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祝寶良:經濟穩住得益於新動能、新經濟成效初顯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2%,已連續3個月高於臨界點,創2014年7月以來數值新高。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經濟已經初步穩住,穩中提質一方面是指企業利潤上升,企業效益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是新動能、新經濟成效初顯,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業態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

祝寶良同時指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依然存在,後續經濟增長靠基建投資帶動的壓力越來越大。

祝寶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有一個爭議是政府推動基建投資的結果是擠出了民間投資還是帶動了民間投資,大家看法不一。祝寶良認為,政府基建投資對民間資本的擠出作用甚微,相反對汽車、鋼鐵、有色、水泥等行業都有拉動作用。

當前,經濟企穩向好信號逐漸增多,今年以來一直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功不可沒,為供給側改革提供了穩定的改革環境。但一些市場分析也觀察到,當前中國貨幣政策邊際效應正在下降。未來財政和貨幣政策應該如何調整應對,理解好中央精神至關重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召開會議,分析了前三季度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證財政合理支出;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註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上述精神對推進四季度經濟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祝寶良認為,當前貨幣政策的邊際效應正在下降。投資效益下降導致貨幣政策的效應下降,使中國的貨幣政策正處在兩難之中。如果繼續增發貨幣,資金很有可能不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選擇炒房、炒債券、炒商品,從而引發新一輪資產價格泡沫。目前,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不再大規模投放貨幣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從理論上講,貨幣政策作用變小,財政政策作用就會變大,因為擴張財政政策不會導致利率上升,從而擠出民間投資。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更多地采用減稅、擴大支出等措施穩定經濟。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貨幣政策被動地起到支持政府發債的作用。”祝寶良說。

中央政治局會議繼今年7月之後再次強調“抑制資產泡沫”,不少市場人士將其解讀為,貨幣政策將較以往更為重視抑制資產泡沫,這既要求在貨幣政策穩健的前提下避免給資產價格帶來新的壓力,又需要從綜合改革方面多元施策。

祝寶良認為,當前面臨的問題不是貨幣多發而是國企改革滯後。M1高企,M1、M2剪刀差擴大,主要是由國有企業、融資平臺、房地產企業存款增長造成的。這些企業占有資金也導致民間企業融資成本較高,影響了民間的投資收益。因此,必須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徹底清除僵屍企業,這樣,部分被占用的資金將被釋放,利率會降低,民營企業的投資效益自然得以提高。

關於四季度經濟展望,祝寶良表示,四季度GDP增速可能為6.6%,主要是考慮到服務業放緩的因素。因為房地產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比較大,到四季度房地產調控的作用會逐漸顯現出來。關於經濟是否已觸底企穩並有序回升,祝寶良稱,現在還很難說,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提升沒那麽快,後續經濟仍有下行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86

祝寶良:所有人受益的改革結束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

近日,《人民日報》首次用“金社評”署名發表評論文章《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評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這三年,在“為什麽改”問題上,改革理念認識更加深刻;在“往哪兒改”問題上,改革目標更加明確;在“為誰改”問題上,改革指向更加鮮明;在“怎麽改”問題上,改革方法更加科學;在“如何改到位”問題上,改革態度更加堅決。

評論認為,過去的改革往往是“帕累托改進”,絕大多數人能從改革中受益,現在的改革很可能是“卡爾多改進”,利益增進和利益調整並存。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帕累托改進和卡爾多改進之間有何區別?如何從帕累托改進走向卡爾多改進?三年來改革依然面臨著哪些問題?如何提高民眾對改革的獲得感?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踐如何促進改革的落實?帶著這些問題,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祝寶良。

改革要讓總的受益要大於總的受損

第一財經:《人民日報》評論中的帕累托改進和卡爾多改進之間的區別是什麽?

祝寶良:帕累托改進,是指一個改革政策的出臺,沒有人從中受損,但有人從中受益,這種政策就比較容易推行。卡爾多改進,是指一項改革政策的出臺,既有人受益,也有人受損,但總的受益要大於總的受損,對總體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益。這樣的政策應該推進,也可以推行,但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對受損者進行必要的補償,在政策設計上要考慮補償機制。否則可能就會產生較大的阻力,甚至無法執行。

目前,符合帕累托改進的改革機會已經很少了,所有人都受益的改革已經結束了。剩下的改革都涉及利益的調整,必然會有人受益,也有人受損,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但國家需要進步、經濟需要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維護,這時候的改革就需要對利益受損者進行必要的補償。

第一財經:你能舉例具體說明目前哪些改革是卡爾多改進嗎?

祝寶良:比如目前正在推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通過改革去產能就是卡爾多改進的一個例子。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可以釋放生產要素、提高企業效益、完善市場競爭秩序、調整供求關系,但是企業的關停必然會帶來員工安置、債務處置等問題,可能會有大量員工轉崗甚至失業,部分金融機構出現損失。所以中央財政拿出資金來補貼那些關停的企業就是一種補償。去產能後,鋼鐵、煤炭價格上升,企業效益改善,整個行業也受益了,同時,部分資金、勞動力轉移到效益更高的行業或領域,國民經濟總體受益量一定超過受損量。這正是改革的目的所在,屬於卡爾多改進。

目前符合帕累托改進的改革已經很少了,但還有。如像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通過推行放松管制、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就可以使大眾收益,而除了部分官員尋租以外,公開透明地看,幾乎沒有人受損。類似上海自貿區試點改革也是如此,設立自貿區的地方可以受益,但是不設自貿區的地方也不會受損,所以這是一種帕累托改進的改革。

補償機制使利益受損者同意推動改革

第一財經: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你覺得目前改革還面臨著哪些問題呢?

祝寶良:改革面臨的問題還是剛才講的,卡爾多改進一定會使部分群體的利益受損,這是改革的阻力所在。如果沒有相應的補償機制一定會遭到反對。當然,有些改革受損的人很少,就可以通過強大的執政能力來推行。比如個人所得稅,高收入者多納稅,是可以推得動的。如果改革過程中,受損的人較多,則推動就很難,如房地產稅改革,可能需要考慮補償機制,使利益受損者也能同意推動改革。

第一財經:《人民日報》評論稱,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那你認為,如何提高民眾的獲得感?

祝寶良:獲得感一方面是來自於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是無法用貨幣度量的人民群眾的感受,比如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改善、社會服務的提升、社會風氣的好轉,甚至控制汙染帶來的藍天白雲都可以提升民眾的獲得感。卡爾多改進雖然會損害部分群體的利益,但是改革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整體的紅利。

提高群眾的獲得感需要改革的落實。對於卡爾多改進,政策設計完成後需要強有力地推行,比如個稅、房地產稅等。還有像企業降成本,在降低企業成本的同時可能把另一部分人的收益也降了,比如降電價也把電力企業的收益降了,所以要有補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