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專題籽】講師中台拜師學藝 採葉學吹玉笛聲

1 : GS(14)@2017-06-10 13:47:41

70後大專講師Larry Sir四年前接觸樹葉吹奏,後來更到台灣、福建學藝。



【專題籽:港情講趣】最近有年輕人惡搞牧童笛演奏,成為網上熱話,有趣的吹奏樂器其實還有樹葉,近年更被大陸不同省分列為非物質遺產。喜歡大自然的70後大專講師賴德輝(Larry Sir)為了設計課程,專程到福建學藝,親身上山採葉學吹奏。年少時的意外令他聲帶痙攣,葉笛的高音正好補足這30年來聲帶上的缺陷。他還創立網上平台和影片頻道,推廣樹葉吹奏。



樹葉吹奏又稱為葉笛、草笛、木葉和吹葉等,是中國傳統樂器,Larry Sir說:「有文獻記載的都超過1,500年,亦有出現過在著名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歌《楊柳枝詞八首》中。」樹葉能吹出聲音是因氣流經過葉片時震動而產生(簧片作用),平、薄和沒有鋸齒的榕樹葉和樟樹葉就最好吹,Larry Sir說基本上任何一片葉都可以吹出聲音,但有些葉吹不到高音和低音部份,那就不是一片好的樹葉。他又提醒:「葉笛聲音尖,室內的牆身會把高音反彈至耳朵,容易造成傷害。」公園和郊外的好處是環境空曠,吹出來的聲音可以去得更遠,聽起來更舒服。


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年前,在大專院校教書的Larry Sir偶然接觸這樂器,「當時要為綠色生活課程設計戶外學習活動,因有很多主題都做過,反而沒有做過我最喜歡的樹葉。」他在搜集資料時看見了葉笛,最初都懷疑是否真的吹到,跟着網上教學吹了半年,拿着膠樹葉學習如何發音,發覺無論是發音和音色效果都差很遠,最後決定到台灣跟樹葉演奏藝術家洪政國老師學習,「老師和他的學生專程開車到我住的酒店指導我吹奏技巧,真的讓我很感動。」回港後,向來不使用智能電話的洪老師,更每星期為他進行免費視像教學,「但一年後,老師覺得這樣教授不是辦法,於是介紹我到福建學習。」繼重慶在2011年把酉陽縣木葉吹奏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福建省亦把其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地課程十分專業。Larry Sir跟隨的邱少春老師是國家木葉一級演奏員,曾到世界各地表演。Larry Sir獲破例參加的三日密集式訓練是導師培訓課程,「當時我還用膠樹葉練習,但邱老師要求所有學生一定要用真葉練習,學員更要親自上山採葉,採完後老師會評分,從選樹葉開始學起到練習吹奏。」學員要行山練氣,學習呼吸法,晚上又要參加研討會,學習歷史文化之餘,也跟來自各地的人交流,認識不同省分的吹奏特色和習慣。



為了保護植物,Larry Sir索性湊近葡萄科植物「爬牆虎」吹奏。

十元膠紙幣在Larry Sir口中也能成為樂器。

部份枯葉都可用作吹奏,不過因失去水份而容易折斷。


他建議在家中種植小盆栽,隨手可以拿樹葉來練習。

採訪當日,Larry Sir在公園表演吸引市民圍觀,有途人駐足觀看說很厲害。


葉笛補償高音缺陷

四年間,Larry Sir千里迢迢到外地學習,記者問他:「你自小很喜歡音樂嗎?」他笑着回答:「學過口琴、結他和牧童笛,但都是三分鐘熱度。」在粉嶺鄉村長大,自小有花草樹木陪着成長,他說樹葉演奏這種天然樂器很吸引,「植物樂器跟一般樂器不同,它會成長,每一片葉子都經歷過春夏秋冬,能夠在你手中成為一件樂器是很不容易。」他更說每次吹奏時都會回憶起童年的情懷,「只有這種樂器給我回到鄉村的感覺。」 Larry Sir最常吹奏的拿手名曲包括《世界真細小》、《瑪莉有隻小綿羊》、《明天會更好》、《Amazing Grace》等。
Larry Sir初中時因貪玩,意外被鐵柱打橫撞到喉嚨,「當時立刻失聲,以為自己會變啞巴。」雖然後來可以說話,但其中一條聲帶被證實痙攣,無法醫治,聲線亦變得沙啞低沉,「不會有興趣唱歌,唱歌只會覺得是嘈音,但葉笛的聲音尖銳,我唱不到的高音正好由樹葉幫我唱,我為甚麼不堅持學下去呢?」他說除了中國,尼泊爾、越南、韓國,甚至是意大利、匈牙利和古巴都有人吹葉,因此他成立網上平台「亞太樹葉演奏欣賞網絡」和影片頻道,收集超過700套影片,希望讓更多人欣賞這門藝術。



樹葉能吹出聲音,是因氣流經過葉片時震動而產生(簧片作用)。

Larry Sir收集了不同的包裝袋剪成膠葉練習,並保留了洪政國老師給他的「米袋葉」。

Larry Sir跟過國家木葉一級演奏員邱少春老師(右)學習。


2014年到台灣拜訪洪政國老師(中),老師專程到酒店指導吹奏技巧,令Larry Sir十分感動。

在福建三日培訓課程中,Larry Sir有機會跟來自國內不同省分的葉笛高手交流。

Facebook:亞太樹葉演奏欣賞網絡



記者:列淑華攝影:王國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馮秀珍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0/200504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2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