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薛榮年辭別平安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13/100348437_all.html#page2

 平安證券投行部門幾個月來的動盪,來至高潮。2012年的前夕,主持投行業務的平安證券總經理薛榮年宣佈辭職。

  消息突然,但並不意外。在投行業界看來,在這個流動性強、週期性強的行業,薛氏尋求新機會本屬平常。而在處於多事之秋的平安證券,薛榮年辭職亦早有跡象。

  就在薛榮年辭職的一個月前,證監會對平安證券在勝景山河項目中的失職行為最終開出罰單,撤銷保薦代表人林輝、周凌云的保薦代表人資格。而此前, 中國平安集團(601318.SH/02318.HK)也開始對平安證券進行一系列制度和流程上的調整,以圖規範投行業務和降低風險。

  2011年8月底,多年來在薛的治下異常穩定的平安證券投行核心管理團隊,第一次出現大震動,包括投行董事總經理龔寒汀在內的數名保薦人代表離 職,轉投同城券商華林證券,令外界嘩然。彼時,已有猜測,薛榮年將步龔寒汀等後塵離開平安證券。外界並不知曉的是,在最終宣佈辭職之前,薛榮年已有一段時 間不再主管平安證券的投行業務了。

  眼下,薛榮年回到安徽老家,休息和等待工作交接完成。他的下一步仍不得而知,而人事變遷之後的平安證券,新一頁則已經翻開。

平安11年

  2010年元旦,薛榮年前一天從上海經江蘇看一個企業,凌晨到合肥,中午在家吃飯,晚上陪客戶吃飯; 2011年元旦,他前一天從上海經江蘇看一個企業,到合肥,中午在家吃飯,晚上陪領導們吃飯; 2012年元旦,前一天從北京回到合肥,中午在家吃飯,晚上陪客戶和朋友吃飯。

  「三年的軌跡是如此的相像!」薛榮年在微博上發出感慨。這也大致勾勒出其投行生涯的基本狀態。

  2000年,薛榮年辭別安徽信託投資公司,來到平安證券,從投行部上海區域總部的一名副總經理,經過步步陞遷,歷任投行部總經理、證券公司副總經理,並在2008年起正式升任平安證券總經理,主管平安證券投行業務。

  與薛榮年共事多年的一位前同事評價說,他善於抓住市場的重大變化,在剛現出苗頭的時候,就能提前考慮,並做出策略的部署。

  薛榮年曾提及,2000年時,中國投行的格局是三種模式分立,其中中金、中信立足大型國企、H股,海通、國泰君安、光大主要做中型國企、再融 資,而國信、廣發、聯合等券商則以中小企業IPO為主。而基於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大批民營企業的崛起,平安證券投行業務應「立足於中小民營企業 IPO,與客戶共同成長」。

  而當時,證券發行的「指標制」和「通道制」嚴重制約著投行的發展,平安證券難以異軍突起。薛榮年認為,直到2004年保薦制的實施,才為平安證 券投行的快速發展解除了最後的枷鎖。隨著創業板在2009年最終推出,平安證券在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中的「積累」獲得釋放,迅速成為投行最大贏家。

  平安證券近年正是以投行業務一枝獨秀。2006年以前,其承銷企業數量還一直在四五家上下徘徊,2007年升至23家,2008年是20 家,2009年32家,2010年更上升至61家,不但把中金公司擠下承銷冠軍寶座,甚至比當年排名第二的中信證券還多12個項目。據 ChinaVenture數據,2011年平安證券主承銷金額達到297.95億元,行業排名第二,僅次於中信證券的323.43億元。而從主承銷企業數 量排名來看,平安證券仍以34家居第一。

  「從單個項目而言,很難看出薛榮年有什麼特別之處。」競爭對手廣發證券一名投行人士向財新《新世紀》指出,但他對薛榮年帶領團隊,使平安證券的承銷數量和收入數年來「始終保持在第一、第二位」表示欽佩。

保薦折戟

  成敗蕭何。投行業績矚目的同時,平安證券的保薦手法也備受質疑。

  平安證券投行部門的一名負責人曾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平安證券在保薦和承銷IPO項目時,「就像一個流水線一樣」,效率極高,項目周轉速 度明顯快於對手。但在很長一段時間的實際操作中,三分之二的質控和內核人員仍來自投行核心業務骨幹,只是在有項目利益衝突時,必須作出一定的迴避安排。

  這種激進的內控安排帶來負面效應。2010年12月,平安證券保薦的企業勝景山河在掛牌上市前夜被曝信息披露不實等情況,被監管緊急叫停,並介 入調查。2011年11月,因此事件,證監會對平安證券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對其保薦代表人林輝、周凌云採取撤銷保薦代表人資格的監管措施,這也被 認為證監會對此類事件開出的「最嚴的罰單」。

  勝景山河事件後,平安集團強勢介入,開始對投行部門的流程、制度進行重新設計和梳理。其中之一是加強了問責,將獎金激勵跟項目風險程度相掛鉤,「如果保薦人項目出現瑕疵,對提成有明顯影響。」平安證券相關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指出。

  而在組織架構安排上,出身保薦人的平安集團原證券事物代表周強回歸平安證券,擔任總裁助理,負責內控。內控部門從投行部門中獨立出來,成為互相獨立的平行單位。

  在此期間,薛榮年對外一直表現出與平安集團的高度一致,也從未承認事件對其個人的衝擊。一名熟悉薛榮年的投行人士說:「他是一個適合做領導的 人。具有領袖氣質,很務實,想法很多,善於跟各種各樣的人學習,也很願意跟下面的人打交道。」而且,即使是在不順心的時候,薛榮年也不會很消沉,在失誤的 時候,善於反思。

微妙的分歧

  在辭職前,薛榮年還在努力嘗試勾勒平安證券投行業務新的未來。

  他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受經濟發展週期及行業競爭壓力的影響,傳統單一依靠中小企業IPO業務可能面臨「天花板」瓶頸。而依託平安集團綜合金融優 勢以及平安投行品牌和眾多忠誠客戶,平安證券投行部門可致力於構建IPO、再融資及併購、PE三分天下的業務格局,打造平安證券投行區別於其他投行的核心 競爭力。

  不過,平安證券相關人士認為,平安集團對平安證券的設想是綜合性的主流券商,不能單一突出其投行業務。「之前,平安投行很強,但太強也說明佔了公司很多資源」。

  薛榮年在2011年9月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也曾表示,往後十年二十年,中國能做老大的只有平安證券,不僅是投行業務,而且是綜合性 的,包括經紀和資產管理業務。但他亦明確表示,就目前而言,平安證券定位於中小民營企業的IPO模式,不應懷疑,甚至「可能會非常必要」。

  不過,平安集團2011年對平安證券的「整改」,內核流程可能相對延長,其項目周轉速度或將由此放緩。對此,平安證券董事長楊宇翔表示,這是業 務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後,公司「從效率第一」轉為「更多地注重業務的內在品質」,同時外部「整個市場的節奏實際上也在放慢」。而這與薛榮年團隊過往的「作戰 優勢」相悖。

  2011年8月,包括投行董事總經理龔寒汀在內的數名保薦人代表轉投同城券商華林證券。薛一手打造的投行團隊初現動盪。

  2011年9月下旬,同城券商招商證券總裁楊鶤和主管投行的常務副總裁余維佳雙雙離職,業內皆以二者理念不能統一為信。薛榮年通過微博發出「兔死狐悲」的感嘆。11月19日,他的一個客戶透露「長思、快決、不回頭」的做事原則,對薛榮年也有所啟發。

  一個月多後,薛榮年選擇離開平安。「2000至2012年,一個輪迴,從30多年的青年人,到步入奔五的中年,有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沮喪。」46歲的薛榮年意識到自己「從終點駛回起點」。並自我期待,下一個12年,「努力、努力、再努力!」

  薛榮年離職後,平安證券現任副總經理何善文將出任總經理。何善文為中國香港籍,曾任職花旗、匯豐等國際銀行,於2008年10月加盟平安證券。 由於何善文沒有投行工作經歷,業內多相信,平安證券投行業務應該是由董事長楊宇翔親管。楊宇翔出身於中信證券投行部門,在外界的分析中,平安證券投行業務 或會整合集團資源,增加大客戶比重,一改面貌。

 

  薛榮年

  1965年出生,曾任安徽信託投資公司綜合計劃部副總經理、投資部總經理。2000年加盟平安 證券,歷任投行事業部總經理、公司副經理等,並於2008年正式任平安證券總經理,主管投行業務。他曾擔任中國證券業協會投行委員會委員、中國證監會第四 屆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委員、深交所第二屆中小企業培育發展委員會委員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74

“國家首席投資官”辭別 中國外管局將再陷“奪權”之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530

因作風低調而得到“隱形人”稱號的中國外管局儲備管理司首席投資長朱長虹又一次“隱身”了:本月底離職的原因和日後去向至今不明,也不清楚是否因政治影響隱退。可以確定的是,在他負責管理外儲投資期間,中國減少了美國國債的投資比重,更傾向於比這類債券風險更高、收益也相應更高的資產。而朱長虹的辭別可能使外管局再度陷入與中投的外儲投資權“爭奪戰”。 在向媒體發出的聲明中,中國外管局透露朱長虹卸任是計劃安排, 按照計劃的安排,朱長虹總監在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的工作到2014年1月底就結束了。 聲明評價:朱長虹 在系統建設、資產配置、組合管理、交易執行、研究分析等方面為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做出了重要和突出的貢獻。 君投資本管理中心(Empire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長彭俊明曾任中國外管局儲備管理司投資戰略師長達8年。他認為: 朱長虹的離開對外管局乃至中國都是巨大損失。 知情者向華爾街日報透露,外管局的工作有保密性質,朱長虹難以掌控外管局的內部政策。而且一些外管局的同事也對朱長虹有些抵觸情緒,將他視為沒有努力通過中國式逐級提拔認可的“空降兵”。 一位中國政府官員就表示: 朱長虹的業績有目共睹,可一直都有人懷疑,日子久了他是否還適合。 外管局的對外聲明沒有暗示任何朱長虹離職的原因,無法確定是否與政治影響有關。不論怎樣,“按計劃安排”離職不能抵消朱長虹缺陣帶來的影響,因為他是真正的中國金融精英。 十年前,中國的外儲尚不足6000億美元,截至2013年年末,中國外儲達到3.82萬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097億美元。 面對外儲如此巨大的增量,外儲保值成為重要的經濟問題。 金融時報分析指出,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投(CIC)一直在爭取得到更多的外儲管理權。 不過,控制外管局的中國央行並不放心由中投操作外儲的資金,因為財政部主管的中投顯得虛有其名,2007年中投的兩筆投資可以作為例證:投資摩根士丹利兩年多之後浮虧9億美元,投資黑石(BlackStone)三年多以後浮虧約18億美元。 有鑒於此,央行設法讓大部分外儲都掌握在外管局手中,撥給中投的資金並沒有中投期望的那麽多。 外管局2009年聘請朱長虹主管外儲投資其實是一步險棋。當時,除了定期將外儲部分轉移給中投投資之外,外管局並沒有什麽外匯投資的大動作。 朱長虹加入外管局後,外管局開始積極投資美國企業債券與股票、日本股票、日本和歐洲債券。 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2009年6月30日至2010年6月30日,中國外儲的股票投資由原來的780億美元增長到1270億美元,增幅62%。 對於日本股市,朱長虹把握了2012年底至2013年的持續上漲期也值得稱道。 而且,他不僅著力多樣化投資,還籌劃擴大業務範圍,在紐約開設辦事處,旨在投資房地產和私募股權。 在朱長虹的幫助下,外管局扛住了中投“爭奪”外儲管理的壓力。 而且,朱長虹以獲得投資回報為工作重心,這讓外管局免去了其他政治指令的影響。 沒能擺脫那些影響的中投子公司中央匯金就得為擡高國有銀行的股價出力,最新的例子是去年匯金第五輪增持四大行。 Quartz編輯Gwynn Guilford預計,今後,缺少朱長虹掌舵的外管局可能再度與中投發生“奪權”之爭。朱長虹的繼任者要麽像他那樣是金融驕子,要麽就得更願意施展政治手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