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街電陷“創始團隊離職”風波:三大問題成爭議焦點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8/1111444.html

20170528___________.thumb_head

每經實習記者 範文茜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編輯 宋思艱

王思聰“立帖吃翔”過去僅二十多天,陳歐花3億元投資的共享充電寶項目“街電”(全稱:深圳市街電科技有限公司)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

街電創始軟件團隊因股權縮水、大股東海翼股份(全稱:湖南海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股權承諾未兌現等原因集體離職。在社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

海翼股份(839473,OC)於5月26日、27日兩次發表公開聲明。承認“在A輪融資時采取了低於員工限制性股票轉換時預計的估值”(給員工的股票是按2.5億左右的估值算,但A輪實際估值只有1.5億),但最終股份價值並無受損。

雙方的矛盾爭議點在哪里?發表的聲明是否與事實有出入?5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采訪了街電部分離職員工,以及海翼股份發言人張希。 

部分離職員工不滿股權被稀釋

5月4日晚,聚美優品宣布斥資3億元投資共享充電寶項目“街電”,被王思聰潑了一盆冷水,如今又面臨創始團隊員工離職風波。

5月26日,有網友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爆料稱,由於“承諾的股權不兌現、現有的股權被稀釋成廁紙”,街電創始軟件團隊及硬件負責人全體離職。記者第一時間向街電CTO嚴景求證,但未得到其回應。

作為一家目前正處於“風口”上的熱點公司,該消息傳播度甚廣,海翼股份在26日當天也迅速作出澄清聲明,承認在A輪融資時街電持股員工股份比例被稀釋,但融資完成後,海翼拿出了自己所持的街電股份對員工進行了補差,補差部分的工商手續正在辦理中,持股員工最終股份價值並無受損。

陳歐當天也作了表態,在接受《財經天下周刊》、36氪等媒體采訪時,他表示,在風口到來的時候,團隊員工流動很正常,不必過度解讀。且聚美、海翼都對街電註入了團隊(目前有幾百人),並拉上了淘票票高管原源做CEO,現在的團隊比之前更強,這樣的變動在他看來並不影響業務。

第二天“劇情”有了反轉。5月27日上午,街電原軟件研發主管陳亮代表街電創始軟件團隊全體成員在“脈脈”上發表了駁斥海翼的聲明,逐條闡明部分描述嚴重偏離事實。多位身份認證為街電職員的員工予以證實。

陳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準確地說,是整個軟件團隊和硬件研發總監、項目經理,還有數據中心總監,都提出離職了”。陳亮稱,聯系律師希望通過合法途徑爭取自己的權益,“離職員工處於弱勢地位,估計會很難爭取到自己應得的東西了,但依然要站出來發聲。”

5月27日晚,海翼股份在其官方微博再次發表聲明,對離職員工提出的幾個質疑點作出回應。事情發生以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街電部分離職員工,以及海翼股份發言人張希。

海翼:相關員工股權價值未受損

從海翼股份及離職員工的三份聲明來看,主要爭議點集中於持股員工的股權是否被稀釋、承諾是否未兌現、員工利益是否受損。

需要了解的背景是,街電源於海翼股份於2015年初內部孵化的創業項目,風口起來以後,2016年成立了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獨立運作。根據海翼股份2016年年報,街電科技屬於其全資控股子公司。

街電科技成立後,原項目組中 11 位研發成員轉為街電員工,他們原持有海翼股份的1/4獲得保留,剩下的3/4按兩家公司估值比例轉化為街電股份。

根據海翼股份的說法,為加速融資進程,“街電在完成A輪融資時采取了低於員工限制性股票轉換時預計的估值。”也就是說,海翼當初給員工承諾的股票價值,是按街電2.5億元的估值計算,但最終獲得A輪融資後只有1.5億元估值。上述員工股權確實縮水了。

對此,海翼發言人張希表示,“11位員工對項目的感情非常能夠理解,大家心理上肯定是很不舒服的,所以海翼也讓渡了部分股權,對街電員工進行補差。目前手續還在進行中。”街電創始團隊成員林靜(化名)稱,這是持股員工本就應得的權益,並且跟海翼多次交涉爭取得來,海翼此舉是被動而為之。

那麽,這11位員工最終的股權價值是否受損?海翼在第二份聲明中算了一筆賬,按照最新估值來算,1/4海翼股份價值1027萬元(不含原CEO王哲),那麽3/4股份應轉化為2054萬元人民幣的街電股份價值。而目前街電估值5億元,員工持股比例為4.469%,相對應的股份價值是2234.5萬元,並未受損。

張希表示,為了能快速拿到融資,創業團隊成員股權被稀釋的情況其實很常見,“可能是他們觀念上沒有轉變過來,如果這個項目敗了的話,融不到錢,你拿到再多的股權都沒有用。” 

來電CEO袁炳松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采訪時認為,共享充電寶這事兒需要錢,股權肯定會被不斷稀釋。真到那一天,作為一家公司的創始人,靠股權可能已經不行了,更多是如何保持控制權的問題。

部分細節仍存疑

記者註意到,海翼股份在第一份聲明中稱,原項目組的11位研發成員轉為街電成員後,原持有海翼股票的3/4轉化為了“街電期權”。

街電離職員工在聲明中強調:“我們轉換的是街電的有限合夥人股權,而非期權,均有證據證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向海翼股份發言人求證,對方表示自己並不是很清楚財務上的細節,會在向公司財務負責人了解後給予答複,但記者記者發稿時尚未收到對方回複。

其次,海翼股份稱競爭對手“惡意挖獵”街電員工,導致部分員工離職,並“驅動這部分員工以不當行為對街電業務造成傷害”。對此,街電軟件團隊成員予以否認,表示在此工作期間絕無任何一人接受競爭對手提供的崗位,指海翼的說法是“惡意誹謗”。

記者也就上述問題向海翼股份發言人核實,但其並未作出正面回應。

海翼股份尋求主板上市 共享充電寶利潤太薄遭“嫌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