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貝萊德鮑哲鈺:金融科技潮起,青睞者遠不止冒險者

全球正面臨著重大技術變革,其中多項技術涉及金融科技(Fintech)。金融科技以金融需求為導向,以前沿和新興的科技創新為支撐,帶來了新的業務形態和生態圈。根據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7年技術成熟度取現報告》指出,一系列的技術引爆點將會在2025年之前出現。金融科技的發展重塑著金融行業,並有可能打破原有的行業競爭邊界和行業內競爭格局。

其中,智能投顧是金融機構服務客戶的手段之一。在美國,大型資產管理機構是智能投顧的最大使用者和受益方,可通過使用智能投顧減少人力成本,降低服務門檻。貝萊德資深董事總經理、企業戰略全球領導人、全球執行委員會成員鮑哲鈺(Geraldine Buckingham)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很多科技公司可能不是金融公司,但它們在支付等方面的這些技術革新其實是具有顛覆性的,甚至會對傳統的金融服務公司造成很大的沖擊。此外,客戶對金融科技的態度也在發生改變,對自身財務狀況的判斷和對風險的認知能力也隨著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深入而同步更新叠代。

科技帶來金融新布局

居民對金融資產配置的比例正在不斷提高,個人財富的積累增長推動理財需求的膨脹,量化金融與普惠金融的發展處於黃金時代。據相關機構的預測數據顯示,至2020年富裕人群占比約為8%,是未來人數增長最快的一類群體,而富裕人群的可投資資產也迅速擴大,至2020年占比可至23%左右,比2014年提高約15%。

鮑哲鈺表示,從收入的角度來看,金融科技無論是在分銷還是在投資方面都存在巨大潛力,兩方面都將持續有重量級的資本註入。在金融行業中,資金正在向數字化分銷和依賴於大數據的投資過程傾斜,大數據比人工智能更受關註,人工智能未來對投資過程的影響會更大。這些技術還可以帶來很多潛在的應用場景,有可能提高金融的包容性和人們獲得金融專業知識的機會,可以大規模為客群做定制,在減少了執行難度的同時也便於金融機構做更好的投資者教育。從普及金融服務來說,不僅使得個人理財方面的金融知識能夠惠及更多的人,也提高了他們對自己財務狀況的認知度,這對他們的長期投資回報有很大幫助。

“我認為客戶對金融科技的態度不局限於技術層面的需求,更是一種對未來科技變化的期待。”鮑哲鈺認為,人們期待未來科技在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人們希望能以更有效的數字化方式來管理投資,並且會逐漸發現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獲得的投資洞見同樣有助益。但是一直以來人們也會擔心,到底是人還是機器在管理資產,如果是機器會不會失控等等。“所以我們一直強調的是人和機器的有效結合,這也是貝萊德秉持的方式。”

懷揣著對科技的期待到真正使用科技手段為己理財,究竟是什麽說服投資者相信智能的金融工具是安全的並且可以獲得更多回報呢?

“這取決於‘安全’的定義是什麽。”鮑哲鈺稱,沒有絕對的安全,投資結果是沒法保證的,只要投資,客戶就會面臨一定程度的風險,而技術和風險管理是降低風險的兩大基石,這也是貝萊德成功的基石。“我們是否認為技術可以為客戶帶來更好的投資回報?當然,只要方法正確。我們想要創新,但我們也要將秉持以客戶為中心作為第一準則,且並不會因為使用科技手段而改變。”

鮑哲鈺稱,在貝萊德的觀念里,技術和人力不能相互取代,卻能通過融合創造更大的價值。

“冒險者”更青睞Fintech?

鮑哲鈺表示,她不認為金融科技和“更多的風險”有直接聯系,因此,也不認為那些使用科技的人與更願意冒險的人群完全重合。她認為,有一些人群或某些細分市場的投資者群體將更加開放地使用不同形式的金融科技,如機器人投顧就或將被一些投資者更廣泛地接受,他們可能是年輕人,也可能是在科技行業工作的人。

“我認為科技不會直接影響人們的風險偏好,但會影響他們接觸的風險產品和購買風險產品的途徑。”鮑哲鈺強調,不能因為科技的加入而忽視了根本性的問題,如誰來投資,如何投資,如何產生他們需要的回報,他們如何選擇投資組合等,這其中科技確實能作為複雜的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起到輔助作用。

值得註意的是,美國的智能投顧已然比較發達,縱觀使用智能投顧/機器人投顧的主流客戶,並非是那些在用小賬戶“試水”的客戶,而往往是賬戶高於100美元的高凈值客戶。換言之,比較成熟的一些機構投資者或者是高凈值人群,他們也會以非常開放的態度去對待智能投顧。但是鮑哲鈺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智能投顧必將會從這些非常專業的人群普及到大眾。同時,投資的方式和投資者喜好永遠不會是單一的類型,基本面投資+科技輔助依舊將扮演其不可缺少的角色。

“我認為過去10年的許多投資者都經歷了一個棘手的時期。”鮑哲鈺回憶過去十年的投資者行為變化時稱,首先,很多人需要投資和參與投資,但是從投資參與率來講依舊偏低,意味著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參與投資市場,且因此削弱了他們的長期頭寸(投資機會)。全球正面對退休危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金融和社會問題,中國和美國都不能幸免。而很多投資者從未參與投資,這一情況可以通過技術改變,把投資理念普及給老百姓,讓他們擁有更多的理財知識,降低投資門檻。其次,在過去的十年里利率處於歷史低位,股市增長強勁,人們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變大從而更願意投資於風險資產。

“任何投資過程都值得複盤重審,根據一年、三年和五年期間的投資表現判斷是否真的產生更多Alpha收益。”以貝萊德系統化主動股票投資平臺為例,這個平臺已經存在了二十多年,在此期間可以應用的技術必然已經發生了改變。

看好中國機會

近年來,Fintech成為市場關註的焦點,全球各金融機構對Fintech保持了熱切的關註和資本投入。受益於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龐大的客戶市場,我國已成為亞洲乃至全球Fintech市場的主力。鮑哲鈺表示,中國是世界上領先的國家之一,貝萊德非常渴望了解中國正在發生些什麽。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已經習慣於通過智能手機等科技產品來完成日常事務,捕捉和處理信息並從中得出見解的能力正在改變,而隨著計算在容量方面的加速及量子等技術的開發,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計算機學習能力也正不斷更新叠代。

中國當下的金融科技發展進入加速通道,以雲計算、大數據和通訊技術為代表的基礎設施發展為各行業提供了動力和平臺,而龐大的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客戶基礎。數據研究公司eMarketer稱,中國正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目前中國占全球電子商務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

鮑哲鈺稱,貝萊德進駐中國並擴張業務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基於金融行業的發展速度:首先,隨著時間推移,中國將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利潤池,這里有巨大的需求,蘊含著巨大的機會;其次,中國市場發展的商業模式和世界上其他金融服務市場有所不同,貝萊德可以在充滿創新的環境中學到許多新的理念,特別是註重數字化體驗等方面;第三,中國的輻射力度。鮑哲鈺認為,中國的金融科技輸出甚至最終會影響全世界。“不只是因為中國有傑出的公司,中國對金融服務業本身亦極其看重並將科技作為核心來推進。中國擁有影響全球的能力,我認為未來需要不斷參與到中國市場中來。”

美國作為智能投顧的發源地之一,已經成為了發展領頭羊。平安證券在研報中提及,2017年10月數據顯示,全球資產管理規模前10位的智能投顧公司中美國占8席。我國的智能投顧平臺也已有數十家,主要參與者包括初創金融科技公司、BAT等互聯網巨頭、互聯網金融公司和銀行、券商等傳統型金融機構。美國智能投顧產品在核心模式、資金門檻、投資標的、費用等方面也各具特色。鮑哲鈺認為,美國的金融服務業已經非常成熟,雖然它還在不斷的演變中,但是主要體系已經確立。此外,金融科技的發展更多地是對現有金融服務行業的補充,而不是成為新的核心,當然這在未來可能會改變。

“很多科技公司可能不是金融公司,但它們在支付等方面的這些技術革新其實是具有顛覆性的,甚至對傳統的金融服務公司造成很大的沖擊。”鮑哲鈺表示,消費者已經非常適應金融技術的相關應用。中國的金融體系和金融服務的發展正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數字技術在此過程中扮演著十分核心的角色,特別是在消費金融方面,這可能是一個未來全球的標準模式。從心態上來講,科技金融在美國是比較輔助性的功能,但在中國是一個比較核心化的功能,兩者存在顯著區別,“當然,不是說兩者都將保持現狀,未來會有很多變化,這都是不確定的。”

近年來湧現出更多的金融科技公司,且不斷得獲得資本關註。這些企業給行業帶來了思想觀念和業務模式上的改變。據CB Insights數據,僅2017年上半年,全球VC共投資超過了596筆Fintech企業,投資金額高達80億美元,從2015年以來每季度的投資都超過200筆,均處於高位。此外,科技革命正在重塑金融行業,金融行業面臨著重大改變。原有競爭邊界和格局有可能被打破,科技公司不斷侵蝕或影響現有的業務領域。根據PWC針對金融機構的調研,未來五年首先被沖擊的業務包括金融、支付、投資、財富管理等,而保險、基金、投資銀行業務等也緊隨其後。

據鮑哲鈺介紹,貝萊德在三個路徑都有部署:一是自己研發技術並應用;二是收購相關FinTech公司,得到對方的技術 ;三是與FinTech公司合作,以達到協同。她表示,從歷史上看,貝萊德更傾向於建立自己的技術,阿拉丁平臺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是一個投資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平臺,貝萊德是該平臺最大的客戶,除貝萊德外阿拉丁在全球還有200多家客戶公司。“我們試圖在全球金融科技的環境中更活躍主動地了解其發展動向,包括兩年半前在美國收購了一家提供B2B服務的智能投顧公司FutureAdvisor,獲取它的技術以及人才儲備。”此外,貝萊德也已經對一些金融科技公司進行了少數股權甚至更小資金量的投資,用於了解和接近金融科技整個社區生態的發展動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