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序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alr.html

    兩個月前,北京金石致遠資產管理公司CEO楊天南先生將他的中文譯稿《沃倫·巴菲特的道路》(小羅伯特·海格士多姆著,第三版)上傳給我,我有幸地閱讀了許多重要的片段。我特別註意到,其中的序言部分新增了肯·費雪所寫的《成為最好的自己》。肯·費雪是“成長股之父”菲利普·費雪的兒子,現在掌管著費雪全球投資咨詢公司,其資產超過300億美元。在這篇序中,費雪稱巴菲特為“世界上罕見的投資家”。然而,有趣的是,多年前費雪在他的《股票投資就問三個問題》中卻不是這樣的觀點。
    在《股票投資就問三個問題》中,費雪並不認為巴菲特是“一個投資家”。巴菲特確實是“一個偉大的人”,但是巴菲特卻“不是一個成功的投資組合決策者”,因為他沒有任何作為資金投資家的業績紀錄。巴菲特並不是如同皮特·林、比爾·米勒或比爾·格羅斯那種意義上的“投資家”。對於這一點,我認為應該分為兩個階段進行考察。第一階段,在經營“巴菲特合夥人公司”之後接管伯克希爾哈撒韋之前,巴菲特與皮特·林、比爾·米勒等人並無顯著的區別,也是一個“基金經理”,替人投資理財。第二階段,在運營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之後至今,巴菲特實際上是“保險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因為他投資的資金大部分來自於子公司蓋可保險的浮存金。他的聲望就是建立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票買賣和公司運作上的。第二階段的巴菲特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投資家”,通過並購、重組等運作不斷提升企業價值。很顯然,對於普通的投資者而言,既不可能成為像皮特·林或比爾·米勒那樣的基金經理,更不可能成為像巴菲特那樣的保險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普通的投資者應該怎麽做?這一點我借用費雪的說法,那就是:“成為最好的自己”。
    費雪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2007年以前10年中,其收益率一直落後於標普500指數。2005年,標普500指數上升了4.9%,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票的收益率卻下降了0.8%,基本上沒有變化。費雪說,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主要依靠它前幾十年的光輝業績,才得以避免成為平庸之輩。關於這一點,我認為僅僅將公司股票的短期收益率拿來與標普500指數相比,有失偏頗,並不能衡量出巴菲特真正的經營成果。以短期收益率衡量之所以不妥,是因為其中很容易涉及到股票市場的情緒和偏好。道理很簡單,股票市場總是喜歡追逐熱點和“時尚”,並不會真正關註公司的基本面。真正能夠衡量出巴菲特經營水平的是公司“賬面價值”。巴菲特的“致股東信”顯示,在2013年以前的48年中,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賬面價值從19美元增長到114214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9.7%。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經營業績。如果一定要以股票收益率來衡量的話,那麽請看,48年前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每股價格為8美元,而今每股價格已超過22萬美元,年複合增長率在22%以上,同樣相當了不起。
    其實費雪在《巴菲特的道路》出版第二版時就作過序,但是我沒有讀過,因為我只讀過第一版。現在我只能在《股票投資就問三個問題》里讀到其中的大意,而且不能確定這個序與第三版的序是否一致。費雪在第二版序中認為,巴菲特的投資方式最突出的一點是“多變性”。費雪發現,巴菲特在20世紀60年代的投資理論與70年代、80年代初的投資理論相去甚遠。最初他只買最便宜的小盤股,後來則買“特許股”,接著他買大型公司的大型股,成為大型成長股的持有者。這些決策受菲利普·費雪和查理·芒格的影響很深。“當巴菲特發現自己所做的投資失去重心或者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時,他就不斷地改變投資策略”。可見巴菲特並“沒有建構一套系統的股市戰略技術”,主要的原因在於他的性格是“直覺型”的,他很少從技術性、科學性上考慮問題。普通的投資者即使能夠把巴菲特的投資方式複制到自己的投資決策上,依然無法跟上他的步伐。這一點與第三版序言的意思相似。在第三版的序言中,費雪認為,巴菲特在不斷的“自我進化”,沒有人能從他的過去準確預測出他日後的所作所為,而他卻能幹得不錯。確實,這一點我的體會是,千萬不要將價值投資機械化或教條化,要學會自我進化。再借用費雪的話說,只有將巴菲特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投資體系中,才是“有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4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