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2016地方經濟年報:廣東江蘇差距拉大,藏渝黔“最能跑”

就在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全國經濟運行數據前後,除東三省和山西“晚交卷”,全國其他27個省份均已公布各自2016年的經濟年報。總體呈現出三大特點:廣東第一經濟大省的位子更穩了,南方省份的經濟表現更為搶眼,名義GDP透露出北方省份經濟仍存短板。

具體到各省份來看,西藏、重慶、貴州的增速上雙,分別為11.5%、10.7%、10.5%;湖北經濟總量達到了3.23萬億元,首次超過河北;江蘇苦追了廣東7年後,2016年經濟總量的差距又被拉大了。

江蘇苦追廣東七年未果

經濟第二大省江蘇多年來與第一大省廣東的差距不斷縮小,甚至有趕超之勢,但2016年兩者的差距又重新拉開了。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GDP達到7.95萬億元,增長7.5%,GDP總量連續第28年占據榜首;江蘇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省GDP在2015年邁上7萬億元臺階後繼續增長7.8%,達到7.61萬億元。兩個經濟大省之間的GDP總量相差0.34萬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歷史數據發現,廣東2008年的GDP領先江蘇0.58萬億元,其後7年的差距逐年縮小,分別約為0.5萬億元、0.46萬億元、0.41萬億元、0.31萬億元、0.3萬億元、0.27萬億元、0.27萬億元。

因此,在江蘇連續7年逐漸追近廣東後,2016年廣東對江蘇的領先優勢又重新擴大。

江蘇追趕步伐放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作為外貿依存度最高的省份,廣東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所受的沖擊最大,轉型升級也開展得最早,目前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在外貿出口增長受阻的情況下,借助電商的快速發展,廣東工業產品的市場開拓力度不斷加大,內銷占比進一步提升。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內銷比重進一步提升到75.6%,同比提高了2.5個百分點。

其次,經過多年追趕後的江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在內的一些重要指標的增速已經放緩。數據顯示,去年江蘇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5%,比廣東低了2.5個百分點。

兩者絕對值重新拉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2016年廣東的平均價格水平比較高,以現價計算的絕對值也就比較高,若扣除價格因素,廣東的實際增速仍低於江蘇。此外,廣東的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明顯低於江蘇。

廣東省統計局局長幸曉維分析,雖然當前廣東經濟總體保持穩定,但也面臨不少困難,主要體現在: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經濟發展過於依賴房地產,行業和地區分化加劇,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發展差異加大。

事實上,相比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廣東的區域發展最不均衡,粵東西北與珠三角之間存在巨大鴻溝,且這種差距有拉大的態勢。珠三角地區在經濟新常態下率先轉型、率先調整,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而粵東西北地區受傳統發展模式影響,經濟發展活力不足,經濟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

粵東西北2016年的數據顯示,其GDP增速比珠三角低0.9個百分點;投資增長7.4%,比珠三角低1.9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狀況不理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增長0.4%。

南方省份年報更吸睛

按照目前的態勢,各省份的經濟總量已經形成了幾個梯隊。第一梯隊是粵蘇魯三強,廣東和江蘇都處於7萬億~8萬億元之間,山東為6.7萬億元。雖然山東十多年前的GDP總量曾超過江蘇居第二,但近年來與粵蘇兩強的差距在不斷拉大,2016年與廣東的差距達到了1.2萬億元,與江蘇也相差了近萬億元。

三強之後是浙江和河南,兩省的GDP總量在4萬億~5萬億元。隨後是四川、湖北、河北和湖南,GDP總量在3.1萬億~3.3萬億元,這4個省份的數據咬得很緊,名次也多有變化。

湖北2015年超越遼寧上升至第八後,2016年再接再厲,一舉超越了人口大省河北,上升至全國第七,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好水平,逆勢趕超的競進態勢日趨明顯。實際上,若按目前的態勢,2017年湖北的鄰省湖南也極有可能超過河北。

不光是湖北,東南的福建也創出歷史新高。盡管目前遼寧的具體數據尚未揭曉,但根據福建官方25日發布的消息,福建2016年的經濟總量已確定上升至全國第十。改革開放之初,福建經濟總量位居全國二十多名,經濟基礎薄弱,是沿海地區中山地最多、平原最少的省份,如今能擠入全國前十,殊為不易。

相比之下,遼寧在2015年被湖北、湖南超過之後,2016年又被福建超越了。改革開放之初,遼寧的GDP總量高居全國第三,如今卻將退出全國前十。

總體上看,南方省份的經濟年報更為亮眼,名義增速超過9%的省份均來自南方。比如同為直轄市,重慶的名義增速接近12%,比天津高出3.6個百分點。從經濟總量上看,目前重慶的GDP總量已經逐步逼近天津。

重慶夜景

南北名義GDP之差

各地統計部門目前發布的均為GDP實際增速,是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增速,而名義增速則包含了價格的變動。價格變動是無處不在的,不光關系到各地GDP總量的大小,也與每個人的實際收入息息相關,用名義增速來觀察各地的經濟表現更為直觀。

比較各省份的實際增速與名義增速,我們不難發現,南方省份的名義增速大多高於實際增速,而北方的很多省份名義增速低於實際增速。

例如,山東的名義增速比實際增速低了1.3個百分點;陜西名義增速比實際增速低了2個多百分點;內蒙古名義增速比實際增速低了4個百分點。反觀南方省份,無論是福建、廣東、上海,還是浙江、湖北、重慶等地,名義增速都明顯高於實際增速。

首先要了解的一個背景是,不少北方省份的產業結構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在過去幾年能源價格下行的情況下,這些省份自然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表示,在一定時期內,尤其是資源產品需求旺盛的時候,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的地方日子比較風光,但長期來看,這種模式不可持續。由於產業結構不同,北方很多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要比南方沿海發達地區低很多,這也影響到了經濟的各個方面。

相比之下,南方省份的產業結構更為豐富,終端產品的市場需求也比較旺盛,因此受到的影響也比較小。尤其是東南沿海發達省份,處於產業的下遊,輕工制造業以及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產業發達,這些地區的價格上升幅度較大,因此名義增速就明顯高於實際增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8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