於各種零售、批發、餐飲、娛樂、健身、休閒等經營用途的房地產形式,從經營模式、功能和用途上區別於普通住宅、公寓、別墅等房地產形式。以辦公為主要用途的地產,屬商業地產範疇,也可以單列。國外用的比較多的詞彙是零售地產的概念。泛指用於零售業的地產形式,是狹義的商業地產。

太古地產的生意沒有脫離以上定義的範圍,說白了就3個生意:1、我蓋房,然後租出去,坐地收錢;2、我蓋房讓後賣出去,一次性獲得利潤;3、既然大家都來租我的房,證明我的房子還是蠻有人氣的,我就自己在我的房子裡開個買賣或者找個合作夥伴來一起開個買賣,太古地產目前針對這種模式進行酒店經營,後文會有提及。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第一個生意,也是太古最拿手的,最賺錢的,最為依靠的收入來源——坐地收錢。

先讓我們來看一張圖:

查看原圖上圖是3年內,太古地產營業收入的組成情況。其中的物業投資就是坐地收錢,其主要來源就是租金。可以看出物業投資部分一直是太古地產的主業,也是收入的貢獻大頭。2012年太古地產向豐樹產業(淡馬錫的地產業務)出售了香港的太古又一城項目,使物業投資佔收入總額下降了25.37個百分點。但考慮到又一城出售意願其實在2011年已經談妥,而2011年又是太古地產上市的關鍵之年,所以不排除為了上市所做的戰略安排。而坐地收錢仍會是太古地產的支柱業務。

而為了進一步瞭解這一太古地產的支柱業務,讓我們來看看太古地產的坐地收錢到底有什麼樣的結構,未來是否可以提供穩定發展的業績呢?

仍然是看圖說話,讓我們來看看太古的物業投資主要所持有的物業品種:

查看原圖2012年太古地產坐地收錢一共收到房租91.23億港元,同比上漲5.46%。而這91.23億的房租中,辦公樓租金和零售物業租金一共佔到了95.17%的比重。從2010年以來的數據也可以看出,辦公樓和零售物業一直是房租中的大頭。這兩項的開支情況直接影響的太古地產的業績。

那神馬叫做辦公樓,神馬歸到零售物業呢?

簡要的說,你在一個寫字樓裡上班,下班後去旁邊的樓裡面吃飯、買東西,上班的樓就是辦公樓,而吃喝玩樂的就是零售物業。太古的辦公樓組合主要是太古廣場、太古城中心、太古坊辦公樓、港島東中心等。而零售物業組合則是太古城中心購物商場、東倉城名店會等。

從地域上看太古地產目前所持有的物業主要還是集中在香港和內地,如下圖:

查看原圖那麼下一個問題就來了,太古地產坐地收錢的生意是否可以保持穩定增長呢?

很多人認為坐地收錢這個生意想要增長主要看租金是否可以保持穩定增長。但我覺的,如何確保你的租金上漲才是關鍵。因此我對於太古地產業績能否穩定增長的看法主要取決於2點,1是有沒有更多的新項目開盤,以提供更多的收入來源;2是最為關鍵的租用率是否可以保持較高水準。只要你的項目足夠好,租用率足夠高,你就擁有租金的定價權。單純的討論租金問題是過於片面的。

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分析以上兩個關鍵點,先讓我們來看看,香港和內地市場對於太古地產總體租金收入的貢獻。

查看原圖從上圖可以看出,從辦公樓的租金來看,香港市場在了絕對的地位,而零售物業市場香港和內地基本一致。

那就先讓我們看看香港的辦公樓市場的情況:

查看原圖上圖來自於太古地產2012年年報,從這個統計可以看出,香港市場的租用率很高,最低也為97%,盈利能力良好。而租用香港辦公樓的企業由金融業居多,如韓國外換銀行、Bank of Japan、Erste Group Bank、金英證券、大都會人壽、中信銀行(國際)、蘇格蘭皇家銀行、皇家太陽聯合保險集團以及香港聯交所。其他的知名企業包括:麥當勞、尼康、諾基亞、北京保利國際拍賣行、聯想等。租用太古所持物業的基本都是較為知名的公司,基本屬於租金支付能力高,合約履行情況良好那類,沒有國內很多那種1個老闆1個秘書外加1個辦事員的皮包公司。當然由於金融公司佔了的租戶的一定比例,所以世界經濟復甦的情況直接決定了太古地產的辦公樓業務是否可以穩定發展的關鍵。而對經濟復甦的判斷則基本屬於仁者見仁的了。你要看好世界經濟復甦,看好香港在亞洲金融世界的地位,那麼就可以關注一下這家老牌的地產商了。
閒篇不扯了,讓我們再看下圖:

查看原圖這是香港市場辦公樓的續租情況,可以看到2013年和2014年到期率均不超過20%,表示一般考慮到太古地產所持物業的特殊位置,續租率是很高的。

辦公樓情況基本是這樣了,那另一個收入來源,零售物業的情況呢?

那就讓咱們look at here:
查看原圖這個租用率就更高了,達到了100%,沒啥可多說的了。由於太古地產在開發時的考慮,太古廣場購物商城是和上面的太古廣場配套開放的,就是辦公樓和零售物業的結合。太古廣場可以向購物商城提供穩定的客源。其中有租戶較為有名的有連卡佛、Burberry旗艦店、The Beauty Gallery(這個似乎是個美容品牌,大老爺們不太瞭解)。

與辦公樓業務收經濟環境影響較為緊密不同的是,零售物業端對此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麼密切了,用老百姓的話就是:啥時候都有有錢銀。尤其考慮到香港依靠著內地這個市場,作為亞洲購物天堂的香港仍然具有不可小視潛力。

查看原圖租約期滿情況和辦公樓差不多,主要到期集中在2015年及以後,屆時的續租情況仍和當時的經濟環境關係較大,無法預測,但是13年和14年情況穩定。

由於內地的零售物業在2012年也貢獻了11.79億港元的收入,再讓我們看看內地的情況。

查看原圖內地的零售物業主要集中在廣州和北京,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三里屯VILLAGE。其中入住的商業品牌最為著名的莫過於近期雪球上大火的蘋果了。但是從太古公司2012年年報上看,公司對於廣州太古匯和北京頤堤港項目的是比較看重的。因為三里屯VILLAGE嚴格意義上只能歸入到零售物業,而廣州太古匯和頤堤港更加符合太古地產傳統的商業地產開發模式,就是太古廣場的模式——辦公樓和零售業務結合,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商務、購物、休閒娛樂的中心。同時兩個項目都配套了太古地產酒店業務(三里屯VILLAGE也有,但是屬於後期加上的),頤堤港是東隅,而廣州太古匯則更加高端,直接和東方文華酒店管理集團合作,直接將定位指向了高端人群。

但從目前內地這三個項目的運行看,三里屯VILLAGE基本進入成熟期,周邊商圈已經形成並且較為穩定,和相鄰的三里屯SOHO相比有一定的優勢。而頤堤港的定位於北京的朝陽、望京及順義區,從周邊來看,像頤堤港這樣集辦公+零售這樣的商業地產,周邊尚沒有同級別的競爭對手,太古2012年年報顯示,頤堤港辦公樓出租率已達95%,其中不乏戴姆勒、雀巢、阿爾斯通這樣的大公司。而寄予厚望的太古匯則沒有頤堤港這樣好的環境,2012年珠江新城落成,讓周邊的辦公樓供給量上升,因此租金的定價權就沒有北京、香港那麼強,出租率只有79%,其中包括匯豐銀行等大租戶,但是東方文華酒店將於2013年1月正式開業,將是對廣州太古匯周邊業態的重要補充,太古地產公司也對2013年的出租率保持樂觀。具體情況仍需要在2013年中報時再做考察。

以上的幾張圖表說明了2個關鍵點中的一個,太古地產的房子還是有很多企業願意租的,根本原因就是地段好,這個條件無論是商業地產還是住宅地產最為關鍵最為首要的因素。

其次就是太古的商業地產經營模式,現在基本形成了辦公樓+零售+商務酒店的一套模式。

那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第二個關鍵點,既然有人願意來租太古的房子,那麼太古有足夠的房子來租嗎?

看下面這張圖表:
查看原圖上圖是太古地產2012年與2011年比新增物業地產的面積的區域佔比。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太古的大本營香港的增速很低,只有0.7%,而內地增加了27.66%,表明太古地產的業務開始向由香港本地向內地傾斜。
查看原圖上圖我們可以看到,2013年至2016年,成都大慈寺項目和上海大中裡項目將陸續投入,而者兩個項目的投資面積僅次於廣州太古匯項目,遠遠超過了北京的三里屯VILLAGE和頤堤港。
查看原圖上圖可以看出成都和上海項目的規模之大,並且兩個項目太古地產都聯手了內地的遠洋地產共同開發,以彌補自身不善與內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打交道這一弱點,將重點放在了自身擅長的項目管理上。

可以看到在2013年至2016年,太古地產在內地的物業投資面積將比現在擴大將近一倍。這也說明太古地產將準備足夠多的房子來迎接租客。

現在1是租客們都很喜歡租太古的房子,2是太古也將有足夠的房子來出租。現在只剩下一個關鍵問題了:會有足夠的租客嗎?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太古地產的戰略重心已經向內地轉移,主要的資金也都投向了內地。因此,是否會有足夠租客的問題更多的是投資者是否繼續看好中國經濟,中國經濟是否可以繼續健康穩定的發展,是否可以繼續吸引優秀的外國企業在上海、廣州、成都設立分公司,是否國內可以誕生諸如聯想這樣的優秀企業來租太古的房子。一切的關鍵都依靠這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否可以繼續保持活力。而這個問題則有些大了,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涉及的問題太多,太廣,本人無法給予解釋。但是可以看出的是,太古,這個歷經了2次世界大戰洗禮的老牌英資洋行似乎是很看好中國經濟的繼續發展,並且切切實實的投下了不少真金白銀。

歷史無法證明未來,歷史只能說明過去。從太古地產過往的物業管理水平看,但凡經營的物業都會取的持續穩定的租金回報。包括賣掉的香港又一城項目其實也是有著相當出色的盈利能力的,賣給豐樹產業也是溢價出售的。所以從歷史經驗看,似乎廣州、成都以及上海項目都有著光明的前景,而一旦這些項目可以達到預期,那麼目前太古地產的估值顯然就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太古地產也是算是一個標標準准的價值成長股的坯子。何況太古地產目前的股息政策是股東應享利潤的50%用於支付股息。無論從成長還是派息太古地產都相當惹人喜愛。

但是回到那句話:歷史只能說明過去,歷史無法證明未來。未來,包括中國經濟在內都充滿來不確定性。如何抉擇,考驗著你我這樣投資人的眼光和膽略。

附屬的廢話:原本以為關注太古地產的人不多,但是此貼一發,發現有很多朋友都關注著這個頗有些貴族氣質的地產股,提出了很多想法,使我受益匪淺。也給了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本人業餘投資者一個,如有不妥處,請多多執教。

下一篇:閒聊太古地產(連載二)______倒買倒賣與開門迎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95

閒聊太古地產(連載2)______ 香港開發商的花花賬本 愛淋浴的豆兒

http://xueqiu.com/6103044983/23673232
上一篇著重的對太古地產的主業進行了分析,這裡讓我們看看太古的另外2項業務的情況——物業買賣和酒店業務。

查看原圖從上圖可以看到,由於2012年物業買賣增幅較大,較2011年增加了39.34億港元,其主要受益於2012年香港蔚然項目的成功出售,126個住宅單元售出了98個,並且2012年香港房價的上漲也是有目共睹的,同時美國邁阿密ASIA住宅項目也較2011年有所貢獻。

查看原圖從上圖可見,2012年香港的房價達到了近10年的高點。使物業買賣業務的貢獻率有了大幅的增長。

查看原圖從利潤上看,物業買賣業務的貢獻確實是2012年的一大亮點。

不過需要投資者注意的是,梁振英上任後先後出台了一系列的地產調控政策,使市場對2013年及以後的香港房價都持有保留態度。

價格上不去,如果還想多掙錢怎麼辦呢?就只能靠銷量了,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薄利多銷。那太古地產的住宅項目的儲備以及今後的投放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查看原圖從上圖可以看到,太古在2013年4個項目投放市場,香港3個,內地1個,其中香港的3個均為住宅項目,內的的是廣州太古匯的辦公樓部分,但是不是收租的,是直接賣的。

香港的3個項目合計面積達到了31.63萬平方英呎,而2012年帶來不菲收益的蔚然是4.87萬平方英呎。2013年顯然是太古地產住宅項目出售的大年。考慮到12年房價的高企,同時,3個項目和蔚然項目基本處於同一區域(有香港的朋友說香港的房價其實也是有著很大的區域因素的,不同區的價格相差很多)哪怕計入地產價格調整因素,相信在物業買賣業務上太古地產在2013年繼續錄的增長的可能性很大。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贏利點。

下面讓我們開看看酒店業務,太古的酒店業務分為2類,一類是太古自己持有的酒店。主要位於香港、內地、英國和美國。具體如下:

查看原圖另外一類就是非太古集團管理,但是享受權益的。說白了就是找一個酒店管理集團合作,雙方共同出資,共同分享利潤的項目,如下圖:

查看原圖酒店業務也是我對太古唯一略存疑問的地方,原因見下圖:

查看原圖很容易的看出,雖然太古自己管理的酒店盈利情況較2011年有大幅好轉,但是真正貢獻利潤的確實合作酒店,也就是第二類酒店所供顯得。並且太古管理的酒店,包括正在開展中的酒店,太古都需要不斷的進行資本投入,對總體利潤的影響也是需要考慮的。並且酒店業本身的資本回報週期也較長,對於太古業績的增厚短期內不會有顯著的體現。

太古地產的三大業務我們基本上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下面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太古地產的花花賬本。

說是花花賬本,其實有些冤枉太古了,其實太古地產的財報做的很規矩,從財務評述到財務報表,並且還有40頁的附註。能說的基本上都說了,那還能有什麼花花帳呢。其實就是一個香港地產股特有的指標:投資物業公平值。

查看原圖這是太古2012年的利潤表,我們可以看到,在扣除所有稅費後,股東應得利潤為187.63億港元。而太古地產總股本是58.5億股,那麼EPS就達到了3.21港元,結合2012年12月31日太古的收盤價26.4港元,PE只有8.22。這讓很多剛剛接觸港股的內地投資者不禁大呼:我勒個去,這麼低的市盈率啊,港股太便宜了。

但是細看這個圖表我們可以看到,上面對利潤的列支來源列舉的很詳細:物業投資、物業買賣、酒店、投資物業公平值變化、和分部之間抵消(這個沒用)。

那很多人就會問:你不是說太古就三個業務嗎?物業投資,物業買賣和酒店。那怎麼少了一個投資物業公平值變化呢?

我其實沒有說錯,不光太古就這三個業務,全世界的地產商基本也就這三個業務。而那個高達121.84億利潤的物業公平值變化其實只是紙上的一個大餅餅。

所以說,太古地產2012年確確實實的利潤,也就是真金白銀一共是65.79億港元。對應太古地產2012年35.1億港元的派息,佔到利潤的53%,符合太古50%的派息政策。所以提出掉「物業公平值變化」後的利潤才是切身關係到股東權益的數,那麼對應這一利潤的EPS為1.12港元,對應26.4港元的PE為23.57倍。呵呵,這麼看太古就不便宜了吧。

那麼究竟啥是物業公平值變動呢?說白了物業公平值變動就是公司擁有的物業升值收益,只是一種估值的變化。也就是說這一部分是評估出來的,並不產生現金,自然也不產生利潤,但是根據香港的會計準則,這個數值是可以計入收入的。

太古年報中關於這一概念也有說明(附註3(a)):將現有的租約多的出的租金收入資本化,並預約滿後新定租金潛在變化做出適當備付,以參考先關物業市場近期可供比較的買賣交易,而得出集團已建成投資物業組合的估值。

關於為什麼香港的會計準則允許這樣記錄,本人不得而知。也願業內人士或者熟知原因的熱心雪友來解答一下。

總之,要判斷香港地產股1年中所得到的真金白銀,都是需要在利潤表中(綜合收益表)剔除掉「投資物業公平值變動」這一指標。

到這裡閒談太古地產(連載)暫告一段落,這兩篇文章主要想根據2012年年報向關注這支股票,或者這個公司的入門投資者(自己也是入門投資者)介紹一下太古地產的簡要情況。也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階段。

今後我會爭取根據太古地產的相關經營情況,比如大項目的開工,中報、年報的發布將這個閒談太古地產(連載)寫下去,和大家一起多多探討,共同進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17

【連載 2】第1章 投資銀行概述 黃嵩

http://xueqiu.com/8738577412/23853990
1.4投資銀行部

投資銀行的投資銀行部負責幫助企業在公開資本市場和私募資本市場募集資金,對已有資本進行風險管理,或完成一項併購交易。此外,某些機構的投資銀行部逐漸通過直接投資於企業權益與債務證券或貸款給企業客戶來提供融資。最後,這個部門還可以幫助政府機構融資和管理風險。在投資銀行部工作的人被稱為「銀行家」,他們會被分配到某個產品組或者某個客戶關係組工作(見圖1-2)。兩個主要的產品組是併購和資本市場。在併購產品組,銀行家會按照行業來劃分(在有些投資銀行,他們會在某個行業群組工作)。在資本市場組,銀行家通過其在債務資本市場或權益資本市場工作來進行劃分。客戶關係組銀行家一般都會被安排到行業群組,主要集中在以下行業:醫療保健、消費、工業、零售、能源、化工、金融機構、房地產、金融發起人、傳媒/電信、技術和公共財政以及其他(見表1-6)。專欄1-4總結了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部的產品群組。


查看原图———————————————————————————————————————
專欄1-4

                                          摩根士丹利的產品群組

併購

摩根士丹利的併購部門為最具挑戰性的客戶業務設計並實施具有創新性和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併購團隊的國內和國際交易活動包括收購、資產剝離、兼併、合資、企業重組、資本重組、資產分拆、交換收購、槓桿收購、收購防禦和股東關係處理。摩根士丹利利用其在全球行業、地區和金融產品方面的豐富經驗幫助客戶實現短期和長期的戰略目標。

全球資本市場
摩根士丹利的全球資本市場部(GCM)針對客戶對資本的需求為其提供市場決策和建議。無論是首次公開發行、債務發行還是槓桿收購,GCM都能彙集銷售、交易和投資銀行部門的專家,為客戶提供無縫對接的建議和精緻的解決方案。我們生產、設計並發行一系列公募和私募證券:權益、投資級別和非投資級別的債券以及相關產品。GCM憑藉其嶄新的思維模式和分銷能力,幫助客戶在每個主要市場上將交易價值最大化。GCM還不斷致力於開發資本市場解決方案以幫助客戶降低戰略、操作、信用和市場風險。

證券化產品部
證券化產品部(SPG)在世界範圍內開展大量的業務活動,包括建構、承銷和交易抵押證券。SPG能夠活躍市場並在現金市場和綜合市場上的資產支持證券、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商業貸款支持證券和擔保債務憑證等全系列交易中佔據獨有地位。此外,SPG還通過融通渠道和貸款購買交易發起商業住房抵押貸款和住宅貸款,並為客戶提供證券化機會建議。SPG集中了摩根士丹利固定收益和投資銀行部門的融資、資本市場、交易與研究專家,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證券化金融服務。

資料來源:Product Overview ServicesMorgan StanleyWeb25 Aug2009
———————————————————————————————————————
1.4.1客戶關係銀行家

行業團隊要求其銀行家必須成為瞭解特定公司戰略目標和融資目標的業內頂級專家。這些銀行家幫助首席執行官(CEO)和首席財務官(CFO)解決諸如如何提高股東價值等企業戰略問題,這有可能會引起客戶出售公司或收購其他公司的併購交易。這些銀行家還幫助企業達到最優化的資本結構,使其在資產負債表上保持合適的現金和負債。在此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發行權益或債務,或回購發行在外證券等資本市場交易。簡而言之,客戶關係銀行家在深入瞭解客戶企業存在的問題和目標(在企業自身行業環境下)後,全面利用投資銀行的資源以幫助客戶。他們是關鍵的客戶關係管理者,為投資銀行的企業客戶提供了一個集中的溝通點。

在為企業客戶執行融資或併購交易的時候,客戶關係銀行家和產品銀行家通常會進行合作。客戶關係銀行家可能還會為企業客戶介紹其他投資銀行服務,包括風險管理、與利率相關的對沖顧問、能源或外匯風險管理、信用評級顧問和公司重組顧問等。在這些產品領域中(與資本市場和併購相比,這些領域是個較小的收入來源)都有相應的產品銀行家。有時,如果一項交易與客戶最優利益相衝突時,客戶關係銀行家的作用就是鼓勵客戶放棄這項交易。銀行家的使命就是成為客戶信任的顧問,完成合適的交易以最大化股東價值且最小化企業風險。

為了給企業客戶帶來幫助,銀行家應先與企業的CEO和CFO建立良好關係,繼而與企業的發展部門和財務部門建立關係。企業發展部門一般向CFO匯報工作,但有時會直接向CEO匯報。他們的職能就是識別、分析和執行諸如併購或資產剝離等戰略交易。企業財務部門會向CFO匯報工作,致力於達到並保持合適的現金,最優化企業資本結構,並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進行風險管理。這個部門同時還負責企業與信用評級機構的關係。圖13總結了客戶關係銀行家為企業客戶提供投資銀行產品和服務的模板。

有時,投資銀行的客戶更喜歡讓工作地點離他們近的銀行家為他們服務。因此,一些客戶關係銀行家會根據地理而不是行業來分配。每家投資銀行都會為了滿足客戶偏好和提高銀行運營效率而對行業關係和地理關係的銀行家進行協調。


查看原图
1.4.2資本市場組

資本市場組由專注於權益資本市場或債務資本市場的銀行家所組成。銀行可能會將資本市場組劃分得更細,例如,增加一個與債務資本市場不同的槓桿融資群組。 在有些投資銀行,這兩個工作組會互相協作,並向同一位主管所有資本市場交易業務的人匯報。而在另一些銀行,這兩組人員分別向不同的人匯報,且彼此之間獨立運轉。資本市場組要麼是投資銀行部與交易部組成的一個聯合部門,要麼是投資銀行部下屬的一個獨立部門。當發行人需要融資時,通常會與一個由客戶關係銀行家和資本市場銀行家組成的團隊合作。資本市場銀行家聯合交易部門的專業銷售和交易員通過決定交易價格、交易時間、交易規模和其他方面事項開展融資。銷售和交易員負責設計符合投資客戶需求的產品(見圖1-4)。
查看原图1.權益資本市場

權益資本市場(ECM)由那些專門從事普通股發行、可轉換證券發行和權益衍生品的銀行家所組成。普通股發行包括首次公開發行,首次公開發行後公司重返資本市場發行普通股的後續增發,為希望出售「大宗」普通股的公司主要股東進行的並且發行收入歸屬出售股東而不是公司的二次發行以及私募配售(無須在監管機構註冊)。可轉換證券(參見第3章和第9章)通常是可以轉換(強制轉換或投資者要求轉換)成一定數量普通股的債券或優先股,其中,普通股為同一發行人發行的股票。權益衍生品是指公司通過期權或遠期合約等籌集或贖回權益資本,或對沖權益風險的金融工具。

權益資本市場銀行家與客戶關係銀行家密切合作,為這些權益相關產品確定合適的企業目標。在幫助企業客戶確定權益融資之後,ECM承擔執行交易的主要責任。為了確定客戶群(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期望,還需要與交易部門的銷售和交易員緊密協調合作。實際上,ECM必須協調投資銀行部期望以最高價出售證券的發行客戶和交易部期望以最低價買入證券的客戶之間的關係。這也給ECM銀行家一個很大的挑戰,即必須謹慎、靈活地平衡利益衝突並設計最優的權益證券。

在開始一項交易之前,權益資本市場銀行家和客戶關係銀行家需要和他們的企業客戶共同考慮很多問題,諸如對信用評級的影響,投資銀行是否會「購買」新股(銀行的轉售價格風險),通過中介出售(發行人的價格變動風險)等。此外,他們關注資本結構影響(包括資本成本)、稀釋後每股收益、對股價的可能影響、股東的感受、募集資金用途。如果新股是「公開發售證券」且發行人是美國公司,還需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要求註冊。要完成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市場動態和監管者可能提出的其他問題。

2.債務資本市場

債務資本市場(DCM)的銀行家主要關注企業和政府機構的債務融資。可以將他們的客戶群組分成兩個類別:投資級別發行人和非投資級別發行機構。投資級別發行人的信用等級應至少由一個主要信用評級機構評級並處於較高水平(穆迪Baa或更高評級,標準普爾BBB-或更高評級)。非投資級別發行人的信用評級比較低,其發行的債務有時會被稱為「垃圾債券」或「高收益債券」。

債務資本市場銀行家處在企業或政府機構發行人(投資銀行部的銀行家保持關係)和投資者(由交易部的銷售員提供服務)的中間位置。他們的職能就是在促進溝通和執行交易的同時,尋找發行人和投資者在目標價格矛盾之間的平衡點。

債務資本市場銀行家與客戶關係銀行家密切合作,為企業客戶和政府機構發行人設定合適的目標,幫助客戶確定債務融資的時間、到期日、規模、協議條款、提前贖回和其他方面。最重要的是確定債務發行對企業信用評級的影響和投資者的可能反應。

在美國,DCM通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的債券或基於144A規則的私募交易(僅限於合格機構投資者)幫助客戶進行債務融資。他們同時提供銀行貸款擔保的管道服務、債務風險管理服務(通過衍生品)和債務發行對信用評級潛在影響的顧問服務。

1.4.3併購團隊

在有些投資銀行,併購(M&A)團隊是獨立於客戶關係團隊的,但在另一些銀行中,二者是合併的。不管是何種模式,大部分銀行家都是某個或多個行業的專家。在一些銀行,資本市場團隊由投資銀行部和交易部聯合運營。與資本市場團隊不同,併購團隊通常隸屬於投資銀行部。

併購團隊的主要服務包括:①「賣方」交易,包括整個企業的出售、兼併,或者企業某個部門(或資產)的處理;②「買方」交易,包括整個企業或企業某個部門(或資產)的收購;③重構和重組交易,有時是為了增加股東價值而對企業業務進行分拆,有時是為了避免破產或促進出售交易而對企業資本結構進行重大重組;④惡意收購防禦顧問服務(見表1-7)。
查看原图併購銀行家都具備高超的估值分析和溝通技巧,他們經常同企業的CEO、CFO以及企業發展團隊共同工作。但一般只有在交易成功完成的情況下,併購銀行家才能取得相應的收入(儘管在作為買方、進行重組和防禦顧問服務的情況下,併購可能會在服務期間向客戶收取一定的前期費用)。

1.5交易部門

交易部門主要負責:①所有與包括金融機構、投資基金、企業和政府機構資金管理部門在內的機構投資者進行投資相關的業務;②在固定收益和權益產品、貨幣、大宗商品和衍生品中持有頭寸;③交易所的做市及清算活動;④直接的或通過所管理基金的直接投資。該部門主要運營三個不同的業務領域:固定收益、貨幣和大宗商品,權益,直接投資。在某些投資銀行,直接投資由其他部門執行。交易部門還為投資客戶提供宏觀經濟、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和權益方面的研究(參見第6章有關研究職能和監管歷史的內容)。

1.5.1固定收益、貨幣和大宗商品

固定收益、貨幣和大宗商品(FICC)進行政府債券、企業債券、住房抵押貸款類證券、資產支持證券、貨幣與大宗商品(以及所有與這些產品相關的衍生品)的做市和交易。在某些機構,FICC也參與特定企業和政府機構借款客戶貸款條款的制定(配合投資銀行部的工作)。FICC的業務還涉及相同產品領域的自營(非客戶)交易。在FICC客戶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一般是為產品定價並持有風險頭寸的交易員,或是為了促進產品購買和出售而向投資者提供交易建議並告知投資者交易價格的銷售員。

1.5.2權益

權益部門在銀行客戶相關的活動中進行權益、權益相關產品與衍生品的做市和交易。這個部門在全球股票、期權和期貨交易所從執行和清算客戶交易業務中取得手續費收入。權益部門還在相同的產品領域參與自營交易(非客戶)。同FICC一樣,權益部門客戶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均是交易員或銷售員。

一般來說,投資銀行還有一項大宗經紀業務,為對沖基金客戶和其他現金管理者提供諸如融資融券(提高槓桿效率)、資產託管和交易清算與結算等捆綁式服務。大宗經紀商為基金管理人進行證券結算、報告和融資提供了一個中心彙集點,同時基金管理人還能夠與其他經紀人進行交易。儘管大宗經紀業務在設立之初以權益業務為主,但隨後已經將業務範圍擴展到許多其他類別的資產(這與對沖基金採取的多元化策略一致)。大宗經紀業務收入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權益銷售和交易的執行與清算,其他收入來自融資和借貸活動所得。第5章對大宗經紀業務及其服務進行了更為詳盡的討論。

1.6非客戶相關交易和投資

1.6.1直接投資


除了作為投資客戶的中介這個重要角色以外,大型投資銀行也會用自己的賬戶對證券和房地產進行投資。例如,高盛的直接投資部門就會對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進行直接投資,這與KKR(一家大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投資方式相同。常見的方式如:高盛及其投資夥伴提供權益,高盛或其他銀行提供貸款,高盛在資本市場承銷債券,利用上述資金收購上市公司。這種以公開交易目標公司為標的的收購過程被稱為槓桿收購或「上市公司私有化」。在2008財年末,高盛直接投資的權益和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超過217億美元。除控股外,高盛還購買了一些公司的少數股權。例如,高盛持有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ICBC,中國最大的銀行之一)價值超過50億美元的普通股,持有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團(SMFG,日本最大的銀行之一)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優先股。專欄1-5總結了高盛直接投資的情況。
———————————————————————————————————————
專欄1-5

                                                   高盛的直接投資

查看原图(1)包括34.8億美元的利息,以及2008年11月由高盛管理的投資基金所持有的43.0億美元。所投資的在中國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工商銀行普通股的公允價值包括國際匯兌重新估值的影響,對此保留了一個適當的現金對沖頭寸。

(2)下表列出了除中國工商銀行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以外的直接投資,包括交易部門和直接投資部門中的直接投資部分。
查看原图
———————————————————————————————————————
1.6.2自營交易

除了上面描述的長期非客戶相關的直接投資外,大部分投資銀行還會用自己的賬戶在證券、大宗商品和衍生品上進行短期非客戶相關的投資。投資銀行自營交易與對沖基金的投資十分類似。實際上,投資銀行的自營投資正在全球與對沖基金在投資和對沖機會中展開直接競爭。

2005年和2006年,投資銀行的自營交易為交易部門的收入增長做出了很大貢獻。而2007年和2008年,同樣的自營交易活動卻給一些銀行帶來了重大損失,例如2008年第四季度,德意志銀行的債務相關自營交易損失了10億美元,權益相關的自營交易損失了5億美元。包括瑞銀和美林在內的其他投資銀行的損失更多。在經歷了2007年和2008年自營交易造成的重大損失後,大部分投資銀行都相應地縮減了這些交易活動。然而在2009年上半年,自營交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暖。

根據每家銀行合規政策的不同,投資銀行的自營交易員有時可以成為本機構客戶相關交易業務的客戶。這些交易員有機會(但無義務)與機構指定的內部交易員進行交易。交易對手同時也包括其他機構的交易員,這些本機構的交易員與競爭機構進行交易,以取得最優的交易價格並執行。自營交易員必須在一系列規則的基礎上與內部銷售員進行交易,並且嚴格保密。機構有嚴格的合規準則,將自營交易員與客戶相關部門所能獲得的某些信息相隔離。一些機構的規定更加嚴格,要求完全隔離自營交易員與客戶相關部門銷售和交易員的內部聯繫。

有時,外部客戶會擔心投資銀行的效率和潛在利益衝突問題。因為在不造成過度競爭的情況下,不可能使所有的投資客戶達到統一的「最佳投資理念」。投資銀行謹慎監控類似的情況並遵守所有外部法律和內部規定,努力尋找外部和內部客戶之間的利益平衡點。

在一些投資銀行,自營投資活動是銀行收入和利潤的一個重要來源。而在另外一些機構,自營交易活動則比較少。第5章對特定自營投資活動及其相關機會和風險進行了更為完整的描述。

1.7資產管理部

資產管理部為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提供權益、固定收益、另類投資(例如,私募股權投資、對沖基金、房地產、貨幣和大宗商品)和貨幣市場的投資產品和服務。投資一般以共同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或獨立管理賬戶的形式進行,並且有時會與銀行自己的投資一起進行。收入的主要來源是投資者按管理資產額一定比例支付的管理費用,並根據資產種類的不同而不同。有時,當投資收益超過預定目標時,投資者會給投資銀行一筆激勵費用。絕大部分投資銀行會在資產管理部中設立私人財富管理業務,並向同一個主管匯報工作(見圖1-5)。負責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的專業人士為投資者擔任顧問,幫助客戶決定如何將自己的資產進行投資。在大多數情況(並非所有情況)下,投資顧問會建議投資者投資其資產管理團隊所管理的基金。然而,投資顧問有受託義務幫助投資者投資最能滿足其風險和收益目標的基金(內部或外部)。第6章對資產管理業務進行了詳細討論。
查看原图
聯合投資於資產管理部的基金

投資銀行會對資產管理部管理的基金進行直接投資。在這個部門的「另類資產」投資領域,投資銀行會投資以下類型的內部管理基金:①私募股權投資(槓桿收購和其他控股投資);②對沖基金類投資;③房地產。投資銀行通常也會將自己的資金投資於這些高淨值個人和機構客戶投資的基金(也會根據管理資產額收取管理費及業績費)。這已經成為某些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例如,2009年1月1日,在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中,其中兩個分別由摩根大通和高盛的資產管理部管理(見表1-8)。
查看原图
———————————————————————————————————————
習題


1.觀察表1-3所列出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這些曾是「純粹」投資銀行的槓桿率。為什麼這些機構作為投資銀行可以在如此高的槓桿率下運營,而作為銀行控股公司就不行?

2.目前,美國公司依據美國公認會計準則報告財務狀況。許多歐洲公司則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報告財務狀況。現在全球所有公司都有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轉移的趨勢。當這種趨勢變成現實,這對於美國公司的槓桿率會有怎樣的影響?

3.與「純粹」的投資銀行相比,為什麼一家綜合型銀行在併購以及其他投資銀行業務中更具競爭力?

4.投資銀行的客戶可以分為兩大類:發行人和投資者。這兩類客戶的目標通常是衝突的(發行人要以儘可能高的價格發行股票,而投資者要以儘可能低的價格購買公司股票)。投資銀行的什麼人員(部門)負責平衡這種利益衝突?

5.在公司債務發行中,決定發行成本和其他事項的關鍵考慮因素是什麼?為什麼這個因素如此重要?

6.為什麼投資銀行更願意參與賣方併購而不是買方併購?

7.許多投資銀行都有直接投資部門,對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進行直接投資。這類業務的開展可能會帶來哪些利益衝突?

8.投資銀行的自營交易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可能會產生哪些衝突?

9.如果投資銀行同時擁有資產管理業務和私人財富管理業務,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衝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11

日本移動互聯網考察連載之三:軟銀成功的商業邏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789.html

首先解釋一下題圖。這是軟銀幾年前在日本投放的一則廣告,軟銀塑造了一個叫做「白戶家」的家庭,爸爸是圖中那隻北海道犬,媽媽是一個典型的日本家庭婦女,哥哥是一個黑人,妹妹是一個漂亮的日本女孩。

在軟銀的所有廣告中,幾乎都會出現這只白色的北海道犬,至於為什麼用一隻白色的狗做一個日本家庭的爸爸,在日本眾說紛紜。

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猜想。善意的,不懷好意的,泛政治化的等等。當然精明的孫正義是不會說原因。只說這隻狗是爸爸。最有趣的是一些日本的右翼分子的解釋。

日本右翼認為,孫正義是韓裔日本人,「狗」在韓國人眼裡是比較低賤的動物,說誰是狗自然是罵人。於是日本一些人就說孫正義通過這個廣告將日本人罵慘了。連狗都算不上,而是狗雜種。

但是普通日本人沒有這個概念。認為狗狗很可愛,是家族的一員。外加上日本人對這只可愛的小狗不反感。反而使得這隻狗特別出名。

以上只是孫正義在日本做營銷的一個縮影。孫正義非常會做營銷,他總是能夠隱藏軟銀的弱點,放大它的優勢。孫正義之前在日本投放的有關0元打電話的廣告就被其對手NTT DoCoMo和KDDI指責過於有欺騙性而在日本被叫停,但效果非常之好。

軟銀到底算是一家什麼公司?它是一家移動運營商,還是一家投資公司,還是像它的名字那樣,是一家賣軟件的公司?

和其它的日本運營商不同,軟銀很少思考自己有什麼,而是更喜歡消費者需要什麼。當日本其它運營商花很高的成本研發自己的手機時,軟銀卻從美國引進了iPhone,並一炮走紅。在軟銀的其它許多業務中,都可以見到軟銀的這種思維。

@曾航不久前特意和野村綜研的團隊一起前往東京拜訪了對軟銀研究多年的日興證券高級研究員森行真司,他對軟銀過去幾年在移動通信業務上的策略,有著很精闢的剖析。

以下是訪談內容。

軟銀的iPhone策略

筆者:中國業內普遍認為,軟銀引入iPhone以及放棄對平台的主導權是一種更加開放的模式,但從另一個角度說,這是種管道化模式。你認可這種觀點嗎?

森行真司:我認為不該從通信行業的角度來看待軟銀的一些做法。軟銀與其說是一家通信企業,不如說是一家營銷公司。單純從其手機業務來看,它似乎是一家通信公司,但其實至今為止它的業務基本上和一般商業模式並無二致。

去瞭解一家企業時,瞭解它最初經營的業務,它最初設立的理念是最準確的。軟銀最初的業務就是軟件銷售。但其實軟件是最不好賣的一種商品,因為軟件沒有產品形態,只有實際使用才能真正瞭解它到底是什麼樣的產品。所以他們就需要去考慮客戶有哪些需求,怎樣才能讓客戶購買我們的產品,怎麼才能讓產品樹立良好的口碑等等,從各個方面去分析顧客。在展開各項業務時,軟銀都採取了這種模式,移動業務也是如此。

雖然有些人說軟銀走的是管道化路線,但這種做法反而形成了軟銀的優勢,就是在全世界範圍做調查及時掌握用戶的需求,開發出迎合客戶需求的商品。

相反,日本的NTT DoCoMo、KDDI採取的策略則是自己做再提供給用戶。這兩家公司問題在於在公司內部自己做,視野受到侷限。

因此軟銀雖然起步較晚,但可以後發制人,成長較快。在引入iPhone之前,軟銀就有過通信方面的嘗試。軟銀進入通信行業是從六年前收購沃達豐日本開始的。當時一些媒體、證券公司都不看好這一舉措。但從結果來看,它非常成功。

筆者:你認為軟銀併購沃達豐日本大獲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森行真司:最大的成功原因,就是軟銀為客戶提供了新的價值觀。在此之前,高品質、高價格是日本通信行業的唯一標準,並且所有人都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軟銀雖然收購了一家很破的網絡公司,但是它設定了非常便宜的價格,因此吸引了大量新用戶。這在通信行業中,是個非常創新的舉措,但在其他行業是非常普遍的。

這就是為什麼在開始時說不能以通信業的角度來看待軟銀。

軟銀的第二個革新就是軟銀跟PanTone公司合作,首次在日本引入PanTone手機。在以前,在日本的通信市場只有高端機型才暢銷。世界的投資家在想為什麼日本只有高端機才賣得好。其實這不是用戶自己選擇的,而是通信運營商將目標人群定位在了高端機使用者中。

結果,這對於一些精通手機的人來說是件好事,但對不需要很多功能的普通用戶來說,是很苦惱的事情。雖然0元購機,但其實費用攤到了話費中。結果,研發費用高,最後又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以前日本機型50%成本是終端開發費用,全球GSM機型則為10%~20%,而GSM的special(音頻14:35)機型則為5%。可是這些研發都不是用戶想要的。這時軟銀推出了多彩機型。對普通用戶來說,比起那些用不到的功能,顏色多樣更加受歡迎。

這種做法其實並不是軟銀獨創的,在其他業界很常見。比如開發新車型,需要數百億日元研發費用,想要回收這些投入,一年遠遠不夠,必須要六七年時間,汽車公司就需要持續賣相同的車型。但每年賣同一款肯定不受顧客歡迎,就每一年發售一款新顏色車型。軟銀的做法是從其他產業的做法用在了通信產業。

iPhone也是這種做法的延續。軟銀的iPhone銷售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年作為高端機,出售給手機發燒友,第二年開始降低終端價格,開拓更加廣泛的市場。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軟銀意識到iPhone是觸摸屏,一般用戶也可以方便的操作。這種戰略基於軟銀對iPhone操作方便,是最接近用戶需求機型的認識,一直持續到前年。

從去年開始iPhone在日本的戰略發生變化。前年年底為止,日本僅軟銀一家出售iPhone。但從前年10月開始,KDDI也取得了iPhone在日本的銷售權。

在此之前,iPhone是軟銀區別於其他運營商的強有力的差別化武器,軟銀憑此成功贏得了眾多用戶。但從今年開始,軟銀iPhone的價格稍有提高,也提高LTE的資費體系,接近另兩家水平。

這是因為對於軟銀來說,iPhone已經不是差別化的獨佔商品,而要從其他角度佔據市場份額。今後,如果iPhone還有優勢,軟銀將會繼續與其合作,但如果還有其他好產品出現,也不排除與他們的合作可能。

當新的產品出現時,我們不知道軟銀的做法會不會發生變化,儘管現在被稱為管道化。但單從iPhone策略來看,軟銀看起來是個管道。但顧客到營業廳買iPhone的同時,也可能產生其他商業機會。

比如,iPhone和iPad的周邊產品賣得很好。手機、平板的膜、保護殼的利潤在50%左右。還比如在銷售iPhone時,會推薦無線相框。軟銀其實並不是要將從iPhone那裡取得的利潤最大化,而是將從每個用戶那裡取得利潤最大化。

另外就是因為雅虎的存在(軟銀是雅虎的投資方)。其實之前雅虎和軟銀互不相關,但現在聯繫緊密。雖然說軟銀管道化,但在內容這部分較充實的話,也是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筆者:軟銀如何與雅虎合作?如果蘋果調整iPhone的策略,是否將對軟銀產生影響?

森行真司:此業務並不是以iPhone為中心,畢竟跟Android比起來,iPhone下滑比較明顯,而今後Android有很大成長空間,到時候將有用武之地。

雖然看起來iPhone 的戰略沒有改變,但其實在做微調。

iPhone一代採取與運營商通信業務分成的模式。但通信運營商對此有牴觸情緒。進入第二個時代後,變成了跟內容folder分成的形式。應用一旦完成,成本就不會增加。

所以如何將它放在更大平台是他們要做的。第二個時代跟通信運營商有終端銷售合同,比起一時代從資費分成,這次終端分成降低了牴觸感。

另一個特點就是只跟一個運營商簽約,但是用戶分散之後就跟多家運營商進行了合作。除了中國移動,全球未跟iPhone合作的大型運營商只有日本的DoCoMo一家。為了征服所有運營商,也許iPhone會開放一部分管道給運營商。

收購Sprint的目的

筆者:管道化帶來的價格戰會不會導致軟銀利潤下降?

森行真司:首先,我有個疑問,雖然管道化變成了流行語,但真是這樣麼?這並不是現在才開始的。在iPhone之前, Docomo有i-mode,但其他運營商也有自己的模式,其實差別不大。當時的價格競爭也不是很激烈。也就是說,在成長階段,價格戰打不起來。

最重要的是,通信運營商在進行新的嘗試。舉個例子,KDDI的SmartPass業務。目前為止,通信運營商注重硬件設備的投資,內容包也外包給其他公司,自己的利潤僅為代收費,利潤率不到1%。SmartPass即KDDI購買應用,再提供給客戶,也就是將成本回收之後,繼續取得的收入即成為利潤。比如說手續費10%,利潤率有3~4成。

在智能手機時代,導入這種做法將有更大潛力。這裡要考慮的是,在整個商務圈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第一是資金,二是客戶信息,三是品牌。有三個要素,再加上很強的意志,就很有可能成功。最先導入的公司獲益最大。但是過了幾個月後,其他運營商將推出類似業務。

最近各個公司說,如果換了智能手機,數據的ARPU值將上升2000日元。最重要的一點是,智能手機用戶中,中高年齡層用戶增多。十幾年前地鐵中乘客都在讀晚報,最近乘客的中老年用戶換成用智能手機閱讀。雖然之前的手機也有閱讀新聞功能,但操作不便。晚報每份140~160日元,20天上班來算,大概有三千日元支出。

這種消費慢慢已經進入運營商口中。運營商競爭的餘地會限定在這些周邊領域。當時i-mode以年輕人為目標人群,但隨著操作方便的智能手機的發展,用戶拓展到中高年齡層。

筆者:但在日本很多顧客認為軟銀的網絡服務較差。軟銀對此採取了哪些措施來提升用戶體驗呢?

森行真司:之前也說過,收購沃達豐日本時,沃達豐網絡較差,所以剛開始目標客戶為低端用戶。在導入iPhone之後,在大城市周邊設置了基站。軟銀的iPhone客戶以城市用戶為主,他們也不會經常去鄉下,因此它的戰略是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的需求,在大城市建基站。然後再不斷輻射周邊擴建基站。

也就是說,軟銀選擇目標客戶時非常明確,每個階段採取不同的戰略。在全世界範圍做用戶調查,開發用戶最需要的商品。比如通過調查,瞭解用戶不需要高端機,只需要多種顏色的機型。軟銀的戰略就是在收集用戶回饋後非常細緻地分析用戶的需求。而一般公司都是在決定了某個戰略後,再強加給用戶。

從心理學上講,用戶滿意度其實是事先確定的。比如顧客對DoCoMo的高品質要求期待更多,網絡一出現問題,用戶就會有反應。而軟銀期待較低,出現問題也不會有太多非難。所以完成度低的產品也容易推出,失敗了也沒有特別大的影響。所以回顧5年業界內的新行動,基本都是軟銀發起的。

筆者:軟銀收購Sprint的目的是將移動互聯網業務推廣到全球範圍麼?接下來會採取什麼措施擴展全球業務?

森行真司:軟銀收購Sprint將產生議價力量,軟銀跟Sprint每年加起來有一兆日元投資,雖然它們的技術制式不同,但還是會產生議價效果。

另一方面是,軟銀至今為止為freecash模式,以前做法將現金投入到最有潛力的業務中。這幾年成長最快的是通信業。之前就是雅虎BB的ADSL寬帶業務,但是ADSL也有強有力的競爭者NTT,所以現在它不投資到雅虎BB,(重心)已經轉移到了移動業務上。

觀察日本市場,有價值潛力但沒有設備潛力。如果iPhone優勢消失,在設備投資時會導致價格戰。這時軟銀就看到了Sprint,和6年前沃達豐很像。智能手機普及率40%~50%的時候,今後牽引市場的是中低層用戶。面對高端用戶,還有網絡品質可以提高。AT&T和verizon具有高品質網絡,有很高毛利。Sprint品質略低,面向預付費低端用戶。這些與軟銀最開始相同,以後逐漸拉動客戶增長。所以縱觀這些潛力,軟銀利用現金不僅侷限在日本國內,還放在全球範圍內。

如果大家看的過癮,明天我們將為大家連載一篇關於軟銀最大的競爭對手——日本第一大運營商NTT DoCoMo現狀的文章。NTT DoCoMo一直被看做是中國移動的老師,和中國移動一起是全世界唯一兩家不引進iPhone的大運營商,它是如何對抗蘋果的?請不要錯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