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馬斯克的“神經織網”能讓思想“上傳下載” | 前沿科技

特斯拉創始人CEO馬斯克正在籌劃一個新的初創公司,該公司的研究和人工智能密切相關。但這次,馬斯克的設想更加科幻,他想把微型電極焊入人腦。

馬斯克曾在Twitter和其他場合多次提及關於“神經織網”(Neural lace)的概念,這種技術能夠將電腦技術和人腦結合,通過向人腦植入微型電極,使得人的思想未來也能夠實現上傳和下載。

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馬斯克的這家新公司已經取名為Neuralink,在加州註冊,類別是“醫學研究”。據了解,馬斯克自己將積極領導參與該項目,並擔任重要職位。今年1月在Twitter上回應網友關於“神經織網”的進展時,馬斯克表示很快會宣布新動作。

根據Neuralink的一位聯合創始人Max Hodak的描述,馬斯克的這家初創公司還處在“胚胎期”,各項計劃目前還非常模糊,他拒絕透露更多細節。Hodak是另一家初創公司Transcriptic的創始人,該公司是提供網絡機器人服務的。而Hodak本人也是杜克大學醫學院的一名研究員,建立了猴子大腦和機器交互的界面。

Neuralink已經招聘了包括勞倫斯利物莫國家實驗室工程師Vanessa Tolosa在內的腦神經領域的領軍專家加盟。目前Neuralink可能研發的產品類型並不清楚,但是熟悉該項目的人稱,未來產品可能用於針對某些神經性疾病的治療。據統計,目前僅僅是抑郁和癲癇等疾病的市場規模就高達幾十億美元。

盡管馬斯克目前已經擁有了最大的電動車企業特斯拉和最有前景的“火星殖民路線圖”,但是45歲的馬斯克仍然不甘於只做一個商人,他更是一個預言家。在他的提議下,兩家高速鐵路公司Hyperloop和Hyperloop One正在進行積極測試。

馬斯克在腦神經領域的最新布局也印證了人工智能是未來的方向。清華大學教授魯白在剛剛結束的博鰲論壇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人工智能要發展,需要腦科學帶動人工智能。”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也在同一場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通過摩爾定律的推進,機器認知理性的能力肯定能超過人類。”

目前來看,人腦計算機的第一步是治愈目前藥物難以對付的腦疾病,比如癲癇、重度抑郁和帕金森等神經紊亂引起的癥狀;第二步則是幫助人類避免受到人工智能機器的統治。馬斯克在2016年6月曾表示:“無論從哪個標準來衡量人工智能,你都會發現人類將來會落後於人工智能。”

馬斯克建議的是建立一種叫“人腦皮層界面”的解決方案,主要是在人腦中加上一層人工智能“皮層”,從而幫助人類實現更加高等的功能。如果能夠證明有效和安全,並得到政府批準,Neuralink未來還能進行腦科手術,來加強人類的認知功能。馬斯克曾經表達過希望提升人類吸收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我們現在信息輸出的水平還很低,看看你在iPhone上打字的速度有多慢就知道了。相對於輸出信息,我們獲取信息的能力要強得多。”馬斯克在2016年的一場演講中說,“因為我們有高速運轉的視覺‘寬帶’,眼睛看到的東西傳送到大腦的速度很快,眼睛吸收了大量的數據。”

不過馬斯克的這一概念也不是僅此一家。支付創業公司Braintree的創始人Bryan Johnson就表示將斥資1億美元成立一家叫Kernel的初創公司,目前已經招募到20人的團隊,也將致力於類似Neuralink的人腦計算機的研究。他表示已經和馬斯克就此問題聊過,兩人意見相近,都認為神經界面的應用前景不可估量。

Facebook近期也在求職網站上放出“人腦計算機界面工程師”的職位,公司同時引入了多位腦神經科學家參與人工智能項目。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也已經宣布了一項四年投資6000萬美元的計劃,發展可植入神經界面技術。

盡管馬斯克的“神經織網”的概念聽起來很振奮,但是還是面臨著不小的障礙。首先是安全問題,在人腦中植入微型電極必須把侵害性的風險降到最小,而且必須保證微型電極的穩定性。而且如何去記錄人類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舉動,並且將這些決策解碼成計算機能夠識別的語言,目前也面臨技術的難點:比如,如何區分一個人究竟是想上廁所還是吃意大利面。最後,要說服人們去做開顱手術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馬斯克在上周接受采訪時說:“對於有意義的局部人腦界面而言,我們可能還需要4~5年時間來達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2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