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宏盛溃败路径 洪其华  郑碧帆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80324/08464658086.shtml

)溃败路径回溯:从“重组明星”到“出口迷局”

和大多数落败的资本玩家一样,龙长生也经历了从“重组明星”到“资本黑手”的过程。 经多日停牌,上海宏盛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600817.SH,下称“宏盛科 技”)已在3月20日被实施其他特别处理,改称为“ST宏盛”。前一日该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业务急剧萎缩,预计三个月内难以恢复正常”。而一个多月 前因涉嫌合同诈骗被扣留的宏盛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龙长生也在3月12日因涉嫌逃汇、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三项罪名被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正式逮捕。

1998年末到2000年,由上海宏普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宏普实业”,系 宏盛科技的控股股东)重组宏盛科技前身上海良华实业时,一度造成市场疯狂,股价飙升,成为耀眼的“重组明星”。直到2007年,宏盛科技还入围由北京某杂 志社和国际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公司联合主办的“2007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评选50强”。

然而2008年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信保”)诉宏普实业”这笔牵涉8亿多元人民币的案子,一夜间将宏盛科技头上“明星企业”的光环击碎。

随着媒体披露宏盛科技的两大美国经销商IRC、INT(为龙长生母、妹控制),出口商、经销商实为一家、自买自卖,且极有可能隐瞒销售收入、虚报业绩,这家家族公司导演的“出口骗局”逐渐还原在公众面前。

但这场骗局是公司高层为个人利益一开始就精心预谋欺骗了公众十年,还是公司半途遭遇瓶颈的不得已而为之?细溯宏盛科技的发展历程,其今日溃败也不是无迹可循。

从“实业经营”到“概念玩家”

宏盛科技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重组期、实业经营期、概念经营期。

1998年9月4日,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的宏普实业在上海正式成立,两个 月后介入重组于1994年挂牌上市、主营业务业绩不佳且负债连连的良华实业,以29.8%股权(后又增持至 45.29%)收购之。2000年7月,良华实业正式更名为宏盛科技,主营业务也由粮油及房地产为主进入到光电产品及集成电路行业。

2000年到2003年,实业经营为主期:进入高科技领域的宏盛科技主要由子公 司上海凯聚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宏盛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宏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进行IT、家电产品的生产制造,并通过子公司宏普国际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将产品销往国外,产品占据了北美、南美、欧洲等地的沃尔玛等大型超市。

2005年,《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上海浦东参加的一场国际采购会上,曾亲眼见过“宏盛”品牌的液晶屏、数码相机等产品,从宏盛科技之后爆出的问题来看,宏盛科技确实经历了从实业经营到玩概念的过程。

记者从宏盛科技内部一位销售人员处获悉,“宏盛科技在2003年以前业务是不错的,国外市场不断在扩展,公司曾在2003年有过一个进军国内市场的计划,当时方案都已经成型,但后来却放弃了。”

宏盛科技为什么要放弃国内市场,宏盛科技一位前独立董事向《第一财经日报》回忆:“宏盛科技之前一直从事的是传统的代工贴牌(OEM)生意,龙长生在公司开会时强调得最多的也是贴牌,但就是到了2003年年末,龙长生开始捣腾一种新的业务模式。”

在宏盛科技2004年年报上,记者发现,宏盛科技所称的“供应链管理”的模式首次得到强调,年报中称这种模式能够“充分挖掘价值链细分价值,实现对产业链条相当的控制力并获取利润”。

从这以后,宏盛科技开始了其“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经营期。也就是在这一年,宏盛科技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电子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子公司,也就是此次向中信保欠下巨额贷款的安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从媒体最新爆出的信息来看,安曼电子和龙氏家族控制的另外几个海外公司共同构成了龙长生“概念经营”的平台,而立身之本的实业经营被放在了一边。

龙长生曾对外大力宣传,这种模式既不同于自己开工厂生产,也不同于纯贸易方式,宏盛科技走的是“贸、技、工”之路,做到先有市场,先有技术,后有工厂。

据液晶数码行业的业内人士分析,龙长生的这种模式类似于耐克的“虚拟工厂”,更 强调了市场的主导。“为什么龙会倾向于这种模式,有一个原因是2003年开始,这个行业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几大巨头纷纷低价抢占市场,贴牌工厂毛利率不 断被压缩。而龙的企业在技术上并没有优势。”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龙长生自然更青睐于玩概念,这之后的龙长生更像一个“概念玩 家”,把一个“虚拟工厂”的概念玩得出神入化。但事实上,从所谓的虚拟工厂开始,龙长生的企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为了保住上市公司这个最优质的壳资源,龙长 生不得不开始在国内外设计自己可控的“产销回路”来继续取得银行的信任,并保持股价稳定。

这也体现在宏盛科技之后的财务报表上销售收入增长迅速上。宏盛还对外宣称宏盛品牌(NORCENT)的移动存储卡也远销海外的沃尔玛、史泰博、百思买等著名零售商,在美国移动存储卡的市场份额接近5%,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而在宏盛科技宣称其采用“虚拟工厂”的模式后,即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模式存在着相当的应收账款与汇率风险,并质疑宏盛科技的业绩。宏盛科技2004、2005、2006年的应收账款逐年上升,审计师报告指出其存在13.5亿元左右的境外应收账款,未能在合同期内收回。

始终脆弱的资金链

记者发现,在)靓丽的成绩单下,始终埋伏着一条脆弱的资金链。宏盛科技的现金流状况很不理想,在公司历年财报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公司面临着“自有资金短缺,限制束缚业务发展”的瓶颈。

事实上,与董事长龙长生虚虚实实的绯闻相似的是宏盛科技大大小小的财务危机。2001年,宏盛科技就曾“因无力还贷而向)开出五张空头支票”一事闹得满城风雨;在龙长生事发前几个月,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因与宏盛科技的买卖合同纠纷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就公司提起民事诉讼。

在“空头支票”事件发生之时,龙长生曾向媒体“诉苦”,称宏普实业重组良华实业时,“资金只有几十万元”,在宏盛科技1999年年报中,提到公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匮乏;向银行贷款分散,还款时间集中,期限短”。

上述独立董事对记者回忆说:“2003年左右,宏盛科技总是在不断抵押,不断贷款,然后又不断对外担保,可以说资金链非常紧张。”体现在宏盛科技2003年的年报中,宏盛科技为子公司和关联公司抵押、担保贷款项目多达12项。

“资金链紧张”这个痛处不断被人触及,宏盛科技亦急着打消人们的疑虑,对外宣称 用两种方式规避应收账款与汇率风险:其一为选择沃尔玛、百思买这些知名连锁巨头,整个供应链企业成员共享这些优质终端零售商的商业信用,从源头上保证公司 应收账款的回收具有较高的信用保证;其二则为宏盛科技宣称的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方式控制国际结算风险。

这第二种方式也是此次中信保诉宏普实业的缘由所在。由于宏盛科技与上游供货商如ORIGON、上工投等都是通过信用证来结算,而中信保是宏盛科技能取得信用证的关键。

从公开资料看,中信保是我国唯一承办政策性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2001年 12月18日成立,资本来源为出口信用保险风险基金,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中信保的主要任务是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和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 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支持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

据悉,获得中信保保单对进出口企业来说是比较荣幸的一件事情,因为借此可以从银行获得信用证融资。长期以来,宏盛科技即通过中信保在其中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才能顺利从银行开得信用证。

案情疑团

但显然无论是选取优质终端,还是通过中信保的作保,都不能从根本上改观宏盛科技的资金紧张情况,其“自买自卖”的产业链条可能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迫不得已”形成的。

据财经网报道,宏盛科技在美国的两大经销商IRC成立于1997年9月12日,INT成立于2000年11月9日,董事长均为龙长生之妹龙长虹。而两家公司的母公司诺盛成立最晚,至2005年8月6日才成立,龙母鞠淑芝在其中担任董事。

2007年底,INT及其母公司诺盛因侵犯飞利浦的知识产权却无法支付赔偿金申请破产,这可能致使他们无力将货款支付给宏盛科技,而导致后者出口链条断裂未能偿还中信保一笔2005年的贷款。

另一种可能是,经销商与出口商实为一家,这使宏盛科技有了作假的方便与嫌疑,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自买自卖”的情况,使得宏盛科技无论是伪造业绩来获取贷款和融资,还是在美国操纵经销商故意隐瞒销售收入以达到逃汇、逃税和抽逃货款的目的,都将极为方便。

而另一个问题在于,中信保既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没有理由对宏盛科技这样一条自 买自卖的产业链条的风险置之不理,依然为其作保。据报道在此案中,中信保也有四名“有决策权”的职员“涉嫌收受回扣”。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几次致电中 信保并正式发出采访函申请采访,均遭到拒绝。

在此案中为宏盛科技开立信用证的)(601998.SH) 也被牵出了“多名职员涉嫌违规贷款”的事件。3月19日该行曾发布公告作出了两点澄清,称“最后一笔信用证于2008年1月2日按期对外支付,该行上海分 行已经与安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结束了所有业务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未有任何损失”,且其上海分行“对安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的授信符合流程要求,不 存在违规行为”。

中信银行关于“结束业务和债权关系”的说法与宏盛科技在2008年1月3日公告 中的陈述“2007年11月30日,公司与国内开证银行债务付清”相吻合。从公告看,这笔1.2亿美元贷款的最终债权人应为中信保无疑。但由于中信银行与 中信保均拒绝接受采访,这个说法无法得到当事人的证实。

蹊跷揽债

宏普实业在龙长生被捕前一个月的“揽债行动”目前也成了个谜。2008年1月3 日宏盛科技发布公告宣布,宏普实业为“支持公司的发展,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优化公司资产结构而无条件等额受让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债权债务”。所涉及由安曼 电子与宏普国际转让给宏普实业的债权债务总额约2.46亿美元。

公告显示,宏普实业希望通过这次关联交易使宏盛科技“大幅减少应收应付账款,降低资产负债率,并冲回由涉及本次转让相关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而产生的费用”。

而宏普实业也未能及时还款的结果却使这次“大义揽债”的行为看起来更像一出做给 人看的“缓兵之计”。而更为蹊跷的是,就在龙长生因涉嫌“合同诈骗”被拘留之前的2月13日与2月14日两天,宏普实业向二级市场抛售了手中的 1045.2万股,占交易总量的50%,占公司总股本的8.12%,占其可抛售股份的比重更高达84.5%。按照宏盛科技2月13日、2月14日两天的加 权平均价11.91元计算,宏普实业此次套现总额约为1.24亿元。

这不禁让人心疑,宏普实业之前为宏盛科技债务债权双双“瘦身”是否另有目的?是否为刻意制造宏盛科技“无债一身轻”的形象,从而达到向市场放出利好消息的效果,为其之后的大额套现做好准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