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揭露 財務操作佔廣達獲利四成 英業達二成六 人民幣貶值 台灣科技大廠獲利隱憂

2014-04-28  TWM
 
 

 

多年來,台灣科技大廠毛利率在「毛三到四」的邊緣掙扎;但隨著內外夾擊,原本應是雪上加霜的獲利數字,近年卻得以持盈保泰。原來,這美麗的獲利數字只是國王的新衣。

日前,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的外資報告,意外揭露台灣科技大廠行之多年的財務操作手法。

當簡單的財務借貸手法就可以獲利上百億元,會不會讓經營者忽略了本業的經營?

未來,當這種賺「容易財」的機會消失了,企業會不會就此現出破敗的原形?

一場金錢遊戲,究竟會把台灣的科技大廠帶向何方?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楊政諭「今年第一季,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二.七九%,恐怕有公司第一季季報要承受不小的匯兌損失了!」三月初,一位熟知台灣科技大廠財務操作的官股行庫董事長提出預警。

借美元存人民幣

每年穩賺五%的套利模式

無論這波人民幣貶值只是短期修正,或是中長期趨勢,這位行庫董事長的預警,都已明確地點出一項台灣電子大廠的新危機。

自從二○○五年,中國開放匯率政策以來,「人民幣只升不貶」,幾乎成為市場共識;看準這項趨勢,許多手握大筆營運資金的台商,充分發揮「借美元存人民幣」,匯差、利差兩頭賺的套利模式;尤其在中國佈局甚深的科技業,這套模式更是財務長們嘴裡不說,卻大力操作的公開祕密。

這些財務長們,利用台灣的低利率環境,由銀行體系借入美元,然後轉成人民幣後匯給中國子公司,子公司再存入高利率的大陸銀行,賺取高利息;待美元貸款到期時,再用升值的人民幣,償還相對貶值的美元。

如此一來一往,,金融市場權威人士估算,過去兩年,僅靠著一手賺利差、一手賺匯差的簡單套利模式,廠商每年幾乎可穩賺五%的報酬。

對此,長期建立台灣上市櫃公司資料庫的「經濟新報社」指出,從每年公司揭露財報上的「利息損益(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與「匯兌損益」,就可約略推算出該公司利用這個套利模式賺取的金額。

比重最高的廣達

四成獲利來自利息與匯差

此外,如果該公司的「長短期借款」與「定存」金額都相當高,代表公司的現金中,明明猶有能力拿錢去做定存,卻仍願向銀行體系大舉舉債,而且通常定存利率一定低於借款利率。

銀行人士表示,這種不符常理的運作模式,公司舉債的目的,恐怕就是拿去做為財務投資之用。

攤開各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在高獲利的美麗糖衣背後,究竟多少來自真正的本業獲利?多少來自財務長兩手幻化的財務操作?值得投資人關注。

以廣達電腦為例,去年廣達的財報上,如果把「利息損益」加上「匯兌損益」,兩個項目加總高達一百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台新銀行去年一整年的獲利。

進一步分析,廣達去年全年獲利不過二四二億元,而來自利息和匯兌收益,就佔了全年獲利的四一%;也就是說,財務長楊俊烈率領團隊所賺的錢,就高過廣達七萬多名工程師與員工的努力。

據瞭解,廣達電腦財務部門的人數僅數十人,平均每人全年獲利的貢獻度高達上億元,獲利貢獻度之高,堪稱是廣達的淘金部門。

值得注意的是,廣達的財報上,長短期借款共計有一九○○億元,卻同時也有一八七九億元的定存,透露出不合常理的訊息,應該與財務操作有很大關係。

今年四月初,盛博香港有限公司(Sanford C. Berustein(Hong Kong) Limited)甚至發出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獲利是否會在今年第一季大幅滑落(Could " The Bank of Quanta" Drop the Ball for Q1 2014)?」的報告,比喻廣達的財務操作,幾乎已經是「銀行」的規模,並仔細分析廣達的操作模式,其部位之大,動作之細膩,不言可喻。

過去三年,廣達在「利息損益」和「匯兌損益」上面賺到的錢,分別佔全年獲利的三三%、二三%、四一%,相當驚人。

然而,去年廣達在本業上的表現並不理想,無論是營收減少一三.五%、股東權益報酬率減少三.六個百分點,到稅前盈餘減少一六%,數字無一不往下修正;本業獲利萎縮,只有財務投資獲利大幅成長三十二億元。

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表示,針對廣達這樣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業外獲利超過本業,通常分析師會給予「賣出」的評等。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廣達的股價似乎還沒有反映這個事實,近來股價還在持續攀高,頻頻向九十元叩關;往後如果沒有很好的基本面與業績的續航力做後盾,投資人此刻應當提高風險意識才是。

筆電大廠英業達

定存金額高過長短期借款

廣達不是特例,另一家筆電大廠英業達,近期的財務操作手筆也越來越大。

攤開英業達去年的財報,「利息損益」與「匯兌損益」合計二十三億元,佔全年獲利比重高達二六%,等於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獲利都由此而來。

同樣的,英業達帳上的長短期借款不過三八六億元,卻有高達四一九億元的定存,實屬不合理。

過去幾年,筆電市場蕭條,英業達本業表現並不佳,所幸去年,英業達挾著併入英華達,順勢取得小米機訂單之姿,表面上營收、獲利大幅成長,大賺八十九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如今答案揭曉,儘管合併效益還是帶來整體業績的成長,但其中還是有相當比重的獲利是來自財務操作,扣除這層美麗的糖衣之後,投資人恐怕得留意再三。

在科技大廠中,廣達是「利息損益」與「匯兌損益」佔全年獲利比重最高的公司,而鴻海則是絕對數最大的公司。

獲利最多的鴻海

利息與匯差大賺一五○億

一舉一動向來是市場關注焦點的鴻海,也難抵金錢遊戲的誘惑,去年「利息損益」加總「匯兌損益」,收益達一五二億元,佔全年稅前盈餘一三六二億元的一四%。

鴻海去年稅前盈餘一三六二億元,是史上最高獲利數字,匯兌和利差佔獲利比重雖不算太高,但也算錦上添花。

與廣達一樣,鴻海的財務部門也是燙金單位,一五二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賺贏國內三分之二以上的銀行,甚至打敗八成以上的上市櫃公司獲利。

至於本業部分,法人預估受惠智慧型手機的出貨訂單,今年第一季應該仍有微幅成長;但投資人還是須留意業外的財務操作佔比,仔細檢視本業的成長性,才能對於基本面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利差衍生的獲利

科技大廠﹁不借白不借﹂

其實,台灣科技大廠競相加入追逐利差與匯差的金錢遊戲,也是面對整體大環境的自然走向。

「這是利用有限的風險,賺取公司最大的利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指出,當大環境造就了兩個市場的利差與匯差,而且短期內看來整體環境不易改變,「財務長們不這樣做,才是對不起公司。」進一步細究薛明玲口中的「大環境」,先看看台灣的「低利環境」究竟有多低?如果仍以廣達為例,根據財務報表揭露的結果,去年所有在台灣的長期貸款,包括三筆主要的聯貸案,利率最高不超過一.七四%,最低還有跌破一%的水準,而且還是信用貸款。

相對目前台灣的房貸利率水準,小老百姓必須拿著房子當抵押品,但今年以來新貸者的利率幾乎都已站穩二%以上,這些科技大廠的貸款利率確實非常低。

對台灣銀行業而言,滿手的爛頭寸,苦等不到去化管道,好不容易這些科技業的大客戶進門,抓準銀行心態,利率被砍到幾乎是虧本,還是得含著眼淚搶著放貸。

無怪乎,這些科技大廠財務長抱著「不借白不借」的心態,以超低利率向銀行大借美元,再利用購料、換匯等方式,把這些美元轉成人民幣,存進中國的銀行。

尤其近年來中國金融體系大鬧錢荒,沒錢就等於沒生意可做,而這些捧著大筆油亮亮人民幣的科技大廠,轉身將人民幣存進中國銀行,按目前中國基準利率大約在五到六%,一來一往,利差就有四%左右,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幅度,一年要賺取四到五%,甚至更高的報酬率,不是難事。

事實上,不少財務長坦承,公司會運用低利環境,大賺匯兌財,絕非財務長一人可以操作,如果沒有大老闆點頭應允,有的甚至是積極稱許,不惜以分紅等酬勞制度變相鼓勵,財務長根本不可能逕行為之。

換句話說,投資人也可藉此作為檢視企業負責人性格的指標之一,該項獲利佔比重越高,負責人可能就越是積極喜愛本業以外的財務操作,因為這種賺錢方式,省時省力又低風險,這麼容易的賺錢方法誰不會?

但唯一的壞處是,每天餵到嘴邊的山珍海味吃久了,還會記得如何揮汗下鋤、努力賺錢嗎?一位科技大廠的財務長給了直接的答案:「這像包裹糖衣的毒藥,吃久了,誰還願意上工打拚?」

檢視老闆的指標

獲利比重越高者越須留意

從財務面解讀,這是低風險又好賺的錢,不賺可惜,否則似乎也對不起股東,但企業管理最後往往是對「人性」的管理,一旦企業嘗過甜頭,後續如果沒有嚴謹的公司制度去強加規範,「但這些過大的財務操作,財務長是否有向董事會分析可能的匯率、利率反轉風險?」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呂東英從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示警。

事實證明,並不是每一家有能力、有環境進行這種財務操作的公司,都大動作地去賺這種「容易錢」,有科技大廠財務長私下透露,「老闆交代,除了中國子公司賺到的人民幣,當然賺到匯差之外,不另行從事財務操作套利」。

不過,這畢竟是少數,近年來,國內銀行籌辦以美元計價的聯貸案,無論件數與金額,都不斷升高,舉債公司都稱是為了「營運所需」。銀行主管也說,「我們無法去一一檢視每位客戶的實際資金運用情形」,但彼此心知肚明,這些錢,都跑哪去了。

四月初,代工大廠緯創才籌募一筆美金八.五億元、換算新台幣二五○億元的應收帳款聯貸案,也是今年以來最大的一筆聯貸案,由兆豐銀行主辦。緯創的利息與匯兌損益佔獲利比重還不算太高,但近年來財務操作在市場上仍然頗有斬獲。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要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不變,類似的財務操作絕對不會在市場上絕跡,這場對所有企業負責人人性的嚴厲考驗,也繼續測試著每位大老闆,誰能對「容易財」說「No」,或許正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指標。

錢是這樣搬的——兩岸匯差利差的套利遊戲人民幣今年以來下跌2.79%,台灣科技大廠存在陸資銀行的人民幣已經貶值,可能形成獲利隱憂。

台資銀行

低利借美元

台灣

科技大廠

大陸子

公司

存入人民幣賺4%利差,

並賺取人民幣升值匯差

陸資銀行

廣達竟有41%獲利

來自財務操作!——科技大廠財務操作收益佔稅前盈餘比重

廣達

2011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33%

稅前盈餘325億

利息+匯兌 108億

長短期借款 3014億

定存 2362億

2012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23%

稅前盈餘290億

利息+匯兌 68億

長短期借款 1887億

定存 1605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41%

稅前盈餘242億

利息+匯兌 100億

長短期借款 1900億

定存 1879億

英業達

2011 稅前盈餘3億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 631%

利息+匯兌 20 億

長短期借款 325億

定存 171 億

2012 稅前盈餘35億利息+匯兌 -0.7億

長短期借款 302億

定存 235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26%

稅前盈餘89億

利息+匯兌 23億

長短期借款 386億

定存 419億

鴻海

2011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11%

稅前盈餘1025億

利息+匯兌 117億

長短期借款 3141億

定存 2066億

2012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4%

稅前盈餘1183億

利息+匯兌 51億

長短期借款 3283億

定存 3538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11%

稅前盈餘1362億

利息+匯兌 152億

長短期借款 4013億

定存 5670億

註1:小數點以下無條件捨去註2: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利息損益+匯兌損益)/稅前盈餘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楊俊烈:業外獲利高,產業特性使然「這真的是代工廠的產業特性,跟其他產業的不同。」針對廣達業外收益比重過高,廣達財務長楊俊烈表示,代工廠在大陸的營運規模龐大,每個月需要有龐大的營業費用以人民幣支付,當人民幣匯率長期走升,自然就會增加代工廠的費用。

「我們代工廠做的是來料加工,廣達賺的是加工費。」楊俊烈說,由於廣達營業規模相對大,因此需要避險的規模也比其他公司大上許多,「真的不是廣達刻意做財務操作。」楊俊烈解釋,廣達人民幣收入不多,沒有必要刻意借了美元,轉成人民幣。但帳上每年都能認列高額業外收益是事實,楊俊烈也不否認,只能說廣達的財務操作頗有一套。(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65

英業達雙引擎發威 葉國一逆勢大擴產

2016-02-15  TNM

交出董事長棒子7年的英業達會長葉國一,去年底突然閃電出手,以60.6億元購入宏達電位於桃園的3.6萬坪廠房。外界認為買貴了,但葉國一接受本刊專訪,盤算起他擴大伺服器生產線的布局效益,直說划得來。英業達近年拚轉型有成,左吃小米訂單、右攻伺服器,農曆年前封關市值838億元,已經超越電子五哥中的仁寶827億元。

75歲的的葉國一,是台灣科技業唯一能讓鴻海郭台銘及廣達林百里稱為「老大」的人。這幾年,他樂於幫助出問題的公司,「一家企業背後有多少員工、多少家庭要養?這是在做善事。」6年前,葉國一出面相挺的三峽大板根度假酒店,去年首度轉虧為盈,大板根董事長蔡春隆心懷感謝地說:「葉董真的幫了大忙。」

「英業達的雲端伺服器出貨量是業界第一,只是我們沒有對外講而已。」才開春,葉國一就報喜訊。提起雲端,外界大多會想到廣達,但迥異於廣達以自有品牌搶攻Google及亞馬遜等網路公司,英業達主攻IBM、惠普以及戴爾等大廠代工,鴨子划水闖出一片天。

已有四十一年歷史英業達,雖是電子代工大廠的老大哥,但過去連電子五哥的邊都沾不上。電子五哥起於二○○三年鴻海股東會,郭台銘稱廣達是台灣龍頭企業,因此董事長林百里是大哥,仁寶總經理陳瑞聰、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明基董事長李焜耀分居二、三、四名,他謙稱自己只能排第五。

沒想到,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而今英業達在非蘋陣營出頭,吃下五成以上小米訂單,加上伺服器大爆發,在雙引擎促動下,英業達不畏景氣寒冬衝出佳績,集團去年營收三千九百五十五億元,今年可望維持兩位數的成長。農曆年前,集團的航空母艦英業達,封關市值達八三八億元,比電子五哥中的二哥仁寶八二七億元還高。

精打細算 買新廠

葉國一表示,早在三十多年前,英業達就切入伺服器生產,算是台灣市場的鼻祖。當時美商康柏(Compaq)電腦想結束在台的伺服器廠,葉國一評估後決定併購,同時承接康柏的伺服器代工訂單,因此英業達在伺服器市場扎根雄厚。

法人估計,伺服器業務目前占英業達營收達三分之一,約一二○○億元,獲利貢獻更達五成以上。為了擴張伺服器業務,葉國一去年底砸六○.六億元買下宏達電的桃園廠辦,建坪達三萬六千坪,比英業達原本大溪廠的一萬四千坪多出一倍以上。

宏達電是在去年十一月底和仲介簽約要賣桃園廠、開價七十億元;當時葉國一為擴大伺服器廠,也四處洽詢找地看廠。得知王雪紅要賣桃園廠,葉國一馬上心動,盤算著這樣連蓋廠的時間都省下來了。

葉國一和王雪紅通電話後,雙方各找兩家鑑價公司,成交價就是四個價格平均下來的結果。對外界認為宏達電轉手賺了二○億元,英業達買貴了,葉國一不以為然,「我算給你們聽,宏達電桃園廠地坪一萬六千多坪,土地每坪二○萬元也要三十五億元,建坪三萬六千坪,建造成本以最便宜的每坪十萬元算,就要三十六億,相加七十一億元,英業達用六○?六億元買,等於還賺十億元,何況每坪十萬元根本蓋不出像宏達電這麼漂亮的廠辦大樓。」

葉國一有條不紊的算給我們看,展現他做生意的精明與快準,「伺服器部門預計兩個月後會從大溪搬到新廠,舊廠除了讓能源事業部用,也考慮都更。」

革命情感吃小米

全球景氣拉警報,英業達卻逆勢擴產,除了伺服器搶下全球龍頭地位外,葉國一近年低調布局,在小米手機剛起步,創辦人雷軍苦尋不著代工廠組裝之際,只有英業達伸出援手,讓雷軍如人飲水,雙方因此建立革命情感。去年,小米手機市占率攀升到全球第三位,交給英業達的訂單逾五成。

一名鴻海主管透露,雷軍剛成立時曾找上郭台銘,說明小米用互聯網賣手機的獨特營運模式,可惜鴻海並未看出小米潛力。如今小米已非吳下阿蒙,英業達也因此翻身,據了解,英業達旗下英華達的會議室中有一張雷軍親筆簽名的空白支票,顯示雙方合作關係非常密切。

英華達南京廠二期去年底完工,年產能達八六〇〇萬支手機,是現在的一倍以上,雷軍日前參訪發下豪語,兩年內要把南京廠產能填滿。

葉國一在二〇〇八年交出董事長位子給李詩欽,自己隱身幕後,他開玩笑地說:「我沒有退休,當會長以後更忙了,這個會長的會,是開會的會,大大小小的會都參與。」

伹提到接班問題,他正色嚴肅的說:「小孩不一定對科技有興趣,況且我們的團隊做得很好,以後讓專業經理人去接。」葉國一的兩個兒子葉力銓及葉力誠,分別經營地產與蘭花事業,並未在集團任職。

白手起家樂助人

在業界,葉國一因熱心助人,有「老大」之稱。包括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及前中華開發董事長劉泰英都喊他「老大」,「就連最霸氣的那一個(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叫我老大。」七十五歲的葉國一笑著說。

然而,身家數百億元的葉國一其實曾為貧戶,有一段辛苦的過去。他出身大稻埕,父親是生意人,家境原本小康,十三歲時父親投資香蕉出口生意失敗,家裡經濟一落千丈,成為登記有案的貧戶。當時葉家是靠母親洗衣做代工維持家計,葉母因操勞過度早逝,至今仍是葉國一最大的遺憾。

為盡快脫貧,葉國一念完商職後,不到二十歲便進入社會工作。他曾在板橋郭姓大地主家擔任會計,有一天老闆決定投入飼料業並邀請他人股三萬元,葉國一拿不出錢,與太太對坐床頭煩惱一個晚上。後來葉太太籌到錢,讓他做了生平第一筆大投資,他從此發願,將來有能力一定要幫助別人;也因為賣過雞飼料,葉國一開玩笑說:「賣電腦前,我是做「禽獸」生意的。」

當時他努力工作,忙得連小孩都不認識他,「只要看到戴眼鏡的,他們都叫爸爸,現在想想,真是很對不起他們。」

一九七一年,三德集團高家出資創立三愛電子,找來三十歲的葉國一管財務,台大剛畢業的林百里和溫世仁負責研發。不到一年,台大幫就因高家堅持做音響而離開三愛,找到許潮英做金主,在金寶另闢天地。當時,葉國一沒有跟著跳槽金寶,但兩年後,他和三愛外銷部經理鄭清和成立英業達。他說:「人總有創業的夢。」

葉國一以生產計算機起家,幾年後,英業達生產的無敵牌計算機已是家喻戶曉,一度是國內最大計算機製造廠,他並邀溫世仁加入。

發達後,葉國一也兌現承諾,四處助人,最讓外界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出資四千萬元幫林百里創廣達。

投資廣達賺千倍

葉國一表示,一九八八年林百里創業缺錢,他和溫世仁各投資四千萬元、占五〇%,林百里與經營團隊也出資一半,並由葉國一幫廣達背書保證,解決銀行融資問題。

廣達上市前,葉國一告訴溫世仁:「我們當年是幫助林百里創業,並不是想占有它。」溫世仁也贊同葉國一想法,兩人因此放棄上市前的增資認股,空出的額度完全交由林百里統籌分配,個人持股比率因此大幅降低至十二.五%。據估計,葉國一在廣達的投資報酬率高達一千倍,他拿出四千萬元,最後回收四百億元。

英業達與廣達同時進入筆記型電腦(NB)代工,保守的葉國一堅持走單一客戶,緊抓住大廠康柏。一九九七年,隨著康柏成長,英業達躍為全球第一大NB代工廠;但二〇〇〇年康柏與惠普合併,英業達頓失優勢。相對的,大膽狠準的林百里則與戴爾搭上線,多方搶攻客戶,竄出成為龍頭,將英業達拋到三、四名。但葉國一不以為意:「廣達賺錢,我也很高興,缺錢時我就賣一張廣達股票。」

後來,葉國一又陸續金援華國飯店、大板根度假酒店、以及亞歷山大等企業,甚至連穩懋董事長陳進財、國泰集團創辦人蔡萬春長子蔡辰男,以及前中華開發董事長劉泰英等人也曾接受葉國一幫忙。

華國飯店在二〇〇四年出現財務危機,葉國一因經常到華國用餐,不忍見員工沒頭路,決定出資二十三.四億元買下華國。

經過減資再增資、重新裝潢後,華國順利轉虧為盈,葉國一也在二〇一二年將飯店以四十六億元賣給台灣人壽。華國飯店總經理廖裕輝提到此事,總說:「老大(葉國一)是貴人。」

救大板根幫背書

去年由虧轉盈的大板根,是葉國一救企業的另個代表作。「七年前大板根瀕臨倒閉邊緣,幸好葉董出面幫我們背書,他真的幫了大忙!」大板根度假酒店董事長蔡春隆說。

二〇〇八年,蔡春隆向銀行貸款,斥資十五億元蓋大板根度假酒店,卻遇上金融風暴,頓時陷入財務危機,心急如焚的蔡春隆得知葉國一曾救華國飯店,於是請廖裕輝幫忙介紹,「我先約葉董到大板根爬山,讓他了解環境,再開口求助。」

當時,葉國一剛援助亞歷山大六億元,「我一聽大板根狀況,就立刻問他(蔡春隆)有沒有收會員?」葉國一說,唐雅君(亞歷山大負責人)最大問題就是預收會員費用,同時還跟地下錢莊借錢,財務缺口愈滾愈大,最後還是倒閉。

蔡春隆坦承大板根也收會員之後,葉國一先縮減會員權利並取得諒解,再由他出面還清銀行貸款,接著打電話給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貸款二十六億元,「蔡宏圖一聽就說,老大如果你願意背書保證,那當然沒有問題。」葉國一回憶。

當時葉國胸有成竹,他認為大板根有溫泉,又有五萬多坪的土地可以爬山、賞花休閒,位置僅在新北市近郊的三峽低海拔地區,對台北市民相當方便,只要新客房大樓蓋起來,達到經濟規模就能吸客賺錢。果然,經過整頓後,大板根營收從二〇一二年的二.八億元,倍增到去年的四.六六億元。

期許政府拼經濟

如今大板根不收陸客團,但假日幾乎都客滿,葉國一每週到大板根一趟,給蔡春隆建議,像開拓商務會議行程、餐點改進等。他走到大板根一樓大廳旁的展示廳,指著日據時代遺留的日東紅茶發動機,「過去這裡是製茶中心,我打算找日東紅茶社長過來看這些歷史文物。」

葉國一說,他不玩股票,救企業都只是幫朋友,心裡很少計算投報率,「一家企業背後有多少員工、多少家庭要養?這是在做善事。如果每天想幾年可以回本的話,晚上都睡不著覺了。」

葉國一常拿錢幫朋友度難關,他的兒子抱怨:「我們拿錢好像很困難,別人向老爸拿錢這麼容易。」為此,葉國一特別解釋,「老爸的錢是自己賺的,我要怎麼花,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應該要自己努力賺錢。」

其實,錢早已不是葉國一所關心的,他憂心的是,現在科技發展速度與變化實在太大,台灣追趕不及。「政府口頭說要拚經濟,實際上掌權的卻是財政部,經濟部和經建會(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幾乎完全沒有聲音,根本沒有政策。」他說,「柯P上台以後走了兩百多個人,台北市政府還是可以照常運作,台灣究竟還有多少冗員呢?」

「政府拚經濟,中國可以兩免三減半(外商投資企業從獲利年度起二年免徵、三至五年減丰徵收企業所得稅),台灣為什麼不行呢?」葉國一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一個政策推出後,就被說是圖利財團,經濟就很難發展,台灣社會恐怕就還要苦好幾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764

英業環球及其董事被裁定未有呈交經審計帳目及誤導證監會罪成

1 : GS(14)@2010-11-12 21:04:38

http://www.sfc.hk/sfcPressRelease/TC/sfcOpenDocServlet?docno=10PR130
英業環球及其董事被裁定未有呈交經審計帳目及誤導證監會罪成
東區裁判法院判處英業環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英業環球)及其董事陳炳強(男)罰款合共40,000元,指英業環球沒有在指明期間內呈交經審計帳目、財務簿冊及紀錄,以及陳在要求延長呈交文件期限的申請中誤導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註1)。

英業環球及陳於2010年11月4日承認四項未有在指明期間內呈交2007/2008及2008/2009兩個財政年度所需文件的控罪。陳亦於2010年11月5日被裁定違反《證券及期貨條例》第383條罪名成立,陳早前申請延長呈交2006/2007及2007/2008兩個財政年度所需文件的期限,但他在申請中作出虛假或具誤導性的陳述。

英業環球及陳同時須向證監會繳付調查費14,863元。

若持牌法團未有按時全面而準確地披露財政狀況,將妨礙證監會評估該持牌法團是否財政穩健,可對廣大投資者構成潛在風險(註2)。持牌法團向證監會作出的陳述,必須是全面而準確的。



備註:
[ol][li]英業環球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獲發牌進行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及第9類(提供資產管理)受規管活動。
陳是英業環球的董事及負責人員,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獲發牌進行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及第9類(提供資產管理)受規管活動。 [li]持牌法團須在指明期間即財政年度終結後四個月內,呈交經審計帳目、財務簿冊及紀錄等所需文件。未有在指明期間內呈交所需文件,即屬違反《證券及期貨條例》第156(1)及156(5)(b)條。[/li][/o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5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