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思考的碎片--20130718 老媽定理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bq3m.html
以前寫過一個美女定理針對流行品。

大意是流行品一般都是從美女先開始使用然後逐步流行開來。
反過來美女開始使用了才可能流行起來。
 美女還包含(體育運動員+演藝界人士)
這裡的美女有點大眾審美中的人群先驅的意思。

用詞和描述還不夠精道但是應該能被理解。

今天想說一個老媽定理。
這也是我最近發現的。

老媽剛過70.

老媽定理分兩部分。

1.老媽願意花錢買的東西===股價開始下跌鳥
2.老媽不願意花錢但是開始使用的產品特別是互聯網產品===大牛股(特別是中概)

先說第一個。

老媽今年買了蘋果的ipad
去年買的crocs
nike
老媽自己是不會買奢侈品包包的。用的都是200塊假包。

這裡的邏輯大概是都普及到老年人了這產品一定滲透率到極限鳥。

第二個。
老媽的電腦
有hao123 而且不讓我改這個首頁
360防毒
一定是百度搜索
然後最近裝了微信

平時還喜歡鳳凰網看新聞。

這些都是大牛股。除了鳳凰網。

這裡的邏輯是草根 IT盲 符合底層用戶習慣,用戶基數大。

差不多就這些

對了前幾週還有一個好玩的事情。@彭華 第一天說他父母要求買三星
結果第二天三星就開始大跌
哈哈
也算一個老媽定理的驗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47

老爸老媽接管了Facebook,年輕人選擇離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76

你的2014年網絡生活會怎麽過?如果你還足夠年輕的話,恐怕Facebook將不再是你的菜。 2013年Facebook以及其他曾經流行的社交網站,都在面臨流量持續下降的困擾。年輕用戶紛紛撤離擁抱新一代社交網站,剩下他們的父母還在原地堅守。 據歐盟資助的一個項目對9個不同國家持續15個月的人類學研究。英國16-18歲青少年的Facebook使用量已經不能用下滑來形容,其年輕用戶基本上已經宣告“死亡”,很多人甚至連提到曾經使用過Facebook都感到尷尬。 過去父母曾經抱怨孩子沈迷Facebook,現在孩子們叫嚷道是父母堅持要他們發帖。父母現在發現Facebook成為了“團結”家庭成員的工具,而孩子們則急於尋找更酷的新App。 Twitter, Instagram, Snapchat 和WhatsApp成為了Facebook最大的競爭對手,而這從中也反映出App世界大戰的殘酷。 大而全不再是最好的 上述四個App都不同程度仿效了Facebook。絕大多數接受調研的在校學生都認為,Facebook在技術上勝過Twitter或Instagram。Facebook功能更為集成,相片冊功能更佳,更容易組織,以及觀看相關人的活動。 WhatsApp更適合發消息,並有在這方面取代Facebook之勢。但是WhatsApp仍然談不上是一個完整的社交應用,其他三個app同樣如此。這意味著新媒體應用的成功,將更依賴於某一項因素,而不是其整體功能。 老大哥在關註你,但是誰在乎? 由於Facebook已經成為一個龐然大物,它開始被一些人看作是代表全球新自由派資本主義的罪惡公司。人們長期以來指責它竊取用戶數據,並以此吸引廣告主牟利。今年當NSA棱鏡門曝光後,對信息安全的關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年輕人開始尋找Facebook的替代品。他們中很多人已經轉向Snapchat,它的圖片分享服允許你發送分享照片,然後它們將在數秒後消失。 Instangram是另一個替代的Facebook的選擇。這個應用讓你可以上傳並分享照片。但是誰是Instangram的擁有者呢?Facebook。但是在對英國的調研中,這並不能成為妨礙人們使用該App的理由。 你的媽媽想和你交朋友 導致年輕人逃離Facebook最主要原因,可能就是你的媽媽要加你好友。當父母知曉你的一切活動後,你還能指望有什麽自由呢。年輕人更關心的是和同齡人的不同,所以Facebook再也不酷了。 人類學家認為每一個媒體的定義是基於同其他媒體相互關系,即所謂“聚合媒體”。所以即便Facebook在2014年本身沒有變化,新的競爭者會導致其發生變化。現在的情況是:最親密的朋友通過SnapChat聯絡,WhatsApp聯絡比較關系密切的朋友,Twitter則用以聯系關系更寬泛的朋友。 而從另一方面講,Facebook已成為與家庭中的長輩,或者聯系多年不見的大學同學校友之間的工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74

老媽的衣車



為爸爸的電子琴覓得歸宿後,輪到老媽的衣車。

老媽的衣車,做女時買的,比我還老。上一輩總覺,自己能做衫,何必買能省即省。卻沒想過,當年一枱「勝家」,讓十幾歲便出身擔起頭家的她,分期付款了半輩子。但也因此,家人身上穿的,家裡用的,都出自她手。

被袋、枕套、窗簾等不在話下。最厲害的,是給小姨親手縫婚紗而我親眼所見記憶猶新的則是老媽給我做校服和給爸爸裁西裝的剪影。大木枱上擺好架撐畫紙樣架着平日不戴的淺度近視鏡一絲不苟壓場到不得了。

半點都沒遺傳到任何手藝的我媽媽衣車裡的世,只覺可望不可即。能把腦裡想的手裡做的身上穿的連成一線多麼美好。

,手藝都敵不過歲月。眼矇手震,年事漸高,老媽已廿年沒踫衣車了。由當初堅持讓衣車伴她一輩子,誰也不送死也不丟。到近年口風軟化,一直想找有心人。一腔熱血,只贈予識貨的。

我周圍打聽,感興趣的人不是沒有但聽聞是跟歷物館內一模一樣的古董款式,耍手擰頭。蝸居只放得下熨斗大小的衣車。巨無霸?謝了。

等呀等,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正當我打鑼找人,有人打鑼找衣車。朋友的朋友,徵求衣車,講明要古董不要新款。我拍張照發過去,她興奮尖叫:「嘩,寶呀!」

原來她得了資助要在舊區開發藝術社區,項目之一是教導有特殊學需要的孩子做衫。找古董,是因為想借製衣,去講香港歷史老故事。就這像,我們交收了一部衣車,交了對方這個新朋友。打埋算盤都是同行,都是一場緣份。
 
她來拿衣車那天,對老媽說:「伯母,以後孩子開工做衫,歡你來探班指教。」一向嚴肅的老媽,腼腆一笑,送別了她的寶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6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