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結構性稅改進行時:企業「吐槽」,稅負不降反升?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059

作為「結構性減稅」的重大改革,「營改增」在上海試點4個月後,試點行業和企業紛紛「吐槽」稅負不降反升,難以抵扣進項,補貼不透明,此項稅改正在呼喚配套措施

2012年5月6日,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閉幕,經濟對話「聯合成果」中的一項是:中方「營業稅改增值稅」將擴至所有服務業。據悉,今年下半年,北京有望跟進「營改增」試點改革,此外津、深、寧、穗等地也已提出試點申請。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以消除重複徵稅,是我國結構性減稅政策的「最根本」內容,其意義被認為「超過了1994年分稅制以來任何一項稅制改革」。

「營改增」從今年1月1日起在上海地區12.9萬家(截至3月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中開始試點,至今已實施四個多月時間。在官方的評價中,試點達到了結構性減稅的目標。

國家稅務總局一位領導在近期的一篇署名文章中稱,營改增試點可以降低大部分納稅人稅收負擔。官方數據顯示,參與試點的小規模納稅人稅負下降超過40%。

但行業協會給出的結論卻截然相反。今年3月,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簡稱中物聯)對上海65家物流企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物流企業特別是運輸型物流企業普遍反映「稅負大幅增加」。

報告稱,這些企業在2008年至2010年年均營業稅的實際負擔率為1.3%,其中運輸業務負擔率平均為1.88%。而實行「營改增」後,即使貨物 運輸企業發生的可抵扣購進項目實務中,全部可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進項稅額抵扣,實際增值稅負擔率也會增加到4.2%,上升幅度為123%。

調查報告發表後引起廣泛關注。「我們建議,有關部門在上海試點中應進一步發現和解決相關問題。在問題沒有充分暴露,沒有找到相應解決辦法的情況下,貿然擴大試點範圍,將會產生較大震動。」中物聯呼籲。

南方週末記者赴上海實地調查「營改增」試點企業的真實稅負增減情況,發現這一看上去很美的減稅改革,在具體操作中的確枝節橫生,問題繁多。

鏈接:「營改增」試點

今年1月1日在上海正式啟動的交通運輸業及部分現代服務業的「營改增」試點,具體包括陸路、水路、航空、管道四大運輸服務業,以及部分現代服務業,包括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物流輔助服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和鑑證諮詢服務。

根據試點方案,裝卸搬運服務和貨物運輸服務從3%的營業稅稅率調整為11%的增值稅稅率;物流輔助服務如倉儲、配送及貨運代理等實行6%的增值稅稅率,代替過去5%的營業稅稅率。

增值稅,我拿什麼來抵扣你?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做增值稅抵扣時,我們的一半成本相當於是『隱形的』,不能幫忙省下稅款。」

「營改增」之後,上海市增值稅稅率由兩檔調整為四檔,在17%和13%的原稅率之外,增加了11%和6%兩檔低稅率,分別適用於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而此前,其所適用的營業稅稅率分別為3%和5%。

與營業稅「簡單地」根據營業金額來核算所不同,增值稅是根據「增值部分」來徵收。通俗而言,按照企業的「收入部分」確定應徵稅額的「銷項」後,可以 用「成本部分」作為「進項」用來抵扣,抵扣得越多,企業要繳的增值稅越少。因此理論上,「營改增」可避免重複徵稅,減輕企業稅負。

但上海的試點情況卻並非如此。

「『營改增』後,我們的稅收負擔直線上升,比起之前的營業稅,增值稅幾乎翻番了。」快人快語的竇雅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竇雅是上海一家高端化學品船運公司的財務經理。

竇雅「曬」了一下公司的概賬:2億元的年收入,成本為1.5億元,「營改增」之前繳納3%的營業稅,即600萬元。而改為徵收增值稅後,公司卻需繳納1050萬元的稅——稅負比之前上升了75%。

稅負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大部分成本無法作為「進項」加以抵扣。以該船運公司為例,其成本的大頭是燃料費和人工費用,分別佔總成本的31%和27%,按規定只有燃料費可以作為「進項」進行沖抵。

但燃油這個大「進項」能否被抵扣,也存在很大變數。因為不管海運還是陸運,運輸企業免不了在外地加油,而當外地加油站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企業就拿不到抵扣的憑證從而「抵扣無門」。

即使油費可以抵扣,加油站要求運輸公司購置油卡,把油卡用完才給開增值稅發票。也就是說企業必須累積數以萬計甚至十萬計的加油小票後,才能換回用以抵扣的增值稅發票。這中間的現金利息成本自然由企業承擔。

一些按規定可以抵扣,卻由於對方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的環節,目前同樣無法作為進項抵扣,比如維修費,大多數維修店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

還有一大塊無法抵扣的成本,是營改增試點前購置的固定資產的折舊支出。竇雅所在的船運公司之前購置的船舶使用年限是20年,20年內以「船舶折舊」的形式分攤,佔每年總成本的16%。目前這部分成本無法參與抵扣增值稅。

中物聯的調研結果顯示,「營改增」後,裝卸搬運服務和貨物運輸服務企業實施11%的增值稅稅率,由於運輸企業的人力成本、路橋費等不在抵扣範圍,約佔到總成本的35%,有些企業稅收負擔甚至增加2倍以上。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做增值稅抵扣時,我們的一半成本相當於是『隱形的』,不能幫忙省下稅款。」竇雅說。

與營業稅比,增值稅的計算和徵收要更複雜,其對企業會計、財務、信息系統都有更高的要求。為此企業都必須重新購置打印增值稅發票的指定設備,支付接入聯網和維護的費用,並增加專業人手。對於企業來說,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強弱分明的稅負轉嫁能力

產業鏈上下游之間轉嫁稅負的能力有強有弱,而「營改增」導致的終端環節的成本壓力陡增,很可能引發物流行業的提價潮。

按照試點的規定,交通運輸服務類企業稅率為11%,當可抵扣項缺乏時,比此前5%的營業稅要高出很多。

上海一位從事物流諮詢的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從物流行業來看,產業鏈上下游之間轉嫁稅負的能力有強有弱,但終端環節的成本壓力陡增,很可能引發這一行業的提價潮。

處於物流運輸業最上游的是解決方案提供商,也稱為「總包商」,它們承接製造企業的整體外包方案,再分包給不同的代理、運輸企業。這類企業一般員工數 量少,從而人工成本低、稅負低,同時它們談判能力強,可以轉嫁稅負,「處於上游的總包企業可讓下游的分包商開具增值稅發票,直至最後直接面對終端客戶的運 輸、快遞企業。」上述人士認為。

而一線的運輸、物流和快遞企業人力成本佔比最高,其人工、倉儲、固定資產等很多成本項目現在無法拿到增值稅發票抵扣,也無法向客戶轉嫁稅負。同時, 上遊客戶中原有的增值稅納稅人會要求企業出具11%的增值稅發票,以擴大自身進項抵扣稅額,這又加大了自身抵扣困難的物流企業的成本。

「目前按交通運輸服務稅目試點徵稅從3%的營業稅稅率調整為11%的增值稅稅率,導致試點後企業實際稅負大幅增加。尤其是貨物運輸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平均利潤率只有3%左右,稅收負擔大幅增加,企業內部無法消化。」上述中物聯的報告認為。

面對陡然升高的稅負,微利企業唯一合理的經濟行為是提價。

普華永道中國中區流轉稅業務主管合夥人李軍表示,在營改增後應當培育「調價也可以雙贏」的思維,前提是對方也可以進行增值稅的抵扣。

李軍舉了一個例子:某廣告公司在繳納營業稅時,收入為100萬元,繳納5%的營業稅後的收入是95萬元;「營改增」後,這家企業最理想的情況是可以提價到106萬元,而如果其客戶可以憑增值稅發票抵扣,那麼雙方有可能以106萬元成交,雙方的利潤均不減少。

但如果客戶不能進行增值稅抵扣,且具有強談判力,就很可能不接受漲價。比如該廣告公司的客戶是「財大氣粗」的商業銀行,而銀行目前還沒進入「營改增」試點,就很可能不接受廣告公司6%的漲價幅度。這樣一來,假如沒有足夠的進項抵扣,廣告公司的盈利會比「營改增」之前少。

對此竇雅也深有感觸,她坦言公司目前無法去跟製造業客戶談提價,「今年航運行情本來就很慘,人家還想讓運費價格下降呢,你還想上調?客戶馬上找外地的運輸公司了。」

同樣的顧慮也存在於貨物代理業。上海廣運國際物流公司總經理鄧怡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多數貨物代理公司不敢提價。「行業存在需求不足,光是一季度, 我們的收入下滑了三成以上,一旦提價,很可能嚇跑客戶。」目前,貨物代理行業的增值稅率為6%,高於此前營業稅率5%,該行業也和運輸業一樣缺少抵扣的進 項。

也有貨物代理企業已經隨著「營改增」邁出了提價的步子。沈琳最近一個多月都在忙於應付外地客戶們的投訴,原因是沈琳所在的公司給客戶的報價包含了 6%的增值稅,即漲價6%。沈琳從事的是「指定貨代理」,即海外的進口商巨頭授權指定由沈琳的公司獨家代理,「靠著大樹好乘涼」,這是公司敢於提價的底 氣。

沈琳給客戶的提價理由是:對方——外地客戶都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反覆投訴以後,這些製造業客戶也只能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增值稅轉嫁」。

自4月份以來,快遞行業在全國範圍內已經輪番漲價。「油價和人力成本上升,已經推動快遞價格快速上漲。稅負轉嫁也會推波助瀾。」一位上海快遞業人士如是理解。

「人力成本佔快遞公司收入的50%以上,卻不能抵扣,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我們不反對改革,但政策要考慮行業特殊性。」順豐快遞一位高管對記者說。

利星行物流的一位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當「營改增」向全國推廣後,如果部分行業稅負上升的問題依然存在,可能會出現較大面積的提價潮。「倘若各地『營改增』後的運輸業還是面臨稅負上升,那麼很可能一起提價。」

李軍的看法是,「營改增」導致的漲價,有可能是由行業內的領導者來發動,而中小企業只能被動接受

不一樣的補貼

「哪家大企業鬧得最凶,就優先補貼它。而小企業無論怎麼哭,也顧不上了。」

從今年1月份起,竇雅所在公司開始折騰將運輸業務搬遷到洋山保稅港,洋山保稅港對增值稅實施「即征即退」、全額返還的優惠政策。「但還有個問題,涉及國際航線運輸的稅收要等到年底才能退。」竇雅皺眉說,「為什麼就不能直接免掉呢?」

「營改增」幾個月來,上海的運輸企業都強迫自己「精打細算」地過日子。上海新傑物流公司總經理王堅告訴記者,「營改增」也令其稅負大增,比如自營運 輸部分從原先繳納3%的營業稅變成了繳納11%的增值稅,而佔新傑物流總成本30%以上的路橋費不能用於抵扣增值稅。「成本增加得太厲害了!」他說。

從去年下半年起,儘管公司缺跑運輸的卡車,但王堅堅持租車用也不買車。直到今年元旦一過,他大手一揮購置了價值幾百萬元的卡車和運輸工具,此時這些「進項」可以抵扣增值稅。不過,王堅也擔心,「長此以往,夠嗆!處理不好就是坐以待斃。」

一些在其他省份有分公司的上海運輸企業為了避稅,則開始「移花接木」,比如將本屬於江蘇分公司的採購「轉移」到上海的公司名下,變成可以抵扣的「進項」,同時,再將上海公司的收入「暗中轉移」到江蘇分公司去。

與運輸業的「積極自救」相比,面對17%「昂貴」增值稅率的融資租賃業,則多少顯得有些束手無策。它們原先適用5%的營業稅稅率,「營改增」試點後被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稅率變為17%。

據記者瞭解,試點啟動4個多月來,因為「不知道如何開票和記賬」,很多租賃企業幾乎沒有開展過新業務。「當初給融資租賃業設計17%稅率時,是以為 這個行業會買進很多固定資產。」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沒想到實際上多數融資租賃企業都是散兵游勇,很多企業都「分拆」經營,每一家註冊的企業都各自只有一艘 船或一輛車,不會添置新的資產。

針對部分試點行業企業稅負不降反升的實際困難,上海市出台政策,對「營改增」試點過程中因新老稅制轉換而產生稅負有所增加的試點企業,按照「企業據實申請、財政分類扶持、資金及時預撥」的方式實施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給予財政補貼。

但在竇雅看來,她根本不指望這些補貼能帶來多少幫助。「這麼多企業去爭搶,未必能輪到我們,就算我們有資格拿,真正到手也不知道是猴年馬月了。」

竇雅的悲觀並非過慮。一位上海財稅部門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對企業「營改增」稅負上升的補貼只能「抓大放小」,儘量滿足各區縣納稅500強以內的企業補貼。「哪家大企業鬧得最凶,就優先補貼它。而小企業無論怎麼哭,也顧不上了。」

事實上,大企業不僅交稅有補貼,連「附加費用」也有望節省下來。所謂「附加費用」,是指根據企業所繳納的稅款,按照約1%的比例再交城市建設、教育附加等費用,這筆費用直接劃轉給上海市政府。

「附加費算起來是很驚人的。」上述財稅部門人士透露,有部分年納稅數十億甚至逾百億元的大戶,光是附加費用就高達數千萬乃至過億。

稅收是按照中央、上海市以及各區縣分成,而這些附加費用直接進了市一級政府的口袋,區政府只好「自掏腰包」補貼給轄區內企業。竇雅對補貼的看法是,「這是鼓勵懶人的做法。那些大企業一旦獲得補貼,可能都懶得讓運輸司機找加油站要增值稅發票了,反正虧了有補貼嘛。」

改革需要配套

即使是國稅與地稅合一的上海,在「營改增」試點中也已暴露出現有財稅體制與改革不配套的隱憂。

上海市被選中為「營改增」先行試點地區的原因,除了交通運輸物流業和現代服務業高度發達外,還因為其國稅與地稅合一,改革難度相對較小。一旦「營改增」試點擴大到北京、江蘇或其他地區之後,增值稅統一由國稅機關徵收,地稅機關的功能還存在重新定位的問題。

但即使是上海,在「營改增」試點中也已暴露出現有財稅體制與改革不配套的隱憂。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認為「營改增」試點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改革是否動真格,要落實在對人的考核體繫上。」劉勝軍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目前上海稅務機關對人的考核還是按照老一套的辦法,沒有針對「營改增」試點作出調整。

一位參與了「營改增」試點工作的上海稅務人士對記者坦承,「營改增」試點跟業績考核無關,「『營改增』就像義務勞動,上海市2012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預算增長為8%,這才是稅務部門業績考核的標準。」

竇雅告訴記者,當不少企業企圖搬遷到洋山保稅港以減輕稅負時,會遭遇到來自原來所在地稅務機關的壓力——各區縣的稅務機關都不希望「肥水外流」,「稅務機關會軟硬兼施,要麼許以全額補貼,要麼拖延辦理遷出手續。」

「現在上海的稅務部門很尷尬,既要負責增加稅收,又要幫助企業減輕負擔。」上述稅務部門人士說。今年一季度,上海市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103.7億 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7%。而在2010年和2011年,上海市一季度一般預算收入分別保持29.9%和37.1%的高速增長。

此外,今年一季度上海增值稅同比增長了11.9%,而營業稅同比減少了7.9%,官方的解釋是「營改增」使然。「改革後,我們應該感受到整體稅負下降才對,否則無法解釋我們已經避免了重複徵稅。」劉勝軍說。

(應被訪者要求,文中竇雅、沈琳為化名。南方週末記者謝鵬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94

年輕人打拚買不起房 早晚鬧革命 搶救無望世代第一步 稅改扭轉高房價


2012-10-15  TWM




一位資深的投資家對如今雙北市的高房價,提出深沉的憂心,他認為台灣的年輕人如果「再怎麼努力都買不起房子」,最終將爆發嚴重的社會衝突。而扭轉高房價的根源,應該從正確的稅負制度做起。

整理‧劉俞青

編按:市場對房地產後市的看法多空分歧,八二四期《今周刊》刊出達一廣告蕫事長徐一鳴「QE3是房市投資人的定心丸」一文,引發各方回響;本期再引述另一 位資深投資家的觀察,他過去的投資經驗頗受《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看重,這次他對房市發表迥然不同於徐一鳴的看法,僅供讀者參考。

「我對雙北市的高房價問題憂心已久;簡單地說,高房價不只是經濟現象,最後會演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最大的關鍵在於,房子是生活必需品,和股票等其他金融資產不同。一旦高房價造成貧富不均和社會階層的巨大落差,長期會帶來社會的嚴重矛盾和對立。

因此台灣在還沒有實施房地產實價課稅之前,反而先開徵證所稅,這一點非常不合理,我分析如下。

稅改第一步要向有錢人課稅稅改的目的有四,一是增加稅收,二是量能課稅,三是符合公平正義,四是為了國家發展的需要,而有一些獎勵措施,例如獎勵投資條 例。最後一點因為有更遠大的政策目標,因此會和前面三點違背,另當別論。但前三個主要開徵對象,都應該針對高所得或有錢人,這無庸置疑。

有錢人的所得來源有幾個,一是薪資所得,二是執行職務所得,三是股利所得,四是資本利得。前三個都已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課稅,所以稅改目標應該放在資本利得,這是第二個邏輯。

對有錢人來講,資本利得是什麼?股票、房地產,還有藝術品、紅酒等,但比重最高的還是股票、房地產。股票和房地產,優先順序要先課哪一個?合理分析,應該是從房地產先課。

這有幾個理由支撐。首先,二十多年來,房地產漲幅遠遠大於股票。大家應該都還記得,一九八七年,國泰人壽以當時天價、每坪九十萬元,買下現在台北市六福皇 宮土地,現在呢?一樣是國泰人壽,以每坪一千六百多萬元買下北市敦化南路的大樓,連黑松在復興南路的土地,每坪都賣到六百多萬元。

但同期的股市表現,大盤如果從一九八七年高點四千八百點起算,現在台灣的股價指數不過七千點,這裡面當然包含除息因素;即使我們把除息還原,粗略地算,一 年還原三百點,二十五年還原七千五百點,加上去就是一萬四千五百點,如果以長期持有者來說,股市的資本利得是多少?僅僅只有兩倍(別忘了,股息須申報綜合 所得稅)。

但反觀房價已經幾倍了?六福皇宮是第一個逼近一百萬元的天價,但現在地價是多少?許多地段是超過十倍以上的資本利得,如果以當時六福皇宮和現在敦化南路兩 個時代下的高點計算,有高達十六倍的資本利得。因此無論從量能課稅或公平正義的角度看,房地產的增值幅度比股票高多了,第一個課稅的目標當然要針對房地 產。

第二,從「社會的功能」來比較,房地產價格上漲多半落入少數人的口袋,這個精神就是英業達會長葉國一在媒體上說的,只要買一塊地,躺著睡覺都能賺錢。

但股市代表什麼?它是現代經濟社會中,生產事業和服務業的總和,背後創造許多就業和所得分配的功能。如此,怎麼會從股票市場先課稅,而不是從不勞而獲的房地產(土地)課稅呢?

第三,從資產泡沫化的角度來看,股市現在最多是不高不低,說太貴也不至於,太低也還好。但反觀房地產,房價所得比嚴重偏高,若從租金收益率看,明顯偏低,這是泡沫的徵兆。

房市比股市課稅更符合正義這個風險,政府當然要想辦法解決,我肯定之前央行帶頭打房。打壓房市一來能阻止泡沫擴大,第二則是避免銀行未來的房貸呆帳產生。只是,是不是帶來實質效果?必須繼續觀察。

此外,房地產交易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流動性僵固現象」,和一般金融資產交易完全不同,這也是我支持應該先課房地產交易所得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房地產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一般經濟學教的「供需觀念」,不是一般自由經濟市場的供需關係。為什麼?因為房地產是住的必需品,所以假設這個社區有一百個 單位,其中有一兩個單位賣出,一坪漲十萬元,其他九十五個單位只是心裡很爽:我的房子一坪漲十萬元了;但大部分人不會把房子賣掉搬走,頂多只有兩、三戶會 這樣做。

但其他的投資行為不會這樣,股票或黃金等標的價格要上漲,前提是要能承受賣壓的結果,很多人都會因為漲價就把該樣資產賣掉,只有房地產不會。

房地產的這種特性沒有人去分析,價格雖然是供需造成的,但因為房地產的這種供需結構,有先天性的「流動性僵固」問題,所以它的價格很好炒作。

反觀股市,假設台積電從七十元漲到九十元,所有想要賣的都會倒出來;而當你房地產從七十萬元漲到八十萬元(當然,要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題材啦),九五%的人是不會賣的,因為那是自己要住的,頂多可以向銀行再多貸一點錢。

房地產泡沫就是這樣形成的。嚴格說來,房地產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率、競爭的市場,不是一個經過市場考驗形成的價格結構,這就是為什麼每次房地產泡沫崩盤都很慘。

日本的一九九○年、美國的二○○八年,以及歐洲這次義大利、西班牙、冰島及愛爾蘭,為什麼都這麼慘?主因都是房市泡沫,而在整個價格形成的過程,沒有經過完全競爭市場的供需結果,因此量的機制不足以代表市場真正的價格,但很少人去分析這一點。

此外,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支撐高房價,如許多建商說,現在華人地區台北的房地產最便宜,尤其喜歡拿台北和香港、新加坡比較。這裡有兩個不一樣,第一,香港、新加坡都是「島」,是城市國家,沒有多餘土地,這麼多人就擠在這個島上。

但台灣作為一個國家,尤其公共交通建設這麼便利,怎麼能和香港、新加坡相比?台灣還有中南部廣大的土地,不能純粹用土地面積的供需關係分析。

現在房價是富人的金錢遊戲第二個不一樣是所得水準不一樣。新加坡所得是台灣的兩倍,但回頭看台灣的所得水準,如果這十幾年來台灣的所得能夠提高一倍,那麼今天看房價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對照六○年到八○年代,台灣的經濟成長速度,當時的房價就一點都不荒謬,因為經濟一直成長,所得一直提高,房價只是跟著溫和地水漲船高。

但現在不一樣,現在台北市的房價是一種少數有錢人玩的money game(金錢遊戲)。因為現在台北市最基本的一個居住單位,起碼要三千萬元起跳(指成屋市場)。這個數字至少是白領階級不吃不喝十五年以上的工作所得,但你不可能不吃不喝,總有一些基本生活花費。

換言之,現在台灣的所得根本付不起目前的房價,所以房價只是少數有錢人玩的金錢遊戲,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

因此我認為資本主義再搞下去,會有第二次革命,因為當年輕一代進入社會與職場,對未來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對立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對整體國家而言,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說,我們的希望在下一代,那麼,他們的希望在哪裡?

一九八九年,台北市一般住宅價格接近每坪二十萬元時,已經有大量「無殼蝸牛」抗議,上街露宿;今天我們看不到對高房價的社會抗議運動,其實背後問題更嚴重。

所謂哀莫大於心死,當時的年輕人只要房價略降,他們努力工作還有購屋置產的機會;而今天的年輕人,已經放棄了,因為再怎麼努力都買不起房子,他們當然就選擇當月光族,以及不婚、不育族。一個國家到了這步田地,會是什麼狀況?

現在枱面上有決策權的人,都很幸運地是有產階級了,但如果站在剛進職場年輕人的角度來看,我非常支持應該對有錢人多課一點稅,但是要從符合公平正義的角度來課稅。因為只有正確的稅負制度,才能給予年輕人一個美好的未來。

(本文由一位資深投資家口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8

中國稅改知多啲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298650

中國經濟進入升級轉型的調整期,相信期間會陸續浮現風險,且陣痛期將極漫長。「克強經濟學」的最大政策風險來自其不確定性,作為對未來經濟升級轉型的關鍵指導性文件之一,市場將預計在今秋召開的「三中全會」視為解讀本輪改革的最佳機會,而有消息指關於「三中全會」報告的初稿,財稅改革份量最重,令投資者對「三中全會」更為期待。

今天,我們引用由香港電台E線金融網轉載至信報的一篇有關中國稅制現况的文章。大家可從中了解內地的稅制結構、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利益差異、改革方向等,相信讀過後可以對複雜的內地稅制有所認識,更可對未來財稅改革的可能性影響,有個合理預期。

『近來內地股市的低迷,多少與政策救市的預期落空有關。總理李克強在上周經濟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到,不能因經濟指標的一時變化,而改變政策取向;財政部長樓繼偉也表示,中國不會出台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但是,新政府上任以來,可以看到在稅制改革及經濟發展等政策上,已經在醞釀很多變革。上周五(7月19日)有關擴大房產稅改革試點範圍的消息,令A股的地產板塊大跌。為此,我特別邀請到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做出點評。高培勇院長是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他曾先後三次為中央領導的集體學習擔任主講人,可以算是中央智囊團之一。

高培勇用三個數字來概括目前內地的稅制情况,分別是70%,90%和6%。首先是70%,高培勇說,內地稅收收入主要是間接稅(例如增值稅)。有別於直接稅,間接稅不像香港的薪俸稅那樣直接向納稅人徵收,而是有超過70%來自於交易環節。因此,其特點是稅收把全部計入最終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並向社會轉嫁。

其次是90%。高培勇說,內地的稅收收入有超過90%來自企業而非個人,因此,可以說直接承擔中國稅收負擔的是企業部門。最後是6%,有別於發達國家,中國內地的稅收只有大約6%是直接來自於個人,即個人所得稅。

高培勇說,內地目前的稅收制度,與其他國家不一樣。在全球來看,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稅收收入,還是直接稅佔主要部分。而間接稅過多的結果,是令窮人多交稅,富人少交稅,無法起到調節財富差距的作用。中國的經濟體已經很龐大,稅制結構將愈來愈跟國際接軌,增加直接稅,減少間接稅,這將是未來的改革方向。

在減稅方面,主要是減間接稅,減企業繳納稅,令稅制結構更合理,這個改革方向已經寫入「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稅制改革計劃中。而增稅的項目則涉及物業稅、地產稅、個人所得稅的改革等。

先談減稅。最近引發公眾關注的營業稅改增值稅(簡稱營改增),就是把營業稅全部併入增值稅。內地間接稅主要是三個稅種: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三稅相加達到全部稅收收入的70%,增值稅現在佔全部稅收收入41%,去年稅收總收入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中,來自於增值稅有約4萬億元。

高培勇進一步解釋說,所謂增值稅就是針對生產環節的增加價值徵稅,例如手表生產商在計稅的時候,要扣除原材料、機器設備折舊、電費等等,剩下的利潤要繳稅。而營業稅主要針對無形產品例如理髮,按照營業額繳納營業稅,就是說理髮店公司無法在計稅時扣除例如房租、理髮器材的成本,只能按照總收入來計稅。因此,增值稅毋須重複徵稅,而營業稅則存在重複徵稅的問題。

高培勇說,「營改增」去年1月份在上海開始,目前已經擴展到九個省份三個城市,今年8月1日將向全國推廣。且涉及到的產業也擴大,預計「十二五」內營改增將全面完成。

除了營改增,公眾也比較關注另一個間接稅,也就是消費稅會否有所減免。高培勇說,內地目前消費稅是特種消費稅,而非向所有商品服務徵稅,跟世界其他國家有所不同。消費稅的徵收目標,包括奢侈品及能源資源類產品(如汽油、實木地板家具等)。由於這些產品也需要繳納增值稅,因此,消費稅和增值稅有重叠。但是否應該減消費稅很難達成共識,因為如果減奢侈品稅,很多人會理解為給富人減稅,而不是給窮人減稅;若減能源資源類產品的稅,也會有人質疑是弱化節能減排的政策效應。

再談增稅。高培勇說主要是針對個人徵收的稅要加,這就涉及到財產稅和個人所得稅兩個方面。由於1998年實行房改之前,內地居民是沒有財產概念的,因此,內地目前還沒有對居民個人徵收財產稅,這在全球都很特殊。

現在內地收入分配差距愈來愈大,要調節收入分配差距,除了工資外,人與人之間財產差額也要進行調節。比如在香港,財產稅有特種財產稅(如土地稅、車輛稅)、一般財產稅(即全部財產加一起徵收),第三是財產轉讓稅(例如遺產稅),這三種稅內地都沒有。房產稅是財產稅的一種,內地現行房產稅主要是針對企業,對個人則沒有徵稅。因此,內地房產稅的改革目前只是一個開始。

在個人所得稅方面,目前內地的個人所得稅中有超過90%是來自工資稅收收入。現在確定的改革方向,就是綜合所得稅制,即把個人所有收入(無論是工資收入,還是除了工作以外的其他收入)合在一起進行徵稅。由於稅基擴大,稅收也可增加,這兩種都列入「十二五」改革規劃。

高培勇總結道,通過「營改增」,今年將減少1000億至2000億元的總稅收;而由於政府支出很難減,這就相當於留下2000億元稅收空缺,要用另外的稅收來填補,這就是房產稅和個人所得稅綜合制留下了擴張的空間。更合理稅收結構,將更好的調節收入分配,從而令底層人得益,可以啟動消費。

高培勇說,現在稅制體系有5個主體稅種,3個間接稅還有2個所得稅(企業、個人),這五大體稅種佔全部稅收90%以上。營業稅是地方稅種,消費稅是中央稅,增值稅和企業個人所得稅是中央地方共用稅。因此,營業稅是地方稅的「獨生子」。當營業稅併入增值稅後,雖然地方政府還有自己的稅種,但主體稅種就沒有了,地方政府收入將受到影響。

這就涉及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分配的問題。現行體制是分稅制,目前增值稅75%歸中央,所得稅60%歸中央,營改增之後,上述兩個比例將有所變化。這對地方稅和地方財政收入將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樓繼偉於上周甚至提到,未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責任可能發生改變。雖然這是個非常敏感的話題,這方面的改革也遠未開始,但也可看出這方面將是未來改革的焦點。

因此,高培勇說,下一步改革需要構建地方稅體系,在十八大報告中,談及稅收改革只有25個字:「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這句話中,政府把構建地方稅體系放在所有稅收改革的頭條,用「構建」而不是以前的「完善」或「健全」,意味着地方稅的構建已經變成稅收改革中頭等重要的位置。隨着營改增的推進,地方必須要有新的主體稅收的出現,以構建出相對完善的地方稅體制。

高培勇說,雖然目前難以給出具體預測,但從規律上而言,能夠作為地方稅一般是財產稅及零售環節的消費稅。目前內地稅制體系中沒有這兩類稅種,下一步就要看是否能圍繞着兩類稅進行地方稅改造。刊於7月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52

《危險稅改》關於稅改 財政部不告訴你的真相 小股東上班族加稅 大地主被輕輕放過

2014-03-10  TWM  
 

 

財政部推出財政健全方案,贏得各界一片讚賞聲。

富人加稅,窮人減稅是這次稅改贏得民心的原因,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稅改牽一髮而動全身,綜合各方專家意見,對這次稅改有兩大主張。

撰文 方德琳

二月底,財政部推出「財政健全方案」贏得多數媒體讚賞之聲。表面上,方案內容回應「減窮人,增富人」的稅改聲浪,往租稅正義方向前進。但是,稅改內容眉角很多,窮人真的減稅負嗎?答案恐怕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

稅改真相一》

小股東也可能被加稅

財政部的稅改說帖特別強調,所得淨額一千萬元以上要增設一個級距,稅率為四五%,這部分影響者僅約九千五百人。而所有薪資收入者,都可以享有薪資特別扣除額增加二萬元的減稅優惠,總共有六百四十六萬人受惠。

為消除加稅阻力,財政部提高薪資特別扣除額,但事實上,薪資扣除額會隨著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揚而調整,但說帖一出,九千五百人增稅,六百多萬人減稅,營造出一個全民減稅,只有少數人加稅的改革印象。

財政部挑有利訊息發佈,但卻刻意忽略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其實也影響到參與除權除息的小股東們。只要精打細算扣抵減半的效果後,就會發現多數人恐怕都會被加稅。

舉例來說,政府資料顯示:邊際稅率為一二%的申報戶數,平均所得淨額約六十六萬元。而所得內容中,八%為股利所得。若平均計算,每戶股利所得五.二八萬元。

當股利所得是五.二八萬元,稅改前享有一七%營利事業所得稅的扣抵稅額。換言之,原本五.二八萬的一二%邊際稅率,該繳稅六千三百元,卻因為事先被扣了八千九百元(五.二八萬×○.一七)稅額,最後反而還能退稅兩千六百元。但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後,只能抵扣八千九百元的一半,也就是四千四百五十元,所以反而要補繳一千八百五十元稅,即使扣掉薪資特別扣除額的兩千四百元減稅,最後還是加稅兩千多元。

而邊際稅率為二○%的申報戶數,平均所得淨額約一四九萬元,其中一二.三%為股利所得,平均每戶股利所得十八萬元。原本股利所得要繳納的稅額從五千四百元增加到兩萬零七百元,加稅一萬七千元。

專家建議一》

股利所得一半納入特別扣除額隨著邊際稅率越高,來自股利所得比重就越高,加稅幅度就越大。當然,影響最劇的就屬千萬以上高所得者。

根據資料,所得淨額在一千萬元以上的平均所得淨額為兩千七百萬元,其中六三%來自股利所得。算一算,單單股利所得要繳納的稅,平均每戶就從原本的三九一萬元,增加到七百萬元,每戶平均增稅超過三百萬元。

「這是一個富人加稅方案沒錯,但是所得不高的小股東們也可能被加稅,只是大家沒注意到而已。」一位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會計師提醒說。根據本刊估算,五%所得稅級距只要手上股利超過一萬一千元就會加稅(表一)。「這會降低股東參與除權除息意願。政府不是應該鼓勵大家長期投資嗎?結果反而逼小股東們賣掉手中持股。」一位資深投資人表示。

政府為鼓勵民眾儲蓄,每年都有二十七萬元儲蓄特別扣除額。只要每年來自金融機構的利息收入不超過二十七萬元,這部分收入就免稅。

在一九九八年實施兩稅合一前,股利所得也被當作儲蓄一樣地被鼓勵,而能納入儲蓄特別扣除額。只不過兩稅合一後,政府認為股利所得已經沒有被重複課稅,所以不再列入儲蓄特別扣除額。

但現在,扣抵減半,等於有一半股利會被重複課稅,是不是也該重新考慮原本的政策?專家認為,財政部關於兩稅合一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但是為了鼓勵小股東長期投資,應該將一半的股利所得重新納入儲蓄特別扣除額。

稅改真相二》

大地主的房產稅改在哪裡?

同樣年所得淨額為一千兩百萬元的有錢人,若所得來源不同,稅負負擔就大不同。

稅改前,如果你是年所得淨額一千兩百萬元的高薪上班族,大約要繳四百萬元的稅;但如果你是一個大股東,就只要繳一九五.五萬元,靠租金收入的大地主也只要繳一九三.一萬元左右(表二)。

「同樣都是千萬所得的有錢人,可是幫人家打工的高薪上班族繳的稅比大股東、大地主多,這是過去備受抨擊的地方。」前財政部長林全說。

稅改後,股利所得一千兩百萬元的大股東要多繳一百一十二萬元。而這次稅改,縮小上班族與大股東的稅負負擔。「同一筆收入,公司先扣一七%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再扣二%的補充保費,最後加上個人所得稅,千萬以上大股東的實質稅率已經到了五五.五%」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策略長吳德豐表示。

專家建議二》

檢討房產稅替代調高所得稅大股東們成為這次稅改的加稅大戶,但坐擁土地收租的另一群有錢人卻絲毫不受影響(表二)。「這會造成部分有錢的大股東乾脆不投資股票,把錢轉投到房地產去,更達不到抑制房價的效果。」吳德豐提醒說。

民眾有個普遍印象,認為台灣富人稅負低,林全說:「這也不完全對。如果高所得的人是上班族,他的稅負並不低,四○%的稅率比鄰近一些國家都高。而大股東、地主是因為他們免稅優惠多,稅基流失,才收不到這種有錢人的稅。」針對稅改,林全一向主張廣稅基而降稅率。

確實,以台灣原本綜所稅最高級距稅率四○%,比香港(一七%)、新加坡(二○%)、韓國(三八%)、美國(三九.六%)高(表三),無怪乎有錢人想當新加坡公民。如今,稅率還調高到四五%,就和法國、德國這些國家一樣了。但德國、法國是高福利國家,台灣憑什麼稅率這麼高?

「台灣稅率其實不低。」林全評論。

這次稅改卻仍漏掉房產稅稅基調整,反而提高綜所稅最高級距稅率,造成的負向效果難以預料。吳德豐認為:「提高所得稅稅率,恐怕讓有錢人跑得更快。」根據OECD稅改報告,由於全球化資金流通更方便,這幾年各國稅改都不以打擊工作意願或造成資金流出的所得稅為主,反而更強化如消費稅的間接稅改革。

綜合各方意見普遍認為,為了吸納海內外優秀的白領人才,不宜貿然調高綜所稅的稅率級距。但在廣稅基上,除了兩稅合一扣抵減半之外,房產稅相關的稅基討論不宜再延宕。

(表一)你被加稅了嗎?

綜所稅級距 5% 12% 20% 30% 40% 減稅金額 1,000元 2,400元 4,000元 6,000元 8,000元手上股利有多少就會被加稅 1.1萬元 2.8萬元 4.7萬元 7萬元 9.4萬元

說明:

財政部推出的財政健全方案將每人薪資特別扣除額提高兩萬。此列為不同所得稅級距者得到的減稅金額(每人)。

健全方案中將兩稅合一可扣抵稅率減半,手上有股利所得者會被加稅。根據不同稅級,手上股利只要超過表格中金額,就會被加稅。

(表二)同樣都是1200萬元淨所得者,薪資所得者的負擔最高,大地主負擔最低全部所得來源 薪資所得 股利所得 房地產租金 房地產買賣改革前399.5萬元 195.5萬元 193.1萬元 71.5萬元改革後 409.5萬元 307.5萬元 193.1萬元 71.5萬元加稅百分比2.5% 57.3% 0 0 註:此表數字為假設1200萬元的淨所得者,其全部所得來源不同(如大股東、上班族、大地主),導致繳稅金額有所差異。

公式說明:

薪資所得:薪資所得×邊際稅率-累進稅差股利所得:(股利所得×邊際稅率-累進稅差)-股利所得×可扣抵稅率房地產租金:租金所得×(1-43%)×邊際稅率-累進稅差房地產買賣:假定土地與建物的價值比為7:3,則房地產買賣所得×0.3×邊際稅率-累進稅差(表三)台灣綜所稅率比香港、新加坡、韓國高,跟德國、法國福利國家相同香港 新加坡 韓國 美國 日本 英國 台灣 德國 法國 芬蘭 丹麥17% 20% 38% 39.6% 40% 40% 45% 45% 45% 51.1% 55.6% 說明:圖中數字為各國最高所得稅級距稅率。台灣原為40%,此次稅改調高為45%。

整理:方德琳、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71

人民遭稅改剝皮 國庫卻漏財40億

2014-03-31  TCW  
 

 

財政部部長張盛和絞盡腦汁籌措財源,近日宣佈將股利扣抵率減半,金融營業稅率從二%恢復至五%等稅改措施。但政府勇於對民間推稅改「開源」,卻對自家人不敢「節流」。

根據立法院最新資料顯示,四大公營行庫 (中央銀行、台灣銀行、土地銀行、中國輸出入銀行)在二○一四年編列利息補貼近四十億元,五年來合計補貼達近兩百億元。由於公營行庫盈餘直接影響國庫收入,利息補貼也等同全民埋單。央行總裁彭淮南也受惠

自一九八九年來,四大公營行庫的行員與工員(工友與司機)都可在四十八萬元與二十八萬元的存款額度內,享有一三%利率;二○○八年以前的年資,或在此之前退休的員工,退休金可享最高五百萬元以一三%計息的雙重優惠。央行總裁彭淮南也是受惠的一員。

以四十八萬元換算,一年利息收益達六萬二千四百元;一般民眾須存四百五十三萬元、亦即花九‧四倍的成本,才有相等收入。

五百萬元退休金額度的財富加分效果更大,每年利息收入達六十五萬元,每月利息收入約五萬四千元,比新鮮人二十二K月薪還多出一倍以上,比一般民眾存五百萬元,多出二十三倍的利息。

就連已民營化的三商銀、兆豐銀行、合庫等公股銀行員工,屬於直轄市管轄的市立銀行,如高雄銀行等,都享一樣好處。

三商銀、兆豐、合庫是上市公司,利息補貼會侵蝕獲利,等於吃投資人豆腐;且因政府是它們的最大股東,國庫收益也連帶變少。

立委與審計部多次討論公營行庫員工優惠存款,審計部還曾發函詢問財政部,財政部則以「衡酌兼顧社會期待及與民營銀行、其他公營事業之衡平等因素後,仍宜予以維持現制」回應。

財政部國庫署說,等到軍公教優惠存款利率通過調整一年後,就會考慮跟進調整。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二十五年來從九‧二五%降到一‧三八%,但一三%優惠存款利率,卻歷經四分之一世紀不變。當政府債台高築,以稅改開源,也要檢查國庫的漏洞,民眾才會服氣。

【延伸閱讀】拿納稅錢補貼,5年達近200億元——4大公營行庫行員優惠存款之利息補貼2010年度1.台灣銀行21.18億元2.土地銀行11.51億元3.中國輸出入銀行0.44億元4.中央銀行4.22億元合計:37.35億元

2011年度1.台灣銀行21.73億元2.土地銀行12.18億元3.中國輸出入銀行0.49億元4.中央銀行4.44億元合計:38.84億元

2012年度1.台灣銀行22.76億元2.土地銀行12.44億元3.中國輸出入銀行0.51億元4.中央銀行4.68億元合計:40.39億元

2013年度1.台灣銀行20.04億元2.土地銀行12.54億元3.中國輸出入銀行0.54億元4.中央銀行3.65億元合計:36.77億元

2014年度1.台灣銀行21.30億元2.土地銀行12.51億元3.中國輸出入銀行0.64億元4.中央銀行5.53億元合計:39.98億元

註:所填列利息補貼係優惠存款利率扣除正常存款利率後的差額,其中2013與2014年數字為預算數資料來源:立法院預算中心 整理:吳美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96

新稅改央地分成初定:增值稅歸中央 房產稅歸地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70

1415494205564

稅制改革核心問題之一——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分成,正在漸漸明確。

經濟觀察報報道,未來稅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將流轉稅,主要是增值稅收入大幅上劃中央;而直接稅特別是房地產相關稅收,將會下劃為地方稅。

以房地產稅來說,改革思路的設計將會統籌考慮稅收與收費等因素,合理設置房地產建設、交易和保有環節的稅負水平,在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礎上,將城鄉個人住房及工商業房地產全部納入征稅範圍,按房地產評估價值確定計稅依據。

其中,對個人住房實行幅度比例稅率,並授權省級政府在幅度內確定本地區適用稅率。實行納稅人自行申報、稅務部門核實稅收的征管模式;對工商業房地產按評估價值征收房地產稅,實行全國統一的比例稅率,促進工商業節約集約使用土地。

改革後,房地產稅將逐步成為地方政府持續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和縣(市)級主體稅種,促進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在中國現行的稅制中,涉及房地產的稅種共有10種,包括營業稅、企業所得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城市房地產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契稅、耕地占用稅等,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涉房地產收費和政府性基金。

財政部認為,現行房地產稅制已不能適應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對各類房地產統一開征房產稅,統籌推進相關稅費改革,有利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逐步培育地方主體稅種,推進地方政府治理方式的轉型,調節收入和財富分配,促進社會公平。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要加快實施房地產稅,理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系。

樓繼偉提到,要加快推進房地產稅,使之成為地方財政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總的方向是,在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礎上,對城鄉個人住房和工商業房地產統籌考慮稅收與收費等因素,合理設置建設、交易、保有環節稅負,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09

國內礦山頭疼“資源稅”鐵礦石稅改意見不一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1-30/894549.html

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2014年下降的進口鐵礦石價格令中國鋼企松了口氣,但對於國內鐵礦石生產商而言,這並不是個好消息。

昨日(1月29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鋼協)舉行2015年首次信息發布會。來自中鋼協的數據顯示,2014年12月鐵礦石進口平均價格為75.61美元/噸,環比下降4.05美元/噸。

“礦石價格跌到70美元/噸以下,會有一批礦山死掉。”中鋼協常務副會長朱繼民說。

“死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礦山的稅負重,尤以資源稅為甚。”另一位中鋼協人士昨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礦價跌破平衡礦山面臨關門/

昨日中鋼協發布數據,2014年我國進口鐵礦石9.33億噸,同比增長13.8%,其中12月份進口鐵礦石8685萬噸,環比增加1945萬噸,增長28.9%。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提高到78.5%,同比上升9.7個百分點。

2014年國內鐵礦石原礦產量15.1億噸,同比增加5686萬噸,增長3.9%,其中12月份國內鐵礦石產量1.26億噸,連續3個月環比下降。

價格方面,2014年鐵礦石進口均價為100.42美元/噸,同比下降29.2美元/噸。12月份鐵礦石進口平均價格75.61美元/噸,環比下降4.05美元/噸。

朱繼民說,鐵礦石價格下降總體對國內鋼鐵產業是有利的,但持續下跌的話,如果突破平衡,就會發生更大變化,“國內礦山的產量已經連續3個月下降。礦石價格跌到70美元/噸以下,會有一批礦山死掉。”這樣,國外幾大礦山都具有成本優勢,到一定程度,國外非主流礦停產,國內礦山停產,整個市場形勢可能會發生逆轉,“這是我們非常擔憂的”。

朱繼民稱,市場規律要遵循,更重要的是國產礦的稅負還是太高,“稅負現在占到整個銷售價格的25%,面對這種競爭,給礦山適當減負,回歸到一個合理水平是可行的。我們不要求全部取消,降到跟國外稅負相當的話,礦山的日子也會好過一些。”

資源稅成本占比升高/

國內礦山的稅負高在哪塊?上述中鋼協人士稱,國內礦企反應最高的是資源稅。鐵礦石資源稅還未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按原礦來計算,一噸原礦的資源稅是15元。“前幾年企業經營困難,鐵礦石資源稅稍微下浮了一點,現在也得12元/噸。”上述人士稱,兩三噸的原礦能煉出一噸鐵精礦,這樣算下來,一噸鐵精礦的資源稅就得幾十元。

“前幾年礦價1000多元/噸的時候,噸資源稅收幾十塊錢、百十來塊還行,現在礦價跌到五六百元甚至400多元了,還是按量計征,所以資源稅負擔重的現象比較突出。”上述中鋼協人士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進口鐵礦石噸價從2014年初的134.5美元暴跌52.6%至2015年1月28日的63.75美元,讓國內礦山的資源稅成本一下從此前占總價的1/20提高到1/8。

此外,稅種還不單是資源稅這一項。上述中鋼協人士稱,礦山的很多稅費問題攪在一起。以前,礦山增值稅為13%,後統一升至17%,而鋼企進口礦、進口煤可以抵扣增值稅,礦山沒有可抵扣的項目,增值稅就竄上去了。“還有燃油稅,本來(礦山)內部用的車不交養路費等,現在加到油價里去了,一用油就得交稅,也沒有返還。”該人士稱,此外,國內礦山還有好多稅費,比如地方上的調節基金等,因此顯得稅負特別重。

2014年,煤炭等資源產品的資源稅率先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資源稅改革的一個好處是能隨價格高低升降,但關鍵是稅率能定在多少。”上述中鋼協人士稱,“稅率高的話還是不能解決稅負重的問題。”煤炭從價計征稅率改為2%~8%,按照8%計征的山西省,煤炭資源稅實際上是增加了。

上述人士稱,國內鐵礦石資源稅如何改還在研究中,“資源稅屬於地方稅,本來地方財政就沒錢,你(礦山行業)還想要減。現在的稅改是在給地方增加新稅種,比如房產稅、消費稅等,而行業希望減,所以不太統一。”

《《《

相關鏈接

去年10家鋼企虧損額占全行業97.5%消化產能寄望“一帶一路”

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昨日(1月29日),商務部和中鋼協分別發布了跟鋼鐵產品有關的數據。

2014年,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達9378萬噸,同比增長50.5%,也惹來了貿易摩擦。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稱,中國依舊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重災區,2014年共22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97起,涉案金額104.9億美元,其中鋼鐵類產品涉案最多,達27起,約占貿易摩擦案件總量的近1/3,價值23.3億美元,占涉案總額的1/5。

中鋼協發布的數據顯示,大中型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為0.85%,同比提高0.26個百分點;累計虧損面達14.77%,同比下降4.55個百分點;虧損額117.47億元,同比下降8.02%。中鋼協常務副會長朱繼民稱,前10家虧損大戶虧損額占全行業虧損額的97.5%。從利潤的構成情況來看,鋼鐵主營業務保持盈利,但盈利水平很低。

消化產能寄望“一帶一路”

根據中鋼協的數據,2014年全國出口鋼材9378萬噸,同比增長50.5%;進口鋼材1443萬噸,同比增長2.5%;折合粗鋼凈出口約8441萬噸,同比增加約3308萬噸,同期全國粗鋼產量同比增加約734萬噸。

1949年以來,我國累計進口鋼材5.94億噸,出口鋼材5.96億噸,到2014年底鋼材累計出口量超過進口量。鋼材出口大幅增加,一個後果是出現頻仍的貿易摩擦。

國內外鋼鐵價差是2014年鋼材出口大增的重要原因。進入2015年以來,鋼材價格指數延續小幅下跌走勢,1月第二周鋼材綜合價格指數跌至80.3點,持續創新低。然而,國內鋼鐵產能依然過剩,“一帶一路”產能外移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

中鋼協常務副會長朱繼民說,現在正在積極研究 “一帶一路”政策,肯定會對鋼鐵行業“走出去”發揮促進作用。

“現在看,中國鋼鐵已經開始有了實際(走出去的)行動。”朱繼民說,但“走出去”能不能對化解國內產能發揮相應作用,這是兩個概念。

2014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明確各省市化解過剩產能的指標。朱繼民稱,2015年還會下達化解過剩產能指標,一直到2017年基本完成化解鋼鐵8000萬噸過剩產能的目標。

此外,工信部推出的鋼鐵行業生產準入條件,共三批305家進入這個白名單,占全部產能的90%以上。下一步相關部委還會對規範進一步提升,通過標準、環保、公平市場環境,充分化解產能。“這種做法加上市場規範,經過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才能解決化解過剩產能的問題。”

沿江沿海鋼企具成本優勢

朱繼民稱,2014年全行業盈利水平前10家的鋼企多屬於品牌效應好、附加值高、服務能力強的企業,盈利水平251.9億元,占全行業盈利的60%,但前10家虧損企業額占全行業虧損企業額的97.5%。

“這前十家為啥虧損這麽多?”朱繼民稱,“其中一個原因是高負債。”2014年,中鋼協的會員企業貸款增長了0.28%,但財務費用增長20%以上,是因為銀行抽貸以後再貸的時候,根據不同的企業利率是上浮的。

一部分會員鋼企沒按照市場來規劃定位、按照規模來規劃發展定位,也導致虧損。“比如在某地區或者500公里範圍內根本沒有鋼材市場,企業也擴大規模,導致物流費用特別高。”朱繼民說。

此外,虧損企業還出現在近幾年產能集中擴大的區域。朱繼民稱,前些年援疆大投資,鋼鐵產能一下子大量過剩,目前在新疆的鋼企都非常艱難。“還有一些純粹是管理問題,對市場反映慢,效率低,管理和人員費用等附加成本高,財務費用高,機制落後。”

正反對比,由於地域和物流優勢,再加上2014年鐵礦石進口價格大跌,中國鋼鐵行業的格局發生了變化,沿江沿海的鋼企具有成本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48

鐵礦石資源稅改方案近期上報 提振作用或有限

http://wallstreetcn.com/news?status=published&type=news&order=-created_at&limit=30&page=3

據《財經國家週刊》報導,由財政部牽頭、工信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參與起草的鐵礦石資源稅改革方案,已進入最後階段,或於近期上報國務院並有望在年內實施。

《財經國家週刊》3月9日報導稱,這將是中國第三次大範圍推進資源稅改革,前兩次分別是2011年11月和2014年12月,針對油氣和煤炭進行的資源稅改。目前對於資源稅的改革,已達成了一個基本共識,即對價格波動比較大的礦產資源,改成從價定額徵收,並且在資源品價格走低的時候,推出改革。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稅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張學誕表示,其研究團隊正在針對中國第二大鐵礦石來源地四川攀枝花地區的釩鐵礦進行資源稅改革的模擬測算。

該研究的方法是將目前從量計征的資源稅稅率取一個多年平均值,以此作為當下從價計征的稅率。初步得出的結論是,企業的平均稅負在改革前後沒有太大變化。也就是說,在資源品價格低位時,稅率的平移會使企業實際繳稅額減少,一旦價格上漲,稅額將隨之增加。

但鐵礦石資源稅改革能否挽救中國礦山,增加國產礦的需求?中國證券網援引齊魯證券首席分析師篤慧表示,鐵礦石資源稅對於礦山降低成本有一定作用,但對於礦山利潤提升和需求提升而言作用甚微。一方面國產礦的品位相比進口礦而言差距較大,即使成本降低,需求上替代可能性較小。另一方面,他認為,國產礦成本多是邊際成本,即使資源稅導致成本下降,也會通過礦價的下跌讓利出去,礦山的利潤難以真正提升。

截至3月9日,普氏62%礦石指數已經跌破60美金至58美金,更有消息顯示國外三大礦山的產量增量將達到1.2億噸,大大超過之前預期的0.9億噸,而國內GDP今年增速定調僅在7%,供需矛盾可見一斑,國產礦後期價格和需求仍不容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371

遭反對黨阻撓 印推遲莫迪稅改、征地法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7881.html

遭反對黨阻撓 印推遲莫迪稅改、征地法案

一財網 方向明 2015-05-14 11:33:00

難產的稅改計劃幾乎讓印度市場的投資者一蹶不振。澳新銀行分析師指出,印度議會拖延單一商品和服務稅法案,這樣的舉動著實“令人遺憾”,而且“不合時宜”,但是,拖延將不會意味著法案就此流產。

印度政府12日宣布推遲兩項議會法案,正是莫迪改革的難點——征地以及統一稅制。

路透社指出,政府此前將議案分別提交兩個不同的議會委員會進行評估,但是反對黨為了給莫迪的改革計劃設置障礙,有意拖延法案在議會的通過。由於市場之前的預期較為樂觀,推遲法案的消息一出,印度股市應聲下跌2個百分點。

莫迪所在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30年來一直在下議院擁有多數席位,但是,為了在上議院順利通過法案,人民黨仍然需要得到議會其他黨派的支持。

難產的稅改計劃幾乎讓印度市場的投資者一蹶不振。澳新銀行分析師指出,印度議會拖延單一商品和服務稅法案,這樣的舉動著實“令人遺憾”,而且“不合時宜”,但是,拖延將不會意味著法案就此流產。

“我們認為商品和服務稅隨後將會看到曙光。同時,我們更關心的是土地收購法案的命運,”澳新銀行在分析中稱。

此前的法律規定,征地活動中,征地方必須向農村和城市的土地所有者分別支付最高達土地市價4倍和2倍的收購價格,同時,公私合營項目和私營企業在征地時必須事先分別取得70%和80%土地所有者的同意。

但是,新法案提出,用以工業開發,房地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土地可以繞過“80%土地擁有者同意”這一環節,反對黨提出,這樣的規定是“反農民”的行為。

商界的聲音指出,對於提振私人投資和實現莫迪建設現代城市的願景來說,這樣的舉措是有必要的。

除了議會之外,這兩個法案還需得到29個邦中半數以上批準,因此,擺在眼前的困難不禁令人懷疑莫迪是否能夠如其所願從明年4月開始全面實行單一稅制。

印度議會將在7月召開下一次議會會議,莫迪政府要求兩個議會小組需在會議的第一周呈交評估報告。

莫迪政府執政即將滿一年,過去的一年內推出的吸引外資,打擊逃稅,出售國有資產,啟動私有化進程等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不斷吸引著世界的關註,其中最複雜也最重要的是將實行統一的商品和服務稅以及征地政策。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65

政府緊盯你的每一分薪水 富人的金山卻坐視不管 財政部長你錯了!拆穿公平稅改假象

2015-05-18  TWM

總統馬英九在最近一次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自豪地說出,「經過稅改,亞洲四小龍中,我國的所得分配最平均。」但是在《今周刊》的獨家民調中,總統的觀察,卻與全民感受完全相反!

應付社會對於貧富惡化的不滿,總統與財政部長的稅改,永遠只有「所得」,卻忽視「財富」這個真正的問題。

正視財富不均,台灣的稅改,需要新腦袋!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吳沛璇報稅的季節又來了,你是否已經開始準備報稅的資料?你的感受又是什麼呢?

深刻的剝削感

房東坐擁房產 該繳的所得稅卻比上班族少晚上九點,在企畫公司上班的李苑珍與丈夫才剛下班,回到台北市南港的租屋處,兩房一廳,室內不到三十坪,一個月房租三萬多元。

打開財政部的報稅軟體,他們夫妻,今年要繳的稅接近十萬元。除了保險,李苑珍並沒有投資,他們的薪資,每一分都得計稅。「辛苦賺來的錢,每年都要吐出這麼多、要繳這麼多的稅!」她苦笑著說。

她和丈夫早就放棄買房子,「房東每次來作客,都問我們什麼時候生孩子,我們都只能尷尬苦笑。連房子都買不起,怎麼會想生小孩?」李苑珍說。坐擁房產的房東,真實財富遠高過他們夫妻倆,但每年繳的稅卻遠比自己少。「看著房東送小孩去英國念書,退休後也不用工作,就等著收我們的房租,這叫我們怎麼甘願?」其實,就在李苑珍接受我們採訪的前一天,財政部部長張盛和才到國外領回了「全球最佳財政部長」大獎;頒獎單位是英國專業財經雜誌《The Banker》,主要得獎原因是去年推動了以「回饋稅」為名的稅制改革,對「高所得」族群加稅,「英國人崇拜羅賓漢,他們可能認為我做了一些羅賓漢會做的事吧!」張盛和這麼說。

羅賓漢,英國傳說中劫富濟貧的大英雄,他劫的富,是一路世襲財富的大地主,而非辛苦工作賺取所得的勞工階層,「但,部長去年的稅改,好像只是針對所得稅,沒有碰到這些大地主啊!」這種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正是現下台灣中產階級的心聲。

今年四月,《今周刊》委託台灣指標調查研究公司針對稅負問題進行民調,結果顯示,七成民眾認為台灣稅制不公;高達八成五的民眾認為,台灣稅制應該要修改,讓有錢人繳更多稅。

揭開殘酷事實

《今周刊》調查發現 台灣財富分配極度傾斜那麼,在一般民眾的想像中,台灣的有錢人究竟多有錢?財富分配究竟是多麼傾斜?五月間,《今周刊》委託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調查台灣民眾對財富分配的認知與期待。對比真實情況的結果顯示,民眾顯然還低估了富人所擁有的財富水平。

據調查,民眾「以為」目前台灣前二○%的有錢人,擁有全台灣五七.八%的財富;最窮的二○%民眾擁有全台五%的財富。

接下來,我們問大家「期待」的均富是什麼?有趣的是,沒有人想要「一人一元」的絕對平等,大家都能接受某種程度的分配差距。全民理想的分配中,最有錢的族群可以分到「台灣財」中的三七.七%,窮人拿到一○%,而中間族群可以拿到五二.三%。

然而,事實比大家想像得更加不堪,距離希望差距更遠。在一份根據瑞士信貸委託倫敦政經學院於去年針對全球財富分配的研究《Global Wealth Research》,揭開更殘酷的事實。台灣前五分之一的富人,擁有全台七四.七%的財富,中間族群可以拿到二五.三%,而最窮的族群只分到○.○四%的財富。

細看這份「真實」的調查,前一○%的富人,拿走全台灣六二%的財富;而前一%的富人,則拿走三二%的財富!

台灣貧富差距,絕不是官員想告訴我們的漂亮外表,巨大財富累積的面貌,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而稅制,這個對付貧富不均最重要的武器,在台灣,已經完全失靈。

根據行政院的國富淨額統計,二○一三年房屋及土地資產共計一一二兆元,較前一年增加了八.一兆元,占台灣資產淨額的七成之重。但是同一年的稅收中,房屋稅和地價稅等財產稅僅收到一三六一億元,只占總稅收的六.八%。同時,台灣的個人所得淨額只增長了三九二三億元,卻貢獻了總稅收的二二%。更誇張的是,綜合所得稅的收入來源裡,七三%都是薪資所得!

這個數字,呼應了李苑珍的感受,也描繪了台灣貧富差距明顯惡化的主因:勞工賺來的薪水,每一分都跑不掉,坐擁財富的地主,政府卻視而不見。這個數字,也點出了稅制的「財富分配」功能失靈的根本問題:推動稅改的財政部部長與立法委員,提供貧富差距情況資料的政府部門,根本搞錯了方向。

他們只有「所得腦」,沒有「財富腦」,應付社會對於貧富惡化的不滿,他們永遠只會從「所得稅」下手。官員自比劫富濟貧的英雄羅賓漢,但卻完全搞錯了羅賓漢眼裡的富人定義。

政府缺﹁財富腦﹂

財富集中度高於所得集中度 二十四年前已揭露政府官員缺乏「財富腦」的現象,大概已經存在二十年以上了。

在稅收資料上,政府公布的資訊看不到財產,而台灣唯一一份關於財產的官方調查「國富統計」中,也沒有財產的分配統計。事實上,主計總處︵原為主計處︶曾在一九九一年的國富統計中公布了財富分配狀況,二十四年前的台灣,最富前二○%家庭擁有全台五○%的「財富」,而這些富人之家在當年的「所得」,則占全台三八%左右。這代表從所得分配中,根本無法看出有錢人與其他階級的財富差距。

令人不解的是,國富統計自此之後再無公布財富分配的變化,彷彿忘了財富分配惡化程度高於所得分配的現實,而我們的立委,竟也像是被政府牽著走似的,逐漸忘了貧富擴大的根本原因。

過去兩年,在立法院的報告和質詢的公報裡,真正討論到「財產稅」三個字,只有兩次。其中一次,立委曾巨威還因為張盛和請假,而無奈放下原本的討論。這就是台灣,政府、財長、立委,多年來他們推動的稅改,不只是讓「稅」的財富重分配功能失靈,甚至,是一種適得其反的、迷航暴走式的荒謬稅改。

回顧過去的稅制大戰,不但圍繞著都是提高所得稅,竟然還降低財產稅。整個稅改的荒謬,從一場戰役中可以看出來。

強行降遺贈稅

五○%砍至一○%過程粗糙 竟無配套措施○八年,政府打算調降屬於財產稅中的「遺產及贈與稅」。時任財政部部長的李述德召集全國財稅專家,組成「賦稅改革委員會」提出建議,這一群專家中,包括了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朱敬一是台灣經濟與財政專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來台灣,就是朱敬一與他對談。

談起當年的賦改會,個性剛烈的朱敬一立刻搖頭:「︵遺贈稅稅率︶早就決定好了啊!邀請全國最專業的人做討論,都是白費工夫!」朱敬一說。

簡單地說,遺贈稅課的是「不勞而獲」的繼承財產,是教科書中載明最具財富重分配功能的一種財產稅。那一年,稅率直接從五○%砍到一○%。

原來,賦改會提出了各種稅率方案,即使其中一案的稅率確實降到一○%,也認定必須搭配消費稅與資本利得稅的補強配套。但是,提出建議案五天後,李述德在行政院提出的案子,就是直接降到一○%。最後,朱敬一乾脆退出賦改會。

財政部前部長何志欽也提出過降遺贈稅,但連他都認為,政府降遺贈稅過程太粗糙,「我們那時候計算,降到二○%是比較合理的,但是財政部卻沒有配套,直接降到一○%。」他說。在︽今周刊︾獨家民調中,也是最多民眾認為二○%至二九%才是合理稅率。一○%的遺贈稅率,到底何憑何據?

也難怪,財政部前部長林全痛批:「台灣的財產稅,是全世界最落伍的!」他指出,除了遺贈稅的「胡鬧」之外,台灣房地產持有稅的「土地價格」與「房屋價格」分切,始終無法房地合一,造成財產稅稅基嚴重不足,與降低遺贈稅後的資金效應相乘,不但造就了台灣房地產盛世,更成為皮凱提口中的「世襲資本主義」經典案例。財富差距,越擴越大。

沒有「財富腦」的官員,放著大筆財產不課,在過去幾年間,反而不斷回過頭來課所得稅。去年,張盛和喊出「有錢人回饋社會」的口號開徵所謂「富人稅」,將個人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從四○%提高到四五%。但是,「有錢人回饋社會」這句話,凸顯了稅改的最大荒謬。

財政部認定富人是「年收入一千萬元以上的高收入者」,「這些人可能有相當高的年度所得,但不一定有很多財產,離真正『富人』還有一段距離。」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營運長吳偉臺說。事實上,根據財政部的稅收資料,這些「富人」的所得,雖然收入比多數人高,仍有三成以上的收入來源是薪資。

高所得 富人

「有錢人回饋社會」凸顯稅改最大荒謬今年開始,除了調高所得稅率,兩稅合一股利所得扣抵也減半,再加上補充健保費二%,一刀一刀都是朝﹁高所得﹂下手,卻放走﹁高財富﹂。也就是說,年薪千萬的高階經理,在扣掉近半的所得稅後,根本談不上是擁有大筆財產的富人。

稅改十年,放掉財產,努力搾乾受薪階級,讓台灣的總稅收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逐年下降,一三年,台灣的租稅負擔率是一二.九%,就算加上社會安全捐,在全球都是偏低。政府放著富人的金山不管,緊盯你的每一分薪水。沒有效率的所得稅雖然高稅率,卻是低稅收,更讓勞動者苦不堪言。

「為什麼我們的租稅負擔率是偏低的,但是一般人的感覺卻很重?」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暨策略長吳德豐解答:「這是因為台灣的租稅結構出了問題。」吳德豐分析,現在台灣稅制的面向,「針對國內所得課高稅,但是財產稅及消費稅偏低課稅,這是台灣稅制值得進一步深究的地方。」他說。

現在,台灣的未來已經可以想像。第一個可能性,全民持續要求「公平」,政府則持續以「所得公平」回應,忽視台灣嚴重傾斜的「財富公平」。為了安撫全民對貧富差距的氣憤,政府不斷推動提高所得稅的假稅改,未來,台灣越來越多稅收僅依靠我們的薪資課稅。所得稅課的是「人」,而人都有腳── 人才不斷外流,就是台灣的未來。

後遺症一籮筐

受薪階級壓力大 人才出走成隱憂穿著高跟鞋,輕盈走過機場海關的黃小姐,就是「外逃」的年輕人之一。她看著熟悉的桃園機場,低頭看著自己手上的香港身分證,心中只有無奈。她是台灣人,擔任一家航空公司的空姐,持有香港身分證已經三年。雖然還有台灣國籍,她每年的新台幣一百萬至一百五十萬元的工作所得收入,都在香港申報。

「以我的收入,第一年、第二年,我不但不用繳所得稅,香港還退稅給我。今年終於要繳稅了,心裡還很緊張,但是一看,要繳的稅大概不到新台幣五千元。」黃小姐說。香港的低所得稅,不只吸引她,「很多同事像我一樣,但是,能怎麼辦呢?我又不是什麼有錢人,為什麼要負擔那麼重的稅?」提高所得稅,課的是流動速度快的人才。年薪百萬元的年輕人不願負擔這個荒謬稅率,更高薪的白領階級又怎能留得住?這就是現在張盛和打著租稅正義的大旗,調高所得稅的結果。吳德豐說:「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所得稅的趨勢都是往下調。今天我們財政部推出稅改,不是要追求公平,而是增加稅收。」他憂慮地說:「台灣的薪資水準低,高所得稅率讓它的實質收入更低,這是無庸置疑的。」當高薪人才出走台灣,誰來負擔稅負?答案就是「傻傻的」李苑珍,讓走不了的人,稅負更重。

另外一群人,不是走不了,而是不想走。六十歲的劉先生就是一例。他與妻子退休多年,沒有收入,但是住著新北市三層樓的房子。而且,因為沒有收入,在財政部眼裡,他是「沒有生存能力」的老人,還可以給他的兒子報扶養親屬,夫妻一扣就是十七萬元扣除額。

沒有收入的劉先生,名下房地產是繼承而來,世代相襲,若制度不變,未來也幾乎不用繳稅。去年台灣的核定遺產總額達六三三○億元,占所得淨額五分之一,但這些財產只要課一○%的單一稅率;反觀努力工作的所得稅,不但一分錢都跑不掉,最高稅率還到四五%,加上健保補充費,最高四七%。世襲財產低稅、努力工作繳高稅。

別悲觀,台灣,可以有第二個可能性。在這個可能性裡面,台灣人終於認清,稅改不能感情用事,人民能分辨真正的問題不在所得分配,而在財富分配。沒有財產稅的改革,都是假稅改。

民間越來越多的聲音,逼迫民意代表、政府官員,能夠對財產稅改革有更重要的影響。台灣的新稅改,油然而生,這個稅改,需要新腦袋、新工具。稅制將從財富角度出發,不只再探討所得稅,而是將財產稅、消費稅等稅制一併討論。

雖然從政治上來說,我們離真正的稅改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社會氣氛正在形成。《今周刊》民調中,民眾已意識到問題所在,遺贈稅、營利事業所得稅、資本利得稅、財產稅,都是民眾最希望調升的稅目。

這股力量,需要引導到正確的地方,台灣人,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稅制改革,這也將是一六年總統參選人的重大責任。

貧富差距的真相遠比你想的更醜陋《今周刊》「財富分配大調查」台灣前1/5富人,擁有全台74.7%的財富最富20%占有全國財富比率中產階級占有全國財富比率 最窮20%占有全國財富比率你以為,台灣的現狀是這樣的… 57.8% 37.2% 5% 你希望,美好的台灣應該是這樣的…37.7% 52.3% 10% 然而,這才是台灣的貧富差距真實模樣… 74.7% 25.3% 0.04% 註:調查時間2015/4/27至2015/5/2 抽樣誤差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3.00%以內。

不限對象,有效樣本數1,068筆。問卷採Dan Ariely, et al.模型,受訪者分別回答各階層財富比率,以簡單加權平均數統計最終比率。委託單位: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48% 的民眾期待政府稅改,讓台灣社會的財富分配,更接近理想中的分配

同意 48%

不同意 13%

不回答 39%

加所得稅、減財產稅,讓財富分配更惡化!—— 三稅系成長變化12年來,所得稅成長79%,但財產稅只成長15%

2002 房地產稅減半

2009 調降遺贈稅

2013 重施證所稅、健保補充保費2015 調高邊際稅率、股利扣抵率減半未來 房地合一稅、房屋稅提高財富增長速度遠超過所得 9成 土地及房屋等財產都未課到稅

8.2兆元

財富

2012年國富淨額(總財富)增加了8.2兆元,其中9成都是土地及房屋,這些財產都未課到稅或僅課到微稅。

3920億元

所得

所得稅課稅範圍只有所得淨額,在2012年增加不到4000億元。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民眾最想要的稅改是什麼?

—— 《今周刊》台灣稅制改革大調查發現,營所稅、資本利得稅及財產稅是民眾最希望政府改革的部分單位:%台灣租稅負擔率12%,但因租稅結構失衡,近半數民眾的實際感受更沉重Q:「租稅負擔率」是各國衡量租稅水準的重要指標,是總稅收(不含社會安全捐)占國民生產毛額的比率。日本為16.7%、韓國為18.9%,你覺得台灣現在的租稅負擔率是多少?

負擔率14?29% 49.4% 負擔率11?13% 25.3 不知道/不願意作答 25.3 營所稅、資本利得稅及財產稅是民眾最希望政府改革的部分Q:如果政府進行稅制改革,讓財富分配更接近理想,你希望政府調升哪種稅?(複選)營利事業所得稅(企業要繳的稅) 61 資本利得稅(例如房地產和股票的獲利課稅) 54.3 財產稅(例如房地產持有稅、遺產及贈與稅) 44.9

個人綜合所得稅 17

消費稅(例如加值營業稅) 15 62.8%民眾認為,遺贈稅的合理稅率應在10% 以上Q:台灣遺產及贈與稅稅率,在2009年從50%調降到10%,你認為合理的稅率區間應是多少?

稅率0?9% 19.3 稅率10?29% 39.1 稅率30?39% 11.2 稅率40?49% 5.3

稅率50%以上 7.2

不知道/不願意作答 17.9 多數民眾不希望台灣消費稅調升Q:台灣的消費稅(加值型營業稅)從實施以來一直維持5%的最低稅率。鄰近各國消費稅日本為8%、新加坡7%、韓國10%、瑞士為7%,你是否同意調升消費稅?

同意 25.1%

不同意 42.0%

沒意見/不知道 3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