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老化速度全球第一 照護政策卻付之闕如 老後的危機


2013-08-05  TWM  
 

 

總有一天,人生一定會邁向黃昏,當那一天到來,你,期望過什麼樣的生活?

充滿元氣的幸福感,還是孤寂無助?

老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病痛纏身、身體日益衰老,當老伴、兒女都無法照顧你的時候,需要的是政府的一雙大手,為你架起老後的安全防護網,讓每個人都不會老無所依。

日本的老年人口比率高出台灣許多,但台灣的老化速度卻遠比日本還要快,當日本從政府帶頭,全社會一起關心老人議題,台灣的《長照險 》相關老人政策,卻還「冰」在立法院……。

《今周刊》採訪團隊,跨海前進日本取經,我們看到日本老人在政府的照料下,健康幸福地生活,而台灣老人卻在政策遺棄下,默默地走向暮年。

雖然僅是一海之隔,台灣與日本兩地的老年人生活,卻是天壤之別。

以下的故事,不極端、不煽情,卻是真實如你我身邊的父母,他們也許沒有聲音,卻在與時間拔河中,一點一滴陷入無助的深淵。

撰文‧劉俞青、孫蓉萍 研究員‧楊寶楨台灣場景〉孤單拮据 無能為力的宿命故事一:台灣媽媽皮阿姨。她的故事很平凡,卻代表著社會上近三百萬位長者的生活。她沒有窮到三餐不繼,但雙腳不能行走,卻無法申請任何社會協助;唯一的收入是勞保月退,卻連請外傭都不夠,生活費必須向兒女伸手,政府的援助對她而言,遙不可及。

頂著攝氏三十三度高溫,從家裡到距離最近的新北市新店區公所捷運站,靠輪椅代步,路程將近十五到二十分鐘;但這一段不好走的路,皮阿姨一走,已經五年多了。

今年六十八歲的皮阿姨,罹患神經退化症,雙腳逐漸失去功能,至今病因不明;這兩年來雙腳無力的情況日益加重,已無法走路,就連晚上要上廁所,都需要人攙扶才有辦法到得了洗手間,日常生活包括吃飯、洗澡、所有生活大小事,都必須仰賴印尼傭人Emma。

每次回診,都由Emma推著輪椅到捷運站,再搭捷運到台大醫院就診。在毒辣的大太陽底下,不到四十五公斤的瘦弱身影,令人不捨。

其實,從一般外界的眼光看來,皮阿姨的情況並非過不去。她住在新北市新店區還不錯的地段,一戶約莫三十多坪的一樓房子,市價至少上千萬元。家裡談不上奢華,但在外傭打理下,卻也乾淨整齊。

年輕時,皮阿姨的先生服務於公營事業,她則是偶爾打打零工,生活還算過得去,夫妻倆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把一雙兒女扶養長大,並送出國念書。

月退不夠請外傭 靠子女貼補生活費這些年來,兒女陸續成家,原本她和先生兩人相依為命,然而先生卻在五年前過世了,留她一人獨自生活。一人獨居,加上患了神經退化症,雙腳不良於行,生活起居都需仰賴他人,逼不得已,只好請外傭照顧。

為了栽培小孩出國念書,皮阿姨夫妻倆幾乎沒有什麼積蓄,先生過世後,她唯一的收入就只有勞保月退。

「還好當時有勞保,現在可領月退,每個月有一萬六千多元的收入,但要付Emma的薪水(約一萬八千元)還不夠,再加上水電瓦斯等費用,得靠兒子女兒補上,我才能勉強過生活,要不然,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因神經退化導致說話有些不清晰的皮阿姨,一字一字慢慢說著。

這戶房子雖然讓皮阿姨起碼有個遮風避雨的住所,但因為有這間房子,讓她無法申請任何中低收入的補助,也無法領取每個月三千元的老人年金;而且皮阿姨已申請外傭,按規定無法再從公部門申請到任何居家照顧服務。

一萬六千元的勞保月退,如果是健康的老人,勉強還可以過生活,不過一旦像皮阿姨一樣生病了,生活就會陷入困境。因為這些錢拿來請外傭,生活費就沒著落了,更不用想住進養老院,像皮阿姨這樣的老人,政府幾乎沒有提供任何照顧,只能任由其自生自滅。

雖然有外傭照料生活,可是外傭也有情緒不穩的時候,「有時候她不開心,我就少說話,不敢惹她更生氣。」皮阿姨刻意壓低聲音,撇過頭告訴記者,之前請過一位外傭,天天打國際電話回家鄉和家人吵架;但屋子裡就兩個人面對面,讓向來善良細膩的皮阿姨情緒壓力更大,常常一整天不敢吭一句,只怕惹外傭不高興,體重從原本五十八公斤,一下子掉到四十五公斤以下。

問皮阿姨平日都做些什麼?她竟然難過地掉下淚來。她說:「平常除了參加教會活動與看醫師之外,幾乎一整天都沒做什麼。」頂多是傍晚時分,Emma推著她去碧潭邊透透氣。

她常常看著孫子的照片發呆,即使女兒最近生了孩子,她想探視,卻也因行動不便而難以成行。皮阿姨用那雙瘦骨嶙峋的手撫著孫子的照片,擦拭著眼角的淚痕,那眼淚是對生活孤單無助的挫敗感。

寂寥占滿了整個空間,時間在這裡似乎停滯了!

一間房、一名外傭,幾乎就是皮阿姨老年生活的全部,沒有津貼,全部自費,政府的老人政策在哪裡?對老人家的照顧是什麼?在如今國民所得超過二萬美元的台灣,記者握著皮阿姨瘦弱的雙手,覺得好諷刺。

故事二:劉媽媽,本名朱麗衿,今年六十三歲,身體虛弱多病,卻因為資格不符,不能請外傭;七十四歲的先生每周三次、每次來回一小時開車載她去洗腎,一趟折騰下來,兩人都又苦又累。

她多希望能有更方便的醫療接送服務,多希望政府能協助伸出援手,否則,老夫妻兩人不知道還能撐多久……洗腎婦就醫困難重重 老伴也心力有限「我也曾經考慮過申請外傭,但研究了半天,才發現年齡不符,那個什麼……巴氏量表根本不會過,前幾天鄰居還教我,等社工師來檢查時,讓大我十歲的先生裝瘋賣傻一下,可能用他的名義申請會快一點。」家住台中市的劉媽媽,患有嚴重的腎臟病與糖尿病,說起話來有點提不上氣,語氣裡盡是無奈。

兩種慢性病纏身,嚴重困擾劉媽媽的生活好多年,尤其每周三次的洗腎,來回車程的不便,加上洗腎後造成的身體不適,更是讓她苦不堪言。

每次洗完腎回到家,撐著很不舒服的身體,還要下廚替先生張羅吃的,「我不煮,難道叫他自己煮?」劉媽媽說,兩個人年紀都大,外面的東西吃不習慣,雖然身體不舒服,依然得下廚。

近來,先生年紀實在大了,無法開車接送,而且前一陣子劉媽媽的腳因為糖尿病的關係,腫了起來,行動更加不便,原本每周三趟的洗腎更困難了,她勉力自己搭公車,中途還要轉車才能到達醫院。「我才六十三歲,人生就要這樣一直下去嗎?」對於未來,她真的不敢去多想。

劉媽媽的三個女兒都在南部工作,也已成家,台中老家只剩她和先生兩個人,七十四歲的先生有時還要拿著比大拇指還要粗的針筒,戴起老花眼鏡幫她注射胰島素。

看著先生彎屈的身影,微微發抖的針筒,劉媽媽一滴眼淚滴在針筒上,兩個老人就這樣淚眼婆娑,無言相望。

老老照護壓力大 悲劇時有所聞在台灣,像劉媽媽夫妻這樣的「老老照護」(老人照顧老人)比率愈來愈高,根據內政部二○○九年估計,全台灣有二十三萬對夫妻或同居伴侶,也就是四十六萬名老人都是處於這種狀態,如果加上老兒子照顧老父母的個案,「老老照護」的人數還會更高,這些人承受的照顧壓力之大,絕非外人能想像。

二年多前,新北市新店區曾經爆發一起悲劇——八十多歲的先生殺死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七十多歲太太,當先生自首戴上手銬時,他忍不住對媒體說,「為什麼政府不能多給我一些幫助?」一年多後,這位老先生因為心肌梗塞,病逝在看守所內。

「為什麼政府不能給我多一些幫助?」這是《今周刊》決定製作這個專題的初衷!當台灣的國民所得突破二萬美元大關,人民生活愈來愈富裕之際,政府卻還遲遲端不出像樣的老人照護政策。

但同一時間,經濟衰退長達十餘年的日本,在政府周延的照料下,大多數日本老人過著幸福的「老後人生」,讓台灣老人又羨慕又嫉妒……。

日本場景〉快樂元氣 退休族運動找回新生故事三:健康、快樂的日本八十四歲老伯伯白坂達男,在政府的補助下,不花大錢就能住進安養院:和十年前搭救護車緊急送醫相比,如今在設備完善的安養環境下,白坂的身體更硬朗了。

位於日本埼玉縣蓮田市的護理之家(Care House)鈴蘭苑,到了中午,四樓的餐廳飯香四溢。許多年長者一邊透過明亮的落地窗眺望遠山,一邊和同伴開心地交談,享受色香味俱全又營養均衡的餐點。八十四歲的白坂達男,也是其中一人。

他神采飛揚地表示,大約十年前曾經被送進醫院急救的他,說什麼也沒想到現在還能如此快樂,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獨居風險增高 自行安排住進安養院原本經營鐵工廠的白坂達男住在埼玉縣上尾市,今年五十歲的獨生子從念大學時就離家獨立,於是他從二十年前妻子過世後,開始一個人過生活。儘管已經習以為常,他還是忍不住感嘆:「一個大男人要自己照顧自己,是很累的!」退休後,白坂曾經做過送餐等志工,但是年紀愈來愈大,他開始動念,想找一個安養中心安度餘生。

「我還沒結束鐵工廠的時候,有一次肚子痛,吃了藥還是愈來愈痛,打電話給兒子,卻找不到人,結果自己忍痛開車去醫院。後來醫生診斷出是盲腸炎,還好我途中沒有因為劇痛而發生交通意外。」這次經歷讓他對於獨居的風險,有了初體驗。

「還有一次大約在九年前,我大概因為血壓高,頭很昏。身邊沒人可以商量或攙扶,又不想麻煩鄰居,唯一在身邊的只有電話,束手無策,只能打電話叫救護車來救我。」經過幾次這樣的事件,白坂更下定決心要找一個讓自己過得安心的地方。比較過許多機構設施後,他選擇了鈴蘭苑。

當年白坂偷偷搬進鈴蘭苑,不想讓他的朋友們知道,因為日本許多老一輩的人思想比較保守,對於進住安養院,還是有一點抗拒,擔心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幸而,現在朋友們看到他過得比以前更有活力,都很羨慕,佩服他有先見之明。

日本的護理之家有政府補助,低收入者的費用負擔很輕,一個月花費大約新台幣二.一萬至四.六萬元,是一般安養院的一半。而鈴蘭苑收費又更低廉,平均每人每月收費約新台幣一.六萬至三萬元。

白坂進住鈴蘭苑之後,每天早上五點半起來種花種菜,接著泡澡、吃早餐、洗衣服或看醫生等;下午則有唱歌等多種不同的社團活動,最近兩個月,他為了製作夏季祭典要扛的神轎,忙得不亦樂乎。

進來後,曾經輕微中風的他說:「如果沒來這裡,我覺得我應該活不了這麼久。每天有好的營養管理,有合作的醫院,有許多同伴,這些都是我獨居時不敢奢望的。搬進護理之家,為我的人生賦予新生命。」在白坂身上,我們看到老人家因為得到好的照料,充滿元氣的幸福感。

故事四:日本千葉縣的間野吉幸,在政府委託建立的長照中心裡,揮汗如雨地健身,紅潤的臉龐,健步如飛地疾走,七十歲的他,有如回到五十歲的健康與氣色。

走進日本千葉縣我孫子市Keyaki Plaza大樓的長照預防訓練中心,許多人正汗流浹背地運動,一邊和身旁的健康運動指導員閒話家常,感覺和一般健身中心沒什麼兩樣,只是可以看出正在揮汗運動者,年齡層似乎偏高。

縣府設高齡運動設施 預防勝於治療原來,這個中心是由千葉縣政府委託長壽社會文化協會營運,只針對四十歲以上會員開發,而且縣政府為高齡者設計的運動設施,所費不貲,例如訓練中心內有一部售價好幾千萬日圓的水中步行機,對於長者的腳,有良好的運動和復健功能。

由於六十五歲以上人士一次收費只要二百日圓(新台幣六十元),可使用二小時,經常人滿為患,晚到者往往得等十到三十分鐘才能進場。

這裡的員工包括護士、指導員等共十七人,場內經常維持五位指導員和長者互動,兩部水中步行機旁,更固定由一位指導員在旁邊守護。指導員磯野浩市說:「目前最高齡的會員是九十四歲,很多八十多歲的長者,體力也不輸給小伙子。」外表看來只有五十多歲的間野吉幸,今天只排隊十分鐘就進場,直呼「好幸運!」今年七十歲的他,六十五歲退休後,一直從事他最愛的賞鳥和環保志工活動,不但走遍日本各地,還和同好們遠征國外,「我二月才去台灣賞鳥呢!去了金門、陽明山等地方,陽明山的藍鵲、五色鳥都美極了!」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是間野的活力來源,但光是這樣還不夠。五年來,他經常來中心盡情流汗,原因是「不管去賞鳥還是當志工,我和同好之間的話題都離不開鳥類、環保。來這裡不但可以讓身體動一動,更棒的一點是,指導員非常親切,教我很多運動相關知識,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樣,我們也會分享一些人生經驗。」說起話來中氣十足,保持爽朗笑容,這是運動帶來的效果。日本年長者愈來愈多,與其等到生病才花大錢來治療,不如延長健康的狀態。預防勝於治療,千葉縣自己努力守護著高齡縣民的健康。

當日本老人正享受著來自政府政策的照料,度過幸福的老後生活之際,終於,台灣的政府有了些微的回應。

七月二十三日,衛生署升格的衛生福利部正式揭牌成立,總統馬英九在典禮上宣示,「長期照護」是衛生福利部上路之後的當務之急,不只《長照法》要迅速立法,未來還要如全民健保一樣,開辦「長期照護險」的全民保險。

馬英九的疾呼只是口號?還是點燃黑暗裡些微的光亮?我們衷心期待,台灣全面完整的老人政策,真的能夠在總統的承諾下,正式啟動。

台灣高齡人數三級跳

台灣目前有260多萬位老人,漸漸逼近14歲以下人口數;但在政策熱烈討論12年國教的同時,台灣的老人政策在哪裡?

台灣老化速度比日本快,政策比韓國慢台灣的高齡化現象,幾乎和韓國一致,但韓國早在2008年即開辦「長期照護保險」,台灣的長照草案卻始終排不進立法院議程……。

台灣老人不快樂!

每10萬名老人就有超過30位自殺,高居所有年齡層之冠,每一場悲劇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痛;政府看到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70

《調查報告》半數受訪者沒準備退休金 預約晚美人生 六成民眾憂老後沒人照顧

2014-06-30  TWM
 
 

 

時間不停流逝,再四年不到,台灣就要邁入高齡社會,全台灣的人民究竟準備好了嗎?

《今週刊》全台獨家大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普遍低估長壽與失能風險,你會活得比你想得久、失能年限也比預期的長。

撰文‧蔡曜蓮

台灣在一九九三年時,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達七%,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老年人口將在二○一八年突破一四%,正式進入聯合國定義的高齡社會,所花時間比日本還少一年,總共二十五年。

距離一八年已經剩不到四年時間,台灣準備好迎接這波銀髮海嘯嗎?為瞭解民眾是否確切知道老後生活危機,《今週刊》進行「國人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

九成女性 低估自身壽命此項調查鎖定應該開始準備退休生活的四十歲以上民眾,呈現他們對老後生活的預期以及照護的需求。

人類壽命越來越長,但顯然民眾普遍低估自己壽命。根據內政部資料,一三年國民平均壽命男性為七十六.六九歲,女性為八十三.二五歲,現年四十歲民眾的平均餘命是四十一.三六年。根據《今週刊》調查,男性預期自己壽命為七十六.九一歲, 女性預期自己壽命只有七十五.三一歲,四成七男性少估了自己可活壽命,女性則近九成。

很多人說長壽是福,但若退休金準備不夠,長壽就隱藏巨大財務風險。根據這份調查,仍有逾一半左右的人尚未開始準備退休金。「女性嚴重低估壽命,她們連現況需要的退休金都存不夠,遑論未來活更久,金錢花費高過預期。」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郭迺鋒認為,退休女性將面臨多重風險。

對於老年生活最擔心的事情,有六成民眾最擔憂需要被人照顧。但問及:「你預期自己老後會有幾年喪失自理能力?」也有高達六成民眾拒絕回答或無法回答;此外,填答者對於失能的年限大多估計在三年左右。

然而,根據國民健康署於一二年所做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指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的失能比率為一七.四%,且年紀越大,失能比率越高;八十五歲以上長者失能比率將近五成。女性失能者平均失能期限長達七年,高出男性平均的五年。由調查數據可知,多數民眾遠遠低估失能的嚴重性,若與性別交叉分析,女性並未意識到自己失能的程度高於男性。

當失能發生時,則各有四成民眾認為會住在「安養機構」與「自己家」;有趣的是,若將「喪失自理能力時,認為自己會住在哪裡」與年齡做交叉分析,可以發現越年輕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住在安養機構的比率越高,四十到四十九歲有五三%民眾認為能住在安養機構;反之,年齡越長越傾向住自宅,六十歲以上的受訪者過半數認為即使失能也會住在自宅。郭迺鋒解讀,「這不見得反映未來民眾對於安養機構的需求會增加,而是四十多歲的民眾多數未去過安養機構,不明白安養機構比不上家庭來得溫暖。」需要照護時最擔心的問題,三成民眾擔心「付不起照護費用」,其次依序為「子女無暇照護」與「照護機構不專業」,可見在未考慮失能的情況下,經濟並不是人們退休時最擔憂的問題,但是一旦失能,經濟就成為首要考量。

沒有能力負擔照護費用,是未來最頭痛的問題,因此超過六成的民眾願意支付額外保費,贊成政府推動《長照保險法》。當被問及政府、企業或個人該由何者負擔長照保險的保費,幾乎各半民眾分別支持該由政府與個人負擔,只有三%民眾認為,可由企業支付。此數據與年齡交叉分析得不出顯著差異。

盼多投資源 設置安養機構台灣邁入高齡社會的過程,不可能是一片坦途,政府在因應人口結構移位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民眾認為政府該做的準備,在限制複選三項的情況下,「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與「實施讓老人接受看護的長期照護險」為最多人選擇的項目。

不管民眾未來在安養機構或自宅養老,不可避免的都將面臨「誰來照顧我?」的問題,現在國內的照護者,有二十萬名外勞與二萬名本國勞工,面對兩者的懸殊差距,超過五成民眾認為,應提高國內看護比率。

《今週刊》長期關注高齡化議題,曾於一○年針對五十到六十四歲人士進行「台灣銀髮照護大調查」。對照前後數據,在政府該為高齡社會做哪些準備上,「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與「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呈現明顯消長,雖然民眾認為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普設安養機構,但台灣目前安養機構的入住率只有七成,仍有三成空床,代表台灣其實不缺安養機構;因而,郭迺鋒認為,「民眾真正想要的,不是更多的安養機構,而是擁有品質保障的老後照顧。」至於《長照服務法》正在立院協商,而《保險法》草案也正在研擬,尚未送出行政院,預計三年後上路。當過半民意都表示支持《保險法》,究竟政府要如何利用這筆保險基金,讓現實環境不致與人民理想間的老後生活產生懸殊差距,提高老後照護的專業品質,並致力提升國內看護的比率,值得執政者深思長照服務法規。

國人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

單位:%

認知不足,原來我們活得比自己想得久近9成女性低估自身壽命。

Q1.男女預期自己能活多久?(2013年國民平均壽命,男性為76.69歲,女性為83.25歲)單位:%

男 女

70歲以下 6.4 6.8 70~74歲 11.3 15.3 75~79歲 12.2 11.6 80~84歲 21.9 15.8 85~89歲 6.1 3.8

90歲以上 4 2.2

不知道╱拒答 38.1 44.5 接續上題,有4成7的男性低估自身餘命,女性則將近9成。(不計拒答╱不知道者)單位:%

男47 女88

5成民眾沒有準備退休金。

Q2.目前準備多少比率的退休金? 單位:%

1~10% 7

11~30% 8

31~50% 9

51~70% 3

71~90% 2

90%以上 8

不知道╱拒答 13

沒有 50

民眾最擔心晚年需要被人照顧。

Q3.退休後最擔心的老年生活問題?

需要被人照顧 62

錢不夠用 20

一個人獨居 2

子女無力奉養 6

被社會孤立 1

入住安養中心 3

財產分配問題 1

配偶先過世 2

其他 3

民眾顯然過於低估失能的嚴重性。

Q4.民眾認為自己未來有幾年時間是喪失自理能力?(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女性失能者平均7年、男性5年) 單位:年

40~44歲 3.98

45~49歲 3.73

50~54歲 3.74

55~59歲 2.28

60~64歲 2.85

65~69歲 3.74

70歲以上 2.5

觀念變了,青壯年族群不排斥將來住進安養機構若失能,多數民眾希望住在安養機構與自宅。

Q5.喪失自理能力時,認為自己會住在哪裡? 單位:%

安養機構 40

住自己家 40

與親戚子女同住 10

與朋友同住 1

老人社區或公寓 2

不知道╱拒答 7

將上題與受訪者年齡做交叉分析,可看出40~49歲民眾傾向住在安養機構;反之,年齡越高的受訪者越傾向住自宅。

安養機構

40~49歲 53

50~59歲 43

60歲以上 34

住自己家

40~49歲 36

50~59歲 43

60歲以上 50

與親戚子女同住

40~49歲 9

50~59歲 11

60歲以上 12

老人社區或公寓

40~49歲 2

50~59歲 3

60歲以上 4

最怕付不起照護費用。

Q6.最擔心的照護問題? 單位:%

付不起照護費用 30

子女無暇照護 18

找不到適當的看護人選 9 必須離開自宅住到照護機構 5

照護機構不專業 16

不知道╱無意見 22

長照保險,已獲民眾支持逾6成民眾支持額外開徵保費。

Q7.政府推動老人長期照護服務政策,需要額外開徵保費,請問你支不支持? 單位:%

支持 64

不支持 24

沒意見 12

主張政府與個人負擔長照保費,各佔一半。

Q8.政府推動老人長期照護服務政策,你希望保費由誰來負擔? 單位:%

政府 49

個人 48

企業 3

5成民眾希望提高國內看護的比率。

Q9.目前台灣長照環境中,根據家庭照顧者總會調查,國內僅有2萬名專業照顧者(佔4%),其餘20萬名皆為外籍勞工(佔28%)。你認為這樣的狀況: 單位:%不合理,希望提高國內看護的比率 54 不合理,希望提高外勞看護的比率 3 合理,應維持現況 23

不知道╱拒答 20

照護機構與長照保險的

需求增加。

Q10.政府最該為迎接高齡化社會做哪些準備?

2010年 50~64歲民眾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 29 提高國民年金、勞保等年金發放金額 20 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 17 制定可以維護老人權益的法規 10 實施讓老人接受看護的長期照護險 7 以房養老的逆向抵押貸款 2

延後退休年齡 2

要求無障礙空間設施 2

擴大引進外籍看護工 1

其他 10

2014年 50~64歲民眾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 17 提高國民年金、勞保等年金發放金額 10 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 26 制定可以維護老人權益的法規 9 實施讓老人接受看護的長期照護險 10 以房養老的逆向抵押貸款 3

延後退休年齡 2

要求無障礙空間設施 5

擴大引進外籍看護工 3

其他 15

調查說明:

《今週刊》委託世新民調中心,於6月3日至6月10日針對40歲以上民眾做「國人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總計回收977份有效樣本。在95%信心水準下,估計誤差為±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09

私房養生 壯年時維持運動、注意三高 才有元氣老後 逆齡專家陳亮恭 靠走樓梯「存老本」

2015-06-22  TWM

高齡醫學專家陳亮恭雖然還在壯年,因為深知年輕時期保持體能,才能健康進入老年期,因此注意「三高」數字,並且從日常生活習慣著手,以達到逆齡目標。

撰文•孫蓉萍

為了有舒適的老後,許多人都努力「存老本」。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每天也為了老後努力儲蓄,不過他存的是「健康」,養的是「體能」。

談到養生,陳亮恭笑說:「我現在還在衝刺事業,很難養生。」平常作息約晚上九點多才離開醫院,早上四點就起床工作,「還好我向來不需要太多睡眠,三、四個 小時就夠了。」不過四十四歲的他,深知這個年齡層更需要養體能,才有健康的老後。「過了二十五歲以後,體能就開始緩慢下降,只是因為下降的斜率很小,多數 人沒有感覺,但到了五十歲,就會明顯加速下滑。」如何警覺到自己的體能變差?「爬樓梯覺得吃力時,可能就表示該增加活動量了。」過去陳亮恭的保養之道,是 每周和同事固定打羽球,但這種運動必須找同伴,容易受到限制。

養體能,從日常做起能變成習慣,就是最好的運動「最好的運動,就是你願意做、而且可以一直做、能變成習慣的運動。」現在他常利用上班的空檔,在辦公室一邊騎腳踏車,一邊讀文件,最方便的運動,就是走路時盡量走快一點,或多爬樓梯。

運動對健康的益處,確實會反映在數字上,陳亮恭說,「我曾經到英國牛津大學當訪問學者,有一次,在醫院按了電梯準備上樓,一位比我年長大約二十歲的老師把 我拉走,說『電梯是給病人坐的』,然後和我一起走樓梯,後來我也養成走樓梯的習慣。那時候因為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加上牛津市的環境適合走路,我的運動 量因此增加,生活半年回台灣後,各項健檢指數都好得不像話!」平日工作忙碌的陳亮恭,因會議多,常吃開會便當,「我飲食不算正常,但很健康。」為此,他少 吃澱粉,多吃蔬菜和蛋白質,肉類也多半挑魚類等白肉,而且不吃甜點,「現在甜點太精緻了,單位熱量太高。」油炸類食物也敬而遠之,「三十多歲以後,就不太 吃鹽酥雞了。」抗三高,從飲食下手多吃蔬菜、蛋白質,杜絕甜點過了四十歲以後,陳亮恭則特別注意「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數字,每年做一次基本 的健診,「三高數字上升累積的風險就是血管堵塞,而三高數字愈高、持續時間愈久,血管阻塞就會愈嚴重。」他笑說:「我的三高數字表現『很好』!」其實四年 前,陳亮恭一度莫名地頭痛,往往到中午就頭痛欲裂,連續吃三個月止痛藥後,他決定做磁振造影檢查(MRI,又稱核磁共振)。「磁振造影的好處有三個,第一 是它雖然不是最精確,但已經非常精確,畢竟每種工具都有極限;第二是它沒有輻射線;第三是它可以做全身,電腦斷層則無法全身做。我的爸媽七十多歲,我也都 安排他們藉由這種方式篩檢腫瘤。」後來,他發現頭痛元凶是來自壓力,以及因姿勢不良、肩頸痠痛而導致的筋膜疼痛症候群,才對症下藥。

身為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自己的雙親也邁入高齡,陳亮恭最關注的是預防失能,其次,才是管理疾病。

防失能,從壯年準備能自由行動,才有生活品質而要預防失能,必須在年輕時就養體能,包括骨骼、肌肉等,並且多動腦,以減緩失智的發生,先儲存足夠的健康本 錢。「即使有病,如果不會造成失能,其實不會帶來太大困擾,但如果不能自由行動,需要旁人照顧,生活品質就會低落。」目前他的父母仍持續工作,也常和志同 道合的朋友一起運動或旅遊,這些行為都有助於維持健康。

不過,陳亮恭也強調,不要被健檢報告的數字綁住,尤其是年長者。就像世界衛生組織未對六十五歲以上的血色素定出標準,是因為不知怎樣才叫正常。老人健檢報 告出現紅字時,先要分清楚它是正常的老化,還是必須處理的疾病,否則為了改善每一個紅字而跑遍醫院各門診,這樣的老年生活就太悲慘了。

正當壯年的陳亮恭提醒,想逆齡,壯年就要開始努力,顯然他也身體力行,做了好示範。

陳亮恭

出生 1971年

現職 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主治醫師經歷 台北榮民總醫院住院醫師學歷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92

不婚月光族用613法則 老後不為錢煩惱 他,工作12年存款僅6萬 還負債50萬



2015-11-30  TWM

單身族優勢是沒有家累,開銷低,但如果原本已是月光族,要改變原來生活方式,過程不可能「無痛無感」。財務顧問建議月光單身族,可朝「六一三」方向努力,控制支出、補足風險缺口、規律儲蓄,落實退休理財規畫。

人生有比金錢更重要的事,退休後要存多少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想過!」王維力(化名)坦然說出自己想法,絲毫不覺得有哪裡不妥。

他出生在七口之家,排行老么的他,雖然大學時期就半工半讀,經濟自主,不伸手向家裡拿錢;但花錢方式一向隨興,想要的東西若超過能力所及,也不介意付點利息,借錢消費。

九二一大地震後 他決定及時行樂他的人生價值觀,是一般單身不婚族的寫照。「每當我定下心,認真思考比較長遠的未來時,總會發生一些『天災人禍』,冥冥之中好像在暗示我, 人生不用想太多。」像大四那年,王維力一度就對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感到不安,對人生也很徬徨;但心態決心調整的那個晚上,「天搖地動,接著眼前一片漆黑, 那是現在回想起來,都會不寒而慄的九二一大地震。」這場地動山搖的災難,讓他對生命的體悟,更加深信不疑。「人生辛苦奮鬥一輩子,也算不到下一秒會有大地 震。既然人不能決定什麼時候離開,那就隨時做好準備,讓自己活著的每一天都快樂,想做什麼,就趕快去做,不要再等!」王維力認為,世上最可憐的人,不是窮 人,而是為錢忙碌,到頭來卻花不到錢的人。

退伍後,王維力進入一家船務公司人資部,由於工作穩定,公司福利又不錯,幾乎每年都能調薪的他,在這家公司一做就是十二年。若有成家、買房打算,以他平均 八十萬元的年薪,要存下四、五百萬元,應不是難事;但他是不婚族,在沒有家累、又不用扛起養家責任下,至今銀行存款僅六萬元,還有五十萬元信貸在分期付 款。

「不要以為我的工作收入穩定,其實做久了,也很無聊、沒有成就感。」王維力坦言,這幾年有認真思考轉職,因自認對烹飪有興趣,「做吃的」或許也是個不錯的 選擇。為此,他特別利用假日,南下拜師學藝長達一年,後來發現,靠「做菜」養活自己並不實際,而這個體認,代價少說十萬元。

這些費用包括,台北、台南來回高鐵費用,當地計程車費、伙食費,加上課程費用,一堂課的成本超過八千元。「後來得知,老師將授課內容,那些所謂的絕學、祕方出版成冊,每本只賣二七○元,真是氣死人了。」王維力現在回想起來,還是一肚子火。

不過,花冤枉錢的例子不只這樁。為了填補內心空虛,他積極上課,從占星、氣功、精油按摩到特殊療癒技術,這些課程動輒六位數起跳;講究風水擺設的他,每次租屋前也會請教師傅,諮詢費用超過他一個月薪資,也不以為意。這樣花錢如流水的習慣,直到今年有了轉變。

翻轉觀念:正視退休與病殘風險「要說轉折關鍵,應是看到家人境遇,有很深感觸。」王維力說,幾年前,有親戚找家人去中國幫忙,原以為會有很好的待遇,能累 積一筆財富回台。沒想到奮鬥幾年,家人仍孑然一身,投注的心力,幾乎付諸流水。「原來真正能靠的,還是只有自己。」王維力有了這番體悟後,決定從儲蓄險出 發,作為生涯理財規畫的開始。但看在CFP(認證理財規畫顧問)眼裡,這卻不是最優先、或最好選擇,甚至可說是踏錯了第一步。從生涯規畫角度,首要工作應 先釐清問題,知道目標在哪,才能選對工具,對症下藥。

「單身族的生涯理財規畫,只有兩個重點:一是退休後生活;另一是風險問題,也就是重病重殘。」宏觀財務顧問佘曉皊分析,退休養老,光靠勞保勞退,一般達成率約三成左右。以目前這種花錢方式,退休後要改變習慣,並不容易,必須靠投資理財補足缺額。

至於單身族最大風險,在於拖著一條命,卻無法工作,如此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靠原有資產支撐;二是靠保險理賠;三就要靠親人接濟。「人生是一連串的優先排 序,什麼事重要,就要把錢花在這上面。」佘曉皊表示,保險原則是「保大不保小」,像重病重殘,花費最大,拖的時間最久,比醫療險更迫切。最擔心發生的問 題,在生涯規畫時,就要優先處理。

確認理財目標後,佘曉皊指出,月光單身族首要任務,是先彌補風險缺口,利用定期險規畫殘扶險、殘廢險及重大傷病險。「殘扶險是按月給付,殘廢及重大傷病險 是一次給付。投保前,可先自我評估所需額度,考量項目包括看護費用或安養、耗材費用,及預計花費年期有多長。」翻轉觀念:儲蓄險不是存錢工具其次,是存到 半年生活費。若未來計畫轉職,在工作無法確保順利接軌下,就須存到一年生活費,作為緊急預備金。「存款目標須視日常花費多少而定,因此要先釐清信貸還要還 多久、每月開銷是多少。但利用儲蓄險來存錢,絕對是錯誤作法。」佘曉皊解釋,理財目標不同,使用的工具也不一樣。像保險,處理的是風險問題;而儲蓄,是為 累積緊急預備金;至於投資,則是為長遠的未來做準備,像退休金規畫等。「儲蓄險的本質是保險,有一定的成本費用,若有急用要解約,就會產生不必要的損失; 反之,將資金放在銀行定存,急用時提出,最多是損失一點利息,而不會侵蝕到本金。」儘管單身族優勢是沒有家累,但重新調整資金配置,須改變原來生活方式, 過程不可能「無痛無感」。佘曉皊建議,月光單身族應朝「六一三」原則努力,落實生涯理財規畫。「六是每月支出不超過薪資六○%,一是保險規畫占薪資一成, 三則是每月存下收入的三○%。」絕大多數人收入有限,如何在一塊餅裡做適當分配,是生涯理財規畫核心。雖然對月光單身族來說,重新起步挑戰高,但正視自己 的期待與現實差距,努力縮小落差,將使人生活得更自在、踏實。

花掉近 8 成年薪

40歲男幾乎存不到錢

——王維力現金流量表

單位:元

項目 年度總計 每月平均收入 工作收入 74.4萬 6.2萬年終獎金 6.2萬 5,000 小計 80.6萬 6.7萬支出 飲食 12萬 1萬

服裝 2萬 1,700

房貸與信貸 21.7萬 1.8萬

孝親 6萬 5,000

交通 2.9萬 2,400

娛樂 8萬 6,700

保險費 8萬 6,700

稅金 3萬 3,000

小計 63.6萬 5.35萬

先保險再存錢

4步驟終結月光窘境

—— 月光男改善財務建議書Step1釐清收支,確認每月開銷及資金流向Step2以定期險規畫 彌補重病、重殘缺口以40歲男性、殘扶險(附約)為例:● 若每月給付5萬元,給付15年,年繳保費約4200元● 若每月給付6萬元,給付15年,年繳保費約5040元Step3用定存先累積一年緊急預備金例如:每月花費5萬3000元,存款目標即63萬6000元 (5.3×12)

Step4 累積退休金

先評估退休時間、退休後每月花費,及退休後應準備多少年生活費用;扣除勞保勞退後,折現回來,就是退休當年度應準備的金額。

例如:65歲退休,距現在約25年,每月期望花費5萬元,預計準備15年。

● 以勞退新制計算,退休後可月領1萬1154元(月薪6萬元,提撥6%,工作35年,投資報酬率2%)。

● 勞保年金部分,退休後可月領2萬5177元(投保薪資43900,年資37年)。

● 退休時希望維持相當於現在購買力5萬元,以通膨率2%估計,25年後每月需要8萬2030元。

● 勞退+勞保的期待達成率為38%(以通膨率2%計算)。若希望達100%,在這25年內,須尋找其他投資標的。若報酬率5%,每月須提撥1萬5251元投資;若報酬率3%,每月則須提撥2萬397元投資。

撰文 / 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194

老後不能光靠政府 高齡政策要走向產業化 改革趨勢》深度解讀 兩黨總統候選人長照政見

2016-01-11  TWM

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在全球前所未見,解決高齡化問題,早已成為台灣社會刻不容緩的議題。面對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各候選人的高齡政策走向,將決定台灣能否 順利進入超高齡社會。而高齡政策中,最受矚目的焦點非「長照政策」莫屬。這不僅決定了未來台灣老人能否被妥善照顧,也決定了台灣社會將如何共同承擔責任。

檢視目前國、民兩黨的長照政策,最大的不同來自於「到底誰要出錢?」朱立倫主張保險制,強制全民納保;蔡英文則主張稅收制(編按:以遺贈稅和房地交易稅作 為財源),先以政府稅收支付長照支出,再討論長照保險。任何制度皆須禁得起時間考驗,一個穩定的財源制度,應從「來源」及「分配」來檢視。

從來源面看,以遺贈稅和房地交易稅為主的稅收制,容易受到景氣波動影響,導致稅收不穩定,「看今年房地產市場如此低迷,明年長照的錢幾乎就沒有了。」台大 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觀察。同時,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即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低,稅收規模有限,在高齡人口持續成長的趨勢下,政府真的能撐得住嗎?

吸引民間資源投入:

活化服務,才能發展完整體系從分配面來看,稅收財源每年須重新接受立院的預算審議,且「不僅是長照,其他社會福利項目也在打這些稅的主意。」在稅收有限, 支出卻無限成長的情況下,稅收制到底可不可行?「可以做,但只有加稅一條路。如果不加稅,不可能持續。」薛承泰給了答案。

但,難道採用保險制,就能免於財源不足的問題嗎?「目前規畫的一千三百億元中,政府要出四百多億元,但政府根本沒有,三百億元都沒有,更何況四百億元。」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

不僅是四百億元籌措無門,隨著接受長照服務的老年人口增加,承擔長照支出的青壯年人口卻在減少,長照基金遲早會面臨虧損。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財源,因為以現在的人口結構來說,提高保費、或是加稅都是最終結局。而且,薛承泰也同意,長照保險在未有足夠的居家、社區服務出來 之前,的確不應該貿然實施。所以,真正的問題是,「長照十年」都要變成「長照二十年」了,為什麼現在這些服務還是不夠?

對此,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認為,「長照服務做不起來,是因為沒有產業化的思惟」。正因為單靠政府力量,無法發展出完整的長照體系,才須適時引入民間資金、資源,讓服務「長出來」。政府扮演的角色,應是營造吸引民間投入的環境。

他認為所謂的「產業化思惟」,第一,要有產業願景。以現行稅收制下的長照十年計畫為例,長期領取補助、標案為生的業者,無法做長遠規畫,連帶導致照服員等相關從業人員的工作不穩定,使從事長照服務的人既沒有光榮感,亦看不到產業的未來。

第二,按現行法規,每個區域經營多少照護機構,是由各地縣市政府決定,但有些縣市一區僅限制招標一到兩家長照機構,在欠缺公平基礎、多元競爭環境的情況下,不僅失去了提升品質的動力,業者投入的意願也不高。

善用企業能量:

以創新商業模式,解決問題然而,對於鼓勵長照產業化,林萬億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有意投入的企業,都是為了發展連鎖型長照機構,透過創造規模經濟賺取利潤,但連鎖長照機構卻與「在地老化」的概念背道而馳。

反觀支持在地老化的社區及居家服務,因經營複雜度高且利潤微薄,企業反而興趣缺缺。但從一○四銀行經營「銀髮銀行」的案例中,我們仍可看到企業利用自身的強項,以創新商業模式,解決居家服務人力不足的問題。

因此,在思考長照產業化時,應該要善用企業的創新能量,強化未被補足的服務區塊。只要願意保持開放心態,解方還是會出現。

「不幸的是,兩黨的高齡政策都沒有在這著墨。」一名社會系學者這麼說:「兩黨的政策,都在同一層次打轉。政府應該要做的,是提高高齡勞動力,並加強預防醫 療的角色。」他補充,惟有活化老年人口、降低台灣老人失能率,才能從根本扭轉超高齡社會龐大的社會負擔。而這正是台灣下一個總統,需要覺醒的地方。

撰文 / 陳前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