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政府拚政績 竟捧錢養「草莓企業」

2013-09-09  TCW
 
 

 

政府端出近千億元的預算,希望降低弱勢產業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和服務貿易協議的憂慮與反彈,但這其實只是一場數字遊戲。本刊特別採訪一位參與經費審查的委員,道出其中不為外界所知的原委。以下為他的沉重告白。

每次政府都宣布一個很大的金額,到底這個金額怎麼來?或者這筆錢到底存不存在?很少人去追蹤過,ECFA的九百五十二億元就是一例(編按:正式名稱為「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服貿協議簽署後,經濟部建議加碼到九百八十億元)。

這是總統交辦的大案子??不必花的錢,砍掉了又加回來

這個預算就是東湊西湊,雖然政府宣布的是一個明確總額,但沒有一個獨立的科目,那怎樣去把九百多億搞出來?就是把很多原本就在做的預算統統包進來,否則不可能有這麼多。

經濟部和勞委會為了這個方案,每年都來跟國科會的「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科發基金)要十億元,大部分是給經濟部用,這筆經費我是審查委員之一。經濟部要這個錢是去輔導傳統產業,輔導的方式包括座談啦、諮詢啦、找外國人來演講啦,各式各樣的活動;勞委會拿到這個錢是去找受害廠商,提供他們員工在職訓練等等。

他們每次來要都會被我們砍,十億元砍到六、七億元,但因為這是總統交辦的大案子,所以(砍了之後)就進入部會協商,會再折衷一下變成也許八億元左右;今年要的比較少,大約六億元,審查委員們砍到四億元,再協商變成五億多。

這些預算在審的時候,所有六位委員都認為是疊床架屋。例如很多傳統產業就是中小企業,在經濟部裡包括對傳產的輔導計畫、對中小企業的輔導計畫、ECFA的輔導計畫統統都有。

不同計畫都找上紡織業??每天騷擾業者說「我要輔導你」

其中,被輔導最多的就是紡織業,而且紡織業在工業局下還有專屬的輔導計畫。所以你就會看到很多紡織業者一天到晚都被工業局騷擾,說「我要輔導你」,「昨天不是才來過?」「那不一樣,是不同的案子……」這種事情就是經費一直投在很多相同的產業裡面,產業就這些嘛,錢就一直丟。

所謂因應方案,實際要做什麼,我們審查委員也不是很清楚。你想一個六億元的案子,不可能寫得很細,而且跟科發基金要錢的名目是「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輔導計畫」之類的,它只要前面幾個字一樣,就可以發包出去各種案子。

像我的學界朋友也執行過勞委會的這種案子,名稱叫「因應貿易自由化在地訓練服務計畫」,要做什麼事呢?合約會要求必須做幾個職訓案件,其中要有可以做為示範的亮點,這種計畫都是這樣操作,因為拿到錢了要用掉,但很多錢都是浪費在找學者專家去開會、座談。

接著,要找出貿易自由化的受害者,先把產業篩選出來,為了要達成目標件數,就打電話去每一家廠商,問他們有沒有受到ECFA衝擊。

絕大部分的企業都說沒受什麼影響,結果找不到廠商,有可能這案子分配的地區受害廠商較少,也可能還沒受到衝擊,但錢已經下去啦,怎麼辦?勞委會就會搭它原本很多的職訓計畫,然後去找那些廠商,如果沒有受到ECFA損害也沒關係,我就去跟你介紹有這個(因應ECFA的)新計畫,可以用什麼樣的政府資源提升你的人力素質。

所以政府預算都是這樣,有一個目標,不一定找得到對應的對象,可是錢一定要花完,所以就找很多顧問啦,編預算去出差(看廠商)一次多少錢、至少去幾次……。政府有一個既定輔導廠商的模式,叫作TTQS(台灣訓練品質系統實施計畫),標準模式就是你要去三次,去輔導它取得認證,因應貿易自由化方案(的勞工輔導部分)大致上也是套用這個。所以你不能說政府沒做事,有預算,也下去執行完畢,對人力素質提升可能也有成效,但是,跟因應貿易自由化沒有關係。

消耗預算竟被當作績效??審查變喊價,想辦法把錢給出去

像科發基金的那筆錢,每年都來要,後來很多審查委員就開始質疑,這些事情不是第一年就(該)做好了嗎,為什麼第二年、第三年還來要這麼多錢?還有經費不是case by case(個別)列,看不出分項計畫各需多少錢,只會寫經常性費用多少、座談會幾場、演講幾場、廠商諮詢輔導幾場……,我們每年都抱怨他們寫得太籠統,但講也沒用。

後來甚至為了這個還由國科會副主委主持協調會,找經濟部、勞委會來講,結果委員還是沒有被說服。通常科發基金支援各部會有個總額的上限,只要在額度之內,主席就會勸委員接受,比較不會關心「該不該花」這件事,反正這筆錢本來就是要給出去的。原本很多委員看得很細,覺得有些項目沒必要,但最後變成喊價,談出一個總數,到頭來還是經濟部自己去運用,逐項審查變得沒有意義,你給了錢就變成沒辦法管。

經濟部宣傳這套方案的最大政績,是MIT(台灣製造)微笑標章,但我們在看的時候,委員共通的意見就是,這裡面沒有科學技術成分,理論上跟科發基金要錢的項目要有科技成分,要做研發、增加附加價值,但MIT標章是一個純粹的推廣、行銷。所以很多委員說,你們的輔導措施唯一還有業績的就是MIT標章,但是MIT標章不該跟科發基金要錢。

(記者問:這套方案實施三年來的數據顯示,工業局各項預算執行率都很高,勞委會卻很低,為何如此?)政府執行率要高很簡單啊,但看問題不能從執行率來看,台灣有個滿嚴重的問題就是,把消耗預算的比率(執行率)當作績效,這某種程度是我們財政惡化很重要的原因。

很多歐洲國家是鼓勵各機關在年度中間修正預算,如果評估不用花那麼多,繳回來是好事;但我們卻把沒有花光預算當作壞事,只好盡量花。所以某種程度反而要稱讚勞委會,就事論事嘛,如果失業沒有受到ECFA明顯衝擊就把錢丟下去,反而是很怪的事。就像明明沒有產業受到嚴重衝擊,你卻花了那麼多錢去輔導這些廠商,那我反而要質疑錢都花到哪裡去?

從實際操作的層面來講,要把錢花掉,對政府來講是太簡單的事,招標出去錢就花完不是嗎?績效要出來也很簡單,要輔導幾個產業、總共幾個案子,時間、地點、找了誰,寫報告上來就結束了,有沒有效果是另一回事。委員在審查時會想知道,比如產業升級計畫的KPI(關鍵績效指標),應該是附加價值率有沒有提高、出口金額有沒有增加等,但經濟部很多案子的KPI就是我辦了幾場座談會、完成幾份研究報告、輔導幾個產業,這些要做到還不容易?

「草莓企業」吃定政府??盲目維持低成本,競爭力快完蛋

政府的思維矛盾得要死,簽服貿時說不要怕,就跟人家競爭啊、「轉骨」啊,如果這樣那你就不要輔導、不要補貼啊!你到底是要推廠商出去跟人家競爭,還是保護它留在國內?政府自己的邏輯都不清楚,迷信錢砸下去就會有效果,去幫助廠商維持低成本的環境,現在的情況就是我們出口輸人家、競爭力快完蛋。政府難道不用坐下來想一想,不花錢(輔導產業)會不會更好?

住帝寶那些人如果是靠自己的能力,我佩服你,但很多是靠政府的錢去住帝寶,如果工商大老闆那麼有能力,怎麼會讓台灣薪資水準落後那麼多,都不給員工加薪,然後自己還可以住帝寶?廠商都吃定政府,你不優惠他就不投資,不給外勞就要走了……,過去用了那麼多優惠政策,結果卻是這樣。如果因為高成本就不做,那就算了嘛,把資源留給有能力的(企業)。

就像有人在罵年輕人草莓族,我們也有很多「草莓企業」,沒有競爭力、不應該存在卻靠政府活下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