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管窺創業國度

http://www.howqee.com/yuedu/ydpage/?raid=455
 Saul Singer 
  Saul Singer是《耶路撒冷郵報》社論版編輯和專欄作者。他曾擔任美國國會山外交政策顧問長達十年。
  
  
  C=CBNweekly
  S=Saul Singer
  
  C:戰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前景應該是有著巨大負面影響的,為什麼以色列卻仍然能夠孕育那麼多的創業公司,而且它們還能獲得大量的國際風險投資?
  
  S:這當中有幾個原因,其中一個就是以色列這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創業公司」。對於創業公司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很多人會告訴你是「主意」。但這並不是最根本的,因為有好主意的人非常多。好主意必須要有兩樣東西作為補充:一個是動力和決心,另一個是承擔風險的意願。如果你沒有這兩樣,好主意無法進化成創業公司。以色列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樣補充特質,才會有現在的局面。比如,以色列很小,而且沒有資源,所以我們才有了動力和決心去發展高科技。除此之外,以色列的徵兵制度也對以色列有著文化上的影響。相對周邊國家的軍隊規模來說,以色列的軍隊規模相對較小,所以要獲得防衛,唯一的方法就是革新。幾乎所有的以色列人都要進入軍隊,他們從軍隊中習得領導力、合作能力以及完成任務導向的執行能力。這些品質對他們從軍隊退役後創建自己的創業公司這件事,是大有裨益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以色列是一個移民國家,移民通常更願意承擔高風險。
  
  C:對於以色列人的成功,除了自身品質以外,政府和大學的一系列推動政策也很重要,它們做了什麼?
  
  S:一些創業公司會把辦公室設立在大學裡,時刻保持與大學的聯繫,說服裡面的科學家和教授們去幫他們做研究,然後把研究成果轉化成為創業公司以及它們的產品。在以色列,純粹的學術研究和商業的學術研究都被良好地接受,都有合適的社會環境土壤。而政府在以色列的發展中則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1990年代,當政府意識到將會迎來創業公司的誕生高峰時,以色列當地還沒有風投的存在,國際風投也對以色列不感興趣。所以,政府成立了一個投資基金去扶持這些創業公司。整個系統在保證了球能夠順利滾動起來以外,還要保證公司發展得足夠壯大之後可以剝離政府的管理,成為真正的私有企業。政府對創業公司非常友好,不僅稅收很低,而且規範也很少。讓它自由生長,不給它們添亂,這就是以色列認為培育創業公司最好的方法。
  
  C:資源短缺的國家並不只有以色列,還有新加坡也是一個。新加坡選擇了發展煉油業,以色列為什麼選擇了做高科技?
  
  S:首先肯定是因為新加坡有做貿易港口的地緣優勢,而以色列一直被周邊國家和國際上的一些其他國家孤立著。也會有很多人問那為什麼以色列不像香港一樣做金融中心?我覺得,是敢於承擔風險、勇於挑戰權威和對失敗的高度容忍這些文化讓以色列選擇走高科技的道路。以色列人非常擅長做創業公司,但他們並不擅長經營大公司,去做市場營銷和應付客戶這類事情會讓他們頭疼。新加坡是一個對等級和規則都有著嚴格規定的國家,這樣的文化適合去做煉油大公司。但對於不喜歡規則的以色列人來說,做大公司會困難得多。
  

 

 

專業化的永續經營  
    
  中國企業的管理層正像海綿一般飢渴地學習西方管理戰略,但這些舶來品要如何才能與中國本土企業的自身狀況相結合,以成功應對充滿挑戰的國際化競爭?近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MBA教授陳明哲先生與《第一財經週刊》實習記者沈從樂分享了他對中國企業吸納西方管理戰略的建議。
  

 陳明哲教授是動態競爭戰略理論的提出者,專注於中西企業戰略思維及管理應用研究,現任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MBA講座教授、《管理學會評論》副主編、美國管理科學院工商政策與戰略分部主席,並於2012年起擔任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主席。其著作包括《動態競爭》、《全球華人企業透視—世界企業經理導引》等。


  CBN=CBNweekly
  C=陳明哲
  
  CBN:您說過中國人的企業不是Family business而是Business family,企業的重點是「家」而不是「企業」。那麼您認為針對中國本土企業的這種組織結構特點,企業家在學習西方的管理策略時應當做怎樣的本土化調整呢?
  
  C:家族在中國企業中扮演著一種減低交易成本、增加彼此互信、維持組織運作的角色。尤其是要維持一個家族企業的永續經營,就必須以「家和萬事興」、「兄友弟恭」這些中國傳統美德為前提。
  
  但家族也有負面的影響,它會讓企業變得封閉。這就需要專業經理人、股權制這些西方的理念來為家族企業融入開放的元素,並進行制度化的約束。
  
  而西方理念的最大長處就是制度化。這種專業化的理念要融入到家族企業中,就要充分考慮家族利益與專業經理之間的關係。一種方法是把優秀的專業經理人帶到家族之中,另一種方法是把自己家族的第二代培養成職業經理人,讓家族成員有能力參與專業化管理。另外還可以通過股權操作,提高家族的持股比例。
  
  福特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福特上一任CEO比爾·福特是家族中的第三代。本來家族已經半退出企業,擔任投資者的角色。但第三代又通過專業經理人的身份,重新掌握他祖父創立的公司。正是因為有這些專業經理人、公司治理和股權的方式,富及三代以及公司的永續經營就可以實現了。
  
  CBN:您如何評價中國企業的管理結構?
  
  C:中國父權的觀念很重,老闆一個人說了話拍板,幾乎是東方文化。但不管是用父權制的方式,或者用三分天下的方式,要制衡一言堂,關鍵就是領導人旁邊需要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專業經理人團隊。他們有辦法提供諮詢,並扮演類似過去「御史」的角色。至於下面的組織結構,就要看公司的文化傳統,以及領導人的風格。任何東西,權力一定要平衡。就中國現在的公司治理來看,監事會的效力還很微弱,幾乎只是董事會的背書單位。所以,即使沒有以股權方式建立的類似「御史」的制度,公司裡也要能夠有人讓領導人去三思。
  
  CBN:您曾經說過,全球市場的下一個主戰場在中國,您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有怎樣的建議呢?
  
  C:中國現在一般來講國際化,通常都是企業走出去,在海外投資、設廠、設分公司,甚至上市分公司。在現在的全球化市場上,國內和國外某種程度的區分已經很淡了。在中國,除了個別重點行業,幾乎最強的國際對手都已經進來了,難道中國市場就不是一個國際市場了麼?
  
  一家公司不應該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在中國人的思維裡,「走出去」總是一個贏的概念。但國際市場很吸引人也很殘酷。比如TCL收購湯姆遜,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的失敗都是慘痛的教訓。
  
  所以,把國內市場做好,準備好,是中國公司練兵最好的場所。之後,隨著企業發展,自然地走出去,再自然地走回來。
  

 

 

  
獨特的資產最有價值
  
  私人財富爆炸式的增長讓高端旅遊行業成為一個迅速增長的行業。不同的酒店集團如何在這個行業中搶到自己的蛋糕?近日,東方快車酒店集團主席兼臨時執行總裁Robert Jessie Lovejoy先生來到上海,與《第一財經週刊》記者郜藝分享了他對經營全球高端酒店的經驗和看法。

  Robert Jessie Lovejoy
  
  律師出身的Robert Jessie Lovejoy一直從事股權管理工作,參與過多個公司的收購和併購,2011年7月成為東方快車酒店集團的臨時CEO。東方快車酒店集團(Orient Express Hotels Ltd.)主要針對高端休閒旅行市場,目前在24個國家擁有49處資產,其中包括40家酒店、1個餐廳、6輛觀光火車以及兩艘游輪。


  C=CBNweekly
  L=Robert Jessie Lovejoy
  
  C:高端旅遊業的消費者有什麼特點和變化趨勢?
  
  L:世界每年都產生越來越多的富人,他們都喜歡度假,節日、婚禮、生日等各種紀念日他們都可能會選擇出去旅行。讓這些紀念日和旅行的經歷變得有意義是高端休閒旅遊者的核心需求。有趣的是,高端旅遊業並不需要大量的客戶,拿我們公司舉個例子,我們全球只有3500個房間,只要有3500個人或家庭,房間就滿了,這對於世界人口來說是個非常小的群體。要找到這些人並不難,但要他們成為你的客戶也很不容易,因為他們非常苛刻,期待世界上最好的體驗。然後,這個群體越來越年輕,前些年我們的客戶大多數都是退休夫妻,現在帶孩子的年輕夫妻越來越多了。年輕化和國際化是這個行業消費者的變化趨勢。這個群體工作非常努力,都是利益驅動者,他們需要休假和家人朋友出遊,需要找到努力賺錢的意義。
  
  C:在收購和管理不同國家的酒店資產時,如何看待本土化和國際標準衝突的問題?
  
  L:許多人都覺得本土化和國際化是相衝突的兩個概念,事實上這是一個概念混淆的想法。在這方面,商務酒店和度假酒店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商務酒店要追求標準化,要讓客戶無論在紐約還是上海還是大阪都要感受到同樣的服務和效率,我認為地理位置和專業化最重要,本土化並不是一個重要元素。而在度假酒店行業,情感和服務更加重要。我們的酒店收購當地最好的資產,完全保留本土的品牌,更換名字或者風格是件非常瘋狂和愚蠢的事。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入我們的品牌,讓顧客們知道這是一個有質量保障的國際品牌,也更便於我們做市場營銷。在我看來,一個本土品牌和一個國際品牌不僅可以共存,而且可以互相強化。
  
  C:許多酒店集團,比如Great Wolf Resort和Starwood為了增加財務彈性開始趨向於「輕資產」管理,但你們這兩年依然在持續購買資產,你怎麼看待資產購買和租賃這兩種酒店管理策略?
  
  L:我認為如果你是想長期擁有的,並且是非常好的資產,最好還是購買下來,因為這樣在決策過程中容易統一。在所有者和運營者之間總是會產生利益的摩擦,運營者總是想儘可能的改善資產,所有者總是想省錢,而且利潤通常要分給三方:所有者、資產管理者和運營者。因此我們基本上既是所有者也是運營者,但是對於像巴黎、倫敦一些房地產價格極度昂貴的地方,我們只能成為管理者和運營者,不購買的唯一的理由是價格太貴了。我不是「輕資產」的信奉者,設想一下,有一個出眾的、無法被覆制的資產擺在你面前,你會不想要擁有它嗎?「輕資產」更適合那些不具有唯一性的資產,即便這個沒有了,隔別的另一個也差不多。這種情況下,買和不買差別相對小一些,也可以減輕財務負擔。但對於高端休閒酒店,我們要做的是在最好的地方找最好的資產,我們的酒店都具有獨特性甚至唯一性,因此我們是不會賣掉自己的地產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90

管窺地產調控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5844209
華泰首席策略  徐彪

作者按:房地產,一個魔方般的詞彙。它既是引領經濟走出泥潭的天使,也是將經濟推入危機的魔鬼。任何一個政府,當它決定啟動地產魔方的時候,心裡一定同時充滿了希望和擔憂兩種截然相反的情緒。1985年,面臨廣場協議衝擊的日本政府,被迫啟動住宅商品化,公團房、縣營房、市營房、社宅為主的公益性住房體系隨之成為歷史。7年後,泡沫破滅,日本社會用去20年時間,迄今未能走出泥潭; 2001年,美國科網泡沫破滅,為了迅速走出蕭條,格林斯潘老先生悍然決然啟動地產發動機。7年後,次貸危機爆發。1998年,在內需不振和東南亞經濟危機雙重打擊下,中國總理朱鎔基心情矛盾地簽署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正式打開商品房潘多拉魔盒。不知不覺中,地產牛市已經持續了近15年,面對泡沫越堆越高的中國樓市,用十年視角來看問題,地產調控是幾乎必然的戰略選擇。但在具體的戰術安排上,用年度視角來看問題,則面臨不確定性。而這恰恰是我們今天想要做的事情,從事實出發,以邏輯為準神,剝繭抽絲般窺探本屆政府的真實想法。

最近一段時間,經常能聽見投資者議論房地產板塊。對於有心買入地產股的人們,的確有點撓頭。一方面吧,它足夠便宜。別的東西,只要行業景氣度上行,基本上都撒著歡兒上漲,更別提那些又性感又有業績的環保傳媒為代表的「白美富」們。唯獨地產板塊,只見房價漲,不見股價動。掐指算算,2010年9月至今,三年時間裡百城房價指數漲幅近17%(一線城市,尤其是北京的同志們估計要笑,考慮到大家感受千差萬別,還是用官方發佈的統計數據吧),可悲的是,中信一級行業房地產指數幾乎沒任何反應,還在3600多點上下晃蕩。是房價上漲無法帶來企業盈利上升的緣故麼?相比三年前,整體法計算的板塊靜態市盈率從26倍下降至15倍。看起來,很多東西都發生了變化,但其中變化最大的依然是估值。很顯然,股票投資者對房價的看法與老百姓對房價的看法之間,出現了一道鴻溝。

是啊,自從溫總手上開始調控地產,雖然房價好像越調越高,但只要搞正兒八經研究的,誰不擔心頭上的達摩利斯之劍呢?很多東西,早已形成共識。但是呢,天使和魔鬼一樣,往往喜歡隱藏在細節裡。筆者無意去挑戰已經存在的共識,但筆者認為,有必要客觀地梳理一下本屆董事局對房地產的看法。就當為大家提供一個另類的思路吧!

在我看來,所有的分析,如果想有準確率,就必須建立在事實和數據的基礎上。當我們討論本屆董事局對房地產市場看法的時候,首先需要拋棄成見。任何預設立場都是不合適的,無論傾向哪邊。咱們僅僅就事論事地把幾個事實擺一擺:

事實之一,2011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第一次將「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和房產稅改革試點」寫進決議。兩年時間過去了,營改增和房產稅命運迥異,前者穩步推進,官方宣佈每月因此減少稅負一百多億。後者不僅進展緩慢,甚至連門檻都邁不進去,各地房地產信息系統聯網都無法順利推進和完成。我們都知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中央政治局每年一次召開的最高經濟事務決策大會。2012年推動房產稅進展不大,可以理解。畢竟大家忙著換屆,這種得罪人的事情,口號響亮但是進展緩慢可以理解。2013年,新領導班子上台,正是大展拳腳的時候,為何依然進展不大?

事實之二,去年底開始,從北京發端,主要一線城市經歷了較為顯著的房價上漲。面對房價上漲壓力,國務院最終出爐的傳說中的新國五條。但其疑點之多、過程之曲折,為筆者跟蹤政策數年所僅見。2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提出口號多於實際的新「國五條」。 10天後,超預期嚴厲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繼續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通知》出爐。短短一週半時間,國務院對房地產市場現狀的判斷居然可以發生180度變化:從「房地產市場形勢逐步平穩」陡然轉變為「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控仍處在關鍵時期,房價上漲預期增強,不同地區房地產市場出現分化」。中國人向來講究中庸,官方判斷的調整無論對錯都會較為謹慎而且緩慢。過去這麼多年,以宏觀調控為例,無論實際情況發生了多麼劇烈的變化,國務院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以及貨幣財政政策基調(名義上的)幾乎沒有過朝令夕改的時候。為此,甚至還出現過實際操作距離名義基調甚遠的尷尬。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只能將其歸結為決策流程不同。國務院常務會議是李總溫總一起開會討論的地方,更多體現出兩位領導人意見的妥協。而《通知》則不同,它由國務院辦公廳簽發,以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結論為名,流程上存在繞過國務院副總理的可能,我們可以視為它更多體現前總理的看法。這種猜測可以站得住腳麼?早在今年初《朝三而暮四,所為何來》一文中,筆者曾經放言預測:「考慮到溫總和李總的看法或許並不一致,未來一段時間再度加碼房產調控的可能性已經大幅下降,甚至不排除新國務院總理任期內在《通知》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可能性」。大半年過去了,還有多少人記得或者知道20%交易所得稅從嚴徵收?有多少地方真正落實的20%所得稅,諸位一線城市的同志們自有體會。至於「地方政府制定新房房價目標,地方人民銀行根據房價目標與房價走勢決定是否動用利率和首付這個大殺器」,更是成了銀樣臘槍頭,中看不中用。70個大中城市新房價指數分項數據顯示,至今年9月份,北京房價上漲15%,廣州上漲19%,深圳上漲18%,無一例外都遠超房價目標,有哪個城市調整利率和首付了沒?囉嗦這麼多,一句話可以概括:年初以來,地產調控方面大致呈現雷聲大雨點小的態勢,沒有任何變化。

事實之三,從去年至今年,無論房價如何上漲,如何地王頻出,習總和李總至始至終,從未在公開媒體對樓市放過狠話。做不做的到,那是結果問題。連句重話都不講,卻是為何?進入3季度之後,各地招拍掛價格紛紛創出新高。面對此情此景,社會各界及輿論指指點點,最終出台的措施,居然是國土部窗口指導各地方不要出地王。誰都知道,地王現象不是根源,背後的房地產熱潮才是根子所在。一句話不允許出現地王,就能解決問題了麼?凡此種種,大家可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為何會有以上三個事實呢?我們需要邏輯說話,而這種邏輯,需要建立在政策研究的經驗基礎之上。而揣測政府政策,在你把握住主邏輯之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光看那些令人頭暈的八股文,就能讓你眼冒金星。但是,當你把握住主要矛盾之後,你會發現,政策選擇絕非布朗運動。如果你沒求出正確的解,不代表問題本身無解,只說明你找錯的邊界條件,僅此而已。

對本屆政府而言,最重要的約束條件是:經濟領域必須實現年均7%以上增速,才能完成十八大交辦的歷史任務。3季度經濟數據發佈前後,人民日報用系列評論員文章再次高調宣稱:本屆政府有能力也有決心實現7%的歷史任務。

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搞經濟轉型,折騰出一個日本版的收入倍增計劃,結果轉型很成功。但是經濟增速忽然落入懸崖,轉型前年均增速維持在9.2%平台,轉型後一下子跌落至4.2%平台。中國也搞轉型,中國也搞收入倍增,我們憑什麼轉型的同時還能維持7%如此之高的增速平台?當然,有人會說:目標嘛,最多完不成。這句話我無可辯駁,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沒有哪屆領導人會不嘗試就輕易放棄。要知道,鄧小平以來,每一屆領導核心都順利完成了歷史任務。如果把你換成是習總和李總,你受得了麼?對國家領導人而言,歷史的評價甚至會比任何一種其他約束都更加有威懾力。2002年正式享受wto紅利以來,中國平均出口同比增速高達22.67%。但從金融海嘯之後,確切說是2009年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商品出口國之後,外需持續擴張的勢頭顯著慢了下來。2010年出口同比增速30.5%,2011年同比增速降至15.15%,2012年進一步降至4.97%。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從去年開始,美國人聯手歐洲人開始折騰WTO 2.0,TPP和EPA談判紛紛啟動,WTO 1.0版帶來的紅利正逐漸離我們遠去,保「7」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內需的肩膀上。正因為如此,才會有李總那句人盡皆知的話「城鎮化就是最大的內需」。關於這句話,議論的人很多,流傳的也廣,由於城鎮化大會遲遲不開,質疑的人似乎也逐漸在增多。但是肯靜下心來算筆細賬的,卻似乎不多。至少筆者跑了這麼多地方,見了這麼多人,很少有人會出來仔仔細細把這筆賬算清楚。今天,讓我們來看看城鎮化背後的內需到底從何而來。李總曾經在多個場合表示:「一個農民轉化為市民,消費需求將會增加1萬多元。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吸納1000多萬農村人口進城,進而帶動1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而相應增加的投資需求會更多。」1000億是個什麼概念?2012年中國年度GDP為52萬億,0.1萬億比上52萬億=千分之二。李總沒把話說透,但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從總量上看城鎮化的關鍵不在消費而在投資。1月27日人民日報理論版頭條刊登了一篇文章,探討城鎮化的問題。中間有這麼一段話,相當值得一讀。俺原封不動摘抄如下:「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包括徵地拆遷費用在內,平均每平方公里已超過30億元。如果每年轉移1200萬人,每平方公里容納1萬人,全國城鎮建成區面積每年就需要新增1200平方公里,總投資達3萬億—4萬億元,相當於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0%,這些投資主要由各級地方政府籌措。」3-4萬億VS  0.1萬億,誰才是城鎮化的主角?一望可知。至此,我們的邏輯已經逐漸附上水面:本屆領導集體實現歷史任務離不開城鎮化,城鎮化離不開投資,投資離不開地方政府。說到底,最後還得靠地方政府去籌措資金搞建設嘛。問題是,地方政府的錢從哪裡來呢,主要包含以下幾塊:本級財政收入、中央轉移支付收入、土地出讓金收入、舉債收入。本級財政收入和中央轉移支付收入和名義GDP掛鉤,反正你增速越慢,這塊收入增長越低。你要敢把增速低過5%,他就敢給你來個負增長。如果能夠維持在實際增速7%,通脹1%的水平,大概這兩塊收入總額可以維持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不變。土地出讓金收入和房地產市場有關,市場越好這塊錢越多,反之亦然。舉債收入和中央政策有關,過去這麼多年的歷史就是「放-收-放」的循環,在循環中地方政府債務總額持續增長。08年猛放一把,10年開始連續兩年清理整頓。2012年微踩一把油門,2013年開始就連續點剎。點剎效果如何,在審計署數據出爐之前,下判斷還有點早。但是呢,常識告訴我們:地方政府高度依賴BT模式融資,平台公司舉債高度依賴儲備土地抵押,現在這兩種玩法統一叫停,舉債這塊收到負面甚至顯著負面影響的概率不容小覷。好了,經濟增速你不讓快,所以財政收入增長快不了,舉債收入方面開始卡脖子,還剩下一個土地出讓收入,中央會不會輕易下狠手也卡住呢?恐怕有點難。

經過這麼一番刨根尋底,三個事實所帶來的疑惑也到了煙消云散的時候。向前看,當我們擔憂地產調控的時候,最好能多個心眼。至少,沒必要過於悲觀。

附註

《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一:關門+倒債,驢像你們是要鬧哪般?》

《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二:囉里八嗦看宏觀數據》

《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三:管窺地產調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957

管窺“國家隊”買股路線圖:買入58股超一成流通市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3878.html

管窺“國家隊”買股路線圖:買入58股超一成流通市值

一財網 荊麗娟 2015-08-02 22:34:00

自6月15日至今的大跌中,“國家隊”簡直成為眾多投資者心頭的救命稻草。上市公司在自救的同時也渴望“親媽”的照拂。

在持續進行的“國家隊”救市買股行動中,繼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在救市前期出手後,中信證券旗下四大營業部逐漸成為公認的買盤主力軍。即: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總部證券營業部、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呼家樓證券營業部、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望京證券營業部和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融大街證券營業部。

大跌以來,上述5家交易席位頻頻出現在多只股票的龍虎榜交易席位中。據第一財經《財商》(微信號:caishang02)統計,在涉及交易的413只個股中,有372只股票龍虎榜累計數據顯示為凈買入。

上述獲得凈買入的個股,以醫藥生物、家用電器、服裝紡織等傳統防禦性板塊公司居多,國防軍工、公用事業、采掘等領域也有所涉及。

對照歷史經驗看,由於救市維穩的需要,國家隊的退出一般不會在短時間內被提上日程。而被國家隊大舉買入的個股,相應的其部分流通市值在短期內會被鎖定。流通盤面“縮小”的個股在資本市場上具有“船小好調頭”優勢,未來存在一定想象空間。

第一財經《財商》統計發現,被上述5家席位累計凈買入金額占自由流通市值比例超過10%的上市公司高達58家。滬市僅中國石油(601857.SH)一家,凈買入金額占自由流通市值比例為14.22%外,其余57家均為深市公司。

其中,良信電器(002706.SZ)以46.1 %的高比例位居首位。而九陽股份(002242.SZ)、美邦服飾(002269.SZ)、經緯電材(300120.SZ)、富奧股份(000030.SZ)、新宙邦(300037.SZ)占比也超過30%。

在此次救市行動中,兩市的大盤權重股一度作為維穩的首選標的。但從投資角度看,那些盤面小、業務成長潛力突出,且被國家隊重點買入的個股,在未來更具想象力。

 

編輯:黃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392

环球企业家:从PE行业管窥中国经济

1 : GS(14)@2011-07-16 16:03:48

http://news.imeigu.com/a/1310727000730.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4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