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50702規訓與懲罰(三)時間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7/02/%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702%e8%a6%8f%e8%a8%93%e8%88%87%e6%87%b2%e7%bd%b0%ef%bc%88%e4%b8%89%ef%bc%89%e6%99%82%e9%96%93/

讀書劄記150702

規訓與懲罰(三)時間

譚復生執筆

 

我們看過規訓在 「空間」和「人體」這兩個層面皆有其性格,就可以推想得到規訓作為一種透過操練人體建立“服從–功利”關係的方法,在「時間」層面之上定必有其性格。而規訓在時間中的性格是:「創生性」。創生性,就是在整個規訓過程中,如何透過規劃受訓者的時間進程,確保最大的效用累積。***

 

為了達到訓練成效的有效累積,如何充分利用每個人的時間,以及如何把有用的時間組織起來,就成為了權力機構的考慮重點。充分利用每個人的時間,就是透過便於使用和可控制的方式,訓練每個人,令他們的肉體深深投入其中、精力得以充分地使用、能力得以高效地磨練。把有用的時間組織起來,就是以訓練內容的要求,對於不同訓練活動的先後次序與及跨時度的有效組合,確保受訓者隨著時間經歷,累積的能力有效提升。

 

要做到這些效果,權力機構要做四件事情:第一,把規訓流程割成不同級別,分隔水準差異的人群;第二,把規訓活動分解成簡單因素的序列,成為可以脫離個別導師而獨立存在的指令系統;第三,高度控制規訓活動的時間進程,以考核受訓者的表現高下;第四,按照受訓者在系統中的位置,決定操練內容。

 

首先,「分級規訓」令管理人員的工作變得更有針對性,減少無謂的協調工作。以軍校為例,它把新兵和老兵分而練之。這樣,在安排訓練活動的時候,更能針對新老士兵的特性。假使新兵老兵混雜在一起訓練槍術,新兵在學習初步掌握槍械的時候,老兵便無所事事;反過來說,練習槍戰應對的時候,老兵忙於鍛鍊,新兵卻無所適從,於是時間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對於整個規訓系統而言,這顯然是效能不足。

 

其次,把規訓活動變成獨立於人的規條存在,管理人員只需要按照規條下達指令和評核績效,就可以確保規訓活動有效進行。

以軍操為例,「操典」明文規定所有細節,這樣就避免了士兵過度依賴模仿教官的示範,造成不同教官帶出來的隊列風格有所不同,到了戰場時全軍難以協調。再者,士兵可以根據操典的明確要求時刻比對校正自己的動作,而非跟著教官個別的、甚至是含糊的指令作業,因而無法確認自己的行動是否符合標準。操典顯然能更充分地使用學習時間。

而且,操典由專家制訂,考慮到人體、戰爭的需要、以及訓練時有可能出現的心態和行動方方面面的知識。用操典把受訓者從個人馴服成為整體的部分,比起依靠眾多水平參差的教官的個人經驗,顯然更能做到高效的時間累積。

 

三者,權力機構把時間進程劃分得越細緻,對於受訓者的活動細節控制得更嚴密。

以紀律團體如童軍為例,教官訓練隊伍的時候,拿著鐘錶衡量受訓者能否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所有動作而不出錯,監看隊伍完成動作的時間,看出表現不佳隊員的弊病,進而確認是否需要對操練加碼,或者作出糾正。活動時間劃分越細緻,管理者確認和糾正隊伍行為的次數就可以越多,時間累積就越有效。

 

同時,透過控制時間來進行考核,能讓權力機構確認規訓的成效和進度。嚴密的時間控制也能確認隊伍是否達到標準,而且從中區分出隊員的能力高下。

 

最後,按照受訓者在系統中的位置,決定操練那一系列的內容,能讓權力機構適當地安排受訓者的操練內容。權力機構把規訓內容細分為不同系列的訓練活動,對應不同等級的受規訓者。然後把他們用級別、資歷和水平加以劃分,安排對應的活動。這種方法背後的理念,就是假設人掌握技術的過程有著階段性,對於不同階段的人而言,這些技術的難度各有不同,所以需要循序漸進的教育和操練。

 

最初,這種方法只是運用在軍隊裏,後來,被廣泛應用到不同的社會範疇,學校便是一個例子。以現今香港的中學為例,它把學生分為初中和高中,都是為期三年,每年又細分為兩至三個學期不等;而且把要掌握的知識分科而治,每個科目都有教科書,每本教科書都劃分成若幹單元,單元以下再劃分成章節。而每個單元、每個章節都有編碼。綜合各級教科書,不難看出總體知識按著難度向上遞增的關係。

 

這讓教師更容易因材施教,因為系統已對學生的水平高下做出了分類,也對授課內容做出了分類,對於不同類別之間的關係也有了明文列出。對於學生而言,按照權力機構(也就是教育局)的要求進行有效的時間累積(也就是知識累積)更加容易;同時也降低了對於授課內容的不確定而需作出的資訊搜集。

 

總括而言,權力機構透過受訓者和規訓內容的級別劃分,明文列出規訓條例,高度控制時間和進行考核,細緻列出規訓內容和受訓者之間的層級關係,令整個規訓運作超脫執行者而存在,確保受訓者做出有效的時間積累。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

時間裏面總是充滿著對活動成效的高度控制,這就是規訓的第三重性格。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1975) 傅柯Michel Foucaul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78

讀書劄記150625規訓與懲罰(二)身體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6/2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625%e8%a6%8f%e8%a8%93%e8%88%87%e6%87%b2%e7%bd%b0%ef%bc%88%e4%ba%8c%ef%bc%89%e8%ba%ab%e9%ab%94/

讀書劄記150625

規訓與懲罰(二)身體

譚復生執筆

 

在《讀書劄記150619規訓與懲罰(一)空間》文章中,我們知道Def.「規訓」是一種用操練人體,建立“服從–功利”關係的方法。

規訓除了在「空間設計和使用」上勾勒出權力關係,其實還有另外三重性格。規訓的第二重性格是:有機性。Def.「有機性」就是透過對活動內容的安排,令人的身體全面馴服,變得訓練有素。它本質上是 “行為主義”的。

 

全面掌控身體的做法有兩個:第一個是指定“行動和時間”的關係;第二個是指定“行動和肉體”的關係。****

前者,可視為權力機構對於規訓對象的行動節奏的掌控,透過操典和時間表予以定型。後者,可視為權力機構對於規訓對象的肉體的馴服,包括姿勢動作與及技術作業。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達致高強度的操練效果,在最短時間內掌控受訓者的身心。***

 

在指定 “行動和時間”的關係上面,權力機構會利用「時間表」來固定受訓者的生活方式。修道院、軍隊、學校等規訓機構莫不如是。它們透過設立覆蓋全日的作息表,規定了受訓者從早到晚各項活動。在西歐,最早製作時間表的是修道會,用來規定教士的日常活動,以及教徒前來禮拜的行動節奏。

 

設定時間表有三個要點:安排活動、規定節奏,與及調節週期。*** 定下了時間表,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基本上也就固定了。

學生最熟悉的莫過於學校,課程表規限學生們在大部分時間裡進行學習,問題只是學習內容有所變動。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時間表的作用是讓權力機構針對受訓者的基本生活訂出框架。***

 

權力機構也會透過律則條文,掌控人的行動節奏。

軍隊操練便是個好例子。十六世紀北歐發明了用「操典」來令士兵培訓標準化,操典對士兵的具體行動作出詳細而清楚的描述,教官以此來量度士兵的表現。有了操典,新兵不再單純依靠模仿老兵的舉動來進行學習。

以 “集體步操”為例,規定了舉步的次序,完成的跨時度,以及步伐的幅度,乃至踏步時身體其他部分的動態,都具體地以圖示的方式標明在操典上面。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行動被分解成各個 “向度”,身體被拆解為四肢和關節,運動的方向、作用、時間,都被嚴格地規限起來。不同行動的連接也是如此。

 

T h. 肉體在習慣行動節奏的同時,也在潛意識上接受了背後的權力關係。*****

於是,我們看到把人的肉體變得訓練有素,就是規訓活動追求的成效。所謂 “訓練有素的肉體”,就是 權力機構要求的技術和 規訓對象的肉體深深地契合,形成極度高效的運動機制。****

 

這裡有兩個層面:第一個是姿勢和肉體的關聯;第二個是肉體和工具的連接。那麼,這兩者是如何做到的呢?

 

把姿勢和全身關係訓練成最佳聯繫,是規訓活動的第一個目標。這種運動機制在不斷操練下變成 “習慣”,讓人從有意識地接受,進而無意識地反應。***

同樣以步操例,訓練進程有特定的規定和要求,確保一聲令下,前進轉向都能步伐一致、隊形整齊,保持最高的運動效能。在過程中,人的肉體和整套組織技術深深地契合,不但效能高,紀律性強,而且把技術要求化為習慣,即使事出倉猝也能馬上應用出來。

 

把肉體和工具訓練得極有默契,是規訓活動的第二個目標。

以警隊為例,就是透過規條、時間表、教官督導訓練警員人槍合一。在受訓過程中,學員要熟悉槍械的結構;學習怎樣接收指令正確使用槍械;使用槍械時,應該保持怎樣的心態,身手眼如何協調才能命中目標,動作更要乾淨俐落。透過灌輸技術,權力機構把 “權力關係”深植在學員體內,此後每當接到指令,就能不假思索做出設定的反應。

 

經過規訓,團體就能有效地運用時間。嚴格規訓和一般的課堂學習或學徒訓練大不相同。規訓透過律則和時間表,積極安排活動、嚴格指引、反復操練,激發受訓者的潛能,使其極度投入,變得訓練有素。相比之下,規訓的成效更加顯著。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

規訓的第二個性格,就是透過活動對人體作出高度操控,把權力關係和技術一併植根在肉體裏面。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1975) 傅柯Michel Foucaul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82

讀書劄記150619規訓與懲罰(一)空間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6/19/%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619%e8%a6%8f%e8%a8%93%e8%88%87%e6%87%b2%e7%bd%b0%ef%bc%88%e4%b8%80%ef%bc%89%e8%a6%8f%e8%a8%93%e7%a9%ba%e9%96%93/

讀書劄記150619

規訓與懲罰(一)空間

譚復生執筆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1975) 傅柯Michel Foucault

 

何謂〈規訓〉?

怎樣才能把一個 “個人”馴服為有效的 “整體” 的一分子,以達到某些社會功利目的呢?那麼首先就要控制這個人。而控制人的行為,若非透過征服其大腦,令他死心塌地跟隨信條做事;就是透過控制其身體,令他不得不這麼做。而「權力」往往透過作用在身體之上來實現。

那麼各種權力踐行的方式之中,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呢?「微觀權力學」大師 傅柯對此給出了答案:規訓。

 

Def.「規訓」是透過對人體的訓練,建立一種 “服從–功利”關係。為了達到某種功利目的,權力機構透過不斷操練人的行為,形塑 受者成為訓練有素的肉體,嚴守紀律,唯命是從。它對身體的控制落實到 表情、姿勢、速度、動作幅度…..等細微之處,力圖建立一種 “運動機制”, 並且強調這機制的效能和內在組織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不單只控制人做什麼,更高度控制人怎樣做。 ***

最顯而易見的規訓作業就是軍隊了,一聲令下,人馬肅然,正是規訓之功。

 

規訓強調的是對活動過程中各種細節的掌控,而非單純註重其最終結果。 透過把握各種細節,它在怎樣控制和使用人員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環環相扣的組織方式。對應著活動執行本身,指導行動的是 知識、技術、方法,反映實況的是描述和數據,具體的應對就是方案。按照對活動的控制和劃分,規訓有四個面向。

 

本文先說〈規訓空間〉.

Def.「規訓空間」指的是如何在空間分配和應用上面控制人的行為,對應的管理技術就是製作圖表,以及按照圖表行事。****

空間分配有四個特色:空間 1.對外封閉;  2. 按照預設秩序分割;  3. 按照不同用途分類;  4. 空間中的人員具有流動性。

 

(1)「場域封閉」表明整個團體被權力機構高度控制。

最佳例子就是軍營,裏面的軍人和外面的平民不得隨意出入。軍營的設立本是為了長期訓練軍隊的作戰能力; 同時也為了分隔軍民,以免軍人恃強淩弱,欺壓平民; 更是為了控制軍隊的財務開支。對外封閉反映出規訓團體高度控制的性格,一般只有最嚴厲的團體才會有這樣的空間佈局。

 

(2) 按照預設的社會秩序劃分空間,並且在空間設定上面反映出內部權力結構

課室為例,設定了座位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上課的時候,所有學生都坐在固定的位置上面,面向老師,一般而言可以溝通的對象最多只是身邊的某些同學。而老師卻直接面向所有學生,相對的行動自由也多得多。老師有權與課室內任何人溝通,反映他在社會秩序中佔有高階地位。

有關出席登記、座位安排、與及監督、評估、裁決 學生的業績和操行表現上面,均有表格可資應用,掌控權完全落在老師手上。

 

(3) 按照不同用途分類空間,有利於團體作業。

就像醫院,醫院的規訓對象是病人和醫生。病人送院後馬上要做身份確認,所以就有接待處負責進出登記,填寫表格,蒐集資料,以便決策層作出分析,從而粗略區分病情輕重,決定就醫的優先次序。然後是病房,裏面往往只有床和簡單的信息渠道,如電視機。 醫療室則是另一類空間,在其內部,藥物室和財務室位居中央,照應八方,被視為至關重要,分別由醫療和行政部門掌管。

 

(4) 空間中的人員具有流動性,那就可以鼓勵局中人向著權力機構指引的方向發展。****

學校為例,有著年級序列,校方脅逼學生的終極武器就是留級。學生身處的級別、課室、座位,其狀況也暗含高下之分,最明顯的莫過於劃分精英班和普通班了。在空間中展示學生相對地位的常用辦法還包括在壁報版上貼出成績總表。總表把同班級的學生按照成績明確地排成序列,最高分的放置在最頂端。學生的地位隨著績效不斷浮動,這鼓勵他們往求學的方向前進。

 

有了空間設計,統治階層就可以透過表格統計來控制人群。「 表格」作為抽樣調查的手段,是統治階層瞭解現實狀況的方式,也是進行分析和決策的根據。****

它和自然分類法很不同。自然分類法是以事物本身的特徵來把事物分類,就像把人劃分為男人和女人。而表格則以不同的因素為主軸,觀察某些因素變動以後,另一些因素會不會有所改變。這恰好是控制的依據,正如從成績和出席率的相關統計上面,可以看到出席率對成績的影響。

 

〈總結〉

規訓要得以執行,首先要從人們所身處的空間上著手,控制人的活動範圍。

最為嚴格的情況就會設立封閉式空間,區分規訓團體和社會。空間設計嚴謹地按照社會秩序劃分,體現了人員間的地位分配。而空間用途往往反映規訓團體的作業流程,也是不同部門的功能所在。最後,規訓團體內部有社會流動性,鼓勵受眾往著特定方向發展。而表格就是統治階層用來控制局面的依據。

 

空間裏面總是充滿權力關係,這就是規訓的第一個性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86

讀書劄記150713規訓與懲罰(四)組織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7/1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713%e8%a6%8f%e8%a8%93%e8%88%87%e6%87%b2%e7%bd%b0%ef%bc%88%e5%9b%9b%ef%bc%89%e7%b5%84%e7%b9%94/

讀書劄記150713

規訓與懲罰(四)組織

譚復生執筆

 

我們回溯規訓作為建立“服從-功利關係”的人體操練方式,就知道其最終目的在於把個人馴服為整體的一分子,迸發出最強的參合力量。當我們看過規訓在 “空間安排”、 “時間規劃”和 “肉體操練” 方面都各有特性之後,就不難推想,在 “組織協調”上定必有其性格。

規訓的組織協調性格就是“組合性”。組合性,就是在規訓過程中透過有效的組合,協調各種基本構成因素,發揮最強的團體力量。

 

要發揮團體最強的力量,就必須做出“整體大於個體之和”的效果。整體之所以大於個體之和,是由於個體之間因連接而生成的關係發揮出額外的力量。***

讓個體擁有整體的共有屬性,作為整體的肢體, 能夠有效調動個體的力量。

為了有效編組受訓者,權力機構需要考慮三件事:如何把受訓者的身體訓練得紀律嚴明;怎樣對不同人員做出有效分工;以及精準有效的命令系統。

 

把受訓者的身體訓練得紀律嚴明,為的是把團體的共性植入受訓者的身體,務求做到整個團體如臂使指。

以童軍為例,步操的時候之所以能隊形一致,令行禁止,就是長年累月透過訓斥不從、頒授榮譽、獎勵功績等等賞罰機制,令他們都視團結默契為成員應有的特質。這種信念和身份認同,令他們儘快融入整體,成為團隊的一分子。

 

利用團體要求的知識技能劃分契合程度,做出種種安排, 可使身處不同階段的人員發揮最大的效力。

以臺灣國軍為例,把年滿18歲的青年拉入軍校進行訓練和服役,而讓完成訓練、長期服役的精壯軍士負責執行任務、邊境作戰和鎮壓暴亂,由行將退役的老兵負責教育和操練新兵,力圖從受訓者的每個人生時段榨取出最大的能量。

 

為了能用命令系統有效驅使人群,力求系統本身簡潔精確,不做解釋,不斷訓練,直到人們迅速而盲目地服從,知道令行禁止。

以富士康工廠為例,開工之前會響三聲哨子,第一聲哨響的時候,工人要站起來,把凳子放好。第二聲哨響,工人就要準備工作。第三聲哨響,工人就坐下工作。哨令就成為了命令體系中簡潔而精確的信號。

一旦工人不服從這個命令體系,就會被嚴厲處分。比如,在工作時離崗要申請,批準後才能離崗,並且要拿離崗証,離崗時間不能超過5-10分鐘。所以,上廁所超過10分鐘會被口頭警告,被主管判斷為消極怠工, 罷工將會被開除…懲罰的內容除了形式上的,還包括扣績效獎、一段時間內不允許晉升,甚至是《員工手冊》允許之外的責罵、罰站、罰抄郭臺銘語錄、當眾做檢討等方式。日久天長,員工就變得不敢不從,而這些規條便深深植入他們的肉體,發出了命令,他們的身體會自然做出權力機構所期待的反應。

 

與組合性對應的管理技術,就是「戰術」的訓練和運用。在傅柯眼中看來,戰術可謂規訓實踐的最高形式。因為這是一切規訓成果的結合,也是最接近終極效果的面向。當規訓團體可以制訂不同的戰術,就意味著空間分配早已做好,人們已下意識接受了權力關係;活動編碼也早已做好,受訓者對基本行動模式已經熟悉;時間規劃亦早已做好,受訓者對所需知識技能的訓練級別已經熟悉。受訓者接受了權力關係,熟悉了基本行動模式,而且清楚知識技能體系的劃分和進展,才能做出有效的協調訓練和運用,也就是戰術訓練和運用。

 

在規訓權力的踐行中,機構透過空間分配以便權力關係的行使,透過活動安排達致有效操練,透過時間規劃達致效用的累積,透過組織分工達致有效的戰術行使。規訓活動不同維度的特性,各自對應著不同的管理技術。

 

規訓維度對應的管理技術
單元性

(空間分配充斥著權力關係)

製作和運用圖表
有機性

(針對肉體進行活動的編排)

規定活動
創生性

(規劃流程,追求時間的有效累積)

實施操練
組合性

(通過力量的分配和組合,追求有效的配合)

戰術運用和訓練

 

要制訂全盤規訓,需要有人負責提出基本思想、符合對應的社會要求,然後制定模式,往往這都是法學家的工作。然後需要有人從上述原則中,推定具體的控制程序 ,往往這都是教官和紀律專家的工作。

 

總括而言,規訓作為一種強力的權力行使方式,適宜使用於極度強調執行力的機構,例如政府基層、軍隊、紀律團隊、學校、工廠等等成規已定的機構。假如用之不當,用在變化多端,強調創意的商業機構如Google,這種權力踐行的方式馬上會失效,甚或弄巧反拙。

 

 

參考資料: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1975) 傅柯Michel Foucault

 

《富士康調查報告》系列二: 富士康生產體制—–規訓與懲罰的勞動集中營(2010)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775

盛世之下的“規訓與懲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220.html

最近一年里,臺灣歷史學者王汎森先生頻頻出現在大陸文化界、思想界的視野之中。他來大陸所做的幾次學術演講,以及接受媒體的深度訪談,在大陸的學術思想界多次引發熱議。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北京大學出版社去年年底推出的王汎森先生代表作《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也成為各大好書榜的青睞對象。王先生的這本書,無論是研究主題,還是具體內容,放在當下中國的語境中去討論,都具有格外豐富的現實意義。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一書是王汎森先生的論文集,共收入論文十二篇,這些論文盡管主題各異,但都可以囊括到從晚明到晚清這三百年間,中國知識分子在思想、學術和社會生活領域發生的諸多轉向這一大的線索之下去考量。

正如王汎森在本書緒論里提到的那樣,有四種力量在明末清初以來的士人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交互作用,它們分別是:晚明以來的城市化、商業化和享樂主義的生活理念;道德正統主義的力量;經典考證回歸古代的努力;因為異族統治者的不安全感帶來的政治壓力。盡管上述第一種力量在商人群體中仍然得到延續(參見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一書),但應該看到:主導清代士人生活轉型的主要線索,是上述的後三種力量。

晚明商品經濟發達和城市化進程加速帶來的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浪潮,以及隨之伴生的包括王學左派(李贄的所謂“異端”思想、王艮的泰州學派)和明末清初三大儒(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在內的思想解放浪潮,之所以到了清代統治秩序穩固之後會戛然而止,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內因角度來說,相當多的漢人士大夫,將享樂主義和王學左派的盛行,歸結為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們通過組織讀經會、回歸古代等多種方式重新提倡程朱理學,自覺抵制王學左派思想的影響和傳播;從外因角度來說,由於清代的最高統治者來自異族,加上滿人入關之前采取的是半奴隸制的政治組織形式,因而清朝統治者對於君權至高無上的推崇和對漢人士大夫嚴密的打壓與控制,在中國歷代王朝當中,都是極其鮮見的。正是在這樣雙重因素的作用下,晚清極具現代性特征的啟蒙浪潮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直到鴉片戰爭之後,才得以重新浮出水面。

本書之所以選擇“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作為書名,不只因為這篇同名論文在書中分量最重,還因為全書的十二篇論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可謂是在講述處於清代統治者權力高壓之下的士人生態。有清一代,文字獄的數量和慘烈程度,都算得上是中國傳統帝制時代里之最。這些文字獄當中,的確有一部分源於黨爭等歷朝歷代中通見的因素,但絕大多數都源自統治者出於滿漢隔閡而產生的巨大的不安全感。

莊廷鑨的《明史》案和徐駿詩文案(因“清風不識字”一詩獲罪),就是這類族群隔閡案件的代表。而史書中所記錄的所謂“康雍乾盛世”的頂峰——乾隆皇帝統治時期,恰恰正是文字獄最多的時期。一方面,到了乾隆年間,清王朝的統治秩序已經非常穩定,統治者不擔心文字獄引發的波瀾會危及國家的整體穩定性;另一方面,正是由於以乾隆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的極度自信,才使得他不能容忍任何一點挑戰王朝統治權威的力量的存在。乾隆時期編撰的《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這固然是一件文化盛事,但與編撰《四庫全書》同步進行的,則是大量禁書的銷毀、篡改和查禁。王汎森在書中提到,在乾隆時期,士大夫即便只是收藏禁書,也會被處以極刑。

文字獄只是清代帝王統治術的一個方面。為了徹底控制漢人士大夫,乾隆等清代皇帝還將晚明降清的諸多漢臣列入《貳臣傳》,同時由皇帝本人來擔任詮釋儒家經典的最高講壇——“經筵日講”的主講人。前者旨在大力鼓吹儒家忠義觀,試圖以忠義倫理來超越族群隔閡;後者則讓皇帝集政統和道統於一身,強化統治的穩固性。

在如此殘酷的政治高壓之中,清代士人的自我噤聲、審查和壓抑,也可謂是無處不在。乾嘉學派之所以會選擇考據作為主要學術研究方向,自然跟現實無從可談,而轉向故紙堆相對安全有直接聯系。而在整個清代盛世期間,漢人官僚多以沈默、聽話著稱,在康雍乾三代位極漢臣之首的張廷玉、劉墉等人,在皇帝面前也普遍是一副“和平端正”、“器量純全”的形象。明代屢見不鮮的士人直言進諫、寧死不屈的現象,在清朝盛世則變得寥寥可數。

從明末清初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士人極力反清抗爭,到“康雍乾盛世”中士人官僚普遍的唯唯諾諾、明哲保身,清代統治者用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強力規訓。而這種由強權主導的“規訓與懲罰”,帶來的惡果就是:清王朝越來越缺乏自我糾錯能力,跟同時代西方國家相比,也變得越發不思進取,最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跟西方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鴉片戰爭和晚清一系列與西方列強戰爭的慘敗,表面上發生於19世紀,實際上其失敗根源,早在17世紀明清鼎革之時就已種下。

在書的最後部分,王汎森先生介紹分析了清盛世中的眾多禁書,到了鴉片戰爭之後重新刊行,並在士人階層中廣泛傳播的現象。這些誕生於清初,在清盛世被禁絕的禁書,構成了晚清變革運動的思想基礎,也為後來革命黨的反滿革命,提供了理論淵源。我們有理由暢想:如果沒有中間這兩百年的壓制與禁絕,如果順延晚明的現代性萌芽和思想啟蒙運動正常向下發展,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否可以大大提前?當今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否有可能更進一步?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盡管如此,清代思想控制帶來的種種惡果,仍然值得我們予以足夠的重視與反思。

(作者系金陵讀書協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