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50119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上) 槍炮、獵頭與 農耕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1/19/%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119%e7%a6%8f%e7%88%be%e6%91%a9%e6%b2%99%e5%a6%82%e4%bd%95%e8%ae%8a%e6%88%90%e8%87%ba%e7%81%a3%e5%ba%9c%e4%b8%8a-%e6%a7%8d%e7%82%ae%e3%80%81%e7%8d%b5%e9%a0%ad/

讀書劄記150119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上) 槍炮、獵頭與 農耕

掌門執筆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2007) 歐陽泰Tonio Andrade

 

本書的前身是作者在耶魯的畢業論文「Commerce,Culture,and Conflict:Taiwan under European Rule,1624-62」(2000),該文獲2002年美國歷史學會古騰堡論文獎.本書可說是歐陽泰教授一鳴驚人之作, 研究的是臺灣荷治時期(1624-62,共約四十年)社會史, 提出「共構殖民co-colonization」這一獨家見解,描述早期歐洲殖民者在亞洲活動的行為模式.

 

史學家John Wills Jr近年提出「歐洲人支配下互動性萌生現象the interactive emergence of European dominance」學說, 認為早期亞洲各地的歐洲殖民者都非常依賴當地各種族群團體—-尤其是商業社群, 來建立殖民地.**** 歐洲勢力憑藉“船堅炮利”和國際視野, 在區域已有的貿易結構上面,營造出一種“被包容的衝突”形勢,構築出「共構殖民」的歷史格局.

本書可視為上述新潮史識的開創性與及突出個案研究.***

 

本文試著介紹荷治臺灣「共構殖民」的形成過程及其結構分析.

〈背境〉

「福爾摩沙Ilha Formosa葡萄牙語, 意為“美麗島”.  1582年來自澳門(1557年開埠)的葡萄牙船在西岸觸礁,水手登島停留了四十五天, 後來返回澳門,流傳了這個名字. 這是有案可稽的首批登島歐洲人.

「臺灣」,原住民語“大員”的音轉,意為“臺江內海”, 地在今之臺南市,海灣已然消失. 1623總部設在巴達維亞(今之雅加達,1619年被荷蘭人佔有.)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所屬艦隊進攻澳門不遂,轉於澎湖築堡,又為大明水師所逐, 輾轉來到大員灣落腳. 尋且宣佈“佔領”,建立殖民地,所築城堡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

 

臺灣西南部是一塊沖積平原,土地肥沃, 遍地野生動物,尤其多鹿. 當地居住著以燒墾-狩獵方式維生,行「獵頭風俗」的西拉雅族原住民.*** (編按:請參閱《SENSE隨筆150108臺灣原住民的獵頭文化》.) 人類學家John Stepherd將西族人的獵頭行為放置在「性別分工」的文化脈絡中進行解讀. 在原住民的世界觀中,世間萬物若不落入男性的範疇,當必落入女性的範疇. 男人絕不從事耕作,因為耕作是女人的事務;反之亦然. 由女性操持的原始耕作方式並沒有灌溉系統,也沒有耕犂,並不種植大陸型穀物,如稻米. 原住民文化上抗拒稻米耕作,此點非常重要.****

 

歷史學家估計當時全島原住民人口約共10萬人, 以稱作「」的村落單位為最高政治實體,原則上沒有酋邦之類的更大型組織. 其時村社林立,關係緊張,戰爭頻繁. 村落戰爭與獵頭風俗互為表裡,成為社會的基本結構, 制約了人口增長,達致生態平衡.

 

殖民地的歐洲人口最初只有士兵320人, 後來也從未超出一千幾百人的範圍. 莫說根本不會有人從荷蘭移居此地, 甚至巴達維亞也沒有人願意前來,因為實在是太遙遠和太危險了. 大家都知道,這地方的人會獵頭. 所以來的多是VOC的官員和士兵,與及少數傳教士和商人.

荷蘭人能夠在此立足,先決條件自然是火槍犀利, 更重要的是VOC的高度組織能力和幹練的官員. 而真正決定性的卻是原住民社會「村落戰爭」的大格局, 各村社都想和這夥武器利害的“超強社”結盟, 而不是聯合起來對抗他.*** 尤其在最初的一次聯社夜襲,被殺死過百人而慘敗之後!

 

至於漢人,那時約有1,500人在西南平原盤桓, 大多是貿易商,散居於相熟的村社,主要採購鹿皮和鹿製品. 另外,大員灣有兩條漢人小村子, 荷蘭人一口咬定是海盜村. 漢人出乎意料地人少,也沒甚麼組織.

上述是荷蘭人到來時三個族群的基本狀況.

 

熱蘭遮殖民地辛苦經營, 用了幾年時間才大致降伏了原住民,立定腳跟. 首先考慮的自然是開闢財源,以維生計, 這也是巴達維亞總部的“自給自足”指定方針. 事實上起初幾年殖民地無利可圖, 一切都要仰賴總部供給,包括糧食. 把臺灣社會和歷史翻天覆地般轉換了的是荷蘭人實行的

〈漢人移墾區〉計劃.

VOC官員發現西南平原土地肥沃,極之適宜種植甘蔗和稻米等高價值作物. 他們最先想由印尼招募移民前來開墾, 結果很簡單,沒人願意到這蠻荒之地定居. 接著想到的是引進作物由原住民耕作,但也意料之外地無法實行.

 

當代人類學知道採獵社會的人民非迫不得已根本不會施行農耕, 因為耕田的營生實在是太辛苦和不健康了!對西拉雅族人來說更不只此, 按照他們的價值觀念,男人只適宜狩獵,最好獵的是人頭, 耕作是絕對丟面的事務,就像我們社會的男人去當“家庭主婦”一樣!(男人最重要的是面子,而非性命.) 那麼由女人耕田如何? “縱有健婦把鋤犂”是錯的, 女性的體力扶不起耕犁,也開闢不了灌溉系統.

 

最後,相熟的漢人海盜獻計:從福建招募漢人勞工前來開闢種植園. 時維明末, 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勞工要幾多有幾多.  1632年首個大規模漢人勞工甘蔗園投產(僱用了300人.), 兩年後稻米園也營運成功,一切順利. 天下亂自然糧價飛升,低工資而高售價,種植園暴利驚人, 漢人承包商和殖民地政府均盤滿缽滿. 從VOC遺留下來的檔案得知,從種植園抽取的各項稅收成為往後殖民地政府的最大宗收入.***

 

種植園的成功引發連鎖式社會效應, 最先是福建移民大量湧進,到了荷治末期漢人人口高達20,000之多. 其次,漢人和原住民的社會衝突大幅升溫,成為治理的燙山芋. 其三,大型漢人社區和後來擴大的經濟活動範圍 如獵鹿, 強力改變了生態環境, 導致原住民生存空間收窄.**** 原漢積怨,自此時起.

 

結論:荷蘭人創造了一個為營利而存在的漢人移民邊地開墾區, 藉由制度上的支持, 最終使得漢人移民把臺灣轉化為農業殖民地, 去到永久性改變生態環境的地步.

梅花鹿近乎滅絕,原住民也就…..

 

下篇將撮要所謂「同構殖民」的荷漢原三族政經結構及其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72

最高法回應開放小區問題:封閉住宅小區是農耕時代產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764.html

最高法回應開放小區問題:封閉住宅小區是農耕時代產物

一財網 秦夕雅 2016-02-23 11:46:00

“我們現在已經處於21世紀工業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新時代,推進現代化城市建設需要我們有新的理念和探索”

小區圍墻拆了,小區道路公共化,你同意嗎?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幹意見》日前發布。文件提到: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

這一提法引發了眾多討論,除了居民安全的憂慮外,這一做法是否違反了《物權法》也是爭論焦點之一。

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幹問題的解釋(一)》。

在這次發布會上,這個問題拋給了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程新文。

對此,程新文強調,目前,這一意見尚處於黨和國家的政策層面,國家政策上升為法律,我想這是立法機關要做的事情。當然,作為司法機關,對此會密切關註,對由此可能涉及到的相關主體的權益的影響、協調和保護,加強調研,及時研判,並進一步加強對下指導力度,積極協調有關方面妥善的處理好相關的糾紛。

程新文談到:封閉住宅小區是農耕時代的產物,我們現在已經處於21世紀工業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新時代,推進現代化城市建設需要我們有新的理念和探索。我們認為,上述舉措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物和有關資源效益的最大化,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與時俱進的城市發展理念,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共享發展理念的體現,也是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重要舉措,符合當今世界的潮流和發展趨勢,對於推進城市現代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目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這一意見屬於黨和國家政策的層面,涉及包括業主在內的有關主體的權益保障問題,還有一個通過立法實現法治化的過程。作為人民法院,我們將密切關註,並積極應對。

此事另一個爭議點是,出臺“開放小區、小區道路公共化”這一決策前是否經過民意調查?

對此,程新文回答說: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形成過程當中,它是我們黨領導人民來制定法律,黨也領導人民遵守法律,同時也領導司法機關來執行法律。所以,黨的政策和國家政策怎麽樣制定出來,有規定的程序。包括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包括向有關部門,也包括人民法院,我們也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

“作為司法機關來說更多的是接觸這種最後一道防線,很多社會矛盾,現在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有不同的解決糾紛的渠道,人民司法是糾紛解決的方式之一,是最後一道防線,我們也會根據人民司法工作實際通過適當方式向有關部門反映司法實踐中發現的情況和問題。我們會嚴格地按照自己的工作職責做好相關工作。” 程新文表示。

細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幹意見》文件本身,不難看出,這一文件出臺的初衷在於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但是眼前看,如何獲得輿論支持、使政府意誌轉化為公眾意誌,如何分類漸進實施執行則是更為重要、亦然是更值得討論的問題。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381

石Sir農耕樂 種有機菜平售基層 2015-04-10

1 : GS(14)@2015-04-12 18:05:10

http://www.skypost.com.hk/featur ... %BA%E5%B1%A4/173525\r\n都市生活煩囂,能讓心靈回歸平靜,也是一種福氣。《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又是本報主筆的石鏡泉先生,每逢假日也放下筆桿回歸自然,來到他主理的「築福農莊」享受農耕樂,與義工親手種有機菜,讓基層以平價品嘗健康靚菜。\r\n誰說有機菜一定是中產的盤中餐?石鏡泉(石Sir),便將它變成基層也能負擔得起的健康美食。石Sir在粉嶺軍地打理的「築福農莊」(Blessing Farm),土地由恒基提供,而石Sir則會將場內四分之一收成,免費供應給恒基溫暖工程基金出資的慈善機構「家園便利店」,平售予基層,讓長者、綜援家庭等都能食到健康有機菜。\r\n農莊去年開耕,石Sir有不少讀者得知農莊需要義工,即踴躍報名,但農莊有個小規矩,就是場內不談政治、不論經濟,石Sir解釋:「如果來到農莊還想着股票,便難以專心做義工,若談政治更是每人都有不同見解,更難專注種菜。」\r\n\r\n\r\n逐步建規模 月產2000斤菜\r\n\r\n他憶述:「農莊開耕最困難的是百廢待舉,一開始連適合耕種的泥土也未有,雖然有義工幫忙,但未必人人都有農耕方面的專長。」之後買泥土、搭棚架、培育幼苗,石Sir與義工一步一步將農莊搭建起來。所謂齊心就事成,現時農莊每月已可出產約2,000斤有機菜。\r\n石Sir的有機理念並不局限於「零添加」,更會物盡其用、轉廢為能,例如利用過期的食物、藥材,甚至過季盆栽作為有機菜的最佳肥料。他舉例指,農曆年後農莊回收了200棵年桔,將桔子摘下來製作環保酵素,樹身則放回土地繼續種植,明年可再次變身年桔應市。他又獲得各界好友相助,送來過期雪耳、冬菇、海參及藥材等,用作有機菜的肥料。\r\n\r\n\r\n研「禪農合一」助自閉童\r\n\r\n他又透露,農莊在年內將有新搞作,目前正與中大商討合作,在農莊內開闢一片小天地,運用「禪農合一」的概念,讓自閉症兒童透過耕種接受治療,預計今年八、九月就可以開始使用。\r\n\r\n\r\n3個有心人築起農莊\r\n\r\n自中學開始,石Sir便喜歡耕種,靠自己看書學習有關知識。數年前他曾開設「香港有機農莊」,是本港唯一一間獲美國有機認證的農莊,之後他將農莊轉讓青協。他曾在專欄中透露,開辦築福農莊源於一次與恒地主席李兆基及其公子李家傑飯聚,得知李氏成立的家園便利店很難找到平價有機菜售予基層,石Sir便答允幫忙種植,由李氏提供粉嶺軍地,便成立了「築福農莊」。\r\n攝影:冼偉倫\r\n記者:畢嘉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5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