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被人尋仇?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5-07-16  NM

當有一人提出一疑問,你不太在意;當不同人先後提出同一疑問,甚至讀者也很關心,同樣來信詢問:「你經常揭穿上市公司的會計陷阱,怕不怕得罪人?有沒有試過被人尋仇?」你是否是時候去深思及回答這問題?會計陷阱廣泛

開 始寫財經分析是一個偶然,持續孤身寫以會計陷阱為主的專欄是一個突然,其間並沒有深思分析是否會得罪人,也沒有局限會計陷阱的範圍,由上市公司的錯誤及有 意無意的誘導,到大家或會忽略的風險和變化,分析也不局限在會計上。像上月底在電台做分享,與聽眾比較翠華(1314)和大家樂(341)時,純以基本因 素而論,提到大家樂或較可取。當時,未及分析大家樂已公布的最新年度業績,故亦叮囑聽眾看看業績。分析應以基本因素、財務報表數字、證據及邏輯為依據,全 面考量公司的質量。嚴格上說,不看數字,不經邏輯推敲,也可算是會計陷阱。之後大市回落,恒指下跌了9%,翠華下跌11%,大家樂也僅下跌7%,分析沒有 落差算是僥幸。既然有欠全面,故此電台分享後回來,就看看大家樂的最新年度業績。大家樂2015年3月底年度收入持續增長,但按年上升不足8%,是 2013年後外,近5年的另一增長低位;毛利率不足14%,接近2012年的5年低位;溢利率不足8%,是5年來新低。分析完大家樂的數據,發現大家認為 穩健的企業也有風險和變化,難道不與大家分享嗎?一方面是有話直說,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揭穿了一些會計陷阱。

得罪的人廣泛

分析範圍廣泛,函蓋的不只上市公司,也有上市公司大股東、管理層 基金、 分析員,甚至監管者或同行。那麼,如果真有得罪人,得罪的人也很廣泛。意外或最想不到的,竟是有朋友走來提議,不要分析他們持有股票的公司,因為害怕有 「熊貓燈神」美譽的分析,會「弄低」他們持有股票的股價!然而,難道不分析、不揭穿,就代表問題不存在嗎?難道不分享,就代表數字背後的意義,不會慢慢浮 現影響股價嗎?大家樂增長有放緩,毛利率和溢利率持續收縮,都是不爭的事實,不分析、不分享也存在。管理層害怕《壹計就明》提出疑問,不如把分析視為明 燈,「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就如大家樂或也知上述的境況,故在業績公布時,就強調有加價壓力,這是積極的做法和值得嘉許之處。

反 而,另一份《壹計就明》經常提醒大家注意的報表,大家樂管理層有否積極面對,就值得商榷。大家樂損益表列報年度溢利是5.9億港元,但在全面收入報表,包 括年度溢利的總全面收入卻只有3.9億港元,主因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平值虧損」達1.7億港元,佔去了溢利的3成。大家樂主業是快餐業務,表現一向 優異,那為何花時間和金錢在投資金融資產上?又為何年底3.6億港元的金融資產,有1.7億港元的虧損?分析文章是寫給小投資者的大家,也可算是寫給管理 層的!以數字、證據及事實來分析可以是忠言,也可被指是爆陰毒,更何況「忠言逆耳」,難怪令大家擔心。很感激大家關心,也高興分享,暫時仍未覺有人來尋 仇,僅久不久收到一些溫馨的回應。忠言的代價或是被抹黑,或是屈原,或是比干,但也並不重要;重要是,無悔大家的期望和信任。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336

如何優雅地抄(xue)襲(xi)其它產品而不會被人罵? |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02/158532.shtml

如何優雅地抄(xue)襲(xi)其它產品而不會被人罵? | 黑馬薦文
三節課 三節課

如何優雅地抄(xue)襲(xi)其它產品而不會被人罵? | 黑馬薦文

到底什麽是抄襲,什麽是學習和模仿呢?

推薦人:常皓靖

推薦星級:★★★★

閱讀時長:4分鐘

推薦理由:很多產品人都有這樣的疑惑:做產品很難,有時為了快速驗證市場就抄一個,但事後又被人舉報抄襲。那麽,抄襲和模仿的邊界在哪里?這篇文章是三節課(ID:sanjieke)創始人Luke所寫,他的回答或許會給你一些啟發。

中國的互聯網從來不缺乏因為抄襲而引發的爭論,甚至打嘴仗。

大公司喜歡抄襲。2010年以前,騰訊被大家稱為“山寨騰訊”。大家被逼急了,就開始罵起來了。

1

好在騰訊2010年開始實行開放政策,做了開放平臺,價值訴求轉向“做一家受人尊重的互聯網公司”,並開始用投資替代山寨,逐步贏得了今天的尊重。

小公司抄襲外國公司,在中國有個美麗說法:“我們是中國的Pinterest”,“我們是中國的Facebook”,“我們是中國的Lynda”,“我們是中國的Craigslist”……以前我以為他們只是對外國的先驅表示尊重,後來發現他們說的每一個字都是真的!的確是一模一樣,只不過是漢化版本,比如人人網(校內網)。

今天,有一個三節課的同學問我:

Luke,你說做產品挺苦逼的,完全創造很難,有時候為了快速驗證市場,我們就直接照抄一個,又怕被人罵抄襲。

到底什麽是抄襲,什麽是學習和模仿呢?

其實,我們三節課有一個說法:做產品難免會抄襲,但抄好了就叫優雅的學習,沒抄好就是狗日的抄襲。

今天,我就來回答一下三節課這位同學的提問。

(PS:如果大家能提出性感的問題,我也會寫盡可能性感的答案哈。)

一、抄襲和模仿的邊界在哪?

雖然我沒讀過太多產品的書,但我寫過一本產品的書(《產品的視角:從熱鬧到門道》)啊。

我在書中提到,產品設計有四個層次:商業模式、業務邏輯、信息架構和交互體驗。具體如下圖所示:

2

對於抄襲和模仿,我有以下幾個看法:

1. 商業模式不存在抄襲的問題

如果你再喊“誰誰誰抄襲了我的商業模式”,估計大家很難有什麽反應。就算真有這樣的官司,打也打不明白。

商業模式基本的定義是:發現需求,組織生產,並滿足需求的一整套模式和能力。

百度和360打了好幾年,互相都說彼此抄襲了自己的商業模式,最後有啥結論呢?百度和360打的火熱,谷歌都笑死過去了。

你說做個門戶賣廣告是雅虎的商業模式,如果新浪這麽做,就是抄襲?好像也不能這麽說吧?

需求就在那里,準你發現,就準我發現,誰先發現不重要。組織生產和滿足需求,你可以做,我也可以做,拼的是效率和能力。商業模式雷同,其實是商業競爭的本質。

格力做空調,海爾也做空調,拼的就是誰在這個商業模式里能更完美地滿足用戶需求!美團做外賣,百度也做外賣,看誰的外賣用戶更喜歡就好!

2. 業務邏輯也不存在抄襲的問題

業務邏輯,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對商業模式的業務拆解和抽象表達。

比如京東商城的商業模式是通過組織商品和商家在線銷售,實現用戶足不出戶買到一切生活用品。那麽它的業務邏輯就得包括:商家加盟退出、商品上架下架、用戶購買、庫存管理、物流管理、售後管理、服務支持系統等等。這就是業務邏輯。

業務邏輯應該是商業模式的邏輯化拆解,只要大家智商都在120以上,基本的拆解應該都大同小異。

像神奇電商那樣的業務邏輯雖然是獨創,但能不能運作起來就是個問號了。抱歉,我不該不嚴肅的。

3. 信息架構和陳列是抄襲的模糊地帶

我當年做互聯網產品的時候,對幾個網站一直不理解:

趕集和58為啥長的那麽一致?

智聯和51job是一個產品經理做的麽?

搜房網和焦點地產連標題長度設置的都一樣?!

百合網不看logo還以為是世紀佳緣呢!

2010年前後,中國垂直領域的網站長相都很雷同,甚至連流程和橋接頁面都一樣。2010年後,移動互聯網開始,App長相一樣的就不計其數了。

外賣的:

3

(左圖為美團外賣,右圖為百度外賣)

資訊的:

4

(左圖為今日頭條,右圖為網易)

你說這是抄襲還是模仿?我說抄襲也對,模仿也對。目前來看,這種官司沒有人能仲裁。

從我的理解來看,信息的架構一共有三種方式:列表和矩陣、搜索、訂閱和反向推送。在這三種方式里尋求不同的玩法是大家的追求,有意無意地搞出了一樣的信息陳列結構,其實也沒必要較真,因為有可能最優的陳列方式客觀上就那樣!

比如PC時代的眼動儀實驗結果:人的眼睛會用類似F字母的方式查看屏幕上的內容,所以網站陳列就應該是F模型陳列。

5

(上圖為京東,下圖為蘇寧易購)

再說一遍,信息架構和陳列往往是抄襲和模仿的模糊地帶。

你說我用了九宮格,別人也用九宮格就是抄襲?!你說我頂部用了通欄,下面用了左右格局配13號微軟雅黑,別人這麽用就是抄襲?!

其實,信息陳列也就那麽幾種,京東的F型信息陳列模式作為電商的標配早就被大家共用了,你能說都是抄襲京東?大家都是學的外國那一套!

4. 交互和視覺體驗的抄襲是赤裸裸的抄襲

交互和視覺的抄襲是最赤裸裸的抄襲,也是互聯網產品圈最令人不齒的抄襲。因為那是抄襲個性創造力的東西,是偷竊!

6

上面這四張圖是美利金融一套愚人節的活動圖片(圖片來源知乎)。下面這張就是赤裸裸的抄襲了,而且是大廠的作品。

7

只是換了個logo!如此赤露露的抄襲,不是技術性問題,絕對是偷竊問題了。

再看一個小米抄襲蘋果的案例:

8

還有這個:

9

顯然,小米在創意上抄襲了蘋果,雖然蘋果沒有追責,用戶也睜一眼閉一眼,但抄襲就是抄襲。

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小米抄襲蘋果大家好像不那麽care,但小米又一次使用了一個獨立設計師的設計圖沒有聲明,反而引起了業界的討論和批判。

10

(就是這張數據圖創意)

為什麽小米抄襲蘋果大家不罵,小米抄襲草根設計師會被批判呢?後面我們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總體而言,商業模式和業務邏輯的雷同一般是模仿或者學習,不太會被認為抄襲。而交互和視覺體驗的抄襲肯定會被界定為抄襲。

之所以商業模式和業務邏輯不太在乎是否抄襲,一個原因是商業模式比較簡單,業務邏輯也基本就那麽幾個,人類幾千年來也就發現了面向用戶收費、面向客戶收費和交易傭金三種大的商業模式,你想獨辟蹊徑都不可能。

而交互體驗的雷同是最被詬病的低級抄襲,一方面原因是視覺設計是創意,抄襲創意是最無恥的行為。另一方面,在互聯網里面,交互和視覺都可以申請軟件著作權,與有軟件著作權的作品雷同,很容易被定義為抄襲。

二、如何認定抄襲與否呢?

1、專利和著作權是最好的證據

大廠都累積了很多發明專利、設計專利和軟件著作權,這些是最好的證據。但專利審核流程長,周期長,申請一個專利下來太慢了。在阿里,申請下一個專利會獎勵幾萬元,在百度也有幾千元的獎金,大廠希望激勵員工更多地儲存專利。

2、產品發布的先後順序

產品發布的順序其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發布時間,而是進入公眾視野的時間。我們常常看到某款產品上架時間很久,但不是很有名氣,而抄襲者很快火起來之後,用戶也就先入為主了。互聯網產品的發布不像科學實驗那樣,第一個發布到公共期刊的人就是第一個發現者,互聯網第一發布時間是不穩定的。

3、吵架,誰嗓門大可能誰就占便宜

在很多時候,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或者借口。這時候就開始看誰PR能力強,誰嗓門大了。嗓門大,會講故事的人通常會占據上風,至於事情的真相其實不重要。

三、有沒有“抄襲”很成功的產品?

曾經,我聽有一個牛人說過一句話,雖然牛人的名字已經忘了,但這句話很好:抄襲最牛逼的產品,並且加以改造一直是中國優秀創業者的法則,一直以來都是。

微信應該是“抄襲”最成功的產品了。微信抄襲誰?kik!這是張小龍不否認的,曾經在飯否日誌里張小龍也提到了其他模仿kik的中國產品做的很爛。言外之意,微信的模仿更好。事實上,微信模仿kik,但做的比kik更符合中國人習慣,加入了qq的遺產。kik只要一次登錄,永遠在線;kik是通訊錄軟件用來替代短信;kik是默認語音通話模式的……

微信還模仿借鑒了Facebook的Public page,做了自己的公共號。這也是一項成功的“抄襲”。其實FB上有個人主頁和公共主頁,形式很相近,但功能不一致。微信的公共號就是借鑒了FB的公共主頁,提出了公共號這一產品,這一模仿簡直是神來之筆!

微信還模仿了FB的Timeline,加入了朋友圈這一模塊。其實,微信就是中國的FB。

FB=Timeline+Message/Whatsapp

微信=IM+朋友圈

微信是真實一款充滿了騰訊基因(即時通訊基因+山寨基因)的產品,但又是模仿的最好的產品!

透露一個小消息,其實三節課也在模仿一款外國的產品,你們能猜到麽?估計很難猜到,因為我們的模仿真是不錯,以至於一點都不像。

四、還有兩個小問題

Q1:為什麽向下抄襲很讓人難受,而向上不那麽被人詬病呢?

還是那句話,大公司特別是行業領先的公司就應該有被人抄襲的優越感,而不是從比你小的公司那偷竊。如果這樣,你第一名的合法性就會被質疑:你是偷來的第一名?這是騰訊2010年之前的合法性問題,雖然體量很大,市值越來越高,但行業認可很低。

Q2:為什麽國外很少抄襲但國內很多呢?

事實上,從肉眼觀察來看,國外產品間信息陳列和交互視覺的抄襲是很少見,不僅如此,對商業模式和業務邏輯雷同的也很少。Uber出來後,中國出了幾百個打車軟件,而美國一直就是只有Uber和Lyft。Groupon出來後,中國出來千團大戰,美國就沒那麽多,連Yelp都沒怎麽做團購。

應該說,美國人做事追求成功的段位比我們國內要高一些:要結果,也要過程,要成功,也要有受人尊重的創造價值的故事。畢竟,大家都不是吃不上飯了。在中國,大家更看結果,不看過程。成王敗寇,以結果論英雄的意識太強了。所以,互相抄襲,成功後PR是中國大部分創業產品的路。QQ(原名OICQ)不就是抄襲了ICQ麽?

為什麽抄襲一直打嘴仗,沒實際變化呢?因為行業節奏太快,真實訴訟太慢吧?與其訴訟,還不如打嘴仗。

......(此處省略33333字Luke老師的碎碎念)

抄襲 模仿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29

80後韓國CEO在京六年:創業就像不斷被人打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20/160957.shtml

80後韓國CEO在京六年:創業就像不斷被人打臉
吳丹 吳丹

80後韓國CEO在京六年:創業就像不斷被人打臉

社交這個東西,成功率的確比其它低,但做成的話,門檻會高。

鄭玹宇的漢語說得很溜,“很苦逼的”、“靠譜”、“掛了”這種詞匯他也很自然地說了出來。但拿掉韓國人的標簽,他所做的事和中國的80後創業者並無二致:做社交軟件,租房子創業,自己去學校發傳單做推廣,在北京拿融資。

他深知90後一代和80後已經太不一樣。80後“想去的公司都很像,想娶的老婆也很像。”但90後,一群不認識的人也可以玩一個小時三國殺。他覺得年輕人需要一個更好玩兒的純社交平臺。“我覺得微信的心思不在社交這里。”

少年鄭玹宇在韓國寫代碼做網站,服兵役在印尼當老外,思考人生,最終在創業浪潮翻滾下的中國北京找到了自己的事業。回老家給老爸訴苦的時候被教育“什麽時候創業都不容易。”

從他的角度看創業,到底是怎麽一件事?日前,鄭玹宇接受i黑馬采訪,講述了他的創業人生。

初中開公司寫代碼,服兵役在印尼思考人生

我對計算機非常有興趣。七八歲的時候,連ABC都不知道,就開始寫代碼。四五年級開始,一個月撥號上網的電話費都有近30萬韓幣,等於現在2000塊人民幣吧。那時我爸媽都在工作,給我家里打電話都打不通。我沒法控制,沒法斷掉(網絡)。

在韓國,學習的壓力比中國更大,但幸運的是,父母給了我很大空間。

我爸是開公司的,傳統貿易。他是50後,韓國戰後七八十年代經濟發展得特別快,我父親的看法就是,做什麽都能掙錢。所以,他覺得自己事業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能力很強,(而是)運氣很好。90年代的時候,他覺得自己跟不上了,就會承認。他跟我說,得學會自己找機會,找生活方式。

我初中時開過公司。爸爸還借錢給我,要我寫商業計劃書。兩三天,我寫了40多頁。當時14歲就開公司了,對接的都是三四十歲的客戶,天天簽合同,很好玩。

公司開了3年,那個時機很好,ADSL(i黑馬註:一種數據傳輸方式)剛剛在韓國普及,做網站的需求很大,我們就幹這個。幾個合夥人都在不同的城市,客戶在首爾,我每周六12點半下課後,坐1點半的飛機去首爾,周末再坐末班飛機回家,這樣的生活過了兩三年。三年之後“合夥人”要高考了,再加上工作一直是重複的,在我讀高二的時候,我們就把公司賣了。

韓國其實是非常保守的國家,儒家觀念比較強。一般來說,孩子都會聽父母的話,父母有很強的話語權。 但我父母比較開放,尊重我的選擇,來中國留學和創業。

以前還跟爸爸學過日語,但因為里面有太多漢字,太難學,就放棄了。初中時爺爺還要我去他那兒學《中庸》、《大學》。當時特別不喜歡,太難。沒想到現在來中國了。

2006年我第一次來北京,上了兩年大學後去服兵役。因為會寫代碼,我就申請了外交部的一個項目,去印尼做網絡技術方面的工作。2008年去了印尼,在政府工作,(那個經歷)非常苦逼的。

我的壓力不是來自語言,後來我也學會了印尼語。壓力是,我是唯一的外國人,那個機構里有700多個人,就我一個外國人。我幹什麽他們都會看著我,上廁所都有人看。90%以上的員工是穆斯林,每年有個不吃飯的節日,除了我一人,其他人差不多整天不吃飯不喝水,餐廳也關了。我只好偷偷在桌子底下喝水。

到女生宿舍門口發傳單

2011年,我離開印尼,第二次回到了中國,繼續上大三。對我來說最大的沖擊是,新同學們的變化很明顯。2008年以前全是80後,回來就是90後了——不管是審美方式還是生活方式,他們非常不一樣。80後相對比較無聊,更像他們父母年代的人,踏實、認真學習、天天往上走——不知道往哪走,就是往上走。想去的公司都很像,想娶的老婆也很像。

現在這群孩子,整體放松了很多。很多90後說Gap Year(i黑馬註:間隔年)很酷;80後覺得喝酒有點犯罪,一個學期只喝一兩次,現在到了周末,五道口全是大學生,一起吃飯,一起玩兒。越來越像外國年輕人群體。

這也比之前健康了很多,(因為)年輕的時候你如果不釋放,老了是會爆發的。年輕人如果“靠譜”,是有問題的。(如果)20多歲的人想的和40多歲的想的一樣,社會是沒有發展的。

當時媒體在批評90後,但我看到的是非常健康的一代人。

而當年齡斷層很大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的機會。

在北大讀書時,沒什麽跨校交流的平臺。人人網已經沒什麽人用了。於是我們基於北大清華人大的學生群體,做了一個學生交流的網站。後來做著做著還不錯。

我第一天推廣時只發軟文,在BBS上做了個500份的問卷調查,關於初戀的我們把那些刺激的點拿出來,什麽清華理工男的初戀比北大文科男晚一歲半,女生初戀比男生普遍早兩年等等,整理完就拿出來了一個報告。北大清華學生就看這種東西,非常俗的不看。那天就來了150個種子用戶,很開心。

當時有四五個同學和我一起做,我們沒課的時候包里就帶著傳單,去發,還被保安抓過好多次。

為什麽選擇在中國創業呢?當時我判斷韓國市場規模有限,而通訊的發展會讓亞洲國家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亞洲會主導經濟,而中國有這個機會。給我帶來的變化開始時會有,比如我在韓國時人家也不會覺得我多好玩,但當外國人就很好玩。我如果是個長沙人,你們也不會對我感興趣的吧。

2013年7月,我畢業了,就和另外一個合夥人正式開始創業,兩個人,沒別人。那時候還是做網站,創業地點是在北大附近的文津酒店,租了個辦公室,一個月8000塊房租。裝修刷墻還是我們自己刷的,後來又有了6、7個員工。中間拿投資還“掛”了兩次。因為Termsheet(i黑馬註:投資條款清單)簽了兩個,忽然有一個說不投了,拒絕的那個也沒法找回是吧,就掛了。

第二年過年的時候就想,這個事還搞不搞呢。對我個人來說,花了也有十幾萬人民幣,還得發工資呢。我自己是沒工資的,生活費是負的。

後來找到了阿米巴。2014年3月份拿到了阿米巴的天使投資。幾個月之後,光速資本投了我們A輪。當時整體市場環境比較好,VC也願意投錢。當時投資人的看法是,人人網不行了,肯定會出現新機會。

創業初期的推廣方式是,我們自己跑到學校里發傳單。我們地推的效率挺高的,發100個傳單,3個當天註冊。我們不要男生用戶,有女生,男生肯定來。

當時我們就在女生宿舍門口站著,發傳單,出去的人不發,進去的發。說“同學你好”——一定要說同學,比較客氣,看著她的臉給,這樣她一定很難拒絕。她進去了,即使扔掉傳單也是在宿舍扔,她自己沒興趣,也會跟室友說,你註冊這個吧。如果把傳單發給出宿舍的同學,保安很快會找到我們的。

後來在人人網上面做了一個小APP,看你未來的對象是怎樣,很low的(推廣),但點擊排名很高。

“一群不認識的人也可以玩一個小時狼人殺”

做社交平臺的出發點是,想解決周圍同學們的交流問題。

80後工作兩三年後會結婚,開始買房買車。結婚,生孩子,一個個像任務一樣完成,生活方式基本鎖定了。

但現在90後會出去玩,多認識朋友,不結婚的狀態是很長的。現在在韓國,基本上是三十二三歲才結婚。

以前社交更多強調目的性,現在相對比較自由,吃飯也可以認識陌生人,一群不認識的人也可以玩一個小時“狼人殺”(i黑馬:一款桌遊)。以前的中國是,不能相信陌生人,因為騙子太多,國產也是個貶義詞,但現在是比較好的,小米,oppo,90後對國產的概念是不一樣的——這和社會全方位的信賴程度是有關的。

我個人認為,18歲和32歲是比較重要的點。18歲離開父母,32歲是結婚,個體又變成家庭。這之間的人群差不多有3個億,這是我的市場空間。用戶上限我認為是結婚年齡。

因為結婚之後的社交變化非常大,大部分時間會花在家庭上。熟悉的朋友會碰面,但不會再拓展能一起喝酒的朋友了,社交需求少了,會維持老朋友的關系。如果四五十歲還一直在交新朋友,他一定是幹銷售的。

在距離上,我們只考慮是不是同城。北京下雪了,廣州特別熱,兩人能聊什麽?

之所以早期用戶來自985、211學校,當時的出發點是,社交,不是把各種各樣的人都放在一個房間里,就能有交流的。社交是需要場景的,有話題聊的。背景比較相似,更容易交朋友。先得有合適的群體在。拿Club的經營舉例,一般就是女生八九點免費,後面才有男生會進來。當然現在我們不局限在大學了,只要是年輕人,都可以。

我個人認為,微信朋友圈會慢慢拆分,角色會變得不一樣。感覺現在朋友圈很多都是轉發。發一個東西也要考慮給誰看,年輕的女生會分組發,不會用的壓根就不發了。點贊很大程度是面子,需要跟大家搞好關系,天天幫忙點贊。

騰訊是非常牛的公司,微信作為工具和平臺也是很棒的。但前幾天張小龍發表演講,他沒說社交,一直說“工具”、“平臺”。對微信來說,越來越強調現實的功能了。以前是為了看信息,現在是支付。我個人覺得他們的心思不在(社交)這里。

騰訊幾個月前也出了一個校園社交的產品。他們做這個應該是想覆蓋QQ、微信覆蓋不到的地方。如果說騰訊想來搶地盤,做為創業者肯定是很緊張的,不緊張是騙人。如果他們送Q幣吸引用戶的話,其實(我們)還挺羨慕的……但對產品本身影響大不大,不好說。這是要花時間的事,不是花錢(能解決的)。每個人給100塊,註冊一個,是可行的,讓他們繼續用,是不可行的。

我們只關註兩個點。一個是社交,一個是年輕群體。

2017年會嘗試商業,去年其實也有嘗試,先看廣告怎樣可以不像廣告。我希望我們的廣告有內容,集中到一個用戶群體。Instagram,Snapchat單價很貴,但效果好。去年和動漫、電視劇有過合作。用戶先得喜歡,才會有下一步的行為。

我個人認為,人人網並沒有集中搞社交,優秀的產品經理都在遊戲那兒,一直在做遊戲,而資源是有限的,遊戲會做好,但社交的關系慢慢就沒有了,之後遊戲也沒法玩。遊戲不是社交的重點。我會盡量避免這樣的事情。

創業就是有人不斷打你臉

在印尼的時候,經常停電,沒有網絡。我那個時候開始想,人為什麽存在——這種問題一般初中生會想,但我那時忙著玩電腦。到印尼就是面壁的狀態了,晚上也沒人,只能躺著想事情。

曾經也想過去美國念商學院,但發現我不喜歡學習,去的話純粹是為了爸媽的面子,“我兒子在哈佛”這種。錢,沒太擔心過。這個(創業)搞砸了,還可以去找工作。

我的能量不是來自外界的誇獎或批評。做社交也不能隨便亂走,如果迷路了,就要停下來,看看再往哪兒走。

我的人生理想是,因為自己的存在,受到影響的人很多。也不是改變世界什麽的,就是影響別人吧。就像你們記者,寫文章影響人,思路是一樣的。人們可能不認識我,無所謂,但我的行為會對很多人產生變化,這是我最開心的。也是我心靈深處藏著的話。

2016年三四月份,我們拿到了軟銀的投資。

會有投資人說他不看好社交,不投。但我舉個例子,去年底你問別人怎麽看共享單車,誰看好呢。今年九十月份,大家都看好了,但他們其實是2014年就開始做了,錢都花完了後,火了。大家對一件事情的看法,變化起來是很快的。

說話很容易,這個不看好。看一兩百個,都說不好,你說對的概率很高。

但對創業者來說,創業過程很痛苦,很漫長,都還在做。大家思考的方式不一樣。社交這個東西,成功率的確比其它低,但做成的話,門檻會高。我覺得人人網其實是可以做更長時間的,但他們CEO是搞金融的,金融是核心點,如果是(當作)自己孩子的話,不會搞成這樣,然後就扔了,再說什麽“社交不值錢”的話。

創業是個什麽感覺呢?每天做的事情都是新的。很多情況都是第一次碰到。

就像你期末考試的時候,老師會提前告訴你,大概要考哪些,會給很多書你看,讓你準備。但現在這個“考試”,書是一直在換,我還沒看完呢,這個市場沒做成呢,就說要換了,看了一半說要換書了……變化太大,這是最大的問題吧。

第二個問題是,這個項目也不像做數學題,做電商,知道大概能賣多少,掙多少,回報怎樣,可以照著一個東西做,做到哪了,還差多少,比較明確。但我們做的事,沒有參照物,也沒人告訴你對不對。

戴威(i黑馬註:ofo創始人),也是北大的學弟,他們搞的時候也沒人知道能不能做成,現在就是獨角獸了。雖然我們在校園社交這塊的影響力不錯,但還是相對的概念。外面的人可能聽都沒聽過。

創業就像有人在不斷給你打臉,這里出問題,啪,那里出問題,啪,每天都是這樣,一直在被打。但最終你還是得想清楚,得說話。這種痛苦也需要釋放,要不然人會瘋的。你還得放棄人人都喜歡你的狀態。我不是想當個演員,也不是想做個好人,不可能大家都喜歡你,需要我們習慣吧。最大的動力是產品還是有人用。

兩三年前剛創業時,朋友問我,你們員工多少,我說兩個人,問辦公室多少平,我想想,十七平?他們在三星,在投資公司工作,拿年薪。現在看來,我覺得自己的個人成長還是比他們快——雖然錢是少了點。呵呵。

對於產品,我們之前的考慮是,用戶在這兒認識了之後,流失到微信上怎麽辦?現在是想,通過什麽方式,讓微信的年輕人跑到我們這邊。去年下半年開始有這個思路的變化。

現在絕大部分時間都待在中國了,我有時候會跟爸爸說,太辛苦了。他說你二十多歲開公司,肯定不容易,但五十多歲開的話,也是不容易——什麽時候都不容易。年老了也會有痛苦的事。

騰訊那麽大的公司,馬化騰那麽厲害,他也會有痛苦的時候,是吧?

tataUFO 鄭玹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51

A股奇观!市值120亿公司为何被人只用3亿控了盘?

http://www.xcf.cn/jrdd/201708/t20170804_781153.htm

因为股权质押的补仓问题,勤上股份的实控人将有可能失去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但仔细分析勤上股份收购龙文教育之后的业绩表现和一系列动作,事情的真相或许并非如此。

作者:符胜斌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作为勤上股份(002638)的实际控制人,李旭亮本来稳稳的控制权,忽然在一夜之间就旁落了。

2017年5月,勤上股份的控股股东勤上集团实施增资扩股,引入了北京均远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均远”)和南京纯悦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南京纯悦”)2家新股东,二位新股东合计增资额为2.93亿元。增资完成之后,2家新股东分别持有勤上集团25.5%的股权,合计持有51%股权,李旭亮及夫人温琦持有勤上集团的股权下降到49%。

李旭亮之所以让渡勤上集团超过一半股权,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通过引资解决其所质押股份面临的爆仓问题。勤上股份的总股本为15.2亿股,李旭亮及其家人直接或通过勤上集团间接持有4.35亿股,占28.62%。截至目前,李旭亮及其家人质押了几乎全部股份,其中个人直接持有的股份质押率为100%,通过勤上集团持有的股份质押率为98.05%。

不幸的是,由于勤上股份股价近几个月一直走低,李旭亮等人质押的股份面临爆仓的危险。为摆脱这一困境,在上市公司停牌的同时,李旭亮也积极寻找资金追加保证金,并与深圳德基伟业非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基伟业”)签署了6亿元的借款协议。在后者的撮合下,2017年5月,北京均远、南京纯悦以“明股实债”的方式出资增资入股勤上集团,李旭亮也承诺在6个月后按初始投资额收购2家公司所持勤上集团股权,并向德基伟业支付约定的借款利息。

如果按这个剧本演下去,大家本可相安无事,但接下来却画风突变。北京均远、南京纯悦在入股后不久,就联合向勤上集团及勤上股份发了一份通知,宣布两人结成一致行动人关系。由于勤上集团持有勤上股份16.79%股份,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而李旭亮及其家人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只有11.83%,此举将有可能导致北京均远、南京纯悦成为勤上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图1)。也就是说,北京均远和南京纯悦以不到3亿元的代价就获得了一家市值超过120亿元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究竟是李旭亮落入了“圈套”,还是另有他因?李旭亮为何不留余地地质押上所控制的几乎所有股份,从而埋下控制权纠纷的隐患呢?为一探究竟,让我们从勤上股份收购龙文教育开始说起。

高业绩承诺下的溢价收购

勤上股份原本是一家从事半导体照明设备生产及销售的企业,按照公司的说法,这个领域已然是一片“红海”。为了发掘新的业绩增长点,实现战略突围,勤上股份在2015年以发行股份并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了广州龙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文教育”)100%股权,正式进入教育行业。

这起交易大体是按照发行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的常例展开。勤上股份发行2.65亿股股份加支付5亿元现金收购龙文教育100%股权,同时向李旭亮、李淑贤等6名投资者募资18亿元,其中李旭亮认购5亿元、李淑贤认购4亿元。这起交易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是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是这是一起近年来少有的上市公司收购教育企业并获得审核通过的交易。

在现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前,中国大部分从事教育产业的企业所开办的培训学校,在性质上都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为非经营性单位,办学也只能获得“合理回报”。并且培训学校只能在民政机关,而非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显然,国家对民办教育机构的定位和要求,与上市公司应当注重盈利和回报的要求存在差异。但在勤上股份收购龙文教育的关口,国家已准备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允许从事非义务制教育的机构开展经营性业务。或许是借助相关法律法规即将修改的“东风”,勤上股份重组龙文教育终获成功。

二是高业绩承诺支撑下的高估值。

勤上股份对龙文教育100%股权的收购估值是20亿元,但龙文教育此时的账面净资产值为-0.66亿元。根据龙文教育在2014年录得的约4200万元净利润计算,勤上股份的收购市盈率倍数在47倍以上。而新南洋收购昂立科技、ST新都收购华图教育的市盈率倍数分别是20.04倍、23.88倍。

面对市场对高估值的质疑,龙文教育的股东做出了2015-2018年龙文教育累计实现5.6亿元净利润的承诺,并提出在业绩未达标时的补偿措施。龙文教育股东所做出的业绩承诺水平与龙文教育的过往经营业绩相比,可谓是“进步神速”;与评估时所预计的4年盈利4.83亿元相比,则可谓是更具“信心”(表1)。

或许有了内外两方面有利因素的“加持”,勤上股份在2016年8月获得了监管部门的许可,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顺利将龙文教育收入囊中。此后,勤上股份开始持续在教育领域发力。

点击图片

可一键购买新财富杂志2017年8月号

双主业表象下的急促转型路

虽然勤上股份在重组龙文教育时表示公司要走“半导体+教育”的双主业发展模式,但从其完成收购后的举动来看却并非如此,其舍弃半导体,集中资源转型发展教育产业的意图跃然于纸上。

2016年8月,勤上股份与华夏人寿及其关联方华夏久盈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在教育培训领域等进行多元化的金融与产业合作,如寻求并购资源、资产重组、资产注入、配套融资、定向增发等。

2016年10月,勤上股份出资1亿元设立勤上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同月,勤上股份采取现金增资及受让的方式获得深圳市英伦教育产业有限公司40%股权,为第一大股东,收购对价为8800万元。

2016年11月,勤上股份拟收购何志坚、刘东鸣持有的柳州市小红帽教育投资咨询有限公司80%股权,以获得其实际控制或持有的幼儿园资产,收购对价预计8.7亿元。

2017年1月,勤上股份分别与北京凹凸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凹凸教育”)、长沙思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齐教育”)的股东达成收购意向,拟采取现金增资及受让的方式,先期获得2家公司10%股权。在完成首次入股后,勤上股份将采取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现金支付的方式完成对2家公司剩余90%股权的收购。勤上股份对这2家公司的收购估值之和达8.6亿元,先期获得10%股权的投资估计在1亿元左右。

2017年2月,勤上股份与成都高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达投资”)达成合作意向,拟采取股份+现金或者纯现金收购的方式,取得高达投资90%股权,以期获得其所拥有的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收购对价为17.6亿元。

2017年5月,勤上股份联合成都鼎兴量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横琴觅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觅见投资”),共同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荣享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荣享投资基金”),用以收购Aidi Education Acquisition(Cayman)Limited(爱迪教育集团)或其控制的教育资产。荣享投资基金规模为35亿元,勤上股份作为劣后级有限合伙人认购8亿元,觅见投资作为优先级合伙人认购27亿元。

归纳一下,从2016年8月迄今不到1年的时间内,勤上股份在华夏人寿的协助下,接连在教育产业发起了7次并购,业务领域几乎覆盖了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全教育阶段,动用的资金规模达到了37亿元左右。而截至2016年底,勤上股份资产只有72亿元。可以预计的是,一旦完成这些项目的收购,勤上股份的体量将会翻番,教育培训将成其主营业务。

在发力教育产业的同时,勤上股份对原有的投资和业务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退出2014年设立的以半导体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广东慧誉勤上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退出2016年3月设立的深圳前海善水资本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及将其半导体业务相关的资产、负债、人员全部转移到全资子公司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并拟将后者全部股权转让给李旭亮的夫人温琦。之后,勤上股份将从双主业模式快速切换到教育产业。

李旭亮的上述举动与借壳上市剥离原有业务的模式高度相似,所不同的只是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尚未发生变化。

原定计划正持续推进之时,一直悬在勤上股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却正在悄然落下,并引发了一场风暴。

商誉减值风暴背后的悬疑

2016年,勤上股份实现营业收入8.43亿元,同比下降0.81%,净利润-4.17亿元,由2015年盈利2700余万转为亏损,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其对收购龙文教育时形成的商誉计提了减值。

勤上股份在收购龙文教育时,形成了20亿元商誉。2016年,龙文教育全年实现营收6.22亿元,实现净利润0.66亿元。按照资产重组时2016年实现1亿元利润的估计值,龙文教育的业绩达标率仅为66%。勤上股份据此计提了4.64亿元的商誉减值损失,并由此导致亏损。

但是,勤上股份这次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显得比较反常。

首先,并非第一年业绩不达标就必须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是否对被并购企业计提商誉减值,除了企业的基本面之外,还得依靠专业人士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预判,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才能决定是否可以计提商誉减值。并且即使从业绩表现而言,龙文教育的业绩承诺期到2018年才结束,勤上股份有“充分”的理由把计提工作放到2018年时进行。

其次,勤上股份在2017年2月发布2016年业绩快报时,并未体现出任何计提商誉减值的迹象,但在2017年4月15日就爆出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短短2个月的时间就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令人难以理解。在这2个月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自2017年2月3日起,勤上股份因筹划收购高达投资而停牌,4月25日宣布停止重组并复牌。复牌当日,勤上股份就迎来一个跌停,股价由9元/股下跌到8.1元/股。次日,勤上股份以实际控制人质押股份接近平仓价为由再次停牌至今。也就是说,勤上股份在第一次停牌期间就决定了计提商誉减值,同时由于期间重组失败,导致勤上股份复牌后股价在双重不利因素的冲击下跌停,并接近实际控制人所质押股份的平仓价。

按常理来讲,为避免自己所质押的股份被强平,李旭亮应不会在重组失利的情况下再主动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损失,以避免对上市公司的股价下跌形成双重压力。之所以坚决提取商誉减值,是因为李旭亮对重组前景过于乐观以至于出现误判?

在勤上股份停牌期间,皖新传媒(601801)在4月13日也宣布停牌重组,并在4月29日——也就是勤上股份重组高达投资失败后4天——公告了其重组高达投资的方案。由此可以推定的是,勤上股份在重组高达投资期间就遇到了皖新传媒的竞争。4月13日,高达投资的股东开始倾向于和皖新传媒合作,4月21日最终决定与皖新传媒合作。勤上股份在争取无果之后,不得已宣告重组失败。

仔细比较二者的收购方案,最大的不同在于两点:一是在收购范围和估值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勤上股份要求高达投资股东做出4.09亿元的业绩承诺,而皖新传媒仅要求3.09亿元业绩承诺;二是皖新传媒提出了高达投资未来的独立上市计划,而勤上股份未做相应的安排。此外,皖新传媒的国资背景也是高达投资股东看重的因素之一。

综合上述多方面的信息,2017年4月13日前后,李旭亮应能大致判断出重组高达投资将会发生重大变数。如此一来,李旭亮的操作更加令人难以理解。一般而言,处于李旭亮当时的境况,“理智”的选择应是依据多方面情况,综合判断商誉是否会出现减值,或者等到重组尘埃落定之后再决定是否减值。但李旭亮为何要执意在4月15日继续推进并公告计提商誉减值,并由此导致其所质押股份面临平仓的风险?

明股实债引资谜局

李旭亮进行股份质押开始于2016年5月,大规模的质押则集中在2016年10月和12月(表2)。当时勤上股份的股价约为10元/股,按照限售股4折的质押率计算,李旭亮通过质押预计能获得16亿元左右的资金。结合质押的时间和预计获得金额来看,这部分资金有可能被李旭亮用于认购勤上股份重组龙文教育时的配套募资。

由于上市公司股价接近平仓线,李旭亮向德基伟业借款6亿元用于补充保证金,由此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幕。但李旭亮与德基伟业、北京均远、南京纯悦的合作真的是为了解决其股份质押的平仓风险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一是勤上股份正在剥离半导体产业,并由李旭亮的夫人温琦接手。勤上股份的半导体业务涉及18.63亿资产,5.31亿负债,净资产为13.32亿元。因此,即使不考虑评估增值因素,温琦也需要向上市公司支付13.32亿元的现金。

李旭亮如果真的缺钱,此时完全可以暂停交易。这是因为没有任何外在压力要求李旭亮剥离半导体业务,并且半导体业务也不是勤上股份亏损的主要来源。2017年第一季度,勤上股份实现了4387万元的净利润,盈利情况似乎在好转。

这就意味着,李旭亮只需拿出相当于收购半导体业务一半的资金就可以化解质押股份的平仓风险,无需向德基伟业借款6亿元。李旭亮完全可以在不利因素逐渐被市场消化后,再慢慢推进半导体业务的剥离计划。

二是李旭亮不仅没有采取相对而言更加稳妥的资产剥离工作,反而动作频频,显得坚决而又急切,理由也比较牵强。

截至2016年底,勤上股份总资产72亿元,其中货币资金就达32亿元,在剔除20亿元商誉后,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64%;负债21亿元,不仅资产负债率仅为29.2%,并且带息债务仅12亿左右。

面对如此宽松的流动性,勤上股份把IPO时所募得的、原本用于半导体投资项目的5.21亿元超募资金以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名义予以调整,但其中有部分项目并未完成,比如LED室内照明项目等。显然,勤上股份已无意在半导体领域继续发力。

这样一来,奇怪的局面出现了:李旭亮一边似乎缺钱,一边又准备大手笔接盘上市公司拟剥离的业务,并且还在坚定不移地推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答案或许并不在于化解李旭亮的质押股份爆仓风险,其真正的目的或许在于卖壳,从勤上股份退出。

李旭亮控制勤上股份28.62%股份,其中通过勤上集团持有16.79%,剩余11.82%由家族成员分散直接持有。勤上股份第二大股东华夏人寿—万能产品持股比例为11.15%,第三大股东杨勇持股比例为5.4%。

根据勤上股份的股权分布情况,李旭亮只需将勤上集团的控制权进行转让就可以完成勤上股份实际控制人的变化,勤上股份将拥有新的实际控制人或者无实际控制人。凑巧的是,勤上集团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还是非限售股,便于进行处置。或许这是勤上股份在重组龙文教育时,由李旭亮,而非由勤上集团认购配套资金的原因所在。

如此一来,勤上股份之所以会出现现在的情况,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勤上股份在重组龙文教育时就已经确定了李旭亮的卖壳计划,但考虑到龙文教育的盈利情况和监管部门对借壳上市项目严格的审核标准,借壳计划被划分为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先将龙文教育注入上市公司体内,同时保持实际控制人不变;第二阶段,置换出上市公司原有资产和业务,李旭亮同时从上市公司退出,退出的主要路径是李旭亮转让勤上集团的控制权,而李旭亮等人直接持有的股份将继续保留,以作为其参与借壳计划的“奖励”之一。

在这其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让李旭亮转让勤上集团控制权显得是顺其自然。李旭亮主动、强行转让肯定不行,会引起外界的责问,但如果是“迫不得已”的呢?类似“迫不得已”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案例早有发生,典型者如万福生科、同洲电子等。

如果这一逻辑得以成立,我们就不难理解李旭亮为什么要坚决推进半导体业务的剥离、为什么要在重组失败的时候,“稳健”地提取巨额商誉减值损失的原因所在了。股价暴跌,李旭亮需要尽快化解平仓“风险”。“不得已”,李旭亮在勤上集团以“明股实债”的名义引入了2名战略投资者。一切似乎都在按照既定的剧本上演。

笔者推测,按照原定计划,勤上集团完成引资后,勤上股份有可能会及时复牌(是否会有质押爆仓风险并不重要),并且继续推进半导体业务的剥离。根据李旭亮借款协议中的还款时间安排,半导体业务的剥离可能在6个月内完成。

在完成半导体业务的剥离后,李旭亮是否会“恰巧”因个人原因无法回购北京均远、南京纯悦2家公司在勤上集团的股权?或者李旭亮放弃对这2家公司所持股权的优先购买权,让第三方收购这2家公司所持的股权(这也许是北京、南京2家公司恰好各持股25.5%,合计持股51%的原因所在)?整场游戏到此结束,剩下的就是勤上股份新的实际控制人如何“上位”、李旭亮如何将剩余股权减持退出了。

但情况陡然发生了变化。

身陷“卖壳局中局”?

李旭亮于2017年5月开始与德基伟业、北京均远和南京纯悦3家公司开始资本交易,期初合作十分顺利,双方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在数日内完成了勤上集团的章程修订、工商变更登记等工作。

但仅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情况陡然发生变化。在合作几方已明确约定是明股实债合作模式的情况下,北京均远、南京纯悦突然告诉李旭亮,其所向勤上集团投入的资金是股本,并且结成一致行动人,并提交了在5月份签署的一致行动人协议。这份一致行动人协议签署的时间,与李旭亮和2家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的时间是同一天。这也就是说,2家公司在对勤上集团增资时,向李旭亮隐瞒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李旭亮似乎落入了对方进行精心设计的“圈套”。

基于前述的分析和推测,德基伟业、北京均远和南京纯悦3家公司应该是整个借壳大计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李旭亮与这3家公司之间应存在密切的关系,否则就不会采取向德基伟业支付利息,以初始投资额为对价收购北京均远、南京纯悦所投资股权的交易模式,更不会在北京均远、南京纯悦2家公司增资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就办理了勤上集团的工商变更。

进一步分析德基伟业、北京均远、南京纯悦3家公司的股权关系可以发现,表面上,杨俊是德基伟业和南京纯悦的实际控制人,张浩洋是北京均远的实际控制人(图2)。但经查询相关资料,北京均远和南京纯悦的实际控制人或许另有他人。

关键在于,北京均远和南京纯悦的实际控制人在2017年6至7月间皆发生了变化。

北京均远当前的控股股东深圳星联合捌号投资企业(以下简称“星联合捌号”),系于2017年6月底接手杨俊间接持有的北京均远股权,“主动”介入勤上集团重组。星联合捌号表面上的实际控制人是张浩洋,但其实际控制人或许是一位名叫徐志强的自然人。

徐志强毕业于清华大学,有着多年的律师执业经验,担任了多家投资、金融机构的高管,曾任昆吾九鼎区域副总裁。徐志强主要是通过联合创业资本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投资设立了一系列的投资平台,比如星联合壹号、贰号等企业,这些企业无论是股权架构还是主要管理人员都与星联合捌号高度相似。

奇怪的是,在星联合捌号获得控股股东地位后,北京均远的法定代表人却仍然是杨俊。

与杨俊“退出”,徐志强“进入”北京均远不同,南京纯悦在2017年6月发生的实际控制人变化却意味深长。

南京纯悦是有限合伙企业,原GP是南京德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德庸”),原LP是沈小平,南京德庸的实际控制人是沈维新,其通过深圳莫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南京德庸进行控制。根据网络信息,沈维新有一子叫沈小平。

2017年6月初,南京纯悦的GP变更为深圳云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云冠网络”);7月初,南京纯悦的LP变更为南京源美企业管理公司(简称“南京源美”),沈小平退出。而GP云冠网络也由南京源美全资持有。南京源美在接手后不久,其股东也从雪霁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控制人是沈维新)变更为深圳润禾科技公司,后者明面上的实控人是杨俊。沈维新、沈小平似乎退出了与勤上集团的合作。但蹊跷的是,沈维新仍是云冠网络和南京源美的法定代表人。

通常情况下,一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发生变化,其法定代表人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除非变化前后的控股股东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关系,比如代持关系等。北京均远、南京纯悦2家公司这种实际控制人“似进未进,似退未退”的变化,是不是也意味着沈维新(沈小平)、杨俊、徐志强三人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关系呢?

结合2家公司股东变更的时间,笔者推测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合作各方在勤上集团增资扩股完成后,因为在借壳利益分配上出现了巨大分歧,导致沈维新(沈小平)退居幕后,将杨俊、徐志强二人推到台前,由此李旭亮将无法直接和沈维新(沈小平)进行协商,李旭亮进一步陷入困局。至于北京均远、南京纯悦签署的一致行动人协议,既有可能确实是2家公司在勤上集团增资时“偷偷”签署,也有可能是采取“倒签”方式“逼迫”李旭亮让步。但不管怎样,此时的李旭亮想必后悔当初十分“轻率”地引入2家公司增资勤上集团。

沈维新的儿子沈小平在资本市场上算得上是一位“风云”人物,国际资本史上的“沐雪”、“巴菲特”、“华平”、“凯雷”等一系列耀眼名头,均被其加以运用到自身发行的资管产品中。沈小平曾经与李鸿远、鲜言有过密切的合作。三人利用一款名为天津信托“天信沐雪巴菲特一号信托计划”的产品开展资本运作,其中涉及到李鸿远、鲜言二人先后为实际控制人的多伦股份(匹凸匹)。网络上对这款产品所投资的标的以及沈小平、李鸿远、鲜言三人之间的利益纠葛有着深入的报道,三人从起初的一拍即和到后来的相互“拆台”,期间“精彩”不断。

1993年,年仅27岁的李旭亮开始下海创业。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与十余家投资机构签署的12份对赌协议,李旭亮终将勤上股份培养成中国最大的LED企业之一,并于2011年登陆A股。但上市后,勤上股份因隐瞒关联关系及关联交易、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事项多次被证监会处罚。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李旭亮是一个“胆大”的人。面对勤上集团的控制权僵局,李旭亮又将如何打破这个僵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17

馬化騰:沒有“備胎”會永遠被人掐住喉嚨

在今日舉行的“未來論壇X深圳峰會”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表示,中國的科技應用在一些方面已經全球領先,但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基礎還相對薄弱,政府、產學研等幾方面應通力合作,投入更多資源去做基礎科學研究,包括信息科學、物理、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

馬化騰稱,假若未來在國產芯片上能夠支持更多服務,一次開發,在整個國產芯片、國產操作系統上都能運行,這樣就能解決很多問題。這件事存在不小的難度,且需要具備前瞻性,“有可能當備胎,永遠不可能被用。但我認為現在做備胎是有價值的,沒有備胎會永遠被人掐住喉嚨”。

以下為現場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

非常榮幸,這是我兩年內第三次參加“未來論壇”的活動,第一次參加時,我還是旁觀者見證,當時我還沒有成為捐贈人。

第二屆我很榮幸成為捐贈人之一,全程參與了整個頒獎的過程,非常正式,還要打領帶、念詩等等,像我這樣的廣東普通話去朗誦確實是為難我了,當時還練了好久。

後來,我們說這個大獎非常成功,業內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是不是能請獲獎的這些科學家在其他城市走一走?跟當地的年輕人交流?當時,我在未來論壇的群里面第一時間舉手報名,我說那來深圳吧,這個地方更加需要。

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環境,就像剛才王強書記講的,深圳的國際PCT專利在全國的占比接近一半,南山又占到了深圳的一半,甚至最高峰時達到全國的25%,一個區在整個國家的專利申請中能達到1/4強,我覺得這可以說是國內第一大區。雖然剛才王強書記說,南山的GDP從區里面比,是全國第三,但從密度來說算第一。 我想今天我們來到南山舉辦這個活動,也非常有意義。

剛才我們在會議室交流的時候,也提到中國的科學、科技有一個特點,“北方以基礎學科為主,但南方以科技應用較強。”的確是這樣,像我們所處的互聯網行業,雖然現在講“新四大發明”,講移動支付在全球領先,但實際上這還都只是科技應用,回歸到基礎科學研究來說,整個中國其實基礎還是非常薄弱。

尤其是最近的中興事件,更加讓大家清醒的意識到:移動支付再先進,沒有手機終端,沒有芯片和操作系統,競爭起來的話,你的實力也不夠。今天中興事件正在得到妥善的解決,但是我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現在這個時候,大家要更加關註基礎學科的研究。

過去,大家更關註實用主義,但是這之後,我想所有人都清楚我們不能再抱有僥幸心理,一定要投入更多資源去做基礎科學研究。未來科學大獎和論壇應該說恰逢其時,非常有前瞻性。兩年前可能沒有想到有今天這樣的情況,但是今天大家感觸良多。

我覺得,要發展基礎科學研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政府、產學研等幾方面都要通力合作。大家往往看到做基礎研究不賺錢,遙遙無期,投入很大,做應用能更加簡單一點。很多人也對像騰訊等企業提出要求,說你們作為市值比較大的科技企業應該做些什麽?很多人給我們提建議,我最近也在思考,很多人說你們能不能從芯片到操作系統,或者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多做點事情?

過去我們覺得這個產業鏈離我們很遠,做軟件、做服務離芯片好像遠了一點。但實際上我們做了很多數據中心,包括雲,我們對很多服務器端,甚至包括芯片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倒逼芯片設計行業針對我們的服務和需求做設計,特別是我們的應用服務是海量的,用戶規模特別大,這是我們第一時間能夠想到的。

如果我們還能介入支持一些芯片的研發,可能更好。但是這一點坦率來說我們未必擅長,可能還要借助產業鏈的其他力量,去做這個事情。

另外一方面,也有人提建議說,我記得饒毅教授給我提建議,國家很多大學對基礎學科的人才需求很大,但由於很多大學經費是有限制的,所以說業內這些企業,包括很多基金會,能不能重點針對一些基礎學科的這些科學家,吸引他們回國,來到各個大學,資助他們去做基礎研究?這個思路也給我很大的啟發。

也有人建議,我們受制於芯片和操作系統。為什麽被操作系統受制?在於它很多應用與系統是不兼容的,比如說在手機端,微軟在手機端的操作系統份額幾乎降到1%以下,因為很多應用不支持它,它的份額不大。像微信以前還有手機端Windows版本,現在份額太小了不開發了,越不開發手機應用運行,Windows版本就更沒有人買了,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所以我們作為一個應用開發商,包括我們在應用里做的小程序,如果有可能在國產芯片上能直接支持到更多服務,一次開發,在整個國產芯片上能夠運行,包括國產操作系統上也能夠運行,我覺得可以有機會用OTT方式解決很多問題,這也是業界可能對騰訊的期待。這個事情還非常有前瞻性,難度不小,而且有可能永遠做備胎,永遠不可能被用,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但是我覺得現在做備胎是有價值的,沒有備胎會永遠被人掐住喉嚨,這是一個思考。

我記得華為任正非在內部也在講,他們研發海思芯片,就是說你們可能永遠是做備胎的,當時很多人不理解,但是今天這個格局可能大家更加理解。所以我想說整個業界,所有在座的朋友都要更加關註基礎學科,當然不僅是信息科技了,包括生物、物理、材料學,還有生命科學,都是我們的基礎學科,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更加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這里面大家可以聯動起來,共同為這個目標而努力。

今天的主角是在座的科學家。我特別感動,雖然是春天,但是春天腳步太快了,今天已經感覺夏天了,三十幾度,我感覺大家對科學的熱情更加火熱,再次感謝大家來到現場,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841

「我認為法例應通過衣着守則,女孩穿短裙是自找麻煩。」、「女孩喜歡被人縛起,做受害人」

1 : GS(14)@2011-12-13 23:09:2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9&art_id=15887751
答案是,前一句是出自強姦犯,後一句出現男士雜誌,同樣貶低女性。

研究員就將《 FHM》、《 Loaded》、《 Nuts》、《 Zoo》四本內容和強姦犯訪談語錄,交給一班 19至 30歲男女評價和猜出處。結果,猜中比率跟擲毫差不多,大抵都不知出處。但他們在評分上明顯認為,出自雜誌的言論比起來自強姦犯的,更貶低女性。
研究員又把兩組言論給一班 18至 46歲男性看,在不知出處下,他們說較認同強姦犯言論,但在事前講明出處下,則都說較認同雜誌言論。即使研究員故意把兩組言論倒轉出處都是這樣,反映他們較認同強姦犯言論。
負責研究的薩瑞大學心理學家赫加蒂指出,男士雜誌把女人當性玩物的程度令人擔心。他說,雜誌內容「接近性罪犯的語言令人不安, 10來 20歲男性準備迎接愛與性時吸收這些觀念,恰當嗎?」

密德薩斯大學另一研究員霍瓦思更說,受測試男性較認同強姦犯說法,反映他們接受把性犯罪說成有理的一套,超市將男士雜誌放高位遮掩免兒童看到其實捉錯用神,真正受影響的其實是雜誌的年輕男讀者和跟他們交往的女性。
2 : GS(14)@2011-12-13 23:09:4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9&art_id=15887752
男士雜誌內容貶低女性的程度比強姦犯更甚,除了令男讀者見怪不怪,認為天下女人都是「騷貨」、「賤貨」,甚至霸王硬上弓都沒問題,也令跟他們有接觸的女性用同一套觀念來看自己。
英國之前有調查發現,男士雜誌「做女人最緊要性感」的價值觀,早已在女性間潛移默化, 15至 19歲少女中, 63%寧願做性感模特兒和舞孃,多過做老師和護士。
另一調查則發現,英國女人也相信「女人被強姦是咎由自取」的一套,認為那些跟強姦者接吻、醉酒或衣着性感的受害人自作自受。
英國《每日快報》/《衞報》
3 : abbychau(1)@2011-12-14 02:39:21

So I don't like those mags
4 : 龍生(798)@2011-12-14 03:41:38

跟強姦者接吻...好難以想像喎
5 : GS(14)@2011-12-14 22:12:11

3樓提及
So I don't like those mags


我都無睇wo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91

被人騙怨自己 周顯

1 : GS(14)@2014-06-11 11:50:3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2014年6月11日





【明報專訊】近日來,美亞娛樂(0391)升完又升,有人對我說:「你同李國興咁熟,佢實會畀股票貼士你,你贏唔少啦!」


我說:「係呀,李國興成日畀股票貼士我,而且次次見面都畀,十幾年來,叫我買幾百次美亞娛樂,如果我次次都聽佢話,買番一百幾十萬,家陣持股量已經多過李國興,變大股東喇!」

這令我想起另外的一個投資貼士上的問題:如果有一個人,1元叫你上車買一隻股票,升至2元又叫你買,升至5元又叫你買,到了最後,它升到了10元,他還是叫你買,結果在這時,股價大跌,跌穿了1元,跌到了0.5元。

對於這個人,你應該視之為帶挈你發達的線人,抑或是害你輸身家的衰人呢?很多人都會以成敗來判斷對方是否好人,事實上,我正是有一個這樣的「朋友」,結果,所有的人都同他/她絕交,只有我,繼續和他/她當好朋友下去。

這正如在星期一,我和老友張鴻在福臨門吃中午飯,他說:「被人騙了,是我不夠道行而已,不是他的錯!」正是因為我們抱這個信念來做人,所以朋友才會愈來愈多,而道行也會愈來愈深,能夠騙到我們的天仙局,也已經愈來愈少了。

《西遊記》角色造型太醜

日前看《西遊記》,看了十分鐘。這部電視劇劣評如潮,但我看,還不是太差。不過,化妝水平就……其實如果這些化妝是造面具,那也算是合格有餘,我發現,最別扭的地方是化妝太膠,所有的角色都是毫無表情,這才是最令人難頂的地方。此外,唐僧和觀音太過醜樣,撇開「膠樣」不提,孫悟空和豬八戒的化妝其實化得不差,但也實在太醜了,令人作嘔。換言之,這並不是戲好不好的問題,而是美學觀感的問題:當所有的角色實在太醜的時候,人們根本不會管你拍得好還是不好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47

鹹濕澡堂有秘道賣淫唔驚被人掃?

1 : GS(14)@2016-03-19 22:15:34

內地不少澡堂或休閒中心都暗地提供色情服務,為了逃避警方掃蕩,均各出奇謀。早前有民眾爆料,指福建福州晉安區一家名為「金帝溫泉澡堂」,暗藏賣淫亂象。該家澡堂表面上,是個普通澡堂,但民眾提供一段影片所見,女技師入房後,即時自動自覺脫衣,聲稱向客人提供任何服務。內地記者接報後,假扮顧客到澡堂了解,發現原本平平無奇的澡堂,竟有一度不起眼的木門,「老馬識途」的客人換衣後,便推門而入,門後通道多名女子見有客人經過,即時落力介紹服務,希望得到男客垂青。即使男客拒絕通道上的誘惑,到了休息室,仍有為數近十名的女子用盡各種方法挑逗,例如雙手在男客大腿上游走,或者出言明示提供色情服務,甚至有女子表示,支付108元人民幣的服務費,公司可免除其原本的澡浴費。即使一次次被拒絕,但女子還是會繼續一個接一個上前挑逗。有不少男士經不住誘惑,就跟她們離開。記者後來跟隨一名女子到二樓房間,女子甫入房,即時毫不忸怩脫衣,表示可提供性服務。即使記者聲言怕有執法人員,欲藉詞離開,女子還表示澡堂很安全,如有掃黃行動,老闆會預早知道。福建電視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9/195364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479

搭訕原來被人耍肥妹瘦身變贏家

1 : GS(14)@2016-05-08 01:44:03

前年一個惡意玩笑,令英國伍斯特郡一位胖女決心減肥,今年2月終減去百多磅。現在不但自信漂亮,更有未婚夫疼愛,準備結婚。26歲的穆爾(Finoa Moore)從小到大都是胖女。前年她和男友分手,加上又在炸魚薯條快餐店上班,暴飲暴食,體重上升至高峰約120公斤。有一晚她和朋友去夜店,一名俊男前來搭訕,邀請穆爾跟他的朋友喝酒。而那名俊男的朋友,竟然全都認識了胖女帶回來。男子問她們「知道麥當勞何時開店嗎?」穆爾才知他們是原來是開惡意玩笑,嘲笑她們肥胖。穋爾十分傷心,自此決心減肥,不單打拳,又戒肥膩食物,建立健康生活習慣。今年2月她終於減至標準的70公斤,還認識了未婚夫,準備結婚。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06/196004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729

俄間諜畢業開P大合照身份曝光被人笑

1 : GS(14)@2016-07-12 08:15:45

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50名新生畢業後,竟然有人把大合照放上互聯網,令他們的樣貌曝光,或影響部份人的間諜工作,當局稱將調查事件。有分析認為醜聞反映俄羅斯情報界難再吸納精英,一名前蘇聯特工坦言:「你打算在情報界發展事業,竟一開始告訴全世界你當特工,你真的很夠蠢。」有關相片和片段在互聯網瘋傳,除了50名畢業生樣貌,就連他們的名字亦曝光,令這個國家反間諜和情報機關大為尷尬。有前情報官員擔心外國情報機關已把他們紀錄在案,稱事件將影響他們做間諜的能力。俄羅斯聯邦安全局退役少將米哈伊洛夫(Alexander Mikhailov)斥責這班畢業生「背叛」祖國,「這是叛國罪,沒有人知道他們將在哪裡工作。你怎能把他的照片放上網?他們當中一半應該被辭退,另一半可以投入工作,但必須被訓斥。」事件或反映俄羅斯情報機關未能吸納精英。在蘇聯時代,人們以任職情報機關為榮;但新一代已改變想法,認為進入私人企業賺錢更多。英國《泰晤士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12/196915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4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