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大豆危机:国际粮商设局中国大豆产业


From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0909/t2569075.htm


 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居民对植物油与蛋白质食品的需求大幅增长。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中国大豆加工 企业数量和加工能力不断增长。与此同时,ADM公司、丰益控股等国际粮商抓住上世纪90年代中国油料市场开放的机会迅速在中国进行扩张。另一方面,长期以 来,我们将大豆视为经济作物而对其重视不够,使得国产大豆面临生产成本偏高、出油率较低、收益较少等诸多劣势。2003年,中国由大豆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 口国,对国际大豆市场的依赖日益增强,为以后的大豆危机埋下伏笔。
2002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大宗商品价格逐步走 高,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以天气影响为由,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作出重大调整,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于是,CBOT大豆价格从 2003年8月时的最低点约540美分/蒲式耳,一路上涨到2004年4月初的约1060美分/蒲式耳,创下近30年来的新高。这一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 格从每吨2300元涨至4400元。此时,中国相关企业由于信息不通畅和缺乏国际贸易经验,片面听信美国公布的虚假研究报告,从而在高价位“抢购”了 800多万吨大豆,折合人民币平均价格约4300元/吨。同期大连期交所的大豆409合约创出4100元的历史纪录。但2004年4月开始,国际大豆价格 开始暴跌,跌幅近50%。
由于原料成本过高,国内大豆加工业一下陷入全行业巨亏的困境。为了减少损失,中国大豆加工企业普遍采取了支付 15-20%的违约金,终止进口合约,以违约的方式来降低损失。但带来的结果是,国际粮商联合起来,禁止向违约的中国企业出口大豆。由于中国大豆加工企业 对国际原料市场的依存度非常高,没有原料意味着企业将关门倒闭,第一次大豆危机全面爆发。面对大豆危机,中国大豆加工企业被迫接受国际粮商的条件,与国际 粮商合资,得到原料大豆,以避免倒闭。
随后,国际粮商以近乎“胁迫”的方式,参股、控股了中国超过70%的大豆压榨产能,一举垄断了中国的大 豆加工业,国内原本就薄弱的大豆产业链被完全割裂。在掌握了全球最大的大豆加工业之后,国际资本在大豆领域彻底建立了完善的大豆产业链条:国际资本利用向 南美农民提供种子、贷款以及垄断南美大豆贸易的方式,实际掌控了南美大豆的资源;再利用中国的大豆加工能力,向中国低价倾销大豆,通过全球运作以寻求利润 的最大化。
自2008年10月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从4200元/吨以上的价位跌到了最低的 2800元/吨。另一方面,2008年中国农民种植大豆的成本上涨了约25%,大豆种植成本普遍在3600元/吨左右。大豆价格远远跌破了农民的生产成 本,导致农民严重惜售。同时,东北大豆加工企业也不愿意入市收购大豆,承担风险,第二次大豆危机爆发。第二次危机在更深层次上说明外资在控制了中国大豆加 工业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摧毁中国本土大豆种植业和加工业,以实现中国大豆产业拉美化的最终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1

外資糧商輿情:糧油操控手之辨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8/1OMDAwMDIyNDg1OQ.html

早在2009年,來自新加坡益海嘉裡就已經啟動了赴港上市的計劃,並在當年7月遞交了申請。但兩年過去,其在中國上市的目標依然遙遙無期。

本報記者獲悉,益海嘉裡並沒有放棄上市計劃,只是更傾向於在國內A股上市,以便為其轉變為一家「中國公司」尋找突破口。

但是,這樣的算盤卻並非容易,尤其是隨著糧價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人將矛頭指向四大外資糧商——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孚。

作為ADM持股的外資企業,益海嘉裡自然無法迴避上述指責,而且由於旗下小包裝食用油品牌「金龍魚」佔據了國內同行業市場第一的份額,益海嘉裡被冠以「外資糧油寡頭」的稱號。

值得注意的是,益海嘉裡正在試圖將其在食用油市場的「成功模式」複製到糧食市場,其所面臨的「操縱糧食價格」的指責越來越多。

「金龍魚」擺尾漲跌潮?

去年年底,面對不斷高漲的糧油價格,國家發改委率先約見了四家食用油龍頭企業,要求四家企業的小包裝食用油4個月內不漲價。益海嘉裡是被「打招呼」的唯一一家外資企業。在過去幾年,食用油的每次漲跌潮中,益海嘉裡的「金龍魚」均游弋其中。

一個例子是,2009年5月中旬,在食用油價格持續低迷之後,金龍魚率先對旗下部分小包裝食用油產品的出廠價格進行上調。

儘管益海嘉裡將此次調價解釋為原料價格上漲所致,但業內人士還是認為,金龍魚是通過提價刺激銷售。

類似的經歷曾多次發生,即使是金龍魚宣佈因成本下降而下調部分產品價格,仍能讓食用油市場掀起波瀾。

一種流傳於市場上的說法是,益海嘉裡旗下的「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佔據國內市場40%-50%的份額,並帶來它在定價方面極大的權力。

金龍魚給記者提供的一份由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所做的2008年食用油品牌市場佔有率的調查報告也顯示,「金龍魚」排名第一,實際佔有率為30.83%。而益海嘉裡的另一品牌「胡姬花」排名第五,佔有率為4.84%。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內食用油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食用油漲價「不是供求和貨源的問題,而是油品被一兩家企業給壟斷了」。

業內人士認為,中糧和益海嘉裡是目前國內食用油最大的兩家企業。一般而言,益海嘉裡相對具有原料優勢,市場敏感度較強,一般會率先發出漲價的訊號。中糧則會在益海嘉裡發佈這類信號後一兩天後做出價格上的反應。在這兩家巨頭做出漲價的舉措後,國內其他企業才蜂擁而上。

「現在食用油這兩家企業做得最大,他們不調價,其他企業也不敢行動。」

麥田裡的觸手

而繼食用油之後,益海嘉裡最近幾年開始在下游小麥粉市場迅速複製金龍魚食用油的成功模式。在很多麵粉加工企業眼裡,去年以來小麥價格一路高歌,益海嘉裡的大規模收購正是誘因之一。

「他們(益海嘉裡)在全國各處收購小麥,需求很大!」去年夏天,一位國內麵粉加工企業的負責人曾告訴記者,麵粉加工利潤薄弱,而為了搶購小麥,益海嘉裡不惜賠錢加工銷售。

這位負責人透露,為了獲取原料,益海嘉裡收購小麥價格一般均高於國內企業。另一方面,目前小麥加工行業利潤薄弱,而為了快速開拓市場,益海嘉裡又將部分產品低於市場價銷售。「他們主要是戰略性投資。」

長 期關注益海嘉裡的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益海先後在山東慶云、武城、嘉祥、滕州等地與當地政府合作投資建立或併購倉儲貿易企業,股權比例通常為益海與當地 政府各佔60%和40%。此外,益海嘉裡還在河北一些地區自建糧食收儲庫。有消息稱,益海嘉裡今年開始直接委託主產區的一些私營糧食收購企業、糧食系統改 制剝離的糧庫等收購主體,代收代儲小麥。

「益海嘉裡試圖在河南、河北、江蘇、安徽、山東等小麥主產區的部分縣市複製油脂及稻穀加工業務向源 頭延伸的成熟運作模式,即設立種業公司,構建從種子研發、良種推廣、訂單種植、訂單收購一條完整鏈條;另一方面,在小麥主產區以股權投資、固定資產投資、 委託當地私營糧食企業等形式構建收儲網絡。」上述關注益海嘉裡業內人士表示。

但益海嘉裡認為「搶麥」是一種誤解,它表示,相比今年中國小麥 總產量高達1.14億噸,至今益海嘉裡收購量不足0.52%,佔比非常小。而且主要是掛牌收購。當小麥價格超過1.01元/斤之後,益海嘉裡就停止了收 購。而在益海停止收購之後,小麥價格又一路上漲到1.05元以上。

外資糧商的尷尬

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以益海嘉裡為代表的跨國糧商在糧油領域的重兵囤積之勢,以及壓榨過程中使用的進口大豆對國內的衝擊,使得國內輿論對其在中國壟斷佈局所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不絕於耳。

2008年9月,國家發改委出台《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限制外資大豆加工企業的發展,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業。

在此背景下,此前向前來投資、兼併工廠的益海嘉裡紛紛拋出橄欖枝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也開始心存顧慮。也正是因為遭受到這樣的阻力,益海嘉裡也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發展大豆加工以外的項目之上,如麵粉與大米加工業務。

2009年6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於做好2009年油菜籽收購工作的通知》中首次規定企業可以參與托市收購,並發布了油菜籽托市收購企業名單,在這份多達100多家企業的名單中,沒有一家益海嘉裡的公司。

「我們很想參與收購,也和當地糧食局的人都表達過願望,但被告知這次托市收購外資不能參與。」益海嘉裡一位內部人士很無奈地告訴記者。

事實上,包括「豐益國際斥資30億美元收購東北大豆」等傳言也在最近幾年此起彼伏,並被指為威脅國家糧食安全。

中儲糧總經理包克辛就曾提醒說:「跨國糧商掌握了中國植物油銷售的終端渠道,然後他們再建立或收購小麥粉廠、大米加工廠,用植物油的銷售渠道進入糧食消費市場,這就給我國糧食流通帶來極大風險。」

於 是,以益海嘉裡副董事長穆彥魁為首便考慮向益海嘉裡更高層建議,運作益海嘉裡在國內A股上市一事。在穆彥魁看來,益海嘉裡在國內上市,融資並不是主要目 的,而在於上市之後,益海嘉裡便能順理成章變身成為一家地地道道的國內企業,擺脫掉「外資」的稱號和限制,也是實現益海嘉裡在華業務進一步擴張的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4

四大糧商 掐住全球8成糧食

2011-3-14  TCW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曾說: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

若是如此,當前人類可說是被掌控在四大糧商手中。因開頭縮寫被簡稱為ABCD的四大型糧商: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達 孚(Louis Dreyfus),每一家歷史都超過一百年,前三家都是美國公司,路易達孚則是法國血統。這四家聯手掌握了全球農產品加工及貿易鏈。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副會 長宋廷名,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稱,四大糧商已掌控了世界糧食交易量的八○%,足以控制各項大宗農產品的定價。

這四家公司也充滿神秘色彩,一來因為他們主要做的是B2B(企業對企業)的生意,一般消費者不容易接觸到公司的相關訊息,二來因為他們向來行事低調,嘉吉 和路易達孚甚至沒有上市,但一般推測,這四家公司都足以名列世界前五百大企業。

它的科技比CIA還神 嘉吉的衛星,能偵測收成與氣候

這四家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夠如此壯大,關鍵在於它們都早已不是單純的貿易商,而是不斷透過合作購併,在全球食物產業鏈的上下游都呼風喚雨。嘉吉中國區前總 裁葛諾仁(J. Norwell Coquillard)就曾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對於嘉吉,糧商的叫法是錯誤的。嘉吉是一家食品、農業和風險管理產品服務供應商。貿易只是嘉吉一個事業部 的一部分業務。」

四大糧商對全球糧食的影響力有多大?只要看幾個例子:以嘉吉為例,每年營收大約一千一百億美元,它的糧食輸出和交易業務,不但是美國第一,而且是世界第 一。它不僅擁有美國最多的糧倉,還擁有超過一百億美元資產的避險基金——黑河資產管理(Black River Asset Management),同時旗下還有科技公司從事生物工程研發計畫。

傳聞嘉吉在全球六十個地區,都擁有衛星偵測能力,可以知道各國的穀物收成狀況,以及觀測、預測天氣變化,比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不遑多讓。

今天的嘉吉,一面投入開發基改作物提高生產量,並且在全球各地簽下大量契作農田,專門生產糧食供應給它;同時,又投身金融期貨交易從中獲利。為此,它開發 了不少創新的風險管理工具,譬如氣候風險管理軟體,就是來自嘉吉的研發。

它的穀物年產量驚人 ADM的豆粕,夠餵逾百億隻小雞

另一家糧商ADM也是勢力龐大。在生質燃料出現之初,ADM就迅速成為美國最大的生物乙醇生產商,現在則是世界第一大活化燃油乙醇的生產者。這家全球最大 的穀物和油籽加工商,每年生產的麵粉可以製作出一百六十億塊麵包,生產的豆粕足夠餵養一百三十億隻小雞。ADM同時也是中國益海嘉里集團的重要股東,該集 團握有金龍魚等知名食用油品牌。

而掌握拉丁美洲大部分大豆貿易的邦吉,以注重從農場到終端的全過程聞名,在南美,一邊向農民賣化肥,一邊收購他們手中的糧食,再出口到其他國家或者進行加 工,也與杜邦和陶氏化學等公司合作,開發新的油料種子。

由於糧食行業實在太過敏感,全球不少國家政府對於四大糧商跨足過深過廣,都有所疑慮。尤其近年中國崛起,亟欲抗衡美國的控制,對於大糧商尤其帶著敵視的眼 神。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甚至指責它們是現代的東印度公司,充當新帝國主義的馬前卒,一步步從食物的產業鏈上蠶食中國。

它們結盟逼巴西屈服 抗議禁基改大豆,罷市迫政策轉彎

疑慮並非無的放矢,比方說,為了提高產量,嘉吉和ADM分別與基改種子龍頭孟山都(Monsanto)和先正達(Syngenta)結為同盟,這就不單只 是貿易寡占如此簡單,還牽涉到生物倫理以及健康問題。二○○五年為了抗議巴西的巴拉納州政府禁止種植基改大豆的新規定,幾家大糧商竟然集體「罷市」,聯手 將生意撤離當地,以脅迫州政府撤銷禁令,從這裡就可以看到它們集結的力量,足以撼動一個國家。

而且,正如同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雖然高糧價會讓老百姓吃足苦頭,卻是糧商賺飽飽的好時機。因此,雖然全球經濟在過去三年低迷不振,但以嘉吉為例,卻是它一百多 年歷史中業績最輝煌的一段時光,《經濟學人》估計,這家全美最大的家族企業,三年內獲利近一百億美元。

市場嗅覺敏銳的投資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塊商機,雖然嘉吉沒有上市,但已上市者,譬如ADM,日前便被彭博(Bloomberg)點名,很可能是巴菲特 (Warren Buffett)下一步股權收購的重要標的。

而無論陰謀論成不成立,這四家公司都已經改寫了糧商這一古老行業的定義。

【延伸閱讀】4大百年糧商,讓中國恨得牙癢癢!公司:嘉吉(Cargill)國家:美國成立:1865年2010年營收:1,079億美元特色:物流運 輸、工業用原料、金融地位:全美最大私人家族企業、世界最大農產品貿易商

公司: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國家:美國成立:1902年2010年營收:617億美元特色:榨油、生質能源地位:世界最大穀物加工商

公司:邦吉(Bunge)國家:美國成立:1818年2010年營收:457億美元特色:榨油、化肥、飼料地位:世界最大油籽壓榨商、亞洲最大大豆製品進 口商

公司: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國家:法國成立:1851年2010年營收:N∕A特色:果汁、生質能源、金融地位:世界最大原料棉貿易商、前3大糖貿易商

註:邦吉(Bunge)創始於荷蘭阿姆斯特丹,但總部今已遷移到美國。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維基百科、各公司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2

“四大糧商”之一邦吉:中國影子銀行扭曲大豆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11

全球最大糧油集團、名列四大谷物出口商的邦吉集團(Bunge)認為,中國的“金融玩家”扭曲了該司的大豆交易,這是該司交易獲利表現不佳的一個原因。自去年青島港調查融資騙貸以來,中國影子銀行的大宗商品融資令業內色變。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認為,邦吉的觀點凸顯了中國影子銀行對大宗商品市場的顛覆性影響之深。

上述報道援引邦吉方面解釋稱,中國的“金融玩家”將大豆視為“戰略性大宗商品”,以低息貸款大量購買大豆,然後將囤積的大豆變現,以較高的利率將獲得的資金轉貸給個人借款方。

該報道提到,邦吉的CEO Soren Schroder接受采訪時這樣評價以上中國“金融玩家”的行為:

“他們操作市場的方式並非總是符合邏輯。他們進入市場是為了融資套利,根本原因不是加工一種大宗商品。”

Schroder在采訪中承認,邦吉的交易員誤判了中國市場對大豆的潛在需求,去年年末,因船運進口大豆到中國,該司損失3000萬美元。但他認為,上述金融活動操縱了大量大豆,已“明顯扭曲市場”。

昨日邦吉公布財報顯示,去年每股凈利4.19美元,低於前年的每股4.78美元。中國市場表現不佳是導致該司季報令人失望的主因。財報公布當天,紐交所邦吉股票大跌10.8%,收報每股81.33美元,盤後跌幅繼續擴大。

邦吉,Bunge,大豆,大宗商品,商品融資

近年來,重複質押倉儲收據獲取貿易融資成為中國國內影子銀行的重要一環。去年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曾援引高盛估算數據稱,2010年以來,通過商品貿易融資活動流入中國的熱錢約810億-1600億美元,占了中國外匯短期借款(1年期以下)的約31%。在這些交易中,黃金、銅和鐵礦石是三種主要的融資商品。2013年,熱錢約占中國基礎貨幣增量的42%。

商品融資

除了銅、鐵礦石這類“硬”商品,中國進口大豆這樣的農產品也因為國內收緊信貸而傳出違約威脅。去年4月上旬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路透消息稱,因銀行減少開具信用證,中國進口商至少已違約進口大豆約50萬噸,規模創十年新高。同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對中國進口商而言,用信用證的低息貸款融資不僅是大豆,也是銅融資套利的“法門”。中國60-80%的進口銅被國內企業用做抵押,為其他項目融資。該文章以下圖展示了大豆、鐵礦石、銅、橡膠等大宗商品融資對中國貿易的影響:

大豆, 大宗商品, 融資, 銅, 信用證, 違約,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

去年6月初臨近赴港上市前,青島港開始專項檢查,調查通過重複質押倉儲收據獲取貿易融資的行為。業內人士當時對路透社表示,青島港為此中止了鋁和銅出港。該人士稱,此前得到的消息是鋁和銅的缺口分別未8萬噸和2萬噸,但真實缺口可能更大。 “這些礦石要麽是不在青島港,要麽根本就沒有-- 有些文件被反複使用了三次。”

此後青島港商品融資騙貸調查愈演愈烈,蓬萊港同遭質疑,花旗、渣打等西方銀行和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資源等貿易商卷入其中。華爾街見聞去年6月文章還提到,商品對沖基金公司的高管預計,調查將擴大到鐵礦石和大豆。最早報道青島港調查消息的英國《金屬導報》(Metal Bulletin)此後報道稱,市場關於調查涉及的貨物價值的傳言已從2.5億美元上升至10億美元以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28

中糧人均效益跨國糧商里墊底 欲瘦身健體

日前,中糧集團宣布啟動與中紡集團戰略重組,並公布中糧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方案公布。

合並中紡集團後,中糧提出要瘦身健體。中糧董事長趙雙連表示,將按照“小總部,大產業”的原則,把資本經營與資產管理經營分開,壓縮管理層級至三級,形成定位清晰且職責明確的“集團總部資本層-專業化公司資產層-生產單位執行層”三級架構;瘦身健體,優化精簡集團總部,做實專業化公司(平臺),總部下放資產經營調度權,直接管理專業化公司(平臺),實現集團總部向管資本的轉型。

依據精簡高效原則,中糧將總部職能部門從13個壓縮到7個,人員從610人調整至240人之內,做實資產層和生產層。

按照國資委“四個一批”總體要求,中糧將用三年時間重組整合和淘汰退出企業百戶,法人機構減少20%。

這些年,中糧一直在擴張,截止到今年3月底,中糧員工總數96600人,此次中紡集團並入,筆者預計其員工總數將突破10萬人關口。

中糧資產規模全球跨國糧商里第一位,近10萬員工,在跨國糧商里僅次於嘉吉公司的149000人,但是中糧人均創造的效益處於墊底的位置。

先來看2015財年跨國糧商里的人均收入(銷售額)排序。

中糧2015年的營業收入是4054億元人民幣,筆者按照6.5的匯率折算成美元,約為624億美元。2015年底的中糧員工數沒有查到,員工數按今年3月底的96600人算,得出人均營業收入是60萬美元,這個數字不算低,但是與跨國糧商比,還是墊底的位置,與路易達孚人均250萬美元的收入相比,相形見絀。

再來看中糧人均凈利潤與跨國糧商的對比。

2015財年,中糧人均利潤是0.2萬美元,位列最後,與第一名ADM的5.7萬美元相比,相差懸殊。

對於人均收入/銷售額中糧與跨國糧商間的差距,相關人士評論稱:這樣對比未免太簡單直接暴力,應該考慮國內融資成本和各種稅費,或者對比一下四大糧商的利潤點在哪里及國內業務的盈利情況。

2015年,中糧營業總收入減去營業總成本,得到的營業利潤為虧損約14億元,因為獲得了47億元的政府補貼,最後凈利潤為正。

中糧這些年一直在擴張,中字頭的央企一家又一家的並入中糧集團,資產規模、人員數量越來越壯觀,風光背後,大而不強。一位熟悉中糧的人士對筆者直言不諱:(中糧與其他央企整合)這類整合壓縮數量,只是一種換湯不換藥。與改革與市場化國資收縮等大政沒有半毛錢關系。只會整合出一個更加虛胖的國企。

此次接掌中紡,中糧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表述是“做強做優做大”。做強做優放在最前面,中糧對於自己要攻堅克難的首要任務看來是心知肚明。

對於消化不良、大而不強的風險,中糧公開稱:公司近年來在國內及國外並購整合力度加大,多元化擴張步伐較快,多元化經營戰略和管理邊界的擴張將給公司在經營方面帶來一定挑戰,截至2015年末,公司納入合並範圍的二級子公司34 家。鑒於各行業運行規律不同,隨著公司經營區域擴張、子公司數量增加,公司在統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管理風險。

中糧稱,中糧認真分析發展形勢,明確目標任務,制定了提質增效三年攻堅計劃,重組整合退出非戰略性及低效無效資產。圍繞提質增效這個中心,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58

跨國糧商真能操縱國際市場嗎?豐益國際虧損2.2億美元

在國內市場,一直流傳一個說法。ABCD四大跨國糧商操縱了國際農產品市場,讓中國企業總是當“冤大頭”,進口高價大豆。

豐益國際是世界五百強企業,跨國糧商ADM是其股東之一,持股約22%,ADM向豐益國際派駐了一名董事。有這樣的背景,不說豐益國際有資格參與操縱國際市場,至少因為ADM,不會在市場上吃虧。

8月11日,中國最大的糧油供應商豐益國際發布第二季度財報,虧損2.2億美元,是該公司首次出現季度業績虧損。

今年第二季度,豐益國際收入93.7億美元,同比增長0.9%,凈利潤虧損2.2億美元。對於虧損的原因,豐益國際簡短概括其中一點為“買入大豆時機不當”(untimely purchases of soybeans)。

豐益國際是中國市場最大的大豆壓榨企業,在國內每年壓榨大豆上千萬噸。大豆加工的產出物為食用油和豆粕,分別用於食用和做動物飼料,加工所需要的大豆主要從國際市場進口。

此前,豐益國際已經預警第二季度盈利狀況不佳。該公司稱,一個是阿根廷的洪水影響大豆收成,導致期貨市場價格劇烈動蕩,讓人猝不及防;另外,澳洲的幹旱影響食糖業務的收成,從而讓該公司第二季度出現虧損。

豐益國際的大豆加工歸屬在糧油業務下,第二季度,糧油業務稅前利潤為虧損3.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盈利1.2億美元。食糖業務方面,今年第二季度的稅前利潤為虧損0.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虧損0.4億美元。

豐益國際的最新財報,除了給出“采購時機不當”的說法外,對於糧油業務的虧損沒有更進一步的解釋。

究竟第二季度發生了什麽大事,權威人士給出了自己的評估。

一位資深專家認為,豐益國際對大豆的長期趨勢判斷是準確的,即國際市場大豆供應充足,價格會下跌,豐益國際在市場上是空頭的角色,但短期變化沒能把握好。具體為:全球大豆供應量充足,南北美均為大豐收,大豆後市看熊,但短線受很多因素影響,如巴西阿根廷天氣、美國播種進度及生長期天氣變化。今年3月底、4月初開始,這些短期因素推高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呈現階段性牛市行情,價格最高上漲200點以上。空頭持倉的追加保證金的壓力較大,平倉出局致巨額虧損。

上述人士指出,豐益國際在期貨上虧損,按理他們現貨盈利較多,可以沖扺期貨虧損。

另一位權威人士表示,豐益國際第二季度體現的虧損主要是大豆期貨套保頭寸暫時體現的。其實現在美盤大豆大跌,第三季度豐益國際應該盈利會很大,如果國際市場大豆期價跌到900美分(每蒲式耳,約合27公斤),或者國內大豆加工利潤恢複,豐益國際很快就會扭虧為贏。以豐益國際的過往經營風格,不會賭很大的單邊頭寸,至少在大豆上不會,所以第二季度的虧損應該只是“季節性”問題。

豐益國際董事,同時也是跨國糧商ADM首席執行官的Juan Luciano曾表示,豐益國際第二季度出現虧損絕對是意外。豐益國際的風險控制流程和做法與以往並沒有發生改變,他相信這種虧損是一次性的,第三季度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豐益國際主席郭孔豐說:“盡管2016年第二季度出現了虧損,集團的全產業鏈模式並未傷筋動骨,將快速複原。我們將堅持以往的戰略,註重農產品下遊的發展,將重心放在亞洲和非洲的市場拓展上。我們在越南和印度建立的合資企業所取得的進展,表明這些市場具有長遠的發展前景。除非發生一些不可控的事件,集團今年的業績表現預計將是令人滿意的。”

雖然利潤表現不佳,豐益國際加強了在中國市場的廣告推廣攻勢。第二季度,豐益國際銷售和分銷費用達到約4億美元,同比大增31.7%,其中一大部分就是花在中國市場的糧商產品推廣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