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年产6800万台电脑基地落户武汉 富士康内迁路线图初具雏形


http://2009.nbd.com.cn/newshtml/20100806/2010080602340426.html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深圳

        8月5日,全球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河南郑州举行盛大招聘会。据当地媒体报道,设在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051、052号展位的富士康招聘现场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而就在同一天,位于湖北武汉的富士康科技园内,流水线上的工人正在组装一台台电脑。据武汉东湖高新区有关人士透露,富士康近日已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签订协议,承诺将年产台式电脑6800万台(件)的台式电脑生产基地移至武汉。

        武汉只是富士康内迁的科技园区之一。目前,集团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布局已全线展开:昆山、郑州、烟台、天津、重庆等多个城市,均成为富士康棋盘中的重要棋子。

富士康“落子”10余城市

        2007 年4月,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业园正式奠基。仅过3年,在2010年上半年,武汉富士康出口就达到7.73亿美元,占到武汉市出口总额的将近1/5,富士康已 在武汉经济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在富士康武汉园的展示厅内,有一张富士康全球布局图。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商、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2009年出口创 汇508亿元。其代工客户全都是大名鼎鼎的IT业巨头,如戴尔、惠普、索尼、诺基亚、苹果、西门子等。

        庞大的武汉科技 园,连同昆山、郑州、烟台、天津、重庆、西安、太原、廊坊等多个城市,在富士康棋局中遥相呼应,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据富士康集团人士粗略介绍,全国布局 战略中,郑州主要生产苹果手机,武汉生产台式电脑,PCB厂将移到河北秦皇岛,光电落在山西晋城,游戏机落在山东烟台,手机在河北廊坊,笔记本电脑重心选 在重庆落户,深圳则主打研发和技术要求更高的苹果组装线——庞大的富士康可谓全面转移、“多点开花”。

        富士康相关负责人早前在深圳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富士康龙华工厂最终将只保留10万人的规模。而以深圳共40多万的员工总数来计算,北迁人数将占3/4。

        毫 无疑问,随着富士康的内迁布局雏形初现,落户城市和富士康之间,都将在对方未来的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仅以武汉为例,在此轮布局中承担了富士康台式 电脑主生产基地的角色。富士康武汉园区每年台式电脑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规模将达到6800万台(件),武汉光谷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台式电脑生产基地。最终,全 园区年产值预计会超过1000亿元,人员规模将达到10万人左右。

内迁将促进珠三角产业升级

        随着新项目 的迁移,富士康一大批配套企业也将内迁。每一座城市的富士康工厂周边,预计都将有几十家生产产品结构件的配套企业落户,今后甚至还将达到100多家配套企 业聚集。这也被一位业内人士称作为  “母鸡带小鸡”的模式。“首先是惠普、戴尔等巨头内迁,形成了第一级厂区,进而影响以富士康为代表的第二级阶梯的代 工工厂跟随其后,第三级阶梯则由那些作为富士康配套的企业组成。三级阶梯形成的产业集群,足以使得内地城市‘拱手相迎’。”上述业内人士分析。

        而 在新落户城市快速形成新产业集群的同时,将是富士康深圳龙华基地的急剧萎缩,甚至逐步变为空壳。目前,经深圳龙华出关的电子消费品数以亿计,涉及的产品包 括手机、电脑、显示器和游戏机。而这些整装待发的难以计数的集装箱,绝大部分均通过深圳盐田港和赤湾港出海,运往全球各地。

        据湘财证券研究报告称,如果形成大规模的代工产业转移,由此形成的物流业也将随之移位,珠三角港口尤其是深圳港集装箱生成量势必明显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富士康工厂外迁对珠三角代工经济具有深远意义,可以推断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分析人士认为,富士康在深圳的加薪行动以及在多个城市的全面布局,将吸引大批用工内移,并在深层次上将提升工人对于薪资以及办公条件上的隐形要求,从而迫使珠三角制造业产业升级。而实际上,目前在珠三角,用工荒现象已经有所显现。

        富士康一名内部人士表示,郭台铭真切希望他的加薪和内迁策略能搅动中国代工业。如果郭台铭成功了,他也有望重画世界“代工版图”。从目前的情况看,郭台铭正一步一步将这个想法变为现实。

心理素质成招工考核指标

        不可否认,富士康最为引人关注的焦点仍是其员工关怀和安全问题,这也正是富士康方面所重视的。

        富士康武汉人力资源处经理张中良日前便对媒体公开表示,招聘工人“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心智成熟”,富士康已将员工的心理素质纳入了重要的考核指标行列。面试时将有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应聘者进行面谈,以了解其心智是否成熟健康,从而决定是否录用。

        富士康方面介绍,目前,富士康武汉公司普通工人的基本工资为950元每月,10月份还将进行一次调薪。此外,每天超出8小时的工作属于加班,平时加班可拿1.5倍工资,周末加班可拿2倍工资。

        2010 年上半年,令富士康焦头烂额的莫过于发生在深圳龙华的系列跳楼事件,从1月到5月,富士康员工曾连续发生“十二跳”恶性事件。这也被不少人认为是富士康内 迁的直接原因之一。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跳楼事件加速了富士康内迁,从而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但本质上来讲,还是因为成本原因以及富士康所服务的企业 内迁连带所致。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员工问题在富士康内部正从敏感转为开放。据集团内部人士介绍,日前富士康方面一改往日的封闭与隔绝,主动带领记者等外来人员参观多个园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90

国美电器“失控”路线图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3/0NMDAwMDE5MzQ0Nw.html

2004年至2009年,通过出售国美电器股权,黄光裕累计套现93.26亿港元。但其在国美电器的持股比例,亦由75%下降至34%,失去了对国美电器的绝对控股权。

2004年7月,国美电器65%股权借壳上市之后。黄光裕持股74.9%

2004年12月,黄光裕向华平等机构出售股份,套现13.75亿港元。黄光裕持股比例下降至65.5%

2006年2月,华平9.8亿港元入股,获得国美电器8.44%股权。黄光裕持股比例被摊薄至60.46%

2006年3月,黄光裕将所持国美电器剩余35%股权注入上市公司。黄光裕持股比例上升至75.67%

2006年4月,黄光裕向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配售股份,套现12.46亿港元。黄光裕持股比例下降至68.26%

2006年7月,国美电器换股收购永乐。黄光裕持股比例被摊薄至51.18%

2007年5月,国美电器增发,黄光裕持股比例被摊薄至48.06%

2007年9月,黄光裕出售股份,套现23.36亿港元。黄光裕持股比例下降至42.84%

2008年1-2月,国美电器回购黄光裕所持股份,黄光裕套现22.37亿。黄光裕持股比例下降至39.48%

2008年4月,黄光裕出售股份,套现21.32亿港元。黄光裕持股比例下降至35.55%

2009年6月,黄光裕部分减持并参与国美电器增发。黄光裕持股比例摊薄至33.98%

2009年6月,贝恩出资18亿港元,购入国美电器“可转债”。2016年之前,若贝恩所持“可转债”转股,黄光裕持股比例将被摊薄至30.67% (资料整理:徐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0

百视通借壳上市路线图 三网融合下的估值之争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2/2NMDAwMDIxNTY2Nw.html

上海文广的新媒体旗舰百视通借壳广电信息(600637.SH)上市的资产重组预案于1月11日公布。

这份预案显示,在 将原有的主营业务公司转让给同样由仪电集团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广电电子(600602.SH)以及上海仪电集团后,广电信息将以现金12.23亿元及向东 方传媒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东方传媒持有的百视通技术公司51.78%股权、文广科技100%股权、广电制作100%股权、信投股份21.33%股份,而 东方传媒将以7.67元/股的价格收购广电信息36.6%股份,总交易价格合计19.9亿元。

与此同时,广电信息向除东方传媒外的同方股份、恒盛嘉业等九家百视通其他股东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百视通合计48.22%的股权,而这些投资者将成为广电信息的股东。

这次重组后,广电信息的主营业务将由电子仪器设备的制造和服务,变更为新媒体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及媒体的信息技术服务及装备工程经营业务,而东方传媒将通过本次收购,在直接持有并运营上市公司广电信息的基础上,实施新媒体业务上市。

“这次重组现在还处于预案阶段,是由台里(上海广播电视台)来具体操作的,百视通只是交易资产,并没有参与其中。”百视通行政总监张建1月11日向本报记者表示。

复杂的三方交易

这次重组是上海市国资委牵头的。

由于上广电5代线巨亏,其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广电电子和广电信息作为5代线的股东也出现了连续巨亏,2009年6月在上海国资委的主导下,上海仪电集团以21.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广电电子30.07%及广电信息42.24%股权,成为其大股东。

2010年初,上海国资委将上广电集团整体划归到仪电集团旗下,这样仪电集团除了将上广电集团部分盈利业务继续保留外,还准备将广电信息作为“壳”公司来寻求资产重组的机会以套现,在上海市国资委的牵头下,他们找到了正在筹备旗下子公司上市的上海文广。

上海文广过去几年一直在对旗下资产进行整合,其中就有东方传媒控股的百视通网络和百视通传媒,以百视通为龙头的新媒体业务的上市从2009年起便提上了日程。

“百视通一直希望在中小板或创业板IPO上市,但是在上海市国资委介入后,从2010年4月开始,重组广电信息成为其上市的唯一道路。” 广电专家包冉告诉记者。

消息人士透露,上海国资委也希望盈利情况较好的上海文广来帮助上海仪电集团清理上广电集团的遗产,上海文广接受了这一任务,“当然百视通也可以借机上市。”

东 方传媒从2003年开始积极探索新媒体业务,先后开办了东方宽频互联网视频、东方龙手机电视、百视通IPTV等新媒体业务。2010年8月31日国家广电 总局同意东方传媒集团新媒体板块拟在国内A股市场借壳上市的计划,2010年10月,东方传媒旗下的欢腾宽频、东方龙、东方宽频等公司的全部股权注入百视 通。

这一切都为借壳广电信息上市扫清了障碍。

谁是最大赢家?

东方传媒要让百视通上市,就必须先让仪电集团置换出此前亏损或微利的业务,比如广电电子按照预案将要收购的广联电子等三家公司,2010年前8个月的整体盈利只有1000多万元。广电信息其他的亏损业务,则主要由仪电集团来接收。

根据广电信息的公告,广电信息将向仪电集团及其关联方出售全部主业相关经营性资产和部分非主业资产,向仪电集团非关联第三方出售公司或者公司的下属公司部分非主业相关资产,全部出售资产将以现金为支付对价。

据悉,这些拟向不特定非关联第三方挂牌出售的资产包括上海广电股份浦东有限公司100%股权和上海广电锦和创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39.38%股权,东方传媒承诺作为意向受让方参与进场摘牌。

百视通有关人士告诉本报,上述三项交易共同构成本次资产重组不可分割的整体,三项交易中的任何一项未获批准,则其他两项交易均不生效。

显 然,百视通要想完成借壳上市,还需要仪电集团来掏钱买下这些亏损的业务。为了让仪电满意,东方传媒将以7.67元/股的价格收购广电信息36.6%股份 (即2.59亿股广电信息A股股票),总交易价格合计19.9亿元,这对仪电集团来说应该是比较满意的,因为2009年6月仪电收购广电电子和广电信息两 家公司股权只用了21.9亿元,而要收购广电信息剩余业务其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很高。

在清理完原来的资产后,广电信息将以现金和定向增发的方式来从东方传媒手中收购一些质量较好的资产,即百视通51.78%股权、文广科技100%股权、广电制作100%股权、信投股份21.33%股份。

而为了百视通的上市,东方传媒与其他股东进行了多次资产重组,特别是原来的大股东同方股份在去年两次减持,股权逐步稀释,使得东方传媒控股比例提高到了51.78%。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重组中,东方传媒还将除百视通外的其他一些与新媒体业务有关的内容和设备制造企业放入了广电信息,即文广科技100%股权、广电制作100%股权、信投股份21.33%股份。

对于其他的股东来说,在2010年的几次减持前,同方股份通过百视通的分红等已经获得了超过亿元的收益,在去年的两次减持后又套现超过4亿元,而在这次重组后其持有的百视通股份将转化为广电信息的股权,在12个月锁定期后依然可以套现。

这次交易资产总的评估价值达到了43亿元,在上市后随着股价上升,这一数字有望继续提升,对于同方股份,以及无锡TCL创动投资等其他9家股东来说,百视通的上市都将是一场资本盛宴,1月11日广电信息的无量涨停仅仅是个开始,其中田溯宁、李东生等投资大佬都将获益匪浅。

虚高的评估值?

尽管如此,对于东方传媒的百视通等公司最终选择借壳广电信息上市的方式,一些主要的投资者还是颇有微辞,包括同方股份在上市前夕选择减持,也与此有关。

“广电要求新媒体业务上市必须要达到广电国有资金控股超过51%的比例,这是同方股份选择放弃部分股权的主要原因。” 同方股份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同方股份投资的另一些公司回报可能更大。

此外,对于百视通和其他几家相关公司资产评估总值达到43亿元,外界也存在质疑。

百 视通目前最大的收入来源是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获得的IPTV业务分成收入。同时,作为IPTV技术和运营服务提供商,百视通技术为IPTV产业链的相关企业 提供技术服务并收取相关服务费用。2009年,百视通技术的IPTV业务收入为2.57亿元,约占百视通技术2009年营业收入的73%。

三网融合已从2010年6月开始试点,国内IPTV业务也已经开始在12个试点城市推广,第二批试点城市也将很快推出,而此前百视通在国内600多万IPTV用户占比超过65%。显然,IPTV和相关的广告业务是百视通未来主要的盈利希望所在。

然而,随着三网融合试点将其中8个城市IPTV播控平台建设权交给央视旗下的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一些专业人士对百视通未来在IPTV业务上的成长空间并不看好。

“其实,即便在上海、哈尔滨等百视通开展业务的城市CNTV也可以参与,所以百视通在上市后能够保持此前的盈利水平和发展速度让人怀疑。”包冉说。

百视通接下来面临的最关键挑战,是如何在IPTV领域应对杭州华数、CNTV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也是百视通抢占机会争取上市融资的动力所在。目前为止它的这一进度走在了新媒体的最前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6

中移動4G進展落後路線圖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23/100341787_all.html

  11月下旬,中國移動召集各大通信設備商在中國移動研究院開了一次特別的總結大會,總結早已結束的第四代移動通訊(4G)TD-LTE的規模測試。

 

  會議對外秘而不宣,更特別的是,會議的總結形式並非各廠商坐在一起討論測試結果,而是中國移動一對一的單獨「會見」。

  據參加此次規模測試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移動主管人員分了幾個小組,與廠商一對一談話,或詢問測試指標,或對測試細節提出質疑,「各家廠商像小學生回答老師提問一般匯報了各自的測試情況」。

  「最後中國移動把所有的測試結果都拿過去了,他們肯定會有一個排名,但我們不知道。」上述知情人士坦言,「這次會議更像是審核會,而不是總結會。」

  作為包含大量中國專利的4G國際標準,在中國移動的推動下,TD-LTE從概念論證到技術試驗,已有兩年。2010年12月,國家工信部正式批 覆中國移動提交的《TD-LTE規模技術試驗總體方案》。隨後,TD-LTE規模測試在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深圳、廈門六大城市悄然展開。只有完成這 一輪規模測試,才有可能開始展開試商用。

  9月底,各大廠商已先後結束了第一期規模測試,但至今也不知曉自己的真實成績。截至記者發稿,測試總結報告仍未公佈。

  據財新《新世紀》多方採訪瞭解,最終測試總結報告之所以至今難產,關鍵在於跟預期有明顯差距,而那些沒有通過測試的廠商如何處理,相關產業政策如何釐清,也讓從工信部到中國移動上下對4G的戰略部署存在分歧。

與預期差距明顯

  儘管TD-LTE規模測試詳情尚未公佈,從工信部和中國移動公開的資料統計,共有七家系統廠商和三家芯片廠商完成了第一階段規模測試,建成基站850個。

  對於這個結果,中國移動副總裁李正茂表示「符合預期」。但實際上,中國移動的預期並不僅這些。

  東方證券發佈的一份通信行業報告顯示,早在2010年四季度,中國移動已明確了預商用網部署規模,擬在杭州、上海、廣州、深圳、南京、廈門六大 城市共建3060個TD-LTE基站,每座城市約為500個。在工信部2010年12月批覆的《TD-LTE規模技術試驗總體方案》中,北京也被加了進 來,計劃建設規模較小的演示網絡。

  按照計劃,TD-LTE規模測試將分兩階段進行。在第一階段規模測試中,在京建網再也沒有被提起。最後的計劃變成由11家廠商共同完成全國六城的規模測試,每家廠商承建110個基站。

  令中國移動始料未及的是,有些設備廠商遲遲未通過工信部的准入測試。8月9日,中國移動官網公佈的第一階段規模測試進展中,措辭是「擬建基站規模超過1000個」。

  愛立信大中華區市場與戰略規劃部總監常剛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解釋:「七大廠商肯定沒問題,但有些廠商是後面才進場的,有的7月才開始選站、建站,由於遲到了三四個月,可能沒建完基站。」

  常剛所指的七大廠商是華為、中興、大唐、諾基亞西門子(諾西)、阿爾卡特朗訊(阿朗)、摩托羅拉和愛立信。3月24日,華為、中興、大唐、諾西、阿朗五家廠商獲得工信部首批入場券,開始規模建網。三天之後,摩托羅拉、愛立信也跑入賽道。

  財新《新世紀》記者得到的一份材料顯示,6月2日,七大廠商建網完畢,幾乎同時啟動了正式的網絡測試。而新郵通、烽火、普天在5月26日才通過 工信部的准入測試,開始建設規模試驗網。由此,11家系統廠商在各城市的佈局漸漸清晰:華為和愛立信在深圳,中興和烽火在廣州,大唐和普天在南京,諾西和 新郵通在杭州,阿朗在上海,摩托羅拉在廈門,中國移動預先劃定的11家系統廠商中,惟獨三星始終語焉不詳。

信號未明朗

  部分廠商未按計劃建完基站,從技術上來說,其實並不影響中國移動進一步實施4G商用計劃。

  野村證券分析師黃樂平介紹,從全球運營商的經驗來說,能夠建試驗網的廠商並不一定能夠最終建網。建試驗網是一個考核的過程,比如說運營商選四家廠商建試驗網,最終可能只會選兩家達標的廠商建正式的商用網。

  大唐TD-LTE產品線總工程師蔡月民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並不是所有廠家必須達到完全一致的成熟度才能繼續向前走。按照工信部的原則,只要兩家以上廠商達到測試目標就具備了開始下一階段的條件。

  在《中國移動「十二五」網絡發展規劃》中,中國移動曾為TD-LTE制定了明確的規劃時間表:2010年下半年在部分大城市開展規模試驗,逐步進入商用階段;2012年-2013年在密集城區規模商用;2014年-2015年覆蓋普通城市和室內區域。

  按這份規劃,規模試驗應該在2011年完成。顯然這已然不可能實現,部分廠商還在快馬加鞭的建試驗網,而第二階段規模測試尚需等到2012年。

  「中國移動TD-LTE商用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各種說法都有,有人說是2012年下半年,有人說是2014年甚至以後。」常剛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展開商用的另一個障礙是中國尚未明確TD-LTE的商用頻譜。一旦頻譜發生變化,終端廠商將不得不修改手機的設計,耗費很大。

  中國曾在2.3GHz頻段劃出了100M的TDD頻譜。一直以來,在國際上的通用說法也是中國主推2.3GHz作為TD-LTE使用頻段。「但 是現在,2.3GHz、2.6GHz頻段都面臨選擇。最終TD-LTE會使用哪個頻譜,可能還有更多的選擇。」常剛對此略顯無奈,「我覺得應該第一時間把 頻譜明確下來,給大家一個信號。」

  目前,產業鏈上的許多廠商們蓄勢滿滿,只待中國TD-LTE的產業信號。這個情形類似美國電信運營商Verizon啟動LTE商用的前夕。 2010年12月5日,Verizon無線宣佈在美國38個主要城市提供LTE商用服務,隨即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各大廠商展示的LTE終端整 整多出一倍。

  「具有領導地位的消費者對整個產業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但是相對來說,中國市場的信號還不是那麼明顯。」常剛認為,抓住的時間點匹配了市場 需求目標,這樣才能推動產業鏈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如果一直沒有明確的信號、政策永遠是模糊化的,到了一定的階段,這個雪球可能推起來就很難」。

4G商用時機爭議

  中國移動需要考慮得還更多。

  黃樂平認為,現在的中國移動之所以遲遲不公佈規模測試結果報告,關鍵是需要考慮,是等待所有人考核都通過了再往前走,還是已通過考核的人往前走?「因為報告一出來,就知道誰通過誰沒通過了,這牽涉到利益分配問題,還有工信部的整體考慮。」

  工信部的整體考慮主要指的是中國巨大的3G投入如何處置。瑞銀年初發佈的報告顯示,三大電信運營商三張3G網絡的平均利用率都不到15%。然 而,三大運營商3G布網卻耗資不菲。工信部科技司高技術處處長葉林曾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移動3G網絡支出超過1450億元,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則 分別投資798億元、673億元。相比之下,根據野村證券的市場報告,如若中國移動在2012年下半年或2013年上半年啟動TD-LTE商用服務,將給 TD-LTE產業鏈上的各大廠商帶來550億元的市場。

  儘管在3G上投入最大,但中國移動投奔4G的心情也最為急切。據東方證券預測,若中國移動遲至2014年才開始商用TD-LTE,屆時聯通將積 累2.26億的3G用戶,佔中國3G市場份額的33.6%,收入份額也將佔到運營商整體收入的25.93%,對中移動形成強勁挑戰。

  「聯通、電信的3G網絡更加成熟,顯然希望3G向4G過渡的時間拉長一些。這樣不僅可以補償建網投入,還能延續現存的市場優勢。」和君諮詢合夥人許寧分析,「當然,一旦中國移動4G開始商用,聯通、電信也會相應進行戰略調整。」

  對中國移動來講,另一個為難之處在於產業鏈上的障礙。「系統設備基本上已經具備商用的能力,當然這也需要進一步的驗證。但是系統設備製造能力,基本上不用太擔心。」中興TDD產品副總經理姚磊坦言,「我們關鍵需要考慮終端這個產業鏈怎麼來成熟,芯片怎麼來成熟。」

  在芯片方面, 目前全球至少已有17家廠商在研發TD-LTE芯片,但能提供TDD/FDD融合芯片的只有高通、海思、Altair。

  「真正進行商用的只有高通。當然,也有很多廠商做出來了,海思也能提供多模芯片,但要達到實際商用的標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黃樂平認為,「尤其在中國,芯片必須支持3G制式的TD-SCDMA,這還有一定難度。」

  即便高通的TD-LTE芯片可以商用,但手機廠商是否會採用高通的芯片也是個問題。據知情人士介紹,全球尚不存在商用的TD-LTE手機,大部分的手機廠商譬如諾基亞只是宣佈「即將」推出,但這個「即將」並沒有確定的時間表。

  不過,黃樂平認為對TD-LTE的未來應持樂觀。通信業作為少數幾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並可以「走出去」的產業,國家對TD-LTE在世界範圍內 擴大技術影響力一直持支持態度,《通信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徵求意見稿》也即將出台,「這應該是一個優先於內部利益調整的大方向」。他提醒說,TD- LTE成為全球4G主流技術的時間窗口就在這一兩年,如果等到2014年才開始商用,那個時候WCDMA和CCDMA2000的4G版本FDD已經全球鋪 開,TD-LTE就會陷入類似TD-SCDMA的境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62

煤炭大王發跡史 張新明掘金運輸、轉戰焦煤及退出煤礦業路線圖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4/3NNDE3XzQyNzc3NQ.html

張新明,曾有「山西首富」之稱的煤炭大王,正在成為其曾經的合作夥伴們的敵人。這些人裡有和他合作經營煤礦的企業家、有在他投資企業工作過的管理者、有賭場上的對手以及相識40多年的老朋友。

多 方恩恩怨怨已經持續多年,利益糾葛盤根錯節。在與張新明對抗的人當中,包括沁和能源集團董事長呂中樓,其與張新明在金海煤礦、蘆清王公司等項目的合作上結 怨。山西煤運公司因金海煤礦股權轉讓糾紛與張新明對簿公堂,呂中樓的同學裘曉紅作為蘆清王公司的實際管理者受這場恩怨波及已經被判11年有期徒刑,正在準 備申訴。此外,張新明在澳門賭場與朱亮因9000萬港元的債務糾結,北京新興醫院由此捲入這場紛爭,而在澳門經營「洗碼」生意的武全旺則在被張新明數次舉 報詐騙案後,與張新明的關係已經劍拔弩張。

\

運輸發家

2005年,「胡潤能源富豪榜」(「胡潤百富榜」子榜單)發佈,榜上有8位山西煤老闆,張新明排第一,「山西首富」的名頭就此流傳。

張新明,1963年出生在山西古交縣吾兒峁村一個普通的家庭。其發跡之初並無背景。據一位接近張新明的人士介紹,上個世紀80年代張新明曾到山西繁峙縣一座金礦工作。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回到古交的張新明看到了當時煤炭運輸車皮緊張、煤炭運不出山西的商機,開始做起了煤礦運輸生意,這是張新明事業的第一個轉折點。

山西省產權事務中心出具的《關於山西華北黃金實業集團公司產權界定意見書》顯示,張新明在1994年2月與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在北京簽訂協議,雙方決定聯辦華北黃金實業(集團)公司(下稱「華北金業」),張新明作為該企業的法定代表人。

上述資料稱,張新明通過多方籌備,向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提供了價值1510萬的固定資產清單,其中包括一座200萬的洗煤廠、價值500萬的自備車48節、一座300萬的煤礦,還有一些汽車等資產,另外再加上近300萬流動資金。

材 料中同時顯示,在張新明提供了1500萬註冊資金之後,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為華北金業出具了「三證」:軍辦企業設立批准書、軍辦企業法定代表人 審批書、企業財務主管人員合格證書。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為華北金業提供15副武警汽車牌照,後實際提供10副,但需向華北金業收取軍車牌管理 費:1994年40萬元、1995年100萬元、1996年以後每年150萬元。

工商資料顯示,1994年5月華北金業在山西工商局註冊登記,主營業務投資開發黃金及其它有色金屬,興辦土石方工程、煤焦加工與銷售等相關企業。這一年,華北金業付給了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40萬元。

由於稅費上的各種優惠政策,憑藉這10張軍車牌照,張新明可以降低煤炭運輸上的成本。

對古交縣熟悉的人士對本報記者稱,當時古交縣的煤炭開採很不規範,非常多的非法、違法開採現象,在當地被稱為「撕黑口子」。

1995 年7月,武警內蒙古森林總隊後勤部參與到華北金業與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的合作當中,三方簽訂協議,華北金業與武警黃金指揮部生產經營管理部脫離 隸屬關係,改為隸屬於武警內蒙古森林總隊後勤部。武警內蒙古森林總隊指派一名後勤領導負責華北金業的黨務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共發放給華北金業58付軍車 牌,而華北金業需上繳一定金額的管理費。

1998年國家決定,軍隊、武警部隊和政法機關一律不再從事經商活動,所辦的經營性企業一律與軍 隊、武警部隊和政法機關徹底脫鉤。在這一年的11月16日,武警內蒙古森林總隊辦理了註銷登記,與華北金業脫鉤。上述材料稱,三年間,華北金業付給武警內 蒙古森林總隊290萬元,華北金業的所有者權益歸張新明的哥哥張新躍所有。

轉戰焦煤

此後,華北金業迅速轉型,在1998年12月註冊成立山西金業物貿有限公司(下稱「金業物貿」),批發零售煤製品、焦炭等多種產品,包括鐵路和公路運輸註冊資本800萬元。

此時金業物貿的董事長是張新躍,但公司的大股東是山西華北金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星亮,此人是張新明的弟弟。

「煤炭大王」發跡史

張星亮出資450萬元,佔金業物貿56.25%。張新躍出資250萬元,另一名股東為孫有義,出資100萬。

張新明在焦煤的第一次大筆投入是在2001年。山西發展計劃委員會下達的項目核准書顯示,2001年1月7日,金業物貿60萬噸大型機焦爐的項目獲得核准,投資近3億元。

兩 個多月後,金業物貿註冊資本增至8000萬元,張新明再次走到幕前。此次註冊資本當中張新躍出資5718萬,張新明以232萬資產及1250萬的貨幣出 資。張新明成為金業物貿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這樣金業物貿的股東結構變為張新躍佔股74.6%、張新明佔18.525%、金業房地產佔股 6.625%、孫有義佔股1.25%。

2001年3月,金業物貿更名為山西金業煤焦化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金業集團」),金業集團經營範圍增加了焦炭生產。張新明正式進入焦炭行業,開啟了資產迅速擴張的階段。

此後,山西經貿委批覆金業集團領取《煤炭經營資格證書》,批准張新明通過鐵路經營出省銷售原煤、精煤,需按要求繳納煤炭專項基金和費用,金業集團還獲得了進出口經營權。

貸款是張新明的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由此牽扯出了山西省太原市商業銀行行長吳元受賄案。

山西省原平市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05)原刑初字第148號顯示,在1999年-2003年吳元曾先後收受張新明港幣10萬元、人民幣10萬元。再加上其它受賄所得,吳元被判17年有期徒刑。

山 西太元律師事務所出具的「晉泰元審【2006】0021號」審計報告顯示,金業集團的長期債務中,包括太原市商業銀行的長期借款4億元,短期借款 1.4795億元,應付票據4.8億元。直到2009年,金業集團仍有7.8115億元貸款未歸還,佔該行核心資本的約1/4。

金業集團 在2001年之後迅速壯大。金業集團2004年財報顯示,到了2004年金業集團除焦化外,還投資了山西三和慶物貿有限公司、古交市三新煤焦實業有限公 司、古交市鑫源礦業設備有限公司、古交市三新汽運有限公司、古交市躍進糧油經銷有限公司。金業集團淨資產達到51.3639億元,但利潤不足2519萬 元。

2005年2月,張新明通過一系列的股權轉讓,再次變更金業集團的股權結構。張新明由此成為金業集團最大股東,佔股50%,張新躍與張星亮各佔股20%,倪燕萍佔股10%。孫有義和山西華北金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退出了金業集團。

這 一年,金業集團的產業版圖進一步集中到焦煤行業,其旗下企業有金業古交有限公司、金業焦化有限公司、古交三新煤焦公司、古交新盛洗煤廠、金業紅崖頭煤礦、 古交掃石煤礦、金業房地產開發公司、古交三新運輸公司,此外還有金業礦產公司車隊和古交鐵路專線。金業集團的淨利潤在2005年達到了近5194.6萬 元。

轉手煤礦產業

根據澳門賭場的「沓碼仔」武全旺介紹,張新明在2005年左右開始到澳門賭博。

此 後張新明開始運作通過金業集團上市融資。從2007年開始,金業集團先後欲通過*ST威達(000603)、*ST泰格(000409)、大通燃氣 (000593)借殼上市,但都以失敗告終。2005年-2008年,是金業集團效益最好。2007年,金業集團淨利潤達到了3.919億元。在2008 年金融風暴爆發之年,金業集團淨利潤仍實現同比翻番,達到了約7.27億元。但事實上,金融危機的效應已經開始顯現,金業集團2008年的財報顯示,金業 集團在12月份虧損了0.249億元。

山西的焦煤企業決定抱團取暖。2008年11月,金業集團還出資500萬,參與組建了山西聯合煤焦股份有限公司,佔股4.54%,該公司主營煤炭、焦炭的銷售運輸。

2009 年成為金業集團的分水嶺,當年利潤只有0.71億元。從金業集團的報表來看,金業的銷售收入在2009年同比下降了67%,從54億元跌到了不到18億 元。恰逢山西省在2008年開始煤炭資源整合,張新明手中煤礦面臨被整合命運。2009年6月,有報導稱,太原方面曾決定由同煤集團出面對金業集團進行重 組,併購價格約為80億元。此後重組擱淺。

山西省亦開始「焦煤反腐」,張新明受到這場反腐活動的波及,此外,張新明也被調查「涉黑」問題。經濟觀察網報導稱,2011年1月金業集團對外表示,2010年年中,針對舉報,山

西省公安廳聯合太原市公安局專門成立了專案組,深入調查張新明是否有違法犯罪事實,在經過約2-3個月的調查後,專案組得出了「調查結果與舉報內容不符,無涉黑行為等事實」。

2010 年2月9日,張新明開啟了與華潤集團的股權轉讓,謀求將手中的煤炭資產變現。《股權出質登記審核表》顯示,張新明將其金業集團的全部股權質押給華潤集團旗 下山西華潤聯盛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潤聯盛」),20億元。根據金業集團2009年的年檢資料,此時金業集團所有者權益約40億。

同 一天,金業集團與華潤聯盛簽訂了《企業重組合作協議》,華潤聯盛、中信信託、金業集團各佔股49%、31%、20%,成立太原華潤煤業有限公司(下稱「太 原華潤」),張新明旗下10家企業以實物投資形式,注入太原華潤。分協議顯示金業集團贏利能力最強的一焦廠被以7億元價格賣給了太原華潤,金業集團煤矸石 電廠則賣掉了2.3億元。坊間傳言,張新明通過資產股權轉讓變現100億元,但煤炭業內人士則稱,絕對不會有這麼多。

此外,金業集團的辦公樓還無償提供給太原華潤煤業長期使用。

2010 年4月30日,太原華潤正式成立,註冊資本金40億元:華潤聯盛出資19億,金業集團以原相煤礦作價8億出資,評估價超過8億元的部分計入資本公積金的方 式完成出資。根據太原華潤成立時出具的驗資報告,原相煤礦帳面資產32.67億元,煤礦部分資產評估值54.49億元。作為金業集團的出資,太原華潤認可 該礦評估價值為12.72億元,其餘4.72億計入資本公積金。除了這些資產,金業集團手中還握有兩個焦化項目,兩項目共計年生產能力280萬噸的焦爐、 年入洗能力580萬噸洗煤設置、以及一座4×6MW電廠和一座古交鐵路發運站。在太原華潤成立後,這些項目也轉到太原華潤手中。

至此,張 新明在山西主要的煤炭資產幾乎全部脫手。告別了煤炭行業的張新明找到了新的合作夥伴。TCL集團創投對資源類項目感興趣,在2010年8月,張與TCL集 團旗下的惠州市TCL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各出資2000萬成立了山西TCL匯融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進入創業投資領域,張新明任公司董事長。2011年, 該公司的董事長更換為袁冰,袁冰曾為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握有太原華潤20%股份的金業集團在2011年3月2日再次將全部股權質押給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而華潤深國投向張新明提供貸款,本報記者未查到具體貸款金額的記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05

官員晉陞路線圖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25248.html
36歲的劉浩(化名)是河北省中部某縣的政府辦副主任,苦熬資歷,一直尋覓著一個「空降」到鄉鎮做個一把手的機會,但事與願違,不是沒有空缺,就是錯失機會。

36歲的副科算是「超齡」了嗎?近期,官員陞遷時間表成為輿論熱詞,有報導稱,如果在35歲前不能陞遷到正處級,這個官員的仕途或再無突破空間。

劉浩可沒有想那麼多。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自己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在40歲之前獲得一個正科實缺的機會。

理論上說,一名政府公職人員從大學本科畢業到考取公務員再到晉陞鄉科級正職,最快可在28歲完成,但在多名接受本報採訪的打拚基層多年的公務員看來,這樣的「人生跳躍」可謂鳳毛麟角。他們稱,在中國,一個中等縣,正科級的官員超過百人,正科實職的官員不超過50人。

根據國家公務員局上週公佈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全國公務員總數為708.9萬人。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全國縣處級以上幹部60多萬人,還不包括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幹部,廳局級幹部有5萬多人,省部級幹部大約有3000多人。

粗略估算,公務員隊伍中能攀上省部級高峰的比例大約為萬分之四。訴苦官場獨木橋難過之餘,劉浩卻也道出了一些基層官員的心聲,晉陞只是一個理想,「但是越來越規範的幹部晉陞通道,也給了我不少希望。」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6月底舉行的全國組織會議上強調,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他要求,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和人才隊伍。

晉陞路徑

一段時間內,劉浩曾抱怨自己跟錯了人,如果當初被縣委書記看中,自己也許早就如願了,可惜,他跟了一位副縣長。

他知道自己初始學歷不高,是河北省一所不起眼學校的大專生,自學的本科。但是,他覺得自己很勤奮,對領導也比較貼心,領導愛打羽毛球,就陪著打;領導愛喝酒,就陪著喝……

劉浩總盼望著自己跟著的副縣長不日能夠高昇。這位副縣長確實高昇了,但劉浩依舊留在原位。

他也會自我安慰:自己的一個同班同學,長自己一歲,現在還是他所在縣下屬某鎮的辦事員,名義上負責信訪,實際上連副科待遇都沒有。

而劉浩已經是事實上的副科,在全縣一些重大活動中,自己的排名總在其他鄉鎮書記、鎮長之上。

以截至2012年底全國公務員總數708.9萬人為基準,按照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4億人計算,平均189人中即有一名公務員。

劉浩說,要想在公務員隊伍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首先要從這189人中脫穎而出。

按照《公務員法》,領導職務被清晰地分為十級: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鄉科級副職。

非領導職務(綜合管理類)又被分為八級:巡視員、副巡視員、調研員、副調研員、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

要想從189人中脫穎而出,成為辦事員或者科員,則必須經歷公務員考試。按照公務員法的要求,成為公務員的起始年齡為年滿18週歲。實際上,如果大學本科畢業的話,按照7歲的正常上學年齡,起始年齡應為23歲。

從普通百姓成為公務員,算是完成了官員晉陞的第一步。根據《公務員職務任免與職務升降規定》(下稱《升降規定》)的規定,在具備學歷條件的基礎上,晉陞鄉科級副職領導職務的,應當擔任科員級職務三年以上。

但晉陞領導職務並不是一種必然,需要經過至少三道程序:民主推薦、組織考察和集體討論決定。劉浩表示,自己晉陞副科時,也經歷了這樣的程序。但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而且也不是擔任科員三年就必然升職,很多人工作了十幾年,仍然是科員,「最多混個非領導職務的副主任科員」。

但無論如何,這已經完成了官員陞遷的第二步,由普通公務員成了「領導」。按照《升降規定》,晉陞鄉科級正職領導職務的,應當擔任副鄉科級職務兩年以上。也就是說,理論上成為正科的最早年齡在28歲左右。

繼續晉陞之路的競爭則更加激烈,劉浩曾競爭過一個鎮長的職位,他說,一般情況下,從副科到正科,都會有3到5人競爭上崗的局面。

選拔規範

「有媒體報導說,35歲升為正處。這不是不可能,但是這絕對屬於少數仕途相當順暢的人。」供職於四川省成都市某廳級單位的許文(化名)告訴本報記者,在他們同一批次進入該省廳級單位的十幾個人中,升得最快的大約在三十八九歲才成為正處。

在政府機構,官員職級的提升跟單位級別有直接的關係。在省廳級單位中,處級以上幹部配置較多,而在縣一級的政府機構中,職級提升的難度相對更大。

劉浩說,自己成為縣長或縣委書記,只是一個理想。「但是越來越規範的幹部晉陞通道,也給了我不少希望。」

他所說的希望除了上述一系列規範領導幹部選拔的文件外,還包括今年上半年出台的《公務員公開遴選辦法(試行)》,其中明確,市(地)級以上機關從下級機關公開擇優選拔任用內設機構公務員。

山東某地級市的一名處級局長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表示,正是遴選機制給了他機會。他之前在山東某縣擔任副縣長,多年來,由副處升正處的機會一直沒有出現。最終,一次遴選機會出現,他被調任到現在的地級市擔任處級局長,實現職位級別的升格。

除了參加遴選,破格提拔也是公務員晉陞的一條快捷通道,但近年發生的一些官場「火箭提升」事件異化了這一途徑。《人民日報》曾聯合人民網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7.9%的接受調查者擔心被提拔的年輕幹部身後「有背景」,選拔任用不透明。

僅2012年至2013年這段時間內,連續被曝光多起火箭提拔事件,其中部分事件經歷了「曝光——停職——調查——撤職」的過程,從中透露出違規提拔程序的問題。尤其對於其中有著「官二代」背景而被提拔的幹部,輿論質疑之聲不斷。

竹立家認為,近年來出現的「火箭提拔」現象不僅違背「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選拔原則,而且不符合基層幹部培養的現狀,可能致使很多公務員失去工作的職業預期,嚴重的話,還對公務員激勵機製造成畸形影響。

他同時認為,破格提拔也是干部選用的一種特殊方式,但如何將這種方式規範在最基本的法律框架內,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相比於個別跳級晉陞的案例,更多官員的提拔還是依靠基層經驗和實幹成績,這其中,GDP(地區生產總值)又是最耀眼的光環。

按照《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規定,提任縣(處)級領導職務的,應當具有五年以上工齡和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一般應當具有在下一級兩個以上職位任職的經歷;由副職提任正職的,應當在副職崗位工作兩年以上,由下級正職提任上級副職的,應當在下級正職崗位工作三年以上。

能夠走上縣處級崗位的,是公務員隊伍一部分人的巨大轉折,也是大多數人的封頂之作。

按照竹立家透露的數據,全國縣處級公務員約有60萬人,這相對於708.9萬人的整體隊伍而言,其晉陞比例大約在12:1的狀態。

河北省一名曾任縣委書記的退休官員告訴本報記者,走到縣處級崗位,如果成績突出,尤其在自己任內轄區財政收入或所謂GDP明顯增量,向副廳級即地級市副市長邁進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很多一票否決的事件發生後,再往前走已經是十分渺茫。

對地方領導晉陞中唯GDP論的考核體制已經備受詬病多年,在此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基層腳印

從科員到科長、從科長到處長,升任之路隨著職位數量原因,難度越來越大。

從處長到廳局級幹部,就是要從60萬人中選出5萬,比例也是12比1。若與整個公務員隊伍對比,則是142比1。再升任至省部級官員呢?以廳局級幹部為基數對比,為16.7比1;以處級幹部為基數比較,為200比1。

翻看現任省部級幹部的履歷,他們亦是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打拚而來。

比如,1950年出生的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25歲出任河北省冀縣城關公社黨委副書記,32歲前往北京大學學習,34歲畢業後出任河北省棗強縣縣長。到達正處這個職級,郭庚茂打拚了近10年。1991年年底開始,他又經歷了副廳、正廳,1998年成為河北省副省長、2007年成為省長。

從基層幹部到正部級官員,郭庚茂用了超過30年。

竹立家認為,隨著公務員管理漸趨法治化和規範化,在公務員晉陞問題上,尋求一條民主、科學、客觀、規範的晉陞之路,給公務員一個穩定的「職業預期」,在公務員隊伍中建立一個合乎道德的激勵競爭機制,將對促進科學發展及和諧社會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年初,人社部表示,需要探索建立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在公務員法規定的制度框架內,保持現有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晉陞制度不變,建立職級晉陞制度,實行職級與待遇掛鉤。

竹立家則建議,應當釐清官員和公務員的概念界定,否則將造成官本位盛行。他認為,公務員的晉陞是一個序列,而官員的晉陞是另外一個序列,二者不能混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15

中小服裝品牌突圍路線圖!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697.html

一、中小服裝品牌的實體渠道困境

北京國貿一期的星巴克因扛不住高昂的租金,關店了,微博上因此有人約架,爭議到底是不是電商逆襲而導致的。姑且不論星巴克關店是不是電商造成的,但實體店舖背負的高昂的租金對於諸多服裝品牌而言,則是有切膚之痛,早就有人說了,服裝企業其實是給房地產老闆打工,一年辛辛苦苦掙點錢,最後到落到房地產老闆的口袋裡了。

實體店舖高昂的運作成本如今已經成為服裝品牌難以承受的營銷之痛:一方面高昂的店舖租金壓制了投資店舖的加盟商的投資熱情,另一方面,則使現有的店舖面臨重大的生存危機。這二者就造成了諸多的中小品牌在實體渠道的現實困境。

在實體渠道中佔據主流消費地位的百貨商場,因其設置的門檻,又將絕大數的中小品牌排除在外,好不容易擠進去的品牌,則因百貨商場種種不合理的費用被盤剝殆盡,到最後只落得一陣吆喝,因而有人說不進百貨商場是等死,進去是找死。

可以這麼說,這麼多年,國內的中小品牌一直都活得痛苦不堪,歷盡千辛,那些現在所謂的大品牌、一線品牌差不多都經受了這種痛苦的煎熬,才有今日的地位,在國內做服裝品牌的難言之痛,可想而知。

這些過五關斬六將、好不容易活下來的品牌,原以為可以歇口氣,調整一下,但不成想,半路殺出了一個程咬金—電商來了。一下子給這些以實體渠道為根據地的中小品牌又加一道緊箍咒,而且是致命的!直接抄底品牌的實體渠道,街鋪、商場銷售一落萬丈,品牌的實體渠道的運作已經四面楚歌!

終端店舖難以維持、百貨商場日漸衰落、電商的倒逼構成了今日中小品牌的營銷圍城,面對電商的步步緊逼、咄咄逼人的態勢,中小品牌在實體渠道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加上國內經濟前景的看淡,消費市場日趨低迷,這讓中小品牌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雖然還不至如是哀鴻遍野,但就像星巴克關店釀了一杯苦咖啡一樣,中小品牌心頭的苦只比苦咖啡要苦得多。

面對如此困局,中小品牌該如何突圍?突圍的方向在哪裡?又該如何出招?

二、中小服裝品牌電商演進史

據波司登公佈的2012/2013財年年報顯示,實體渠道關店246家,但其電商業務收入達3.5億元,同比增長76.7%。這是國內服裝品牌現狀的一個縮影,在實體渠道嚴重縮水、難以獲得增長之時,紛紛加大電商運作的投入力度,成為品牌的另一個發展引擎,像國內的運動品牌、休閒品牌無不如此,但這些傳統渠道的一線品牌之所以能在電商方面有所斬獲,所依賴的並不是他們的電商運作方面有何高超之處,他們所依賴的僅僅是在實體渠道所積累的品牌知名度和綜合實力,但中小品牌的命運則是另一番景象,由於在實體渠道並沒有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加上自身實力的羸弱,在進軍電商的道路上,不是半途夭折,就是苦苦掙扎。

比如,我認識的一個上海女裝品牌,在08年淘寶商城剛剛運作不久就進入了,但由於運作的失誤,苦苦支撐,不久就偃旗息鼓,敗下陣來。這些中小品牌運作電商失敗的慘痛教訓,真是不勝枚舉,時至今日,仍然還有不少中小品牌在前往電商的征途中折戟沉沙,讓人不勝唏噓。

雖然每個中小品牌進行電商運作的時機有所不同,但從整體上來講,大概都經歷了以下幾個不同的階段:

1、觀望期

08年至10年,這段時期,雖然適逢歐美金融風暴、外貿出口銳減,但國內的消費環境因國家經濟政策的刺激,反而令這些中小品牌獲得了一個短暫的黃金發展期,實體渠道獲得了穩健的發展,加上電商平台剛剛起步,所以,這個時期的中小品牌普遍採取了觀望的態度。比如我曾經任職的某家居服品牌,就一直從08年苦苦觀望到10年下半年才開始運作,雖然08年我就力主進行電商運作,但老闆還是要觀望。這個觀望期,令許多品牌痛失電商發展的先機,反而是那些在實體渠道走投無路的品牌,抱著在電商搏一把的心態,出乎意料的成功了。

2、興奮期

11年至12年,這段時期,由於諸多淘品牌都已經嶄露頭角,像內衣品牌歌瑞爾、女裝茵曼、韓都衣舍等,加上夢芭莎、凡客這樣的垂直電商品牌的崛起,都刺激了這些中小品牌,他們方才醒悟:這些人連服裝平車都沒有見過,都能把電商做好,我們還有做不好之理?於是,紛紛抱著萬丈豪情,加入到電商大軍。比如說曾經就有一個工廠老闆要和我合作搞電商品牌,二十幾台平車,一個裁床,但依然興致勃勃、誇下海口要在電商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出來。可以說這個興奮期,也是一個電商躁動期,許多人盲目進入,最後慘淡收場。

3、倒逼期

13至14年,上面說了,中小品牌正在遭受圍城之痛,電商抄底實體渠道,倒逼品牌要做出渠道的選擇,甚至對於很多在實體渠道發展就不怎麼好的中小品牌,在此時可能要做出放棄實體渠道的運作。但實體渠道作為中小品牌的發展命脈所在,這個戰略抉擇,對於諸多中小品牌而言,無疑都是非常痛苦的。雖然實體渠道日漸艱難,但總算還能維持,如果電商運作失敗,同時又喪失實體渠道,對於中小品牌而言,這就好似嗷嗷待哺的幼兒失去了最後的奶水。

4、雙飛期

我一直以來的觀點都是,無論電商怎麼發展,實體渠道如何演變,但從根本上來說,電商和實體渠道不是誰滅了誰的問題,不是誰取代誰的問題,這二者之間應該是互補、互利的。我相信這些中小品牌通過痛苦的調整、摸索,一定會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到那時,就會做到:線上線下、雙翼齊飛的局面,這應該是一個品牌最為健康的渠道佈局和運作策略,當然,不排除某些品牌只會二選一,但雙翼齊飛應該是主流。

以上就是中小品牌在電商運作方面所經歷的幾個不同時期,從中能看出中小品牌在不同時期的心路歷程和發展脈絡,從觀望、興奮、倒逼,一路走來,著實演繹了不少品牌發展的成敗浮沉的悲歡心境,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只為品牌能出頭。

那這些深陷圍城之痛的中小品牌該如何在競爭日漸加劇的電商市場殺出一條路來呢?如何才能夠打勝這場只能勝不能敗的突圍之戰呢?且聽下回分解!

三、打勝突圍之戰

我在《內衣終端生死劫》中提到過品牌電商運作與實體渠道之間的矛盾,並為此做出了粗略的幾個解決思路,但這是不完整的。但中小服裝品牌遭遇的困境和內衣品牌如出一轍,甚至過猶而不及。

擺在中小服裝品牌面前的問題很清晰:1、電商是一定要做的,那麼如何平衡線上與線下的衝突?2、如何有效的解決現有代理商和店舖的利益?其實,就這兩個問題,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則實體渠道穩定、電商就可以大展拳腳。

我們講中小品牌的圍城之痛,就是因為沒有解決上面的2個問題所致,才處處掣肘,有力無處使,所以,中小品牌的突圍方向就是:一、進軍電商,二,優化實體。

先講第一個方向:進軍電商。多次講過,這是大趨勢,這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技術革命帶來的商業革命,是傳統商業向電商轉變的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那個攻擊我的專事實體渠道培訓的大師可能要失業,但倒在這種大趨勢之下被歷史車輪碾過的犧牲品又何止這個大師呢?所以說,中小品牌無論面臨何等困境,只要尚有餘力,就必須全力以赴的去運作電商。如果說,10年之前的觀望尚屬正常,按捺住12年之前的興奮也可理解,但現在,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了,這是電商的最後末班車,錯過了,估計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第二個方向:優化實體。怎麼講?中小品牌在實體渠道方面,一直以來都是重拓展,輕管理。這到和國內經濟的發展造成的污染一樣,走的也是重發展,後治理的路子。現在好了,有人說,經濟發展造成的污染基本可以抵消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中小品牌差不多也是如此,前期一口氣跑馬圈地,撒開腳一路狂奔,全國各地開店,全面開花,但惡果就此種下。有報導數據顯示,李寧、匹克、特步等七八家運動品牌去年關閉了4000至5000家門店,這是上市公司的數據可以披露,公眾才得以知曉,中小服裝品牌的數據無法統計,但加起來估計也不會低於這個數字。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小品牌必須優化、調整實體渠道,對於代理商的運營能力進行改造,對店舖的盈利能力做提升,穩固實體,才能抗禦即將來臨的暴風雨。

這兩個方向是中小品牌必須要正視和切實去做的,要根據品牌的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行動方案,而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

明確了方向,那麼突圍的之戰的方案有該如何呢?

1、區隔制

很多中小品牌的糾結大多數都是源於線上線下同一個品牌,這就造成了實體渠道的不滿,品牌在天貓賣的價格比他們的進貨價還要低,他們當然就不干了。顧客進店一看,網上要便宜一大截,試完衣服就回去在網上買了,店舖淪為電商的試衣間了。目前實體渠道憤憤不平的原因皆源於此。

實體渠道的情緒難以安撫,也對品牌的電商運作形成了干擾,不能天天聽代理商投訴置之不理啊。因此,很多品牌索性不做電商,省得代理商為此火冒三丈。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實行品牌區隔,線上與線下用不同的品牌來進行運作,有人說了,兩個品牌不同運作,品牌沒有這個實力,光做貨就壓死廠家。但反過來想想,做得好一點的品牌,哪個倉庫不得有個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庫存呢?這些庫存與其放在倉庫看著鬧心,還不如踏踏實實的用來做電商,改一個吊牌的事情。品牌不同了,代理商也無話可說。雖然都是同樣的產品,但在同質化已經嚴重連廠家自己都分不清哪個是自己的貨的當下,普通消費者就是鈦合金眼睛也難以區分。

那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很多中小品牌不願意去幹呢?源於很多老闆還真當自個的牌子還是個品牌,覺得這樣有損自己的招牌。但真心講,目前這些個中小品牌還真不是品牌,充其量也就是個渠道品牌。所以,只要中小品牌的老闆能夠放下這虛無的品牌自尊心,這事就可以順利解決。

2、股東制

中小品牌要麼缺乏資金,要麼缺乏市場運作能力,在目前這樣的環境堅挺下去,有些勉為其難,對於渠道的運作也是有心無力,鞭長莫及。而且,目前的代理制對於代理商沒有任何的約束力,雙方的博弈虛耗精力,往往還不歡而散,與其這樣彼此提防,不如更加緊密的捆綁在一起,抱團作戰。

讓代理商入股品牌,成為品牌的股東,即可解品牌的資金之困,又可以穩固一方市場,一舉兩得,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這樣對於品牌運作電商,就變得極為可行,大家都是股東了,一家人,還不好商量嗎?

3、配送制

目前很多代理商其實就是品牌在區域市場的配貨中心,給下面的店舖進行配貨,既然能給終端配貨,那幹嘛不給電商就地配送呢?只要給代理商合理的配送佣金,這事就是順理成章。即可以減少廠家的配送成本,又可以提升代理商的銷售,有效消化代理商的庫存。

4、O2O制

品牌要做電商,但實體渠道的形象展示、體驗也是絕不可少。既然現在很多終端店舖難以生存,中小品牌應該就此對店舖進行調整,對店舖形象進行提升,將一部分店舖升格為品牌形象展示中心、品牌文化宣傳中心、產品體驗中心,實行店舖體驗、試穿、網上下單——就此就形成了品牌的O2O模式的建設。

O2O模式的建設將有效解決因終端店舖的生存困境而帶來加盟商的負面情緒,也就此提升了品牌形象,隨著O2O模式的展開,讓消費者切切實實地能夠感受到品牌的文化、產品、體驗的魅力,這將大大提升品牌的口碑,將為品牌培養更多的忠誠的粉絲。

以上4個不同的解決方案,每個品牌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思考,在確立了進軍電商、優化渠道的大方向下,或取其一,或進行組合拳,總之,要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

無論怎麼樣,國內的零售商業的變革都已經來臨,電商運作已經擺在每個中小品牌的面前,雖然很多品牌失去了電商運作的先機,但能不能趕上電商的末班車就看各自的戰略抉擇了。當有人已經在為證實星巴克關店是因電商所致而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所有的猶豫、狐疑都只會讓自己坐失最後的歷史機遇。

我相信作為在國內市場摸爬滾打、歷盡千辛萬苦的中小品牌一定也能在此歷史關頭做出最明智的選擇,再創新的品牌傳奇,對此,我滿懷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52

掌握"路線圖"!你就是最成功職業經理人!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e01.html

職業經理人的"角色能力路線圖"全解

      一位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在其職業生涯中,會依次扮演四個角色:專業精英、管理者、領導者和績效教練。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在其職業生涯中會經歷三次轉型:從專業精英到管理者,從管理者到領導者,從領導者到績效教練。在任何組織裡,一位職業經理人的職位晉陞有天花板,但其價值追求永無止境。本文將分別闡述這三次轉型如何實現,以及每次轉型的注意事項。本文的邏輯如圖所示。

  

第一次轉型:從專業精英到管理者

成為專業精英

      「學而優則仕」,是古代讀書人的出路。在組織裡,能力出色、專業精通的員工就會受到重用。精湛的專業技能、良好的人際技能和高效的執行能力,是培育專業精英的三個要素。在專業技能上,只要一位員工能夠用心體會,仔細觀察,然後分析比對,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就一定能練就出色的專業技能。在人際技能上,專業精英不但要善於做事,也要會處理人際關係、解決衝突矛盾。在執行能力方面,專業精英注重提升職業化水平,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成為管理者

      從專業精英成為管理者,職業經理人要意識到自身角色的變化、處事原則的變化和能力要求的變化。首先要扮演好部門首腦、人力資源經理、輔導者、職業導師、救火隊員、保姆和牧師等七個角色。其次,職業經理人要掌握七項管理原則:請示工作說方案、匯報工作說結果、總結工作說流程、佈置工作說標準、關心下級問過程、交接工作講道德、回憶工作說感受。最後,職業經理人要掌握目標管理、績效管理和流程管理是三項最關鍵的能力。目標管理到部門,績效管理到個人,流程管理保障結果,就是這三項能力的內在邏輯。

①目標管理是指根據公司戰略規劃,確定年度目標,之後將目標分解到目標領域(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通過組織架構將目標從目標領域分解到各部門,各部門將確定後的目標分解到崗位。

②績效管理是一個持續的交流過程,該過程由員工和其直接主管之間達成的協議來保證完成,並在協議中對未來工作達成明確的目標和理解,並將可能受益的組織、主管及員工都融入到績效管理系統中來。

③流程管理的意義在於「無序變有序,複雜變簡單,人走流程在」。要牢固樹立「崗位職責、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三位一體的觀念,提倡員工成為流程所有者和制度所有者。


第一次轉型的注意事項

      在職業經理人的三次轉型中,第一次轉型是最困難的。從專業走向管理,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的立場和心態發生了變化——從被管理者轉變成管理者;從以前只代表自己,轉變成代表勞資雙方,承上啟下。管理者要把握關鍵,洞察規律;管理者要梳理執行路徑,形成系統方法。計劃、實施、檢查、改善,是對PDCA的常規解讀。管理者必須將其理解為任務、目標、計劃、標準、安排、檢查、改善和總結等八個環節才更具操作性。

 

第二次轉型:從管理者到領導者

成為領導者

      管理者往往以底線(制度、標準)來做事,而領導者常常靠上線(願景、目標)來牽引。從管理者成為領導者,首先是角色的變化,其次是能力的變化。探路者(探索航向)、組合者(整合體系)、授能者(授能自主)和榜樣(樹立榜樣)是領導者的四個關鍵角色。能力方面,注重創新和變革。領導者要善於發現機會,及時做出決策,引領變革,將機會和創意變成現實。我們將創新歸為兩大類:經營創新(盈利模式、公司定位、市場營銷、科技研發、客戶服務等)和管理創新(制度設計、標準建立、流程管控、管理方法、領導方式等)。創新往往要通過變革來實現。在變革過程中,「創新」貫穿了整個變革過程的始終。


第二次轉型的注意事項

      管理者的根本任務是秩序和平衡。領導者的根本任務是創新和變革。管理能力是領導能力的基礎,也就是說,目標管理能力、績效管理能力和流程管理能力是創新和變革的基本保障。脫離現實和企業實際的創新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管理者往往通過過程施加影響,而領導者主要靠角色的力量推動別人。領導者善於和下級在目標上結盟,分享願景。領導者通過發起變革,使團隊朝更高的目標發展。

 

第三次轉型:從領導者到績效教練

成為績效教練

       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曾經說過,最偉大的領導人,一流的,是教練!

①教練是鏡子,反映真相,反映被教練者的心態、行為和實況;教練是指南針,協助被教練者清晰他們的方向,排除干擾,更有效和更快捷地達成目標;教練是催化劑,促使被教練者立即採取行動,迎接挑戰,做到更好。

②教練技能包括聆聽、區分、發問和回應。聆聽:聆聽被教練者說話背後的動機、事實、真相、感受和情緒。區分:理清事實與演繹,使之瞭解自己的心態、信念和處事方式。發問:通過發問發掘被教練者的心態,讓對方找到方法解決問題。回應:及時指出被教練者存在的問題,讓對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③教練流程包含目標設定、現狀檢查、方案選擇和行動計劃四個步驟。教練流程在教練過程中發揮著樞紐的作用,而教練技能只是基本功,在教練過程的每個步驟中都需要綜合地運用四個教練基本技能來實現。


第三次轉型的注意事項

領導者要想成為績效教練,必須要深刻理解教練思維:信念—行為—成果,教練能夠幫助被教練者找到思維的盲點,還原事實真相,並且能說服對方接受。在此基礎上,運用教練技能,遵循教練流程,達到教練對方的目的。教練從來不是提供答案的人,教練的核心價值在於幫助被教練者做加法催化能量、做減法排除干擾。

 

三次轉型的啟示

不同角色,價值依次增強

      在專業精英階段,職業經理人往往突出的是他們的專業才幹。晉陞為管理者之後,職業經理人發揮作用的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價值體現不再是其專業才幹,而是通過借力和合力實現團隊目標。領導者靠願景牽引團隊,提高了團隊的行為標準和績效標準。在領導者的感召下,團隊成員的工作境界得到了提升,他們能自動調適自己的工作行為。領導者成為績效教練之後,其價值體現在結果導向的教練實踐上。通過教練實踐,績效教練能促進團隊成員成長為專業精英,進而推動他們從專業走向管理。


職位晉陞有天花板,價值追求無止境

      在任何組織裡,管理職位總是有限的,尤其是高層管理者的職位,數量更少。職業經理人在完成了從專業精英到管理者的轉變之後,在某一職位上可能會停留較長時間,這時候,他們感覺晉陞無望,所以,有的就離職跳槽了,沒有離開組織的,也不如以往那樣動力十足,更有甚者,在思想上「提前退休」了。如果一位職業經理人只關注職位高低,必然會出現這種結果。作為職業經理人,應該認識到,雖然職位不再晉陞,但隨著角色的轉變—從管理者到領導者、從領導者到績效教練,其價值越來越大,因此,其職業生涯更加豐富多彩。


三次轉型,是企業人才發展的風向標

      三次轉型,其實也意味著四次轉變:從普通員工到專業精英、從專業精英到管理者、從管理者到領導者、從領導者到績效教練。每一次轉型,職業經理人的角色、思維和能力構成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三次轉型不但為員工指明了職業生涯的發展道路,也為企業培訓工作提供了指引,更為企業樹立了人才發展的風向標。(銷售與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52

奢侈重慶:一座城市的時尚路線圖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578

1997:李嘉誠的時尚教育

重慶職業經理人焦蓴薏今年66歲,父親曾是黃埔軍校的軍官,國民黨高級將領薛岳的手下。她在重慶出生長大,同學中80%都是這樣的家庭出身,有馮玉祥的孫子,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楊森的孫女。同輩企業家中,還有盧作孚的孫子。

焦蓴薏從小是喝著咖啡長大的,她的印象裡,重慶燈火輝煌,母親常常穿著旗袍,帶著孩子們去當時上流人士出入的「沙利文」西餐廳吃西餐、「心心」咖啡廳喝咖啡。「文革」時期,重慶漸漸聞不到咖啡味,她偶爾去上海,看到有鐵罐的可可粉賣,就買幾罐回來給家人喝。

歷史上的重慶一直很「洋氣」。

1891年,重慶開埠,洋領事、洋行、掛洋旗的木船和輪船越來越多,洋貨輸入量也越來越大,直到辛亥革命爆發,外國在重慶設立的洋行、公司達到49家,進口貨值也逐年上升。盧作孚創辦的著名的民生輪船公司,一度承擔了長江上游70%以上的運輸業務,《中國近代航運史》中寫道,重慶航運業的發展,「意味著廣大遙遠的人口與西方製造商之間以及主宰揚子江下游千百萬人民及海口之間的自由而廉價的交通」,從而給重慶「商業帶來巨大的利益」。

焦蓴薏聞到「滿城咖啡香」的時期,是重慶著名的「陪都」時期。1940年,國民政府明令重慶成為陪都,它成為戰時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各種西方的洋玩意彙集於此。國民黨在重慶成立驛運總管處,建立了以重慶為中心的水、陸、空立體交叉的全國運輸網絡,使得重慶成為長江上游的交通中心。與此同時,工業重心也從上海轉移到了重慶,帶來了重慶人口激增和商品經濟的繁榮。那段時期,重慶的大小公司、商店發展到近3萬家,銀行、錢莊多達162家。

1966年,焦蓴薏高中畢業,進入南充煉油廠工作,那時重慶是四川省轄下的一座普通城市,驕傲和光環逐漸褪去。

1993年,焦蓴薏46歲,在朋友力邀之下,她決定下海闖一闖。次年,重慶直轄,這座城市和焦蓴薏一樣,希望能與世界重新對話。

焦蓴薏「下海」後的第一份工作是一棟高級住宅樓的銷售,住宅樓位於重慶市區沿江的黃金地段。那時,一般住宅區的電表是1.5安培,焦蓴薏建議改用10至20安培的大功率電表,這是國外住宅區的用電標準;再建議將電梯採用日立純進口的電梯,最後老闆全部採納了她的意見。

「國際化是遲早的事情。」焦蓴薏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她喜歡站在消費者立場上想問題, 「如果我買了這個房子,十年以後怎麼樣?」

重慶再度「國際化」是從李嘉誠開始的。 1997年,香港回歸,李嘉誠的和記黃埔地產在重慶政府的力邀之下,為剛剛直轄的西部重慶送去了一份大禮——在重慶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解放碑建成一座shopping mall,取名「大都會」。

shopping mall是超大型購物中心,不同於百貨商場,是購物、餐飲、休閒、娛樂一站式的,1950、1960年代開始在美國盛行。中國大陸大規模興建shopping mall是2000年之後的事,那時只有廣州天河城屬於這個概念,「大都會」的出現,當時在全國都是超前的,它至今仍是重慶的地標之一。

中國幾乎無人不知這個「全球華人首富」,由他興建的大都會,會產生大的品牌效應,大都會有意營造一種高端的購物環境,焦蓴薏回憶,當時大都會使用的空調是美國進口的,六台幹冷機組,「冷凍量超過了北京西客站。」重慶夏日酷熱,大都會門口的街上好像都冒著冷氣,許多人即使不購物,也喜歡坐在門口的台階上蹭冷氣降溫。最後,大都會只好將單門改成了雙重門,防止冷氣直接吹到商場外。

那一年,焦蓴薏成為「大都會」的客戶服務部經理。她記得當時被重慶人當成最大牌的是女裝品牌寶姿。後來是耐克、阿迪達斯這些運動品牌——李嘉誠從香港帶來了代理集合店「名店運動城」。焦蓴薏還要負責消費者的投訴,前天買的衣服就開線了;上個星期買的,鈕子怎麼就掉了。

重慶老百姓不認識某個品牌,但認識大都會,很容易覺得進入大都會的都是名牌。

1998年,真正的大牌開始進入大都會,其中最高端的是迪奧女裝。迪奧是一個重慶商業地產商通過代理的形式引進的,所謂的「代理」,就是在香港甚至海外,以買手身份,一次性購買一兩百萬的貨,回來再開一個店。此後,許多代理商如法炮製,阿瑪尼、華倫天奴男裝等品牌由此進入重慶市場。

新加坡駐渝商會會長吳適存也是被重慶政府請來的——作為輕軌車身包裝專家。2003年,重慶興建輕軌,想找專家對輕軌進行包裝。他到重慶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市政府上課:「輕軌車身怎麼包裝?不是說把外觀裝得漂漂亮亮就好了,而是要保護你的車身,使它經久耐用,就需要貼膜。」

貼不貼膜,政府內部爭議很大。那時,在中國建輕軌屬於前衛,為輕軌貼膜更是前衛。幾百斤膜全部從國外進口,造價比中國本土生產高30倍。經過一番複雜的爭論、申報、評估,最後,這些輕軌車身全部貼上了進口膜。重慶政府展現出來的對外資的開放態度,讓吳適存覺得這個內陸城市「很有希望」,他留了下來,在重慶一待就是十年。

吳適存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跨國企業、國際品牌作為一種資本語言,可以輕鬆打破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壁壘:「重慶的水源由武漢管,火車、鐵路問題由成都管,要解決水源、鐵路運輸問題,政府沒法處理,但外企有辦法。我們有投資武漢,打個電話給武漢外經貿委,讓他們幫忙解決水源問題,我們有遍佈全國的關係網。」

2005:必須搞定星巴克

2003年,焦蓴薏離開了大都會,加入了重慶本土地產商龍湖地產。龍湖老總吳亞軍希望在重慶江北區效仿大都會,打造又一個巨型時尚購物中心「北城天街」,焦蓴薏被任命為「北城天街」商業總監,負責品牌引進。

那一年,重慶不再只滿足於李嘉誠帶來的「香港模式」,街頭突然冒出了一些命名為「紐約·紐約」、「曼哈頓」的摩天大樓,充滿了對西方最直接的嚮往。

「紐約·紐約」是重慶本土地產商方明帶著相機到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商業中心考察一圈後,將「帝國大廈」搬回重慶的作品。「紐約·紐約的外形雖然酷似帝國大廈,但是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塔尖就比帝國大廈要氣派得多。」 方明當時對媒體表示。

像中國大多數城市最初的發展路徑一樣,重慶在模式化地拷貝「國際化大都市」的標準,比如星巴克、哈根達斯和LV。

星巴克1999年在北京國貿開設了中國大陸第一家門店,正式進入中國,2005年在成都開設了西南地區第一家咖啡店,當時還沒有進軍重慶的計劃。

「一定要把它招進來。」焦蓴薏坐在一家純實木座椅的面包店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家面包店是她堅持招商進來,用進口麵粉,號稱每一種配料都是有機的,當天賣不完的,要麼扔掉,要麼送給有需要的人。這是現在的調調,而當年調調的符號,是星巴克。

「那個時候喝一杯星巴克咖啡很了不起,有一種炫耀的心理,我消費的是環境,星巴克在當時就是時尚的符號。」這是焦蓴薏對中國市場的理解,但星巴克的美國標準是「快餐咖啡」,寫字樓的白領上班前、中途休息時,來一杯咖啡,拿一個點心就走人。焦蓴薏用一年時間說服星巴克在北城天街開了店。「在中國,星巴克一定要做改變。」她認為這句話起了關鍵作用。

符合中國人「大都會」想像的另一個品牌是哈根達斯。焦蓴薏將哈根達斯中國區的負責人約到了剛開張的星巴克咖啡店裡談引進。潛台詞是:「你看,星巴克也來了,你們有什麼理由不來?」

最終,與星巴克比鄰而居,哈根達斯冰激凌店在重慶開了第一家。開業當天,哈根達斯店外排起了長龍,創造了單店、單日全國最高消費紀錄。

2006年,重慶大都會一層改裝成了名表城,要引入瑞士斯沃琪集團旗下的鐘錶品牌,斯沃琪集團最初對重慶人的消費能力沒有信心。名表城找焦蓴薏出主意。焦蓴薏直接將斯沃琪集團亞太區總裁帶去參觀了重慶的豪宅區,一大片聯排別墅,一看,全賣完了。很快,斯沃琪旗下高級手錶寶璣、寶珀、格拉蘇蒂在重慶落了地。

在她看來,重慶人有能力把「一棟別墅戴在手上」,但LV還是遲遲沒有進入重慶市場。

「高端奢侈品進入地方城市的方式,大部分是先由政府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再由政府引進有能力做符合奢侈品要求的高端商業地產公司建造購物中心,只有這兩樣都匹配,奢侈品才會入駐。」商業地產全程服務機構睿意德的高級董事王玉珂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2009年前後,政府對於住宅地產進行宏觀調控,內地地產商意識到建造商業地產的重要性,真正轉向時,才發現自己滯後在哪裡。

「萬達已經是中國非常好的商業地產,在武漢漢江新開業的萬達廣場,號稱要做最高端的奢侈品,但開業出來的品牌最好的也只是MAXMARA。」王玉珂對南方週末記者分析,「萬達自己號稱是一個城市中心,但奢侈品不會去,奢侈品喜歡開在核心商圈。」

地理因素是限制西部城市升級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出名的例子便是蘭州。

蘭州目前仍沒有一家麥當勞,更別說奢侈品牌了。蘭州是一個沿黃河建設而成的狹長城市,兩面都是山,極大地阻礙了擴展城市的可能性,有限的土地被徵用後,地方政府無法通過擴張繼續引進更高級的地產資本。2011年,為了鼓勵資本來蘭州投資,政府決定在離市中心兩小時的區域建設蘭州新區,這個新區需要把大量的山丘炸成平地。蘭州政府把核心隊伍搬到一片荒蠻中,不方便回家,官員晚上就睡在辦公室裡。

當時的重慶面臨同樣的問題,它的中心地帶只有渝中區的解放碑,這塊中心地帶面積非常小,又被山包圍,很難擴張。要迅速擴張,這無疑需要投入巨大的財力與物力。

2008:換樹,換路,造「船」

對重慶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來說,設置「兩江新區」具有標誌意義。

2009年2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推進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在這個意見裡,繼上海與天津之後,政府打算在重慶設置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新區佔地面積1200平方公里,包括了渝北、江北、北碚三個區。

這意味更多的土地被開發了出來。

為了吸引包括奢侈品在內的更多國際品牌、國際企業來重慶,2008年起,重慶開始聲勢浩大的「去本土化」建設。

一個例子是市樹黃桷樹被大量砍伐,換上了銀杏樹。

「換樹運動」與重慶政府當時提出的建設「森林城市」的計劃有關。「綠化城市需要提高樹種的檔次和質量」,高大挺拔、造型優美的銀杏代表著一種更為高級的城市形象。「換樹運動」被納入了重慶各區縣政府績效考核的指標之內,考核直接決定每個區縣的排名先後。

到2012年這四年時間,重慶共種植銀杏2276.75萬棵,一度導致銀杏價格上漲五到六倍。

「換樹」的同時還有「換路」。2010年5月起,重慶主城主幹道被統一調整為灰色調,路段換成了青灰色的透水磚,路沿則由水泥換成大理石。

「它們讓這座西部城市看起來就像是歐洲或者美國,秋天來了,銀杏樹葉變黃的時候,會非常美,政府希望重慶的景觀能更具國際化。」一位前重慶規劃局工作人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換樹」沒有帶來想像中大規模的美。重慶綠色志願者聯合會會長吳登明,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由於運輸種植處理不當,潼南工業園區的銀杏樹幾乎死光,渝遂高速公路潼南段耗資上千萬元栽種的銀杏樹死了一半,銅梁雙江鎮栽的上千棵銀杏樹也死了一大半。」吳登明在沙坪壩三峽廣場組織了一場行為藝術,讓大學生纏上繃帶化裝成移栽進城病了的銀杏樹,反對「換樹」。

建築規模排名全國第二的重慶大劇院也在2008年破土動工。劇院選址在重慶江北區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的一塊約10萬平方米的三角形空地上,總投資近16億元。

招標時,德國設計師馮·格康以「一艘江上行駛的巨船」的概念打動了甲方。為了保持巨船的外形完整,不能在外牆打出面積過大的孔洞,同時特製了一部巨型電梯,運載演出設備的車輛先開到地下,通過巨型電梯把道具音響運上舞台,重慶大劇院一位工作人員說,「單這一項開支每次演出就要多花費1萬多元。外國設計師只有在中國才能實現這些宏偉的野心。」

外資顯然樂於看到重慶表面發生的這些變化。新加坡人王建南是新加坡航空公司旗下子公司駐重慶的航站經理,重慶「唱紅打黑」期間,他對大街上的警車印象深刻:「那些警車都是黑色的,跟美國的那種警車有點像。」在他看來,這代表著一種「安全感」,「國外的人來中國投資都有點擔心,

因為欺詐很多,城市形象做好了,對外資來講非常安心。」

2012年底,重慶批准的港資企業有2450個,佔投資第一位,其次是新加坡資本。這其中大部分都是房地產項目。跟隨這些外資商業地產一起進入的,則是政府期望已久的奢侈品牌。

南濱路是重慶南岸區著名的臨江景觀大道,有「小外灘」之稱。從2010年起,在這條全長8公里的濱江大道上,相繼落成了皇冠假日、喜來登、凱賓斯基等國際知名的五星級酒店,已經簽約的還包括悅榕莊、香港文華東方酒店、美國希爾頓集團、喜達屋集團,未來南濱路上會有約13家五星級酒店扎堆。

在這些星級酒店之間,散佈著美國哈雷摩托旗下的文化會所,江邊停放著法拉蒂這樣的頂級遊艇。政府還在積極與賓利、法拉利等洽談,希望他們將西南地區或者重慶市的經銷總部放在南濱路,並計劃籌建一個遊艇碼頭,碼頭設計成兩艘船,船是不移動的,遊艇就靠在船邊。

南岸區旅遊局局長周旭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南岸區正在打造三條老街,米市街、慈云寺老街、彈子石老街。每條老街都竭力與「高端」掛鉤。在米市街,計劃讓一些奢侈品牌在那裡建立會所;彈子石老街則由香港置地和香港招商集團共同開發,他們引進兩個品牌,杜莎夫人蠟像館和海洋生物館。

「現在我們對國際品牌是飢不擇食。」南濱路管理委員會負責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06

通過「倫敦定盤價」操縱黃金價格的隱秘路線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096

黄金

自1919年開始,五家銀行的代表每個工作日會在倫敦舉行兩次秘密會議制定黃金定盤價(如今的會議方式已經改成電話溝通)。該價格為市場的交易者買入或賣出黃金提供標準,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產商、消費者和央行作為中間價。很多交易商和經濟學家認為銀行代表手中的信息可能給其帶來貴金屬交易上的不正當優勢。

倫敦每日的黃金定盤價影響著價值20萬億美元黃金市場的交易。彭博引述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消息稱,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日前已就可能的倫敦黃金定盤價內幕交易案展開初步調查。被調查銀行包括巴克萊、德意志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匯豐、法國興業銀行。

本週二華爾街日報也報導稱,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已經就銀行涉嫌操縱黃金白銀定盤價展開調查。

這個定價的買賣流程通常要花費數分鐘甚至超過一小時,在此期間,交易參與者也可以在現貨市場和交易所交易黃金及其衍生品。今年9月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就定價開始之後,黃金衍生品交易呈井噴的態勢。彭博採訪的四位交易員提到,這是因為交易商和他們的客戶利用談話中信息來對結果進行下注。

貴金屬經紀公司Degussa Goldhandel GmbH的首席經濟學家Thorsten Polleit說,

參與定價決策過程的交易員知道比其他人更多的消息,即使這個時效非常短。這是倫敦黃金定盤價的一個大漏洞。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漏洞。例如:

倫敦電話會議的參與者能夠判斷黃金價格在大約一分鐘的時間裡將會上漲還是下跌,因為在第一輪商議結束後他們就可以知道是否會有大量淨買家或賣家進場。

這能讓交易員或其他得到消息的人在定盤價公開前的幾分鐘準確地下單。

西澳大利亞大學的講師Andrew Caminschi說,消息從上述五家銀行向外滲透到他們的客戶,最後是更大範圍的市場。在交易優勢以毫秒來計算的資本市場,這些信息就意味著價值。

彭博指出,不像LIBOR操縱案,現在還沒有證據證明黃金交易商試圖操縱倫敦定盤價,或者聯合控制價格。儘管如此,經濟學家和學者表示,黃金基準價格的設定方式已經過時了,不僅容易被濫用,還缺乏任何直接的監管。

紐約大學的教授Rosa Abrantes-Metz表示,「這是我見過的最令人擔憂的定盤價之一,它由少數幾家公司掌控,在設定過程中能夠值得獲得金融利益,而且實際上沒有任何監管,因為價格是根據秘密會議中的信息交換得來的。」

在定盤價會議的開始,會議的指定主席會給出一個接近於現貨價格的數字(美元/盎司),每年的指定主席在5家銀行中輪替。

接下來這些銀行會根據他們客戶的訂單和他們自身的賬戶需求,公佈他們希望以這個價格購買或出售的金條數。

如果買家多於賣家,初始價將提高,然後這個過程再重新開始,會議會持續到銀行彼此買賣的黃金數量差不多到620公斤。這一流程每天進行兩次,分別在倫敦時間早上10:30和下午3:00進行,貨幣設定為美元、英鎊和歐元,類似的設置也適用於白銀、鉑金和鈀金。

根據London Gold Market Fixing網站的信息,交易員將供需情況的轉換告訴客戶,而當價格改變時,交易員便根據客戶新的指令下單。

西澳大利亞大學的財務與金融學教授Caminschi和Richard Heaney跟蹤分析了兩大黃金衍生品種——紐交所期金和SPDR黃金ETF,時間跨度為2007年到2012年。他們發現:

在3:01,定盤價會議開始之後,交易量會飆升,比定盤前20分鐘的平均交易量高出47.8%,接下來的6分鐘的交易量會持續高出20%。與此相對比,在定盤價公開後的一分鐘,交易量比平均交易量高出8.7%。SPDR黃金ETF的情況與此類似。

研究同樣評估了在預測最終定盤價過程中黃金衍生品動向與之匹配的準確度。在2:59-3:00期間, 衍生品的走勢與定盤價走勢的匹配度為50%。

但從3:01開始,其成功率跳升到69.9%,5分鐘之內攀升到80%。在每盎司的黃金價格波動超過3美元的日子裡,黃金期貨成功預測了定盤價結果的概率超過十分之九。

Caminschi和Richard Heaney寫道,在預測定盤價方向方面這些交易不僅相當準確,而且在價格波動越大的情況下投入的資金越多,其準確率越高。很明顯,定盤信息被洩露到了公開市場。

交易員也從倫敦定盤價的漏洞中獲益。

對衍生品交易員而言,由此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一位交易員知道定盤價會走高的情況下,在倫敦時間下午3:00購買了500張黃金期貨合約,只要價格上漲了4美元,他就能為公司賺20萬美元。就算這500張合約的總價值約600萬美元,但交易員可能是用保證金買入的。根據調研報告,在典型的交易日,大約有4500張合約在倫敦時間下午3:00-3:15期間進行交易。

曾幫助國際證監會組織制定規則的Abrantes-Metz表示,黃金定盤價的缺陷可能會給予一些公司和他們的客戶獲得有價值信息的特權,

對這些銀行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他們會根據自身的交易持倉情況嘗試影響這一基準定價,而且幾乎不會面臨審查。

她提到,黃金定盤價應該被更能反映整個貴金屬交易市場整體情況的基準價格所替代。「現在沒有任何理由說收集不到足夠的現貨黃金的真實價格,數據已經足夠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