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共濟會」- 世界金融的統治者?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209616

自從《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一書風靡於世後,此書的作者丹.布朗(Dan Brown)自然水漲船高,他的著作經常講述「秘密組織」的內容,其中2009年出版《失落的符號(The Lost Symbols)》更主力描繪「共濟會(FreeMason)」,頓時間勾起了人們對「秘密組織」的研究及追蹤;據聞在美國公開緋縍「共濟會」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那為何丹.布朗的盛譽越來越高漲?現在,很多金融著作都指出「共濟會」或有關的「秘密組織」是操縱世界金融的幕後黑手!尤其在中國,這傳言囂於塵上!我貓王想,若言共濟會的傳言是真,紙掩不住火,其主腦倒不如把其組織的故事更加傳奇化、妖魔化!更混淆地股惑人心!這樣人們便自會作娛樂來看!但我想,雖然流行著作的描述肯定有點嘩眾取寵,尤其在窮富懸殊的今天,這手法更容易吸引讀者可是有些事項的要點不容小覷謂共濟會曾支助孫中山的「同盟會」的說法,直到我看到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民主女神像,我推敲很多傳聞的確存在真實性!
Picture
「共濟會
17世紀初在英國倫敦創立,目標是挑戰英國以及特別是法國的天主教權威鼓吹和傳播自由意識形態,社團宣稱其淵源自古代的人物,包括所羅門王和埃及金字塔的石匠石匠遺留下很多如中國風水盤的術數,例如他們對33666數字的迷信,相等我們中國的天數或地數等。事實上,這秘密團體最初由一傑出的自由派及激進派的思考家所組成,他們攻擊天主教教會並闡揚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觀他們說接受聖經,卻以其他理念的為信仰的架構。他們反對基督教的教義和信條,並呼籲廢除所有天主教教會及君主制度,以建立一個新的民主時代。傳聞後來英國以「共濟會」作為統戰工具,在殖民地積極發展,吸納一些想進身上流社會的官賈貴人,而「共濟會」亦發展了很多分枝,例如孕育美國總統的「骷髏會」,集合神秘政要與商家的彼爾德伯格集團(Bilderberger Group)、 以及集合歐美日財閥的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 Commission)等等。此外,傳言「光明會(Illuminati)」是「共濟會的決策機構,它受著十三個家族支配,其中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 )家族可能就是她們經常的首領!共濟會」的資料這裡不多了,只要我們隨便在互聯網谷歌、或百度一下,自然找得成千上萬的文字及圖片,而在傳媒看到有關共濟會」的報導,十居其九都是負面的,在愛看陰謀論的中國大有市場,我貓王想探討的有很多疑問:
Picture
1.          為何這些「秘密組織」總是神秘地的術數扯在一起?
2.          為何傳說中的「
共濟會」或這些國際「秘密組織」要幹出乖違於普羅眾生的驚世陰
3.          他們如何可以吸納眾多公眾名流加入並忠心耿耿的?.....
等等 

自問自答,也許,這些神秘組的主腦有著比我們普羅眾生有更高超的智慧,例如傳說他們擁有外星人的智慧,吸引著追求智慧的人類;也許,他們研讀的是另一部猶太「聖經」,當中的真理使人無法抗拒也許,他們懂得一些巫術般的催眠術,控制著所有的目標人物;也許,他們威迫利誘,狙擊著目標人物;最後一個假設是,人類的悲哀就是這樣,只要他們有共同的利益,那就會走到一起,那怕是做壞事! 我貓王看最初「共濟會的成立並是什麼陰謀的壞事,創會的會員都可能抱著崇高的理想,他們催生了民主自由的政治體系。不過,組織發展到某一個程度而帶來腐化,那是很正常的事,而我亦相信待到這組織有利用價值及影響力以後,猶太及英國統戰人物即看準時勢而介入之!然而,很多有關共濟會的資料真的天方夜譚,匪夷所思!某些國內的分析寫到差不多逢白種壞人都是共濟會?怎可能!其實共濟會早已引起美國本土的有色強烈的評擊,甚至有人分析「911」事實是美國共濟會一手一腳自編自導的鬧劇,目的是要控制中東的石油!在香港,有人自稱是達賴喇嘛的徒弟,因而知道很多共濟會秘密,並指出毛澤東、江澤民、胡錦濤等都是共濟會」會員!胡鬧當有趣!

有國內著作指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共濟會挑釁而發生的,俄羅斯的十月革命也與共濟會有關,我貓王不是史學家,沒有本領分析這說法的對錯!也許這都是事實,這不代表今天整個歐洲大陸、及俄羅斯也在掌控在共濟會的手中!誰都知道政治嗎!有利益者便會走在一起,明眼人都看到中國與俄羅斯的政治體制差不多,兩者一向的關係也不過是若即若離的!這都是利字當頭的原因!現在,最恐怖的傳言是共濟會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計劃(Anglo-Saxon mission)」,依據這計劃,第三次世界大戰將要發生大概於2012-2014間!中國隨時被挑釁參與中東的核武戰爭,不用核武者,生化武器的秘密投放成為主打,目標是要把世上80%人口滅族!中國擁有世上最龐大的人口,自然成為主要打擊的對象!有分析說中國最近撤僑行動的迅速,其實是對付戰爭的一種演習!我亦聽過自稱正信基督徒的人士說過,共濟會就是「敵基督」,相等如「旦教」!但是說成親共濟會的教會反指「梵蒂岡」教庭向政治靠攏,他們才是「敵基督」,聖經的未章「啓示錄」暗示過,世界走到未日之前,「敵基督」會出來股惑人心!我們別教徒對這些爭論冷眼旁觀,不過,我記起我記述過西方已進入信仰崩潰的年代,宗教未來也許成為十有力的政治統戰工具!
Picture
如果「
共濟會真 的存在,縱然美國亡國,鬼子狼心的猶太財閥自然會在別國再樹立另一個國家政權,我貓王想這將會是普通人想不到的地方,所以,他們根本不關心美國平民百姓的 生活!現在,我推敲世界會掘起的新金融勢力,這並不僅憑這地區的經濟好壞推敲的,還有歷史、軍事的背景,這為可日本、及回教區一個不會、一個不能與美國財閥抗衡,上週我寫了「歐元一定得」一文,這可能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但是我熱切歐元真的行,德國的經濟運作有別於一般的西歐國家!我想這是絕對有可能的事,其實歐元才是美國財閥的頭號敵人!而大中華、及俄羅斯外,也會新興國家發展成為自己獨有的金融運作的體制、或金融區,但詳情有待專家們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3

轉載:書評:威權統治轉型的發生學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u/1783949674
20世紀後期以來,全世界最壯觀、最持久、波及面最廣的政治浪潮莫過於從威權專制政權向自由民主政體轉型的民主化浪潮。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在自由民主世界中的人們對民主政治疑竇叢生、信心殆盡的時候,以西班牙的康乃馨革命為標誌,拉丁美洲與南歐的威權國家紛紛垮台,民主化大潮瞬時襲來。

這場擺脫威權專制的民主化轉型浪潮,用《威權統治的轉型•關於不確定民主的試探性結論》作者的話來說,是「神聖的驚喜」。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也因此被進一步改變,自由民主進一步取代威權專製成為人類文明的方向。

對於如此難逢而又巨大的浪潮,世界各地的學者們當然不會置身於外。《威權統治的轉型》一書就是早期民主化研究的一本重量級著作,該書是一套四卷本叢書的最後一卷。該叢書是一群歐美知名學者研究南歐與拉美民主化進程的成果。如果說亨廷頓的《第三波》是寫給民主派的實戰手冊,那麼《威權統治的轉型》一書則是對威權如何垮台、民主如何興起以及體制內外各派力量在轉型中的作用與作為的實況分析。它探討的是威權垮台與民主轉型的發生學。


隨著民主化浪潮的推進,「轉型」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重大關鍵詞。何為轉型?根據該書,所謂轉型是指由一種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向另一種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過渡。轉型還意味著由壞的制度向好的制度的過渡,由好制度向壞制度的過渡不叫轉型。在經濟領域,轉型是指由計劃經濟公有制向市場經濟私有制過渡;在政治領域,轉型是指由威權專制政體向自由民主政體的過渡。政體轉型啟動於威權政權開始衰微、崩潰、解體,這個過程的長短因國家不同而異。

說到轉型,不能不提及自由化。在關於轉型的民主化研究中,自由化有其特定的含義。根據該書,所謂自由化是指在威權政權走向衰落的大背景下,公民的自由與權利開始擴張的過程,其中也伴隨著自由主義基本理念的傳播。在自由化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乘數效應。「一旦少數參與者敢於公開行使這些權利,卻沒有像在威權統治最強盛時期那樣被嚴加懲罰,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也公開行使自己的權利」。在大多數情況下,自由化常常是民主化的先聲。

關於民主化的大多數研究,通常都把焦點放在轉型的社會條件和轉型後的民主鞏固上。該書則不同,它把焦點放在考察威權體制內的裂變並觸發轉型的動態過程上,其對威權體制內強硬派與溫和派之間互動的分析很有見地。由威權統治向民主政體的轉型之所以能夠發生,與一個普遍而重要的現象相關,即在威權統治集團內部存在著強硬派(hard-liners)與溫和派(soft-liners)的分野。他們之間的良性與非良性的互動,都加速了威權的解體,同時為民主力量的出現提供了契機。威權體制裂變的過程正是強硬路線衰落與溫和路線興起的過程。

強硬派通常主張用暴力手段堅決維護威權統治,不對民主化的要求作絲毫的妥協。強硬派中的成分並不單一,其中有許多是機會主義者,他們並沒有堅定的政治信仰,不關心長期的政治目標。這些人有奶便是娘,誰提拔重用他們,他們就堅決追隨誰。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在體制內繼續陞官發財,關心舊體制給他們帶來的從醫療到用車到住房的種種特權待遇。尤其是那些在威權體制內獲得很多特權並且即將退休的人,他們因不願意看到他們的待遇隨著威權的垮台付諸東流而成為堅決的強硬派。

強硬派的核心是那些發自內心痛恨自由民主,並深知自己與自由民主不共戴天不能並存的人,他們也是堅決的鎮壓派。他們篤信民主的潮流是可以抗拒的,只要壓制得力,穩定是可以維持的。強硬派並不甘心喪失權力,他們仍然寄希望於通過強力鎮壓來延緩壽命。像台灣發生的那樣,強硬派會準備一份最後鎮壓名單,但是蔣經國告訴他們,這個名單已經用不上了。甚至在民主政治初創之後,這些人還常常夢想「變天」。如果威權政權內只有強硬派,民主轉型將變得艱難得多。然而,溫和派終將出現。

就溫和派而言,在威權統治堅如磐石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們與強硬派並沒有什麼區別,他們不僅不反對甚至附和強硬派的鎮壓主張。然後,當威權統治出現危機的時候,他們開始意識到,現在自己所享有的特權位置與既得利益可能不保,他們的立場便出現鬆動。其中的一些溫和派甚至也承認民主的潮流不可能抗拒。這是他們與強硬派的一個重要區別。這些溫和派與主張民主的反對派也不同,他們對民主政治到來的時點上有不同的看法,前者更審慎,後者更樂觀。溫和派對民間的民主化要求抱有一定的同情和理解,在強硬派對民主要求粗暴壓制時,他們常常也無能為力,因為他們在威權政權內部往往是少數派。其中的一些明智的有遠見的溫和派,在未來的某個時間,一旦機會成熟,很可能會加入到民主派的行列,甚至成為其中的領袖。這時,人們很難判斷他們是順應潮流,而是投機應變。

書中還提到一群獨特的人及他們的命運。這些人就是處於威權政權崩潰時期的關鍵人物。「他們就像古希臘悲劇裡的角色一樣,雖然已經預見到他們的命運,但卻仍然走向苦澀的盡頭,無力改變他們的忠誠度、同盟者和行事風格,也無法控制導致政體崩潰的國際、宏觀經濟與社會因素以及制度因素」。

作者注意到,民主轉型的開始,往往不是因為民主派多強大,而是因為威權統治集團內部強硬派和溫和派之間的分裂和最終的決裂。巴西與西班牙就是這種情況。其實,只要有溫和派與強硬派的分立,分裂是必然的結局。而溫和派與強硬派之間縫隙的存在,也為民間的民主派和反對派向體制施加壓力提供了機會。

當威權政體病入膏肓、住進重症監護室並進入彌留之際,不止是反對派,甚至連體制內人士都認為威權統治即使按照其自身的標準也是糟糕的、失敗的。統治集團、包括軍方也越來越沒有信心,同時又因互相推卸責任而分裂。這時,掌權派急於尋找政治出路。溫和派發現自己的機會正在到來,擺脫威權統治集團的風險越來越小,他們與其與舊體制一損俱損,不如背叛威權政權來與民主新政體一榮俱榮。這時,他們會與民間主張民主的反對派做出「歷史性的妥協」。

書中還有一些很有意義的發現,比如,民主政治不僅需要業餘的公民,而且需要專業的政客,在轉型完成的初期,後者比前者更稀缺。這個觀察是很有啟發性的。對轉型國家來說,轉型前缺的是公民,轉型後往往缺的是政治家

在威權體制裂變前,大家總覺得要啟動轉型實在不易;等轉型發生後,如作者發現,實現民主轉型並不如想像的那麼難。其實,沒有永遠不衰落的強權,因而也沒有永遠不可替代的強權。

《威權統治的轉型》一書距首次出版已有四分之一世紀了。然而,對那些尚未轉型的國家而言,該書完全沒有過時,甚至恰逢其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64

三星統治歐洲,蘋果繼續擴張美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576

近幾個月以來,歐洲市場裡銷售的智能手機有一半都來自於三星,谷歌的安卓系統已經統治了該市場。

在歐洲五大市場中,截止五月之前的3個月裡,採用安卓系統的手機佔全部銷售的70%以上,而去年同期則佔比61%。相比之下,蘋果iPhone的銷量低於20%,而Windows手機則只佔到約7%。

然而,安卓系統在其他地區則沒有收穫如此喜人的增長。和去年相似,安卓依舊佔有將近一半的美國市場。蘋果的iPhone則在美國市場繼續擴大佔有率,過去一年佔比上漲3.5%至42%。

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的全球董事Paul Moore認為:

「在歐洲,安卓的增長速度保持強勁。但在美國,蘋果通過擴張和T-mobile的分銷合約抑制了安卓的增長。T-mobile是美國四大通信商中最小的,但依舊有能力給iOS系統帶來提振。其28%的用戶計劃在下一次升級時購買iPhone。」

在微軟軟件開發和諾基亞的幫助下,Windows手機銷量有所增加。在歐洲五大市場中,其銷量比去年同期上漲了4.3%。但其在美國僅錄得0.9%增長,在澳大利亞的銷量還出現了下跌。

黑莓表現最差。上週,黑莓新系列的智能手機初期銷量令人失望。黑莓在歐洲的銷量從去年的7%下跌至2.5%,其在美國的佔有率更是低於1%。

索尼重新推出的智能手機系列則迅速獲得了成功,尤其是在英國。索尼一直是英國的第四大手機生產商,其Xperia系列也採用安卓操作系統。

Moore表示:

「索尼旗艦Xperia Z在英國的成功主要緣於其成功討好了三星客戶。38%的Xperia用戶以前曾經使用三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以前使用的是Galaxy S2。」

Moore認為,三星在連續兩年迅速增長之後,必須關注維護現有的客戶資源。鑑於擁有索尼、HTC和華為等日益強勁的競爭對手,三星的品牌忠誠度依舊低於蘋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237

燃料電池VS鋰電池 誰將統治未來汽車動力源?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2859479813/28024623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 2013-11-14 09:13

    幾個月前,特斯拉CEO「給力哥」Elon·Musk在德國接受外媒採訪時將燃料電池(Fuel Cell)稱為「傻瓜電池」(Fool Cell),並表示:「他們非常愚蠢,就算從理論上實現燃料電池的最佳性能,也無法同今天的鋰離子電池抗衡。」他還指出鋰離子電池還有很大潛力沒有發掘。

  而另外一方面,通用汽車和豐田等多家車企巨頭各自同合作夥伴簽訂合作開發燃料電池協議,計劃未來數年內推出燃料電池車投入實用。早在2011年豐田就在東京車展上就亮相了FCV-R氫燃料電池概念車,今年東京車展則將展出量產型號。豐田公司同寶馬簽署協議在四個領域進行合作,其中就包括燃料電池。

  除了豐田,通用汽車和本田汽車宣佈將聯合開發下一代燃料電池技術,以便2020年投放到市場。韓國現代汽車已經率先投產燃料電池車,福特、戴姆勒和雷諾-日產正合作開發燃料電池技術。

  豐田表示,即將量產的燃料電池車售價大約接近寶馬5系或者特斯拉Model S,大約為5萬美元左右,一次加注燃料續航里程高達300英里(483公里)。因而性價比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那麼到底是特斯拉的給力哥對,還是豐田以及一眾車廠對,為什麼會有燃料電池和鋰離子電池之爭,未來電動車的動力之源會是什麼呢?我們來做一個深度解讀。

  電動車和傳統汽車

  現在林林總總的電動車,其實是傳統汽車的一個延續,人們做的,只是把傳統汽車動力部分、燃油部分換成了電機和電池。

  電動車的歷史其實非常非常悠久,1839年,蘇格蘭的羅伯特·安德森給四輪馬車裝上了電池和電動機,將其成功改造為世界上第一輛靠電力驅動的車輛。內燃機汽車的發明時間則要推遲到四十餘年之後的1885年10月,卡爾·奔馳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油汽車,同年戈特利布·戴姆勒也製造出了一部四輪汽油汽車。兩人各自成立了自已的汽車公司,1926年兩家合併為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

  電動車在歷史上經歷過三個發展期,1885年到1915年是電動車的第一次黃金時期。這一期間,由於內燃機技術相當落後,行駛里程短,故障多,維修困難,不及電動車,因此電動車在這一時期被普遍認可。當時美國總統的座駕就是電動車,而不是內燃機汽車。

  第二個階段是60年代,中東戰爭引發石油危機的大背景下,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與福特汽車公司分別研發了新型電動汽車。雪鐵龍、標緻則將現有車型改裝成小型電動汽車。以此為契機,全球掀起了電動車熱潮。

  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鋰電池技術的進步,成本的降低,電動車的性能有了巨大提升。最終實現了特斯拉、日產等的量產電動車。

  從電動車的歷史可以看出,電動車和傳統的內燃機汽車,實際上是平行發展,互相競爭的關係。當電動車的性能、成本、用戶體驗高於內燃機汽車的時候,電動車就有一個黃金發展期,而當內燃機技術進步,體驗超過電動車時,電動車就歸於沉寂。

  電動車性能的關鍵因素:動力電池

  對於電動車來說,性能、成本、用戶體驗能否壓倒內燃機汽車,關鍵在於動力電池。

  我們知道,汽車能跑,是因為發動機和變速箱工作,給汽車提供動力,電動車能跑是電池和電動機提供動力。電機技術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非常非常成熟。

  無論是單位重量的功率、還是效率、壽命、成本、控制,都遠遠優於發動機。同等功率的電機往往比發動機便宜,壽命更長,維護保養也更簡單。理論上電動車應該遠比內燃機汽車更有競爭力,而問題的關鍵就卡在電池上。

  眾所周知,汽車運動是需要能量的,內燃機汽車的能量來自於汽油或者柴油的燃燒,熱能轉化成動能。而電池通過電機,把電能轉化成動能。而現在電動車遇到的問題就是同樣的重量,同樣的體積,電池提供的能量遠遠低於汽油和柴油,也就是能量密度低。

  所以,同樣跑300公里,汽油車只需要30升的油箱,只需要20多公斤汽油,而即使採用了先進鋰離子電池的電動車,也要600多公斤的巨大電池包,還不算保護電路,電池包本身的保護的重量。

  如果用鉛酸電池,則需要1噸到2噸的沉重電池包,而一輛家用轎車正常的重量也不過1噸多。

  除了能量密度,電池還有一個功率密度的概念,動力電池能夠釋放的最大電流是有限的,電壓是有限的。即使電動機功率很高,電池瞬間放電能力不行,也會影響電動車的性能。

  動力電池的分類

  目前,電動車用的動力電池種類其實非常多,但是真正實用化的並不多。因為很多電池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世界上大部分廠商都選擇了鋰電池,細節材料上有使用三元鋰電池的,有使用磷酸鐵鋰的,有使用錳酸鋰的,但是它們都可以歸結到鋰電池的範疇,需要充電放電,有循環次數。

  氫燃料電池和鋅空氣電池都不是充電電池,是靠消耗其他材料(氫氣,鋅)產生電能,需要添加其他材料才能維持運行,更類似傳統燃油車加油的概念。

  還有幾種比較另類的電池,一般當作動力電池的輔助使用。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各類電池的特點和用於汽車的優劣。

  (一)氫燃料電池

查看原圖
   首先我們來看被「給力哥」諷刺為傻瓜電池的氫燃料電池。燃料電池並不是一個新東西,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38年,德國化學家提出了燃料電池的理論。真正實現商用化則是1955年的事情,美國通用電氣的工程師造出來實用化的氫燃料電池,隨即就應用了到美國太空探索的雙子星計劃(題外話,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紀錄片《從地球到月球》,看看美國人的雙子星計劃,阿波羅計劃,再看看中國的神舟計劃,嫦娥計劃)。

  1991年發展出來可以應用於汽車的氫燃料電池,這就是今天氫燃料電池的來源。

  相對於其他電池,氫燃料電池最大的優勢是能量密度極高,實驗室可以做到3千瓦時每公斤,比其他類型的電池都高很多。用於汽車可以以更小的體積和重量,提供更長時間的續航。

  但是,氫燃料電池也存在問題:

  一是價格,氫燃料電池的核心零件是質子交換膜和鉑催化劑,都是非常昂貴的材料,用在不計成本的航天可以,用在汽車上昂貴的價格讓氫燃料電池普及困難,即使到2015年,豐田也只敢說整車5萬美元,30多萬人民幣。而目前的價格是150萬到200萬人民幣,遠遠高於燃油車和鋰電池的電動車;

  二是燃料的來源和儲存,氫燃料電池需要氫氣,氫氣本身並沒有產業鏈支撐,製造,運輸,儲存,加注都極不方便,成本又很高,危險還很大,相比燃油車和鋰電池車成熟度太低。

  從用戶體驗角度,氫燃料電池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給力哥諷刺氫燃料電池為「傻瓜電池」,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二)鋅空氣電池

  鋅空氣電池的歷史也很悠久,可以追溯到1878年。鋅空氣電池更加類似我們所實用的乾電池,實際上在很多領域,鋅空氣電池也在替代乾電池。

查看原圖
  鋅空氣電池的能量密度較高,可以達到每公斤0.3千瓦時,比鋰電池高一,並且價錢便宜,鋅材料比鋰便宜的多。

  但是鋅空氣電池也有兩個問題:

  首先功率密度低,使用鋅空氣電池的電動車的雖然續航里程不遜色於鋰電池電動車,但是加速、爬坡性能都很糟糕,實用性不佳;

  其次產業鏈不匹配,鋅空氣電池和氫燃料電池類似,也需要更換材料,鋅空氣電池需要把氧化鋅更換為金屬鋅,這就需要從發電廠,到電解鋅工廠,鋅電池製造廠,到汽車換電池站等一系列的產業鏈配套。這些都要從頭開始,同樣遠不如鋰電池成熟,要實用化也需要走很長的路。

  (三)飛輪電池

  飛輪電池是最近幾十年才發展出來的新型電池,它不是傳統的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化學電池,而是內部有一個高速旋轉的飛輪,靠飛輪動能儲存能量的電池。

查看原圖
  飛輪電池沒有化學物質,不存在爆炸燃燒之類的安全性問題,也不怕溫度變化,環境惡劣,循環壽命非常長。更可貴的是飛輪電池有極高的功率密度,達到5-10KW/kg,遠高於其他類型的電池,儘管能量密度和鋰電池差不多,但是高功率密度可以帶來極好的汽車加速性能,在能量回收的時候,也就可以承受更大的功率。

  在保時捷918的概念車上,副駕駛位置就是一個飛輪儲能系統飛輪電池唯一的缺點就是貴,技術上,性能指標上,安全性上,飛輪電池都很適合汽車使用,但是高昂的價格注定它只可能出現在豪華車或者超跑上,而不能進入大眾用汽車。

  (四)鋰電池

  鋰電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年代,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電池。

查看原圖
  汽車用的動力鋰電池,其實也分好幾類,特斯拉最新用的松下電池已經是三元鋰電池了,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比較均衡,是中庸之選。

  特斯拉的優勢是,用軟件的辦法,解決了充放電過程中的安全性問題。使得本來不偏重安全的三元鋰電池可以應用於汽車。

  但是特斯拉的電源管理技術解決不了穿刺問題,只能靠加強電池包的保護來解決,遇到極端碰撞,強大的衝擊力擊破電池包的保護,特斯拉依然會起火爆炸,只是高強度的保護給了車主逃生的時間。

  磷酸鐵鋰(也就是比亞迪所謂的鐵電池)是應用比較廣泛的電池,它的優勢是安全性相對比較好,儘管也有事故,但是相對其他鋰電池已經是最好的了。它的功率密度比較好,可以大倍率放電,有不錯的加速性能。在循環壽命方面磷酸鐵鋰也有優勢,長期使用成本相對較低。

  磷酸鐵鋰的缺點是能量密度相對較低,同樣重量續航里程沒有優勢。此外,低溫性能比較差,冷天電量會損失很多。

  綜合看,磷酸鐵鋰還是被一致看好的動力電池。

  錳酸鋰電池,日本企業用的很多,優點是低溫性能比較好,低溫電量損失沒有磷酸鐵鋰那麼嚴重,價格也便宜,安全性不如磷酸鐵鋰,但是還不錯。但是材料本身不太穩定,容易產生氣體。

  車云小結:

  從目前的技術看,氫燃料電池、鋅空氣電池都需要新建一個產業鏈來支撐,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大量的投資,而且兩者都有弱點,競爭力很弱,很長一段時間不會有什麼希望。

  飛輪電池性能優異,但是價格昂貴,如果能找到大幅度降低成本的辦法,飛輪電池是最適合電動車的,可惜目前還沒有找到的跡象。這就決定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飛輪電池只能出現在一些超高價的豪華車和超跑上。

  鋰電池從發明以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化的擴充,每年都有小幅度的降價和容量提升。

  特斯拉在2012年以後火爆,並不是特斯拉的技術領先多少,日本在2005年就開發出來了性能比特斯拉Model S更優異的Eliica,但是當時鋰電池的高昂價格注定這個產品只是試驗品。

  比亞迪正在開發性能不遜色於特斯拉Model S的E9,而做為電動車和燃油車過度的插電混合動力車,比亞迪秦馬上上市,寶馬混合動力的i3、i8都要上市,保時捷918也已經預訂。這背後就是2013年鋰電池的價格已經降低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

  未來幾年,隨著鋰電池價格的進一步下降和容量的進一步提升,電動車、插電混合動力車會越來越便宜,性能越來越好,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進程才剛剛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10

谷歌想用Android統治全世界?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496

  發佈售價低於100美元的入門級Android One,Android L亮相,展示Android Wear智能手錶系統;發佈車載系統Android Auto,推出Android TV應用程序,推出Google Fit健康管理平台,同時還更新了Chromecast電視棒和Chromebook。​

  谷歌通過這些新品的佈局,已經開始將Android系統從手機延展到電視、可穿戴設備、汽車等其他智能終端平台,並試圖構建一個無縫對接的互聯互通平台。​

  對比6月初在同一場合舉行的蘋果WWDC,蘋果發佈了OS X 10.10 Yosemite(優勝美地)和新系統iOS 8,推出了Heathkit和Homekit佈局可穿戴和智能家居兩個熱門領域。蘋果和谷歌在未來戰略上的思路異曲同工:​

  一是Android和iOS手機平台格局初定,谷歌和蘋果接下來要搶灘可穿戴、智能家居、汽車、家庭娛樂終端等市場;​

  二是可穿戴、智能家居領域最初是創業公司探索,沒有統一標準導致難成大氣候,蘋果和谷歌都希望通過手機系統的延伸終結這一散亂局面,谷歌和蘋果都希望承擔此重任;​

  三是多設備的協同已成趨勢,智能終端之間互聯互通。iOS 8可以和OS X Yosemite無縫對接,手機電話可以通過Mac接打。谷歌則是加強Chrome OS與Android之間的聯繫,最終實現Android應用在Chromebook上的原生運行。​

  Android的野心:無處不在​

  會上,谷歌公佈了Android的最新成績:Android用戶月活躍用戶超過10億;上一季度Android智能手機出貨量達3.15億。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中,採用Android系統的平板電腦佔62%。Android系統應用安裝量環比增長236%,93%用戶在使用Google Play最新版本。​

  谷歌並不滿足於這一成績,而是希望Android進一步統治全世界的可以稱得上智能終端的產品,但各個產品的「使命」有所不同。​

  一是用谷歌Android One平台啟動手機用戶的下一個十億增長。2011年,手機廠商諾基亞也曾啟動過「下一個十億」戰略,諾基亞採用的是低配
功能機戰略。谷歌則採用了高配置低售價智能手機Android One平台,售價低於100美元。這一平台屬於類似芯片廠商高通的「參考設計」理念,通過系統集成,手機廠商很容易進行手機裝配出貨。​

  二是通過Android「L」統一谷歌內部系統平台,解決碎片化問題。該部門負責人表示,Android L是「Android歷史上最大的更新。」該系統採用「材料設計」的全新設計語言,將統一包括手機、平板、筆記本以及網頁端設計風格。​

  據Chrome負責人介紹,每天至少有3億活躍用戶使用移動版Chrome。「L」這一改變也出現在移動瀏覽器端,全新移動網頁端同樣使用「材料設計」設計語言,並且動畫看起來就像原生應用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和蘋果在系統界面互相借鑑,「L」熊通知在鎖屏界面排列顯示,類似iOS,每條通知都以條狀方式羅列顯示,不再隱藏於下拉菜單中,用戶可滑動或雙擊直接快速進入相關應用。Android L今天可提供給開發者下載,正式版本將於秋季推出。​

  三是正式把Android系統延伸到可穿戴設備、汽車、家庭領域,Android版圖擴張的野心昭然若揭。谷歌正式發佈智能手錶Android Wear,智能汽車平台Android Auto和電視系統Android TV,更新了的Chromecast電視棒和Chromebook。​

  「OK,Google」​

  在可穿戴設備領域中,谷歌最初推出的是谷歌Glass,此次大會上,谷歌並沒有沿著眼鏡的思路推出新一代產品,二是著重發佈為開發者打造的Android Wear智能手錶系統,其指令是「OK,Google」。​

  谷歌希望,「在一個多屏世界,智能手錶將成為你的鑰匙,以及手機與身體連接的橋樑。」展LG G Watch作為會上演示樣機,展現了手機與手錶無縫對接和實時交互。用戶可以通過手錶告訴手機定製提醒,同時,手錶上忽略一個通知時,該通知在手機上自動消失;通過手錶進行搜索,搜索結果也會顯示在手機上。​

  對於開發者而言,Android Wear的SDK主要包括建立UI和控制傳感器、語音指示等,使得開發者寫的程序可以直接應用在手錶上。​

  比起之前,智能手錶廠商多半是將手機應用簡化移植到智能手錶應用上,Android Wear的SDK有望更優化智能手錶上的體驗。​

  在大廠商的支持上,谷歌已經籠絡了此次幫助其做Demo演示的LG,三星也表示將推出搭載AW的智能手錶Gear Live。堪稱最美智能手錶的Moto 360,具有圓形表盤更接近手錶的質感,將於今夏正式開賣。​

  同蘋果一樣,谷歌也在佈局可穿戴設備的健康領域。蘋果在WWDC大會上發佈HealthKit健康數據平台後,谷歌在今年大會上推出Google Fit健康服務平台,為個人打造個性化的健康數據(數據標準化和開放接口),部分支持Android Ware設備包含計步器和心率監測功能。​

  車載應用成競爭重頭戲​

  車載應用從今年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紅遍各大展會,蘋果和谷歌各自跑馬圈地,圍繞iOS和Android形成智能汽車兩大陣營。接下來幾年,車載應用無疑成為競爭重頭戲。​

  今年1月,谷歌聯合奧迪、通用、本田、現代及顯卡公司Nvidia共同組建「開放汽車聯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旨在「加快」汽車行業的創新。​

  在當時,谷歌一位負責人表達了多設備無縫銜接的設想,汽車則是實現與其他設備的無縫連接的最後一個終端。​

  目前來看,似乎蘋果更快人一步。2013年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蘋果公佈了「iOS in the Car」項目,2014年3月,在日內瓦車展上,更名為CarPlay的車載系統正式亮相。法拉利、梅賽德斯-奔馳以及沃爾沃三家公司的汽車將向用戶首次展示CarPlay。​

  未來還有寶馬、福特、通用、本田、現代、豐田等合作夥伴支持。​

  谷歌此次發佈的Android Auto車載中心和蘋果Carplay功能基本相同。比如支持與車內的方向盤按鈕和儀表盤數據進行連接,有導航、通話、音樂等功能。內置谷歌自家的Google語音和Google地圖服務。​

  目前,Android Auto在全球擁有40家新合作夥伴,包括菲亞特、奧迪、瑪莎拉蒂等25家汽車廠商,第一批支持Android Auto的汽車將於今年晚些時候上市。​

       本文來源:騰訊科技

       創業問答谷歌要用Android統治世界,可不可能?

       粉絲吐槽

   郭心玉:不會,android只是現在就行的程序。後期會有不同的來代替他。
  
  重啟ing:不能。首先在中國就不可能。谷歌自己基本不做硬件,他做安卓賣的就是系統,是服務。然後在中國它的大部分服務都無法使用,這就決定了在中國的安卓和「殭屍」無異。然而蘋果不一樣,蘋果現在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很多服務都有很好的本地化。比如說,谷歌和蘋果比最大的優勢,就是谷歌的搜索,它手裡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在中國這個優勢就不復存在了。未來,硬件性能過剩的時代,拼的就是服務,谷歌不重返中國就很難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93

記者創業靠譜麼?網易前總編輯們,已經開始統治創業圈!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7/144775.html

中國的門戶網站一向是創業者的輸出地,但是沒有一家公司像網易這樣貢獻了如此多的成功者,更不可思議的是,這群創業者幾乎全部是做內容出身。

曾經2012年,網易某副總裁傳出離職風聲,就在此前一週,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李甬剛離職。有消息稱,網易CEO丁磊曾向李甬無條件贈送價值100萬元的網易股票,作為答謝他為網易公司付出的努力,甚至曾開出准許網易門戶事業部提前分拆、管理層獲15%股份等條件,依舊未能挽住李甬的心。

而此次網易總編輯趙瑩的離職,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儘管丁磊誠摯送別前部員離去,儘管趙瑩聲稱自己離職是因「未打算在北京長住,選擇重新規劃未來」,但此次的離職不禁讓人聯想到曾經出走的網易「十三羅漢」。(均為網易前員工,多為編輯,後創業成功)。這一次的出走究竟代表了什麼?

哦,又是網易

「反正丁磊一直有點不爽啦,」網易曾經的一名僱員爆料,「他一直覺得做內容的人怎麼可能搞出一個好產品?」

不妨按時間梳理一下近幾年從網易中高層離職的創業者:前網易門戶副總編輯、現雪球財經的創始人方三文;前網易門戶總編輯、現陌陌科技的創始人唐岩;前網易門戶副總編輯、現春雨科技的創始人張銳;前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現教育社區粉筆網創始人李甬;前網易科技主編、正在粉筆網與李甬一同奮鬥的帥科;前網易圖片產品總監、現自主創建旅行照片分享網站的郭子威;還有要在「熟人生活社交」領域創業的曾理團隊。

他們大多數人的創業項目現在看來還不錯—雪球財經已經是美股資訊第一門戶;陌陌和春雨發展勢頭強勁。在微博上,生命科學專業網站丁香園CEO馮大輝這樣調侃:「丁磊先生才是真的創業導師。」

當記者們開始創業

互聯網圈有個著名的段子:如果你想知道互聯網泡沫有多大,就看身邊有多少記者去創業。

這句話雖然更多時候被當成了笑話,但背後卻是業界對媒體特質創業者的不信任。有太多案例證明,那些善於「紙上談兵」、缺乏技術背景的內容生產者並不是合格的創業者。而網易創業幫的存在和崛起正在刷新這種認識。

從網易系創業者的個人職場經歷往下挖,可以發現這些人的一個特質:他們幾乎都有過在傳統媒體做編輯記者的經歷,即便去了網易,也多是負責內容部門。李學凌曾是《程序員》雜誌主編;方三文在《南方週末》做過頭版編輯新聞部副主任;張銳曾擔任《京華時報》新聞部主任;郭子威曾是《電腦商情報》編輯;李甬曾擔任《環球企業家》執行主編等等。

並不是已進入互聯網公司,你就開始擁有互聯網思維,或者說不能用某種思維給創業者來定性。產品經理的出身多種多樣,但優秀的標準只有一個:能不能做出好產品。

而「記者」和產品經理還存在某種有機聯繫。做內容,尤其是跟新聞接觸多了,看世界的方式會不一樣,更敏銳,更貼合人性。這是純粹的工程師無法相比的。

比如做內容出身的唐岩創立的陌生交友工具陌陌已經獲得了超過一億用戶數,這一切歸結於唐岩對人性的敏銳把握也不為過。

從網易帶走的都成功了

對於這些從網易跳出來的編輯們來說,網易是一個讓他們「愛恨交加」的地方。也是他們創業征途中的重要跳板。網易不僅帶給他們最初的「互聯網產品思維」,也給這些創業者貢獻了最為重要的人力資源--技術工程師。

比如多玩網賴以上市的基礎在於一款語音聊天產品YY,而早期YY部分核心開發人員來自網易POPO。

不過,作為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公司,網易帶給創業者最重要的還是--創業文化。這種文化傳承事實上從李學凌時代就開始了。任何時候,身邊的人總是最好的榜樣。

唐岩創立陌陌時的判斷在於:同城聊天室的火爆證明了中國人交友的「剛性需求」,但中國人比較內向,不會主動對陌生人打招呼,需要一個工具作為載體,而LBS(基於位置的服務)的出現,又使得虛擬交友和現實世界有了對接的方式。

想通了這些,唐岩毫不猶豫選擇辭職創業。那時他剛剛升職為網易門戶的總編輯,他甚至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年終獎。然後,陌陌誕生了,再然後,陌陌爆發了。

大公司病

作為一個「大公司」,網易本身當然也有問題,這些問題多多少少成為這些人離職創業的原因。

無論從做微博、還是做正版視頻,網易的內容產品總是要慢於其他門戶。原因在於丁磊手握一棵搖錢樹--在線遊戲,從2012年Q2的財報中可以看出,遊戲收入佔網易總收入的九成,門戶部門廣告收入佔總收入一成不到,這個比例已經多年未變。這也造成了網易內部遊戲部門的勢大,門戶部門得不到太多的重視。

「做內容的人腦子活泛,看的想的多了,自然容易對現有狀況不滿。新浪微博的火爆可以說是門戶的一個拐點,任何一個牛逼的稿子、策劃出來了還要拿到新浪微博上推一推,在內部我們本來就沒什麼地位,現在做出來一個東西還要在別的平台上推廣,我們心裡很沒成就感。」前網易員工說到。

網易抄你,怎麼辦

互聯網創業圈很火的一篇文章叫做《騰訊抄你怎麼辦》,作者是從網易離職的郭子威。文章從各個方面剖析大公司推進一個產品的思路和短板。雖說主要目的是寫給創業者,打破他們對大公司的恐懼,但很多內容或多或少都會借鑑他此前在網易的工作經驗。

文中他做了一個總結:「做產品,鮮有一夜暴富,尤其UGC(用戶分享內容),口碑帶動增長才是最穩健的方法。道理固然大路貨,KPI壓力下卻容易急於求成。母體供血一旦大量摻水,相當於修煉邪道武功,起步快而後力不濟,很快會觸碰到天花板。」

KPI,意為關鍵績效指標法。把績效的評估簡化為幾個關鍵指標的考核,這意味著,在大公司內,你的產品如果不是戰略級的項目,來自考評的壓力會要麼影響產品,要麼折磨產品負責人。

而在這篇文章的開頭,郭子威用另一種方式說明了他離職網易的原因:「年初跟VC談天使融資的時候,對方大統領換了一個問法:如果網易抄你怎麼辦?我很吃驚地回答,如果留在網易就能把這個項目做出來,我還創什麼業?」

i美股主編、曾供職於網易門戶的梁劍,分析了李學凌團隊開發的YY得以超越網易遊戲即時聊天工具的關鍵因素。在MSN尚未佔領中國辦公即時聊天市場的時候,網易POPO曾依靠免費手機短信火爆過,但POPO在網易內部叫「POPO組」,長期都是非常不起眼的小團隊。讓這小團隊去和貢獻公司九成利潤的遊戲部門談對後者有重大衝擊的項目,完全不現實。所以一直到YY初現威力,網易才推出遊戲即時通訊工具。

編後語:無論趙瑩此次離職將去向何方,小內認為以網易為代表的傳統門戶網站都應該對自己的人才機制進行深刻反思。或許曾經2012年網易副總裁楊斌離職後,網易內部員工總結的離職原因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思考。內容如下:

1.在四個門戶中,我個人覺得網易的人氣質特殊,說虛點,這和網易新聞的自由、活躍、勇敢、有擔當的氣質是一脈相承的。在網易門戶歷練了幾年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所影響。

2.網易門戶離職創業成功先例較多,早的有李學凌,近的有方三文、唐岩、張銳以及喻華峰。這個示範效應太大了。

3.大環境影響。一方面是市場機會多,可做的事情多,而且資本市場對網易創業的人整體認可程度較高,融資順利。另外一方面,用戶獲取資訊的方式在變化,曾經作為新媒體的門戶也逐漸成為了舊的媒體形態。在中國,媒體人終究都面臨轉型的問題,所以,現在也是好時候。

4.之所以選擇離職創業,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對任何人都一樣:創業本來就享受是小鍋小灶的自由和樂趣,要是還在大公司內孵化,那多沒意思,還不如繼續打工啊。何況,這幾個人融資都順利了!

附上網易前員工創業不完全名單:

2013年出現的創業代表們:

李明順,好貸網聯合創始人及總裁。曾擔任網易新聞中心主任。

陳萌滄,飯本聯合創始人及CEO,此前曾擔任網易門戶副總編輯。其合夥人曾理、陳子宇也都來自網易。

程李,車云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汽車中心總監、銷售二部總經理等。

萬春,公平價創始人,大學畢業後就加入網易而後開始創業。

潘偉,買房吧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網易天津房產工作。

李好宇,多知網創始人及CEO。此前曾在網易科技頻道工作。

謝廷寶,成都餘香創始人、CEO、遊戲製作人。此前曾擔任網易主程兼運營負責人。

周健睿,北京戰歌世紀 CEO,戰歌online出品人。此前曾在網易上海工作。

勾新雨,私人醫生網的創始人,曾在網易財經頻道工作。

2013年以前部分創業者代表:

李學凌,多玩遊戲網 (YY)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總編輯。

詹鐘暉(叮噹),廣州簡悅(Ejoy)創始人,曾擔任網易COO;簡悅的聯合創始人吳云洋(云風)也來自網易。

關國光,快錢創始人,曾擔任網易高級副總裁。

周娟,56(我樂網)創始人,網易早期核心員工,曾負責產品、技術部門。

李甬,猿題庫/ 粉筆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總編輯;該公司核心高管李鑫、郭常圳、帥科都來自網易。

喻華峰,本來生活網聯合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裁。

楊斌,Facishare紛享科技總裁,曾擔任網易副總裁。

方三文,雪球財經(i美股)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輯;雪球的聯合創始人梁劍也來自網易。

唐岩,陌陌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陌陌的聯合創始人雷小亮、李志威都來自網易。

張銳,春雨掌上醫生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春雨聯合創始人曾柏毅也來自網易。

徐宥箴,多益網絡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夢幻西遊》主策劃。

魏劍鴻,擎天柱科技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在線遊戲事業部副總經理。

黃鏵,廣州狼騎網絡創始人,曾擔任《大話西遊1&2》主策劃。

胡琛,團800創始人,曾擔任網易有道市場總監。

丁秀洪,云辰科技(大可樂手機)創始人,曾擔任網易副總編輯。

馬云,媽媽說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無線事業部負責人。

郭子威(純銀),蟬遊記、旅行推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相冊產品總監。

張立波,八界網、基金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房產頻道主編。

林建邦,Playlithium創始人,曾擔任網易企業發展部總監。

羅尉源,掌控網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無線遊戲部門工作。

葉睿智,幾分鐘網創始人,曾在網易杭州研究院工作。

陳聞,寶貝全計劃創始人,曾在網易銷售部門工作。

白冠翔,掌中購聯合創始人,曾在網易《魔獸世界》項目組。

劉陽,親貝網、童樂奇創始人,曾在網易科技頻道工作。

劉偉,PingWest聯合創始人,曾擔任網易科技頻道主編。

徐虎,騎擺客(700Bike)創始人,曾在網易UGC中心工作。


文章系【互聯網圈內事】編輯,綜合《財經天下》部分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號:quanneish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37

讀書劄記150316未竟的帝國:帝國的擴張與統治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1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316%e6%9c%aa%e7%ab%9f%e7%9a%84%e5%b8%9d%e5%9c%8b%ef%bc%9a%e5%b8%9d%e5%9c%8b%e7%9a%84%e6%93%b4%e5%bc%b5%e8%88%87%e7%b5%b1%e6%b2%bb/

讀書劄記150316

未竟的帝國:帝國的擴張與統治

掌門執筆

 

《未竟的帝國Unfinished Empire: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2012)  John Darwin

作者是牛津歷史學教授,專長帝國史和全球史, 其世界史名著《帖木兒之後》獲得沃爾夫森歷史著作獎. 本書史識卓越,依在下淺見,尤在《帝國》一書之上. 第五章“統治方法”和第十一章“結束帝國”更是全書菁華所寄.

 

本書內容極其充實,從帝國如何蘊釀構思, 依次為與在地國之接觸、占領、殖民、統治; 其間戰爭叛亂、交通商貿、文化傳播諸事態; 與及往後如何努力維繫,最終如何難免殞落….. 編排別出心思,嚴謹有序,功架十足.

 

本篇劄記擷取書中有關“帝國擴張”和“統治方法”的三兩史識要領,用為分享.

〈帝國擴張的機遇〉

與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北歐的荷蘭相比較, 英國的遠洋擴張運動,無論在地理、政治、經貿條件和機遇上面都大為不如.***

 

首先是地理條件, 主宰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流」依順時針方面循環,乃是無上的“命運”. 西葡兩國佔據“地利”,乘洋流從南圈前往美洲是順風順水. 西國的抵達點是加勒比海和墨西哥,前者適宜種植,後者富有金銀. 葡國的巴西也是富饒之地.

反之,英國如從南圈行進則要經過西葡外海,當然不被容許(其時未有皇家海軍.);如從北圈強行則是風水倒逆,事倍功半. 更不幸者,抵達點是新英格蘭和加拿大苦寒之地,沒有金銀, 只會凍僵,不會發達. 英國的命運著實不佳.

 

其次政治方面,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是強大國家, 哈布斯堡王室權勢傾歐陸; 而葡萄牙則有偉大前輩“航海者亨利王子”打下遠洋航海基礎, 兩國遂能捷足先登. 反觀英國,都鐸Tudor王朝經數代費力打穩國內根基, 明君伊利沙伯一世1588年擊滅來犯的西班牙 “無敵艦隊”, 才確保了國脈.  1600年女王頒下東印度公司特許狀, 英國正式踏出遠洋發展的第一步,比西葡足足晚了一百年.

 

其三是經貿方面, 十六世紀之初英國窮得只懂養羊,只能出口羊毛, 後來從荷蘭輸入技術,才懂生產毛織品, 此外沒有甚麼出口產品. 由於大航海時代去的多是熱帶地方,毛織品對該等地方沒有價值, 所以英國欠缺進行遠洋貿易的條件.

 

綜合上述狀況, 東印起步之前數十年,英國在海外沒本事搞大動作, 最合適的謀財之道就是刼掠西班牙的返航寶船.*** 因為西船到美洲是從南圈去,自北圈返, 歸途正好經過英國外海,這時倒是英國佔有“地利” 了.

結論:大英帝國是在比競爭對手惡劣的條件下起步的, 其擴張初期非常吃力,只能當海盜. 她後來成就輝煌事業靠的純粹是人材, 所有本領都是在擴張過程中學習得來的. 或許 “學習和創造能力”就是 “人材”的定義.

 

〈擴張的動力〉

由於王室勢力薄弱, 大英帝國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出自民間創業家之手,**** 這與之前的所有帝國大相徑庭. 帝國之所以人材鼎盛,免於官僚主義僵化,此其要害.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602年在北美成功創立的首個殖民地詹姆斯鎮Jamestown, 其開發人維吉尼亞公司是間純粹商業運作的機構. 該公司斥巨資包辦越洋屯墾團,在英國招募移民, 提供運輸手段和資本設備,甚至武裝保護.*** 移民身份是契約工, 到埗後只要為公司當開荒牛若幹年,約滿就恢復自由, 並可從公司分得土地,以安身立命 .根據英王給予的特許狀,開墾的土地是公司的財產, 但整個殖民地是國家屬土,受國家保護,因而往後必須繳付稅項. 國家有權委任行政長官,派駐軍隊,並握有司法和外交權.

另一個典型的事例是1901年成立的羅德西亞Rhodesia殖民地, 由風險資本家Cecil Rohdes斥資征服佔領,再讓渡給國家. (註:詳情可參閱拙文《馬克泌機槍的威力》.)

所有這些殖民冒險,包括成就最大的東印度公司皇家非洲公司, 背後都有倫敦的金主出資才得以遂行,而且開展之初,一律是投機性質的商業手法.****

 

審視全盤生意,英王“冷手執個熱煎堆”, 零成本而開疆闢土,自然最為上算. 而冒險家—財團組合之所以甘心事成之後將土地奉獻給國王,當然也有一番務實的考量. 究其原因有四端

A“樹大好遮蔭”,國家的庇護體現於外交方面.(在極端情況下或許為軍事援助.) 根據當時歐洲的國際政治習俗,領土主張必須得到國家承認才算數.*** 某成功建立的殖民點如得不到母國政府的背書,便很容易為別國的“行家”所吃掉.

B向國王取得「特許狀」即是獲得獨佔權,可以免於被本國行家侵犯權益.

C殖民點遠隔重洋, 根據特許狀授權,公司才能對移居者和負責管理的職員(即廣義上的海外員工)享有司法管轄權. 這在性質上是一種「治外法權」, 保障了公司的終極權益,即該殖民點本身,不會被屬下員工所刦持.***

D對漂洋過海的移居者來說,沒有國家法制的保証,便很容易被“賣豬仔”,淪為奴隸;或者約滿之後,沒法取得應有的土地,因而不敢參與殖民計劃. 所以,合乎國法是公司能夠招募足量人手的先決條件.****

 

〈統治的方法〉

1913年版圖最大的時刻, 英帝國統治一百多個互不統屬的政治單位(尚且不計印度約六百個土邦.), 涵蓋了幾乎所有人類族群.*** 除在印度施行複雜及獨特的治理法外, 帝國共有三種主流統治方式:

A自治

最難統治且讓倫敦最頭疼的是白人移居地,如北美和澳紐. 他們自視為盎格魯–薩克遜人,其自由人身份與國內人民等同. 自治領使用母國的建制,行代議政制, 居民有普選權; 擁有民兵和先進武器; 在母國有人脈渠道,知悉虛實, 與母國發生衝突的時候甚至會獲得某些國內的聲援.

 

由於地域相距極遙遠, 倫敦除了派遣行政長官和少數高級官員之外, 其公務員系統很早就本地化, 並且向本土議會而非倫敦方面負責, 這就是「問責制政府」的發端.*****

 

B直接統治

成熟的 “直接統治” 是在維多利亞女王兼併印度之後發展出來的,其最大成就是「印度文官系統」,***** 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和新架坡施行的同一套架構就是從印度移植過來的.

 

直接統治的特色是從倫敦派來 「總督Viceroy」 和高級文官, 控制本土化的公務員系統. 而以本土菁英階層組成的「立法局」和「行政局」輔助統治. 立法局非由直選產生, 官守議員與非官守議員席位平衡,初期俱由總督委任. 行政局則是政策諮詢機構,總督有壟斷權力. 倫敦緊握權柄, 因而並非自治.

 

後來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改為民選, 由於印度社會呈現多元的蜂窩狀結構, 民選議員不是由人民直接選出, 而是由不同階級、職業、宗教和族群選出, 這就是「功能組別」的發端.****

施行直接統治的先決條件是龐大的英語菁英階層,*** 此點絕非一蹴可就.

 

C間接統治

出乎意料地, 成熟的間接統治晚出於直接統治, 那是強而有力的尼日利亞總督(1912-19) 盧吉Frederick Lugard從實踐得出的訂策. 盧吉出身行伍, 行政能力超群,曾任香港總督(1907-12).( 註:在任期間建立了香港大學.)

間接統治是 “國際託管統治”的要術, 其設計主旨是防止傳統社會瓦解, 以最低成本維持戰略位置的掌控權, 而非對該地作最有效的經濟榨取.****

 

盧吉作總督之時,南北尼日利亞剛合併, 北尼為內陸新闢之地,缺乏英語菁英階層. 盧吉力拒 南尼菁英階層將北尼南部化的訴求, 主張扶植當地強大的土司,而英國則以武力箝制之, 成為一個 王座背後的低語者”, 永不現身於臺前. 這種做法免去處理在地政治的龐大成本, 如有變局,換掉傀儡即可過關. ( 反正地方上面有太多人想當傀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34

Musical.ly:你知道統治美國音樂視頻社交領域的是一家中國公司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3/156839.shtml

Musical.ly:你知道統治美國音樂視頻社交領域的是一家中國公司嗎?
陽陸育陽陸育

Musical.ly:你知道統治美國音樂視頻社交領域的是一家中國公司嗎?

Musical.ly是一個有自己的態度的社區,陽陸育說,他們看重“情感、態度和共鳴”。

文|陽陸育

在美國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青少年中,Musical.ly是當之無愧的最紅主流社交App之一,用戶通過上傳自己的音樂錄影表演在平臺上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

Musical.ly用戶稱他們自己為“Muser”。Musical.ly註冊用戶目前已超過8000萬。

一年多時間,這個平臺上已經產生了粉絲數量超過1000萬的超級用戶Baby Ariel,和在Muscial.ly發布個人單曲後迅速登上美國榜單第5名、粉絲參與度超過賈斯丁·比伯的Jacob Sartorius等美國青少年中的超級明星。

你知道這樣的成績是由一個純中國創始團隊在兩年之內在與美國太平洋之隔的上海創造出來的嗎?此處應有掌聲!

Musical.ly聯合創始人、聯合CEO陽陸育說,“想要抓住一個社區的話,這個社區必須是有態度的。”

別再抱怨你有文化障礙、市場進入障礙了,看看Musical.ly,進攻的可是中美文化差異最高的流行文化市場。

先來看看領投了Musical.ly兩輪融資的投資人是如何解讀這家公司:

GGV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Hans童士豪說,“最聰明的創業者是向用戶學習,找到他們需要什麽。現在有很多人說要向喬布斯學習,定義用戶的需要。這其實並不可行,因為大部分人成為不了喬布斯。他們應該在用戶身上多花功夫,了解用戶的需要。”

“中國的互聯網經驗如果能夠吸引到國際化人才,能夠抓住機會,一定能成就下一個Facebook或者 snapchat。 如何你的團隊能結合中美兩地的優勢,一定能做的比別人快、比別人大。”

Musical.ly聯合創始人Louis陽陸育剛開始在視頻社區領域創業的時候,嘗試的第一個項目並不是musical.ly。在與早期用戶的溝通中,他發現視頻上傳App增長用戶時遇到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用戶在制作自己的視頻時會遇到很大障礙。

即便是對於像插花達人、藝術達人等早期用戶來說,想要拍好一段有趣、好看又想要分享的視頻其實也沒那麽簡單。很多用戶說,他們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對著手機鏡頭,他們該說什麽?畫面應該怎麽拍?聲音怎麽辦?

怎樣才能讓上傳視頻這件事對用戶來說變得有趣呢?

陽陸育說,只有用戶在使用一個App時沒有障礙,這個產品才能夠吸引到最多的用戶。沒有門檻、上手就能使用是建立一個社區的關鍵。

Musical.ly的應用場景對用戶來說非常輕松,選擇一首喜歡的歌曲,配著音頻進行表演和創造,然後上傳。這個過程對用戶來說很簡單,但是非常有趣。用戶輕輕松松就會喜歡上拍自己的視頻,並且有分享給朋友看的沖動,還會喜歡看其他用戶創作的有趣視頻。社區,就是這樣在無形之中建立起來的。

Musical.ly是一個有自己的態度的社區,陽陸育說,他們看重“情感、態度和共鳴”。

Musical.ly社區曾發起過一個活動,#dontJudgeMe(別對我評頭論足),鼓勵用戶珍視自己是獨立個性的個體,建立自信。陽陸育說,Musical.ly的社區有三個信條:

Forever Young(永遠年輕)

Everybody Is Beautiful(所有人都是美的)

Be Creative & Positive(擁有創造力、態度積極)

想要抓住社區的用戶,這個社區必須是有態度的。因為年輕人尋求歸屬感,尋求一種態度。

真正的明星會在社區和平臺中自然的湧現。不幹涉、不限制、讓平臺上的明星自由的成長,讓用戶自然而然的被他們的內容所吸引,是Musical.ly的態度。

而Musical.ly本身也在向用戶學習,社區的作用是促進大家的交流,產生連接。Louis認為要建立一個成功的社區有兩個要素。第一,把人聚攏起來;第二,把人聚攏在流行文化的周圍。

美國當紅流行歌手黴黴Tylor Swift也出現在Musical.ly平臺上

目前Musical.ly的許多社區都是用戶在運營,在美國的許多城市每周都有Musical.ly用戶的聚會,菲律賓的Musical.ly也是用戶在進行運營。

Louis說,一個產品的設計其實是金字塔結構。

Musical.ly對用戶來說首先是視頻和拍攝工具,所以最底層是工具屬性。

第二層是在工具之上通過交流和遊戲功能產生連接,為用戶帶來社交屬性。

產品的最頂層設計則是娛樂和流行文化,具有社區屬性。目前國內把年輕人的文化定義為亞文化,所以Musical.ly的頂層就是流行文化和亞文化屬性。

Musical.ly接下來在前進方向中將加入越來越多的幫助用戶進行互動的玩法。本周Musical.ly會加入新功能Party,讓一群人可以通過Musical.ly來聚會。Musical.ly本周在洛杉磯將發布新產品Live.ly,讓人們之間的各種交流和溝通變得更加實時。

Louis對Musical.ly的期望是Musical.ly不僅要占領美國市場,還要打入全球,打入歐洲,並且一定要回到中國

資深工程師出身的Louis還提到了Musical.ly目前面臨的主要技術挑戰,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小編提醒,也是Musical.ly目前招人的方向哦,工程師小夥伴們可以關註了

1. 很多問題在公司規模比較小的時候很容易解決,但是當用戶量迅速增長,是否能夠像Facebook臉書一樣構建一個世界級的工程架構就變得十分重要。Musical.ly目前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支持10億用戶數量級的平臺以應對用戶的高速增長和自動化。

2. 大數據和算法最終決定了廣告變現,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社區變得越來越大了之後,公司本身需要對社區結構有基本的洞悉。創業公司需要通過規則的設計、算法的設計保證社區的生態和結構,才能夠準確管理點贊數和分享數等在內的社區資產和搭建一個橄欖形的社區。橄欖形的社區是非常穩定的結構,意味著社區平臺的中間層有大量活躍用戶,並且他們在平臺上都能得到足夠多的成就感。

3. 圖像和視覺處理。如何讓視覺做的更加有技術含量,提高各種識別能力,豐富特效。特效非常受青少年用戶歡迎。Musical.ly以後也一定會在VR方面有所作為。

Musical.ly社交軟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668

菲總統痛斥首席法官:若阻礙我反毒品 就宣布軍法統治

據菲律賓世界日報報道,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周二威脅首席法官西仁諾,如果最高法院阻礙他的反非法毒品之戰,他將宣布軍法統治。

杜特爾特在一個步兵營中發表了上述針對西仁諾的講話,他痛斥說,“你是司法部門的中心人物。我是總統。我有在工作,你沒有。沒有法官在街上巡邏。沒有你的法官在抓人。”

他說,“請不要這樣對我,我不是傻瓜。如果繼續阻止我,非要我宣布軍法統治嗎?”

杜特爾特發表講話的前一天,西仁諾曾質問有七個法官涉及非法毒品的指控。西仁諾說,只有高院被授權懲戒司法部門的成員。

杜特爾特警告西仁諾不要制造一場憲法危機,他說,否則“我將命令行政部門的每一個人不承認你。”

杜特爾特說,公開指名那些據稱涉及非法毒品交易的人,是他作為國家總統的責任。

他說,“我從沒有指控任何人,除了讀出他們的名字。它不是一種告發性的說法。它同我作為菲律濱總統的責任是一致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814

美國人在深圳:被微信統治的生活

“我不會說中文,對中國幾乎一無所知。我本以為會把自己弄丟。”本傑明自嘲道。本傑明是美國一家科技雜誌的編輯。

從沒有來過中國,甚至沒有來過亞洲的他,上周只身一人來到深圳。他是來深圳參加一個會議的,主辦方從第二天開始為他們安排翻譯,不過抵達的當晚,本傑明必須自己解決出路問題。

就這樣,本傑明對科技改變生活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不懂外語也能溝通

本傑明拿出iPhone手機,連上國際無線漫遊設備Mifi,這樣就可以上網了。他點開打車軟件Uber,深紅色的背景跳出白色的銅錢形狀的圖標,界面提示他Uber已經自動切換到中國的版本。他才意識到前不久Uber中國和滴滴出行合並了。不過這都不是問題,重要的是,他很快用Uber打到了一輛BYD。

本傑明在蘋果地圖上輸入他從Airbnb上所訂的公寓的位置,輸入的地點很快被自動翻譯成中文。他拿給出租車司機看,司機很快就明白了,於是兩人上路。

抵達公寓後,本傑明就遇見了接待她的女主人。不過女主人只會說非常簡單的英文,當然比本傑明的中文要說得好,但是兩人仍然無法正常對話。這時,萬能的微信發揮了作用。在女主人的指導下,本傑明很快就裝上了微信App。

他打開微信軟件,一個孤單的小人站在月球上,遠遠地凝望地球。看著這個標誌性的畫面,本傑明想到了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處境——這不正是眼前的自己嗎?女主人在微信上輸入了一些他看不懂的漢字,本傑明按住這些遙遠東方的文字,再按一下彈出的翻譯選項,女主人的心意就躍然紙上。本傑明用一串英文字母回複了一些感謝的話,女主人用同樣的方法按下翻譯。彼此不懂對方語言的兩人交流似乎並無障礙。

按照App的方式生活

經過了一晚上的倒時差,本傑明第二天天沒亮就醒來,他的身體似乎仍然陷在美國時間的泥潭里。他現在迫切需要一杯咖啡。竭盡洪荒之力起身,本傑明走出房間,打開蘋果地圖定位功能,搜索附近的星巴克咖啡店。不過星巴克要早上7點才開門。看了看手表,現在才五點半。幸好他通過定位又搜索到隔壁就有一家24小時麥當勞,本傑明走進店里,點了一杯咖啡,結賬時,他用蘋果支付成功付款。

本傑明感嘆道:“這里的零售店都好像是在以一種App的方式運作。它們建立在非常獨特的代碼之上,能夠方便所有人連接並且參與遊戲。商家不管是開店還是服務客人都有一套固定的遊戲規則,而顧客也知道他們在訂餐時候需要按下哪一個確切的按鈕。一切都是那麽井然有序。”

不到12小時,本傑明已經在不和任何人說話的情況下,用手機完成了打車、指路、點餐等多項任務。但是他發現自己還可以完成更加複雜的任務——感謝百度神奇的翻譯App。“這個百度App真的非常神奇,它可以通過圖像識別功能識別一件物品,並把它轉換成各種語言版本的語音。”本傑明介紹道,“比如你拍了一個咖啡杯、一把鑰匙或者一把傘,這個App就會用中文讀出來。”這讓他著實有一種星際迷航里的未來世界好像即將發生的即視感。

本傑明後悔自己沒有能夠來得及去香港機場轉一圈,因為這能夠讓他綁定美國的信用卡,而在內地這個任務沒有辦法實現。“綁定銀行卡之後,我還能用微信做更多事情,比如支付。”本傑明說,“在中國微信支付的支配地位太強大了,幾乎所有的商家,不管是超市、餐館、出租車,就連水果攤和路邊攤也都可以用微信支付。這在美國是連蘋果支付都不敢想的。”

還有一些來到中國幾個月的老外,他們已經習慣於用微信支付來完成一切:訂火車票、買電影票、訂酒店、付水電煤。在深圳居住了三個月的加拿大人勞倫斯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有了微信錢包,你會覺得可以只憑一個QR二維碼走遍整個中國。這太神奇了!”

不過勞倫斯說,微信占據太大主導地位也有負面的影響,“比如你去中國電信買一張電話卡,店家竟然只接受微信支付,不接受現金和信用卡。”勞倫斯猜測這或許是電信為了方便流量監控,“電信甚至取消了預付卡,用現金無法激活賬戶。”

本傑明在深圳待了兩天後也發現,幾乎人人都在被微信左右著:“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微信方便了人與人的交流,但是這種過度的關註也讓人感到不適。只要你一段時間不看微信,就會錯過很多信息,但是你一直盯著看,又會錯過很多與真實的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最後發現在地球的另一端,你好像只是沈浸在了一個虛擬的手機世界里。”

科技能改善生活嗎?

於是他把自己放空,把剛到深圳一家創業公司工作的表哥約出來吃飯,兩人決定不用手機軟件打車。但是站了半小時,發現深圳晚飯的高峰時間,根本沒法用揚招打到車,無奈,本傑明重新打開Uber,直到一輛尼桑司機接受了訂單。

這一晚用Uber打車節省下來的時間,兩人去了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白石洲。“白石洲是一個容易讓人陷進來的地方。看著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服務的形形色色的店鋪,生活在里面就像一個小社會,什麽東西都自給自足。”本傑明說,“在這里,你看到的是30年前的深圳,還是一個漁村的樣子,後來深圳變成了2000萬人口的城市叢林。”

在白石洲的村子里閑逛,本傑明和表哥穿過空中懸著的錯亂的電線,在一戶半掩的門縫中,他們看到了一群光著膀子玩撲克的農民工。煙圈在房間里繚繞著,透過煙雲,里面擺放著六張上下鋪的床。

從白石洲出來,夜幕已落。兩人用大眾點評搜到了奧巴馬肯尼亞的胞弟馬克在深圳開的一家叫“木屋”的燒烤店。馬克娶了一個臺灣太太,在中國做起了連鎖餐飲生意。本傑明點了一份六道菜的套餐,最後在網絡簽到平臺Foresquare上登錄直播,讓全球的小夥伴一起分享他在中國的奇妙經歷。

本傑明想,深圳的主流生活在白石洲的外頭,里面的人有的壓根就沒有這樣的夢想,只想賺點錢早日回家,有的擡頭向外張望,還有的每天穿梭於深圳的優雅寫字樓和白石洲不見陽光的出租屋里。從這里走出去,不難,從這里走到深圳最漂亮的公園和最豪華的住宅也不遠,只是,走出去的不僅是一雙腳,還要有能真正融入深圳主流生活的機遇和能力。

而這一切,科技能改變多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3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