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市場變了 越炫富越好賣 山寨車出局


2012-1-2  TCW




一輛新車均價在新台幣千萬元以上 的賓利(Bentley),銷量能在中國出現九成的成長;反而走低價、自主品牌路線的中國產車出現衰退;一場品牌大戰正在全世界銷售量最大的中國汽車市場 展開,中國消費者選擇用鈔票投票,說明他們擁抱國際品牌的決心。

根據賓利中國統計,二○一一年一至十月,賓利在中國的銷量達一千二百六十七輛,較二○一○年同期成長八九.一%,與賓利全球最大的美國市場銷量,差距僅兩 百輛,占賓利全球銷量二五%,北京賓利更蟬聯全球銷量冠軍的經銷商。但在二○○七年,賓利中國在全球銷量占比還不到五%。

豪華車增五成,雙B、奧迪急擴廠

「二○一二年,中國的GDP將保持在八%到九%增長,其中高端豪華品牌銷量將達到三○%的增速,而像賓利這樣的超豪華品牌,增幅將超過六○%。」賓利中國 區品牌總監李瑞接受《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訪問時指出,看好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賓利車全球最大的市場,賓利將持續拓展在中國的經銷商網絡。新台幣一千萬 元等級的豪華車未來的前進方向居然是溫州、鄭州、鄂爾多斯、西安和太原等這些三線城市。

二○一一年前十一個月,中國整體汽車市場銷量僅成長五.三%,銷售表現遠遜於二○一○及二○○九年,分別為三三%以及五三%的成長率;然而,三大德國豪華 車廠的寶馬(BMW)、賓士(Benz)與奧迪(Audi),銷量卻以近五○%的增幅快速成長;要價新台幣千萬元起跳的賓利、保時捷(Porsche)等 超豪華車品牌,銷量成長率更上看一○○%。

對於已在中國設整車廠的寶馬、賓士以及奧迪,二○一一年更是全面擴廠,拉高產能的大爆發年,「要不是忙著擴廠、調整生產線,影響新車產能,今年豪華車銷量 一定更高,」一汽大眾奧迪市場部經理李姿蓉表示。

目前是中國最大豪華車製造商的奧迪,無懼中國經濟二○一二年增速放緩疑慮,看好金字塔頂端消費實力,已訂下二○一一年起,三年內在中國總銷量達百萬輛的目 標,並正在廣東佛山興建新廠,擴充其在中國將達七十萬輛的最大產能。

對照一九八八年進入中國設廠,二○一○年才慶祝在中國生產出第一百萬輛新車的奧迪,展現重壓中國豪華車市場的企圖。也就是說,奧迪在過去二十二年才賣出一 百萬輛車的紀錄,未來三年,將只花約過去七分之一的時間達成。

不讓奧迪專美,賓士母公司戴姆勒集團不但宣布,持續在中國大舉投資逾四十億美元,更將在北京興建全新的引擎工廠,預計二○一三年正式投產。這也是戴姆勒賓 士成立一百二十五年以來,首次在德國以外的地區設豪華車引擎生產線,傾集團之力,不輕言在迅速成長的中國豪華車市場,讓出領先地位。

山寨車退燒,市占跌至三一.一%

豪華車市場買氣長紅,但是總市場銷量卻擺盪至近年的谷底,此長彼消的,是比亞迪、奇瑞等,備遭擠壓的中國汽車自主品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最新轎車銷量 前十大車款,只有一款售價低於人民幣五萬元的夏利自主品牌小車,擠進這份排行榜,其他全數盡由通用、日產等跨國車廠所囊括。

年初一度問鼎銷售冠軍的比亞迪F3,這款從外觀到內裝,和豐田暢銷車相似度極高,被網友稱為「神車」的中國自主品牌代表性車款,則落居十名榜外。

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像是坐溜滑梯般,從二○○九年最高的四四.三%,跌到二○一○年底的三五.五%,二○一一年十一月的三一.一%,也引起中國網民熱烈討 論,《中國網》甚至下了「自主品牌出局將是汽車業的『國難』」,如此恨鐵不成鋼的標題。

上海達勝營銷策畫執行長吳睿弘認為,豪華車與自主品牌的消長,反映中國消費力兩極化的現象,事實上,在汽車工業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不管就設計品質或是組裝 品質,中國自主品牌近年來已經有長足進步。

另外一個因素,則是金融海嘯後,外資車廠加強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力道,不但以中國做為新車上市的首發舞台,更把產品線往售價人民幣十萬元,自主品牌主戰場的 中低價位延伸,都帶給自主品牌極大競爭壓力。

炫富族崛起,購車前最先看品牌

貴、品牌價值高、凸顯身分,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成為中國消費者選擇商品一致的趨勢。炫富族的崛起,更造成越昂貴越尊貴的追逐心理。

李姿蓉分析,中國汽車市場出現大幅成長是在二○○三年前後,二○一一年進入第一個換車週期,多數購車消費者屬換購需求,對品牌的認識更為清晰,加上網路資 訊發達,大陸消費者買車前有上網的習慣,網路意見左右購車決策,都是自主品牌山寨車退燒,外資品牌市占抬頭的原因,「牌子名聲好、網路口碑好,路上能見度 高」是市調反映出,中國購車族的決策優先順序。

七五%新增富人來自一線城市外

大手筆的購置奢侈品,一定程度滿足消費者的炫富心態,有別於其他市場,中國豪華車的炫富動力,主要來自富二代接棒踩油門。

走進上海浦東陸家嘴正大廣場, H&M、Zara與優衣庫(Uniqlo),這些流行時尚的品牌全都聚集在這裡,這裡是全中國最熱鬧的商圈之一;這個大型購物中心不僅賣 時尚品牌,售價人民幣一百萬元起跳的賓士車也賣,跳脫黑頭車的印象,這裡賣的賓士車清一色是銀白色塗裝,走年輕和品味的路線,賞車洽購的民眾,不再是渾身 大衣貂皮的煤老闆或是西裝筆挺的達官們,而是推著嬰兒車來看車的年輕夫妻,也有全身垮褲戴毛線帽的潮客。

麥肯錫曾發表《中國新興的富裕消費階層研究報告》,報告內容分析,「非常年輕」,是中國與其他地區富裕消費者最大的不同,八○%的中國富裕消費者平均年齡 不到四十五歲,這個比率,在美國和日本,分別僅三○%與一九%。而且,有四分之三的新增富裕消費者,是來自一線城市之外的地方。

路虎(Land Rover)中國執行副總裁胡波指出,這一群新富用「個性化」方式展現財富實力,表現在汽車消費上,外型壯碩的豪華運動休旅車(LSUV)是首選,中國進 口車市場規模每年約一百萬輛,其中,五五%即屬運動休旅車,富二代是最主要銷售對象。「路虎品牌最新款的Range Rover Evoque(台灣售價新台幣二百五十九萬元起),買家年齡層即向下延伸到二十五歲左右。」

「個性化」加「炫富」的需求,也成為競逐中國豪華車市場的各大品牌,不容錯過的大好商機,為吞下這塊肥肉,品牌自我革命在所不惜。專注超豪華房車的賓利宣 示,將替中國市場打造建廠近百年來,首款的運動休旅車;義大利超跑品牌藍寶堅尼(Lamborghini),也在二○一一年三月的日內瓦車展,透露將生產 運動休旅車的計畫。

山寨退位,國際大廠品牌優勢浮現,說明中國消費者富起來之後,自動把品牌和品味連結在一起,誰的品牌耐得起市場考驗,堅持下去,誰就是最大贏家。

【延伸閱讀】跨國品牌買氣夯,山寨路線玩完了?——2011年1至11月中國銷量前10大車商

排名1 上海通用(Buick、Chevrolet)銷量93.97萬輛,較2010年同期▲19.1% 排名2 上海大眾(VW、Skoda) 銷量82.14萬輛,較2010年同期▲11.1% 排名3 一汽大眾(Audi、VW)銷量80.70萬輛,較2010年同期▲14.7% 排名4 東風日產(Nissan)銷量54.18萬輛,較2010年同期▲17.1% 排名5 北京現代(Hyundai) 銷量48.55萬輛,較2010年同期▲1.0% 排名6 奇瑞(自主品牌)銷量37.91萬輛,較2010年同期▼6.3% 排名7 吉利(自主品牌)銷量34.23萬輛,較2010年同期▲5.0% 排名8 長安福特(Ford)銷量33.50萬輛,較2010年同期▲2.7% 排名9 神龍(Citroen、Peugeot)銷量32.54萬輛,新進榜 排名10 一汽豐田銷量32.29萬輛,較2010年同期▲3.0%

總市場(轎車)較2010年同期▲7.0%

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整理:尤子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2

變了味的大戰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12
   NBA比賽好看,就連我這個對體育運動絲毫沒興趣的人,也愛瞄兩眼。不過,依我看,它的精彩程度跟裁判時不時的手下留情也有一定關係—如果裁判死摳一些可判可不判的小犯規,動不動就吹哨,那麼恐怕就少了很多行云流水般的配合場景。


  說起來,京東、蘇寧易購和國美面臨的情況有點類似,不同的是,它們顯然遇到了一個嚴厲的裁判。


  發改委最近警告了這三家電子商務公司,要求後者道歉並接受處罰。原因是,它們在8月中旬開展的促銷大戰涉嫌「價格欺詐」。這三家公司的確打得挺熱鬧,先是劉強東放出話來,要搞「零毛利」促銷。言畢,蘇寧當日的股價下跌了7%。蘇寧易購不得不高調加入價格戰中來,國美也緊隨其後。


  發改委說價格欺詐確實也沒說錯,三家公司也確實存在「促銷價高於原價、未完全履行價格承諾、用獨家銷售的產品進行比價」等問題。不過,在折扣季逛過商場的人都知道,商家在降價時總是摻雜著類似的小伎倆。其實熟悉劉強東風格的人會自覺性地對他的承諾打一個折扣,這次促銷更像是一次電商向傳統家電賣場挑釁的行為,後者在大家電這個領域也已經完全失守了,看一看蘇寧和國美的財報就能意識到這一點。


  這三個巨頭你爭我奪的促銷架勢成功吸引到了大批消費者和圍觀者。也許是拉開的陣仗太醒目,發改委的反應看起來更激烈,這個部門派出了4個工作組,對三家公司以及反映相關情況的一淘網派駐調查,於是得出了欺詐的結論。


  這本來是一種市場化的行為,該由消費者來控制局面,如果消費者投訴,那麼相關部門來釐清責任、認定處罰都屬正常,但更多時候這屬於「可管可不管」的範疇。到了讓人挨警告和罰款這個份兒上,大戰的味道就全變了。嚴格意義上來說,發改委當然可以管,只是管的理由並不是那麼充分。在發改委的權責說明中,寫得很明確:負責制定和調整少數重要商品價格和收費標準,並依法查處價格違法行為和價格壟斷行為。但近些年,發改委在微觀層面管得細而廣泛,有些商品顯然並不是什麼會影響到宏觀經濟運行的「少數重要商品」。


  這也導致了大量的新問題的產生,權力在一些比較模糊的邊界上被逐步放大。像發改委提到的京東並沒有遵守零利潤率的事情,顯然並不屬於行政機構的管理範疇。京東不是上市公司,它的利潤率到底是多少是無法說清楚的一件事—劉強東自己說虧8%,外界卻計算京東至少賺4%,發改委拿著這個數據去責問企業並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也使自己處於一種尷尬境地。市場總會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對於公共管理者來說,發現異常並掌握情況,多觀察而謹言慎行更合適,而不是急著劃範圍。


  政府給企業一些自由度並不是什麼壞事,這不意味著對它們的錯誤放任不管,而是管得更合理、合法,有意義。懂得拿捏尺度的管理者才是聰明的管理者。


  就發改委這個職能部門本身而言,也存在著很多改革的必要性。它在角色上與計劃經濟時代的計委很類似,從宏觀經濟到微觀經濟,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土地政策,到糧食、氣候及能源,從農產品、物流到高新技術,從價格控制到壟斷再到進出口配額及投資審批,它什麼都能管,因此得了一個小國務院的稱號。


  實際上,為了避免管得過細、過死,以及多頭交叉管理,政府已經合併了許多職能相近的部門,進行了大部制改革。但卻形成了類似發改委這種超級大部委的角色,它們被賦予了過多的職責,實際作用卻有限—就像經濟學家陳志武所說的:它們並不能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因為它們只有行使權力的衝動,卻沒有被問責的機制。

 

 

作者:李洋(本刊評論員)
聯繫作者請發: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84

變了味的PE:傳銷式非法集資 投資人血本無歸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4936.html

募股權基金如今有變味的趨勢。

蒙更威力是天津剛剛成立的一家小有名氣的私募股權基金。成立後短短半年時間就淪落到無法償付投資者利息的境地。天津部分私募股權基金與蒙更威力股權基金的「生命軌跡」幾乎一樣,而這也正是私募股權基金正在遭遇的尷尬。

有人士指出,私募返利就是一種變相以高利吸引資金的非法行為。很少有私募的項目能支撐月息5分的投資。然而,天津月息5分至6分的私募基金投資比比皆是,這裡面就存在貓兒膩。天津私募股權公司目前魚龍混雜,存在相當一部分「借PE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的企業。與此同時,這些企業在資金崩盤後,產生的影響波及全國。

「變了味」的私募

河南省鞏義市的楊鴻(化名)去年投資了「蒙更威力」私募股權公司逾30萬元,而今卻沒有拿到一分錢利息。在該公司老總張桂蘭「消匿」之後,楊鴻這大半年都是在討賬中度過。

在他看來,該公司有正式的PE牌照,包括多個項目批文,表面上的可信度非常高。絲毫沒有想過這次的投資仍然會血本無歸。

最初的高息承諾完全沒有兌現,而這家公司的老總張桂蘭已經找不到人了。知情人稱,不完全統計受害人有200人左右,涉及的資金量3000多萬元。

「主要問題是一些公司打著私募的旗號進行非法集資。現在的一些非法集資,一是打著私募的旗號,搞非法公募,向非特定對象進行募集;其次,它往往許諾高額利潤,比如半年之內保證還本,一年之內能獲得70%、80%的回報等。」中國政法大學劉少軍教授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而一些投資者對私募本身並不瞭解、缺乏金融知識,盲目進入投資。有的項目涉及到煤礦、油田、鐵礦等暴利行業,有的涉及計算機硬軟件、航天器材等高科技產業。依託私募基金的招牌,這些投資項目和理財產品對投資人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業內人士告訴法治週末記者,在這類案件中,有人利用網絡非法集資,甚至開設不同名稱的多個私募網站掩人耳目,其幕後實為同一團夥;有的則利用知名搜索引擎的競價排名機制提高基金知名度;有的在知名網站製作彈出窗口廣告,在他人博客、QQ空間、微博上以鏈接的方式進行廣告宣傳;有的在高檔寫字樓或者各大理財交易場所附近進行私募宣傳。

而在前不久,有天津市民向警方報案稱,他們被一家公司一個叫做「私募股權」的網上項目騙了。據悉,該私募股權理財方案上宣傳,申購者可一次性申請多股股權,每股為1000美金,折合人民幣約7000元,100天封閉期內不可贖回;在這100天內,每週收益為7.5%,每個月股權紅利為30%,相當誘人。然而,當100天封閉期滿,這些投資者想提現時,該公司「私募股權」的網站已經不存在,原來存入錢的銀行賬號也已被註銷,此時大家才發現上當受騙,但為時已晚。

「從案件來看,有些非法集資雖然打著私募基金的旗號,但仍然採取公開宣傳的方式,不但向不特定的社會公眾募集資金,並且不設立最低門檻。」劉少軍說。

事實上,一些私募公司本身並不規範,致使私募「變了味」,出現了很多散佈虛假信息、操縱市場以及內幕交易的行為。中國政法大學李曙光教授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缺乏明確定義

「到底什麼是私募?它本身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很多問題也由此而來。」劉少軍強調,私募可以包括很多種形式,可以用公司的形式來募集,也可以用合同的形式來募集,還可以用信託的形式進行募集。

「契約型的私募公司應該採取何種形式的契約?多種多樣的私募哪種合法、哪種不合法。現在信託的私募是信託公司來做、法律上是有明確規定和規則的。我們所講的沒有規則的部分就是私人以契約的形式來做的私募。」

在私募概念尚不明確的前提下,市場上出現了種種「偽私募」。在傳銷式的非法集資過程中,不少犯罪行為是以私募基金為偽裝的非法集資犯罪。

甚至有的擔保公司、個人專門尋找私募基金公司尋求合作,協助吸納資金從中漁利,造成非法集資規模的惡性膨脹。虛假註冊、抽逃資金、信用卡詐騙、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也較容易在這類案件中出現。

「由於私募沒有明確的定義,那麼多少人集資算是私募?刑法有相關規定:30人以上屬於非法集資,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30人以下屬於私募?」劉少軍說,在很多農村存在的「和會」的集資形式,這種形式在我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之久,多少人屬於合法,超過多少不合法?簡言之,界定私募的標準是什麼?「5個人,每人出10元錢。這個算不算私募?」「台灣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將和會的規範寫入民法,我們還沒有。」劉少軍表示。

基金立法亟須「母法」

事實上,儘管私募亂象叢生,但很多人認為不應該對私募進行規範。

「因為公募立法的一個主要功能是為了保護社會公眾。而私募是專業人士在做,限於一定的人群。畢竟是少數人,從投資人保護的角度來講就不需要特殊保護了。」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由於私募基金並非按照信託原理(契約型)或公司法原理(公司型)加以構建的,所以沒有形成基金資產所有權、管理權和監管權「三權分立」的制衡機制,基金有名無實,是屬於一種鬆散型的組織體。「基金管理人沒有形成有效的組織結構,不少就是一個皮包公司,責任不明確;投資者的權益多以保底收益的書面承諾或口頭承諾保障,很多時候得不到法律的保護,投資者投資風險大。」

「我的觀點還是要規範、要監管。」上海嘉裕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方生在接受法治週末記者採訪時說,私募基金的設立、解散、投資失敗結果的分配都應該加以規範。私募基金中的很多具體問題,如果規定依合同約定解決尚有法律依據可循;可是,如果合同沒有明確約定,就不好處理了。

但是如何監管也是問題,李曙光告訴記者:「對私募基金的監管也沒有明確的部門。立法也沒有一個部門去推動。目前,證券投資基金法已經有了,下一步是否還要出台產業投資基金法是業內所關注的。因為證券投資與產業投資實際上聯繫非常緊密,要想完全區分開是不符合實際操作需要的。」

李曙光表示,目前最核心的問題是,應該有一個基金法的「母法」,而不是單個的私募基金法。在證券投資基金法出台之前,學者們就呼籲制定一部基金法,但到現在也沒制定出來,其中原因非常複雜。比如在中國社會存在了上千年的和會形式,這樣長期存在的募集方式怎樣來用法律規範都是爭議很大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05

顧客購買行為變了,而你的營銷手段為什麼還這麼落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226.html

如今,即便是最漫不經心的商業觀察者也可以發現這樣事實:傳統營銷的「漏斗」模型已失去了意義。這種模式基於顧客購買商品和服務的線性路徑,開始於對產品和服務的關注,終結於購買行為和忠誠度的建立。

因為顧客的購買過程不再是往常的直線型:他們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是短暫地利用某一渠道,而是會持續性地停留在渠道當中。

埃森哲公司將這種新趨勢稱為「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使得「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如此與眾不同?在這種模型中,「評估」成為了所有環節的核心,而不像以往那樣各項工作都在圍繞「購買」展開。

購物過程三大根本性轉變

埃森哲認為,「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在具有戰略意義的三個關鍵方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當今顧客的購物過程更加動態化、便捷化與持續化。

第一,借助技術的推動,目前客戶已經可以在某些渠道內(或跨渠道)輕易控制並改變自己的購物路徑,以隨時滿足自身的需求。雖然今天購物者的採購環節基本相同,但他們的途徑已不同於傳統的「漏斗」式過程。這些新路徑可能仍為直線型,但更多時候會是非線性的,比如環形和「之」字形過程。

第二,擺在顧客面前的選擇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多樣,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完全進行掌控。此外,來自第三方的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加,其影響範圍也在不斷拓寬。顧客在各方面都有著多種選擇,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購物,而各家企業也都有機會成為備選方和提供方。

同時,在這樣一種更為開放的環境中,客戶在自身資料被企業使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透明度要求。即使企業使用所獲取客戶數據僅僅是用於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也必須滿足客戶對透明度的相關要求。

第三,數字技術、移動技術和社交技術使購物不受時間限制。只需輕點鼠標,便可完成購物——這也意味著,客戶幾乎時時刻刻都會在渠道中關注相關信息。

不過,隨時購物並非只有好處:它很容易讓顧客在面對太多「評估」時苦苦糾結,難以做出最終的購買決定。當顧客對於評估表現出不耐煩、甚至瀕臨崩潰時,他們很可能會一時衝動,隨意買下自己最後所見的商品,或者乾脆放棄購物。

今天的消費者只要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個人電腦,就能在自己選擇的時間和地點在線進入傳統購物過程中的某個環節或所有環節;同時,無論是在網上還是現實世界中,消費者都可以在各種渠道和不同環節之間實現無縫轉換。原來形形色色截然不同的銷售渠道正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讓位於一種融合各項因素的統一模式。

新趨勢對企業的影響

這種轉變不僅會影響企業對企業(B2B)和企業對消費者(B2C)的關係,而且還具有戰略意義——既會對廣告和促銷等營銷活動產生影響,也將改變購物過程中銷售、服務和其他各項環節。

在這種模型中,「評估」成為了所有環節的核心,而不像以往那樣各項工作都在圍繞「購買」展開。現如今,顧客即使購買後也常常會重新評估自己的決定,以及其他的備選方案。他們總會不停反問:如果我再多看一個地方,是不是會發現更便宜的價格?我知道所購產品已經發出,但不知能否取消訂單?隨著獲得越來越多的新信息,客戶也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改變想法。

大多數傳統營銷方式缺乏敏捷性和反應能力,無法對處於高度動態過程中的客戶做出快速回應。如果銷售和服務策略將重點放在統計客戶流失率等指標上,而不去關注個體客戶的流失風險,就可能無法捕捉到客戶期望更換品牌的跡象。另外,傳統的營銷方式可能會使用所謂「一招通吃」的方法,無法充分利用對單個客戶的洞見與這些客戶實現互動,因此也就無法為客戶提供量身定製、更具針對性的體驗。

如今已做好充分準備應對這種新形勢的企業仍為數不多。事實上,許多營銷、銷售和服務功能甚至在客戶購物過程尚未開始時就已注定無法形成持續的服務——因為這些功能僅與企業的內部結構和組織相適應,並非是針對顧客的不間斷體驗而設計的。

如果以上這些不足已完全顯露出來,企業也已對其有了充分的瞭解,那麼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運用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來找到戰略上最重要的內容。在制定或更新戰略時,新型購物行為的哪些重要特徵應當成為討論中關鍵的基礎內容?

首先,應當從評估開始。評估就意味著學習,因此企業越來越有必要瞭解客戶的學習體驗(包括他們學習的內容,從何處以及如何學到該內容)如何有效影響隨後的印象和行動。

其次,該模型的設計意圖表明,企業應當明確認識到客戶體驗中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循環。這兩種循環在「評估」這一中心點匯聚,並最終呈相互依賴的關係。但是,企業同時也需要認識到每種循環都是同一主幹上的一個獨立分支,並且需要有意識地分別加以管理。從顧客的角度看,這兩種循環是預期和現實之間的紐帶。對企業而言,這兩種循環應當將承諾和交付連接到一起。

最後,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表明,企業必須改變其業務活動,以最新、最關鍵和最有價值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

提高購買體驗的三種方式

埃森哲認為,消費者將越來越青睞能夠在以下三方面提高購買體驗的企業:關注與引導用戶;為用戶篩選與推薦;實現用戶體驗的同步與優化。

第一,如果企業能夠在顧客逛店、購買和消費時跟隨他們的腳步,就可以更好地瞭解每位顧客做出選擇時的意圖,進而預測顧客的下一步行為,並為其提供幫助。

例如,企業可以鑑別出顧客在哪個環節點「放棄」購買某品牌產品或服務,隨後分析顧客的購物行為,從而找出自身的不妥之處,並做出相應調整。顧客遇到了什麼障礙導致其放棄購買?企業可以採取何種手段來消除這一障礙?如果正在進行購買,還有哪些內容可能是顧客正在考慮但尚未明確表達出來的?

關注客戶的選擇過程可能有助於揭示上述問題的答案,並幫助企業完成銷售或推動客戶購買企業的其他商品或服務。針對客戶購買某一產品或服務的快慢速度,如果企業掌握了更多相關信息,就能夠預測並影響客戶的下一步購買行為。

比如,當客戶購買機票時,旅遊網站的主頁會出現在客戶眼前,通過預測該客戶的下一步行動來為其提供引導。如果客戶預訂了機票,或許還需要預訂酒店和租車,該網站就會引導客戶,為其提供全套備選服務。

第二,企業無法控制公開的內容,因為互聯網上的信息和觀點層出不窮,永無止境。但企業可以傾聽,從而瞭解何時才能對人們的行為施加有效影響,引導其向自身期望的方向發展。

當企業能夠分辨出公開內容在哪個時點會產生重大影響時,它們就可以幫助客戶過濾掉對客戶無關緊要的信息,從而協助其完成購物過程。同樣,輿情監測或社交媒體傾聽等先進分析方法也有助於企業完成這項任務。

真正的「推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引導」行為。引導的作用在於簡化和加快客戶體驗通道,而推薦則有助企業成為客戶信賴的顧問,使客戶更容易獲得購物體驗——推薦服務能夠幫助客戶找到心儀的產品或服務,或者大幅減少備選項目的數量,只留下少數可能最適合該客戶要求的產品或服務,從而縮短了客戶在渠道中搜尋的時間。

為了做好推薦工作,企業經常需要從客戶處獲得系統性的反饋意見。網飛公司的影片配對功能(Cinematch)影片配對功能使用先進的分析工具,利用公司通過密切客戶關係所瞭解到的客戶選擇信息,為其推薦僅憑直覺未被選中的新電影。

第三,同步旨在確保營銷、銷售和服務過程中客戶體驗的一致性,對客戶的承諾在每一環節中都能夠得以落實。優化則意味著確保客戶的實際體驗不斷超越預期。雖然技術作為關鍵的推動力作用巨大,但數據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小覷,因為只有通過數據把各項活動連接起來,才能實現同步和優化。

當一名潛在的客戶通過其所選擇的任意渠道獲悉某一品牌時,都會經過統一且無縫的「接觸點」完成購買行為。這一過程有可能發生在網上,也可能發生在實體店,抑或兩個渠道都會涉及。

利用分析工具來獲得相關洞見,提供商就可以持續瞭解客戶的體驗評估,因此能夠根據需求對產品進行改善,以消除外部內容中潛在的情緒化或不可預知的反應。提供商們需要認識到,對於某些人而言,購物體驗早在其成為客戶之前就已然開始,而且在其完成購買後還將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美國運通公司就通過社交網絡平台實現了客戶體驗的同步和優化,這些平台包括臉譜網和推特。例如,該公司根據持卡人在社會媒體網站上的活動情況為相應的持卡人自動提供許多產品和服務的折扣信息。客戶只需要將自己的社交網站賬戶設置為「與美國運通同步」即可獲得相應折扣。由於全部折扣和優惠手續都是由運通公司來負責處理,持卡人只要專心購物,然後正常使用自己的卡完成交易即可,運通公司隨後會將優惠返點打入其卡中。

運通公司通過這種方式增加了客戶參與度,吸引更多人使用其信用卡,同時也積累了日益龐大的豐富客戶信息。未來,這些信息將有助運通公司進一步細化客戶範圍,並為各類客戶提供定製產品和服務。

那麼,你還打算堅持傳統的漏斗模型的營銷策略嗎?是的,它曾一度發揮重要作用。而且,看上去似乎很多企業仍能依此撐上數年,而且表現依舊搶眼。但不要忽視這種情況:這是由於經濟增長勢頭掩蓋了策略缺陷。你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當然,實現轉型也並非一蹴而就。因為對大多數企業而言,這將意味著需要組織變革——這種變革往往不是漸進式的,而是顛覆性的。轉型其間可能需要採取大刀闊斧,甚至是天翻地覆的改革措施。企業也因此需要磨練自身的分析能力,學會熟練使用尖端的互動技術;而且在許多情況下,企業將需要徹底改革自身的業務活動。

但是從長遠來看,那些付諸努力、適應顧客當前這種不間斷購物行為的企業,也將不間斷地培育出忠實買家——所有相關的投入都將換回豐碩回報。與這些成功轉型的企業相比,在今天繼續堅持漏斗式營銷的企業,無異於司機忽視油表警示燈而繼續行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82

周鴻禕告誡傳統企業玩法變了:把產品賣給用戶後,體驗之旅才開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660.html

10月18日,周鴻禕在「2013華夏之星前進計劃」之「小企業公益大講堂」 上,給傳統企業講怎麼面對互聯網,隨後,信海光微天下的微信公眾號發佈了他的演講記錄。

 

這篇演講詞值得想轉型互聯網的傳統企業看。老周對傳統企業說,以後遊戲規則會變成什麼呢?你把東西賣給用戶或者送給用戶了,你的體驗之旅才剛剛開始,用戶才剛剛開始跟你打交道。你恨不得通過你的產品和服務,你每天都讓用戶感知,讓用戶感受到你的存在,讓用戶感受到你的價值。

 

他還說,今天在互聯網上任何一項增值服務都是百分之幾的付費率。也就是你有一個巨額的用戶群做基礎,你才有可能在上面構造一個收費塔尖的金字塔。

 

這些放在互聯網圈都是共識,但傳統企業要掰過來,還真需要多讀幾次這類洗腦文。

 

對了,老周還說自己不會做互聯網金融。

 

以下是全文。

 

我是周鴻禕,我簡單先介紹一下,比如說我們公司叫360。其實本來的意思,我們做網絡安全,我們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360度全方位的保護。但是,做了安全,我們在行業裡就變成行業的公敵。我們老琢磨保護用戶,在安全之外做了很多多管閒事的事情,還堅持免費干。同行就認為我們就是最典型的250干110的事。250加110大家算算等於多少,就等於360。我這個人談不上企業家,我也講不出太多的理論。我為什麼穿紅衣服呢?主要是經常抨擊巨頭,江湖上人稱「鴻禕大砲」。

 

今天過來我想簡單分享一下這麼多年來做互聯網的幾個關鍵詞。我今天的講話,請會議主辦方給我打馬賽克,因為一舉例子就會得罪一些人。你們都比較喜歡看有碼的電視,對不對。

 

 

鯊魚與沙漠:傳統企業怎麼面對互聯網?

 

我舉幾個例子。比如說無論是淘寶、天貓,還有京東商城,對於傳統零售業的挑戰。大家都可以感覺到。再比如說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的運營商,電信、移動、聯通,這些強大的國有企業被騰訊用一個簡單的微信,不到3年的時間,基本上可以把運營商顛覆了。實話說,今天很多傳統的報紙和雜誌,無論它的收入、讀者量,都在下降,被互聯網這種新的微博或者微信的信息獲取方式所取代。我還可以預言,再過兩年,傳統的電視台,人們有了互聯網之後,也不用每天晚上看電視,每天晚上7點到7點半不用再看一個節目。

 

最近互聯網這幫瘋子又沖進製造電視的產業。最近很多家電廠商請我去做交流,我都語重心長的說過去做家電的怎麼競爭都有底線,大家都還有利潤。現在互聯網這幫野蠻人衝進來之後都沒有底線,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很多做了十年、二十年電視產業的大佬們都覺得很迷惑。

 

我恰恰覺得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對於傳統大企業來說,他們面對互聯網,剛才馮侖也講,他們就像面對你們都知道的一門武功一樣,叫《葵花寶典》,他說是左手打右手,我覺得沒有這麼溫柔,實際是若想成功,互聯網給很多企業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是不是要自宮。當然了,企業越大,身體越大,自宮起來特別痛苦。《葵花寶典》最後一頁寫了,即使自宮,也未必成功。我現在在給很多企業傳授自宮術。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完全可以讓中小企業逆襲。互聯網上的思想大家掌握了,基本上就像在一個國家空投AK47的效果是一樣的。大家都讓互聯網的思想武裝起來,不僅能夠自宮,還能宮掉很多大企業。

 

一些傳統企業在面臨互聯網挑戰的時候,他們經歷了特別複雜的心路歷程。第一個階段叫看不起。他們覺得互聯網是小玩鬧,成不了大氣。我們幹這個行業都幾十年了。很快他們發現說互聯網這幫人也沒折騰死,還折騰的越來越來勁,他們就準備研究。他們就覺得眼花繚亂。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很多非互聯網的傳統企業來說正因為他們不瞭解互聯網的遊戲規則,這個規則也就是幾個關鍵字,他們越看越看不清。等到真正研究的時候,你都要去跟他們講道理的時候,他們是看不懂。為什麼?因為剛才馮侖講了,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方向。一個企業做得越成功,它成功的東西就塑造了它的基因。你跟海裡的鯊魚,天天教育它說如何到沙漠上跟一個豹子打一架,這是鯊魚研究不通的事情。

 

有些企業過了一點兒時間,真的下決心開始讀《葵花寶典》了,馮侖說得很形象,他說想長出第三條腿,我看長第四條腿也不行。新動物是要消滅掉老動物,等到猶猶豫豫,很多企業進入互聯網的時候,發現互聯網的先行者已經跑到前面,他看不見了。

 

很多企業有些誤區,他們覺得說我用互聯網,不就是花錢買技術嗎?互聯網有很多大的概念,你們也參加過很多忽悠的會。一講互聯網就是云計算、大數據、社交網絡、移動終端,好像您花了錢,用了互聯網的東西,就變成互聯網企業了。其實我覺得那些都是一些戰術。我認為如果大家要面對互聯網的挑戰,包括要善於利用互聯網,把互聯網變成自己手裡的武器,不僅贏得挑戰,還能用互聯網超越同行,成為互聯網的巨頭,互聯網有些基本的價值觀和傳統商業不一樣。

 

第一個,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所有的企業,我也想做思想家,我也學學馮侖,上升到一點理論高度。我在講所有東西之前,我是想講消費行為的變化。你們注意到沒有,在傳統沒有互聯網的時期,我們跟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是以信息不對稱為前提,買的沒有賣的精。商人基本上是以逐利為目的。我們做什麼事,儘管我們老說客戶是上帝,在經濟關係裡只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商家,一個是客戶。客戶是誰?是買你東西的人。誰向我付錢,他才是上帝,這是傳統的經濟遊戲規則。

 

很多時候我們講的各種營銷理論、4P理論。大家別想歪了,我說的是營銷的4P理論。我前一段時間剛跟郭德綱說了一場相聲,還沒轉過來。

其實這些講的都是通過廣告、宣傳、推廣,最後你成功的把用戶忽悠了,買了你的東西。包括超市的理論、什麼堆疊、最後一米促銷員的促銷,比如賣家電的,很有可能你到一個家電超市,最後那個銷售的美女成功說服你,本來想買A電視的,最後買了B電視。所有營銷理論都是以這個作為成功的宗旨。我可以告訴大家,有了互聯網之後,在下一個十年,遊戲規則變了,環境變了。消費者越來越有主動權,越來越有話語權。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會越來越少。用戶的體驗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今天所有的產品高度同質化的時候,你給用戶提供的,過去最早是功能,後來是滿足用戶的需求。再上一步說給用戶創造價值。所有的同行都在給用戶創造價值的時候,你就發現最後決定大家能勝出的東西就變成了用戶體驗。

 

 

從客戶體驗到用戶體驗

 

什麼叫體驗?舉個例子,華夏銀行請我吃飯,假設說。我打開一瓶礦泉水,喝完之後,它確實是礦泉水,這叫體驗嗎?這不叫體驗。只有把一個東西做到極致,超出預期才叫體驗。我開個玩笑,大家別亂寫微博。比如有人遞過一個礦泉水瓶子,我一喝裡面全是50度的茅台,這個就超出我的體驗嘛。這是一個虛構的例子,他們沒有大吃大喝。假設它是一個體驗,我就會到處講我到哪兒吃飯,我以為是礦泉水,結果裡面是茅台,我要寫一個微博,絕對轉發500次以上。

 

只有成了體驗,才能深入人心,才能真正讓用戶產生情感上的認同,才能產生口碑的傳播。體驗這個東西最微妙的是什麼呢?是你打多少廣告,你都解決不了體驗的問題。你打廣告,把你家的電視機、冰箱吹的跟天花一樣,我打廣告以後,你不能說買了我產品的用戶們的體驗就是好。這個體驗是用戶自己決定的,用戶到網上去吐槽、發帖,也不是你決定的。我跟傳統廠商講現在遊戲規則變了,你把用戶的錢拿到了,你把東西賣給他了,你就希望這個用戶在好不要再來找你。以後遊戲規則會變成什麼呢?你把東西賣給用戶或者送給用戶了,你的體驗之旅才剛剛開始,用戶才剛剛開始跟你打交道。你恨不得通過你的產品和服務,你每天都讓用戶感知,讓用戶感受到你的存在,讓用戶感受到你的價值。

 

我把體驗這個詞放在第一位,在過去的時候,我為什麼不講客戶體驗呢?我講叫用戶體驗。在互聯網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你如果想利用互聯網,你絕對不能一上來就琢磨錢口袋,你就不能像傳統生意一樣做什麼東西忽悠他買。你首先要考慮說哪怕他不是給我付錢的客戶,我能不能把他變成他知道我或者使用我某一個產品,或者使用我某一個服務的用戶。這個用戶、客戶只差一個字,我覺得這個差別很大。我也說不清為什麼。如果你們很多人第一次上互聯網,你們回憶回憶互聯網給你的第一個震撼是什麼。上面好多事,好多服務,免費看新聞,免費發郵件,那些服務都不僅不要錢,甚至倒貼錢歡迎你去用,還把服務質量做得很好。

 

道理也很簡單,我們也可以講說免費是互聯網的精神。但實際上從背後來看,從商業遊戲規則來看,今天互聯網上的產品雖然千變萬化,但我跟大家講,互聯網上掙錢的模式就三個。第一個,是特別傳統的,利用互聯網賣東西。賣真實的東西,你可以管它叫電子商務。賣基金,賣股票,賣理財產品,你管它叫互聯網金融。你如果賣SPA,賣虛擬的服務,賣餐館的打折券,可以叫O2O。拋開這些概念,第一種模式就是利用互聯網為平台,做的還是傳統生意,只是發揮了互聯網的特點,就是網聚人的力量。

 

比較純互聯網的模式,掙錢的模式還有兩個。一個就是廣告,就是當你的服務不能賺錢的時候,你如果有足夠多的眼球,有足夠多的用戶,你可以向他們推薦一些其他的產品和服務,實際上這就是廣告。就跟電視免費看,但電視裡有廣告的概念一樣。

 

還有一種模式就是以網遊為典型的增值服務模式,你可以向某些用戶收取提供特殊服務的增值服務費。舉個例子來說,再一個電腦或者服務器裡面,可能有1萬個屌絲在裡面都是免費玩兒,突然來了一個高富帥,他覺得與眾不同,要當大哥,他要花很多千,買個馬騎,買個劍挎著,還要給屌絲發工資,他就在這個服務器裡受人尊重,到哪兒都是大哥風範。有1萬個小弟在網絡世界裡都不漢奸。掙這些人的錢是增值服務。如果不願意花錢,你在遊戲裡繼續做一個很苦的挖礦的人、種糧食的人,也可以免費玩兒。

 

這麼多年來,再牛掰的互聯網公司都逃不開這三種模式,你一定要想辦法獲取最大的用戶群。為什麼大家在網上賣基金?還是因為有越大的用戶群,你才能節省接觸每個用戶的成本。一個網站只有2千個人、200個人訪問,你賣廣告,沒有廣告主來買單。包括增值服務,很多人都會產生一個幻覺說我弄1萬個人就可以掙1萬個人的錢。在今天互聯網上,我覺得除了賣白粉,比賣白粉利潤還高的生意就是網遊了。但是,網遊的收費率都做不到5%。今天在互聯網上任何一項增值服務都是百分之幾的付費率。也就是你有一個巨額的用戶群做基礎,你才有可能在上面構造一個收費塔尖的金字塔。如果你連這個金字塔的基座都沒有,你就要這1萬個收費用戶,對不起,有人幹過這事。曾經中國有家企業,本來免費用戶很多,大概有3%的收費用戶,他們就決定把免費用戶都趕走。結果你們知道是什麼?他們連收費用戶都跑了。

 

這是互聯網的遊戲規則,它就決定了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若想先獲得商業利益,你先要考慮如何建立和創造用戶價值。在歷史上,可能在傳統行業裡,由於各種各樣複雜的情況,反正中國人多,人也好忽悠,地域也廣大,信息不對稱。在互聯網上,你很少看到一個企業能永續經營,如果是以忽悠用戶為主。真正能夠在互聯網上發展的企業,哪怕有的企業對同行不太好,哪怕有的企業有爭議,但是沒有人敢真正地得罪自己的用戶。你只有想辦法給用戶提供了高品質的服務,甚至是免費服務,把很多人都變成你的用戶基礎,你有了一個強大的用戶基礎之後,你才可能去構建商業模式。這是我講的第二個關鍵詞,當你決定進入互聯網的時候,你真的再看不明白,你也不要想著說一上來就要賺錢,或者把傳統生意簡單照搬到互聯網上,或者簡單地把互聯網看成分銷平台、推廣平台,這都不是對互聯網真正的理解。你要認真考慮怎麼樣利用互聯網給客戶、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從而使你能夠比借助傳統手段獲取更多的用戶。用戶能夠認可你的價值,跟體驗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再談免費

 

第三個關鍵詞,我想講講免費。免費是特別有意思的東西。在中國的今天,我們很缺乏信任。在日常生活中免費越來越成為一種行銷手段,甚至有的時候大家會覺得它是一種欺騙手段。

 

舉個例子說,你走到一個飯館,這個飯館說只要點夠一桌菜就送你一瓶啤酒。你說好,我不要那些菜了,能不能送我免費的啤酒,老闆一定把你轟出去,免費是有條件的。互聯網的免費不是這樣的。

 

再比如說,你們小區突然來了一幫白大褂的人號稱義診,免費看病。我相信有經驗的人腦子裡就會響起警鐘,肯定要給你賣藥,免費背後是有目的的。

 

我們每個人對免費有先天的恐懼感,我們不相信世界上有免費的午餐。在現實生活中,哪怕送一瓶水,你服務的用戶越多,你的邊際成本是上升的。哪怕這個水就是免費罐裝的,它還有一個瓶子的費用,還有物流的費用。這就在說在現實生活中,一般情況下免費服務、免費產品難以為繼,只可能成為一種營銷手段。免費試吃、免費試償都是階段性的。

 

互聯網有一個特點,上面的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是虛擬、數字化的,有可能你的研發成本是固定的,大家可以免費下載、免費訪問。這時候你會發現,比如說你做了一個東西,花了1萬塊錢,如果有1萬個人用,攤到每個人身上的成本是1塊錢。如果有1億個人用呢?你會發現你攤到每個人身上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有了1個億的用戶之後,無論是做增值服務,還是做廣告,每個人有一個UP值,相當於每個用戶因為這種商業模式給你貢獻的收入,它會超過每個人分攤的成本。這就使得互聯網上免費的模式不僅可行,而且可持續,甚至有可能會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所以免費在互聯網上並不是騙局,而且很多互聯網公司巨大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免費的基礎上。因為一旦你推出免費的產品,它的品質甚至還要超過那些收費產品的時候,它給用戶帶來體驗上的衝擊是巨大的。它就是一種最有利的廣告,它超過所有的廣告和行銷手段。

 

我舉幾個例子。比如說最早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馬云是個神人,他最早搞電子商務的時候,最早淘寶宣佈免費開店,他的對手開店是要收費的。在易貝上的大賣家都覺得不開白不開,就是有沒有用也願意把店在淘寶上複製一家。所有賣家都到淘寶上去,有了賣家就有了買家。在最開始免費的時候,馬云未必想清楚了怎麼賺錢。由於各種原因,他在三年之後宣佈說繼續免費,永遠免費。最後當中國所有的B2C商家都到淘寶上開店了,出了什麼問題了?你搜一個衛生紙都出來1萬個結果。免費開店沒問題,你如果想搜衛生紙排在前面,有的人就要交增值服務費。淘寶今天也成為中國最掙錢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這就是免費建立的商業模式。

 

大家都用微信。前段時間有很多人吵吵說微信是不是要收費。我就跟這些人講你們太不瞭解騰訊了,騰訊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用互聯網的遊戲規則看,為什麼能顛覆運營商,把運營商收費的短信和彩信給免費了。

 

大家為什麼喜歡用微信?就是因為它把體驗做得比短信好,又免費。只要你有流量,你有WIFI就不需要掏短信的錢,發一張照片也不需要為彩信付5毛錢或者1塊錢。它迅速地把運營商從通信這個層面幹掉了。

 

但是,它的商業模式,大家都覺得說你們這幫騙子,一定是先免費把我們幹死,然後再收費。這是用傳統的眼光看互聯網,這是錯的。互聯網上誰要敢收費,後面還有我們一堆人等著免費呢。

 

互聯網上免費的商業模式,我今天跟大家講,是讓你把你的價值鏈進行延長,你在別人收費的地方免費了,你就要想辦法創造出新的價值鏈來收費。大家聽明白了嗎?微信回收你的通信費,你們每天用微信,對騰訊來說是巨大的用戶群。但是,它只要在微信裡給大家推廣遊戲,讓大家都打打飛機,在裡面給你推薦商品,它能輕鬆地掙到比中國移動每年收的短信費還要高的錢。

 

這是對傳統互聯網的顛覆和破壞,破壞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同時又建立新的價值體系。當年360剛做的時候,我們是不懂安全的一幫人。有的時候我感覺互聯網的人跟我有一點像,就像一個蠻牛衝進了瓷器店,或者說亂拳打死老師傅。我們不懂安全的遊戲規則,我們衝進來覺得安全這個東西每個人都需要,那麼多的木馬、病毒、欺詐網站,大家還花錢交保護費,這肯定不對,應該免費干。當時,實話說,我們也是在探索。你說我當時就高瞻遠矚地想清楚了以後的商業模式嗎?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在成功之後會給大家做這樣的宣講,你就會覺得他如何高瞻遠矚,運籌帷幄。這種神人不是我們這種屌絲能學習的。實話說,當時我們也不清楚。當時就覺得免費可能是比較容易吸引用戶的點。有的時候你跟用戶講技術好,用戶聽不懂。你跟用戶講東西好,用戶不試用的話怎麼知道你的東西好?我們就決定了永久免費,終身免費。

 

什麼時候你幹了特別牛的事呢?我發現有一個檢驗標誌就是用戶都說好,同行不但不說好,同行還罵你。前一段時間,小米他們做電視,害得傳統電視大佬說這幫孫子干電視,他們做的電視不是爆炸,就是起火。這種聲音越大,你就知道一個行業的顛覆開始。當年我們開始做免費殺毒的時候,傳統殺毒廠商真的不理解。他們就覺得說我們賣了二十年殺毒軟件,周鴻禕怎麼能免費幹下去呢?殺毒廠商是真心相信周鴻禕是一個騙子。剛才主持人介紹我的時候,你看他結結巴巴,為啥?他覺得我有爭議,是說好話,還是說壞話呢?我當時看到這個主持人,我覺得很糾結。

 

這個我也理解,因為很簡單,你知道中國最恨我的不是做病毒木馬的,那些黑道的小弟們幹不過我們覺得認栽了,最恨我們的是同行。我讓同行一年幾個億的收入突然沒了。他們今天稱我250,還是很親切的。當年他給我們打電話說砸了他們家的鍋。很多殺毒軟件在首頁的大標題說周鴻禕靠什麼生存?他們一定每天在偷銀行的賬號。中國第一家水軍公司就是為了詆毀我而成立的。

 

走到今天,這些殺毒廠商終於明白過來了免費是大勢所趨。當年沒有跟過來的廠商,基本上都歇菜了。跟過來的廠商呢?雖然還不斷罵我們,所有模式都跟著360學,整個市場比原來擴大了100倍。中國在過去,在360出來之前,所有的安全公司,一年做幾個億的收入已經是No.1了,沒有實力跟國外的安全公司抗衡。中國互聯網有4、5億用戶在上網,都是裸奔的狀態,都沒有人想解決這個問題,整個安全產業的格局也很小。

 

但是,這個免費模式,很多人問我說你到底怎麼賺錢?用我剛才講的話來說如果我只做免費殺毒,實話說,真的賺不到錢。也有人說你幹嘛不亂彈廣告?我們專門殺亂彈廣告的。當然,有的時候也有風險。那一年我們給用戶提供一個免費的工具叫QQ保鏢,讓大家不用花錢,也不用看騰訊每天給你彈的廣告,我們還被告上法庭,要賠500萬。多管閒事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給大家講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就是價值鏈的延長。我們沒有停留在只做殺毒,我做了安全瀏覽器和安全的市場。因為我的免費安全、免費殺毒給我帶來了中國90%的用戶,我有幾個億的用戶,也有相當比例的用戶是用我們的瀏覽器,也有很多用戶是用我們的手機市場來下載各種手機遊戲、手機軟件。這裡面就有巨大的流量。你有了瀏覽器之後,在瀏覽器裡,當然就可以有搜索,有導航,這就是廣告的模式。

 

很多人用瀏覽器玩兒遊戲,我有時候也在遊覽器裡給大家推介一些網遊,我也可以向用戶收費,是增值服務,這就變成了360的商業模式。

我們也想長大。我也想什麼時候變成一家美國公司,就不容易被巨頭絞殺。我們到美國上市的時候還鬧了很多笑話,當時最大的挑戰,中國互聯網公司有一個潛規則。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模式,美國人不相信中國人能獨創模式。基本上你在美國找一個大哥,你就跟美國人說我是中國的谷歌,有人說我是中國的亞馬遜,說啥的都有。美國人一聽谷歌、亞馬遜模式在美國很成功,最近還有人說自己是中國的蘋果。中國的市場又很大,兩個模式一結合肯定成功。我們的模式在安全領域確實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中國創造的模式。在全世界時候沒有人做真正的免費殺毒。如果有人做也是給你一個不好用的版本,讓你用上了,真要殺病毒殺不掉,說兄弟花錢吧,升級就能殺了。我就把這個叫流氓軟件。

 

我們這個模式跟美國人溝通起來特別困難,特別費解,以至於我後來好容易跌跌撞撞上了市,大家知道去年有做空中國的一陣風,兄弟被人做空了8次。美國人就堅持不理解說這小子做殺毒軟件,但他不賣殺毒軟件,他還有收入,他的收入一定是假的。你會發現真正當你做免費創新的時候,它是很有力量,但這種創新有的時候要面對很多誤解,甚至面對很多攻擊。

 

 

一個預言

 

今天在互聯網上凡是懂得免費之道的企業,都會比較容易的彎道超車。甚至我可以預言下一步,很多傳統業務模式跟互聯網結合之後,可能都可以借鑑免費的精神。我舉兩個例子。比如說今天的運營商說只要付話費就送手機,事實上將來當手機的成本真的低到一部智能手機的成本只有200塊錢,如果你堅持用2年,天天玩兒一款遊戲,或者閱讀電子書、看高清電影,最後掙的信息服務費比200塊錢高的時候,就意味著免費手機大行其道。

 

今天很多互聯網硬件,大家最近注意到這個趨勢,電視、盒子、家電,都會跟互聯網結合。硬件免費是個什麼概念?就是以後很多硬件的銷售,它的免費不可能是零價格,它是零利潤。換句話說,按成本價進行銷售。借助互聯網的特點,還能節約什麼成本?互聯網上,只要臉皮厚,像我這樣敢於放炮,有人敢於穿喬布斯的衣服上台裝喬布斯,你就能獲得眼球效應。不需要到中央電視台買標王。互聯網通過電子商務,把你跟用戶直接聯繫起來,你都可以搞用戶預定,不用擔心會有庫存。你也不需要中間商,中間商要拿一半的利潤。你沒有中間商,沒有渠道之後,可以把它讓利於用戶,對於未來只做硬件的廠商來說基本是滅頂之災。互聯網都琢磨著賣硬件不賺錢,硬件不再是一個價值鏈裡的唯一一環,變成第一環,變成我跟用戶之間的窗口,變成我跟用戶之間的橋樑,大家都指望你用了我的冰箱,開著我的車,看著我的電視之後,我每天都想辦法做其他的服務。這對傳統廠商來說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就是要學會用互聯網的思路去做後續的服務。如果我只是一個會生產硬件、只是一個會賣硬件的廠商,那你的價值鏈已經被人免費掉了。你最後可能只變成代工,掙一個毛3倒4,微薄的利潤率。價值鏈的高端會被做信息服務和用戶體驗的廠商拿走,這不是危言聳聽,它不會立馬發生,但在下一個五年會看到這個趨勢。

 

今天對很多人來說,如果你要擁抱互聯網,我希望大家重新思考一下,你是不是真正的將用戶至上寫成了企業的標語,你真心地想用戶是什麼。哪怕現在還不向你付錢的人,你哪怕給他做一點有利的事情,不一定把你的核心價值免費掉。

 

你如何去吸引你的用戶?剛才馮侖在台上講到創新。我覺得對於屌絲企業來說,不要一創新就弄一個研究院,弄一堆的專家學者投上億美金。我們要干的是從用戶角度出發,只需要一點小的改進,但可以讓用戶超出預期。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剛才有一個短片介紹做音樂廚房,餐飲界就有一個典型的離子是海底撈。海底撈並沒有說我們家的湯裡放了什麼殼吸引大家的,並不是說到我們家吃鮑魚、龍肝、鳳髓。他們給你擦眼鏡、嗑瓜子,提供了很多傳統餐飲不能提供的服務,就超出了你的預期。在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體驗是贏得用戶的唯一招數。

 

我剛才講了免費的商業模式,大家以後要想能不能免費呢?免費能不能帶來海量用戶的倍增呢?當你用戶免費的時候,你千萬不要下一個簡單的結論說讓那個孫子賠光吧。你要想想互聯網的免費幹掉了很大龐大的企業。微信幹掉電信運營商不到三年,當年支付寶免手續費,使得你們很多人成了支付寶的用戶。在當時有多少人想到今天支付寶聚集大量的資金可以做餘額寶呢,可以日進斗金呢?免費真的是要做的事,你不要覺得免費的東西就一定是騙人的。大家今天用的智能手機,除了蘋果,實際上都是安卓。安卓就是免費的手機操作系統。把微軟、諾基亞、摩托這些公司消滅掉了。不要低估免費的力量。

 

我還要補充一點,越是免費的產品,用戶選擇的成本低,用戶拋棄的成本也特別低。我花1萬塊錢買一個冰箱,這個冰箱不好用,我也不好退貨。在互聯網上,用戶用你的東西,鼠標一點,就跑掉了。越是免費的東西,有時候反而要把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你要想辦法把它做到極致,甚至做到比收費的做得好。你想想,你如果能把一個東西做得比收費的還好,體驗還到,又免費,你哪怕是一個小企業,一樣可以所向披靡。

 

 

再談創新——把創新從神壇上拉下來

 

最後我想講一個問題,我研究了很長時間的創新,我的爭議也來自於此。我到哪兒都談顛覆是創新,破壞是創新。大家知道,這兩個詞在我們國家是敏感詞,顛覆、破壞。有一次一個領導拍著我的肩膀說小周,我們國家講創新很好,但以後顛覆和破壞就不要講了。我也找不到更恰當的詞來翻譯。但是,我一直認為對於我們很多創業者來說,你哪怕就在一個微小的點上,也一定要做創新。因為如果你去跟隨巨頭的遊戲規則,你永無出頭之日,只是在溫飽而已。

 

但是,在中國呢?顛覆式創新容易被人看成製造馬上的人、搗亂者、攪局者。做顛覆式創新有時候需要勇氣。我給大家推薦一本顛覆式創新的經典教材,叫《創新者的困境》,中信出版社出了一套。我每年都要看一遍這本書,因為體驗越深,從書裡得到的收穫越大。

 

我一直在干的一件事是想把這種創新從神壇上拉下來。創新不要成為偉大的理論,是每個屌絲都可以干的事。我也找了很多案例,通過跟大家的研討,我用兩個最通俗的話來做一個總結,顛覆式創新是三種,第一種是在座各位幹不了的,就是你真正發明一種新的原材料。比如你在家裡發明水變油,這種絕對是顛覆,「兩桶油」一定要干掉你,這種技術很難,我弄了很多年也沒有把水變油的技術研究出來,包括永動機。在美國最近這些年,這種原創技術的比例也越來越少。如果人把創新狹義的劃等號,就等於發展一個藍海,發明一個別人沒有做過的東西,實話說對在座諸位和我來講,至少以現在的實力和規模,未必能做到。

 

即使在美國,包括在中國互聯網,越來越多的兩種顛覆式創新會出現,一種是用戶體驗的創新,一種是商業模式的顛覆。商業模式顛覆,用大俗話說就是你把原來很貴的東西,你能想辦法把成本降得特別低。你能把原來收費的東西變得免費。這件事就能產生巨大的顛覆,當然不是在一夜之間。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顛覆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很多顛覆式創新剛出來的時候都是微創新。為啥呢?恐怕連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你幹的這件事是顛覆一個產業。對產業裡的領導者來說,他們對你的心態一定是看不起、看不清、看不懂。要在第一天出來,他們就整明白了,一定沒有你的機會。他們一定攜人力、物力和捆綁的能力,把我幹死。

 

我講了易貝、淘寶、微信、360,這種例子太多了,免費的商業模式,包括我今天講的互聯網手機、互聯網硬件,顛覆的威力非常強大。

什麼叫用戶體驗的創新呢?或者叫用戶體驗的顛覆呢?也特別簡單。就是你把一個過去很複雜的事變得很簡單。你把過去一個很困難的事,可能需要學習的事,變得不加思索就能使用,實際上就是簡單的力量。

 

很多人不理解我這個觀點,很多人老覺得說要做一個別人沒做過的事才證明我牛掰。如果用戶不認可,你再牛掰的技術是不能構成顛覆的。對於消費者來說,你要想做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如果能夠降低門檻,剛才說了一個是錢的門檻,一個是使用障礙的門檻。它能產生奇蹟的力量。

 

我舉一個例子,你們都知道博客。有人寫博客嗎?博客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我堅持每天寫。當然,一週以後,我就堅持一週寫一次。再一週以後,我就堅持一個月寫一次。因為寫博客太費事,要寫那麼多文章,我也寫不出來。我知道專業的記者編輯們能寫,但他們也堅持不了一週寫一篇或者一天寫一篇。後來不知道那個孫子做了一個發明,把博客改造了一下,只讓你寫140個字。你們不要笑,微博沒有核心的技術革命,它就做了一個改變,為什麼這個玩意兒就火了呢?我自己總結,簡單。我跟第一財經的某個主筆記者相比,他寫的比我好,我們寫1萬4的文章,我寫不過他,但我們都寫140個字,在微博上罵人,誰贏還不一定呢。你們每天發很多微博,最後寫的文章也很多,會用短信,就會寫微博。對於閱讀者來說,我們很費勁寫一篇文章,也就是行業的人看一看,消費者只看標題,140個字,晃一言就知道了。用戶一下子就上來了,黏性也養成了。它顛覆了你們獲得新聞的方式,甚至顛覆了傳統媒體,甚至從某種角度對某些國家和社會都帶來了顛覆。我說的是推特啊。這就是簡單。

 

很多人也在跟我爭論蘋果。我跟大家講,喬布斯重返蘋果最後十年的成功絕對不是核心技術的成功。你去看看蘋果的專利,在3G技術、4G技術、手機核心技術上有專利嗎?沒有。你要評價蘋果的成功,我們就做一個特別簡單的實驗。不一定要做馬後砲式的成功學式的總結。如果各位有一個3歲的孩子或者各位有一個70歲的父母,你給他一個蘋果設備,再給他一個傳統電腦,不用學,3分鐘,哪一個自然會使用?答案是不一樣的。顛覆創新,我研究了很多例子。實際上最後為什麼它能顛覆?最後顛覆的全是人性,人性兩個最基本的東西。簡單,我們都是最懶的。你能讓我少一步,我就願意用這個產品。我們每個人都是再有錢,馮侖買菜不跟人討價還價嗎?反正我原來買盜版光碟,5塊錢、6塊錢還跟人討論半天呢。

 

美國人也喜歡便宜,否則團購是怎麼出來的?我給大家說個例子,惠普出一個平板電腦,花十幾億美金購買一個技術,賣399美金三年都賣不動。後來惠普絕對不干這個事了,要清倉,賣99美金,一上午就賣完了。你要把它做得便宜,甚至免費,把東西做得特簡單,就能打動人心,就能贏得用戶超出預期的體驗上的呼應,就能贏得用戶。你贏得用戶了,就為你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互聯網上,顛覆式創新發生了非常多,也發生的非常快。這兩個東西實際上跟我在微創新的文章中講的是一樣的,不一定要去發明一個可口可樂秘方,也不一定要去弄一個偉大的專利。很多時候,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從你的身邊出發,觀察你的用戶,觀察你的供應鏈,觀察你的上下游,你會發現還有很多很複雜的問題沒有被簡化,很貴的東西沒有被便宜,甚至免費。這裡面就一定蘊含著顛覆的機會。

 

 

我是互聯網最大的「失敗者」

 

因為今天時間有限,只能跟大家講到這裡。這也是我在互聯網上幹了十幾年,成功的經驗沒有,我是互聯網最大的失敗者,犯了不少錯誤,這也是積累出來的經驗。

 

最後講一個故事來結束。當年我們做免費殺毒的時候,剛剛馮侖說了我的都是大道理,說起來特別簡單,大家聽了也別在意。回家的時候拿一把刀子說,周總說了引刀自宮,很多人下不了手。有的人下了一刀停住了,有的人慢慢割半天,流血痛死了。所謂用戶至上,所有體驗極致,真的能不能做到?我是覺得大家可以嘗試。我們當年做免費殺毒的時候還有一個故事,我原來不講的。大家都看到我跟這些對手的口水戰,因為你做顛覆創新,總是斷人財路,當然有很多口水戰。

 

我們內部也有口水戰,當年我們做免費殺毒的時候,我們還是國外兩家殺毒軟件的代理。當年我把殺毒軟件賣的特別便宜,半年25,一年30。當時我一年的收入,很不好意思,也賣到了1.8億。當時我決定做免費殺毒的時候,那真是引刀自宮,沒有累贅,走路稍微大一點,也不會扯著蛋,可以幹掉對方。我的投資方都跪下來抱著我的大腿,我們投了你這麼多錢,你淨幹得罪人的事。好不容易有一點收入,明年咬咬牙上市,再把股票一拋,周鴻禕你願意幹嘛幹嘛。所有的改革和變革,首先是觸及自己。引刀自宮是宮你的思想,能不能放棄原來的優勢,能不能放棄即得利益,能不能放棄積累的經驗。很多人在原來的行業裡成功,互聯網會改變所有的遊戲規則。最後在互聯網裡生存下來的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兇猛的,是最能變化、最能適應的。6500萬年之前,一顆慧星擊中地球,環境變了,恐龍曾經是地球的霸主,最後消亡了。互聯網就像一顆慧星,你會變成小恐龍呢?還是變成新的哺乳動物?就在於說你敢不敢變。

 

當時正好是09年放《建國大業》,我就請我的反對者去看。我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我經常看啥看在眼裡幾個CEO在競爭。1921年一個公司,宣告成立。1949年就成功IPO了。在我眼裡,蔣介石就是一個特別糟糕的CEO,天天不關心用戶在想什麼,中國的用戶是農民,天天跟一幫高富帥、白富美,在南京混在一起。我黨是優秀的CEO,我黨知道農民要什麼,滿足農民的需求,免費給你們分地。建議大家有機會可以讀讀《中國革命史》,時期一部創業史,也是講一幫屌絲逆襲的事情。這裡有一個片段,我軍撤出延安,很多人不理解,在我看來是意味著丟掉了一個生意。當時毛主席跟人說了16個字,地在人失,人地階失,地失人在,人地皆得。我回來就跟投資商講偉大領袖都這麼說的,這就是互聯網的指導方針。地就是業,就是收入,這不重要。人就是用戶,你的團隊,你把用戶拿到了,你怎麼都能種出新的業。曾經很多人感慨為什麼什麼業務在騰訊的平台上一嫁接就成功,道理無他,人家人多,插根扁擔都開花。很多小公司,你沒有用戶,就10萬人,天天在那兒討論我們是做B2C還是做S2Y,你做O2O也不行,沒有人。反過來,如果為了某一個收入,為了某一個商業,你抓住不放,丟掉了用戶,傷害了用戶,最終用戶基礎不在了,你的生意也一定會垮掉,這絕對是互聯網的遊戲規則。你們是否記得互聯網有一批公司都是做SP起家的,就是發垃圾短信,曾幾何時他們日進斗金,今天還有他們嗎?這就是他們把自己的用戶基礎打掉了,就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可能在傳統行業裡,我想這個道理也是在的。只不過傳統行業太複雜,互聯網相對簡單單純一點,高度市場化。我當時用這個故事激勵自己,也激勵別人,事實證明當我的殺毒拿到了幾億用戶,我突然覺得說我幹嘛不可以做瀏覽器呢?360才開始了後來的盈利之路。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內容也是希望能夠對大家進入互聯網有所幫助,希望你們都能夠全身心地擁抱互聯網,互聯網能變成你們逆襲的重要的思想武器。謝謝大家!

 

 

不做金融以及必要的獨裁

 

提問:非常高興聽到您的講話。我特別關心免費。免費不等於自宮,您說得很好。如果自宮之後,不至於讓自己流血和死亡,我知道明天的太陽很好,如何能夠挺過來迎接明天的太陽?免費的本錢花完了怎麼辦?

 

周鴻禕:這個問題非常好,我是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我有兩個建議。如果你是一個擁有一定模式的企業,你在免費之前要開始構造你延長的價值鏈。就是你不能跟你的用戶之間就是一個二元關係,二元關係只是一個零,要麼免費,沒有收入。要麼不免費,就是沒有用戶。這是一個困境,你要構造新的價值鏈。

 

對於很多初創企業來說,我就反問他們VC是干什麼吃的?VC沒有別的價值,就是在我們實現夢想的時候,我們應該花VC的錢。當年360能免費還是有底氣,當年我們融了好幾千萬美金,反過來說要感謝投資商,這是金融的力量。如果沒有資金的支持,這個免費確實只是美好的理想。

 

周鴻禕:反過來大家也別誤解,我一說免費,明天我一上街看餐館免費、喝酒免費、跳舞免費,這是太狹隘的理解了。你今天的核心生意可以不免費,但你可以做一個新的服務,這個服務是免費的,它耗費的成本並不見得很高。就像海底撈從來沒有說吃飯免費,人家給你上一盤免費的瓜子,還是給得起的吧?

 

這兩天我又差一點成行業公敵,我又幹了一個多管閒事的事。你們每個人買了手機,大家都知道這個潛規則,為什麼手機老費電呢?為什麼手機一移動就跑流量呢?為什麼手機新買的就慢的像老牛一樣?因為你買手機的時候,裡面就已經裝了很多軟件,它們不甘寂寞,在你手機裡很活躍。很重要的一天,你卸不掉。我們開發了一個免費的工具,這花不了多少錢,不需要上千萬,找兩個程序員,努把力,熬兩個通宵,基本是沒花錢就做了一個免費工具。我們的原則就是說甭管這個手機裡面的軟件是誰裝的,甭管它爹是誰,只要消費者不喜歡這個軟件,就可以從手機裡清出來。我的手機我做主,你的手機你做主。這就是很典型的,免費不一定要成本很高。我們就把免費工具提供給用戶,用戶反映很好,我們又再次眾望所歸的被同行認為是250,同行都罵我們,你這不是搞不正當競爭嗎?不是使壞嗎?等他們罵了兩天之後反應過來是在為360做宣傳。所以免費不一定成本很高。

 

提問:我的問題比較簡單,大家現在都知道騰訊和阿里都已經轉向互聯網金融了。我想瞭解一下周總這邊在金融業方面有沒有顛覆性的舉措?

 

周鴻禕:這是一個很有挑戰的問題。我剛才講了,我在某些方面,可能因為幹得久了,有一點積累。但在很多領域,比如電商、金融領域,我基本就是很白痴。很多傳統的基金、銀行和保險公司都來找我,我們的用戶跟騰訊差不多多,我們又有很多金融。我現在也在看互聯網金融。第一,我確實不懂。

 

第二,我在問一個問題,這真的是我內心的疑惑,馮侖講了要面對誘惑。為什麼全國所有互聯網公司都是哪兒掙錢奔哪兒去。一說互聯網開銀行,大家都去了。為什麼大家不能干點兒各自有意思的事呢?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就是自己都有自己的地盤。你看阿里做了騰訊做,騰訊做了百度做,最後全互聯網都做。我對這個事情有自己的質疑。問題是這個掙錢是不是真正產生了更多的創新。我還是不要做那麼多領域,我還是在安全領域踏踏實實地做幾個用戶體驗很好的安全產品。

 

提問:你提到在做顛覆式創新的時候,公司內部會有很多聲音。這種聲音應該是一種強烈的分歧。您是怎樣達到一致的?取得絕對的話語權。

 

周鴻禕:這是很好的問題,我也很困惑。有的時候我發現在決策的時候,正因為是創新的決策,是因為是面對未知世界的決策,有時候很難收集足夠多的證據。如果你能說清楚,我覺得每個人都清楚。這時候就是追隨你的內心。在企業早期的時候,必要的獨裁,就這麼定了,就這麼是,我覺得其實是必要的。

 

最後有人問馮侖一個問題,我在台下聽了感同身受,爭論企業戰略真的許多對錯,每個人都覺得熱愛企業,放棄收入是對的,不放棄收入,有現金流也是對的。只能有一個遊戲規則,適當的爭論之後就這麼定了,定了就這麼幹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428

《迷思篇》安倍經濟學與台灣的共同困局 世界變了 別再舉貶值救經濟大旗!

2013-12-09  TWM
 
 

 

後金融海嘯時代,國際貿易不平衡的趨勢正在逆轉,最大出口國中國正在轉向內需經濟,最大進口國美國則正將製造業回流本土,全球貿易增長大幅減緩,出口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衝擊最深,這是安倍經濟學與台灣的共同困局。

撰文‧楊政諭

匯率貶值就能刺激出口產業,出口興盛就能提振就業機會與國民所得,所得增加就能帶動整體消費及內需經濟;接下來,日本經濟就會展現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以上就是安倍經濟學的簡單流程,其中各自牽涉到一些基本假設。先前,各界爭論的焦點在於出口提升能否轉化為薪資成長,然而在日本今年第三季(七至九月)經濟數據揭曉後,就連原本較無疑慮的假設──貶值能夠刺激出口,如今看來似乎也是一種「假設錯誤」。

全球化年代 經濟由貿易驅動這一季,日本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年化成長率是一.九%,較前一季腰斬,而安倍力拚的「淨出口」,則較上一季不增反減,下滑○.六%。

貶值無效,這個現象或許會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感到意外,但包含台灣在內的所有出口導向國家,其實也都該用更嚴肅的眼光看待安倍經濟學的意外掉漆;尤其,當你想到日圓先生榊原英資對於日本出口不如預期的那句解讀:「因為時代已經變了,全球經濟都在轉型,就連不斷舉債消費的美國,逆差都在縮小當中。」是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全球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正從過去的貿易驅動,轉變為內需驅動時代。而榊原口中的「全球經濟轉型論」,其實也已經有了初步的數字可證。

攤開長期歷史數據,可以發現,國際貿易成長率和全球經濟成長率之間,在不同階段都存在著一定比率的關係:自一九八六年到九五年間,國際貿易成長率與全球經濟成長率相去不遠;這段時間,世界局勢橫跨冷戰後期至「後冷戰」的初期,國際間正在試圖打破貿易往來的壁壘高牆,在這個「全球化」的暖身期,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成熟國家的內需經濟。

一九九六年至○五年,全球化大步向前,歐美國家與新興國家的經濟路線也開始出現了鮮明差異。經歷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新興亞洲國家,在此期間以累積外匯存底為重要目標,努力生產、外銷出口,再用賺來的外匯購買成熟國家債券,形同於借錢給成熟國家消費;相對來說,歐美成熟國家則是不斷拉高債務,以「舉債」的方式維持國家經濟成長。

成熟國家樂於消費,新興國家大量出貨,這樣的模式讓全球貿易量大增,以平均數字來看,此階段的全球貿易成長率約達全球經濟成長率的兩倍以上,這是一個貿易驅動經濟成長的年代。

歐債危機後 歐美轉型引發進口減少這樣的盛世一直維持到○八年,在陸續爆發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後,「改革」逐漸成為歐美國家的關鍵詞,在美國,改革的重點是「製造業回流」,在歐洲,則是「撙節」,兩者的共同結果,就是減少進口。

於是,二○一一年至一二年,全球貿易與經濟成長率的關係,彷彿又回到了冷戰時期的水準,比率數字下降到○.八%。隨著歐美大國的經濟結構轉型,進口需求減少,貿易活動將不再是驅動經濟成長的主力。

在榊原英資眼中,這樣的結構性轉變,正是安倍經濟學「以貶值拚出口」效果不如預期的重要原因;殊途同歸的,國內學者亦認為全球經濟結構轉變至此,的確也到了出口國必須重新思考未來戰略的時候。

「過去,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都會壓低匯率來提高出口競爭力,追求出超來強化經濟成長,但逆差國家怎麼辦?」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說,出口國長期以壓低匯率提升出口,就會造成國際貿易失衡,「這不是好事,順差國以鄰為壑,在國際景氣不佳時,逆差國家往往只好選擇祭出保護主義。」歐美需求減緩加上保護主義抬頭,這些因素都將讓出口成長的難度愈來愈高,政府也必須為了刺激出口付出更多資源,愈想「拚出口」,資源愈是傾斜,犧牲的,則是安倍劇本中扮演「經濟轉骨」關鍵角色的「消費」。事實上,○二年日本也讓日圓一口氣貶到一一○元水準,但當時不只薪資未見成長,甚至出現出生率下滑、資產價格浮漲等問題,才在○七年終止這場貶值實驗。

安倍掉漆後

台灣還要繼續拚出口?

過去幾個月來,出口業者不斷要求央行總裁彭淮南降低匯率救出口,「不過,央行在協助出口商部分,真的已經相當努力了,出口商不應該再繼續要求。」許嘉棟說,就算要與主要貿易競爭者韓國比,跟韓元比起來,台幣兌美元不見得貶少漲多。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公布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十月的台幣比韓元還要來得低,出口商以「台幣貶不夠」作為出口不振的理由,其實不盡有理。而台灣長期阻升匯率所帶來的「內需不振」後遺症,其實也值得安倍借鏡。

匯率偏低的直接影響,就是進口物價上漲,進而衝擊國人購買力,影響消費與內需的成長動能。十一月間,一群世新大學財金系碩士生突發奇想,在假油議題火熱之際,他們分析了食用油價格的影響變數,結果,在預設的多項變數中,影響食用油價格的首要因素是國際棕櫚油價格,其次就是「實質有效匯率」。

「如果油廠老闆都很老實,以目前的台幣實質有效匯率來看,油價可能會比現在高出許多。」這是學生的結論。當然,這份報告不足以證明食用油與匯率的精確關係,但匯率與進口物價的「反比關係」卻是必然,這也就是彭淮南不斷強調的:「匯價不可能同時讓出、進口商滿意,更要為廣大消費者及一千五百萬弱勢機車族著想。」「連中國都在轉型內需了,你們也應該想想新的成長計畫。」這是榊原英資給台灣的建議。的確,中國正在試圖提振內需,這個計畫走了三年,至今雖然仍在跌跌撞撞,但至少已經正面回應了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既定趨勢。

仍然卡在「出口救經濟」思惟裡的我們,面對的問題其實和安倍的困局相似,是不是該想想,為了「拚出口」,台灣已付出多少成本?而在世界經濟轉型的此時,「拚出口」又能拚出什麼樣的未來前景?﹁停止一味追求出超﹂,或許才是台灣的答案。

實質有效匯率

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index, 簡稱REER),是用來衡量一國貨幣匯率對於主要貿易對手國一籃子貨幣的高低水準指標,由國際清算銀行(BIS)編製,目前該指數以2010年為基期,當匯率高於對手國的一籃子貨幣時,REER就會高於100,反則低於1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4

互聯網思維不重要,重要的是玩法變了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9435698
媒體人喜歡玩概念,糾結於「互聯網思維」這個詞本身的意義,有人熱捧就有人往死裡踩。最近朋友圈裡流行一篇文章,文章裡舉出一堆例子試圖證明互聯網思維是行不通的。

而風險投資是實實在在要拿出錢來投資項目的,所以作為投資人我們玩不了概念、也不敢玩。只有老老實實地研究行業發展的規律,在「對的賽道上找到對的人」。所以我們寫出來的文章更為客觀,可能這也是B座12樓的文章更為受到創業者喜歡的原因吧。在《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什麼》一書我們不是想證明「互聯網思維」是多麼正確,只是想借用「互聯網思維」這個熱門詞,多吸收眼球、多賣幾本書而已。整本書我們都是自己「著作」出來、而不是「編輯」,都是根據接觸的創業項目總結思考出來的。

我們所要表達的是在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思維」這個詞不重要,重要的是「玩法已經變了」!

▌移動互聯網:一次商業變革的新時代

「左手一個諾基亞,右手一個摩托羅拉」的時代,隨著2011年摩托羅拉被 Google 收購、2013年微軟以74億美元收購諾基亞的智能手機業務而終結。像諾基亞、摩托羅拉這樣的科技公司褪去的故事還有很多,從當初的明星企業逐漸失去光輝並面臨重重危機。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這個過程可能只需要短短幾年的時間。

但隨之伴隨著的是一些科技新貴的迅速崛起。小米,四年多時間估值160億美金;極路由,一年估值1億美金;快捷酒店管家:10個人幹了18個月估值千萬美金。最近一年58同城、汽車之家、去哪兒網、500Wan紛紛上市了。這個月80後陳歐就幾年時間成功將聚美優品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

這背後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力量,讓商業回歸本質。在PC時代,每人每天在線時間平均2.8小時,而移動互聯網時代達16小時。各種APP應用的發展使移動互聯網已經深入到個人的生活細節。微信、微博促進了自媒體的發展,以及熟人關係的傳播。這背後是信息流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信息傳遞更透明、速度更快。這些變化通過支付寶、餘額寶、電視盒子、打車軟件、航班管家、快捷酒店管家等產品形態,最終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根本的改變。而個人對這些創新應用的快速接受以及依賴,最終也導致了商業邏輯發生改變。

那麼在新的商業規則下,發生了那些變化,而我們又該怎麼玩呢?這裡總結三點變化。

▌玩法第一變:功能不重要、你做了什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戶體驗了什麼

聽起來很玄乎,但其實很簡單。在物質豐饒、個人基礎物質條件滿足的前提下,用戶對產品的感知,已經不再滿足於功能需求、而更多地追求來帶來極致的用戶體驗。舉得例子,包子最基本的功能是充飢,但我們在選擇包子時肯定不滿足於此,更願意選擇口味好、安全健康的包子。那麼企業就要想法滿足用戶所需要的體驗,口味好是一個很難被量化的標準,而且因人而異,有點類似「文無第一」。但杭州的甘其食,通過「包子重量是100克,60克皮、40克餡料,誤差範圍不能超過2克」的方式,讓用戶體驗到了他們對產品標準的苛刻。加上其實的一些用戶體驗手段,以及事實上不錯的口味,從而得以迅速發展到近200家門店。提升用戶體驗的方法有很多,這裡舉兩個關鍵點。

第一點,超出用戶的預期

超出用戶預期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高性價比。這點是互聯網公司進入傳統行業最經常採用的手段,比如樂視TV,50吋帶3D的售價2999不含樂視網內容490每年)。如果你到蘇寧、各大超市去比較一下,同樣性能的差不多都在5000以上。除此之外,內置的系統功能貼心操作方便,而市面上的云電視Android系統基本不能用。

超出用戶預期另一個辦法就是給用戶驚喜。在你的產品設計中設計一些貼心的細節,讓用戶為之驚叫。比如三隻松鼠可愛的專用物流外箱,被許多用戶譽為「神器」的開箱器,防水牛皮紙外包,真空鋁塑內包、「鼠小夾」,針對不同品類的堅果附送的開殼工具,還有一系列的輔助品、贈品、試吃裝等等。而且這些不是隨意和贈送的,而是這個品牌商品和服務必需的一部分!最近剛剛發佈的錘子手機,在很多細節設計上給了很多人驚喜,所以從發佈會的效果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後面就看拿到實物是否能保持這份驚喜。

很多產品學三隻松鼠,但卻「驚喜」設計過度。「驚喜」都會增加成本,導致的結果是直接撥高了產品的價格。第一次用戶會把注意力放到「驚喜」上,但長久來看用戶不會為了「過度的驚喜」買單,因為大部分不是服務必需的。這就如產品的過度包裝道理一樣,過高的價格也相應提升用戶的期望值。為了「驚喜」而「驚喜」,導致過度撥高價格的產品體驗是難以持續的。這也是很多標榜「互聯網思維」的創業項目不被看好、以及發展遇到瓶頸的重要原因。

第二點,讓用戶為功能之外買單

很多產品沒有採用高性價比的方式,而是通過產品體驗設計,賦予產品功能之外的價值。讓用戶超越功能之外,為產品背後的發生買單。如何理解?想想女孩子在包包上,男人在手錶上願意化多少錢買,幾萬幾十萬的價格比比皆是。這麼多錢買單的肯定不是只為了買個裝個物品、看個時間的工具。

舉兩個最近很火的產品例子。Roseonly專愛花店以皇家矜貴玫瑰斗膽定製「一生只送一人」離奇規則。他們主打的既不是花有多新鮮,也不是送達速度有多快,Roseonly的成功在於他們出售一種「專愛」的概念。用戶花1000多買的不是一束鮮花,而是這花背後承載的情感「一生只送一人」。同樣特別火的TESLA,已經成為企業家買車的首選。除了TESLA是最好用、最智能的電動車外,用戶買單的更多是其背後所表達的社會身份。

▌玩法第二變:沒有客戶,只有用戶

先從經濟上算一個簡單的帳,獲得一全新用戶的成本已經越來越高,京東的數據是200多元換得一個成交用戶。如果京東不能達成高重複購買率,肯定吃不消這成本。所以如果你還是客戶的思維模式,期望每一個客戶、每一次交易都要為你帶來直接利潤,在互聯網時代將難以為繼。因為互聯網的玩法,就是倒貼錢來獲得用戶,通過用戶的重複消費和增值服務、以及互聯網的規模化和長尾效應來獲得利潤。

互聯網企業天生就是玩用戶的

比如我們看看小米是如何賣充電寶,小米電源10400mAh的售價是69元還包郵,這塊基本沒有什麼利潤、操作不好可能還會虧本。但與之配套的配件,如華強北批發一塊五的500px長USB充電線就賣19元,一個樹膠電源套也要賣到19元。相比69元的電源,19元的配件也顯得不起眼。當然小米官網上還有更多這樣的配件,所以對小米而言用戶才是他最大的資產。小米論壇有1000萬用戶,空間有1500萬。在微博和微信都有450~500萬用戶。我們的論壇流量非常大,每天超過100萬,發帖量達到25萬以上。這麼龐大的用戶體系,一方面支撐了小米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又是小米100多億美元估值的底氣所在。

學會社群運營,「有趣」「好玩」是核心

有了用戶,如何維繫這些用戶而不流失呢?用目前流行的詞,這就是要學會「社群運營」。你應該把你的用戶看到一個社群,通過運營社群來形成穩定的用戶關係。這方面的高手就是羅振宇,第一次5小時售賣會員費160萬,第二次24小時售賣800萬。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他其實就是在運作一個社群。當然,另一個「老羅」羅永浩,也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有一批「粉絲」追隨,這也是錘子手機最早的鐵桿用戶來源。

都說如今是一個粉絲經濟時代,大家追求地更多是「有趣」「好玩」。所以社群運營一個核心就是如何讓用戶感受到「趣味」。前段時間我們B座12樓報導過廈門的一家叫做「有料」的神奇美食。這家店開業只有幾個月,50平米壽司店不僅做到了30萬的月流水,掌櫃「肥蟲」自己也享受到了一呼百應、眾星捧月的男神待遇。看到這裡琳瑯滿目的公仔櫃檯,會有人主動貢獻出自己家收藏的大玩偶;在外地吃到了美食,會有人掘地三尺挖到菜譜、教肥蟲開發新菜;有人主動為肥蟲設計更好玩的經營模式,有人在人手不夠的時候主動幫忙擦桌子做衛生;每月舉辦的「有料趴踢」,大家爭著搶著免費提供互動禮物,甚至吃的喝的都不用肥蟲花錢——這些,就是「好玩」產生的無窮魅力。瞭解肥蟲如何做到「好玩」,可以查看我們之前的報導「有料美食:50平米的壽司店「玩」出30萬的月流水」。

▌玩法第三變:忘記營銷,這是一個傳播的時代

有了好的產品體驗、有了用戶思維,如何獲得用戶?答案是忘記打廣告的營銷方式,多思考如何讓用戶進行傳播。營銷與傳播的區別是,傳統的營銷路徑是先告知、再購買、後沉澱忠實用戶,而傳播的路徑是:先打到忠實用戶、再讓用戶擴散、後沉澱更多的忠實用戶。

為什麼說營銷行不通了,根本原因還是移動互聯網讓信息流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方式變了,不再是原來的主流媒體單向傳播模式,而是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所以傳統的電視、報紙的廣告效果已經大打折扣,最近有個案例,某品牌化了幾百萬在知名電視劇中植入了生硬的廣告,結果是基本沒有帶來直接的銷售效果。

最近流行朋友圈點贊,很多人認為這是傳播,但本質上還是營銷行為。邏輯是大家為什麼要點贊,點贊行為事實上是強姦用戶意願的。我理解的傳播只有一個衡量標準:用戶會不會主動幫你二次傳播!用戶主動傳播,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設計。

細節,超出用戶預期

通過產品的細節設計,超出用戶預期,讓用戶產生驚喜自然會主動傳播。如最新發佈的小米電視,設計了一個「尋找遙控器」的功能。大家都有滿屋尋找遙控器的經歷,但小米電視通過一個簡單的產品設計把大家從痛苦中解救出來。只要在小米電視下方按一下「按鈕」,遙控器就會發出聲響。這個功能設計,足以讓用戶去主動傳播小米電視。

趣味,打動用戶

51信用卡(剛發佈一個新產品「U51錢管家」)有一個經典的傳播案例。「看到閨蜜的手機,我瞬間想嫁人了」配上一個「按照APP功能排列的各類應用」的手機桌面截圖,截圖裡將「51信用卡」的APP放在顯要的地位。這條微博在50小時內達到500萬次曝光,而作為一個發佈不久的「51信用卡」應用迅速進入top40 APP。這背後是通過有趣的內容打動了用戶,讓用戶主動傳播。

用戶參與,付出才有情感

在設計傳播活動時,想辦法讓用戶參與進來,用戶對自己參與過的事更願意主動傳播。B座12樓推出過的「神文案:聯合招聘」,讓用戶幫我們選出最好的招聘方案,在短短幾天裡傳播了幾十萬人,達到很好的爆光效果。而我們發起眾籌的「123茶樓」設定的基調是「不參與不傳播」,通過讓朋友幫我們「起名字」、「選名字」等活動來讓大家參與,也達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這是創業、投資的紅利時代

這是一個互聯網改變傳統行業的時代,前面我們講的故事都才剛剛開始。這是大家創業的最好時代,也是我們風險投資人的最好時代。所以讓我們格式化自己,從新開始思考新的商業邏輯,一起抓住這傳統行業互聯網化的紅利時代。

單篇文章內容有限,想瞭解更多,在各大網站都可購買到我們的書《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什麼》,當然我們最希望你到噹噹網上購買,幫我們沖沖銷量排名。雖然已經是暢銷書,我們還是希望排名更高些,讓更多人可以關注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15

股市的風向變了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2uzk9.html
六月份寫過一篇博客《熱鬧六月會有驚喜》(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g2ck.html),兌現遲了一個月:七月份上證指數稱霸全球。
回過頭來看,經過五月份的詭異,從六月份開始,風向明顯有變化:三駕馬車中投資開始發力,出口走出低谷,消費隨著股市風向的變化也透出樂觀趨勢。8月1日證監會發言人罕見地談及近期股市上漲的三個理由,顯露出政府對股市的呵護之情。是啊,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完全靠政府發力沒有民間力量支持是靠不住的,消費要起作用更離不開股市尤其是藍籌股的上漲所產生的財富效應。嗯,唯一讓人不踏實的是房地產,現正在政府救市中找平衡,看來,經過一段時間後,產生地區分化、有漲有跌是最可能的新常態,也是高層希望看到的結果。那麼,只要房地產不出現全面崩盤,中國經濟再紅火幾年沒什麼大問題,作為中國股市的投資人,自然應該來分享其中的好處。
最近聊股票的人多了,這是風向變化的自然反應。有人專門根據股民的預測對股市漲跌做判斷,他的依據是大多數人的預測是錯誤的,因此認為8月份上證指數會跌,甚至指出可能是先漲後跌。在股市處在震盪市和結構性調整階段,這種預測是有道理的,可如果在牛市剛啟動或者熊市剛到來時,這樣的預測很害人。我以為,現在判斷牛市到來似乎早了點,但這一波行情應該沒有結束,短時間內即便上證指數進行較大調整,甚至補上7月28日的跳空缺口,也不能下定論說行情結束。
因為,風向已經變了,久違的南風吹來,草木逢春,大地復甦……但願這個春天不會被扼殺在搖籃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78

蒂芙尼變了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1616.html

T系列被認為是其開始"塑造風格"的作品,它能帶來新的機會麽?

紐約中央公園的冬季仙境里,一位女孩輕盈地追逐著一只翻滾過小橋的T字型手鐲。飛雪的冬夜,孩子和兩只T字型手鐲一起歡樂地乘坐雪橇。一對情侶在家里裝點著環繞同款手鐲的聖誕樹,樹下擺滿了知更鳥蛋藍的盒子。

TIFFANY T系列的誕生。

只要這個藍色一出現,你就會想到這是蒂芙尼的作品。塑造溫馨畫面,一向是蒂芙尼聖誕大片的拿手好戲,今年畫面中的T字型手鐲,全部來自蒂芙尼9月在全球推出的TIFFANY T系列(以下簡稱T系列),是這個聖誕季的主推款式。蒂芙尼對外表示,願意在這一新產品系列上增加更多廣告投?入。

和這則溫馨廣告幾乎同時露面的還有蒂芙尼2014財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公司全球凈銷售額達到9.6億美元,同比增長5%;毛利率為59.5%,較去年同期上漲2.5%。盡管今年前9個月當中,中國內地的銷售額增長高達11%,但美國本土市場依舊占據主導,幾乎達到了總銷售額近一半的4.59億美元,同比增長10%。那間布滿了聖誕廣告的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艦店,為其貢獻了近8%的銷售額。

“很多人將美國地區看做利潤增長的機會所在,”Edward Jones金融服務公司分析師Brian Yarbrough對彭博社表示,“應該充分利用新的營銷方式以及推廣新的珠寶產品設計。”

投資人對此表示樂觀。除了來自美國本土市場的強勁需求、公司全線提高金銀首飾品價格對利潤的激勵,T系列這一新產品的走俏也為蒂芙尼帶來可以預期的利好。

蒂芙尼公司主席兼CEO Michael J.Kowalski特意指出,“T系列目前為止的銷售結果非常鼓舞人心。”

T系列被認為是蒂芙尼品牌形象從“設計名門”轉向“塑造風格”的作品,蒂芙尼希望通過它對消費者傳遞情懷。對於一個1837年成立的品牌而言,這是一個重大改變的信號,並多少伴有風險。蒂芙尼一向不乏經典的設計,比如六爪鑲訂婚鉆戒和石上鳥胸針,但是論到統一、連貫並且鮮明的風格,這個系列才算是開端,或者說,試水。

T系列的手鐲、項鏈和戒指

紐約是蒂芙尼一直引以為傲、著重強調的品牌元素。這組設計簡約、腔調鮮明並且強調互相疊戴搭配的作品就帶有強烈的紐約都市色彩,T字型的運用顯然是向品牌名稱致敬,同時設計師Francesca Amfitheatrof認為“字母T的垂直結構和內在力量也象征了紐約這座城市的能量與態度。紐約一直都是極富膽識、激發創新的夢想之地。”

Amfitheatrof是蒂芙尼去年新上任的設計總監。這位氣質近似奧黛麗·赫本的珠寶師和銀飾工匠師在加入蒂芙尼之後,歷時一年創作了這個系列,在此之前她曾在香奈兒、FENDI這樣的奢侈品公司負責珠寶設計。

“蒂芙尼擁有傳奇的歷史,當這種傳承和Francesca對珠寶和工匠精神的熱情結合在一起,我們就有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方式來解讀蒂芙尼,並把它呈獻給現代的全球消費者,”Kowalski對《第一財經周刊》如此評價Amfitheatrof加入這間公司的影響。

T系列包括了寬形扣式開口手鐲、細款手鐲、不同長度的項鏈和吊墜、風格自信的戒指和耳環。它們分別采用了玫瑰金、黃金、白金和925銀作為主材質,部分作品上采用了暖白色和亮黑色陶瓷,還有一些以1920年代的蒂芙尼古董珍藏草圖為靈感的鉆石飾品。

品牌投資者關系副總裁Mark L.Aaron對《第一財經周刊》表示,“T系列在全球受到歡迎,它針對的是追求風格、為自己購買珠寶的女性消費者,範圍很廣。”設計師Amfitheatrof也認為,T系列是那種女性會買來送給自己的首飾。

“T系列是現代的、全球性的設計,它可以搭配牛仔褲或者禮服裙,無論日間還是夜晚都可以佩戴。我想它可以成為現代衣櫥的一部分,它的可佩戴性非常強,設計上的平和、純粹經得住時間的考驗,”Amfitheatrof對《第一財經周刊》說,“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非常誇張、具有裝飾性的首飾,你深深為它著迷,但有一天你再也不去碰它。我相信簡潔中蘊含著巨大的力量。”

這種簡潔迎合了更輕松和自信的心態,也多少包含著對布魯克林雅皮風格的嘗試。在此之前,蒂芙尼多強調的是情侶、家人之間的愛意和分享,現在則逐漸把目標瞄準了獨立的女性消費者。“紐約”“力量”“全球化”,這些詞簡直就是為這個群體量身定制的。

甚至設計師Amfitheatrof本人也是這種狀態的最佳代言人。Amfitheatrof是蒂芙尼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設計總監。她有著多元文化背景,出生在日本,曾在亞洲、俄羅斯、英國、意大利等地生活,2013年9月加入蒂芙尼後從倫敦搬到紐約。她先後畢業於英國中央聖馬丁學院和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除了珠寶,也設計過家具、配飾、室內裝飾品,還曾擔任過藝術策展人和收藏顧問。她喜歡CELINE和Haider Ackermann的時裝,這也透露著獨立女性的意味。她親自出演的T系列宣傳短片被放在蒂芙尼官網首頁,設計總監像時裝品牌明星一樣接受媒體采訪和拍攝,這在珠寶界並不多見。

蒂芙尼還找來其他現代女性為T系列背書。品牌在10月發布了一組名為“in the mix”的活動,邀請了時裝界中公認的最有風格的女人,如莫斯科時尚作家兼企業家Miroslava Duma、美國VOGUE特約編輯Karen Kaiser、造型師Julia Gall、DJ Harley Viera Newton、Brooklyn Blonde博客創始人Helena Glazer等,她們各自發表了一段關於T系列的體會,寄到每位老顧客的電子郵箱里。“現代性”“簡約”“跨越年齡界限”是她們共同提到的關鍵詞,並反複強調3個主題:全球居民、紐約代表的樂觀精神和創造力,以及風格的力量。

據市場調查公司NPD的數據,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男性配飾銷售增加了9%,達到136億美元,手鐲最受歡迎,而曾經的男士首飾只是集中在腕表、婚戒和袖扣。在全球擁有超過1000個零售點的倫敦珠寶品牌Tateossian CEO Robert Tateossian 則表示,男士手鐲每年銷售增長在5%至7%,“顯然手鐲擁有的時尚群體比袖扣大得多,它更加富有感情。”Amfitheatrof的新設計也正迎合了這一趨勢,手鐲是T系列的主打產品,其強有力的極簡線條,令男性佩戴起來也並不違和。

T系列不但表達著品牌風格,也具有追尋更高利潤、吸引更高端消費者的意圖。根據其2013年財報顯示,蒂芙尼時尚珠寶(無寶石珠寶、925銀、金和RUBEDO金屬珠寶)系列均價從2011年的280美元漲到了300美元。T系列的均價則更高,覆蓋從售價350美元的925銀的T字型戒指,到2萬美元的18k玫瑰金鑲鉆手鏈。這正符合公司對金銀首飾進行提價、刺激利潤的策略。

目前,Amfitheatrof掌管著蒂芙尼21人的設計團隊,負責餐具、珠寶和禮品等不同產品線的設計工作。她會經常和他們碰頭,用非常開放的方式進行交流甚至辯論。在溝通設計理念和大方向之余,她也會親自與工匠討論細節,比如產品里的工程學如何運用才能令看似堅硬的手鐲輕易地扭動、方便佩戴,或者,耳環重量是否合適,頭部轉動時候擺幅是否令佩戴者感到舒服。當然,她也會去店里和店員們聊聊今天接待了什麽樣的顧客,他們有什麽期待。

那些開頭的廣告畫面將彌漫在接下來持續數周的聖誕季當中,期待人們可以將T系列加入節日的購物清單。它們由時尚攝影師Tim Gutt和以為奢侈品客戶及時尚雜誌搭建如夢似幻的場景著稱的景觀設計師Shona Heath合作完成,大約有30人參與了其中紐約市地標性建築的3D場景搭建,每個場景都需要搭建一至兩天。而那些放大了的T系列手鐲圖像,最後才被精心加入到畫面之中。


(編輯:吉蕭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06

果然變了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6735180

  看來供股的遊戲果然變了,再不像去年首三季般那麼容易賺錢,必須暫時停止玩供股這個遊戲了。

  原以為無限創意(8079)供股於十二月三十日正式收錢之時理應炒上來吸引小股東參與供股,豈料當天其股價被壓至0.081元,只較供股價的0.08元高出1.25%,這樣的價錢如何能吸引人供股?按理說若是如此,其股價於完成供股之後既然目的已達,理應回升才對。

  豈料其股價不但沒有出現反彈,今天已經進一步跌至0.062元,已較供股價的0.08元低了22.5%,下周五其新股才正式出籠已經如此,看來我的估計沒錯,其股價大有可能步中國3D數碼(8078)的後塵跌至「一僕一碌」,然後來一招合股,這樣一來,小股東慘矣!

  這班傢夥故態復萌,正在繼續其以「向下炒」的模式殺人,今天又多了一個跡象。

  中國環保(0986)正在進行供股,1股供8股,供股價是0.195元,今天其供股權2916正式上市買賣,而其股價已經跌至0.24元,距離供股價只有23%,讓我突然間驚醒,要小股東參與供股不一定要把股價炒高,只須把股價壓至接近供股價水平,甚至跌破供股價,那麼其供股權就無法脫手,縱然能夠脫手也必然低於0.01元,脫手嘛必定出現大虧損,惟有被逼進行供股;若是進行供股則更慘,日後新股出籠又進一步跌破供股價,損失更慘,不幸成為其小股東者,唯一的做法是忍痛止蝕離場,別無他法,如果繼續與其纏下去後果堪虞。所以2916首天上市買賣照例出現大折讓,而且第一天就曾低見0.012元而收0.016元,看來很快又要變成0.01元淨沽家了!

  市場往往就是如此殘酷,當某一遊戲規則變了,就一定要面對現實,不可依戀於昔日的風光日子,就像去年的濠賭股及科網股一樣,風光日子一過就一蹶不振,不知何日復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