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共享單車“有毒”!這50個人說,他們快被搞死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22/160991.shtml

共享單車“有毒”!這50個人說,他們快被搞死了
桃子桃子

共享單車“有毒”!這50個人說,他們快被搞死了

“最好不要搞了,搞死我們了”

本文系青竹朋友們(ID:ivctaik),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桃子。

2016年,共享單車成為年度熱點話題,行業混戰資本狂進,真假風口的背後是瘋狂圈地。大家都在關註誰是真正贏家,但卻忽略了共享單車相關行業現在的處境。為此我們對單車師傅、摩的師傅、出租車司機、滴滴司機、城管、校園代理等50位工作者進行了深度采訪,從不同角度看共享單車的發展。

如果說互聯網進入了下半場,那麽下半場的揭幕戰大概就是共享單車挑起的。

2016下半年,共享單車當屬TMT領域最瘋狂的資本盛宴,從上海的陸家嘴到北京的五道口引燃後,蔓延到一線城市全境,再往下至全國延伸,數十家共享單車品牌紛紛殺入,硝煙四起。

你會看到每一個人都像特種兵戰士,隨時備好彈藥上場,資金、時間、規模成了他們最大的焦慮。而當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這些戰士身上的時候,有多少人關註到這場戰爭中相關行業人員的處境,他們正面臨著生存的挑戰。

今天,就帶大家深入了解他們背後的行業故事。

單車店師傅

最好不要搞了,搞死我們了

“共享單車把我們搞死了,現在什麽生意都沒有“單車店師傅吳喜(化名)抱怨道。

20年前,吳喜帶著老婆來到了廣州,一直以修車、賣車為生,當時單車還是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吳喜憑著學來的技藝在廣州紮下了根,日子過得也算安穩。

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共享單車這股浪潮直接湧到他家門口了。

695485881970765903

吳喜單車店鋪

2016下半年的一天,吳喜店鋪門口突如其來的放置了幾輛橙色的共享單車。當時吳喜不以為然,雖然政府一直在提倡單車出行,但有樁單車出來那麽久也不見得掀起多大風浪,他料想,共享單車應該也不會有多大影響。

可沒想到的是,共享單車進入廣州市場後,憑借價格便宜、停放方便、支付便利等優點迅速收割了大批用戶,大街上放眼望去盡是共享單車,黃的橙的藍的綠的,不管學生還是上班族,大家都在忙著掃碼開鎖。

共享單車高歌猛進,傳統單車業生意一落千丈。曾經一天賣出去4-5輛單車,如今一輛也很難賣出去。單車店鋪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襲擊,“門口的野蠻人”廝殺正酣,單車零配件供應商、景區單車服務商亦難逃厄運。這不過一年半載的功夫,傳統單車行業就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

如今主要的經濟來源斷了,單車師傅們只能靠賣一些非主流款式的單車(如兒童單車、運動類單車)掙點生活費,但這遠遠不足以支撐一個家庭的日常開銷。在中國,有千萬家單車店正面臨這樣的困境。

464430494397415616

單車店鋪冷冷清清

“最好不要搞了!要被他們搞死了!”吳喜激動說道。

前一個月,一共享單車項目邀請吳喜等單車店師傅加盟,為他們提供運維(拼裝維修單車等)支持,吳喜果斷拒絕。成王敗寇,大魚吃小魚,作為戰爭中的弱勢者,最後只有兩種選擇:要麽加入對方,要麽被淘汰出局。而師傅們做了第三個選擇,繼續觀望。原因很複雜,除了運維利潤低、維修難度大,師傅們似乎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理由——不甘心。他們深刻意識到一旦加入,也許就真的回不去了。

如今,吳喜和其他師傅只能咬咬牙走一步看一步。

準備離開時,吳喜還在把弄著手中的螺絲刀,嘴里不停地嘟囔著那句話“最好不要搞了,最好不要搞了……”

聽到這里,不免心酸。我多想告訴吳師傅其實這一切沒有停止鍵,行業混戰、資本狂進,在共享單車按下開始鍵的那一刻起,他們就註定沒有後退路。

“聽說有個共享單車項目要做代駕這塊市場,希望這一切不是真的……”一位賣代駕電動車的師傅不寒而栗。

摩的師傅

“90%同行都不幹了,能沒影響麽

共享單車出現後,摩的受到影響是肯定的,但沒想到如此的慘烈。

它的野蠻生長、桀驁不馴讓城市管理部門大為頭疼;它的經濟便利給不少等待歸家的乘客希望。你很難想象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摩的正面臨著“被人趕盡殺絕”的局面。

137080054342374552

往日摩的橫行各大公交站點

這幾個月來,摩的師傅周遙(化名)面臨了一次巨大變革。

一天接18單。

這曾經是周遙的極限。

如今這個數字變成了6單。這意味著,周遙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等待。

“現在收入下滑了2/3,以前一天能賺兩三百塊,現在只能掙個七八十塊。”自從共享單車出來後,周遙收入大不如前。

作為一名全職摩的師傅,往常周遙吃完早餐後,早早就開著他那輛擦得幹凈發亮的摩托車蹲守在各大地鐵站、公交站拉活。中午時分,地鐵站公交站遍布摩的師傅,各種招攬聲車鳴聲,仿佛菜市場般熱鬧。

但是共享單車出現後,摩的毫無抵抗之力。地鐵口放眼望去只有零零散散的幾個摩的司機,“共享單車出來後,生意變得很不景氣,90%的同行都沒有全職幹這個了。”忙完一天的工作,周遙略顯疲憊。

除了平時那些不認識路或是趕時間的乘客,現在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共享單車。面對巨大的沖擊,周遙滿臉無奈,“唉,現在生意都不好做了,可能年後會轉行吧”。

642393053759616217

摩的師傅雨中等客

全職師傅叫苦連天,兼職師傅也苦不堪言。“幾個月前,聽老鄉說晚上生意比較好,就去試了試,下了班回去吃個晚飯就出來拉活了。雖然累了點,也能掙點錢補貼家用。但這幾個月,生意大不如前。”兼職摩的師傅謝勇嘆氣道。

這是謝勇做兼職的第2個年頭,除了白天在酒樓做服務員,他晚上基本都出來拉活,但拉活這事也不簡單,為了躲避城管,謝勇都是等到9點才能在地鐵站附近等客。

“以前運氣好一天能接好幾個,平均下來也能掙個四五十塊,現在的話就只能掙一包煙的錢了。”謝勇叼著煙頭,一邊無奈答道一邊招手攬客。

在這樣的局勢下,多數摩的兼職師傅表示還是會繼續做下去,“因為我們做的是兼職,所以還好,只要能掙點錢,還是會做的。”

沒想到,摩的,這個曾讓城管部門耗費巨大人力物力仍頑強生長的行業,如今在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調節下正迅速退出大城市的舞臺,昔日的光芒儼然不見。

出租車司機

短途生意都讓共享單車搶了,今年少賺不少錢

說到出租車行業,它剛經歷完一場腥風血雨。

網約車的出現及其補貼大戰給出租車行業帶來了巨大影響,曾是主要出行工具的出租車差點遭遇滅頂之災。2016年8月,滴滴合並Uber,歷時4年多的戰爭終於消停,出租車司機們喘了口大氣。料想不到,網約車剛恢複理性,共享單車又陷入了瘋狂。

“以前經過地鐵站,都能接好幾個短途客人,現在都讓共享單車搶了去……“出租車司機王傑(化名)說道。

這個冬天比以往還要寒冷,共享單車出現後,出租車司機面臨的挑戰又多了一分。短短幾個月,短途客單受到了20-30%不同程度的影響。王傑苦笑道,“以前短途出行大家都會直接叫出租車,因為它方便快捷嘛,但現在更多人都用起共享單車了,你想想啊,騎半小時就5毛、1塊,誰不騎……”

113507513824431284

累到直接趴在方向盤上的出租車司機

有人說,從2016下半年開始,出租車行業又遭遇了水逆,迷茫、無助、觀望是司機們的現狀。而共享單車給他們帶來的挑戰肯定不會是最後一個,共享汽車、無人駕駛……還有更多未知的挑戰在等著他們。

臨近過年,一位家在福建的司機無奈說道:“全家老小都等著開飯,本想著來到大城市機會多,但沒想到這幾年這行不斷受到沖擊,都不知道該不該繼續下去……”

滴滴司機

滴滴跟共享單車用戶群體不一樣,

所以我們受的影響不大

“沒想到,單車還可以這麽玩”滴滴司機羅峰笑著說道。

這位37歲的河北大叔,做了10年的出租車司機,網約車出來後當即加入滴滴,成為一名專職司機。

這已經是他做滴滴專車的第4個年頭了。記得剛做那會,羅峰還不懂這一行的行情。接客也沒有設置範圍,結果跑到哪送到哪,5個小時就把廣州市區跑遍了,250公里流水是378元,平臺抽了60多元,到賬只剩320多元了。這很不劃算啊。慢慢的,羅峰摸熟門路後,一個月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但近幾個月,包括羅峰在內的滴滴司機都遇到了一個問題,短途單少了。

684211823937687398

滴滴司機導航開著車

不過羅峰透露,短途單雖然少了些,但滴滴整體上並未受到多大影響。與共享單車用戶群體不同的是,多數叫滴滴的都是些白領群體,他們更追求整體的乘坐體驗,而用共享單車的多是些為了追求方便、便宜的大眾群體。兩者用戶群體區分度還是很大的。

共享單車槍炮齊鳴,滴滴司機險些受傷。從2016下半年開始,司機們就對外釋放出不安的信號。有人形容,這場不斷升級的軍備競賽,就像進行到了棒球賽的第14

城管

很多人一直非議我們,事實上我們並沒有扣押共享單車

在資本的狂熱追捧下,共享單車加速跑馬圈地。單車的巨大投放量也讓城市管理部門工作量加大。

617433289334525631

共享單車直接被扔倒在十字路口邊

一夜之間,共享單車湧現各大街頭。“單車投放後,出現很多亂停亂放的問題,有些甚至都塞到我們辦公門口了。沒辦法,只能一輛輛移到其他地方。“城管李佳佳無奈說道。

在搬移單車的過程中,李佳佳共出過3次意外。最輕微一次是被單車砸到腳趾頭,最嚴重的一次是搬移中,手被磨出血。李佳佳擼起袖子,展示右手胳膊上的肌肉,笑道“感覺自己都是個男生了!”

共享單車的快速興起,對城市的道路通行能力提出挑戰,對城市綜合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試想,一個城市幾十天內市區憑空增加幾十萬輛單車,會是什麽樣的景象?

如今,李佳佳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堆放在辦公室門口的單車擺放好,等擺放完畢這已經花了她半小時,接著還要巡邏一遍街道,整治占道問題。放眼望去,街道上、河邊、商場門口都塞滿了共享單車,姿態各異,有的直接被扔倒在地,有的斜靠在樹邊,有的單車被人踐踏,還有的直接被扔在十字路口邊。李佳佳和她的同事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將這些淩亂的單車擺放整理好。

“做這行,需要承受很多”,作為一個爭議性的崗位,城管常常處在風口浪尖上。

曾有不少媒體報導城管鐵面無情,遇到共享單車占道的問題,直接把單車扣押。李佳佳在工作過程中,也經常遭受一些異樣的眼光,“比如說我們在把單車搬離到其他不占道地方的時候,有些人就以為我們是直接拖走它,甚至還擴散到網絡上把城管醜化……”

64289815811649383

媒體曾報導部分摩拜單車被城管扣押

面對這些非議,李佳佳多少有些委屈,“其實一般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去扣押單車或者說直接把它拉走,占道的單車我們多數情況下只是把它放在一個不妨礙地方的位置上而已。“

自共享單車出現以來,單車占道、亂停放現象及其嚴重,但政府方面目前還沒有出臺相應的措施有效解決問題。

在投放布局上,圈地者們理應詳細規劃好每一個投放點,如投放更多單車到大學城、公園等公共交通不便利的郊區地帶,避免市區投入車輛過多,分布不均勻的現象發生。在停放點上,做詳細規劃、引導、宣傳和教育,讓城市少一點硝煙多一分和諧,如此才能實現共贏。

從城管積極配合來看,政府對共享單車還是持支持態度的。但究竟如何對單車進行規範化管理,政府和共享單車的團隊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溝通合作。

校園代理

共享單車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很多東西還在摸索中

在中國,有2500+高校,4000萬+大學生,高校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張鑫西(化名),一個普通大學生,一共享單車項目的校園代理,目前主要負責該項目單車的宣傳工作。

每天中午,張鑫西都會在學校的飯堂門口派發傳單,傳單內容大致是註冊用戶可享受一些優惠活動等,這樣的工作在張鑫西看來已經習以為常了。偶爾,他也會搞些小活動來吸引用戶註冊平臺。

904306749753472888

共享單車出沒在各大高校

“其實平時還是比較忙的,一邊忙著考試的事情,一邊忙著宣傳。”張鑫西說道。不過宣傳這塊卻讓張鑫西大為苦惱,“現在所有的運營數據都在公司。”由於部分城市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很多東西還在摸索中,張鑫西在工作中吃了不少虧。

在後期維修這塊,張鑫西表示,每個高校都會有微信群,群里會有客服,車子如果壞了可以告訴客服單車號碼,他們會過來維修。除此之外,運維人員也會定時定點檢查。在一些地方,你會發現這些維修員大多選擇在偏僻處就著小屋做起維修,似乎是不希望外界來打擾他們。

除了宣傳問題,制度上也存在大問題,“現在運維的監管制度一團糟,基本是沒人管的狀況。運維人員一開始還會講亂停亂放的歸位,最近卻亂到沒人管。”張鑫西透露道。

最後談及運營模式,張鑫西苦笑道,北上廣運營模式都不一樣,有些城市可能僅僅是在高校運行,它還不能騎出校門。可以說,平臺現在還在摸索中。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一個時代的開始必然會導致另一個時代的落幕

利益受損者視共享單車為一劑毒藥,讓他們深受其害。利益既得者視它為出行中的一股清流,環保便捷又經濟。這一次,我們對共享單車相關行業人員進行了采訪,不可否認它的出現給這些行業造成了巨大沖擊,但他們都表達了一個共識:

拋開利益,從個人角度而言,共享單車改變了不少人的出行方式,它的環保、方便、便宜給很多人帶來了很大的便捷,存在即合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不知道接下來還有什麽在等著這些師傅,未來的潮水會流向何方,但他們仿佛都在抓住最後一根稻草,等待下一個落腳點。

一個時代的開始必然會導致另一個時代的落幕。從網約車到單車,我們相信一旦出現在群狼環伺的中國市場,必然引發無數後來者前赴後繼,未來出行還有更多無限的可能性。

共享單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18

爆紅一周年後,知識付費成了一盤容易被搞砸的生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5/163630.shtml

爆紅一周年後,知識付費成了一盤容易被搞砸的生意
尋找中國創客尋找中國創客

爆紅一周年後,知識付費成了一盤容易被搞砸的生意

知識付費一周年後,亟需向市場證明自己全新的生命力。

來源 | 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

 作者 | 曹憶蕾

知識付費一周年了。

鑰匙

去年5月14日,知乎推出知乎live;次日在行推出新問答產品分答,三天內100萬用戶問所有人;6月5日,羅振宇帶著《李翔商業內參》登陸得到,2天訂閱額超過400萬。

一時間,消費者的荷包向內容、知識、精神產品敞開了。

過去一年,玩家、資本、消費者湧入市場。喜馬拉雅FM、豆瓣、蜻蜓FM、小密圈、千聊、荔枝微課……

產品在叠代,概念被高亮,資源被搶奪。一周年後,分答不滿足做問答,開始嘗試小講、小學問的新產品;知乎更新市場板塊,提出要做“知識電商”;得到在深圳衛視開發布會,一口氣發布了十二個產品。

那麽,知識付費真的是全新的商業模式嗎?

漸漸,嚴重同質化、內容水化、流量枯竭以及難以見到效果問題暴露,知識付費開始陷入僵局。得到被曝出打開率走低,而曾經引領知識付費浪潮的《李翔商業內參》,則宣布免費。

知識付費一周年後,亟需向市場證明自己全新的生命力。

難以衡量價值的同質化內容

你知道網上關於“寫作”的付費課程有多少麽?

42章經創始人曲凱拖拽著鼠標在寫作課程頁面向下刷新,想統計個數字,沒有盡頭。

知識付費的出現,原本被寄托了人們對優質內容的期望。傳播學研究者方可成說,“免費的內容消費聽上去很好,但是其實到最後人們才發現,免費的內容恰恰是最昂貴的。”

方可成所說的“昂貴”意味著要在低效率的免費內容中付出時間和精力。知識付費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前提則是消費者願意為內容買單,由平臺為消費者篩選和精細知識。

但現實並不美好。

“你在知乎上聽過哪些坑爹的live”,問題下的1500多條評論中,出現了分享者不按主題分享、臨時爽約、分享5分鐘後講不下去退款等現象。之後,這則問答被官方刪除。

豆瓣付費專欄“豆瓣時間”,推出的第一個專欄是《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該專欄是以白先勇臺大課程錄音為底本,後經團隊剪輯、制作而成。書本、公開課的二次轉化,引發網友爭議:為什麽還要花錢看原本可以免費的課程?

與曲凱面對繁多、嚴重同質化的寫作課程一樣,消費者又一次無從選擇:被標碼的內容與免費內容差異在哪里?

最近走紅的知識付費平臺千聊創始人朱峻修發現,每天後臺需要的審核大量課程里,存在著不少的“破壞行為”:一些網紅講師為了迎合市場,嘗試講授、創作並不擅長的內容,其結果是對消費者的直接傷害。

與實體商品不同的是,內容產品在購買前無法預知效果,即使在閱讀、收聽後,也是“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消費者無法給出價格與價值間的絕對衡量。

效果、價值的無法標準化,則無法衡量平臺上用戶的信任感是在被消耗,還是在被積累。這也是為什麽付費知識產品推出後,這麽多人討論複購率、打開率、完聽率的原因。

在深圳衛視的發布會上,《李翔商業內參》更名為《李翔知識內參》,從199元/年降至免費。據媒體報道,4月份《李翔商業內參》打開率約為18%,低於3月“得到”公布的各專欄日打開率29.3%。

翻不到盡頭的曲凱覺得,快到頂點了,“各個平臺都把知識付費做成平臺,不去想為什麽做知識付費,也不想怎麽做好”。

一盤容易被搞砸的生意

互聯網流量日益昂貴,內容創業者似乎真的找到了新變現模式——知識付費。

據《2016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統計報告》顯示,2015年以來,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增速已經跌落至個位數,預計未來兩年增速只有3%左右。

“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流量紅利期已過,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華映資本合夥人錢奕判斷,當免費模式不再奏效,付費互聯網如約而至,此時,內容是入口,是流量,是用戶的連接器。

趨勢在前,但內容創業不簡單。朱峻修說,“知識付費是一盤容易被搞砸的生意。”

內容創業

微博問答火後,答主與提問者可利益分成被投機者鉆了空子。醫生網紅顧中一爆料,醫師白衣山貓72小時內回答28個問題,並且內容多數抄襲。之後,白衣山貓承認與職業問答者合作,也同其他醫生組建團隊答題,再利益分成。

歷來,內容創業背後的產業化並不鮮少。毫無疑問,影子寫手、流水線洗稿、抄襲……內容的灰色產業帶透析的是消費者的信任。一次、兩次被傷害後,消費者購買的意願和熱情會很快澆滅。

曲凱認為,知識付費是一個需要重運營事情,如果沒有重運營,內容水化是必然發生的,投機者看到有利可圖就來了,這樣提高了用戶的篩選成本,付費則失去了意義。

成本不高,內容以及服務形式缺乏相應的標準,朱峻修認為這是行業問題,並且對用戶的傷害比電商行業更嚴重。

當內容付費市場剛剛起來時,方可成曾擔憂過勢頭過猛是否會過早榨取用戶的意願。

面對知識付費市場出現的問題,蜻蜓FM副總裁郭嘉表示,“被市場帶動的第一撥嘗鮮者被IP所吸引,泡沫回落後,市場趨於理性,消費者希望找到性價比更高、可提供價值的產品。”

但是錢奕認為,這是無法避免的,在任何階段,市場都會存在頭部內容、腰部內容、長尾內容,這不會只是現階段的現象。

頭部IP、頭部內容正是各平臺沖出突圍戰的砝碼。

知識超市的天花板

知識市場規模有多大?錢奕分析與圖書市場規模相當,據中國出版協會的報告稱,2016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為701億元。

41.webp

有媒體估算,2016年,有知識付費意願的用戶暴漲了3倍,達到近5000萬,截止2017年3月,用戶知識付費(不包括在線教育)可估算的總體經濟規模為100-150億左右,隨著用戶需求提升、市場下沈及產業鏈拓展,這個數字有望達到300-500億。

“對於創業者來說,市場足夠大”,錢奕看到了行業驚人的增長。

5月17日,知乎App上線“市場”獨立入口,匯集知乎Live、知乎書店、付費咨詢三類主要付費服務形態,提出要做“知識屆的天貓”。

為了建立壁壘,得到、知乎、喜馬拉雅FM、豆瓣等平臺搭建各自的知識付費平臺,“知識超市”開始形成。

前分答公關總監崔書馨撰文,“想讓知識付費產品走向穩定盈利,勢必要走平臺化服務化”。她想象“知識超市”的未來是,像Airbnb一樣,知識內容像待出租的房間一樣在平臺上慢慢積累,用戶逐漸適應平臺的定價邏輯和推薦習慣,才能成為穩定的生意。

在崔書馨看來,“知識付費產品的致命弱點決定了‘超市’模式無路可走”。原因是因為知識付費產品無形化,定價無法體系化,服務無法標準化,以及知識付費產品需求並非剛需。

隨著玩家湧入,內容生產者提供的產品越多,付費市場也會面臨免費市場的尷尬,稀缺性被稀釋,轉向市場泛濫。

朱峻修有些悲觀。在800萬單節、50萬小時的課程里,他看到很多講師的內容邏輯延續的是傳統雜誌邏輯,內容的稀缺性不夠。

當知識付費時代來臨,內容的生產依然停留在雜誌邏輯,沒有打破免費吸引流量的慣性思維,這意味著付費內容與免費內容沒有足夠區別。用腳投票的消費者,只會更清楚自己需要什麽,什麽內容有價值,什麽內容無需關註。

“很難有聰明的辦法”,朱峻修試圖從用戶群出發,在大量數據中,挖掘用戶的痛點,摸索出內容增長趨勢,尋找付費的空間。

真正解決問題的知識才會有市場

6月12日,蜻蜓FM推出《矮大緊指北》,一檔由高曉松聊“詩與遠方”的音頻付費節目。

在發布會上,高曉松將知與識拆開,“‘知’很簡單,就是一加一等於而。這個沒什麽可付費的。但是‘識’是一個人踏遍千山萬水尋找的、最終形成體系的東西。當然‘識’是更值得付費的。”

其實,高曉松將“知”與“識”的對比,透露出知識付費市場的焦慮:用戶需要什麽?什麽內容能帶來價值?平臺的機會在哪里?

郭嘉將目前市場上的付費內容分為三類:一種是短期內解決問題的方法論;一種是具備結構化、體系化的課程、系列講座;一種是提供價值觀,消費者對價值觀有高度的認可。

《矮大緊指北》屬於第三種。《曉說》、《曉松奇談》等節目為高曉松積累了一票粉絲,他已然成為具有號召力的IP。此前,蜻蜓FM上線的高曉松免費音頻,累計播放量達9億。

社交媒體崛起後,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從門戶網站轉向微博、朋友圈,其原因是人們對大V、對有影響力個人的認同超過對信息本身的渴望。

9

相繼推出蔣勛、高曉松後,郭嘉認為內容付費不僅僅是做知識的梳理,還要有強人格魅力,帶有分享者個人品味與審美。

同樣在找用戶價值的朱峻修瞄準了第一種。什麽是剛需?在他看來,一個高中生如何將分數從60分提高到90分,這是可見效果、可衡量的問題。

生活回歸日常,無論矛盾大小,最終都會被拆解成一個一個小問題。母親在哺育期如何餵養,練出一手好字,擁有主播般魅惑聲線……朱峻修認為這些問題有方法論可循,可被解決。

同曲凱所思考的一樣,“只有這個產品,只有這個行業真的在解決問題,才能長久地存活下去”。

崔書馨認為,知識付費平臺的產品重點應該落在:發現知識、知識增值、知識輸出,目的是讓用戶增強粘性。

未來:出版業還是教育業?

早前,果殼、分答創始人姬十三曾表述過,知識付費的行業本質——終身教育業。

“當王思聰收割了20萬,分答也就到頭了”,當分答借著王思聰等大V和網紅引爆輿論時,尋找中國創客曾經發表過評論認為,王思聰的出現,標誌著知識付費模式依然沒有走通。依賴大V的IP價值,分答模式和知識變現還是兩碼事。

內容付費是否行得通,在3月8日的行業溝通會上,羅振宇曾解釋,“內容付費的新機會的出現,根本原因是整個社會大潮的變動使得曾經知識交付三大產業——教育、出版和傳媒產生了產業板塊之間的松動。”

43.webp

得到的用戶畫像是終身學習者,“他們年齡、身份、地位、狀態各不相同,可能唯一的相同的特征就是,強烈的求知欲。”

但教育、出版和傳媒之間,真的有行業松動的可能嗎?內容付費能成為知識行業中的第四極嗎?

朱峻修並不樂觀,“如果知識付費不能成為與教育、出版和傳媒並行的第四種行業,只是這三種業務品類的延伸”,缺少資源積累的新玩家入場後,可能面臨的是巨頭的威脅。

有用戶表達了樸素的懷疑,“用戶需要的和用戶想要的是兩回事。誰都知道體系化、有深度的知識對人有益,但是這些東西往往艱深難懂,究竟有多少人願意為費錢又費腦的東西買單呢?”

錢奕認為知識學習是反人性的,當學習沖動、自我約束並不緊迫時,每一款內容付費產品最終沈澱一批用戶。

而當知識付費開始衡量學習價值時,知識付費與在線教育的區別究竟在哪里?

1

從重度線下約行家的“在行”,到輕問答式的分答,再到現在推出的課堂式小講,分答的叠代似乎也預示著一條教育之路。

姬十三說,“人在學歷階段有學校教育完成,但從整個終身學習的角度來講並沒有一個行業做梳理,我覺得知識付費行業恰恰是在重構終身教育業。”

“這不會是一個獨立行業”,錢奕認為知識付費是一種變現手段,載體更多是音頻、直播,價值是書本和課堂的延伸。

朱峻修所看好的知識付費的形態之一——方法論,是一種教育走向。曲凱也認為知識付費的未來會向教育導向發展,“讓結果可量化、可衡量,上完課知道到底有什麽收獲。”

但這與多數媒體人所歡呼的知識付費又變成了兩條路:多數媒體人和寫作者的“知識分享”,依舊是媒體寫作,與教育理念的標準化、可量化和系統化相去甚遠。

朱峻修的擔憂沒有得到解答。

抓住高曉松這樣的頭部大V吸引流量,走的依然是傳媒出版業的模式,而如果走教育路線,又變成了在線教育行業。對於仍在不斷興起的內容付費平臺來說,探索出一條差異化道路已經刻不容緩,但知識付費與傳統模式的差異,卻越來越模糊。

知識付費學習價值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1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