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移植台灣影音看房系統效果卓著 孫慶餘憨膽創新 永慶上海奪第一


2010-9-6 TWM




面對上海高度競爭的房仲市場,店數不多、進入的時機又是最晚的,三不五時還要緊盯北京政府的政策風向球往哪裡吹,永慶房屋為何可以持續讓業績成長,成為上海房仲品牌第一名?

撰文‧梁任瑋

台北市敦化南路中鼎大樓十三樓,二百多位員工坐在辦公桌前忙著寫程式,走道盡頭的小房間,打開門,架著數台專業攝影機、燈具,只見主持人站在綠色背板前,演練播報台詞,儼然就是小型攝影棚。

自製房地產業「動新聞」

其實,這不是網路公司,更不是電視台,而是永慶房屋台北總部的影音看屋系統後台,也是替永慶房屋創造年營收六十億元的祕密基地。

「我正準備做房地產業的『動新聞』,主播與攝影師都自己培訓。」永慶房屋董事長孫慶餘說,以後客戶委託給永慶房屋賣的房屋,不但有影音畫面,前面都會有一段主持人介紹,就好像看節目一樣。

事 實上,不斷追求創新的永慶房屋是台灣最早推出網路看屋的房仲公司。強調科技房仲的永慶,去年將這套系統搬到中國永慶房屋,效果出奇地好;果然,永慶房屋至 二○○九年累計在上海賣了新台幣五百億元的房子,營業額較前年成長二七九%,以亮眼成績單躋身全上海房仲公司之首,甚至超越早於十幾年前進入中國布局的台 灣同業。

店數不是最多,又是台灣最晚進入上海房市的房仲,是什麼原因讓永慶後發先至,成為上海業績最好的仲介公司?「一旦目標與理想確立了,他就會全力以赴。」認識孫慶餘三十年的東森房屋董事長王應傑說。

「八 年前,我鼓勵孫慶餘參選台北市不動產仲介業公會理事長,差一點當選;落選後,我勸他專心發展事業,他全心發展加盟店永慶不動產、進軍中國。」王應傑說, 「千萬不要激怒孫慶餘,他會拚了命做給你看!」創辦永慶房屋前,孫慶餘原本是中華工程派駐沙烏地阿拉伯的工程師。孫慶餘說,二十多年前,房仲是非常糟糕的 行業,離開工程界後,他引進西式仲介,推動只收服務費、不賺差價的經營模式,卻遭人打電話恐嚇「要打斷你的腿!」不服輸的孫慶餘,愈是被打擊,就愈不退 卻,他說,做仲介的要很快崛起不難,但做得久、做得好不容易,就好像當年恐嚇他的人都已消失在房仲業。

這九年,永慶房屋急起直追,一面趁勢擴大直營店與加盟店版圖,另一面不計成本投入網路影音看屋設備,「○一年,我們只有台灣四十五家直營店,一路開到現在,兩岸已有六百六十家據點,規模成長十四倍。」永慶房仲集團總經理廖本勝說。

危機造就轉機,成立二十三年的永慶房屋開創影音看屋新模式,始於七年前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風暴。

因 SARS推出影音宅速配當時,客戶都不出門看房子,房仲業者業績急速下滑,永慶一位基層業務員把自己開發到的一、二十件案子,全部用手持錄影機拍成影片。 買方一到店頭,先透過影音挑出有興趣的物件去現場看,大幅節省買方找房子的時間,也促使孫慶餘發想成立創新服務「影音宅速配」。

初期發展影音宅速配,為了替客戶的房子拍出燈光美、氣氛佳的效果,包給外頭傳播公司作,一件成本高達三千元;以永慶線上隨時擁有一萬件待售房屋計算,初期就花了三千萬元,一年有五萬件流通量,就要燒掉一億五千萬元!

第二年,孫慶餘覺得這不是辦法,乾脆土法煉鋼,自己買設備、研發拍攝know-how、培養剪接員。「什麼角度拍攝屋況,網友看了不會頭暈?豪宅要配什麼類型的古典音樂?永慶都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永慶房仲集團網路服務部協理高翠萍說。

沒 想到這個工作已發展成百人團隊,而且還發展出網路事業、資訊、影音三個不同部門。「董事長只說把客戶房子的照片放在網路上不夠,還要增加錄影,當時沒有任 何一家仲介公司成立網路事業部,我們把兩位研展部同事調去支援,劈哩啪啦一個月後就上線。」廖本勝回想,當時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預算無上限」,顯見孫慶 餘的決心。

問孫慶餘這幾年為了影音看屋,砸了多少錢?他沒有正面回答,坦言自己的個性是憨膽,很多事情傻傻地做、沒有想太多後果就做了。但 同業估計,「花了好幾億元跑不掉。」這九年,孫慶餘做了許多關鍵決定,除了全力發展投入網路e化、強打第二品牌「永慶不動產」,○五年西進中國投資可以說 是另一個分水嶺。

孫慶餘說,現在台灣的產品在中國市場代表品質,更代表創新,當創新變成企業DNA,就永遠都不怕被超越。他說,永慶內部文 化就是,「永遠面對明天、明年,不斷地想明天的事。」「孫慶餘要去上海開店前,曾找我談,我勸他不要冒險,但他執意要做,我也只有支持。」王應傑透露,孫 慶餘當時認為永慶房屋在台灣已成氣候,但是有不少買方都已將重心放在上海,如果永慶不過去對岸服務,那批客戶很可能就會被同業接收。

為了延伸服務平台,孫慶餘選擇於○五年秋天中國猛力打房市時,在上海徐匯區成立第一家分店;他除了派台灣最信任的幹部陳史翎長駐上海,與太太林淑貞也每個月親自到上海替幹部教育訓練,「希望剛進來的中國大陸幹部可以理解、認同台灣永慶房屋的經營理念。」孫慶餘說。

但永慶房屋到對岸第一個面臨到的難題就是商標已被登記;有長達四年時間,永慶房屋是以「台慶房屋」在中國營業。直到○九年底,經由台灣商總與中國商標局談判後,才順利在上海掛起永慶房屋招牌。

上海市場採穩紮穩打策略

「我 們不是在幫公司找員工,是在幫客戶找業務員。」廖本勝說,挑錯人再怎麼訓練都沒有用,對的員工比進來後再教育訓練重要,永慶房屋在中國大陸挑業務員,與台 灣一樣,只用無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因為保障半年底薪。永慶房屋在中國一年可收到一萬多件履歷表,但孫慶餘寧缺勿濫,錄取率在一%以下,比在台灣招募人才還 低。

「永慶房屋找業務員,是從客戶的角度去選人」,林淑貞說,服務業的特質就要有點「雞婆」,找業務員不是從公司角度選人,你要看客戶願不願意把房子交給他賣、願不願意把幾十萬元的斡旋金安心交給他,這樣想才能選到好的業務員。

除了在第一關嚴格把關業務員素質,專注耕耘客戶也是永慶房屋的策略。上海永慶房屋總經理陳史翎說,上海房仲品牌大者恆大,沒有一、兩百家分店很難打知名度,但永慶僅四、五十家規模,靠的是深耕區域市場。

目前中國永慶房產為了控管品質,僅在上海開設營運成本最高的直營店模式;孫慶餘一開始只鎖定交易量最大的閩行、浦東新區、長寧與徐匯、普陀區,並複製台灣實行已久的「聯賣制度」,也就是一個物件可以區域所有分店聯合行銷,集中火力的成效,才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此外,永慶把台灣官網上的拖曳式地圖服務帶到上海分店,只要電腦連線,客戶可以馬上了解周遭環境,是中國第一個推出這項服務的房仲業者。

雖然中國樓市自四月起因《國十條》出爐,整體交易量萎縮六成以上,北京政府還將祭出房產稅、開發商預售屋資金改由銀行監管等政策持續打房,讓房市前景再度面臨考驗,「北京政府打房是打真的,一道命令無效,可以下十二道金牌,配合政策很重要。」孫慶餘說。

不過,反應相當靈敏的陳史翎,八月開始順勢在網站推出「降價屋專區」,彙整出近日降價五%至二二%的待售物件,刺激成交數量;另外,預計在年底將店數推升至七十家,希望三年內兩岸可以從目前的七百家店,成長至一千店。

至於,日前傳出永慶擬赴香港掛牌上市,孫慶餘回應,跟IC設計業擴充生產線動輒要上千億元相比,房仲業的投資成本算相當少,開一家直營店頂多只要三百萬元就可搞定,資金需求不大,短期內也沒有到資本市場募資的打算。

創業二十三年來,越困難、越是打死不退,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獨特見解,也自稱常被同業排擠的孫慶餘,正挾著在兩岸都可觀的戰績,繼續挑戰兩岸房仲市場王位!

孫慶餘

出生:1949年

現職:永慶房仲集團董事長學歷:逢甲大學土木系、政治大學企業經理人員進修班結業經歷:住商不動產創始人、中華工程駐沙烏地阿拉伯分公司工程師

上海永慶房屋開店數

時間店數總銷金額(億元/新台幣)

20053家0.7

20067家19

200721家105 200829家122 200939家260 2010(截至8月)49家-

資料來源:永慶房屋

永慶房仲集團

成立時間:1988年

負責人:孫慶餘

資本額:3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7

器官移植如何公平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06/100346362.html

 和大多數年輕人不一樣,25歲的尿毒症患者張岩(化名)的生活被疾病籠罩。每週三次腎透析是他的必修課,疾病令他和家人耗費了金錢,也讓他的前途一片灰暗。

張岩和家人曾經考慮過另一種治療手段——腎移植。按照醫生的說法,「腎移植是中末期腎病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但問題是,「沒有腎源」。

醫生透露,在張岩所就診的這家北京三甲醫院泌尿外科,過去每年最多能做60多例腎移植手術。因腎源急劇下降,2011年全年只做了不足20例。

像張岩這樣要靠腎透析維持生命的病人,中國每年有近100萬,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需要做腎移植。腎移植是中國臨床開展最早、例數最多、技術最成熟的大器官移植,但中國2011年全年所進行的腎移植還不到4000例。

中國肝移植技術亦處於上升階段,移植數量僅次於腎移植。中國每年有30萬終末期肝病患者需要做肝臟移植,但2011年肝臟移植總數不足1500例。

目前中國器官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缺口。2007年中國頒佈實施《器官移植條例》,意味著器官移植開始法制化、規範化及與世界接軌。但是,受到法律約束,舊的器官來源急劇減少,而建立新的器官捐獻制度仍困難重重。在2011年12月16日召開的「臟器移植術後監測和數據網絡高峰論壇」上,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再次強調,中國的器官缺口很大。器官從哪裡來,應該怎麼分配器官,必須從中國文化、中國人能接受的層面來規範。與此同時,衛生部門相應的制度建設也在加緊進行。

擺脫死囚依賴

2007年無疑是中國器官移植史上最關鍵的一年。2007年5月1日,《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正式施行。條例強調了器官供體的權益,規定要尊重供者意願、鼓勵自願捐獻,將活體移植限於親屬範疇等,並明確器官供給遵循倫理學優先原則和倫理委員會審查制度。該條例使得中國器官移植有法可依,但也使得器官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同年,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覆核權,此後死刑僅限於少數嚴重的刑事罪犯。死囚的減少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此前,死囚一直是中國器官的主要供體。

正是在這一年,肝移植數量出現了大幅下降。

根據中國腎移植註冊系統的統計,腎移植數量明顯下降拐點出現在2009年。當年12月28日,衛生部出台了《關於規範活體器官移植的若干規定》,嚴格規定活體器官捐獻人與接受人僅限於配偶、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以及因幫扶等形成的親情關係。此後,活體腎移植數量出現了大幅降低。

衛生部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約有15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器官需求數量與供給數量的比例是150︰1。這個數字,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統計的全球20至30比1的供需比,更遠高於同期美國的5︰1、英國的3︰1。

在黃潔夫看來,之所以出現這一局面,與中國器官來源對死囚的依賴有關。這一現狀至今未能全面扭轉。

在發表於2011年第一期《中華器官移植雜誌》的一篇文章中,黃潔夫坦言,中國現在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主要使用死刑犯器官作為屍體器官來源的國家。截至2009年底,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有超過65%的器官移植的器官來源於死刑。這種做法在國際移植界一直備受批評和爭議。移植學界認為死刑犯所處的環境本身就是一種壓力,可能使本人違背其意願或宗教、文化、信仰,被迫成為捐獻者。

除了死囚器官來源的爭議,黃潔夫還指出,在中國,活體器官來源同樣也存在著嚴重問題。「採用活體器官捐獻是在無法得到屍體器官前提下的不得已手段,這種供者手術有可能會導致捐獻者術後出現併發症。」他說,「根據我國目前的醫療服務能力和衛生政策,也不宜鼓勵和廣泛推廣活體器官移植。」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中國連續出台多項器官移植法規,試圖建立一個符合倫理規範、可持續發展器官移植體系。但是,由於公民捐獻意願不足,器官數量出現了顯著下滑。

儘管如此,在黃潔夫看來,這些都是必須要承受的陣痛。他在前述高峰論壇上告誡與會的眾多器官移植醫生,「如果我們繼續依靠死刑器官,而不努力地去建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移植體系,我國的器官移植髮展就將面臨無源之水的困境,最終被徹底斷送。」

破冰器官分配

中國公民為何不願捐獻器官?

一般認為,首要原因仍是文化的影響。有倫理學專家指出,由於受到中國幾千年傳統倫理思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影響,國內民眾在遺體捐獻問題上思想阻力很大,一方面認為器官是父母所賜,不能輕易毀傷或給別人;另一方面也因「不孝」的顧慮,不願意將已故父母兄弟的「身體遺物」捐獻出去。

但這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位30多歲的白領對財新《新世紀》表示,她十分願意捐獻自己的器官,可是她擔心「器官捐獻後會被權貴使用,而不能幫助最應得到幫助的人」。

2011年初,針對有關「我國有望年內實現申領駕照時進行器官捐獻意願登記」的消息,有不少網友評論表示,捐獻的器官去向不明、器官分配過程是否合理,成為阻礙其捐獻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些質疑並非毫無根據。和美劇裡頗為規範的器官等待不同,在很長時間裡,中國並沒有一個科學的器官分配系統。山東省一位器官移植醫師坦率地說,以往器官來源都主要靠醫院和司法機構的關係,器官分配體系談何公平公正?

面對器官移植的尖銳供求衝突,除了加強捐獻體系本身的建設,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公平分配機制。

據負責研發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的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研究主任王海波醫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介紹,2009年,衛生部委託中國肝移植註冊中心負責國際器官分配政策研究,提出中國器官分配的政策草案,並研發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協助各移植醫院在器官分配與共享工作中準確地執行相關政策,確保公平、公正和公開地分配人體器官。中國肝移植註冊中心,正是建在香港大學醫學院。

2010年12月,衛生部印發了經過多方專家論證的《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基本原則和肝臟與腎臟移植核心政策》,器官分配從此有章可循。2011年4月,執行分配政策的國家器官分配系統正式上線試運行。

除了分配系統,在器官移植的制度建設方面,目前還建成了四個器官註冊系統,包括以香港大學醫學院為中心的中國肝臟移植註冊、以解放軍第309醫院為中心的中國腎臟移植註冊、以北京阜外醫院為中心的心臟移植註冊,以及以無錫市人民醫院為中心的中國肺臟移植註冊。

據王海波介紹,這些註冊系統的建設最早是為了學術進步,但現在,其監管意義日益重要。「衛生部要求所有具有器官移植資格的醫院,開展任何一例器官移植手術,都必須向相關註冊系統上報,這已經成為追溯器官來源的重要手段,能有效阻止非法器官來源。」 2010年,就有貴州一家醫院因違反這一強制規定,未上報器官移植手術,被衛生部暫停了器官移植資質。

此外,中國人體器官移植執業醫師註冊系統、非本院移植隨訪上報系統、違法違規器官獲取與移植舉報系統也在建設之中。這八個系統,共同構成了中國器官移植制度化的基礎。

更公正、更有效率

王海波表示,國家統一的政策是器官分配的核心,而計算機化的分配過程則使分配更加公正和更加有效率。

「我們所有的總則就是為了實現《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中明確規定的公平、公正、公開的器官分配,性別、種族、年齡、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等都不應該成為器官分配的理由。」王海波說,「具體的分配過程一旦觸發,完全是由計算機自動執行,人無法干預。整個分配過程是在多方監管下進行的。」

以肝移植為例,據王海波介紹,在醫生將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信息上傳時,一個核心信息就是病人的血液化驗結果。「從這些客觀的血液學結果中,能夠準確地預測出患者不接受器官移植死亡的幾率,死亡幾率越高的患者越應該優先獲得器官。」

如果有醫生偽造血液檢查結果怎麼辦?王海波指出,目前的平台中設計了諸多防造假機制。比如,在計算機分配系統中,處於超緊急狀態的暴發性肝衰竭患者最容易獲得器官,但大量科學研究表明,該類患者的預期壽命在七天左右,如果有醫院偽造了患者的血液檢查並獲取超緊急狀態,那麼在第七天時分配系統會強制性要求醫院提供新的醫學證據證明患者的超緊急狀態,超過14天時分配系統會自動偵測到這些超出預期壽命的患者,並觸發對該醫院所有數據的全面數據核查。

「在國家分配系統中,數據造假騙取器官很容易被偵測到,而衛生部對數據造假一直是『零容忍』政策。」王海波說,「當然技術替代不了管理和制度建設,必須配合國家的政策才有效果。」

2011年4月20日,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成功完成了中國首例依據統一國家器官分配政策、利用中國器官分配系統進行的器官分配。一位在該醫院匹配名單中排第一位的47歲女性患者獲分配到一個O型供肝。該患者患有急性肝壞死、乙型肝炎、肝細胞肝癌,如果不接受肝移植手術,她在三個月內的死亡率高達52%。

前述高峰論壇學術報告中的數字顯示,中國已經通過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分配了逾200例器官,這標誌著這個複雜的分配系統初步通過了試運行檢驗。

不過,這些剛剛起步的系統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涉及機構、制度和運行機制的建設和改革。要實現所有公民捐獻器官都通過這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系統進行分配,還需要較長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04

異種移植來了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06/100408176.html

 中國每年有近150萬名患者等待接受器官移植手術,但最終能夠得到供體並接受移植的病人不足1萬人。巨大的器官缺口,讓許多患者不得不在等待供體的過程中耗盡生命。

  現在,科學家找到了另外一種解決供體短缺的方法——從動物身上獲取健康的器官、組織或細胞,並將其移植到人體身上。這被稱為異種移植。

  2012年5月24日,美國一家上市公司與南京市江寧高新園簽署協議,該公司將投資1億美元建設中國首家大型超潔淨豬飼養設施,把轉基因敲除豬從實驗室擴展到養殖基地,並興建研發平台等配套設施。根據規劃,該基地將與明德醫院(由南京醫科大學與江寧區政府合建)合作,形成從分子克隆到基地飼養,再到臨床移植的一體化產業鏈。

  通過對豬敲除特定基因,人體將可以克服既往異種移植帶來的不良反應。人類器官移植可能打開一條新通道。

  實際上,參與這一項目的南京醫科大學異種移植重點實驗室主任戴一凡及其團隊,已培育出適宜異種器官移植的動物供體轉基因敲除豬,並在狒狒等大動物身上獲得較好效果。

  若這種轉基因敲除豬進行異種器官移植技術獲批臨床應用資格,就意味著器官移植告別單一人體供體時代。繁殖能力強、生長速度快、可在超潔淨環境下規模化養殖的轉基因敲除豬將為焦急等待器官移植手術的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供體器官。

基因敲除豬

  從全球範圍內看,器官移植的供體短缺導致業已成熟的器官移植手術無法讓更多患者受益。即便在建設有相對完善的「聯合器官共享網絡」的美國,仍有約三分之一的病人無法在死神到來前得到供體。

  受傳統觀念所限,中國人對器官捐贈的接受度仍處於較低水平,器官供體的短缺,催生了地下器官交易產業鏈。

  考慮到人造器官的高昂造價,從動物身上獲取健康器官進行異種移植,便成為世界科學家的主要研究方向。「肝臟移植之父」、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托馬斯·斯特拉(Thomas Strarzl)就曾預測,器官移植的最終發展趨勢將是逐漸走向使用動物器官。

  不過,異種移植首先要克服超急性排斥反應。20世紀初,各國科學家嘗試用兔子、豬、羊、猴等動物的腎臟、胰腺、肝臟等,為器官衰竭的病者進行移植手術。然而,由於人體免疫系統對異種器官產生的超急性排斥反應,被移植的動物器官往往在幾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血栓、水腫等現象,並最終壞死。

  隨後的研究發現,移植豬器官時所出現的超急性排斥反應,主要源自豬體內的α1,3半乳糖分子(α-GAL)與人體體內抗體和補體聯合產生的劇烈排斥反應。而α-GAL的表達又受α 1,3半乳糖轉移酶 (α-GT)的控制。

  因此,尋找一種不會產生超急性排斥反應的動物供體,成為異種器官移植研究的重要內容。為此,科學家使用了各種方式,如進行血漿置換、免疫吸附、注射α-GAL以中和抗體、使用轉基因技術抑制補體、修飾α-GAL等,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轉機出現在1996年世界首隻克隆羊多莉誕生之後。克隆技術讓科學家看到敲除豬體內α-GT基因的可能性。

  2000年,時任美國Revivicor公司分子生物實驗室主任的戴一凡及其團隊,在美國培育出世界首隻克隆豬。兩年後,在克隆豬的基礎上,戴一凡團隊利用分子生物學同源重組的方法,成功敲除豬體內的α-GT基因,培育出首批共五隻基因敲除豬。

  第一代敲除豬因不再含有α-GT基因,從理論上看,在人體身上使用其體內的臟器進行器官移植時,將不再發生超急性排斥反應。

  隨後的大動物實驗表明,接受基因敲除豬腎臟移植的狒狒可以存活兩個星期;而使用普通豬腎臟的狒狒只能存活不到兩個小時。基因敲除豬基本解決了異種移植的超急性排斥反應。

豬器官「人源化」

  解決超急性排斥反應後,戴一凡團隊開始面對下一步的問題——其急慢性排斥反應。後者包括人體自身的免疫排斥反應、凝血不匹配引發的凝血反應、血管內皮細胞破壞等。

  自基因敲除豬2002年誕生以來,戴一凡及其團隊又花了近十年時間解決後續排斥問題,目前已解決一部分問題。戴一凡介紹,在基因敲除豬的基礎上,研究團隊對豬基因組進行進一步修飾,如增加抗補體基因、抗凝血基因等,研發出第二代敲除豬——轉基因敲除豬。

  「我們現在在敲除α-GT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到兩個轉基因,馬上要做三個轉基因了。每個基因都有不同的功能,針對不同的反應。」戴一凡說。

  從大動物試驗的反饋效果看,轉基因敲除豬的效果良好,在適量的免疫條件下,未發生排斥反應。

  試驗結果顯示,在敲除α-GT的基礎上實現一個轉基因的豬心臟,可以在猴子體內存活半年,胰島可存活400天,腎臟可存活超過80天。大動物試驗的存活時間記錄,被不斷刷新。

  戴一凡告訴財新記者:「好比O型血的人可以給所有人輸血一樣,排斥基因被敲除掉的豬器官可視為『O'型器官,可以移植給任何人,且基本不發生超急性排斥反應。」

  不過,由於不同臟器的反應狀況不同,移植難度也有所差異,肝臟和腎臟的移植效果目前仍有待改進。

  目前,轉基因敲除豬的肝臟在猴子身上的抗排斥反應效果比較好。但試驗發現,器官移植後,猴子的血小板被豬肝髒「全部吃掉」,猴子一直出血,最後死於出血。

  戴一凡指出,肝臟的問題其實並不難解決,只要找出問題的原因,對相應的基因進行修飾即可。

  「如果順利,胰島和肝臟很快就可以結束實驗室階段,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戴一凡說。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第三代敲除豬將有可能向「人源化」「個體化」方向發展。

  所謂「人源化」,就是將幹細胞技術與克隆技術結合起來,在豬的體內生長出特定的人體器官。

  在日本,這項技術已在小鼠身上實驗成功。研究人員將大鼠幹細胞注入已被敲除PDX-1基因的小鼠早期胚胎,在小鼠發育過程中,大鼠幹細胞內的PDX-1基因發揮作用,發育出完全由大鼠細胞形成的胰腺。類似的方法,也可以在豬身上實現。

  在實現「人源化」的基礎上,轉基因敲除豬將有可能實現「個體化」。利用技術相對成熟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技術,可以把一個人的皮膚細胞製作成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打到豬體內,定向生長出與幹細胞提供者完全匹配的人體器官。

不可忽視的風險

  雖然日臻成熟的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在大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上的表現令人欣喜,但當人們評價這些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時,答案依舊是模糊的。而且,除「超急性排斥反應」等免疫排斥問題之外,異種器官移植還面臨著跨物種感染的風險。

  據統計,人類歷史上造成嚴重影響的傳染病中,近七成起源於動物。無論是曾在中世紀毀滅數千萬歐洲人的黑死病、2003年肆虐中國的SARS病毒,還是世紀災難艾滋病,都是由動物傳染給人的。通常情況下,這些動物體內攜帶的病毒並不具備跨物種傳染的條件,但異種移植無疑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

  基於倫理和安全考慮,與人類最為接近的靈長類動物已被禁止作為異種器官移植的供體,與人體器官形狀、大小相似,繁殖能力強,生長週期短的豬因之成為首選。

  目前已知豬體內攜帶的人獸互傳的微生物達18種,此外還有一些其它的細菌和寄生蟲。雖然在豬的培育過程中,上述病原體可通過一定技術流程加以控制並排除,但豬體內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依舊給異種移植造成不小的安全風險。

  現在,人們已知豬身上存在有至少三種PERV,它們對豬無害,但相關研究表明,至少有兩種PERV的變體可以在體外感染人的細胞和細胞系。由於PERV存在於每一隻豬的每一個細胞中,並散佈在豬的諸多基因之中,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做到像處理α-GAL一樣將之從豬體內完全去除。

  2004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組織專家組對160名接受豬活細胞移植的患者進行檢查,確認無一人感染PERV。儘管過去多年的大動物實驗及其他人體試驗均未發現受體感染PERV病毒的案例,一些研究者認為PERV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不過,考慮到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和體內突變的可能性,仍有研究者建議對異種移植持謹慎態度。

  衛生部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委員邱仁宗告訴財新記者,考慮到異種移植潛在風險未排除,應對異種移植持「有罪推定」原則。在證明異種移植「無辜」以前,人體臨床試驗應該暫時停止。

  2008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在中國長沙召開針對異種移植臨床試驗管理的全球首次協商會議,來自全球近20個國家的醫學專家對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進行研討,並於會後發布《長沙公報》,為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進行異種移植臨床研究的倫理規範和指導標準。

  《長沙公報》明確指出:「異種移植是一個複雜的程序,它有風險,包括排斥移植物、移植物功能不全,傳播疾病給受體。有發展嚴重的或新的感染的風險,不僅感染受體,而且感染密切接觸者或更廣泛的人群或動物群。」

  《長沙公報》要求,有關機構應儲存試驗參與者治療前後的相關樣本,並對病人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終身隨訪。由於可能對社會有傳染風險,必須有異種移植警戒和偶發事件監測系統,以便遏制和對付傳染的暴發。此外,必須建立對異種移植物進行監督、管理的全球系統,為國家提供支持,協調異種移植警戒,對疑似傳染進行監測和應對。

進入臨床至少還要四年

  國際上已在異種器官移植領域摸索多年,國內的研究卻幾近空白。

  2006年以來,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陸續進行了一些異種移植實驗。這些實驗多以野生豬的胰島移植為主,而胰島本身缺乏α-Gal抗原,免疫排斥較弱。儘管如此,手術效果並不是十分理想。

  由於國內此前缺少對異種移植臨床研究的相關規範,其中一些手術還越過大動物實驗、跨越審批流程,使用野生豬胰島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在國內外引發倫理討論。

  201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宣佈獲得GGTA 1基因(即α-GT)敲除的豬胎兒,「為培育適於人類器官移植的GGTA 1基因敲除豬提供了可能。」

  這是國內此前惟一進行基因敲除豬研究的團隊。也在2011年,在戴一凡的牽線搭橋下,南京醫科大學與相關專利持有公司簽訂使用協議,將國際領先的「轉基因敲除豬」引入國內。2011年8月,首批共八隻轉基因敲除豬,在國內培育成功。

  當時,戴一凡已從美國回到南京,並在南京醫科大學建立了異種移植重點實驗室。同他一道回國的,還有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另外四名教授。

  目前,戴一凡與其美國團隊已研究出至少六七種不同的轉基因敲除豬,其中幾種也將引入國內。戴一凡估計,至少需要做出帶有數個基因的轉基因敲除豬,才能為不同的移植器官培育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轉基因敲除豬。

  不過,戴一凡和團隊在國內也遇到了不少困難。由於國內沒有符合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要求的無指定病原體的超潔淨豬舍,暫時無法培育出符合臨床試驗要求的供體豬,導致諸如胰島移植這樣技術已比較成熟的異種移植手術,遲遲無法進入臨床試驗。此外,由於國內此前沒有做過異種移植的大動物實驗,找不到試驗所需的受體狒狒,大動物實驗也只得暫時擱淺。

  戴一凡表示,南京的異種器官移植中心最終建成至少還需三年時間,培育出符合臨床試驗要求的轉基因敲除豬還需要兩年時間。即便在批文、審核都順利通過的理想條件下,在國內開展人體臨床試驗也要在四年之後。不過,在此期間,新的轉基因敲除豬、免疫抑制劑以及異種免疫調控研究也將有所突破。

  「國家現在已經把異種移植放入未來十年的再生醫學發展規劃。異種移植要發展,也必須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戴一凡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34

《車王電》專做整合 把大立光、台積電變幫手 移植iPhone鏡頭技術 打造夜視「鷹眼」

2014-04-28  TWM
 
 

 

從最嚴苛的車用引擎零件起家,搭上智慧車、電動車商機,車王電營收結構大翻轉,還打入德國博世集團的供應鏈體系,對手變成國際大廠英飛凌,令人刮目相看。

撰文.呂國禎

開車倒車時可看見後方影像,而且零死角;在夜間毫無光源時,卻能像貓頭鷹眼睛一樣銳利,這樣的智慧車功能已經不只是想像,位於中台灣的車王電子,結合台灣最強的資訊通訊產業,開發出倒車安全影像與夜視攝影系統,並向電動車產業邁進。

這也讓過去一年來,車王電營收比上一個年度成長一四%、獲利成長一.七倍、股價更漲了一.八倍。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改變?進一步攤開營收結構,二○○六年,營收有八成來自電動工具,剩下則是汽車電子產品;現在車用電子佔營收七五%,電動手工具機一五%,新興的胎壓偵測器、倒車影像、夜視系統約佔一○%。

原來當台灣網購、宅配業務越來越發達,車王電的倒車安全影像系統就賣得越好,因為貨運車穿梭大街小巷,行駛安全性比家用車更重要。於是,它們比一般家用車更快導入智慧安全產品,倒車全面採用倒車安全影像系統,例如新竹貨運就是用車王電的產品。

只是,讓人好奇的是,一家原本生產電動工具的公司,怎麼能開發出這樣的產品?

電壓調節器 可耐百餘度溫差原來車王電懂得善用台灣資訊通訊技術,不僅融入桃園龜山,還善用竹科與台中大肚山上大立光學的技術。車王電董事長蔡裕慶說,在台灣這個屋簷下,同時具備半導體、面板、資訊通訊、精密加工、模具與塑膠加工能力,甚至還有光學鏡頭,這是全世界都找不到的。車王電就是用台灣的光學鏡頭,搭配本身在車用電子的開發設計能力,開發出倒車影像,接著又開發出夜視系統。

台灣的光學鏡頭搭上車用系統有多厲害?在無光源的黑夜之中、只開車頭燈的狀況下,視線最多五十公尺,但搭配夜視系統可達一五○公尺,而且還具備辨識功能,讓人眼和貓頭鷹一樣,能在黑夜看到前方物體,有危險時還能主動監測。這樣的產品是靠汽車電子與光學結合,蔡裕慶說,目前正在測試大立光的鏡頭,把光學鏡頭從iPhone手機應用在車用的領域。

其次,車王電善用在車用電子的技術,強過資通訊廠商,而切入智慧車領域。原來車用規格與3C產業大不相同,車王電專門挑戰嚴苛的環境,以車王電的車用電壓調節器為例,這個產品安裝在引擎室內,車王電必須懂半導體設計,所設計的控制發電機電壓產品,要能夠承受汽車引擎室內的高溫與高壓環境。

以去年冬天北美一片酷寒氣候,汽車停在戶外溫度可能達到零下三十度為例,車王電的產品是輔助引擎啟動,所以它要百分之百確保車子再冷都能正常啟動;而驚人的是,啟動之後引擎室溫度瞬間達到攝氏一二五度,溫差達到一五五度,從嚴寒到高溫短短一分鐘不到,車王電的產品不能發生任何問題,必須確保零故障,否則就有無法啟動的問題。蔡裕慶說,沒有人會將手機放在這麼嚴苛的環境中使用,但車王電三十二年來就是在這樣的車規市場中奮戰。

馬達節能模組 促成電車巴士於是,車王電的第三步,是善用台灣半導體、機電整合,跨入車用半導體、電動車領域。當我們走進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車用電子展,發現車王電不再只展示電動手工具,而是賣半導體的晶圓;原來車王電找台積電代工,自己開發程式設計車用晶片,客戶變成了德國博世集團(Bosch),打進全球車廠供應鏈,對手變成了英飛凌,出貨量已經超過百萬顆。

這是善用大廠無法吃遍市場的特性,針對特殊市場,開發功能較簡單的產品;在大廠無法全面吃下或不願供貨的情況下,給了車王電機會,例如印度市場,就不需要英飛凌較昂貴與複雜的晶片。

然而這等於讓車王電結合竹科往前邁進一大步,從電動工具跨向更高階的汽車電子;因此又開發出馬達節能驅動模組,出貨給轉投資二○%的華德動能,這家國內電動巴士製造商,已經開始在新竹等地交車,變成國產的電車巴士。

利佳興業董事長陳俊榮說,公車定點、定路線行駛,正好解決電動車目前充電基礎設施不足的困難,可以跟著公車路線設置充電站,或回站後充電,台灣必須利用這樣的公用交通系統發展自己的電動車。車王電轉投資華德,正好在對的趨勢上抓住發展電動車零組件的優勢。

不過,也有法人認為車王電產品較雜、領域較廣,反而不易在這波智慧、電動車商機中成為焦點,但蔡裕慶信心十足,車王電耕耘車用電子三十二年,從最難的引擎室內零件,做到電動工具的機電整合;未來不管電動車或智慧車興起,車用電子只會多不會少,這剛好是台灣與車王電的強項。

車王電

成立:1982年

董事長:蔡裕慶(圖)

資本額:9.64億元

2013年營業額:23.3億元2013年EPS:2.1元汽車智慧型產品:倒車影像安全系統、無線胎壓監測系統、夜視攝影機、環視攝影系統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61

【黑問】地方特色小吃的移植,如何才能火?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4/147932.html

i黑馬註:張天一,北大碩士畢業,賣米粉獲得IDG投資;孟兵,從百度辭職,賣肉夾饃100天銷售了20萬個;李功福,研究衛星的,豬蹄3年賣了30萬只;任牧,人民大學畢業,賣菜獲得了1000萬投資...高學歷、有能力的年輕人,正在給傳統餐飲,地方特色小吃帶來顛覆變革。他們為什麽能做的如此成功?地方特色小吃的移植上,又要註意哪些方面呢?

\ 
沖擊波問:對於地方特色小吃的移植,需要註意哪些方面呢?
 
答1:地方特色小吃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陳宇豪——筷子兄弟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1.       材料方法正宗:原材料是最主要的,必須從原始地采購運輸過來,然後是制作方法必須保持原來的一致,突出保持正宗;
 
2.       宣傳特色獨特:考慮到外地的客人來消費吸引點,宣傳突出這個小吃的獨特性傳統,人性具有好奇嘗試特征,第一次感覺讓人記憶很重要。
 
3.       必須堅持唯一:材料產地、原經驗廚師、不要多元化經營堅持原有獨特性。
 
答2:地方美食要先有地方的色,然後才是地方的特。
 
王有效——黑馬會員、邁道營銷集群創始人/CEO 二手車界網創始人
 
現在的飲食風格在向個性化轉型。從而給地方美食特色帶來了更多地空間和機會。
 
建議幾點:

1、  註意環境營銷,美食是典型的感官消費導向。所以做地方美食必須要有地方的色,然後才是地方的特。
 
2、  集群效應,如果客戶做個地方美食一條街、一層樓、一個館等等。打造集群口碑。
 
3、  至於味感,各有各的論點了,在此基礎上一定要做話題,美食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話題的寫意。
 
4、  稍微註意一下小點,選址非常關鍵。小美食選大人群。大美食選小人群。
  
5、做好互聯網模式推廣。大造一個“尋食交友圈”
 
答3:用情懷做小吃
 
Sispher——自媒體人
 
地方特色小吃,一般引進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改良成當地人喜歡的,能接受的口味。第二種是保留,我更加喜歡保留的,移植一種特色小吃,前一種做法是被迫,因為他只移植了小吃本生,所以水土不服,所以慢慢的只能去被同化。
 
特色小吃是一種在當地的飲食文化,絕非只是在三餐之間填飽肚子,追求不餓肚子的層次。特色小吃就地取材,通常能夠突出反映當地的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
 
我建議做品牌,先在當地做一家示範點,或者找到一家當地的正宗傳承店,然後把這個店做成品牌,做成全國連鎖,連帶著這種特色小吃的背景故事,文化傳承,風俗習慣,原汁原味的開散到全國各地,一種是把這棵樹移植,一種是把這棵樹施肥,澆水,讓他發展壯大,開枝散葉,發展到全國各地。可想而知兩種情況的發展方向。我們如果做名族特色小吃,切記這些小吃都是先輩的智慧,是文化的沈澱,是人們對食材的虔誠。
 
我們要帶著情懷做,才不至於辱沒了這些小吃。
 
 ==================================================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創業家討論相關問題:http://ask.iheima.com/?/question/5227



研發飛行器用於器官移植運輸 “億航184”開啟商用模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058.html

繼年初的CES上,“億航”推出了其首款載人飛行器184,打算試溫個人飛行器的商用市場之後,今日,億航公布了184的首個商用合作計劃:與美國生物科技公司Lung Biotechnology聯合依托於億航184進一步開發“人造器官移植運輸飛機(MOTH)”系統,並將該飛行器與研發系統用於器官移植運輸中。

億航創始人熊逸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選擇從器官移植領域作為載人飛行器的商用切入口,是因為醫療行業對便捷交通方式的需求。

據了解,由於器官移植受限於腦死亡捐贈者的數量,每年有大量器官移植等候名單上的病人因為無法及時進行器官移植而去世。僅以肺移植為例,目前美國每年有超過20萬人死於肺病晚期,而只有1%的人(2000人)能夠接受肺移植手術。

LB專註於通過促進創新型產品的研發和商業化來推動器官移植領域的發展,其開設全美第一家可將原不可用的人體捐贈肺器官再制成可移植狀態器官的中心,並在再生醫學、人造器官的異種移植和3D打印應用於器官制造技術領域有一定研究。Lung Biotechnology目前年銷售額達7億美元,主要來源於用於治療肺移植常見病因——肺動脈高壓的藥物的銷售。

“器官移植醫院和未來制造人造器官設施所處的顯著地理位置,讓億航的技術完美適配於空中高速公路(HITS)系統和低空航路(LLIR)系統。”LB公司總裁Martine Rothblatt博士表示,“通過與億航的合作,我們期待每天能運送數百個器官。”

據億航公關透露,目前兩者的合作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聯合開發,二是長期采購。初期的合作協議為15年,LB將與億航共同開發MOTH系統,並基於該系統的開發進度進行采購,根據初期協議,該采購量為1000臺。

而目前該飛行器實現商用還需要兩家公司共同推動克服飛行器續航時間受限所帶來的遠距離器官運輸問題,並且獲得相關部門的飛行允許。

“針對這個應用場景來見講,只要我的系統在續航範圍之類能夠滿足需求就可以了,我們也在考慮是運用充電樁的接力還是在每個城市布點,而電池技術的發展對於研發工作會有更大幫助。”熊逸放說道。

此次是“億航184”首次與行業應用相結合,自從在CES展出以來,對於其商業應用範圍就有不少猜測。熊逸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器官移植方面的應用只是開端,未來還會開拓更多場景。

“184性能如何提升,牽扯中間充電點184開啟空中駕駛的時代,但是要運用在真實細節場景還有很多事情要實現,我們用15年時間打造這個場景。” 熊逸放說道。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該飛行器應用可能還是停留在B端層面,對於C端市場,熊逸放向記者表示還未有這方面的計劃:“現在需要跟相關政府部門法律機構通過驗證,合乎法律的情況下才能給出時間軸。”

據了解,目前一臺184的預計售價是20萬美金-30萬美金,但這並不是最終定價,最終量產以及定制版的價格或根據情況有所變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68

好消息!心臟都能3D打印了,用於器官移植還遠嗎?

一位遭受車禍的重傷員正被擡上救護車,在醫護人員對他進行緊急救治的同時,其全身的損傷數據被掃描並被傳送至醫院,傷者因心臟破裂危在旦夕,醫生立即著手為其打印一顆心臟,當傷者到達醫院被推入手術室時,心臟也剛剛打印好並被植入傷者體內……這看似只在科幻片里出現的場景將逐步變成現實。

如今,通過生物3D打印技術,人們已經“制造”出皮膚、骨頭、血管、膀胱等人體組織或簡單器官,那麽,我們離器官打印和應用還有多遠?

什麽是生物3D打印?

細胞及器官打印的概念是美國Clemson大學Thomas Boland教授於2000年左右提出的,2003年Boland、Mironov等在著名國際生物雜誌Trend in Biotechnology(《生物技術趨勢》)上發表《器官打印:計算機輔助的、基於噴墨的3D組織工程技術》一文,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器官打印”這一革命性概念。

2004年,師從Thomas Boland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徐弢利用改裝的噴墨打印機實踐了人類首次細胞打印,並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首篇細胞打印論文。該論文一經發表,立即被美國《科學》雜誌作為重大技術突破進行專題報道(Science,2004年9月24,第1895頁)。同年,Thomas Boland、徐弢等三人作為發明人於2004年在美國申請了首個細胞打印專利。

不同於人們熟知的用於工業制造的3D打印技術,生物3D打印技術(學術上稱生物增材制造技術)是一種融合材料學、細胞學、工程學以及3D打印等多學科和領域的新型再生醫學工程技術。先通過計算機處理CAD數據模型,將三維模型分為多個二維層面,再以細胞或者生物構造塊等活性材料為原材料,按照二維層面逐層累加材料,以重建人體組織和器官等生物產品。

為了實現這一技術的產業化,徐弢和同門師弟袁玉宇一起回國創辦了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專攻再生醫用植入器械研發,此舉填補了中國再生醫學高端領域的空白。回國後,兩人先後成為“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在邁普任首席科學家的徐弢同時也在清華大學任教授。

“你看到的就是我們公司即將上市的產品——賽盧,一種個性化顱骨,是用聚醚醚酮(PEEK)材料打印出來的,用於修複顱骨缺損。”邁普醫學董事長袁玉宇拿著一個鑲嵌了個性化顱骨的頭骨模型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顱骨缺損大都因開放性顱腦損傷或火器性穿透傷所致,目前醫院最常用於修補顱骨的是一種鈦網。

國產個性化顱骨修補片

袁玉宇告訴記者,由於鈦網是一層薄薄的金屬網片,會給病人帶來諸多不便,包括不能過安檢、撞擊後容易凹入、太陽直射會導熱、冬天金屬冷、不可進行MRI檢查、照X光會有回影、甚至有一定的幾率會刺穿頭皮等等。相較於鈦網,聚醚醚酮(PEEK)則是近年來國外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合成材料,不僅具有與骨接近的彈性模量,力學性能好,較高的硬度和較高的熔點,密度低質量輕,而且生物安全性較金屬植入物好,耐輻射。

由於每個病人的缺損情況不同,個性化顱骨需要定制打印。“醫生先把病人相關數據傳給公司,公司經過三維重建、設計好後傳給醫生確認,確認後再打印出產品,然後通知病人做手術。”袁玉宇說,目前市面上同類型的產品基本上被兩家美國公司所壟斷,且價格高昂、供貨周期長,“而賽盧的上市將打破這一局面,為患者帶來體驗度更好的產品”。

與賽盧相比,另一種聽起來更為高端的生物3D打印技術是營造一個有利於自體細胞生長的環境,促進組織的自我修複、再生,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排異風險。

作為中國首個進入全球高端市場的再生型植入類醫療器械產品——睿膜,它被認為是最接近自體、修複效果最理想的人工硬腦(脊)膜。盡管看上去就像一塊膠布,但它內部其實有著千萬個與人體自身結構相似的微孔。

據袁玉宇介紹,將它直接貼合在腦部手術患者的腦膜破損處,可迅速實現傷口縫合的效果。它以合成生物高分子材料構成網狀結構,為成纖維細胞的長入提供支架,隨後患者的自體細胞會主動進入支架的空隙里生長,一個月就可修補好腦組織。而且,完成使命後,這塊人工腦膜會自動降解為無害的水和二氧化碳。

目前,睿膜已在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3萬多例臨床,效果良好,其中包括英國劍橋大學附屬醫院、西班牙王子醫院等多個國際頂尖醫療機構,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國內知名醫院。

人體腦膜(左)與睿膜的對比

打印器官應用還需20年?

2015年8月《中國器官捐獻指南》首次發布,稱全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等待著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萬余例。

如果器官可以打印出來,將完美解決供體短缺問題。那麽,現在既然已經可以打印人體組織,是否意味著用於臨床僅一步之遙?

袁玉宇說,“雖然在醫療領域,生物3D打印技術已經有了許多應用,但從人體細胞、組織到器官被‘打印’出來,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光‘打印’出來是沒有用的,要真正應用於臨床,要讓器官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我認為還需要20年。”他說。

現在來想象一下生物3D打印機打印器官的過程。首先,它需要原材料,也就是人體細胞。由於每個器官都是由許多不同的細胞組成的,那麽就要先提取出幹細胞,並通過生物化學手段,使它們分化成不同類型的其他細胞。隨後,對某個受體進行非常精確的測量,以保證打印出來的器官能與其匹配。接下來開動生物3D打印機,讓細胞去到該去的地方,並用特制的“膠水”讓它們粘在一起。再次,將打印成型的器官放入培養箱中,讓不同種類的細胞互動起來完成有機結合並發揮生理功能。最終,被移植入人體。

而為了實現上述的過程,至少要解決以下問題:用於打印的生物3D打印機如何制造?由於幹細胞具有演變成腫瘤細胞的風險,如何避免體外分化誘導技術的安全隱患?如何保證受體的數據收集精確到能夠設計出完全與之相匹配的器官結構?作為細胞生長支架的特制“膠水”用什麽材料合適?如何讓細胞在體外仍能一直保持活性?要設計出怎樣的環境才能完全模擬人體內環境?又如何對打印出來的器官進行功能訓練使其符合移植標準?如何使打印出來的器官與身體的其他組織相結合?

“我們必須看到,生物3D打印技術所涉及的學科領域特別多,材料、生命科學、醫學、機械、制造都有,這需要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產業的企業家的合作。”袁玉宇說,“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打印體外器官,如心臟和腎臟,但這些體外器官並不能真正的使用。所以這事兒不能操之過急,還要做許多的研究”。

生物3D打印還能做什麽

除了打印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生物3D打印還可以做些什麽?袁玉宇給出的答案是“醫學3D打印模型”。簡單來說,就是基於患者病患部位的影像數據,經三維重建和設計後,利用3D打印機制造出病變部位的實物模型。

袁玉宇認為,醫學3D打印模型將在臨床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醫生可以根據打印的疾病模型,更好的評估病變部位與毗鄰組織的解剖結構,設計手術入路。同時,還可以在模型上進行手術模擬,不僅提高手術的精準度,還可使手術時間大為縮短,有效減少出血量,從而更有利於患者的康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總體住院費用。其次,直觀的模型可以讓患者更加清晰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醫生的手術方案,使醫患之間的交流更順暢,加強彼此之間的理解。

此外,還有助於醫療教學及手術技能方面的培訓。“如今,用於醫學院校教學的屍體要麽短缺、要麽處理或儲存費用相當昂貴。利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等比例人體模型,可以克服傳統屍體模型帶來的一系列不足。同時,不同材料可以打印出不同密度的人體各個部位,對於醫療培訓和理解人體的解剖結構十分有益。”

不過,說起來簡單,要實現模型的“精準”並非易事。打印出來的模型要想為複雜、疑難手術提供解決方案,那麽前提就是模型與患者的真實情況是一致的。如何做到?袁玉宇說,這有賴於設計軟件以及醫院提供的影像數據。

“我們現在用的重構設計軟件是經過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認證的,它有一套嚴格的數據標準,每一個想要打印模型的臨床案例我們都會要求對方按規定提供高精度的數據,否則公司會拒絕。舉個例子,用於二維面上觀察的普通核磁共振只需掃描幾張圖像,而我們的3D打印重建則需使用幾百張的影像圖片,從而保證了原始數據的完整性。”

而且,使用的也是特殊的3D打印機。這是因為打印出來的模型中每個組織的材質必須和人體接近,從而使得醫生進行預手術時,處理起來的感覺與真正手術相接近。

目前邁普醫學的此項服務已經完成了近500個臨床案例,反饋良好。同時,由於成本並不高,美國和日本也都在大力推進3D打印模型在醫學中的應用。

據了解,日本中央社會醫療保險協議於2016年1月20日批準將3D打印臟器模型輔助手術的醫療手段納入醫療保險支付範圍。美國的《國家制造創新網絡計劃年度報告》也於今年2月份明確提出關註增材制造和3D打印技術。與此同時,美國FDA相關法規已經允許3D打印模型和3D打印手術導板用於臨床。

“此外,生物3D打印也將對藥物開發產生深遠影響。藥物研究大多需要各種級別的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驗,而未來以3D打印的模式器官來代替試驗,不僅有利於縮短臨床藥物研發周期,節省上億美元研發費用,還將避免潛在的人體試驗損害”,袁玉宇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56

異種器官移植再掀風暴 400萬眼角盲患者有望受益豬角膜

“豬的角膜剛剛研制成功了,國內已經有幾十例移植於人體的案例了。” 近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蔡誌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由於人體移植器官嚴重短缺,而豬的器官大小和功能與人類似,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成為能移植到人的異種器官。但是,異種間存在跨物種病毒感染的隱患等問題,也使得異種器官移植長期停步不前。

不過,隨著去年來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異種器官移植正在掀起新的風暴。陜西艾爾膚企業集團是我國最早一批專業從事研發異種供體材料的企業,並從2002年起定位於以豬為供體。目前正聯合國內一些三甲醫院,推廣豬角膜。該公司副總裁張光晟說,“賣的很火”。

90%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死去

在9月22日深圳發改委舉辦的“異種器官移植”研討會上,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研究員牟麗莎介紹,對晚期疾病,比如說器官功能衰竭以及癌癥來說,更換器官是上上之選,但是目前器官非常短缺。

她引用了一組數據:對於腎臟來說,國內每年需求有30萬人,但是實際獲得移植的人不過5500人。肝臟實際需求達30萬人,移植的只有2000人。90%的病人在等待中死亡。

從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供體來源更加緊張,異種器官移植因而更為行業關註。

由於豬與人的器官非常相近,並且與人類有90%的相同基因,且豬的飼料成本低,基因改造比較容易,因而成為器官移植的優質供體來源。

在國內,豬的器官在臨床上的應用已經有非常久的歷史,比如說豬的心臟瓣膜應用於風濕性心臟病已經幾十年了。

不過,供體安全性問題一直為外界擔憂。上世紀90年代,豬器官移植項目一度在全球受到追捧,但是後來發現豬的基因組里面有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存在。最終,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政府明令,在找到解決辦法之前,停止一切異種器官移植的臨床試驗。

豬角膜應用前景廣闊

不過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對對豬進行基因修飾和生產質量的控制等,提高了安全性,政策導向也越來越傾向於用動物作為器官的來源。牟麗莎介紹,日本開始允許向人體移植動物的臟器和細胞,美國最近也解除了自主人獸混合胚胎的禁令。

蔡誌明曾經組織完成了國內首例異種動脈瓣移植手術。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豬角膜研制成功後,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

角膜病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就拿我國來說,角膜盲患者約有400萬名,每年新增需要角膜移植的患者超過10萬,但是能夠得到移植的不到3000人。

技術難題解決後,企業也迎來了市場拓展的春天。陜西艾爾膚企業集團是我國最早一批專業從事研發異種供體材料的企業,並從2002年起,定位於以豬作為供體。該公司副總裁張光晟在當天的研討會上介紹,他們研發的人工角膜具有與正常角膜相似的拉伸強度、屈光度,植入患處後可阻止病變發展及角膜溶解,並於去年4月獲得了國家的註冊證。“我們已經建立了第一株人類角膜緣細胞株,和人捐獻的角膜基本無異了。”

現在,張光晟正聯合國內一些三甲醫院,推廣豬角膜。他說:“賣的很火”。

仍有技術難題有待破解

除了豬角膜,豬的其他器官移植研究也將邁上新臺階。2015年,據英國在線雜誌官網報道,29歲的中國女留學生楊璐菡作為異種器官移植課題帶頭人,在哈佛和eGenesis利用CRISPR-Cas9的“基因剪刀”技術,剔除了豬基因組中可能有害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基因,從而攻克了豬器官用於人體移植的重大難關。

受益的顯然不僅僅是某一個器官的移植。美國匹茲堡大學Starzl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教授戴一凡說:“豬全身都是寶,豬的皮膚、骨骼等處理後都可以使用,在整個醫療界很多東西已經用在臨床上。如果能做到免疫反應很低,移植後的器官壽命持續時間會更長。”

以豬的瓣膜為例,戴一凡說,移植後使用壽命一般是7-10年,年紀越輕的人心臟瓣膜的壽命越短,一般在7年後就鈣化了,而60歲以上的人可以維持10年以上。

他解釋道:“因為年輕人免疫系統比較強,對瓣膜有排斥反應,導致鈣化。所以,如果用豬的心臟瓣膜,又能控制好免疫反應的話,就會大大延長人的壽命,這也是研究的一個新思路。”

蔡誌明告訴記者,除了移植之後器官的排異和使用壽命問題,仍有一些技術難題有待破解,比如說器官質量如何保證。

“目前,胰島、腎臟和肝臟的器官移植還在研究中,還需要時間。”胰島是蔡誌明和他所在的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異種器官移植團隊主要研究的方向。他們的團隊目前已經開展了國內首例豬-猴動脈瓣移植,並建立了胰島分離技術平臺,以及豬的胰島移植到老鼠的平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70

黃潔夫:今年將增加20家器官移植醫院 五年內增加到300家

2016年,中國完成器官移植1.3萬例,已成為器官移植世界第二大國,而在案登記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3.1萬人。如何挽救終末期的器官?作為原衛生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黃潔夫一直在傾心推動者生命的延續工作——器官移植。為此,近日《第一財經》專訪了黃潔夫。

《第一財經》:中國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數與器官移植手術的數量差距為何如此大?

黃潔夫:全國年均約30萬臟器衰竭患者的器官移植需求。理論上,按照醫學指證,器官移植可以挽救生命,減少病痛,但是在官方器官移植網站上登記排隊的人只有3.1萬人。差距之所以這麽大,第一個原因就是老百姓沒有這個錢,經濟實力不夠,其次是很多老百姓不知道還有器官移植,不知道心臟、肺、肝和腎都可以移植。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器官移植的服務能力不夠。能做心臟、肺移植的醫院和醫生都很少。致使我們去年浪費了很多的器官。

我們浪費了很多器官。去年一年收到了4080位逝世公民捐獻器官,我們做了1.3萬例器官移植手術,其中,心臟368例, 肺204例,肝3000多例,腎9000多例。這幾個器官都存在浪費。為什麽會說到浪費呢,因為一個人的肺有五葉,肺移植患者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可能只移植一片肺葉。就是心肺聯合移植,我們也能做4080例,可是我們現在做肺移植只有204例,其他都浪費掉了。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服務能力跟不上。肺移植去年做了204例,其中150多例由一位醫生完成,真正技術好的醫生很少,而培養一個醫生需要很多年,一個醫生不能連續做10例15例以上,是很難成為成熟的器官移植醫生的。而中國的器官移植真正開始是從2015年,應該給它5年的時間。

我們的器官移植醫生缺口很大。美國有3億人,可以做器官移植的醫院有近300家,我們有13億人,才有169家醫院。美國去年做了2000例肺移植手術,我們才204例,只有十分之一。如果沒有經濟原因,而我們又有充足的服務能力,去年有4080例器官捐贈,一年做1000例肺移植手術是完全可以的。

今年要增加20家具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在未來五年內要增加到300家。過去中國有600多家器官移植醫院,被砍到169家。目前正在審查第一批,有10家醫院。條件就是必須做過成功的腎移植手術、有學科帶頭人,醫院必須做過器官捐獻10例以上,同時做捐獻時,它又依靠有資質的醫院做了肝腎的移植,一年成活率100%,不能有死亡,另外還有一個對心肺移植要求多一些,醫生必須在國外有訓練,醫院曾經做過公民器官捐獻3例以上。目前已經考察了10家,資料正在審核中。

《第一財經》中國器官移植如何走向法制化軌道?

黃潔夫:2007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下稱《條例》)的出臺,標誌中中國的器官移植進入法制化軌道,今年已經是第十年。這十年的改革,依據條例,依法推進改革,在這個法律指引下,器官移植條例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實現了器官捐獻和移植的巨大進步。從此在2015年和2016年器官捐獻達到了歷史性突破,我們已經在倫理上無可爭議的成為了世界上器官移植的第二大國。我們的器官捐獻的數量排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1萬多臺器官移植成功率大大提高,肝臟移植一年成活率超過95%,過去是達不到的。

目前器官移植事業已經得到國內外的贊譽,因為它已經超越了器官移植服務,它涉及到法制、人權事業,對於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了進步。

隨著我國移植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公民器官捐獻事業的蓬勃發展,2007年的《條例》已經不適宜移植事業發展的需要,一些條款急需補充完善,以利於依法推進移植事業發展。根據我國移植事業當前發展的階段和實際情況,建議對《條例》進行適當修訂,補充有關捐獻的一些內容。如中國紅十字總會在器官捐獻工作中的作用,國家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的職責與功能,包括中國人體器官分配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器官獲取組織(OPO)、器官捐獻協調員等職能,讓器官捐獻工作有法可依並為今後進一步完善和制定我國的器官移植法奠定基礎。

《第一財經》一直有專家呼籲為“腦死亡”立法,您怎麽看?

黃潔夫:腦死亡立法和器官捐獻,不是一回事,不能接軌。腦死亡是在1968年哈佛大學提出的。腦死亡不可能納入器官捐獻移植條例中去。腦死亡是對死亡的描述,如果寫到條例里面就是說腦死亡就是為了器官捐獻,其實不是這樣。

我們中國一個最大貢獻,就是建立了三類器官捐獻的標準:腦死亡、心腦雙死亡、心死亡。現在70%的捐獻都是腦死亡,近30%為心腦死亡。按傳統觀念,心死亡才算死亡,這樣也是可以的,只是進行器官的血液灌註,這也是可以做的,等心跳停止後再做捐獻。而腦死亡和心腦死亡的質量是一樣的。

當時器官移植條例出來的時候,有人說器官移植的冬天到了,我說春天到了。腦死亡立法,可能再過20年也不會立法,怎麽可能對腦死亡立法呢?很多人都不知道腦死亡是怎麽回事?真正懂腦死亡標準的人很少,現在很多把植物人啊、腦死亡混在一起。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也沒有必要性。去年器官捐獻4080例,這跟腦死亡和立法無關。

我們跟西方有差距是受體和供體之間,要永遠保密。但在我們中國,我們要讓受體家屬與供體家屬,有一個溝通,這是生命已另一種方式延續。我們要有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理論和道路有自信。

《第一財經》目前中國器官捐獻情況如何?

黃潔夫:去年我國公民身後捐獻4080例,完成了1.3萬例器官移植手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器官移植的大國,我們的器官捐獻數量也在世界排名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手術成功率比以前大大提高,其中肝移植的一年成活率超過了95%。

2010年初,我國政府啟動器官捐獻誌願登記,但是幾年來登記誌願者並不多。去年底,支付寶開通“器官捐獻登記”,到現在有超過10萬人參與了誌願登記。我也是誌願者之一,很早之前在紅會做器官捐獻登記的時候我就是了。支付寶上線之後,我還想第一個報名,結果大家速度都太快了,我沒搶到第一。

最開始做器官捐獻登記體系是在紅十字會,但是發展很慢,因為登記要填的表格很複雜,足足有3頁。2014年,施予受器官捐獻誌願者登記網站和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器官捐獻誌願登記平臺先後上線,但還是有登記手續複雜等因素,到去年支付寶上線前,兩個平臺也才有8萬多份誌願登記。所以借助了互聯網平臺,簡化登記流程,縮短登記時間。

其實,做器官捐贈誌願者跟實際器官捐贈是兩碼事,成為誌願者就是個“yes”還是“no”的問題,再把身份證信息留下來,就好了。

我們做誌願登記是為了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而不是讓大家都變成捐獻者。這是一種愛心的表達,不意味著有任何捐獻義務需要履行,更不用誌願者自己去聯系醫院。我們其實希望,器官捐獻誌願者都不要成為器官捐獻者。

真正的器官捐獻還是在ICU里面完成的,是需要家人同意的。每年我們在ICU死亡的人數在600萬左右,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進行捐贈,就能夠滿足目前對器官移植的需求。現在通過誌願宣傳,把器官移植事業變成群眾都能享受到的公共衛生服務,這樣我們在ICU遇到可以進行捐贈的情況時,可以正大光明地去跟家屬談,家屬也能接受。

截至2017年3月6日,全國共219365人通過書面和網絡途徑,成為逝後器官捐獻誌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252

移植兒時冷凍卵巢組織比利時不育婦誕B

1 : GS(14)@2015-06-11 09:06:02

■一名剛果出生的化療女病人,在比利時醫院協助下植回多年前切除的卵巢組織成孕,創全球先河。



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或電療,生育能力可能受損,無法繁衍後代。比利時一名女子童年接受化療前,冷凍保存了卵巢組織,成年後將卵巢組織植回體內,重拾生育能力,並且在切除卵巢14年後,於去年11月順利誕下健康寶寶,是首次有人植回未完全發育的卵巢組織後順利懷孕並分娩,成為全球首例。


負責這個個案的醫生,在最新一期《人類生育》(Human Reproduction)期刊發表報告。個案主角現年27歲,在非洲剛果共和國出生,5歲時確診患了鐮狀細胞病(sickle-cell disease)。




患上遺傳性血液病

患有這種遺傳性血液病的人,紅血球會產生異常的血紅蛋白,在血液失氧後會變為不溶性,很快從血液循環中被除去,導致貧血。患者會有周期性疼痛,平均壽命亦會縮減至40歲左右。女子11歲時舉家移居比利時,醫生發現她已急性貧血,需要盡快移植骨髓。為免身體出現排斥,骨髓移植病人要接受化療或電療,但這同時會損害她的卵巢。為了讓女子有機會生兒育女,醫生切除她右邊卵巢,冷凍保存部份組織。當時女子13歲,未有初經。約10年後,女子希望懷孕,醫生替她將部份卵巢組織解凍並植回體內。但由於她左邊卵巢已萎縮並且失去功能,只能夠移植4片。另外11片被植於皮膚下和子宮一帶,以刺激她的荷爾蒙生產,令卵泡生長,產生月經。女子在手術後5個月開始定期來經,顯示她卵巢可以孕育小生命。誰知她的男友原來不育,兩人試圖進行人工受孕但失敗。到去年初,女子跟新伴侶成功造人,自然懷孕,胎兒發育良好,在去年11月順利出生,是重3.1公斤的男嬰。女子終於圓了媽媽夢。



成為全球首宗例子


為女子做手術的布魯塞爾伊拉斯謨醫院(Erasmus Hospital)德梅斯泰爾醫生(Isabelle Demeestere)指出:「本個案是這個領域的重大突破。這意味將來兒童病人最有機會受益。」過去亦有成年女性在化療、電療前保存健康的卵巢組織,並且在治療後藉此誕下嬰兒;但使用切除自青春期前的卵巢組織,本個案卻是全球首例。專家指,在青春期前切下卵巢組織,以後是否可以製造出成熟卵子,此前一直沒有定論。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同類手術中,卵巢組織移植後一兩年就會喪失功能,但本個案中的女子去年初成功懷孕時,距離做移植卵巢組織手術已超過兩年。醫生指她的卵巢在產後維持正常功能,「沒有理由顯示她不能再生育」。法新社/美聯社/英國《每日電訊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611/191801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7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