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標題當谷歌不再中立 宏達電將轉向微軟陣營? 谷歌購併摩托 打亂智慧手機競合態勢

2011-8-22  TWM




Google(谷歌)收購摩托羅拉了!一顆炸彈從美國加州爆開,餘波蕩漾才正要開始,對周永明而言,前有蘋果專利大戰,後有摩托羅拉收購案,當 Google無法再保持中立,宏達電會重新向微軟靠攏?故事還在發展中,市場等著看。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

八月十五日美國加州早晨的陽光才剛撒了一地,可是華爾街的科技股分析師們已經忙成一團,一封來自全球網路龍頭Google(谷歌)的通知信,開啟他們忙碌 的一天,標題就這麼寫著:Google收購摩托羅拉(Motorola)。

美國時間八點三十分一到,Google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摩托羅拉董事長兼執行長傑哈(Sanjay Jha)、負責Google Android手機平台的行動部門資深副總裁魯賓(Andy Rubin),已經在電話線上的另一頭,等著這些華爾街分析師。

誠如佩吉在電話會議上開宗明義地說:「摩托羅拉擁有強大的專利庫,這將保護Android免於微軟、蘋果等競爭對手的威脅。」當Google與蘋果的專利 大戰打得正熱,收購摩托羅拉,等於一次買進龐大的專利軍火庫。所以,購併消息一出,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三星移動通訊部門總裁申宗鈞(J.K. Shin)、索尼愛利信執行長諾伯格(Bert Nordberg)的賀詞相繼飛來。

然而,購併之後呢?「關鍵在於Google如何繼續保持中立?他們已經不中立啦,因為他們現在就是摩托羅拉!」一位外資分析師一針見血地點出重點,「這才 是宏達電需要擔心的開始。」宏達電倒戈?

谷歌與Android品牌心理戰自二○○七年第一支iPhone問世至今,蘋果無疑地掌控了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能與其相抗衡的惟有Google支持的 Android陣營,宏達電、三星、摩托羅拉全都繞著Google的Android平台轉,這一切取決於Google的「中立性」,它提供開放平台,歡迎 所有品牌廠使用Android,大家一起把餅做大。

可是,當Google不再中立呢?「基本上,摩托羅拉就像Google的『兒子』一樣。」一位零組件供應商把話講得直白,用「兒子」來形容摩托羅拉與 Google的關係,雖然略顯過頭,但也相去不遠,「以前Google可以一視同仁,現在難保Google提供給摩托羅拉較多資源。」即使佩吉不斷強調摩 托羅拉專利庫能為Android加分,但始終避免不了外界對於「中立性」的質疑,及未來Android陣營合作關係改變的擔憂。「每年在耶誕節前夕,我們 都會挑出一家主打品牌,與所有供應商一起開發年度的代表機種,以後仍會如此。」魯賓要讓品牌廠知道,他們的合作關係,絕對不會因收購摩托羅拉而改變。

但能否如魯賓所言,答案只有Google自己知道,因為摩托羅拉收購案的威力,才正要發威。

首先,當諾基亞(Nokia)不得不放棄自有平台Symbian,轉向擁抱微軟平台,宏達電、三星則固守Google的Andorid,宏達電與三星兩家 在智慧型手機市占率節節攀升。可是Google收購摩托羅拉打亂一切巧妙平衡,縱使佩吉、魯賓一再宣稱合作關係不會改變,但同樣不變的還有摩托羅拉與宏達 電、三星的競爭關係。

在摩托羅拉收購案後,宏達電、三星能否一如往常敞開心胸與Google繼續合作,還是為了市占率數字的競爭,而築起心防,成了Google與所有 Android陣營品牌廠的最新一場心理戰。

三星原本就有自己開發平台的能力,優劣如何是另一回事,惟獨宏達電自始至終都在平台開發商之間游移,先是微軟Windows平台,接著是Google的 Android平台,然後呢?「回頭向微軟靠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市場人士說,在摩托羅拉成了Google旗下品牌後,宏達電還能像現在力拱 Android嗎?答案不言可喻。

台灣代工廠大樂

訂單受惠效應明年將出現

其次,Google收購摩托羅拉,出價一二五億美元,溢價幅度高達六三%,且全用現金支付,樂歪的不只摩托羅拉,還有同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失勢的諾基亞與黑 莓機製造商RIM。當天諾基亞股價大漲九%、RIM股價上漲三%,原因無他,看到摩托羅拉能賣得如此高價,潛在被收購者的諾基亞與RIM,自然也對收購價 有所期待,因為這場巨人間的專利戰一開打,就注定是資源爭奪的開始。

另一方面,對台灣手機代工廠來說,收購案後,未來台廠有機會取得更多外包訂單,摩托羅拉供應商直呼:「根本就是賺到了!」因為他們預期Google入主 後,將會把更多資源放在Android平台,並全力整合摩托羅拉的專利。

這從收購消息宣布後、台股第一個交易日就看出端倪,華寶、華冠、美律、及成、毅嘉及飛宏等摩托羅拉概念股,股價全以漲停收市,甚至近兩年股價不振的富士 康,在香港的股價都以大漲一二.五%作收,因為市場已開始預期,過去蘋果iPhone為鴻海帶來的受益效應,未來摩托羅拉經Google加持後,也有機會 把同樣的魔法施展在富士康身上。

原本就是摩托羅拉重點代工廠的華冠不諱言,樂見這項收購案,對接單應該會有幫助,不過,受惠效應可能要到明年才會出現。

長期來看,手機產業正發生劇烈變動,台灣手機業者能否得利,取決本身在每個專業領域的競爭力,因為手機未來的決戰點已非硬體,真正的關鍵在專利、作業系 統、軟體與應用服務等,誰能在這些領域取得領先,才有機會在這一波淘汰賽中占到更好的位置。

智慧型手機陣營競合關係大洗牌谷歌買下摩托羅拉後,中立角色不再。繼續力挺Android,或向微軟靠攏,將是宏達電、三星未來要面對的課題。

微軟(Microsoft)+諾基亞(Nokia)宏達電(hTC)三星(Samsung)谷歌(Google)+摩托羅拉(Motorol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8

攜程團購事業部CEO:發力團購市場,與美團是競合關係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25
OTA巨頭攜程旅行網今年以來在酒店團購業務上動作頻頻,先是在2月將團購頻道升級到APP與官網的一級頻道,隨後又在4月份將團購業務上升到事業部級別,並賦予更多的授權與資源,團購業務正成為攜程下一個發力點。就攜程團購業務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規劃,攜程網團購事業部CEO宮向農表示攜程將發力奪取團購市場份額。


團購以酒店為主 強化入口功能


就攜程團購業務的整體情況,宮向農表示,攜程的酒店團購業務是剛剛開始發力的,之前只是作為一個業務模塊,真正發力是在2013年下半年。目前攜程的酒店團購業務還在大住宿體系中,所佔比例不是太高,但是增長很快,並透露2014年攜程團購的訂單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團購頻道的流量、轉換率都在大幅提升。

「目前攜程團購產品從總量和覆蓋量來看還是酒店客房為主,其它非酒店產品佔比應該是在10%左右,」宮向農介紹說,「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除了這一點,我們各個垂直業務線會有更多產品過來,我們也會有開放,類似於平台的形式,用更加開放的角度進行運營,我們不僅會把產品輸出出去,我們也會輸入一些進來。」除了旅遊產品,攜程未來還將進入本地生活,目前就是由酒店切入到餐飲娛樂,一步步延伸。

攜程已經意識到了團購市場對於消費者的影響力,以及非同小可的入口作用。而這個入口如果做得好,對攜程的其他業務線來說也能夠提供流量支持,同時團購還可以有助於攜程擴大產品的覆蓋面。


攜程旅行網住宿預訂業務營收與藝龍旅行網酒店業務對比

結合攜程自身服務優勢 贏得團購市場份額

與專業團購網站相比,攜程在團購領域擁有自己的優勢,宮向農表示,攜程本身是旅遊綜合平台,偏向於目的地,而團購則更注重本地化,但二者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而是存在很大的交集,這正是攜程希望進入的領域。宮向農介紹說,團購本地化、區域化、年輕化的用戶特徵以及「輕購買、重運營」的商業特徵與攜程比較契合。就酒店團購業務來講,以擁有著極強的運營體系、服務體系的攜程酒店業務為基礎,並將酒店業務方面優勢與團購業務打通,把服務延伸到購買以後的確認環節,結合購買加服務能力,從而形成攜程在團購業務上的優勢。


4月份主要網站在線酒店團購產品豐富度監測

根據勁旅網發佈的《4月份主要網站在線酒店團購產品豐富度監測》報告,4月份攜程酒店團購產品已經超越藝龍,成為OTA網站的第一,但與美團這類團購網站和去哪兒這類平台型網站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關於這一點,宮向農表示:「我們不是要跟美團進行一個數量上的競爭,我們不是用競爭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更多還是一種競合關係。」他講到,團購市場足夠大,2013年團購市場交易額在300億左右,未來還會有10倍甚至於15倍的增長,攜程只做自己最有優勢的部分。

團購行業野蠻增長 提升團購服務水平

團購市場經過幾年「野蠻」的增長,用戶對團購的印象還停留在方便、簡單、便宜的認識上,但產品與服務質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也是團購領域不容忽視的問題。宮向農認為,就產品服務方面,攜程有優勢去做,依託攜程已有的服務保障可以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目前攜程酒店團購產品已經按照酒店體系再走,比如到店無房,如果用戶有損失,攜程都將給予彌補,而現在團購的客訴率是很低很低的。與此同時,攜程還會接入其他一些商戶和團購產品時,會在服務上面做一個更高的提升,來保證用戶得到更好的體驗。

追求服務是攜程競爭的策略,攜程的進入會使得團購市場競爭加劇,團購本就是低利潤的市場,追求無利潤產品的競爭方式對於這個行業是不利的,攜程是一定要獲取自己的市場份額。

攜程團購發展將向移動端傾斜

攜程團購未來會向移動端傾斜,據瞭解,攜程近期將推出新版本APP來完善移動端的位置服務功能,增強本地化服務。儘管目前團購業務部分移動端的流量已經超過PC端,但從訂單量來看,移動端目前只是PC端的三分之一,未來攜程在整個技術的投入上還會偏向移動端,因為移動端「碎片、移動和即時性需求」這三個特點,與團購本地化的結合更為密切。

自去年底以來,在線酒店團購業務因美團的異軍突起,而被各在線旅遊網站重新重視起來,酒店團購正在成為在線酒店產品市場重要的營銷渠道,對於未來想要繼續保持在線酒店預訂市場優勢的攜程旅行網而言,這是不能忽視的重要業務單元。而攜程在酒店團購市場上的發力必將給這一市場帶來不小的競爭壓力,未來的格局如何演變值得關注。

來源:勁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64

應對開雲、歷峰電商競合 LVMH集團從蘋果挖來了首席數字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1337.html

應對開雲、歷峰電商競合 LVMH集團從蘋果挖來了首席數字官

一財網 劉瓊 2015-09-06 17:23:00

“互聯網已成為奢侈品行業的突出趨勢,LVMH這樣的奢侈品集團未來將會兩方面發力。”奢侈品研究人士、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對記者表示,“一方面是自建整體電商平臺,另一方面是參與第三方平臺電商設立旗艦店,電商將流量導給品牌,品牌掌控物流、信息流等,與消費者直接溝通。”

多次從奢侈品行業挖走高管的科技公司蘋果,最近也被反挖了“墻角”。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公司LVMH集團宣布已經新設了首席數字官一職,以全面開啟數字業務的發展。該職位將由此前在蘋果公司的音樂業務高級總監Ian Rogers出任,後者將於10月正式就任。

對於LVMH集團此舉,奢侈品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在奢侈品行業已成為不容置疑的趨勢,而以奢侈品電商平臺NET-A-PORTER和YOOX9月即將正式完成合並為標誌的另兩大奢侈品集團歷峰和開雲在電商方面的競合大動作,也對LVMH集團觸動很大,不得不加快數字化改革進程,包括該領域人力資源等方面的重建。

加速數字化改革進程

首席數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 是在最近兩年崛起的高管職位,被視為實現組織未來願景的強大助力。跨國人力資源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任仕達中國區市場總監孫海寧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奢侈品公司來說,大客戶銷售管理很重要,設置該職位說明LVMH集團更加重視數據化營銷和客戶大數據分析管理。

據悉,Ian Rogers8月28日剛宣布從蘋果公司離職,他是隨Beats Electronics LLC2014年被蘋果公司以30億美元並購後加入該公司的。LVMH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Bernard Arnault在公告中表示:“Ian Rogers 將利用其在高端數字事業的豐富經驗和創新精神,在Thomas Romieu(數字總監)所建立的根基之上引領集團旗下品牌提升到新的高度、在數字領域探索新的機遇,並加強LVMH在數字奢侈品領域的領導地位。”

盡管意識到數字化的前景,但擁有多個奢侈品牌的LVMH集團旗下品牌數字化程度不一。法國巴黎銀行2014年發布了一份《奢侈品數字競爭地圖》的報告,對28個奢侈品牌的數字化表現的排名顯示,盡管LVMH集團旗下的主品牌LV在網站的體驗性(比如從選擇產品到完成購物,顧客需要點擊鼠標的次數減少,查找線下店鋪非常方便,要把某款產品分享到社交網絡也更便捷)表現不錯,但同屬於該集團旗下的Céline和Fendi是綜合評分排名最低的,兩個品牌目前沒有任何社交媒體上的曝過光,也沒有開通電子商務平臺。對於社交媒體,Céline的創意總監Phoebe Philo曾經發表過看法,“我寧願在街上裸奔,也不會加入Facebook”。

“互聯網已成為奢侈品行業的突出趨勢,LVMH這樣的奢侈品集團未來將會兩方面發力。”奢侈品研究人士、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是自建整體電商平臺,另一方面是參與第三方平臺電商設立旗艦店,電商將流量導給品牌,品牌掌控物流、信息流等,與消費者直接溝通。”

針對上述互聯網趨勢,周婷了解到:“目前奢侈品牌們正在進行四方面的動作,第一是線下門店改造,第二是信息化系統重建,第三是貨品和價格體系的梳理與重塑,第四是與之匹配的人才資源的變革。後者包括增加新媒體與市場研究人才,數字化與互聯網人才的招聘等。”

“為了成功過渡到數字化領域,品牌需要將數字創新內置於營業模式中,如有需要隨時調整”,知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聯合意大利奢侈品協會發布的《2015數字奢侈品體驗報告》強調,只有將數字創新作為日常業務運營的核心,才能真正達到量變與質變。

2014年,全球最大化妝品公司歐萊雅集團也新設了“首席數字官”一職,出任該職位的保加利亞籍高管Lubomira Rochet還加入集團執行委員會。歐萊雅集團8月發布的 2015年上半年報顯示,集團電商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0%以上,占總銷售額4%之多,其中大眾產品部門在中國的銷售來自於線上的比例已經高達15%。

同行電商競合的觸動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奢侈品品牌加大投入改善和提高品牌的數字化體驗,並擴大數字業務團隊。另外兩大奢侈品集團在電商和數字化領域也有不少探索。早在2010年,瑞士奢侈品集團歷峰全資收購了英國奢侈品電商Net-a-Porter。法國開雲集團與意大利奢侈品電商Yoox在2012年8月成立合資公司,專門負責管理開雲集團旗下品牌的電子商務網站。

而2015年3月底,全球第一和第二的這兩家奢侈品電商——Net-a-Porter和Yoox正式宣布合並,成立Yoox Net-a-Porter集團,預估市值將超過25億美元(約合156億元),2015年9月,兩家公司即將正式完成合並。歷峰集團(Richemont)執行董事長Johann Rupert此前稱,歷峰集團正與另兩大奢侈品電商巨頭LVMH和開雲商談,希望LVMH和開雲能為新合體的奢侈品電商Yoox Net-a-Porter集團融資。

“被互聯網改變的消費形態、生活方式變化觸動著奢侈品牌的神經,如果再不把握這一波趨勢,奢侈品牌將失去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在周婷看來,這兩家奢侈品電商的合並,將給LVMH集團巨大的觸動。“Net-a-Porter和Yoox兩大電商平臺的合並將使得歷峰和開雲兩大奢侈品集團在電商融合的道路上更近一步”,她認為,奢侈品牌競爭已經走入競合的時代,不排除三大奢侈品集團今後在電商方面進一步合作,再次壟斷控制線上的奢侈品格局。

除了革新組織構架設置首席數字官,LVMH集團2015年也加大奢侈品互聯網領域的投資,向成立於2010年的英國時尚電商Lyst註資了4000萬美元,成為Lyst C輪融資中的領投者。Lyst是一個奢侈品牌和買手店的集合平臺,2014年,其總銷售額為4000萬美元,相比於奢侈品購物網站Net-A-Porter2014年6.5億英鎊(約合10.2億美元)的銷售額,Lyst還在成長階段。

在中國,LVMH集團旗下的化妝品品牌貝玲妃(Benefit)曾在2011年底入駐天貓,不過半年後就撤出。按照後來貝玲妃方面的說法,入駐天貓是LVMH對中國電商的嘗試,雖然反饋數據不錯,但尚未有最後結論是否長期進行。

麥肯錫數字奢侈品體驗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線上奢侈品銷售額累計達140億歐元,占全球個人奢侈品銷售總額(2240億歐元)6%,較2013年同比增長50%。而此前2009年,麥肯錫曾預測,至2015年時尚電商銷售額占奢侈品總銷售額的2%,約為40億美元。為此,其隨之調整了其對奢侈品數字渠道的觀點,預測在未來十年中,奢侈品電商銷售額將大幅提升,到2025年,全球線上奢侈品銷售額或將達到700億歐元,占個人奢侈品銷售總額(3900億歐元)的18%。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913

中信銀行副行長郭黨懷: 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是競合非彼此替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0344.html

中信銀行副行長郭黨懷: 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是競合非彼此替代

一財網 李德尚玉 實習生鄒穗晞 胡笑紅 2015-09-23 23:59:00

下一階段,中信銀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還將有哪些重磅產品推出?中信又如何看待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帶著這些問題,近日,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中信銀行副行長郭黨懷。

從2015年回過頭去看,如果要選出前三家傳統商業銀行的“觸網先鋒”,那中信銀行在前三甲之列,相信不會有太多異議。

早在2006年,中信銀行杭州分行就與支付寶公司在支付結算領域開展了合作,尤其是通過在網關支付方面的合作,中信銀行成為最早推出支付寶個人網上支付業務的銀行之一。

2013年,中信銀行在業內率先開展“網絡貸款”業務,聯手銀聯商務推出面向小微企業主及個體商戶的“POS網貸”。而到了2014年4月,中信銀行聯合嘉實基金、信誠基金推出“薪金煲”。這是業內首支同時具有銀行結算功能和基金收益功能的銀行系“寶寶類”產品,被譽為“寶寶3.0時代”的標桿產品。2015年9月,中信銀行首次發布了跨界合作的在線供應鏈金融新產品——“信e付”。

今年以來,中信銀行先後與阿里、騰訊、百度三巨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聯名信用卡、新型電子商務平臺、大數據、雲計算、金融支付等領域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打通傳統銀行在“互聯網+”路上的最後一公里。僅信用卡一項,中信銀行已經聯合三家公司發卡近300萬張。

截至目前,在支付結算和網絡融資領域,中信銀行已經形成了多款互聯網金融的產品矩陣。下一階段,中信銀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還將有哪些重磅產品推出?中信又如何看待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帶著這些問題,近日,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中信銀行副行長郭黨懷。

郭黨懷介紹,中信銀行未來將以“互聯網金融”為突破口,實施渠道一體化戰略,著力在電子渠道整合、跨界合作、O2O客戶服務體系搭建、大數據應用四個方面加快創新步伐。對於傳統銀行業務的互聯網化,在中信銀行副行長郭黨懷看來,只要是能夠標準化、流程化、可量化的,都可以往互聯網金融方面去靠攏。

“而商業銀行的傳統優勢,網點的優勢,也不可以拋棄。” 郭黨懷稱,特別是在一些高端交易服務方面,還是需要一些團隊的合作。“我們講到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是一個競合關系,不是誰取代誰,誰吃誰的問題。趨勢一定是大家優勢互補。”

互聯網金融戰略布局

第一財經日報:從2015年半年報大概看到中信銀行互聯網金融上的布局情況,這樣的布局背後的戰略邏輯是什麽?

郭黨懷:日前國務院十部委頒布了《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規範了互聯網企業和金融企業關於互聯網“金融+”的一些行動方案,這個對下一步促進金融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在發展互聯網金融方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在這個制度辦法的規範下,中信銀行作為互聯網金融改革的先行者,我們也在積極探討這種新的應用模式,我們在戰略規劃中已經規劃出了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步驟。互聯網金融涉及到我們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互聯網業務發展非常快,特別是年輕人。那麽作為金融服務企業,跟互聯網結合也是一個趨勢,大家會優勢互補,各自發揮各自的強項。

中信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方面重點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會有一些大的行動:

第一、搭建電子渠道“高速公路”。加強電子渠道整合,突出移動互聯網產品開發和服務,強化手機銀行應用開發,打造領先的渠道平臺。

第二、搭建金融互聯網“跨界之橋”。搭建直銷銀行等開放式獲客平臺,拓展第三方渠道資源,推動移動支付創新,打造全面跨境支付結算體系。

第三、打造O2O的客戶服務體系。建設智慧社區O2O平臺,以社區生活服務為切入點,開展線上獲客,線下服務,雙向引流,相互轉化。

第四、強化大數據平臺建設,支持渠道互通互融。加強大數據應用,整合各類渠道,提供一點接入、全程響應的智能化渠道服務。

日報:隨著互聯網化,中信銀行未來業務與互聯網有著何種關系?物理網點功能是否會弱化?

郭黨懷:互聯網與金融的關系,我的理解應該是,誰也不可取代誰,是一個互補競合關系。所以,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傳統商業銀行物理網點的擴張是需要改變思路,但不意味著商業銀行就要取消實體店。

商業銀行應該借鑒互聯網的思維模式,更多地把傳統商業銀行的客戶往互聯網這個方向指引。這樣,我們產品的標準化、流程化以後,能使雙方更多地受益,不光是銀行受益,更多的是客戶受益。

同樣的,介入一些互聯網思維模式也可以把我們的用戶端真正地引流到傳統銀行的實體店。比如在高端理財方面,一些特殊的金融交易方面,還離不開一對一的人工服務和團隊的合作策劃,與互聯網金融是一個互補關系。

日報:傳統銀行的業務有哪些可以互聯網化?

郭黨懷:只要是能夠標準化、流程化、可量化的,應該是一個趨勢,都可以往互聯網金融方面去靠。複雜的交易需要團隊合作的,還是要到實體店去。

互聯網金融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比如說兩年前,我們的認識還是在pc端的一個業務,經過這兩年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已經上升到了十幾種,這個比例應該會越來越大,確切的比例現在也不好預測。趨勢是會向互聯網金融靠攏。

直銷銀行跨界合作

日報:在互聯網金融創新方面,中信銀行的特色是什麽?比起其他銀行,中信銀行的優勢在哪兒?

郭黨懷:對老百姓來說,商業銀行一定是在拼服務、拼價格,就是成本核算的問題。如果中信搭建起來的互聯網金融的新平臺,在服務方面,我們的受眾群體更方便、更快捷,在費率方面更優惠,我想一定是有吸引力的。

比如說,在監管部門的支持下,我們在互聯網金融跨界合作方面,正規劃探索直銷銀行的模式。因為直銷銀行用了一個大數據的理論,銀行會發揮風險控制方面的比較優勢,互聯網企業運用技術手段,把我們的產品標準化、流程化。這樣就可以使現有商業銀行的應用成本大幅度節減,我們就會把這一部分節省來的收益讓渡給我們的消費者。比如說在理財產品銷售方面,價格將體現往下走的趨勢,在貸款方面,資產端也會體現出這個趨勢。我們的“信e付”是在做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把它搬到移動端,在實行審批方面、客戶經營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舉措。

日報:早在此前中信銀行就推進“互聯網+”與跨界聯結,攜手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小米、順豐等合作夥伴開展一系列互聯網金融創新,共同構建互聯網金融生態圈進行合作,這樣的跨界合作是基於什麽樣的戰略考量?

郭黨懷:互聯網金融大家並不陌生,目前互聯網的行為,或者它的一些模式,已經影響到了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尤其是年輕人,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互聯網,而且互聯網的這種發展,是非常迅速。兩年前,我們的思維模式還是服務、業務設計、營運模式還是基於PC端的考慮,現在主要的重心已經轉移到移動端,更多的是移動銀行的概念。所以,在這一方面,傳統的商業銀行的優勢已然是存在的,但是,商業銀行一定要改變自己的一些思維方式,要借鑒互聯網企業的一些屬性,比如說他們對市場的反映,對消費者的行為的分析,對大數據的運用,這都是互聯網的特有屬性。

而商業銀行的傳統優勢,網點的優勢,也不可以拋棄。特別是在一些高端交易服務方面,還是需要一些團隊的合作。我們投行的一些業務,後面是一個很大的團隊在服務,類似於這種高端的服務,就不可能搬到互聯網上。我們講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是一個競合關系,不是誰取代誰,誰吃誰的問題。趨勢一定是大家優勢互補。

中信銀行正在積極地探討創造一個有別於傳統商業銀行的模式。其核心是,大家是不是能在監管容忍的條件下,把相互的資源發揮到極致。我們看到的不成功的案例,是因為沒有專註地把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

日報:今年3月24號,中信銀行介紹了今年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發展舉措:搭建平臺、跨界合作。“搭建平臺方面,中信銀行今年要推出直銷銀行、智慧社區O2O平臺。”中信銀行互聯網金融未來哪些跨界合作值得期待呢?

郭黨懷:目前互聯網金融跨界合作的模式很多,但是目前在互聯網企業里面,比較成熟的比如說BAT企業,是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BAT企業三家之間,也各自有優勢,中信銀行和BAT三家互聯網巨頭都有深度的戰略合作協議。

我們現在的合作已經進入到一個深水區了,合作是比較深入的。我們在消費信貸啊,直銷銀行方面都在積極探討。

直銷銀行是最近國務院十部委對外剛發布的鼓勵互聯網金融的重點之一,目前相應的一些監管政策細則還沒有出臺,中信正在積極探討這方面的合作,跟合作方和監管部門都保持密切的溝通,一旦有確切的新的方案我們會及時通過媒體發布。

P2P平臺資金存管

日報:《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網貸平臺的資金必須由銀行來進行存管,但是很多傳統銀行對該業務其實是比較猶豫的,因為網貸平臺的資金量還是不夠大,利潤驅動力小。

9月,易寶支付、懶貓金服及中信銀行在北京召開產品發布會,推出由三方攜手打造的P2P資金聯合存管產品,該產品采取了“支付+運營+銀行存管”的產品運作模式。中信銀行是如何考量開展P2P平臺資金存管的?這個合作與其他的P2P平臺的資金存管有什麽不同之處?

郭黨懷:
 央行規範了P2P的托管行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風險控制和投資人來說都是一個保護。商業銀行有托管資質,是一個基礎性的業務,銀行把它劃為中間業務收入,這本來就是銀行的基礎業務。談到關於P2P的托管,中信銀行也剛頒布了相應的政策。以前這個P2P是一個開放式的,但是並不規範。監管部門出臺這個政策還是利好的。

在托管業務上,中信銀行還是市場比較領先的。舉一個案例,中信銀行在托管上一直做得很優秀的,年輕人現在普遍用的余額寶是目前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就是托管在中信銀行。雖然是只有兩年時間,余額數在最高時候有7000億,客戶群體過億,這個產品有一個強大的系統在支持,無論是哪個產品托管,都有一個很強大的信息技術在後面做背書,核心的就是要估值這些產品。中信有這個實力,所以涉及到P2P托管,不像貨幣基金那麽複雜,數據量那麽大,我們也做了規劃,會積極推動該業務的發展,畢竟剛剛開始,所以量還不是很大。

日報:通知發出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網貸平臺需要選擇銀行來托管自己的資金?

郭黨懷:托管方面,銀行看中的並不是費率的高低,更多的是對這個項目的責任。

對此是有評估考量的,所以我們會有選擇地來做一些P2P的合作。比如說這家公司項目質量比較好,風險把控也比較到位,這是我們追逐的目標。不是所有的P2P的資金托管銀行都要去追逐,銀行既然作為托管行是有責任的,銀行的責任往往大於收益,因此還是要謹慎地積極推進。

托管是有交易規則的,商業銀行作為托管方來講,不光是看到一個規模和收益的問題,更大的是要考慮風險問題。那就意味著每個銀行對托管項目的風險把控、容忍度是什麽。因為銀行只要是接受了這個托管項目,不光是企業的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更多的是社會責任。

中信銀行對P2P托管業務是積極規劃,謹慎進入。並不是說我們所有的項目都要大包大攬地去爭取,一定是要符合中信銀行的風險管控。就像理財產品銷售一樣,不是所有的都要去做,都要去爭取,我們是一個積極謹慎的態度。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746

揭秘南航美航聯姻始末 全球航空競合格局生變|姍言兩語

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和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在一起了。

美國航空和南方航空今日正式簽署《框架協議》、《股份認購協議》及系列商務合作協議,先來看看已經確定的“嫁妝”都有哪些。

首先是股權認購協議。美國航空將向南航投資2億美元,用於認購南航擬增發的H股股份,增發完成後,美國航空取得的H股股份預計占南航在香港上市H股股份的約8.8%,以及總股本的約2.7%,南航董事會將委任美國航空的一名人士作為董事會觀察員。

據筆者了解,之所以只有2億美元,是因為三大國有航空被要求國資持股必須在50%以上,按照南航目前的股權架構,要獲得更多增資操作的空間不大,東航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其次是系列商務合作協議。雙方將逐步建立長期、全面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通過更深層地利用相互之間的航線網絡,實現在整個中美市場上的互相支持。內容包括:雙方實施代碼共享合作,將航線網絡延伸至中國和美國境內更多的城市,還有在樞紐建設、人員交流、代碼共享、銷售合作、機場設施共享、IT系統開發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等。

外資航空公司收購中國的航空公司股權並非首次,東航在2015年向美國達美航空出售了3.55%股份,總價值約4.5億美元;更早之前,國泰航空已經持有中國國航約18%的股份。

這次的聯姻之所以受關註,主要還是因為兩家跨航空聯盟成員之間的合作,對亞太乃至世界航空業的競合格局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全球航空業主要有三大航空聯盟:國航所在的星空聯盟,南航和東航所在的天合聯盟,以及國泰和美航所在的寰宇一家。

據筆者了解,南航與美航的這一合作並非短期促成,從總裁級別的見面會談就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了,其中複雜的過程可想而知,首先就是兩個跨聯盟成員之間的“深度合作”,如何在現有聯盟限制框架內,實現更大的操作空間。

對目前執飛從達拉斯到香港、北京和上海,從洛杉磯到香港、上海,以及從芝加哥飛往北京、上海的每日航班的美航來說,其所在的寰宇一家在大陸地區沒有成員航空公司,極大的限制了航班到達中國後進一步深入內地的網絡銜接和旅客輸送。

好不容易從競爭對手達美航空手中搶到北京-洛杉磯航權後,卻因為無法拿到首都機場的起降時刻而不得不推遲開航,對美航來說更是一大打擊。

與南航加深關系是美航解決上述問題的替代辦法,而對於南航來說,也急需在盈利前景最好的中美航線市場,找到能夠幫其延伸美國境內網絡的更緊密合作夥伴。

同在天合聯盟的達美航空原本是最優選擇,但在後者與東航通過股權關系捆綁的更緊密後,比達美在美航線網絡更豐富的美航,與南航一拍即合就不難理解了。

與美航聯姻後,南航不僅可以借助美國航空在美國市場獲得更大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在中美航線上也將得到美航和達美的共同支持,網絡獲得更大的延伸。

而這樣的跨聯盟的合作也意味著,各個航司在爭取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上,並不會以聯盟利益為主,預計未來大型航司之間突破聯盟限制的合作也會越來越多,今日寰宇一家的國泰航空就宣布與星空聯盟的漢莎系在多個歐洲、澳洲航線代碼共享。

而南航如何處理不在同一聯盟的“最堅強”夥伴與相對松散的聯盟關系,更值得後續關註。

比如,在南航和美航合作協議中提到的將在中美航線上加強代碼共享等合作。此前,美航主要在與海航進行類似的合作,而南航則主要與達美合作,而且天合聯盟內部還有對與成員外航空公司合作座公里占比的限制。

再比如,雙方如何共同拓展未來北京新機場的機會。目前,南航獲得了北京新機場航空旅客業務量40%的潛在分配權,預計今後會有更多航線從廣州和北京飛往美國,需要來自美國的網絡支撐和旅客輸送,不過,美航所在的寰宇一家被安排留在現在的首都機場。
 
此外,中美航司紛紛結盟聯手打造跨北太平洋航線網絡,對於原本在中美航線上大力拓展中轉客源的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國家及地區航企來說,或將帶來更大的打擊。

商業世界,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附:一些您可能感興趣的數據

南航機隊規模超過700架,共有958條航線,每天有2,000多個航班飛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個目的地,提供超過30萬個座位。

美國航空擁有930架飛機(此外,美國航空所屬子公司及區域性公司還合計擁有606架支線飛機)。在美國擁有9大樞紐:夏洛特、芝加哥、達拉斯/沃斯堡、洛杉磯、邁阿密、紐約、費城、鳳凰城和華盛頓,航線網絡遍布全球,每天近6,700個航班飛往50多個國家的近350個目的地。2016年承運旅客1.99億人次,營業收入402億美元,凈利潤27億美元。

2016年國際航協(IATA)公布的航空公司排名:

(一)按機隊規模,航空公司排名(前五):
    1.美國航空(美國)
    2.達美航空(美國)
    3.聯合航空(美國)
    4.中國南方航空(中國)
    5.聯邦快遞(美國)
(二)按旅客運輸總量,航空公司排名(前五):
    1.美國航空(美國)
    2.西南航空(美國)
    3.達美航空(美國)
    4.中國南方航空(中國)
    5.瑞安航空(愛爾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259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未出,機場競合已升溫

站在香港國際機場(下稱“香港機場”)的行政大樓上,眺望四周,入目景象一片繁忙:一面是絡繹不絕起飛降落的飛機,一面是正在馬不停蹄施工中的第三跑道填海基建工程。

這個20年前從人口密集的九龍城遷到大嶼山赤鱲角的機場,正面臨著它的第二次巨變——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加速。

種種跡象表明,作為全球最賺錢的機場之一,香港機場正在加緊開拓珠三角市場。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呼之欲出的背景下,香港機場深入珠三角腹地將迎來更大的歷史機遇,但也將不可避免地直面大灣區機場群的競爭。

“我們希望香港機場能夠在大灣區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推動大灣區真正融合,讓大灣區的老百姓出行更加方便、成本更低。”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林天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規劃即將出臺,(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更是重中之重,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幾條連接港澳與內地的大通道必然會加速推進,而空港將通過發展地面交通來加快。”

香港國際機場。東方IC圖

加速開拓內地航空市場

在上月中旬舉行的第123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廣交會”)上,香港機場將展位設在了人流密集的區域,現場更是打出了“貫通珠三角連系全世界”的宣傳語,他們還聯合航空公司首次向廣交會的客商提供預辦登機服務。

其中,香港航空有限公司(下稱“香港航空”)與國泰航空有限公司(下稱“國泰航空”)推出多項優惠產品,比如購買一張機票,其中還包含了往返珠三角與香港的船票。內地旅客在碼頭便可辦理登機手續及直掛行李至目的地,同時還可享受自動退離境稅服務,並直接減免120港元的離境安檢稅。

香港航空廣州辦事處經理王英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香港航空目前正積極開拓內地市場,實行珠三角大基地戰略,重點推進“內地—香港—目的地—香港—內地”的四段聯航服務。

“內地乘客若是經香港轉機去往目的地,乘客不需再持港澳通行證,並且可在香港停留7日。逗留期間,還可享受香港航空合作提供的一系列香港當地旅遊服務,包括為一日中轉的旅客提供免費機場快線當日來回票,為停留3~7晚的旅客提供免費好客體驗觀光團等。”王英贊說。

香港機場管理局機場業界協作助理總經理陳詩敏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希望此舉可以擴大香港機場在珠三角的影響力,讓更多內地旅客知曉從香港乘機前往境外的便利性。

事實上,已有越來越多的內地旅客選擇從香港機場前往其他境外目的地。數據顯示,2017年,香港機場共接待旅客7290萬人次,其中,僅珠三角旅客經口岸來往香港機場的年旅客量就超過了1405萬人次,而香港總人口約為741萬。

而且,香港機場近兩年來也一直在完善往來珠三角的交通接駁,目前已設立跨境快船、跨境客車、跨境轎車等多式聯運樞紐。以跨境快船為例,緊鄰香港機場的跨境輪渡碼頭——海天客運碼頭連接了9個口岸,分別是東莞虎門、廣州蓮花山、廣州南沙、澳門(外港客運碼頭)、澳門(氹仔)、深圳福永、深圳蛇口、中山、珠海九洲。2017年,跨境快船接載約254萬人次。

為配合港珠澳大橋啟用,香港機場管理局計劃在海天客運碼頭旁興建多式聯運中轉客運大樓及封閉行車橋,預計最快將於2022年啟用。建成後,中轉旅客可以乘坐來往珠海、澳門口岸的專用巴士,經港珠澳大橋直達機場前往海外,不用再辦理香港出入境手續。

對於香港機場開拓內地市場,胡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的國際航線增多,廣州的國際樞紐地位不斷強化,未來還將發展成擁有3個航站樓、5條跑道的超大型機場,運量將大幅增加,而香港作為老牌國際航空樞紐必然感受到壓力。

“其實珠三角地區的機場密度、空域密度以及旅客吞吐量和貨運量已經非常高了,競爭本就很大;香港機場加入競爭也是好事,這能促進航空公司改善服務、保持合理票價。同時,香港機場在服務、候機樓設計方面有優勢,值得內地機場學習。”胡剛說。

廣州白雲機場T2

不容小覷的競爭力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上市機場年報發現,2016年,香港機場收益總額186.27億港元,權益股東應占溢利82.76億港元,由此算出其凈利潤率超過44%——這一數據遠超粵港澳大灣區內廣州白雲機場的22.6%和深圳寶安機場的18.52%,也超過了上海機場的40.36%和廈門機場的26.38%。

賺錢能力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香港機場的競爭力不容小覷。林天福認為,機場本身有多少旅客,跟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程度息息相關,因此,香港機場並不以追求旅客數量為目標,“香港有很多國際公司,這些外國公司的高管很多差不多每周都要出差。這就要求我們的機場能夠給他們提供最大的便捷。”

為追求效率,香港機場將轉機時間壓縮至50分鐘以內。比如,從內地坐船前往香港機場乘機,兩年前需要在航班起飛前180分鐘到達海天碼頭,現在則縮減至70分鐘。

林天福表示,效率提升的背後是各個流程的優化。為了保證行李能同時到達,每一次的縮時是以分鐘來減少,“我們希望能將這樣的效率服務延伸至大灣區,將來的候機時間縮短至58分鐘。”

除了效率之外,香港機場在價格、服務、與航空公司聯動等方面均比內地機場有顯著優勢。家住廣州的吳女士最近幾次出國都選擇從香港機場出發,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因為前往歐美的機票從香港飛更便宜,而且便宜了不止一點點。”

今年春節,吳女士前往美國洛杉磯的往返機票(含稅費)花費3000多元(人民幣),即使加上從廣州到香港機場的路費,也遠低於從廣州白雲機場直飛洛杉磯的價格。

此外,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有些境外城市僅開通了到香港的直航航線。比如,國泰航空今年針對珠三角乃至大灣區旅客開通了多條直航新航線,包括已開通的往返香港與布魯塞爾直航航班,及將要開通的往返香港與都柏林、哥本哈根、華盛頓、開普敦等城市的直航航班。

國泰航空市場推廣及直接銷售代表郭鳳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7年,珠三角市場約占國泰營業額總數的5%,這一數據比以往有明顯增長,“我們對未來的預期也是正面的,尤其是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的開通,到香港坐飛機會越來越方便,珠西將會有更多的旅客選擇從香港乘機。”

澳洲會計師公會大中華區稅務委員會委員王文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自由港,香港長期以來對客貨運運輸效率的追求,使其不斷完善物流配套、降低運營成本,從而吸引更多的客運和貨運來到香港,“比如,‍‍經過香港轉運的‍‍貨物是不用報關的,‍‍進出口貨物的報關手續也相當簡單、費用低廉。同時,在流程上經過多年優化已經非常成熟穩定,這也是旅客和企業對香港信任的原因。‍‍”

需共同做大市場蛋糕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官方公開資料發現,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的總體旅客吞吐量超過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近800萬噸,運輸規模已經超過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級機場群,位於全球灣區機場群之首。

而且,從過去10年的數據來看,五大機場的旅客和貨郵吞吐量均呈持續增長態勢。由於國內航空市場的需求增加,廣、深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在五大機場總量中的占比均在增加,而香港機場的份額則逐年下降。

就目前的運量來看,香港機場現已投入運營的兩條跑道已趨於飽和狀態,一號客運大樓設計的標準是處理4500萬旅客,但如今已達到7300萬。香港機場方面預計,未來旅客數量還會繼續增加,目前在建的一號客運大樓擴建項目預計2020年落成使用,而等到2024年第三跑道系統竣工後,每年可接待1億人次旅客。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2017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6583.69萬人次,同比凈增量超600萬人次,增幅達10.2%,接待能力也趨飽和。今年4月,廣州白雲國際機場2號航站樓(T2)和綜合交通中心正式投入使用,T2設計容量為年旅客量4500萬人次。

按照白雲機場的計劃,2018全年白雲機場還將力爭開通15條國際航線,新增7個國際航點。白雲機場方面表示,T2啟用是加快國際化進程的重要一步,預計2018年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7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將達到190萬噸。

隨著香港機場加速開拓內地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航空競爭在加劇,尤其在出境旅客方面,是否會上演“搶客大戰”?

對此,香港機場管理局機場業界協作總經理馬耀文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市場“餅夠大”,民航需求強勁,即便擴容也是供不應求,個個都夠吃。

馬耀文表示,當前,香港本地旅客及內地旅客外出旅遊需求不斷增長,雖然內地直航航線的增多會分流一部分旅客,但是總體市場需求仍然強勁,增量大於分流部分。

香港航空品牌管理副總經理姚祺同樣認為,現在談競爭還為時尚早,當務之急是一起把蛋糕做大,把市場需求充分地挖掘出來。

姚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香港航空此前曾做過調研,香港本地人均出境頻率是每年兩次,而珠三角地區人均每年出境一次都不到,說明還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目前在我們的旅客中,有1/3是香港本地人,1/3是外國人,還有1/3是內地居民,我們預計未來內地居民的占比將會達到一半。”

胡剛也表示,無論是出境還是國內往返,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出行的次數將會越來越多。到2035年,珠三角地區的人口將增至1億甚至更多,人口密度高、經濟發達,旅遊、商務等對航空的需求很大,因而並不會過剩。

機場群之間統籌分工

其實,早在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就已經對廣州白雲機場做出了明確定位,即著力把北京、上海、廣州機場建成功能完善、輻射全球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

2017年2月發布的《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進一步提出,建設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相適應的世界級機場群,明確區域內各機場分工定位,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深度融合、互聯互通。

到了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珠三角機場群正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內。隨後,中國民用機場協會秘書長陳曉寧公開撰文表示,要形成具有整體凝聚力與競爭力的珠三角機場群,必須明確珠三角各機場的定位與功能,形成整體統一、分工明確、功能完善、發展聯動以及共贏共利的機場群。

陳曉寧認為,香港機場應保持和發展其傳統的國際轉國際的樞紐功能;廣州機場應該定位於國際樞紐,加大國際轉國際的航班量,最終形成以國際轉國際為主,以內地航班為輔的世界級機場;深圳機場則建成國內外航線非常豐富的點對點機場,或者以點對點為主輔之以樞紐功能的機場;澳門機場則打造為與葡語系國家商貿文化交流的空中橋梁;珠海機場則開辟更多的以通航制造、航展以及特色旅遊為主的境內外航線。

2017年4月,《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三五”規劃》對省內各大機場進行了明確定位和分工。長期研究中國城市規劃的胡剛說,“大灣區機場群確實需要統籌,有計劃的競爭很重要。”

胡剛進一步分析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機場間隔近,完全可以看成一個城市來謀劃。比如,東京的羽田機場和成田機場就具有明確的分工和合作關系,紐約灣區機場之間也非常近,同樣有競爭也有分工。香港與廣州應承擔更多“國際化”的擔子,航空能力強對促進大灣區的經濟發展、科技創新都有好處,特別是對促進現代高端服務業有很大作用。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深圳就完全不開國際航線。只是從距離來看,從深圳坐車去廣州或香港飛是可行的,像長三角的國際航線基本集中在上海,周邊寧波、蘇州等城市都去上海乘坐航班。其實政府需要做的是疏通地面的交通,深莞穗城際和虎門二橋馬上就要開通了,情況也會改變。”胡剛說。

馬耀文表示,大灣區機場之間是健康的競爭關系,如果只有一家機場、一家航空公司,那麽必定是服務差、價格貴,有競爭才會有發展。特別是香港、廣州、深圳三大機場應該開展更多的合作,讓大灣區市民有更多的選擇。

合作打造世界級交通樞紐

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建設,正隨著時間按部就班地進行中。

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下稱《協議》)在香港簽署,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被擺在合作重點領域的首位。《協議》指出,發揮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優勢,帶動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優化高速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布局,推動各種運輸方式綜合銜接、一體高效。

在姚祺看來,香港就是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的橋梁,“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的認可度非常高,我們在舊金山開航時,講到香港是連接舊金山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橋梁,(這一說法)在當地很受歡迎。現在中國的國力越來越強,全世界都要跟中國做生意,內地從香港出去是中轉,從境外回來通過香港也是中轉,航空公司不只是簡單地把客、貨從A運到B,每條航線背後連接的還是經貿和文化。”

王文暉也持相同看法,香港是一個國際互通的平臺,一直以來,許多外企前往內地投資都是通過香港,而現在國家也鼓勵內地企業走出去,那麽仍然可以將香港作為平臺。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早已意識到了加強合作的重要性。由香港機場倡導發起的珠江三角洲五大機場論壇最早於2001年7月召開,參加論壇代表同意定期舉行會議,不過,2001年至2003年間由成員機場輪流主辦後再沒有召開。

到了2007年6月,珠三角地區五大機場會議在香港再次舉行。五大機場包括廣東省機場管理集團公司、香港機場管理局、深圳市機場(集團)有限公司、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和珠海機場集團公司,同意重新啟動及擴大五大機場之間的溝通合作,並在原有基礎上建立一個更緊密的合作機制。

此後,從2009年開始,珠江三角洲五大機場主席會議每年召開一次。2017年,五大機場在與會期間簽訂了會議備忘錄,在新的合作周期里,將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建立機場群建設、空域精細化管理等方面的多方溝通交流機制。

王文暉認為,三地的機場在人才、資源等諸多方面均有合作空間,再配合陸運、海運,共同提升大灣區的物流樞紐地位。

王文暉還建議,可以利用香港在某些航空產業方面的獨特優勢加強合作。比如在飛機租賃方面,相比愛爾蘭、新加坡以及中國內地保稅港區,香港給予飛機租賃商的所得稅稅率是最低的——符合條件的飛機租賃商實際稅負率低至1.65%。如果內地的飛機租賃商想去境外發展,香港將是一個理想的平臺。

(第一財經記者陳姍姍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108

重塑競合關系,川渝開啟5年合作計劃

在新的國家戰略之下,川渝之間的合作向前更進一步。

重慶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近日在重慶簽署了《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下稱《行動計劃》)。未來5年,雙方將努力把成渝城市群建成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示範區和引領帶動西部地區開放開發核心增長極。

新的合作使命

6月6-7日,四川省黨政代表團赴重慶考察。除了簽署《行動計劃》外,雙方有關部門和市、區還簽署了11個方面12個專項合作協議,包括共同推進川渝合作示範區(廣安片區)建設、共同推進長江上遊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跨界河流聯防聯控等。

近年來雙方的互訪日益常態化。2015年,雙方簽訂了《關於加強兩省市合作共築成渝城市群工作備忘錄》;2016年簽署了《深化川渝務實合作2016年重點工作方案》,以及應急管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共建產業園區等10個專項合作協議。

作為西部地區經濟條件最好的區域,推進成渝地區的經濟一體化由來已久。2011年3月《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獲批,2016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複《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2015年和2016年雙方互訪正是圍繞成渝城市群建設進行的。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2007年起來,川渝地區持續推動區域合作,陸續簽署一系列協議。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背景下,這次簽署的協議很大的特點就是如何推動長江經濟帶,主題更加明確。

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明確提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正確把握的五個關系。

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就表示,深化川渝合作是國家戰略大勢所趨、共同發展現實所需、互利共贏民心所向,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川渝兩地參與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攜手深化合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此次簽署的《行動計劃》重點就在於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未來五年,川渝兩地將深化合作,共築長江上遊生態屏障,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努力把成渝城市群建成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示範區和引領帶動西部地區開放開發核心增長極。

生態和通道成為重點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上述12個專項合作協議中,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就有3個,包括重慶市環境保護局、四川省環境保護廳簽署共同推進長江上遊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協議,重慶市水利局和四川省水利廳簽署跨省界河流聯防聯控合作協議,重慶市林業局、四川省林業廳簽署共建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合作協議。

雙方將加強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加強跨省市水體監測網絡建設,建立河流監測信息共享機制;推動工業(化工)汙染、畜禽養殖、入河排汙口、環境風險隱患點等協同管理;開展跨界河流聯合巡查,積極探索邊界河流環境汙染糾紛案件溯源協查,對邊界應急事件實行聯合執法;開展流域汙染治理省際合作試點。

目前,長江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下,川渝合作酒更有責任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共同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除了生態保護,對外通道建設也是合作的重點。重慶前沿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勇向第一財經表示,交通是一個短板,雙方都在推進內陸開放,需要合作把互聯互通做起來。在中歐班列線路基礎上,推進建設南向通道。

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表示,要共同建設西部內陸開放高地,註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舉、水鐵公空四種方式聯運,促進互聯互通,完善對外開放大通道,推進開放平臺共享,提升區域整體開放功能。

根據簽署的協議,雙方將推動共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框架下的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南向通道區域合作機制;共同大力推進滬漢渝蓉沿江高速鐵路大通道建設,加快推進成都經達州至萬州、重慶主城至萬州等高速鐵路項目前期工作,力爭2019年開工建設等。

不僅如此,第一財經記者還註意到,在這12個協議中,有多個協議是川渝毗鄰地區區市推進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協議。川渝分治以來,由於雙方發展方向不同,造成了中間地帶發展滯後,被專家稱之為川渝中部塌陷。而這些區市協同發展將大大改善這一狀況。

戴賓表示,川渝合作都是在國家大戰略下進行,而不是只從兩省之間考慮。現在可以采取先易後難推進,以及從雙方都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點突破。在政府力量推進的同時,隨著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要素流動更加便捷,將培育和強化市場組織的力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