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套现4亿 华侨城天津转投50亿旅游地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0/HTML_L26OBWROAJRE.html


7月9日,华侨城公告出售天津项目,而两周前,华侨城才与天津市政府签订战略协议,将投资50亿元开发大型的华侨城综合旅游地产项目,卖小买大,华侨城在天津的布局落定。

“ 转让所持天津华侨城投资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该股权转让将通过天津产权交易所采取挂牌方式进行,价格不低于该股权的评估价值4.02亿元人民币。”华侨城 公告中所提到的这家投资公司成立于2007年11月,与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房公司)合资成立,共同实施对华房公司在天津通过摘牌方式取 得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这个项目是2007年9月以16亿的价格拍得的津丽华明(挂)2007-116号项目,出让土地面积约28.8万平方米,规划建筑 面积31.86万平方米,楼面地价为5100元,综合容积率1.10。物业类型为多层、小高层和高层住宅。

天津华侨城股东各方共出资 100,0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上市公司以人民币现金出资40,000万元,占天津华侨城注册资本的40%;华房公司以人民币现金出资60,000万 元,占天津华侨城注册资本的60%。上市公司出让的是自己持有的那部分股权。另一部分股权仍然由同一集团的华房公司持有,但是,根据集团的透露,另一部分 股权可能也将出售,因为,华侨城在天津已经有了自己“中意”的项目,舍小取大。

5月20日上午,天津市市委书记张高丽与华侨城首席执行官任克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发总投资规模为50亿元的天津市东丽湖华侨城项目。华侨城天津东丽区项目将以创意文化、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务会议、体育运动、高尚居住和生态环保等元素为核心,进行主题旅游、酒店及商业、主题房地产、主题文化产业及体育公园开发,建成一个文化内涵丰富、主题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先进、生态环境优美的都市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之所以出售手中的28万平方米拍卖来的项目,据内部人士解释,是因为不符合华侨城的综合开发的理念,不是理想的项目资源,如今有了成片开发的项目,宁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东丽湖项目,放弃这个纯开发性的项目。

根 据华侨城的介绍,已经开始了全国的第二轮布局,天津项目是这轮布局的重要项目,新一轮布局包括了武汉、云南、天津,主要在二线城市,第一轮的布局,在深 圳、北京、上海、成都,主要以一线城市为主,已经开始创造业绩,旅游项目开园营业,开始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地产项目开始销售,由投入期进入到丰收期。第二 轮布局也在展开,云南、武汉项目已经开始动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3

74亿重组获批 华侨城新一轮扩张加速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7/20090917025922327.html


每经记者  熊晓辉  发自上海

        央企华侨城的重组和第二轮战略布局正在落地。

        9月12日,华侨城集团整体上市方案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公司拟以定向增发方式完成旗下12家房地产公司股权的注入,发行4.9亿股,注入资产价格评估价值高达74亿元。

        与此同时,华侨城的第二轮全国布局也加紧了跑马圈地。进入8月以来,公司先是在武汉签下45亿打造中部欢乐谷的协议,接着又在西安签下20亿华侨城项目。

        在成功地将“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复制到北京、上海、成都等一线城市之后,华侨城第一轮全国战略布局已宣告结束。最近一系列举动显示,在重组成为“巨无霸”央企的同时,华侨城第二轮全国布局正在加速。

74亿资金打造央企“巨无霸”

        “重组已经获批,我们还在等正式批文。接下来主要就是资产交割、审计和发行新股。”昨日,华侨城证券事务代表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9月12日,华侨城集团筹备已久的整体上市方案获得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有条件通过。

        此前的6月9日,华侨城公告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上市公司将以每股作价15.16元,总金额约73.68亿元, 向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定向增发约4.86亿股,用以收购后者所持有的12家公司全部股权。交易完成后,华侨城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将由48.26%上 升至56.36%,华侨城集团内的旅游、地产、酒店等业务将实现整体上市,从而履行其在华侨城A股改时所作出的承诺,集团的优质资源也将进一步向上市公司 倾斜。

        此次注入的12家公司包括三大块业务,其中以旅游地产类最为重要,注入公司包括华房公司、成都华侨城、上海海华侨城等,注入房地产业务权 益项目储备227万平方米,华侨城的地产权益项目储备也由此增加至510万平方米,达到原先的近1倍。此外,华侨城将新增两家五星级、一家四星级和18家 经济型酒店100%的权益,关联资产的注入使其“旅游+地产”的模式得以继续扩张。

        华侨城方面表示,集团将与旅游、地产业务相关的主营业务及资产整体注入公司,符合国资委推进央企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精神,也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同业竞争,减少大量的关联交易。

        不过,此次华侨城集团整体上市已非初始方案。2008年6月,华侨城曾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10亿股A股,募集资金数额不超过83亿元,用 于购买华侨城集团注入的13家公司全部股权,从而实现集团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但由于2008年资本市场形势变化,上述计划搁浅。

        “重组(获批)基本上是预期之内的事。1+1大于2,对于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来说,华侨城的重组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招商证券分析师林周 勇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林周勇透露,去年华侨城拟采用公开增发、老股东配售的形式,但程序没能走完。今年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在政策这一块可以绕开 发审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重组完成。

新一轮战略布局加速

        在酝酿内部资产重组的同时,华侨城也悄然拉开了第二轮全国战略布局的序幕。

        据华侨城相关人士介绍,华侨城已初步完成第一轮全国战略布局,连锁主题公园“欢乐谷”在深圳、北京、上海、成都等一线城市相继开业。公司 将积极寻求在国内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机会,为此集团已分别与云南、天津、武汉等地签署框架协议,接下来将加速进行第二轮战略布局。

        从近一段时间的动作来看,华侨城明显加快了在全国各地拿地的步调。今年5月底,天津华侨城项目签约;8月15日,西安华侨城项目签约;8 月18日,武汉华侨城项目签约;9月,云南华侨城也将破土动工。据粗略估算,这些项目的投资总额将超过60亿元。上述项目的落实也在紧张进行中。9月15 日华侨城发布公告称,华侨城与华房公司投资6亿元成立武汉华侨城,共同开发武汉华侨城大型旅游综合项目。昨日,香港华侨城又宣布,与母公司旗下华房公司成 立公司西安华侨城,计划在西安从事旅游和物业开发业务。

        华侨城董事长刘平春透露,在未来5至10年,华侨城集团将在中国省会一级的城市发展同一系列的主题公园;而在另外一些二线城市,会因地制宜创建一些二线品牌,这也将是欢乐谷系列中的一种。

        林周勇认为,华侨城的很多项目都是由集团内部公司和上市公司共同投资,如成都华侨城、上海华侨城等,华房公司和华侨城都拥有股权,股权结构比较复杂。从产业角度来看,重组以后,股权统一有助于公司后续项目的发展。

将继续复制“旅游+地产”模式

        从深圳的4.8平方公里荒滩起步,华侨城目前已拥有欢乐谷、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世界之窗等多个知名旅游品牌。1999年,华侨城 提出“旅游+地产”模式,将房地产、酒店融入华侨城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了从旅游主导产业向房地产业等关联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刘平春曾这样描述该模式:地产是模式里短期收益部分,资金投入很快可以回收;而另一半的公园可用以长期经营。同时地产获取的利润还可以用 于继续开发新公园。对上述发展模式,林周勇认为由于旅游回报周期较长,因此仅靠项目本身不能充分实现投资的价值。但如果以“旅游+地产”的模式通过旅游项 目带动周边地产升值,再通过地产开发来分享这种升值,就可加速整个项目的回收周期。

        前述华侨城人士还表示,华侨城通过大型旅游项目进入城市的特殊方式使拿地具有成本优势。据招商证券分析报告预计,武汉、天津、北京、上海 4个项目将增加土地储备超过250万平方米,与快速周转的开发类公司相比,公司高储备低周转模式在通胀预期下投资价值显得更加突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4

華僑移民史 左丁山


2010-1-9  AD





 

香 港電台製作之《華人移民史》,在十二月中播出,逢星期六在翡翠台與觀眾見面,一共五集,今晚有得睇,上次睇過之華僑捐款抗戰,以陳嘉庚為主軸,十分感人, 上幾代之華僑,總係抱住落葉歸根嘅思想,有餘錢就匯啲返鄉下買田買地,更富有嘅,除咗買田地之外,更會捐款辦學校,支持善堂,故此到了中國危難之時,華僑 不分貧富,捐錢救國,視若當然。孫中山如果冇美國及東南亞華僑之捐獻,能否屢敗屢戰,捱到辛亥武昌起義一戰功成,係一個大疑問。

但亦因為如 此,華僑在海外遭受當地人眼紅,認為佢哋不愛當地,移民只為賺錢。殖民地時代,英國人荷蘭人對此自然視而不見,英國人直情唔想見到華人在東南亞扎根,威脅 佢哋統治o忝,但東南亞國家獨立後,當地人就唔係咁想法,開始排華,印尼直情禁止華文華語教育,逼啲華人返中國o忝。

港台之《華人移民史》 好則好矣,但那係上兩代或上三代之事了,今日之東南亞華僑,除咗馬來西亞有長久華文教育傳統之外,大概冇乜華僑再能精通中文,對中國有深刻感情嘅!東南亞 經濟繼續由華人掌握把持,但已經唔敢好高調咁「捐錢救國」了。兩岸三地受惠於華僑者多,但兩岸三地嘅大學、學者,似乎對東南亞華僑史冇乜興趣研究。東南亞 華僑史就是華僑經濟史,華人移民係因為鄉下窮(台山、潮州、福建),鄉下有錢,好少移民(南海、番禺、東莞),但窮移民去到東南亞,卻又可以白手興家,終 至富可敵國,例如泰國陳弼臣家族,菲律賓陳永裁、高祖儒家族,印尼林紹良家族,馬來西亞郭鶴年、郭令燦家族,及新加坡幾間私人銀行家族等等,其他大富人家 不勝枚舉。要香港電台拍片集紀錄華僑發跡,未免為難港台,不過華人學者咁多年來都冇人編寫專書,探究為何華人可以統領東南亞經濟發展,華商與殖民政府,當 地土著之互動關係,未免令人失望一啲。海外華商網絡之中,又以陳弼臣最特出,佢直情係一位king maker,冇佢間盤谷銀行借錢支援東南亞華商企業,好多華人大財團早已死於萌芽時候。研究東南亞華僑經濟史,陳弼臣係一位最值得注意嘅人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9

1985年7月2日華僑日報封面: 匯豐將遷入新總部

1985年7月1日早上,承建商公和永保聯營正式把匯豐(5)新廈地庫4樓及寫字樓交回匯豐,並預期在21周後搬遷完成,這個項目的完成寫下了里程碑。據後來王浵世的書所述,這搬遷的實際事務由他運作。

這項目投資額達50億元,樓高達52層,在最初時,匯豐打算把40%的樓面出租,但是,因業務發迅速,寫字樓分散多處,耗費不貲,所以就改作自用。

據本次負責驗收的大班、後來成為匯豐銀行掌舵人的浦偉士稱,這物業會成為匯豐的主要營運「廠房」,經過嚴格的設計,內有所有營運所需的設備,且可按各項實際需要改。

在搬入這物業後,匯豐會把海富中心的物業出售,呎價1,800元。這兩句說明了,長江實業(1)在快速出售金鐘的上蓋物業有匯豐的支持,另外如果未來商業前景良好,千萬不要出售黃金商業地區物晝。

另外,這新聞的最後兩段都要對匯豐不利的新聞,加上不等匯豐當時大班沈弼回港就發佈這新聞,何況物業也尚未接收完成,相信都是想提高各位存戶及投資者的信心,信心是商業社會的基石,匯豐也可能極為重視,所以就用這重大機會澄清。

所以,公司有特別動作的時候,一定要留意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8

真實的美國工薪生活:一個華僑的自白 海外阿Q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7a7628010137sv.html

核心提示:你在過去十幾年不曾買過300塊錢以上的衣服或鞋子嗎?面對國內高物價,高房價,富者不仁,貪官腐敗,工薪階層痛苦生活,請看一名華僑的自白,揭示真實的美國工薪生活,一針見血的中美對比分析和他對祖國的訴求。


[转载]真实的美国工薪生活:一个华侨的自白



   首先美國家庭極少有什麼灰色收入(不靠工資收入的是那些百分之一,在華爾街工作的人和大公司最頂層的頭頭),工資是絕大多數人的唯一收入(獎金?那是遙遠的記憶),並且所有收入都要交稅(想逃稅?在信息時代比登天還難,美國正在全球懸賞舉報海外資產)。95%的人沒有退休金(那5%是政府部門和極少數的公司,而且幹個30年,能拿到50%的退休金不錯了)。十年後正式養老金要到67歲才能拿(如果美國政府到那時還沒有破產的話),公共醫療保險到65歲才有(如果之前還有工作的話,不然就先加入五千萬無任何醫療保險的大軍熬到65歲)。沒有什麼公積金,付房貸要從自己稅後的收入中出(也許國內買房的朋友會罵我,但公司還能出公積金,真正的中國特色)。汽車在美國是必需的交通工具,不是什麼奢侈品。最後一點在美國談論收入都是指稅前收入。

  如果你認為我說我的筆記本電腦用了八年很矯情,以下事實請不要驚訝。到美國十五年,我給自己買過或穿過的衣服或鞋子,只有一件/雙超過50美元,那是2006年買的一件皮衣(還是打折時買的,100美元)。唯一的西服是出國前買的,一年四季是襯衣或帶領的薄毛衣,冬天冷時那件皮衣作外套(之前是從國內帶來的羽絨服)。一年四季穿的是從國內帶來的布鞋(在家鄉人武部小賣部買的,七塊人民幣一雙是2007年的價格,2010年父母又帶來了十幾雙,忘記問價格,不知漲了沒有),每年穿壞三四雙。有兩雙皮鞋和一個靴子,其他場合穿。

  不要以為我是個受虐狂或鐵公雞。偶爾買件幾百美元的衣服還是可以承受,一是覺得沒有必要,現有的夠用。二是我老婆肯定會嘮叨大半年,那我還不得發瘋?我這輩子買過最貴的一件衣服是出國前給老婆買的一件皮衣(3000塊人民幣,當時沒覺得什麼),如果現在我要給我老婆買件200美元以上的衣服,她肯定會跟我急。

收入篇 ($165,000)

  從最近幾年平均看,我(一個傳統媒體公司IT管理人員)和我老婆(一個非營利機構的職員),總收入16萬5,根據最近的統計在美國的家庭收入中排在最高的6.5%(在2006年是前5%,最近幾年富人越富了),即每15個家庭只有一個,收入看起來不少了。2010年美國家庭稅前的中位數收入為4萬9445美元(即一半的家庭在49445以下,另一半在之上),剔除通脹因素後比2000年的數據相比減少了7%。這十年是美國失去的十年,窮人越窮,富人越富了。從單個人收入來看,美國全國25歲以上有全職工作的人中位數是3萬9336。收入10萬以上的人只佔6%。

  從美國全國來看收入消費比可能不合適,因為大華盛頓都市圈雖比不上紐約,波士頓和洛杉磯,但消費比全國水平要高得多。大華盛頓都市圈有人口558萬,就業人口230萬,中位數收入是4萬6960。各種管理人員17萬2070,中位數收入是11萬6440。IT行業人口17萬2700(不包括管理人員),中位數收入9萬0090。IT管理層共有1萬3410人,中位數收入13萬2920。總的來說我們相對市場工資水平嚴重偏低,主要是處在傳統媒體(一直不景氣,三年沒漲工資了,09年所有員工還無薪休了兩週,2010年想離開,老闆不錯但沒有錢給我)和非營利機構(一個全國性質的醫療協會)。大華盛頓都市圈一直是美國中上產的天堂,在美國前二十富裕的市縣(按中位數家庭收入算)中佔據半壁江山,美國第一的公立高中就在此,我所在的郡縣大多數高中都在美國前二百名。

  其他收入可以忽略不計,我沒有有些人的魄力,所以有的人可以成為億萬富翁,而我只是個打工仔。我想炒點股(沒有本錢),想開個網店(沒有精力和商業眼光),也想週末擺個地攤(沒有執照,不信看看你在華盛頓旅遊熱點地區無照擺個攤,十五分鐘內你沒抓到警察局算你有種。說個題外話,中國的城管沒有公信力,更沒有執法力度。絕大多數非法擺攤的人都是可憐之人,將他們東西沒收或趕走,再溫柔執法也不是辦法。一方面非法擺攤傷害正常納稅的商戶,另外一方面非法擺攤是他們唯一的生路。為什麼不能將他們納入正常的商戶同時減免稅款,同時加大執法力度)。

納稅篇 ($40,673, 佔24%)

  納稅主要是三部分:聯邦收入稅,州收入稅和社會保險/醫療稅,有的地方象紐約市還有紐約市稅。象房產稅和汽車持有稅也是大頭,但這裡沒有算在其中(房產稅算在住房開銷,汽車持有稅算在出行/交通裡)。總共納稅4萬0673,佔總收入的24%,最大的一部分。

  聯邦收入稅很複雜,就不一一介紹。2011年的稅率是(以夫妻家庭報稅為例):1萬6700以下是10%,1萬6700到6萬7900是15%,6萬7900到13萬7050是25%,13萬7050到20萬8850是28%,最高的是35%。

  徵收聯邦收入稅用的收入不是所有收入,而是所謂的應徵收入。第一步減去現在不付,將來再付聯邦稅的,主要是401K計劃(補充養老金)。第二步減去人頭,每個家庭成員3700,像我三口之家去掉一萬。第三步是減免,有兩種可選,一是標準減免(三分之二的人選擇此項),夫妻家庭是1萬1600,第二種選擇是多項減免,貸款利息,捐獻,州稅和地方稅(象房產稅等)等都可以加起來。兩者只能選一。由於現在貸款利率極低加上短期貸款,貸款利息不多,選第二項不到2萬,但還是可以多省點。對於中低收入的人還有一些退稅,象大學學費,小孩人頭退稅等,因為我們的收入超出此範圍,退稅為零。最後我們的聯邦收入稅大約相當於總收入的12%(總共1萬9800)。

  州收入稅基本與聯邦稅類似,就不再重複,我們的州收入稅大約5%(共8千250)

  社會保險/醫療稅,這跟國內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是一碼事(說起來國內完全向美國學的,不過公司交的是和個人一樣多的,而國內公司繳納的部分有點高得離譜,養老保險是20%,醫療保險是10%,企業負擔太重)。所有工資收入都得扣稅(社會保險有個上限但95%的人達不到),稅率是7.65%,共計1萬2623。個人不需要繳納失業保險,沒有住房公積金。

  總的來說,儘管還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超高收入者通過各種手段避稅,但是美國的個人收入稅收制度比中國先進合理。國內「三險一金」是中國發展的里程碑,是邁向文明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下一步就是要建立一個先進的個人收入調節制度,讓富人多交稅,窮人少交稅還可能退稅,使社會財富進一步得到公平分配。

  在美國每個人的收入情況在稅務部門是可查的,都是陽光的。偷稅漏稅是政治家的常事,每年都有人會後院起火,看他們的笑話也是美國普通民眾茶餘飯後的樂趣。而在國內就根本無法知道某個人的全部收入,在既得利益階層,只有極小部分收入是入稅的,真正工薪階層可憐的收入都要收稅,這本身就是不公平合理的。

  中華要崛起,民族要復興,不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會自己就先亂起來,不要怪西方媒體,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誰在國內見過富人和高官多交稅?誰見過低收入家庭不但不交稅,還得到政府退稅?這種制度在美國幾十年前就實行了。這不能在國內實施,並不是技術或習慣的原因,在你我桌前的電腦在二十年前就是超超級計算機,他們能做到,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說句題外話,大量的現金交易是金融監管的噩夢和腐敗的溫床。第二代身份證都有了,限制現金交易,嚴禁大額現金交易是輕而易舉的事。如果說扛個幾十萬現金去買車是落後的現象,發行上萬塊的購物卡則是赤裸裸的腐敗現象。在美國一萬元以上的交易都要由銀行送聯邦調查局備案,存取幾千塊的現金銀行都要問來源和去向(不是銀行多事,那是他們的責任,知情不報或不聞不問會被聯邦調查局調查,這銀行還要不要開了)。雖然美國的制度還是有不少漏洞,但比沒有要強得多。

  喊了多少年公開政府工作人員收入,沒有一個制度來查證,公佈出去的就是騙小孩子的把戲。同一個地方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員工,權利部門人員收入可能是清水衙門的幾倍,這種明目張膽的公器私用在美國是不可思議的事。

補充養老金篇 ($33,000,佔20%)

  前面講到退休金已經快絕跡,補充一句,有退休金的一般沒有全民的養老金,美國也有雙軌制。由於退休金比養老金要多得多,這種政府退休金一直是批評的對象。全民的養老金到67歲才有(62歲也可以開始領,但只有70%,不只是62歲到67歲70%,所有時候都是,先領並不划算,除非沒有別的辦法),養老金不多,比較平均,一個人一千到兩千五六不等(現在水平),也就維持個基本生活。美國的養老基金已經開始入不敷出了,將來還不知有多少,所以政府鼓勵大家存養老金(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計劃,可以投到基金或國債之類)。作為鼓勵,政府現在不對存的養老金扣稅,等取出時再扣稅(由於年老後收入減少,對應的稅率低,還是有利可圖)。

  另外一個原因,吐口苦水了,資本主義社會就是很殘酷的,沒有什麼鐵飯碗,五十多了,頭腦不靈活,幹事慢,拿錢多,別人還可能認為你以老賣老,公司如不景氣,先拿五十歲的開刀。五十歲以後如果被裁掉,那是很悲慘的事情。我最近一兩年,少說也看了幾千份簡歷,至少面試上百人次,找工作的人最多的不外乎兩種:沒有美國身份的外國人和五十歲以上的美國人。五十多歲,可能孩子還在上大學,可能房貸沒付清,沒有工作就沒有醫療保險,想一想都後怕。以前忙於付房貸和其他,沒有存什麼401K。有錢的時候還是多存一點,3萬3是夫妻最多可以存的(59.5歲後可以開始取出,在之前特殊情況也可以)。

住房篇 ($38,500,佔23%)

  住房是普通工薪階層最大的開支,主要是房貸,房產稅和房屋維護,一般水電氣費也算在其中。

  房貸是最大頭,最近幾年貸款利率不斷下降,我已經重新貸款了四次(基本上是一年一次),現在的利率是15年固定3.375%,貸款總額35萬,每年的房貸是3萬。國內的朋友一定驚呼這麼低的利率和15年固定。批評一下美國的霸權主義,美國全球揮舞著大棒,交的聯邦稅很多都用在軍費,所以它利用美元的地位不斷發鈔,壓低利率,向新興經濟體和全球輸出通貨膨脹。所以不要怪中國政府和國內的銀行,支持一下航母和J-20,將來中國人至少可以頂住西方發達國家的輸入性通貨膨脹,享受一下低利率。

  房產稅大約是房產估值的1%,現在每年5千500。說起房產稅,沒有房產稅的地方(大的國家)恐怕只剩中國了。我是支持房產稅的,它主要用在地方政府的日常支出,一半以上是中小學教育。國內的情況很複雜,但擁有多個住房的是富人和既得利益層,他們是最反對房地產稅的。有房地產稅增加持有成本,迫使多個住房的人吐出來。歷史表明,有房地產稅是抑制房價飆升,使初入市者(窮人)也可能買到房子。另外房地產稅可以支持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建設。有房的朋友不要罵我,你可能不吃虧。

  房屋維護我算600,水電氣費我算每年2400,其實是很省了(我父母可能不這麼看,他們在老家是沒有暖氣和空調的)。前面的草坪和後院都是我親自動手,每年就施一次肥,夏天僅限最熱的兩個月三天澆一次水。家裡三個吊扇,一個搖扇,空調少開。冬天暖氣是有人時68F(20攝氏度),晚上睡覺和無人時是62F(16.5攝氏度,無人的時候不開暖氣會凍裂水管的)。什麼室內裝修,家具更新,家用電器維修,更換,等我有錢時再說。

醫療/保險篇 ($7,500,佔4%)

 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沒有全民醫療保險的,醫療費用高得驚人,一個小手術(象割闌尾,國內幾百人民幣的事)至少幾千美元。中產階層的醫療保險費用漲速是「火箭速度」,而實際收入最近十年已經下降了7%(見收入篇),真是苦不堪言。國內正在建立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我舉雙手贊成,千萬不要學美國。

  醫療分醫療保險費用和真正看病時的費用。自己買醫療保險那是買不起,有工作的人公司會負擔大部分。由於我老婆是醫療協會,醫療保險可以說是很好的,一個家庭每年自己要負擔5000(國內的朋友不要驚呼,的確是五千美元!)。美國聯邦政府公務員的醫療保險可以說是很好的(因為美國聯邦政府是美國最大的雇員,又沒有倒閉的危險,保險公司給他們提供的是最低的價格)。以今年PPO家庭醫療保險為例(PPO是不需要家庭醫生推薦就可以找專科醫生,算是最流行的,比較好的保險),每個月僱主(美國政府)負擔897.76,個人負擔430.04(全年5160.48)。所以國內貼什麼美國的物價低全是胡扯,全是吃的,穿的,有誰看到這高得驚人的醫療保險。

  醫療保險只是一部分,看病時還得付錢。再以聯邦政府公務員的PPO醫療保險為例,看一次家庭醫生是25,專科醫生是35,住院一天150,到一次急診室是125,叫一次救護車是100。不在該保險公司網絡的醫生,醫院或診所看病,統統不管。普通藥物(通常是無專利的)是10,保險公司指定的有牌子的藥物是40,不在保險公司指定的只負擔50%(一次至少50)。藥要處方,醫生從來不多開藥,他們都是王八蛋,一次不好,還得再折騰一回(請假,看病,開藥,他們又有一次賺的)。我老婆的計劃比聯邦政府還好,也是佔了醫療協會的光,所以工資低點也就認了。我自己的公司,幾萬人的大公司,保險計劃慘不忍睹,所以我隨我老婆的遠比自己的強。我們身體健康,有點小毛病看看就好了,每年500的預算。

  另外有些人選擇很差的醫療保險,如很高的自費,那麼保險就便宜些,但一兩場小病就可能使最終費用遠遠超過買好點的保險。美國還有五千萬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都是赤貧階層,他們也是可以看病的,象到平民公立醫院,急診室等。反正他們沒錢,最終的費用還是攤到廣大買醫療保險的人身上。

  另外的兩千塊錢,房屋保險要一千,管火災,自然災害(地震除外)等,不管室內。2010年冰雹,趁機換了外牆的鋁板,修了屋頂,花了一萬多,保險公司付的。我的人壽保險500,管到55歲,如果我死了,至少老婆孩子生活有些保障。我老婆買的補充傷殘保險500。

教育篇 ($16,000,佔10%)

  談起孩子的教育費用,每個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先說基本開銷,小孩子12歲之前不能獨自在家,而教師是嚴格的八小時工作制,備課和改作業也要算在其中,所以女兒的小學8:30上課,3:15放學(星期一是1:15),孩子不得不送到托兒所,由他們接送上學,我送到一個鄰居開的家庭托兒所,每週100,已經是最便宜的。暑假長,還得想辦法,岳父母年紀大了,根本帶不了孩子,而我老婆又不放心送到我父母處,全托加上學點東西,每週至少250,就這樣每年6000出去了,幸虧只有一個孩子。

  女兒在學校的午餐費是每天2.65(每年500)(儘管我認為都是垃圾食品,但肯定管飽),不得不提一下,在50年前美國政府就開始補貼學校的午餐,所有的孩子都有份,貧窮的孩子減免。現在國內貧窮地區補貼孩子食宿,比以前有很大進步。在城市也應該這樣做,不少城市的孩裡子也吃不起午餐。

  去年女兒開始學鋼琴,每週一小時65(每年3000多),以前沒錢買鋼琴,最便宜的雅馬哈都要4000,拖到八歲才學。其他像中文,游泳和國際象棋都是大班上課。平時還要買點學習用具,七七八八所有加起來5500。

  另外每年存4000小孩大學學費。美國大學學費漲得太離譜。附近的George MasonUniversity,美國排名一百名開外的公立大學,2001年州內學生是每年3744,外州和國際學生是1萬2500。現在州內是9066,外州和國際學生是2萬6544。十年翻了一倍多。私立學校多是3,4萬的。除了學費還有一萬左右的食宿費(公立和私立都差不多)。所以大學學費是個沉重的負擔。七八年後等孩子上大學時,上州內大學估計要兩萬學費,如果我們都還有不錯工作的話,估計還可以,私立就不用想了,除非孩子爭氣能拿到獎學金。

  那你肯定會問普通的美國家庭,孩子多了怎麼辦。我的鄰居祖上是意大利的(意大利裔的很注重家庭),有四個孩子,由於最小的孩子比我女兒大一歲,經常在一起玩,所以跟她家比較熟。所有孩子沒有托兒費,大的看小的,沒有任何課後班。有時鄰居孩子來的時候我女兒在彈鋼琴,她就在一旁靜靜的聽,挺懂事的孩子,肯定喜歡彈鋼琴,但知道父母沒錢從來不嚷嚷。她家的大孩子上的就是George MasonUniversity,回家吃住,每天開個破車(很破的車,我估計一千塊都不到)去上學。老二爭氣,拿到一個教會學校的獎學金,其實成績完全可以上很好的學校。

父母/親情篇 ($5,000,佔3%)

  先道個歉,我的父母,岳父母和親戚我根本沒盡到責任,我就是個混帳王八蛋。父母和岳父母每年我各邊只給一千美元。岳父母七十快八十了,老婆是獨女,每年她和孩子暑假回去看一次,大家都知道暑假機票很貴的,再買點東西,三千不止。

  我父親是老三屆,當時縣中學數一數二的尖子,文革後期是中學民辦教師,如果參加77/78年高考一定能考上很好的大學,當時他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加上妹妹們(我的兩個姑姑)都是77/78年上的,放棄了他的大學夢,一輩子在家鄉中學教書。他從前寫得一手的好字,文革寫板書弄得什麼都像板書。他多才多藝,拉得一手好二胡,我知道他的心裡一定像他拉的二胡一樣幽怨。對我從來不提什麼要求。我的母親是個家庭婦女,一輩子任勞任怨。九年前她獨自一人留在我們這裡看孩子,我有時還朝她發火。

  我的叔叔文革初被迫輟學,一輩子種地,現在地也沒了,被附近的自來水廠徵用,只能租地,生活很艱苦。我的大姑姑文革後期在山裡修水庫,還帶我去玩過幾天,我還有印象。77年底就複習了兩個月參加高考,當時還分大專考場和中專考場,一樣的試卷,為把穩起見參加中專的,後來的分數超過大學錄取線一大截,但還只能上中專。記得小時候對我可好了。我的小姑姑比我大不了幾歲,我奶奶曾經對我說,當時缺少糧食,奶奶將僅有的口糧喂我,她在一旁罵我奶奶「你的女兒就不管了」。這些年我對他們沒做什麼,有時過節也沒打過電話,回想起來很對不起他們。最近跟我的小姑姑打個電話,她一再說這親情是割不斷,不要給她寄什麼,只要我好她就心滿意足了,打完電話我的眼淚就止不住的流。我弟弟比我小三歲,88年我們同時從初中和高中畢業,為了給家裡減輕負擔,他上了個中專,這些年照顧我的父母,從來沒伸手問我要過什麼東西。我的岳父岳母為國家的航天干了一輩子,90年代初因發射失敗而受到影響黯然退休。我老婆是獨女,每次從北京回來,她都要哭上兩週。03年來過一次,現在他們年紀大了,飛機都坐不了。我在此一併對他們說聲對不起。

出行/交通篇 ($13,100,佔8%)

  汽車是這美國地廣人稀的必需品,要在我這裡如用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即使兩邊都能到達,單程也要兩個小時(主要是等車,換車)。兩個人上班每個人都要一輛車。我公司離家15英里(24公里),我老婆24英里(40公里),這在大城市是很正常不過的。每個月要110多加侖(大約400升)的油,每月400(每年4800)。購車成本,兩輛車平均2萬一輛,開十年,每年4000。維修算500,謝天謝地,現在每輛車都開了五六年沒有什麼大毛病。汽車保險每年1000(我們開車小心翼翼,所以保險漲得很慢)。汽車持有稅400(很古怪的吧,汽車是財產,所以要像房子一樣要徵稅)。總共1萬0700。另外電話費用每年1200,寬帶/電視費每年1200。

  先說說油價,看著最近幾年飆升的油價,沒人沒有意見。不過國內的油價真的不能向美國看齊,要知道美國投了多少兵力和金錢在中東才換來這樣的油價。歐洲和日本的油價是美國的兩三倍,從人口密度和國際影響力,應該跟他們比才對。如果你要罵兩桶油的話,我勸大家支持一下國家發展軍力,軍隊走出國門。支持一下新疆的開發和穩定,那是中國唯一的不靠海洋運輸的石油進口渠道,東北從俄羅斯進口,我從來不認為俄羅斯靠譜。另外我還相信新疆還有很多沒發現的石油。

  這裡的維修很貴的,所以我只買新車,但要開個十年,全靠保養,什麼毛病自己先查查,修不了也不至於被黑心的維修商坑了。去年我老婆停車不小心,將右鏡子撞斷了,右邊車體刮得遍體鱗傷。網上買個新鏡子,學著怎麼將車門拆開再裝上去。自己打磨,買漆重新噴上,雖然近看很難看。不過幾年後車子高齡了,只能祈求它別出什麼大毛病。

  又回到電話上頭,兩個手機的家庭計劃,其中包括有數據計劃,每個月100只有少算的,美國的電話公司跟國內一樣黑心。國內的電話總體比美國便宜,不過我支持大多數人,這電話費應該降個30%,什麼東西都是中國製造的,加上人工便宜,電話費應該比美國便宜一半才對。

  很多朋友家裡沒有有線電視,大多數上網看或架個天線,接當地的高清節目,沒有幾個台但信號很清晰(高清節目就是這樣,在方圓50公里能收到就是高清的)。我因為是個球迷(橄欖球,籃球都看),ESPN很少上網,再說在大電視看比賽多過癮,這是我唯一的奢侈愛好。

食物/日用篇 ($9,600,佔6%)

  國內一提到美國物價,就談美國吃的便宜,不過我還真沒感覺。我們經常去的店是韓亞龍(當地一個韓國人開的很大的連鎖超市,蔬菜水果比美國店便宜還適合亞洲人)和Costco(什麼東西都賣的,會員性質的連鎖店,很類似國內的沃爾瑪/SamClub)。象WholeFood(賣有機食品)從來不去。我星期一到四都帶飯,吃亞硝酸鹽也比吃美國的薯條漢堡等垃圾食品強。星期五要出去吃,同事之間要聯絡一下感情。每個月吃的(包括星期五的午餐和偶爾出去吃)差不多600,其他雜用200,全年9600。

  說實在美國吃的便宜是有原因的。首先美國跟中國一樣大,耕地還多,人口只有四分之一,加上政府大量補貼農業生產。不過這不是主要原因。美國四通八達的公路,多數高速公路不收費,兩邊靠海(海運要便宜得多),重載鐵路(美國很多火車拉上百節車廂,每節放兩層集裝箱)和現代化的連鎖店。國內也有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但收費高得不可思議。又因為高收費,汽車不得不嚴重超載,修的路沒幾年就壞了,形成惡性循環。這收費應該至少降低50%,同時嚴格查處超載。在現在建設高速鐵路的同時,建設貨運鐵路,長期石油會越來越貴,電氣化鐵路運輸成本要小得多。

  前面講到我十幾年可以不買一件超過50美元的衣服或鞋子,在國內城市的朋友有誰十幾年沒買過300人民幣的衣服或鞋子?恐怕沒有。最近我父親說在家鄉買一件冬天的襖子,不怎麼樣的都要1000人民幣,我簡直要抓狂。同樣是中國產的東西,飄洋過海,擺在美國的大商場就是要便宜。有誰真正想過這個問題?上面說的物流成本高是一個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是17%的增值稅。現在增值稅是中國的第一大稅種。17%,簡直是在搶錢,最終的成本還是要消費者買單。

  國家提了這麼多年要靠國內消費拉動發展。如果商場裡動輒成千上萬,整天門可羅雀,還提什麼消費。權貴永遠有錢,但也就是那麼一小撮。廣大的工薪階層沒有消費能力,談什麼拉動!國家收了那麼多的稅,其實很多都被糟蹋了,應該逐步降低增值稅率到合理的水平。我最近五年沒有回國,沒有切膚之痛。我老婆每年回國,她說在北京逛商場只逛不買,買不起。我們還可以回到美國來買,國內的十三億怎麼辦?國內的頭頭腦腦想想辦法,不要誇誇其談,把收的稅還點給老百姓。

結束篇 ($1,628,佔1%)

  大家也看到了,如果不出什麼特殊情況,不出外旅遊,不買家具,我們最後可能剩下1628。不過2009年發了點小財,以前的公司給我一個小項目週末做,因此請父母來住了幾個月,買了些家具和一個大電視。不過我很滿足,比95%的美國家庭收入高,可能比98%的國內家庭收入高。如果不幸成為那1%,那我也是有良心的1%。最後我再重複一下訴求:


  中華要崛起,必須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個人收入調節制度,
  使富人回報社會,窮人活得更有尊嚴,貪官得到懲除。
  限制現金交易,嚴禁大額現金交易,加強金融監管。
  開徵房產稅,同時建設大量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
  補貼城市貧困中小學學生的午餐。
  大幅增加軍費,實現軍事現代化並走出國門。
  減少高速公路收費,建設貨運鐵路,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增值稅率,促進消費。

 

更新:現在還有人在轉貼,但圖經常被過濾掉,所以我在每個小段加上具體數字和百分比。另外有補充的說明在《真實的美國工薪生活作者給天涯及全國網友的一封公開信》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7a76280100zkcy.html

 

補:在新浪微博(@海外阿Q)上有些圖表和補充材料。歡迎轉發或轉貼,只要不曲解我的意思就行。也歡迎媒體採訪(獨輪運的媒體除外),http://www.weibo.com/haiwaiaq,到家裡核實,聽一聽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經歷和海外中國人對祖國的心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04

華僑工商學院75年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1128/18526810

兩星期前(十一月十五日),應岑才生先生、何萬森師兄之邀,到利舞台玉桃軒出席「華僑大學」、「華僑工商學院」的創校75周年鑽禧紀念晚宴。
左丁山小時候,聽過華僑工商學院之名,讀中學時看過這所學院在「華僑日報」刊登的招生廣告。這學院與「華僑日報」的第二代掌舵人岑才生(才哥)有甚麼關係?學院與報紙是否同出一源?
「華僑工商學院」不是「華僑日報」的關係學院,才哥是英皇書院畢業生,與中大前校長馬臨同屆,適逢戰亂,畢業後便在父親岑維休創辦的「華僑日報」當記者,1948年戰後復原才進入華僑工商學院攻讀經濟學,1952年畢業,因1950年美國教育委員會出版的University of the World Outside USA一書介紹香港兩所大學,就是香港大學與「華僑工商學院」,於1952年才哥畢業後,便得到紐約大學承認其學位,取錄他為碩士生,他在一年後轉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取得學位後便回港進入華僑日報。才哥話當年若非得到華僑工商學院院長兼創辦人王淑陶先生的取錄,他很難有機會到美國深造。
才哥今年93歲了,現在是華僑工商學院校友會永遠名譽會長,當晚主持鑽禧晚宴,左丁山以為他是在場最老的一位校友,誰不知還有一位94歲的曾振裕先生,他是1949年土木工程系畢業生,現居三藩市,現任華僑大學美洲校友會會長,曾先生精神飽滿,腰板挺直,行動快捷,健康得很,他編寫了一本小冊子名為「華僑大學」、「華僑工商學院校史」,如一本編年史,資料詳盡,左丁山讀後,方知道王淑陶先生創辦「華僑」的宏大心願,為了興學報國,一生傾注家財、收入為「華僑」,晚年鑑於形勢,華僑在1994年停辦,甘心安貧,居於陋室。後赴美國與女兒重聚,逝於三藩市。王先生於1936年在廣州籌辦高等學校時得父親王詵大力支持,賣香洲之產業得款二十萬元交與王院長作為「興學育才之基金」,經一番籌備工作,在1938年在香港註冊成立香港華僑學院於衞城道1號開學!可惜生不逢時,日本侵華佔港,再逢國共內戰,這所誕生於香港的院校,難遇數年安定環境,不斷遷址避亂,王院長堅持辦學的意志實令人汗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83

海外華僑:中國抗戰另一個大後方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384

抗戰爆發後,旅美華僑在紐約唐人街上舉行籌款救國大會,勸募獻金支援祖國抗戰。 (抗戰/圖)

抗戰地理:

1937年,抗日烽火燃起,大批海外華僑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打破宗親、地域的界限,走向聯合,匯成一股抗日的洪流……

他們遊行示威、罷工罷運、踴躍捐款、抵制日貨。他們告別舒適溫暖的家庭,回到戰火紛飛的祖國。滇緬公路上有搶運物資的南僑機工在奔波,駝峰航線上有飛虎隊的戰士們飛越生死線。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客居海外依然義無反顧地擔起國難的華僑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

輸財助戰,是毛澤東對海外華僑支援抗戰的概括。抗戰期間,海外華僑貢獻巨大。

據《華僑革命史》一書統計,抗戰八年華僑捐款,總數達13億元國幣之巨。1942年,海外華僑購買國民政府向海內外發行的多種債券總數達11億元國幣。而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並未償還這些公債,實際上等同於捐款。

直到面前的日本軍官終於不再瞪著他,拿起一枚類似官印的四方形印章,在他背心上蓋了一個“檢”字,林嶽喜才稍微放下緊懸的心。走在回家的路上,“完全不知道路,那種恐怖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到。”

那一年,林嶽喜十七歲。如今已是九十高齡,面對南方周末記者,他仍清晰記得那災難性的一天——1942年2月18日。日軍剛剛占領新加坡,數十萬華僑以審查之名被集中起來,一場有針對性的肅清活動隨之展開,史稱“大檢證”。

“被集中後,日本士兵用長竹竿打人,呵斥紛亂的人群。每個人輪番上報自己的信息,包括姓名、職業、地址等,不匯報或是有被懷疑的人都會被帶走。起初以為這些人只是被抓去做苦工,但沒想到等待他們的是屠殺。”輪到林嶽喜匯報時,他不敢說自己是學生,謊稱自己是西藥房的雜工,由此逃過一劫。“我愛人一家人去了6個,只回來4個,她爸爸和姑父都被拉到海邊,被機槍掃射而死。”

“這是日軍的報複行動,報複華僑支援抗戰。”林嶽喜說,被集中的沒有馬來人,沒有印度人,只有中國人。自日軍入侵中國,海外華僑紛紛支援抗戰,其中以東南亞華僑數量最多。而在東南亞,以馬來亞(地域包括後來建國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僑最為活躍。在這場大災難中,日軍屠殺了數萬華僑,手段多樣且殘忍,包括槍殺、砍殺、活埋、溺亡等。

“抗戰期間,海外華僑輸財助戰,貢獻巨大。從地理層面來看,西南地區是中國抗日戰場的大後方;但從另一層面來看,海外華僑也是中國抗戰的大後方。”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張應龍介紹,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後,新加坡山東慘禍籌賑會是華僑成立的第一個抗戰救亡組織。1931年“七七事變”後,由海外華僑成立的救亡組織漸興,到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達到興盛。1939年廣州淪陷後,其力度進一步加大。

捐款

“有錢不出錢,有力不出力,是對祖國的大不忠!”

“先生,買朵花吧!這是自由之花!這是解放之花!買了花,救國家!”

曾梅清是林嶽喜的愛人,出生在新加坡,於1950年回國居住。1941年,還在上小學的曾梅清,不上課時,便會胸前掛一鐵皮盒,加入到賣花募捐的隊伍中。花是紅色的紙花,由各個華僑學校的師生手工制作,賣花掙來的錢悉數捐給國內,支援抗戰。

12歲的曾梅清個頭還小,賣花時會把花插進對方的口袋里。“絕大多數人都會捐款,從幾分幾角到幾十塊不等。當時每條街道上都有賣花人,買過花的人就會把花放在胸前,以供辨識,也是榮耀。”

華僑捐款的熱情很高,形成“富商巨賈,既不吝金錢,小販勞工,亦盡傾血汗”的局面。在新加坡時,曾梅清家的斜對面便是僑領陳嘉庚的家。抗戰爆發後,陳嘉庚就帶頭月捐2000元,並搶先購買救國公債10萬元。在南僑總會召開的首屆大會上,陳慷慨激昂地說:“有錢不出錢,有力不出力,是對祖國的大不忠!”(引自《陳嘉庚先生紀念冊》)

南僑總會全稱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於1938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任主席。它是繼歐洲、美洲之後,華僑組建的又一跨國、跨地區的抗日救國總機關。《華僑與抗日戰爭》一書這樣評價它的成立,“形成了相對集中的三大華僑抗日救國組織網絡,奠定了華僑抗日陣線的基本格局”。

在救亡組織的領導和僑領的表率下,捐款活動如火如荼。除了賣花捐和月捐,華僑以各種名義進行捐款,包括節日籌賑、勞軍義捐、救急難民、航空救國捐等。

仰光女華僑葉秋蓮變賣家產,得3萬多元捐助政府抗戰,自己則入寺為尼。她說,“只要祖國戰勝,我自己餓死是不妨的。”泰國曼谷監獄200多難僑發起獄中獻金,節省500元捐給祖國。馬來亞華僑鄭潮炯義賣瓜子,走遍南洋,籌款18萬元。在吃頓飯只需兩角錢的年代,鄭不留一分將籌款悉數捐出。

五邑華博館副館長黃誌強將這種現象歸因為華僑“愛祖愛鄉”的情感。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劉進說,華僑捐款大多出於自願。他在大量研究僑批過程中,發現幾乎沒有人對捐款有抱怨。據《華僑革命史》一書統計,抗戰八年華僑捐款,總數達13億元國幣之巨。

輸財助戰,是毛澤東對海外華僑支援抗戰形式的概括。其中,在“輸財”上,華僑還通過僑匯、購買公債等方式支持祖國。“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陸續向海內外發行救國公債、國防公債、航空救國券等多種債券,總額達三十多億元。至1942年,海外華僑購債總數已達11億元國幣,占1/3強。而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並未償還這些公債,實際上等同於捐款。

張應龍在搜集史料過程中發現,現在北美的眾多僑社組織還能隨時拿出當年購買的抗日救國公債,“數量之大,可謂數不勝數”。

1942年日治印荷時期頒發給華僑的“外國人居住登錄宣誓證明書”。日軍對每一個占領地的華僑進行有針對性的肅清,詳細記錄每一位華僑的姓名、年齡、職業、住所、在留年數等信息。 (夏婧雯供圖/圖)

罷工

懲戒的武器不是刀棍,而是甘蔗。

“循碼頭環行數圈,然後排成龐大的長形隊伍,來往車輛幾為之塞。僑校學生歌聲遠震,掌聲雷鳴,深得來往觀眾同情。等到日輪離岸,僑胞始收隊而歸。”

記錄在《華僑問題專號》上的這三句話,描述的是美國西雅圖七百多位華僑阻止日輪“海安丸”號裝運廢鐵回國的場景。

1939年2月,旅美華僑統一義捐救國總會(簡稱旅美救總)發起“禁運軍火運動”,抵制美國公司把可以改制成殺人武器的廢鐵和軍需品出售給日本。此後,美國華僑阻運廢鐵赴日的鬥爭在美此起彼伏。最終,美國宣布禁止軍火物資赴日。

張應龍教授總結,受客觀環境影響,美國的華僑運動比較直接,東南亞地區則比較隱蔽。美國的華僑救亡組織多把“抗日”二字放在組織名稱里,而東南亞的團體則會以“籌賑難民”等名義出現。即使在東南亞內部,由於政治關系等因素,華僑運動的尺度和活躍程度也不一。

在泰國,由於政權親日,華僑陳德欽感受到的抗日活動相對隱秘。1929年,陳德欽出生於廣東省汕頭一戶貧苦家庭;10歲那年,他去泰國投奔父親;1943年,參加泰國反日大同盟,組織工人罷工並破壞日軍軍工廠。

當時,日本國內物資缺乏,加上運輸線受同盟國潛艇襲擊,日本在被占領國開辦了如電機廠、皮革廠、縫衣廠、食品廠等軍用工廠,以滿足戰爭需求。陳德欽知道破壞軍工廠的風險,但他也懂得抗日報國的道理。

據陳德欽回憶,日本軍工廠的中國工人想了不少辦法搞破壞。有個碼頭工人在運送子彈時,故意將肩上的一箱子彈拋入水中,結果被日軍發現,最終被打死;給日軍做皮鞋的華僑工人,會故意將鹽縫入鞋底。鹽遇水即溶,一來不留痕跡,二來可以腐蝕,從而縮短鞋的使用壽命。

1944年1月,泰國曼谷七家皮革廠數千工人罷工。名義上要求提高工資,實際是為中斷其軍需品供應。在這場罷工中,陳德欽是糾察隊小隊長,負責阻止破壞罷工的工人。罷工對工人來講,意味著失去經濟來源。當時為使罷工奏效,罷工指揮部決定給不上班者發放生活費。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人想去工作。對付這類人,陳德欽所在的糾察隊自有辦法。

一般來講,先由一位躲在暗處的皮革廠工人指認依舊上班的同事,然後守在電車站附近的糾察隊便會上前阻攔。先是勸說,曉之以情、以理、以利;勸說不成,就動武。為避免暴露,懲戒的武器不是刀棍,而是甘蔗。陳德欽給南方周末記者介紹甘蔗的好處,“能打人,還能偽裝。萬一日本的憲兵隊或警察來,就裝作在啃甘蔗。”黑眼鏡也是糾察隊的標配之一,這是因為糾察隊不能明目張膽佩戴袖標,便用黑眼鏡作為標識。

這場罷工堅持了半個月,在工會認為達到目的後,宣布撤回各路糾察隊。1946年,陳德欽回國加入閩粵贛邊縱隊,參加解放戰爭。

服務生命線

最著名的要數南僑機工和飛虎隊,這兩支隊伍,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

抗戰期間,海外華僑回國參戰者不在少數。據國民政府廣東僑務委員會1946年統計,歸國參戰參軍的粵籍僑胞有4萬余人。他們或直接參戰,或參與救護隊、機工團、記者團、歌劇團等形式多樣、大小不一的回國服務團體。廣東省華僑博物館館長王明惠介紹,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南僑機工和飛虎隊。“這兩支隊伍,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但都維系著中國抗戰的生命線。”

南僑機工全稱為“南洋華僑機工服務團”,由三千多名汽車司機和修理工構成。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封鎖沿海。廣州失守後,滯留在香港的兩萬多噸軍火,必須從新建的滇緬公路運入,但這條公路穿江越谷,地勢險要,唯有熟練駕駛員方能駕馭,國內奇缺此類人才。招募公告傳至海外,南僑總會積極響應。自1939年2月至7月,先後有15批華僑回國服務。

現年90歲的張偉民是廣東省唯一一位健在的南僑機工。他說,“那時我們對日本人的侵略都義憤填膺,大家都是冒著不怕犧牲的精神回國,回國前也沒有想過後果。”

當時,武漢合唱團到馬來亞演出,宣傳抗日救國。時年僅13歲的張偉民看完演出後,深受鼓舞,回家就激動地把剛學會的救國歌唱給家人聽,並決心回國服務。

“沒有國,哪有家?雖然遠在南洋,但當時很多年輕人一心想著回國抗日。”為了能順利報名參加“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身材矮小的他將年齡報大了一歲。在訓練班時,母親特地給他一個枕頭墊在屁股下,讓他夠得著方向盤。張偉民的女兒張曉秋說,在訓練班的考試中,他展露出駕駛天賦,所

有科目都是一次性通過。

和張偉民一起投身衛國洪流的南僑機工,來自南洋各地,從事各種職業。馬來亞女教師白雪嬌決心報國參加南僑機工隊伍。為瞞過父母和家庭,她特地化名施夏圭。在給父母的告別信中,她說:“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和弟妹是我所愛的,但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所以雖然幾次的猶疑躊躇,到底我是懷著悲傷的情緒,含著辛酸的眼淚踏上征途了。雖然我的力簡直夠不上滄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匯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滇緬公路上行車艱難,需過三關:翻車、瘴氣和日軍轟炸。在一千多公里的公路上,沒有宿舍和休息站,機工們困了就睡在車上,病了就咬牙挺著,車半路拋錨或水箱沒水更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張偉民開著大卡車,從昆明運送物資前往下關。因為當時山谷里刮大風,黑燈瞎火的,他的車一不小心就撞到了一堆原木上,還把旁邊蹲著吃飯的人撞飛了,所幸只受了輕傷。

1942年,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三千南僑機工,約1/3死在滇緬公路上,1/3回到海外,1/3留在國內。在搶運戰需物資的這段時間里,他們平均每日輸入量達300噸以上,被譽為滇緬公路上的“神行太保”。

和滇緬公路同樣具有“輸血”作用的,還有“駝峰航線”。在開通的三年多時間里,駝峰航線向中國輸送了70萬噸急需物資和3萬多人,被譽為維持抗戰的空中“生命線”。

“飛虎隊”司令陳納德妻子陳香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有一千多名在美國應征入伍的華僑青年,被編入美國第14空勤大隊(即“飛虎隊”),來到中國戰場支援作戰。他們大多祖籍是廣東。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梅偉強說,在“飛虎隊”中,絕大部分地勤人員都是華僑。

2007年,一隊華僑從美國來到廣東省五邑華博館,當時由華博館業務部副主任蔡曉敏陪同。這些歷經風霜的老人,就是曾經往返於“死亡航線”上的飛虎隊隊員。參觀中,她發現一位老人突然跪倒在地。起初,她以為是老人體力不支,正要上前幫忙,卻看到令她難忘的一幕,那位老人神情莊重,跪地後,俯下身去,親吻地磚,用臺山話說,“我終於回來了”。

“從這一幕看得出華僑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幾天後,蔡曉敏在華僑博物館里又一次看到了這群老人,原來他們想在離開前再來參觀一次。一位老人動情地說,“看一遍,不夠;離開前,再看一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46

華僑城混改中再生人事巨變 董事長劉平春離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2885.html

華僑城混改中再生人事巨變 董事長劉平春離任

一財網 吳斯丹 2015-09-29 16:35:00

正值地產央企改革,華僑城A(000069.SZ)再生人事變動,上任才兩年多的董事長劉平春離任。這是9月份以來華僑城A的第二次人事巨變。

正值地產央企改革,華僑城A(000069.SZ)再生人事變動,上任才兩年多的董事長劉平春離任。這是9月份以來華僑城A的第二次人事巨變。

9月28日晚間,華僑城A發布公告稱,鑒於公司董事長劉平春已達法定退休年齡,即日起不再擔任公司董事長、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離任後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劉平春今年60歲,已達退休年齡。他也是華僑城A的元老,自該公司1997成立以來,歷任公司總裁、董事、董事長等職務,任職時間長達18年。不過,劉平春擔任華僑城A董事長職務的時間並不長。2013年8月任克雷卸任華僑城A董事長,時任公司總裁的劉平春接任,距今也不過兩年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就此致電劉平春,對方電話無人接聽。

事實上,劉平春的離任在十多天已有征兆。9月10日,國資委官網發布任免通知,經研究,免去劉平春同誌的華僑城集團公司黨委常委職務。

華僑城集團兩位要員也一同被免職:免去吳斯遠的華僑城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職務,免去侯松容同誌的華僑城集團公司黨委常委職務。

同樣是在9月10日,侯松容辭去了華僑城A的總裁、董事職務。這一天,華僑城A召開董事會會議,由劉平春主持,全票審議通過了《關於聘任公司總裁的議案》,公司董事、總裁侯松容因個人原因向董事會提交了辭職報告,申請辭去在公司擔任的一切職務,辭職即日起生效。同時,華僑城A聘請王曉雯擔任公司總裁,任期同本屆董事會任期一致。

上述會議還通過了《關於增補公司董事的議案》,同意增補段先念、王曉雯為公司第六屆董事會董事候選人,二人在9月28日的股東大會上正式獲選為董事。

這意味著,在不到20天時間里,華僑城A發生兩次人事巨變,總裁、董事長先後離任。王曉雯將出任新總裁,有消息稱,段先念將接任董事長一職,該消息尚未獲得華僑城A方面的確認。

業內人士分析,段先念接任華僑城A董事長是大概率事件,這標誌著華僑城將由“任克雷時代”全面進入“段先念時代”。

任克雷是華僑城的締造者,在過去十多年成就了華僑城獨有的“旅遊+地產”模式。2013年8月,任克雷因年齡原因卸任了華僑城A董事長一職,劉春平接任。2014年2月,段先念接替任克雷擔任華僑城集團總經理。

進入華僑城之前,段先念的身份是西安市副市長。公開資料顯示,段先念此前曾任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主任、黨工委副書記、書記,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等職,是“曲江模式”的主要創始者。

“曲江模式”是以文化為推動力,以城市經營為手段,達成文化、商業、旅遊的契合的一種文化經濟模式。這種模式與華僑城的“旅遊+地產”模式具有一定契合度,但更需要政府層面的支持。

隨著段先念的全面接管,如何將兩種模式進行有效融合、助力華僑城轉型,成為段時下最艱巨的任務。

在經歷了快速發展後,華僑城A去年的地產業務已略顯疲態。2014年,華僑城的地產業務、旅遊綜合業務收入分別為149.1億元、151.5億元。從同比增長率來看,去年華僑城旅遊綜合收入同比增長14%,而房地產業務收入僅實現4%的增長。

今年上半年,華僑城A的各項數據也不容樂觀。2015年上半年,華僑城A實現營業收入101.61億元,同比減少25.27%。其中,旅遊綜合收入42.81億元,同比減少27.04%,房地產結算收入54.93億元,同比減少25.6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4.14億元,同比減少28.56%。

與此同時,華僑城還要面臨迪士尼樂園、萬達等強勁對手的競爭。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甚至揚言要超越迪士尼,成為全球最大的旅遊文化企業。

考察一年半之後,段先念提出了三個轉型思路:一是繼續推進“旅遊+地產”的創業模式;二是創新“旅遊+互聯網+金融”的補償模式;三是深耕“文化+旅遊+城鎮化”的發展模式。

借助新一輪國企改革契機,段先念在今年主導華僑城A引入寶能系進行混改,寶能系將以約70億元參與定增。定增完成後,華僑城集團在華僑城A的持股比例將從56.9%降至50.77%,仍處於絕對控股地位,寶能系持股比例將為12.06%,位列華僑城A的第二大股東。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67

中國國旅否認與港中旅、華僑城合並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8241.html

中國國旅否認與港中旅、華僑城合並

一財網 樂琰 2015-11-06 13:21:00

中國國旅及控股股東未就本公司和港中旅、華僑城整合事宜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過相應方案。

從昨天晚間起,一則關於中國國旅、港中旅或合並的消息不脛而走,甚至還有傳言稱中國國旅、港中旅、華僑城三家或合並。面對如此狀況,中國國旅(601888.SH)坐不住了,其11月6日發布澄清公告稱,該公司及控股股東未就本公司和港中旅、華僑城整合事宜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過相應方案。

關於國旅、港中旅合並事宜,早在今年上半年國旅為期兩個多月的重大事項停牌進入尾聲時就有相關言論。當時業內傳聞表示,中國國旅或將與港中旅合並。如今甚至有消息稱,華僑城也可能涉及此次合並。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就上述傳言輾轉聯系中國國旅、港中旅、華僑城,但三家大型旅遊企業的內部人員均不對此事表態,僅稱並未聽說過有確切的消息。

正當一切都在撲朔迷離之際,6日上午,中國國旅發布澄清公告表示,2015年11月5日,有媒體陸續發表題為《傳國旅被港中旅並購獲國資委放行》、《傳國旅與港中旅正接洽並購事宜》等新聞報道並被網絡廣泛轉載。該公司對報道內容進行了核查。報道稱:港中旅將與中國國旅組成“新國旅”,或中國國旅、港中旅、華僑城三家央企合並,報道稱國資委在今年七月已對該交易放行。

中國國旅進一步表示,經核查,該公司針對上述報道事項說明如下:央企重組整合相關事宜由上級有關部門決定,經征詢本公司控股股東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公司控股股東未接到有關文件。該公司及控股股東未就本公司和港中旅、華僑城整合事宜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過相應方案。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國旅和港中旅均是國內大型旅遊集團。中國國旅主要業務是免稅店業務和旅行社業務,主要優勢是在免稅店業務。中國國旅今年的半年報顯示,其旅遊服務業與商品銷售業營收各占總營收月50%,旅遊服務業毛利率為10.75%,而免稅商品銷售的毛利率在46.86%,總的商品銷售業的毛利率45.44%。

勁旅咨詢首席分析師魏長仁認為,如今旅遊業界正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資本並購時代,曾經難以想象的攜程與藝龍並購、錦江系控股鉑濤等事件,如今都發生了,即便是“老冤家”攜程與去哪兒,在經過攜程與百度換股後也成為“一家人”。不過不同的並購背後原因不同,有些是出於業務需要,有些是資本騰挪手段,有些則是非市場化的指令性合並。無論合並與否,關鍵在於企業本身核心能力,如果合並後難以整合,依然各自為政,那麽無益於業務發展。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85

東源華僑民居概述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zmn.html

一、東源地理環境 

民居研究包括了民居以及由此延伸的地理環境。

東源坐落於魁山之下、蒜溪之旁。與福清新厝鎮交界。魁山之中有一澗,號“東澗”,全村人飲水皆出於此,那時就有“東澗淙淙,源遠流長”之說,故取村名為“東源”。東源又名“東門”,東源地處福泉古驛道之上,位於東邊,是福清入莆之門戶,過去祠堂有牌匾曰“天之樞紐,地之經緯”,足見地理位置之重要,故名“東門”。

東源華僑民居聚居處所可追溯至明代,當時一世祖天生公據說由福清新厝鎮江兜遷至東源,而實際上都源自於涵江中沁之姚氏。若再由此上溯,可至浙江省吳興郡(今浙江湖州)。唐時姚氏始祖孟瑜公曾官拜參軍之職,遷至浙江韶溪。明萬歷年間,被欽賜進士出身的天明公又遷至涵江中沁。天生公與天明公為昆仲。韶溪者,苕溪也。苕溪,在浙江之北,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因沿岸盛長蘆葦,進入秋天,蘆花飄散水上如飛雪。當地人稱蘆花為"苕",故名苕溪。苕溪有東苕溪、西苕溪。東西苕溪於湖州城東匯合,註入太湖。故東源姚氏郡望為“吳興郡”,稱“韶溪堂”。 

在閩中,古榕往往於立村之時栽植,它見證了古村所經歷的風雨滄桑。東源村頭原有一古榕,可惜於1990年代自然枯死。其栽種時間與現存的古秋楓樹相當,大約四百余年。由此推算得知,東源建村應不遲於十七世紀初葉,明萬歷年間,這與族譜記載的時間基本一致。關於當時中國歷史之進程可參閱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著的《萬歷十五年》。古人非常註重營建宅居,認為與其家族或個人興衰關系重大。故在建村選址時“相形取勝”,即通過對附近的山川地形、地貌地理等自然環境進行觀察認真比較,選用優勝之地。風水學認為,後面有靠,前面開敞,即是“內乘生氣,外接堂氣”。東源村北有魁山,西有蒜溪,這就叫做“後有靠,前有照”,形成“陰抱陽”的風水佳局。背山可抵冬季寒流,面水可迎夏季涼風。因此,東源建村基本上按風水學的選擇進行選址和布局。

東源坐北朝西,村落沿蒜溪北岸依次向魁山延伸鋪展,形成北高西低之格局。但是民居建築大都坐北向南,這是考慮了陽光、風向、水源和地質等的諸多因素。蒜溪源出福清市東張,蜿蜒曲折在村前流過,最後註入興化灣。1960年代,政府於上遊攔截,築一水壩,是為“東方紅水庫”。這是“近水”。魁山則是東源村遙相遠望的大帽山之余脈。魁山高不過兩百米,其頂巨石壘壘,旁有“草地公追子”的神話,又有直通海底溶洞的傳說。“魁山蒜水”現已成為東源村的標誌。這是“近山”。蒜溪延岸地勢平坦,而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理想的耕作之地,非常適宜水稻種作。而魁山腳下森林密布,開墾以後又非常容易種植龍眼、枇杷等果樹。這是“近田”。

除了相形取勝的原則外,還要考慮到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因素。東源距江口鎮四、五千米,東、西、北皆山,只有向南較為平坦。向東與福清市新厝鎮交界,這里山勢較低,再向前就是浩瀚無際的興化灣。千年古驛道在此翻越,是通向江口鎮墟市的唯一通道,故東源有“入莆第一村”之稱。向北與福清市東張鎮交界,向西則與現涵江區秋蘆鎮交界,向北或向西皆群山綿延,道路崎嶇,行走艱難。東源村選取古驛道之上,這是考慮到“近交通”。

有意思的是,東源自古多和平,歷史上政府對於東源的管理一直很薄弱。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曾經有匪騷擾,但是,太平軍不曾到過這里,抗戰的烽火也不曾燒過這里。只有解放戰爭後期,一些不知就里的村民被組織為“反共救國軍”,後被人民解放軍剿滅外,可以說,東源村幾近於陶淵明筆下之桃花源,這在近代之中國也算是一個奇跡了。

二、東源華僑民居形制特點

東源華僑民居布局看似沒有規則,其實是圍繞一個中心,采取類放射式的布局。這個中心就是位於村中心地帶的宮廟建築群。原有的宮廟已於“文革”中被毀,現存的宮廟建築群系1980年代重建。宮廟建築群前有戲臺,有廣場即“埕”。埕的面積約2000平米。古榕和古秋楓樹都屹立在埕的西邊。

早先東源民居大多為夯土墻,一層,其中有閣樓,光線差,居住條件不好。但是也有建造得規模宏大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厝是“宅里”,大約建於1850年。宅里是兩座七間廂對應,以兩邊護厝相接,分上廳和下廳,形成上埕和下埕。最繁盛時這里住過13戶人家。後來的東源華僑民居建造者幾乎都從這里走出去。追因溯源,“宅里”最終成為東源“古富”的代名詞。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從東源走向南洋的鄉親,在事業有成之後,紛紛回國建造大厝,以改善居住條件。總計當時建造的房屋有30余座。而那時全村戶數不過50余戶,這意味著建房戶數超過60%。東源以姚、盧兩大姓為主,兼以其他姓氏。東源華僑民居建築始於1915年,終於1940年,前後歷時25年。東源第一座華僑民居是姚為祺故居,其次便是姚裕寶姚裕成昆仲大厝。以時間為界,1930年以前的華僑民居以傳統民居為主,1930年以後加入了明顯的西洋元素。如此,遂形成了兩種建造形式,一是非常傳統的民居,一是中西合璧的民居。非常傳統的民居以姚豐隆大厝為代表,中西合璧的民居以文德樓為代表。

姚豐隆大厝,俗稱“百廿間”,建造於1926年,系由姚豐隆及其昆仲所建。姚豐隆大厝由兩座五廂房一前一後排列,兩邊加雙層護厝,一直延續至下間三廂房雙層。整座大厝呈左右對稱的三合院一個、四合院一個組合。氣勢雄偉,蔚為壯觀。大厝內所有門窗上幾乎都配上固定的對聯,把古詩和書法欣賞融為一體。在木雕中的廊檐、廳堂、門窗、神龕,石雕中的碼面、枕石、柱礎、天井、石窗以及磚雕、彩繪等裝飾,內涵十分豐富,文化底蘊相當豐厚。

文德樓,始建於1932年,系姚文德及其昆仲所建。樓房采取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獨具異國情調,具有濃厚的西方色彩;造型既新奇浪漫又莊嚴雄偉、既清新淡雅又新穎別致。文德樓共二層,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住宅。二層有攢尖亭子,三層有一對攢尖亭子,錯落有致,相映成趣。主人喜好精美裝飾和雕刻。裝飾和雕花的紋樣卻多采用中國民間文化元素,註重所有窗檐門檐的裝飾,更顯建築的莊重典雅。其走廊迂回相連,雕花的圍檐、圍欄和扶梯精美別致,乍看是民族風格,細看卻又隱約透著西洋之風。

姚萬豐大厝,俗稱“五哥六角亭”,始建於1926年,系姚萬豐姚友諒昆仲所建。姚萬豐大厝又是另一個典型,其建築格局是非常傳統的五間廂加兩邊護厝,再延續至下間三廂房雙層。然而,主人卻別出心裁地在大厝下樓房的南側兩端,分別興建了西洋樓式亭子,並高出旁邊的三間廂房,成為一對顯眼的六角亭。其亭頂的大陽臺用青綠色葫蘆瓷鬥圍成護欄,華麗精美。 

這三座民居現在都成為東源華僑民居的標誌性建築。

除此之外,在村南又有堞樓一座,始建於1935年,主持建造者姚文瑞。由於東源位於莆田最北部,與福清新厝鎮交界,歷史上政府管理一直薄弱,故匪患不斷。為自衛計,東源很早的時候就在村北建有一處堞垛,該堞垛已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毀。當眾多華僑大興土木後,防衛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於是姚文瑞親赴印尼募捐,建造堞樓。現存的堞樓位於村南最高處,共有兩層,屬鋼筋混凝土結構,頂樓有圍欄,二層四個角落皆有窗,有正方形槍眼數個。除窗戶因年久毀壞外,基本上保存完好,現在仍然掩映於龍眼密林中。

在村中又有真耶穌教堂一座,始建於1940年,由姚孔譽主持建造。真耶穌教會於1900年在美國發起,後傳入中國。真耶穌教會強調信獨一真神,反對三位一體教義。真耶穌教會不同於基督教,東源人信奉真耶穌教會為數極少。現存的真耶穌教堂共有兩層,西洋風格,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外磚墻,方柱及圍欄扶手皆水磨。二層樓板及樓梯皆木構。原有圍墻,圍墻上豎鐵柵欄,院內有井一口,後被毀,現僅殘存東面一段圍墻。真耶穌教堂據說在福建僅存8座,東源即是其中一座。

三、東源華僑創業史略 

建築是一部重要的史書,它很客觀,很忠實地承載著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它既是生活發展的鏡子,又是民族文化的結晶。

東源最早到達南洋的是姚為祺。姚為祺(字學蠡,1872-1929),一名壽美。他於1892年赴馬來亞吉隆坡。先出賣勞力謀生,三年後到一家機器公司學習裝配,同時學習修車技術。1899年,他離開機器公司,獨自開設福隆興自行車修理鋪。不久,他取得英國名牌自行車的代理權,銷售自行車。姚為祺在經營車業的同時,又進軍經營橡膠園,僅僅幾年中,他就擁有橡膠園200多英畝。當時,橡膠樹在馬來亞還處於試種階段,而他就看出了它的前景,這實在是目光如炬。姚為祺事業有成後,一方面捐資支持家鄉公益事業建設,一方面提攜鄉親至南洋創業。由於他帶好了頭,家鄉人包括福清新厝江兜王氏在馬來亞、印尼、新加坡等地經營自行車業以至汽車業的不斷增加。到20世紀30年代,終於形成“興化幫”,各種車業應有盡有,規模較大的車商超過了五千家。經營種類繁多:汽車公司、摩多公司、公共巴士公司、羅厘運輸公司、汽車零件制造廠、複新汽車輪胎公司等,與車業有關的各種行業也應有盡有。除了原有的各個國家、地區外,經營範圍又擴張至了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單就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車商公會”等的組織就達30個以上。以至於福、莆、仙人在南洋的車業占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因此,姚為祺被譽為“腳車業始祖”。

而姚為祺的侄兒姚金榜(1889-1960),於民國初年赴馬來亞吉隆坡,先隨其叔姚為祺,後自立門戶經營,再創立中和有限公司。中和有限公司從石油、橡膠業務,拓展至銀行業,生意蒸蒸日上,姚金榜遂成為福莆仙華僑中的首富,書寫了一部商業傳奇。從1930年代至1940年代,姚金榜的聲望如日中天。1934年,姚金榜參與創建吉隆坡雪隆興安會館,遂成為馬來亞著名僑領,其實力和地位與1980年代名震東南亞的福清林紹良相當。

在這個創業的過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萬豐隆有限公司。萬豐隆公司於1920年代由姚萬豐和姚豐隆所創建。姚萬豐和姚豐隆皆出自宅里大厝,他們各取自己名字為公司命名,這就是“萬豐隆”公司的由來。姚豐隆(1874-1956),一名禹,因排行十三,又名“禹十三”。姚萬豐(1884-1946),一名玉,因排行十八,又名“玉十八”。他們於民國初年到達印度尼西亞望加錫,從經營自行車修理鋪開始,發展到創立萬豐隆公司。

與此同時,福清新厝江兜的王祿梓也在新加坡成立“萬豐隆”公司。現在尚不清楚為什麽王氏為什麽要取與姚氏相同的公司名字。但是有一點值得關註,江兜王氏與東源姚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東源姚氏一族的郡望是“吳興郡”“韶溪堂”,而福清新厝江兜的王氏一族的郡望也竟然是“吳興郡”“韶溪堂”。據說姚氏先祖入莆後曾居住於新厝江兜,後因官場事發全家被抄,而三個僕人幸免於難,各取“一”字相連,遂為“王”姓,但仍以“吳興郡”“韶溪堂”為郡望。這樣看來,王氏取與姚氏相同的公司名字,或許是為了標明同理連枝也未可知。

東源華僑大多集中於印度尼西亞的望加錫。萬豐隆公司成立後,業務不斷擴張,姚萬豐姚豐隆於是就吸引其他堂兄弟加入公司,後來總計有十二個股東,屬於典型的家族企業。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是萬豐隆最美好的時代。堂兄弟們齊心協力,眾誌成城。公司的業務從自行車修理、零配件及整車銷售,拓展至汽車、汽油生意,最後竟然從事匯兌業務,一派欣欣向榮。萬豐隆公司以車業為主。他們購買汽車,組成車隊,將日用品運至山區銷售,然後換回土特產運回望加錫再銷售。於是生意極為興旺,到二十年代末,公司不斷發展,延伸至泗水、椰加達諸地。由於萬豐隆公司財力雄厚,凡股東欲建房者,皆由公司出資按股份大小撥款。於是,東源華僑民居開始出現。公司每年都分紅,並且在每年春節前,公司給每個股東在老家堅守的親人每家匯去兩百元國幣,而那時一元可以買到十三斤豬肉。

萬豐隆對於其他股東願意獨自出去經營的,一律由公司出資。於是股東們開始逐漸分拆出去獨自經營。萬豐隆最終只留下姚豐隆一個家族繼續維持,直到1960年代。姚萬豐後來也分拆出去,成立了萬豐公司,並將公司遷至泗水。姚友諒(1906-1956)則創立大名鼎鼎的“南洋汽車有限公司”。至今許多鄉親到望加錫後,都要到“南洋”去看看。有人說,沒有到“南洋”,就等於沒有到南洋。其他股東分拆出去以後,成立的公司取名時只在中間改一個字,前後兩個字則保持不變,比如“萬裕隆”、“萬瑞隆”等。東源華僑與萬豐隆公司淵源深厚,因此許多鄉親也喜歡在公司前冠名一個以“萬”開頭的公司,一是表明與萬豐隆之關系,一是估計因為萬豐隆聲名卓著,他們準備竭力仿效的緣故。除了上述的幾位僑領外,東源還有一些華僑也相當出色,比如姚裕寶姚裕成昆仲、黃金榜、郭厝利、姚豐以及盧善美等等,可惜目前他們現存的資料尚未收集齊全,因此未能做進一步的概述。

東源華僑在家鄉建造大量的房屋以後,也在家鄉做了大量的公益事業。比如姚為祺公子姚瑞漢建造祠堂、贈送農具。萬豐隆股東姚文霖、姚文瑞、姚順興辦韶源小學,這是當時全縣第一所的農村小學。1950年姚順倡議集資興辦莆田平民醫院,並擔任第一任董事長。姚豐隆嫡孫姚子興更是捐資莆田市醫院、莆田縣醫院和莆田平民醫院。他們心系故園,深受公眾好評。東源華僑的後裔現在依然遍布印度尼西亞各地,但仍以望加錫最多,估計有四五千人之眾,大大超過了在家鄉的原住民。他們當中大部分人依然堅守祖業,勤奮工作,謹慎經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