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每日一黑馬】「有文化」的煤老闆馮學光:兩次被送進精神病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496.html

來源:i黑馬 作者:王根旺,吳倩男

【導讀】馮學光,45歲的山西煤老闆,從白手起家到擁有五十萬的小生意人,又到擁有1億多元的煤老闆,一路順風順水。而正當意氣風發時,他卻被家人兩次送進精神病院,原因是他不做煤老闆,卻將所有錢砸到一個破山溝做文化旅遊。

「你現在和家人的關係還好嗎?」

「這個話題點到為止吧,不要說了。」在回答黑馬哥提問的同時,古銅色皮膚的馮學光用警惕的眼神掃視了一下四周,彷彿感覺自己正被追蹤。

「煤老闆」

馮學光,1968年生,山西,大同亞寶新龍集團董事長,他也是黑馬大賽北京分賽的選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專畢業後的他按部就班進入了國企,幹了幾年後,他也湧進了當時風靡的「下海潮」,開過遊戲機廳,也辦過室內溜冰場。而這也為自詡善於抓住時機的他帶來了第一桶金——1993年他就已積攢了五十多萬元。

煤,這種黑色的能源,在許多人眼中,它的顏色是血淋淋的紅色,不過在生意人眼中,它卻閃耀著耀眼的金色。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大同這個「煤城」便吸引了熙熙攘攘的淘煤人,而善於抓住時機的馮學光顯然不想錯過這個機遇,2003年他也加入了煤礦開發的大潮。

「我是和朋友以入 股的形式承包的私人小煤窯,也做煤炭運輸,行情好的時候,日賺百八十萬,行情不好的時候也要停業。」在馮學光的描述中,自己是那種典型的小煤老闆。不過順分順水的他還是在2008年賺取了更大的一桶金——1億多元。

「謝幕者」

然而好景不長,山西省於2008年開始了煤炭資源整合,至2012年中,山西昔日數萬家煤炭企業已整合至130家,70%煤炭已實現規模化和國有控股。「山西煤老闆是歷史現象,隨著時代發展將淡出歷史舞台。這些企業及經營者,給人們造成了為富不仁、破壞生態、黑了天、污了水、壞了地的形象。」這是2012年山西官方對煤老闆們發出的頗有點蓋棺定論的聲音。

據統計,從煤炭行業釋放出的民間資本高達6000億元,德意志銀行一份報告則大膽預測可能「超萬億」。坐擁這些資本的、中國商業史上最野蠻生長的這群生意人也紛紛選擇了轉型,比如認為低端手機市場還是個金礦的盧洪波做起了尼彩手機,又比如梁明明造起了輕型直升飛機,當然更多的煤老闆還是選擇了飯店和房地產等看起來最容易變現的行當。

作為謝幕者之一的馮學光卻走上另一條較為別緻的路徑——文化旅遊。

「創業人」

2009年,馮學光帶著自己的所有積蓄1.26億元在大同周邊的烏龍峽進行了開發,打造一個餐飲、住宿、旅遊和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遊景點。在他活靈活現的描述中,烏龍峽是一個長約10公里、很為破敗的「臭水溝」,荒山野嶺,大石碎石遍野。而這襯托出的是開發異常艱難,馮稱一下子砸入了一億多元進去,「但這麼多錢扔進去卻不見底,就像一個無底洞,看不到投資的結果。」而對於為什麼啃這個「硬骨頭」,馮有自己的理由。

「煤老闆給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暴發戶、土包子、素質差、缺乏文化,但我後來變成了有文化的煤老闆。我的一個教授開玩笑說,山西煤老闆不可怕,就怕煤老闆有文化。現在咱們國家人們價值觀、文化和倫理道德都在喪失,我就是想讓人們得到一個心靈的洗禮和震撼,這是很艱巨的一個大工程,這也是我要樹立的立場。」

當然這是一個堂而皇之理由,下面這個緣由或許更現實一些:當時大同市正在進行產業轉型,要樹立旅遊品牌,而馮很喜歡旅遊,也覺得發展旅遊業有很大的潛力,便決定進行投資。

而異常艱難帶來的是不錯回報,據馮介紹,目前烏龍峽的遊客數量正以每年四倍的速度進行增長,2012年全年接待遊客大約20萬人,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達到2100萬、630萬元,而員工也增至200多人。當然,他的目標也不僅於此,現在他的遊客大多是大同本土遊客,而未來他想往大同周邊進行擴散,而遠的目標則是輻射全國。而在吸引遊客方面,他的殺手鐧是廣告,他還成立了烏龍峽文化傳媒公司進行各種載體的宣傳。

在馮學光的算盤中,自己未來將有兩大經營戰略。第一個是品牌化經營,他現在的公司包括烏龍峽生態旅遊度假區、烏龍峽國際旅行社和烏龍峽文化傳媒公司,它們統稱烏龍峽。第二個是集團化經營,單獨發展景區非常困難的,因馮想到了用旅行社和文化傳媒公司給旅遊度假區做補充和支撐。

「精神病人」

最初,馮學光的投資烏龍峽的舉措讓許多人覺得匪夷所思,巨額的投資以及長時間看不到經濟利潤,使他遭到了強烈的質疑,「很多人覺得這樣一個破水溝,能有什麼發展潛力,當地人都不理解,說我是神經病。」

而馮學光的家人反應更強烈,認為他隨意揮霍錢財,甚至一度認為他精神有問題,並於2009年和2010年兩次把他送進了精神病院。在馮的心有餘悸講述中,他第一次在精神病院被關了一個月,每天輸麻醉液,並將其催眠。第二次他在護士的幫助下從那裡逃了出來。

這三年馮學光從來沒有回過家,他稱,上述經歷讓自己意識到,創業太難,周圍所有的人都受到固有觀念的去束縛和排斥你。也許是自我揶揄,馮說自己最近悟出了人生的三大智慧:包容、捨得和糊塗。

「第一要有包容心,包容所有的人;第二要有捨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該舍就舍,該得就得;第三個就是糊塗,只有裝糊塗,有些事情才能做,但是大事不糊塗。」

「家人是不是讓你感覺很心痛?」

「人間正道是滄桑!人就是要有兩顆心,一顆心在流血流淚,另一顆心還要去包容他們,他們不行,你還得拯救他們。」 甚是崇拜毛澤東的馮學光答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280

離境前交出髒衣服 洗好送進你的海外衣櫥

2014-09-15  TCW
 

如果你不時需要出差,而且是到同一個地點,還是次次免不了收拾、打包、搬運??這些煩人的功夫。若出差就像回到第二個家一樣,不用帶行李多好?

新加坡Packnada的海外衣櫥服務,讓你再也不用在機場排隊託運。當你離開新加坡時,就把髒衣服和個人用品交給它,下次再造訪,整燙好的乾淨衣物就自動送到飯店,提迎接你的到來。

這項服務最多能夠存放20項衣物,前兩次試用免費,之後一次費用為99美元(約合新台幣3,000元),仍比飯店的洗衣服務划算。除了商務人士,加上來到新加坡的醫療觀光客,人人都能無行李一身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53

台商、低薪困局把他們送進中國 大戲開演!有人當人頭、有人幫兒子探路

2016-07-18  TCW

收入28K夜市少女、一個創業過七次的台商第二代、一名勸孩子休學的父親,這三個人原本完全不可能有交集。

但,這場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年輕人契作計畫,卻讓他們產生了連結。

如同我們這次採訪的八十多位受訪者一樣,他們心中都清楚對岸的盤算,但政治是理念,經濟是現實。在大時代的洪流中,他們無法迴避,只能順勢,找到最有利於自己的位置,無關對錯與立場。

創業7次的台商第二代,變孵化器主事者沒機會,就走出去。哪天,或許我們能貢獻稅收回台三十五歲的林子凱,是典型的台商第二代,他十年前創業,開過鞋材製造工廠、檢測公司,開了七家公司,倒了兩家,是東莞台商青年會前會長,也是台企聯史上最年輕的副會長。

這次與東莞市政府合作,拿出人民幣五千萬元給台灣年輕人,還提供免費公寓和辦公室,背後的主事者,就是他。

林子凱,絕非最成功的台商第二代,但他秀給我們看的,將協助創業家的「萬間零售導師清單」,倒令人印象深刻,有知名女鞋品牌達芙妮、還有珠寶專賣店石頭記,幾乎每家知名的零售台商都在裡面。

「這些都是我的好兄弟,(關係)熟到都已經爛了。」林子凱說,這群台商願意挺他,也是想找轉型新機會。

忙著做生意的台商沒時間,林子凱願意跳出來「串」,他跟政府喬地、要資源,跟交大等台灣大學談,跟台灣創業團隊磨,很快成為東莞政府最倚賴的孵化基地主持人,政商關係又跳了一階。

多數時間,我們看到的就是他精明台商的一面,三次訪問,第一次在東莞,第二次在台北,第三次在廈門。在東莞,他站在台上與交大產業加速器帶來的新創團隊說,保證一個月內給七成的創業啟動基金,半年內再給兩成,要台灣創業家們放心簽署核名申請書。帶我們去看人才公寓時,他一下對廁所的蹲式馬桶設計表達不滿,一下指著沙發說:「我實在想要全部燒掉重做,你們(指參訪團)下次來看的時候會更好。」後來在廈門海峽兩岸論壇會場遇見他時,他正忙著和當地台商協會串門子,他還被掛名為台灣創業館的「創業導師」。

在中國的大政策下和其他台商的轉型焦慮間,林子凱找到最有利於自己的位置。

他說,這次中國是玩真的。「他們(國台辦)在推動……,現在是二十一個(孵化基地),我說實在的,之後你會看到後面多一個零。」他認為,把台灣團隊帶到中國,不是要靠顧問費賺錢,而是「未來,我怎麼樣跟這些公司合作,我們怎麼產生價值。」直到訪問尾聲,我們才看到這個年輕人,也在這個政策洪流中,「偷渡」了自己的理想—太多台商在中國都是各顧各的生存。或許趁著這次,他有機會讓更多台商的中國經驗,傳遞給台灣有想法的新創公司,「(我現在)就(是)老鄉幫老鄉……。」沒機會,就走出去。哪天,或許我們闖出路了,還能貢獻稅收回台灣……。

這個說法,我第一次聽,以為是包裝。

但在這次採訪當中,幾乎每個參與的台灣人,訪談最後都來這句結尾。

趁著洪流找出路。要在如狼似虎的中國生存,這似乎,已成為台商們渾然天生的本能。

第一次聽到「霏霏」,是從一品創客執行長田承明口中。

我一度把這名字聽成是飛飛,一個二十四歲的女生,自願當公司的「人頭」,行李一拎就飛到廈門去創業,聽來是個狠角色。

洪昤霏,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畢業。田承明說,有些到廈門創業的台灣年輕人,假日關在宿舍打電玩或相揪出遊,根本不像在創業,但霏霏卻不同,「這女孩子半年的成長,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她的故事是這樣的—來到廈門更早之前,她一個人在夜市開藥膳排骨攤,每天從中午十二點做到凌晨四點,她一個人,每天花五小時搬著四十公斤重的鍋子煮排骨、滷肉飯、炒麵和炒米粉,夏天日薪八百元,一個月只放假兩天。

後來,她到高雄一家雲端選才系統公司「合不合」應徵,老闆張啟明因為不符廈門對台青年創業政策十八到四十歲的年齡規定,所以當霏霏來面試時,他劈頭就問:妳想不想要去廈門開公司創業?

霏霏想了想,憑自己的學經歷,在台灣起薪只能有23K,但來廈門,每個月可以領32K,並且還占有股份,努力成果自己有份。她沒有猶豫,面試當下,就一口答應成為老闆的「中國人頭」。

霏霏每個月至少參加一場創業比賽,第一次上台簡報時,她形容自己活像大學生一樣青澀,為了讓自己更加幹練,她私下練習了不下百次,連跟朋友出去吃飯都不忘抓緊機會簡報。

六月十一日,我們參與一場廈門創業大賽,台下評審是廈門大學教授和騰訊眾創空間廈門站的負責人。我們看著這個女孩上台侃侃而談,最後從六百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爭取一百萬元的獎金。想起她說:來廈門前,她特別去剪掉一頭留了十幾年的長髮,「這樣比較不會被大陸人欺負。」變化,其實就發生在半年之間。有些時候,霏霏還像是個你我身邊的鄰家女孩。

她簡報前,會很緊張,還會因為激動而哭泣,如說到「請大家支持合不合(公司名)的夢想」時,她哭了,一旁新華網的記者看傻了,轉頭對我說:「你們台灣的團隊好有情懷啊。」下台後,霏霏有些不好意思的說:「每次只要講到夢想,我就會忍不住激動起來,我昨天晚上排練到半夜兩點。」不管中國的政策對台灣是好是壞,但它確實替這個小女生,打開了一個人生破口,這是她過去不可能有的機會。而,她也做出了抉擇,正抓住機會,勇往直前。

我怎麼也沒料想到,會訪問到一名來幫兒子看創業基地的父親。

第一次遇到來自嘉義的中華微型創業協會高雄分會秘書長曾文嘉,是在廈門,他剛下飛機沒多久就前來一品創客集美倉,抵達時還拖著行李箱。不同於其他人是來談生意的,他是來幫研究所二年級的兒子找出路的。

「有一天,我兒子就跟我說,爸爸,我同學畢業出去(工作)好像都是22K,怎麼辦?」曾文嘉說。他的小兒子就讀公立大學歷史研究所,大學念科大企管系,今年二十四歲。

曾文嘉自認是開明的父親,兒子大學時跟人合夥開可麗餅攤,他出資十萬元。這一次,兒子寫碩士論文寫一半,感到很茫然,曾文嘉於是找上認識鑫福國際董事長王明福,雙方是認識一年多的好友。

王明福看準這波中國對台灣青年釋出利多的商機,正準備要介紹台灣新創去對岸的兩岸青創基地。今年五月,他帶著曾文嘉的兒子去廈門一品創客「踩線」。

「他去看過之後就很高興,說他有發展的空間啊……。」曾文嘉說。他的兒子想用企管專業,做台灣農業行銷的生意。

曾文嘉之前來過中國多次,但都是跟著旅行團來,這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理解當地。在廈門待了四天後,他給兒子的建議竟是:趕快休學,先進駐廈門孵化器,因為時機不等人,「你看這些集美(廈門行政區名)人潮滿的時候,商機還會屬

於你的嗎?」

我問他,擔不擔心兒子去中國後會被騙,「不會啦,他又沒有投資,你要怎麼被騙?你再怎麼樣就只是花時間而已嘛。」曾文嘉真的跟很多新創團隊的父母親們一樣,相信著:廈門,或許更精準的說是這個政策,這次能幫助他的孩子,一舉甩開22K的低薪命運。

創業7次的台商第二代,變孵化器主事者沒機會,就走出去。

哪天,或許我們能貢獻稅收回台林子凱, 35歲,東莞孵化器主持人夜市擺攤領28K的女孩,半年變中國創業家每次只要講到夢想,我就會忍不住激動起來洪昤霏,24歲,台灣老闆的「廈門人頭」時機不等人!當人潮滿的時候,商機還屬於你嗎?

幫兒子探路的退休父親,只待4天,就勸孩子快休學!

曾文嘉,57歲,中華微創協會高雄分會秘書長

撰文者李欣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