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資金“脫虛向實”苗頭初現 去年12月企業中長期融資增長超預期

央行周四公布了2016年12月的金融數據,社會融資總量遠超市場預期,其中居民住房按揭貸款的增速有所放緩,實體經濟最相關的企業中長期貸款超預期增長。分析人士指出,這一方面是因為今年3季度以來宏觀經濟企穩使得企業貸款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央行加強MPA(宏觀審慎評估)的考核使得銀行理財等表外資金重回表內,推高了年末貸款的增長。

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55.01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個和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48.66萬億元,同比增長21.4%,增速比上月末低1.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6.2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6.83萬億元,同比增長8.1%。全年凈投放現金5087億元。

“M2增速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是外匯占款的減少影響基礎貨幣的投放,不過央行通過去年3月降準以及後續的加大公開市場操作還是保持了金融市場流動性的穩定。”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

與此同時,M2和M1剪刀差繼續收斂至10.1%。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分析稱,“M1-M2剪刀差”繼續縮小,表明企業層面的流動性陷阱進一步減弱,與企業投資回暖相匹配。M1-M2剪刀差在8月之後開始收斂,固定資產投資當月同比恰恰也在8月之後開始回升,這表明企業有錢不投資的局面正在發生變化。結合12月的中長期信貸增長的情況,預期12月固定資產投資將進一步上行。

“從去年12月M2增速11.3%來看,預計2017年M2的增長目標為12%左右更加符合當前經濟金融的形式。”溫彬告訴記者。

值得註意的是,12月社融數據遠超市場預期,而超預期的並非與房貸有關的居民中長期貸款,也不是常規年底沖規模的票據或短期貸款,而是與實體經濟最為相關的企業中長期貸款。

12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63萬億元,與上月基本持平,略低於2015年12月的1.92億的社融規模。結構上看,12月新增社會融資主要增長來自於兩個部分,即新增人民幣貸款和新增委托貸款,兩者分別增加9971億元和4057億元。以信托貸款+委托貸款+未貼現融資票據核算的非標增加7320億元,除2016年2月異常點外,為兩年來最高值。

鄧海清指出,12月,受到資金緊張影響,債券融資受阻,體現在社會融資規模上即企業債券融資凈減少1117億元,創企業債市場存續以來單月最大幅度的凈減少。12月資金過度緊張導致企業債收益率實際高於貸款利率,或導致部分企業從債券融資轉向信貸融資或非標融資,從而部分推高了12月信貸和非標融資規模,但如果考慮在新增信貸和新增非標規模中減去債券融資的替代效應,貸款和非標仍然超過正常增幅,表明企業確實出現大量資金需求。

值得註意的是,在居民中長期貸款小幅下降的同時,企業中長期貸款的規模在12月超預期的增長,為2010年以來的第二高值。

溫彬認為,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去年3季度以後宏觀經濟企穩,企業新增貸款需求也在增加。二是央行通過MPA宏觀審慎的考核進一步加強對表外業務的管理,包括銀行理財等等資金又重新回到銀行表內,這也推高了年末信貸的增長。

“如果12月企業投資和中長期貸款相互印證,則表明中國經濟確實顯著好於市場預期。”鄧海清稱。

不過,盡管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速有了小幅回落,為2016年的最低水平,但從占比來看,“住房按揭仍然要占人民幣貸款將近一半的規模。”溫彬認為,按揭貸款仍然保持比較高的增長水平,主要是因為去年10月以來進行的樓市調控政策具有一定的時滯效應,市場還在消化此前積累的量。今年隨著各地房地產調控政策的落地,房地產交易量下降,住房按揭的增速也會有所放緩。企業部門的中長期融資占比也會較2016年有進一步的回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046

任澤平:貨幣政策中性偏緊防風險,推動資金“脫虛向實”

2月17日央行公布了2016年4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人民銀行下一階段將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更好地平衡穩增長、調結構、抑泡沫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為供給側機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對此,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等人作出點評:

1、核心觀點:央行對經濟企穩回升的信心有所增強,但對通脹預期上升並不十分擔心,貨幣政策把防風險放在更重要位置,轉向穩健中性甚至中性偏緊。央行強調了“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的雙支柱政策框架,在新貨幣政策框架下啟用貨幣市場“加息”,調節好貨幣閘門,限制投資投機性購房。貨幣政策轉向中性偏緊的目的是防風險去杠桿,支持實體經濟,實現“脫虛向實”。

近期信貸和投資超預期,房市債市調控之後銀行增加了對實體經濟的貸款力度,地方政府換屆完成後的投資沖動帶來基建投資超預期,企業盈利改善帶來前幾年被推遲的設備資本開支大幅增長,外需改善和匯率貶值推動出口回升。考慮到一季度信貸和投資超預期,這一輪景氣周期複蘇有望持續到二季度,因此貨幣政策中性偏緊有望延續到2季度。行業景氣從上下遊向中遊傳導,行業輪動,中遊崛起,利好股市。

2、把防風險放在更重要位置。

在央行4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強調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同時,也強調了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防止資金“脫實向虛”、“以錢炒錢”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桿行為,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由於去年大量流動性引致的一系列委外和杠桿、房價暴漲等,貨幣政策已經全面轉向防風險。雖然隨著四季度鎖短放長、MPA考核、重啟限購限貸等,金融風險得到了一些抑制,但目前政策仍然高度警惕。

3、央行強調了“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的雙支柱政策框架。

貨幣政策可以補足宏觀審慎政策的連續性,而宏觀審慎政策也是貨幣政策的有益補充。在專欄一中,央行特意強調了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宏觀審慎評估,並表示將逐步探索將更多金融活動和金融市場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未來MPA考核仍然有繼續加嚴的可能,且新政策框架也夯實了貨幣政策不松的預期。

4、新貨幣政策框架下的“加息”啟用,調控框架轉型。

央行強化價格型調節和傳導,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暢通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抑制資產泡沫,防止“脫實向虛”,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8 月下旬和 9 月中旬,綜合考慮經濟運行、流動性形勢以及市場“以短搏長”現象較為普遍等情況,中國人民銀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先後增加了 14 天期和 28 天期逆回購品種,適當延長央行資金投放期限,對於防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發揮了積極作用。2017年1、2月央行先後上調MLF、OMO、SLF公開市場利率,央行的解釋是,中標利率上行是市場化招投標的結果,反映了 2016年 9 月份以來貨幣市場利率中樞上行的走勢,是在資金供求影響下隨行就市的表現。

5、限制投資投機性購房。

雖然對於貨幣政策是否關註資產價格國際上存在爭議,但央行在專欄四《資產價格、貨幣政策與住房金融宏觀審慎政策》中明確表態,防止資產價格泡沫離不開宏觀審慎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需更好地發揮“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政策框架的作用,強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住房。同時,央行也註意到,一是結構性特征較為明顯,一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價格走勢差異較大;二是供需具有一定剛性,住房是基本生活需求,其供給受土地供給限制。因此,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主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更為重要的,是從完善財稅制度、改進土地占補平衡等方面入手,從供給端解決房地產供需錯配問題,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當前房地產調控主要是限購限貸控制短期需求,而房貸利率處在歷史低位,熱點城市土地供給不理想,個別城市甚至要凈減少建設用地,長期機制建立不理想,局部區域房價壓力仍存。

6、調節好貨幣閘門。

在貨幣環境的描述上,央行將上季度的“靈活適度”改為“中性適度”,另外,央行還強調了“調節好貨幣閘門”,在一系列房地產泡沫和金融風險面前,貨幣政策進一步邊際向緊,寬松概率降低。

7、央行對經濟企穩回升的信心增強,但結構性矛盾突出。

央行認為,從國際上,全球經濟總體呈現複蘇態勢,部分發達經濟體增長可能加快。從內內,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在適度擴大總需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三季度以來經濟回升勢頭有所加快,民間投資增速也出現了小幅回升。但央行也認為,經濟運行對房地產、基建的依賴有所上升,近期企業效益改善尚主要集中在煤炭、鋼鐵、化工等上中遊行業。

8、通脹預期上升,但央行對通脹相對放心。

央行認為,從物價形勢看,通脹預期有所上升,當前全球經濟總體呈現複蘇態勢,部分經濟體經濟趨向好轉,全球通脹預期有所變化。但是,央行預計基數因素可能導致未來一段時間物價漲幅放緩,認為未來物價的上升動力及下降風險並存。在專欄三中,央行特意提及PPI的近期上升主要受供給出清和需求改善帶動,有助於防止通縮預期,改善企業利潤。央行對未來物價持相對放心的態度,且認為目前的PPI回到高位存在一些利好,因此貨幣政策不太可能過緊。

9、支持去產能、基建和實體經濟。

這次報告強調了對鋼鐵、煤炭去產能的金融支持,繼續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及鐵路、船舶等重點行業和領域轉型調整的金融服務,加大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及養老等新消費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793

北大學者:解決“脫虛向實”,要讓風險資金與風險項目對接

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日前舉辦的“思想光華”媒體沙龍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劉曉蕾稱,資金“脫虛向實”最根本需要解決的是,“有風險的實業項目需要資金”及“有些人/資金願意投資風險項目”這兩者無法對接的問題。

3月28號,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於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銀發〔2017〕58號,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高度重視和持續改進對“中國制造2025”的金融支持和服務,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制造業發展的難點痛點,著力加強對制造業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

劉曉蕾稱,需要解決“向實”問題的不是大國企,不是有房地產抵押的大公司,因為他們“不差錢”,也很容易融資;對於一些利潤率很低的傳統制造業,逐利的資金是不願意投資的,反而那些風險很高的“雙創”企業、小微企業,創新性的高端制造業是當前真正需要支持的。

她認為,對於風險很高的企業,讓沒有那麽高風險承擔力的資金支持它是不現實,也是不應該做的。金融業是“高風險、高回報”,在有效的市場里,雖然風險很高,但是帶來高回報,仍然有追求高風險的資本進入。現在沒有做到這一點,部分原因是由於多年來隱性擔保和城投債的定價失衡。城投公司的債務比率是最重要的指標,風險越高,回報就應該越高才對,但是恰恰相反。很多人買城投債的時候,看的不是城投,而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會兌付,地方債務反而跟它相關,這明顯是風險定價失靈的問題。

基於“風險定價”失靈的解決方案需要投資者教育、讓市場自己解決和發揮監管作用這三種。

劉曉蕾解釋道,在中國,由於普通投資者教育嚴重不足,散戶眾多,而現有維穩體制下,剛性兌付難以打破。只有普通投資者接受了債權產品是有風險的,才能真正打破剛性兌付。此外,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政府的產業政策應該通過把資金交給專業的VC/PE資金運營來實現。要區分“以為債權投資沒有風險”和“願意投資有風險的項目”這兩類人,不能為了保護第一類人而切斷第二類人的融資渠道。

對於政府來說,要發揮監管的作用。她認為,應該區別“詐騙的風險”和“項目本身的高風險”這兩類風險。由嚴格監管來杜絕第一類風險,由市場來承擔第二類風險。比如P2P跑路的詐騙行為,就要嚴格監管;智能機器人等高風險的項目投資,是否要投,就由市場來決定。在甄別合格投資人以及對投資額加以限制的條件下,建議放開200人的投資限制,允許願意承擔風險的投資人以股權的形式直接參與到實體經濟的投資中來。

劉曉蕾總結道,資金“脫虛向實”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風險資金(供給)與風險項目(需求)的對接問題。要實現這個對接,就需要有效的風險投資渠道。監管的作用,在於保障投資渠道的暢通,從而讓逐利的資本去自發實現有效的資金配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06

監管收緊之後,區塊鏈要加速脫虛向實了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8/0118/166956.shtml

監管收緊之後,區塊鏈要加速脫虛向實了嗎?
曾響鈴曾響鈴

監管收緊之後,區塊鏈要加速脫虛向實了嗎?

不做ICO,區塊鏈還能怎麽玩?

文 | 曾響鈴

來源 | 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16日晚,深交所深夜“喊話”強化區塊鏈概念炒作監管,近期上交所也開始密集“敲打”。上交所判斷,區塊鏈技術仍處於開發階段,尚難以形成穩定業務,概念炒作跡象比較明顯。相關消息一出,兩市不少上市公司迅速發出公告,撇清與區塊鏈的“曖昧關系”。

收緊監管對於區塊鏈的長遠發展而言,其實是一大利好。因為,當“蹭熱點”的投機者一一離場,堅持到最後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當前區塊鏈技術仍處於發展的早期,應用場景仍待設想、實現和驗證。而這背後,又隱含著區塊鏈這個風頭齊平人工智能的技術革命應有的進化邏輯。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相較於A股、美股前一陣子區塊鏈概念的喧囂,港股卻顯得平靜許多。

不愛炒概念,港股“絕緣”區塊鏈炒作

總結起來,美股上“大顯神通”的區塊鏈如下表:

響鈴:監管收緊之後,區塊鏈要加速脫虛向實了嗎?2.jpg

通過數據匯集,很明顯能夠發現這些個股的幾個共同特征:

1、都來自納斯達克或者納斯達克場外,沒有紐交所個股。

2、股價長期低迷,例如人人網股價長期在10美元徘徊。

3、大部分個股盤面都很小,仙股“中網載線”暴漲前總股本才1000多萬美元。

4、許多個股暴漲後都有快速回落,存在明顯的套利出局現象。

在A股,四方精創、飛天誠信、暴風集團、新晨科技、禦銀股份、贏時勝紛紛漲停或大漲,所謂的“區塊鏈”版塊也一度十分喧囂。然而,港股就沒這麽熱鬧,獨苗區塊鏈集團0364.HK的境況也是“慘不忍睹”,除了改名的那一天蹦跶了一下,低迷依舊。

響鈴:監管收緊之後,區塊鏈要加速脫虛向實了嗎?3.jpg

很顯然,以炒作為主題的大部分區塊鏈個股都不太喜歡港股這個市場,坪山茶業興沖沖改名區塊鏈集團後的“遭遇”也讓這平淡的日K線體現得淋漓盡致,遠沒有出現納斯達克或者A股上的行情。究其原因,無非是港股的對炒作概念的打擊遠甚於對比的市場,這與港股在2017年6月份開始的老千股整治直接相關。

不做ICO,區塊鏈還能怎麽玩?

港股在區塊鏈上的沈默被美圖(HK:01357)所打破。1月5日,將要涉足區塊鏈的消息讓該股大漲超過11%,成交量1.52億。雖然美圖方面尚未正面回應,但美圖董事長蔡文勝對區塊鏈技術關註從去年12月上旬就已經開始。也許是嗅到了某些味道,美圖整體的股價在1月5日當天暴漲了11%。近期股價雖然有所回落,但依然受到港股投資者高度關註。

許多金融、互聯網的媒體都迫不及待冠之以“港股區塊鏈概念第一股”的稱謂,而事實上,美圖在港股這樣一個市場上大漲,反映的卻是區塊鏈本身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和解決路徑,其中最關鍵的在於,並非只有ICO才能做區塊鏈。

在普遍的理論中,區塊鏈有1.0(單個代幣,例如比特幣)、2.0(金融體系,例如外匯交易)、3.0(全行業應用)的發展進程。但成也蕭何敗蕭何,比特幣帶動區塊鏈的風潮,瘋狂的行情也把區塊鏈限定在了代幣領域:老玩家的以太幣、萊特幣,新玩家的玩客幣、RRCoin、暴風BFC積分……都在一定程度上效仿著比特幣,仿佛只有搞代幣才能算是區塊鏈。

而事實上,不做ICO同樣可以做區塊鏈,而且價值和意義會更大。去中心化的信任體系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有強烈的需求,也更能體現區塊鏈的價值,我們能看到很多非ICO的區塊鏈實踐做得非常成功也非常踏實,在真正解決企業、社會發展中的諸多問題,也通過非ICO的實踐讓更多人了解區塊鏈、認同區塊鏈,例如京東、阿里、騰訊等大佬級互聯網公司的區塊鏈產品就更多體現出了實用價值而非炒作。

針對供應鏈內產品流轉過程中的假冒偽劣問題,京東搞出了區塊鏈防偽追溯開放平臺,利用區塊鏈所具有的數據不可篡改和時間戳的存在性證明等特質來實現商品的溯源,用戶端可以通過APP掃碼簡單直接查詢到產品的所有信息,比如牛奶的牧場來源、飼養方式甚至飼料成分。阿里也有類似產品,而騰訊的“公益尋人鏈”通過鏈入多家尋人機構與網站,突破信息孤島,提高尋人運作的效率,而其針對TUSI物聯網聯合實驗室與Intel在區塊鏈上的合作,通過區塊鏈的特性提升物聯網應用場景中安全防護能力,也是避開ICO做區塊鏈的代表。

作為最大的圖像社交平臺,坐擁4.8億月活用戶(來自美圖官方的數字),美圖的變現一直被熱心輿論調侃“守著金礦沒開挖”。無論如何,蔡文勝對區塊鏈技術的關註,也一定或多或少關聯到“變現”這個關鍵詞,利用區塊鏈技術結合美圖主營業務,改變且優化現有產品結構,激發月活用戶的價值。

美圖目前的諸多變現方式中,電商無疑是最靠譜的方式之一,而美妝產品對供應鏈的要求更高,消費者(尤其是美妝女性)對產品效果特別敏感,色號色系親膚性的差別一使用就能感知,如果說在電商領域還存在著類似型號、功能完全一致的產品的替代空間,美妝產品則必須做到到手產品與客戶下單的產品完全一致,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美圖的電商比京東、淘寶更加如履薄冰,也因此,美圖的區塊鏈技術開發很大程度上會應用在電商供應鏈上,保證美妝產品的用戶體驗。

此外,龐大月活用戶群體的粘性維護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走社區路線是美圖一直以來提高用戶粘性的手段。也許區塊鏈無法改變人性,但區塊鏈改變了結點與結點之間的信任方式,對於當下社交場景里的各種欺詐、冒充(廣告、營銷等目的)行為有著直接的制止作用。一方面,區塊鏈可以為美圖的社交提供更加透明、公平的環境,時間戳的存在讓所有數據可查、可追溯、不可篡改,對於規範社區行為很有幫助。另一方面,區塊鏈對於信用價值的記錄可以讓那些品行良好、有更多的貢獻的用戶獲得量化價值,能夠換取其他社區資源。所以,利用區塊鏈對個人身份的唯一識別來保證社交圈子的純正和有效從而增強用戶粘性,也應當會是美圖利用區塊鏈技術的方向。

就在15日,美圖也首度向媒體回應了區塊鏈傳聞,表示公司對區塊鏈技術關註研究已久,目前正在尋找合適的方式進入這一領域,但絕對不會涉及ICO。

總結起來,美圖的區塊鏈之所以能夠受到監管嚴格的港股所認可,成為輿論口中的“港股區塊鏈概念第一股”,不過是在於它給出的區塊鏈想象空間更加實際一些罷了:不糾結代幣體系來圈錢,應用領域向JAT看齊,布局謹慎沒有激進的動作;另外,很多時候做代幣都是缺錢的表現,而往往跳出金融的區塊鏈的應用都需要較強的業務基礎,不是憑空創造的概念,更容易讓價值投資者安心。

投機風潮下,識別區塊鏈投資到底有沒有“訣竅”?

謹慎的港股對美圖區塊鏈概念的認可,或許也給了那些真正想要在區塊鏈概念個股上做價值投資的投資者一些參考,至少,一些雷是不能踩的。

1、在代幣項目上,到底是去中心化還是“Q幣”?

一窩蜂的代幣區塊鏈項目,識別過程有兩道關卡:

A、是否ICO:在被禁止的政策環境下,扯上ICO很容易翻船。美圖積極尋找區塊鏈入口但沒有任何ICO激進的動作,這也是被港股看好的理由之一。就連當初火熱的迅雷最近也在互金協會的批評下,也表示虛心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關心,不會涉足ICO,打擊炒作、保護用戶。

B、是否變向Q幣:發行代幣究竟是體現了區塊鏈的技術,還是只是一種變向的、強中心化的Q幣系統。RRCoin的分配機制很明顯背離了去中心化的性質,成為被人人公司“中心化掌握”的工具。

2、在更多領域里,去中心化本身有沒有價值?

阿里、京東是電商的巨無霸,美圖坐擁龐大的用戶量,它們的在電商業務上的共同點在於供應鏈條繁瑣,做區塊鏈-供應鏈來唯一準確識別身份是保證不出錯最好的方式。

而如果簡單的操作就能夠實現控制,區塊鏈的介入就顯得畫蛇添足。目前區塊鏈創投圈里的一些諸如區塊鏈賣水果的項目,傳統的品控在完全可以勝任,營造噱頭最終也會被識破。

3、在“區塊鏈+”概念上,“+”是否生搬硬套?

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三大未來技術之間也會有著化學反應。在知名的區塊鏈+人工智能項目Matrix鏈上,引入人工智能能夠動態更新各項區塊鏈參數,實現自我進化,而且能夠自動判斷智能合約(區塊鏈的一種實現)交易模型的合理性。

如果要炒作,這些區塊鏈+的概念會顯得更加高大上,也更難以辨別,這里不敢妄言價值投資者應該如何分辨“區塊鏈+”的價值空間,但至少,新技術的出現應當要解決過去解決不了或者解決起來十分麻煩的問題,而不是為了概念增加額外的負擔。

總而言之,在炒作之風盛行時,不論是股市還是金融市場,面對區塊鏈都需要各種層面的監管,而嚴厲監管之後潮水落去裸泳者露出,對於那些真心做區塊鏈的公司一定是件好事,阿里、京東、美圖莫不如是。

區塊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