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什麽銀行理財新規對股市利好有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08

58855

華爾街見聞網站昨日提到,銀監會加急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文中提到允許以理財產品的名義獨立開立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等相關賬戶,鼓勵理財產品直接投資(債券、股票等)。

根據海通此前的測算,未來幾年新增理財規模在20萬億以上。目前居民儲蓄總規模約在 50 萬億,假定有一半左右被理財取代,則未來幾年新增理財規模在 20 萬億以上。按照 35%配置非標、60%配置債券、5%配置股票的比例,20 萬億新增理財就會帶來 12 萬億新增債券投資需求、1 萬億新增股票投資需求。

不過,據騰訊財經,銀監會內部人士很快否認了該意見稿利好股市的解讀。該人士表示這是誤讀,並表示直接投資不是直接融資,和股市無關。

事實上,此次文件並沒有放開銀行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市,而銀行理財資金間接進入股市此前已有渠道,不可能突然大幅增加某塊的投資資金。

一、允許理財產品開證券賬戶直接投資,是投股市麽?

鳳凰財經指出,監管絕不是教唆,更不會放任銀行理財直接入市的。

值得註意的是,文件提到的“允許以理財產品的名義獨立開立證券賬戶”,證券賬戶可不止股票賬戶,何況,早在2013年底,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就已經正式下發了《關於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開立證券賬戶的有關事項通知》。當時說得很清楚“在貴公司開立的銀行理財產品證券賬戶僅限於參與證券交易所標準債券、信貸資產證券支持證券、優先股等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投資。”

這次征求意見稿給出了最大、最明確的答案:

一,賦予銀行理財SPV地位——“明確銀行理財業務代客資產管理業務的定位,同時賦予理財產品獨立性與破產隔離的法律效果,鼓勵銀行理財開展直接投資,允許以理財產品的名義獨立開立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

過去由於銀行理財法律主體地位不明確,銀行理財無法以自身名義做直接投資,因此不得不依托信托公司、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公司進行投資。
此條規定相當於給予理財產品一定程度上的SPV定位,意思說,與其給你信托(基金子公司)千分之三,萬分之八的通道費,風險還是我一個人扛,還不如以後就把這筆錢省了!這必將對過去幾年瘋狂膨脹的通道業務造成致命影響。

二,銀監會推動理財向準基金、凈值型產品轉型的決心很強烈,剛性兌付這一條遲早要破,隱性擔保這一條,以後沒得再談了,明確了理財產品的委托關系。
銀監會說,“要引導銀行發行組合管理類的開放式凈值型產品以及產品與資產不存在期限錯配的項目融資類產品(先有項目,再有資金)”,換成白話說,要將風險和收益真正過手給投資人。

通俗講,中國投資者已經接受了買基金就得承擔有盈有虧的現實;但購買理財產品的小白們們、大媽們還沒接受這一現實。以後理財要向基金看齊,小白們你們也得跟著轉過來。

金改實驗室指出:

首先厘清下理財產品投資範圍:該份文件與2009年的表述差不多,只不過更細。具體是第66條和67條,大體意思是理財產品不能投股市不能投股基,但土豪除外,土豪指高凈值客戶、私人銀行客戶及機構客戶。

啥叫直接開戶?在以前,銀行土豪要炒股,還是要走通道,不論是信托還是券商,費用萬分之三之類吧。直接開戶就省錢了,就這麽簡單。

這次媒體炒作的重點也就是在這里了:土豪可以直接投資股市,至於到底能增加多少資金就不知道了。直接一定會比間接資金多麽?

根據交易所數據,截至11月28日,滬深兩市融資融券余額高達8189億元,而去年底僅3465億元。但是,並沒有數據顯示來自於銀行理財資金。

一家國有大行資管部投資經理介紹,為券商提供“融資融券”配資,需要銀行對券商有授信,增加資金規模更是需要走流程。近幾日股市突然大漲,銀行理財資金並沒有那麽高的效率去“加碼”入場。“銀行理財資金增加股市投資的跡象並不明顯,只是近期券商融資、股票質押融資有擡頭趨勢。”

更何況,這些資金並非真正進入股市,只是“借給”炒股的人,都是要“還”給銀行理財的,還是有期限的,不可能助推股市上漲。

二、直接投資直接開戶的監管層意義

金改實驗室指出:

相對對於股市的影響,這個對於行業發展可能更有意義。

1 直接投資,省掉各種通道,直接支持實體經濟,高大上。

2 落實風險責任主體,拒絕剛兌。單個銀行理財產品今後可能演變成類似單個基金的模式,直接開戶幫助其確立獨立的“法人”地位,與銀行風險隔離,不再有隱形的銀行擔保概念,與銀行自營分開,風險自擔。

3 銀行理財大轉型,轉型類似於券商資管,大家一起搶生意。

銀行以後可發行開放式凈值型產品,基本相當於基金。銀行可分享理財產品不超20%的超額收益,則相當於券商資管。

三、清理非標,把影子銀行風險扼殺的更徹底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第24條指出,每只凈值型理財產品投資“非標”比例不得超過該產品總資產的30%。

《Bank資管》表示,在10月份征求意見時,可能明確規定凈值型產品可以投資“非標”,部分銀行更是建議凈值型產品投資的“非標”不納入“35%和4%”限制,這樣銀行會更有積極性發凈值型理財產品。不過,會里領導並未明確回複。而此次將非標比例設定在30%,凈值型產品又是監管層主推的方向,足可見會里推動凈值化轉型、非標轉型的堅定態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47

資管新規對票據業務的影響有哪些?

近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即資管新規正式稿發布。新規明確了監管的基本原則、投資者及其適當性管理等基礎性內容,詳細闡釋了取消表內理財、打破剛性兌付監管要求、規範資金池、統一負債要求、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強化資本約束和風險準備金計提要求等方面的核心內容,意在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監管標準,有效防控金融風險。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資管新規正式稿與征求意見稿關鍵點的變化。

首先,關於過渡期安排,正式稿過渡期為意見發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較征求意見稿延長了一年半,並提出老產品在過渡期可以續發,降低了流動性出現斷崖效應和市場劇烈震蕩的風險,有利於實現平穩過渡。

其次,在非標投資方面,正式稿對於“標準化債權資產”給出了更加細致明確的定義,“標準化債權資產”應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1、等分化,可交易;2、信息披露充分;3、集中登記,獨立托管;4、公允定價,流動性機制完善;5、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經國務院同意設立的交易市場交易。這相較於征求意見稿中的定義更為嚴格,加大了通過一些途徑“非標轉標”的難度,對於非標投資總體更加利空,尤其是“等分化”的規定,增加了票據被認定為標準化債權資產的難度。

再次,資管產品投資商業銀行信貸資產方面,正式稿的表述為“金融機構不得將資產管理產品資金直接投資於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而征求意見稿中則為“直接或者間接”;並且正式稿中規定“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受(收)益權的投資限制由金融管理部門另行制定”,刪去了征求意見稿中的“人民銀行”。

那麽,正式稿的發布對票據資管與票據市場的影響都有哪些?

一、短期影響

盡管資管新規正式稿已發布,但對於票據是否屬於信貸資產、票據是否屬於標準化債權資產這兩大關鍵問題仍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相關的配套細則也尚未發布,因此市場對於資管新規正式稿的解讀尚存在分歧,觀望情緒料將顯著升溫,在票據資管業務的開展方面也會更加慎重,部分機構甚至會暫停票據資管業務操作。

受票據資管業務量減少的影響,以及資管新規對市場情緒帶來的沖擊,近期票據市場上的交投很可能轉淡,並且由於資管收票減少,票據轉貼現利率上行的壓力也將隨之增大。

二、中長期影響

一方面,由於資管新規延長了過渡期時間,允許老產品在過渡期續發,並且在信貸資產投資方面也僅規定資管產品不得直接投資於信貸資產,也未禁止采用受益權等方式間接投資信貸資產,因此從中期看有利於票據資管業務在過渡期結束時實現較為平穩的過渡。

另一方面,在當前的票據市場上,票據資管業務雖然規模不小,但其中大多數為資產管理人依據商業銀行指令開展的被動管理型票據資管業務。而票據作為一項流動性較好、信用風險較低、收益率較高的資產,能夠滿足銀行理財、公募基金以及券商資管的部分資產配置需求,也不失為較理想的投資標的。倘若政策允許在票交所場內開展資管業務,長遠來看主動管理型票據資管業務將很可能取代目前的被動管理型票據資管業務成為市場主流,但資管新規正式稿明確指出“金融機構不得將資產管理產品資金直接投資於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倘若相關配套細則未對票據資產的屬性進行特別說明,則票據資產將被認定為信貸資產,由此將會增加主動管理型票據資管業務發展的難度。(作者為中國農業銀行票據營業部專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