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低產林改造變形記 浙江永嘉:萬畝「耕地」上山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245

一邊是低產林改造的國家林業政策,一邊是「佔補平衡」的耕地紅線硬要求,並不沾邊的兩項國家政策卻在浙江永嘉等地雜糅、嫁接,終成為地方發展衝動炙烤下的利益遊戲。

在5分鐘的輪渡、一小時的中巴、一個半小時的出租車和半小時泥濘山路的步行後,李青東和他的6位老鄉沮喪地發現,他們一直在討論的故鄉山林,現在已成了一片黃土。

「我們把祖宗留下的東西給搞沒了。」久未回家的李青東突然驚呼了起來。

他的面前,是一片浩如煙海的樹林。視線中央,一大塊山崗像被剃光了頭,變成一片片梯田。水泥高埂已經築起,從山峁到山腰。另一座山又是如此。

這是在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周衛村,但遠非一個村的遭遇。

一邊是當地政府眼中風風火火的「低產林改造暨耕地開墾項目」,一邊是村民反對的「毀林開荒」,而在專家眼中,這種項目已踏在「法律的紅線」。

從項目承包者、鄉鎮政府,到往上一級政府,形成了一條各取利益的伐林、造田「生產線」,唯獨李青東們在憤怒:「我們以前這裡到處都是樹,松樹、紅楓、檜樹……密密麻麻,現在怎麼成了這樣子?」

低產林疑竇

這塊位於岩坦鎮周衛村的上梅壟山場,原屬村集體所有,現在變成了爭議中的「低產林改造暨耕地開墾項目」。

2012年6月15日,「周衛村一期低產林改造暨耕地開墾項目」經永嘉縣政府正式發文立項,立項面積為681畝。

這是永嘉縣層層分派的硬性任務。一則2012年10月永嘉廣電網的新聞顯示,一名副縣長帶隊、考績辦參加的督查組前往周衛村等三個村實地察看,要求施工克服困難,「倒逼竣工日期」。

然而,在村民眼裡,這並非低產林。

低產林改造是我國一項林業政策。按照國家林業局頒佈的《低產用材林改造技術規程》,低產林一般是指「因未能適地適樹或經營管理不當,或受自然、人為不良因素影響,造成林木生長慢、質量差,明顯低於所在立地條件應有生產力的林分」。

「我們這根本不是什麼低產林,怎麼能改造成耕地?」村民用手掌貼著木材截面比劃,但兩隻手亦難及木材的直徑。「我們這除了一部分松樹,都是闊葉林。」

2012年5月,村民們多次到現場拍攝錄像和照片,以證明森林茂密的事實。當了14年護林員的村民李希國證實了這一點。

周衛村村委會主任李振非有不同的說法,他介紹,此前被開發的這片植被併不茂密,理由是:「起初,周衛村村片林挺好的,後來我們開始村裡建通電設施,砍伐了一部分,後來村裡建公路,債務纍纍,又砍了一部分。」

縱是低產林,按照上述技術規程規定,將林地砍伐一光的「皆伐」改造方式,只適用於「採用任何措施都不能恢復原用材林正常生長的林分」。

公開的秘密

帶著種種質疑,從2012年10月開始,一百多名村民「反對派」,分別逐級上訪。

「他們一直在毀林造地。」周衛村村民上訪資料稱,此前,有人故意有選擇地砍掉大樹,然後把砍伐後所剩的稀疏樹林拍成照片,上報浙江省林業廳,以獲得「低產林」認證。而立項後,又不斷突破紅線,過度砍伐。村民稱,現在超采面積嚴重,造成山場三百多畝被破壞。

永嘉楠溪江保護志願者周壽強說,在永嘉,這並不少見。此前,他已多次聽其他鄉鎮的村民談及同樣的事。

同屬岩坦鎮的潘二村便是一例。周壽強曾實地走訪,在路上看到了潘二村伐下的木材,正通過索道滑到加工點。而同一鄉鎮的八畝村,村民鄭英送稱也舉報過相同問題,「但根本沒人管」。

張溪鄉深固坑村又是一例。村民上網發帖,指責村幹部與開發商聯合砍伐了四百多畝幼林。村幹部不得不出面向媒體澄清該地系低產林項目,但對是否造假,並未回應。

2012年6月永嘉縣政府下達的立項通知中,提及12個低產林改造暨耕地開墾項目,而這已是該縣第三批項目。不過,永嘉縣政府強調,所有開墾項目都進行了實地現場聯合踏勘和科學論證,也經過了環評等程序。

「低產林改造的不是低產林,這是各級政府都知道的公開秘密,我們林業部門也沒辦法。」一名永嘉縣林業局官員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這並非永嘉一地的情況,從縣到市,再到其他地方,「現在大家都這麼搞」。

據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環保志願者協會秘書長葉華傑說,在同樣被作為低產林改造的鶴盛鎮金墩村,他也曾接到當地村民舉報。

而簡單搜索網絡,這也非浙江一省的遭遇。云南、湖北都可看到有類似的舉報信息。

山高林密、人跡罕至,是大部分爭議項目所在村的共同特點。「這些地方村民基本都搬下山,很少有人會去查看,有人造假也沒什麼人知道。」周壽強說。

而當地政府也意識到了問題。周衛村村民說,他們向永嘉縣林業局舉報時,林業局的領導曾私下承認,其中有「做假」嫌疑。但過去一年了,案件卻一直沒有進展。

「我們已經踏勘了現場,還在調查,有沒有違法,現在還沒有結果。」永嘉縣林業局下屬的大楠溪森林公安派出所所長李永海說。

利益驅動的土政策

在「是否濫伐低產林」的爭執之外,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如此林地改造成為耕地是否違規?

南方週末記者就此詢問溫州市林業局,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不能回答,「我的瞭解是林地的性質沒有改變,至於國土部門怎麼核查,我不清楚。」

「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土政策,它走法律的紅線,不一定違法,但中央並無這樣的政策。」北京林業大學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說,這跟陝西的溝道改造、河南的墳地改造換取用地指標,幾乎如出一轍。

他解釋說,此前大家所說的低產林改造,主要針對商品用材林,主要是指對一些生長林況不好、出材量不高的林地進行更新再造。而如永嘉這樣砍伐後不造林卻造田的,無疑跟國家林業政策背道而馳。

這背後,是各級政府的「造田」衝動。

「為佔補平衡,大家想在山上造地。」上述永嘉縣林業局官員說,「但茂盛的林木怎麼能搞,所以只能搞個低產林改造的名目。」

所謂耕地佔補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確定的一項耕地保護的基本制度,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建設單位必須補充相應的耕地,以保證耕地不減少。

事實上,這種置換方式似乎只是數據遊戲。據村民稱,海拔近900米的山上,田地品質很差,「種水稻只能一季,5月插秧,到8月就得收割,一畝經常只能收一兩百斤。到了10月以後大雪封山,經常要湮沒腿部。」

「山裡的田,在過去幾年沒人耕種,本來就荒著,都長滿茅草。」永嘉公安系統退休老幹部周金良說。

各級政府的邏輯顯而易見。作為東部發達地區,浙江的建設用地指標一直緊張。溫州近年來一直在想方設法開墾土地。除了國內最大的灘塗圍墾項目「甌飛」工程,這兩年,溫州市更多次給下屬縣市下達開墾耕地指標。

每年約5萬畝的土地缺口——溫州發改委測算的這一數字,多年來,早已成為主政者的一塊心病。「開發墾造耕地和低產林改造工作事關永嘉全縣佔補平衡、用地保障,事關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永嘉縣國土局的一份工作報告中如此總結。

佔補平衡裡的各層獎勵,也讓各方趨之若鶩。岩坦鎮主管土地的副鎮長朱海兵曾對媒體稱,每開墾一畝,項目承包人可獲得3萬元,所在村是1500元,鎮政府拿到1.5萬元,而造地成本最高也不到1.7萬元。以周衛村業已立項的681畝計,利潤數以千萬計。

而各級政府看重的是建設用地指標。「經濟利益還是其次,(開墾的)目的更多是為了發展。」永嘉縣林業局的一位官員說。

急迫可見一斑。2012年,永嘉縣接到上級墾造耕地任務是4700畝,但同時市政府又另外委託了2000畝造地任務。「永嘉不像其他縣市,我們沒有灘塗,永嘉縣的耕地佔補平衡,只能靠山區造地產生。」永嘉縣國土局人士說。

新的擔憂已經開始。知情者說,2013年永嘉縣新的耕地墾造任務已經下達,「任務是5200畝,同時要求縣裡積極為全市做貢獻,力爭完成耕地墾造1萬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895

二次國土調查:耕地多出2億畝 土壤汙染嚴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34

摘要: 根據國家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顯示,全國主要地類數據,耕地有13538.5萬公頃(203077萬畝)。基本農田10405.3萬公頃(156080萬畝)。其中,東部占全國耕地19.4%,中部22.7%,西部37.3%,東北20.6%。 這次調查自2007年7月1日,並以200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匯總二次調查數據。我國仍然堅持實現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確保我國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 今日,中國國土資源部進行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新聞發布會。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在發布會上表示: 二次調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采用統一的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準,首次采用政府統一組織、地方實地調查、國家掌控質量的組織模式,首次采用覆蓋全國遙感影像的調查底圖,實現了圖、數、實地一致,做到了全面、真實、準確。 這次調查全面查清了全國土地利用現狀,掌握了各類土地資源底數。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13538.5萬公頃,園地1481.2萬公頃、林地25395.0萬公頃、草地28731.4萬公頃,其他主要地類數據請詳見《公報》。同時,建成了全國土地利用基礎數據庫;建立了土地變更調查新機制,實現了常態化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構建了國土資源管理“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 第一,全國耕地調查數據雖有所增加,二次調查耕地數據比基於一次調查數據(1996年)逐年變更到2009年的耕地數據多出1358.7萬公頃(即我們常說的2億畝)。2009年全國耕地數是20.31億畝,2012年,耕地數據是20.27億畝。雖然二次調查數據多了2億畝,但是並不是說我國實有耕地數量真的增加了,是我們調查的手段先進了,方法先進了,組織方式周密了,把原有的、實有的耕地調查出來。必須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我國人均耕地從1996年1.59畝降至2009年1.52畝,明顯低於世界人均3.38畝水平,且地區間不平衡。隨著人口增長、城鎮化加快,我國人均耕地仍處於持續下降過程中。僅東南沿海5省市就減少水田1798萬畝,相當於減掉福建全省水田面積。滬津瓊京未利用土地已近枯竭,蘇徽浙黔所余極為有限。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還要下降,所以耕地資源的緊缺是硬約束。 從優質耕地減少的情況看,13年來全國城鎮用地增加是比較快的,優質耕地減少得多。13年間,城鎮用地增加4178萬畝,占用大多是優質耕地。僅東南沿海5省就減少了水田1798萬畝,相當於減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積。從補充耕地的能力和質量看,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開墾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蘇、安徽、浙江、貴州等省也都很有限,建設占用耕地的補充難度很大。同時,雖然十幾年來基本實現了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但占近補遠、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的問題客觀存在,或者說比較普遍。 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後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綜合考慮現有耕地數量、質量和人口增長、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耕地保護形勢仍十分嚴峻。因此,必須始終堅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毫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確保我國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 第二建設用地增加雖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但土地利用比較粗放,必須繼續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二次調查數據顯示,與一次調查相比,建設用地從2918.0萬公頃增加到3500.0萬公頃,增加了581.9萬公頃(8700萬畝)。國家實施建設用地增量計劃投放與鼓勵存量盤活並重的調控措施,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 第三,生態用地數據變化明顯,生態承載問題日益突出,必須加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二次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因草原退化、耕地開墾、建設占用等因素導致草地減少1066.7萬公頃(1.6億畝);具有生態涵養功能的灘塗、沼澤減少10.7%,冰川與積雪減少7.5%;局部地區鹽堿地、沙地增加較多,生態承載問題比較突出。 我國土壤汙染十分嚴重,估算全國中度、重度汙染土地約5000萬畝,而且基本在經濟發達地區、魚米之鄉。這個數據與環境保護部門基本一致。 稍早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要裝中國糧,18億畝耕地紅線仍然必須堅守。 此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保障糧食安全列為明年六大重要任務之首。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發布的“2013年中國土地政策藍皮書”預測,明年繼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繼續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減少新增建設用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67

耕地銳減、人力短缺 中國農改牽動敏感神經 糧食問題為何是習近平的頭號任務?

2014-01-27  TWM
 
 

 

習、李團隊執政周年,選擇把焦點投注在農業問題。比起地方債,農業改革關係到二億農村勞動力的去向,以及基本的糧食供應安全。由於牽涉到敏感的土地產權,未來改革難度不小。

撰文‧周岐原

二○一四年,當習、李團隊全面接班一周年之際,習近平最關注的,不是牽動全球金融業敏感神經的地方債,而是中國的農業。

證據一:一四年一月十九日,中國國務院發布「一號文件」,公文名稱是《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這是中國國務院連續十一年,把全年的第一份官方文書,用來宣示農業相關政策。

證據二:一三年十二月,向來為隔年施政定調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幕。在會後提出的六大工作重點裡,「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十個字,被列為第一大任務;地方債問題,反而只排在第三位。

外界公認,總規模超過十九兆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九十三兆元)的地方債務,是最可能造成一四年中國經濟動盪的未爆彈。然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眼中,地方債的重要性,竟然不如確保糧食供應來得大。原因何在?

農業三大挑戰是頭號任務

其實從數字觀察,中國並不缺糧食。因為一三年中國糧食產量約六億公噸,以二%成長率創下新高。然而,一三年中國也進口穀物達七千萬公噸。既然連年豐收,為何習近平又把農業當成頭號任務?

「進口糧食主要用在飼養牲畜,這是飲食結構大幅改變帶來的需求;解決中國基本糧食需求,問題其實不大。」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梅建平分析。「轟轟烈烈的工業化浪潮,使中國政府幾乎不可能依靠國內產量,來滿足中國的食品需求。」《華爾街日報》也指出。

「從現在來看,(中國)農產品價格還會持續上漲。」申銀萬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直言:「城鎮化,首先是農村問題。」楊成長分析,中國農業正面臨土地有限、成本激增和效率不足三重考驗,處理這些挑戰的難度,並不亞於地方債問題。

當中國的工業和城市建設不斷發展,地理位置較佳、適合人居的農地,一點一滴受到侵蝕,甚至連帶拉動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攀升,也就成了無可避免的結果。

歷年來,中國政府都將維持總耕地面積在十八億畝,並將其列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國土資源部的最新普查顯示,耕地面積仍然維持在這條紅線以上;然而警訊也一一浮現。例如中國約有二.五%的耕地,已經受到重金屬等各種汙染,日後恐怕再也無法耕種。

另一方面,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燁,則針對耕地短缺提出警告;他指出:「從一九九七年至二○一○年,全中國被各種名目占用的耕地,總面積相當於半個海南省!」再者,從事農業的收入比不上工業和服務業,使得農村人力短缺,同樣是棘手問題。以就業人口來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各吸納中國三分之一的就業人口;但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量中,工業和服務業分別貢獻約四五%,農業僅僅只有九%上下,效率和產值難以提升,造成年輕勞動力普遍不願從事農業的現狀。「青壯年幾乎都走了,村裡只剩老人與兒童留守;面臨農忙的時候,反而還要請人來幫忙。」楊成長說。

農地自由轉讓改革 牽動民意他認為,解決中國農業問題,必須先從制度做起。「農村改革,關鍵在土地流轉、集中化。」他解釋,土地唯有集中經營、形成規模經濟,才能引進機械耕作、降低使用勞力的成本;同時,大型農場化的經營,可以讓農產品統一標準,提高品質之餘,無形中也方便對食品添加物和農藥的管理。

其實,在中國企業家之間,投資發展精緻農業,早已成了「時尚流行」。例如網易創辦人丁磊,默默在浙江安吉養豬三年,豬肉已經進入生產階段;另外,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也投資十億元人民幣,生產桃子和藍莓。

實施土地轉讓,固然是經濟學上的合理選擇,卻也將牽動中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因為土地是農民僅有的生活保障,一旦土地出售,政府又不能提供生活保障或就業機會,農民謀生可能就會有問題。歷來的社會紛爭,每每因土地產權而起,因此在土地改革上,中國審慎無比。「所以一方面要(開放土地)集中、流轉,另一方面,要保障最終所有權不變。」早在朱鎔基擔任國務院總理時代,中國政府就對「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等三農問題高度關注,提出一連串政策。未來九年,中國的農業改革如何落實,正考驗習近平、李克強的能耐。

從三組關鍵數字,

看中國農業告急

糧食安全是今年第1重要任務,地方債排行第3中國1/3勞動力從事農業,但產值僅占全國GDP9%中國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值的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83

土地流轉新玩意:阿里巴巴耕地寶 南星守護者

http://xueqiu.com/7313023377/29402982
$輝隆股份(SZ002556)$
$中華企業(SH600675)$ 耕地寶:是將百姓手中的「散錢」聚合起來進行再投資,投資者不僅可獲得私人農場一年四季的無公害蔬菜,還可獲得去當地旅遊的免費門票和住宿等。

由安徽農民、浙江興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聚划算平台等聯合推出的「首個互聯網定製私人農場」開始啟動,這一投資項目被稱為「耕地寶」。

耕地寶概念

耕地寶是將百姓手中的「散錢」聚合起來進行再投資,投資者不僅可獲得私人農場一年四季的無公害蔬菜,還可獲得去當地旅遊的免費門票和住宿等。

據安徽績溪縣廟山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該項目上線僅幾天時間,就有來自江浙滬皖京等地的3560名投資者認購了土地。
認購面積430餘畝,項目銷售額200餘萬元,大大超出500個客戶的預期目標。 根據投資者定製的要求,浙江興合電子商務公司與績溪縣瀛洲鎮、伏嶺鎮等地的近300戶農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流轉費用每年每畝大約800元,期限一年。其中,流轉的土地很多筆僅為幾分地。

耕地寶作用

一、農電對接擴大農業投資。「耕地寶」發揮了電商對生產要素的聚合效應,可以擴大農業投資。利用互聯網思維來經營農業,把小錢聚集成大錢來投入農業,將對傳統農業產生影響。
據瞭解,浙江興合電子商務公司計劃聯合阿里巴巴聚划算平台,投入一億元於今年中秋節推廣這一項目,在安徽、浙江等地流轉土地5000畝。
二、土地流轉概念股或起航。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一項重要改革,外界對土地改革的推進頗有期待,但市場上普遍認為土地改革的力度和進程都慢於預期。

專家觀點

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秘書長易歡歡表示,該項目將農地與電商對接,運用互聯網金融的模式開發耕地,彌補了傳統農業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短板。
安徽省農委副巡視員胡桂芳說,利用互聯網思維來經營農業,把小錢聚集成大錢來投入農業,將對傳統農業產生影響。
耕地寶
阿里巴巴集團研究院高級專家陳亮認為,利用互聯網的介入,可以擴大土地流轉的半徑,比如在安徽,如果不通過互聯網進行土地流轉的話,首先知道的人比較少,基本上只能在當地流轉,但如果通過電商,就可以把他們的土地流轉給全國的消費者。
安信證券投資顧問李永曜認為,阿里巴巴推出的「耕地寶」促進了農村土地流轉進程,隨著這一項目的逐步推開以及國家政策的出台,土地流轉概念股有望迎來上漲行情。輝隆股份等安徽當地概念股有望最先受益,同時,擁有342萬畝農地的亞盛集團、中華企業、北大荒等龍頭個股也值得關注。
浙江興合電子商務公司商務總監章新光說,據測算,客戶投入資金,加上自己公司的投入,每畝土地上的資金投入在5000元以上,刨去土地流轉、種子、人工等費用,大部分將用於添置農業機械、水利整修等,這樣有助於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阿里啟動耕地寶推進安徽土地流轉 輝隆股份受益
$亞盛集團(SH600108)$
阿里巴巴首個互聯網定製私人農場-「耕地寶」已於日前啟動,該項目上線僅幾天時間就有數千名投資者認購了土地,大大超出預期。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耕地寶」的推出可推進農村土地市場化運作,加速皖浙地區土地流轉,利好輝隆股份(002556.SZ)。

據新華網報導,「耕地寶」項目由安徽農民、浙江省供銷社直屬企業浙江興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聚划算平台等聯合推出,並計劃投入一億元於今年中秋節進行推廣,在安徽、浙江等地流轉土地5000畝。該項目上線僅幾天時間,就有來自江浙滬皖京等地的3560名投資者認購了土地。認購面積430餘畝,項目銷售額200餘萬元,大大超出500個客戶的預期目標。

而據《經濟參考報》此前報導,該項目的運作流程是農民將土地流轉至電子商務公司名下,電子商務公司則將土地交予當地合作社生產管理,淘寶用戶通過網上預約, 對土地使用權進行認購,並獲得實際農作物產出。值得注意的是,除獲得土地租金外,參與項目生產環節的農民還能獲得工資。

新華網22日報導引用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秘書長易歡歡的話稱,該項目將農地與電商對接,運用互聯網金融的模式開發耕地,彌補了傳統農業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短板。

A股上市公司中,輝隆股份為安徽本地土地流轉概念股。

「輝隆股份有土地,公司又是農資貿易商,土地集中後便利於集中採購。」一位券商研究員對大智慧通訊社表示。

2013年9月,輝隆股份在深交所互動平台披露,公司在安徽省全椒縣和臨泉縣參與了土地流轉,全部採取租賃方式,承租面積2萬多畝,承租年限為15年~20年,主要用於傳統農作物種植及園林苗木培植。

土地流轉概念股或起航

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一項重要改革,外界對土地改革的推進頗有期待,但市場上普遍認為土地改革的力度和進程都慢於預期。
安信證券投資顧問李永曜認為,阿里巴巴推出的「耕地寶」促進了農村土地流轉進程,隨著這一項目的逐步推開以及國家政策的出台,土地流轉概念股有望迎來上漲行情。輝隆股份等安徽當地概念股有望最先受益,同時,擁有342萬畝農地的亞盛集團、中華企業、北大荒等龍頭個股也值得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35

億畝汙染耕地待修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347

甘肅白銀市重金屬汙染的耕地正在進行修複,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圖)

中國受汙染耕地達約1.5億畝,但在土壤修複市場中,能統計到的耕地項目僅占約2%,數量和平均投資額均遠遠低於汙染場地、礦區。

近期,湖南“鎘米”再度被媒體聚焦。長株潭地區170萬畝重金屬汙染耕地作為湖南首批修複試點,在經歷半年試驗之後,據報道已收割送檢。不過,“去鎘”成效如何,目前未有官方披露。

民以食為天,在各類土壤汙染類型中,耕地是與大眾關系最為密切的一類。

早在2011年,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就披露,中國受汙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而2014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部聯合發布了全國首次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狀況更為嚴峻: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在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最高,為19.4%。其中,無機汙染物主要為鎘、汞、砷、銅、鉛、鉻、鋅、鎳8種;有機汙染物主要為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

中國現有耕地20.27億畝。然而,根據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研究院數據庫(JIEI Database)顯示,能統計到的耕地修複項目數量目前僅占到土壤修複項目總體的2%,而平均投資金額亦少得可憐。

數量僅占2%,投資平均最低

根據JIEI Database,土壤修複項目分為三類:汙染場地修複、礦區修複以及耕地修複。根據公開可搜索到的信息,數據庫中目前收錄了全國共358個土壤修複項目。

汙染場地指因從事生產、經營、使用、貯存、堆放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處理、處置有毒有害廢物,或者因有毒有害物質遷移、突發事故,造成了土壤和/或地下水汙染,並已產生健康風險、生態風險或危害的地塊。而礦區修複是源於礦山開采與生產過程對土壤環境造成破壞。耕地修複則是指農田或土地因工業汙染排放或礦區開采等因素,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種植的農作物有害於人體健康等,為此進行的修複。

從2009年起,土壤汙染修複項目數量呈指數型增長。當年不到20個土壤修複項目,2013年一年已有100個項目,這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土壤修複市場的火熱。“十二五”規劃中,節能環保已被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其中土壤修複被納入環保產業的重點發展之列,中央財政將撥出300億元用於全國汙染土壤修複,針對城市歷史遺留汙染土地,中央將給予30%-45%的財政補助。

數據庫收錄的為通過市場行為來完成的土壤修複項目,即業主通過公開招標或者委托相關企業實施對汙染土壤的修複。而由政府組織開展的相關土壤修複試點項目,如“長株潭”耕地修複試點,未納入數據庫。

據不完全統計,耕地修複項目數量僅為7個,占總數約2%。不僅如此,由政府主導的耕地修複試點也是寥寥無幾。除去2014年實施開展的“長株潭”試點,僅有四川省古藺縣石屏鄉耕地修複試點、宗渠村甜櫻桃基地土壤汙染治理試點,另外貴州銅仁市萬山區也已將5萬畝耕地納入治理規劃。即使加上耕地修複試點類項目,耕地修複項目也僅占全國的3%左右。而場地修複項目是土壤修複項目的主體成分,占57.8%,礦區修複項目數量次之。

耕地修複項目也僅是近幾年才出現。在JIEI Database中,最早的為2011年2月,廣西的大環江河流域土壤重金屬汙染治理工程項目,投資金額為2650萬元,大部分為中央財政補助,這已是7個項目中最高的了。

這7個項目主要集中在南方,處理的汙染物主要是鎘、汞、砷、銅、鉛等重金屬汙染物。與其他土壤修複項目一樣,資金主要仍來源於政府財政補助。但在場地修複中,已不乏企業和投資公司參與其中。

場地修複占總數比例如此之高,被業界認為主要原因是修複之後,地產開發能豐厚獲利。而相比場地修複收益的短平快,耕地修複則複雜得多。

例如,修複後的土壤能否用於種植食用農作物;修複過程是否會影響到土壤的肥性;重金屬等汙染物在土壤中的不確定性等。另一方面,耕地修複技術如微生物修複、植物修複技術等成本較高,而耕地修複普遍周期較長,農作物收益有限,一畝耕地的修複可能需要花數十年才能實現成本的回收,這導致無法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從平均投資金額上看,場地修複每項的平均投資達到5000余萬元,遠遠高於礦區修複與耕地修複,而礦區修複是1500萬元左右。耕地修複項目不僅數量少,平均投資金額也最小,約為1000萬元,僅為場地修複的1/5。

顯然,面對中國目前上億畝的龐大汙染量,耕地修複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投入資金上都還遠遠不夠。

(何籽/圖)

破局之路仍漫長

我國目前仍有不少企業、研究機構在探索有效的耕地修複技術,但是從技術的研發到成熟的運用,仍有待時日。

目前,我國耕地修複項目面臨政策法規和標準的缺失、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治理修複資金難以保障等問題。

首先,需建立完善的相關法律制度。目前我國有關土壤汙染防治的法律規範較少,僅僅是在各類相關法規中有一些原則性的規定,還沒有一部專門針對土壤汙染防治的法律。

其次,研發有效的耕地修複技術手段,可緩解或解決當前耕地修複成本高等問題。目前修複技術成本高,在一定程度影響到耕地修複的市場化。有效的低成本的修複技術,一方面可以推進耕地修複的市場化,加速企業之間的價格競爭,另一方面,可以擴大耕地修複的規模。

最後,建立新型的融資模式,改變當前主要由政府財政投入的單一局面。耕地修複由於其特殊性,不可能像場地修複後用於商用土地,從而快速實現成本的回收與盈利。

中國的耕地修複尚未真正進入市場,破局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01

京津冀重金屬超標耕地僅0.8% 遠低於全國平均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4923.html

京津冀重金屬超標耕地僅0.8% 遠低於全國平均值

一財網 葉開 2016-02-28 16:09:00

《報告》顯示,京津冀地區現有耕地9127萬畝,在已調查的8347萬畝耕地中,99.2%為無重金屬汙染或超標的清潔耕地,高於全國91.8%的水平。

京津冀地區的耕地狀況如何?汙染是否嚴重?地質部門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給出了答案。

“京津冀協同發展地質工作研討會”26日在北京召開,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鐘自然,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陳剛,天津市副市長尹海林,河北省副省長張傑輝出席會議並講話。

京津冀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11個地級市。區域面積約為21.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為1.1億人。該區經濟基礎雄厚、自然資源條件優越,是北方經濟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區。但是,京津冀地區自然、經濟、地理差異很大,地質構造條件複雜、人類經濟活動強烈、重大工程建設密布、生態地質環境相對脆弱。

鐘自然表示,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京津冀地區將成為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複環境改善示範區,這為提升地質工作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影響力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此次會議上發布的《支撐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地質調查報告(2015年)》(下稱《報告》)顯示,京津冀地區具有較優越的地質條件和較高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但區內人口密集、國土開發強度高,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高度關註活動斷裂、地下水超采、地面沈降、海岸不穩定等重大地質問題。

這份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會同京津冀3省(市)國土資源部門編制的報告,系統地梳理了京津冀地區以往地質調查成果,全面研究了京津冀地區地下水、耕地、地熱、地質遺跡、區域地殼穩定性等地質資源環境條件以及活動構造、地下水超采、地面沈降、地面塌陷、水土汙染等等問題,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具備的6個有利資源環境條件和需要關註的8個重大地質問題。

《報告》顯示,京津冀地區現有耕地9127萬畝,在已調查的8347萬畝耕地中,99.2%為無重金屬汙染或超標的清潔耕地,高於全國91.8%的水平。重金屬汙染或超標耕地面積僅占0.8%,低於全國8.2%的平均水平。

調查發現富硒耕地284萬畝,占調查耕地面積的3.4%,占全國已發現富硒耕地面積的5.4%,主要分布在天津周邊、唐山東部、保定周邊、石家莊東南部、邢臺南部、邯鄲西部等地區,是發展富硒農產品等特色農業的珍貴耕地資源。調查發現綠色優質耕地1978萬畝,占調查耕地面積的23.7%,可用於打造優質農產品基地。

《報告》建議將這些優質耕地資源優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施最嚴格的“紅線”管控。

雖然耕地資源好於全國平均,但《報告》稱京津冀局部水土汙染要采取修複治理。

京津冀平原區地下水汙染組分主要為氮和鉛、鉻、鎘、汞等重金屬以及有機氯溶劑、多環芳烴及農藥類等有毒有害有機物,呈點狀零星分布在大中城市和工礦企業周邊、排汙河兩側及部分農田區,氮汙染在局部地段呈面狀發展趨勢。此外,調查還表明,重金屬嚴重汙染或超標的耕地面積65萬畝,占調查耕地面積的0.8%,主要分布在老工業區和城鎮區周邊。

《報告》建議強化城市周邊、工業區和農業面狀汙染源的管控,對汙染耕地、地下水采取修複治理、調整種植結構或土地用途等措施。

調查還表明,京津冀平原區有1144萬畝土地存在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環境地質問題。

其中,地下水超采且地面沈降嚴重區610萬畝,報告建議對這一區域內的耕地采取輪作休耕、農業節水、調整種植結構、實施替代水源工程等綜合措施,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

對534萬畝地裂縫高易發、水土汙染嚴重、地面塌陷易發、濕地萎縮、鹽堿化、沙化等環境地質問題突出的土地,《報告》建議優先在這些地區開展退耕造林、退耕還濕、沿海生態防護林、綠色生態河流廊道等規劃建設。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196

政協委員董恒宇:25%土地出讓金用於耕地質量建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1054.html

政協委員董恒宇:25%土地出讓金用於耕地質量建設

一財網 章軻 2016-03-13 15:55:00

“按照‘取之於土,用之於土’的原則,調整土地出讓金使用方向,將25%左右的土地出讓金用於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董恒宇說。

他同時建議,將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管理所需經費納入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預算。國家安排專項資金,采取以國家投入為主,地方配套為輔,全面啟動實施耕地質量建設工程,加大耕地質量建設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

董恒宇介紹,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耕地質量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土地使用者農民的耕地保護意識不強,關鍵技術應用的補貼力度不夠,加之過度開墾、重用輕養、掠奪式經營和不合理耕作方式的影響,不同類型耕作區水土流失和耕地土壤退化、荒漠化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農業生態環境趨於惡化。

有關專家預測,按目前的水土流失速度,再過50年東北黑土層將流失殆盡,昔日肥沃的黑土區將變為不毛之地。受不合理的施肥、施藥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業面源汙染,土壤亞硝酸鹽、農藥殘留超標現象嚴重。有機物料不能有效的還田到土壤中,導致地力下降和環境汙染。

此外,“白色汙染”既破壞了土壤的適耕性和通透性,也嚴重影響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風貌。“另外,工業“三廢”造成的農業環境汙染和設施農業次生鹽漬化,也是導致耕地質量下降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董恒宇說。

“十二五”時期,我國完成首次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超標率16.1%,汙染以無機型為主,占超標點位的82.8%,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部分地區土壤汙染比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廢氣地突出一些,南方土壤汙染重於北方地區。

國土部地質調查局此前發布的《中國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報告》稱,調查面積150.7萬平方公里,調查耕地將近14億畝,占20億畝耕地的68%。調查結果顯示,8%的耕地是受到汙染的。來自地球化學探索雜誌的調查報告認為,我國目前清潔土壤為60%,次清潔土壤近30%,汙染土壤2.6%。

董恒宇分析說,目前在耕地質量保護方面,存在著多部門管理、職能交叉和責權不夠明確的問題。因此,應加快《耕地質量管理條例》的立法,設立耕地質量管理專門機構,負責耕地質量的監督、管理、保養和建設。

同時,修改完善土地出讓金使用管理辦法,按照“取之於土,用之於土”的原則,調整土地出讓金使用方向,將25%左右的土地出讓金用於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將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管理所需經費納入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預算。

董恒宇建議,啟動實施耕地質量調查。對耕地質量進行系統普查,全面了解耕地的汙染源、汙染狀況、障礙因素和退化情況,並分類制定土壤改良的實施方案。建立耕地質量監測預警系統和標準化的耕地質量信息采集體系和區域性的耕地質量數據控制中心,實現對耕地質量調查與監測數據的統一管理,開展耕地質量的預測預報。

董恒宇還建議,開展荒漠化治理、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中低產田改造等耕地質量恢複技術的試驗研究和示範推廣。加大對稭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的扶持力度。開展殘膜回收和無害化處理技術研發,制定殘膜回收獎勵補償機制和扶持政策,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殘膜回收示範區建設,對殘膜回收加工企業及回收點予以政策扶持。

同時完善節水農業設備補貼政策。在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項目的基礎上,對膜下滴灌一次性毛管采取以舊換新的方式進行補貼,確保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讓農民用得起、用得好,不斷促進內蒙古旱作區農業區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實現穩產高產。

董恒宇建議,在有條件的地區,對農業用水實行階梯水價。國家應盡快出臺灌溉用水價格管理辦法,以經濟杠桿調節農業灌溉用水。實行在節水用量內,實行補貼水價;在合理用量內,實行正常水價;在過量用量內,實行加價的政策,鼓勵農民積極從事節水農業生產。

過度開墾、重用輕養、掠奪式經營和不合理耕作方式,導致耕地質量迅速下降。攝影/章軻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46

重金屬汙染耕地:三年探路路未明湖南試驗田再“續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455

一名農民在“萬畝示範片”里翻耕。三年試點,農民並不適應官方規定的治理模式。(南方周末記者 譚暢/圖)

作為唯一一個由兩部委批複的國家級試點,長株潭試驗田關乎中國上億畝受汙染耕地治理的走向。然而三年來,技術存爭議,基層有怨言,效果仍未評估。

“由於重金屬汙染耕地修複治理的複雜性和特殊性,試點工作的效果目前還難以全面顯現,至少需要3至5年時間才會有個規律性的結論。”

2016年7月上旬,湘江流域正值早稻收獲時節。湘鄉市東郊鄉旺興村農民王長泉在地里翻耕,預備幾天後播種晚稻。東郊鄉地勢平坦,10790畝稻田青黃交錯,在烈日下呈現一派平常的農忙景象。

只有藏在田間的一溜“萬畝示範片”標牌宣告此處農田與眾不同:

全國首次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高達19.4%。“鎘大米”風波席卷後,2014年4月,湖南省啟動長株潭耕地重金屬汙染修複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作為唯一一個由農業部、財政部批複的國家級試點,其成敗關乎中國上億畝受汙染耕地治理的走向。

2016年,湖南長株潭試點步入第三個年頭,因一直保持低調,成效如何外界難窺究竟。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進展或不如預期。有農業部官員視察後,甚至希望縮小試點範圍。5月28日,國務院發布的《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土十條”)正式提出延期,為試點“續命”。

“由於重金屬汙染耕地修複治理的複雜性和特殊性,試點工作的效果目前還難以全面顯現,至少需要3至5年時間才會有個規律性的結論。”7月13日,設立在湖南省農業委員會的長株潭耕地重金屬汙染修複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試點辦”)答複南方周末記者,當前,該辦正在配合農業部效果評價專家團隊對試點工作進行三年階段性總結評估,“待2016年的土壤和農產品數據出來後,最早要到年底才會有個初步的結果”。

三年試點,成效難維持?

全國耕地重金屬治理盯著湖南,而湖南耕地治理盯著湘鄉萬畝示範片。湘鄉共有77萬畝農田。2014年湖南開始試點,第一件事是對耕地土壤質量進行檢測,每150畝耕地設一個檢測點。根據土壤環境治理標準,土壤中鎘含量不應超過0.3mg/kg。據當地一名官員介紹,湘鄉有35萬畝耕地合格,42萬畝耕地存在不同程度超標。

42萬畝超標耕地中的14萬畝被納入了湖南試點。試點的基本思路是根據重金屬汙染程度的不同實行分區治理,分區關註兩個指標:稻米鎘含量和土壤鎘含量。

我國稻米鎘含量限值為0.2mg/kg,有專家批評標準過嚴,日本限值為0.4mg/kg。湖南試點將稻米鎘含量在0.2-0.4mg/kg之間的耕地列為達標生產區,是“VIP+n”技術的主戰場。“VIP+n”是湖南試點主推的組合技術,湖南相信這一技術能有效減少水稻對鎘的吸收、降低稻米中鎘的累積,在酸性中輕度鎘汙染的稻田中種出安全的大米。

對於稻米鎘含量超過0.4mg/kg的耕地,土壤鎘含量在1mg/kg以下的列為管控專產區,探索汙染稻谷安全管控模式;土壤鎘含量在1mg/kg以上的列為替代種植區,實行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原則上不再種植直接食用鎘超標的農作物。

根據2014年湖南省農業委員會重點工作完成情況公示,試點第一年,三個區域早稻的達標比例分別提高了53.1%、44.8%、20.3%,米鎘含量平均降低30%左右,“修複取得明顯效果”。

然而此後,試點成效幾何,鮮有公開報道。甚至參與試點的企業都不了解全貌:“方案一般是開會口頭傳達,文字材料會後就收回。”一家生產土壤調理劑的企業負責人表示。試點辦解釋稱,在試點啟動之初,農財兩部明確要求,未經兩部許可,試點工作所有數據不能對外公布。

基層也不知道確切效果。“看又看不出來,都是省里來人化驗、統計,省里掌握數據。不過,試點辦開會講,2014年效果還好一點,2015年效果不如2014年。”湘鄉市農業局紀委書記李建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2016年,湖南在試點範圍內開辟了26個“VIP+n”修複治理技術模式千畝標準化示範片和1個萬畝標準化示範片。專家們看重湘鄉市東郊鄉地勢平坦、水利條件好,多產雙季稻,於是將八個村莊的萬畝稻田歸在一起,統一育秧、統防統治,目標是一萬畝稻田全部合格,米鎘降到0.2mg/kg以下,土鎘降到0.3mg/kg以下,是為“萬畝示範片”。

當地媒體稱,萬畝片落戶湘鄉是一項榮耀,將來能“為各試點縣市區提供修複治理的標準化、規模化實施樣板”。然而,分管此項工作的李建良卻另有一番理解:示範片正是在前兩年試點效果不穩定的情況下設立的。“省里說今年多花點錢搞幾個示範看看,檢驗一下到底有沒有效果,到底是技術本身有問題,還是措施落實沒抓到位。”

農民難接受,基層有怨言

“VIP+n”的措施難落實,在基層得到公認。

和工程類土壤修複項目不同,VIP技術主要屬於農藝措施。“就是要邊生產邊達標(修複)。農藝修複符合‘土十條’的安全利用原則。”湖南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紀雄輝解釋,在爭取試點時,湖南把針對湘米鎘汙染防控的既有研究結果打包,總結成VIP模式,即采用鎘低積累水稻品種(variety)、合理灌溉(irrigation)、施用石灰等調節土壤酸度(pH)。

除了低鎘品種選育的任務落在專家身上,其余措施都成了基層“多出來的農活”。

自從被納入試點,湘潭市嶽塘區正江村抓農業的村委劉冬國工作量翻番。每回村里開會,他都對照著試點辦編寫的《水稻降鎘安全生產42問》和農業局發放的各種技術培訓資料,向村民們講解“VIP+n”的各種措施。

最難的是“合理灌溉”。為了阻止水稻對鎘的吸收,必須從孕穗期開始實行淹水灌溉管理,保持田面水深3-5厘米,直至稻谷黃熟。“我們的宣傳也很到位,連村里的書記都知道田要淹水,不要脫水。”紀雄輝說。

但這不符合南方地區傳統耕作習慣,農民擔心水稻長期泡在水里容易倒伏。紀雄輝到鄉間檢查時,常發現排水口被打開,稻田幹得開裂。這樣一來,出現一種極端情況:有的地方土壤達標,稻米卻超標嚴重。“領導對這些數據怎麽也想不通。其實是因為忽幹忽濕,幹的過程使鎘離子活化,一泡水又迅速釋放,反而加快了作物對它的吸收。”

雖未看過檢測數據,劉冬國卻在日常開會和接待領導、專家視察中,揣摩出正江村前兩年的試點效果不明顯。“上面很重視,我們今年都是嚴格按照規定措施做的,怕石灰發到農民手里農民偷懶,我們統一組織人撒石灰。確保石灰不浪費,水分管理做到位。”

農民難接受,基層政府也有怨言。“措施都是專家規定的,我們落實到位就可以了,也搞不清到底哪些措施有效果。”嶽塘區農業局副局長陳新衛說。

湖南試點範圍在2015年有所擴大,新增了長株潭以外的6個區縣。為集中力量做出湖南模式,如今不僅新增區縣可能取消,甚至原試點中不以農業作為工作重點的區縣也可能停止試點。聽到這個傳聞,陳新衛忍不住嘀咕:“嶽塘區耕地都在郊區,農民種田都沒有積極性,可能取消還好一些。”

相比之下,企業參與的熱情高漲。2016年4月,永清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以7958萬元中標,承包了長沙市望城區整區23萬畝重金屬汙染耕地修複服務項目。據紀雄輝介紹,其中22萬畝是措施承包,企業按VIP技術系列措施操作,政府檢查措施是否到位。剩余一萬畝是效果承包,“企業可以按自己的模式搞,就看最後達標沒有”。

爭議“撒石灰”

2016年6月30日,在第二屆“中國農田土壤修複高峰論壇”上,不少與會專家都會提及湖南試點,或語焉不詳,或頗有微詞。

“坦白來講,湖南模式能不能推廣,是爭議挺大的一個事。”參與“土十條”制定工作的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研究員李松在會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不過結果沒出來,也不好下結論;而且環保部沒參與,以後農田這塊可能還是農業部主導。”

爭論的大半火力集中對準湖南試點的標誌性措施——撒石灰。提出VIP技術的專家們表示,酸性土壤會增加鎘等重金屬元素的溶解性和移動性,使其進入作物體內的可能性增加,通過施用生石灰可以提高土壤pH值,減少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

“我提醒過湖南很多次,不要以為撒石灰就完事了。病因沒找準。”一位參與過湖南試點評估的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把大米鎘超標引導到土壤酸化問題上是有偏差的。pH值可能有一定貢獻,但貢獻率有多大還不好說,如果不是主控制因素,那撒石灰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在一篇評價湖南試點的文章中介紹,日本於1971年在28個區域開展石灰施用等降鎘的大田示範試驗,其效果是糙米鎘降低達到60%以上只有2處,40%-60%的6處,20%-40%的8處,0-20%的8處,反而增加的有4處。“因此認定石灰降鎘有困難,不能作為主要治理措施,而只能作為輔助手段。”

除了效果受質疑,長期大量施用石灰還可能使耕地土壤板結,造成二次汙染及破壞農田生態。李建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湘鄉萬畝片有的農田pH值已經在6.5以上,石灰撒多了影響禾苗生長,“但還是按照技術要求統一操作,沒管酸堿度了”。

2015年3月,試點辦發出公告,廣泛征集耕地重金屬汙染修複治理新產品與新技術。試點辦在管控專產區設立了4個500畝展示區,參展方需免費提供產品,統一開展田間試驗與示範。

“相當於是打擂臺賽,篩選VIP+n里面的這個n。”環保橋(湖南)生態環境修複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海偉說,參展的企業約有五六十家,湖南省農委最後對每個參展企業出示了效果評價報告,但沒有公開排名。“我們的土壤調理劑用在早稻上降鎘率是50%左右,晚稻是40%左右,私下打聽,算是效果還可以的。”

“湖南追求的是單項指標,誰的產品降鎘率最高,誰就最優秀,不考慮對水稻會造成增產還是減產。”登封市新鑫農科材料有限公司主營土壤調理劑,副總經理張建平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業界對土壤調理劑代表的耕地修複思路是否科學,也存在爭議。“沒有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只是先固化,控制作物吸收。但汙染不斷累積,總有一天要飽和的。”

湖南試驗田關乎中國所有受汙染耕地治理的走向。(南方周末記者 譚暢/圖)

休耕試點再探路

湖南試點在中輕度汙染區域推行“VIP+n”技術,而在重度汙染區域進行的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看似靜悄悄,實際也困難重重。為湖南試點提供技術指導的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副所長李玉浸認為,在湖南三年試點中,種植結構調整推進的難度最大。

種植結構調整,意味著在重金屬汙染“積重難返”的耕地上停止種植水稻,改種其他對土壤中的鎘不那麽“敏感”的作物或非糧食作物。湖南試點已有改種玉米、高粱、葡萄、西瓜、蠶桑等多種探索。

在長沙縣北山鎮榮合橋社區,南方周末記者看見三百多畝低鎘積累作物篩選項目試驗田里,玉米長勢喜人。“但費用太高了,生產成本要一千多一畝。試驗還行,要推廣給農民很難搞下去。”北山鎮農技推廣站站長張國玉說。

“簡單看錢還不行。一方面,老百姓說我只會種水稻,讓我種別的我種不了。另一方面,原來種水稻已經形成產業鏈,肥料供應、市場銷售都圍繞著水稻,改種之後會帶來一連串問題。”李玉浸表示。

據李建良介紹,湘鄉有5866畝耕地列入替代種植區。有的地方改種高粱,國家第一年每畝補貼2450元,第二年每畝補貼450元,但種出的高粱不好賣。還有地方改種蠶桑,效益也不好,“第一年搞了700畝,去年只有200畝,其他又改回種水稻了”。

今年,緊隨“土十條”步伐出臺的,還有農業部的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長株潭重金屬超標的重度汙染區也被納入試點,初步規模為連年休耕10萬畝。農業部希望,通過連續多年休耕,同時采取施用石灰、翻耕、種植綠肥等農藝措施,以及生物移除、土壤重金屬鈍化等措施,修複治理汙染耕地。

湘鄉市農業局已經在6月收到分配下來的萬畝耕地休耕任務。5866畝重度汙染耕地已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只好從管控專產區劃出一萬畝,趕在晚稻播種前通知到農民。

土壤中重金屬質量守恒,休耕本身並不能修複汙染耕地。“休耕以後怎麽去修複呢?又是試點,我們打算配合著做做試驗,至少探索出一條路子吧。”紀雄輝說。

糧食安全,土壤難安全

“雖然‘土十條’提出繼續在湖南進行試點,但農財兩部已明確,須等農業部效果評價專家團隊完成試點三年階段性評估後,農財兩部才能確定下一步試點的期限和試點的整個思路框架。”試點辦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紀雄輝則估計,試點延長時間不會太久:“原計劃試三年,現在頂多再有一兩年,很多專家領導都這麽認為。”

農業系統專家傾向於肯定湖南試點,如李玉浸認為,在減少大米重金屬超標的含義下,湖南試點的效果比較顯著。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剛檢測出的達標生產區2016年早稻達標率在50%左右。

“農田土壤修複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能要求三年就取得很大成效。”曾在湖南省進行過20年鎘汙染農田治理修複研究的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凱榮表示,湖南試點沿用了過去幾十年的耕地治理技術,雖有進步和經驗積累,但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相比技術,這種治理模式怎麽推廣更值得關註。措施老百姓能不能接受,成本政府能不能負擔。”湖南試點三年,中央每年安排的專項資金超過十億元。湘鄉萬畝示範片耗資5500萬元,其中一半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另一半為當年的修複措施投入,即每畝耕地大約需要2750元/年。

更尖銳的質疑針對的是湖南試點的思路。

“土十條”提出風險管控原則,強調耕地安全利用,要求到2020年,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輕度和中度汙染耕地實現安全利用的面積達到4000萬畝,重度汙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面積力爭達到2000萬畝。

多位專家表示,湖南試點的思路與“土十條”一脈相承。

“輕度汙染撒石灰對付,汙染濃度太高了受不了,那就不種水稻,或者幹脆休耕。”一位參與“土十條”制定的專家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安全利用”保障農產品安全,有進步意義,“但不是一個很健康、很全面的概念”。

“從它(指湖南試點)的角度,大米達標就算完成任務,但土壤環境質量本身沒有改善。你可以說現階段缺錢缺技術,但首先要肯定,但凡有辦法治理,應該想辦法把土壤恢複到一個比較正常的狀態,這涉及環境倫理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648

耕地質量問題突出 農業部:全面推進耕地質量調查監測

據農業部網站消息,近日,農業部發布《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辦法》,全面推進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制度建設,掌握我國耕地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提出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技術意見及政策措施,助力“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介紹,我國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使用,退化、汙染、基礎地力下降等問題突出,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加強耕地質量保護,首先需要通過建立耕地質量調查監測體系、開展耕地質量評價,摸清我國耕地質量底數。

《辦法》提出了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與信息發布等制度。一是耕地質量調查制度。包括耕地質量普查、專項調查與應急調查等3類調查。二是耕地質量監測制度。以農業部耕地質量監測機構和地方耕地質量監測機構為主體,以相關科研教學單位的耕地質量監測站(點)為補充,構建覆蓋面廣、代表性強、功能完備的國家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對耕地土壤理化性狀、養分狀況等質量變化情況開展動態監測。三是耕地質量評價制度。包括耕地質量等級評價、耕地質量監測評價、特定區域耕地質量評價、耕地質量特定指標評價、新增耕地質量評價和耕地質量應急調查評價等6類。四是耕地質量信息發布制度。農業部和省級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每5年發布一次全國耕地質量等級信息和省級行政區域耕地質量等級信息,定期發布年度耕地質量監測報告。

據了解,下一步,農業部將加快建設國家耕地質量監測網絡,構建耕地質量數據庫,開展全國耕地質量調查監測和評價工作。同時,深入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為促進耕地資源永續利用、實現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和藏糧於地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03

權威數據:全國耕地20.25億畝 去年凈減少90萬畝

官方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89.2萬畝,總量依然維持在20.25億畝的水平上。

國土資源部10日上午舉行發布會,對外介紹2015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結果。

國土部地籍管理司副司長馮文利表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31個省(區、市)主要地類面積數據如下:耕地20.25億畝,園地2.15億畝、林地37.95億畝、牧草地32.91億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4.71億畝、交通運輸用地0.54億畝、水域及水域設施用地4.90億畝,另外為其他的土地。

與2014年底相比,全國農用地面積凈減少426.3萬畝,其中耕地凈減少89.2萬畝,建設用地凈增加713.5萬畝,未利用地凈減少287.2萬畝。

馮文利表示,這次發布的數據為土地變更調查的最終結果,與今年4月份《中國國土資源公報》中發布的預報結果數據稍有差異。2015年度全國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以這次發布的數據為準。

馮文利表示,基於變更數據調查的分析,可以反映出2015年土地利用與管理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全國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補改結合,使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得到有效落實。2015年,全國耕地面積凈減少明顯放緩,較2014年凈減少的161萬畝下降了44.6%,全國耕地面積持續維持在20.25億畝。全年水田、水澆地共增加235萬畝,占新增耕地面積的64.7%,比2014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

全國經依法批準建設的城鎮和工礦用地占用水田、水澆地面積110萬畝,同時通過土地開發以及補改結合等補充的水田、水澆地面積159.7萬畝,超出了建設占用50萬畝,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有效落實。

第二,新增建設用地下降明顯,落實中央有保有壓的調控政策,重點項目用地得到有效保障。2015年,全國新增建設用地總量較2014年下降了292.8萬畝,降幅達到27.4%。新增建設用地中,城市、建制鎮面積占比較2014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交通、水電、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用地上升了1個百分點,其中機場和港口碼頭重點項目用地面積明顯增加,分別增長了15.5%和63.8%。

第三,內涵挖潛,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節約集約用地水平持續提升。2015年各地使用往年批準的土地148.4萬畝,較2014年提高了11.8%,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相當於當年新增建設用地總量的近20%,與2014年相比提高了6.8個百分點。

馮文利認為,各地大力推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新疆、山東、河南等19個省份使用存量用地的力度進一步加大。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提出了“總量控制、增量遞減”的節地目標。從調查結果顯示出,各地以開展閑置用地的專項督查,節約集約模範縣創建等活動為抓手,嚴格控制增量用地,積極盤活存量用地,節約集約用地效果明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8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