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醫美平臺“更美”3.45億C輪融資 中信複星騰訊都投了

8月2日下午,全球最大醫療美容與健康服務平臺更美App公布了C輪3.45385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包括潮宏基集團、蘇寧環球、騰訊、中信建投、複星醫藥等多家上市企業及一線投資機構參投,該投資額也創下目前醫療美容行業單筆融資的最大數字。

第一財經記者從更美方面獲悉,新股東將協助更美打通醫療產業鏈上下遊多個環節,結合互聯網流量資源,進一步占領廣大的健康消費市場。

更美在7月15日晚間已公布C輪首批投資方,其中包括瞄準中高端女性的輕奢時尚產業集團潮宏基、已收購國內外多家醫美機構的蘇寧環球以及互聯網最大流量入口的騰訊。

此次C輪第二批的投資方中,中信一直在大健康產業布局,投資了大量醫院、醫藥企業。複星醫藥上市17年來,投資了藥品制造與研發、醫藥分銷和零售、醫療服務,以及醫學診斷與醫療器械等領域的眾多企業。更美方面表示,這兩家新股東的加入,對更美在醫療產業和資本市場上的延展都將有極大幫助。

值得註意的是,中信建投旗下的中信建投證券是國內評級最高的AA級券商,未來可協助更美在資本和A股市場做進一步的資本運作。

更美創始人兼CEO劉迪表示,上市一直在更美的發展時間表里,接受中信建投的投資也是有著這方面的考慮。

第一財經記者在會議現場了解到,C輪融資完成後,除了推出分期、保險等醫美金融服務外,更美還將加速在行業端的布局。

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協會對排名前25位國家與地區整形外科醫生和手術進行的調查,中國的整形手術數量占據了全球整形手術總數的12.7%,成為全球第三整容大國。

市場規模來看,目前我國美容機構市場規模已超過4500億元,行業從業人員超過3000萬。據國家工商聯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的整形美容業以每年20%的發展速度遞增,成為繼房地產、汽車銷售、旅遊之後的第四大服務行業,發展成為涵蓋醫療整形、醫療美容、註射美容等領域的龐大綜合產業鏈,並剛剛開始井噴式爆發。

8月2日下午,劉迪同時宣布啟動“100名醫IP計劃”,通過空中醫院、資金、資源等多方面立體扶持,協助優秀的整形醫生塑造個人IP,以期幫助中國消費者更輕松地找到整形好醫生——100位整形醫生分別來自北京同仁醫院等知名機構。

近年來,我國醫美市場正在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快速增長,但優質的醫生資源一直處於緊缺狀態。

劉迪在發布會上表示:“市場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找不到優質的醫生與服務,而絕大多數優秀的醫生因為沒有清晰的個人品牌,不容易被消費者知曉。這種信息鴻溝令中國醫美行業長期深陷在壞口碑的泥沼之中。”

更美計劃在近期內通過基礎支持、客戶運營、品牌運營三大部分打造超過100個醫美名醫IP。以此為目標,更美為入駐醫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矩陣,囊括品牌、電商、預約、場地、售後、流量、金融、廠商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更美將這些服務統稱為“空中醫院”。

據了解,更美還將圍繞“空中醫院”推出一系列IP輔助項目,如行業數據庫、日間手術中心、業務助理、雲客服、用戶全周期管理、精準用戶匹配、廠商合作、醫生品牌定制和醫美學院等。

公開數據顯示,更美App已擁有1500萬用戶,6000多家醫療機構以及1萬多名醫生入駐,平臺上有200萬真人整形案例,電商業務覆蓋全國100多個主要城市及日本、韓國等地區。

此次投資,也將國內醫美行業的資本化競爭白熱化。今年3月,“新氧”宣布完成C輪融資,包括“美黛拉”、“悅美”和“美麗神奇”等醫美App也已經完成B輪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54

P2P行業並購初現端倪 小而美平臺受青睞

持續收緊的監管風暴背後,借助並購獲得發展的機會,已經開始在P2P行業初露端倪。

8月13日,深圳P2P平臺萬家兄弟宣布,獲得新華金控有限公司(下稱“新華金控”)5000萬元的戰略投資。此次投資完成後,新華金控將持有萬家兄弟70%股權,萬家兄弟則將增資至1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萬家兄弟於2013年3月上線,截至目前,註冊用戶超過7萬,累計交易額8.2億元,待收1.2億元,累計壞賬總額1500萬元,壞賬率約為為1.7%。

萬家兄弟總經理董博淳稱,資產開發能力將是P2P平臺未來生存的關鍵,結合萬家兄弟的實際,此次戰略合作後,萬家兄弟定位為房貸專業平臺。在資產端,萬家兄弟將獲得新華金控提供的大量優質的房產抵押項目。

“我們過去的業務中,有一部分也要求房產抵押,但更多的還是看現金流,現在回頭來看,每100家合作過的小企業里面,就有20家已經倒閉或者經營出現了問題。”董博淳說,房產抵押貸款是市場主流業務,且市場規模巨大,對一些不符合銀行要求,或對用款較急的企業、個人來說,P2P平臺仍然存在很大空間。

除了提供大量位於一、二、三線城市的房產抵押項目外,擁有一定的實力,也是萬家兄弟與其合作的一大原因。新華金控副總裁高凡介紹,該公司業務涵蓋銀行助貸、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第三方支付、保險代理、保險公估等,並與多家銀行、保險公司進行了合作。

與此前大多數投資方與平臺的合作不同,此次合作後,新華金控將獲得萬家兄弟70%股權,成為後者控股股東,屬於股權並購行為。業內認為,隨著監管漸趨嚴格,以及競爭加劇,未來P2P行業的並購將會越來越多。

網貸之家創始人朱明春認為,因為E租寶等惡性事件,2016年成為資本市場對P2P投資的轉折點,但與此同時,一些大的產業集團,如恒大、萬達等開始布局互聯網金融。從這一背景下,包括P2P在內的互聯網金融並購機會仍在,只是並購主體發生了變化。

“資產方、小而美的平臺,未來都會有一些機會。像萬達這些大的產業集團,本身有很多資產,無論是並購,還是新設,與P2P結合就打通了資金通道。”達晨創投互聯網金融投資總監劉雙桂亦稱,目前行業雖然處於冬天, 若有好的標的,仍然會進行布局。

“對大量中小平臺來說,並購應該是未來的一個可行出路。要麽通過並購得到資金,要麽得到資源,否則只能走向消亡。”董博淳認為,經過市場大朗淘沙之後,一批相對規範的平臺將會生存下來,社會資金也會再次進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396

火的是產品,難的是監管醫美平臺,誰來“整形”?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345

2016年8月12日,上海執法人員搗毀一家非法醫療美容窩點。由於管理漏洞,部分醫美平臺,已經成了非法醫療美容機構和三無產品的銷售管道。(東方IC/圖)

“絕大多數醫美第三方平臺,缺乏資質審核的能力。”

在一些醫美平臺上,排名靠前的多半是無名的“小機構”,產品價格經常低到“不可思議”。

由於缺乏有效審查,一些醫美平臺,正成為違規違法醫美產品的擴散通道。

剛過七點,婷婷就收拾妥當、準備出門了。她要橫穿上海,上門為顧客提供“無針水光”的服務。

婷婷是自稱國內領先的美容業O2O平臺“河貍家”的美容師。從業六年多,她卻在2015年辭去了在美容院的工作,擁抱移動互聯網。自此,世界上少了個美容院里的按摩師,卻多了個能利用網絡接單,並提供上門服務的三星級“手藝人”。

在婷婷的網絡店鋪內,無針水光是最熱銷的產品之一。想要預約,方式簡單至極:

“下周二下午有空嗎?”

“空。”

“如果我來做無針水光,提前通知你。”

“好。我提前排出時間。”

河貍家平臺上的幾個字,幾乎就可促成一單396元的“面部+無針水光”生意。

根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它具有創傷性或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容貌和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複與再塑,屬於“醫療美容”。標榜著“無創”,婷婷將無針水光默認為“生活美容”,“無需醫生資質,平臺上很多店鋪都在做”。

“一點創面都沒有,液體怎麽進入人體呢?”原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註射中心主任全玉竹覺得這種說法“很扯”,“先不論產品的真假,美容師往往缺乏無菌概念,操作過程中極易發生汙染,導致不良癥狀的出現。”

包括註射、激光療法在內的微整形術,由於見效快、風險小,正成為醫療美容中的主流方式。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的測算,2014年全球醫美總量約2020萬例,非手術類占比52.3%,其中肉毒素、玻尿酸註射合計占比高達70%。

在中國,這些業務,現在正被多種互聯網醫美平臺占據。新氧、更美、美黛拉、悅美……目前市面上的醫美平臺超過30家,幾大“巨頭”的用戶規模均達數千萬,入駐的機構、醫生也以千、萬級計。醫美平臺的興起,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醫療美容服務,也滋生了新的問題。

超範圍使用的“水光針”、從未批準的美白針、嚴格禁止的“血清嫩膚”,沒有資質的醫美單位和人員,畸低的產品價格……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由於缺乏有效審查,一些醫美平臺,正成為違規違法醫美產品的擴散通道。

違規項目上線

登錄各大醫美平臺,輸入關鍵詞“水光針”,可以找到上百條信息。在商家的宣傳中,水光針是“通過水光註射,將玻尿酸輸送到真皮深層”的技術,補水時間是面膜的一千多倍,能讓肌膚長時間保持水嫩光澤。

在更美App上,上海首爾麗格醫療美容醫院稱,其使用的水光針為“水光禾雅”。根據產品的註冊證編號,南方周末記者登錄食藥總局官網查詢發現,產品確實存在,不過卻明確標註“臨床適用於眼科手術”,不包含面部美容。

目前,食藥總局批準使用的註射材料只有三種——透明質酸鈉(俗稱玻尿酸)、膠原蛋白和肉毒素,且每一種都有特定的品牌。但在幾乎所有醫美平臺上,都存在“美白針”這項業務。

“親,我們的美白針是‘大S’版本哦……”在新氧App上,上海星和醫療美容門診部客服介紹,針劑的基本成分為傳明酸、維生素B、C以及抗氧化成分,采用德國和日本的進口配方,醫生將根據顧客的不同體質調配,“建議一周一次,連續5-6次就會有比較顯著的效果,美白效果一般能維持3-8年。”

但實際情況卻是,傳明酸、維生素C等主要成分,國家並未批準用於醫療美容,其臨床適應證也並無“美白”之說。

2015年9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發布安全警示:“美白針”類產品具有潛在不安全性而且無效,其從未批準任何皮膚美白或膚色增白的註射藥品。

2016年4月,法國國家醫藥保健品安全署也決定,禁止銷售用於皮膚美白或提亮膚色的註射產品,解釋是:“這類產品通常由靜脈、肌肉或皮下註射,這種方式本身就存在很高風險。產品所包含的某些物質,其使用安全尚未評估,可能會危害健康。”

法國毒物控制中心的既有案例也表明,美白針類產品可能會使消費者產生惡心、腹部不適、頭暈、心悸等不良影響。

清潔消毒,手肘靜脈抽血10-20毫升,將抽取的血漿放入離心機,提取含有高濃度生長因子的血小板,將其註射到面頸部皮膚組織間——另一個聽起來很“高大上”的項目,叫做“PRP自體血清嫩膚”,同樣也是各醫美平臺普遍開展的項目。商家宣稱,該項目能改善皮膚粗糙、淡化色素沈著、去除細小皺紋。

不過早在2005年,原衛生部就曾發文,“對於既無基礎研究結論,又未經過臨床研究的血液療法,一律停止臨床應用。”並特別點名“血清療法”。

“涉及血液制品的操作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現感染和敗血癥。”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整形外科教授孫寶珊評價,這項技術用於抗衰老前景上或有可能,但絕不應該在研究未明的情況下盲目推廣。

在日本、韓國、香港地區,這個被稱為“僵屍美容”的醫美項目確曾風靡一時。但2012年,三名香港女子在接受完該項“血清療法”後,出現敗血性休克,其中一人最終不幸死亡。經化驗,其血液中含有數量驚人的膿腫分枝桿菌。

香港的慘劇發生後,原上海市衛生局責令開展此項業務的當地醫療機構停止服務。但四年過去後,“僵屍美容”重現江湖。

南方周末記者聯系新氧、更美,詢問為何入駐平臺的機構開展此類國家尚未批準的項目。截至發稿,更美對此問題未正面回應,新氧則沒有回複采訪請求。

資質審核,管用嗎?

某種程度上,醫美第三方平臺的興起,是行業矛盾爆發的結果。

在醫療美容市場中,民營機構居多。由於缺乏公立醫院的知名度,加之品牌的缺乏,市場推廣成本高居不下。通常情況下,民營美容醫院的營銷費率在30%以上,侵蝕掉超過50%的毛利潤,70%的資源用在獲客上。這導致普通醫美機構的凈利率僅為3%-5%。

浙江一家民營美容醫院的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民營美容醫院的獲客模式一般有兩種。除了打品牌廣告,“轉介紹”也相對常見——“業務員”專門在美容院、美甲店、女性相關場所聯系客戶,導流到美容醫院,然後和美容醫院分錢。“有些醫院你壓根就沒聽說過,但經營收入卻高得嚇人。”這位負責人透露,這些機構一般采用的就是“轉介紹”模式。

國內知名研究機構清科研究中心曾做過統計,一個到院客戶的成本通常在2000元以上,而平均每3個到店的客戶中,只有1個能成功轉化為消費客戶。這意味著,一個消費客戶的成本至少在6000元。

獲客成本極高、廣告轉化率低,成了民營美容醫院的痛。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成本往往被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以高額的消費價格呈現。價格不透明、互聯網搜索競價排名,對消費者而言,這絕非一個健康的商業模式。

“我們當初選擇醫美創業,就是因為這個領域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美黛拉聯合創始人張丹萍坦言。

以經驗分享、醫患交流和折扣電商模式而出現的醫美平臺,在投資人的定義中,被各方寄予厚望——為醫美機構提供多元化的渠道選擇,降低營銷成本;為消費者提供醫生、項目、產品等全方位信息,幫助消費者快捷地找到心儀的醫院和醫生。

服務好消費者的同時,醫美平臺還要承擔起對線下醫美機構的監管責任。

目前,對於申請入駐的醫療美容機構,平臺方會派專人審核由政府頒發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因此,入駐各大醫美平臺的機構,基本都具有資質保證。

但也不排除“漏網之魚”——在新氧App上,一家認證為“成都shining素顏定制工作室”的機構,其服務項目中赫然顯示著“水光針療程”。不過,南方周末記者登錄四川省衛計委官網,並未查到該機構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

更美App聯合創始人王思璟介紹,對於入駐更美的醫生,平臺方要求醫生提交國家衛計委提供的行醫資格證書,包括但不限於醫師資格證、執業醫師資格證和醫學美容主診醫生資格證。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還必須取得外國醫師短期行醫許可證。

不過,真正讓公眾擔憂的,是合作開始後的審核。目前,幾大“巨頭”的用戶規模均達數千萬,入駐的機構和醫生數量也以千甚至萬計。

“診所究竟用了什麽藥品?醫療器械是否有三證?第三方平臺如何把控?”北京伊美爾幸福美容醫院(以下簡稱北京伊美爾)院長丁陽說,讓平臺方跟蹤每單操作,這顯然不現實,“有時連醫生都沒法辨別產品的真偽,平臺方的工作人員能做到嗎?”

“絕大多數醫美第三方平臺,缺乏資質審核的能力。”這是丁陽的看法,也是不少業界人士的觀點。

目前,更美、新氧已經上線了一款藥品真偽掃碼工具,幫助用戶在線下醫療美容機構消費時了解藥品的情況。但在更多的平臺,產品的真偽仍需消費者自己評估和判斷。

平臺方需承擔信息審核義務

在北京德和衡律師集團(上海分所)專職律師郭乘希看來,醫美平臺的本質就是廣告平臺。無論是團購促銷、用戶點評還是邀請名人分享體驗,都是為了吸引消費者,進而吸引更多的醫美機構入駐。

“對於醫療機構的資質、發布信息的真假,醫美平臺有責任和義務進行審查。”郭乘希說,平臺方發布不實信息,如果沒有造成後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也可對其進行監管和處罰。按照廣告法的規定,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其廣告經營者、發布者、代言人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

2015年,郭乘希代理了“中國消費者赴韓整形遭毀容”一案。當年9月,數十位戴著墨鏡、口罩的中國女子徘徊在韓國首爾明洞商業區,手舉橫幅,展示並抗議在韓國多家整形醫院的遭遇。微微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在註冊了新氧App的賬號後,她收到了平臺推送的韓國拉斐安醫院信息,於是便通過新氧,和韓方醫院的客服取得了聯系。

沒想到,在拉斐安醫院做完雙腭手術後,微微看上去就像個“癟嘴老太太”——上牙凸出,下牙凹陷。正常人的上下牙能夠碰到,但微微卻無法做到。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大問題,有韌性的面條咬不斷,無法跟正常人一樣進食,只能吃半流質,體重掉了整整20斤。

手術失敗後,微微聯系新氧的工作人員,索要醫院和醫生的資質,得到的答複卻是:“這不能給消費者,需要得到醫院和醫生的同意。”

無奈之下,微微和律師郭乘希飛赴韓國拉斐安醫院。院方最終承認,醫院並沒有該醫生的行醫資質。而此前,新氧客服和微微的私信截圖里,卻充斥著類似“名醫”等字眼。

郭乘希認為,新氧存在虛假宣傳的事實,依據廣告法第38條規定,發起對新氧的集體訴訟。最終,新氧向受害者承諾,將協調韓方醫院進行調解。

在實際操作中,醫美平臺如何保證信息的真實性?

“每天24小時,更美通過後臺技術和人工的雙重手段,對廣告、違規、虛假信息進行甄別和處理。”王思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外,平臺會根據用戶評價、案例數、活躍度等因素,通過特定算法對機構和醫生進行排序,盡可能保證客觀。

不過,丁陽仍然對醫美平臺的信息真實性表示懷疑——在一些醫美平臺上,排名靠前的多半是業內默默無名的“小機構”,這些機構的某些產品,價格經常低到“不可思議”,甚至低於成本價。

平臺方為了聚攏客戶,希望診所多發布項目,也希望服務的價格越低越好,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埋單,這無可厚非。“如果低價只是短期行為,還可以理解為讓利給消費者,以此招攬客戶。但長期如此,線下醫美機構根本無法維持,產品質量真能像宣傳的那樣嗎?”丁陽說。

他坦言,作為一家創立了近15年的整形醫院,北京伊美爾雖然已經入駐了新氧、美黛拉,但合作只是為了在消費者能夠查詢到的渠道保持出現。“我們出現了,僅此而已。”他說,作為國內較為知名的大型品牌,公司需要保持品質感,“如何開展深入的合作,仍有待探索”。

“大型醫療美容機構一般不會在醫美平臺上投入太大的精力,也不會和平臺上的小機構PK價格。”一位不願具名的整形醫院負責人透露,規模越大的機構,在平臺上出現的可能性越小。

除去品質感,利益分成也是考量的因素之一。普遍的行情是,醫美平臺會要求線下醫美機構按20%-50%不等的比例分成。

對於和醫美平臺的合作,浙江上述民營美容醫院的負責人,目前仍保持觀望態度。此前,他曾拒絕過一家醫美平臺的合作,“他們要求20%的分成,我哪有這麽多的利潤空間給它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81

港商伙美平台 測酒型人格兼賣個人化葡萄酒

1 : GS(14)@2017-05-01 11:28:58

【明報專訊】個人化葡萄酒品酒文化漸趨流行,唯鑑賞紅酒仍予人難以入門的感覺,不少品酒新手閱讀眾多的專業酒品評論後,仍然一頭霧水不知從何入手,有港人看準商機,與美國智慧葡萄酒分析平台合作,提供快速測試酒型人格(Vinotype)服務,並因應用戶的喜好推薦適合的葡萄酒,及售賣對應各人獨特口味的酒品,為品酒新手打開方便之門。

在香港長大的趙詠詩(Michella)在大學結識另一位合伙人林丹妮(Danni),二人閱讀了一份關於葡萄酒的研究報告後,得知各人的味覺神經敏銳度,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喜歡什麼酒,同時人們都會因為自己的性格和飲食習慣,對不同的酒有不同的喜好,故萌生出發展個人化葡萄酒市場的想法,最終在2015年成立GREAT WINE。

Michella表示,酒型人格分為4型,包括喜愛甘甜及清淡葡萄酒的Sweet (甜蜜型)、對味道較挑剔及喜歡探索新味道的Hypersensitive (超敏感型)、對葡萄酒各種味道的接受能力較強的Sensitive(敏感型)及追求強度和重口味的Tolerant(寬容型)。現時GREAT WINE推出因應酒型人格而釀製的個人化葡萄酒,價錢由18至25美元不等。Danni表示,精品葡萄酒(Fine Wine)銷量下降,葡萄酒總體銷量卻增長,市場不再盲目選擇貴價葡萄酒,而轉向購買適合自己的葡萄酒,故公司推出針對顧客口味的個人化葡萄酒,希望開拓葡萄酒市場。

使用大數據 助餐廳分析客人喜好

另外,GREAT WINE亦向葡萄酒零售商及餐廳提供企業版分析服務,Michella解釋,外國餐廳擁有各自的酒單,提供五花八門的葡萄酒,食客未必知道哪一種葡萄酒才適合自己,而公司會預先為企業用戶分析酒單,將各種葡萄酒分門別類,之後餐廳可邀請食客花5分鐘填寫簡單問卷,讓平台分析出客人的酒型人格,再推介餐廳酒單中適合的酒品。同時,平台也會採用大數據分析,餐廳可得知顧客裡各類酒型人格的比例,同時分析客人背景喜好,並可與平台上所有用家的數據作比較。

目前,GREAT WINE業務集中在美國和中國,Michella表示,未來公司將會集中開發內地和香港市場。她解釋,香港酒店數目眾多,企業客戶的市場潛力大,加上香港品酒文化漸濃,每年報考品酒考試的人數極多,故希望進駐香港,發展香港的個人化葡萄酒市場。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443&issue=201705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0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