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李嘉誠:內地樓市價格太高 不聽政府調控還可以聽誰的? unite_zhao

http://xueqiu.com/1019832951/26300270
李嘉誠:內地樓市價格太高 不聽政府調控還可以聽誰的
2013年11月28日 07:43
來源:南方都市報

當提及香港是「李家之城」、李家「地產霸權」等說法,李嘉誠表示他不認同。他說自己20多年前就已預見香港市場的侷限,因此他是最早邁出海外投資的商人,在港投資早已不是重頭。不過,作為屈指可數的房產大開發商,李嘉誠對於目前樓市也表現出擔憂之色。

記者:在香港,有市民對記者說,香港現在就是「李家的城」,說你「地產壟斷」之類的,對此你怎麼看?

李嘉誠:1979年我收購和記黃埔[1.18%]之前,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是零投資,投資海外是由我開始的。當時我就知道香港的市場有限,我不斷到外國投資,今天證明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集中在香港投資,根本是蠢事!二三十年前我已預見香港這個情況,不是我聰明,而是香港就幾百萬人口,能做多少生意呢?

其實和黃的香港業務佔全球投資比例約為15%,長實在香港的投資佔全球的約1/3,如果地產做得少一點,比例會更小。

記者:香港人對你最大意見,說你「地產霸權」?

李嘉誠:「地產霸權」實在是一個笑話,我們在外地賺的錢遠遠多於香港,過去兩三年我們在香港買入的項目較少,香港地價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趨勢,內地的地價也飛漲,我們也無法成功投得土地。

今年至目前為止,我們僅獲批出一宗總值只得30億左右的樓盤,位居最末,以致我們今年全年賣樓只得約40億港元,僅及過去兩年每年銷售總額260億-270億之間的15%左右,是13年來最差的一年。

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地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我們是一家小心經營的公司,長實今天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以其這麼大規模的公司而言,在外國是屬於低的比例,還有在加拿大的H usky,負債比例只有12%,也是非常低的,這是我做生意的原則,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非常小心處理,如履薄冰。我在1950年開始做生意,到今天已經60多年,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也一路走過來。

而且大家都知道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導,不論從土地供應到投地條件的設計、房地產稅務政策等,並非由地產商決定,因此「地產霸權」並不屬於地產商。

記者:你剛才提到內地的地價飛漲很難買到地,那你怎樣看待目前內地的樓市行情?

李嘉誠:這個都不用我說,你看現在內地政府部門都說要調控樓市,說房價太高,不聽他們的話,還可以聽誰的話?

記者:那你也覺得現在內地樓市的價格已經太高?

李嘉誠:是的,價格漲太高,一般老百姓已經難以承受。所以近期也看到政府出台了調控政策,譬如買二套房限貸等。現在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要很謹慎,很小心,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數字1 以2012年為例,長和系在全球總毛收入約4 3 0 0億港元,但今年投資海外(新西蘭和荷蘭)的基建項目只有13 0億港元,而且實際動用的資金只有8 0億港元,僅僅只佔今年長和系總毛收入的不足2 %,可以說微不足道;同時,我們今年在香港的貨櫃碼頭項目就投資了4 0億港元

數字2 長和系在香港的中區擁有的物業大約有380萬平方呎,總市值13 0 0億港元;內地方面,位於最佳地段的收租物業包括上海、北京如東方廣場等亦約有500萬平方呎,總市值至少4 0 0億港元,內地、香港兩地只是收租的物業市值就有17 0 0億港元,全部海外收租物業市值只是內地、香港兩地的5‰

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就全世界而言,從來沒有批評過我們撤資,惟獨香港傳言不斷,令人遺憾

現在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要很謹慎,很小心,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22

到底聽誰的?人民網評論: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 solon8

來源: http://xueqiu.com/6788319922/31609181

2014年09月17日



這廂政策是否真的寬松還未下定結論,那廂兩大官媒的評論對峙已然讓人昏了頭腦。新華社昨天稱,期待降息是對改革的不信任;今天人民網又刊登評論稱,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

究竟該聽誰的?

就在國內經濟複蘇艱難、屢屢不及預期的情況下,市場上關於是否要降息的爭論甚囂塵上。昨天晚間,新華社發表社評稱:

認為中國經濟再次來到“十字路口”,預測年終經濟增長目標不達標,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強刺激政策的悲觀論調,伴隨著8月份若幹經濟數據的公布再次擡頭。回望過去幾個月,幾乎每個月度和季度的經濟數據公布後,海內外總有這樣的聲音。這種聲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一方面是他們並未看清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一方面也是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改革的不信任。

然而,今天人民網發布財經評論表示:

……反對(降息)的意見甚至把期待降息上升到對改革不信任的高度。

其實,市場期待降息和是否信任改革沒有必然關系。未來,在不改變貨幣政策大方向的同時,定向降息或者定向降準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定向寬松不等於全面寬松。

以下為人民網評論全文:

國內三季度宏觀經濟公布後,市場對於央行降息、降準的預期再度升溫。在國內工業增加值超預期下滑、固定資產投資顯著回落、GDP增速降至接近7%的局面下,對於要不要降息的爭論甚囂塵上。反對意見甚至把期待降息上升到對改革不信任的高度。

其實,筆者認為市場期待降息和是否信任改革沒有必然關系。中國經濟“新常態”本身就是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的,在不同階段采取靈活的貨幣政策是普遍共識,是否降息、降準都應該取決於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未來,在不改變貨幣政策大方向的同時,定向降息或者定向降準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在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采取靈活多樣的貨幣政策,既不會改變改革的目標,也不會改變改革的路徑。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府積極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淘汰落後產能,發展新興經濟已經成為政府和市場的共同意願。據新華社消息,上半年,第三產業增速和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在當前的市場氛圍下,即便實行定向寬松,中國經濟也絕無可能回到政府主導大型投資項目,強行拉動經濟增長的時代。相反,在調結構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前提下,向“三農”、“小微企業”、“新興經濟”領域進行“定向降準”或者“定向降息”反而有利於緩解制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不利因素。央行在今年的4月和6月先後進行了兩次“定向降準”用意正是如此。

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經濟騰籠換鳥也需要流動性的支持,21世紀初,美國互聯網經濟能夠在去泡沫化的震蕩中成功轉型,與美聯儲連續寬松的貨幣政策有直接關系。目前,一些輿論之所以將降息與改革對立起來,主要是擔心地方政府重新回到大拆大建的增長思路上來,而這恰恰是對改革缺乏信心的體現。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1至8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6.5%,比1-7月回落0.5個百分點,延續下行趨勢。在政策引導之下,市場重拾對於發展新興經濟的熱情,國內資本市場活躍的題材正從基建逐漸過渡到新能源汽車、核電、TMT等高科技領域。

定向寬松不等於全面寬松,謹慎評估上述變化,適時引導資金推進產業升級、引導區域均衡發展、拉動消費,有利於擴大改革的成果。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範劍平今晨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對經濟政策解讀不要政治化,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政策就應當適時適度調整。“不應該把降息與改革對立起來”。降息升息是相機抉擇的政策選擇,不要“上綱上線”,“上綱上線”會綁架政策選擇,失去時間窗口會後悔莫及。他強調,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包括降息)在前段時間國務院辦公廳有關文件中對必要性有系統表述,有利於實體經濟穩中求進。降低融資成本有許多方面可以創新,本身也是改革,如利率市場化不可走回頭路。

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CPI同比上漲2.0%,漲幅較7月回落0.3個百分點,創下4個月以來新低,通脹壓力處於可控狀態。而中國工業增長放緩已經從局部行業延伸到關鍵領域、關鍵行業的普遍放緩。多家機構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風險大於通脹風險。在堅持改革大局的前提下,如何為走在十字路口中國經濟註入活力,是嚴峻而迫切的問題。

不過需要銘記,改革為增長創造制度條件,而增長來自於市場。

難怪今天看到了這個結論還很多人點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173

到底聽誰的?人民網評論: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16

屏幕快照 2014-09-17 下午3.55.20

這廂政策是否真的寬松還未下定結論,那廂兩大官媒的評論對峙已然讓人昏了頭腦。新華社昨天稱,期待降息是對改革的不信任;今天人民網又刊登評論稱,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

究竟該聽誰的?

就在國內經濟複蘇艱難、屢屢不及預期的情況下,市場上關於是否要降息的爭論甚囂塵上。昨天晚間,新華社發表社評稱:

認為中國經濟再次來到“十字路口”,預測年終經濟增長目標不達標,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強刺激政策的悲觀論調,伴隨著8月份若幹經濟數據的公布再次擡頭。回望過去幾個月,幾乎每個月度和季度的經濟數據公布後,海內外總有這樣的聲音。這種聲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一方面是他們並未看清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一方面也是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改革的不信任。

然而,今天人民網發布財經評論表示:

……反對(降息)的意見甚至把期待降息上升到對改革不信任的高度。

其實,市場期待降息和是否信任改革沒有必然關系。未來,在不改變貨幣政策大方向的同時,定向降息或者定向降準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定向寬松不等於全面寬松。

以下為人民網評論全文:

國內三季度宏觀經濟公布後,市場對於央行降息、降準的預期再度升溫。在國內工業增加值超預期下滑、固定資產投資顯著回落、GDP增速降至接近7%的局面下,對於要不要降息的爭論甚囂塵上。反對意見甚至把期待降息上升到對改革不信任的高度。

其實,筆者認為市場期待降息和是否信任改革沒有必然關系。中國經濟“新常態”本身就是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的,在不同階段采取靈活的貨幣政策是普遍共識,是否降息、降準都應該取決於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未來,在不改變貨幣政策大方向的同時,定向降息或者定向降準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在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采取靈活多樣的貨幣政策,既不會改變改革的目標,也不會改變改革的路徑。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府積極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淘汰落後產能,發展新興經濟已經成為政府和市場的共同意願。據新華社消息,上半年,第三產業增速和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在當前的市場氛圍下,即便實行定向寬松,中國經濟也絕無可能回到政府主導大型投資項目,強行拉動經濟增長的時代。相反,在調結構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前提下,向“三農”、“小微企業”、“新興經濟”領域進行“定向降準”或者“定向降息”反而有利於緩解制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不利因素。央行在今年的4月和6月先後進行了兩次“定向降準”用意正是如此。

降息不是改革的對立面。經濟騰籠換鳥也需要流動性的支持,21世紀初,美國互聯網經濟能夠在去泡沫化的震蕩中成功轉型,與美聯儲連續寬松的貨幣政策有直接關系。目前,一些輿論之所以將降息與改革對立起來,主要是擔心地方政府重新回到大拆大建的增長思路上來,而這恰恰是對改革缺乏信心的體現。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1至8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6.5%,比1-7月回落0.5個百分點,延續下行趨勢。在政策引導之下,市場重拾對於發展新興經濟的熱情,國內資本市場活躍的題材正從基建逐漸過渡到新能源汽車、核電、TMT等高科技領域。

定向寬松不等於全面寬松,謹慎評估上述變化,適時引導資金推進產業升級、引導區域均衡發展、拉動消費,有利於擴大改革的成果。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範劍平今晨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對經濟政策解讀不要政治化,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政策就應當適時適度調整。“不應該把降息與改革對立起來”。降息升息是相機抉擇的政策選擇,不要“上綱上線”,“上綱上線”會綁架政策選擇,失去時間窗口會後悔莫及。他強調,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包括降息)在前段時間國務院辦公廳有關文件中對必要性有系統表述,有利於實體經濟穩中求進。降低融資成本有許多方面可以創新,本身也是改革,如利率市場化不可走回頭路。

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CPI同比上漲2.0%,漲幅較7月回落0.3個百分點,創下4個月以來新低,通脹壓力處於可控狀態。而中國工業增長放緩已經從局部行業延伸到關鍵領域、關鍵行業的普遍放緩。多家機構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風險大於通脹風險。在堅持改革大局的前提下,如何為走在十字路口中國經濟註入活力,是嚴峻而迫切的問題。

不過需要銘記,改革為增長創造制度條件,而增長來自於市場。

難怪今天看到了這個結論還很多人點贊……:(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IMG_51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24

衍生品交易監管聽誰的?美歐激烈交鋒互不相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26

在如何制定並協調全球衍生品交易規則問題上,歐盟和美國似乎很難達成共識。雙方在關鍵性交易所(票據交換所)管理上針鋒相對。衍生品交易曾經造成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

目前類似CME和LCH.Clearnet這樣的獨立結算所受到各自國家相關機構的監管,而歐美試圖打造一種“相對一致”的監管方式,從而避免不同國家法律法規不同所引發的爭端。美國現有的制度目前在日本、香港、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已經被廣泛采用和執行,但是歐洲的政策制定者們似乎並不認同美國模式。在歐盟看來,美國的監管不夠嚴格。

由於此前美國CFTC拒絕在某些衍生品交易上(掉期違約)給予歐洲交易所完全一致的監管方式,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歐洲方面可能不會善罷甘休。歐盟委員會負責金融服務的 Michel Barnier警告,如果美國試圖將自己的監管方式強加於其他國家之上的話,很有可能會遭到抵制。

歐美之間的僵局,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兩地結算所之間包括掉期違約在內的大量衍生品交易。很多公司會利用衍生品交易來對沖利率變化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根據歐盟的要求,歐元區的銀行將在12月中旬之前平倉那些不符合歐盟規則的衍生品頭寸。除非這一截止日期得到延長,否則這些銀行對沖違約的交易成本將大幅增加。

CME的擔保及風險部門負責人Suzanne Sprague認為歐盟的決定將對市場造成巨大的影響,整個衍生品市場的交易成本或大幅提高。不過歐盟官員此前表示,如果歐美無法達成共識的話,歐盟很有可能會對規則做出一定的延期。

CFTC負責人Timothy Massad則在上周表示希望雙方可以快速達成一致,以避免市場的動蕩。不過他對於歐洲方面最核心的要求並沒有做出正面回應。根據歐盟的要求,美國的獨立清算所需要執行和歐盟一樣的監管規則。

在最低保證金的計算上,雙方的分歧較為明顯,他們均認為自己的方式更為合理。此外,歐盟認為CFTC未執行完全透明的監管方式,因CFTC同意給予結算所一定的豁免權。

CFTC的共和黨成員Christopher Giancarlo周三警告如果雙方之間一直無法達成共識的話,將造成“貿易危機”。他認為美國在試圖推行自身的監管法則的時候可能違法了此前雙方的核心精神。不過他強調依然希望可以共同努力來推動維護全球貿易及衍生品交易的目標。(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37

吳曉求評“萬科”:公司治理核心是均衡 不是誰錢多就聽誰的

“萬科之戰”愈演愈烈,市場討論中“挺王派”與“挺姚派”勢均力敵。在7月8日下午舉行的“中國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表示,萬科事件當中各方對公司治理的理解出現了重大偏差,無論管理團隊還是大股東。

在他看來,管理人團隊無權拒絕誰成為公司股東,但大股東也不可以無視其他人的權利。“市場上有錢說了算的’土豪’思想很嚴重,”吳曉求表示,沒有證據證明內部人控制與大股東控制孰優孰劣,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利益均衡,是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互相妥協。

應勇於“自我揭醜”

“萬科之戰”反映出中國資本市場參與者對公司治理內涵的理解偏差。吳曉求認為,在股市危機過去一年之後,“市場規則的核心內涵是什麽”應該受到重視。

資本市場當中,公司治理制度是一項重要市場規則。近期萬科事件當中,公司治理問題也是市場關註焦點。在吳曉求看來,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利益均衡機制,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忽視其他一方的利益。

“公司治理需要平衡各方利益,任何一方不可以利用現在掌控的權力,讓公司治理的其他方受到損害,一切都在妥協中進行。”吳曉求表示,上市公司由大股東好,還是內部人控制好,目前是沒有定義的。美國有很多公司都是內部人控制,這當中沒有誰優誰劣。

在他看來,對市場規則反思不足,只是對去年股市危機反思不足的一個方面。“反思不是說揭自己的醜,況且揭自己的醜也不是不可。”吳曉求分析,反思不夠主要因為兩個方面,一是研究者素養、信心、意誌力不足,很多人還是希望說好話;二是環境欠缺,必須給予方便的環境,讓研究者獲取充分的信息,否則未來的完善就是臆斷。

股市危機過去一年,監管層對此仍然“談虎色變”。吳曉求認為,應該正視波動,波動實際上是一種風險的釋放。“股市波動是一種常態,不應該過於敏感。”他表示,中國這樣一個大的、不斷開放的國家,金融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實際上,金融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建立一種金融風險有序釋放的機制,而不是消滅風險,市場和制度應該提供風險管理的手段和工具。

“金融波動中,股市波動是能夠接受的,但是銀行流動性危機、貨幣大幅貶值這樣的波動是不可接受的。”他認為,只要不是欺詐等原因造成的問題,正常的股市波動是可以接受的。而且,金融市場越來越發達的國家,未來會出現資產價格大幅波動的現象,這實際上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沖國家大的風險。

反思五大問題

沒有充分的反思,就沒有明確的經驗可供借鑒,在未來決策時將很大程度上靠臆斷。吳曉求認為,從市場的根本問題上來看,有五個問題必須進行反思。

第一,資本市場的靈魂究竟是什麽?他認為,資本市場的靈魂是透明度。一切法律、監管,都是為了維護市場的透明度。資本市場是整個金融現代體系里面要求最高的金融制度安排,透明度是要對市場公開,是“點對多”的模式,透明度是資本市場公平、公正的來源和起點。所以,這是最重要的。

“我認為劉士余主席正確理解了這些問題,現在他推動的一些工作我認為是有價值的。”吳曉求稱。

第二,資本市場到底要做什麽?吳曉求表示,解決“中國經濟走出低迷”這樣的問題,股市做不了,沒有那麽大的功能。資本市場應該聚焦於自身最重要的功能,一是風險定價的機制,這是金融結構升級到今天最重要的進步。此前市場主要的功能是融資功能,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風險定價功能逐步提升起來;二是財富管理機制,市場不是資金池,本質是資產池。

“所以,融資不是股市最核心的功能,財富管理才是更核心的功能。”吳曉求認為,資本市場成為居民資產配置重要的方式,而不是只是去買黃金、買房子。

第三,監管的職責到底是什麽?吳曉求認為,此前我們賦予監管層太多職責,又要其監管,又要其推進市場發展。如果把推動市場發展演變成“推動指數增長”這就有問題,指數增長與監管者沒有關系。

在他看來,監管最核心的職責就是兩條。一方面,市場監管的核心,是保證市場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依據法律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特別是內幕交易、信息披露違法、市場操縱三大違法行為。

第四,市場成長的邏輯是什麽?在他看來,市場成長的邏輯,不是外生變量決定的,而是內部變量決定的。雖然實體經濟與市場成長沒有高度的對應關系,但是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市場上漲的基礎一定是實體經濟的繁榮。

第五,市場規則的核心內涵是什麽?吳曉求表示,年初的熔斷機制啟動又停下來,這說明沒有理解規則的內涵。不是所有境外市場的規則都可以引入中國市場,熔斷機制的本質是信息披露窗口,我們沒有這個機制。再比如公司治理制度,市場各方的理解也存在較大偏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44

特朗普最聽誰的話?白宮里唯一不穿西服的男人

“阻止班農總統!”“阻止班農總統!”上周日,白宮門前舉行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限制入境行政令的抗議活動時,一群手拿 “Stop President Bannon(阻止班農總統)”的抗議者們大喊著。

他們所說的班農,是這項移民行政令的主要籌劃者之一,特朗普的白宮首席戰略顧問、前特朗普競選團隊首席執行官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就在上周,似乎還認為班農的權力不夠大,特朗普作出了一個讓白宮內外都非常震驚的舉動:借著國家安全委員會(NSC)改組之際,讓班農加入成為永久成員。

政治圈內、圈外人士紛紛質疑特朗普的決定時,班農在白宮的影響力也立即引發了廣泛關註。美國媒體披露,班農雖然很少單獨公開露面,但只要有特朗普出現的場合,總是能在很近的距離內發現班農。不僅如此,美國媒體指出,自上任以來,特朗普的大小決策其實都是由班農主導。

白宮幕僚長普利巴斯(ReincePriebus)與首席戰略顧問史蒂夫·班農(右)

白宮唯一不穿西服的男人

班農在白宮的權力有多大?這從白宮的日常運作就能看出。自進入白宮工作後,班農一直完全“忽略”白宮工作人員多年來的著裝傳統,也就是包括美國總統和副總統都會每天以西服、領帶等正裝作為工作裝的規則。眼下,在白宮經常可以看到的一幕是,如果有一個人穿著一件休閑夾克衫或者風衣行色匆匆從總統西翼辦公室走出,那這個人十有八九就是班農。 在多次被媒體拍到白宮幕僚的例行會議中,一身便裝的班農在一群西裝領帶中也總是格外搶眼。

美國媒體報道,班農的權力大到,他手中有份草擬總統行政令和備忘錄的副本,同特朗普手中的總統行政令和備忘錄一模一樣,而特朗普在何時簽署新行政令、備忘錄或者新文件也都由班農決定。

原為美國媒體布萊特巴特新聞(Breibart)總編輯的班農,一直宣傳白人至上主義和反全球化言論。自被特朗普提名為白宮首席戰略顧問之後,班農就引發過外界,包括來自共和黨內部的強烈質疑和反對。自特朗普競選和入主白宮以來,63歲的班農一直被稱為是特朗普的“大腦”, 甚至比特朗普最信任的家人們還要受到器重。

雖然從事多年媒體管理,班農卻在抨擊美國媒體上毫不保留,不僅多次批評媒體對特朗普進行歪曲報道,班農還堅定認為美國媒體全部“不勤不公”,應該“全部閉嘴”。

“你們是反對黨。”班農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幾乎指著對方說,“民主黨不是反對黨,你們才是,媒體是反對黨。”

與第一女婿組建“小白宮”?

美國媒體《每日野獸新聞周刊》(Daily Beast)透露,當前的白宮權力正在慢慢聚攏到兩個人身上:一是班農,還有一個就是特朗普的女婿賈里德·庫什納(Jared Kushner)、白宮高級顧問。最近,班農和庫什納在白宮內部成立了一個新的被稱為“策略創始組織”(SIG,Strategic Initiatives Group)的機構,這個被定性為白宮內部智庫的分支,只對班農、庫什納還有白宮幕僚長普利巴斯匯報。

第一女婿、白宮高級顧問庫什納(右)與班農

一位白宮官員告訴《每日野獸新聞周刊》,據說,這個智庫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對華盛頓各種權力核心力量並不熟識的新總統特朗普彌合白宮和不同產業、利益組織之間的分歧。

然而,政治分析人士指出,SIG設立的真正目的是成為真正擁有白宮權力和影響力的機構,取代包括國家安全委員會(NSA)等傳統白宮顧問機構對總統的政策決定所產生的影響。

“這將是班農盯防弗林(Michael Flynn,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的一個方式。”一位白宮官員稱,“這也是為什麽班農希望確保他能出席每一次NSA會議的原因。”

通常來說,只有包括中情局局長、國務卿和國防部長等重要內閣和軍方成員等才有資格出席NSA會議。但是,特朗普在上周末要求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和擁有美國軍方最高權力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從NSA退出,把他們在NSA的席位讓給班農。

政治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將NSA中唯一的情報和軍方人員“踢出局”的做法史無前例,讓像班農這樣沒有任何政府工作經驗的政治顧問成為NSA永久成員更是完全無法解釋。

分析人士指出,最讓外界擔憂的其實是班農在SIG之外的影響力,比如特朗普最新簽署的限制穆斯林國家公民入境的行政令。

總統簽署這樣會對美國內外政策引起重要變動的行政令,通常都會事先同國土安全部和國防部部長等內閣成員進行協商,經過NSA的全體成員討論之後,在重要相關內閣成員“知曉內情”的情況下,總統才會簽署行政令。

但是,美國媒體透露,國土安全部長和國防部長對這項行政命令事先毫不知情。其中,國土安全部長凱利(John Kelly)是在電視中看到特朗普總統簽署該行政令時才知道,總統簽署了對他的機構、也是對美國國土安全政策影響最大的一項行政令。

白宮進入三權分立時期?

上述白宮官員還透露稱,SIG負責的領域有20多個,超過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員研究的領域大多和美國國內議題有關,涵蓋基礎設施建設、建築業、網絡安全等領域。另外還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員從事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議題的研究。

政治分析人士指出,SIG的成立也意味著白宮將進入一個“三權分立”的時期,即總統將聽到三個聲音:一個來自班農和庫什納;一個來自弗林等忠於美國軍方的力量;還有一個來自副總統彭斯等傳統的共和黨建制派。

前總統小布什和奧巴馬總統政府任職期間的幕僚們紛紛表態,他們從未聽說過此前白宮內部有另外設立一個像SIG這樣機構的先例。

多位共和黨國會成員表示,他們所擔心的不僅是班農在白宮內權力的不斷擴大,更擔心的是這是以削弱特朗普的白宮幕僚長普利巴斯的權力作為代價。作為前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的普利巴斯在共和黨內擁有廣泛的人脈。

同以往總統和自己的白宮幕僚長關系“最緊密”相比,特朗普去年在宣布任命普利巴斯為白宮幕僚長的當天也同時宣布任命班農為首席戰略顧問,並明確指出,未來,班農和普利巴斯將是工作上的“對等夥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2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