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成立基金,管財有道

2014-01-09  NM
 
 

 

邵逸夫無論教子或理財,都有另一套方法,早於一九七三年,他已成立「邵氏基金會」,加上後來的「邵逸夫基金」等,為子女日後的生活及慈善事業均作出安排。

邵逸夫雖然兒孫眾多,卻甚少在公開場合一起露面。現時,兒子維銘及維鐘均以新加坡為家,女兒素雯及素雲亦一早移居美國。

當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一同經營邵氏兄弟,他表示,三哥是對他影響最深,亦是他最敬重的人,兩兄弟更奉行易子而教的做法,以致後來六叔與兒子關係疏離,與此不無關係。

五九年,邵逸夫來港拓展業務,便帶着三哥長子邵維錦。六叔曾表示:「教姪,似乎好啲,又容易啲……」而且又方便互相了解業務,「我想知我三哥嘅empire嘅事,佢又想知道我呢邊嘅事……」

邵逸夫將兩名兒子留在新加坡跟隨三伯父打理生意,其間,兩兄弟曾先後被綁架。六四年二月,邵維銘在住所附近被綁走,邵逸夫馬上放下香港業務返星,最後繳付了約五十萬港元贖金,十一日後,邵維銘才獲釋回家。七一年,事件重演,對象是弟弟邵維鐘,幸好其自行從車廂鬆綁逃脫,才避過一劫。

兒孫緣薄愛獨居

分隔星港兩地,邵逸夫與兒孫甚少聚頭。事實上,早年邵維銘曾來港協助父親打理影視業務,經常在電影廠出入,當時,他與弟弟邵維鐘,均為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的董事。直至八一年,六叔引薦方逸華入邵氏兄弟董事局,一年後,維銘及維鐘兩兄弟退任董事,連同邵仁枚兒子邵維錦,一同返新加坡發展。自此,一家人關係更為淡薄。一九九八年,六叔孫女,邵維鐘女兒邵淑琳在印尼潛水意外溺斃,六叔閱報才得知消息。至○六年,六叔肺炎入院,邵維銘等親人,也只是致電問候。沒有兒孫陪伴在側的邵逸夫,生前一直獨居於西貢清水灣大廈,即使與方逸華結婚後,六嬸仍住在西貢另一邊的亞公灣豪宅,沒有與六叔同住。

掛名主席健康成焦點

自九七年,邵逸夫宣布與方逸華的婚訊,給予對方名分後,便逐漸淡出香港影視界,把管治權交予方逸華。退休後的邵逸夫深居簡出,但作為公司精神領袖,每年無綫的香港小姐選舉、台慶及新春節目,六叔均會露面撐場。至於公司業務,六叔亦十分關心,更堅持出席無綫每兩星期一次的高層會議。但一一年六叔卸任無綫行政主席一職,將邵氏兄弟以八十六億元賣盤予殼王陳國強為首的財團,邵氏持有無綫的兩成六股權亦一併賣走。一年後,方逸華退任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調任為非執行董事,雖然邵逸夫獲頒為榮譽主席,但兩夫婦已變相退隱。

近年,六叔健康狀況惹起關注,動輒成為全城焦點。○六年七月,六叔因肺炎入院,成為報章頭條,一度傳出死訊,幸幾天後便康復出院,更立刻前往半島酒店,與好友劉家昌等人喝茶,吃雞翼及朱古力蛋糕。而六叔最後一次露面,已是一一年十月,他與六嬸在中環ifc行街購物,當時坐在福祉車上的六叔已戴上冷帽,披上大披肩,但仍然精神奕奕,其後,六叔便絕跡台慶及邵逸夫獎。另外,九十年代開始,邵逸夫差不多每年均會帶團到內地,其中曾與周文軒、狄龍夫婦等,西訪敦煌,亦曾與安子介父子遊泰山,○六年之旅,便有李國章及何志平兩位高官陪同。中央更曾派出專機,接載六叔等人,地位超然。除了內地,享受旅遊的六叔,○四年時,雖已屆九十七歲高齡,但仍被拍到與太太溫馨遊泰國。

熱愛電影包場睇戲

為電影事業打拼半生的邵逸夫,一生熱愛電影,他曾透露,自己一年看約七百部電影,最高紀錄是一天看九部戲。就算後來年事漸高,邵逸夫仍經常邀約朋友或藝員,在其私人影院內睇戲,甚至包場睇戲。戲種不論中外,例如六叔很喜歡來自英國著名喜劇演員Rowan Atkinson,主演的一系列電影及電視劇——《Mr. Bean》(戇豆先生),既是工作,也是娛樂。除了睇戲之外,過去邵逸夫雖不時傳出健康欠佳的消息,但同時卻突然頻頻曝光,似有心辟謠。○五年,先現身香港迪士尼,及後,不管是Chanel時裝騷或陳奕迅演唱會,都見到他的蹤跡。○六年九月,澳門永利賭場開幕,以及○七年十二月,美高梅金殿開幕,六叔亦罕有地過大海捧場。

五十億基金行善留名

邵逸夫晚年另一關心的主要項目,便是邵逸夫基金的運作。早於一九七三年,邵逸夫已成立邵氏基金會。現時,邵逸夫香港基金的主席為方逸華,而邵逸夫新加坡基金,則由長子邵維銘掌管。自八五年開始,邵逸夫已持續向內地捐贈近五十億元,興建學校,以及支持醫療,項目超過六千個。一九九○年,中國科學院更把第二八九九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另外,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便是八五年,邵逸夫捐出一億一千萬港元籌建的。近年,邵逸夫的力作,便是○二年設立的「邵逸夫獎」,由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擔任評審會主席,一心將其打造成東方諾貝爾獎。早年楊振寧教授出席新書發布會時透露,早於二十多年前某個場合碰到邵逸夫時,對方已向他詢問諾貝爾獎的成立經過及成功原因等。「直到○二年時,Mona(方逸華)透過中大前校長馬臨教授接觸我,幫他們成立邵逸夫獎。」楊振寧說。籌備了一年多後,○四年九月,第一屆邵逸夫獎出爐,共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達一百萬美元,得獎者均為世界知名學者,包括已故數學大師陳省身等。

百億身家分布星港

邵逸夫縱橫影視界及商界數十年,一手打造出電視廣播及邵氏兩大娛樂王國,除此之外,在新加坡亦持有大量物業,私人資產,保守估計超過一百億元。隨着六叔淡出兼健康轉差,TVB及邵氏,已多次傳出賣盤,股價不時被炒上。○八年底,六叔先以十三億元私有化邵氏,有傳此舉為鋪路將TVB賣盤。至一一年,以殼王陳國強為首的財團,出價八十六億收購邵氏兄弟全部股份,從而更獲得兩成六TVB股權。邵逸夫基金持股比例降至不足百分之四,方逸華持股量只有0.26%,TVB的邵逸夫時代亦正式結束。

而有星洲包租公之稱,現年八十歲的六叔長子邵維銘,是新加坡邵氏機構及邵氏基金會的主席。邵維銘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法律系,擁有大律師資格,曾加入星洲律師公會。五九年,與吉隆坡礦業大王郭洪之女郭碧儀(譯音)結婚,七一年離異,育有一女淑琦,現年五十一歲。八五年邵仁枚中風病逝後,便由邵維銘接掌邵家在星生意。早於八十年代,邵氏已關閉當地大部分戲院,將地皮改建為商廈或住宅,集團收益以收租為主,旗下位於烏櫛路的Shaw House,更是新加坡地標之一,內設有戲院及伊勢丹百貨,上層則為寫字樓。其他物業包括Shaw Plaza、Shaw Centre及Shaw Tower等,均為商業區的收租寫字樓,市值逾五十億港元。

父子破冰繼承權添變數

八二年已退出邵氏兄弟董事局的邵維銘,定居新加坡多年,甚少回港,故一直被外間視為無心接管父親的電視王國。但似一度改變心意,事緣於○六年十一月,邵維銘突然在香港現身,更罕有地相約父親及方逸華,在尖東帝苑酒店吃飯。之後,邵維銘便轉飛台灣,代替父親領取亞太影展的「終身成就獎」。邵維銘此次高調亮相,一改以往與父親的疏離,馬上惹來各方揣測。然而,所謂的家族繼承爭鬥戰,早已隨着賣盤而落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34

磨合,沒想像中簡單 白袍公務員 賺醫管財最大難關

2016-03-28  TCW

除了彰基以「顧問團」、「專家」形式進入到中國改造當地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北醫團隊﹞也以另一種形式進入到中國醫療市場:「公辦民營」。

去年十二月十九日,北醫九人團隊進駐到浙江寧波李惠利東部醫院,「寧波市政府找上北醫,是想借重北醫在『公辦民營』這一塊領域累積的經驗,」北醫大校長閻雲說。台灣醫界都知道,北醫體系旗下萬芳醫院堪稱是「公辦民營」、「醫院OT案」的鼻祖,北醫的資訊系統,在台灣醫界更是首屈一指。

形式上,寧波市政府希望李惠利東部醫院複製類似台北萬芳醫院的經營模式,官方把大樓蓋好之後完全交給北醫團隊來經營,也導入北醫的資訊系統。

只是理想與現實總會有一段差距,醫院風光開幕之後,從台灣來的北醫團隊九位醫療專業人士,與一千多位李惠利醫院中國員工的磨合卻才要開始。

「我的內心一直在堅持與妥協問擺盪,我很清楚底線在哪裡,」北醫派駐在李惠利的院長許南榮說。他解釋,堅持是「口灣味」,妥協就是「接地氣」,「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自己心裡要很清楚,這就是「底線」。

醫院員工全是公務員,不能打考績到了現場北醫團隊發現:「公家醫院的結構,人、事、錢﹝的權力﹞不是我們可以輕易移動的。」許南榮說。

「他跟你說,他都可以改,但你要改的,他通通說不可以,因為遊戲規則是他定的,」擁有萬芳醫院管理經驗的閻雲指出當中最矛盾之處。

不同於萬芳醫院的員工、財務、物流、藥品、採購,北醫系統有主導權,李惠利醫院的人事權、採購權,北醫團隊都不能動,錢,北醫團隊也不敢碰。

中國大型醫院九成都是公立醫院,公立醫院的醫生都是公務員,北醫派駐在李惠利醫院的資訊室主任傅家良表示,因為北醫團隊不是中國公務員,所以醫院的醫生、護士的考績,北醫團隊都不能打的。甚至北醫最自豪的資訊管理系統,也面臨「英雄無用武之地」窘境。

台灣每一家大型醫院,都有自己一套醫療資訊系統,軟體都是自己寫自己修改,但是李惠利醫院的資訊系統卻是完全外包,「在這裡任何人都可以當資訊室主任,因為全部都是外包,」傅家良無奈的說。甚至他申請經費請外包廠商寫程式,這筆錢怎麼申請都下不來。

熟悉中國醫界潛規則的人都知道,中國公立醫院醫生藥開越多,收入越高,因為藥商會退佣給醫師。北醫想要在李惠利導入台灣的績效管理系統,猶如動到中國公立醫院體系最大的一塊乳酪,必然夾在官方與醫院人員之間處處被「卡」。「這裡有一半的人希望我們來可以帶來改變,也有一半的人抱著看好戲的心態在看著我們,」醫院開業至今三個多月,醫務主任黃嬿蓉感受到這樣的氣氛。

病人擠進診間「旁聽」,被當正常既然很多事情都有條條框框的限制,很難去撼動,北醫團隊決定,從自己先做起,「以身作則」為醫院帶來改變。

有一次輪到傅家良站服務台,一位媽媽抱著發高燒的小孩前來求助,一般中國公家醫院的服務人員,並沒有耐心聽病人講這麼多,傅家良卻是很細心的傾聽,一聽他才知道,原來是孩子沒抽血,媽媽被醫生趕出診間。

他馬上帶著媽媽找護士幫小孩量體溫、抽血,又帶著她回到診間.最後小孩終於看到醫生,媽媽的心情也獲得舒緩,他用以身作則的方式,讓醫院同仁了解,什麼樣的態度叫作「替病人著想」。

改變並非不可能,只是得耗費一番功夫才有進展。與台灣一人一診」不同,在中國,醫師在診間看病,通常所有病人都會簇擁上來,病人缺乏隱私權,中國醫護團隊始終認為「一人一診」根本不可能,但是北醫團隊持續溝通,最後費了好大一番功夫,一人一診」制度終於上路。

甚至抽號碼排掛號、領藥、遠距會診及護理資訊系統現在也上線了。

曾在溫州市衛生局服務超過二十年、現為溫州康寧醫院投資總監的金偉光表示,像李惠利醫院這種「公辦民營」的模式,他從來沒聽過。熟悉中國醫療市場的他認為,這樣的合作要能成功,需要公立醫院真心想要合作才能成。

至於什麼是「真心合作」?「願意把真正的人才釋出,且把績效考核交給對方,才能算真心合作,」金偉光說。

儘管團隊遇到的挫折不少,但是團隊還是抱著決心緩步前進。

改革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面對龐大的中國醫療系統,北醫團隊的挑戰現在才要開始。

改戀,從1%開始北醫駐李惠利東部醫院院長許南榮(中)說,團隊做的是1%的事,多做幾次就會變10%、20%,改革就會有效。

撰文者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