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銀行主管坦言:這是在賺髒錢!



2015-09-07  TCW

到底人民幣TRF未爆彈有多少?這是中央銀行不願說,金管會雖然說了,但連銀行與投資人也不相信的數字。

三大失真數字,坑殺投資人

根據本刊查訪,數字失真來自三方面。

第一,統計只算當期數字,未生效的不列。金管會最新統計,國內人民幣的TRF與DKO名目本金約新台幣一千 三百五十一億元,未實現損失為新台幣五百億元左右,但該統計僅呈現當月生效的名目本金部位,例如某投資人承作一筆二十四期、每期一百萬美元的TRF,名目本金合計二千四百萬美元,在這一波統計中,只記錄了八月份的曝險金額一百萬美元,未來數月即將生效的部位,以及槓桿也未列入。這也是為什麼,官方統計與市場訊息天差地別。

第二,避險部位被提高,投機交易被降低。官方對外的說法是,這些TRF僅有三成是投機交易,其他七成是避險用途,客戶若在TRF虧損,代表在實際部位有獲利,損失風險不大。但某位外銀法人金融部門高層卻直言:「講反了吧?根本就是投機七成、避險三成!」

這位高層還透露,業者要刻意美化避險部位的金額、降低投機交易部位的數字,相當簡單。舉例來說,假設某中小企業客戶在半年淡季、半年旺季期間的避險需求,分別為二十五萬美元、五十萬美元,一年的實際避險需求共七十五萬美元。

不過,銀行業者只要與客戶達成默契,取數字高者來計算,即可將數字美化為「每半年的避險需求為五十萬元,故一年下來共一百萬元,」也就是將淡、旺季的避險需求設定為一樣,主管機關極難察覺。如此一來,該客戶就多了二十五萬美元「號稱避險、實則投機」額度,買進業者推銷的TRF等匯率衍生性金融商品。

「銀行的客戶以出口海外的製造業居多,這種客戶對匯率很敏感,所以這種對賭匯率的產品,很容易吸引他們。」按照銀行業者的實務經驗,通常只要理專帶著精美的圖表去拜訪客戶,然後善用話術,多分享幾個獲利的案例,推銷成功的機率不低。

第三,目前人民幣看似止跌,卻長期仍有下跌空間。美銀美林、德意志銀行皆下調人民幣匯率預估值,喊出二○一六年底一美元兌人民幣六.九元,甚至還有外資機構喊到明年底一美元兌人民幣七元價位。

一旦這些預測成真,以現在國內人民幣TRF契約的出場價普遍設定在一美元兌人民幣六.二五到六.七元之間而論,代表曝險部位還會擴增。

「匯價不斷波動,現在預估損失並不準確。」金管會銀行局長詹庭禎強調,官方雖未公布總風險,但對於各銀行發售TRF的合約剩餘期數,都在掌握中。

銀行純仲介,不必承擔對賭風險

既然風險頗高,為什麼銀行還要推銷人民幣TRF呢?因為,這是銀行獲利無限,投資人卻可能虧損無窮的生意。

國內銀行與國外大型銀行或投資銀行不同,國外業者是直接拿自己的部位和客戶對賭,國內銀行則以單純扮演「仲介」角色為主,引進國外的商品,賣給國內客戶後再抽取佣金,不用承擔對賭的風險。

再者,銀行承作此業務,不僅本身的風險趨近於零,且佣金堪稱優渥。以一般中小企業承作的TRF來說,名目本金多在二十五萬到三十萬美元之間,至於上市櫃公司,基本上是一百萬美元左右起跳。

一位公股行庫財務處長指出,一筆一百萬美元的交易,約可賺到數千到一萬美元佣金。換言之,在零風險的前提下,即可淨賺一%手續費,相較於業者已殺到見骨、利潤微乎其微的其他業務,確實不差。

簡言之,銷售TRF對銀行業者來說,堪稱「穩賺不賠」的生意,甚至有銀行法金主管直言:「這真的就是dirty money(髒錢),輕鬆又好賺,講白了,就算客戶賠很慘,銀行也不會受傷。」

原本炙手可熱的人民幣商品,短短幾年後竟從銀行的金雞母,搖身一變成為重傷投資人的尖刃,國內投資人已數度經歷人民幣大跌後的嚴重損失,但只要利字當頭,類似的金錢遊戲仍然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1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