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每年新增胃癌患者40萬 無痛胃鏡誰來買單

像劉婷婷(化名)一樣,明知自己胃不好,卻又遲疑著不敢去醫院做一次胃鏡檢查的人不在少數。的確,惡心和疼痛讓大多數做過一次胃鏡檢查的人做夢都怕再做第二次。

但是前兩天,劉婷婷和她的閨蜜一起嘗試了一種新的胃鏡方式,只需要吞服下一顆白色膠囊,就可以毫無痛感地完成一次胃部檢查體檢,通過安裝在膠囊內的攝像機可以360度的旋轉拍攝胃部情況,檢查完畢後這顆膠囊會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

這是一個由辭職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創立的機器人項目,聽起來似乎很神奇,不過,這種新的胃鏡方式,靠譜嗎?

3760元做一次,要不要嘗試?

劉婷婷在當天就拿到了自己和閨蜜的胃鏡報告單,兩人均顯示有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但是婷婷還檢查出了胃底息肉,體檢大夫對此作出的診斷是,她可能需要進一步複查胃鏡,看是否有必要在胃鏡下進行息肉摘除。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完成了接近1000例像這樣的膠囊胃鏡檢測,因為完全無痛苦,所以特別適合懼怕做胃鏡的患者來做前期篩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上海市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廖專用“極高”二字來形容患者對這種新檢查方式的接受度。

哪怕,相比較普通胃鏡,膠囊胃鏡的價格貴出了10倍:在上海,膠囊胃鏡做一次的價格為3760元,其中等同於傳統胃鏡的250元可以通過醫保支付。

上海區域將膠囊胃鏡納入醫保範圍是有目的:他們希望借由這一項目提高上海市民胃部疾病的早篩率。

作為胃病大國,胃部息肉的發病率在我國正在升高。“上海有3000萬左右的人口,按照比率來算,這其中有300萬人都需要去做胃鏡下的治療,但因為做胃鏡太痛苦了,很多人不敢去做這樣的檢查,從而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疾病。”廖專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目前醫院中查出的胃癌患者,90%都已經是中晚期,而如果是早期胃癌,90%的病人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如果到了晚期,3年花費20萬元治療疾病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廖專透露。

在國家層面,這一開支更是讓人印象深刻,目前中國的胃癌病人占了全世界總量的42%,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超過40萬,而國家每年在此一項上花出的醫保費用超過1500億。

在去年,長海醫院消化內科曾經做過一組比對試驗,讓一組檢查胃鏡的患者先嘗試膠囊胃鏡檢查,再做普通胃鏡確診。結果顯示,前者的準確度達到了94%,100%的參與者表示,今後胃鏡一定會選擇這種新的“膠囊”。

不過,這6%的差別還是讓一些醫生在針對已經確認患有嚴重胃病的患者時,不會將膠囊胃鏡作為首要推薦方式,“膠囊胃鏡目前還是最適合早期篩查,因為體檢醫生操作手段的差異,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精確。”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對此表示。

舉例來說,劉婷婷的閨蜜因為僅查出了慢性胃炎,這種疾病在中國有大約80%的正常人都會患有,只需要正常調理飲食即可恢複,但劉婷婷的胃部息肉癥狀卻需要進一步在醫院做診斷,在目前,超聲胃鏡會是更好的方式,盡管會有惡心疼痛,但可以更精確地診斷出息肉的大小以及良性還是惡性的屬性。

4個多億,3位華人博士共同研發

作為清華同方的創始人之一,安翰膠囊胃鏡的創始人——清華大學物理系原教授吉松鵬自從辭職以來前後參與了17個項目的培育和發展,其中8個已經實現了融資上市,而膠囊胃鏡是他從1999年開始參與培育的重點項目,也是他眼中下一個會在創業板實現上市的標的。

“目前該產品的銷售額每年已達20億,其中四分之一來自設備銷售,四分之三來自膠囊銷售的收入。”安翰醫療董事長吉松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目前,這一膠囊胃鏡機器人已經走進了全國400多個醫療機構,其中三分之一為三甲醫院,三分之二為體檢機構。

“消化道的檢查是最痛苦的,在目前,全球已經有4家企業可以實現膠囊小腸鏡的生產,其中三家在海外,一家是國內企業。而膠囊胃鏡,全球只有我們可以做到。”吉松鵬透露,“這其中有很多的技術難點,包括通過磁鐵控制膠囊拍攝的角度,重量需要達到航天要求的指標,而且為了保證檢查的完整性還需要低功耗等等。”在安翰的團隊中,很多是來自航天系統的精密儀器專家,而膠囊胃鏡的研發前後花費了8年,斥資4個多億,由三位華人科學家主要參與。

“國產醫療企業要打開市場並不容易,何況是一個之前大家都沒有接觸過的新技術。”吉松鵬說,在產品推向市場的第一年,他們和眾多的國產醫療器械廠商一樣,不得不在醫療市場“拿錢做實驗”,“我們選了全國最頂級的中山醫院、長海醫院、301醫院等,給他們免費做了一年的患者實驗,我們先做,再比對傳統胃鏡,看結果以及患者體驗,最終拿到了學術認可。”吉松鵬說,按照他的規劃,在未來隨著胃癌早篩市場以及情感關愛市場的到來,這一國產的醫療器械市場空間將會被進一步打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57

每年新增胃癌患者40萬 膠囊胃鏡誰來買單

像劉婷婷(化名)一樣,明知自己胃不好,卻又遲疑著不敢去醫院做一次胃鏡檢查的人不在少數。的確,惡心和疼痛讓大多數做過一次胃鏡檢查的人做夢都怕再做第二次。

但是前兩天,劉婷婷和她的閨蜜一起嘗試了一種新的胃鏡方式,只需要吞服下一顆白色膠囊,就可以毫無痛感地完成一次胃部檢查體檢,通過安裝在膠囊內的攝像機可以360度的旋轉拍攝胃部情況,檢查完畢後這顆膠囊會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

這是一個由辭職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創立的機器人項目,聽起來似乎很神奇,不過,這種新的胃鏡方式,靠譜嗎?

3760元做一次,要不要嘗試?

劉婷婷在當天就拿到了自己和閨蜜的胃鏡報告單,兩人均顯示有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但是婷婷還檢查出了胃底息肉,體檢大夫對此作出的診斷是,她可能需要進一步複查胃鏡,看是否有必要在胃鏡下進行息肉摘除。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完成了接近1000例像這樣的膠囊胃鏡檢測,因為完全無痛苦,所以特別適合懼怕做胃鏡的患者來做前期篩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上海市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廖專用“極高”二字來形容患者對這種新檢查方式的接受度。

哪怕,相比較普通胃鏡,膠囊胃鏡的價格貴出了10倍:在上海,膠囊胃鏡做一次的價格為3760元,其中等同於傳統胃鏡的250元可以通過醫保支付。

上海區域將膠囊胃鏡納入醫保範圍是有目的:他們希望借由這一項目提高上海市民胃部疾病的早篩率。

作為胃病大國,胃部息肉的發病率在我國正在升高。“上海有3000萬左右的人口,按照比率來算,這其中有300萬人都需要去做胃鏡下的治療,但因為做胃鏡太痛苦了,很多人不敢去做這樣的檢查,從而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疾病。”廖專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目前醫院中查出的胃癌患者,90%都已經是中晚期,而如果是早期胃癌,90%的病人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如果到了晚期,3年花費20萬元治療疾病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廖專透露。

在國家層面,這一開支更是讓人印象深刻,目前中國的胃癌病人占了全世界總量的42%,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超過40萬,而國家每年在此一項上花出的醫保費用超過1500億。

在去年,長海醫院消化內科曾經做過一組比對試驗,讓一組檢查胃鏡的患者先嘗試膠囊胃鏡檢查,再做普通胃鏡確診。結果顯示,前者的準確度達到了94%,100%的參與者表示,今後胃鏡一定會選擇這種新的“膠囊”。

不過,這6%的差別還是讓一些醫生在針對已經確認患有嚴重胃病的患者時,不會將膠囊胃鏡作為首要推薦方式,“膠囊胃鏡目前還是最適合早期篩查,因為體檢醫生操作手段的差異,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精確。”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對此表示。

舉例來說,劉婷婷的閨蜜因為僅查出了慢性胃炎,這種疾病在中國有大約80%的正常人都會患有,只需要正常調理飲食即可恢複,但劉婷婷的胃部息肉癥狀卻需要進一步在醫院做診斷,在目前,超聲胃鏡會是更好的方式,盡管會有惡心疼痛,但可以更精確地診斷出息肉的大小以及良性還是惡性的屬性。

4個多億,3位華人博士共同研發

作為清華同方的創始人之一,安翰膠囊胃鏡的創始人——清華大學物理系原教授吉朋松自從辭職以來前後參與了17個項目的培育和發展,其中8個已經實現了融資上市,而膠囊胃鏡是他從1999年開始參與培育的重點項目,也是他眼中下一個會在創業板實現上市的標的。

“目前該產品的銷售額每年已達20億,其中四分之一來自設備銷售,四分之三來自膠囊銷售的收入。”安翰醫療董事長吉朋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目前,這一膠囊胃鏡機器人已經走進了全國400多個醫療機構,其中三分之一為三甲醫院,三分之二為體檢機構。

“消化道的檢查是最痛苦的,在目前,全球已經有4家企業可以實現膠囊小腸鏡的生產,其中三家在海外,一家是國內企業。而膠囊胃鏡,全球只有我們可以做到。”吉朋松透露,“這其中有很多的技術難點,包括通過磁鐵控制膠囊拍攝的角度,重量需要達到航天要求的指標,而且為了保證檢查的完整性還需要低功耗等等。”在安翰的團隊中,很多是來自航天系統的精密儀器專家,而膠囊胃鏡的研發前後花費了8年,斥資4個多億,由三位華人科學家主要參與。

“國產醫療企業要打開市場並不容易,何況是一個之前大家都沒有接觸過的新技術。”吉朋松說,在產品推向市場的第一年,他們和眾多的國產醫療器械廠商一樣,不得不在醫療市場“拿錢做實驗”,“我們選了全國最頂級的中山醫院、長海醫院、301醫院等,給他們免費做了一年的患者實驗,我們先做,再比對傳統胃鏡,看結果以及患者體驗,最終拿到了學術認可。”吉朋松說,按照他的規劃,在未來隨著胃癌早篩市場以及情感關愛市場的到來,這一國產的醫療器械市場空間將會被進一步打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53

不做胃鏡也能查出胃癌了!今後驗尿液篩查胃癌有望成真

9月7日消息,上海瑞金醫院研究團隊發現尿液中可以檢測到胃癌標誌物,這預示著今後通過尿液就可以篩查胃癌。中國是胃癌的高發區,早期胃癌癥狀並不明顯,而國人對胃鏡檢查心懷恐懼,往往被查出胃癌時已是中晚期,錯失最佳手術治療時機。

據中新網報道,瑞金醫院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朱正綱、於穎彥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關註到腫瘤研究領域長期被忽視的生物樣本——尿液,並在研究中發現尿液中確實存在胃癌標誌物。瑞金醫院外科研究團隊研究團隊表示,這些新發現的尿液小分子化合物與血清傳統腫瘤標誌物對比,顯示出更好的敏感性與特異性。

研究團隊將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癌癥研究權威刊物《癌癥靶標(Oncotarget)》上。該成果對於實現胃癌的“無創化”診斷、提高胃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著積極的意義。

由於尿液中的代謝物是小分子物質,原有的檢測設備無法分析測試小分子化合物。瑞金醫院胃癌轉化醫學研究課題組從頭摸索並建立分析方法。研究人員收集取樣,利用分析化學領域的精密儀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暨GC-MS),對收集到的樣本進行初篩和第二步的定量分析驗證,最終發現氨基酸類和有機酸類共14種小分子化合物有生物學意義,這些新發現的胃癌尿液小分子化合物作為腫瘤標誌物與血清傳統腫瘤標誌物對比分析,顯示出良好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其中有3種小分子在尿中的升高與胃癌不良預後有相關性。

課題組早前已有胃癌血液標誌物研究成果入選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首批轉化專利,由張江知識產權運營平臺買斷並進行試劑盒的制備與報批。醫院方面表示,此次圍繞胃癌患者尿液小分子標誌物的創新性發現亦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據透露,課題組目前正著手進行尿液新型小分子標誌物的臨床實用檢測方法學探索,希望盡快使這項集醫工、醫理多學科交叉性研究成果早日實現臨床轉化,造福患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883

膠囊胃鏡、載人深潛器,今天的上交會展出了這些智能新品

在今日舉行的(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下稱“上交會”),一批涵蓋了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無人駕駛等智能制造與智慧生活的新技術與新產品集中亮相。

一臺外骨骼機器人正在展位上模擬人的步態勻速行走,也吸引眾人駐足觀看了解。據了解,該機器人核心技術是力反饋,通過裝置在各個關節、不同力矩和位置的19個傳感器,以及11個分布式CPU(中央處理器)模塊,能夠識別傳感信號、了解使用者的走路意圖。機器人後臺會根據眾多不同類型患者使用反饋數據,建立一個步態曲線數據庫,可依據使用者走路習慣、步幅大小、步頻快慢等,在步態曲線的各個點處進行調整。

據傅利葉智能現場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這款機器人是直接穿戴在人身上的,所以不同於工業機器人,能與使用者、環境實現交互,擁有“觸覺”。

傅利葉外骨骼機器人

隨水吞服一顆膠囊胃鏡,它以每秒2幀的速度進行拍照,將食管、食道、胃進行全方位檢查,短短15分鐘即可拍攝數上萬張照片,完成無痛、無創、無麻醉、無交叉感染的精準胃部檢查,檢查後膠囊機器人隨消化道排泄。

可以無痛來檢測胃部的狀況成為將眾多病人從傳統胃鏡痛苦檢查中解放出來的妙招。上海安翰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郇丹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安翰的膠囊機器人已經在一百多家醫院和三百多家體檢機構開始使用”。

膠囊胃鏡

展會現場,一款憨態可掬的人形機器人在人群中穿梭,靈巧的動作絲毫不會觸碰到身邊正常的行人。“我們的核心技術是室內定位導航,所以我們所有的機器人都具備很強的移動能力。應用方面,機器人可以不僅可以帶人或跟人走,還能帶著東西、載著人走。”雲跡科技現場工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未來在酒店內,雲跡科技機器人“潤”所提供的服務主要有兩方面,帶房服務和送東西服務,可完全代替人類runner。

地球表面70%是海洋,國際海洋界把6500米以下的海域稱之為“深淵”,全球6500米以下的深淵海溝有26條面積總和大約是美國領土的兩倍。科學研究初步表明,深淵海溝里蘊藏著風度的戰略資源,包括了能源、金屬、生物、可再生資源等,深海世界的發現讓人類對海洋有了新的認識。但深海探索研究開發面臨著壓力、溫度和供氧等挑戰。

展會中展出了一家名為彩虹魚的企業就為這樣的挑戰研制了一種載人裝置,把科學家安全、便捷地送達大洋深處。而如今,它也將這一技術運用在民用領域。根據現場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的介紹,目前該公司已經與四季酒店達成合作協議,在馬爾代夫、斐濟等度假海島中投入使用,運用於民用的載人潛水器可以下潛120米至200米深的海域中。

民用載人潛水器

“腳踏‘風火輪’,步履矯健,或滑動自如,或邁步前行,馱載四個成年人,不費吹灰之力,上下起伏,始終平穩自如……”這神話般的描寫,可不是神話小說中的哪咤,而是此次出現在上交會現場的科技創新項目,名為“北理哪咤(BIT-NAZA)”的輪足機器人。

據現場工作人員對記者的介紹,這一誕生於大學生團隊的輪足由於運動方式靈活、能源效率高、地形適應性強和負載能力大等優勢,其所應用前景也頗為廣泛。例如在軍用領域,既可以作為移動式無人武器平臺,加裝偵查、火力裝備等,也可以作為戰地後勤保障機器人或步兵班組支援系統,實現在平整道路上的快速突進和複雜地形下的穩定行進,大負載能力,可滿足包括步兵班組裝備攜帶等戰地後勤需求。而在民用領域,可以在複雜地形下,實施搶險救災和資源勘探,還可以為殘障人士提供服務保障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