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越虛榮,越商業

http://www.eeo.com.cn/2012/0502/225716.shtml

經濟觀察報 宮大為/文 「***在我們約好的時間到達,全然不是雜誌上那個全副武裝的她。私下的她穿著隨意,一身簡單的T恤牛仔褲,回答我的問題時內心堅定,不閃躲。面對外界的種種流言她都不懼怕······」

你是不是也對這樣的句子感到熟悉,好像所有女明星都能用這個萬能句式開頭。是的,有這種疑問的不只是你。英國記者托比·楊在最有權勢的時尚雜誌《名 利場》工作了一年半後,也有這樣的疑問,那的編輯個個機靈又聰明,唸過很多書,但是為什麼總是不厭其煩的圍繞著紐約上東區名媛和好萊塢明星,寫著重複的八 卦呢?

公關式寫作語言

這要從他們的工作方式說起。

江南是《Men's Health》的資深時裝編輯,他的工作就是和各大服裝品牌們維持良好的關係,在需要拍懾服裝大片時挑選適合的明星,指揮助理一遍遍不厭其煩地打著電話借來公關樣衣。

他每個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工作量浩大的拍片,成堆的樣衣擺在數個大箱子裡,皺成一團,哪怕你是迪奧或者愛馬仕,服裝助理一件件地將衣服熨服帖,擦掉 樣鞋上的灰,請來的明星坐在一旁閉眼化著妝,有一搭沒一搭地回答著編輯的問題。這是最差卻最常見的採訪環境——能指望明星在一片嘈雜中跟你掏心掏肺?

其實,哪怕明星坐在五星酒店安逸的高級餐廳裡,你也不太可能聽到真話。在和明星正式見面採訪之前,編輯們都要過五關斬六將。《時尚先生》的葉三近兩 年做了將近60個明星報導,在她眼中,記者永遠不可能接觸到明星的真實狀態。採訪前,明星經紀人要審查採訪提綱,那些敏感的問題早就被刪掉了,明星總是在 有新作品上映前才會特別活躍地出現在時尚雜誌裡,不談新作品,談什麼?葉三也時常在雜誌拍懾服裝大片時去採訪明星,但效果往往不佳,不得不在後來再補郵件 或電話採訪。

江南從來不會問明星感到尷尬的問題,他的做事原則是事先一定要和明星經紀人充分溝通,「時尚雜誌和報紙不同,報紙做完採訪就可以走了,但是我們要明 星空出一整天時間拍片,還要做採訪,以後可能還要出席我們主辦的商業活動,我們聯繫比其他媒體緊密得多,這決定了我們必須和明星維持良好的關係。」

事實上,編輯只是決定你最後看到稿件的其中一支微不足道的力量,除了編輯,明星經紀人、大的電影公司、可能與明星關係甚好的主編,最重要的,還有雜誌的衣食父母——廣告商們,都會讓一篇文章的最終面貌和編輯最初完成時截然不同。

葉三是專題編輯,對待明星的態度相對中立一些,她的經驗是,女明星無論怎麼寫都很沒有閱讀快感,因為在如今的明星制度下,她們都是面譜化的芭比娃 娃,男藝人情況稍微好一些,公眾更容易看到男明星的性格。事實上,包括《智族GQ》、《ELLE MAN》在內的幾本一線男刊都在逐漸加大文字力量,邀請 了眾多知名寫手為其寫稿,而女刊還更多停留在偶像時代。

去年郭美美登上國內某著名女刊讓時尚雜誌集體背了一次黑鍋,以往,無論怎麼寫,大家的態度多是笑笑而已,媒體說話本來就有誇張成分,時尚雜誌更是造夢。但郭美美的事件還是激怒了公眾,一個以負面形象示人的公眾人物,時尚雜誌何必幫著她去洗白?

《His Life》出版人助理何智告訴我,基本上他的編輯還是會對報導明星進行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公眾形象只要正面、健康就可以,更重要的是得 好看。至於其他水平,那不是時尚雜誌考慮的事情,他有粉絲,有人看,符合雜誌的價值觀就可以了;葉三也寫過有爭議的芙蓉姐姐,她更傾向於歐美同行對待公眾 人物的寫法,多寫細節,拉長跟明星相處的時間,儘量客觀還原採訪時的狀態。

這種形式頗似媒體慣常操作的「軟文」,雜誌出版人李玩評論娛樂刊物經營中說的正面報導,同樣適用於時尚雜誌,這種報導「不是說廣告軟文似的歌頌,它 是指有正面意義的報導,是對明星的個人價值有提升的資訊內容,評判的標準是對娛樂產業有無助益。熱點的娛樂事件誰也不會遺漏,報導的出發點不一樣而已,粗 略點說,明星吸毒飈車,你報導是監督他改正做個好人,還是踩死算數,行家知道區別。」

真正不受時尚雜誌待見的明星,是那些工作態度不專業的。遲到、裝模作樣,是最常見的毛病。葉三的觀點是,「真正大牌的明星都是不遲到的,因為他的時 間比我的值錢。」有一次,她在香港採訪劉德華,採訪就在拍片間隙有一搭沒一搭地進行,她因為前一天工作太累在現場打瞌睡,劉德華每經過她身邊一次都要善意 地提醒她別睡了,她覺得這是對方的敬業;另一次在大片拍攝期間採訪范冰冰,因為現場混亂採訪效果不盡如人意,就和范冰冰約好後續補采,當晚,范冰冰打了幾 個電話補上白天的採訪。

類似的細節,通常都會被編輯們加進稿子中。聰明女星知道無形公關最具有說服力,只有這樣,才能和雜誌維持良好的關係,擁有長期而穩定的曝光率。不信你看市面上哪本男性刊物沒用范冰冰做過封面?

最虛榮也最實際

吐槽時尚雜誌的明星稿件,說回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對時尚雜誌有個性質的誤區,更多時候,時尚雜誌不過是在向公眾展示一個小圈子的生活方式。圈外人缺乏經歷,必然覺得荒誕、可笑。

這才是時尚雜誌的真正功能,在以奢侈品為主要客戶的單一廣告客戶的行業裡,品牌們最具有發言權。所有的一切都是為品牌服務的,那些炫目的服裝大片, 為什麼有的衣服就能直接地標出傑尼亞或登喜路的名稱,有些就只能委屈地掛上一行「私人物品」,排除那些真正的私人物品,你知道這是因為該品牌沒有在媒體上 有廣告投放嗎?

Jacky是一家珠寶公司的公關主管,常常有時尚雜誌要借他們的產品給明星佩戴。一旦他們付費的時候,他總是會不自覺地趾高氣揚起來,在現場會指使 編輯把他們的產品放大再放大,「我們花了錢,這是他們應該做的」。但當拍片並沒有付費合作時,也只好拎著自家珠寶在現場和其他競爭品牌站在一起,被動地等 著編輯挑選。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有錢的品牌總是能出現在所有雜誌上的原因。

這是這個行業最實際的地方,一切版面都是用來維護關係或者進行合作的。這樣的地方不需要寫文章,《名利場》的廣告一年超過1億美金,但是托比·楊抱 怨自己一年卻連3000字都寫不到,他是首席編輯,卻只需要為明星出席party的場景加加配圖,要想看文字性更強的雜誌,請移步,康泰納仕還為大家準備 了《紐約客》。

關於時尚的電影和電視劇不會告訴你時尚編輯的工作狀態,鏡頭裡只會出現香檳和party,編輯們一個個也總是身著盛裝,讓無數年輕人嚮往這個新行 業。但事實上呢,你和奢侈品公關吃著飯開著你以為親密的玩笑時,他心裡正盤算著這個活動你能給他多大的版面回饋,你和設計師大聊心事時,她可能不過是想讓 自己的衣服免費出現在你的服裝大片裡。一切都是資源的置換,身處這個行業,你就能明白什麼叫做: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時尚編輯是維持整個精品行業運轉下的小螺絲,無論外界怎麼攻擊,也改變不了這是一份普通職業的實質,光環更多地屬於平台。時尚集團副總裁蘇芒曾寫到 過,「時尚雜誌是一個造夢的地方」,這句話再精準不過地點出了這種媒體的特殊屬性,它向公眾展示世界最好的東西——最漂亮的明星、最華美的衣服、最貴的手 錶、最好喝的酒,能擁有這些的人在哪個國度都是少數人,但這些東西確實承擔了所有人對於美好得近於虛榮的事物的想像。時尚編輯的功能,就是做一個中間人, 把這些介紹給普通人,用何智的話說,「高富帥們不會親自來告訴吊絲他們是怎樣生活的,人總是對好生活有想像力。時尚編輯就是這個傳遞者,至於有些人真的把 雜誌的生活方式代入到自己的生活中,那是他自己的事。」葉三對於自己的這份工作,說得更直接,「這不過是用來餬口的工作而已。對於圍繞著明星工作,我看得 很簡單,我對他們有智力上的歧視。」

誰知道這是不是真正的女明星

《時裝L'OFFICIEL》五月刊封面女星◆湯唯

她是一個值得為之等待的演員,原本就那樣按著自己的節奏,不緊不慢地前行,忽然之間就給你一個驚喜。她一路打磨出智慧與淡定,第一次進入公眾視線就表現出非同尋常的存在感。5月刊《時裝L'OFFICIEL》對話湯唯:心態好勝過一千種智慧。

《紅秀GRAZIA》第83期封面女星◆周迅

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一次非同尋常的交談。因為這一次GRAZIA 呈現在各位眼前的周迅,不是以品牌代言人的身份,也不是以公益大使的身 份和我們談,而是演員周迅本身,那個最真實,最性情的自己。關於女人、夢想、戲裡戲外的生活,周迅有話要說!盡在第83期《紅秀GRAZIA》雜誌!

《悅己》5月號封面女星◆楊冪

她有著東方人少有的挺秀鼻樑,眉宇間淡淡的,好似有誰在那裡燃了一支香,透出冉冉心事。這是一個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堅持和看法的女孩,她喜歡問自己為什麼,卻不會輕易給出答案。面對她的超高人氣,我們也有好多為什麼,要她馬上給出答案。——《楊冪 年輕更要全力以赴》

《嘉人》5月刊封面女星◆高圓圓

她是高圓圓。這個時代最美好的女演員。有的人只是美麗,而有的人美好。有的人有魅力,有的人有人格,但是同時有人格魅力的人不多。高圓圓是其中之一。她在《嘉人》面前講述自己,優雅乖巧下真實的內心,急需打破,彷彿在期待自己人生的越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42

虛榮的奶黃 蔡東豪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8%99%9B%E6%A6%AE%E7%9A%84%E5%A5%B6%E9%BB%83/

去年半島嘉麟樓迷你奶黃月餅出現搶購潮,強調是真正「搶」,最後出動警察驅散人群,半島登報致歉。原價 258元一盒的月餅,據聞在網上炒至 500元。香港人求仁得仁,今年半島宣布月餅加價近九成,每盒定價 485元,貼近去年網上價。

同一件貨品,一年時間,經濟環境沒大變,加價九成,我好像未聽過。半島管理層作風踏實,這決定明知會引來議論,事前一定經過詳細考慮。我對這決定感興趣,嘗試拆解這決定背後的智慧。

解釋意圖,最傳統方法,是追尋錢踪( follow the money)。半島母公司,香港大酒店( 45)披露, 2012年銷售月餅錄得收入 5,300萬元。熟悉某大飲食集團的知情人士告訴我,該集團營運數以百計中西餐廳、快餐店、餅店等,加起來全年盈利,不及中秋期間賣月餅,原因是月餅利錢深。我不是飲食專家,也看得到,一個盒加四團奶黃,成本有限。

我請教過飲食行業朋友, 5,300萬元月餅收入,扣除物料成本和人工,盈利隨時有 4,000萬元。有專欄作者看到半島月餅的驚人收入,指大酒店應考慮分拆月餅業務上市。這主意當然是開玩笑,但以符合上市盈利門檻,的確是可行。大酒店 2012年(扣除物業估值)盈利 4.4億元,月餅的 4,000萬元利潤,差不多等於一成,盈利貢獻比大酒店在美國的業務(紐約、芝加哥、比華利山三間酒店)還要高。可肯定的是,月餅在大酒店業務中,不是濕濕碎生意,而是有重大貢獻的核心業務。

管理層關心什麼事情,是很現實,誰貢獻大就可得到集團內最多資源,和管理層的關注。我相信月餅加價決定,未必去到主席米高嘉道理層次,但一定由行政總裁郭敬文最後拍板。月餅加價九成,從盈利角度看,對大酒店今年業績有實質幫助。假如銷量不受加價影響,大酒店今年業績則因月餅看俏。

加價對大酒店業績有正面影響,但 285元一盒月餅不少人已經喊貴,半島管理層憑什麼加價九成?理論基礎是什麼?我相信答案是凡布倫( Thorstein Veblen, 1859-1929)現象,世上有一些東西叫凡布倫產品( Veblen Goods),價錢愈高,愈多人想買,例子是名牌紅酒、手袋、車等。八十萬元名牌手袋減價一成,非但不會引來新需求,反而令消費者質疑品牌變 cheap,為救生意而割價求售,形象隨時受損。相反,名牌手袋加價一成,好像是天經地義事情,加價前隨時引起哄動。「貴」是凡布倫產品的賣點,代表着尊貴地位,愈貴即是愈尊貴。

除了提出凡布倫現象,凡布倫最為人知,是提出炫耀性消費( conspicuous consumption)的概念。對有錢人來說,消費目的不是為自己增值,而是給其他人看。有錢人熱衷於奢侈品,最主要是為了滿足虛榮慾望。換句話說,凡布倫產品的實際作用,是炫耀給人家看。

半島月餅加價九成,製造效果是令公眾嘩然,加價行動成為頭條新聞,很多人知道這件事。半島月餅跟其他品牌月餅價錢相差一倍以上,把自己定位為另一階層的產品,以尊貴程度,從此以後,香港有兩種月餅:半島及其他所有月餅。

把月餅定位於凡布倫產品,策劃這決定非常周詳,半島同時宣布把部分收益捐贈予慈善團體。 485元可能是碼頭工人一個星期的飯錢,在貧富懸殊氣氛中,消費者可能會感到內疚。捐錢這一安排為有錢人想好下台階,假如有人覺得 485元買一盒月餅太過分,可安慰自己:「我做善事啫!」

加價九成,半島月餅是否需要加料?我看不需要,月餅做法不複雜,以往質素已不差。沒有人敢質疑凡布倫產品質素, 485元一盒月餅質素一定是好,閣下覺得有問題,是閣下的問題。唯一半島可考慮加料的地方,是包裝,中秋節期間,讓途人看到尊貴客戶買了半島月餅。

家人和我不大吃月餅,一年頂多一盒,收到月餅全部轉贈他人。早幾年有人送了一盒半島月餅給我,我如獲至寶帶回家,受到英雄式歡迎,這一次家人感覺到我的社會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92

我的一點虛榮,一點惶恐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e76c.html

    我前一陣子要找些同事共事,來了三百多封信,其中一半是碩士和博士。

    那一瞬間我是有點驚訝的。

    我從未隱瞞我的過往,一個滾爬在爛泥地里成長的前任包工頭,能夠讓這許多精英人士來追隨我做事嗎?誠惶誠恐,一些時間的自卑和一些時間的迷茫,不知我怎樣帶領這些高智商的才華橫溢的人們前行。

     實際上,我被嚇了一跳,進而我不知道能否支撐這樣一個豪華的渡船。

     當我猶疑的給幾個博士寫信,坦誠說起我對智庫前程的顧慮,以及我的保守態度。許多人回信說,我們願意免費為你做事,一起支撐智庫。其中一位甚至從溫哥華跑到了上海,以致於我剛寫完回信,他馬上告訴我他已經到了上海來響應我。

     而我們幾個人遇見,在辦公室附近喝了一下午咖啡,幾個人的價值觀碰撞,以及其對包括地產業投資的見解,都展示了非同小可的學識和深度,由於我第二天預備出差幾天,缺乏時間,於是我們晚間繼續閑談到十點。

     我們一起瀏覽裝修中的辦公室,說起哪些座位放在哪里,交易室在哪里,會議桌放哪里的時候,是在憧憬著一個願景。且不僅僅是生意,還有一些價值觀的融合。

     理想主義總是虛無縹緲的,夢想需要建立在金錢之上。

     現在,我知道這個擔子有多重了。

     是的,有一絲絲虛榮,也有一點點惶恐。

     然而,放棄嗎?前行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66

一樓一古:虛榮掛帥 賣海市蜃樓

1 : GS(14)@2013-05-22 13:11:5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520/18264968
廣告「信一成都死」人盡皆知,以往平面廣告底部必寫「這幅發展地盤的相片、圖像、繪圖、素描是按畫家對該發展地盤之想像感覺顯示出來,這圖片並非按照比例及可能經過電腦圖像修飾處理,建議買方作地盤實地考察以獲取對本發展地盤、其周圍地區及環境較佳的了解。」字句往往不顯眼,新例才剛實施,兩樓盤廣告內的提醒字眼明顯放大不少。「九七以來,我們看到房地產廣告所賣的虛榮越來越提升,即使一個只有二三百呎的樓盤,依然在販賣一種虛榮、中產的心態。原因是香港已無好的地段,不再個個盤背山面海,亦很難想出新的構思,所以賣一個夢便算。」聽過著名品牌設計大師李永銓分析樓盤廣告的這番話,腦裏浮現一個想法:準買家都是「鹹魚」。意象式的樓盤廣告勉勵他們做人要有夢想,不要做鹹魚,心底一句是叫他們作「水魚」,最後這批水魚收樓時或怒極反肚變死魚,方夢醒做條鹹魚才可翻生。何謂意象式?廣告常出現夢一般的畫面,包括歐洲貴族奢華生活、古典音樂、背山面海景致、未來交通系統等,顛覆視覺和傳統地理概念。至於鹹魚的真身是誰?李永銓的答案是中產。「當年逃過負資產的那一批業主,十幾年後已供完樓,賺了錢繼續投資買樓,其間亦在累積財富,有餘裕的金錢,這班年齡約45歲的人當然是中產,他們才是真正的地產追求者,很多人擁有不止一個物業。即使持續低息,前一代不斷買,後一代無能力買,造成現今的失衡現象。」政府不斷在賣來港遊客增長幅度,GDP升幅倍增,不過,李永銓慨嘆:「但我們並沒有過得更好,這種政策背後,犧牲了我們的生活質素,未來居住的樓越來越細,樓價越來越貴,中小企越來越難生存。」
2 : Sunny^_^(11601)@2013-05-22 13:25:00

"前一代不斷買,後一代無能力買,造成現今的失衡現象。"

又唔係既...後一代又唔一定要買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15

【樓盤廣告】浮誇到盡販賣虛榮心 品牌設計師:都係騙局

1 : GS(14)@2016-10-17 08:09:56

馬鞍山迎海‧御峰用「鯨吞天下」詞語放在宣傳標語中,霸氣無極限。(網上圖片)



「氣度,鯨吞天下。」望着馬鞍山迎海‧御峰的宣傳標語,看着迎海‧駿岸的影片廣告,偌大的鯨跳來跳去,為大型零售品牌做設計的李永銓(Tommy)驚訝說:「佢真係擺條鯨魚喺度,白痴又霸道。」他認為樓盤用鯨作圖騰,算是近年浮誇之極致,標榜有空間、綠化帶、藝術品,「講到好似宇宙最強。」



香港樓盤廣告在七、八十年代相對平實,九十年代至千禧年代,浮誇發揚光大,直至3年前,《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生效後,近年樓盤廣告浮誇度有所收斂,慢慢反璞歸真,我們回顧一下浮誇進化歷程。


方法一:偽西方


96年落成的加州豪園,電視廣告有云:「四周洋溢繽紛美洲風情。」你以為真的去了美國?其實只在元朗而已,以為是低密度豪宅?Tommy認為只是排屋,密度高,跟加州當然有天壤之別吧。


方法二:深奧樓盤名


對樓盤名摸不着頭腦?不要緊!有些發展商一早想到在售樓書中,細心教你如何唸,增進語文知識,真係多謝晒。例如06年落成的何文田灝畋峰,售樓書附設樓盤讀音及解說,不知讚它是貼心還是畫蛇添足。Tommy認為任何產品連名字都叫不到,無法紅起來,「咁難讀嘅名放喺一般零售產品,死梗。」


方法三:西洋圖騰+洋妞+假大空字句


在2007年建成的曼克頓山,售樓書中女模旁邊有句:「沒有比親手抱著奇蹟,更見奇蹟。」解不通不出奇,正如曼克頓山在香港的美孚出現,亦不是奇蹟。千禧年的樓盤,多用外國模特兒為主角,似懂非懂,不知所云的語句比比皆是,浮誇又提升了一個層次。記者:梁慧琳攝影:潘志恆、周旭文


資深品牌設計師李永銓,認為千禧年的樓盤愛用不知所云的假大空語句,讓有意購買的人覺得自己有藝術細胞。(蘋果日報)

為免大家遇上難讀樓盤名字太苦惱,售樓書教埋你讀,唔知好嬲定好笑。(蘋果日報)

千禧年代的樓盤多用洋妞作廣告主角,吸引大家購買。(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17/198029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4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