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比特幣礦業史(中):群眾的覺醒,顯卡時代 36氪

http://techorange.com/2013/05/23/bitcoin-mining-history/
  • 1.4 CPU 時代

在那個年代,比特幣只是一種新鮮而宏大的概念。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新鮮而宏大的概念,這些概念絕大部分都很快隨風而逝,好像它們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能倖存,並發展壯大的,萬中無一。

事實上,比特幣倖存了下來,並悄然流傳開來。

不過,參與者都只是覺得這個概念挺有趣,公司的電費也不用自己掏錢。他們開始找一些空閒的機器,運行比特幣的客戶端。可以說, 這時候的比特幣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都只是一個遊戲。它的價值還比不上網絡遊戲《魔獸世界》中的金幣,並沒有太多人在意到底可以挖多少。

大家都用著比特幣的客戶端,用著 CPU,默默挖著礦。一種力量,在這波瀾不驚的水面下,生根發芽,悄然滋長。

  • 群眾的覺醒:顯卡時代

2.1 第一筆兌換

2010 年 5 月 21 日,一位暱稱為 laszlo 的人在論壇上發帖,想出售 10,000 比特幣,要價 50 美元。

但是,沒有人買。

不過,有人表示,願意用價值 25 美元的比薩餅優惠券換這 10000 比特幣。

Laszlo 答應了。

以如今(2013.05)市價,10,000 比特幣大概可以兌換 800 萬人民幣。(約為 3,600 萬台幣)

我想,這大概是歷史上最昂貴的比薩餅了。

驀然回首,歷史總是讓人感慨萬千。

2.2 逐漸流行

一年後的 2011 年 5 月 29 日,全球最大的 BT 下載網站「海盜灣」創始人Rickard Falkvinge寫了一篇著名文章《為什麼我把我的積蓄全部投入Bitcoin ?》在這片文章中,他旗幟鮮明的表明了自己對比特幣的狂熱。他在原文這樣寫道:

「下面是三個我打賭 Bitcoin 會升值的主要原因: 

過去:在過去 14 個月裡,Bitcoin 對美元的匯率增加了一千倍。是的,再讀一遍:一千倍,14 個月。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它將停止或已經飽和,恰恰相反。

使用:Bitcoin 的使用不需要經過任何官方的同意,所以不需要向第三方支付交易費用,沒有任何繁瑣的手續。

預期:根據數學計算,我預測,在未來的幾年內它的價值還會至少有一千倍的增加,而且這只是保守計算。」

事實上,比特幣後來的價格走勢也基本印證了他的觀點。

(以上為比特幣價格走勢圖, 來自 blockchain.info

2.3 階級形成

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
只要有 10% 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 20%,就會活潑起來;
有 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 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
有 300% ,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

– 《資本論》第一卷

比特幣的市場表現逐漸的吸引了更多的早期玩家的加入。瘋狂的升值,讓大家不在像以前那麼淡定,也有人開始研究如何挖掘到更多的比特幣。

比特幣設計之初,就決定了每天比特幣的總產量是有限的。你的運算能力越強大,獲取比特幣的概率就越大。這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自由市場。

人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盡各種手段,提升自己的運算能力,以期挖出更多的比特幣:魔道的駭客們,透過深埋地下的病毒木馬,控制了大量計算機組成殭屍網絡,來挖礦獲取暴利;正道的駭客們則研究發現,比特幣挖礦所依賴的 SHA-256 哈希值運算,GPU(也就是顯卡)的計算速度比 CPU 高成百甚至上千倍。

於是乎,駭客們編寫出利用顯卡挖掘比特幣的程序,進而引發了比特幣礦業界的第一次產業升級。大批的玩家開始採購大量的顯卡組成專門用於挖礦計算機器乃至計算集群, 這些機器被稱為「礦機」,而「礦機」的所有者則自稱「礦工」。

為此,有人甚至寫了一篇文章《13歲的兒子開始在網上賺錢了》,講述他兒子如何透過顯卡挖礦而賺了上千美元的故事。

此時,中國玩家也大規模參與了進來,媒體上的各種報導日多。不過,他們中很多人並非熱衷於比特幣本身的理念,只是將其當成一種賺錢的門路。很多人會將挖到的比特幣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拋售,補貼家用。

事後,因為比特幣一而再,再而三的瘋狂升值,不少人對自己當時這種及時行樂的短線做法表示了無比第後悔。有人感嘆:「本來錢足夠在北京買套房,結果我只用它買了輛車」;更有人因此發出了「三年不出幣,出幣就剁手」的狠誓。

而 CPU 挖礦,因為計算效率過低,日益衰落,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官方客戶端 bitcoin 也從 0.3.22 版起,宣布取消自帶的比特幣 CPU 挖礦功能。

2.4 鑄幣工廠

有「礦機」,有「礦工」,自然也有「礦場」(又稱「礦池」、「鑄幣池」)

礦機的主要工作是將交易記錄打包為數據塊, 每個成功打包的數據塊中都允許發行一定數量的新比特幣。

但是,隨著參與者日多,打包數據塊的難度也在快速。單台礦機成功打包一個數據塊的概率越來越低,甚至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

於是,有人振臂一呼「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響應者雲集。

他們將零散的礦機整合起來, 形成一個個龐大無比的雲計算集群,然後根據計算能力的貢獻均分挖礦收益。一如當年從小作坊到大工廠的工業革命。

(上圖為礦池市場佔用率示意圖)

至此,比特幣網絡的總計算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全球前五百名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的總和。

不過, 這一切還僅僅是個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65

開新二手車幫賣:二手車盲拍 汽車電商的覺醒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5/144952.html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購買力提升,汽車已不再是富貴人家的專屬,越來越多的小汽車走向普通百姓,作為簡單的交通工具。汽車電商也從幾年前的線上吆喝線下交易,到線上吆喝線上交易的模式在轉變。

買車難賣車難 難於信任基礎薄弱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汽車還不屬於大眾消費產品,相應的大多人對汽車的一些專業知識還不是太瞭解。很多人和家庭都把買車當作一件大事,在買車的時候各種看數據,卻又看不太明白,選車甚是糾結。

新車尚且如此,二手車選購更是糾結。理論上來講,剛踏入職場的新人,在想買車,經濟又不是寬裕的情況下,入手一輛二手車算是非常合適的。畢竟購買二手車比購買新車能省不少銀子,又不用繳納購置稅什麼的,性價比還是很高的。不過,據喻拓在朋友圈瞭解,如果大多人在有購車計劃的時候大多會直接考慮購買新車,普遍覺得二手車購買成本太高,不懂車,怕選到問題車或者價值價格不符。同時,隨著大眾購買力的不斷上漲,更多的人傾向於經常換車,以提升駕駛體驗,而不再是以往的一輛車開上十年八年的。車輛的更替,無形中又產生了二手車交易市場的巨大需求。據瞭解,不少人傾向於在朋友間完成二手車交易,會比較少的去二手車市場選購。這中間差的其實就是購車人的專業知識匱乏和車商的品牌力,缺乏信任,交易過程會變得異常艱難。

在二手車交易市場,車主往往會處於被動的地位,不能對自己的車輛價值有清楚的認識。在交易中,買方和賣方的利益是有衝突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雙方的信息是不對稱的,是不利於車主做出交易決策的。第三方的二手車交易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根據雙方的真實信息快速匹配,雙方均有合理的選擇,且一定程度上主張消費者價值權益。

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廠商在嘗試做二手車交易中介平台,也在努力的構建具備公信力的二手車交易平台。但是,目前大多二手車交易平台還是屬於二手車交易市場或者二手車交易商搭建的,這樣就會比較容易出現廠家即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情況,長久下去會喪失自身的公信力。

據瞭解,上海的開新作為為消費者賣車的汽車服務公司,專注於二手買賣的第三方交易平台。車主只需3步就能在開新二手車幫賣網上將愛車出手,即時收款,購買新車。在目前已開通幫賣服務的地區,大家可以上開新二手車幫賣網體驗下。

思維的轉變 模式的革新

市面上大多二手車交易流程是車商檢測估價,滿意完成交易程序。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缺乏專業知識,不少車主不能清楚瞭解自己的舊車價值,在交易過程中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況且,在交易的過程中,車商和車主的利益是有衝突的,車價高點,車商就會少賺點,反之亦然。

開新二手車幫賣走的則是一條輕資產路線,開新既不收車,也不賣車,只為車商和車主做引路人,幫助車主瞭解自己的汽車價值和幫助車商提升公信力,實現二手車的快速匹配交易。

在筆者看來,開新模式屬於有革新思維,也可以稱之為互聯網思維改造的二手車交易電商。互聯網思維不是簡單的說用線上的方式去進行產品售賣,而是更加貼近用戶,瞭解用戶需求,挖掘用戶痛點。

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開新是怎樣解決用戶痛點的:

1、 開新為客戶帶來從預約檢測,到車輛評估,再到過戶交易的一站式服務。

舊車檢驗估價是二手車交易流程中的重要一環,在傳統的二手車交易中,舊車評估往往會花費較長時間。並且,基於不信任感,車主對車商所做估價不一定滿意,無形中就會增加二手車的交易成本。開新則採用預約模式,30分鐘即可完成對舊車的實地檢測,大大節省二手車交易時間。從預約檢測到車輛評估,再到舊車交易,開新二手車幫賣提供一站式的服務。

2、 開新扮演賣車顧問的角色,幫助客戶以合理高價賣車。

盲拍,顧名思義就是不透明的多方集合競價。舊車完成檢驗報告後,開新的合作車商會根據評估報告在固定的時間統一競價,各車商是看不到其他車商的報價的,舊車成交價格為所有競拍者中所出的最高價。另外,車主若對最終成交價格不滿意,也是可以取消本次成交,重新發起競拍。盲拍最大限度的保障了用戶的權益和節省用戶的比較成本,能夠最快速高效的收集滿意的報價。開新扮演賣車顧問的角色,幫助客戶以合理高價賣車。

3、 誠信體系保障

在確認交易後,開新平台會對舊車進行擔保,會對車輛進行複檢獲取最新車況,為車主和車商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避免出現交易過程中責任歸屬不清的情況。同時,開新的二手車交易流程是由信用體系做支撐的,車商出現違約需要交納罰金。

個人還是比較推崇開新的這種輕資產二手車交易平台模式,開新作為平台是不需要囤積二手車的,減輕自身的資金壓力。在保障用戶的賣車體驗下,開新又不會與二手車商產生競爭,能夠較好的連接買賣雙方。

在平台上,開新更多的是作為用戶的賣車顧問,在保障雙方的合理權益下,降低用戶的賣車成本。基於開新和車商共同建立起來的信用體系,開新為提升用戶體驗,能提供一站式服務。平台方也能基於根本的交易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去打消用戶的賣車顧慮,降低交易成本,主張賣方的價值權益。在有成功案例的基礎上,開新也可以快速實現異地擴張。

這兩年,坊間一直在討論的互聯網顛覆傳統行業。在筆者看來,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相互融合,怕是更為合適。傳統行業資源還是商業的本質,互聯網的發展只是為商業增添色彩,而不是將商業塗成一張白紙或黑紙。喻拓相信,在互聯網的大旗下,會有更多行業的開新模式出現,通過輕資產的互聯網模式去和傳統行業融合,而不是互聯網企業再造一個傳統企業。

作者:喻拓(自媒體人),旅遊電商自媒體,關注互聯網、在線旅遊,社會化媒體營銷研究。個人微信號:yutuo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56

覺醒 跨世代的挑戰

2016-01-11  TWM

2016開年,我們很遺憾告訴你: 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數,正式超過14歲以下的青少年人口; 而且,台灣在2018年就會進入「高齡社會」; 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 在這個最關鍵的老化階段,我們只有7年的時間,而台灣面對這個跨世代的挑戰,還沒有覺醒。

我們全身上下的細胞隨時在死亡。但,別擔心,每分鐘上億個死去的細胞,也會被上億個新生細胞替代。新舊的更迭,是自然現象,然而隨著年紀增長,人體再生的速度會越來越慢。直到有一天,老化細胞越來越多,數量超過新生細胞,身體就開始出問題。

二○一六年的台灣,已經走到了這一天。

台灣剛迎接元旦,同時也迎接另一個劇烈改變。就在今年,台灣的身體、也就是我們的人口結構,老細胞數量正式超過新細胞。就在今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數,正式超過支撐台灣未來的十四歲以下人口。在可預見的未來,都無法反轉。

這將徹底改變台灣的社會面貌。一個「過重陽節的人口」比「過兒童節的人口」還多的世界,它的社會、商業、政治等面向,都和你熟知的過去不同。台灣的社會與經濟,也將面臨嚴峻挑戰,而且比人體老化的問題更難解決。

為了避免人體的老化,我們發明了很多東西:各種延齡祕方、醫美手術,但是,面對社會的老化,我們的準備卻太少。更可怕的是,台灣高齡化的速度,來得又快又急。

台灣人口關鍵報告:

2年後,我們將進入高齡社會世界上其他先進國家的人口結構,從十八世紀開始,一直到二十世紀末,一共花了兩百年時間,才陸續走向老化。以「高齡社會」(高齡人口占總人口一四%)走向「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占總人口二○%)的速度來說,德國花了三十六年時間;目前老化程度比我們嚴重的日本,也花了十一年。

但是,台灣在二○一八年,就會進入「高齡社會」,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

在這個最關鍵的老化階段,我們只有七年的時間,速度堪稱世界第一!也就是說,剩下不到十年的時間,我們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和其他國家比起來,我們就像一夜白髮,手足無措。

雖然亞洲鄰近國家老化的速度與我們相近,但是台灣和他們比起來,可說是準備最少的。早在二○○四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在就職演說中,明確地表示,高齡化和少子化是新加坡面對最嚴重的問題,並成立「高齡化部長級委員會」,高度整合各部會資源,實現他「成功老化」,也就是老有所為、所醫、所養、所樂的願景。日本、韓國等為高齡化所苦的亞洲國家,也先後在二十一世紀初推出「因應高齡社會的基本法」等措施。

但是台灣總統馬英九,直到二○一二年,才在連任的就職演說中表示,「少子化與高齡化,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國安課題」。一直到去年,立法院才通過《長照服務法》,確認長照服務的內容。我們像是新加坡的空洞回聲,還晚了八年。

台灣,正在進入一個歷史上全新的人口結構,然而,我們還沒有做好面對超高齡社會該有的覺醒。而且,失速老化的我們,比起其他國家更需要解方。

這是從個人、社會,到政府都必須要有的覺醒,我們不能再用舊思惟、舊制度看待「老」的問題。否則每五個人裡就有一個老人的超高齡社會,將會變成一個又老、又窮、沒有希望的地方。

第一幕:雲林現場

這裡,老人活得沒尊嚴

預言超高齡社會悲歌

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可以從台灣人口結構最老的縣市,窺探台灣的未來。《今周刊》採訪團隊,深入台灣老化最嚴重的鄉鎮之一—雲林縣水林鄉灣東村,這裡,可能是未來超高齡台灣的縮影。

長壽,竟變詛咒失能又沒兒女照顧,三餐得自理灣東村老年人口占二三%,是「超高齡」地區;這個小村落四周都是田,沒有東西擋得住冷冽勁風,行人的臉是深沉的滄桑,對獨居老人來說,更是如此。「到我這歲數,啥時會死攏嘸知。」今年八十七歲、獨居的蔡吳玉霜感慨地說。

長壽,在這裡,變成一種「詛咒」。蔡吳玉霜有六個孩子,但十幾年來沒見過幾次面。平日走路得依靠行動輔具,她說自己連到屋外上廁所,都常摔倒。行動不便的她沒人照顧,沒辦法下廚,只能靠人送便當來,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村長蔡水柱幫她申請到中低收入戶,每月七千多元補助,還有一名照顧服務員,每周一、三、五到家幫她洗澡、擦桌掃地。

政府能做的,就只有這樣。水林鄉連診所都沒有,「我時常得叫計程車去北港鎮上的醫院拿藥,車資要一千元;錢不夠,都靠么子生的那個孫女寄錢養我,其他女兒、兒子從未寄過半毛錢,攏無路用!」蔡吳玉霜說。

政府在二○○七年開始進行「長照十年」計畫(編按:針對老人提供照護或生活補助,包括日間照護、居家護理等),想透過政府支出,幫助像蔡吳玉霜這樣的老人。但是,「公家單位始終堅持依法行政,凡事講求『程序』。」蔡水柱說:「你要政府的程序走完,她可能已經餓死、病死。」若現在的福利制度是這樣,根據國發會資料,當台灣在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人的數量將從現在的二九二萬人,增加到四七○萬人。四七○萬人搶著有限的政府資源,我們要從哪找錢?

事實上,政府已經把所有能花的錢都花了。

水林鄉鄉公所社會課課長楊聰喜說:「我們一切依法行政,但鄉公所配置的預算極有限,像蔡吳玉霜,若照服員要調整成每天到家訪視,不論人力、財務等各方面,都是鄉公所無法負荷的。」他舉例,政府有服務老人及身障者的復康巴士,水林鄉二九六戶獨居老人,也只分到一輛。

福利,竟變錢坑沒預算,27輛復康巴士放著養蚊但是,政府不是編列了長照十年的預算嗎?為什麼水林鄉的資源還是如此匱乏?「雲林縣嚴重缺錢是事實,稅收少,又要支付如此龐大的老人福利。」雲林縣社會處副處長陳建成坦承。他指出,社會福利已經是雲林縣最大的財政支出項目,一年要花掉三十五億元,如果加上老人的退休撫卹,整個縣有三一%的預算是花在老人身上。

但是,再多的錢都填不滿「老人福利」這個錢坑。「其實,縣政府有二十七輛復康巴士停放在停車場,原因出在各鄉公所根本沒有預算跟人事費用,來養一輛車與一位司機。所以,全都停在那裡,沒人用。」陳建成說。

台灣過去面對老人議題,就像蔡吳玉霜坐在她骯髒陰暗的小屋,等人送飯來一樣。「我們把老人丟在遠遠的、看不到的地方,然後期待政府去解決。」一名不願具名的社會系教授說:「我們都沒想過,自己未來就是那個被丟掉的老人嗎?」而雲林,可能就是未來的台灣。

第二幕:勞動現場

老化衝擊生產力

GDP保一

越來越難

雖然,老人照顧問題是現在討論老化趨勢的焦點,但面對超高齡社會,還有另一個暗礁。這個問題,已經在各行各業慢慢蔓延,衝擊的不只是社會,而是全台灣的商業和經濟。

比較二○○四年和一四年產業的年齡變化,你會發現,各行業都面臨嚴重老化問題。整體服務業以及製造業在這十年間,新增的中高齡勞動力(四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為四七%,但四十五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動力,卻只增加不到一%。其中如「專業、科學、技術服務業」(如法律、會計等職業)及金融保險業,甚至面臨青壯年勞動力流失,而全部勞動力都由中高齡來填補的窘境。

衝擊一:知識斷層

台大三分之一教師,十年內退休「面對高齡化的下一個社會,職場的性質將會改變。退休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元智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許士軍說:「但是現在的企業、社會、政策,都沒有為此做準備。勞動力短缺,只是數字上的改變,最重要的是知識的斷層。」以台灣大學的師資為例,現任兩千多名專任教師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教師將在二○二五年前、也就是十年內退休。台灣整體勞動力也在今年開始,每年有十七萬人退休,離開職場。

「你退休了沒?」將會是未來台灣街頭巷尾打招呼的方式。特別是,台灣的退休年齡比起其他先進國家,要早上十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平均實際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鄰近亞洲國家日本與韓國也分別是六十九及七十一歲,而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僅是五十七.八歲。

高齡化、少子化、提早退休等多方因素下,也對台灣的消費市場產生影響。全家便利商店也遇上「中年危機」,因為年紀越大的客人,越少進便利商店買東西;當客層改變時,業績便出現壓力。

OECD的一篇研究就指出,歐洲地區總人口在一九九四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後,接下來十年經濟成長率從三.七五%降到二%。

台灣經濟成長率已經從「不保三」掉到「不保一」,而現在不過剛剛踩進高齡化社會的門口,未來挑戰恐怕更大。

衝擊二:青壯年負擔加重

經濟壓力大,又要照顧老人專長研究高齡化社會與勞動、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教授周玟琪指出,OECD已在高齡化的「三個P」:人口(population)、生產力(productivity)、勞動參與(participation)的衝擊做出因應。但是,我們的討論焦點,還是停留在社會福利及長照等人口面向,忽略了生產力及勞動參與。

結果是什麼?按照國發會的人口推計,青壯年人口的負擔,只會不斷加重。台灣的未來,不論是社會、經濟,似乎都是一片悲慘。

第三幕:覺醒後的新世界

不退休時代來了!

高年級實習生超搶手

不是每個人,都會像雲林的蔡吳玉霜奶奶一樣。高齡社會,不全是這樣的景象。台灣的「超老覺醒」,如果可以從這裡開始,情況將變得不同。

一四年,台灣的老人失能率僅有一六.五%,也就是說,逾八成的老人是健康、有生產力的。「我們一直在用過去的既定印象,去處理未來的事情。」台大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說:「我們不能拿今天去看明天。過去的老人不會用臉書、平板電腦,但我們會啊!過去的老人會活到七十歲,但是我們會活到八十、九十歲啊!」事實上,正在看這本雜誌的你,很有可能會活過一百歲。如果你在六十五歲退休,你有想過接下來的三十五年要做什麼嗎?

「退休,對我來說是一句髒話。」美國百歲詩人庫尼茲(Stanley Kunitz)曾這樣說過。

直到過世前三年、九十八歲的他還在大學教書。進入高齡化,我們首先要覺醒的,就是對老年生活的想像。在超高齡時代,老人退出社會將不再視為自然現象。

日本、韓國、新加坡,就是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高齡化時代。他們在六十五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都超過二○%,但台灣僅有八.六八%。事實上,「強制退休」這個制度,是從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一八八九年實施,以六十五歲作為領取退休金的起點。當時,德國的平均壽命僅有四十五歲。

不當沒用的非勞動力!

累積幾十載的智慧,回饋年輕人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台灣仍以六十五歲作為退休基準,但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已經到了八十歲,而我們的平均實際退休年齡是五十七歲。退休制度,讓我們生命最後四分之一的時間,變成了沒用的非勞動力,成為社會的負擔。

過久的退休時間,將在超高齡時代翻轉。就像電影《高年級實習生》一樣,受不了每天坐在星巴克、打太極拳的生活,又重回職場。今年六十六歲的當責顧問公司創辦人張文隆,六十歲時從杜邦事業部總經理退休,在兩年後「高齡創業」。

「我退休時就想,哇!太好了,我可以打好多高爾夫、每天遊山玩水!」張文隆回憶。但閒下來沒幾個月,他開始覺得空虛,「難道我累積了這一生的知識、經驗、人脈,就要這樣浪費掉了嗎?」因此他創立顧問公司,專幫CEO上領導課。現在,常常往返中國與台灣的張文隆說:「我真的好高興我當初勇敢跳出來!我覺得我還可以再做十年、二十年!」像張文隆這樣的「高年級實習生」,已經是現在先進國家面對高齡化問題的重要範本。

日本實施《高齡者雇用安定法》,搭配《雇用對策法》,希望確保高齡者的工作機會,並促進再度就業,尤其禁止對四十歲以上人士差別化待遇,使雇用機會平等化。

不過,許多人屆齡退休後還想繼續工作,卻找不到合適的職場。日本就出現了「高齡社」這樣的人力仲介公司,專門媒合高齡者就業。

今年已經七十七歲的上田研二,在退休之後看到朋友及前輩都閒得發慌,原本的公司卻深陷人手不足的窘境,他看到商機,決定以高齡派遣工為號召,創辦公司。有工作又不會太累,而且還有收入,這是高齡者最理想的工作狀態,因此獲得極大回響。

用新思惟面對高齡勞動力,台科大企業管理系副教授廖文志就認為,勞動力的界定應該重新定義,不再以年齡為基準,而改以工作力及工作意願來界定勞動力。除了政府的宣導,更重要的是企業和社會,得有這樣的覺醒。

「未來的社會,會很不一樣。」台大智活智齡研究群召集人康仕仲說:「不只是『長照二.○』,我們需要的是『老化二.○』。像老人票、博愛座、無障礙設施,這些都不能照現在的方式運作,整個社會都要規畫。如打造友善長者的居住、工作環境,這不是單一領域能做到的,而是從教育、醫學、土木設計、企業管理,跨界整合才能完成。」除了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民間企業、個人都要參與的一場革命。「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場商機覺醒。」康仕仲說。

不吃政府大鍋飯!

「我們要的,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商業模式」過去台灣解決高齡問題,總是訴諸政府,以社會福利的角度切入。「現在面對高齡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把產業思惟放進去。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說。「靠政府大鍋飯、領政府預算,很難創造有價值的服務。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即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僅一二%,卻指著北歐那些租稅負擔率逾四○%的國家說:我要他們的社會福利。這怎麼可能!」雖然保障弱勢、建立社會安全網,政府責無旁貸;但當高齡人口越來越多,我們要的是能解決問題的商業模式,不能所有人都吃政府的大鍋飯。

一○四人力銀行預計在今年試營運的「銀髮銀行」,就是為了解決長照人力不足、中高齡就業等問題,而出現的新商業模式。它打算透過既有的廣大就業平台,媒合長照專業人才,以「共享經濟」的方式,提供老人照顧服務。

「非營利組織的資源人力實在有限,很多都做得很辛苦。但是,企業在這裡可以有大的貢獻。」一○四銀髮事業處副總經理吳麗雪說:「隱形照護(編按:上班族因照顧失能家人而辭去工作)在台灣已越來越嚴重,但我們還沒有看到解方。我們想透過我們的仲介,幫上班族分攤照顧的重擔。」「在這塊,我們看到它有產業化的可能,也有必要,很多服務沒辦法一直靠稅收補助。」她說。

事實上,在歐美等國,滿足老人各方面的需求,已催生出一波的創業潮。美國舊金山灣區創業家喬斯汀(Stephen Johnston),就創辦「老化二.○」的社會企業,與史丹佛大學長壽中心共同舉辦「銀髮設計競賽」。去年競賽首獎,就由台灣女孩姚彥慈,以協助失智老人用餐的作品「Eatwell」拿下。她也從國外紅回台灣,掀起另一波年輕創業潮。

不從傳統社福角度看老化!

「應該聚集力量,打造新產業」「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們現在正站在準備的起點。」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楊寧茵說。將史丹佛大學長壽中心的銀髮競賽搬來台灣的,就是她。在楊寧茵眼中,台灣的超高齡社會充滿希望:「我們應該拋開過去的包袱,不再從傳統醫療、社福的角度切入。我們應該邀請年輕人、科技業、金融業一同來打造新產業,高齡化就不是詛咒,而是祝福。」二○一六年,是一個老化新社會的開始。它可以變成我們看到的雲林縣;也可以透過我們的覺醒,變成一個充滿機會的新世界。

撰文 / 楊卓翰、許家峻、陳前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64

覺醒吧!別當公司資深拖油瓶 聯強總裁杜書伍 公開獨門識人術

2016-05-09  TWM

上班族工作一久「心倦了,皮也鬆了」,不但拒絕成長改變、不鳥公司規範、要求特殊待遇……,各種倚老賣老症頭出現,績效還跟菜鳥「難分軒輊」,老闆都快氣瘋了!

資深人員長期在公司任職,對公司的了解較多,加以職務經驗豐富,與公司培養較深的工作默契,所以工作的品質效率比資淺人員更具優勢。因此,資深人員向來是公司積極留住的員工,而資深員工比例,也是衡量企業指標之一,稱為「組織的厚度」。

職場荒謬鬧劇

官階越大 擺爛第一名

資深員工理應在工作上會得出更好的績效,比起資淺員工有更好的條件與機會升職,得以擔當更重要的工作。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並不盡然如此!

我們看到有些資深人員進入公司,學會職掌的工作內容後,就不再學習,企圖以此技能做一輩子,連最基本的「與時俱進」(跟著公司一起成長)都相當勉強。

有些則是自以為對公司很了解、人脈廣闊而倚老賣老,空有資深經歷,卻沒有轉換成動力,非但未能反映在績效上;反而還要求公司應給資深人員特殊待遇,但能力相較進公司一、二年的同仁,也沒特別突出。

還有些資深人員,初期努力爭取升職,但達到目標位階後就志得意滿,自認能力相當不錯;而且職位越高,越覺得自己不用再學習、再改變,覺得該學習改變的是其他人,甚至也不遵守制度規範,自己就是例外,只因自己資深又位高權重。

資深員工之所以是公司的資產,是當資歷確實反映於能力與績效時,公司自然會給予優渥的獎酬,並不是因為資深的身分,而給予資深人員特殊的獎酬。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主管與個人都應該有正確的認知。

當然,如果資深員工反而變成公司包袱,是非常糟糕的事。

當我們看到有些人經歷豐富,都想當然耳地認為,他的能力必然也不錯。

我們也會看到有些人為了「豐富化」個人經歷,汲汲營營「走過」各種工作,甚至像拼圖一樣「收集」,驕傲自滿。

職場詐騙集團

履歷「百戰」 通常是天兵實際上,很多人「走過」很多經歷,但經驗卻沒啥長進。因為,經歷只是時間區段,你「身在其中」罷了!倘使在當下,未能用心觀察周遭的人事物,仔細體會、思考、理解互動與意涵,從而學習體會到新的知識與認知;那麼,你雖身歷其境,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只有經歷而沒有經驗,虛擲了光陰,工作能力也沒進化。

尤其,體驗須投注心力與時間,才能吸收內化、融會貫通;時間不夠長,是無法形成經驗。因此我們也會看到那些急功近利、認知膚淺的人,不斷遊走四方,短暫「停泊」不同企業,自以為打造了一張洋洋灑灑、豐富多彩的履歷,但是能力依然原地踏步。這就是陷入「有經歷就等於有經驗,就代表有能力」這種簡單化思考的迷思。

所以,每個人都要自我提醒,投入每段經歷,是否都有獲得體會、學得經驗,切莫浪費時間虛度光陰。而真正用心的人,更因為比別人投注更多心力去深刻體驗、用心整理,在相同時間經歷,就獲得更多經驗。這就是人才的差異。

當然,身為用人的主管,更要仔細去判讀,部屬的﹁經歷﹂是否真正累積了「經驗」,以及經驗的多寡與深度,才能分辨人才、善用人才,不要淪為誤認「有經歷就等於有經驗」的昏庸主管。

(本文選自第四部,孫蓉萍整理)

撰文 / 杜書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16

10個片子8個虧,國產動畫電影離原力覺醒還要幾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30/157762.shtml

10個片子8個虧,國產動畫電影離原力覺醒還要幾年?
常皓靖常皓靖

10個片子8個虧,國產動畫電影離原力覺醒還要幾年?

10個片子8個虧,國產動畫電影離原力覺醒還要幾年?

文丨常皓靖

編輯丨吳丹

不管你是認為《大魚海棠》畫面“美哭了”,還是認為劇情“蠢哭了”,截止到7月28日,它已經獲得了5.5億的票房,讓4000位眾籌者賺得盆滿缽滿。

爭議帶來的不僅是票房和單個片子的熱度,更引發了人們對國產動畫電影空前的關註和討論:有人分析其榨幹了情懷後該走向哪里,有人分析其在制作和敘事層面有哪些阻礙,還有人提出了中國動畫會在幾年後趕超日美的大膽設想。

資料顯示,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的數量和票房年年攀升。2012年共有33部國產動畫電影上映,接下來的三年分別有26部、28部和37部;2012年,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為4.05億元,而接下來的三年分別是5.81億元、11億、40余億,呈指數級的增長態勢。

那麽,國產動畫電影是怎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現狀又如何呢?

從低幼到成人

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是在近幾年才逐漸熱起來的,但是早在1926年就有了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後來又有《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哪咤鬧海》等出現,中國動畫曾無比地輝煌過。

期間取得成就的主要是電視動畫,動畫電影的發展則非常緩慢。

一直到2009年,中國的動畫電影才開始呈現井噴式的發展勢態。

這一時期的動畫電影,主要是《喜羊羊》、《熊出沒》等面向4-14歲兒童的低幼類題材。這兩部影片票房表現都不俗,《喜羊羊》系列自2009年面世,至今共制作了7部影片,其中有4部票房過億。《熊出沒》系列自2010年面世,至今共制作了4部影片,有3部突破了2億元的大關。

12

這類面向低齡兒童的電影,往往是由家長帶著孩子去看的,靠“一拖二”、“二拖三”的方式盈利。電影院里往往充滿了孩子們的歡笑聲,但成年人有時會睡著。

後來也曾有人嘗試過成人電影,但是鎩羽而歸。於勝軍就是其中一個,他曾推出過迎合成人口味的動畫電影《我是狼》。但這部被操盤者認為技術和明星陣容都一流、投資千萬的影片卻以207萬的票房慘淡收官。其後來又拍攝了的面向低幼兒童的影片《黑貓警長之翡翠之星》,票房超過了7000萬。

這是個有趣的現象,或許在那個年代,中國的大人們還都認為,小孩子才要看動畫片。

的確,要打動已具備獨立審美的成人談何容易?他們大多並不認可“動畫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的說法,而且覺得“動畫=幼稚化”。

而《大聖歸來》做到了,這也是中國第一部接近全家歡題材的作品。

22

在《大聖歸來》里,曾經無所不能的齊天大聖一蹶不振,在江流兒的鼓勵下重新振作,與山妖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戰。影片最終收獲了9.5億的票房,豆瓣和時光網的網友分別打出了8.1和8.3分的高分,可謂實現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贏。但也有聲音說這部影片被過譽了,一來它的好“全靠同行襯托”,二來影片還是在消費《西遊記》,不過是個“舊瓶裝新酒的把戲”。

但無論如何,《大聖歸來》讓業界相信觀眾願意為國產動畫電影掏錢了,也讓觀眾對下一部國產動畫電影的質量產生了信心。《大聖歸來》的後續效應,使大家對國產動畫電影一度滿懷期待,以致另一部看起來打了情懷牌的《大魚海棠》上映時,大眾的期待值已經很高。

如很多人料想的那樣,《大魚海棠》首日排片占比22.5%,票房3天破2億元大關。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其最後在豆瓣和時光網都僅有6.6分,口碑也呈兩極分化的態勢:喜歡的人認為畫面“美到哭”,不喜歡的人則會覺得“電影最重要的應該是故事”,也會直言“看得我尷尬癥都犯了”。

“國產動畫電影大部分賠錢”

《大聖歸來》之前,融資究竟有多難?《大聖歸來》導演田曉鵬曾表示,籌拍這部電影的8年中,有一半時間是在找投資。《龍之谷》執行導演高嵩曾表示,首期融資的100萬元只夠做前期策劃,苦熬了4個月做出樣片後才拿到部分追加資金。《大魚海棠》導演梁旋曾表示,從樣片制作完畢到拿到投資用了五年,期間團隊只能靠接商業項目來養活。

而融資困難的原因,大抵是因為中國動畫產業制作周期長、工業化水平低、回報不確定等因素造成的。

《大聖歸來》是國產動畫電影的分水嶺,此前無人問津,此後熱錢紮堆。它無疑給國產動畫電影打了一針強心劑,增強的不僅是創作者、消費者、院線的信心,更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現在,有的動畫公司僅憑一張設計圖就能拿到數千萬元的投資。而除了資本層面,院線、視頻網站對動畫的扶持力度也在增加,今年備案的動畫電影、獲得投資的動畫公司也前所未有地多:僅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中旬,廣電總局就公布了184部動畫電影的立項備案。

有人認為,現在的國產動畫電影,就像2012年底的國產電影市場,正迎來一個 拐點。這個拐點里,有機遇,有挑戰,更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有一組數據驗證了這一言論: 2015年上映了43部國產動畫電影,總票房超過了20.54億元人民幣,已經與進口動畫電影的票房相差無幾。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動畫電影票房突破了30億元,預計今年出品完成的國產動畫電影將突破70部。

然而,數量和票房的增加,就意味著投資回報率高嗎?

“國產動畫電影大部分賠錢。”曾負責《小門神》、《大聖歸來》部分宣發的皮皮互娛創始人楊光對創業家&i黑馬說道。

在國產動畫電影領域,我們已經看到很多前期大手筆投資,但卻賠得血本無歸的案例:《小門神》投資1.3億,票房僅為7867萬;《昆塔盒子總動員》投資1億元,票房僅為1483萬;《藏獒多吉》投資6000萬,票房148萬;《魔比斯環》投資1.3億,票房92萬;還有前段時間的《搖滾藏獒》,制作用時6年,投入了3.3億,最後僅有3947萬的票房。(據網絡公開數據)

據楊光所說,國產動畫電影的制作成本大概在1000萬至6000萬之間。由此推算,大概會有80%的國產動畫電影賺不到錢。“投入成本不建議太大,投資回報率比票房絕對值更重要。”

他認為不存在更賣座的電影,動畫應該多去滿足垂直人群、垂直文化的需求,還例舉了《熊出沒》和《十萬個冷笑話》的例子:低幼動畫電影市場一年總盤子是5個億,《熊出沒》可以獨攬3億;《十萬個冷笑話》以吐槽、惡搞、無厘頭的風格,和其他國產動畫電影區別開了,最終斬獲1.2億元的票房,投資回報率高達500%。

動畫爆發,還要多久?

美國和日本動畫產業發展較早,已經有非常成熟的模式,已有夢工廠、迪士尼、皮克斯等超級企業,一般會用4到5年時間來制作一部動畫大電影。拿迪士尼的《瘋狂動物城》為例,它的每個鏡頭都是前期讓100個分鏡師去畫,然後從中選最好的作為最終鏡頭,最終的制作時間花費了五年。在日本,宮崎駿導演的動畫傳播甚廣,吉蔔力工作室的素材通常選擇但不受限於日本文化。此外,日本也已成功打造了《名偵探柯南》、《櫻桃小丸子》,以及正在上映的《哆啦A夢》系列。

有評論稱,如果把美國、日本的動畫電影市場比作30歲青壯年,那麽中國市場還處在5歲,屬於童年期——但不排除會有幾個天才兒童的靈光乍現。他們會說,中國雖然已有《秦時明月》、《魁拔》、《大魚海棠》等制作精良的動畫片,但是離《瘋狂動物城》還有好幾個《大聖歸來》。

23

從這個角度來說,第一就是輸在了起跑線。

其實從選題素材角度來說,和大電影一樣,中國動畫片的取材寶庫也是用之不竭的中國古典文化,而從這幾年上映的熱門動畫片里我們就可以發現,它們中的許多都加入了中國傳統元素。比如《大魚海棠》里的福建土樓、蒼茫雲海、層巒梯田,《大聖歸來》里的猴子、昆曲、秦腔,《小門神》里的門神、土地爺、八仙等神仙。。

中國浩瀚的文化寶庫,給動畫片的選題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有水墨、工筆、寫意,民間皮影、剪紙、戲劇等傳統元素,以及《水滸傳》、《封神榜》等傳統素材。但重要的是,怎樣把古今結合,拍出符合現代價值觀,更有意思的成人動畫片?

中國豐富的文化寶庫也吸引了美國人的註意,在中國動畫產業還不發達的昨天,一部結合了兩個中國元素“功夫”和“熊貓”的動畫片《功夫熊貓》竟是由美國人拍出來的,還好,第三部終於是中美合拍。

而在拍攝技巧上,也有越來越多的動畫團隊從美國日本取經,吸收先進經驗。不過話說回來,中國觀眾想看的,難道真的是模仿得越來越逼真的“中式吉蔔力”、“中國味兒迪士尼”?恐怕更期待的,是中國動畫電影本身的創新和進化。這才是中國動畫能走向世界的核心:最民族,最世界。所謂的“文化輸出”,不就是這個意思麽。

又或許,最終的問題不是國產動畫電影缺什麽的問題,而是產業鏈尚不健全,且還沒把講故事的能力解決好。拿《大魚海棠》來說,雖然梁旋和張春的本意是想表現出“責任與守護的故事”,但是很多網友看完之後吐槽“等了12年,等來了一個三角戀的故事”……相比之下,宮崎駿手下的少女形象,千尋、騎掃把的小魔女,則個個靈活生動。

或許,我們要多給國產動畫電影一點耐心。畢竟,這個產業的發展才剛剛開始。

投了國內近一半優秀動畫制作公司的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認為,動畫影片目前只占到了中國電影票房不到10%,未來幾年將占到15%。他還做出了大膽的預測,“2017年動畫市場會比較悲觀,但到2019年有可能達到一個歷史上新高峰。”

無論高峰是否會在2019年出現,我們都希望,這一天不會到來得太晚——而那個時代,將會是中國動畫從業者們奉獻給家長和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國產動畫大魚海棠大聖歸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08

中國入世15年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 仍處環境意識覺醒期

中國歷經長達15年的“複關”與“入世”談判,於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轉眼之間,入世已有十五年之久。

入世15年,中國收獲了什麽?12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等機構發布的研究成果認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年以來,中國發生了不曾預見的巨大變化,在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制度改革、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與15年以前相比,中國目前面對的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全新發展環境,面臨的是更加複雜的問題。

當代中國最重大的改革開放

“從‘新全球化’開啟和全球治理規則重構的視角回顧過去,反思當下,展望未來,有助於我們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更積極地把握歷史機遇,更主動地應對時代挑戰,從而更富有成效地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制定國際規則,乃至影響全球化的進程。”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說。

在當日召開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入世十五周年專題討論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球在論壇上表示,自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相結合、實現自身發展和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相結合,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發展經濟貿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入世是當代中國最重大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真正融入全球。”吳曉球說,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貿易格局也正發生著重大的變革,WTO談判機制正逐步讓位於區域及雙邊自貿協定,中國如何應對國際貿易體系的重塑和變化,仍需深入研究。

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相關課題組發布了《新開放戰略與全球貿易規則重構過程——中國入世十五周年的反思與展望》報告。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雷達介紹,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年以來,中國發生了不曾預見的巨大變化,深度融入了全球經濟。我們積極抓住戰略機遇,主動調適,全面參與,拓展全方位的開放格局,並且積極參與到全球經濟治理的浪潮中,肩負起世界賦予中國的責任與使命。

研究顯示,入世15年來,中國在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制度改革、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雷達介紹,全球價值鏈作為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顯著特征和高級形態,標誌著經濟全球化進入資源深度整合時代,對各國的擴大開放提出了新要求。中國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的程度主要體現為貿易和國際投資高速發展、貿易方式和產業結構發生轉變。

報告稱,我國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調整,既是實現從經貿大國向經貿強國轉變的內在要求,也是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重塑的必由之路,使我國經濟發展迎來新的重要機遇。

數據顯示,2001至2015年,中國出口從2661億美元上升至22765.7億美元,增長756%,年均增長16.6%。中國商品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從4.3%提升至13.8%,中國商口進口占世界的比重從3.8%上升至10.1%。中國對外資的開放涉及到幾乎所有的制造業和大部分服務業,其中服務業所占比重超過50%。

吳曉球也舉例說,從2001年到2015年,中國的GDP從11萬億增長到68萬億,年均增長9%以上,進出口貿易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外部需求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入世後,中國與世界實現了多贏,推動了全球經濟增長和資源優化配置,也使全球消費者獲得了價廉物美的消費品。同時,中國的法治觀念得到地明顯提升,開始尊重知識產權。

雷達介紹,入世15年來,中國打破了外貿經營權的壟斷,外貿經營權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制,取消門檻限制使所有履行了法定程序的市場主體都可以成為外貿經營的主體,這標誌著我國外貿經營權的改革已走完最後一步。

此外,中國認真履行加入WTO的關稅減讓承諾,開放型經濟從“多邊開放”和“雙邊開放”轉向“單邊開放”,三者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了改革開放,促進了各個地區以點帶面的發展;我國在金融服務業領域陸續修改和修訂了相關法律法規,在制度上為金融市場的充分開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雷達介紹,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公認的全球性的經濟大國,為世界經濟的複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綜合國力、全球影響力和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

報告稱,崛起的中國被推到全球治理的前臺,成為全球治理的新焦點,一直以來,中國以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為先導和中心的總體戰略參與全球治理,作為一個責任大國,積極承擔應盡的責任,在倡導和創新全球治理理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進區域經貿安排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雷達說,全球價值鏈的展開和深化是促成過去30年全球貿易和投資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中國正是抓住了經濟全球化這一發展趨勢的機遇,迅速崛起為全球最主要的貿易大國和經濟體之一。

仍然處於環境意識覺醒時期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在中國入世15年之際,全球價值鏈這一階段的大規模展開和深化過程已告一段落。與15年以前相比,我們將面對的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全新發展環境,將面臨的是更加複雜的問題。”雷達說。

研究發現,目前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亟待提升。雷達說,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為0.276,其中通過間接增加值出口導致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前向GVC)為0.112,通過進口國外中間品導致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後向GVC)為0.164。

“因此,可以認為,中國制造業主要通過進口國外中間品參與國際分工,即中國制造業仍然以後向GVC為主要價值鏈參與模式,價值鏈的參與程度並不高。”雷達說,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指數為-0.046,該指數為負值,說明中國制造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仍然較為低下。

此外,中國企業面臨強烈的外部沖擊。報告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經濟仍舊處於落後的發展狀態。如經濟實力總體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貿易結構單一化等問題還很突出。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需要大幅度降低關稅,減少非關稅壁壘,這會使更多的外國產品和服務進入我國,致使國內市場競爭加劇,每行每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貿易摩擦也不斷加劇。

報告稱,中國仍然處於環境意識的覺醒時期,環保意識相對薄弱,有關環保法規尚有待健全,環保技術和環保產業才剛剛起步,與發達國家相比,實力薄弱,處於競爭的不利地位。

研究還發現,加入WTO後出口的快速擴張和外資流入推動了中國的產業結構變遷,大量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制造業和服務業部門。非農就業崗位的增加為青年人口提供了就業機會,改變了教育投資的機會成本和預期教育回報,影響到了個體教育投資決策,大量中青年人口的教育投資停滯在中等教育水平上,阻礙了人力資本的積累。

“人力資本積累是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如果這種情況長期持續,中國將面臨陷人‘中等教育陷阱’的危險,不利於實現中長期經濟增長。”報告稱,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的發展和城鄉之間越來越大的差距,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開始自發的湧向沿海去從事貿易相關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或相關行業的工作,這使得農村留守兒童不斷增多。

報告說,面對全球貿易治理制度框架和全球貿易治理規則的演變,中國堅持認真、積極回應。2013年,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開始對全球貿易治理制度構建提供公共產品,謀求全球治理中主導者的角色定位。

雷達表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突破了現有規則制定的方法,不強調形式上的多邊主義或區域主義,而是依靠現有機制,可以是雙邊的,也可以是區域的,或者是其他的務實推進。這一特點是符合“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客觀狀況的,是從發展立場出發的制度構建。

聚焦中國新開放戰略的前景展望,報告認為,無論多邊貿易體制還是區域貿易協定,在當前都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中國推進全球貿易治理的首要目標仍然是推動WTO多哈回合。

上述課題組認為,當前,中國已經具備實力和條件去主動承擔多哈回合主要出價方的責任,力促多哈回合盡早結束。其次,中國對“新全球化”的新形態應以開放的心態對待,支持采取諸邊的方式進行談判。這樣可以避免協議完全由美國等發達國家操縱,同時又可以展現中國積極開放的決心,以及獲得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權利。

報告認為,中國的自由貿易區戰略在實施中仍應有針對性的安排和策略。所有關於國際關系和對外政策的探索都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的建立、自貿區戰略的實施,也都具有試錯的意味,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接近最優策略,實現內外和諧、富國強民的中國夢。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球。攝影/章軻

2001至2015年,中國出口從2661億美元上升至22765.7億美元,增長756%,年均增長16.6%。圖為大連港世界一流的1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34

日本百年老店啟示之夏普覺醒 || 商業觀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08/161100.shtml

日本百年老店啟示之夏普覺醒 || 商業觀察
秦朔朋友圈秦朔朋友圈

日本百年老店啟示之夏普覺醒 || 商業觀察

今天夏普的最大靠山就是鴻海。

本文由秦朔朋友圈(微信ID:qspyq2015)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陳言。

早川德次在1912年創立公司的時候,肯定沒有想到一百多年後,會有一位叫戴正吳的人,天天在上班時經過自己雕像前筆挺挺地站立,然後深深地向雕像鞠躬後,走進公司最高負責人辦公室。

早川的公司本來以生產鎖著名,到了1915年發明了不用削的鉛筆——自動筆,之後把公司的名字也改成了SHARP(筆尖),再以後人們漸漸忘記了早川,只知道夏普了。這是一家世界著名的家電企業,尤其以生產電視名震天下。

企業有了百年歷史後,忽然遭遇了經營危機。這些年夏普背上的沈重財務負擔,已經讓這家企業不再能夠前行。2016年8月,夏普選擇進入鴻海精密工業公司麾下,戴成了這里的掌門人,百年企業第一次讓日本境外的人來統管。但也正是因為有了國外的經營方式,夏普獲得了新生。

在日本遭遇拋棄

所有去日本文具店的人,要想買一支自動鉛筆或者圓珠筆的話,估計自覺不自覺地會選上夏普的產品。盡管消費者心里也許並沒有一定要買夏普產品的意思,但今天在日本文具市場上,夏普的自動筆、圓珠筆、多色圓珠筆也還是有其他廠家難以取代的地位。

02a5c5e5d2bb02bfb4ad60ee793670bc

不過人們知道的更多的該是夏普的電視和其他家電。要知道因為對單晶、多晶等矽晶產品有著特殊的技術,在十幾年前夏普還是世界主要光伏產業的晶產品提供者。如果是太陽能光電廠家想發電的話,估計選擇夏普光電池的絕對不在少數。

但是光電板這些年是拖夏普經營後腿的重要因素。不僅夏普,日本企業光電板廠家沒有哪家在這個領域能夠掙到利潤。再往深里說,不僅日本,曾經赫赫有名的德國企業,也基本上這幾年全軍覆沒。當然中國的光電板企業,比如無錫尚德電力控股等等,現在已經很少能夠聽到其相關的信息了。夏普也是光伏電池的重要企業,在這個領域也是輸得精光。

正是因為分心於光伏電池,又正好遭遇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時期,夏普反而在主業電視上,在設備投資競爭中敗給了韓國企業。

在光伏上的嚴重失算,在電視上競爭能力的下滑,讓夏普在2016年背上了7000億日元的巨額債務。肥水不流外人田,日本當然希望把夏普的技術、品牌留在日本國內,但負責液晶業務的日本·產業革新機構會長誌賀俊之,已經很看不上夏普,“我們的資金只投有增長前景的企業。”誌賀說。言外之意是夏普不屬於有前景的企業。

“夏普是家很有開發能力的企業,而東芝的馬達制造能力很強。他們兩家合作的話,該是強強結合,也能在世界市場拼搏下去。”誌賀把夏普的前途推到了東芝公司那里。

錢是從日本幾家銀行那里借的,銀行只考慮回收投資。日本政府考慮的是技術不能外流,品牌不能白白送給境外企業,至於夏普該如何活下去,這不是政府的事。

afd6999d0b9a53c0d0d9b14a9a9918da

輿論對夏普相當的嚴厲。日本企業的公關性媒體《日本經濟新聞》,看到夏普必死無疑,開始以少有的嚴厲態度批評夏普。該報編輯委員中山淳史撰文,堅決要求用日航的模式(企業破產重組)處理嚴重虧損的夏普。

這意味著向夏普出資的銀行不再能夠回收資產。日航可以通過減免稅負的方式獲得新生,但行業不同,夏普一旦走破產之路,那還意味著十余萬員工不再有工作。

夏普被日本徹底拋棄了。

投入鴻海麾下

夏普為難時節,出來救助的是臺灣企業鴻海精密工業公司。

2016年2月5日,眼看就要在8日過春節了,鴻海總裁郭臺銘還是從臺灣乘自己的專機到了大阪,和夏普坐下來談企業去向。8個小時的談判結束後,郭臺銘出來見了記者。

“不會讓夏普解散。”

“對於40歲以下的年輕雇員,我們保證延續所有人的雇傭合同。”

“我們不會讓(日本)銀行損失一分錢。”

郭的話擲地有聲,讓對夏普憂心重重的日本政府、銀行、相關人員放下心來。

4b1e33c274a54c900b2d86946be1ca21

“我們從夏普董事會那里獲得了優先交涉的權利。”郭接著說。但一個小時後,當郭已經回到自己的飛機那里後,夏普也發表了一個聲明:“我們並沒有給鴻海優先交涉的權利。”否定了郭的這部分發言。

實際上,夏普在等日本政府的表態。如此大的企業,就這麽歸入鴻海陣營,政府不同意就辦不成。當然,有鴻海為夏普支付所有債務,維持十余萬人的雇傭,即便是《日本經濟新聞》說些風涼話,政府最後也會同意這次的談判內容的。

歸入鴻海陣營後,夏普的第一負責人很快換成了戴正吳。戴表現出了對夏普的尊重:每天上班前會在早川雕像前直立不動,鞠躬致敬。那種對創始人的尊敬是夏普人有些年已經很少見到的現象了。

和以往的夏普高層不同,戴在夏普是不拿薪金的。公司虧損的時候,企業家無權拿薪。戴住在工廠附近的員工宿舍,當然他住的房間也是多年失修的那種,墻上的裂縫暫時還沒有資金去修補。午飯是在便利店購買,或者在中國菜館解決(中國菜館在很多地方是物美價廉的象征)。一身灰色的西服,屬於日本市場上比較廉價的那種。夏天的話,戴穿一件T恤,一條牛仔褲。

6231297e968cd83dccbfa36e1caa7dcc

“一天工作17小時。”這是鴻海選派來的領導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戴精通日語,自己親自去跑客戶,不辭辛勞,不天天坐在辦公室指揮,徹底地改變了夏普高管的工作方式。

進入鴻海陣營後,庫存開始變“負”(負庫存),過去以為市場能夠接受,所以先生產後銷售的經營方式已經全無。夏普有技術,有品牌,鴻海無品牌,會管理,以鴻海的生產模式,用夏普的技術去生產,企業就能變。尤其是百年企業,百年來的管理漸漸變成了一種硬性的官僚制度,不再有活力、不再能盈利。現在夏普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輸入新鮮血液,讓企業重新充滿活力。

夏普的行政組織開始發生變化,過去的部、課,開始變為二十個“商務單位”,該獲得多少效益,效益的評價方式透明,論功行賞後,士氣開始迅速提升。

進入鴻海陣營前的2015年8月,夏普決定所有人員減薪2%。到了戴主管經營後,2016年9月開始廢除該決定,員工的薪水回到了正常狀態。

萬億日元投資

夏普有過多次讓液晶扭虧為盈的計劃,但幾乎無一最後得以實現。

“言必行,行必果”,戴正吳下了死令。

821aa16b3e6f6b5ecea577702360fcbe

“2017年3月期的財年,能夠實現盈利。”2016年11月1日,戴罕見地穿上了一套上好的深色西服,系上紅色領帶在東京召開的記者見面會上,對今後的決算情況做出了判斷。2016年9月,夏普所做的中間連接決算表明,2017年3月期的決算應該讓公司能有7900萬日元的盈利,當然這麽一點利潤對夏普來說,真的算不上什麽,但畢竟是扭虧為盈了。

今天的夏普也依舊艱難。卸下光伏電池沈重負擔後,有機EL電視能否盈利?和韓國LG電子的競爭,中國市場的再度開拓等等,需要解決的問題實在不少。

唯一讓人欣慰的是,夏普的員工現在重新有了信心,臉上的表情開始豐富了起來。歲數大一些的人,這些年去了日本電產、大金工業、久保田(農業機械)等企業,但年輕的員工留了下來,他們還在延續曾經的光榮:夏普的自動鉛筆、有太陽能電池的計算器、智能手機屏幕、液晶電視等等,風靡一時的產品今後該能從夏普再度開發出來。

今天夏普的最大靠山就是鴻海。2016年12月30日,鴻海在廣州決定建設世界最大的液晶板工廠,投資1萬億日元(約610億人民幣)。鴻海不缺錢,有了夏普歸入自己陣營後,液晶技術將發揮到極致。過去夏普因為財務負擔過重,有技術但不能投資,也不再能從銀行借到更多的資金。現在鴻海就能解決資金問題。廣州工廠生產“第10.5代”玻璃基板,夏普的液晶事業也有了出頭之日。

7bcd7370bbfb995c9485f65b2ce48613

至於有機EL事業,夏普同樣有了到中國發展的新機遇。今後由鴻海投資,夏普出技術出人員在中國建廠,有了很大的可能。

夏普這家百年老店,在並入鴻海陣營後重新覺醒,其品牌、其技術風生水起,有了活力。筆者在上篇談日本百年老店的文章中,談到外族人改姓後延續企業的情況,有讀者說這在日本可行,但在中國幾乎沒有可行性。現在不僅是日本境內的外姓人,日本境外的企業來傳承日本品牌與技術的情況,已經從夏普這里看到了一個新的事例,今後相關的情況有可能會不斷增加。估計早川德次老先生對這種延續也會持肯定態度:你看,境外人對日本的真正經營方式畢恭畢敬,早川創建的品牌、技術在延續、在發展,這不是挺好的嗎?

夏普鴻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690

日本百年老店夏普覺醒啟示錄

早川德次在1912年創立公司的時候,肯定沒有想到100多年後,會有一個叫戴正吳的人,天天在上班時經過自己雕像前筆挺挺地站立,然後深深地向雕像鞠躬後,走進公司最高負責人辦公室。

早川的公司本來以生產鎖著名,到了1915年發明了不用削的鉛筆——自動筆,之後把公司的名字也改成了SHARP(筆尖),再以後人們漸漸忘記了早川,只知道夏普了。這是一家世界著名的家電企業,尤其以生產電視名震天下。

企業有了百年歷史後,忽然遭遇了經營危機。這些年夏普背上的沈重財務負擔,已經讓這家企業不能再前行。2016年8月,夏普選擇進入鴻海精密工業公司麾下,戴成了新任掌門人,百年企業第一次讓日本境外的人來管控。但也正是因為有了國外的經營方式介入,夏普獲得了新生。

在日本遭遇拋棄

所有去日本文具店的人,要想買一支自動鉛筆或者圓珠筆的話,估計不自覺地會選夏普的產品。盡管消費者心里也許並沒有一定要買夏普產品的意思,但今天在日本文具市場上,夏普的自動筆、圓珠筆、多色圓珠筆也還是有其他廠家難以取代的地位。

不過人們知道得更多的該是夏普的電視和其他家電。要知道因為對單晶、多晶等矽晶產品有著特殊的技術,在十幾年前夏普還是世界主要光伏產業的晶產品提供者。如果是太陽能光電廠家想發電的話,估計選擇夏普光電池的絕對不在少數。

但是光電板這些年是拖夏普經營後腿的重要因素。不僅夏普,日本企業光電板廠家沒有哪家在這個領域能夠掙到利潤。再往深里說,不僅日本,曾經赫赫有名的德國企業,這幾年也基本上全軍覆沒。當然中國的光電板企業,比如無錫尚德電力控股等等,現在已經很少能夠聽到其相關的信息了。夏普也是光伏電池的重要企業,在這個領域也是輸得精光。

正是因為分心於光伏電池,又正好遭遇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時期,夏普反而在主業電視上,在設備投資競爭中敗給了韓國企業。

在光伏上的嚴重失算,在電視上競爭能力的下滑,讓夏普在2016年背上了7000億日元的巨額債務。肥水不流外人田,日本當然希望把夏普的技術、品牌留在日本國內,但負責液晶業務的日本·產業革新機構會長誌賀俊之,已經很看不上夏普,“我們的資金只投有增長前景的企業。”誌賀說。言外之意是夏普不屬於有前景的企業。

“夏普是家很有開發能力的企業,而東芝的馬達制造能力很強。它們兩家合作的話,該是強強結合,也能在世界市場拼搏下去。”誌賀把夏普的前途推到了東芝公司那里。

錢是從日本幾家銀行那里借的,銀行只考慮回收投資。日本政府考慮的是技術不能外流,品牌不能白白送給境外企業,至於夏普該如何活下去,這不是政府的事。

輿論對夏普相當的嚴厲。日本企業的公關性媒體《日本經濟新聞》,看到夏普必死無疑,開始以少有的嚴厲態度批評夏普。該報編輯委員中山淳史撰文,堅決要求用日航的模式(企業破產重組)處理嚴重虧損的夏普。

這意味著向夏普出資的銀行不再能夠回收資產。日航可以通過減免稅負的方式獲得新生,但行業不同,夏普一旦走上破產之路,那還意味著十余萬員工將失業。

夏普被日本徹底拋棄了。

投入鴻海麾下

夏普為難之時,出來救助的是中國臺灣企業鴻海精密工業公司。

2016年2月5日,眼看就要過春節了,鴻海總裁郭臺銘還是從臺灣乘自己的專機到了大阪,和夏普坐下來談企業去向。8個小時的談判結束後,郭臺銘出來見了記者。

“不會讓夏普解散。”

“對於40歲以下的年輕雇員,我們保證延續所有人的雇傭合同。”

“我們不會讓(日本)銀行損失一分錢。”

郭的話擲地有聲,讓對夏普憂心忡忡的日本政府、銀行、相關人員放下心來。

“我們從夏普董事會那里獲得了優先交涉的權力。”郭接著說。但一個小時後,當郭已經回到自己的飛機那里,夏普也發表了一個聲明:“我們並沒有給鴻海優先交涉的權力。”否定了郭的這部分發言。

實際上,夏普在等日本政府的表態。如此大的企業,就這麽歸入鴻海陣營,政府不同意就辦不成。當然,有鴻海為夏普支付所有債務,維持十余萬人的雇傭,即便是《日本經濟新聞》說些風涼話,政府最後也會同意這次的談判內容的。

歸入鴻海陣營後,夏普的第一負責人很快換成了戴正吳。戴表現出了對夏普的充分尊重:每天上班前會在早川雕像前直立不動,鞠躬致敬。那種對創始人的尊敬是夏普人這些年已經很少見到的現象了。

和以往的夏普高層不同,戴在夏普是不拿薪金的。公司虧損的時候,企業家無權拿薪。戴住在工廠附近多年失修的員工宿舍,墻上的裂縫暫時還沒有資金去修補。午飯是在便利店購買,或者在物美價廉的中國菜館解決。日常他總是著一身日本市場上比較廉價的灰色西服,夏天的話,就穿一件T恤、一條牛仔褲。

“一天工作17個小時。”這是鴻海選派來的領導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戴精通日語,自己親自去跑客戶,不辭辛勞,不天天坐在辦公室指揮,徹底地改變了夏普高管的工作方式。

進入鴻海陣營後,庫存開始變“負”(負庫存),過去以為市場能夠接受,所以先生產後銷售的經營方式被取消。夏普有技術、有品牌,而鴻海無品牌、會管理,以鴻海的生產模式,用夏普的技術去生產,企業就能發生變化。尤其是百年企業,百年來的管理僵化漸漸變成了一種硬性的官僚制度,不再有活力、不再能盈利。現在夏普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輸入新鮮血液,讓企業重新充滿活力。

夏普的行政組織開始發生變化,過去的部、課,開始變為20個“商務單位”,該獲得多少效益,效益的評價方式透明,論功行賞後,士氣開始迅速提升。

進入鴻海陣營前的2015年8月,夏普決定所有人員減薪2%。到了戴主管經營後,2016年9月廢除該減薪決定,員工的薪水回到了正常狀態。

重新煥發生機

夏普有過多次讓液晶扭虧為盈的計劃,但幾乎無一最後實現。

“言必信,行必果”,戴正吳下了死令。

“2017年3月期的財年,能夠實現盈利。”2016年11月1日,戴罕見地穿上了一套上好的深色西服,系上紅色領帶在東京召開的記者見面會上,對今後的決算情況做出了判斷。2016年9月,夏普所做的中間連接決算表明,2017年3月期的決算應該讓公司能有7900萬日元的盈利,當然這麽一點利潤對夏普來說,算不上什麽,但畢竟是扭虧為盈了。

今天的夏普也依舊艱難。卸下光伏電池的沈重負擔後,有機EL電視能否盈利?和韓國LG電子的競爭、中國市場的再度開拓等等,需要解決的問題實在不少。

唯一讓人欣慰的是,夏普的員工現在重新有了信心,臉上的表情開始豐富了起來。歲數大一些的人,這些年去了日本電產、大金工業、久保田(農業機械)等企業,但年輕的員工留了下來,他們還在延續曾經的光榮:夏普的自動鉛筆、有太陽能電池的計算器、智能手機屏幕、液晶電視等,這些風靡一時的產品今後應該能從夏普再度開發出來。

今天夏普的最大靠山就是鴻海。2016年12月30日,鴻海在廣州決定建設世界最大的液晶板工廠,投資1萬億日元(約610億元人民幣)。鴻海不缺錢,有了夏普歸入自己陣營後,液晶技術將發揮到極致。過去夏普因為財務負擔過重,有技術但不能投資,也不再能從銀行借到更多的資金。現在鴻海解決了資金問題,廣州工廠生產“第10.5代”玻璃基板,夏普的液晶事業也有了出頭之日。

至於有機EL事業,夏普同樣有了到中國發展的新機遇。今後由鴻海投資,夏普出技術出人員在中國建廠,也有很大的可能。

夏普這家百年老店,在並入鴻海陣營後重新煥發出生機,其品牌、技術有了活力。筆者此前談到日本百年老店里外族人改姓後延續企業經營的情況,現在不僅是日本境內的外姓人,由日本境外的企業來傳承日本品牌與技術,已經從夏普這里開了一個頭,今後類似的案例有可能會不斷增加。

【此文首發於秦朔朋友圈,作者為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26

財力覺醒

剛看畢黃國英先生的著作《財力覺醒》,本來對基金經理一向沒有留意,亦不想留意,但自從在網上看過黃先生的講座《十倍奉還》之後,對他改觀了,亦不時有留意他的文章與觀點,從他身上學到不少知識。



這本著作綜合了黃先生近年的觀點,算是相當一致。其中一個觀點是他不看好中國內地,主因政府與企業的誠信都十分不足,不少民企可以「無厘頭」跑去投資一些非本業項目。其實即使他本身持有的股王騰訊,近日亦有這些「無厘頭」操作,突然入股Tesla,因為錢太多吧。

內地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週期味甚濃,每當資金見到某生意好的時候,就會一窩蜂去投入,搞到無得搞為止。記得以前有寫過一篇文章講述《中國大媽》的投資理念,看完後大概會明白這為何事。

外資不敢或不會進入內地,主因其匯率貴、債券貴、股票貴、樓價貴,黃先生認為內地股市是在閉門吹泡沫,但中央政府又似不懂處理,不想去令泡沫爆破,情況不太樂觀。

與不少基金經理一樣,他並不看好內地銀行,尤其早年因壞帳問題而被迫「債轉股」,這算是「硬食」風險,內地經濟又不知衰多久,隨時似日本的衰退情況。

今時今日的資金環境,低利率、資金氾濫、金融監管多,就連國際銀行也不會有從前的霸氣。因此,他不會買國內與國外的銀行股,投資策略主要集中買「債仔」而不買「債主」,因為資金泡沫時代,他覺得風險都在「債主」一方,這個概念頗新鮮。

一向認為黃先生喜歡新經濟,看投資時又很有角度,在書中也給我有這感覺。如內地的經濟發展,他總結為「無品牌」、網店相當強,因此,除科網股外,他會買一些主要做顧客體驗產品生意的股票,例如有電影與旅遊,因為它們所銷售的產品是有關顧客的實體經歷,這些都是網店所不能取代的。

我發現黃先生在投資時善於「攻擊」之餘,也不忘「防守」,意思是尋求回報的同時也不忘避開跌浪,聰明地鎖定已賺得的利潤。這主要因為他市場觸角靈敏,亦不奢望去「摸頂、撈底」。因此,很多次市場出現動盪時,他都能避走,保住之前所賺得的回報。

尤其,著作內有一篇文章提到,在亂市中他會採取踢足球「901」陣式,即一支進攻股票(騰訊),加九支穩陣股票作防守,如公用股或房託,這策略令他能多次成功保住盈利。

有一點很值得欣賞,就是黃先生表示他作投資操作之餘,會盡量多見客,即使平日工作忙碌,也會盡量抽時間。因為見客這個動作會提醒自己,他所管理的並不只是一堆「冧巴」,而是客人用好長時間所累積的血汗錢,要小心處理。

著作中提到一個點子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所謂的「宜家效應」。當我們到宜家家居(IKEA)買了一套DIY的傢俱回家,組件需要自己動手裝配,當裝好之後,即使最後發現有點缺陷,多還是會自覺滿意。此時,若有人出價要買這裝好的傢俱時,要價也會提高。相反,如果直接到舖頭買入一件完成品,傢俱若有點點缺陷,相信我們也未必會收貨。

這個「宜家效應」主要是因為產品由自己經手,看似有了一個自我增值的假象,使我們對產品的價值出現了偏見。

這現象很常出現在股票買賣之上,黃先生認為,如果散戶對某股票研究很深入,也會出現這個偏見,很多時會「見樹不見森」,看不清大環境大方向。

書中有一個比喻,一位投資者對一家菲林公司十分了解,每家工廠、銷售點、生產技術都可以如數家珍,卻未有發現數碼相機已經普及,時代已經改變了,賣菲林的只有死路一條。由於那位投資者研究得非常深入,對公司有一些「感情」,怎也捨不得賤賣手中股票。

這是對長線投資者一個很好的提醒,意思就是不要執迷,要看大局勢。當然作為長線投資者,未必需要於短期、中期中爭朝夕之長短,但對數十年後的光景總需要有點掌握。然而,黃先生作為基金經理,業績每年每季結算,這使他更加不容許有任何「執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678

有了“身份證”,多交一毛多 綠色電力:“希望更多企業覺醒,主動使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762

2017年1月,空中俯瞰浙江省慈溪市周巷水庫和長河水庫水面上的“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7月6日《南方周末》)

包括中國本土企業和外國企業在華分公司,像蘋果這樣承諾在華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的企業已有43個。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逐年增加,成為全球第一。但是可再生能源不能完全上網,棄風棄光現象嚴重,很多都被浪費掉了,我們希望更多企業能覺醒,主動使用。”

2017年7月1日起,購買綠色電力的“身份證”——綠色電力證書,在除去原來已交的電費外,每度電還需要額外再出至少0.176元,以證明購買了綠色電力。

一想到開燈,深夜到家的尹莉有點欣喜。她剛剛花176.6元購買了來自河北省尚義二工地風電場、包含1000度電的風電綠證。

作為氣候組織員工,尹莉等待這一天很久了,這個環保機構一直推動企業使用可再生能源。

2017年7月1日起,對於“有情懷”又“不差錢”的單位和個人來說,在“中國綠色電力證書認購交易平臺”上購買綠色電力的“身份證”——綠色電力證書(以下簡稱綠證),即證明消費了綠色電力。

“綠證”制在2017年年初推出,目前已經發放了數百萬張綠證。截止到7月5日18點,共有822名認購者自願購買了1211個綠證。

無論是情懷還是責任,約占全球用電量一半的企業用戶在可再生能源使用中的表現舉足輕重。蘋果公司在2017年4月20日發布聲明,承諾在供應鏈、產品生產等過程中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據南方周末了解,包括中國本土企業和外國企業在華分公司,像蘋果這樣承諾在華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的企業已有43個。可再生能源的價格持續下降、綠證制度的執行,承諾的隊伍還在不斷擴大。

“中國企業的意識要落後一些”

100分的承諾不只是企業自己作出的表率,背後還有環保組織的推動。

2014年,環保機構氣候組織發起了一系列企業聯盟,其中就包括RE100(可再生電力100)。2015年前,已有荷蘭皇家電信集團、微軟等11個國際公司實現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標。

這一聯盟聯合了管理資產額超過20.7萬億美元的679家企業及投資機構,多為全球知名企業。2015年底,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通過之後,有更多公司加入了RE100項目。

“我們希望在消費端、在企業端能提升可再生能源在整個能源中的比例。”氣候組織RE100項目經理尹莉說,“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逐年增加,成為了全球第一。但是可再生能源不能完全上網,棄風棄光現象嚴重,很多都被浪費掉了,我們希望更多企業能覺醒,主動使用。”

截至2017年7月1日,全球有96家企業加入RE100項目,它們可再生電力需求總量相當於阿聯酋或荷蘭的用電量。

一直以來,加入的企業集中在歐盟,也有微軟、雀巢、耐克、惠普、星巴克等41家在華擁有分公司。2015年,遠大集團和億利集團的加入實現了中國本土企業零的突破。在全球的RE100之外,一些中國企業如老板電器、金鳳科技還參加了針對中國企業的China RE100項目,向100%進軍。

“比起全球的大型企業來說,中國企業的意識要落後一些,但正在覺醒。我們做的綠電消費意願消費調研發現,本土企業有消費需求,但是苦於沒有良好的獲取途徑。”尹莉說。

除了“自身帶電”的新能源公司,辦公室耗電為主的金融、電信、IT等服務業顯然更易作出承諾。全球加入RE100的企業四分之一以上來自金融業,包括高盛集團和多家銀行。電信服務行業離100%目標最近,已經實現了97%。

氣候組織希望BAT這樣的大型中國IT企業也能加入行列,甚至在將來引領中國的能源變革。

包括超市、食品和飲料公司、藥品零售商的日用消費品行業用電量最大,也離目標差距最大。“大型制造業的能源需求和耗電量很高,實現100%對他們來說相對更困難。”氣候組織的項目經理張文佺說。

2017年7月1日起,消費者在“中國綠色電力證書認購交易平臺”上購買綠色電力的“身份證”——綠色電力證書,即證明消費了綠色電力。(資料圖/圖)

對供應商同樣要求

各大企業達到100分的大限不盡相同。大多數企業將目標定在了2025年左右,億利和遠大則定在了2030年和2045年。

《RE100 2017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這些企業在中國采購的可再生電力,大約占其在中國用電量的四分之一。

最有雄心的是蘋果公司,計劃在2018年底前讓7家中國大陸和臺灣供應商都使用100%可再生能源。

“蘋果的運營部門遍布全球,但中國的生產部門占據了很大的比例,這會影響它的全球戰略目標的完成。”尹莉向南方周末分析,“不同的目標年份是企業根據自身的情況預估的,包括用電水平和清潔能源的可獲得途徑。”

獨善其身還不夠,有的企業還擴展到了供應商。供應商生產占據了制造型企業用電的大部頭。據南方周末不完全了解,目前蘋果和宜家對中國的供應商提出了要求,很多公司提倡供應商使用可再生能源,但並未設置明確規定。

蘋果公司77%的排放量來自供應鏈。為蘋果生產用於iPhone手機的鋁外殼,以及塑料、矽膠和不銹鋼部件的美國捷普集團在四川、江蘇等省份獲得批準,可以直接從當地的風電電力公司購電,目前使用可再生能源已經達到67%。

然而,索爾維等蘋果的供應商公司均拒絕了采訪或沒有回複。

在2017年6月7日舉辦的第八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的官方邊會上,蘋果全球供應鏈清潔能源項目負責人Katie Hill發言說:“我們先看當地有沒有清潔能源,然後再選址做數據中心。”數據中心用來在互聯網上傳遞、計算和存儲蘋果公司的數據信息,耗電量巨大。

除了設置明確要求,評估監督手段也同樣重要。宜家采購的可持續發展專員莊宏耀向南方周末介紹,可再生能源項目明確納入了供應商企業的評分指標,並定期通過供應商傳送的數據來評估該工廠的能源使用情況。

“天時地利人和”仍難100%

光有風力、太陽能這樣的“天時”發電還不夠,中國的電力市場開放度有限,企業無法直接向可再生能源電力公司購電。為了獲得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企業也使盡了渾身解數。

“人和”是最容易的方式。這些公司中,有的自身就有可再生能源項目。比如億利集團旗下的“生態光能產業”就包括在沙漠里的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和儲能技術等。據《報告》,億利2016年太陽能裝機容量達到330千兆瓦時。

宜家則在自己商場的屋頂安裝了太陽能薄膜電池板,至今全國有11家商場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相當於五個足球場的面積。

“人和”之外,還要依靠當地政府的“地利”。湖南省水電發達,供應的電力中水電約30%,購買市電的遠大就直接獲得了這30%比例的墊腳石。

宜家的兩家供應商都獲得了在自家屋頂安裝光伏板的政策支持。位於浙江紹興的供應商喜臨門集團公司向第三方公司出租了屋頂,設施也由第三方提供,太陽能產生的電力統一輸送進電網,喜臨門再以政府補貼後的8.5折價格買入。

宜家另一家供應商恩龍實業公司位於浙江嘉興的秀洲工業區,2013年當地政府推行分布式光伏產業政策,也挑選當地的第三方機構給企業工廠鋪設光伏板。

遇到了這麽好的政策,恩龍實業卻一度曾被卡在門外。因為並非所有的屋頂都可以安裝光伏板。除了采光網,屋頂還要給能源運輸留出線路,還要能承受臺風。恩龍實業的屋頂承重不合格、無法安裝采光網,公司最後決定投資170萬元,更換了兩家廠房的采光網。

除了初期投入這170萬,按照優惠政策折扣買電,後續的維護成本不高。“政府補貼力度比較大,參與這個項目只需要向政府交一些錢用於設備維護,我們的運營成本很低。”一直參與該項目的公司負責人朱偉妹告訴南方周末,“我們這個地區是城鄉接合部,使用了太陽能發電後,最大的區別就是以前限電、現在不限電。”

面積寬敞的廠房屋頂帶來了充足的發電量。自2014年正式啟用開始,公司冬天部分使用市電,夏天光照充足,發電量不僅完全覆蓋了用電量,還會有盈余的電輸入當地電網。

更大的手筆是在工廠所在地直接投資建設清潔能源基地。蘋果公司就與四川省展開了多項太陽能、風能基地建設合作。

但據氣候組織了解,像蘋果那樣在中國投資建設電站或者購買當地電力,全球也只此一家,“大部分其他的企業在中國一般不具備這樣的資源和開發實力。”尹莉分析說。

即便享有地利,想在中國實現100%可再生能源還有很大的門檻。

除了水電之外,遠大很難直接買到更遙遠的太陽能和風能。“輸配電技術目前發展很迅速,但遠距離送電的投資和線損,以及可再生電力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也是我們擔心的。”遠大空調有限公司研發中心部長、理化實驗室主任陳伯鯤說道。

自家的屋頂顯然也不夠用。同是利用屋頂太陽能板發電,恩龍實業這樣的大規模廠房足夠發電覆蓋全部耗電量,喜臨門工廠的屋頂光伏僅能滿足25%左右的用電量。

據氣候組織分析,大多自己發電的企業發電量都無法覆蓋全部的用電量。

每度電多了至少0.176元

從全球經驗來看,依靠自有的可再生能源裝置也並非主流。在RE100成員企業中,僅占全球總量的0.5%來自自有裝置,且絕大多數在歐洲。

《報告》顯示,購買可再生能源或綠色電力證書最受歡迎,占全球可再生電力用電量的60%。這種方式使得多個總部位於美國的企業實現了100%的目標,並努力向直接采購過渡。

根據《報告》,進行反饋的55家會員企業2015年在中國采購的可再生電力中,87%也是通過可再生能源電力證書購買。

H&M中國區可持續發展的經理漢娜·哈琳向南方周末介紹,他們購買的就是國際認可的可再生能源證書I-REC,用於商店、辦公室和倉庫中的電力。同時,H&M也正在研究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和直接購買綠色電力的機會。

“當你不擁有任何設施,並且是全國商業商場的租戶時,就必須找到可擴展的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漢娜·哈琳說。

I-REC證書是第三方機構認證的國際可再生能源證書,購買此證書即可證明進行了綠色能源消費。在出臺綠證之前,這是在中國為數不多的獲取可再生能源的途徑。企業往往通過購買這個證書來完成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各國相應的“綠證”體系都有所不同,中國剛剛啟動認購的綠證也是類似的制度,被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綠證是現階段能夠幫助企業獲取可再生能源的最直接可得的手段。”尹莉說。

但作為一種間接的購電方式,綠證市場還不夠開放。

“根據碳減排市場的經驗,一開始的實驗階段,綠證市場交易量可能比較小,這需要一個適應期。”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政策研究主任彭澎說,“讓可再生能源電力更容易獲取,還需要逐步的電力市場改革才能做到。通過談判等過程,企業能獲得新的市場信息。”

目前,購買綠證對企業來說是額外的支出。綠證價格由買賣雙方協商或競價確認,再加上不能高於對應電量的補貼的規定,各地價格不一,目前風電綠證的價格從每千度176.6元一個到306.5元一個不等,太陽能價格更高。

這意味著消費者在除去原來已交的電費外,每度電還需要額外再出至少0.176元(根據成交當日風電綠證價格計算),以證明購買了綠色電力。

尹莉希望購電能像去超市買商品一樣便利,各種產品自由組合,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

“目前來看,風和光基本實現了平價上網,綠證的價格加上原來的電價,會慢慢趨近於原來的用能成本,甚至於說隨著風光發電技術提高,可能會出現成本反而減少。”尹莉說,“現階段的電價沒有體現煤電的環境代價、不代表政府和民眾沒有意識到煤電的環境代價。對企業長遠來說,也許購買綠色電力會更省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